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讽刺诗鉴赏

白居易讽刺诗鉴赏
白居易讽刺诗鉴赏

白居易讽刺诗鉴赏

摘要:在唐朝那一诗歌璀璨的国度,诗人充当着凡人与灵感的媒介。而白居易拥有着一根接受灵感信息的敏感神经,所以他常能向我们描述我们无缘或无能看见的风景。我们生命的视野被诗人的诗照亮,一刹那间,蓦然发现我们所拥有的但却从未觉知的生命情状。我们从白居易的方向看到了我们自己。

关键词:唐诗白居易讽刺诗

白居易,子乐天,“君子居易以俟命”,“乐天知命故不忧”。正像他的名字一样,他乐天居易地栖居在这个世界上,进则兼济天下,退则独善其身。白居易是中唐时期杰出的诗人,因与其所在时代相关,他的诗歌创作以其通俗性、写实性的突出特点,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白居易的诗主要有前期的讽刺诗和后期闲适诗,讽刺诗为白居易诗歌的主要类型之一,以激越梗直的措辞,切中时弊,反映了中唐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重大问题。志在“兼济”,与社会政治紧密相关,在古代批许时政的诗歌中十分突出,因而颇受后世的重视。

从白居易身上我们可以看出中唐时期士大夫们的精神面貌和典型心里,他的人生观念和诗歌创作是中唐特定社会阶层生活条件的反映。白居易以整个诗歌艺术,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这个世界,其讽喻诗是特定时代、特定心态的产物,创作目的是“可歌生民病”。下面就通过介绍两首白居易典型的讽刺诗来了解其独特的风格:

《轻肥》

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

朱绂皆大夫,紫绶或将军。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

樽罍溢九酝,水陆罗八珍。果擘洞庭橘,脍切天池鳞。

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从本诗的介绍中了解到:诗题《轻肥》取自于《论语·雍也》中的“乘肥马,衣轻裘”,有来概括豪奢生活。开头四句,先写后点,突兀跌宕,绘神绘色。意气之骄,竟可满路,鞍马之光,竟可照尘,这不能不使人惊异。正因为惊异,才发出“何为者”(干什么的)的疑问,从而引出了“是内臣”的回答。内臣者,宦官也。宦官不过是皇帝的家奴,凭什么骄横神气一至如此?原来宦官这种角色居然朱紫,掌握了政权,怎能不骄?怎能不奢?“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两句,与“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前后呼应,相互补充。“走马去如云”就具体写出了“骄”与“夸”。这几句中的“满”、“照”、“皆”、“悉”、“如云”等字,形象鲜明地表现出赴军中宴的内臣不是一个两个,而是一大帮。

紧接六句,通过内臣们军中宴的场面主要描写他们的奢,但也写出了“骄”。写“奢”的文字,与“鞍马照晨光”一脉相承,而用笔各异。写马,只用他油光滑水,其饲料之精,已意在言外。写内臣,只写食山珍,饱海味,其脑满肥肠,

大腹便便,已不言而喻。以上十四句,淋漓尽致地描绘会内臣行乐图,以具有暴露意义。然而诗人的目光并未局限于此。他“悄焉动容,视通万里”,笔锋骤然一转,当这些“大夫”,“将军”酒醉肴饱之时,江南正发生“人食人”的惨象,从而把诗的思想意义提高到新的高度。同样遭遇旱灾,而一悲一乐,却判若天壤。这首诗运用对比的方法,把两种截然相反的社会现象并列在一起,诗人不做任何说明,不发一句议论,而让读者通过鲜明的对比,得出应有的结论。这比直接发议论更能使人接受诗人所要阐明的思想,因而更有说服力。末二句直赋其事,奇峰突起,使全诗顿起波澜,是读者惊心动魄,却是十分精彩的一笔!(霍松林)1此首诗中,诗人选取了宦官奔赴军中宴会途中骄气凌人的情形与宴会的奢侈,在末尾笔锋一转,沉痛指出,号称富庶江南,因大闹荒灾,饥民相食,与宦官的奢侈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触目惊心。2在我看来,此首诗之所以如此成功,主要是诗人成功地用这首诗反映了生活的真实。没有用太多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太丰富的想象,仅仅运用了白描手法,真切的展示了社会的不公与现实的残忍。本诗还有一大特色是运用了对比:将宦官、将军们的奢华淫逸与老百姓民不聊生这两大截然相反的社会现象放在一起,诗人并没有做过多的说明,我们即可从诗中读出个中意味。我们似乎从这里可以感觉到“此时无声胜有声”。

本诗不是纯粹的为写诗而写诗,诗人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所以这首诗有其深层的含义,讽刺是其主题之一。我们初中还学过同样一首讽刺艺术极高的诗:

《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卖炭翁》是白居易《新乐府》组诗中的第三十二首,自注云:“苦宫市也”,“宫市”的宫指皇宫,市是买的意思。皇宫所需物品,本来由官吏采购,官吏就向市场上去拿,随便给点钱,实际上是公开掠夺。

开头四句,写卖炭翁的碳来之不易。“伐薪”、“烧炭”,概括了复杂的工序和漫长的劳动过程。“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画活出卖炭翁的肖像,而劳动之艰辛,也得到了形象的表现。写卖炭翁的碳是自己艰辛劳动的成果,这

1《唐诗三百首鉴赏辞典》第328页

就把他和贩木碳的商人区别开来。假如这位卖炭翁还有田地,凭自种自收就不至于挨饿受冻,只利用农闲时间烧炭卖炭,用以补贴家用的话,那么他的一车碳被掠夺,就还有别的活路。然而情况并非如此,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没有自己出面向读者介绍卖炭翁的家庭情况,而是设为问答:“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这一问一答不仅化板为活,使文势跌宕,摇曳生姿,而且扩展了反映民间疾苦的深度与广度,使我们清楚地看到:这位劳动者已被剥削的贫无立锥,别无衣食来源;“身上衣裳口中食”全指望他千辛万苦烧成的千馀劲木炭能卖个好价钱。这后面久违掠夺木炭的罪行做好了有力的铺垫。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是句脍炙人口的名句。“可怜身上衣正单”,自然希望天暖。然而这位卖炭翁是吧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卖炭得钱”上的,所以他“心忧贱碳愿天寒”,在冻得发抖的时候,希望天气更冷。诗人如此深刻地理解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复杂的内心活动,只用了十多个字就如此真切地表现出来;又用可怜两字倾注了无限同情,怎能不催人泪下!这首诗具有深刻的思想性,诗人以“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两句展现了几乎濒临生活绝境的老翁所能有的唯一希望。——有是多么可怜的希望!这是全诗的诗眼。其他一切描写,都集中于此。作者以“两鬓苍苍”突出年迈,以“满面尘灰烟火色”突出生活只艰辛,再以荒凉险恶的南山做陪衬,老翁的命运就更激起了人们的同情。而这一切,正反衬出老翁希望之火的炽烈:卖炭得钱,买衣买食。老翁“正单衣”,再以夜来的“一尺雪”和路上的“冰辙”做陪衬,诗人更感到老翁的可怜。而这一切,正反衬了老翁希望之火的炽烈:天寒碳贵,可以多换一些衣服和食物。接下去,“牛困人饥”和“翩翩两骑”,反衬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一车碳,千馀斤”和“半匹红纱一丈绫”,反衬出“宫市”掠夺只残酷。而就全诗来说,前面表现希望之火的炽烈,正是为反衬后面希望化为泡影的可悲可痛。它在矛盾冲突的高潮中嘎然而止,因而含蓄,更有力,更引人深思。扣人心弦。(霍松林)3

