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初中 核心素养究竟是什么

历史初中 核心素养究竟是什么
历史初中 核心素养究竟是什么

核心素养究竟是什么?

核心素养究竟是什么?看看以色列、芬兰等国际同行及中国教育大咖们是怎么理解的?

柳(原教育部副部长):语言首先是一种能力,其次才是一门知识

素养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形成的,素养的形成过程,就是习得过程,习得过程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经过多次培养、反复训练才能够完成的。基础教育阶段正是各方面素养最好、最重要的养成阶段。

语文是什么?首先,我觉得语文是一种能力,是通过表达能力、交流能力、获取信息能力等体现出来的生存能力,是通过概念表达、是非判断、逻辑推理等思维能力体现出来的发展能力。

语文也是一种素养,是通过诗词歌赋、小说散文体现出来的艺术素养、文化素养。人类正是通过这样的素养,才使得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得以世代相传。其次,语文才是一门知识,一门关于语言和文字、文章的知识课程。

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尤其要重视的是读,读是更为基本的技能。多读多诵,体念就在其中;多读多诵,感悟就在其中。因诵成好,因诵成悟,因悟入巧,因巧入神,语文素养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升华的。

所以诵读是语文能力获得的重要的基础。所以把诵读说成是死记硬背而加以贬低,我觉得是十分荒谬的。针对当前语文课讲得多、练得多,花样多、学得累、获益少,示范课动作多、表演多、失效少的状况,我赞成提“返璞归真”这个口号。

苟(xx市委常委、教育工委书记):读懂儿童

读懂学生是当下我们教育各界应该认真对待的一件事情。儿童有一个童年的价值,他有他童年自己的一种所求、所想和所要。作为老师,我们应该首先考虑学生的这种独立性,释放儿童的天性,促进儿童的主动发展。

总说为什么中国的孩子好像创造力很差,这个原因很多,但是有一点原因,是不是我们教育界应该反思一下:我们是不是在他们很小的时候,保护了他们这种创造的天性?

我们能不能让孩子自己寻找答案?把孩子的答案当做正确答案来对待呢?你说他错了,我说不错,即便他答得错了,但是只要是他脑子里面答出来的,我认为就是正确的。因为他到了一定的时间,他自己就知道了,我们的教育者是要启发挖掘他的脑子里的这种主动性。怎么充盈学生的大脑,怎么让这个大脑激活?大脑富有活力?这是我认为教育应该研究的,老师应该注意的。

所以我希望教师要有几个变化。第一,要放下身段,平视学生,不再俯视。这个平视我觉得是“心理上平等”,你要引导他怎么把这个碎片的知识连贯起来,而不是用权威施加。

第二,教育者要与学生感同身受,要跟他一块认识认知这个问题,教他怎么想,怎么思考,从不同的角度怎么去看这个问题。

第三,我觉得比较大的变化就是学生和老师要互动,跟学生一块研究问题,特别是要激发学生去参与。

最后,教育者要由裁判员变成教练员,不要只说对和错,要看思路,要看方向对不对。

李xx(中国教育报刊社社长):科学素养与阅读素养贵在“养”字,养品质,养能力综合国际上的各种定义可以发现,科学素养有3个需要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第一要求对科学的知识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第二要求对于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第三对于科技对社会和个人产生的影响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这三项构成了科学素养的三个范畴。

什么是阅读素养?阅读素养是指获取理解运用文本信息的能力。科学素养与阅读素养贵

在"养"字,养品质,养能力。如果引申思考的话,科学与阅读素养对上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下关系到受教育者生存、生活、成长、成才。

如今科学与阅读素养的培养,已经成为当前国际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阶段国际教育的发展趋势,成为未来课改的主要方向。

Ehud Shachar(以色列著名教育专家、思维教育大师):以色列教育最理想的工具是游戏

有一个小学生,他6岁,念一年级,在他开始工作的时候,已经是2030年之后的事了。他的老师现在是49岁,这是一个很好的老师,他总是面带微笑,教学水平很高,他是在60年代出生的。现在这个60年代出生的人,在教这个需要为在21世纪30年代工作做好准备的学生。虽然这个老师很优秀,但他怎么可能为现在小孩子做好将来的准备呢?这是现在教育面临的挑战之一。

以色列的教育系统不是世界上最佳的教育系统,但以色列被称为创新国家。如果教育系统没有在教育和阅读方面达到世界的顶尖水平的话,那么以色列怎么会在创新方面做得这么好呢?

最主要的一点是,以色列把教育的重点放在对技能的培养上。

这些技能包括问题解决技能,决策技能;合作技能;克服情绪困难;克服固有思维模式等。此外,如果我们希望今天的学习者能为未来做好准备,我们必须要教给他们软实力。这些软实力包括谈判的技巧;如何分析自己的错误,并且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如何组织一场讨论;如何发起一项倡议;如何进行头脑风暴。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能力。

而对于21世纪未来的孩子来说,迁移能力、灵活思考的能力、合作能力是三个最重要的技能。

迁移是指从一个地方获得知识,并且在另外一个地方应用它的能力。实际上这是一种学习的能力。为什么学历史,并不光是要记得那些日子,而是要理解很多的价值,历史的价值,理解我们是谁。如果认为学一些东西仅仅是为了记得某些历史事件,这是绝对错误的。我们从这样一个科目当中学到的东西怎么样应用于另外一个主题,就是迁移的能力。

灵活思考。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包括改变习惯的能力、快速回应的能力等。我们的生命当中,时常要面对变化,我们是不是有能力应对?这就需要我们教给他们灵活思考的能力。

