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基础综合(精)

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基础综合(精)
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基础综合(精)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基础综合》考试大纲

本《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基础综合》考试大纲适用于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学科有关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气物理学、大气环境学和大气化学是大气科学的重要分支,是许多专业学科的基础理论课程。本考试大纲由3个部分组成:《大气物理学》考试大纲、《大气化学》考试大纲和《大气环境学》考试大纲,考试内容各占三分之一。

第一部分《大气物理学》考试大纲

大气物理学考试内容主要包括大气组成与物理特性及其垂直结构、大气探测与遥感的方法和技术、大气辐射学、云雾和降水物理学等几大部分。要求考生对这几部分的基本概念有较深入的了解,掌握描述大气状态和变化的基本原理和公式及其应用,了解现代大气物理学的一些前沿问题及与其他学科交叉的发展动向,具有一定的综合运用大气物理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考试内容

(一大气的组成与垂直结构

1.地球大气的主要组成成分与来源

2.描述大气状态及其变化的主要物理量

3.一些微量但在天气、气候和环境变化中起重要作用的大气成分

4.大气的垂直结构(分层及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5.大气静力学及压-高公式的应用

6.太阳及其他行星大气的组成与特征

(二大气探测和遥感的方法与技术

1.气象要素(温度、湿度、气压、风和降水的常规测量方法和技术

2.气象雷达(常规和Doppler雷达探测的基本原理和探测内容(对象

3.气象卫星遥感探测大气的基本原理

4.激光雷达探测大气的基本原理(非重点

5.全球大气监测网的组成与作用

(三大气辐射学

1.大气分子吸收(谱

2.大气粒子对辐射的散射理论

3.大气辐射传输理论

4.大气辐射加热或冷却率的计算

5.大气辐射学在大气化学中的基本应用(非重点

6.大气辐射学在气候变化中的基本应用

(四云雾和降水物理学

1.云、雾和降水的分类及其主要特征

2.云和雾形成的主要物理机制

3.降水形成的微物理机制

4.闪电形成的机制

5.人工增雨和消雹的基本原理及其物理基础

6.强风暴的简单模型(非重点

二、考试要求

(一大气的组成与垂直结构

1.认识大气的主要组成成分及其来源

2.理解和掌握描述大气状态及其变化的主要物理量

3.认识一些微量但在天气、气候和环境变化中起重要作用的成分

4.了解大气的垂直结构(分层及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5.理解并掌握大气静力学的概念,掌握压力-高度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6.了解现代大气物理学研究中的一些问题

(二大气探测和遥感的方法与技术

1.了解气象要素(温度、湿度、气压、风和降水的常规测量方法和技术

2.理解并掌握气象雷达(常规和Doppler雷达探测的基本原理和探测内容(对象,掌握雷达气象方程

3.理解并掌握气象卫星遥感探测大气的基本原理,重点掌握垂直温度廓线卫星遥感探测的原理

4.理解并掌握激光雷达探测大气的基本原理

5.认识和理解全球大气监测(网的作用

(三大气辐射学

1.理解并掌握大气分子吸收(谱

2.了解太阳和地气系统辐射(谱的基本特征

3.理解并掌握大气粒子对辐射的散射理论

4.理解并掌握大气辐射传输理论和求解过程

5.理解大气辐射加热或冷却率的概念,掌握其计算公式

6.一般性地了解大气辐射学在大气化学中的基本应用

7.了解大气辐射学在气候变化中的基本应用,理解并掌握辐射

强迫的概念及其一般性表达式

(四云雾和降水物理学

1.认识并掌握云、雾和降水的主要类型及其特征

2.了解云凝结核、冻结核的作用及水汽凝结和过饱和的概念

3.熟悉并掌握云和雾形成的主要条件和物理机制

4.熟悉并掌握降水、降雹形成的微物理机制及微物理过程与动力过程的相互作用

5.熟悉并掌握贝吉隆(Bergeron过程

6.理解并掌握人工增雨和消雹的基本原理及其理论基础

三、主要参考书目

1. 周秀骥等编著. 高等大气物理学. 北京:气象出版社,1991

2. 邹进上等编著. 大气物理基础. 北京:气象出版社,1982

3. Murry L. Salby, Fundamentals of Atmospheric Physics, Academic Press, 1996

第二部分《大气化学》考试大纲

大气化学考试内容主要包括大气化学的基本概念;控制大气成分浓度的物理、化学、生物过程;大气微量成分的循环过程;大气气溶胶;大气臭氧;云雾降水化学;大气化学成分变化及其气候环境效应。要求考生对其基本概念有较深入的了解,能够系统地掌握大气化学的基本知识,并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考试内容

(一大气化学的基本概念

1. 地球系统和大气运动的基本特征

2. 地球大气的形成和演化过程

3. 大气成分及其物理化学性质

4. 大气化学的研究意义

5. 大气辐射过程、能量过程、动力过程对大气成分的分布和转化的影响

(二控制大气成分浓度的物理、化学、生物过程

1. 源及其分类

2. 地表源的特点

3. 生物源的物理化学过程

4. 非生物源的物理化学过程

5. 地表源排放的测量技术

6. 微量成分的长距离输送

7. 均相和非均相化学过程

8. 清除与沉降过程

(三大气微量成分的循环过程

1. 水循环

2. 氢循环

3. 碳循环

4. 氮循环

5. 硫循环

(四大气气溶胶

1. 大气气溶胶的基本概念

2.气溶胶粒子的寿命

3. 粒子尺度

4. 尺度范围及性质

5. 粒子浓度

6. 粒度谱分布

7. 谱分布经验函数

8. 气溶胶粒子的产生过程

9. 大气气溶胶的化学组成及元素浓度谱分布

10. 气溶胶的来源的判定与分析

11. 气溶胶的观测实验方法

(五大气臭氧

1. 大气光化学理论

2. 氮-氧大气的Chapman光化学平衡理论

3. 对流层臭氧

4. 平流层臭氧

5. 南极臭氧洞问

6. 臭氧的环境效应

7. 臭氧观测仪器及技术手段

(六云雾降水化学

1.云化学

2.雾化学

3.降水化学

4.酸雨问题

5. 酸雨的环境效应

6. 酸雨的观测

(七大气化学成分变化及其气候环境效应

1.大气化学成分的变化及其成因

2.大气化学成分变化的证据

3.大气化学成分变化的势态

4.大气成分在气候环境系统中的作用及其引起的气候环境效应

5.温室气体与温室效应

6.气溶胶的阳伞效应

二、考试要求

(一大气化学的基本概念

(1了解地球系统和大气的基本运动特征和地球大气的形成演化过程。熟悉地球大气的结构。掌握大气组成成分的物理化学性质,特别是微量气体的物理化学性质。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释基本的大气化学现象。

