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自然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综合自然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综合自然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章

一、地理学研究对象:地理环境

二、自然地理环境:是地球表层大气、水、岩石、生物及其他派生的自然物质共同组成的整体。(耗散结

构)

三、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一一地球表层

1、广义的地球表层:上:自大气圈对流层顶部下:至岩石圈沉积层底部

2、狭义的地球表层:指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的交接面上限:离地面不超过100m (相

当于对流层近地面摩擦层下部一地面边界层)下限:为太阳辐射能可到达的深度

3、五大自然地理要素:气候、水文、生物、土壤和地貌

四、自然地理学的学科性质:综合性、区域性、环境性、系统性。

五、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一一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

★六、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学科地位(三分支、三层次、三重性和三阶段)

1、从研究对象看,地理学可以分为:①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自然地理学;②研究经济地

理环境的经济地理学;③研究社会文化地理环境的人文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学属于自然地理学。

2、从研究层次看,地理学可分为:①研究整个地理环境综合特征的综合地理学(一级综

合);②分别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地理环境的整体特征的综合自然地理学、综合经济地理学和综合人文地理学;③分别研究上述三种环境中各组成要素的部门

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学属于一级综合。

3、从研究领域看,地理学可分为:①理论性的理论地理学研究;②应用性的应用地理学研究;③区域性

的区域地理学研究。综合自然地理学具三重性。

4、从研究阶段分为三阶段:古地理学、历史地理学、时间地理学(现代过程的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学

属于时间地理学。

第二章

一、系统的定义:具有特定功能和结构的元素集合,每一个系统都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的事物和过程所组成。

二、系统分类

1、按系统尺度、规模和范围分:宇宙系统、宏观系统、微观系统

2、按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分:开放系统、封闭系统、孤立系统

3、按人与自然的关系分:自然系统、人造系统、自然与人文的复合系统

三、系统主要特征:整体性、层次性、相关性、稳定性、变异性

☆四、整体性:自然地理综合体各组成要素和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1)功能整体性:是系统对外界和内部所表现的效应(包括物质和能量、信息等的传输和转换)。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三种情况:

整体=部分之和

整体<部分之和整体〉部分之和

五、耗散结构

一个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只要通过不断与外界交换物质与能量,在外界条件的变化达到一定的阈值时,可能从原有的混乱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这种在远离平衡情况下形成的新的有序结构,依靠不断地耗散外界的物质和能量来

维持。

整体性是物质、能量、信息在耗散结构系统中的运动、变化、发展的整体性,用这些新理论认识地球

表层还处于起步阶段和探索中。

六、自然地理系统

1、定义:是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通过能量流、物质流、信息流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组成的具有定

结构和功能的整体。

2、组成:(1)物质组成:三个无机组成成分——固体(岩石)、液体(水)、气体(大气)和一个有

机组成成分——生物。(具有广布性、集中性和成层性)

(2 )能量组成:太阳辐射能、地球内能

3、基本特征:整体性、层次性、开放性、稳定性、变异性。

4、地球的四大循环:大气循环、水分循环、生物循环、地质循环

5、自然地理系统能量结构的特点

1)能量来源的自然性、单向性、无限性

2)储能能量大,自调功能强

3)能量传输途径和转化形式多样性

4)能量变化的周期性和地域性

6、五大组成:土壤、地貌、气候、水文、生物,

★七、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各自然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例:说一说我国西北内陆的气候、水文、植被、土壤和地貌等要素的相互关系

2)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它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

例:“砍伐森林”和“植树造林”来说明这一表现

3)某一要素的变化,还会影响其它地区的地理环境。

例:“黄土高原的植被破坏带来的影响”

八、植被破坏的影响

1、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大,河流含沙量增加,易发生洪涝灾害

2、动物:失去栖息地,被迫迁移

3、地下水:渗入的地下水减少,地下水位降低

4、土壤:水土流失严重,土壤变的贫瘠

★九、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一一以土壤的形成为例

1、成土母质与土壤

成土母质:裸露的岩石经过风化作用后,形成的结构疏松的风化物。

成_________ 物质基础廿土

岩风化作用土 *粒度质地吗

石*母一?化学成分 > 养分一

质矿物养分(氮除外)壤

2、气候与土壤

1)通过土壤与大气间不断进行的水分和热量交换直接影响其水热状况;

2)间接通过影响岩石风化,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动等来影响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和其形成发育程。

3、生物与土壤

土壤的表层为有机质(腐殖质),它是土壤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最主要原因,是土壤的本质属性。

4、地形与土壤

1)地势:气候和植被

2)坡度:陡坡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平地容易发育成深厚的土壤

3)坡向:阴坡、阳坡

5、土壤与人类活动

农业生产:耕耘(改变土壤结构、保水性、通气性)、灌溉(改变土壤水分、温度状况)收获(剥夺归还土壤的部分有机质)、施肥(改变土壤的营养元素组成)。

土壤的形成过程:

裸成原成有力培育肥

露风化作用土苔藓类植物

---------------------------------------------- . ---------------------

----------------------------------------------- 1始高等植物熟■ 土

岩母土---------- 土消极利用退

石质壤壤化

☆十、自然地理环境发展演化的基本特点:

1、演化是不可逆的前进过程

2、演化是不断重复的节律过程

3、演化是前进与节律的统一过程十^一、自然地理系统的结构特征:

1、分层结构:源于地球重力和物质密度的分层结构。垂直结构

2、渗透结构:不是单一成分,而是和其他成分处于彼此叠合、相互渗透之中。

3、地域结构:相互作用的各组成成分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按一定规律发生的分异形成了不同的结构

单元。

十二、节律性

1、地理节律:把自然地理现象和过程随时间的演化而表现出来的周期性的规律。

2、节律性,或周期性:把由自然地理过程的循环和振荡引起的随时间推移而有规律演替的现象。

3、分类:

1)天文因素所引起的节律;太阳黑子活动、受其他天体影响、潮汐变化

2)地球本身因素所引起的节律;昼夜节律、季节节律

3)生物特性所引起的节律。

4、特点:层次性、耦合性、变异性。十三、方向性

1、大气圈发展的方向性:

A )形成了原始的大气圈:主要由H20, CO, CO2,N2,HN3和CH4等所组成。

B)二氧化碳大气:CO2、N2

C)现代大气:N2、02

2、生物圈发展的方向性

A)生命的起源,大体可分为3个主要阶段:(1)从无机物到简单有机物;(2)从简单有机物到复杂有机物;(3)从复杂有机物到原始生命。

B )生物从海向陆发展的方向性原始地球上的海水具有原始生物繁衍的良好环境。

C)植物演化的方向性:藻类T蕨类T裸子植物T被子植物。

D)动物发展的方向性:单细胞动物T无脊椎动物T鱼类T两栖类T爬行类T哺乳动物T人类的进化过程。

十四、地域分异

1、定义:地理环境整体及各组成成分的特征,按照确定的方向发生变化,以致形成多及自然区域的现

象。

2、因素:A)太阳能一一地带性分异因素 B )地球内能一一非地带性分异因素

3、尺度:

A)大尺度(地理现象随纬度变化而发生的分异,海陆间的差异)

B)中尺度(具有足够高度的山脉的垂直带性差异)

C)小尺度(河谷内部、丘陵阴阳坡的差异)

不同尺度之间的地域分异并不是彼此孤立的,既存在着密切的相互联系,又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一般来说,高级分异是低级分异的基础,低级的地域分异总是在较高层次分异

的背景上发生的。

十五、分异规律

1、纬度地带性

A)纬度地带性概念: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自然综合体大致按纬线方向延伸,按纬度方向有规律更替,而产生的南北分化现象。

B)主导分异因素一一主要与地带性分异因素有关。(太阳能)

以下以赤道带为例赤道高温

促进对流作用的强烈进行.降水丰沛

1

气候湿热,低压静风,径流充沛.沼泽在平原广布

I

土壤淋溶作用强烈,土层深厚

!

分布着雨林植被等

C)特征:大陆纬度地带性只在低纬和高纬表现的最明显,可形成横跨整个大陆,大致

与纬线平行的条带状综合自然地域单位。而在中纬度,因与其他分异规律叠加,形成与纬度

方向有一定偏差的地域单位,称为水平地带性单位。

D)表现:大陆纬度地带性在形式上是热量一温度分带性,实质上是在水、热条件支配下形成的具有综合性特征的自然地域分异单位。

2、大陆干湿地带性(经度地带性、经度省性)

A)概念:由于海陆分布而引起气候干湿程度不同,使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和整个

自然综合体从沿海到内陆沿经线方向延伸,按经度方向发生有规律的更替,这称为经度地带

性。它与经度无关。

B )主导分异因素:主要是海陆分异因素,还与距海远近、大陆的大小、形状有关。

C)特征:大陆干湿地带性的表现形式与纬度地带性相反。干湿地带性在中纬度表现得最明显,而在高低纬度却不明显,甚至没有。

D)表现:沿海降水多,内陆干燥少雨,形成了从海洋到内陆的森林一一草原一一荒漠的景观变化,这是在纬度差异不大,以水分差异为主造成的分异。

3、垂直带性

A )垂直带性:由于地势的高度变化而引起气温、降水的变化,使各自然地理要素及自然综合体沿垂直方向发生带状更替的规律。

B)主要原因:地势高度的变化。

C)特征: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气温逐渐降低,降水也呈现出一定的变化,相应地使

