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课堂笔记-全书梳理---课程整理概要

区域经济学-课堂笔记-全书梳理---课程整理概要
区域经济学-课堂笔记-全书梳理---课程整理概要

区域经济学

1 学科特性

年轻性(60年代在世界范围兴起,直至90年代才在中国范围内兴起,一方面说明其“体系不完善”,另一方面则说明其具有较强的“吸纳能力”,即“包容性”) 应用性 前沿性

第一章 区域和区域经济学

一 区域的概念:

1 内涵

区域是一个有限的空间范围 (空间范围的大小不同决定了其空间具有“层次性”) 在经济上尽可能完整的地区(尽可能完整:表明其具有较强的“自组织能力”)

承担特殊的专业化职能(在全国或者较高系统)

二 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于发展

(一)在西方:

1 从经济问题的产生于矛盾的激化:

2 从学科渊源:(由古典区位论发展而来) 1826年 , 杜能 ,《农业区位论》,市场距离为核心影响因素;

自组织能力 衍生为内生增长机制 较为完善的地域

结构,包含三要

素:

腹地 核心(中心城市群) 网络体系 较为完善的产业结构:合理、协调、弹性(能够很快调整产业结构,适应外部变化) 1956年, 瑞典 , 缪尔达尔,《经济理论和不发达地区》, 循环积累因果论,(市场经济的结果不是有效缩小地区之间的差距,而是扩大,若要有效缩小差距,则需要政府作有效调控) 1960年,艾萨德,

1957年, 赫希曼, 核心与边缘区理论(极化效应,涓滴效应)

1909年,韦伯,《工业区位论》,劳动力、运输为影响因素;

1932年,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

1940年,廖什,《消费中心理论》

1960年,艾萨德,《区位分析法》

(二)在中国:

1 改革开放之前:以“生产力布局学”为前身

2 改革开放之后:放权、让利

【※】中国改革30年中引发的突出的区域经济问题:

(1)区域经济差异不断扩大,(基尼系数)

:国际区域经济不平衡警戒线

中国省域基尼系数:1978年:

2004年:

在东中西三大区域中,东部地区省域之间的差距最大,而且在同一省内,县域之间的差异比省域之间的差异更大。

(2)低水平重复建设,区域产业结构趋同

“五小企业遍地开花”——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

(3)地方保护主义严重

(4)地区之间的分工协作效益丧失

(5)资源两覅额和环境污染

三研究对象与内容

(一)研究对象

从宏观角度研究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及其相互联系的决策性科学。

(二)研究内容

1 区域机构(产业结构)

区域的本质是一种结构,这种结构的形成过程就是区域的形成过程,区域结构的完善程度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直接相关。

2 区域经济自组织

区域经济增长要素

区域经济发展阶段

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3 区域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与优化

4 区域分工与联系

5 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

6 区域经济政策

四研究方法

1 实地调查法

2 对比分析法

3 系统分析法

4 数量分析法

第二章: 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战略)

注: 我国实行的是非均衡协调发展模式

一 均衡发展模式:

(1950-1978年)

案例:在50年代,我国产业布局是“畸形布局”,基于历史地理原因,我国沿海地区占国土

面积的14%,却占工业比重的70%

。政治上要求中国必须要建立独立的工业体系,尤其是重化工业。基于国防安全考虑,选址要求“山、散、洞”。在三方面原因的共同作用下,我国建立起西部地区的重型产业结构,但同时形成了“飞地经济”和“孤岛效应”。

二 非均衡发展模式:

(一)梯度推进理论 1 基本观点:

(1)梯度:指两个地区之间的经济技术实能的差异。

(2)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取悦于其产业结构的优劣,而产业结构的优劣又取决于其主导产业在周期中的阶段。

高梯度地区:处于创新、成长、成熟期早期 低梯度地区:成熟期的中后期,衰退期

(3)创新活动:一般起源于高梯度地区,随时间的推进以,就会向低梯度地区转移 (4)创新活动的梯度转移载体是多层次的中心城市体系

“梯度最小律”:承接能力差异最小,而非承接距离最短 “盲区”:理论上应该承接创新活动转移的地区,由于承接能力比其余远距离城市承接能力弱,则创新活动转移会跳过该区,转移至其他地区,从而使得该区成为承接创新活动转移的“盲区”。 2 在我国的应用

(1)高梯度的东部地区 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 过渡的中部地区 原材料工业

低梯度的西部地区 能源工业、农业 (2)存在的缺陷:

◆ 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是粗线条的,没有科学依据 ◆无法表示三大地带内部的非均衡性(均质性) ◆无法有效实现东中西三大地带经济茶叶的缩小 ◆否认了中西部地区发挥地区后发优势(比较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肯能性 历史上,世界范围呃逆的梯度推移由“西欧——美国——日本——东南亚(亚洲四小龙)——中国东部地区”,其时间间隔为30-40年。

(3)粘性:中国产业转移并没有向学术界期待的那样出现明显的转移而存在空间依存的粘性,其原因分析如下:

(二)增长极模式: 1 增长极理论演变过程

佩鲁 : 经济部门, 起支配和推动作用 部门增长极,(推进型单位) 创新能力+关联带动作用 布尔维尔: 空间增长极

缪尔达尔: 累积因果论, 极化效应,扩散效应 赫希曼: 核心与边缘地区理论 理查森: “溢出效用理论”(溢出效用:计划效应与扩散效应的叠加)

【※】实证分析证明:极化效应是时间T 的二次函数;扩散效应是时间T 的指数。 2 基本观点:

(1)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增长不会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在少数具有优越区位条件的点上首先发生,不断发展为增长中心(极)。 (2)增长极的形成条件:

具有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家和企业家群体;

可以吸收资金、技术、人才的流入,形成规模经济的能力;

具有较好的区位条件,良好的区位优势,基础设施、交通、通讯、能源条件,吸引厂商进入该区域。

(3)增长极的形成机理:

在初期和中期:主要极化效应发挥作用,而在中期、后期:主要是扩散效应发挥作用。 增长极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发展模式,强调政府的作用。

合力 转入区—— 承接力不够 产业不配套

制度成本很高

转移区—— 动力不足 沿海靠港的特殊的区位优势

廉价劳动力的大规模南下东流 产业集群的本地根植性

其他原因

威廉姆森:区域经济差异随时间T呈倒“U”型变化区域

(三)点轴开发模式:(空间组织形式)

“点”:增长极,各等级中心城市

“轴线”:重要交通干线的经济轴线

基本思路:

1 确定重点开发的轴线

2 确定轴线上重点开发的“点”

◆确定“点”的方向和功能

案例:我国计划经济时期形成很多单一工矿资源型城市:大庆

3 确定轴线和“点”的等级体系:(一级、二级、三级)

◆在我国形成的比较有影响的开发模式:

“T”:我国的沿海经济带、长江沿岸经济带;(我国非常重视的一级轴线,也是目前应用最成功的经济轴线)

“Π”:沿海经济带、长江沿岸经济带、陇海——兰新经济带

“#”:沿海地区经济带

(四)网络开发模式

◆加大节点与域面、节点与节点、域面与域面之间的要素流动,实现相对均衡发展(城乡协调发展)

案例:江苏昆山:全国城乡收入差距平均值::1,而昆山城乡收入差距平均值为:1.