这首诗深刻地揭示了“宫市”的无赖与残酷,而卖炭翁的形象与心里也刻画的十分成功,尤其是“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碳贱愿天寒”两句格外精警,刻画了在艰难处境中的卖炭老人细微复杂的心里活动,非常之贴切。在表现上,此诗没有运用他在讽喻诗中惯用的“卒章显其志”的手法,直接表达自己的爱憎,而是以事实和形象本身显示诗人的情感倾向,给读者留下了丰富想象的余地。4《卖炭翁》的意义,远不止于对宫市的揭露。诗人在卖炭翁这个典型形象上,概括了唐代劳动人民的辛酸和悲苦,在卖炭这一件小事上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不平。读着这首诗,我们所看到的决不仅仅是卖炭翁一个人,透过他,仿佛有许许多多种田的人、捕猎的人、打渔的人出现在我们眼前。他们虽然不是"两鬓苍苍十指黑",但也各自带着劳苦生活的标记;他们虽然不会因为卖炭而受到损害,但也各自在田租或赋税的重压下流着辛酸和仇恨的泪水。《卖炭翁》这首诗不但在当时有积极意义,即使对于今天的读者也有一定的教育作用。

《卖炭翁》的艺术性也是很高的。诗人在开头八句里,先对卖炭翁做了一番3《唐诗三百首鉴赏辞典》地330、331、332页

总的介绍,介绍得那么亲切、自然,就像介绍自己家里的人一样。“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简单,然而深情的十四个字,就活生生地勾画出他的外貌:“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又是同样简单而深情的十四个字,深刻地刻划了他的内心活动。这番介绍就好像一串电影画面,从南山的远景开始,镜头平稳地拉近,然后就接连几个大特写:两鬓、十指、灰尘满面、衣衫褴褛,使人触目惊心。

通过上述介绍,我们了解到了这是白居易非常典型的一首讽喻诗,作者通过卖炭翁一个人的悲惨遭遇表现了整个社会中劳动人民的悲苦生活。用这种以个别表现一般的目的是要揭露宫市的弊端给劳动人民带来的不幸,同时也表现了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的同情,希望引起当朝者注意。

这也是一首叙事诗,作者仅用二十句一百三十五字,便完整地记述了一位卖炭老人烧炭、运炭和卖炭未成、被宫使掠夺的全部经过,层次清楚,脉络分明。全诗有叙述,有描写,有细节,有对比。笔法简洁,语言精练,在概括、剪裁和渲染等方面,处处显出诗人的匠心。尤其是结尾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正如《唐宋诗醇》卷二十所说:“直书其事,而其意自见,更不用着一断语。”

有人说《卖炭翁》不如《长恨歌》艺术性高,这就好象是把通俗歌手和美声歌手放到一个组里比赛了。有人说,白居易的讽喻诗过于直白,尽露,缺乏婉转含蓄,没有余韵,他这是拿爱情诗的标准来衡量了,如果有这几项缺点,绝不是好的爱情诗,但是要求讽喻诗写得婉转含蓄余韵无穷,可就荒唐了。谁能够把“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婉转含蓄一下?“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这样激愤的斥责,还需要什么余韵吗?如果有余,那就是没能痛快淋漓,正是讽刺得还不够。所以我们必须按讽喻诗性质的要求,来分析其艺术形式,越能把讽喻内容表达得充分透彻,说明它的形式就越臻完美,艺术特色就愈加鲜明。

白居易想通过他的讽喻诗兼济天下,可是这个志向在生前没能实现,但在他身后,却激励着一代代的志士仁人普济天下苍生。最后引用刘禹锡的一首来概括白诗的特点:

吟君遗我百篇诗,使我独坐形神驰。

玉琴清夜人不语,琪树春朝风正吹。

郢人斤斫无痕迹,仙人衣裳弃刀尺。

世人方内欲相寻,行尽四维无处觅。

白居易《长恨歌》诗歌鉴赏

二、授课内容: .播放学生熟识的“两球在同一条直线上相向运动而发生碰撞”动画。 .播放“两列仅含波峰的半波相遇”的动画(如图 图一 要求先观察相遇前后的情况是否相同,启发学生总结得出“波的独立传播原理”----“两列波彼此相遇并互相穿过,相遇后能保持自己的波形、波长、频率、波速

图二 图三 、通过“两列完整正弦、余弦波相遇”的动画。(建议:在介绍动画中的两列波时,应该启发学生得出两列波的频率相同,为后面“相干条件”打下伏笔。)首先,在动画中(如图四)仅显示叠加,对某一时刻的波进行研究 图四 利用动画中的对话框直观显示出两列波分别引起的位移以及合位移的情况,再次印证“波的叠加原理”; 在动画中同时显示质点,即在图中研究三个特殊质点引导学生体会在各个时刻由两列波分别引起质点的振动特点,进而得出“加强点”、“减弱点”的含义,

图五 特别强调“始终加强”、“始终减弱”。最后,在动画中加入“显示幅度”(如图六), 图六 即把叠加后的波形在各个时刻的位置记录下来,学生从动画中非常轻松地得出“加强点”、“减弱点”振幅及其它质点的振幅。在此基础上改变两列波的振幅(如图七)并重复上面的演示过程,使学生的认识进一步深入。 图七

图八 第四,通过互相讨论、补充、完善得出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波的干涉”——“频率相同的两列波叠加,使某些区域的振动加强,某些区域的振动减弱,振动加强区、减弱区相互间隔形成稳定(需要特别强调)干涉图样的。第五,为了特别强调相干条件,再通过动画(如图九)研究,学生自己就会得出不可能形成稳定的干涉图样,即不能发生干涉现象。 图九 6、解释实际问题: )让学生解释“敲击音叉”实验现象。然后结合生产实际,运用波的干涉,讨论如何减小重型机械工厂中的噪音污染问题。 )通过网络解释“喷水鱼洗”之谜

白居易题王处士郊居赏析翻译

题王处士郊居 唐代 半依云渚半依山,爱此令人不欲还。负郭田园九八顷, 向阳茅屋两三间。寒松纵老风标在,野鹤虽饥饮啄闲。 一卧江村来早晚,著书盈帙鬓毛斑。 这是一首兰于:的诗 翻译 赏析 个人作品 主题 题材集中是白居易讽喻诗的艺术特色之一。他一般只选择最典型的一件事,突出一个主题,“一吟悲一事”,主题非常明确。为使主题更明确传达给读者,或诗题下加小序点明主题,或“卒章显其志”突出主题。其次,白诗的艺术特色还表现在刻画人物上,他能抓住人物的特征,用白描方法勾勒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但白诗的诗意并不浅显,他常以浅白之句寄托讽喻之意,取得怵目惊心的艺术效果。《轻肥》一诗描写了内臣、大夫、将军们赴会的气概和席上酒食的丰盛,结句却写道:“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这是一幅多么惨烈的情景。