(2了解大气化学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意义。

(3掌握大气辐射过程、能量过程和动力过程对大气成分的分布和转化的影响。

(二控制大气成分浓度的物理、化学、生物过程

(1了解大气成分的源及其分类。认识地表源的特点。熟悉并掌握生物源和非生物源的物理化学过程。

(2熟悉地表源排放的测量方法,掌握箱方法和微气象学方法,并会使用这些方法求解排放通量。

(3了解大气微量成分的长距离输送模式,了解欧拉方法、拉格朗日方法、半欧拉半拉格朗日方法。

(4理解并掌握均相非均相的化学过程。

(5熟悉大气化学物质的清除与沉降过程。掌握沉降速率、干沉降过程的阻力模式(空气动力阻力、准薄层阻力、冠层表面阻力及三者关系、云中清除与云下清除等概念。掌握湿清除过程的实

验研究和干沉降的测量。

(三大气微量成分的循环过程

(1了解大气水的源汇,水汽的输送与分布以及水汽在大气中的化学变化。

(2掌握大气中氢的源和汇,浓度分布及化学转化。

(3掌握大气二氧化碳的循环、大气甲烷的循环、大气一氧化碳的循环、大气中非甲烷碳氢和颗粒有机碳的循环。

(4掌握大气氧化亚氮的循环、大气氮氧化物NOx的循环、氮化物的化学转化过程。

(5掌握大气硫化氢的循环、大气氧硫化碳的循环、大气二硫化碳的循环、大气二甲基硫的循环、大气二氧化硫的循环、大气硫酸盐粒子的循环。

(四大气气溶胶

(1了解大气气溶胶的基本概念,掌握光学等效直径、空气动力学等效直径和体积等效直径等概念。认识粒子的尺度范围和性质。了解粒子浓度的描述方法。

(2掌握粒子尺度谱分布的概念,了解浓度谱、质量谱、体积谱和表面积谱的概念。

(3掌握粒度谱分布的经验描述,熟悉谱分布经验函数:积聚态粒子的负指数谱分布、粗粒子的伍德科克谱分布、伽马谱分布、对数正态分布、对数二次曲线分布。

(4掌握气溶胶粒子的产生过程:破碎过程、气粒转化过程、光化学烟雾过程。

(5掌握大气气溶胶的化学成分组成以及元素浓度谱分布规律以及富积因子的概念和作用。

(6了解大气气溶胶的有关观测实验方法以及相关的观测仪器。

(五大气臭氧

(1了解光化学反应、选择性吸收、量子效应、感光反应等大气光化学的基本理论,理解光化学平衡的概念。

(2掌握氮-氧的大气光化学平衡理论,了解氧分子对太阳辐射的吸收、臭氧的产生与破坏、氮-氧大气中的臭氧光化学平衡

(3对于对流层,掌握臭氧前体物对臭氧的生消作用、臭氧的全球分布与季节变化分布规律;对于平流层臭氧,掌握其生消机制、物理化学特性、时空变化规律

(4认识南极臭氧洞问题,掌握其产生机制、环境气候效应,了解臭氧的环境效应、臭氧的观测仪器及技术手段

(六云雾降水化学

(1了解云化学、雾化学、降水化学的基本知识,

(2充分认识酸雨问题,了解酸雨判别标准、空间分布特征、主要化学过程

(3掌握酸雨的环境效应

(4了解酸雨的观测

(七大气化学成分变化及其气候环境效应

(1了解大气化学成分的变化及其成因,掌握大气化学成分变化的证据及大气化学成分变化的势态

(2系统掌握大气成分在气候环境系统中的作用及其引起的气

候环境效应

(3掌握温室气体与温室效应

(4掌握气溶胶的阳伞效应

三、要参考书目

王明星,大气化学(第二版,北京:气象出版社,1999

第三部分《大气环境学》考试大纲

大气环境学考试内容主要包括大气环境学概述;大气环境污染;大气污染的气象过程;大气环境评价、预测及管理;酸雨及大气环境酸化;沙尘暴等。要求考生对其基本概念有较深入的了解,能够系统地掌握大气环境学的基本知识,并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考试内容

(一大气环境学概述

1. 大气环境学研究对象和内容

2. 大气环境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3. 大气环境学展望

(二大气环境污染

1. 大气环境的自然状态

2. 大气环境污染的种类和来源

3. 大气污染概况

4. 大气污染的影响和危害

(三大气污染的气象过程

1. 大气边界层的特征

2. 大气湍流扩散的理论处理

3. 大气污染物浓度分布的模式计算

4. 复杂地形上的大气污染

5. 城市和区域大气扩散(四)大气环境评价、预测及管理大气环境评价、 1. 大气环境评价 2. 大气污染预报 3. 大气环境质量管理(五)酸雨及大气环境酸化 1. 酸雨概况 2. 酸雨的形成和来源 3. 酸雨的数值模拟 4. 酸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危害 5. 酸雨的防治对策(六)沙尘暴 1. 沙尘暴概况 2. 沙粒的特征及其运动 3. 沙尘暴的形成与天气特征 4. 沙尘的远距离输送二、考试要求(一)大气环境学概述 1. 认识大气环境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和内容 2. 了解大气环境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3 .熟悉现代大气环境学的一些研究方向(二)大气环境污染 1. 认识并掌握大气的结构、组成、温度及水汽分布 2. 了解大气环境污染物的种类和来源

3. 了解历史上重大的大气污染事件,了解国际及国内大气污染经历的阶段,熟悉中国大气污染形成的主要原因

4. 了解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植物、建筑物、天气及气候的影响(三)大气污染的气象过程 1.认识大气边界层分层 2.熟悉并掌握大气边界层温度、稳定度、风以及大气湍流的特征 3.了解大气湍流扩散的理论,理解湍流扩散的梯度输送理论、统计理论、相似理论 4.熟悉并掌握泰勒公式和高斯扩散公式 5.了解复杂地形上的大气污染特征,包括局地建筑物,山地地形以及水陆交界下垫面对扩散的影响。 6.熟悉城市和区域大气扩散特征,以及中尺度大气扩散模式的分类。(四)大气环境评价、预测及管理大气环境评价、1.了解大气环境评价的意义和内容 2.认识大气污染源调查和评价 3.熟悉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4.熟悉大气污染预报的方法 5.了解大气环境质量管理的法规政策和制度(五)酸雨及大气环境酸化 1.认识酸雨及大气酸沉降 2.了解酸雨的形成,来源及基本化学过程

3.了解酸雨的数值模拟研究,包括大气氧化制影响过程,对流云中形成酸雨的数值模拟,云下雨水酸化过程的数值模拟以及酸性物的长距离输送。 4.了解酸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危害。包括酸雨对农作物的影响和危害,酸雨对森林的影响和危害酸雨对土壤的影响和危害,酸雨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和危害酸雨对建筑物和材料的影响和危害,酸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和危害。 5.了解酸雨的防治对策(六)沙尘暴 1. 了解沙尘暴危害、沙尘暴天气主要特征、以及沙尘暴强度划分标准 2. 了解世界主要沙尘暴源区,深入了解并掌握中国沙尘暴的时空分布特征、沙尘暴入侵路径 3. 了解沙粒的物理和化学特性 4. 掌握沙粒起动的机理、起动风速以及各类沙粒运动形式 5.掌握风流沙结构的基本特征,和输沙率的计算方法6.熟悉沙尘暴形成的气候背景、大气环流形势、中小尺度气象特征 7.熟悉沙尘的远距离输送现象及其数值模拟情况三、参考书目 1. 黄美元、徐华英、王庚辰编著,大气环境学,气象出版社, 2005 年 10 月 2. 唐孝炎、张远航、邵敏主编,大气环境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年 5 第 2 版