气候、土壤、植被及自然综合体发生相应的变化。

D)表现:随地势高低的变化沿垂直方呈水平环带状的现象。

4、水平地带性分异

A)水平地带性:指由赤道到两极,从沿海到内陆沿水平方向呈带状分布的现象,是干湿度和纬度地带性共同作用的结果。

B)产生的主要原因:

水热对比关系,不同的地区水热对比关系有差别。

a?有些地方热量分异占优势一一纬度地带性质

b?有些地方水分差异占优势一一经度地带性质

c.有些地方介于两者过渡——斜交(东北、华北)所以,水平地带性分布图示分类为纬向、经向和

斜交。

5、省性分异

A)省性:指地带性条件下的非地带性。它具有不同的等级规模,高一级省性是热量带范围内的省性。

B)省性可在任何级别的地带性单位中得到表现。

6、带段性分异

A)带段性:指非地带性区域单位内的地带性分异。具有不同的规模。

注:

1、省性和带段性分异的关系

(1)省性和带段性是地带性和非地带性互为条件、互为因果共同作用的产物。

(2)当纬度地带性为条件时产生的非地带分异表现为省性。

(3)当非地带性为条件时产生的地带性分异则是带段性。

2、水平地带性与垂直带性的关系

它们之间既有差异性,又有相似性。

相似性:

①带谱相似,但方向不同:水平地带性是从赤道向两极,垂直地带性是从山下到山顶,两者依次递变的自然带类型大致相似

②垂直带谱的基带与所在地区的水平自然地带相似;

③成因相同:都是随气温的递变而变化。

差异性:

①自然带的宽度不同:山地垂直带的宽度以百米或千米递变,水平自然带则为百公里

或千公里。

②湿度变化的成因不同:水平自然带的湿度变化决定于大气环流和海陆对比,垂直自然带的湿度变化主要是受地势高度和坡向的影响。

③光照差别大。水平地带的日照情况是太阳高度角随纬度而发生变化,而在垂直带

中则不发生这种变化。

④垂直地带的各自然地理要素及综合特征更为复杂,出现水平自然带所没有的特性。

第三章

一、自然区划

1、定义:人们就是按照自然地理区域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行区域划分的,并按区域等级的从属关系,得出一定的区域等级系统。

2、理论基础:地域分异规律作用的结果。

3、分类(对象和侧重点不同):部门自然区划(地貌区划、气候区划、水文区划)、综

合自然区划(对象:自然地理综合体)

差别:综合自然区划是从自然现象的综合特征进行区划,部门自然区划是从某一个要素特

征进行划分。

联系:部门自然区划应以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为背景,而综合自然区划以部门自然区

划为依据。

4、原则和方法:

A )发生统一性原则(古地理法)

B )相对一致性原则(顺序划分和合并法)

C)空间连续性原则(类型制图法)

D)综合性原则(部门区划叠置法、地理相关分析法)和主导因素原则(主导标志法)

二、综合自然区划的等级系统

1、形成:同时在地带性和非地带性两种分异因素的影响下

2、分类:

A)双列系统(区划也存在着两种等级系统,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单位等级系统称)

B)单列系统(主张地带性和非地带性是同时作用于地表自然界,其等级系统应有一个系列)

☆3、地带性区划单位等级序列特点:

①主导分异因素:地带性单位是在地带性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相互作用相互矛盾中,地带性因素起主导作用所形成的单位。

②不完全综合性区划单位:综合性是不完全的

③空间的分布:地带性单位在空间的分布上是大致沿纬线方向呈带状分布,但受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

④更替规律:以赤道为轴,南北两半球的地带性单位呈对称分布形式。

⑤界线:地带性单位的界线是逐渐过渡的。

☆4、非地带性区划单位等级序列特点:

①主导分异因素:非地带性单位是在地带性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相互矛盾、相互联系中,非地带性因素起主导作用形成的单位;

②空间分布:非地带性单位与地带性单位相互对立,不是呈带状按纬向延伸,而是“切

断”沿纬线延伸的自然带或自然地带并呈“块状”分布;

③不完全的综合性区划单位:不完全的综合单位;

④更替规律:非地带性单位在高、低纬度更替不明显,而在中纬度更替规律是从沿海

到内陆;

⑤界线:受地势和构造的影响,常具有明显的界线。

5、非地带性区划单位:

A)大区:第一级非地带性区划单位。是大陆的巨大部分,与基本的地址构造单位紧密相关,并具有决定于区域地理位置的大气环流特征和纬度地带性结构。

B)地区:比大区低一级,是大陆的宽广部分,其地势和地理位置觉得了自然条件在其范围内水平的或垂直的一定地带性型。

C)亚地区:是地区的一部分,主要是最近地质时期在非地带性因素如构造运动、海侵和气候差异等影响下由地区分化出来的。

6、单、双列系统区别:

两种观点并不对立,争议的实质是出发点和侧重点不同。

一个从分析观点出发,强调起因不同,互不从属的地带性规律和非地带性规律,建立两

种并列的区划单位。

另一个从综合观点出发,强调起因不同,互不从属的地带性规律和非地带性规律共同作用于地表自然界,建立完全综合区划单位,双列系统中联系单位是次要的,而单列系统中联

系单位是基本的。

7、单列系统分类:

A)统一单列系统:根据地域分异因素和分异规律的综合表现来划分综合性的地域单位,并按从属关系建立综合性单位等级系统。

B)交叉单列系统:认为综合自然区划单位可以分为地带性与非地带性的两种单位系统,

但为了消除双列系统在使用上的不方便,又保持科学的完整性,将两个系列的区划单位,依

次交叉排列到一个系统中。

C)叠置交替单列系统:通过双列系统相叠置而获得的完全综合性的单列系统。

&交叉排列的单列系统有以下特点:

①交替使用地带与非地带性特征作为各级区划单位划分的主要根据;

②在同级单位采用统一的指标,在不同级单位中采用不同指标进行区划;

③地带性单位与非地带性单位交叉排列,依次更替,相互割切划分,体现出综合划分的特点;

④区划的下限单位一一自然小区是综合特征最一致的单位。

9、叠置交替的单列系统具有下列特点:

①交替使用主导标志进行区域划分;

②每个单位都是其高级单位的一部分,即高低级单位之间有等级从属关系;

③它是带段性单位和省性单位相间排列的系列,只有自然区(景观)才是最综合的单位。

总结:

综合自然区划的等级系统有四种,分别是:

①地带性单位和非地带性单位分别排列,最终在区划下限单位(自然小区)得到统一的双列系统;

②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分异从高级单位开始就得到统一的单列系统;

③地带性单位和非地带性单位交叉排列的单列系统;

④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单位交替叠置,使带段性和省性单位相间排列的叠置单列系统。

双列系统在应用时带来很大的不方便,而单列系统则具有优越性,交叉单列系统和叠置

单列系统从理论上讲比较严密,但级序过多,在实际应用时显得有些琐碎。而统一单列系统

不仅揭示了地域分异规律在不同区域内对立统一的表现形式,同时在生产实际中也便于应用。

二、景观

1、定义:是自然省(或州)在发生上的独立部分,是地表在地带性和非地带性特征上最

一致的地段,它具有自己特有形态单位的质和量的对比关系,充分反映了地方自然条件的特

点和自然资源的多样性,是完整的土地利用单位,并因此成为区划下限单位。

2、戈U分主要依据:发生同一性、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同一性、组成成分同一性、结构同一性。

3、特征:

⑴景观具有最一致的地带性和非地带属性。

⑵景观的界线与气候区、地貌区、土壤区、植被区等相应单位的界线是相吻合的。

⑶景观保存有全部高级区划单位的典型特征。

⑷相对于土地分级单位而言,景观的个体特征和非重复性都比较明显,因此可以对每个景观进行单独研究。

⑸相对于土地分级单位而言,景观具有较长的年龄和较大的稳定性。 、中国综合自然区划方案评述

1、黄秉维主编的《中国综合自然区划》(初稿)

A )等级系统,共7级: 自然区(0,不列级),3个; 热量带和亚地带(0,不列级), 自然地区和亚地

区(第一级单位), 自然地带和亚地带(第二级单位), 自然省(第三级单位),90个; 自然州(第四级单位),未划出; 自然县(第五级单位)。 B )优点:

⑴ 在区划等级系统中,第一次反映出地带性区划单位, 成为我国综合自然区划的典范; ⑵区划方案有一套完整的综合区划的理论和方法作指导;

⑶全面评价了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为合理利用和拟定改造自然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实践性强,为农业服

务的目的性明确;

⑷第一次划分了三大自然区,符合我国自然分异的基本规律; ⑸在区划的理论上有突出的特点: ① 明确提出中国综合区划的主要任务;

② 广义理解的地带性分异规律——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规律;

③ 在高级区划单位中,主要反映地带性分异规律,首先是水平地带性,其次是垂直 地带性; ④ 采用不同区域相同级别的统一原则; ⑤ 在高级区划单位中,交替使用主导标志法; ⑥ 区划单位的命名。

自然地区:采用温度带+水分条件,如寒温带湿润地区。 自然地带:温度+植被+ 土壤,如温带干草原黑垆土地带。 自然省:地理名称+地貌名称,如东北部山地。 C )不足:

