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药设计原理及应用

前药设计原理及应用
前药设计原理及应用

前药设计原理及应用

前药是药物分子的生物可逆的衍生物,在体内经酶或化学作用释放具有活性的原药,从而发挥预期的药理作用。在药物的发现和发展过程中,前药已经成为一种确切的改善原药理化性质、生物药剂学性质及药物代谢动力学性质的手段。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批准上市的药品中有5%~7%可以归类为前药,并且在新药研究的早期前药这一理念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前药是一类通过结构修饰将原来药物分子中的活性基团封闭起来而导致本身没有活性,但在体内可代谢成为具有生物活性的药物[1]。前药原理在药物设计中应用广泛,不仅可对经典的含羧基、羟基、氨基药物进行结构修饰制成酯、羧酸酯、氨基酸酯、酰胺、磷酸酯等类型的前药,还可制成偶氮型前药、曼尼希碱型前药、一氧化氮型前药及开环、闭环等新型结构的前药,既保持或增强了原药的药效,又克服了原药的某些缺点。

1.前药设计的结构修饰类型

1.1酯类前药

含有羧基、羟基和巯基的药物成酯在前药的应用中是最广泛的,将近49%的上市药物在体内是通过酶的水解来激活的。酯类前药主要是用来提高药物的脂溶性和被动的膜渗透能力,通常通过掩蔽水溶性药物的极性基团来达到的。在体内,酯键可以很容易的被血液、肝脏以及其他器官和组织中普遍存在的酯酶水解掉。目前临床上有许多烷基或芳基酯类前药在应用,其中β- 内酰胺类抗生素匹氨西林(Pivampicillin)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2]。氨苄青霉素是耐酸、广谱、半合成青霉素,可以口服, 但是口服吸收差, 血药浓度只有注射给药的20%~40% 。分析结构表明, 氨卡青霉素分子中的 C2 羧基与 C6 侧链氨基在胃内pH 情况下解离为两性离子,将羧基形成简单的脂肪。芳香酯类不够活泼, 在体内酶促分解成原药的速度很慢, 将其设计成双酯型前药, 末端酯键位阻较小, 易于发生酶促断裂, 生成的羟甲酯不稳定, 自动分解, 释放出甲醛和氨苄青霉素, 产生药效, 生物利用度提高 3~5 倍, 口服几乎定量吸收(98%~ 99% )。

1.2 磷酸酯 / 磷酸盐类前药

含有羟基和氨基的药物磷酸酯类前药主要是针对含有羟基和氨基的水溶性差的药物而设计的,目的是提高它们的水溶性来得到更好的口服给药效果。磷酸酯类前药表现出很好的化学稳定性,同时在体内可以通过小肠和肝脏中的磷酸酯酶快速的转化为原药[3]。

磷苯妥英钠(fosphenytoin sodium 为抗癫痫药苯妥英(phenytoin)的胃肠外使用的有效前药, 其水溶性和稳定性较原药都有很大提高。由于苯妥英的水溶性很低(24 μg·mL- 1 ) ,很难有效给药,因此开发了其前药磷苯妥英钠。该药可在血红细胞、肝和许多其他组织中的碱性磷酸酯酶的作用下,迅速而完全的转变为苯妥英。由于该药极性增加, 使其水溶性增加( 140 mg·mL- 1 ),可制成50 mg·mL- 1稳定的混合水溶液通过静脉注射或肌内注射途径给药, 克服了苯妥英临床应用带来的不良反应并消除了苯妥英的药物相互作用[4]。

1.3 碳酸酯类与氨基甲酸酯类前药

含有羧基、羟基和氨基的药物碳酸酯与氨基甲酸酯类化合物与对应的酯相比对酶的稳定性更好,碳酸酯是羧基与醇基的衍生物,氨基甲酸酯是羧基与氨基的衍生物。大部分碳酸酯类和氨基甲酸酯类前药需要酯酶的参与来释放原药。

伊立替康(Irinotecan,CPT- 11)是亲脂性抗肿瘤药物拓扑异构酶Ⅰ抑制剂喜树碱的水溶性氨基甲酸酯类前药,它代表了一类能够增加水溶性的可电离的药物前体[5]。在分子中,二哌啶基通过氨基酸甲酯与喜树碱的酚羟基相连,主要通过羧酸酯酶在肝脏内转化为喜树碱。二者均在体内以两种形式存在 - - 内酯环和羧酸酯(内酯环开环),其中内酯环为活性形式,该两种形式处于pH 依赖的平衡中。静脉注射伊立替康,喜树碱 Tmax 可以达到 2.3h,且前药的毒性剂量范围没有改变。

1.4 酰胺类前药

含有羧基和氨基的药物酰胺是羧基与氨基的衍生物,但是,酰胺类前药的应用十分有限,主要是因为其在体内具有相对较高的酶稳定性。酰胺键可以被体内的羧酸酯酶、多肽酶和蛋白酶水解。引入酰胺键通常是为了提高口服吸收度,这主要是通过合成小肠摄取转运体的底物来实现的。

desglymidodrine(DMAE)是治疗体位性低血压的选择性的α1 受体激动剂,DMAE的生物利用度只有50%。在DMAE的氨基上引入甘氨酸基团制成它的前药米多君(midodrine),由于米多君是hPEPT1的底物,经由hPEPT1介导的转运可以提高生物利用度达到93%。前药米多君经吸收后主要在肝脏以及体循环中由未知的多肽酶转化为活性药物[6]。

1.5 肟类前药

含有羰基、脒基和胍基的药物肟(例如酮肟、氨肟和胍肟)是羰基、脒基和胍基的衍生物,这就为缺少羟基、氨基或者羧基的化合物修饰提供了机会。肟可以被微粒体中的细胞色素P450 酶水解。肟,尤其是强碱性的脒基和胍基的肟,可以提高原药的吸收度和膜穿透能力。

美拉加群(melagatran)是第一批口服的凝血酶直接抑制剂,但由于它是一个两性离子,口服生物利用度只有3%~7%,因此研制出他的双重前药Ximelagatran,在美拉加群羧基末端添加一个乙基酯,脒基末端生成一个肟基26。释放原药美拉加群需要两步代谢反应,大部分氮肟在肝脏内被细胞色素P450 还原为脒,还有一部分发生在小肠。乙基酯在在肝脏内由羧酸酯酶水解为自由的羧基。imelagatran 的口服生物利用度比美拉加群提高了20%[7]。

2.前药策略的应用

2.1 提高药物的吸收度

导致一个潜力药物的口服吸收度不好的原因有很多,包括水溶性差、渗透能力低、是P糖蛋白的底物、在肝脏代谢过于迅速等等。这里主要讨论一些常用的提高口服药物吸收度的前药策略,包括提高药物的水溶性、脂溶性以及利用载体介导的吸收。

2.1.1 提高药物的水溶性

通过组合筛选得到的候选药物中有将近 40%的药物水溶性很差,低于10μM。有时利用常规的制剂技术,比如说成盐、粒子粉碎、添加增溶剂、生成络合物等,也不能得到令人满意的效果。这时前药策略就为水溶性差的药物提供了一个可选择的方案。