大气物理学题库_答案

大气物理学题库答案

二、填空题 1.氮气、氧气、氩气(或N2、O2、Ar) 2.原始大气、次生大气、现代大气 3.基尔霍夫定律、普朗克定律、斯蒂芬-玻尔兹曼定律、维恩定律。

4. 核化(或填异质核化)、凝结、碰并、连锁; 5. 水云、冰云、混合云; 6. 色; 7. 爱根核,大核,巨核; 8. 增加空气中的水汽、降温。 9. CO2、O3; 10. 瑞利散射, 米散射, 几何光学散射; 11. 宇宙射线 地壳αβγ射线作用 大气中放射性元素 12. 低气压、高气压、低压槽、高压脊、鞍型气压场 13. Kirchhoff (或基尔霍夫) 14. 紫外光、红外光 15. 辐射平衡、热量平衡, 潜热 、感热,太阳辐射,大气 。 16. 高压、低压 17. 冷却、增湿、冷却、增湿 18. 日地平均距离大气上界 19. 比湿 、 混合比 、 水汽密度 、 露点 、 相对湿度 。 20. 状态(变化)、 层结 。 21. 对流层 、平流层 、 中层、热层 、外层。 22. 绝热上升膨胀冷却 、辐射冷却、平流冷却 、 混合冷却 。(降温过程很多,写出其中四种即可) 23. 0>??z θ 、 0

环境学基础复习思考题及答案

第一、二章绪论环境问题 一名词解释 1、环境:所谓环境,总是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与某一中心事物有关的周围事物就是这个中心事物的环境。 2、环境结构:环境要素在数量上的配比,空间位置上的配置,相互间的联系容与方式。 3、环境规律: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规律。 4、环境要素: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分自然环境要素和人工环境要素。 5、环境质量:在一个具体的环境,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 二简答题 1、简述环境科学的基本原理 2、环境问题的实质是什么?如何产生和发展的? 实质:社会经济与环境之间相互协调发展问题以及资源合理开发利用问题。 产生:1人口压力2资源不合理利用3片面追求经济增长 发展:发展中国家:1人口激增和贫困2与城市化有关问题异常严重3自然资源消耗加速,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发达国家:1工业废弃物,生活垃圾,大气污染物急剧增加2自然资源消耗和破坏增加3室环境污染问题突出 3、当前环境问题的主要任务有哪些? 有:1探索全球围自然环境演化的规律2探索全球围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3协调人类的生产,消费活动同生态要求之间的关系4探索区域污染综合防治的途径。 4、简述环境问题的分类 原生环境问题也叫第一环境问题,是由于自然规律因素造成的。次生环境问题也叫第二环境问题,是由于人为因素引起的环境问题。 第三章生态学基础

1、生态学:研究生物与其生活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2、生态系统:指由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 3、生态系统平衡:指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皆处于稳定和通畅的状态。 4、生态系统平衡阈值: 二简答题 1、生态系统有哪些结构和功能特性?研究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对环保有哪些意 义? 结构:一是组成成分及其营养关系;二是各种生物的空间分布状态。具体的说就是物种结构,营养结构,空间结构。 功能特性:1生物生产2能量流动3物质循环4信息传递 意义:不仅解释自然界,而且要改造自然界,是促进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有力工具。 2、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有哪些? 因素:自然原因(自然界发生的异常变化)和人为原因(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以及当代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所带来的环境问题等) 3、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包括哪些方面? 水循环,气体循环和沉积型循环 4、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生态系统平衡失调的基本特征,生态系统自动调节的 功能表现在哪些方面? 基本特征:1生态系统是开放的“自持系统”2生态系统是动态功能系统3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的功能4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区域特征。 失调的基本特征:1结构标志:出现了缺损2功能标志:能量流动受阻和物质循环正常途径的中断。 体现在:1反馈机制2抵抗力3恢复力 第五章水污染及其控制

(完整版)大气探测学习题整理

大气探测从原理上区分有哪几种方法? 大气探测从原理上一般分为直接测量和遥感测量 直接测量:探测器(感应)直接放入大气介质中,测量大气要素。直接测量包括现场测量和遥测两种方式。遥感探测:通过大气中传播的要素信息反演出大气要素的时空分布。遥感测量课一份为主动遥感和被动遥感 大气探测的”三性”要求是哪些?如何保证大气探测资料的代表性和可比性? 三性:准确性、代表性、比较性。准确性反映测量值与真实状况的差别,我们希望准确性要适当的高(即误差要小到慢速使用目的的要求)。代表性是指所测得的某一要素值,在所规定的精度范围内,不仅能够反映观测站该要素的局地情况,而且能够代表观测站周围一定范围内该要素的平均情况。代表性分为空间代表性和时间代表性,指观测资料所能代表的空间范围是时间间隔。我们对观测资料的代表性要求,与分析和应用的各种现象的时间和空间尺度两者均有关 代表性分为空间代表性和时间代表性。要保证大气探测资料的空间代表性,原则上要确定台站地形具有典型性。站址的选择、观测站的建立要防止局地地形地物造成大气要素不规则变化。一般说来,平原地区的台站资料代表性较好,山区、城市台站资料代表性较差。要保证时间代表性,则要保证大气要素观测的同时性 要保证大气探测资料的可比性,则要求观测时间、观测方法、仪器类型、观测规范、站台地理纬度、地形地貌条件等的一致性 淡积云、浓积云、秃积雨云、鬃积雨云,它们之间的区别界限是什么? 由淡积云-浓积云-秃积雨云-鬃积雨云的对流增强时依次发展形成的为低空积状云的四个阶段。当对流减弱,云内下沉气流占主导作用时,云体将逐渐瓦解消散,演变成其它的云。(1)淡积云;云的个体不大,轮廓清晰,底部较平,顶部呈圆弧形凸起,垂直发展不旺盛,云底较扁平,薄的云块呈白色,厚的云块中部有淡影。分散在空中,晴天常见。浓积云:云的个体高大,轮廓清晰,底部较平、阴暗,垂直发展旺盛,垂直高度一般大于水平宽度,顶部呈圆弧形重叠凸起,很象花椰菜。秃积雨云:这种云是浓积云向鬃积雨云发展的过渡阶段。云顶已开始冻结,云顶花椰菜形的轮廓渐渐模糊,丝絮状结构还不太明显,云体其余部分仍具有浓积云特征。这是积雨云的初始阶段,存在时间较短促。鬃积雨云:这种云是积雨云发展的成熟阶段。由秃积雨云发展而成。云顶白色,丝絮状结构明显,常呈马鬃状和铁砧状,底部阴暗,气流混乱 云的观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主要内容是判定云状、估计运量、测定云高、选定云码 简述云形成的基本过程 云的形成过程是空气中的水汽由各种原因达到过饱和而发生凝结或凝华的过程 水汽要凝结成水滴或凝华成冰晶而形成云,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要有水汽凝结核,二是要有水汽过饱和,二者缺一不可。大气中一般不缺乏凝结核,因此,形成云的最关键问题,还在于应有水汽的过饱和 气象能见距离为10千米,问在10千米处有一以天空为背景视角大于30′的白色建筑物是否能见?为什么? 不能。能见度是指视力正常(对比视感阈为0.05)的人,在当时天气条件下,能够从天空背景中看到和辨认出目标物(黑色,大小适度)的最大水平距离;所以在10千米处有一以天空未背景视角大于30°的白色建筑物不能看见 浮尘与霾、霾与轻雾的区别 形成浮尘的沙尘是由远处传播而来,而霾不是。一般浮尘的能见度更小,并且垂直能见度也不大。霾常出现在干燥时期,浮尘不一定。霾和轻雾的组成不同,霾是大量沙尘漂浮在空气