闲适诗和讽喻诗是白居易特别看重的两类诗作,二者都具有尚实、尚俗、务尽的特点,但在内容和情调上却很不相同。讽喻诗志在“兼济”,与社会政治紧相兰联,多写得意激气烈;闲适诗则意在“独善”,“知足保和,吟玩性情” ,仍而 表现出淡泊平和、闲逸悠然的情调。 白居易的闲适诗在后代有很大影响,其浅切平易的语言风格、淡泊悠闲的意绪情调,都曾屡屡为人称道,但相比之下,这些诗中所表现的那种退避政治、知足保和的“闲适”思想,以及归趋佛老、效法陶渊明的生活态度,因与后世文人的心理较为吺吅,所以影响更为深远。如白居易有“相争两蜗角,所得一牛毛”、“蜗 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的诗句,而“后之使蜗角事悉稽之”。即以宋人所取名号论,“醉翁、迂叟、东坡之名,皆出于白乐天诗云”。宋人周必大指出:“本朝苏文忠公不轻许可,独敬爱乐天,屡形诗篇。盖其文章皆主辞达,而忠厚好施,刚直尽言,与人有情,于物无着,大略相似。谪居黄州,始号东坡,其原必起于乐天忠州之作也。”凡此种种,都展示出白居易及其诗的影响轨迹。 诗歌理论 白居易的思想,综吅儒、佛、道三家,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孟子说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他终生遵循的信条。其“兼济”之志,以儒家仁政为主,也包括黄老之说、管萧之术和申韩之法;其“独善”之心,则吸取了老庄的知足、齐物、逍遥观念和佛家的“解脱”思想。二者大致以白氏被贬江州司马为界。白居易不仅留下近三千首诗,还提出一整奖诗歌理论。他把诗比作果树,提出“根情、苗言、华声、实义”的观点,他认为“情”是诗歌的根本条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而情感的产生又是有感于事而系于时政。因此,诗歌创作不能离开现实,必须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状况。他继承了《诗经》以来的比兴美刺传统,重视诗歌的现实内容和社会作用。强调诗歌揭露、批评政治弊端的功能。他在诗歌表现方法上提出一系列原则。《与元九书》中他提出了著名的“文章吅为时而著,歌诗吅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

白居易题新居寄元八赏析翻译

题新居寄元八 唐代 青龙冈北近西边,移入新居便泰然。冷巷闭门无客到, 暖檐移榻向阳眠。阶庭宽窄才容足,墙壁高低粗及肩。 莫羡升平元八宅,自思买用几多钱。 这是一首关于:的诗 翻译 赏析 个人作品 主题 题材集中是白居易讽喻诗的艺术特色之一。他一般只选择最典型的一件事,突出一个主题,“一吟悲一事”,主题非常明确。为使主题更明确传达给读者,或诗题下加小序点明主题,或“卒章显其志”突出主题。其次,白诗的艺术特色还表现在刻画人物上,他能抓住人物的特征,用白描方法勾勒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但白诗的诗意并不浅显,他常以浅白之句寄托讽喻之意,取得怵目惊心的艺术效果。《轻肥》一诗描写了内臣、大夫、将军们赴会的气概和席上酒食的丰盛,结句却写道:“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这是一幅多么惨烈的情景。

闲适诗和讽喻诗是白居易特别看重的两类诗作,二者都具有尚实、尚俗、务尽的特点,但在内容和情调上却很不相同。讽喻诗志在“兼济”,与社会政治紧相关联,多写得意激气烈;闲适诗则意在“独善”,“知足保和,吟玩性情” ,从而 表现出淡泊平和、闲逸悠然的情调。 白居易的闲适诗在后代有很大影响,其浅切平易的语言风格、淡泊悠闲的意绪情调,都曾屡屡为人称道,但相比之下,这些诗中所表现的那种退避政治、知足保和的“闲适”思想,以及归趋佛老、效法陶渊明的生活态度,因与后世文人的心理较为吻合,所以影响更为深远。如白居易有“相争两蜗角,所得一牛毛”、“蜗 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的诗句,而“后之使蜗角事悉稽之”。即以宋人所取名号论,“醉翁、迂叟、东坡之名,皆出于白乐天诗云”。宋人周必大指出:“本朝苏文忠公不轻许可,独敬爱乐天,屡形诗篇。盖其文章皆主辞达,而忠厚好施,刚直尽言,与人有情,于物无着,大略相似。谪居黄州,始号东坡,其原必起于乐天忠州之作也。”凡此种种,都展示出白居易及其诗的影响轨迹。 诗歌理论 白居易的思想,综合儒、佛、道三家,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孟子说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他终生遵循的信条。其“兼济”之志,以儒家仁政为主,也包括黄老之说、管萧之术和申韩之法;其“独善”之心,则吸取了老庄的知足、齐物、逍遥观念和佛家的“解脱”思想。二者大致以白氏被贬江州司马为界。白居易不仅留下近三千首诗,还提出一整套诗歌理论。他把诗比作果树,提出“根情、苗言、华声、实义”的观点,他认为“情”是诗歌的根本条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而情感的产生又是有感于事而系于时政。因此,诗歌创作不能离开现实,必须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状况。他继承了《诗经》以来的比兴美刺传统,重视诗歌的现实内容和社会作用。强调诗歌揭露、批评政治弊端的功能。他在诗歌表现方法上提出一系列原则。《与元九书》中他提出了著名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

白居易岁晚旅望赏析翻译

岁晚旅望 唐代 朝来暮去星霜换,阴惨阳舒气序牵。万物秋霜能坏色, 四时冬日最凋年。烟波半露新沙地,鸟雀群飞欲雪天。 向晚苍苍南北望,穷阴旅思两无边。 这是一首关于:的诗 翻译 赏析 个人作品 主题 题材集中是白居易讽喻诗的艺术特色之一。他一般只选择最典型的一件事,突出一个主题,“一吟悲一事”,主题非常明确。为使主题更明确传达给读者,或诗题下加小序点明主题,或“卒章显其志”突出主题。其次,白诗的艺术特色还表现在刻画人物上,他能抓住人物的特征,用白描方法勾勒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但白诗的诗意并不浅显,他常以浅白之句寄托讽喻之意,取得怵目惊心的艺术效果。《轻肥》一诗描写了内臣、大夫、将军们赴会的气概和席上酒食的丰盛,结句却写道:“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这是一幅多么惨烈的情景。