2.1.2 提高药物的脂溶性

某些药物分子含有极性或者可电离的基团,这势必会影响到其口服生物利用度。此时可以利用前药策略对这些基团进行修饰增加药物的脂溶性,从而提高膜穿透能力以及口服吸收度。

2.1.3 载体介导的吸收

一类前药是以特殊的膜转运体为靶点,其设计原理是在原药上接上特定结构的基团,使其能够被小肠上皮组织上的内源性转运体识[8]。此类前药设计对于含极性基团或者带电荷的药物是十分重要的。对于这一类前药设计来说,多肽转运体是个理想的靶点:小肠中分布广泛,转运能力足够高以及底物特异性的选择余地大。伐昔洛韦 (valacyclovir)和缬更昔洛韦(valganciclovir)就是两个很好的例子。将他们制成氨基酸类前药,其小肠透过能力提高了3~10 倍;而且其转运基本上是由小肠上皮细胞表达的二肽和三肽转运体(hPEPT1)来介导的[9]。跨膜转运之后,两个前药都很快的通过小肠内的水解作用分别转化为前药。

2.2 靶向给药

给药的最终极目的就是能够做到靶向性,前药策略就可以做到。靶向选择性主要是通过4种途径实现的:在器官内的被动富集;转运体介导给药;酶得选择性代谢激活;抗原靶向作用[10]。

2.2.1 中枢神经系统(CNS)靶向给药

在临床上由于血脑屏障 blood- brain barrier (BBB)的存在使得CNS给药变得十分困难,但是通过了解血脑屏障的转运机制以及酶活性,可以实现CNS的大量给药(相对其他部位)。多巴胺的前药左旋多巴是BBB上中性氨基酸转运体(LAT1)的底物[11],主动转运进入脑组织后立刻转化为亲水性的原药多巴胺,因此不能跨越BBB,增加了脑内药物浓度提高了药效。

2.2.3 肝脏靶向给药

在所有的器官中,肝脏是最具有靶向给药潜力的 - - 作为代谢器官,肝脏具有多种肝脏特异性代谢酶。用于治疗高胆固醇血症的辛伐他汀(Simvastatin)和洛伐他汀(lovastatin)是3- 羟基 - 3- 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的生物前体药物。辛伐他汀和洛伐他汀以疏水的内酯形式给药,在肝脏内经 CYP450 酶转化为活性的羟基形式[12]。研究发现,脂溶性的辛伐他汀和洛伐他汀能够被胃肠道很好的吸收并通过一种转运机制在肝脏内富集。

2.3 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

将许多类固醇(例如睾酮,19- 去甲睾酮)和安定药(例如氟奋乃静,三氟噻醇,氟哌啶醇)制成其高亲脂性前药,肌肉注射后可以缓慢释放到体循环中从而延长了药物作用时间[13],且前药自注射部位释放出来后通常可以很快的转

化为原药。例如:注射氟奋乃静的癸酸酯后,通常在 24~72h 开始起效,药效平均可以维持3~4周[14]。

3.展望

在药物设计中前药策略已经成为一种用途广泛的有效手段,其范围可以延伸到许多种母体药物分子的给药途径和给药形式中。必须指出的是,准确分析原药的性质以及选择合适的修饰基团对于成功的前药策略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目前临床上大部分的前药是通过提高原药的脂溶性来增强药物的渗透能力,最近多用来提高药物的水溶性。然而对于前药人们还是有许多未满足的需求,例如目前上市的前药中很少有针对抗肿瘤药物的,至于针对肿瘤靶向给药减少毒副作用的抗癌药更是少之又少。

总体来说,随着被批准上市的前药数目的增长,前药策略已经成为药物设计以及代谢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期望各个学科的研究团队可以在药物发现的早期合理应用前药策略,这将使我们可以针对一些类药性高的候选化合物来进行后续研究。

参考文献

[1]徐文方.新药设计与开发.科学出版社,2001 : 621.

[2]王淑月, 王洪亮. 前药原理与新药设计. 河北工业科技, 2003,70,54-57

[3]Heimbach, T, Fleisher D. & Kaddoumi, A. In Prodrugs:Challenges and Rewards. Part 1 (eds. Stella, V. et al.) AAPS Press/Springer, New York, 2007:155-212.

[4]Joan B , Tomas R , Josep D , et al . Synthesis of water -soluble phenytoin prodrugs.Bioorganic & Medicinal Chemistry Letters, 1999,9:1859-1862

[5]Bencharit, S. et al. Structural insights into CPT -11activation by mammalian carboxylesterases. NatureStruct. Biol,2002,9:337-342 .

[6]Steffansen, B. et al. Intestinal solute carriers: anoverview of trends and strategies for improving oraldrug absorption. Eur. J. Pharm. Sci, 2004,21: 3-16.

[7]Clement, B. & Lopian, K. Characterization of in vitro biotransforma - tion of new, orally active, direct thrombin inhibitor ximelagatran, an amidoxime and ester prodrug. Drug Metab. Dispos,2003,31:645 - 651.

[8]Gallant, J. E. & Deresinski, S. Tenofovir disoproxilfumarate. Clin. Infect. Dis,2003,37:944-950.

[9]Sugawara M,et al. Transport of valganciclovir, a ganciclovir pro-drug, via peptide transporters PEPT1 and PEPT2. J. Pharm. Sci, 2000,89:781-789.

[10]Ettmayer P,Amidon G. L, Clement B. & Testa B.Lessons learned from marketed and investigational prodrugs. J. Med. Chem, 2004,47:2393-2404

[11]Nutt J. G. & Woodward W. R. Levodopa pharmacokinetics and pharmacodynamics in fluctuating parkinsonian patients. Neurolo-gy,1986,36:739-744.

[12]Shitara Y. & Sugiyama Y. Pharmacokinetic and pharmacodynamic alterations of 3 -hydroxy -3 -methylglutaryl coenzyme A (HMG - CoA) reductase inhibitors: drug -drug interactions and interindi- vidual

differences in transporter and metabolic enzyme functions. Pharmacol. Ther. 112, 71-105 (2006).

[13]Minto C. F., Howe C., Wishart S., Conway A. J. & Handelsman D. J. Pharmacokinetics and pharmacodynamics of nandrolone esters in oil vehicle: effects of ester, injection site and injection volume. J. Pharmacol. Exp. Ther,1997,281:93-102.

[14]Marder S. R. et al. Fluphenazine plasma level monitoring for pa-tients receiving fluphenazine decanoate. Schizophr. Res,2002,53: 25-30.

