《歌唱秘诀——嗓音训练法》

《歌唱秘诀——嗓音训练法》
《歌唱秘诀——嗓音训练法》

《歌唱秘诀——嗓音训练法》

前言

提起世界各国演艺圈的“天王巨星”、“天皇歌后”,很多人一定会津津乐道,如数家珍。如演唱英文流行歌曲的世界级歌星:麦当娜、约翰.丹佛、凯伦.卡朋特、鲍勃.迪伦、碧昂丝.诺斯、迈科尔.杰克逊、惠尼.休斯顿、布莱尔.亚当斯、玛丽娅.凯瑞、麦克.波顿、塞琳.迪昂、李察.马克思、迪安娜.柳易斯、瑞奇.马丁、莎拉.布莱曼;演唱日文流行歌曲的亚洲歌星山口百惠、佐田雅志、滨琦布、山下智久;韩国流行歌星李贞贤、裴勇俊;还有演唱华语流行歌曲的港、台“四大天王(张学友、刘德华、黎明、郭富城)”、和“四小天王(陈奕迅、陈冠希、陈晓东、谢霆锋)”,及戴有各种璀璨桂冠的“歌王”、“歌后”如:邓丽君、齐秦、苏芮、周华健、王菲、谭咏麟、林忆莲、王杰、张惠妹、张信哲、李汶、姜育恒、莫文蔚、邰正宵以及近年当红新星:周杰伦、蔡依林、林俊杰、梁静茹、陶喆、张韶涵、王力宏、萧亚轩、阿牛、容祖儿等等;以及中国大陆一些成名的男女歌星。据保守估计,世界上热爱、迷恋、追随这些大牌“歌星”的人们数以亿计。

特别是“卡拉.O K”的出现,将大众对这些“歌星”演唱的成名歌曲的痴迷程度推向了不曾预料的高峰。可以肯定地讲,不管哪个国家的人,只要稍有娱乐感觉的人都能哼唱几首被奉为经典的的流行歌曲。由此,大家不仅要问:是什麽原因造成了这种国际现象?可以用三句话来解答:他们演唱的是“流行歌曲”;他们使用的是“通俗唱法”;他们进行的是“商业化包装“和“全方位市场运做”。

根据历史经验,可以毫不夸张地得出一个结论:认真地学习“通俗唱法”,熟练地掌握流行歌曲演唱技巧对一个人的现实生活将会产生很多有意义、有价值的影响,其影响至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增强文艺修养,完善自身的综合素质,丰富业余文化生活,自娱自乐,提高人生品质;

2.做为一种自然有效的社交手段,不管是朋友聚会,还是宴请宾客,能手持话筒动情地演唱几首流行歌曲,会令大家对你产生好感,可以在进一步的交往中较快地缩短彼此间的距离;

3.如果你的文化水平有限,又不具备从事较好工作的技术能力,那麽你至少可以做为一名“业余歌手”,用“唱歌“做为谋生手段,其演出收入肯定可以达到“小康水平”。因为不论是大都市或乡镇农村,都有各式各样的娱乐场所为你提供就业机会,只是你比大部分“自娱自乐者”稍微多一点“演唱技巧”而已;

4.如果你有较好的“音乐天赋”,就不妨进一步刻苦训练,努力提高演唱水平,并且勇于实践,等待或寻找机会,成功就会在不远处等着你。请记住一句话:哪怕是文盲也可以成为“大歌星”,只要你“唱得好”!

5.不要因为自己的“形象欠佳”而发愁,只要你“唱得好”,照样可以成为现实生活中的“与众不同的人”。娱乐圈的商业化包装模式,可以将你那“优美动听的歌声制品”送给万户千家。音像市场那无尽的潜力,有可能使你变成“百万富翁”、“千万款姐”,这绝不是“痴人说梦”;

6.你可以逐渐成为公众崇拜与关注的偶像,推动人类精神文明进步的“超女、超男”。

但是,要想唱好流行歌曲,做歌手,当“歌星”,还必须经过正确、艰苦、系统的“纯通俗唱法”的声乐训练。

因此,要想唱好流行歌曲,首先要了解什麽是“通俗唱法“。

概论

“通俗唱法”即为流行歌曲演唱方法,是“流行音乐”中最主要、最具影响力、发展变化最快,也是最有代表性的一种表现形式,是西方先进国家工业革命形成的社会商业化的产物,存在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当年,美国、英国,意大利等西方国家,均有大量乡村歌手与黑人歌手带着自己家乡的“层次较低的艺术表演形式”,做着“淘金梦”,纷纷涌入繁华的大都市。因为他们的演出形式随意简单,收费低廉,而且通俗易懂,迎合了普通市民及中产阶级的欣赏口味,很受欢迎。随着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革命的顺利完成,资本主义得到经济繁荣发展,物质丰富,刺激了大众消费,各种“夜总会”、“歌舞厅”、“音乐酒吧”等娱乐行业应运而生。在这样一个特定环境里,流行歌曲演唱形式逐步完善,进而与“严肃音乐”争夺演艺市场,并平分秋色。

流行歌曲演唱形式的发展势头之所以如此强劲,是有其特殊的原因。因为、它既是一种艺术形式,具备良好的娱乐大众的功能,属于上层建筑领域;同时,它又可以做为商品进入市场买卖流通,是经济基础的组成部分,正是这种独特的优越性,为流行歌曲演唱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生存与发展空间,这是任何其它一种艺术形式都无法比拟的。