闲适诗和讽喻诗是白居易特别看重的两类诗作,二者都具有尚实、尚俗、务尽的特点,但在内容和情调上却很不相同。讽喻诗志在“兼济”,与社会政治紧相关联,多写得意激气烈;闲适诗则意在“独善”,“知足保和,吟玩性情” ,从而 表现出淡泊平和、闲逸悠然的情调。 白居易的闲适诗在后代有很大影响,其浅切平易的语言风格、淡泊悠闲的意绪情调,都曾屡屡为人称道,但相比之下,这些诗中所表现的那种退避政治、知足保和的“闲适”思想,以及归趋佛老、效法陶渊明的生活态度,因与后世文人的心理较为吻合,所以影响更为深远。如白居易有“相争两蜗角,所得一牛毛”、“蜗 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的诗句,而“后之使蜗角事悉稽之”。即以宋人所取名号论,“醉翁、迂叟、东坡之名,皆出于白乐天诗云”。宋人周必大指出:“本朝苏文忠公不轻许可,独敬爱乐天,屡形诗篇。盖其文章皆主辞达,而忠厚好施,刚直尽言,与人有情,于物无着,大略相似。谪居黄州,始号东坡,其原必起于乐天忠州之作也。”凡此种种,都展示出白居易及其诗的影响轨迹。 诗歌理论 白居易的思想,综合儒、佛、道三家,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孟子说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他终生遵循的信条。其“兼济”之志,以儒家仁政为主,也包括黄老之说、管萧之术和申韩之法;其“独善”之心,则吸取了老庄的知足、齐物、逍遥观念和佛家的“解脱”思想。二者大致以白氏被贬江州司马为界。白居易不仅留下近三千首诗,还提出一整套诗歌理论。他把诗比作果树,提出“根情、苗言、华声、实义”的观点,他认为“情”是诗歌的根本条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而情感的产生又是有感于事而系于时政。因此,诗歌创作不能离开现实,必须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状况。他继承了《诗经》以来的比兴美刺传统,重视诗歌的现实内容和社会作用。强调诗歌揭露、批评政治弊端的功能。他在诗歌表现方法上提出一系列原则。《与元九书》中他提出了著名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

古典诗词鉴赏:白居易《花非花,雾非雾》赏析

古典诗词鉴赏:白居易《花非花,雾非雾》赏析花非花 白居易 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译文】 说它是花不是花,说它是雾吗不是雾。 半夜时到来,天明时离去。 来时仿佛短暂而美好的春梦? 离去时又像清晨的云彩无处寻觅。 【注释】 (1)花非花:《花非花》之成为词牌始于此诗。前四句都是三言,由七言绝句的前两句折腰而成。后两句仍为七言,有明显痕迹,表明是从七言绝句演变而来,用首句花非花为调名。 (2)来如:来时。 (3)几多时:短暂美好的。 (4)去似:去了以后,如早晨飘散的云彩,无处寻觅。 (5)朝(zho)云:此借用楚襄王梦巫山神女之典故。宋玉《高唐赋》序: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赏析】 白居易既然号香山居士,所谓居士,是在家修菩提果,行菩萨道之人,古此词又不得不从白居易的身份考虑。 花非花:其实说的是自然界的真实状况,是对修行证悟的最好说明。也就是说花的长成,并不是因为人们给他们命名为花而长成。就像你的名字,并不可代表你这个人。而是人为的一种称呼。而这种行为在修道之中,被称为污染了人心。 雾非雾:同上。前一个雾如果指的是雾这个自然现象,那么显然不是雾这个大家所认为的汉字。 来如春梦几多时:所以下面这句正好点名了的心思。对人生如梦幻泡影,如雾亦如电的感慨。更是在体悟到人生,明白了花非花,雾非雾这个道理之后,对自己的之前,以及对仍未明白的人的一种感慨。 去似朝云无觅处:同上。人来人往,人生苦短,命运多舛。你的今天是手足俱全的人,死了之后,就是一堆骨灰。这就是体悟到的世事无常。一切色相皆是空的感悟啊。一颗真心,谁能解?来如春梦兮去似朝云。 【赏析二】 白居易诗不仅以语言浅近著称,其意境亦多显露。这首花非花却颇有些朦胧味儿,在白诗中确乎是一个特例。 诗取前三字为题,近乎无题。首二句应读作花——非花,雾——非雾,先就给人一种捉摸不定的感觉。非花、非雾均系否定,却包含一个不言而喻的前提:似花、似雾。因此可以说,这是两个灵巧的比喻。苏东坡似从这里获得一丝灵感,写出了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水龙吟》)的名句。苏词所咏为杨花柳絮,而白诗所咏何物未尝显言。但是,从夜半来,天明去的叙写,可知这里取喻于花与雾,在于比方所咏之物的短暂易逝,难持长久。 单看夜半来,天明去,颇使读者疑心是在说梦。但从下句来如春梦四字,可见又不然了。梦原来也是一比。这里来、去二字,在音情上有承上启下作用,由此生发出两个新鲜比喻。

《赠内》(作者-白居易)唐诗赏析

《赠内》(作者:白居易)唐诗赏析 【作品介绍】 《赠内》的作者是白居易,被选入《全唐诗》的第424卷第30首。【原文】赠内作者:唐白居易生为同室亲,死为同穴尘。他人尚相勉,而况我与君。黔娄固穷士,妻贤忘其贫。冀缺一农夫,妻敬俨如宾。陶潜不营生,翟氏自爨薪。梁鸿不肯仕,孟光甘布裙。君虽不读书,此事耳亦闻。至此千载后,传是何如人。人生未死间,不能忘其身。所须者衣食,不过饱与温。蔬食足充饥,何必膏粱珍。缯絮足御寒,何必锦绣文。君家有贻训,清白遗子孙。我亦贞苦士,与君新结婚。庶保贫与素,偕老同欣欣。【注释】①作于元和三年(808)。内:.指其妻杨氏。②《诗王风大车》:谷则异室,死则同穴。③黔娄:春秋齐隐士。安贫自守,鲁君欲以为相,齐王聘为卿,均不就。卒,曾子往吊,见以布被覆尸,覆头则露足,覆足则露头。曾子曰:邪引其被则敛矣。黔娄妻曰:邪而有馀,不如正而不足也。见《高士传》卷中、《列女传》卷二。④冀缺:即那缺。春秋晋人。原为农人,晋文公授以卿,又与冀地,故称冀缺。《左传嘻公三十兰年》:初,臼季使,过冀,见冀缺褥,其妻磕之,敬,相待如宾。与之归,言诸文公以一命命部缺为卿,复与之冀。⑤陶潜(365-427):字渊明。事迹见《晋书隐逸传》、《宋书隐逸传》。其《归去来兮辞》云: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翟氏:陶潜继室。《南史陶潜传》:其妻翟氏,志趣亦同,能安苦节,夫耕于前,妻锄于后云。⑥梁鸿:字伯鸾,汉光武帝建武中,受业太学。后归乡里。势家慕其高声,多