药物设计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合理药物设计:根据药物发现过程中基础研究所揭示的药物作用靶点,即受体,再参考 其内源性配体或天然药物的化学结构特征,根据配体理化性质寻找和设计合理的药物分子,以便有效发现、到达和选择性作用与靶点的又具有药理活性的先导物;或根据靶点3D结构直接设计活性配体。 2、高通量筛选:HTS,以分子水平和细胞水平的实验方法为基础,以微板形式作为实验工具 载体,以自动化操作系统执行实验过程,以灵敏快速的检验仪器采集实验数据,以计算机分析处理实验数据,在同一时间检测数以万计的样品并以得到的相应数据库支持运转的技术体系。 3、药物的体内过程即A、D、M、E的中文名称及各自定义:分别为 吸收: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体循环的过程。 分布:药物在血液、组织及器官间的可逆转运过程。 代谢:药物在吸收过程或进入体循环后,在体内酶系统、体液的PH或肠道菌从的作用下,发生结构转变的过程,此过程也称为生物转化。 排泄:药物或其代谢物排除体外的过程。 4、基于靶点的药物设计:TBBD,以生命科学为基础,根据疾病特异的功能、症状和机制, 发现和研究药物作用靶点以及与预防相关的调控过程。 5、基于性质的药物设计:PBBD,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根据配体的理化性质对设计的 先导物结构预测它们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和毒性(ADME/T),估计药物在体内的释放度和生物利用度,判断类药性 6、基于结构的药物设计:SBDD,以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为手段,其方法分为基于靶点的直 接药物设计和基于配体的简介药物设计两类,运用受体学说和分子识别原理,设计对受体进行调控的先导物,或根据已有药物作用力大小和构效关系判断来推测新化合物的药效,达到发现活性分子的目地。 7、定量构效关系:QSAR,研究的是一组化合物的生物与其结构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构特 征以理化参数、分子拓扑参数、量子化学指数和结构碎片指数表示,用数理统计的方法进行数据回归分析,并以数学模型表达和概括量变规律。 8、三维定量构效关系:3D-QSAR,以配体和靶点的三维结构特征为基础,根据分子的内能变 化和分子间相互作用的能量变化,将已知一系列药物的理化参数和三维结构参数与药效拟合出定量关系,再以此化合物预测新化合物的活性,进行结构的优化和改造。 1、简述基于靶点结构的药物设计的基本流程。 定义活性位点→产生配体分子→配体分子打分→合成及活性测定→先导物 2、根据设计来源不同软药可以分为几种类型?软药和前药的区别有几个方面? 软类似物;活化的软类似物;用控释内源物设计天然软药;活性代谢物;无活性代谢物等类型。区别:①先导物不一样,前药是以原药为先导物的,软药的先导物既可以是原药也可以是原药的代谢物;②作用方式不一样,前药在体外无活性,只有到达靶点释放出原药才有活性,而软药在体外是有活性的,它们到达靶点发挥治疗作用后一步代谢失活。 3、简述先导物发现的可能途径。 ①筛选途径:从众多的化合物中运用生物筛选模型挑选有生物活性的先导物。现代筛 选途径涉及组合化学、组合库和高通量高内含筛选。 ②合理药物设计:基于靶点和配体的作用机制、三维结构和识别过程以及与药物理化

前药设计原理及应用

前药设计原理及应用 前药是药物分子的生物可逆的衍生物,在体内经酶或化学作用释放具有活性的原药,从而发挥预期的药理作用。在药物的发现和发展过程中,前药已经成为一种确切的改善原药理化性质、生物药剂学性质及药物代谢动力学性质的手段。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批准上市的药品中有5%~7可以归类为前药,并且在新药研究的早期前药这一理念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前药是一类通过结构修饰将原来药物分子中的活性基团封闭起来而导致本身 没有活性,但在体内可代谢成为具有生物活性的药物]1]。前药原理在药物设计中应用广泛,不仅可对经典的含羧基、羟基、氨基药物进行结构修饰制成酯、羧酸酯、氨基酸酯、酰胺、磷酸酯等类型的前药,还可制成偶氮型前药、曼尼希碱型前药、一氧化氮型前药及开环、闭环等新型结构的前药,既保持或增强了原药的药效,又克服了原药的某些缺点。 1. 前药设计的结构修饰类型1.1酯类前药 含有羧基、羟基和巯基的药物成酯在前药的应用中是最广泛的,将近49%勺上市药物在体内是通过酶的水解来激活的。酯类前药主要是用来提高药物的脂溶性和被动的膜渗透能力,通常通过掩蔽水溶性药物的极性基团来达到的。在体内,酯键可以很容易的被血液、肝脏以及其他器官和组织中普遍存在的酯酶水解掉。 目前临床上有许多烷基或芳基酯类前药在应用,其中B-内酰胺类抗生素匹 氨西林(Pivampicillin )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2 ]。氨苄青霉素是耐酸、广谱、半合成青霉素,可以口服,但是口服吸收差,血药浓度只有注射给药的20%-40%。分析结构表明,氨卡青霉素分子中的C2羧基与C6侧链氨基在胃内pH 情况下解离为两性离子,将羧基形成简单的脂肪。芳香酯类不够活泼,在体内酶促分解成原药的速度很慢,将其设计成双酯型前药,末端酯键位阻较小,易于发生酶促断裂,生成的羟甲酯不稳定,自动分解,释放出甲醛和氨苄青霉素,产生药效,生物利用度提高3?5倍,口服几乎定量吸收(98%?99% )。 1.2磷酸酯/磷酸盐类前药 含有羟基和氨基的药物磷酸酯类前药主要是针对含有羟基和氨基的水溶性差的药物而设计的,目的是提高它们的水溶性来得到更好的口服给药效果。磷酸酯 类前药表现出很好的化学稳定性,同时在体内可以通过小肠和肝脏中的磷酸酯酶快速的转化为原药[3 ]o 磷苯妥英钠(fosphenytoin sodium 为抗癫痫药苯妥英(phenytoin )的胃肠 外使用的有效前药,其水溶性和稳定性较原药都有很大提高。由于苯妥英的水溶性很低(24卩g ? mL 1 ),很难有效给药,因此开发了其前药磷苯妥英钠。该药可在血红细胞、肝和许多其他组织中的碱性磷酸酯酶的作用下,迅速而完全的转 变为苯妥英。由于该药极性增加,使其水溶性增加(140 mg ? mL1 ),可制成50 mg - mL 1稳定的混合水溶液通过静脉注射或肌内注射途径给药,克服了苯妥英临床应用带来的不良反应并消除了苯妥英的药物相互作用[4 ]o 1.3 碳酸酯类与氨基甲酸酯类前药含有羧基、羟基和氨基的药物碳酸酯与氨基甲酸酯类化合物与对应的酯相比对酶的稳定性更好,碳酸酯是羧基与醇基的衍生物,氨基甲酸酯是