◆区域经济开发模式的选择应该与区域经济所处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相适应,有“点——线——面”逐步展开。

课堂总结:

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

1978年前——均衡发展战略

1980年——90年代末——非均衡倾斜发展战略

2000年——今——非均衡协调协调发展战略

◆T

区域差异

三要素:

“节点”:增长极,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区域中心城市体系

“域面”:腹地

“网络”:交通通讯网络、“流”(资金、技术、人才)

缩小区际政策

效应差异:

西部大开发(2000年)

东部:开放

二 湖南区域经济经济开发模式的选择及演变

——90年代:“一点一线”的开发模式(如图1) ◆一点:长沙市——长株潭城市群 ◆一线:京广线经过的六个地级市

2000年: “一点二线”的开发模式 (如图2) ◆一点:长株潭城市群 ◆二线:东线:(岳阳、长沙、湘潭、株洲、衡阳、郴州); 西线:(张家界市、吉首、怀化) 2007年: “斜十字型交叉开发模式”(如图3) 2008年: “3+5”城市群的圈层模式(如图4)

第三章:区域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类型构成、数量比例关系、相互关系

第一节: 产业分类

一 克拉克的三次产业分类法:

第一次产业:大农业

第二次产业:大工业+建筑业 第三次产业:大服务业

二 联合国的标准分类法:

1 种植业、狩猎业、林业和渔业

2 矿业和采矿业

3 制造业

4 电力、煤气、供水业

5 建筑业

6 批发与零售、餐馆和旅店业

7 运输业、仓储和邮电业

8 金融业、房地产、保险及商业性服务业 9 社会团体、社会及个人服务 10 其他活动

三 霍夫曼分类法

※注:在我国工业分类法中,耐用消费品的制造大部分属于重工业,而国际工业分类中则属于消费性工业,这是两大分类方法中最大的不同。

四 功能分类法:

案例:

如果价值增值链上的各产业分布在不同的区域,则各区域间形成“垂直型分工”(纵向) 区域之间的经济差距扩大(下游为高附加值,上游为低附加值)

案例: 我国80、90年代,普遍采用垂直型分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初级产品与加工品之间价格没有理顺,导致中西部地区存在贸易利益的双重流失(低价卖出、高价买入)。 所以,在目前鼓励在垂直型分工的前提下,还可以在自己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延长产业链。

如果价值增值链上的各产业分布在相同的区域,则区域内形成“产业集聚”乃至“产业集群”。

五 要素密集度法(衡量区域产业结构的素质)

要素:资源、技术、劳动、资本、知识

◆现代区域经济的演变过程,其实质是区域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转换)升级的过程。

第二节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

一 配第·克拉克定律:

结论1 :随着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进而向第三产业转移,劳动力在三次产业间的分布状况是:第一产业逐步减少,第二三产业增加。 案例: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中分布(2005年)

铁矿石 价值增值链

炼铁厂 辅助性燃料 技术服务 钢

铁产业 汽车制造 汽修美容 汽车金融 旁侧关联 后向 供给 需求 前向 产业集群 规模经济(外部规模经济) 交易成本降低

社会成本

创新效应

学习效应

技术溢出效应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人均GDP 全国 江苏 24515 湖南 10366 甘肃

7341

分析上表,横向可以分析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中的分布规律,纵向可以看出东中西部地区不同经济发展状况省域之间劳动力分布的差异。

二 库兹涅兹的深入研究(20世纪60年代——工业化阶段)

结论:

第一产业国民收入比重和劳动力比重随时间推移逐步减少;

第二产业国民收入比重都是上升的,劳动力比重大体不变或者略有上升 第三产业劳动力比重都是上升的,国民收入比重大体不变或者略有上升; ◆比较劳动生产率=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劳动力的相对比重 结论:

农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1,因此是“弱质产业”

工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1,随区域经济演变,工业所吸收劳动力数量是有限的;对国民收入水平的提升,工业的贡献是最大的。

第三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1,吸纳劳动力能力是最强的,——“蓄水池”,但同时,该产业对国民收入被水平的提升时优先的。

【※】没有产业作为支撑的小城镇化是“空壳化”的。

三 工业结构的演变规律

◆工业化过程的实质及时工业结构的演变过程 ◆一般规律:

轻纺工业——重工业化——高加工度化——技术集约化

湖南省:

三化

城市化

工业化 农业产业化 一化三基 三基 基础工作 基础设施 基础产业

一化:工业化

农业阶段 (初级阶段) 工业化阶段 (中级阶段)

初级—中级—高级 后工业化阶段 (制造业在GDP 中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上升)

知识经济阶段

工业化

◆一般路径:

轻纺工业——重工业——加工组装业——高新技术产业 (一)重工业化:

◆霍夫曼比例=消费资料工业的净产值/资本资料工业的净产值 统计分析结果:随工业化过程的推进,霍夫曼比例是逐步下降的。(霍夫曼可以用以作为一个指标,比较两个地区间的工业结构和工业发展水平,若值偏小,则表明该区域工业化过程重工业比重高,工业化水平较高,发展速度快。)

【※】日本:盐野谷:霍夫曼系数下降幅度减少,重工业化过程就会停止,出现一个饱和点(重工业化率占60%-50%) ◆

(二)重工业的第二阶段:高加工度化

原材料工业:典型的资本密集型、技术含量较低、产品需求收入弹性低; 加工制造业:技术密集型、技术含量较高,产品需求收入弹性高; ◆我国目前处于重工业化得中期阶段,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 (三)工业化过程中的要素密集度转换规律 ◆西方国家一般的规律:如下图所示:

初级:第一阶段:α=5 中级 第二阶段:α= 第三阶段:α=1

高级:第四阶段:α<1 重工业内部结构 加工制造业——技术

耐用消费品的制造,成为拉动重化工业发展的重要

推动力量

原材料——资本 成为拉动地区重化工业发展的初期力量; 采掘业——资源 劳动密集型 (轻纺工业) 高新技术密集型 (高新技术产业) 技术密集

(加工制

造业)

资本密集型 (原材料工业) 重工

业化

高加工度化 技术集约化

◆我国:

(四)产业结构演变的原因:

◆关键:该区域主导产业结构的演变 ◆西方经济学家的解释: 人类需求 吃饭 穿暖 便利、机能 精神追求 主导产品 食品 轻纺 耐用消费品 娱乐、旅游 主导产业

农业

轻纺

制造业

新兴(现代)服务业

2 生产力上升率不均等(比较劳动生产率) 吸纳要素积聚

效益高、成本低 3 国际贸易模式

钱纳里: 进口替代——出口导向

(日本)赤松:雁行产业发展形态学,棉纺工业、发展工国家

弗农: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创新国

第三节:区域产业结构评价

一 区域产业结构是否与资源结构(市场需求)相吻合

◆在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在短缺经济环境下,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是采用这种方法制定产业结构。

案例:永兴县城成为中国银都乃是世界银都的原因: 交通便利

能源条件——煤 历史因素

二 主导产业是否在较高层次系统中承担特殊职能

◆不同区域应该建立以优势生产要素为提托的从专业化生产部门,通过专业化部门之间的交

优先发展重工业

明显的二元经济结构 城市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城市化水平为40%,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从区域上说,主要集中于中西部地区) 西部(西北、西南)、东北、湘喻黔鄂边区:偏重的产业结构 规模扩大

进口 国内生产

出口

场 年代

换,来实现区域内的分工与协作,从而提高各区域的经济效率水平,和整个大区域的经济效益。

三区域内产业间的关联程度

◆计划经济体制背景下,实现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

◆“移植型”:并未产生增长极的效应,反而产色很难过“孤岛效应”和“飞地经济”;

◆西部地区:双重二元结构城市、农村二元经济结构

央企、地方企业的断层(央企相对于地方企业具有规模大、技术设备先进、管理规范、大而全的特点)

四区域产业结构的转换能力和应变能力

◆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时间和成本取决于其产业结构的刚性与弹性。

刚性:从存量变化角度,要读流动困难,转换成本很高

弹性:转换成本低,时间短;

(1)当区外有生产要素流入时,区域产业结构能充分吸收、消化,转换成生产规模扩张能力和输出能力。

(2)当区域主导产业依耐的生产要素供给发生困难或市场萎缩是,能通过产业结构的内部自我调整能力,及时避开不利因素,保持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3)当区域经济系统结构保持相对稳定有序时,产业结构能创造有利条件,向更高层次发展,实现产业结构转化升级。

五区域产业结构效益的高低

在价值链中所处的位置

高:技术、知识

主导产业要素密集度

低:能源、劳动、资本

第四节二元经济结构

一二元经济结构的衡量指标

农业

非农业

部门比较劳动生产率

二元对比系数=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非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若值越小,则说明农业比较劳动生产率较低,故其二元经济结构明显)

二元反差系数= 农业部门的收入比重—非农业部门的劳动力比重(若值越小,则二元经济结构越不明显)

二我国二元经济的显著特征:

◆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巨大反差

案例:我国城市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以1978年为例:

我国工业产值在全国GNP中占70%,而在劳动力中,农业劳动力比重达70%,行成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巨大反差,世界人均GNP >1000美元,而我国人均GNP<100美元。