⑴ 等级单位过多,应用不方便,琐碎; ⑵命名,名称过长,不易记忆和应用; ⑶ 区划单位的具体界线分歧大,争执极多。

2、赵松乔的中国自然区划新方案

A )等级单位5级:自然大区、自然地区、自然区、自然亚区、自然小区。

B ) 优点:

⑴强调任何区域都是地带性与非地带性的统一区域,

任何区域都是综合性区域,区划

从高级单位起就把地带性与非地带性结合起来;

⑵严格区分区划与类型两者的区别,在区域划分、区域命名上都避免了两者的混淆; ⑶ 精简了区划等级,便于使用,避免琐碎;

⑷ 明确提出区划与土地类型是相互联系的,自然小区由第一级土地类型组成; ⑸同级单位采用同质异量指标法,为综合指标与主导标志相结合的区划作出了典范; ⑹ 命名精炼,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应用上是成功的。 C ) 缺点

根据温度、水分不同是可以划分不同的自然地区的,

于全国区划中同级单位的平衡或对应。

第四章

一、 土地 1、 含义:

6个热量带和1个高寒区; 18个; 28个;

作者归于一区过于概括,更不利

⑴土地是一个自然综合体概念;

⑵土地具有一定的空间范围(水平范围和垂直厚度);

⑶土地是一个自然历史产物,有其发生发展的过程,具有不断变化的动态特征;

⑷土地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和资产,人类生产劳动的对象,人类生产活动离不开土地。

2、概念:地表某一地段的自然综合体,包括地质、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全部自然地理要素以及人类活动对它们作用的后果。

3、研究内容:研究自然综合体发生、发展以及组合的地域差异,并据差异进行类型划分。

4、土地适宜性评价:从农林牧业生产对土地要求出发评价土地对农、林、牧业利用的适宜程度,分等划级。

5、土地潜力评价:光、热、水、土搭配——评价潜在生产能力。

二、土地分级

1、分类:

A )前苏联:在景观下划分-----地方、限区、相

B)澳大利亚:----- 土地系统、土地单元、立地

C)我国1 : 100万土地类型图-----土地纲、土地类、土地型

2、前苏联

A)相:相当于一个地貌面,具有同一的地貌部位,同一的小气候,同一的植被群丛,同一的土壤变种。相是自然综合体的最小单位。

特征:

①它是最简单的自然综合体,是土地分级的下限单位,是最小的自然地理单元。

②相内部各自然地理组成成分自身具有最一致的性质,即相当于各成分的最小基本单

位。

③相是自然条件均一的土地地段,在其范围内,土地利用具有相同的适宜性和适宜程

度,相同的限制性和限制强度,因而具有相同的土地利用方向,在生产上可采取相同的措施。

④与其它土地分级单位相比,相存在的历史最短,抵御外部影响(特别是人类活动影

响)的能力最弱。

B )限区:由一系列的相有规律组合而成,相当于一个初级地貌形态。

特征:

①限区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相有规律地组合而成的自然综合体,其级别比相高,内

部结构比相复杂。

②限区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保持着密切的相互联系,所表现的整体综合自然特征是相对一致的。它具有一个初级地貌形态、一个小气候组合、一个相同的潜水条件。一个土壤变种组合、一个植被群丛组合等。

③在其范围内,水的运动、固体物质的搬运和化学元素的迁移等具有共同的方向。

④每一个限区都有清晰的外部形态,如一个阶地、一个冲沟,一个丘陵等,这种初级

地貌形态是野外划分限区的主要标志。

C)地方:由多个限区有规律组合而成。相当于复杂的中地貌形态。

特征:

①地方是土地分级中级别最高的土地个体单位,

是由一定地域联系的各种限区有规律

地组合而成,是复杂程度最大的土地单元。

②地方是一复杂而有序的结构,具有复区(复域)特点。

③在地方范围内,存在复杂的物质能量结构,其水体的运动,固体物质的搬运和化学

元素的迁移过程,无共同的方向,这是与限区的重要区别。

④相当于一个中等地貌形态综合体(几种中等地貌形态重复出现或彼此迭置),并与

一个地方气候、水文复区、土壤复区、植被复区相联系。

3、我国土地分级基本单位

A)地块

概念:地块位于一个地形单元范围内,表征一致的处境条件、一致的基质、一致的小

气候和水文状况,地块由一种生物群落占据,并在其范围内形成一种土壤。

特征:

(1)它是最低级的、最简单的地域个体单位,是综合自然地理学地域划分的下限。

(2)地块内部各自然地理组成成分自身具有最一致的性质,即相当于个成分的最小基本单位。

(3)地块是自然综合特征最一致的土地范围,故其范围内土地适宜性和限制性也相同。

(4)与其他土地分级单位相比,地块存在的历史最短,稳定性最小。

B)地段

定义:由一些地块有规律地组合成的中级土地分级单位,它通常相当于一个初级(中等)

地貌形态单元,是外貌最清楚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在其范围内,水的运动、固体物质的搬运、

化学元素的迁移方向相同。

基本特征

⑴由地块组成。

⑵地块之间保持着密切的相互联系,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的自然地理综合体。

⑶具有相应的彼此相互联系的各个自然地理组成成分。

⑷初级地貌形态是分异的主导因素。

⑸地段的界限比较明显,并有简单与复杂之分。

⑹在地段范围内水的运动、固体物质的搬运和化学元素的迁移等具有共同的方向。

C)地方

定义:是限区有规律地组合成的高级土地单位。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的一套限区,因此其内部结构复杂,具有复区的特点,相当于特别复杂的初级地貌形态单元组合,在其范围

内无统一的物质迁移方向。

复杂性:

1?西方学者的观点

⑴简单土地系统。⑵复杂土地系统。⑶复合土地系统。

2?俄罗斯学者的观点

⑴由地段组成的地方⑵由地段、超地段组成的地方⑶由超地段组成的地方

⑷由超地段和亚地方组成的地方⑸由亚地方组成的地方

三、概念

1、复杂地段:一个初级地貌形态受另一个初级地貌形态切割,或一个地貌形态范围内叠置分布某种小的初级地貌形态。(一个地段中的每个地貌面由几个地块所占据)

2、超地段:地段内叠置小地段或某种小地段的复域分布

3、复杂土地系统: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简单土地系统的组合,面积较大,发育历史较长。

4、复合土地系统:亦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简单土地系统构成,但各简单土地系统在地貌成因上没有关系。第五章

一、土地分类

1、根据:研究对象的共同点和差异点

2、逻辑法则:

(1)任何对象不能同时分配给两种类型;

(2)每一分类都必须使所有分类对象都有自己所属的类别;

(3)分类必须按照一定层次逐级进行,不能出现越级分类。

3、分级单位:“种”、“属”、“科”

4、地块的各分类级别的划分标准:

A )地块种:地貌面、岩性或土质、土壤变种、植被群丛等都相同的一些地块。

B)地块属:同一地貌面上的地块种的概括合并。

C)地块科:在地形剖面上有一定相互联系,特别是水文和外动力条件具有共同性的地块属的概括合并。

二、土地结构

1、定义:土地个自然属性以及各种土地之间的相互关系。

2、包括:土地要素组成结构、土地演替结构、土地空间组合解结构、土地单位内部结构。

3、土地要素组成结构:指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土地分类和各类土地综合特征的影响。

4、土地演替结构:指土地演替过程中不同阶段之间的相互关系。

5、土地空间组合解结构:土地类型在一定区域内的空间分布规律和组合形式,即土地类型质和量的对比关系。

6、土地单位内部结构:一定级别的土地单位内包含若干较低级别的土地单位,后者在前者内的质和量对比关系。

三、分级与分类的联系与区别

1、区别

2、联系:

分级是基础,不同的分级单位有不同的分类系统,土地分级是对土地纵向划分,分类是对土

地横向类型归并。分级是分类的基础。

第六章

一、土地评价

1、概念:根据具体的生产目的对土地的自然、经济及生产性能进行评定的过程。

是针对一定的利用目的评价土地的生产潜力或适宜性,又称土地潜力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

2、对象:在土地类型研究的基础上。

3、依据:土地的适宜性、限制性、经济效益、生态效益。

4、原则:

(1)土地的适宜性和限制性原则

(2)效益与投入相比较原则

(3)对多宜性土地的多用途比较急综合评价原则

(4)可持续利用原则

(5)因地制宜原则

(6)多学科综合性原则

5、评价因子:地形、气象气候、水分情况、土壤。

二、土地潜力评价系统

1、美国农业部的土地潜力评价

A )根据:土地对农作物生长的自然限制性因素的强弱程度。

B)该潜力评价系统包括三个等级单位,即:

①潜力级

②潜力亚级

③潜力单元

(1)潜力级:潜力分类中最高的单位,它把所有土地按限制性强度统一划分为8个潜力

级,用罗马数字表示。从I级到忸级,土地在利用时受到的限制逐级增强,而利用潜力则逐

级减小。

(2)潜力亚级:在土地潜力级之下,按照土地利用的限制性因素的种类或危害,续分为

亚级,同亚级的土地,其土壤与气候等对农业起支配作用的限制性因素是相同的,共分4

个亚级:

侵蚀限制(e): 土壤侵蚀和堆积危害。

水分过湿限制(w): 土壤排水不良,地下水位高,洪水泛滥危害。

根系限制(s):植物根系受限制的危害,包括土层薄、硬盘层、石质、持水量低、肥力低、盐化、碱化等。

气候限制(c):影响植物正常生长的气候因素危害、如过冷、干旱、霜雹等。

注:1级地不分亚级。在两种限制因素程度基本相等且可以改造的情况下,则按e、w、s、c的顺序划分。

(3)潜力单元

潜力亚级可持续分为潜力单元,一个潜力单元,实际是指一组土地,它们对于植物的

适宜性和经营管理技术都很相似,同一个潜力单元的土地在下列方面应该一致。

在相同经营管理条件下,可生产相同的农作物,牧草或林木;

在种类相同的植被条件下,要求相同的水土保持措施和经营管理方法;具有相近的生产潜力。

2、《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的编制

A)分成:11个土地潜力区,每个区之下又分8等地,各等之下再按限制性因素的类

别分为若干型。

(1)土地潜力地区

指标:》10C积温及其持续日数、干燥度、熟制、无霜期。

(2)土地质量等:从一等至八等,生产潜力适宜性逐渐降低,而限制性因素和强度则逐渐增加。各等土地用罗马字。

(3)土地限制型:按限制因素种类及其强度划分。

无限制(0)、水分和排水条件限制(w)、土壤盐碱化限制(s)、有效土层厚度限制(i)、土壤质地限制(m)、基岩裸露限制(b)、地形坡度限制(p)、土壤侵蚀限制(e)、水分限制(r)、湿度限制⑴。

三、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

1、联合国粮农组织(FAO )的《土地评价纲要》的评价系统

A)纲要中的评价系统采用逐级递降的四级分类法:

①土地适宜性纲一一指适宜性的种类;

②土地适宜性级一一反映纲以内的适宜程度;

③土地适宜性亚级一一反映级以内的限制性种类或所需改良的措施;

④土地适宜性单元一一反映亚级内在经营管理方面的次要差别

(1)土地适宜性纲:表示土地对某种用途是适合还是不适合。可分两个纲:适宜纲、不适宜纲。

适宜纲(S)――这类土地长期用于某种用途时(如发展农业),能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并没有破

坏土地资源的危险。

不适宜纲(N)――不适宜于某种用途。通常可分2级:①暂时不适宜级、②

永久不适宜级。

(2)土地适宜性级:反映适宜性程度。

①暂时不适宜级(N1)――土地受到的严重限制在将来是可以克服或改造的,但在目前的技术水平下不能改变这种限制性。

②永久不适宜级(N2)――土地限制性十分严重,目前和将来都难以克服。

①高度适宜级(S1)

②中度适宜级(S2)

③勉强适宜级(S3)

(3)土地适宜性亚级:反映限制因素的种类,女口土壤水分不足,土壤侵蚀危险等。

用小写字母表示。

注:在高级适宜级(S1)土地几乎不受任何限制,所以不存在亚级之分。

(4)土地适宜性单元:是亚级的再细分。表示方法:连接号“一”按阿拉伯数字列于亚级符号后,如:S2m—2。

《综合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综合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综合自然地理(Synthesize physical Geography) 课程编码: 12014006 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 课程性质:专业课适用范围:04地理科学 学时数: 54 其中实践学时 学分数: 3 先修课:气象气候学、地质学、水文学、地貌学、 植物地理学、土壤地理学、动物地理学、 地球概论等 考核方式:考查制定单位:聊城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 制定日期:2010年执笔人:陈永金 一、教学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综合自然地理学>>是高校地理系的专业选修课, 旨在使学生从系统的角度认识地球表层的性质、自然地理现象和过程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以及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地表环境的形成、发育、演化过程等.同时进行相应的技能训练,为建立科学的自然观、资源观、发展观和人地关系观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发展和演变规律及其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并应用于生产实践.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程的教学方法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结合较大量的实例,锻炼综合技能。 (四)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后续课程主要有:区域自然地理学等 (五)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综合自然地理学》作者:伍光和等高教出版社 2001年11月出版 教学参考书: 《综合自然地理学》作者:刘南威等科学出版社 《综合自然地理》作者:景贵和高等教育出版社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 绪论 一、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从系统理论看地理学分科 三、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及其基本特征 四、自然地理学的分科 五、自然地理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六、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实践意义 第一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重点、难点)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认识的发展

现代自然地理学考试答案

1 夏季我国东南沿海的洋流方向是()。?A、 从北向南 ? ?B、 从南向北 ? ?C、 台湾海峡以北由南向北,台湾海峡以南由北向南? ?D、 台湾海峡以南由南向北,台湾海峡以北由北向南 ? 我的答案:B 2 有机物质的元素组成主要是()。 ?A、 氢、氧、钙 ? ?B、 钙、氧、碳 ? ?C、 氢、钙、碳 ? ?D、 氢、氧、碳 ? 我的答案:D 3

戴维斯的理论不足之处不包括()。 ?A、 忽略了抬升过程中的侵蚀作用 ? ?B、 忽略了均衡的调整 ? ?C、 忽略了地震等自然剧烈外力影响的作用 ? ?D、 忽略了地面再次抬升的可能性 ? 我的答案:C 4 关于湿润地区气候对地貌的影响,说法错误的是()。?A、 化学风化比较强 ? ?B、 容易形成浑圆的山坡 ? ?C、 容易形成岭谷相间的地貌 ? ?D、 泥流阶地比较常见 ? 我的答案:B 5

土壤的组成中,矿物质占()左右。 ?A、 7% ? ?B、 11% ? ?C、 23% ? ?D、 38% ? 我的答案:D 6 地貌与地质环境评估的途径一般不考虑()。 ?A、 海拔高度 ? ?B、 地面起伏 ? ?C、 地貌部位 ? ?D、 板块区域 ? 我的答案:D 7 根据自然地理学的定义,自然地理学采用()的观点和方法()。

系统的、综合的、区域联系的 ? ?B、 系统的、微观的、区域联系的 ? ?C、 微观的、综合的、区域联系的 ? ?D、 系统的、综合的、微观的 ? 我的答案:A 8 下列地区中,硒元素缺乏较为严重的地区是()。?A、 台湾 ? ?B、 东北 ? 我的答案:B 9 地表环境对人类的影响没有体现于()方面。 ?A、 人类的诞生 ? ?B、 人种的形成 ? ?C、 人群的文化

综合自然地理学(蔡运龙,伍光合主编)期末考试复习题

综合自然地理学(蔡运龙,伍光合主编)期末考试复习题 综合自然地理研究对象(1)地理研究对象 地理研究对象——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2)自然地理研究对象 自然地理的研究对象——自然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 (三)综合自然地理研究对象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差异性、结构性和功能性,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相互依存性和相互制约性,自然地理环境的区域分异规律,建立划分各级自然地理综合体的等级体系,以及对其动态、发展历史、未来变化的预测,以及人类与整体自然环境的关系的研究。三、综合自然地理的任务 ?研究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本质联系和作用 ?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动态,阐明他的整体变化和发展规律,并预测他的继承趋势?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分异,规划不同层次的自然综合体?确定自然综合体的特征及其开发利用方向? ?协调环境、资源、人口与发展的关系,探索自然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综合自然地理的形成和发展(1)综合自然地理的基础(1)积累古代地理知识 从古代到18世纪的重大地理发现,地理学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即收集和积累资料的阶段。这一阶段是古代地理时期,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社会过程。 原始社会——所有的地理现象和过程都被误认为是神圣的行为,并被

神秘的色彩所覆盖。这一时期被称为地理思想的朦胧阶段。 奴隶社会——地理得到了显著发展,地理应运而生。地理学家中最杰出的三位代表:厄拉多塞、斯特拉波和托勒密。 厄拉多塞(古希腊)——地理之父的代表:“地理”讨论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将地球表面分成五个区域,将世界分为欧洲、亚洲和利比亚三个主要区域,并绘制了世界时间地图——代表斯特拉波(古罗马):“地理”解释了尼罗河泛滥的原因,这是由于埃塞俄比亚高原夏季雨量充沛 托勒密(古罗马) 地理分为地理和地理。地理学把地球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它反映了最基本的东西,使我们能够看到整个地球的全貌。大地测量学详细地描述了各个国家,并且只向我们提供了一张图片。他绘制了当时世界上最详细、影响最深远的轮廓地图——“托勒密” 封建社会——地理停滞不前,通过旅行、宗教和战争扩大了它的地理视野。马可·波罗游记2。地理发现 “三大事件”——东南航线的开通、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西南航线的开通——极大地刺激了地理学的发展,为综合自然地理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3.古代地理的特点。1.地理处于收集和积累数据的时期。2.古代地理学实际上是一门包罗万象的科学。3.古代地理学的特点是纯粹描述地理现象。4.古代地理学有两个基本流派,即“杂学派”和“普遍学派”( 2)综合自然地理学的萌芽 1.地理学“博杂派”转折时期自然地理学的诞生——人文地理学

【西南●最新版】[0431]《综合自然地理学》网上作业及课程考试复习资料(有答案)