然后是合作。要和其他人合作,一块儿创造和分享,这在今天是最重要的一种能力。这个世界挑战越来越复杂,我们要理解别人,学会从其他人的角度分析问题。

如何教给学生这些能力呢?答案是要对学习过程结构化,而不是简单运用信息。主要包括四个步骤:一是经验,为学习者提供各种有意义的经验;二是赋予意义,将所教的内容与学习者的生活,以及他/她的未来建立联系;三是参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抓住学生的想象力,促进学生参与课堂;四是干预,给学习者提供各种挑战。

教学工具是什么呢?在以色列我们使用的是游戏。游戏对于我们来说很理想的、甚至是最好的教育工具。游戏是在创造一种模仿的过程。我们需要解决问题,要面对各种挑战,要理解规则,要做出反应。

游戏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一些思考的概念。在游戏中,我们还学习很多的概念,比如战略游戏。在我们学习这些之后,就进行一种迁移。我们把这样的知识迁移到不同的游戏,迁移到现实事件当中。

我们希望培养的是学生拥有正确的思考方式,他们能够去考虑15年之后会发生什么,而不光关注考试,关注一个学期之后的东西。我们要求他们去考虑离开学校之后,未来进入职业生涯需要的东西,这个是我们在以色列正在进行的教育投资。

Satu Valkama(芬兰学校校长):我们需要重新考虑目前的课程表是否适应时代的发展我们的世界正在不断地变化,很多新的知识在课本中并没有涉及,需要学生自己去学习。我们一直在思考,在学校里教给学生知识和从现实当中进行教育,哪个更重要。因此我们需要重新考虑目前的课程表是否适应时代的发展。

课程表是芬兰教育中极为重要的一个内容。芬兰课程表的构成基于三项基础:第一,国家决定的课程,也就是国家指导原则大纲;第二,地方政府对于课表有着强大影响,他们可以自由决定最适合当地情况的教学方式,为这种教学方式提供培训;第三,学校也可以自行决定课程表,比如把学校的一些价值观融入其中。

芬兰新的课程改革始于2012年,改革计划持续到2016年。从一至九年级,芬兰的中小学将总共开设不少于222门课程,社会、体育以及音乐、艺术方面的课时数会有所增加;一至六年级将融合生物、地理、物理、化学和健康课程,加强综合课程学习;同时,学校将开设更多元的语言课程项目。

核心课程计划的原则主要有这几个方面:课程指向学生的能力发展;着眼于可持续的未来是课程目标之一;实现教育各方面的平等;满足学生的需要,为学生学习提供各种支持;坚持基础教育阶段的一个连贯性和持续性;国际视野和全球责任意识;重视语言和文化的丰富性等。

课程表变化最重要的方面是强化价值观。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享受高质量的教育是每个孩子的基本权利,价值观也是和社会的变化紧密相关的。我们要关心每一个孩子义务教育的完成,加强合作,促进小学生的参与,改变学习环境。

芬兰课程表变化的原因之一是环境在不断地变化。在我们开始研究新的课程表的时候,我们就考虑到了最新的科技结果,考虑学生如果要适应未来的变化,需要什么样的技能,我们如何来改进教学,支持学生打造他们未来的竞争力。

如果这些变化在孩子的眼中什么都没有发生,那就等同于我们什么都没做。所以我们要关注在真实的现实当中到底有没有变化,我们要确保所有的东西在新课表中真的发生,在每一个学生当中真实地发生。

王xx(xx附中校长):把自由还给学生,是最好的一种教育方式

现在的教育不是把教室里的事做好就完了,还要看教室之外能干什么,所以叫课内课外相结合,有时候校内校外还要相配合,有一些课程在校内是完不成的。

我们提倡阅读,但课程不是从书本上就能学到的。我们的学生经常读书之后还要亲自去现场考察,可能很多人认为这会耽误学习。但我觉得,当孩子被逼着学习的时候是被动的学习,既理解慢又记得时间短,这是一个非常低效的学习。

而当你把它带到室外,带到野外,带到这些与他读的东西有关联的地方的时候,就会突然激发了他的兴趣,他由一种被迫的学习,变成了主动的学习、积极的学习,这个时候效率就高了,就自主学习、自主发展了。实践这么多年下来,我们老师已经坚定不移地相信,把自由还给学生,是最好的一种教育方式。开玩笑地说,孩子就是一朵花朵,只要有阳光和雨露,马上就可以绽放。

培养学生的科学和文化素养,要为他们搭建更多的更大的平台,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为他们创造自由想象、自由探索、自主发展无限的空间。所以学校教育说白了,只要你把空间给他们,时间给他们,自由给他们,他们就一定能够为你创造奇迹。然后你也因此也许能够为未来的人才创造奇迹。

窦xx(xx附小校长):儿童站在学校正中央

从1915年的成志学校,到走过百年历程提升为成志教育,我们有不变的核心的理念,就是儿童站在学校正中央。让儿童站在学校正中央的意义就是学校是儿童存在的意义,换句话说儿童存在的全部意义也才构成了学校。

成志教育首先要成志。今天的孩子们需要有一种从小的方向,这个立志可能从兴趣出发,乐趣出发。成志需要在立志过程当中。xx附小每天升国旗、每周一的国旗下讲话,都是与爱国主义相关内容的教育课,我们希望通过这种实践和体验来立志、宏志、引领。努力让孩子成为未来的榜样,社会的榜样。如果真能引领,我觉得那也许是我们最高尚的一种教育。

xx附小这一百年来一直在努力地实现了三个引领。第一个是价值观的引领。价值观塑造是成志教育的核心内容,方向可能比方法还重要。

第二个方面是课程的引领。课程是内容的问题,怎么做?我们体现“两个立足,一个创新”。一是立足xx大学的发展战略,从而落地于xx附小的战略课程;二是立足世界基础教育的最高水平,站在世界的坐标下看我们的基础教育。还有一个创新,即基于国家的基础课程改革进行优化,创建了xx附小1+X的课程结构。

