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钻孔地质记录表

1-钻孔地质记录表

钻孔地质记录表

工程名称开孔日期年月日终孔日期年月日钻孔编号里程桩号:孔口地面高程:m 施工单位:初见水位m稳定水位m

工地负责:机长:记录:

钻孔地质编录详细介绍

钻孔地质编录细则

《新疆哈密市突出山铁矿普查》项目组 二○○五年八月

钻孔地质编录细则 一、目的、布设原则 钻孔施工目的是为查明地表矿(化)体的产状、形态、厚度、矿石组合及品位等地质特征向深部变化情况,进一步了解控矿地质条件及成矿远景,并为储量计算提供依据。其部署本着由已知到未知,由浅部向深部,对地表出露较好、具有一定规模,且对应有明显激电异常的矿(化)体首先部署此项工作。 本细则根据《地质矿产勘查标准汇编》和《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管理制度汇编》并结合以往钻探工作综合编写。 二、开孔前的准备工作 1.编录人员首先应认真学习设计,明确所要施工钻孔的目的、任务及对钻孔的各项要求,熟悉已有地质资料,了解钻孔施工处的地层、构造、矿化蚀变等地质情况,为编录工作打下基础,并认真编制和填写设计勘探线剖面图、《钻孔地质技术设计书(设计柱状图)》。 2.钻孔开钻前,技术负责及编录技术员要提前10—15天到实地根据钻孔设计的孔位用罗盘和皮尺结合GPS、工程后方交汇或者地形图确定钻孔定位。布孔后孔位用木桩作标记,木桩上用油漆标注钻孔号,以便机台及时平整机场。孔位后不得擅自移动,在平整机场后再次用后方交汇法验证孔口位置,确保孔位未移动。编录技术员应及时向机台下达《钻孔定位通知书》。格式见表2。 3.机台将钻塔、钻机安装完毕,技术负责及编录技术员要到现场

进行安装验收。验收项目主要有:钻孔位置是否移动、检查和校正钻孔水平程度(罗盘测量)、钻孔立轴、钻孔天顶角及岩心收集装置(岩心箱,岩心牌等)。验收合格后,签发《钻孔安装验收书》。 4.钻孔安装验收合格后,编录技术员应及时填发《钻孔开孔通知书》,并应向施工人员详细介绍钻孔施工目的,地质情况及对工程质量的要求,严格保证钻孔质量,确保六大指标的实施。岩心的清洗整理至编号等一整套工作应由钻机各班记录员承担。 ZK××地质设计书 表1 设计孔深钻孔类别 设计方位角施工机号 设计倾角钻机类型 钻孔定位、安装通知书 表2 No 批准(技术负责、分队长签名)

工程地质钻探作业指导书

工程地质钻探作业指导书 二〇一三年二月二十三日

批准: 审查: 编写:总工室

目录 1 目的 (1) 2 范围 (1) 3 职责 (1) 4 工程地质钻探操作及质量技术要求 (1) 5 相关文件 (7) 6 记录 (7)

工程地质钻探作业指导书 1目的 为提高我院工程地质钻探的质量和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确保安全生产及地质勘察原始资料的准确性,充分查明地表以下工程地质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特编制本作业指导书。 2范围 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我院承担的各类水利水电工程地质钻探及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地质钻探。 3职责 3.1钻探作业人员负责对班报表的填写,并由值班班长作好交班签字认定。 3.2钻探技术负责人作钻孔岩芯编录。 3.3专业技术项目负责人对作业过程进行检查,对岩芯编录成果进行检查、复核。并对所检查的成果质量负责。 3.4地质勘察队负责人或主任工程师负责对钻探成果进行全面审查,对成果的技术质量负责。 4工程地质钻探操作及质量技术要求 4.1基本要求 4.1.1钻探工作应以勘测大纲或钻孔任务书为依据进行准备和施工。