欲以女妻之,并谢绝不娶。娶同县孟氏之女,字之日德曜,名孟光。共入霸陵山中,以耕织为业。章帝建初初,居齐鲁之间。后又入吴,为人赁春。每归,孟光为具食,不敢于前仰视,举案齐眉。事迹见《后汉书逸民传》。⑦增絮:增帛粗绵所制之衣。【作者介绍】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后人称白香山、白傅、白太傅,原籍太原,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是唐代的杰出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对白居易称诗魔、诗王、诗豪、诗史等,日本学界则称白居易为诗神。其实,在唐代对白居易的称呼是诗仙之称,请看唐宣宗的诗: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唐德宗贞元十六年(800)进士,由校书郎累官至左拾遗。在此期间,他关心朝政,屡屡上书言事,并写了不少讽谕诗,要求革除弊政,因而遭权贵忌恨,被贬为江州司马。此后他历任忠州、杭州、苏州等地刺史。官终刑部尚书。

送别诗:白居易《草》原文翻译及赏析

送别诗:白居易《草》原文翻译及赏析 草 唐代: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译文 长长的原上草是多么茂盛,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 无情的野火只能烧掉干叶,春风吹来大地又是绿茸茸。 野草野花蔓延着淹没古道,艳阳下草地尽头是你征程。 我又一次送走知心的好友,茂密的青草代表我的深情。 注释 赋得:借古人诗句或成语命题作诗。诗题前一般都冠以“赋得”二字。这是古代人学习作诗或文人聚会分题作诗或科举考试时命题作诗的一 种方式,称为"赋得体"。 离离:青草茂盛的样子。 一岁一枯荣:枯,枯萎。荣,茂盛。野草每年都会茂盛一次,枯萎一次。 远芳侵古道:芳,指野草那浓郁的香气。远芳:草香远播。侵,侵占,长满。远处芬芳的野草一直长到古老的驿道上。 晴翠:草原明丽翠绿。

王孙:本指贵族后代,此指远方的友人。 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的样子。 创作背景 《赋得古原草送别》作于公元788年(唐德宗贞元三年),作者 当时实龄十六岁。此诗是应考习作,按科考规矩,凡限定的诗题,题 当前必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诗相似。 赏析 首句即破题面“古原草”三字。多么茂盛(“离离”)的原上草,抓住“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征,可说是从“春草生兮萋萋”脱化而 不着迹,为后文开出很好的思路。就“古原草”来说,何尝不可开作“秋来深径里”(僧古怀《原是秋草》),那通篇也就将是另一种气 象了。野草是一年生植物,春荣秋枯,岁岁循环不已。“一岁一枯荣”意思似不过如此。不过写作“枯──荣”,与作“荣──枯”就大不 一样。如作后者,便是秋草,便不能生发出三、四的好句来。两个“一”字复叠,形成咏叹,又先状出一种生生不已的情味,三、四句 就水到渠成了。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是“枯荣”二字的发展,由概 念一变而为形象的画面。古原草的特性就是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是 斩不尽锄不绝的,只要残存一点根须,来年会更青更长,很快蔓延原野。作者抓住这个特点,不说“斩不尽锄不绝”,而写作“野火烧不尽”,便造就一种壮烈的意境。野火燎原,烈焰可畏,瞬息间,大片 枯草被烧得精光。而强调毁灭的力量,毁灭的痛苦,是为着强调再生 的力量,再生的欢乐。烈火是能把野草连茎带叶统统“烧尽”的,不 过作者偏说它“烧不尽”,大有意味。因为烈火再猛,也无奈那深藏 地底的根须,一旦春风化雨,野草的生命便会复苏,以迅猛的长势, 重新铺盖大地,回答火的凌虐。看那“离离原上草”,不是绿色的胜 利的旗帜么!“春风吹又生”,语言朴实有力,“又生”二字下语三

白居易讽喻诗中以植物为题诗

白居易讽喻诗中以植物为题诗 摘要:白居易曾将自己的诗歌分为讽喻、闲适、感伤和杂律四类。在 他的一百七十三首讽喻诗中,有一些是以植物为题材的诗歌。它们或 借植物来讽喻社会现状;或借植物喻古讽今;较多的则是以植物比喻 一类人。这些诗就艺术成就而言不算是上乘佳作,但它们给我们刻画 了当时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是当时社会环境的一个缩影。 关键词:白居易讽喻诗植物 一、概述 白居易曾将自己的诗分成讽喻、闲适、感伤和杂律四大类。他给自己 的讽喻诗所下的概念,见于《与元九书》中:“自拾遗来,凡所适所感,关于美刺兴比者;又自武德讫元和,因事立题,题为新乐府者, 共一百五十首,谓之讽喻诗。”中国论文联盟编辑。 在白居易的一百七十三首讽喻诗中,有一部分是以植物为题目的。这 一类诗一共有二十三首。它们分别是:《云居寺孤桐》、《京兆府新 栽莲》、《白牡丹》、《紫藤》、《杏园中枣树》、《文柏床》、 《庐山桂》、《湓浦竹》、《东林寺白莲》、《答<桐花>》、《和<松树>》、《有木诗八首》、《涧底松》、《牡丹芳》、《隋堤柳》、 《草茫茫》。其中,《草茫茫》虽以植物为题,但只是以“草茫茫” 起兴,并非以之为题材。所以,在白居易的讽喻诗中,以植物为题材 的诗共有二十二首。在这二十二首诗中,以树为题材的有《云居寺孤桐》、《杏园中枣树》、《文柏床》、《庐山桂》、《湓浦竹》、 《和<松树>》、《有木诗八首》、《涧底松》、《隋堤柳》等十六首。剩下的六首则是以花藤为题。 二、分类 这二十二首诗,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以植物来讽喻一种社会现状;另 一类则是以植物来比喻一类人。

(一)以植物讽喻社会现状 以植物来讽喻社会现状的有两首——《牡丹芳》和《隋堤柳》。《牡 丹芳》从诗的开头到“浓姿贵彩信奇绝,杂卉乱花无比方。石竹金钱 何细碎,芙蓉芍药苦寻常”都是描写牡丹的国色天香;正因为如此,“遂使王公与卿士,游花冠盖日相望”;而这种现象,“三代以还文 胜质,人心重华不重实。重华直至牡丹芳,其来有渐非今日。”作者 所讽刺的,正是这种“重华不重实”的社会现状,他期望的是“少回 卿士爱花心,同似吾君忧稼穑”。民以食为天,农业是一个国家的根本,但是当时的上层社会却偏爱牡丹这种名贵花卉,且互相攀比;对 于农作物却毫不关心。诗中虽然有“元和天子忧农桑,恤下动天天降祥。去岁嘉禾生九穗,田中寂寞无人至。今年瑞麦分两岐,君心独喜 无人知”,但若不是皇室也对牡丹情有独钟,怎会有如此的社会影响。作者如此说,也只是为了能委婉地提出谏言,不要触了皇帝的逆鳞罢了。 《隋堤柳》和《牡丹芳》有所不同,与其说它是讽刺社会现状,不如 说是借古讽今。诗的最末句“后王何以鉴前王?请看隋堤亡国树”也 说明了这首诗的写作目的是借隋炀帝荒淫误国的旧事来告诫当朝皇帝 不要重蹈覆辙。试想,若是当时的皇帝在这方面做得很好,作者又何 必写下这首讽喻诗。所以说,它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可 以与《牡丹芳》放在一类。 (二)以植物喻人 以植物来比喻人的则有二十首。根据这些植物所比喻的人的特征:贤者、小人和介于二者之间才干较为平庸的人,这些诗又可以分为三部分。 1.以植物喻贤者 以植物比喻贤者的诗有十一首:《云居寺孤桐》、《京兆府新栽莲》、《白牡丹》、《杏园中枣树》、《文柏床》、《庐山桂》、《湓浦竹》、《东林寺白莲》、《答<桐花>》、《和<松树>》、《涧底松》。