第三是公益服务的引领。学校是培养有益于社会的人,需要培养感恩的人,也要培养报恩的人,报恩要懂得去回报这个社会,所以是一种责任和家国情怀,更是一种使命,我们带动儿童去引领,儿童也会不断地做着他应该做的延伸的工作。

初中历史教学中将如何渗透核心素养

初中历史教学中将如何渗透核心素养 ?初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时空观念、 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 价值观等,这是每一位初中历史教师在 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达到的教学目 标。本文探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将核 心素养渗透到课堂。 ?一、寻找学生最近发展区,选取适合学 生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初中历史课程有着非常明显的学科特征,所以可以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中培养学生 不同的核心素养。比如初中历史教学的 目标之一,就是要求学生能够明晰初中 历史的时空观念,要求学生将每个时空 中的重大事件以特有的方式贯穿起来, 放到时空中进行观察分析,让学生懂得

在时空中理解历史事件,并将各事件进 行关联,体会不同时空中历史变化的延 续性,体会历史事件中的局部和整体。 这个教学目标,就是对学生时空观念的 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将这 样的教学目标与每节课的教学内容紧密 联系起来,与学生最近发展区进行整合,选择最适合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 又比如,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就要选 取合适的史料对学生进行训练。比如在 部编版初中历史教材七年级上册《三国 鼎立》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掌 握两场战争的影响;以及战争中曹操一 胜一败的原因,理解以少胜多战役中的 智慧;三国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教 师可以指导学生分成学习小组,搜集相 关的图片、文字、音视频资料,并进行 整理。在此基础上,由每个小组展示自 己搜集到的资料,从而让学生通过史料 进行实证,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

过程,提升复述重大历史事件的能力, 分析两场战役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提 高对比分析的能力。值得一提的是,学 习小组可采用同组异质的原则,每组四人,自由组合,不同能力、不同层次的 学生能够在同一小组中交流,既培养了 学生史料实证的能力,又提高了学生史 论结合进行分析的能力。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在自主 探究中提升核心素养 ?自主探究是新课改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做课堂的主人。 初中历史教学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就 是要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如在七年级上册《东晋南朝时江南地区 的开发》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 各种方式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研究中, 真正去探索江南经济的发展。首先,教 师要向学生展示研究目标,组织学生成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策略教育文档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策略 1997 年国际组织提出“核心素养”的概念,此后多国家、多地区纷纷 开展教育改革,以“核心素养”为目标的教育体系在多国逐渐形成。反观中国的教育体系,自2003 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提出了历史教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以来,我们逐渐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以三维目标为导向的历史教学模式,可是这种教学目标“一是三维目标作为中学课程总目标,并没有真正突出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本质区别要求;二是在能力要求的层面上,现行初、高中历史课程的能力目标要求都在一个层次上,缺少明晰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学段梯度层次” [1] 。因此,新的一轮教育改革迫在眉睫,可喜的是2014 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提出建立“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的课程改革新要求,2016 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正式发布,基于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的新一轮课程改革明确改革的方向,成为今后我们国家培养新世纪面向未来的新人才和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杆。 那么高中历史核心素养由哪些内容组成呢?如何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培 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呢?笔者拟着重从高中历史教. 学核心素养的提高策略作探讨。 一、高中阶段历史学科素养的组成

素养是一个人品德、品格、素质和能力的综合体现,是一个人由出生以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及自我学习等综合因素影响而逐渐形成的一种综合素质,至于学科素养往往具有明显的学科特征,不同的学科对学生的具体学科素养要求不同,但指向相同,即通过本学科的学习让学生实现一种学习目标,即以学科知识为依托逐渐形成一种具有本学科鲜明特征的思维方式、学习能力、价值观导向及学科品质等因素构成的素质。抛开学科界限,“核心素养是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 品格与‘关键' 能力,是思想、品性、知识、技巧、能力和情感等方面的高度融合” [2] ,核心素养体现了对一个人综合能力的要求,这是未来人才的发展方向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具体到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教育部2016 年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明确指出:“历史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五个方面。”[3] 由此可以看出,高中生历史学科素养要求不仅进一步体现了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区别度,而且体现了对以往三维目标的综合化及面对新时代教育改革的新要求而做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同时是贯彻落实十八大以的反映, 来“立德树人”教育要求的具体体现。 二、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策略有了明确的课程改革目标和方向,接下来如何在教学实践中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呢?结合近几年教

浅谈初中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

浅谈初中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 历史学科素养是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学生在接受历史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基本知识、关键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的综合表现,是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能够体现出的带有历史学科特性的品质。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实施设计教学目标、创设问题情境、倡导自主探究、实现情感体验等方式对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进行培养,从而将历史教学的最高目标真正体现出来。 一、设计教学目标,凸显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的设计关系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发展。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深刻领会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仔细研读历史课程标准,把握好历史核心素养的具体目标及其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深化的过程,不是所有的核心素养目标都能在一节课中完成的。衡量教学目标是否有效,一看它是否贴切,即目标是否准确,与实际的教学内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相契合,具有可检测性;二看它是否具体,即目标阐述是否细化、多层,具有可操作性;三看它是否适度,即目标是否符合学生的内在需求,是否适合学生已有的思维结构与能力层次;四看它是否落实到位,即目标是否落到了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中去。