产业集群专题讲座

一 内涵和特征

马歇尔 “产业区”的概念:专业化生产要素的地理集聚区

“新产业区” “产业集群”

:◆ 集群是在某种产业领域内相互关联的公司和机构在地理上的集中,这些公司和机构同处于某个或关联的产业领域,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 ◆ 当今世界,集群经济支配世界版图。

二 产业集群的形成条件

经济因素:供给、需求 地方文化历史

◆产业集群的分类: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传统产业集群 1 集聚产品技术上的可分性强

技术上可分性越强——中间环节越多——工序型企业越多

20世纪70-80年代,世界大范围出现经济危机时,下列地区却呈现出蓬勃生机

意大利普拉特地区

德国巴登地区 美国硅谷地区 英国苏格兰地区

波特: 三部曲 1980:《Competitive stratege 》 1985:《Competitive advantage 》 1990:《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 》 产业集群

产业集聚 网络特征:

产业特征:狭义上的产业:如纽扣、领带

空间特征:地域特征 经济网络 社会网络 知识溢出与创新网络

案例: 诸暨大唐镇——世界袜都

金乡镇——铝制徽章 嵊州——“领带之都”,所生产的领带占中国市场份额的80%,世界市场的30%,畅销80多个国家和地区。

2 集群最终产品差异性潜力大

水平方向差异性:品种、规格、功能、品牌、等级、色彩 垂直方向差异性:同种产品内在的质量差异

◆通过差异化竞争——细分市场——寻找市场立足点 3 集群产品的低运输成本

都是依赖“小商品,大市场”的模式 具有非常强的可贸易性

4 企业竞争环境动态多变与速度经济性

速度经济性:依赖于柔性化组织,谁能掌握商机、率先创新、谁就能更快占领市场。 案例:绍兴轻纺城:“礼拜商品”——三天出小样,五天成批量,七天上市场。 5地方文化对其影响

◆产业集群不是一个独立的经济想象,而是与地方文化相融合的集合体。 案例: 浙江文化精髓——“商”,崇商、亲商、善商

◆与市场经济体制相融,为浙江提供了企业家成长的制度基础。 ◆分工——交易次数增多——交易成本上升,而由于长期的合作和共同的文化基础,使得相互信任度提高,形成有利的社会关系,降低交易成本。 ◆路径依赖性——本地根植性——竞争优势模式 传统意义上的湖湘文化——“官”,学而优则仕。 ◆这种文化与市场经济体制不相融。

三 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

1 成本优势: 交通运输成本 交易成本

外部规模经济效益 2 市场优势: 市场占有优势

整体广告宣传成本优势 营销网络的拓展与构建

3 规模扩张优势: 单一企业快速诞生(快速吸引要素)

价值链的规模扩张——产业集群规模扩张——新企业诞生——价值链

的规模扩张:正反馈机制。

原材料生产 1000多家 原材料营销 400多家 袜子生产 80000多家

定型 100余家 包装 300多家 托运

100多家

消费者 袜子营销 600多家 袜机供给——织袜——逢头——印染 (300多家)

4 技术创新优势:激烈竞争(外在压力大)

集群特殊的竞争环境(动力):隐形知识的溢出、合作创新

◆知识,根据其流动性,可以划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显性知识:可以用语言、文字清晰地显示出来、具有强流动性。

隐形知识:难以用语言、文字清晰地显示出来,但在知识的传递与创新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渐进而非根本性的创新

创新(改进)——模仿——跟进——再创新——再模仿——再跟进——……通过此类滚动机制实现创新。

四产业集群在我国

(一)理论研究

1李小建:1998年:“第三意大利”

◆第一意大利:发达的北部;

第二意大利:需要政府扶持的南部地区

第三意大利:中小企业模式为主的东北部地区

2 仇保兴:1999年:《小企业集群》

3 王缉慈:2002年:《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

(二)发展实践

(1)浙江的块状经济——内源式——本地根植式

(2)东莞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嵌入式——松脚式

(3)北京中关村

五有待研究的课题

1 产业集群与高新区发展

2 欠发达地区的产业集群的发展

3 产业集群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

4 传统产业集群的升级与治理问题

5 非政府组织、政府组织在产业集群中的作用

6 集群中的知识外溢与知识产权保护问题

我国地方产业集群网站:考试题型:

1 名词解释

2 判断分析题

3 简答题

4 论述题

2014.07《区域经济学》试题A

《区域经济学》试题A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 A 提高资源利用效益 B 提高人力资本的能力 C 提高经济效益 D 提高国民经济发展潜力 2. 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是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和源泉。 A 资本 B人力资本 C 技术进步 D 社会制度 3. 纳克斯认为打破低水平循环的增长的根本是。 A 增加供给 B 创造需求 C 扩大投资 D 保证经济均衡增长 4. 后工业化社会阶段,的迅速发展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 A知识密集型产业 B 智能密集型产业 C技术密集型产业 D 资本密集型产业 5. 在知识经济时代,是企业最基本的要素,是企业竞争的基础。 A 投资软环境 B 智力资源 C 科技进步 D 雄厚财务资源 6. 产业区位选择机制中的主体是。

A目标驱动机制 B 利益驱动机制 C 市场调控机制 D 宏观调控机制 7. 对任何一个大国而言,减少贸易利益冲突的根本途径是。 A 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 B 加强行政控制 C 实现经济发展的均衡增长 D 加强税收调节 8. 熊彼特认为: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它应该作为一种崭新的生产要素被引入生产函数。 A 企业家才能 B 技术 C 创新 D 资本 9. 城市化的阶段性规律表现为。 A S形 B V形 C U形 D M形 10. 在城镇体系建设中,城市的基础是。 A 最大的城市 B 大城市 C 中等城市 D 城镇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 1. 古典区位理论的创立者是。 A 杜能 B 韦伯 C 胡佛 D 谢菲尔 2. 区域经济制度环境的中心是。 A 产权安排 B 交易成本

国际金融学习笔记

第一章 国际收支(广义): 根据IMF的解释,一国的国际收支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对外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往来所发生的全部国际经济交易的系统的货币记录。 关于国际收支概念的几点解释: (一)国际收支记录对外往来的内容: 居民和非居民:对外往来的内容即居民和非居民之间的经济交易。 (二)以交易为基础的货币记录: IMF所给出的国际收支概念包含全部国际经济交易,是以交易为基础。目前各国普遍采用的正是这一广义的国际收支概念。 IMF将经济交易分为四类: 1、交换:即一个交易者向另一个交易者提供一宗经济价值并从对方得到价值相等的回报。 2、转移:即一个交易者向另一个交易者提供一宗经济价值,但是没有得到任何补偿。 3、移居:指一个人把住所从一经济体搬迁到另一经济体的行为。 4、其他依据推论而存在的交易:直接投资收益的再投资。 (三)流量的概念 (四)事后的概念: 国际收支是一个事后的概念,定义中的一定时期一般是指过去的一个会计年度,所以它是对已发生事实进行的记录。 国际收支平衡表:是指国际收支按照特定账户分类和复式记账原则表示的会计报表。 (一)经常账户 (1)货物(Goods):商品贸易或有形贸易。中国从加拿大进口小麦,向欧洲出口纺织品等。IMF规定:进出口均采用FOB价格,以CIF成交的将I与F另列入服务与收入。 (2)服务贸易(Services):即劳务进出口,包括运输、旅游、通讯服务、建筑服务、保险服务,以及咨询、广告等商业服务等等。又称为无形贸易。 (3)收入(Income):包括职工报酬和投资收入两类。中国人在国外获得的工资,奖金,股票红利,债券利息等作为收益项目贷方,外国人在中国获得工资、奖金、红利、利息等作为