自西方“流行音乐”进入中国大陆,到陆续产生了一些“本土歌星”,我国的流行歌曲演唱的发展历程不过一二十几年的时间。

在这不长的阶段,大陆的歌手们总是在虔诚地、执着地、不知疲倦地崇拜、模仿着海外大牌歌星,紧紧追随着他们的脚步,然而还是望尘莫及。这并不能说明大陆的歌手的智慧及体能方面存在着多大的差异,而是中国的社会状态的影响力使然。大陆没有经过资本主义原始积累与商品市场繁荣时期,近些年虽然进行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但经济基础还不很稳定。随着对外开放,海外的文化模式不可阻挡地渗透进来,有的文化公司虽然“照猫画虎”似的签了一些歌手,但“包装体制”不健全,运做模式不规范,又没有强力的资金投入做保障,因此他们不会,也不想好好培养与训练自己的歌手,而是急功近利,想用歌手们尽快地去赚钱;某些歌手的自身素质也不尽如人意。所以,公司与歌手之间的关系杂乱无章,存在着许多隐

患,因而造成了纠纷不断,随意解约的必然结局。那些没有签约的歌手,大多是顺其自然,自生自灭。由此形成了大陆演艺圈长期不景气的尴尬局面。

虽然我们没有能力去扭转国家政治、经济体制方面的宏观状态,但我们可以技术手段把握歌星包、商业运做中最基础的环节——用科学、正确的“通俗声乐训练法”踏踏实实、行之有效地培训歌手,使他们的“唱功”接近国际水平,为演艺发展做好准备。

提到声乐教学,很多人总是将“美声唱法”与“流行唱法”混为一谈。他们不能正确地界定“声乐”的基本概念与定义:不能准确地认识各种“唱法”之间存在的共性及差异。所以,不管是欠缺“通俗声乐知识的老师”教流行歌手;还是流行歌手请教“美声老师”,到最后恐怕只有一个结果——概念混乱、不得要领,最后离双方的良好初衷相去甚远,或者背道而驰。不论是发生何种情形,总是令人遗憾和惋惜。

本人根据多年从事“流行音乐”工作的经验和对“通俗声乐”理论、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总结、创立了一套较完整、较系统的专门教授、培养“流行歌手”的教材——《唱歌基本原理——通俗声乐定位训练法》。

此训练法尊循“人体解刨学”与“声韵学”的科学原理,根据流行歌曲演唱特性,借鉴“欧美流行唱法”技巧,从人体非常自然的发声状态入手,打破以往传统声乐教学的观念与模式,揭开了声乐教学那层神秘的面纱,以简明扼要、论述精确、通俗易懂、高效快捷的方法指导、训练学员,任何智力正常、身体健康的人都能很快掌握流行歌曲演唱技能。

综述

流行歌曲演唱简单明了、通俗易懂,所表达的情感非常贴近人们的生活,因而深受大家的喜爱。很多时候,人们都会情不自禁地唱起歌来。或高兴,或忧郁,唱歌都可以使心情放松,逐渐的唱歌发展演变成一种大家共同享受的娱乐项目。唱歌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但大部分人唱歌虽然能使自己快乐,却不一定能给旁人带来愉悦,甚至令人无法容忍。这是为什麽呢?因为人生下来不久即会说话,是自然而然的一件事,但唱歌在人的一生中所占的时间比例很小,只有那些音乐天赋特别好,或经过歌唱专门训练的人才能将歌唱得轻松自如,优美动听。

有些人很想学唱流行歌曲,但因为大陆基本上没有专门研究与教授通俗唱法的老师,所能找到的是从事“美声唱法“或是“民族唱法”教学的老师,学生上了这种“文不对题的声乐课”,被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所谓气息、位置、共鸣所困扰,越学越不得要领,越学越难受,越学越不会唱歌了,从此,对学唱歌望而却步,对唱歌丧失了起码的兴趣,这真是一种悲哀。其实,通俗唱法并不像某些人渲染的那样神秘与复杂,主要是一些“声乐老师”和学生在认识上都存在着一些误区。这些老师误区在于:他们没有研究过流行歌曲演唱特性,不清楚“通俗唱法”的基本原理,更不知道“歌星包装”、企划宣传及商业运做等模式,仅凭着掌握的一些“传统声乐教学”知识,就冒然教想学“通俗唱法”的学生,结果是“不得要领,

误人子弟”;那些学生的误区在于:明明自己想学的是“通俗唱法”,可因为知识所限,不可能了解流行歌曲演唱的原理,因此跟着老师用不是“通俗唱法”的方法练习通俗唱法,例如:费力地建造“共鸣腔”、盲目追求音量、音高,扩展音域,结果练成了一种“不论不类、莫名其妙、毫无美感可言的错误唱法”,最后,离自己想要达到的目标越走越远。

可以肯定地说:任何能正常说话的人,通过正确的“通俗声乐”指导与训练都能掌握流行歌曲演唱技巧。当然,要想做专业歌手或成为“歌星”,还必需经过较系统的“通俗声乐”训练。

什么是“通俗唱法”?