例如,针对“时空观念”和“历史价值观”这两项核心素养,在设计“西汉国家的统一”这课的教学目标时,就不能简单笼统地设定为“通过西汉统一的史实,形成时空观念和历史价值观”,应该将其设计为:“能够运用西汉疆域图,明确西汉疆域的四至;在梳理和概括汉武帝开疆拓土、独尊儒术等重要史事的基础上,认识西汉时期大一统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意义。”这样设计的教学目标,不仅时空观念和历史价值观的指向性很具体、明确,而且操作性与可检测性都很强,学生通过学习便可达到。 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核心素养 所谓“问题情境”是指在具体目标指引下,能够通过分析、理解、归纳等策略达成目标的空间学习环境,它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启发性、新颖性、趣味性、互动性。创设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真正促进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由“学会”向“会学”的学习方式转变,是实现培养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手段。在教学中,教师要找准“问题情境”这个切入点,创设形式多样的问题情境,挖掘学生的潜能,以提高学生对问题探究的内驱力,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精神。 教师可用悬念创设问题情境以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和历史 解释的能力。例如,教师在上课时可先就抛给学生这样一个悬念:“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自1851年爆发以来,势如破竹,1856 年在取得东征胜利以后,便进入了一个全盛的时期。然而,就因为一件

历史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

历史与社会学科核心素养“区域认知”的学习策略 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初中历史与社会中生活时空板块的学科核心素养为“空间感知”,而空间感知又可分解为区域认知和人地观念两个方面[1]。区域性是生活时空最重要的学科特性,可以说区域认知是奠定空间感知这一学科核心素养大厦中的基石。因此,本文就区域认知这一重要的学科核心素养作些内容上的梳理和学习策略的探究,总体思路如图1所示: 从图1可知,区域认知涵盖了区域位置、区域要素、区域特征、区域差异与联系等四方面的空间概念,并以空间位置为逻辑起点,相互间以箭头所示方向依次形成了有内在逻辑关系的知识序列,由此我们提出相应的学习策略。 一、明确区域位置:运用地图定位策略 建立区域的空间概念,首先要明确它在地球表面所处的位置,因不同的位置是形成各个国家、地区、城市等不同区域环境的首要因素。如“世界各大洲、各大洋的分布概况;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以及中华民族的生存空间”等课标中有关区域位置的内容,它们无一例外地编排在相关课标条目之先。 因此,明确区域位置,是区域认知活动的第一步,而这一步只有“迈”在地图上,才能走得坚实。地图具有直观一览性、地理方位性、几何精确性等特点,我们可以通过地图中空间信息图形等视觉语言,读出区域的空间位置及其相互关系。 1.区域的自然地理位置判读。如要确定澳大利亚大陆的自然地理位置,首先在世界政区图上,判读出澳大利亚大陆位于南半球,东临太平洋西濒印度洋;然后在图上找到从澳大利亚大陆中部穿过的是一条特殊的纬线——南回归线,由此判别出其大概的纬度范围及相关的气候带;最后利用地形图,判读出澳大利亚大陆是中间低平而四周略高的自流盆地。综合读图分析,澳大利亚大陆具有临海的条件与位于副热带气候带,及丰富的地下水资源的自然地理位置优势,因而其区域内分布着大面积的优质草场资源,为其有发达的畜牧业和进行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奠定了自然基础。 2.区域的人文地理位置判读。如我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新疆,在亚洲政区图上读出,它位于我国西北边陲,深入到了亚洲中心的内陆部位,与北亚、中亚、南亚的八个国家接壤;在国内它与甘、青、藏三个省区相邻。从此处可以读出新疆在国际上是多个种族、宗教交汇的复杂区域,也是国内少数民族的交融处。贯穿其全境的兰新铁路,西出阿拉山口穿过中亚可达欧洲,向东延伸到我国的中东部经济带,是我国对外开放的“桥头堡”。同时新疆是古代的“丝绸之路”和今天国家正在积极推行的“一带一路”建设的必经之处。所有这些,都凸显出新疆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人文地理位置的独特性。 二、明晰区域要素:采取系统分析策略 区域要素是指区域系统的主要成分或部分,主要由自然要素(地形、气候、河湖、植被和土壤等)和人文要素(人口与人种、语言与宗教、民族、经济、文化和政治等)两部分组成。各区域要素是构成区域知识的最基本单位,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决定了区域系统的主要特征。因此,要了解区域的特征,就必须明晰各区域要素所起的作用及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区域中各要素的联系,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形成了一个有机系统。因此,学习区域要素最为切实可行的是采取系统分析法。系统分析法指把要解决的问题作为一个系统,对系统要素进行综合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案。一般来说,地形、气候、河湖、植被和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 根据对核心素养的认识,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我们认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所养成的相对稳定的、必备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方法以及情感价值观的有机构成与综合反映,主要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和历史价值观五大方面。 1.时空观念 历史的时空观念是指将所认识的史事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掌握“时空观念”是学生学好历史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基本途径。在学习历史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科学地使用与时空有关的概念术语、古今地图、大事年表等阐述中国及世界进程;依据历史的纪年与时序建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性;从历史年表、历史地图中获取所需的信息;有意识地将重大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框架下进行考察。 2.史料实证 史料实证是指通过严格的检验获取可信史料,并据此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历史学是一门实学,对历史的探究是以求真求实为目标,以史料为依据,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将符合史实的材料作为证据,进而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有一分史料说一分话”。史料既是我们揭示历史真相不可或缺的证据,更是我们评析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与历史事件的基石。因此,“史料实证”既是历史学习与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解释历史和评判历史的重要能力体现。在学习历史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和发展学生运用史料进行实证的能力,教会学生如何搜集、辨别、选择和使用各种历史资料,在史料中发现线索和有效信息,并经过思辨与探究而判断史料是否可以作为实证的证据;引导学生根据学习与探究的问题自行进行史料的甄别,考察史料的可信度和使用价值;教会学生运用相关史料形成新的问题视野,构建属于自己的历史叙述,从而培养学生“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证据意识。 3.历史理解 历史理解是指要从历史实际的角度尽可能客观地、实事求是地看待和理解过去发生的事情。从一定意义上说,建构历史解释的关键是理解历史。要想真正理解历史,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一种“了解之同情”的态度、一种博大的襟怀和一种丰富的想象力,以此引导学生尽可能地收集可靠的史料,突破时空的界限,设身处地理解和感悟历史上发生的各类事情;将历史事件的发生、进程与结果,历史人物的言行、贡献与地位,历史现象的出现、状态与后果等等都放在历史的条件中进行具体的考察,并实