整理课堂笔记的正确方式

整理课堂笔记的正确方式 记课堂笔记的五大技巧 1.不要记得太紧太密,每页右边留下约1/3的空白处,以便日后补充、修改。 2.用词用语要简洁浓缩。 3.写字速度要快、字迹不必要求太高,能看清就行。 4.注意听课与看书结合,有些内容可直接在书上批注。 5.用不同颜色的笔,比如你用蓝色和红色,一般的用蓝色笔写,重要的内容如概念、公式、定理用红色笔写,这样便于以后复习只需看一下提纲然后进行联想。 整理笔记“七步法” 01第一步,忆 “趁热打铁”,课后即抓紧时间,对照书本、笔记,及时回忆有关的信息。实在忆不起来,可以借同学的笔记参看。这是整理笔记的重要前提,为笔记提供“可整性”。 02第二步,补 课堂上所做的笔记,因为是要跟着老师讲课的速度进行的,一般的讲课速度要比记录速度快。于是笔记就会出现缺漏、跳跃、省略甚至符号代文字等情况。在忆的基础上,及时作修补,使笔记有“完整性”。 03第三步,改 仔细审阅笔记,对错字、错句及其他不够确切的地方进行修改。其中,特别要注意与解答课后练习,与教学(学习)目的有关的内容的修改,使笔记有“准确性”。 04第四步,编 用统一的序号,对笔记内容进行提纲式的、逻辑性的排列,注明号码,梳理好整理笔记的先后顺序,使笔记有“条理性”。 05第五步,分 以文字(最好用红笔)或符号、代号等划分笔记内容的类别。以语文为例,哪些是字词类,哪些是作家与作品类,哪些作品(课文)是分析类,哪些是问题质疑、探讨类,哪些是课后练习题解答等。为分类摘抄做好准备,使笔记有“系统性”。 06第六步,舍 省略无关紧要的笔记内容,使笔记有“简明性”。 07第七步,记

分类抄录经过整理的笔记。同类的知识,抄在同一笔记本,或一本笔记的同一部分里,也可以用卡片分类抄录。这样,日后复习、使用就方便了。按需所取,纲目清晰,快捷好用,使笔记有“资料性”。

《金融学》课程学习笔记

《金融学》课程学习笔记 一、学习内容 1. 学习体系:列出这一阶段所包含的章节。 第十一章货币市场 第一节货币市场的特点与功能 第二节同业拆借市场 第三节票据市场 第四节国库券市场 第五节回购协议市场 第十二章资本市场 第一节资本市场的特点与功能 第二节证券发行市场 第三节证券流通市场 第四节资本市场重要理论及证券投资分析简介第十三章国际收支及其调节 第一节国际收支与国际收支平衡表 第二节国际收支的平衡与调节 第三节国际储备与对外债务 第四节国际支付与结算 第十四章国际资本流动与国际金融市场 第一节国际资本的流动 第二节国际金融市场 第十五章金融全球化 第一节经济全球化与金融全球化 第二节中国金融的对外开放与全球化进程 第十六章中央银行 第一节中央银行的产生、发展与类型 第二节中央银行的性质与职能 第三节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

第四节清算业务 第十七章货币供给 第一节现代信用货币的供给 第二节中央银行与基础货币 第三节商业银行与存款货币的创造 第四节货币乘数与货币供给量 第五节影响我国货币供给的因素分析第十八章货币供给 第一节现代信用货币的供给 第二节中央银行与基础货币 第三节商业银行与存款货币的创造 第四节货币乘数与货币供给量 第五节影响我国货币供给的因素分析第十九章货币均衡 第一节货币供求均衡与社会总供求平衡第二节通货膨胀 第三节通货紧缩 第二十章货币需求 第一节货币政策目标 第二节货币政策中介指标与操作指标 第三节货币政策工具 第四节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第五节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第二十一章金融监管 第一节金融监管概述 第二节金融监管体系的一般构成 第三节国家对商业银行的监管 第四节国家对金融市场的监管 第二十二章金融与经济发展 第一节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第二节经济货币化与金融化

转载 如何整理课堂笔记

转载:小学生怎样记课堂笔记 一段时间以来,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小学生在课堂上记笔记有什么好处。因为在我的课堂上,每一个班的学生都要求记课堂笔记,而且每堂课在我走进教室之前笔记本就是打开着的,省得一到让学生动笔的时候课堂就有一段时间显得特别混乱,转身掏书包找练习本、铅笔、橡皮掉在地上,影响正常课堂教学时间。 课堂笔记就是学生对老师课堂上所讲授的内容做书面记录,并把它作为今后复习和学习的重要资料,好处有很多,比如有助于知识的存储和记忆,因为“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帮助学生提高课堂注意力,因为小学生注意力保持的时间比较短。再有就是回到家里复习或等到期末复习的时候课堂笔记就派上用场了。 记课堂笔记的方法很多,但不是每一种方法都适合于每一个学生,教师得想办法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记笔记方法。 一、在书本上作“旁注”。 有的时候老师可能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一个学期下来,翻开学生的教科书时像新的一样,一个字也没有。这样的学生积累的东西一定特别少。认为在课堂上对于老师的讲解重点例如一些词语的解释、重点的段落,或用画线、或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或写一些简单的注解等标注出来。比方说重点的地方可以用直线画下来,比这个还重要的内容用波浪线现出来,遇到有疑问的地方可以画一个问号,需要积累的词语可以用圆圈、方框圈起来。总之教科书不能空着,不能学过了还和新的一样!这不利于积累,复习时也没有依据。毕竟在课堂上,教师的讲解一定会有精彩的部分,这些精彩有时是转瞬即逝的,可能课堂上你还记得很牢固,但你保证不了过一段时间不遗忘,如果你记笔记了,做标注了,复习时当你看到你的标注,课堂精彩处的镜头就会马上再现,可能一些知识点很快回到你的记忆当中。 二、准备一个专门的课堂笔记本。 每一个学科都应该有一个专门的笔记本,包括语文、数学、思品与社会、科学等等,这是养成一种好的学习习惯的基础。课堂笔记本不是要你把课堂上老师说的每一句话都记下来,一般情况下以老师的板书为主,其次是抓住老师讲解的重点记录在本子上。每一个学科的记录方法也有不同,比方说数学科中的一些概念、法则,书本上都有,所以这些不必记,在书上画上重点号就可以,但一些老师对概念的理解,一些解题的技巧等一定要记下来,因为这些可能是老师用很长时间、甚至是用一辈子的时间总结出来的经验,你说这重不重要,值不值得记下来?语文课上一些课文的作者简介、写作时代背景、写作特点等书本上可能没有作注解,老师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或根据教学要求,课堂上一定会对这些作出简要介绍,这也是老师通过查阅很多资料或用自己的教学经验在对教学内容进行补充,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作笔记的重点。这样复习的时候效率才会高,积累的东西才会多。为什么说每一个学科要有一本专门的笔记本呢?因为不同的学科记笔记的方法有所不同,而且混用笔记本有的时候会很乱,复习起来不方便,找来找去的效率不会高。 三、学会在笔记中质疑。 细心的老师会发现,有的学生课堂记笔记的方法也掌握了,课听得认真、笔记记的详细,学习成绩本该提高得很快,可就有个别学生的成绩提高起来还很慢,成绩好的学生的知识面拓展得也不够好,就是我们俗话所说的没后劲。什么原因?其一、写字速度慢,课堂只为记笔记而记笔记,有的时候跟不上老师的讲解。其二、学生不会思考!课堂只为了记而记,没有充分的思考时间,或没有自主思考问题的习惯。所以在记笔记的过程中,要学会记重点,留下一些时间把自己的困惑写下来,然后留在课后思考、与人交流,这样才会有发展。记完课堂笔记后,一定要记得整理。因为课堂老师的讲解一定要快于学生动笔记录,所以没跟上的地方一定要和同学比较一下,把自己没跟上的抄到自己的笔记上,使笔记更趋于完整以免使一些知识点掌握有误,其实这个过程也是记忆和复习的过程,一定要趁热打铁,不要拖拉。

区域经济学试题答案

?《区域经济学》试题一、判定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区域经济学》试题 一、判定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区域经济开发的主体包括政府和企业。() 2.人力资源开发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推动力。() 3.感应度系数是指某一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程度。() 4.任何地区都应放弃自身优势去发展那些在全国分工体系中具有优势地位的产业。() 5.后向联系产业是为专门化产业提供产后服务或进一步加工的产业。() 一、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 2.√ 3.× 4.× 5.× 二、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区域经济学的理论来源包括(AB)。 A.经济地理学 B.区位理论 C.均衡增长理论 D.非均衡增长理论 2.埃德加?胡佛构筑区域经济学的三个基石是指(ABC)。 A.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 B.生产要素的不完全可分性 C.产品与服务的不完全流动性 D. 产品与服务的不完全可分性 3.区域自然资源利用的类型包括(ABCD)。 A.纯自然资源型 B.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结合型 C.社会资源为主、自然资源为辅型 D.资源缺乏型 4.影响交易成本的区域性原因包括(BCD)。 A. 区域自然环境 B.区域垄断及其竞争