白居易诗鉴赏

白居易诗鉴赏 明朝钟惺《唐诗 归》云:“看古人轻快诗,当另察其精神静深处。如微之‘秋依静处多’, 乐天‘清冷由木性’、‘恬淡随人心’、‘曲罢秋夜深’等句,元白本色几无寻 处矣。然此乃元白诗所由出,与其所以可传之本也。”——题记 白居易 是何许人也?白居易既是唐朝著名的三大诗人之一, 又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 义诗人。 有关白居易的具体生平事迹, 在 《旧唐书》 和 《新唐书》 中有详细记载。 后晋刘昫《旧唐书·元稹庞严附白居易弟行简敏中附》云:“白居易,字乐 天, 太原人。 ”北宋欧阳修与宋祁 《新唐书·武李贾白》 云: “白居易, 字乐天, 其先盖太原人。 ”我们由此可知白居易是今山西太原人, 然而到其曾祖父时迁居 陕西下邽,事实上是河南新郑生长人氏。 唐朝白居易生前官拜翰林学士和左赞善大夫, 并且素有“诗王”与“诗魔” 之称。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因而合称为“元白”;又因与诗 豪刘禹锡齐名,故而并称为“刘白”。因为“居易于文章精切,然最工诗”,所 以“初与元稹酬咏,故号‘元白’;稹卒又与刘禹锡齐名,号‘刘白’”。 唐代白居易在诗歌 创作上,不但题材广泛而形式多样,而且语言平易通俗便于传播。白居易代 表作有《长恨歌 》、《卖炭翁》和《琵琶行 》等诗歌,并且著有诗文集《白氏长庆集》传世。 清朝彭定求在其 《御定全唐诗》 中作者“小传”里所云: “白居易, 字乐天, 下邽人。贞元中,擢进士第,补校书郎。元和初,对制策入等,调盩厔尉、集贤 校理。 寻召为翰林学士、 左拾遗、 拜赞善大夫。 以言事贬江州司马, 徙忠州刺史。 穆宗初,征为主客郎中、知制诰。复乞外,历杭苏二州刺史。文宗立,以秘书监 召,迁刑部侍郎。俄移病,除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拜河南尹。开成初,起为同州 刺史不拜, 改太子少傅。 会昌初, 以刑部尚书致仕。 卒赠尚书右仆射, 谥曰‘文’。 自号‘醉吟先生’,亦称‘香山居士’。与同年元稹酬咏,号‘元白’。与刘禹 锡酬咏,号‘刘白’。《长庆集》诗二十卷、《后集》诗十七卷、《别集补遗》

白居易题遗爱寺前溪松赏析翻译

题遗爱寺前溪松 唐代 偃亚长松树,侵临小石溪。静将流水对,高共远峰齐。 翠盖烟笼密,花幢雪压低。与僧清影坐,借鹤稳枝栖。 笔写形难似,琴偷韵易迷。暑天风槭槭,晴夜露凄凄。 独契依为舍,闲行绕作蹊。栋梁君莫采,留著伴幽栖。 这是一首关于:的诗 翻译 赏析 个人作品 主题 题材集中是白居易讽喻诗的艺术特色之一。他一般只选择最典型的一件事,突出一个主题,“一吟悲一事”,主题非常明确。为使主题更明确传达给读者,或诗题下加小序点明主题,或“卒章显其志”突出主题。其次,白诗的艺术特色还表现在刻画人物上,他能抓住人物的特征,用白描方法勾勒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但白诗的诗意并不浅显,他常以浅白之句寄托讽喻之意,取得怵目惊心的艺术效果。《轻肥》一诗描写了内臣、大夫、将军们赴会的气概和席上酒食的丰盛,结句却写道:“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这是一幅多么惨烈的情景。

闲适诗和讽喻诗是白居易特别看重的两类诗作,二者都具有尚实、尚俗、务尽的特点,但在内容和情调上却很不相同。讽喻诗志在“兼济”,与社会政治紧相关联,多写得意激气烈;闲适诗则意在“独善”,“知足保和,吟玩性情” ,从而 表现出淡泊平和、闲逸悠然的情调。 白居易的闲适诗在后代有很大影响,其浅切平易的语言风格、淡泊悠闲的意绪情调,都曾屡屡为人称道,但相比之下,这些诗中所表现的那种退避政治、知足保和的“闲适”思想,以及归趋佛老、效法陶渊明的生活态度,因与后世文人的心理较为吻合,所以影响更为深远。如白居易有“相争两蜗角,所得一牛毛”、“蜗 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的诗句,而“后之使蜗角事悉稽之”。即以宋人所取名号论,“醉翁、迂叟、东坡之名,皆出于白乐天诗云”。宋人周必大指出:“本朝苏文忠公不轻许可,独敬爱乐天,屡形诗篇。盖其文章皆主辞达,而忠厚好施,刚直尽言,与人有情,于物无着,大略相似。谪居黄州,始号东坡,其原必起于乐天忠州之作也。”凡此种种,都展示出白居易及其诗的影响轨迹。 诗歌理论 白居易的思想,综合儒、佛、道三家,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孟子说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他终生遵循的信条。其“兼济”之志,以儒家仁政为主,也包括黄老之说、管萧之术和申韩之法;其“独善”之心,则吸取了老庄的知足、齐物、逍遥观念和佛家的“解脱”思想。二者大致以白氏被贬江州司马为界。白居易不仅留下近三千首诗,还提出一整套诗歌理论。他把诗比作果树,提出“根情、苗言、华声、实义”的观点,他认为“情”是诗歌的根本条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而情感的产生又是有感于事而系于时政。因此,诗歌创作不能离开现实,必须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状况。他继承了《诗经》以来的比兴美刺传统,重视诗歌的现实内容和社会作用。强调诗歌揭露、批评政治弊端的功能。他在诗歌表现方法上提出一系列原则。《与元九书》中他提出了著名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

[忆江南 白居易古诗]白居易古诗忆江南的赏析

[忆江南白居易古诗]白居易古诗忆 江南的赏析 唐朝诗人白居易晚年所作,为追忆青年时期,漫游江南,旅居苏杭所感受到的江南盛景。三首忆江南,用几十个字将江南美景跃然眼前,令人心驰神往。诗人白居易古诗忆江南的赏析,我们来看看下文。 诗人白居易古诗忆江南的原文介绍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诗人白居易古诗忆江南的注释] 忆江南:据《乐府杂录》,此词又名《谢秋娘》,系唐李德裕为亡姬谢秋娘作。又名《望江南》、《梦江南》等。分单调、双调两体。单调二十七字,双凋五十四字,皆平韵。《忆江南》共3首,这是其中的第一首。 曾:曾经。 谙:熟悉。 江花:江边的花。胜,一作“似”。 蓝:蓝草,其叶可制青绿染料。此指蓼蓝。《旬子·劝学》:“青