中学生六大核心素养

9月13日上午,北师大举行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这 项历时三年权威出炉的研究成果,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表现、落实 途径等做了详细阐释。据透露,这份核心素养可是事关今后的课标修订、课 程建设、学生评价等众多事项哦。 这两年教育的流行语排行榜,“核心素养”榜上有名。“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也被很多人替换成“有了六大素养,走遍天下都不怕”。 那六大素养都有哪些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社会参与,重在强调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 5. 责任担当。主要是学生在处理与社会、国家、国际等关系方面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具体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等基本要点。 6. 实践创新。主要是学生在日常活动、问题解决、适应挑战等方面所形成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应用等基本要点。 主要表现 那么,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核心素养具体包括哪些要点呢?小编也很好奇。仔细一看,原来六大素养还具体细化为人文积淀、国家认同、批判质疑等18个要点,各要点也确定了重点关注的内涵。 文化基础——人文底蕴 1、人文积淀 重点是:具有古今中外人文领域基本知识和成果的积累;能理解和掌握人文思想中所蕴含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等。 2、人文情怀 重点是:具有以人为本的意识,尊重、维护人的尊严和价值;能关切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等。 3、审美情趣 重点是:具有艺术知识、技能与方法的积累;能理解和尊重文化艺术的多样性,具有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意识和基本能力;具有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具有艺术表达和创意表现的兴趣和意识,能在生活中拓展和升华美等。 文化基础——科学精神 1、理性思维 重点是:崇尚真知,能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学原理和方法;尊重事实和证据,有实证意识和严谨的求知态度;逻辑清晰,能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解决问题、指导行为等。 2、批判质疑 重点是:具有问题意识;能独立思考、独立判断;思维缜密,能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做出选择和决定等。 3、勇于探究 重点是:具有好奇心和想象力;能不畏困难,有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能大胆尝试,积极寻求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法等。 自主发展——学会学习 1、乐学善学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 时空观念:在特定时间和空间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 1. 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 2. 知道划分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方式,运用这些方式叙述过去。 3. 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事件、人物、现象的相互关联。 4. 能够在不同时空框架下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并据此对史事作出合理解释。 5. 在认识现实社会时,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 史料实证: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1. 能够知道史料是通向历史认识的桥梁,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径与方法。 2. 能够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和对史料作者意图的认知,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并在此过程中体会实证精神。 3. 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历史叙述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 4. 能够以实证精神处理历史与现实问题。历史理解:对史事的叙述提升为理解其意义的理性认识和情感取向。 1. 努力理解各种历史叙述及其语境的含义。 2. 对历史具有同情理解的态度,即依据可靠史料设身处地认识具体的史事,对历史境况形成合理的想象,更好地感悟和理解历史上的各种事物。 3. 理解历史叙述与历史事实之间的差异。 4. 在同情理解的基础上尽可能实事求建构

历史叙述。 5. 在对历史和现实的认识中,能够体现出尊重和理解他人、客观处理问题的态度。 历史解释: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与能力。 1. 能够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知道对同一历史事物会有不同解释,并能对各种历史解释加以理解和评析。 2. 能够客观论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3. 能够认识历史解释的重要性,学会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 4. 面对现实社会与生活中的问题,能够以全面、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加以看待和评判。历史价值观:对历史的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辩证统一,从对历史真实和历史意义的追求中凝练出来的价值取向。

初中历史初中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解读

初中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解读 1、核心理论: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基本原理: ①人类社会及其历史是客观存在的; ②人类社会历史按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规律向前发展; ③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④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服务和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⑥阶级分析方法; ⑦人类社会从分散到整体的发展;

⑧生产斗争、阶级斗争(社会革命),科学实验(指自然科学技术)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 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承认杰出个人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等 2、核心思维:时空观念 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能力。 呈现形式:历史纪年、历史时序、年代尺、阶段特征、历史大事年表、历史地图等。 3、核心方法:史料实证 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呈现形式:史料分类、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图像史料、史论结合、观点论证等。 4、核心能力:历史解释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 呈现形式:历史叙述、历史评价、历史理解、因果关系等。 5、核心价值: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该具有的人文追求,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呈现形式:优秀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科技文明、爱国精神、科学精神、民主法治、联系现实等。 学好初中历史需要掌握的七种史观 做到以下三点,学好历史不再难! 学好初中历史,常用的七种记忆法 如何学好初中历史?(四)—谈七年级学生如何预习新课 一线高级教师告诉你学好历史的捷径 如何学好初中历史?(三)

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

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 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 素养1:时空观念时空观念是指对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能够知道分割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方式,并能运用这些方式叙述过去;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人物、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并据此对史事作出合理解释;在认识现实社会时,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 素养2:史料实证史料实证是指通过严格的检验获取可信史料,并据此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知道史料是认识历史的唯一桥梁,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径与方法;能够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和对史料作者意图的认知,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并在此过程中体会实证精神;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重构历史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能够以实证精神处理历史与现实问题。 素养3:历史理解历史理解是指将对史事的叙述提升为理解其意义的情感取向和理性认识。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努力理解各种历史叙述及其语境的含义;能够对历史具有同情理解的态度,即依据可靠史料设身处地认识具体的史事,对历史境况形成合理的想象,更好地感悟和理解历史上的各种事物;能够理解历史叙述与历史事实之间的差异;能够在同情理解的基础上尽可能实事求是地建构自己的历史叙述;在对历史和现实的认识中,能够体现出尊重和理解他人、客观处理问题的态度。 素养4:历史解释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能力。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知道历史解释可以不同形式出现在历史叙述中,并能对各种历史解释加以理解和评析;能够客观论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能够认识历史解释的重要性,学会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面对现实社会与生活中的问题,能够以全面、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加以看待和评判。 素养5:历史价值观历史价值观是对历史的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辩证统一,是从人研究的真、善、美追求中凝练出的价值取向。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对历史的价值判断是以史实为基础的,但又是依据一定的价值观对史实做出的主观评判;能够认识到分辨历史上的真伪、善恶、进步与倒退,以及公