C.区域集团形成及其竞争 D.区域间地方政府及其竞争 5.非均衡增长理论提出的“连锁效应”包括(ABD)。 A.前向关联效应 B.后向关联效应 C. 集聚效应 D.旁侧关联效应 6.区域开发的特点包括(ABCD)。 A.开发对象位置的明确性 B.开发范围的明确性 C.开发的时效性 D.开发行动的综合性 7.区域经济发展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发展的要害性阶段是(B)。 A.工业化初期阶段 B.工业化中期阶段 C.工业化后期阶段 D.后工业化社会 8.产业结构演变的基本动因是(C)。 A.国民生产总值增加 B.海内生产总值增加 C.各产业产品需求收入弹性的差异 D.各产业技术进步及技术结构特征 9.影响产业区位选择的社会经济因素包括( AB)。 A.人口和劳动力 B.市场 C.自然环境 D.自然资源 10.根据区域经济合作主体的不同,区域经济合作可分为(BCD)。 A.国际经济合作 B.民间合作 C.官方合作 D.官民合作 11.区域间的间接投资合作的形式包括(BD)。 A.股份合资 B.信贷 C.契约合资 D.证券投资 12.工业化促进城市化的经济条件包括(ABCD)。 A.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B.产业结构的递次演进

《春》课堂笔记整理

《春》课堂笔记整理 1. 2.在第二自然段里,作者分别选取了哪些有代表性的事物?用了哪些词语来描述他们? 3.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4. 5.作者在第二自然段中抓住了主要景物的主要特点,写出了春天的总体景色,然后又选取了 哪五幅画面来具体描绘春天的美景。 6.第3段共四个句子,各是从什么角度描绘春草的? 7. 6.春花图(第4自然段)作者是按什么层次描写春花的。 7.如果不写“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赶趟儿”,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8.“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这三个句子顺序能不能颠倒?为什么?

9. 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写“树上”的花的? 10.“闹”改为“飞”好不好?为什么? 11.写“花下”只写了蜜蜂和蝴蝶,这与写花有什么关系? 12.“遍地”和“杂样儿”从什么角度写野花? 13.体会“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这两个比喻的妙处 14.引用志南和尚的诗句“吹面不寒杨柳风”有什么作用? 15.“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写出了春风什么特点? 16.春风本身是无味的,作者又是怎样写出春风的味儿的呢? 17.这些味儿和前文的“春草图”“春花图”有没有关系?、 18. 春风“轻悄悄的”,本身也没有什么声响,作者是怎样化无声为有声的? 18.“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表现了春雨的哪些特点? 19.体会“斜”“织”“全”“笼”所表现的内容。 20. 简析本文最后一部分。(8~10自然段) ①三个比喻句抓住了春天的什么特点?

21.②这三个比喻句能不能颠倒?为什么?

区域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区域经济学》试题 一、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1.从()研究经济现象,正是区域经济学区别于其它经济学学科的根本所在。 A.时间角度B。空间角度C.结构角度D.环境角度 2。区域规划的主体是( ). A.政府B。企业C.个人 D.政府与企业 3。区位选择的标准包括()。 A.成本最低 B.地区形象最佳 C.市场份额最大D。聚集效应 4。影响交易成本的区域性原因包括( )。 A。经济发达程度B.区域垄断及其竞争C。区域集团形成及其竞争D。区域间地方政府及其竞争 5。根据区域经济合作双方提供生产要素水平的不同,区域经济合作可以划分为(). A。水平合作B。国际经济合作C.垂直合作D.一国范围内不同地区间的区际经济合作6.下列关于人力资源的理解准确有( )。 A。人力资源是指某种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B。人力资源又被称为“劳动力资源”或者“劳动资源”C。人力资源包括体质、智力、知识和技能四个部分D.人力资源具有非再生性 7。区域间的直接投资合作的形式包括()。 A.信贷B。独资C。证券D.合资 8。下列选项中,被称为二次能源的有( )。 A。固体能源B。液体能源C。气体能源D。电力 9。在区域经济发展中,选择支柱产业应当遵循的条件包括()。 A.应当有很低的区位商B。在地区工业总产值中占很大的比重C。要有比较大的产业关联度D。要有较高的产业规模经济 10.制定区域规划的原则包括(). A。统一原则B.发挥优势原则C。兼顾全局原则D。效益原则 11。区域基础设施包括(). A。区域交通系统B.公用事业系统C。文化教育系统D.医疗卫生系统 12。区域经济政策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 ). A.市场经济在区域发展与运行方面存在功能失灵B.区域经济具有要素分布的空间上的均等性C.区域经济具有要素分布的空间上的不均等性D.不平等的区域竞争使区域差异扩大不可避免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16分) 1.区域: 2.配第-克拉克定律:3。垂直区域经济合作:4.投资: 三、判定分析题(先判断对错,再说明理由,每小题5分,共15分) 1.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增加生产能力或企业个数,相互采取聚集联合化与专业化方式,形成分工协作,达到效益最优,在区域内相互联系的生产聚集被称为非功能聚集.() 理由: 2.网络型城镇体系又被称为金字塔型分布的城镇体系。() 理由: 3.前向关联效应指主导产业在进行产生之后,其产品成为许多产业的原料、燃料或生产设备,或直接进入消费部门而产生的部门关联效应。( )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特征。

金融市场学课堂笔记(第三次课

第五章股票市场 什么是创业板市场,其设立的目的 创业板市场又被称为二板市场,是指主板之外专为暂时无法上市的中小企业和新兴高科技公司提供融资途径和成长空间的证券交易市场。 目的:1为高科技企业提供融资渠道;2通过市场机制,有效评价资产价值,促进知识与资本的结合,推动知识经济的发展;3为风险投资基金提供“出口”;4增加创新企业的股份流动性;5促进企业规范运作,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分析创业板市场的风险 1经营风险; 2诚信风险; 3股价大幅波动的风险; 4技术风险; 5投资者不成熟可能引发的风险; 6中介机构服务水平不高带来的风险。 试比较创业板市场和中小板市场的异同 创业板市场和中小板市场这两个板块在制度设计上是存在明显差异的。中小企业板市场是主板中相对独立的板块,在主板市场的制度框架下运行,在发行审核、交易制度等方面与主板市场是一致的;创业板市场则注重风险防范,在发行审核制度,公司监管制度、交易制度等制度设置方面进行了更加市场化的探索和创新,以适应创业企业的特点与实际需求。这二者即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都是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别在于,两者的投资对象和风险承受能力是不同的。 确定股票发行价格应考虑的因素有哪些 1盈利水平; 2股票交易市场态势; 3本次股票的发行数量; 4公司所处的行业特点; 5宏观经济形势。首次公开发行股票信息披露的原则和方式有哪些 信息披露的原则:1真实性原则; 2完整性原则; 3准确性原则; 4及时性原则。 方式:1根据规定的程序在制定信息披露报刊上公开刊登或在指定信息披露网站公布;2向有关部门履行注册备案手续;3指定的交易场所或经营场所备置相关文件。 我国股票上市的一般程序 首先,要由公司提出上市申请,经过证券交易所上市委员会批准之后,与证交所订立上市协议;然后将股东名册送交证交所或登记公司备案;随后,公司应当披露上市公告书,挂牌交易。 股票的交易过程 1开户; 2委托; 3成交; 4清算; 5交割。 第六章证券投资基金 证券投资基金:是指通过发售基金份额,将众多投资者的资金集中起来,形成独立财产,由证券托管 人托管,基金管理人管理,并以证券投资组合的方式进行证券投资的一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集合 投资方式。 封闭式基金:是指基金的发起人在设立基金时,限定了基金单位的发行总额,筹足总额后,基金即宣 告成立,并进行封闭,在一定期限内不再接受新的投资。 开放式基金:是指基金发起人在设立基金时,基金单位或股份总规模不固定,可视投资者的需求,随 时向投资者出售基金单位或股份,并可应投资者的要求赎回发行在外的基金单位或者股份的一种基金 运作方式。 契约型基金:是指把投资者、管理人、托管人三者作为当事人,通过签订基金契约的形式发行受益凭 证而设立的一种基金。 公司型基金:是按照公司法,以发行股份的方式募集资金而组成的公司形态的基金,认购基金股份的 投资者即为公司股东,凭其持有的股份依法享有投资收益。 股票基金:是指以股票为主要投资对象的基金。 债券基金:以国债、金融债等固定收益类金融工具为主要投资对象的基金成为债券基金。 货币市场基金:是以货币市场金融工具为投资对象的一种基金,其投资对象为期限在一年以内的金融 工具。