[0431]《综合自然地理学》 第一次作业 [填空题]地域分异的两个基本因素是与。 参考答案:太阳能地球内能 [填空题] 太阳能在无机界中的转化途径是,转化形式是;太阳能在有机界中的转化途径是,转化形式是。 参考答案: 大气―地面―大气太阳辐射(短波辐射)―地表增温(长波辐射)―大气增温植物―动物―微生物光能―化学能―热能。 [填空题]自然地理环境的能量组成,主要包括、以及等,其中以为最重要,它们共同支配着自然地理环境内部的物质运动。 参考答案:太阳能地球内能潮汐能太阳能 [填空题]水分循环通常由、、和四个环节组成。 参考答案:凝结降水水汽蒸发水汽输送地表径流 [填空题]自然地理系统的基本能量来源是:和。 参考答案:太阳能地球内能 [填空题]自然地理系统的物质组成是:、、和。 参考答案:大气对流圈、水圈、沉积岩石圈和生物圈。 [填空题]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循环的方式可归纳为四种类型, 即:、、、。 参考答案:大气循环水循环地质循环生物循环 [填空题]高低纬度间热量交换:、,海陆间热量交换:。 参考答案:大气环流、大洋洋流,季风。 [填空题]自然地理系统的组成要素包 括:、、、、、六大要素。 参考答案:气候、地貌、水文、生物、土壤、岩石 [填空题]太阳能对自然地理系统的作用效应是,地球内能的作用效应是。 参考答案:夷平化崎岖化

[填空题]土地分级的基本单位是:、、。 参考答案:相限区地方 [填空题]水分循环通常由、、和四个环节组成。 参考答案:水分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地表径流 [填空题]地质循环的全过程实际蕴含着太阳能与地球内能的一系列转化及其相应的四种作用过程,即、、、。 参考答案:风化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构造作用。 [填空题]根据风化发育阶段学说,土壤形成过程经历了四个阶段,分别 是、、、。 参考答案:物理风化阶段、富钙阶段、富硅铝阶段、富铝阶段。 [填空题]地带性单位内的非地带性分异叫,非地带性单位内的地带性叫。参考答案:省性带段性 [填空题]自然地理环境的节律性可概括为三类型:、、。 参考答案:周期性节律旋回性节律阶段性节律 [填空题]按照空间范围和规模的大小,大气环流可分为:、、。 参考答案:行星风系季风环流局地环流 [填空题]根据地洼学说,地壳构造的演化基本经历了、、三个阶段。 参考答案:地槽区地台区地洼区 [填空题]《中国综合自然区划》一书把中国境内划分为三个大区:、、。参考答案:东部季风大区西北干旱大区青藏高寒大区 第二次作业 [单选题]列著作哪一部是世界上最早的土地分类和分等著作: A:《管子?地员篇》 B:《汉书?地理志》 C:《宇宙》 D:《地学通论》 参考答案:A [多选题]下列分异规律属区域规模尺度的分异是: A:热力分带性

王建《现代自然地理学》考试试卷及答案(共5套)

《现代自然地理学》考试试卷一 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计20分) 1、回归线 2、分水岭 3、石环 4、山谷风 5、副热带 6、食物网 7、气旋、反气旋 8、土壤腐殖质层 9、冻融作用10、气压梯度力 二、简答题(每题5分,共计40分) 1、试述自然地理学与地质学、生物学、水文学、大气科学等学科之间的关系。 2、简述世界地震带的分布规律及其成因。 3、试述行星风带的成因机制。 4、试述地球表面干湿度的空间变化规律,并说明其成因。 5、画图并简述生态系统中物质的循环路径。 6、简要说明碳在地球表层环境中的循环。 7、简述土壤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成因。 8、简述影响土壤发育的主要因素及其对土壤发育的影响 三、分析题(每题8分,共计24分) 1、试分析地球的大小、形状、运动及日地距离对地球表层环境的影响 2、假如太平洋消失,亚洲的环境将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3、假如没有青藏高原,中国的环境格局将会是个什么样子 四、计算题(每题8分,共计16分) 1、全球的海洋年蒸发量为420立方千米,年降水量为380立方千米;全球大陆年蒸发量为70立方千米,年降水量为110立方千米。如果不考虑土壤湿度的变化,试计算全球年入海径流量,并写出陆地水量平衡、海洋水量平衡和全球水量平衡方程式。 2、在某一灌丛草原生态系统中,只有兔子和狼两种动物,构成了灌丛草地——兔子——狼这样一个生物链。假设这一灌丛草原的净初级生产量为每年210000千克,每只狼每年至少要吃350千克肉,并且狼只以兔子为食。按照林德曼百分之十定律,这一灌丛草原系统最多能养活多少只狼

卷1套答案要点 一、名词解释 1回归线:一年中地球表面太阳直射的南北界线。 2分水岭:两个流域之间由地面最高点连接组成的山岭高地。 3、石环:由于融冻作用形成的由石块或者砾石组成的环状地貌。 4、山谷风:由于山坡与谷地受热与冷却的速度不同,而产生的白天吹向山坡,夜晚吹向谷地的风。 5、副热带:位于热带两测由下沉气流控制的气候干燥的地带。 6、食物网:由生物组成的生物之间食与被食的关系网 7、气旋、反气旋:围绕着低压或者高压中心所形成的旋转着的气流系统叫做气旋或反气旋。 8、土壤腐殖质层:位于土壤剖面的枯枝落叶层之下,由枯枝落叶腐烂转化而成的富含有机质的土壤层次。 9、冻融作用:在冰缘或者冻土地区,由于温度波动于零度上下,地表物质中的水不断发生液态与固态的转换,由此引发其体积的膨胀与收缩,从而引起地表物质的变形与变位的过程。 10、气压梯度力:有气压差引致的,垂直于大气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的力。 二、简答题 1、自然地理学是这些学科交叉而形成的学科 2、环太平洋带、大洋中脊带与地中海—喜马拉雅带,都位于板块边缘,是板块活动的结果 3、由于太阳辐射分布在地表的差异,导致了热量带的产生;由于高低纬之间热量的差异,引致了大气环流;由于受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气流在副热带地区下沉形成副热带高压带,由副热带高压带与极地高压带流出的空气在副极地辐合上升,形成副极地低压带。在这些气压带的控制下,近地表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由于受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则分别形成了极地东风带、中纬西风带和东北、东南信风带。 4、由于受地面气压带的控制,赤道低压带与副极地低压带,气流辐合上升,降水多而气候湿润;副热带高压带与极地高压带气流下沉,降水少而气候干燥。

《综合自然地理学》作业答案

《综合自然地理学》作业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的最重要的特点是:(B) A. 整体性 B. 综合性 C. 相关性 D. 区域性 2、综合自然区划方法中体现发生统一性原则的是:(A ) A. 古地理法 B. 顺序划分法 C. 主导标志法 D. 合并法 3、贯彻区域共轭性原则的区划方法是:(B ) A. 部门区划叠置法 B. 类型制图法 C. 地理相关分析法 D. 主导标志法 4、下面四种动物:①兔子;②鱼;③恐龙;④章鱼。按照动物进化过程,顺序正确的是:(B) A. ①②③④ B. ④②③① C. ②①③④ D. ①③②④ 5、原始大气中没有:(D) A. H2O B. CO2 C. N2 D. O3 6、下列著作哪一部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区划著作:(D) A. 《汉书?地理志》 B. 《管子?地员篇》 C. 《梦溪笔谈》 D. 《禹贡》 二、多项选择题 7、自然地理系统的动力因素是:(BC ) A. 地貌 B. 气候 C. 水文 D. 生物 8、地球内能释放的主要形式有:(ABCD) A. 火山 B. 地震 C. 热水活动 D. 构造运动 9、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ABCD) A. 景观圈 B. 自然综合体 C. 自然地理环境 D. 地球表层 10、综合自然区划方法中体现相对一致性的是:(BD) A. 古地理法 B. 顺序划分法 C. 地理相关分析法 D. 合并法 11、贯彻综合性原则的区划方法是:(AC) A. 部门区划叠置法 B. 类型制图法 C. 地理相关分析法 D. 主导标志法 12、下列分异规律属区域规模尺度的分异是:(AB) A. 带段性 B. 省性 C. 干湿度地带性 D. 热力分带性 13、自然地理系统的动力因素是:(BC) A. 地貌 B. 气候 C. 水文 D. 生物 14、根据风化发育阶段学说,土壤形成过程经历了四个阶段:①物理风化阶段;②富钙阶段;③富硅铝阶段;④富铝阶段。下列顺序正确的是:(A)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②④ C. ①②④③ D. ①④③② 15、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基本特点是:(ABCD) A. 综合性 B. 整体性 C. 地域性 D. 相关性 16、下列著作哪一部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区划著作:(C) A. 《汉书地理志》 B. 《管子地员篇》 C. 《禹贡》 D. 《梦溪笔谈》 17、地球内能释放的主要形式有: A. 火山 B. 地震 C. 热水活动 D. 构造运动 18、人类与自然地理系统的相互作用关系分哪几种形式:(BC) A. 采集渔猎、农业社会 B. 依附自然、顺应自然 C. 征服自然、与自然共生 D. 工业化、人地协调

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题(一)

综合自然地理学练习题(一)one 一、填空题 1、自然地理环境是指天然环境和( 人为环境)两者的总和。 2、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有①(地域分异规律);②土地科学;③自然区划理论 3、三分法将地理学分为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和((社会文化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等三个学科。 4、纬度地带性因素和(非纬度地带性因素)是地域分异的两大因素。 5、大陆的地带性单位有4个等级,即热量带、(自然地带)、自然亚地带和(自然次带)。 6、牛文元认为自然地带学说的发展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即①纯经验阶段,②(半理论阶段),③纯理论阶段。 7、(地表自然界地域分异规律的学说)是自然区划的理论基础。 8、目前通用的非地带性区划单位等级系统是:(大区-地区-亚地区-州)。 9、土地分级的理论基础是(地域分异规律)。 10、土地结构包括土地要素组成结构、土地演替结构、(土地空间组合结构)和土地单位内部结构。 11、通常用顺序法和(两列指标网格法)等两种方法表示地块分类系统。 12、地块可区分为三种类型:①原生地块,②(衍生地块)③人为地块 13、中国的土地单位系列是(地块-地段-地方)三级土地单位系列。 14、地理环境可以分为两部分即天然环境和( 人为环境)。 15、自然地理学分为部门自然地理学和(综合自然地理学)。 16、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有①地域分异规律;②土地科学;③(自然区划理论)