浅论初中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摘要: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基本的史实、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方法和对人物的评价方法等。初中历史以基本史实为主,如果不能形成有效记忆,就等于没学。在学习基本史实的基础上,教师应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注重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良好的理智、道德情感和审美情趣;注重弘扬民族精神。很多学生很认真,很努力,但学习成绩却不理想,出现了学习困难,我想这与他们的学习方法不当有关,教师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初中生知识储备不足,比较感性,在历史评价这方面是比较薄弱的,很多学生还停留在“好人”“坏人”“好事”“坏事”的浅显、稚嫩层面上,因此培养他们正确的历史评价方法就显得很有必要。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带有鲜明的学科特色,依托于具体学科的知识体系。是学生学习该学科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思维品质和关键成就。 历史学科素养是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学生在接受历史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基本知识、关键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的综合表现,是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能够体现出的带有历史学科特性的品质。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探究,对教学实践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具体到初中历史,我认为其基本的核心素养包括:基本的史实、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方法和对人物的评价方法等。 一、基本史实。 初中历史以基本史实(包括时间、地点、主要人物、简单经过、结果和影响等)为主,如果不能形成有效记忆,就等于没学。所谓的“运用”、“发挥”也是建立在记忆的基础上,没有基本的记忆,哪来的“运用”、“发挥”?所以,基本史实的掌握是初中历史学科的首要素养。很多人认为历史考试反正是开卷,到时候随便抄抄就行,没必要再去记忆,这种想法大错特错。的确,历史是开卷考试,但是绝大部分题目是运用题,需要在熟练掌握书本知识基础上加以综合分析,这样的题目指望临时抄书是不可能的。即使填空题能查到,如果每题都查看书本,也是非常的浪费时间。退一万步说,即使每题都能在书本上找到答案,通过抄书考了满分。但是书本一合,什么都不知道,那其实还是为零。总不能在别人问你“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有哪些”、“一战爆发根源是什么”时,你说我先去查查历史课本去,那你和没学过历史又有什么区别呢?所以不管是开卷还是闭卷,都应该要熟练记忆基本的史实,这是最基础的,这与素质教育并不冲突,素质教育并不是说就不要记忆。很多时候,学生不愿背诵和记忆只不过是拿素质教育作为自己偷懒的幌子而已。当然,死记硬背不可取,我们主张

核心素养下的初中历史有效课堂教学

核心素养下的初中历史有 效课堂教学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初中历史有效课堂教学 1.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历史“新课改”教学目标是什么 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通过构建时空观(“点——线”结合),以史料教学为载体,逐步学会运用时序与地域、原因与结果、动机与后果、延续与变迁、联系与综合等概念,对历史事实进行理解和判断,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 “知识、能力、情态价值(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中要求的“唯物史观”主要观点: ⑴思想变革与社会变革的关系; ⑵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和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重要贡献; ⑶民族交融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趋势; ⑷历史是许多单个意志相互作用的影响; ⑸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⑹1840年以来,近现代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进行的英勇奋斗和艰苦探索等。 2.突出对主干历史知识(历史构成要素)考查 历史构成要素有时间、地点、人物、原因、背景、经过、内容、结果、性质、意义、影响等,具体构成要素要根据具体历史。 ⑴重要历史人物: “事迹+影响(进步+局限)+结论”或“史实+情感+历史作用” ⑵重大历史事件(主要要素): ①背景:历史条件或现实环境——国内背景+国际 ②原因: A.主观(内因)+客观(外因);B.直接原因: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主要原因: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因素;根本原因:历史趋势(生产力发展、 时代要求)+主观需要 ③目的、动机(主观方面的原因):A.直接动机:解决当前面临的种种危机或问题;B.主要目的:实现某一方面目标,求得稳定和发展等; C.根本目的:建立或巩固统治,维护统治阶级利益(根本利益) ④过程:准备→开始→发展或曲折→成功或失败;注意关键词:爆发、转折点、成立、开辟、第一、标志、最多、最早 ⑤性质: ⑥历史影响、意义、作用:A.国内影响+国际(世界)影响; B.经济影响、政治影响、思想文化影响等; C.“意义”:长远的、影响面重大的影响。 D.“作用”:直观的、短期的效果,多指积极影响。 ⑦判断历史事件成败及原因:A.判断成败依据:直接目标→主要任务→根本任务;B. 成败原因=(主观+客观)(经济+政治+军事+策略+……);C.成败根源=(社会条件+阶级本质)(进步/局限) ⑧教训经验或启示:经验一般指正面的成功的方面;教训一般指反面的失败的方面;启示则二者兼而有之。 3.利用好历史史料 ⑴史料的分类: ①史料按史料价值的不同可分为 A.一手史料(直接史料、原始材料):当事人或目击者提供的材 料(表达个人的亲身经历),如日记、信件、自传、谈话。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 时空观念:在特定时间和空间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 1. 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 2. 知道划分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方式,运用这些方式叙述过去。 3. 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事件、人物、现象的相互关联。 4. 能够在不同时空框架下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并据此对史事作出合理解释。 5. 在认识现实社会时,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 史料实证: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1. 能够知道史料是通向历史认识的桥梁,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径与方法。 2. 能够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和对史料作者意图的认知,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并在此过程中体会实证精神。 3. 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历史叙述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 4. 能够以实证精神处理历史与现实问题。 历史理解:对史事的叙述提升为理解其意义的理性认识和情感取向。 1. 努力理解各种历史叙述及其语境的含义。 2. 对历史具有同情理解的态度,即依据可靠史料设身处地认识具体的史事,对历史境况形成合理的想象,更好地感悟和理解历史上的各种事物。 3. 理解历史叙述与历史事实之间的差异。 4. 在同情理解的基础上尽可能实事求建构历史叙述。 5. 在对历史和现实的认识中,能够体现出尊重和理解他人、客观处理问题的态度。 历史解释: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与能力。 1. 能够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知道对同一历史事物会有不同解释,并能对各种历史解释加以理解和评析。 2. 能够客观论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3. 能够认识历史解释的重要性,学会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 4. 面对现实社会与生活中的问题,能够以全面、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加以看待和评判。 历史价值观:对历史的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辩证统一,从对历史真实和历史意义的追求中凝练出来的价值取向。 1. 能够理解对历史的价值判断是以史实为基础的,但又是依据一定的价值观对史实作出的主观评判。 2. 能够认识到分辨历史上的真伪、善恶、进步与倒退,以及公平、正义与否,是学习历史的重要目的。 3. 能够将对历史的认识延伸到对自身成长和现实社会的认识上,能够从历史中获取有益的养料,从实践层面体现历史的价值。