如何做语文课堂笔记

如何做语文课堂笔记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记笔记要记以下内容:1、老师讲的重点、难点。2、老师写的课文提纲、课文大意、课文中心(你不能把老师讲的一字不差的记下来,只要大概记录,意思正确就行了)。3、记疑点。这类疑点可能使老师忽略而你又不懂的,也可能使你没听见的,应下课主动问老师解答。记笔记的一些技巧:1、常用的字词可以用符号表示,这样可以节省时间。2、字要记的松一点,这样改正方便。3、记笔记应分正副页,通常为7:3,这样可以修改方便。4、应用不同颜色的笔记录,通常为红蓝笔,不要用铅笔记录。记一般的东西用蓝笔,记公式等重点用红笔。5、写得要快,看清就行。6、要认真听讲,课堂笔记只要简单抄一下就行了,不要因为一节课忙着抄课堂笔记而忽略了老师讲的内容。有了这些,你就能成为尖子生啦。 俗话说,“心记不如带墨”,“眼过千遍不如手写一遍”。老师在课堂上把课讲得再清楚,如果学生不记下来,过些时候也会忘的。记笔记是记忆的扩大和延伸,便于以后复习、查找。越是高等的学习,越是以记为主。学生在课堂上边听课边记笔记,能处于动脑、动手、动耳的最佳学习状态,可抑制“思想溜号”,使注意力高度集中,提高效率,加深印象。记笔记还能提高书写速度,节省时间。老师从小学高年级起就应该教学生写语文笔记。学生从小就学会记语文笔记,能为今后的语文学习和其它各科的学习打下基础,形成自学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但当时受益,而且能终生受用。怎样记语文笔记呢?应该把学生的预习笔记、课堂笔记和部分语文作业合起来都写在一个本上,统

称“语文笔记”。这样可以化繁为简,既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又减轻老师的批改负担;既有学生预习情况的检查,又有课堂教学的反馈;还有基础知识的验收。老师批改语文笔记,可收到“一举三得”的效果。 语文笔记本最好用十六开的“格备课笔记本”,在每页的两边竖着画二道直线,分成三份。左边一份约有两个字宽,记项目用,起目录索引的作用;右边的一份约有一寸宽,做备注用,这部分供学生灵活运用,记些疑难问题、自己的评价、感想、学习方法等,这部分记的内容不要求一致;中间的一份最宽,最重要,学习的内容都记在这一部分。 准备工作做完以后,接下来就是如何记了。记语文笔记可以分做三个阶段来进行: 1.课前预习记 学习新课以前学生要预习,把预习中学会的内容和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分别记在语文笔记的中间部分和右边部分。通过查工具书能够解决的字、词等内容都在这时完成,这是语文笔记三个组成部分之一。 2.课堂听课记 这是语文笔记中最重要的部分。在语文课上,学生要边听课边记笔记,把新学的内容记在中间栏,把预习中理解不准确的现在得以更正的内容记在右边备注栏。这时有两点要注意:一是不能老师讲,学生听,课后记或老师把要记的内容写在黑板上学生抄;二是学生不能把老师说的话一字不落地都记下来,要在听懂理解的基础上,边听边思维,总结出要点,概括成重点句子或重点词语,然后再写到语文笔记上,只要意思对怎么写都可以。刚着手训练时,教师要把需要记的内容说慢点,长句子和重要之处重复一二遍。要记的关键词、生辟词、同音词和易混、易错的字,教师要板书,防止学生写错。 3.课后巩固记 语文课上过以后,学生要整理笔记,课文中已经解决了的疑问要追记,落下部分要补上,心得体会最好是概括地记上,文章中的好词好句也可以凭兴趣摘抄。通过课后的整理和修改,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加深了,认识得到升华了。课后要记的内容还包括该课书后面的部分练习题,如要抄写的词语,要解释的字、词,要理解的重点句子的含义,填括号,造句等。这样做,每课的内容都集中在语文笔记上,便于知识归类,便于复习查找;学生省得另外再拿本写作业,可把语文笔记当做作业交;老师在批改语文笔记时,不但验收了该课的基础知识,还检查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和听课情况。在训练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征求学生的意见,不断改进做法,在形式和内容上都不强求一致,这样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求异思维能力。 附: 听记填充式笔记法

(完整版)区域经济学各章习题及答案

《区域经济学》习题集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1、区域2、经济区域3、区位4、经济区位5、集聚经济 1、经济活动相对独立,内部联系紧密而较为完整,具备特定功能的地域空间。 2、是人的经济活动造成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3、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4、某一经济体为其社会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它强调由地理坐标(空间位置)所标识的经济利益差别。 5、若干个企业集中于一个地点,能为各个企业带来成本节约等经济利益。(各种经济活动在地理上相对集中所产生的相对节约) 二、简答题 1.区域的特征 2.区域经济学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基础 3.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4.区域经济学的酝酿、兴起与发展过程 5.自然禀赋的差异性包括哪些因素? 1.地域性、开放性、独立性。 2.自然禀赋的差异性,经济活动的极化性,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 3.是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和区际经济联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 4.酝酿于上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凯恩斯主义所倡导的国家干预使一些学者比较系统地提供了区域开发的理论方法。兴起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区域经济学研究通过参加区域开发与规划实践比较系统地建立了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上世纪80年代以后,区域经济学有了很大发展,主要表现在新理论的创建与实践、区域经济发展与协调、运用最新科技手段上。 5.包括自然条件的不同性、资源的稀缺性,生产要素分布的不均衡性和不完全流动性。 三、对错题(判断对错,并改错)1.市场力的作用倾向于缩小地区间的差别。() 2.区域经济学是“区域”与“经济”的简单叠加。()

学生该如何整理笔记

学生该如何整理笔记 学生该如何整理笔记 你好,整理笔记其实很简单 你抄好了笔记以后,课后再复习,把字词解释之类的归一类,主旨内涵的归一类,老师给你们补充的知识再归一类(语文)英文笔记最重要的就是单词词组的积累,记下后回顾之前记的内容,把意思相近的字词或词组归类复习,更加容易 数学的话最重要的就是理解。在记下老师的解题过程后把重要的步骤用颜色笔标出来,这样的话方便以后查看重点内容这些都是我从一个博客里面看到的,博主曾经是中考状元,你去看看,里面有很多他的学习体会,应该会对你有所帮助。你可以网上搜索他的博客李晓鹏新浪博客。里面有各科的学习方法、解题窍门以及复习资料,都是他的经验总结,我相信你看完以后一定会受益匪浅的!只有通过努力,才能获得成功!为了你的美好未来,一定要好好努力哦!学生如何做笔记 做笔记是读书治学的好方法。笔记有课堂笔记和读书笔记两种类型。下面就这两类笔记的做法给同学们作简单的介绍。 (一)怎样做课堂笔记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最淡的墨水胜过最强的

记忆”,这两句话都是说笔记的重要性。听课时,结合做课堂笔记,由于耳、眼、脑、手并用,多种感觉器官参加识记,能增强记忆,不仅如此,还便于日后复习。这是许多读书人乐此不疲的原因。 课堂笔记有它独特的格式。开头应先写好课题或章节的名称,而且要留有“天”(一定的空白)。接着下面写要记录的内容,记录时写一行空一行,而且只写正面,余下的留作修正错误、增补资料之用。左边还应留一些空白,以便注释或加小标题。为了不至于与其他课题的内容相混,末尾要留有“地”(一定的空白),如果是活页,最好是以一章或一节为单位,以便整理和装订。 课堂笔记的内容主要有: 1.老师的板书。老师的板书往往是上课的主要内容、章节的重点和难点,把老师提纲挈领的板书记下来,既便于日后复习,又易于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2.老师反复强调的内容。这往往是重点、难点之所在。 3.课本中章节的要点。 4.自己认为重要的或难以理解的问题。 课堂上记下的内容一般比较零乱,而且不够完整,课后要加以整理,对笔记进行补充或订正。 (二)怎样做读书笔记 许多古今中外的学者都得力于读书笔记,在这方面,他们