新药设计与开发期末考试复习题版三

新药设计与开发复习题 名词解释题 1.H2受体 是组胺受体的一个亚型,主要分布于胃壁细胞、血管和心室、窦 房结上,可引起胃酸分泌过多,血管扩张、心脏收缩加强、心率加快 等生物效应。 2.H2受体拮抗剂 主要用于拮抗组胺引起的胃酸分泌,是治疗消化性溃疡很有价值 的一类药物。 3.前药原理 前药是一类由于结构修饰后的化合物分子中的活性集团被封闭了起 来而本身没有活性,但在体内可代谢成为具有生物活性的药物。 前药原理是用化学方法把具有生物活性的原药转变成为体外无活性 的衍生物,后者在体内经酶解或非酶性水解而释放出原药而发挥药 效。 4.先导化合物:简称先导物,是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得到的具有某种 生物活性和化学结构的化合物,用于进一步的结构改造和修饰,是现 代新药研究的出发点。 5.受体拮抗剂:与受体有较强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的药物。 6.受体:指能与激动剂高度选择性的结合,并随之发生特异性效应的 生物大分子或大分子复合物。 7.受体扩散剂: 8.软药:是指一类本身有治疗效用或生物活性的化学实体,当在体 内呈现药效并达到治疗目的后,按预料的代谢途径和可控的代谢速率 的代谢,转变成无毒、无活性的代谢物。 12、合理药物设计 学生答案:根据药物发现过程中基础研究所揭示的药物作用靶点,即受体,再参考其内源性配体或天然药物的化学结构特征,根据配体理化性质寻找和设计合理的药物分子,以便有效发现、到达和选择性作用与靶点的又具有药理活性的先导物;或根据靶点3D结构直接设计活性配体。 脂水分配系数 学生答案:P-Co/ Cw化合物在互不相溶体系中分配平衡后,有机相的浓度与水相中的浓度的比值。 双前药 学生答案:无活性的药物分子在体内经过两步转化释放出有活性的药物。 定量构效关系:用数学模式来表达药物的化学结构因素与特定的生物活性强度的相互关系。 结构特异性药物:药物的作用与体内特定受体或酶的相互作用有关。其活性与化学结构的关系密切。 简答或其他 1、计算机工作站软件系统组成? 答:(1)数据库;(2)参数运算系统;(3)数据转换系统;(4)解析 系统;(5)预测系统;(6)显示系统;(7)操作系统 计算机数据库、数据转换系统组成? 答:数据库:包括了各类化合物数据、分子结构数据、基团参数数据 和生物活性数据等。数据库系统的软件中包括操作系统(O S)、数据 库管理系统(DBMS)、主语言系统、应用程序软件和用户数据库。 数据转换系统组成:数据转换管理系统主要由数据提取、数据转换、数 据加载和数据检查等模块组成。 2、新药设计的经典原理和方法有哪些?(PPT) 答:经典方法:前药原理,软药原理,拼合原理,生物电子等排 原理,相似原理等;一般方法有类型演化和结构优化等 3、类似物设计的目的和结果是什么? 答:目的是为了获得比先导化合物疗效更好,毒副作用更少,便于合 成的新药。结果:药效保持或更好,药效减小或消失,毒副作用减 少,新的药效。 4、Me too、Me better、Me new? Me too:键技术突破和集成创新,即运用一些公知的、成熟的理 论和技术,以及已有的装备和材料等,去研发出“价廉质优”的已有 产品。 Me better:运用一些公认的、成熟的理论和技术,规避已有的专 利保护去发明比母体新药更具治疗优势的新物质,从而形成专利新 药。 Me new:是以大量的重大基础科学研究成果为支撑,以独特的资 源优势为基础,应用已有筛选模型发现的全新结构的新药或先导化合 物。 三者关系:尽管将新药研发中的创新活动简单地归纳为me-too、 me-better和me-new有些偏颇,但基本上还是能够反应出其中的技术 含量和创新程度,或者说在更大的程度上能够反应出对新药生产的保 护力度。即一个me-new类创新药物的诞生,必定是站在巨人的肩膀 上进行的,必定其中蕴藏着一系列me-too和me-better的创新过程。 5.软药设计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整个分子是先导物的生物电子等排体,结构极相似 易代谢的部分能被酶水解,但分子骨架是稳定的 易代谢部分的代谢是药物失活的主要或唯一途径 通过易代谢部分的代谢附近的立体和电性因素,控制可预测的代 谢速率 代谢产物无毒,低毒或没有明显的生物活性

第九章 药物合成设计原理和方法 答案

第九章 药物合成设计原理和方法 答案 一、 名词解释 1、 靶分子:就合成设计而言,凡是合成的有机分子均可称为“靶分子”(target molecule )。 2、 合成子:是组成靶分子或中间体骨架的各个单元结构的活性形式(synthon )。 二、 完成下列反应 1、 生物碱鹰爪豆碱的合成 N H O HCHO HOAc N N O 2 + + Hg(OAc)2 2 2、 喜树碱中间体的喹啉环的合成 NH 2CHO N O O CO 2Me CO 2N O N O OMe N O CO 2Me COOH N + Friedlander 1)MeOH/HCl 3、β - 咔啉的合成 N H NH 2 N H NH Ar Pictet-Spengler 4 、 Ar C CH 2CH 3 O 2 2) HC(OMe)3/MeSO 3H/MeOH/△ OMe OMe ArC H C CH 3 X 2ArCHCOOMe CH 3 22)浓 HCl CH 3 ArCHCOOH 5、全身麻醉药氟烷的合成。

CF2Cl CF2 Zn,CH3OH 40℃F2C CFCl BrF2C CHFCl AlCl 50℃ F3C CHBrCl 三、按要求完成下列化合物全合成。 1、采用逆合成分析法完成布洛芬(Ibuprofen)的逆推过程并写出合成的反应。 i-Bu COOH i-Bu COOH FGA FGI i-Bu OH CN i-Bu i-Bu i-Bu OH CN O Fc i-Bu+ Cl O Ca i-Bu CN Ea i-Bu Cl +NaCN i-Bu+HCHO+HCl (ZnCl2) Fb 2、采用逆合成分析法完成下面化合物的逆推过程并写出合成的反应。 CHO OH CHO OH Cb CHO + HCHO (NaOH/H2O/MeOH) OH COOH (Al(OPr)3/PhC O) (DIBAL/THF) 3、采用逆合成分析法完成茉莉酮的逆推过程并写出合成的反应。 O O O C5H9 O O FGA C5H9 O O EtO2C O Cb (NaOH/H2O/EtOH)1)NaOH/H2O 2)HCl/△