定义:

1.演唱时必须有“电子扩音系统设备”的支持;

2.演唱时不需要人为地“制造共鸣”;

3.演唱时声音要有“必要的张力”和“个性化的音色与音质”;

一. 气息定位训练

“气息”是人们说话、唱歌的原动力,但说话与唱歌时气息的使用,却有着很大的区别。因为,说话是人类进化遗传的“本能”,人一生下来,不需要专门的训练,就有说话的能力,哪怕是在“襁褓”中的婴儿都有“说话的意识”,“啊”、“哎”的“牙牙学语”就是说话的雏形;每个人在说话时都不会考虑吸入多少空气,将吸入的空气储存在什么位置,各相关身体部位怎样用力,如果真是这样,那么这个人的行为肯定会显得滑稽可笑。而且,在日常一般对话中(从事语言专业工作的人如:话剧演员、影视演员、播音员、讲师、导游、演说家及职业政治家等除外),最长的语句也不会长过5-6秒钟。然而,唱歌就不同了,一般的“乐句”所使用的“气息”也要在7-8秒钟以上,有时特长的“乐句”所使用的“气息”可达到20-30秒,甚至是40秒以上。因此,要想很好地掌握唱歌的“气息技巧”,必须经过严格、专业地训练。

要想掌握唱歌的“气息技巧”,首先要了解唱歌时使用“气息技巧”的身体器官的生理构造。

呼吸系统

呼吸系统,是由口、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脏以及胸腔、膈肌(又称横膈膜)、软肋、腹肌等器官组成。空气从鼻、口吸入,经过咽、喉、气管、支气管,保存到左右肺叶,一般情况一秒钟多一点,再经由支气管、气管、咽喉、口、鼻呼出。与呼吸系统相关的各肌肉群,他们的运动也关系到呼吸的能力,是歌唱“源”的动力和能量的保证。我们日常的呼吸比较平静,比较浅,用不着使用全部的肺活量,但歌唱时的呼吸运动就不同了,吸气动作很快,呼气动作很慢。如果遇上较长的乐句,气息就必须坚持住。而一首歌曲的高、低、强、弱、顿挫、抑扬变化,也全靠吸气、呼气肌肉群的坚强和灵活的运动才能完成。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自然的呼吸,还是说话时或进行一般运动时的呼吸,都是使用的“胸式呼吸”,也就是将空气吸入到胸椎的水平线,肺的上半部,这是一种很浅的呼吸方式,即便有些人(只要是没有进行运动员的专业训练的人)进行大运动锻炼以后所谓的“深呼吸”——两肩向上耸起,胸部向前上方突出,“气息”向喉咙处“提起”,这样只是一种误解和错觉,充其量只是空气的吸入量略微多了一点而已,还是一种很浅的呼吸。只有使用“胸腹联合式呼吸”,才能称之为“深的呼吸方式”。

怎样做才是“深的呼吸方式”呢?肺是人体体内体积最大的一个内脏器官,上至锁骨处,下至软肋下沿,而且分为左肺、右肺,一般人可能一生中也没有做过真正的“深呼吸”,只是使用自己肺的上半部分。因此可以说肺有很大的开发利用空间。

“肺”就像是几块儿联合在一起的“海面体”,其中有“肺小泡”,未吸入空气时,“肺小泡”为半闭合状态,吸入空气以后,“肺小泡”呈饱满状态。使用“胸腹式呼吸”,就是要人为地、强制性地将吸入的空气调整、控制在肺的下半部分;肺的下面是一片有很强韧性的平滑肌——“横膈膜”,“横膈膜”处于腰部“水平线”处,在静止时是向上凸起的弧形,吸气时,由向上的弧形变成向下的弧形,即吸气时下降,呼气时上升。

将身体与精神放松一些,气息调整均匀,空气不要吸入过满,不要太刻意注意姿势及口、鼻吸气的动作,因为身体状况处于常态时,外界气压大于身体内压力,在完成正确的吸气息动作后,肺部即形成负压,空气自然进入肺部,这样在演唱时吸气迅速,在话筒前无任何杂音。

要点:

1.两肩自然下垂;

2.胸部不突出、不塌陷、不紧张,在练习演唱的任何阶段,胸部始终要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3.两肋及后腰迅速扩张,将空气瞬间吸入肺部,并调整、控制、保持在两肺的下半部分;

4.小腹及臀部向上收紧;

5.“横隔膜”迅速下降,在腰部“水平线”稍上处托住两肺;

6.发音时要平稳、轻柔,尽量长的保持所发音的时间,发音时腰部自始至终都要保持积极、兴奋的状态(身体体验像是做“仰卧起坐”起到一半时的感觉),给肺部的压力先是向上、向下同时用力,当发音持续了若干秒以后,气压感觉有些不足时,向上、向下的压力继续加力,前后、左右同时向肺部施加压力,即便感觉到上、下、前、后、左、右向肺部施加的压力快到极限了,也要再坚持几秒钟,直到将肺部的空气挤压干净,此时发音停止。

练习1

上述状态准备好后,以四拍为一小节,心里数 | 一二三四在数四的同时,将空气瞬间吸入(空气吸入不能

过满)并保持,在下一小节的第一拍发“ s ”音(国际音标的“轻辅音”,声带不振动),在发音的过程中,身体灵活自如、意识积极,肌肉不僵硬,富有弹性、神经不紧张,不松懈。发音时:呼吸的相关肌体组织上、下挤压肺部,当挤压到极限时,左右前后继续全方位向内挤压肺部。向上的气流要细而稳、集中而有力。练习曲的每个乐句,气息和声音都不能间断,时间保持越长越好。肺部的空气始终保持在肺的下半部分。