《金融学》笔记

第1篇: 金融和金融体系 第1xx: 什么是金融 金融学作为一门学科,主要研究如何再不确定的条件下对稀缺资源进行跨时期的分配。(金融学是研究人们在不确定的环境中如何进行资源的时间配置的学科。)金融的两个特点是金融决策的成本和收益在时间上的分配,决策制定者或其它人通常事先并不知道。 金融的基本原则是体系的最终功能是满足人们的消费偏好。企业和政府等经济组织的存在是为了便于实现最终功能。 学习金融至少有5个理由: 管理个人的资源。处理商务世界中的问题。寻求令人感兴趣和回报丰厚的职业。以公民的身份作出有根据的公共选择。扩展你的思路。 金融理论中的角色是家庭和企业。家庭在理论中占据特殊位置,因为体系的最终目标是满足人们的偏好,而且理论认为那些偏好是给定的。金融理论以人们满足偏好的努力来解释家庭的行为。企业的行为是从其如何影响家庭福利的角度来研究的。 企业的财务决策有三个主要方面: 资本预算、资本结构和运营资本管理。 企业所有权与管理权分离的理由有5个: 职业管理者可能拥有管理企业的较高能力。未来忽的企业规模方面的效率,许多家庭可能需要进行合作。在不确定的经济环境中,所有者希望通过投资多个企业来分散风险,若没有所有权和管理权的分离,这种投资分散化很难实现。降低收集信息的成本。“学习曲线”或“关注(go concern)”效应——当所有者也是管理者时,为了有效地管理,新的所有者必须从旧的所有者哪里了解

企业的情况。如果所有者不是管理人,当企业出售时,经理们会继续留任并为新的业主工作。因为公司允许所有者在不影响公司运营的情况下相对较频繁地转让股份,所以公司这种组织形式特别适用于企业的所有权和管理权相分离。 公司管理的主要目标是股东的财富最大化。这使管理者会想每个所有者自己做决策那样为公司作出决策。 竞争性的股票市场督促管理者为了企业股票的市值最大化而工作。 人们的消费偏好是给定的。(Confirmed) 公司的资本结构决定了谁将获得企业未来多大部分的现金流量。例如,债券保证固定的现金支付,而股票将支付所有负债之后剩余的部分。 与独资企业或合伙制不同,公司是一个与所有者分离的法律实体。 专栏 1.3如何识别一个企业是否是公司在美国,公司可以通过其名称后面的Inc.来识别(incorporated);法国为SA(Sociedad Anonima);意大利为SpA (Societaper Azioni);挪威是NV(Naamloze Vennootschap);瑞典为AB (Aktiebolag)。在德国,公共公司被成为Aktiengesellschaften,可通过公司名称后的字母AG识别;私人公司为Geselschafter mit beschrankter Haftung),用GmbH表示。英国用PLC表示公共有限公司,用LTD表示私人有限公司。 竞争性股票市场的存在,提供了另外一个重要的机制,是管理者的动机与股东相一致。这一机制就是收购。 问答题: 1.家庭的四种基本金融决策类型是什么?举例 答: 消费/储蓄决策,如为退休或孩子的教育准备多少钱。 投资决策,如投资于股票或证券多少资金。融资决策,如购买房子使用哪类贷款。

正确整理语文课堂笔记的方式

正确整理语文课堂笔记的方式 科学整理课堂笔记很有必要。课堂笔记整理看似是一项简单的学习任务,其实90%以上的同学都做得不够好,费时却没有发掘出课堂笔记的功效。一些教育专家研究了状元们的笔记后,总结出了一些做高效课堂笔记的方法规律。 记课堂笔记的五大技巧 1.不要记得太紧太密,每页右边留下约1/3的空白处,以便日后补充、修改。 2.用词用语要简洁浓缩。 3.写字速度要快、字迹不必要求太高,能看清就行。 4.注意听课与看书结合,有些内容可直接在书上批注。 5.用不同颜色的笔,比如你用蓝色和红色,一般的用蓝色笔写,重要的内容如概念、公式、定理用红色笔写,这样便于以后复习只需看一下提纲然后进行联想。 整理笔记的“七步法” 第一步,忆。“趁热打铁”,课后即抓紧时间,对照书本、笔记,及时回忆有关的信息。实在忆不起来,可以借同学的笔记参看。这是整理笔记的重要前提,为笔记提供“可整性”。 第二步,补。课堂上所做的笔记,因为是要跟着老师讲课的速度进行的,一般的讲课速度要比记录速度快。于是笔记就会出现缺漏、跳跃、省略甚至符号代文字等情况。在忆的基础上,及时作修补,使笔记有“完整性”。 第三步,改。仔细审阅笔记,对错字、错句及其他不够确切的地方进行修改。其中,特别要注意与解答课后练习,与教学(学习)目的有关的内容的修改,使笔记有“准确性”。 第四步,编。用统一的序号,对笔记内容进行提纲式的、逻辑性的排列,注明号码,梳理好整理笔记的先后顺序,使笔记有“条理性”。 第五步,分。以文字(最好用红笔)或符号、代号等划分笔记内容的类别。以语文为例,哪些是字词类,哪些是作家与作品类,哪些作品(课文)是分析类,哪些是问题质疑、探讨类,哪些是课后练习题解答等。为分类摘抄做好准备,使笔记有“系统性”。 第六步,舍。省略无关紧要的笔记内容,使笔记有“简明性”。 第七步,记。分类抄录经过整理的笔记。同类的知识,抄在同一笔记本,或一本笔记的同一部分里,也可以用卡片分类抄录。这样,日后复习、使用就方便了。按需所取,纲目清晰,快捷好用,使笔记有“资料性”。

区域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区域经济学》试题 一、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24 分) 1. 从()研究经济现象,正是区域经济学区别于其它经济学学科的根本所在。 A.时间角度 B.空间角度 C.结构角度 D.环境角度 2. 区域规划的主体是()。 A.政府 B.企业 C.个人 D.政府与企业 3. 区位选择的标准包括()。 A.成本最低 B.地区形象最佳 C.市场份额最大 D.聚集效应 4. 影响交易成本的区域性原因包括()。 A.经济发达程度 B.区域垄断及其竞争 C.区域集团形成及其竞争 D.区域间地方政府及其竞争 5. 根据区域经济合作双方提供生产要素水平的不同,区域经济合作可以划分为()。 A.水平合作 B.国际经济合作 C.垂直合作 D.—国范围内不同地区间的区际经济合作 6. 下列关于人力资源的理解准确有()。 A.人力资源是指某种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 B.人力资源又被称为劳动力资源”或者劳动资源” C人力资源包括体质、智力、知识和技能四个部分 D.人力资源具有非再生性 7. 区域间的直接投资合作的形式包括()。 A. 信贷 B.独资 C.证券 D.合资 8. 下列选项中,被称为二次能源的有()。 A.固体能源 B.液体能源 C.气体能源 D.电力 9. 在区域经济发展中,选择支柱产业应当遵循的条件包括()。 A.应当有很低的区位商 B.在地区工业总产值中占很大的比重 C.要有比较大的产业关联度 D.要有较高的产业规模经济 10. 制定区域规划的原则包括()。 A.统一原则 B.发挥优势原则 C.兼顾全局原则 D.效益原则 11. 区域基础设施包括()。 A.区域交通系统 B.公用事业系统 C.文化教育系统 D.医疗卫生系统 12. 区域经济政策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 A.市场经济在区域发展与运行方面存在功能失灵 B.区域经济具有要素分布的空间上的均等 性C.区域经济具有要素分布的空间上的不均等性 D.不平等的区域竞争使区域差异扩大不可 避免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16 分) 1. 区域: 2.配第-克拉克定律: 3.垂直区域经济合作: 4.投资: 三、判定分析题(先判断对错,再说明理由,每小题 5 分,共15分) 1. 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增加生产能力或企业个数,相互采取聚集联合化与专业化方式,形成 分工协作,达到效益最优,在区域内相互联系的生产聚集被称为非功能聚集。() 理由: 2. 网络型城镇体系又被称为金字塔型分布的城镇体系。() 理由: 3. 前向关联效应指主导产业在进行产生之后,其产品成为许多产业的原料、燃料或生产设备,或直接进入消费部门而产生的部门关联效应。()