初中历史教学核心素养培养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e110231650.html, 初中历史教学核心素养培养 作者:朱磊 来源:《文理导航》2019年第10期 【摘要】核心素养是素养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或者发挥关键作用的素养,是当前历史学科教学的指导思想,对提升历史学科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作用。文章首先介绍了初中历史核心素养的内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继而就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初中历史;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核心素养是当前课程教学中方兴未艾的理念,指学生需要具备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核心素养具有学科性,不同学科的核心素养有着较大的差别,对初中历史而言,其核心素养主要有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项内容。 1.初中历史核心素养的内容 第一,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以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史观,在学生的历史学习中具有指导性的地位与意义。第二,时空观念。任何历史人物或者历史事件,均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以及空间场域下发生,时空观念要求我们在历史认知中,要结合时代背景,从特定的时空环境,对历史进行观察与分析。第三,史料实证。史料实证以史料为基础,求真求实为目标,主要借助对可信度较高的史料的分析与梳理来总结、归纳符合史实的材料,从而形成对历史正确、客观的认知,是历史学习中的基本方法。第四,历史解释。历史解释指对历史进行的理性分析与客观评价,是学生历史能力与历史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解释以记录历史的史料为依据,以解释者的历史理解为基础,具有客观性与主观性相统一的特征。第五,家国情怀。古代中国社会以家国同构为主要特征,“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国情怀正是在此一背景下诞生,指主体对共同体的认同,是历史学习在情感、态度层面的集中体现,也是历史育人功能的主要标志。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虽然可以表述为五点内容,但五点内容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必须从整体的角度来把握,换言之,学生只有在坚持唯物史观的基础上,从特定时空观念出发,借助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才能把握历史,也才能形成家国情怀。 2.初中历史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 2.1注重历史分析,培养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理论,在历史学习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不仅是坚持核心素养教育理念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学生

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专题复习

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专题复习 一、转理念——“事情正在起变化”:立德树人+学科素养+核心价值 1、关注国家大势: 党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关键时期召开。 考试中心将迅速掀起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热潮,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把力量凝聚到实现党的十九大确定的各项任务上来。 ——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钢、党委书记桔《牢记立德树人使命,写好教育考试奋进之笔》 2、关注方针政策: (1)2014 年3 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核心素养”这个崭新的概念首次出现在了国家的文件中,并被置于“未来基础教育改革之灵魂“的地位。 (2)2017年8月,教育部发布了2017年新版课程标准实施指导意见,指出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通过某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念。 3、关注顶层设计: (1)舆论导向 钢(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 《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深化高考考试容改革》2015-07 《围绕高考核心功能,全面深化考试容改革》2017-10 《牢记立德树人使命,写好教育考试奋进之笔》2018-03 于涵(教育部考试中心副主任)《高考改革与核心素养》2017-11 徐奉先(教育部考试中心,研究员)《恢复高考40年历史学科考试命题评述》 (2)《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高考考试容改革注重顶层设计、统筹谋划,突出考试容的整体设计,科学构建高考评价体系。 通过“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导向教学”这个三位一体的核心立场,回答了“为什么考”的问题; 通过“核心价值、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四层考查目标,回答了高考“考什么”的问题; 通过“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四个方面的考查要求,回答了“怎么考”的问题。 (3)《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考试大纲 2017年版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历史课程要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目标,使学生通过历史学习,逐步形成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进一步明确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 2019年高考历史考试大纲指出:高考历史科要求考查考生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考生的人文精神与素养,引导其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与18年考纲相比新增的部分) 二、定方向——“高考是指挥棒”: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引导教学 2018年高考历史试题贯彻落实考试容改革要求,以高考评价体系为依托,注重考查核心价值、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突出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及开放性。试卷结构合理,难度适宜,有利于高校选拔新生和助推素质教育发展。 1.聚焦立德树人,发挥历史学科育人导向作用。 (1)引导考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 (2)汲取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引导考生塑造健全人格,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为高校选拔具有家国情怀的学生; (4)引导中学落实党和国家对历史教育的要求,培养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落实依纲考试,凸显考试与素质教育要求的在联系。 (1)强调必备知识,避免“偏、难、怪、深”; (2)找准关键能力,支撑学生终身发展; (3)注重学科素养培养,引导学生适应时代发展要求; 3.优化考试理念,体现素质教育基本要求。