软药设计的研究进展

[J].中国药物化学杂志,2000,10(2):143. 〔3〕 Lu J,F eng X,Sun Q,et a.l E ffect of si x flavonoid co m-pounds fro m Ixeris sonchifo lia on sti m u l us-i nduced super- ox i de generation and tyrosy l phosphory l a tion i n hu m an neu- trophil s[J].C lin Chi m A cta,2002,316(1-2):95. 〔4〕 封锡志.抱茎苦荬菜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研究[D]. 沈阳:沈阳药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1.6. 〔5〕 M a Jiyuan,W ang Zhengtao.Sesqu iterpene lactones fro m Ixeris sonchifoli a[J].Phy toche m istry,1998,48(1):201.〔6〕 Feng XZ,D ong M,G ao ZJ,et a.l Th ree ne w triterpeno i d saponins from Ixeris sonchi fo lia and the ir cy t o tox i c acti v ity [J].P lan t a M ed,2003,69(11):1036. 〔7〕 孟宪贞,倪素芳,索鸿勋.苦碟子化学成分的研究1.扩冠有效成分的分离和结构鉴定[J].中草药,1981,12 (12):4. 〔8〕 柳晓琳,金艳书.苦碟子抗肿瘤作用的实验性研究[J]. 锦州医学院学报,2002,23(1):7 〔9〕 Y ee SB,L ee J H,Chung HY,et a.l Inhi b itory effec ts of luteoli n iso lated fro m Ix er is sonch i foli a H ance on t he pro l-i ferati on of H ep G2hu m an hepatoce ll u l a r carcinom a ce lls [J].A rc h i ves of Pharmacal R esearch,2003,26(2):151.〔10〕 Suh J,Jo Y,K i m ND,et a.l Cyto t ox ic constituents o f t he leaves of Ix eris sonchifoli a[J].A rc h i ves of P har m acal R e- search,2003,26(3):289. 〔11〕 冯玉书,桂绿荷.抱茎苦荬菜对心血管系统的药理作用[J].中草药通讯,1979,3:31. 〔12〕 程芳,张红梅,张宏文,等.苦碟子治疗冠心病心绞痛56例及其远期疗效观察[J].中国疗养医学,1999,8 (4):28-29. 〔13〕 卫荣,林港祥,秦忠明.苦碟子注射液对血瘀证血液流变学和血管内皮素的影响[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2001,23(4):59. 〔14〕 K i m Ja i-Y oung,O h Se-w on,K oh Ji n-Bog.E ffec ts of godul baeg i po w er on gro w th,prote i n and li p i d concentra- tions in rats[J].H e m guk Sikp u m Yongyan g Kwahak H oech i,1998,27(3):525. 〔15〕 Sohn H ee Sook.Effects of Ix eris sonchif o li a H ance.diet on li pid m etabo lis m and li ver f unction o f rats ad m i n i steredw ith ethano l[J].H anguk Yon gyang H ankho echi, 2001,34(5):493. 〔16〕 Bae Song-Ja,R oh Sung-bae,Jung Bok-M.i E ffects of godu l baeg i ex tracts on the stab ility and fl u i d ity o f pho s- pho li pid li poso m a l m e m branes[J].H e m guk S i kp um Yongyang Kwahak H oechi,1998,27(3):508. 〔17〕 谢湘林,周鸣,刘宏雁.苦碟子口服液对小鼠及大鼠学习记忆的影响[J].吉林大学学报,2004,30(5):721.〔18〕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中成药标准汇编》(中成药地方标准上升国家标准部分),内科心系分册[S], 2002.492. 〔19〕 邓意辉,刘丹,吴琼.苦碟子注射液中腺苷的含量测定[J].沈阳药科大学学报,2003,20(6):431. (收稿日期:2005-05-24)软药设计的研究进展 赵兴茹,李 坤,王淑月(河北医科大学药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17) 中图分类号:R9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407(2006)02-0096-03 药品专利法在我国的实施,给我国的新药开发带来机遇和挑战,促使我国药品生产由仿制向创制转轨。根据我国国情,开发那些结构类型已知,疗效优于现有同类产品的药物为主攻方向〔1〕。根据代谢酶与药物分子结合的规律性和选择性对原有药物进行结构改造而制备的软药,降低了药物的毒副作用,增强了疗效,为当代新药开发的一个热点。20世纪80年代以来,计算机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药物设计及指导化合物的结构改造提供了方便。 1 以药物代谢为基础的软药设计 软药是产生药理作用后,按预知和可控的代谢方式,经一步代谢失活,代谢产物无毒性且不蓄留在体内产生有害后续反应而迅速排出,缩短了体内过程,避免了有毒中间体的形成,降低了药物的毒副作用,提高了治疗指数〔2〕。 1.1 软类似物的设计 在已知药物的非活性中心,引入易代谢的结构部分,并要求该结构的代谢产物不具有明显的毒性和生物活性〔3〕。软类似物的一般设计原则为:(1)利用电子等排原理进行结构改造;(2)易代谢部位能被代谢酶水解,分子骨架稳定;(3)易代谢部位为药物代谢失活的主要部位; (4)代谢产物不产生高度活性中间体;(5)通过易代谢部位附近的立体或电性因素,控制可预测的反应速度。如季铵型抗胆碱药(见图1),其分子结构以季铵醇为基本骨架,酯基和季铵部分间隔两个碳原子,水解生成季铵醇和酸,季铵醇为活性化合物,可进一步形成抗胆碱能化合物或具有药理活性的化合物,引起毒性。设想若酯基与季铵仅间隔一个碳原子,形成的代谢物可迅速水解为简单化合物排出体外,减少了毒性〔4 〕 图1 季铵型抗胆碱药及其软药的体内分解反应 1.2 活性代谢物的设计 研究药物体内代谢是发现新药的重要途径之一。活性代谢物的设计原则为:当某一药物发生氧化代谢可能经过有毒活性中间体时,应选用最高氧化态的活性代谢物。药物在体内代谢经过一相代谢和二相代谢两个过程。 1.2.1 一相代谢物设计 一相代谢物即药物的氧化过程,是药物转化为极性较高的化合物,易于体内的吸收和转运。如对乙酰氨基酚、羟布宗、奥沙西泮等为一相代谢物,具有较强的药理活性。对乙酰氨基酚为非那西汀的氧脱乙基代谢物,但对乙酰氨基酚较非那西汀作用更强,且不易导致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及溶血性贫血〔5〕。 96西北药学杂志 2006年4月 第21卷 第2期

药物设计学复习资料

药物设计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合理药物设计:根据药物发现过程中基础研究所揭示的药物作用靶点,即受体,再参考其内源性配体或天然药物的化学结构特征,根据配体理化性质寻找和设计合理的药物分子,以便有效发现、到达和选择性作用与靶点的又具有药理活性的先导物;或根据靶点3D结构直接设计活性配体。 2、高通量筛选:HTS,以分子水平和细胞水平的实验方法为基础,以微板形式作为实验工具载体,以自动化操作系统执行实验过程,以灵敏快速的检验仪器采集实验数据,以计算机分析处理实验数据,在同一时间检测数以万计的样品并以得到的相应数据库支持运转的技术体系。 3、药物的体内过程即A、D、M、E的中文名称及各自定义:分别为 吸收: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体循环的过程。分布:药物在血液、组织及器官间的可逆转运过程。

代谢:药物在吸收过程或进入体循环后,在体内酶系统、体液的PH或肠道菌从的作用下,发生结构转变的过程,此过程也称为生物转化。 排泄:药物或其代谢物排除体外的过程。 4、基于靶点的药物设计:TBBD,以生命科学为基础,根据疾病特异的功能、症状和机制,发现和研究药物作用靶点以及与预防相关的调控过程。 5、基于性质的药物设计:PBBD,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根据配体的理化性质对设计的先导物结构预测它们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和毒性(ADME/T),估计药物在体内的释放度和生物利用度,判断类药性 6、基于结构的药物设计:SBDD,以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为手段,其方法分为基于靶点的直接药物设计和基于配体的简介药物设计两类,运用受体学说和分子识别原理,设计对受体进行调控的先导物,或根据已有药物作用力大小和构效关系判断来推测新化合物的药效,达到发现活性分子的目地。

药物设计答案(总)

作业 0 导论 1. 名词解释 ①药物发现 就是新药研究和开发的过程,包括以生命科学为基础的某种疾病和治疗靶点确定的基础和可行性分析研究;与药理学有关的先导物体内外检测的生物模型和方法学的建立,以及药代血河安全性研究;制剂学;专利申请以及人体Ⅰ、Ⅱ、Ⅲ、Ⅳ试验和上市销售。 ②药物设计 仅包括基础研究和可行性分析涉及的先导化合物发现过程,即通常所讲的药物设计。 ③受体 生物体的细胞膜上或细胞以内能与某些外来物质结合并产生某种生物作用的特异性大分子结构。 ④配基 能 与受体产生特异性结合(分 子识别)的生物活性物质(包 括信息分子和药物)。 ⑤合理药物设计 根据药物发现过程中基础研究所揭示的药物作用靶点(受体),再参考其内源性配体或天然药物的化学结构特征,根据配体理化性质寻找和设计合理的药物分子,以便有效发现、达到和选择性作用于靶点的又具药理活性的先导物;或根据靶点3D结构直接设计活性配体。 ⑥组合化学 用数学组合法或均匀与混合交替轮作方式,顺序同步地共价连接结构上相关构件,批量合成不同分子实体,不需确证单一化合物的结构而建立有序变化的化合物库。