大气物理辐射课后习题Word版

习题 1、由太阳常数λ,0S =1367 W/m 2,请计算:①太阳表面的辐射出射度;②全太阳表面的辐 射通量;③整个地球得到的太阳辐射通量占太阳发射辐射通量的份数。 ①辐射出射度(P66):辐射通量密度(W/m 2 ) 任意距离处太阳的总辐射通量不变: ()() 2200200 2 211 2 2 8 72 441.496101367 6.96106.31610s s s s s r F d S d S F r m Wm m Wm ππ--Φ===??= ?≈? ② ()22 8722644 3.1415926 6.9610 6.316103.8410s s s r F m Wm W π-Φ==?????=? ③ ()2 6 2 2 2610 3.1415926 6.371013673.844510 4.5310e s m Wm r S W π--???= Φ?=? 答案:①6.3107 W/m 2 ;②3.7 1026 W ;③4.510 10 , 约占20亿分之一。 2、设大气上界太阳直接辐射(通量密度)在近日点时(d 1=1.47108km )为S 1,在远日点 时(d 2=1.52108 km )为S2,求其相对变化值 1 2 1S S S -是多大。 答案:6.5% 同1(1):

221122122 11 2 1222 2 4414141.471 1.5210.93530.0647 d S d S S S S S S d d ππππ=-=-=- =- ≈-= 3、有一圆形云体,直径为2km ,云体中心正在某地上空1km 处。如果能把云底表面视为7℃ 的黑体,且不考虑云下气层的削弱,求此云在该地表面上的辐照度。174W/m 2 云体:余弦弦辐射体+立体角 根据: 202/4 cos cos sin 2 T F L d L d d L π π πθθθθ?π=Ω == ??? 又由绝对黑体有4T F T L σπ== 所以此云在该地表面上的辐照度为 ()4 482 2 1 5.66961072732 174T E Wm σ--= =???+= 4、设太阳表面为温度5800K 的黑体,地球大气上界表面为300K 的黑体,在日地平均距离 d 0=1.50×108 km 时,求大气上界处波长=10m 的太阳单色辐照度及地球的单色辐射出射度。 答案:0.286 Wm 2 m 1 ,31.2 Wm

北京大学物理学专业情况

学科概况 物理学院教学科研涉及物理学、大气科学、天文学和核科学与技术4个一级学科。一级学科博士点(4个):物理学、大气科学、天文学、核科学与技术 国家一级重点学科(2个):物理学、大气科学 国家二级重点学科(2个):天体物理、核技术及应用 博士后流动站(4个):物理学、大气科学、天文学、核科学与技术 国家理科基础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3个):物理学、核科学与技术、大气科学 本科专业/学科(4个):物理学、大气科学、核科学与技术(以上三个为一级学科招生)、天文学 物理学学科 物理学专业既是活跃的物质世界基础研究前沿,又是现代高新技术的基础和源泉。受到良好物理学教育的学生,既适合在微观、介观和宇观物质科学前沿从事研究,同时在信息科学、生物工程、通讯、航天、新材料开发、新能源等方面也有独特的优势。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物理学专业的毕业生由于基础宽、能力强而具有很好的就业前景和广阔的就业领域,比如国内外物理学研究、高等教育、材料科学技术、信息产业、生物技术、能源技术、高科技产品开发、企业管理、金融研究和管理等等。

物理学院实体单位及学科专业图1 北京大学物理学科是1991年评定的全国第一批“国家理科基础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经过8年的建设,于1999年11月通过了教育部组织的专家组验收评估,正式挂牌(目前全国物理学科仅此一个);在此后的历次评估和验收中,都被评为优秀基地。其开设的课程中,7门课程是国家级精品课程(力学、电磁学、光学、数学物理方法、量子力学、普通物理实验、近代物理实验),全国所有高校的一个学科中最多。 北京大学物理学科设有理论物理、凝聚态物理与材料物理、光学、粒子物理与核物理、等离子体物理等五个二级学科,研究工作涉及物理学的众多研究方向,具有物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其理论物理、凝聚态物理与材料物理、光学和粒子物理与核物理为国家重点学科,并设有一个博士后流动站。物理学科拥有“人工微结构和介观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量子色动力学与强子物理”、“飞秒光物理与介观光学”、“生物网络研究”等三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拥有如此众多创新研究群体,北京大学也是全国唯一一个)。依托物理学科,设有“高能物理研究中心”和“国际量子材料研究中心”等研究单位,吸引国际顶尖物理学家加盟北京大学物理学科。 核科学与技术学科 核科学是人类物质科学研究的前沿学科,既追求对亚原子层次物质的结构、性质和运动规律的深入理解,又以研究解决核能和核技术应用相关的物理问题和其他科学技术问题为目标。经过近百年的发展与融合,核科学与技术已经成为一门由物理科学、技术科学和工程科学相结合的综合性尖端学科,对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国家的地位与安全产生了重大影响,是衡量一个国家科学技术现代化和综合国力的主要标志之一。 本学科从物理学院大类招生中分流培养国家急需的在核科学技术、核能及相关专业领域从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管理工作等方面的专门人才。在强调基础理论体系的同时,加强严格的实验课程教学和高水平的科研实践训练,掌握物理学和核科学技术的基本科学知识和体系,尤其培养通过创造性思维进行科学技术研究开发的能力。 本学科学术环境优良,同时与国际高水平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密切的学术合作与交流关系。经过长期教学实践和丰富科研成果的积累,建立了完整的理论和实验课程教学体系。核科学技术学科的教师共编(译)著出版了60余部高水平的教材和科技专著,其中12部获得国家级、省部级优秀教材奖或科技进步奖,曾对全国核科技专业的教学和科研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学科拥有包括2×6MV串列静电加速器、4.5MV单级静电加速器、2×1.7MV串列静电加速器和14C专用加