17、布迪科的辐射干燥指数(A)计算公式为(A=R/(L*r))。 18、由自然地理过程的循环和振荡引起的随时间的推移而有规律演替的现象称为(节律性) 19、纬度地带性分异的特点是(沿纬线延伸),(随纬度变化)。 20、山地具有足够的海拔和(相对高度),是发生垂直带分异的两个前提。 21、《中国综合自然区划》采用单列系统,即自然大区、热量带与亚带、自然地区与亚地区、(自然地带)、(自然省)、自然州和自然县。 22、自然区划一般采用的地带性等级系统是(带-地带-亚地带-次亚地带)。 23、土地分级的理论基础是(地域分异规律)。 24、地块的形态结构主要有三种①均匀分布,②镶嵌分布,③(斑点状分布)。 25、地块的制图一般需要用大于(1:10 000 )的特大比例尺,而且只在小范围内进行。 26、西方学者认为土地系统可以区分为三种:①简单土地系统,②(复杂土地系统), ③(复合土地系统) 37、自然区划一般采用的非地带性等级系统是(大区-地区-亚地区-州)。 28、大陆的地带性单位有4个等级,即热量带、(自然地带)、自然亚地带和(自然次带)。 29、土地结构包括土地要素组成结构、土地演替结构、(土地空间组合结构)和土地单位内部结构。 30、通常用顺序法和(两列指标网格法)等两种方法表示地块分类系统。 31、中国的土地单位系列是(地块-地段-地方)三级土地单位系列。 32、牛文元认为自然地带学说的发展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即①纯经验阶段, ②(半理论阶段),③( 纯理论阶段)。 33、地块的制图一般需要用大于(1:10 000 )的特大比例尺,而且只在小范围内进

现代自然地理学期末考试答案

? 《现代自然地理学》期末考试 新
一、 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1
地球上淡水的总量占所有水资源的()。
1.0 分
? A、
9.931%
? B、
4.458%
? C、
2.762%
? D、
1.336%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2
地壳最后的地区是哪儿?
1.0 分

? A、
平原
? B、
盆地
? C、
高原
? D、
海洋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3
地球表层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来自于地球的什么系统?
1.0 分
? A、
地热系统
? B、

地表系统
? C、
生物系统
? D、
生态系统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4
以下不是冰缘地貌的是:
1.0 分
? A、
石河
? B、
冰丘
? C、
冰山
? D、

石海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5
大气上升运动的主要方式不包括()
1.0 分
? A、
热力对流
? B、
动力抬升
? C、
大气波动
? D、
蒸发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6
海陆分布的变化会通过以下哪种变化影响全球与区域气候?
1.0 分

《综合自然地理学》作业及参考答案

《综合自然地理学》作业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自然地理学的创始人是。A.洪堡德 B.道库恰耶C.伊萨钦科 2.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A.地理环境B.自然地理环境整体 C.PRED系统 3.景观生态学的创始人是。A.贝尔B.索恰瓦C.帕萨格 4.冷湿的森林沼泽环境的标型元素是。A.Fe+B.Fe++ C.Ca++ 5.《21世纪议程》是在年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提出的。A.1972B.1987C.1992 6.坚持地理环境决定论的人是。A.孟德斯鸠B.道库恰耶夫C.白吕纳 7.从土地评价的类型来看,美国八等制基本上属于。A.潜力评价B.适宜性评价C.经济评价 8.按照道库恰耶夫的理解,是自然地理综合体的一面镜子。A.植被B.土壤C.气候 9.美国八等制的土地潜力级主要是根据划分的。A.土壤B.适宜性C.限制性 10.土地评价因素的选取原则主要是。A.因评价用途的不同而不同B.因地区的不同而不同C.A和B D.因评价者的理论水平差异而不同 11.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创始人是。A.道库恰耶夫B.洪堡德C.伊萨钦科 12.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A.地理环境B.自然地理环境C.PRED系统 13.景观学的创始人是。A.贝尔格B.索恰瓦C.帕萨格 14.干旱草原环境的标型元素是。A.Fe++ B.Fe+++ C.Ca++ 15.可持续发展的概念首次是在年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提出的。A.1972B.1987C.1992 16.或然论的创始人是。A.维达尔·白吕纳B.罗士培C.拉采 17.从土地评价的类型来看,FAO土地评价纲要基本上属于。A.潜力评价B.适宜性评价C.经济评价 18.按照狭义理解,属于地带性规律。A.纬度地带性B.垂直地带性C.水平地带性 19.FAO土地评价纲要的土地适宜级主要是根据划分的。A.适宜性类别B.适宜性程度C.限制性因素 20.地理系统(自然地理系统)是由首先提出的。A.贝尔格B.索恰C.帕萨格 21.湿热环境的标型元素是。A.Fe++ B.Fe+++和Al+++C.Ca++ 22.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最早是在中提出的。 A.《我们共有一个地球》 B.《我们共同的未来》C.《21世纪议程》 23.协调论的思想是由提出的。A.罗士培B.维达尔·白吕纳C.拉采尔 24.从土地评价的类型来看,《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的评价系统基本上属于。A.潜力评价 B.适宜性评价C.经济评价 25.按照广义理解,属于地带性规律。A.纬度地带性B.垂直地带性C.水平地带性D.A、B、C 26、山体越高,垂直带谱越。A.简单B.复杂C.不变 27.下列区划方案中属于交叉单列系统的是。 A.罗开富的区划方案 B.任美锷的区划方案C.黄秉维的区划方案 28.坚持地理环境决定论思想的学者是。A.拉采尔B.罗士培C.维达尔·白吕纳 29.从土地评价的类型来看,城镇土地基准地价评估的评价系统基本上属于。 A.潜力评价B.适宜性评价C.经济评价 30.下列区划方案中属于统一单列系统的是。A.黄秉维的区划方案B.席承藩的区划方案C.任美锷的区划方案 二.填空题 1.近代地理学早期萌发的综合自然地理学理论集中反映在的著作中,在他的著作中,

福师《综合自然地理学》模拟题

福师《综合自然地理学》模拟题 一、名词解释题: 1.环境 解析:P1。 2.波尔兹曼统计熵 解析: 统计熵是奥地利物理学家波尔兹曼(Boltzmann)运用统计物理学理论,在研究系统热力学几率过程中首先建立的概念,它说明了热力学熵在微观方面的统计学意义。统计熵是对热力学熵的微观上的统计解释.也可以这样理解某个宏观状态的熵等于波尔兹曼常量乘以相应微观状态数的对数。熵是混乱度的量度,与某个宏观状态对应的微观状态数越多,它的混乱度就愈大,熵也越大。系统的有序和无序反映的是系统可能出现的微观状态数目的多少,微观状态数目越多,表明系统越无序,反之,系统则越有序。 3.干湿度地带性 解析:即经度地带性。指气候、水文、生物和土壤等自然要素以及自然带从沿海向内陆逐渐更替的分布规律。以中纬地区较明显。因在一般情况下降水从沿海向内陆逐渐减少,也就是主要因水分条件的变化所致,又称“干湿度地带性”。 4.元素的地球化学迁移 解析:p62 二、填空题: 1.自然地理系统最先出现的圈层是(大气圈)和(岩石圈),而后出现(水圈), 再后出现了(生物圈),与此同时,地球表层的最后一个自然圈层(土壤圈)也产生了。 2.土地分级单位自下而上可分为(相)、(限区)和(地方)。 3.影响地域分异的基本因素有二:(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因素。 4.综合自然区划的两个基本原则是(综合性原则)和(主导因素原则)。 5.地球表层的界限是上至(对流层顶),下至(沉积岩石圈的底界)。 解析:关于自然地理环境的范围和边界至今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科学问题。但就全球尺度的自然地理环境而言,目前大多数自然地理工作者基本接受了А.Г.伊萨钦科的观点,即地理壳的上限在对流层顶,下限在沉积岩石圈的底界(约在地面以下5~6公里)。因为对流层和水圈参与着太阳能所引起的地理壳的积极的物质循环,沉积岩则是由所有三个无机圈和有机体的相互作用的产物,而从对流层到沉积岩石圈的范围也是生命有机体可能生存的区间,而在这一区间之外,自然地理环境的内部联系就显著减弱了。概括起来,А.Г.伊萨钦科划定边界的依据有三个方面:①自然地理环境的内部联系在上、下边界处显著减弱; ②太阳能的作用在上、下边界内显著;③生命物质在上、下边界内集中存在。而在具体的研究中,陈传康的观点是值得重视的。 6.(正)反馈的作用是自我组织,(负)反馈的作用是自我调节。 解析:反馈分为负反馈和正反馈。如果反馈的结果是抑制系统偏离原状态的就是负反馈。控制系统有一理想状态或调整点,在这个点的附近,系统保持着稳定状态。负反馈能制止或扭转某种脱离调整点的趋势,使系统回到调整点来。正反馈与之相反,反馈结果加剧了系统偏离调整点的趋势,使其脱离原状态。正反馈可以引起“雪球效应”,最终使原系统瓦解。 三、单项选择题: 1.自然地理综合体的最小单位是( C )。 A.自然区 B.限区 C.相 D.地方 2.对于地表化学元素的迁移,( C )是最主要的动因。 A.空气 B.水 C.生物有机体 D.土壤 3.彼列尔曼根据化学元素迁移条件,把地表面上各种各样的形态分为三种基本处境,不包括 下列的哪一项( B )。 A.残积处境 B.平亢地处境 C.水上处境 D.水下处境 4.形成地貌基本格局的能量因子不包括是( D )。 A.太阳能 B.地球内能 C.潮汐能 D.生物能 5.下列哪个不是对非地带性单位的划分?( D )。 A.自然大区 B.自然地区 C.自然区域 D.自然地带 四、简答题: 1.试述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解析:p29 2.地区性的表现有哪些? 解析:地区性是地带性单位内的非地带性分异。地区性是由海陆分布带来的经度省性与大地构造—地