⑦高通量筛选 运用计算机控制的高敏化和专一性筛选模型,对大量化合物的药效进行微量样品的自动化测定。 ⑧高内涵筛选 在保持细胞结构和功能完整性的前提下,尽可能同时检测被筛样品对细胞的生长、分化、迁移、凋亡、代谢途径及信号传导等多个环节的影响,从单一实验中获取多种相关信息,确定其生物活性和潜在毒性。 ⑨外消旋转换 将已上市的外消旋体药物再开发成为单一对映体药物。 2. 简答题 ①简述药物发现的基本阶段。 共包括6个阶段。 基础研究阶段:对疾病进行生命科学的基础研究,发现致病机理确定疾病的多种靶点及相关的新化学实体(NCE); 可行性分析:考察基础研究成果的可靠性、有效性及适应市场的价格能力;项目研究(临床前):以先导化合物为候选药物,进行药学、药理和毒理学等方面的研究,以求发现可进行临床研究的研究中新药(IND); 非临床开发:是根据项目研究判断候选药物能否做研究中新药,并向药物管理法定部门申请临床研究的总体评价,也是一个决策过程。 临床研究:以人体为试验对象,确证IND的实际应用价值,确定该IND能否被新药审评中心批准投产及进入市场。进行人体Ⅰ、Ⅱ、Ⅲ、Ⅳ试验。 注册申请:临床试验确证有效后,进入注册申请阶段,获得国家法定机构的批准,才能上市销售。 第一章 1. 简答题 (1)化合物的三个来源。 ①天然产物的提取物; ②通过组合化学合成的化合物,常以化合物组合库的形式提供;

前药原理与新药设计

前药原理与新药设计 探索前药原理在新药设计中的规律,推动新药研究工作的开展,通过文献检索,综合、归纳、分析、概括前药原理在新药设计方面的典型事例。前药原理在新药设计中广泛应用,不仅可对经典的含羧基、羟基、氨基药物进行结构修饰制成前药,还可制成偶氮型前药、曼尼希碱型前药、一氧化氮型前药及开环、闭环等新型结构的前药,既保持或增强了原药的药效,又克服了原药的某些缺点。利用前药原理设计新药投资少、风险小、成功率高,适合我国国情,是值得推广的新药研究途径。 关键词:前药原理结构修饰新药设计 进入21世纪H我国新药研究从仿制向创制转轨已成共识。然而,新药创制是系统工程,需 要多学科协同作战,难能一蹴而就。但是对我们13亿人口的大国来说,服药的重要性不亚于吃饱穿暖,是迫在眉睫一天也不能或缺的国计民生大事。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新药研究应以开发那些结构类型已知,疗效优于或近于现有同类产品的药物作为主攻方向【1】。前药原理是将已知有生物活性而又存在某些缺点(如:生物利用度差、性质不稳定、作用时间短、有异味等)的药物经结构修饰制成新药即前药,后者体外无活性,在体内分解释放出原药产生药效。与原药相比,前药保持或增强原药的药效,又克服原药的缺点。前药属于结构类型已知,疗效优于或近于现有同类药物的创新药物类型,其特点为投资少、风险小,成功率高因而在新药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尤其适合目前我国制药工业中既有的实际情况,为推动我国新药研究工作的发展,现按照结构修饰类型综述有关前药原理在新药设计中的应用。 1、含羧基药物的前药设计 1.1成酯前药设计 氨苄青霉素是耐酸、广谱、半合成青霉素,可以口服,但是口服吸收差,血药浓度只有注射给药的20%~40%,分析结构表明,氨卡青霉素分子中C2羧基与C6侧链氨基,在胃内pH 情况下解离为两性离子,极性大是影响口服吸收的关键,将羧基成酯,发现其简单的脂肪/芳香酯类不够活泼,在体内酶促分解成原药的速度很慢,血药浓度达不到峰值,其原因是氨苄青霉素分子中羧基邻位的两个甲基占有较大空间,其屏蔽作用阻碍酯酶水解所致。而将其设计成双酯型前药,末端酯键位阻较小,易于发生酶促断裂,生成的羟甲酯不稳定,自动分解释放出甲醛和氨苄青霉素,产生药效,生物利用度提高3~5倍,口服几乎定量吸收(98%~99%)。 近几年!这种双酯前药设计广泛应用于含羧基药物的前药设计中* 1.2成醛前药设计 含羧基药物制成醛基前药,可增加原药的脂溶性,显著提高口服吸收效果,增加血药浓度。如氟哌酸,为广谱抗菌药,作用强但口服吸收不完全,只有给药剂量的35%~40%,其原因为分子中羧基与哌嗪环上的氮原子成两性离子,不易透过生物膜,做成酯不理想,做成醛以后,在体内经氧化形成,!口服吸收好,血药浓度高。因而含羧酸药物成酯不理想时,可考虑做成醛化物一试* 2 含羟基药物的前药设计 2.1氨基酸酯前药设计 氨基酸的羧基与母药的羟基成酯,其氨基与无机酸成盐!以增加药物水溶性。如甲硝唑-N,N-二甲基甘氨酸酯盐酸盐,水溶性好,血浆浓度高,但水溶液不稳定,需在临用前配制.其原因为分子中的氨基在制pH值为3~5下质子化,有强的吸电子效应,活化了酯羰基,易受OH-离子进攻,使酯键断裂.研究发现,若在酯基和氨基之间引入一个苯基,使成为N-取代的胺甲基苯甲酸酯,可完全阻止氨基对酯键的影响,又不影响体内酶促水解反应,如甲硝唑的这种前药水溶性比母药增加,水溶液稳定性增加,同样条件下可保存14年。

新药设计作业

三种药物设计原理在新药设计中的应用综述摘要:新药设计的主要任务是药物先导化合物的发现以及先导化合物的结构优化。而结构拼合、软药原理和前药原理越来越成为设计和开发新药物先导化合物的重要方法,为新药的研制工作开创了一个新的局面。就目前有关结构拼合、软药原理和前药原理研究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分类、发展趋势及其在研制新药的先导化合物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药物设计原理;先导化合物;新药设计 拼合原理 1药效结构拼合的发展 早在19世纪中叶,研究人员就将两个药物的基本结构拼合在一个分子中,以期获得毒副作用小、药理效应相加的新药的设想。当时受到科学水平的限制,可用于临床的例子不多。随着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分子药理学的发展,这一“拼合”设想,逐渐得到完善,且已成为“拼合原理”、广泛用于新药设计之中。拼合原理主要是指将两种药物的药效结构单元拼合在一个分子中,或将两者的药效基团通过共价键兼容于一个分子中,使形成的药物或兼具两者的性质,强化药理作用,减少各自相应的毒副作用,或是两者取长补短,发挥各自的药理活性,协同完成治疗作用[1]。目前国内外许多制药公司和研究所,正致力于应用拼合原理研发新药。由于应用已知疗效的药物拼合新药,基于原料药的药理作用不难预测出拼合出的新药的药理活性,这就使新药研发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和基础,从而缩短了新药研发的进程。药物拼合已经作为发现新药的快速和有效手段,成功地应用在多种药物的合成中。 2药效结构拼合分类

2·1按药理分类 2·1·1将两个作用类型相同的药物或同一药物的两个分子拼合在一起 这类药物的合成是为了产生更强的作用,或降低毒副作用,或改善药代动力学性质等,构成的两个原分子具有相同的药理作用类型。 2·1·2将两个不同药理作用的药物拼合在一起 如苯丁酸氮芥是抗肿瘤药,但其毒性较大,副作用较多,严重影响了其临床应用。罗氏公司设计以甾体为其载体,增加其靶向性,来减少它的毒副作用,这种思路指导下将泼尼松龙和苯丁酸氮芥拼合形成抗肿瘤药泼尼莫司汀,其对前列腺癌的选择性显著提高,降低了苯丁酸氮芥的毒性。 2·2按结合方法分类 在Perez的论文中,两种药效团之间的拼合分为“重叠式”和“链接式”两种类型。 2·2·1“重叠式”类型 是将两种药效团之间共同存在的结构单元(一般为氮原子)杂交在一起,两种药效团结构变化不大,新生成的杂交分子充分利用了两种药效团之间的结构部分相似性。 2·2·2“链接式”类型 是将两种药效团之间的两个氮原子用一种合适的连接基团杂交在一起,分子结构变化较大,这个连接基团称之为“连接体”,不同的连接体构成了不同的设计策略。 2·3按反应类型分类 2·3·1成酯拼合 这一类型目前在药物拼合中应用最广,一种药物分子中羧基与另一种药物分子