出于蓝而青于蓝”。 [诗人白居易古诗忆江南的译诗、诗意] 江南美啊,对我来说江南的美景曾经是那么的熟悉。灿烂的阳光把江畔的野花照耀得比火还要红,春天的江水如蓝草一样碧绿清澈。这样的景色让我怎能不常常回忆呢? [诗人白居易古诗忆江南的赏析] 古语云,言而无文,行而不远。诗人白居易的忆江南词从写成,流传至今,已是一千多年,而且还将一直流芳百世,那么这寥寥数语,文在何处?如何能“行”如此之远呢? 诗人白居易曾经担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呆了两年,后来又担任苏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在他的青年时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应该说,他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十二年,他六十七岁时,写下了这三首忆江南,可见江南胜景仍在他心中栩栩如生。 要用十几个字来概括江南春景,实属不易,诗人白居易却巧妙地做到了。他没有从描写江南惯用的“花”、“莺”着手,而是别出心裁地从“江”为中心下笔,又通过“红胜火”和“绿如蓝”,异色相衬,展现了鲜艳夺目的江南春景。异色相衬的描写手法,在大诗人杜甫的诗里常常可见,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两种不同的颜色互相映衬,使诗意明丽如画。诗人白居易走的也是这条路,从他的诗里也可见端倪,“夕照红于烧,晴空碧胜蓝”、“春草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绿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赏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赏析 元和十年,余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 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 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 沦憔悴, 转徙于江湖间。 余出官二年, 恬然自安, 感斯人言, 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二言,命曰《琵琶行 》。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撚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伏,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云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韵译】 唐宪宗元和十年, 我被贬为九江郡司马。 第二年秋季的一天, 送客到湓浦口, 夜里听到船上有人弹琵琶。 听那声音, 铮铮铿铿有京都流行的声韵。 探问这个人, 原来是长安的歌女, 曾经向穆、 曹两位琵琶大师学艺。 后来年纪大了, 红颜退尽, 嫁给商人为妻。于是命人摆酒叫她畅快地弹几曲。她弹完后,有些闷闷不乐的样 子,自己说起了少年时欢乐之事,而今漂泊沉沦,形容憔悴,在江湖之间辗转流 浪。我离京调外任职两年来,随遇而安,自得其乐,而今被这个人的话所感触, 这天夜里才有被降职的感觉。于是撰写一首长诗赠送给她,共六百一十六字,题 为《琵琶行》。 秋夜我到浔阳江头送一位归客,冷风吹着枫叶和芦花秋声瑟瑟。 我下马和客人在船上饯别设宴,举起酒杯要饮却无助兴的管弦。 酒喝得不痛快更伤心将要分别,临别时夜茫茫江水倒映着明月。 忽听得江面上传来琵琶清脆声,我忘却了回归客人也不想动身。 循身轻轻探问弹琵琶的是何人?琵琶停了许久却迟迟没有动静。 我们移船靠近邀请她出来相见;叫下人添酒回灯重新摆起酒宴。 千呼万唤她才羞答答地走出来,还怀抱琵琶半遮着羞涩的脸面。 转紧琴轴拨动琴弦试弹了几声,尚示成曲调那形态就非常有情。 弦弦凄楚悲切声音隐含着沉思,似乎在诉说着她平生的不得志; 她低着头随手连续地弹个不停,用琴声把心中无限的往事说尽。 轻轻抚拢慢慢捻滑抹了又加挑,初弹霓裳羽衣曲接着再弹六幺。

白居易诗论

论白居易讽喻诗论与创作实践的得失 白居易以其讽喻诗论和创作,曾被誉为与杜甫并称的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讽喻诗论强调诗歌创作要关系时事,“兴寄”、“美刺”。讽喻诗作也的确揭示了中唐时期的社会弊端,具有充分的真实性,这是应该充分肯定的。但是,讽喻理论与创作实践反差,主观意图与客观效果的背离,又显示出其讽喻诗论与创作的缺陷。分析白居易讽喻诗论与创作的缺陷,探讨其形成原因,有助于全面准确地认知和评价白居易讽喻诗论和创作,从中汲取历史经验教训,把握诗歌创作的自身规律。因而,本文重在谈论其不足之处。 一、 作为中国古代现实主义诗论,白居易最为人们看重的是其讽喻诗诗论。诸如“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新乐府序》),即要求诗歌创作立足社会现实,表现民生疾苦,直陈社会弊端,以求“补察时政”,“泄导人情”(《与元九书》)。此类观点,白居易诗作中也多有表述。可以说,“为时为事”是白居易讽喻诗论的总纲,“补察时政”,“泄导人情”是其讽喻诗创作的目的。 “为时为事”也是白居易的诗歌批评原则。他批评自屈原到李白等历代诗人作品不是“为时为事”,不能“补察时政”,“泄导人情”,认为“诗道崩坏”,“六义尽失”。即使是杜甫,“撮其《新安吏》、《石壕》、《潼关吏》、《塞芦子》、《留花门》之章,‘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句,亦不过三四十首”(《与元九书》)。因而,他自觉地创作讽喻诗,想以此超越杜甫,振兴诗道。 白居易的讽喻诗论继承先秦儒家的“兴寄”,“美刺”诗论传统,首次提出诗歌创作要“为时为事”,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然而,过于强调诗歌“为时为事”、“补察时政”的原则和作用,难免会忽略诗歌的其他表现内容和社会功能。诗歌表现生活的范围非常广阔,诗人感受生活的角度也很独特,既可表现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题材,抒发具有一定概括意义的情感倾向,也可表现诗人在特定环境氛围中某一瞬间独特的情绪感觉。意境才是诗歌创作成败优劣的关键。读者更乐意欣赏具有美学价值的诗篇。如果狭隘地限定诗歌“为时为事”,容易淡化诗歌的审美特性,有碍于诗歌题材的丰富性和多样化,有害于诗歌的创作和发展。 同样,白居易以此为原则评论历代诗人诗作,结论也有偏颇。屈原、苏武确为“不遇者”,但他们的“伤别”、“怨思”决非一已私怨,而是社会大环境与个人独特遭遇结合的情感体验,仍具有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陶潜首创“田园诗”,二谢开拓山水诗,对诗歌发展均有贡献,却均遭到白的指责。漠视盛唐诗歌,指责“诗史”杜甫尤甚。由《诗经》到盛唐诗歌,从诗歌内容到艺术形式,本为逐渐发展,走向辉煌的上升轨迹,在白居易看来却成了逐渐衰败的下降曲线。公允地说,白居易并非艺术修养不高,并非不领悟历代诗人的艺术造诣,问题在于,他对诗歌表现内容和社会功能,强调讽喻,不及其余,自然失于偏颇,又极易导致历史文化的虚无主义。单纯以政治功利为核心的“为时为事”、“美刺”比兴的