考试试卷1及答案现代自然地理学

课程导航 离开 刷新 关于本课程 第一章:自然地理学与人类环境 第二章:地球与地球表层系统 第三章:地球表层环境与地球表层系统 第四章:岩石圈与地球表层结构和轮廓 第五章:大气圈与气候分异规律 第六章:水圈与水平衡 第七章:生物圈与生态系统 第八章:大气圈与岩石圈的相互作用 第九章:水圈与岩石圈的相互作用 第十章:水圈与大气圈相互作用 第十一章: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的相互作用 第十二章:生物圈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 的相互作用 第十三章: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 相互作用与地球表层系统 第十四章:地表环境评估与区划 第十五章:地表环境预测 第十六章:地表环境的规划与管理 第十七章:地表环境的优化调控 第一节:日常生活中的自然地理学问题 第二节: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对象、内容、目的与意义 第三节:自然地理学的性质 第四节:自然地理学与地球表层系统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第二节:地外系统对地表环境的影响 第三节:地内系统对地表系统的影响 第一节:地球表层系统的组成 第二节:地球表层环境(系统)的结构 第三节:地球表层系统的功能 第四节:人类与地球表层环境 第一节:岩石圈的组成 第二节:岩石圈的结构 第三节:岩石圈的运动 第四节:固体地球表面的结构与轮廓 第五节:构造地貌

第六节:岩石圈与人类 第一节: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第二节:大气运动 第三节:物质输移 第四节:能量传输 第五节:气候分异规律 第六节:大气与人类 第一节:水圈的组成 第二节:水圈的结构 第三节:水圈的演化 第四节:水的运动 第五节:水分平衡 第六节:水圈与人类 第一节:生物圈的组成 第二节:生物圈的结构 第三节:生物圈的形成与演化 第四节:生态系统 第五节:人与生物圈 第一节:岩石风化与气候 第二节:岩石圈变动与气候 第三节:地貌与气候 第四节:沙尘暴与黄土沉积 第一节:岩石与水 第二节:岩石圈的结构与流域性质和水系发育 第三节:水的分布、负荷均衡与岩石圈的形变 第四节:构造-侵蚀-地貌循环 第五节:流水作用与流水地貌 第六节:海岸线与海岸带 第七节:海啸、泥石流、崩岸、滑坡-水、岩相互作用的实例第八节:河口地貌 第一节:水汽与天气 第二节:水与气候 第三节:大气环流与水的循环 第四节:海气相互作用 第一节:气候-海面-冰川-均衡 第二节:气候-水的分布-地球自转速度-构造运动或形变第三节:构造运动-大气环流-水份循环 第四节: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相互作用与冰川、冰缘地貌第五节: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相互作用与黄土地貌

东师《综合自然地理学》17春在线作业2

2017秋17春综合自然地理学17春在线作业2 一、单选题(共10 道试题,共30 分。) 1. 有明显界限限定的自然综合体是() A. 相 B. 地方 C. 限区 D. 自然区 正确答案: 2. 单独地划分地带性单位和非地带性单位,然后将两类不完全的区划单位进行交叉,可获得()。 A. 自然区域 B. 综合单位 C. 单列系统 D. 双列系统 正确答案: 3. 下列关于大洋表层的描述错误的是()。 A. 大洋表层是大洋表面以下100m深的范围 B. 海洋绿色植物的集中带 C. 大洋的基本生长部分 D. 海洋动物最集中的水层 正确答案: 4. 自然地理系统起连接作用的组成部分是() A. 水分 B. 大气 C. 岩石地形复合体 D. 土壤 正确答案: 5. ()是生态系统各要素中对干扰反映最敏感的因子,也是人类与自然合作水平是否融洽的标志。 A. 气候 B. 植被类型 C. 径流量 D. 土壤 正确答案: 6. 自然地理系统的核心是() A. 水分

B. 大气 C. 有机界 D. 土壤 正确答案: 7. 当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或是人为干扰,自然地理环境的状态并不会变动过大,或是变动后自我调节,逐步恢复原状态,我们称之为地理环境的() A. 整体性 B. 发展性 C. 稳定性 D. 有序性 正确答案: 8. 人类活动加剧了地表固体物质的机械搬迁,造成的直接后果是()。 A. 地表的水平衡被破坏 B. 改变了生物界的平衡 C. 使地表形态发生改变 D. 加速了化学元素的迁移 正确答案: 9. 平地上开垦的耕地与林带的组合属于哪种典型的自然地理结构() A. 棋盘式结构 B. 水平式结构 C. 交错式结构 D. 镶嵌式结构 正确答案: 10. 下列解释中,关于自然区划单位描述不正确的是()。 A. 是异质的合并 B. 是同质的归纳 C. 是不同等级异质自然地理综合体的分布区 D. 自然地理区划单位内部结构是不同的 正确答案: 综合自然地理学17春在线作业2 二、多选题(共10 道试题,共30 分。) 1. 地球内部水平联系方式有() A. 机械迁移 B. 物理过程 C. 化学过程

综合自然地理学复习资料

1、简述地理学和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答:1)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理环境 2)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为地球表层系统及其要素 2、简述地理学的科学体系 答:三分法(地理学分科):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 三层次(综合层次):部门地理学、综合地理学、统一地理学 三重性(研究性质):理论地理学、应用地理学、区域地理学 三时段(时间性质):过去地理学、现代地理学、未来地理学 横断面(横断科学):地理哲学、方法论等横断科学(地图学、3R 、测量学等) 3、简述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在地理学科学体系中的地位。 答:1)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分异性、结构和功能,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制定等级系统,划分各级自然地理综合体并研究其动态、发展史,预测未来变化以及人类与整体自然环境的关系等。 2)合自然地理学在地理学科学体系中的地位: (1)属于自然地理学 (2)位于第二层次综合层次(第一综合层次) (3)包含理论、应用和区域三重属性 4、地球表层是指那个范围?有何特征? 答: 1)地球表层是指岩石圈底部到大气圈对流层顶的空间范围 2)特征:(1)内外能的叠加区 (2)三相物质共存并相互转换 (3)有表层体(新生体)的生产 (4)存在着复杂的内部分异,并进行着复杂的物质能量交换与循环 (5)人类生产与发展的场所 5、简述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基本内容和任务。 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地域分异规律 3)自然区划理论 4)土地科学 5)人类活动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6、简述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基本理论框架 7、简述综合自然地理学基本理论的形成 答: 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8、自然地环境的整体性的基本内涵是什么,整体性思想发展经历了哪三个阶段? 答: 1)自然地环境的整体性的基本内涵是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组成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性质。 2)整体性思想发展经历的三个阶段为:自然综合体学说、地理系统学说、耗散结构理论 9、简述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组成 答:地质基础是构造岩石,其次是地貌、生物、土壤、大气和水 10、简述自然地理环境的能量来源和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流通过程 答: 1)自然地理环境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占%,地球内能占%,引力能占% 2) 应用层次研究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综 合 自 然 区 划 景 观 类 型 研 究

考试试卷4及答案_现代自然地理学

《现代自然地理学》考试试卷四 分析题(每题10分,共计100分) 1、中国在综合自然区划上划分为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寒区和东部季风区,试述这三大自然区的成因及其联系。 2、试述季风与海陆风的成因机理。 3、世界的火山分布有什么样的规律,为什么? 4、试述植被的地域分异规律,并说明其成因。 5、试述地表热量的输移方向与方式。 6、从圈层相互作用的角度论述,河流地貌、海岸地貌、风沙地貌、冰川地貌、黄土地貌和喀斯特地貌的成因。 7、假如一个地区的构造主压应力为南北向,那么请画出该区的应力椭球体,并说明这个地区的断裂构造体系(几组断裂的性质与方向)。 8、试述水圈与大气圈相互作用的途径。 9、试述太阳辐射能、地热能和地球自转动能对地表环境的作用与影响 10、假如黄赤夹角由目前的23o27' 变为0o,那么地表的环境将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现代自然地理学]试卷四答案 卷4套答案要点 1、中国在综合自然区划上划分为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寒区和东部季风区,试述这三大自然区的成因及其联系。 由于青藏高原的隆升,引致和加强了东亚季风,形成了水热同季的中国东部季风区;由于青藏高原的隆升,青藏地区变成海拔高度大、气候严寒的环境;由于青藏高原的隆升,中国西北地区盛行下沉气流,气候干燥,并且由于高原的阻挡作用,来自印度洋的水汽难以到达西北内陆地区,从而形成了西北干旱区。总之由于青藏高原的隆升,改变了区域大气环流的格局,中国的地带性规律受到干扰与破坏,而非地带性明显增强,由原来的以热带湿润带、副热带干燥带和温带湿润带为标志的纬向地带性分明的环境格局,变为东部季风区、青藏高寒区和西北干旱区为标志的三区分异的环境格局。(热力作用、动力作用) 2、世界的火山分布有什么样的规律,为什么? 世界火山有三个集中分布的地带:环太平洋火山带、阿尔卑斯-喜马拉雅火山带和大洋中脊火山带,他们都分布在板块边缘(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美洲板块的接触地带,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接触地带,以及洋底新生地带(也是扩张性板块接触边缘地带))。这是因为在板块边缘地区,构造活动强烈的缘故。 3、试述季风与海陆风的成因机制。