金融学学习笔记

金融学课程第二阶段学习笔记 一、学习内容 1. 学习体系: 第三篇:金融机构 第七章金融机构概述 第八章银行类金融机构 第九章非银行金融机构 第四篇:金融市场 第十章金融市场与金融工具 第十一章货币市场 第十二章资本市场 第五篇:国际金融与金融全球化 第十三章国际收支及其平衡 第十四章国际资本流动与国际金融市场 第十五章金融全球化 2. 学习目标 本阶段主要学习内容为全球化背景下的现代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的运作以及对全球经济的影响。要根据实例理解并记忆相关名词的含义,熟悉各类金融机构、金融市场的功能和具体运作方式。 理解当代金融的发展对国内以及整个世界的作用和重要意义。 3. 各章节学习重点 说明:对于重点名词的解释和说明全部放在后面的名词解释中。 【第七章】金融机构概述 (1)理解金融机构的产生的原因以及其功能,理解金融机构与一般经济组织相比的特殊性。(1小时) A.金融机构的产生与发展内生于实体经济活动的需要。 a)需求追随型路径:在商品经济和货币信用的发展过程中自发产生。目的是 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如支付需求、融资需求、投资需求、 风险转移与管理的需求、信息服务需求等。 b)供给领先型路径:兼业经营转向专业经营,如新式银行、证券公司、保险 公司等。

B.现代金融机构的功能(理解金融机构在现代经济中的重要性) a)提供支付结算服务。 b)促进资金融通:使资金从盈余者向资金短缺者流动,促进各种社会闲置资 金的有效利用。 【注意】各种金融机构融通资金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银行用吸收存 款和发放贷款;保险类金融机构吸收保费并将部分保险资金直接投资于 金融资产等等。 c)降低交易成本并提供金融服务便利:金融机构通过规模经营和专业化运 作,适度竞争,能够合理控制利率、费用、时间等成本。金融机构提供 金融服务便利,如为企业和居民提供理财、代理、咨询、管理等服务。 d)改善信息不对称:金融机构能够及时搜集、获取比较真实、完整的信息。 e)风险转移与管理:该功能主要体现在其充当金融中介的过程中。 f)创造信用与存款货币:金融机构的业务活动对于整个社会的信用和货币具 有决定性作用。 C.金融机构的特殊性(金融机构是特殊的企业)。 a)经营对象与经营内容的特殊性。 金融机构的经营对象是货币资金,经营内容主要是货币收付、借贷及其他与货币资金运动有关的金融活动。 一般经济组织的经营对象是商品或普通劳务,经营内容主要是商品生产与流通活动。 b)经营关系与活动原则的特殊性。 金融机构与客户之间主要是货币资金的借贷或投资关系,遵循信用原则,需要处理好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之间的关系。 一般经济组织与客户之间是商品或劳务的买卖关系,遵循等价交换原则。 c)经营风险与作用影响的特殊性。 金融风险主要表现为信用风险、挤兑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等。 其带来的后果往往不局限于金融机构本身,很可能危及整个社会再生产 过程。 一般经济组织的经营风险主要表现为商品滞销、亏损或资不抵债。单个普通企业风险造成的损失对整体经济影响较小。

整理清楚课堂笔记的方法

中考备考:如何整理清楚课堂笔记呢? 一、如何整理课堂笔记? 对课堂笔记进行整理、加工,其方法有“七”: 1、忆。“趁热打铁”,即课后抓紧时间,对照书本、笔记,及时回忆有关信息。这是整理笔记的重要前提,为笔记提供“可整性。” 2、补。课堂上所做的笔记目的是要跟着老师讲课的速度进行,一般的讲课速度要比记录速度快,于是笔记就会出现缺漏、条约、省略、简单甚至符号代替文字等情况。在“忆”的基础上,及时作修补,使笔记有“完整性”。 3、改。仔细审阅笔记,对错字、错句及其他不够准确的地方进行修改。其中,特别要注意与课后练习,与学习目的有关的内容的修改,使笔记有“准确性”。 4、编。用统一的序号,对笔记内容进行提纲式的、逻辑性的排列,注明号码,梳理好整理笔记的先后顺序,使笔记有“条理性”。 5、分。以文字(最好是用红笔)或符号、代号等划分笔记内容的类别。例如,哪些是字词类,哪些是作家与作品类,哪些作品(课文)是分析类,哪些是问题置疑、探讨类,哪些是课后联系解答等等。为分类摘抄做好准备,使笔记有“系统性”。 6、舍。省略无关紧要的笔记内容,使笔记有“简明性”。

七、记。分类抄录经过整理的笔记。同类的知识,抄在同一本簿,或一本簿的同一部分里,也可以用卡片分类抄录。这样,曰后复习,使用就方便了,按需所取,纲目清晰,快捷好用,使笔记有“资料性”。 中考生的关键学习建议 1、初三了分析一下自己的学科强弱,还没开窍的,尽快找好老师给拔拔高,很优秀的学科,跟着老师走就好了,没有必要死扣难题。从2015年出题难度来看,以后的整体难度还要继续降低,记住中考[微博]考的是总分,不是看你哪一科强多少或者弱多少。 2、保持良好的心态至关重要。九上的期中期末都是全区统考,考好了有提前签约的可能(但绝大多数都是活约),考不好天也没塌下来,一模开始的节奏最关键,让自己保持在较好的状态,但切忌因为一次考试或者一门成绩的起伏影响自己的心情,我的秘诀是努力让自己平静下来,努力而坦然。 3、家长和老师的唠叨,该听的听,不想听的,就当耳旁风吧,他们肯定是为我们好,但是爱之深责之切有时候会起反作用的,况乎关心则乱。 4、自己搞个大笔记本,把自己每周的、每次比较重要考试所得来的经验得失都记在上面,尤其是莫名其妙的失分原因和短时间就能补强的地方,自己每周务必好好温习一次。

《区域经济学》复习题及答案word版本

《区域经济学》复习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区域经济增长 2、地区生产产业专业化 3、核心区 4、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5、投资环境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1、提高资源利用效率2、第三产业3、商品交换4、创新5、S形6、关联性7、能源生产弹性系数8、区域性原则、效益原则9、资本流量和流向 1、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 2、市场因素是对--------影响最大的因素。 3、区域贸易是指一个地区与其他地区进行的--------活动的总称。 4、熊彼特认为:------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它应该作为一种崭新的生产要素被引入生产函数。 5、城市化的阶段性规律表现为----------。 6、城镇体系域城镇群的最大差别体现在---------。 7、一般来说,----------是用来反映能源生产与国民经济发展的相互适应状况的指标。 8、产业发展战略的制定,一方面要体现-----------的原则,另一方面要体现 ----------的原则。 9、投资三要素是指投资主体、资本流向和流量、获利程度,其中,-----------是核心要素。 三、不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ABCD 2、BC 3、A 4、A 5、D 6、ABCD 1、中国区域经济跨世纪发展的主要任务是----------------- A 规范政府职能 B 培育大型企业集团 C 加强宏观调控力度 D 实现经济协调增长 2、产业区位选择机制中的主体是------ A目标驱动机制B 利益驱动机制C 市场调控机制D 宏观调控机制 3、在下列经济合作中属于水平性经济合作的是----- A棉花生产企业与纺织厂的合作B 为汽车总装厂生产零部件的加工企业 C 南南合作 D 东西合作 4、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一推动力是--------- A科技进步B 人力资本有机构成提高 C 第三产业的高速增长 D 政策的改善与优化 5、在城镇体系建设中,城市的基础是-------- A最大的城市B 大城市C 中等城市D 小城市 6、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的条件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