植物学基础

植物学基础 一细胞 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除病毒外,一切生物均由细胞构成,根据细胞内核结构分化程度的不同,细胞可以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两大类型。化石研究表明,大约在35亿年前地球就已出现了原核细胞,大约在12~14亿年前才出现真核细胞 细胞的形状和大小随生物的种类而不同,即使同一生物不同部位细胞的形态也不相同。单独存在的游离细胞常呈球形或近似球形,但由于细胞表面张力或原生质粘度及其不均匀性,细胞的外形有时也会发生变化。构成组织的细胞受相邻细胞之间机械力和方向性的制约,往往呈现出不同的形态。一般说来,细胞形态与其生理功能密切相关。不同种类的细胞大小悬殊,细菌细胞一般直径为0.5~1.5微米,长1~5微米,种子植物的幼嫩细胞直径约为5~25微米,成熟细胞直径均为15~65微米。高等动物的组织细胞通常比植物细胞小,但卵细胞一般都较大,有的神经细胞的突起可长达1米以上。最小的细胞为支原体细胞,直径只有0.1微米。单细胞生物由一个细胞组成。多细胞生物体的细胞数目差别很大。人出生时约有百万亿个细胞;成人约有10×16即1600万亿个细胞,近百种类型。尽管生物细胞类型多样,

却具有大致相同的基本结构。细胞核由核膜、核质、核仁和染色质组成。细胞质中未分化的半透明胶态溶液称为基质;具有特殊功能的各种微细结构称为细胞器,如线粒体、质体、内质网、核糖体、高尔基体、溶酶体、中心体、微管、微丝,以及鞭毛和纤毛等;细胞质内常含有许多代谢产物形成的颗粒,如淀粉粒、糊粉粒、脂肪滴、糖原粒等,统称后成质。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单位,一些生命活动的基本过程,如物质代谢、能量转换、运动、发育、繁殖和遗传等,都是以细胞为结构基础来实现的二细胞壁 植物细胞的质膜外围,由细胞分泌物形成的一层厚而复杂的结构,成熟植物细胞的细胞壁分为3层:中层、初生壁和次生壁。新生细胞的细胞壁极薄,只有中层,主要成分为果胶酸钙和果胶酸镁。随着细胞的生长,在中层与原生质体之间,由原生质合成通过质膜分泌出来的半纤维素和纤维素等物质,形成一薄层初生壁,纤维素分子是由许多纤维素纤维丝组成的,纤维素分子之间有些<U>纤维丝通过半乳糖醛酸-鼠李聚糖、阿拉伯半乳聚糖和木葡聚糖形成的桥键</U>,彼此结合在一起,形成富有弹性的网状结构,使初生壁不会限制细胞的继续生长。在细胞继续生长过程中,细胞继续分泌,最终在成熟细胞初生壁内侧又沉积一层较厚的纤维素结构,即次生壁。次生壁纤维素的纤维丝合并成粗线状,并在壁内作螺旋状环绕,故次生壁坚韧而无伸缩性,

环境学基础 (2)

装订处 南开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学院考试卷 2020年度春季学期期末(2020.9)《环境学基础》 主讲教师:鞠美庭楚春礼邵超峰 学习中心:专业: 姓名:学号:成绩: 一、请同学们在下列(20个)题目中任选一题,写成期末论文。 1.论述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的背景、内容与价值 2.可持续发展大会在环境科学发展中的地位与价值 3.我国大气环境问题发展历程 4.我国当前水环境问题的主要挑战 5.浅析我国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法历次修订的主要内容及原因 6.我国生活垃圾分类策略研究 7.水环境功能区划在我国水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8.我国PM2.5防治策略研究 9.浅析我国地表水断面达标考核在水环境保护中的实践应用 10.从流域视角探讨水库富营养化治理策略 11.生态承载力及其在水环境管理中的应用 12.总量控制策略在我国大气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13.我国历次环境保护大会的内容及其对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作用 14.我国生活垃圾填埋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5.邻避效应的产生及应对策略 16.我国近三年噪声环境变化,及应对方案 17试论述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 18.生态城市及其在我国的实践 19.请结合中国环境与经济关系论述对两山论的认识 20. 试论述三线一单制度 二、论文写作要求 选题要与本课程内容相关,且有研究和分析价值,突出独立性,切忌抄袭。学生可以根据参考选题范围,自拟具体论文题目进行撰写。论文应结构严谨,层次清晰,逻辑性强,语言表达准确通顺。论文要求观点鲜明、正确,理论分析透彻,解决问题方案恰当可行,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或较大的应用价值。鼓励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工作开展研究,理论联系实际,论证有理有据,对解决现实问题具有一定的参考性。 三、论文写作格式要求 论文题目要求为宋体三号字,加粗居中;

[全]兰州大学《环境学基础》考研真题详解

兰州大学《环境学基础》考研真题详解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考点一:环境化学★★ 1环境问题(见表1-1) 表1-1 环境问题 2环境化学 (1)环境科学的定义 环境科学是指在原有各相关学科的基础上产生了一门以研究环境质量及其控制和改善为目的的综合性新学科。它主要是运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有关学科的理论、技术和方法来研究环境问题。 (2)环境化学的任务、内容与特点(见表1-2) 表1-2 环境化学的任务、内容与特点 考点二:环境污染物★★★

1环境污染物的分类及化学污染物(见表1-3) 表1-3 环境污染物的分类及化学污染物 2环境效应及其影响因素(见表1-4) 表1-4 环境效应及其影响因素

3环境污染物在环境各圈的迁移转化过程简介(见表1-5) 表1-5 环境污染物在环境各圈的迁移转化过程简介 考研真题精选 第一章绪论 一、填空题

1环境化学是一门研究有害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存在、______、______、______及其控制的化学原理和方法的科学。[武汉科技大学2015年研;江西理工大学2014年研] 【答案】化学特性;行为;效应查看答案 【解析】环境化学是在化学科学的传统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以化学物质在环境中出现而引起的环境问题为研究对象,以解决环境问题为目标的一门新兴学科。环境化学主要研究有害化学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存在、化学特性、行为和效应及其控制的化学原理和方法。它既是环境科学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化学科学的一个新的重要分支。 2______是环境化学研究的对象。[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研] 【答案】环境污染物查看答案 【解析】环境污染物是环境化学研究的对象。有的污染物进入环境后,通过物理或化学反应或在生物作用下会转变成危害更大的新污染物,也可能降解成无害物质。 3环境化学所研究的环境本身是一个多因素的______体系,变量多,条件较______。[武汉科技大学2012年研] 【答案】开放性;复杂查看答案