吸气时,可以体会闻花香或饭菜香以及闻香水味儿时的感觉,好像将气吸到了胃里了,气吸得越深,吸气时间过程越长,判断气味的效果就会越好。这种感觉反复体会多次以后,慢慢进入到唱歌时的气息准备状态,并加大气息吸入量与延长保持气息的时间,保持时间越长越好。一般来说,经过2-3天的训练,大多数人都能达到歌唱时所需气息吸入量的标准,但要想将所吸入气息很好的保持住,并在发声演唱时平稳、均匀的向外“送气”,就必须经过较长时间的正确训练。这是因为,一是唱歌时的呼吸器官需要一个适应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一个条件反射性的生理记忆调节;二是唱歌时控制呼吸的肌肉群与相关骨骼,必须经过反复训练、适应,才能提高机体功能,使控制呼吸的能力锻炼的更加强打。

二.声带定位训练

发声系统,包括喉头、声室、声带。喉头里面是声室,声室里面是声带,位于颈前正中部,由软骨、韧带等肌肉组成。声带位于声室的中间,是两片呈水平状左右并列、对称的富有弹性的白色韧带,性质非常坚韧。声带的中间称声门,声带是靠喉头内的软骨和肌肉得到调节的。吸气时两声带分离,声门开启,吸入气息;发声时,两声带靠拢闭合发生声音。声带在不发出声音的时候是放松并张开的,以便使气息顺利通过。声带发声,一部分是自身机能,一部分是依靠声带周边的肌肉群协助进行发声运动。

当肺部呼气时,空气经过声带,发生磨擦产生震动,再由气管的空气,传到肺部的空气,使得肺部四周的肌肉发生震动,产生共鸣作用而将声音扩大。这一比较使我们完全了解到了歌唱发音的基本原理。

大部分初级声乐爱好者,一般做不到将肺部吸满空气的程度,原因可能是误解了肺的范围----以为肺在胸口部分,而忽略了其他的部分。其实肺的四周由肋骨包围着,肋骨的作用是保护肺,有肺的地方就有肋骨,我们可以用手摸到肋骨,也等于摸到了肺。让我们先由胃的上部,找到最低两根肋骨分支的地方,用手指分向左右,沿着肋骨向下摸,就会发现这两根肋骨一直延伸到腰部,这样,对肺的范围,就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了。

在肺的底部下面有一片强有力的平滑肌——医学上称为“横膈膜”,它的作用是控制呼吸的,在静止时是向上凸起的弧形,吸气时,由向上的弧形变成向下的弧形,即吸气时下降,呼气时上升。横膈膜的下

面是胃,胃要先下降,横膈膜才能下降。但是胃下面是肠,没有地方给胃下降,于是腹部要向外凸出,胃才能下降,呼吸的过程就很明显了。

“打哈欠”状态可以让口腔打开自然,放松,口盖抬起,口腔内空间增长增大。所以在唱歌时,咽喉不要闭塞,要使咽喉张开,让气息自如地送出来,“哈欠”状态确实是打开喉咙的好办法,也使歌唱者保证了一个很好的演唱状态。在平时练习时,还可以用闭嘴的“打哈欠”,闭口打哈欠的时候,里边的状态也是开的、抬的,如果我们在唱歌的时候都能保持这个状态的话,那你的声音就会变得有“张力”、有“质感”了。

用“微笑”状态来打开喉咙我们讲的“微笑”不光是形式上的笑,而指的是把“笑肌”抬起来。“笑肌”抬起是要鼻、咽腔打开,下颌关节同时打开,面部两边的笑肌(颧骨)呈微笑状,这样的微笑状态可以使你的喉咙打开,可以使你获得高位置的声音。

喉头和声带,是歌唱的发声器官,是歌唱的核心部位。因此,了解和搞清喉头与声带在歌唱时应处的位置和状态是非常必要的。一般来说,歌唱时喉头位置应该比平时说话时偏低一些(就像我们深吸气时的喉头感觉,因为吸气时的喉位,比静止时的喉位略低一点,但一定不能过分的压低)有人把喉头处于吸气时的位置称为“水平位”。在歌唱时字与字、句与句的转换中,喉头要始终处于这一位置,而不应做离开水平位的向上、向下,或向左、向右的移动,当然喉头位置的稳定是在运动中的相对稳定,而不是僵死不动的稳定。歌唱时的喉头位置应始终处于稳定的位置和喉咙打开的状态。

延续第一讲气息定位训练的技术,发“ s ”时的状态、感觉不变,舌尖向后、上方稍移,声带立即振动,发出一个近似国际音标(浊辅音)“z”的母音。发该音时,注意力集中在声带上,练习曲的每个音都不能脱离“声带”,并要配合已练习过的气息方法。

要点:

1.无论何种唱法,要想唱出“乐音(优美动听的声音)”,就必须要求“声带”正常、积极地“振动”起来;

2.此训练“气息”着力点一定在“声带”上,在训练前一个时期,发声一定要“轻柔”、自然,不追求“音量大”,不要随意添加任何“人为的混响”效果;