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

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 导读:本文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 素养1:时空观念时空观念是指对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能够知道分割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方式,并能运用这些方式叙述过去;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人物、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并据此对史事作出合理解释;在认识现实社会时,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 素养2:史料实证史料实证是指通过严格的检验获取可信史料,并据此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知道史料是认识历史的唯一桥梁,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径与方法;能够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和对史料作者意图的认知,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并在此过程中体会实证精神;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重构历史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能够以实证精神处理历史与现实问题。 素养3:历史理解历史理解是指将对史事的叙述提升为理解其意义的情感取向和理性认识。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努力理解各种历史叙述及其语境的含义;能够对历史具有同情理解的态度,即依据可靠史料设身处地认识具体的史事,对历史境况形成合理的想象,更好地感悟和理解历史上的各种事物;能够理解历史叙述与历史事实之间的差异;能够在同情理解的基础上尽可能实事求是地建构自己的历史叙述;在对历史和现实的认识中,能够体现出尊重和理解他人、客观处理问题的态度。 素养4:历史解释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能力。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知道历史解释可以不同形式出现在历史叙述中,并能对各种历史解释加以理解和评析;能够客观论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能够认识历史解释的重要性,学会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面对现实社会与生活中的问题,能够以全面、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加以看待和评判。 素养5:历史价值观历史价值观是对历史的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辩证统一,是从人文研究的真、善、美追求中凝练出来的价值取向。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对历史的价值判断是以史实为基础的,但又是依据一定的价值观对史实做出的主观评判;能够认识到分辨历史上的真伪、善恶、进步与倒退,以及公平、正义与否,是学习历史的重要目的;能够将对历史的认识延伸到对自身成长和现实社会的认识上,能够从历史中获取有益的养料,从实践的层面体现历史的价值。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学习心得体会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学习心得体会 今天上午在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聆听了余柏青老师的《核心素养视阈下的中学历史教学》报告。报告澄清了我一直以来关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从最早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到后来的时空观念,历史理解,史证意识,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直到现在的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的最终版本。历时一年多将近两年的时间,以首都师范大学徐蓝教授为核心的专家团队终于敲定了最后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与此对应,他们制定了配套的历史学科学业质量标准以适应即将到来的高考改革。历史学科共被分为四个等级,一级为最低等级,二级为高中毕业应达到的合格等级,还有依次拔高的三级和四级。后一个等级均涵盖前面的等级。高中历史教材共分为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必修部分4个学分,主要课程为《中外历史纲要》。选修分为两部分,10个学分,为进一步学习历史的学生提供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方面的内容。

关于核心素养,余老师不仅明确了它的五大部分,还分别阐述了每个部分在核心素养这个体系中的地位。其中以唯物史观最为重要,它属于方法论,至少涵盖以下几个方面:人类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这种规律从纵向看是从低级到高级,从横向看是从分散到整体;人类社会结构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在阶级社会中的阶级分析方法;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等。其次,核心素养的第二个内容时空观念属于知识面的层次。余老师将时空观念分成了动态时空观和静态时空观两大基本类型。再次,余老师将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归到了研究力方面。而最后的家国情怀明显属于历史价值观的范畴。 听了这场报告,受益良多。同时也认识到了自己在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第一,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注重了历史的时间观念却更多地忽视了空间观念。(参看刘芃:《历史学科的教育与测量》)第二,史料在我的课堂中几乎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即使有时会用到一些史料,但也没有正确地使用,没有按照给出史料,引导学生,传授方法,分析史料,

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核心素养

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核心素养 ?初中历史以基本史实为主,如果不能形成有效记忆,就等于没学。在学习基本史实的基础上,教师应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注重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良好的理智、道德情感和审美情趣;注重弘扬民族精神。很多学生很认真,很努力,但学习成绩却不理想,出现了学习困难,我想这与他们的学习方法不当有关,教师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初中生知识储备不足,比较感性,在历史评价这方面是比较薄弱的,很多学生还停留在“好人”“坏人”“好事”“坏事”的浅显、稚嫩层面上,因此培养他们正确的历史评价方法就显得很有必要。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带有鲜明的学科特色,依托于具体学科的知识体系。是学生学习该学科之

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思维品质 和关键成就。 ?历史学科素养是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 分之一,是学生在接受历史教育过程中 逐步形成的基本知识、关键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的综合表现,是学 生通过历史学习能够体现出的带有历史 学科特性的品质。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的探究,对教学实践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具体到初中历史,我认为其基本的核心 素养包括:基本的史实、情感态度和价 值观、学习方法和对人物的评价方法等。?一、基本史实。 ?初中历史以基本史实(包括时间、地点、主要人物、简单经过、结果和影响等) 为主,如果不能形成有效记忆,就等于 没学。所谓的“运用”、“发挥”也是建立在 记忆的基础上,没有基本的记忆,哪来 的“运用”、“发挥”?所以,基本史实的掌

握是初中历史学科的首要素养。很多人 认为历史考试反正是开卷,到时候随便 抄抄就行,没必要再去记忆,这种想法 大错特错。的确,历史是开卷考试,但 是绝大部分题目是运用题,需要在熟练 掌握书本知识基础上加以综合分析,这 样的题目指望临时抄书是不可能的。即 使填空题能查到,如果每题都查看书本,也是非常的浪费时间。退一万步说,即 使每题都能在书本上找到答案,通过抄 书考了满分。但是书本一合,什么都不 知道,那其实还是为零。总不能在别人 问你“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有哪些”、“一战爆发根源是什么”时,你说我先去查查历史课本去,那你和没学过历史又有 什么区别呢?所以不管是开卷还是闭卷,都应该要熟练记忆基本的史实,这是最 基础的,这与素质教育并不冲突,素质 教育并不是说就不要记忆。很多时候, 学生不愿背诵和记忆只不过是拿素质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