南开大学(2020-2021 )《环境学基础》在线作业-答案

南开大学(2020-2021 )《环境学基础》在线作业 提示:本科目有多套试卷,请认真核对是否是您需要的材料!!! 一、单选题 (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 1.若土壤中某元素的()超过了背景值,那么则认为发生了土壤污染。 [A.]最高含量 [B.]平均含量 [C.]最低含量 [D.]绝对含量 提示:认真复习课本知识302,并完成以上题目 【参考选择】:B 2.为了反映风速和风向的联合作用,通常以()表示当地各水平方向的扩散能力。 [A.]扩散系数 [B.]扩散能力 [C.]污染系数 [D.]平均风指数 提示:认真复习课本知识302,并完成以上题目 【参考选择】:C 3.有机物含量较高的城市垃圾可采用()进行处理。 [A.]焚烧 [B.]填埋 [C.]堆肥 [D.]堆置 提示:认真复习课本知识302,并完成以上题目 【参考选择】:A 4.()声环境功能区指以居民住宅、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为主要功能,需要保持安静的区域。 [A.]0类 [B.]1类 [C.]2类 [D.]3类 提示:认真复习课本知识302,并完成以上题目 【参考选择】:B 5.()条件适合高空飞行。 [A.]平流层 [B.]对流层 [C.]电离层 [D.]散逸层

提示:认真复习课本知识302,并完成以上题目 【参考选择】:A 6.()是土壤环境污染的最主要发生类型。 [A.]水质污染 [B.]大气污染 [C.]固体废弃物污染 [D.]农业污染 [E.]综合污染 提示:认真复习课本知识302,并完成以上题目 【参考选择】:A 7.()为云、雨、雪等气象条件的形成区域。 [A.]平流层 [B.]对流层 [C.]电离层 [D.]散逸层 提示:认真复习课本知识302,并完成以上题目 【参考选择】:B 8.平均风、湍流、下垫面、太阳辐射等都属于影响大气污染物扩散的()因素。 [A.]大气状态 [B.]大气条件 [C.]气象 [D.]大气结构 提示:认真复习课本知识302,并完成以上题目 【参考选择】:C 9.大气中的氟氯烃类化学物质经过()照射后会分解出与臭氧分子发生链式反应的氯原子。 [A.]紫外线 [B.]红外线 [C.]可见光 [D.]x射线 提示:认真复习课本知识302,并完成以上题目 【参考选择】:A 10.较为茂密的绿化带或树林,每()米可使噪声衰减2—3dB。 [A.]10 [B.]20 [C.]30 [D.]50 提示:认真复习课本知识302,并完成以上题目 【参考选择】:A

大气物理课题目

第一单元(1-4章) 课堂练习1(大气学) 1、已知空气温度为26.4℃,露点为9.3℃,际水汽压(e ),饱和水汽压(E ),相对湿度(f )。如果露点不变,空气温度变高了,则答案将怎样变化?如果气温不变,露点变高了,则答案又将怎样变化? 解:将露点温度τ=9.3℃代入马格努斯公式,即求得水汽压e 7.459.3 2359.36.111011.7()e ?+=?=百帕 将空气温度代入马格努斯公式,即得饱和水汽压E 7.4526.4 23526.46.111034.4E ?+=?=(百帕) 相对湿度 100%34%e f E =?= 如果τ不变,空气温度变高了,则饱和水汽压E 要变大,相对湿度f 要变小。反之,如果气温不变,露点τ变高了,则与露点相对应的水汽压就要增高,所以相对湿度f 要变大。 2、在热带沙漠常常温度高达45℃或更高,而相对湿度却低达2%,而在极地,温度降低到零下40℃或更低,相对湿度近100%,试问哪个地区绝对湿度大,大多少倍? 解:分别求出温度45℃与-40℃时的饱和水汽压E 与她们的实际水汽压e

7.4545 235457.45235406.111096.246.11100.1896.240.02 1.925()0.1810.18() E E ?+?-=?==?==?==?=热(-40) 极热极(百帕) (百帕) e 百帕e 百帕 则 331.93217217 1.31(/) 273450.18 2172170.17(/)27340e a T e a T ===+= ==-热极克米克米 热带沙漠地区约大7.7倍。 3、已知气温为23.7℃,绝对湿度为14.13/克米,求e 、 E 、f 、τ、饱和差。 解:水汽压e 7.4523.7 23523.7(27323.7)14.1 19.3() 2172176.111029.3()100%66% T a e E e f E ?++?====?==?=百帕百帕 由e 值从马格奴斯公式可求得τ值 7.452356.1110e τ τ?+=?

闻新宇个人简历讲师物理学院大气科学系北京大学联系地址北京大学

闻新宇个人简历 讲师 物理学院大气科学系 北京大学 联系地址: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科学系北572房间(100871) E-mail :xinyu_wen@https://www.360docs.net/doc/e07667104.html, 办公电话:86-10-62755121 Fax : 86-10-62765802 主要研究方向 1.大气化学:气溶胶激活与云微物理过程;气溶胶的辐射效应、成云效应、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在 北卡州立大学期间) 2.大气模式与模拟:大气环流模式的发展和应用 (在大气所LASG期间) 3.现代气候变化:东亚大气环流百年尺度的变化 (在北大期间) 4.古气候:全新世季风和ENSO的变化 (在北大期间) 教育背景与工作经历 1.北京大学(2009年10月至今) 物理学院大气科学系 讲师 2.北卡州立大学(2007年8月-2009年8月) 海洋、地球和大气科学系 研究助理(博士后) 合作教授:Yang Zhang 兼任教学助理,负责课程《大气化学概论》和《大气化学模式与模拟》 3.北京大学(2002年9月-2007年7月) 物理学院大气科学系,博士(硕博连读) 导师:王绍武、谭本馗 4.北京大学(2003年9月-2007年7月) 物理学院本科生2003级1班班主任 本2003级年级主任:张国辉 5.北京大学(1998年9月-2002年7月) 物理学院大气科学系,学士(本科)

班主任:朱锦红 奖励和荣誉 1.第88届美国气象学会年会(新奥尔良,2008年) 第10届大气化学分会场 最佳学生演讲奖 2.北京大学优秀毕业生奖(2007年) 3.北京大学“五四”奖学金(2006年) 4.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会(成都,2006年) 首届研究生分会场 最佳演讲奖 5.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钟盛标”研究生论坛二等奖(2005年) 6.北京大学三好学生(2003年) 7.北京大学“光华”奖学金(2003年) 8.北京大学首届计算机程序设计竞赛二等奖(2002年) 9.北京大学社会工作奖(2000年) 10.北京大学三好学生(1999年) 研究论文 1.Zhang, Y., X.-Y. Wen, Y. Pan, and C. Jang, 2009, Simulating chemistry-aerosol-cloud- radiation-climate feedbacks over the continental U.S. using the online-coupled weather research forecasting model with chemistry (WRF/Chem), J. Geophys. Res., (in review) 2.Zhang, Y., K. Vijayaraghavan, X.-Y. Wen, H. E. Snell, and M.Z. Jacobson, 2009, Probing into regional ozone and particulate matter pollu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1. A 1-year CMAQ simulation and evaluation using surface and satellite data, J. Geophys. Res., 114, D22304, doi:10.1029/2009JD011898 3.Zhang, Y., X.-Y. Wen, K. Wang, and K. Vijayaraghavan, and M.Z. Jacobson, 2009, Probing into regional ozone and particulate matter pollu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2. An examination of formation mechanisms through a process analysis technique and sensitivity study, J. Geophys. Res., 114, D22305, doi:10.1029/2009JD011900 4.Zhou, T.-J., B. Wu, X.-Y. Wen, L.-J. Li, B. Wang, 2008, A Fast Version of LASG/IAP Climate System Model and Its 1000-year Control Integration,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25(4), 655-672. DOI: 10.1007/s00376-008-0655-7. 5.Zhou, T.-J., B. Wu, A. A. Scaife, S. Bronnimann, A. Cherchi, D. Fereday, A. M. Fischer, C. K. Folland, K.E. Jin, J. Kinter, J. R. Knight, F. Kucharski, S. Kusunoki, N.-C. Lau, Lijuan Li, M.J. Nath, T. Nakaegawa, A. Navarra, P. Pegion, E. Rozanov, S. Schubert, P. Sporyshev, A. Voldoire, X.-Y. Wen, J. H. Yoon ,N. Zeng., 2008, The CLIVAR C20C Project: Which components of the Asian-Australian Monsoon circulation variations are forced and reproducible?, Climate Dynamics, DOI 10.1007/s00382-008-0501-8. 6.Wen, X.-Y., T.-J. Zhou, S.-W. Wang, B. Wang, H. Wan, and J. Li, 2007, Performance of a reconfigured atmospheric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 at a low resolution,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24, 4, 712-728, DOI: 10.1007/ s00376-007-0712-7.