3.练习曲的每一个音都要唱得位置稳定、音色统一、气息连贯;

4.发声练习时,一定要时刻注意控制、调整对“气息源”上、下、前、后、左、右的压力,特别需要强调的是——“胸部向下的压力不能大于小腹向上的托力”;

5.“气息源”要保持在稳定的位置上,向上的“气息通道”越细、越集中越好,可以将“肺部”比喻成一个富有弹性的“橡皮气囊”,并始终保持在相对稳定的位置上,向上的出气口有一个“阀门”,把出气口调协的小而集中,要时刻产生“气息压力”,“阀门”以上是一条“气息运行通道”,像是一条很细的、

富有弹性的“橡胶管道”,发声时音唱得越高,这条“橡胶管道”拉的越细、越长,从而使“气息”和“声音”更集中,更有表现力、更有爆发力、更有穿透力;

6.气息从“横隔膜”发源,除了向上通过“声带”与之“摩擦”发时,“声带”保持适度的“张力”、“声室”保持“充盈”及相关的“韧带”、肌肉群、骨骼做些辅助的恰当动作外,“气息的运行路线”不能有任何阻挡,“气息”从下之上、自始至终都不能受到任何干扰与阻挡,要做到“声气合一”,“气息”和“声音”要有循环感、流动感;

7.在演唱中,“喉咙口”始终处于“打开”状态,但绝不能过分的“撑开”,更不能“挤压喉咙”;8.气息的发源点在“横隔膜”,称为“气息支点”;

9.练习曲中的每一个音,无论高或底,都好象是在胸骨最高点处“唱出”,这就是“声音支点”;10.发声时,声带闭合一定要主动、积极,气息在声带以下时刻准备,气息通过声带立即发声;

练习2

1 = C (F)4/4

|1232 1-|2343 2 -|3454 3 -|4565 4 -|5676 5 -|6717 6 - ||

三.共振定位训练

“声带”发出的声音有质感,是歌声的核心,专业术语称“基音”(人声基础音)但音响微弱、单纯,必须加上自身各部位协调制造出的“混响效果”,才能使歌声优美动听、打动人心。

要想正确、充分的控制、使用共振来美化“基音”,先要了解什么是共振系统。

歌唱时的共振系统人体参与器官众多,动作最为复杂,夸张点说:全身都应该“引发共振”!但主要包括:胸腔、口腔和头腔三大共振腔体。胸腔包括喉头以下的气管、支气管和整个肺部;口腔包括喉、咽腔及口腔。头腔包括鼻腔、上颌窦、额窦、蝶窦等。在歌唱中,由于音高的不同,使用这些共振腔体的比例是有所不同的。一般来说,唱低音时,胸腔共振机能发挥最大,唱中音时口腔共振应用较多,而唱高音时主要是靠头腔谮发挥作用了。如果我们能正确、合理地运用好这些共振腔体,并相互协调配合好,就能获得优美悦耳、生动丰富的歌声。

“通俗唱法”一定不能与“美声唱法”相提并论,“美声唱法”是在“共鸣”的基础上完成咬字与归韵;而“通俗唱法”则不强调“共鸣”。因为“美声唱法”人为制造“共鸣”的实际意义是为了扩大音量:而

“通俗唱法”绝不能过分地、人为地扩大“共鸣”,虽然也要形成“共鸣点”,更精确的说应该定义为:“共振点”。其作用只是为了美化音质与音色,而其音量是用“增加声音压强”和依靠“调音台”及“电子扩音系统”的功能来完成。演唱时只需要再调整出“共振”与“泛音”等“效果”就可以了,这样,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提高“演唱表现力”上面,这就不难理解为什麽世界上拥有那麽多人迷恋通俗歌曲演唱,这种状况是任何其它演唱形式所无法比拟的。

要点:

1.口腔共振:“口腔共振”在演唱过程中所占的比重最大。因为一首歌曲的旋律主要在“中音区”进行,所以可以说:“口腔共振”在一般的歌曲演唱中的比重占8成,“胸腔共振”与“头腔共振”各占2成;2.胸腔共振:在演唱时,胸腔正中的部位应形成“共振点”,这是唱歌发声的基础,称为“声音支点”,不论是在那个音区发声,所发每个音都不能脱离“声音支点”,在训练一段时间以后,逐渐地会感觉到演唱时发出的每一个音都在胸部“声音支点”处形成“回声”,这样,“歌声”就会产生立体感,增加“艺术感染力”。低音区以“胸腔共振”为主,“口腔共振”次之,“头腔共振”再次之;

3 .头腔共振:中音区的较高几个音和高音区的所有音,必须调动、调整“头腔共振”;

4 .歌唱是3个“共振区”一定要上下贯通,比例适度,不管是在哪个音区演唱,都要同时调动3个“共振区”,以使歌唱更加动听,更加“艺术化”;

5. 三个“共振区”调配好以后,还要调动、激发“共振区”上方的“泛音束”,这样可以更加美化歌声,使歌声听起来“余音缭绕、韵味无穷、优美动听、撩动人心”;

6 .“泛音”是“基音”与“共振”形成的“原始乐音”的“头部回声”,这于“胸部回声”的性质有些相似;