钻探操作人员必须是经过培训和考核合格的技术工人,凡未经培训和考核的新工人不得顶岗作业。学习操作时,必须有技术工人在旁监护。 4.1.3钻探及试验过程中,必须如实准确记录,并对资料及时进行整理分析,以便指导钻探工作的顺利进展,根据存在的不同地质条件确定行之有效的钻探工艺及试验方法。 4.2钻探技术要求 4.2.1 钻孔质量要求 工程地质钻探,通常需要全孔连续采取岩芯,还需要在孔内做各种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试验和测试。所以要求尽可能地提高岩芯采取率,并尽量使所采岩土样品不受扰动。在软岩层及软弱夹层中钻进时必须采取一些特殊技术措施,甚至用干钻来提高软弱岩芯的采取率,必要时采用降低转速、减小孔底压力、缩短钻程等有效措施。具体应满足: 4.2.1.1钻探口径和钻具规格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的规定,成孔口径应满足取样、测试和钻进工艺的要求; 4.2.1.2钻进深度、岩土层面深度、地下水位的测量误差应不底于±5cm; 4.2.1.3确保钻孔的垂直度,每25m测量一次垂直度,每深100m允许偏差为±2°,钻孔斜度偏差超过规定时,应及时采取纠斜措施; 4.2.1.4 应严格控制非连续取芯钻进的回次进尺,使分层精度符合要求; 4.2.1.5钻孔时应注意观察地下水位,量测地下水初见水位与静止(稳定)水位。 4.2.2 钻进方法(工艺)要求 4.2.2.1工程地质钻探均应采用回转方式钻进; 4.2.2.2在地下水位以上的地层中应进行干钻,不得使用冲洗液,不得向孔内注水; 4.2.2.3对覆盖层及可能坍塌的深部地层应采取护壁措施(凡要在孔内进行抽、压、注水试验的钻孔不宜采用泥浆、水泥浆及化学浆液护壁,要求采用套管护壁); 4.2.2.4在岩层中钻进,回次进尺不得超过岩芯管长度,在覆盖层(软质岩层)中钻进,回次进尺不得超过2.0m;

原始地质编录规定

原始地质编录规定 一、原始地质编录工作的基本内容 (一)原始地质编录是观察研究井巷工程、钻探工程所揭露地质现象的现场记录和观察研究手段的记录。记录由原始编录人员选用适当的记录手段(如数字、文字、图象、图件等)进行。 (二)原始地质编录工作包括现场编录和内业整理两个方面。 现场编录前,要做好一切准备工作,及时收集有关地质资料,初步了解地质情况。现场编录时,要认真观察研究地质现象,做好素描,采集标本、样品,测量地质体的位置、产状、形态等数据,并以适当的记录手段和方法进行编录。 内业整理是根据各种测量成果和对标本、样品的鉴定、测试成果对现场编录进行修正、补充和归纳、整理,编制必要的图表,并按规定格式整饰。 二、原始地质编录工作的基本要求 (一)原始地质编录必须真实、客观。对地质现象要认真、细致、全面地察研究,联系认识,准确判断和记录。编录中应明确区别开实际观察资料与推断解释资料。 (二)原始地质编录应随工作进展逐日或随施工进展及时进行。 (三)原始地质编录的图、表、文字说明必须互相吻合一致,整洁美观、字迹规整,字体规范。 (四)原始地质编录要有各种必要的符合质量要求的测量、绘图工具和量具。编录中必须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规定的计量单位名称和符号。数值要反映其精确程度,写出全部有效数位。 (五)原始地质编录要使用规定采用的记录设备和材料。记录文字及绘图应使用2H绘图铅笔。 (六)原始地质编录应采用本规定的方法和表格(表式见附录)。所使用的术语和代号,编码应符合有关规定。图例与公司统一图例一致,可增补。 (七)原始地质编录文字说明应简明扼要、重点突出、用语准确、层次分明。 三、代号及编号方法 (一)工程,各种标本和样品的代号见表1(代号除注明者外,均为大写