大气物理学题目与标准答案.docx

大气物理学 (32+19+33=84 题 ) 一、单项选择题: 1、陆地下垫面的热量差额主要是指__________。(C) A:下垫面与大气之间的热量交换B:下垫面上的蒸发与凝结 C:地面辐射差额D:土壤的性质 2、对流层与平流层交界处,有一个厚约 __________公里的过渡层,叫对流层顶。( A ) .10C 3、如果已知本站气压、海拔高度和气柱的__________,就可以用压高公式求算 海平面气压。 ( C ) A. 相对湿度 B.气压垂直递减率 C.平均温度 D.垂直高度 4、大气的稳定度决定于该气团的层结,层结不稳定是__________。 ( C ) A. γ =γ d B.γ <γ d C.γ>γd D、γ =γd=0 5、常在 T-lnP 图上见到,自由对流高度以上的正不稳定能量面积大于其下面的 负的不稳定能量面积 , 这种情况叫 __________。( A ) A. 真潜不稳定型 B.假不稳定型 C.绝对不稳定型 D.绝对稳定型 6、在叙述云块上升过程中的降温时,有时讲绝热降温,有时讲膨胀降温,这两 种说法 __________。( C ) A. 完全一样 B.完全不一样 C.基本一样 D.基本不一样 7、大气中的臭氧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 B ) A、对流层 B、平流层 C、中间层 D、热层 8、目前一般把PH值小于 __________的降水都称为酸雨。( B ) A、B、 C 、 D 、 9、测量空气湿度的最基本方法是__________。( B ) A、干湿表法 B、称重法 C、疑结法 D、吸收法 10、一定体积内空气中含有的水汽质量和干空气质量的比值定义为__________。( B ) A、绝对湿度 B、混合比 C 、比湿D、相对湿度

北京大学2011年拟初取推荐免试研究生公示名单

北京大学2011年拟初取推荐免试研究生公示名单 院系所中心专业名称申请学位姓名毕业学校毕业专业说明 数学科学学院基础数学硕士柏升北京师范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基础数学硕士郭维广哈尔滨工业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 基础数学硕士李凡北京大学基础数学 基础数学硕士刘雨晨北京大学数学系 基础数学硕士刘兆楠北京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 基础数学硕士乔柯浙江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英才班) 基础数学硕士邱野北京大学基础数学 基础数学硕士谢磊北京大学基础数学 基础数学硕士谢远成华中科技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 基础数学硕士张辰东北大学信息与计算科学 计算数学硕士陈杉北京师范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 计算数学硕士樊家琛北京大学计算数学 计算数学硕士樊玉伟北京大学计算数学及其应用软件 计算数学硕士李亮北京大学科学与工程计算 计算数学硕士刘姝南开大学信息与计算 计算数学硕士骆熠北京大学计算数学系 计算数学硕士马睿北京大学科学与工程计算 计算数学硕士王闻蔚北京大学科学与工程计算 计算数学硕士杨孟洲北京大学计算数学及其应用软件 计算数学硕士杨雪芹湘潭大学信息与计算科学 计算数学硕士张向东南京大学信息与计算科学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硕士冯书豪北京大学概率统计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硕士刘祎山东大学统计学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硕士吕渊北京大学概率统计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硕士秦莉中国海洋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硕士吴边北京大学概率统计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硕士吴贵超湖南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硕士邢庆峰北京师范大学统计专业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硕士闫博巍北京大学概率与统计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硕士张琳北京大学应用数学(金融数学)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硕士张炜北京大学基础数学 应用数学硕士陈若微北京大学金融数学系 应用数学硕士董妍华东师范大学统计学 应用数学硕士范俊秋北京大学金融数学系 应用数学硕士何曼怡北京大学金融数学 应用数学硕士何银深北京大学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 应用数学硕士黄辰北京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金融数学方向 应用数学硕士姜彦敏四川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 应用数学硕士李玮玮华东师范大学保险(精算) 应用数学硕士李晓月北京大学金融数学

核电站320教材 传热学基础知识

传热学基础知识 1.2.1 传热的基本方式 热量总是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传热学的任务就是研究热传递的规律。热传递的现象很多,但可归纳成三种基本的传热方式,即导热、对流和热辐射。 常用以下两个物理量来表征热传递的强弱: 热流量Q ——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传热面的热量,W/s ; 热流密度q ––––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热量,W/(m 2?s) 。 1.导热 热量从物体中温度较高的部分传递到温度较低的部分,或者从温度较高的物体传递到与之接触的温度较低的另一物体的过程称为导热(又称热传导)。 从微观角度来看,气体、液体、固体的导热机理是有所不同的。气体中,导热是气体分子不规则热运动时互相碰撞的结果,气体的温度较高,其分子的运动动能越大,不同能量水平的分子相互碰撞的结果,使热量从高温处传到低温处;液体或固体是通过它们的微观粒子在其平衡位置附近的振动而形成弹性波来传递热能;金属则主要依靠自由电子的扩散作用产生热能传递。传热学研究的范围只是以宏观方法去研究导热过程,通常只使用宏观量把导热过程与物体的温度分布联系起来。 分析一维导热过程的基本公式是傅里叶定律。考察如图1.5所示的平板,假设两个表面均维持均匀温度,对于x 方向上任意位置一个厚度为dx 的微元层,根据傅里叶定律,单位时间通过该层的导热热量与其温度变化率及平板面积F 成正比,即: dx dt F Q λ-= 式中,λ为比例系数,称为导热系数(也称热导率),单位W/(m?℃)。负号表示热量传递的方向同温度升高的方向相反。 图1.5 通过平板的导热 假设λ不随温度变化,将上式积分,可得: δλt F Q ?-= 式中 δ——平板厚度,m ; ?t ——平板两边的温度差,℃ 。 该式又可表示为: F t Q λδ ?=