7 .每一个“标准乐音”的完美组合应该是——“声带基音”﹢各区域的“共振”﹢“胸部的回声”﹢头部的“泛音”,这些基本因素形成一个整体,缺少一个因素都不能唱出优美动听的歌声;

8 .人的身体就像是一架“钢琴”,每一个部位都要积极配合,参与“发音”,人体的所有“发声器官”好象是乐器的部件一样产生“共振”与“回声”;

9 .每个音要集中沉稳、有始有终;

10 .声音与气息的混合、调配要恰当适度、自然舒服,唱出的歌声应该有“长笛吹出的质感”;

中声区是唱歌的基础,没有良好的中声区,就谈不到其他的一切。我们应当重视中声区的练习,多在中声区下功夫,不要急于唱很高的音。练习时,我们先从中声区以中、小音量练习开始,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巩固以后,再慢慢向较高一点或较低一点的音域发展,初学者一定要遵循由易而难的循序渐进的原则,否则一开始就猛练高音,不但不会获得正确的高音,反而会毁坏声带。中声区应该靠前,明亮,轻松流畅,不费力,这样才能往上发展,为演唱高音打开通路。中声区的声音不要强求音量,而是要自然自如,要求

音色优美和声音的灵活性。每个声部的重要音区都是中声区。中声区要做到吸气深,呼吸力求自然,有弹性,积极向上,有支持点,喉头稳定松驰,不论唱高、低不同的音,喉头的感觉都在一个位置上,声音要往外送,但又要使声音从头到尾保持在同一音型和位置上。我们常比喻说“声音要像穿珍珠一样,把每个音穿在一条线上”等等,就是说声音要连贯、统一、圆润。

关于换声区当你从低音往上唱时,唱到一定的地方,就会感到困难,容易卡壳,这就是到了换声区,这时,你必须运用某种方法才能继续入上唱。歌唱者首先应基本掌握了虽声区的唱法,然后因人而异地作具体调整。有几种方法大家可以实践一下:

1)“倒抽一口气”的动作就是歌者在唱到换声的音时,做一个倒抽一口气的动作,好像“吓一跳”的生理状态,让喉头稍向下,向后退让,以使口咽腔充分打开,同时将中声区歌唱时向上齿龈背后发送的气息,随着音高逐渐向上挪动,嘴也随着逐渐张开,此时声音感觉更向上,向更远的前方发送。这时声音就自然地进入了换声区。

2)母音转换手法就是在唱到换声区的时候提前让声音掩盖一点,声音暗一点,出气量小一点。在碰到换声点时,有一点必须强调指出,就是你感到声音唱上去困难时,甚至声音感到要出现破音时,千万不要变化发声器官的形态,不要乱动,乱使劲,一定要坚持唱下去就可以了。其实换声点就是一个“混声”的问题,就是真假声结合的问题。掩盖一些的声音就是有了假声的成分,但又不能全假,必须与真声混合在一起,声音的衔接才不会有痕迹,声音才不会虚和空。所以学会换声点的过渡也就学会了假声的唱法,而假声位置对唱歌、解决声音的统一是大有好处的。

5、高音区的练习

高音区常常在作品的高潮中出现,有着激发听众情绪、振奋人心的力量。唱好了高音,会给整个演唱增添光彩。因此,具有响亮的、金属般的高音对歌唱者来说是非常宝贵的,在找到了自然声区,打好了中声区的基础,又掌握了换声区的技巧后就可以进行高音的练习。唱高音时,两颧骨要更积极开放,整个歌唱状态要更加积极向上,兴奋。随着音高向上,下颌需要松弛地向下,向两侧向后拉;小舌头提起如打哈欠似地吸住气,使喉咙更加打开,喉头不可随音高往上移动,而是相反,逐步下降,保持在吸气的状态,当然这个状态必须有气息的支持。唱高音的方法是训练中的一个难点,在不断实践的基础上,也已经总结出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每一种方法都要因人而宜,采取适合自己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练习3。

1 = C ( F )4/3

135153|1--|724742|7--|613631|6--|572527|5--|613631|6--|724742|7-|135153|1--|246264|2--|35737 5|3--|246264|2--|135153|1--||

注:练习3用“le”、“la”、“li”、“me”、“ma”、“mi”反复练习。

四.咬字定位训练

比起“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通俗唱法”的咬字与归韵训练尤为重要。因为“美声唱法”的咬字与归韵是建立在“共鸣”的基础上的,“民族唱法”的咬字与归韵始终要求声音的“明亮度”,而“通俗唱法”的咬字与归韵则更接近“自然的说话”。

可以形象的定义:“流行歌曲演唱”就是“美化了的说话”。人们在正常的说话时,声音的高低幅度(音乐术语成为“音域”)变化不大,而在歌曲演唱时,“音域”宽达两个八度,甚至三个八度,通俗歌曲演唱又可称之为“艺术性的说话”或“音乐状态下的说话”。

果断地发出“基音”,“气息”带着“基音”折射到“硬腭”,在此形成“演唱乐音”,此后,整首歌曲的每个“音(也就是说歌词的每一个“字”)”都要相对控制在该位置;