《药物设计学》深刻复知识题

滨州医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课程考试 《药物设计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 ADMET 2. 受体 3. 酶 4. Mee-too Drug 5. 生物电子等排体 6. 过渡态类似物抑制剂 7. QSAR 8. 高内涵筛选技术 9. 多底物类似物 10. 占领学说 11. 第三信使 12. 诱导契合学说 13. 组合化学 14. 同源蛋白 15. 模板定位法 16. 表观分布容积 二、简答题 1. 简述活性片段的检测技术中,磁共振技术的检测原理和分类。

2. 简述酶的激活方式。 3. 简述以核酸为靶点的药物设计类别。 4. 简述反向化学基因组学的定义及其研究方法。 5. 根据化合物库的来源不同,发现先导化合物的方法有哪些? 6. 简述前药设计的目的。 7. 基于片段的药物设计中,片段库的建立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8. 简述药物研发失败率较高的原因。 9. 可以从哪些方面考虑进行专利边缘的创新药物设计? 10. 引起药物毒性的因素有哪些? 11. 试述蛋白质在信号转导功能中的变化。 12. 在前药设计时一般应考虑哪些因素? 13. 试述钙离子成为胞内信使的基础。 14. 试述基于类药性的药物设计策略。 三、论述题 1、有的知识,论述先导化合物发现的预测方法。 2、论述下列化合物的设计原理和特点 (1) O H O COCH 2 CH 2 COONa (2)

N NH 2 N NH N N H 3、根据已有的知识,论述从片段到先导化合物的设计方法并解释各类方法的原理。

滨州医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课程考试 《药物设计学》复习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 1. ADMET 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谢、毒性 2. 受体 是细胞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生物大分子成分,能识别周围环境中极微量的某些化学物质,并与之结合,引发生理反应或药理效应。 3. 酶 是由活体细胞分泌,对其特异底物具有高效催化作用的蛋白质。 4. Mee-too Drug

药物合成反应习题集

《药物合成技术》习题集适用于制药技术类专业

第一章概论 一、本课程的学习内容和任务是什么?学好本课程对从事药物及其中间体合成工作有何意义? 二、药物合成反应有哪些特点?应如何学习和掌握? 三、什么是化学、区域选择性?举例说明。 四、什么是导向基?具体包括哪些类型?举例说明。 五、药物合成反应有哪些分类方法?所用试剂有哪些分类方法?举例说明。 六、查资料写一篇500字左右的短文,报道药物合成领域的新技术及发展动 态? 第二章卤化技术(Halogenation Reaction) 一、简答下列问题 1.何为卤化反应?按反应类型分类,卤化反应可分为哪几种?并举例说明。 2.在药物合成中,为什么常用卤化物作为药物合成的中间体? 3.在较高温度或自由基引发剂存在下,于非极性溶剂中,B r2和NBS都可用于烯丙位和苄位的溴取代,试比较它们各自的优缺点。 4.比较X2、HX、HOX对双键离子型加成的机理、产物有何异同,为什么?

5.解释卤化氢与烯烃加成反应中,产生马氏规则的原因(用反应机理)。为什么Lewis 酸能够催化该反应? 6.解释溴化氢与烯烃加成反应中,产生过氧化效应的原因? 7.在羟基卤置换反应中,卤化剂(HX 、SOCl 2、PCl 3、PCl 5)各有何特点,它们的使用范围如何? 二、完成下列反应 C CH 3CH 3 CHCH 3 Ca(OCl)2/AcOH/H 2O 1. Ph 2CHCH 2CH 2OH 2.CH 3 SO 2Cl Cl /AIBN 3. OH 48%HBr 4 CH 3 CH 3 5. 2 O C O CH 3OH I 2/CaO THF/MeOH AcOK Me 2CO ? 6. 三、为下列反应选择合适的试剂和条件,并说明原因。 (CH 3)2C CHCH 3 CHCH 2Br (CH 3)2C 1. CH 3 CH CH COOH CH 3 CH CH COCl 2. HOCH 2(CH 2)4CH 2OH (CH 2)4CH 2I CH 2I 3.

药物设计作业集

1药物作用的靶点可以是B A. 细胞膜和线粒体B.酶、受体、核酸和离子通道C. 染色体和染色质D. 三者均是 2靶点存在于生物体的 C A. 细胞膜上B. 细胞内 C. 细胞膜上或细胞内 D. 各种组织和器官 3有关高内涵筛选的特点描述不正确的是A A单独检测样品对细胞生长的影响 B.从单一实验中获得多种相关信息C.及早获得4活性化合物对细胞多重效应的数保持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 4各国对新专利的保护年限为 D A. 5年B. 5-10年C. 10年D. 15-20年 5“反应停”事件的主要原因是A A. 不同对映体活性和毒性的差异B. 不同几何异构活性和毒性的差异C. 不同差向异构活性和毒性的差异D. 不同构象异构活性和毒性的差异 6 新药研发过程不包括下列哪一项D A. 制定研究计划,设计实验方案并实施之,获得新化学实体 B. 临床前研究,获得研究中的化合物 C. 临床实验(或临床验证),获得新药物 D. 上市后研究,临床药理和市场推广 1. 发明专利被授权的基本条件有ACD A. 新颖性B. 专属性 C. 创造性 D. 实用性 2. 广义的“药物发现”的内容包括A BCD A. 非临床开发B. 可行性分析C. 基础研究D. 项目研究 3. 临床研究包含ABCD A. I期临床试验B. II临床试验C. III临床试验D. IV临床试验 4. 新药研究与开发的经济学特点主要体现在ABD A. 产品的经济性B. 产品风险估算C. 产品的营销D. 产品开发成本核算 5. 高通量筛选的特点有ACD A. 专一性和高敏性B. 专属性C. 自动化D. 适用于分析大量化合物 6. 下列有关筛选模型的描述是正确的ABCD A. 分为体内和体外模型B. 整体动物模型C. 细胞分子水平D. 可为组织器官 7. 下列有关虚拟筛选的描述是正确的ABC A. 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命中率B. 宜在真实组合合成和高通量筛选之前C. 在化合物类药性的虚拟判断基础上挑选化合物进行合成D. 属于先导物衍生的一种手段 8. 立体异构包括A BD A. 几何异构B. 构象异构C. 差向异构D. 光学异构 9. 立体异构作用的差异表现在ABCD A. 无治疗作用或弱治疗作用B. 有相反的作用C. 作用相同或具互补性D. 有毒副作1.药物分子设计过程可大致分为哪两个阶段?简述药物分子设计在新药研发中的重要性。 药物设计过程可大致分为先导物的发现和先导物的优化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是有机地交互联系在一起的。在一定意义上,药物的基本属性(安全性、有效性、可控性)是由其化学结构决定的。因此,构建化学结构就成为创制新药的基础和起始点。而药物分子设计正是实现构建新药化学结构的主要手段 2.简述先导化合物的发现有哪些途径。发现先导化合物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可归并为筛选途径和合理药物设计两条。现代筛选途径涉及组合化学、组合库和高通量高内涵筛选;合理药物设计又可分成基于靶点、性质和结构的药物设计三大类 3.发明专利被授权的基本条件有哪些?发明专利被授权的基本条件有三:新颖性是所有发明的必要条件,即新化学实体、新合成方法、新治疗作用等;创造性是对新颖性衡量标准的补充;实用性是专利存在的理由,指发明能够制造或使用,并且能产生积极的效果 4.简述药物作用的体内过程。药物作用的体内过程涉及三个方面:药剂相、药动相和药效相。药剂相需考虑药物理化性质,选择适当的给药系统,获得最佳药物释放度和达到改善药动学性质的目的;药动相决定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保证药物能富集于靶点,进入药效相;药效相涉及药物与靶点相互作用的选择性、互补性和结合强度,达到作用专一,避免毒性的目的 5试解释何谓基于靶点的药物设计、基于性质的药物设计和基于结构的药物设计?基于靶点的药物设计:以生命科学为基础,根据疾病特异的功能、症状和机制,发现和研究药物作用靶点以及与预防相关的调控过程,据此设计药物的方法; 基于性质的药物设计: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软件,根据配体的理化性质预测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和毒性,估计药物在体内的释放度和生物利用度,判断类药性,是候选药物取舍的决策依据;基于结构的药物设计:以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为手段,采用直接和间接的药物设计方法,运用受体学说和分子识别原理来设计化合物分子。 6.何谓外消旋转换?其优点有哪些?外消旋转换:将已上市的外消旋药物再开发成单一对映体药物。其优点有:剂量可减半;使专利期延长;可节约时间降低成本;易于开发成OTC药品。 1. 对先导化合物的描述,不正确的是C A. 具有某种生物活性的化学结构,可作为结构修饰和改造的化合物 B. 先导化合物的优化方法一般常利用电子等排原理、前药原理、软药设计原理及结构拼合原理进行 C. 新药开发属于药物的化学研究范畴,主要是指先导化合物的发现研究 D. 先导化合