环境学基础

南开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学院考试卷 2019年春季学期期末《环境学基础》 主讲教师:鞠美庭楚春礼邵超峰 学习中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业: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__论述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的背景、内容与价值 人类和生存环境系统之间的矛盾,环境污染、破坏和恶化等问题,说到底,是人类行为的结果,是一个社会问题。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可以让我们反思重塑人与自然关系,从环境伦理的角度寻觅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途径。依托现实,思索未来,为未来人留下良好的生存空间,时我们当代人的责任。 一、环境伦理 环境伦理学,是一门介于伦理学与环境科学之间的新兴的综合性科学。它的诞生,是在人类生存发展活动和生存环境系统发生尖锐对立后,为满足协调人和生存环境系统的关系,求得人类和生存环境系统共同持续发展的社会需要的产物。人类和生存环境系统之间的矛盾──环境污染、破坏和恶化等问题,说到底,是人类行为的结果,是一个社会问题。引起环境问题的原因包括自然和人为两个方面,环境伦理中涉及的环境问题主要是指人为因素引起,是指在人类的生存繁衍社会经济活动中人的思维决策及由此引发的人的行为。因此,在人类文明转型的背景中反思重塑人与自然的关系,从环境伦理的角度寻觅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途径,是当今社会必须做出的正确抉择。 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需要全社会的政治和法律力量,更需要环境伦理的约束力。环境伦理,就是在以人类的社会关系为中介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向度

内,人的行为以及相互关系的价值理念,伦理规范和道德精神的总和,它要依靠信念和社会舆论,运用伦理道德原则规范人的利益需求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谋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以达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为宗旨。 二、人类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纵观人类发展的历史,人类发展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应该分为三个阶段,具体如下。 (一)现代工业文明以前的阶段 人类在地球上出现以及形成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人类一边享受着自然带给的优厚条件,依附于自然而生存,而另一边去在自然条件下与其他的物种进行残酷的竞争。在这一时期,已经出现了都市文明对森林产生的破坏。另外,人类想要征服自然的同时进而改造自然,制造出自然本身不复存在的物品,导致了自然环境遭受破坏,这仅是于一定范围内。最为特殊和典型的实例应该是位于太平洋中的复活节岛。 原住民最先迁徙到复活节岛时,这里是一片乐土。他们的食物来源是太平洋里的鱼类,相对于小小复活节岛上的那点人类,太平洋的渔业资源可以理解为是无限的,因此,他们衣食无忧,像在桃源仙境一样快乐的生活着。但是,居民们下海捕鱼,必须用岛上的树木做独木舟,开始人口少的时候倒没什么,随着岛上人口逐渐增多,树木的生长速度开始跟不上人类的砍伐速度了——另外据推测,复活节岛居民繁荣的年代很可能也砍伐了大量树木用于树立巨石像,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快了森林资源耗竭的速度。最终的结果就是:人类砍光了岛上最后一棵树木,在这一过程中,显然也吃光了不用独木舟就能捕到的近岛鱼类,最后困死孤岛。 (二)资本主义体制下的工业化阶段。 随着近代资本主义体制下的工业化阶段的迅速崛起,人类与自然的对立关系逐渐明显化。企业家往往以追求资本积累的同时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为前提,将自然界看作无限度开发且可以利用的资源,并把生产后的废弃物排放至自然环境中,这大大超出了自然界的自净能力。自然界遭受到了来自人类的破坏,那么作

(完整版)初中物理大气压强习题(附有答案)

大气压强练习题 一、填空题 1.著名的_________实验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________实验第一次测定了大气压强的数值.一标准大气压相当于____厘米高的水银柱产生的压强,合________帕,约________帕. 2.(05沈阳市(课改区))把钢笔水吸入笔囊中是利用了_______________的作用。 3.在做托里拆利实验时,如果把玻璃管倾斜一定角度,玻璃管内水银柱的长度将_______;水银柱的高度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4.已知实验室所在地大气压为1标准大气压,在如图所示的托里拆利实验 中,管内水银上方为真空,则管内A点的压强为_______毫米汞柱,槽内B点 的压强为_______毫米汞柱. 5.在做托里拆利实验时,不小心管内进入了一点空气,测得的结果是730 毫米汞柱,而当时实际大气压的值是756毫米汞柱,那么管中水银面上方空气的压强是 ________毫米汞柱. 6.做托里拆利实验,玻璃管内灌入的液体是_______.若管内灌入的是水,当玻璃管倒置在水里,要求管顶出现真空,玻璃管至少要约_____米;若管内灌入的是煤油,则玻璃管至少要约 _____米.(ρ油=0.8×103kg/m3)(在一标准大气压下) 7.(04湖南郴州)在标准大气压(1.0l×l05Pa)下,面积为20m2的房顶上表面受到的大气压力的大小为____________N. 8.(05安徽省)在玻璃瓶内装一些水,用一个插有两端开口细管的塞子将瓶口塞 紧,如图所示,从细管的上端向瓶内用力吹气,当停止吹气后,你将看到的现 象是,你认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9.(04重庆北碚)某同学在实验室里读出水银气压计的示数为74cm,当地大气压 强的大小为____________Pa(g=10N/kg,水银的密度为13.6×103㎏/m3),由此 可知,当地位置比海平面________选填"高"或"低")。 10.(04福州)在海拔3000m以上的高原地区,汽车发动机的冷却水容易沸腾,是因为高原地区气压_______1标准大气压,水的沸点__________100℃。而人在该地区吸气困难,与在平原相比,吸气时肺的容积要扩张得更 ______些,肺内的气压要变得更 _______ 些。11.(05贵阳)高压锅是人们喜欢的节能、节时的炊具。再使用时,由于锅内气体的压强比外界大气压高,所以水的_________提高,食物可以很快煮熟。 12.(04芜湖)煮牛奶时,为了保持牛奶的营养成分,不能用高温煮沸。为此,人们制造了一种"低压锅"。用这种锅煮牛奶,可以使牛奶里的水不到100℃就沸腾。这种"低压锅"的物理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 13.酒精的沸点是78.5℃,如果测出酒精的沸点是78℃,则当地的大气压________于76cmHg. 14.(05天津市)若高压锅盖的面积约为450cm2,当锅内蒸气的压强达到1.6个标准大气压时,锅盖与锅体间的拉力为________N(已知外界大气压为1个标准大气压,1个标准大气压的值可近似取105Pa)。 15.(04福建宁德)注射器内封闭着一定质量的空气,在温度一定时,注射筒内空气体积减小,压强将___________.(填"变小"、"不变"或"变大") 16.(04湖北黄冈)保温瓶中热水不满而盖紧瓶塞,过一段时间,瓶塞不易 拔出。此现象表明:体积一定时,气体的温度______,气体的压强____ __。假定外界大气压为1.0×105Pa,瓶口截面积为10cm2,拔出瓶塞至少需 要的力量是20N,则瓶内气体压强是_____. 17.如图所示,用手握着两张纸,让纸自然下垂.在两张纸的中间向下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