第一个就是支点提法:在唱歌的时候好像声带不长在喉咙里,而长在了胸口,唱每一个字都不要离开这个支点。这种方法可以解决几个问题:如果唱高音喉头容易上提的话,你一想到胸口就不想喉头了,支点一低,喉头也自然放松,下放,喉头放下以后,喉咙自然打开。还有声带都有长在胸口处,气息当然就不能超过声带,那一定在胸口的下面,气息也就往下沉了,稳定了。这基本是找到了正确的发声方法。

要点:

1.“字”的着力点要相对固定在舌头的中部和上下齿之间,形成舌头与牙齿的“对抗力”;

2.不管是“唇音”、“舌音”、“齿音”,还是“喉音”、“鼻音”,都要尽量向MU母音“ei”靠拢;3.演唱“华语歌曲”时的“咬字”,不能因为“声母与”韵母“发音原则的差异而使歌声”过于靠前”“或”过于靠后”,更不能“过于向上”或“过于向下”;

4.“气息”要保持沉稳、通畅,有“流动感”和“循环感;

5.“气息”始终在“声带”下方“备用”,随时都可以果断、迅速地“发声”。“声带”的“基础发音”始终在喉部“声室”里,“咬字”的“着力点”在牙齿后方,“归韵点”在“硬腭”处,“泛音”的形成一定是在“头的顶部”;

6.“咬字”时的“音头(声母)”发声要果断有力,有质感。演唱时所发音的时间长短,一定是在“音腹(韵母)”上保持,因此要求“声母”向“韵母”转化要迅速、流畅、自然,“韵母”一旦形成,口腔里的状态就基本上不能改变,“发声”结束

时,沿“水平线”方向“归韵”,“>”形收尾;

7.演唱时“下颌关节”一定要始终保持必要的间隙“牙关”不能“”咬死;

8.“声母”与“韵母”在任何时候都不能脱离“声带”;

9.演唱最高音区时,一定要“爆发出”激情,在演唱技巧不变形的前提下,要敢于果断用力。演唱最底音区时,不要怕音量“弱”,只要让“声带”积极震动起来,并稳定的保持住就可以了,“气息”用力不能过猛;

10.在演唱你自己“有效音区”的任何一个音时,要有绝对的“自信心”,坚信自己唱任何音都没有问题,“再高的音”或“再低的音”,只要你张嘴、用力,肯定能“唱出来”;

11.当基本上掌握了“歌曲演唱技巧”以后,唱歌时(包括:正式演出与平时训练),就不要再想着“气息”、“声带”、“共振”、“咬字”、“归韵”等等技术问题了,意识上应该只想着“旋律”与“歌词”及音乐表现力;

练习5。

1=C /F 4/4 1=C /F 4/4

53423127|1- - - | 53423127|1- - - | 53423127|1- - - | 53423127|1- - - | 53423127|1- - - | 53423127|1- - - | 53423127|1- - - | 53423127|1- - - | 53423127|1- - - |

a e i o u a e i o u a e i o u a e i o u

la le li lo lu ma me mi mo mu

ba be bi bo bu pa pe pi po pu

五.声线定位训练

“声线”在“通俗唱法”中至关重要。

“声线”,通俗的说就是——声音进行的线路。不管是中音区,还是低音区或是高音区,唱出的歌声要保持相对的统一,音质与音色(声音的“厚度”、“亮度”、“宽度”等等)及适当的“声音的紧张度”和“声音的震动频率”。只有这样唱出的歌声才能优美动听,才能让“听者”听着舒服,体会到音乐给予人的“享受”。

“声线统一”的概念就是——用通俗唱法完整地演唱同一首歌曲。绝不能容易演唱的音区用“通俗唱法”,有些难度的音区用“美声唱法”或“民族唱法”,使得一首歌“支离破碎、缺少韵味”。

要点:1=C /F 4/4

1.气息的发源(气息支点)始终是在“横膈膜”。在歌唱时,主要是“横膈膜”

积极、持续不断地给肺部施加压力,形成发音的“动力源”;

2.发出的声音(声音支点)始终不能脱离“声带”。“声带”震动时,“声室(包裹“声带”的“环状

软骨”,位置在“喉结”水平线处)”一定要充满空气,生理感觉是——喉部不撑开,不紧逼,但“喉咙口”始终处于打开、畅通状态,并积极参与歌唱动作,“声室”饱满了,就能很好地控制音色与音质,使得发出的声音柔美润泽、稳定连贯、有质感、有张力;

3.对“声线”的要求是:音色、音质相对统一,中音区,高音区,低音区需上下贯通。中音区声音频率适中,高音区声音频率稍窄,低音区声音频率稍宽,高低声音频率呈“A”字形,就像法国埃菲尔铁塔的形状一样;

4.首先做母音(“a”、“ yi”、“ei”)练习:发母音“a”时,近似“打喷嚏”时前半部分发出的“啊”的母音,发母音“ yi”时,近似“打喷嚏”时后半部分发出的“嚏”的韵母,发元音“ei ”时,近似向远处喊人时发出的“喂”的韵母“ei”;

5.歌唱时发的母音不能像说话时发出的母音那样标准、规范。歌唱时发母音的原则是:开口音(如“a”)与闭口音(如“i”)均向半开口音(如“ei”)靠拢。母音“a”口型不要过大,母音“i”口型不要过扁,都要类似发母音“ei”的状态,发撮口音(如“u”)或半撮口音(如“o”)口型不要太圆,而是要扁一些;