高中语文 高考诗歌鉴赏之名家精练:白居易

2020高考诗歌鉴赏之名家精练:白居易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自咏 白居易 随宜饮食聊充腹,取次衣裘亦暖身。 未必得年非瘦薄,无妨长福是单贫。 老龟岂羡牺牲饱,蟠木①宁争桃李春? 随分自安心自断,是非何用问闲人。 【注】①蟠木:弯曲的树。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白居易饮食随便充腹就行,穿着简朴暖身就好,可看出他作此诗时生活困窘。 B.体瘦家贫不一定寿短福少,从“未必”“无妨”的措辞可看出作者的生活态度。 C.“牺牲”过着饱足的生活,但改变不了被用作祭品的命运,不如“老龟”自在。 D.白居易借“老龟”“蟠木”寄托生活追求,运用反问的手法增强了抒情的表达效果。 2.本诗意在“自咏”,结合全诗,分析诗人表达了哪些人生态度。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3~4题。 放言五首(其二)① 白居易 世途倚伏都无定,尘网牵缠卒未休。 祸福回还车轮毂,荣枯反覆手藏钩②。 龟灵③未免刳肠患,马失应无折足忧④。 不信请看弈棋者,输赢须待局终头。 【注】①放言五首:公元810年,白居易好友元稹得罪权贵被贬,写了五首《放言》。五年后,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元稹闻讯写下了《闻乐天授江州司马》。白居易也写下五首《放言》诗来奉和。②藏钩:相传汉昭帝母钩弋夫人少时手拳,入宫,汉武帝展其手,得一钩,后人乃作藏钩之戏。汉武帝为防患女主乱政,立子杀母。③龟灵:古人认为龟通灵性,故常用龟甲占卜以决吉凶。④马失应无折足忧:这里引用塞翁失马的故事。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开篇点题,揭示了世事无定、祸福得失相倚伏转化的现象,表达了朴素辩证观。 B.这首诗语言形象生动深刻,将尘世的纷扰复杂比作一张网,将福祸轮回比作车轮转动。 C.诗歌引用典故,将飘忽不定的仕途与藏钩游戏联系在一起,表现作者面对人生起落的无奈。 D.尾联用弈棋输赢不可预测的现象,表现作者对世事无常、结局无法预期的现实的认知。 4.请结合颈联内容对本诗中体现的诗人的情感进行解读。

白居易诗三首赏析

白居易诗三首赏析 白居易简介 白居易: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土。祖籍太原。至曾祖白温移居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县东北)。祖父白鍠、父白季庚都是明经出身,宦游各地,做过县令、州别驾一类小官。白鍠长于五言诗,有诗集传世;白季庚为官清廉,多有政绩。白居易出生于新郑县(今属河南省)。母陈夫人粗通诗书,"亲执诗书,昼夜教导"。白居易和弟弟白行简、从祖弟白敏中都及进士第。 白居易的幼年是跟随父亲在中原一带度过的,正遇上叛军作乱,十一、二岁以后避居越中。十六岁北返长安,曾以诗文投谒当时名土顾况,很受赞扬。大约十七、八岁时,就写出《赋得古原草送别》那样的名篇。二十九岁在长安进士及第,三十岁应"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试,及第后授周至(今陕西)县尉。在那里写了《长恨歌》和《观刈麦》等名作。三十六岁入朝为翰林学士,拜左拾遗。这一时期,他意气风发,赋诗撰文,上书献策,积极参与朝廷的政治活动。《新乐府》五十首和十首《秦中吟》中的某些诗篇作于此时。他积极参与朝政,直言不讳,得罪了一些权贵。元和十年(815),他44岁时被贬为江州司马。次年秋写出了著名的《琵琶行》。以后又相继出任忠州(四川)、杭州刺史。长庆四年(824),他被授太子左庶子分司东都洛阳,这年冬天,自己编定了《白氏长庆集》五十卷,凡2191首作品(诗与文),并制序。敬宗宝历元年(825),54岁的白居易被任命为苏州刺史。此时他体弱多病,遂告假休官,56岁回到洛阳。此后虽一度入朝作秘书监(官职较高,但只管理国家图书),但他一因年老多病,二因当时牛、李党争激烈,他不愿介入,就请求退休,终于在大和三年(829)以太子宾客(闲官)分司东都,回到洛阳。七十一岁以刑部尚书致仕。七十五岁病逝于洛阳,追赠尚书左仆射。 白居易生前多次编集自己的诗文。会昌五年(845),即他逝世前一年,他作《白氏长庆集序》云:"白氏前集《长庆集》五十卷,元微之为序;后集二十卷,自为序;今又续后集五卷,自为记。前后七十五卷,诗笔大小凡三千八百四十首。集有五本:一本在庐山东林寺经藏院,一本在苏州南禅寺经藏内;一本在东都圣善寺钵塔院律库楼;一本付侄龟郎;一本付外孙谈阁童。"由于五本分藏,他的诗文基本得以保存。今存白诗二千八百多首,文八百多篇。南宋绍兴年间刻印的七十一卷本《白香山诗集》是现存最早的白集刻本。今人朱金城《白居易集笺校》是近年来较重要的笺校本。 白居易的思想是儒、道、释杂糅的。四十二岁贬江州前,以儒家为主导,积极入世,有"兼善天下"之志;此后道、释为主导,"知足",信"命定",求适意,"独善其身"成为生活信条。后半生做官信奉两条原则:不作京官(不介入朝廷党争);无为而治(半官半隐)。最终皈依佛门。 他前半生的文学主张很著名。《与元九书》云:"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寄唐生》诗云:"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但这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他也主张文学要吟咏性情,愉悦心意。他第一次编《白氏长庆集》时,把自己的作品分为四类:讽喻诗(如《新乐府》、《秦中吟》等)、闲适诗(如)、感伤诗(如《长恨歌》、《琵琶行》等)、杂律诗。前三类皆古体,近体皆入第四类。 《轻肥》 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 朱绂皆大夫,紫绶悉将军。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 樽罍溢九酝,水陆罗八珍。果擘洞庭橘,脍切天池鳞。 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诗题“轻肥”,取自《论语?雍也》中的“乘肥马,衣轻裘”,用以概括豪奢生活。 开头四句,先写后点,突兀跌宕,绘神绘色。意气之骄,竟可满路,鞍马之光,竟可照尘,这不能不使人惊异。正因为惊异,才发出“何为者”(干什么的)的疑问,从而引出了“是内臣”的回答。内臣者,宦官也。宦官不过是皇帝的家奴,凭什么骄横神气一至于此?原来,宦官这种脚色居然朱绂、紫绶,掌握了政权和军权,怎能不骄?怎能不奢?“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两句,与“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前呼后应,互相补充。“走马去如云”,就具体写出了骄与夸。这几句中的“满”、“照”、“皆”、“悉”、“如云”等字,形象鲜明地表现出赴军中宴的内臣不是一两个,而是一大帮。

琵琶行白居易 翻译及赏析

琵琶行白居易翻译及赏析 出自唐朝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 元和十年,余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 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琶 琵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令酒使快弹数曲。曲 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徒于江湖间余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 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滩。

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常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炉。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消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舱明月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