钻孔地质编录

钻孔原始地质编录 黄与能 二○○八年四月

钻孔原始编录重点提示 1.注意开孔及终孔验收。 2.编录前检查钻探班报表,整理岩矿心并照相。 3.残留岩心处理。 (1)认定:回次岩心长>回次进尺。 (2)处理:该回次采取率按100%计,超出部分岩心依次上推,并重新计算影响到的回次采取率。 (3)砂、粉状及不同岩性的反循环岩心不准上推。 4.观察分层:每一分层界线处都应放入分层隔板。 5.换层井深计算: (1)回次内换层:孔深=上回次孔深+本回次进尺(岩心长÷采取率)。 (2)两回次间换层:孔深=上回次止孔深。 (3)空回次换层:孔深=上回次止孔深+空回次进尺的一半。 6.分层采取率分层井深是重要计算、记录数据。 7.布样原则:遵守“五不”原则,即同一件样不跨孔径、不跨不同的矿种、矿层,不跨矿石类型及品级、样品厚度不超过可采厚度,不跨采取率相差大的回次。 8.每件样都应在岩心箱内放入采样隔板,计算样品井深(同于分层井深计算)。 9.注意钻孔六大质量指标的同时,还应特别注意钻进及采心工艺有无造成风氧化矿石的贫化问题。 10.采样质量检查:布、采井深吻合性,重量误差。 11.钻孔柱状图:据编录资料、用计算机成图(非素描图)。

目 录 1 钻孔布置及编制钻孔设计书 (1) 1.1钻孔布置 (1) 1.1.1 不同阶段钻孔布置 (1) 1.1.2 矿体产出的形态特征与布钻的关系 (1) 1.1.3 地形与布钻关系 (2) 1.1.4 钻坑结合施工 (2) 1.1.5 钻孔控矿间距的确定 (2) 1.1.6 取样钻的布置 (3) 1.2钻孔设计书编写 (3) 2开孔及终孔验收 (4) 2.1开钻前检查验收 (4) 2.2终孔验收 (4) 3.钻孔编录准备工作 (9) 3.1业务准备 (9) 3.2工具、材料、表格准备 (9) 3.2.1 工具、材料: (9) 3.2.2 表格及标签: (9) 4.检查钻探班报表,整理检查岩矿心 (9) 4.1现场指导 (9) 4.2检查钻孔班报表 (10) 5.检查处理“残留岩心” (11) 5.1残留岩心认定 (11) 5.2残留岩心处理原则 (11) 5.3回次记录 (12) 钻孔回次记录表 (12) 6.观察分层 (13) 6.1岩心照像 (13) 6.2记录回次数据 (14) 6.2.1 记录回次数据 (14) 6.2.2 计算回次采取率 (14) 6.3地质观察 (14)

钻孔编录方法

11钻孔原始地质编录 钻孔原始地质编录是对钻探取得的岩矿心(包括岩屑、岩粉)进行观察,并对观察过程及所揭示的地质现象进行真实、准确的记录。 11.1准备工作 11.1.1 技术准备 编录人员应熟悉矿区的基本地质特征,包括地层及分布状况、岩性组合特征、矿产种类及矿层(体)赋存状态、褶皱、断裂、矿带分布及特征、矿区岩矿层划分单元等;了解和熟练掌握原始编录的有关规定、程序、要求、方法等;了解钻孔施工设计。 编录人员一般一台钻机1人。 11.1.2 编写钻孔设计书 编录人员应会同探矿人员,在矿区钻孔位置确定后,编写钻孔设计书。钻孔设计书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a)钻孔编号、设计孔深、钻孔方位(斜孔)、钻孔倾角。 b)岩矿层分层起止井深(由上至下) c)岩矿层分层柱状图、分层岩石名称、断层、破碎带井深。 d)各分层岩心、矿心、矿层顶底板岩心等的采取率要求(以矿区设计为准)。 e)孔深校正及要求(一般直孔每100m校正一次,斜孔50m校正一次,误差±1‰)。 f )钻孔结构及钻进方法等。