6.演唱一句“旋律”,声带要像一条“橡皮筋”一样有张力,有弹性;“低音区”也绝对不能松懈,唱到“高音区”时,声带的“紧张度”要更高,即便是唱到你的“极限音”时,也一定有—坚持、坚持、再坚持!无论如何也要尽量做到“声音不变形”;

7.歌唱时,“声带发声点”的意识要明确,唱“中音区”时,“声带”的“基音发声点”在声带的二分之一处,如果“旋律”下行,则“声带发声点”稍向“声带”后方做水平移动,“旋律”上行,“声带发声点”稍向“声带”前方做水平移动;

8.演唱较高音区时,上唇与“硬腭”(口腔上牙后方部分)稍微向上后方提起,“软腭(喉咙口前方部分)”不要错误的加大向上方提起的幅度,口腔里呈“>”状(“硬腭”>“软腭”),鼻子后部尽量有意识的“撑开”,调整有效的“共振”空间;同时加大肺上部向下的压力与腹部肌肉及“横膈膜”向上的“托力”。这种感觉好象是“气息源”与“声带”距离拉远了,但这只是一种“感觉”,其实际动作绝不是把“气息”生硬的挤压在”腹部“,最终的“气息走向”是向上的,向前的,向外的;

9.演唱高音时,不能将“气息”盲目地、不加控制的向上、向前、向外“冲击”,这样发出的声音将是粗糟的、僵硬的、甚至是野蛮的,而是随着“乐音”的向上升高,头腔的“共振点”逐渐向上额后方移动,上、下、前、后的“着力点”要恰当、适度;特别是训练初期,不要急于追求“音量”,只要“音准”正确,“声线”通畅即可,随着训练程度的加强,技巧的掌握与熟练,音量的强弱自然而然就会控制自如的;10.演唱时一定要纠正一个误区:没有什麽“真声唱法”或“假声唱法”之分,演唱时的“乐音”,一定要使用“混合音色”,台湾称之为“半声唱法”。只有使用“混合音色”演唱,才能被称为“声乐艺术”。

简要来说就是:中音区“真假声”比例适中,高音区“假声成分”多一些,低音区“真声成分”多一些;11.演唱时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技巧”——控制“声带”的能力。发声时“声带”不能大面积地“震动”,而是要通过有效的相关器官的控制,使“声带”随时的处于演唱所需要的“调节状态,也就是使“声带”局部震动。只有这样,才能使“声线”上下贯通,高、中、低各音区“音色”同一,才能制造出一个“广阔的音域;

12.训练初期,声音可能会软弱无力,此时,不要疑惑,坚持下去,你肯定会掌握“流行歌曲演唱”的“秘诀”。

练习4。

1=C /F 4/4

|5 – 54 32 17 65 43 21 76 5 - - - |

用以下音标做练习4。的练习:

la le li lo lu lao luo lou lan len lin lang leng long 1=C /F 4/41=C /F 4/4

ma me mi mo mu mao muo mou man men min mang meng ming

六.合成定位训练

果断地发出“基音”,“气息”带着“基音”折射到“硬腭”,在此形成“演唱乐音”,此后,整首歌曲的每个“音(也就是说歌词的每一个“字”)”都要相对控制在该位置;

唱高音时利用软腭提起带动咽壁的力量,形成强大的拉力作用,使高音具备穿透能力,产生振撼的感觉。但是,如果适度地运用咽音是关键。全部拉紧咽壁演唱,声音会过硬过亮,缺少歌唱性。用少了咽音的力量,声音会空洞,没有支点和拉力的感觉。流行歌曲的演唱讲求个性,歌星们在声音上的差异之大,演唱风格之多样,使得我们无法像在“美声唱法”中那样将其划分为几个声部(男高音、女中音等),

要点:

1.在训练之前,先反复听一些被认为是符合自身歌唱发展定位而且是自己的“偶像”的原声录音,心中默默跟唱,在自己大脑相关反射区域建立“声线意识”;

2.结合已经训练过的方法与技巧深入分析辨别自己拟选练习歌曲的音色、音质、气息、声线、共振、咬字归韵以及强弱音的控制与高低音的技术处理能力、水准;

3.演唱时,在不脱离“声线”的前提下,越唱到高音区声音频率越窄,越唱到低音区声音频率越宽,这是唱歌时的生理与物理的必然形态;

4.演唱时要注意旋律的轻重强弱、抑扬顿挫、咬字归韵、共振泛音的细微变化,做到心中有数,控制自如;5.“通俗唱法”的实际演唱,一定要有电子扩音系统的支持,

6. 4/4拍的歌曲每小节的强弱规律是「强弱次强弱」,2/4拍歌曲每小节的强弱规律是「强弱」强弱」,3/4拍歌曲每小节的强弱规律是「强弱弱」,这一音乐的基本存在规律对于增强歌曲演唱的表现力至关重要;

7.演唱时的“颤音”一定要在“归韵后”完成;

8.每一句“旋律”要在关键的“字”上使用适量的滑音及“装饰音”,用多了会显得“油腔滑调”,用少了又会使人感到“生硬呆板”;

9.

练习6

完成以上训练后,只是掌握了“通俗唱法”的基本演唱技巧,要想成为“专业歌手”或“歌星”,还必须在“通俗声乐老师”的正确指导下,继续刻苦训练与钻研。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