综合自然地理学名词解释

最新综合自然地理学 1、环境:那些围绕主体、占据一定空间、构成主体存在条件的诸种物质实体或社会因素,就是该主体事物的环境。 2、自然地理环境:由地球表层各种自然物质和能量所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的地理环境部分。 3、系统: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按一定规律组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4、元素的地球化学迁移:自然地理系统中的化学元素,由一种存在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存在形式,并伴随一定的空间位移的运动过程。 5、内在联系的整体性:指自然地理系统的各组成要素(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物、动物)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统一整体的特性。其中任一要素发生变化,必然引起其余要素发生相应的变化,某一部分发生变化,必然引起其相邻部分发生相应的变化。 6、系统的结构:就是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特殊网络关系。即是系统内部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的流通渠道。也可以理解为系统的骨架。 7、系统的功能:是指物质、能量、信息在系统内传递转化的外部表现。 8、熵:一个描述系统无序性(即混乱度)的物理量。 9、耗散结构:一个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只有通过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在外界条件的变化达到一定阈值时,就可以从原有的混沌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上、空间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这种在远离平衡情况下形成的有序结构,依靠不断地耗散外界的物质和能量来维持,故称为耗散结构。 10、平衡态:系统内部到处均匀一致、长时间不发生任何宏观过程的系统状态。 11、非平衡态:系统内部不是均匀一致,有宏观过程发生的系统状态叫非平衡态。 12、系统的状态:某一时刻系统内部各种性质的综合表现。 13、状态函数:当系统由一种状态变化到另一种状态是,系统的性质也要相应地发生改变。有些系统性质仅与系统的初始状态(简称始态或初态)和终了状态(简称终态)有关,而与系统具有的变化过程或路径无关。在热力学中,把具有这种特性的系统性质叫做状态函数。 14、可逆过程:当系统发生某个过程后,系统按照原来的路径恢复到原有系统所处的状态,而不在环境中留下任何永久性变化的过程。 15、不可逆过程:当系统发生某个过程后,系统不能按照原来的路径恢复到原有系统所处的状态,而在环境中留下永久性变化的过程。 16、反馈:是指信息反馈,就是将输出又回输到原系统中去。 17、辐射干燥指数:是一地的年辐射平衡(热量收入)与用热量单位表示的年降水量(即蒸发该地年降水量所需的热量)之比,可视为蒸发力与降水量之比。 18、地域分异: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所组成的自然综合体沿地表按一定方向有规律的发生分化所引起的差异。 19、地域分异规律:支配地域分异现象的客观规律称为地域分异规律。 20、纬度地带性规律:指自然地理要素或自然综合体的特征大致沿纬线方向(东西方向)延伸而按纬度方向(南北方向)有规律更替而产生的南北分化现象。 21、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经度省性规律):自然地理要素或自然综合体的特征大致沿着南北方向延伸,按沿海到内陆发生有规律的更替。 22、垂直地带性:指自然地理要素或自然综合体的特征大致沿等高线方向延伸而随山势高度(海拔高度)发生带状更替的规律。 23、地带段性:在一定的非地带性单位内的地带性分异 24、垂直地带谱:基带以上各垂直带的更替顺序及其组合型式称为垂直带谱,或垂直结构。 25、基带:在高大的山地地区,自山麓到山顶,可分出一系列垂直自然带,最下面的一个叫基带,即山地地形中山麓(就是山脚)所在地方的最下面的自然带类型 26、雪线:永久冰雪带的下界。

综合自然地理学 第二次作业

第二次作业 一、名词解释 1.地域分异的概念:(P40) 2.景观要素的相互共轭性:(P45) 3.自然区划:(P93) 二、填空 1.地带性因素是指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非地带性因素是指由地球内能所形成的海陆分布对比关系、地势起伏、岩浆活动和构造作用等。 2.大陆的地带性单位有4个等级,即热量带、自然地带、自然亚地带、自然次带。 3.目前常用的区划原则有:发生统一性原则;相对一致性原则;空间连续性原则;综合性原则;主导因素原则。 4.区划的原则和方法是紧密联系的,自然区划的方法有:古地理方法;顺序划分和合并法;类型制图法;部门区划图叠置法和地理相关分析法和主导标志法。 5.地带性区划单位:带 - 地带 - 亚地带- 次亚地带(P106) 6.非地带性区划单位:大区—地区—亚地区—州(P113) 三、简答 1.简述地域分异因素。(P40) 2.简述道库恰耶夫自然地带学说的要点:P52 答:(1)太阳辐射能是自然带和地带形成的能量基础;(2)由某些宇宙-行星因素如日地距离、地球形状和黄赤交角等引起的太阳辐射能在地表各纬度的不均匀分布,是形成自然带的动力学原因;(3)带和地带在理想情况下呈东西延伸并具有环球分布的特点,同时沿南北方向更替;(4)地带性规律并非唯一的空间地理规律,客观上还存在另一种规律。 道库恰耶夫的地带和带,实质上是纬度地带和纬度带。 3.简述研究地域分异规律的意义:P88 答: ①地带性规律(自然区划)是指导农业、交通和工程建设的重要规律。 ②研究地带性分异规律对于山区的土地利用也有积极意义。 ③排水良好的残积处境和排水不好的水上处境交替出现的区域,旱涝年份农业收成的互补作用显得极为重要。 ④集约化农业更需考虑土地类型的组合状况。 ⑤在牧业地区,处境的镶嵌结合有利于倒场放牧。 ⑥三北防护林建设,同样存在遵循地域分异规律,做到因地制宜的问题。

综合自然地理学教学大纲(地理专业)

楚地理科学与旅游管理系(院、部) 地理科学专业综合自然地理学(理论)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022105104 课程中文名称:综合自然地理学 课程英文名称: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hy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使用专业:地理科学 开课学期:第三学期 总学时:50学时(其中,理论学时:46,实验学时:4) 总学分:2.5学分 预修课程:地球概论、地质学基础、部门自然地理学 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地理科学专业的核心课程。课程系统讲授自然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应用研究和分析方法,主要内容包括: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自然地理环境的时间演化规律、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自然区划的理论与方法,土地分类与结构、土地评价与土地变化、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和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应用研究。 教材建议:伍光和,蔡运龙编著,综合自然地理学(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参考书: [1]刘南威、郭有立编著,综合自然地理学(第二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2]景贵和主编,综合自然地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3] 陈传康,伍光各,李昌文编,综合自然地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33。 [4] 赵松乔等编著,现代自然地理,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 [5] 刘南威主编,自然地理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6] 黄秉维,郑度,赵名茶等著,现代自然地理,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7] 王建主编,现代自然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8] 蒙吉军编著,综合自然地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二、课程性质、目的及总体教学要求 课程的基本特性:综合自然地理学是地理科学专业的主干基础理论课程。它是在各部门自然地理学基础上研究地球表层整体性特征及其结构、功能和演变规律的科学。特别着重研究地球表层各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机制、地球表层区域分异规律和地域分异规律。 课程的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较好地认识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地位、特点与任务,熟悉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发展过程与趋势,深入认识和掌握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与技能,从而为全面、科学地从事相关工作和开展相应的研究工作奠定较为坚实的理论与方法基础。“综合自然地理学”又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专业课程,要求理论与实践并重,故该课程除了课堂理论知识讲授外,还要求通过相关的专题讨论和实践教学等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实际工作能力。 课程的总体教学要求:学习本课程应着重掌握地球表层系统、耗散结构、时空尺度、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自然地理综合体、地域分异、土地、景观、土地分类、土地分等等基本概念;重点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域分异规律、时间演化规律、自然区划的理论与方法、土地分类和分级理论等基础理论;应掌握的基本技能有:土地类型划分和应用地域分异原理分析各大洲的地域分异规律。 三、章节教学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绪论综合自然地理学在地理科学中的地位(2学时)本章的内容、地位与作用分析,重点难点、总的教学要求与说明: 本章主要介绍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地位、任务与特点,它是对综合自然地理学的一个总体介绍或概述。本章的重点和难点是:重点在于阐明自然地理环境的概念和综合自然地理学与地理学三分支、三层次、三重性的关系。 教学基本要求: (1)理解并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系统)的概念、范围、组成、特征。 (2)了解本学科在地理科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3)了解本学科的形成及发展趋势。 各节内容的教学要求: 第一节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地位和特点(1学时)理解解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分科;理解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学科地位和特点;掌握自然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