药物合成反应实验讲义

药物合成反应实验讲义 编写教师:王曼张云凤

目录 实验1 苯妥英钠(Phenytoin Sodium)的合成 (1) 一、目的要求 (1) 二、实验原理 (1) 三、仪器与试剂 (2) 四、实验步骤 (3) 五、结构确证 (3) 思考题: (4) 实验2 尼群地平的合成 (5) 一、实验目的 (5) 二、方案提示 (5) 三、要求 (5) 实验3 阿昔洛韦的合成研究 (6) 一、目的 (6) 二、要求 (6)

实验1 苯妥英钠(Phenytoin Sodium)的合成 (综合性实验11学时) 一、目的要求 1. 学习安息香缩合反应的原理和应用氰化钠及维生素B1为催化剂进行反应的实验方法。 2. 了解剧毒药氰化钠的使用规则。 二、实验原理 苯妥英钠为抗癫痫药,适于治疗癫痫大发作,也可用于三叉神经痛,及某些类型的心律不齐。苯妥英钠化学名为5,5-二苯基乙内酰脲,化学结构式为: H N N ONa O 苯妥英钠为白色粉末,无臭、味苦。微有吸湿性,易溶于水,能溶于乙醇,几乎不溶于乙醚和氯仿。 合成路线如下: CHO 催化剂C CH O [O]C C O O C C O O +C O NH2 NH2 NaOH H N N ONa O 2

三、仪器与试剂 1、主要仪器 磁力搅拌器、温度计、球形冷凝管、三口烧瓶、水浴锅、真空泵、布氏漏斗、抽滤瓶、圆底烧瓶、滴管、量筒、烧杯、玻璃棒、小漏斗等。 2、试剂 名称规格用量 苯甲醛 C.P. 7.5ml NaOH 2mol/L 7.5ml 乙醇 C.P. 20ml VB1 C.P. 2.7g NaOH C.P. 适量 硝酸65%—68%25ml NaOH 15%25ml 醋酸钠 C.P. 1g 尿素 C.P. 3g 乙醇95%40ml 活性炭工业少量95%乙醇-乙醚混合液1:1 少量

药物合成考试题

一、名词解释 1.亲电试剂亲点试剂一般都是带正电荷的试剂或具有空的p轨道或者d轨道,能够接受电子对的中性分子 2.亲核试剂一些带有未共享电子对的分子或负离子,与正电性碳反应时称为亲核试剂,所谓亲核试剂就是一种电子对供体,即路易威斯 3.硝化反应是向有机化合物分子中引入硝基(—NO2)的反应,硝基就是硝酸失去一个羟基形成的一价的基团 4.协同反应协同反应又称一部反应,是指起反应的分子—单分子或双分子—发生化学键的变化,反应过程中只有键变化的过渡态,一步发生键和断键,没有自由基或离子等活性中间体的产生。 5.自由基反应通过化合物分子中的共价键均型成自由基而进行的反应,在链反应中起了重要的引发、传递和终止过程的作用 6.重氮化反应芳香族伯胺和亚硝酸作用(在强酸介质下)生成重氮盐的反应称为重氮化反应 7.卤化反应卤化反应又称卤代反应,是指有机化合物中的氢或其他基团被卤素取代生成含卤有机化合物的反应 8.缩合反应两个或两个以上有机分子相互作用后以共价键结合成一个大分子,并常伴有失去小分子(如水、氯化氢、醇等)的反应 9.氧化反应有机化反应时把有机物引入氧或脱去氢的反应叫氧化反应 10.烃化反应用烃基取代分子中的氢原子(包括官能团或碳骨架上的氢原子)或通过加成而引入烃基的反应 11.酰化反应为有机化学中,氢或者其他基团被酰基取代的反应 12.重排反应取代基由一个原子转移到同一个分子中的另一个原子上的反应,分子的碳骨架发生重排生成结构异构体的化学反应 13.还原反应物质(分子、原子或离子)得到电子或电子对偏近的反应。有机物反应时把有机物引入氢或失去氧的反应 二、简答题 1.药物合成反应研究的内容有哪些? 讨论药物合成反应的机理,反应物结,反应条件和,方向,反应物之间的关系。反应的主要影响因素实际特点,应用范围与限制。讨论药物合成反应的一般规律和特殊性质一击各基本反映之间的关系。 2.学习药物合成的目的是什么? 答:使学生能系统的掌握药物制备中重要的有机药物合成单元反应和合成设计原理,使学生掌握药物合成的本质和一般规律以及现代药物合成领域中的新理论新试剂和新方法培养对典型药物合成过程中各种变化因素的分析能力及选择合理的工艺条件和控制方法的能力利用药物化学制药工艺学等后续课程的学习为将来从事药物合成生产操作实施常规生产与管理参与新药开发奠定基础 3.药物合成反应主要研究的内容是什么? 答:主要研究反应机理反应的主要影响因素应用范围以及在药物合成中的应用等,以探讨有机药物合成反应的一般规律 4.卤化反应,在药物合成反应中有哪些重要作用 以制备具有不同的生理活性的含卤素有机药物 在官能团转化中,卤化物,常常是一类重要的中间体 为了提高反应选择性卤素原子,可作为保护基,阻断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