11.2钻孔地质编录 钻孔编录工作,应随钻孔施工进度在钻探施工现场及时进行,在预计见矿井段,编录人员要跟综指导,确保钻探质量。 11.2.1 检查整理岩矿心 11.2.1.1 检查钻孔施工记录 在编录前,编录人员应详细检查钻探班报表、包括“孔深校正及弯曲度测量记录表”(见 附录B 误。 将>10cm 的岩心及>5cm 的矿心编号,用红油漆(或防水符号笔)写在岩心或矿心上。 岩心编号用代分数表示:分数前面的整数代表回次号,分母为本回次中有编号的岩心总块数,分子为本回次中第几块编号的岩心。 例:某孔中第5回次,有7块编号的岩心,其中第3块编号为3。 7 11.2.1.5 岩矿心拍照 在检查、整理岩矿心后,应将每箱岩矿心依次用数码相机拍照存档。 11.2.2 观察记录 11.2.2.1 分层 尽可能对全孔或较长井段的岩矿心进行综合观察分析,按矿区厘定的分层标准进行岩矿心分层。例如:某钙芒硝矿区ZK402孔中,按不同的岩性、矿石类型划分出:第四系冲洪积层、紫红色泥质白云岩、紫红色白云质粉砂岩、中—细晶钙芒硝矿石、紫红色构造角砾岩、粗晶钙芒硝矿石、紫红色粉砂质粘土岩、紫红色白云质泥岩等8种岩性的17个分层。 在第一分层结束后放入一个分层标签(见附录B中表B.10)或分层隔板,如遇分层界线 刚好在某一段完整的岩心中时,则用钉锤或劈样机自分层处将岩心劈开后放入分层标签,见图35。 图35完整岩心分层示意图 11.2.2.2 记录回次数据

原始地质编录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DZ/T 0078—93 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 1994—10—01实施 1 主题内容和适用范围 1.1本标准规定了固体矿产勘查中地质填图、探矿工程和采样的原始地质编录工作的内容、要求、方法和编录资料的管理。 1.2本标准适用于固体矿产勘查中的地质填图、探矿工程和采样的原始地质编录以及编录资料的管理。对有特殊要求的矿种,主管部门可根据本标准制定相应的补充规定或实施细则。 2 引用标准 GB 9649 地质矿产术语分类代码 3 原始地质编录工作的基本内容 3.1原始地质编录是观察研究地质现象的现场记录和观察研究手段的记录。 这些地质现象,是指由天然的和人工的露头、岩心(粉)以及标本、样品所揭示的宏观的和微观的自然地质信息。 记录由原始编录人员选用适当的信息记录手段如数字、文字、图象、磁带、磁盘(光盘)等进行。还要和国家信息系统的建设相适应,及时采用新的方法和手段。 3.2原始地质编录工作包括现场编录和整理两个方面。 现场编录时,要认真地观察研究地质现象,采集标本、样品,测量地质体的位置、产状、形态等数据,并用适当的记录手段和方法进行编录。 整理是根据各种测量成果和对标本、样品的鉴定、测试成果对现场编录进行修正、补充和归纳、整理,编制必要的图表,并按规定格式整饰。采用电子计算机进行原始编录时,还应及时将原始数据按规定格式存盘、入库。 4 原始地质编录工作的基本要求

4.1原始地质编录必须真实、客观。对地质现象要认真、细致、全面地观察研究,联系认识,准确地判断和记录。编录中应明确区别开实际观测资料与推断解释资料。 4.2原始地质编录应随工作进展逐日或随施工进展及时进行。 4.3原始地质编录的图、表、文字说明必须互相吻合一致,整洁、美观、字迹规整,字体规范。 4.4原始地质编录要有各种必要的质量符合要求的测量,绘图工具和量具。计量工具必须按有关国家标准定期检验,检验结果随原始地质编录上交。 编录中必须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规定的计量单位名称和符号。数值要反映其精确程度,写出全部有效数位。在其精确范围内修约时,按GB 8170《数值修约规则》进行。 4.5原始地质编录要使用规定采用的记录设备和材料。载质应采用优良材料,图表用80克以上的纸张绘、印,幅面尺寸为185×260mm或其2n倍(n=0,1,2,3,4,)。 现场记录时,记录文字及绘图应使用防水墨水或2H绘图铅笔,对铅笔记录部分,整理时要用防水墨水将图线及重要数据着墨。 4.6原始地质编录应采用本标准规定的方法和表格(表式见附录A)。所使用的术语和代号、编码应符合GB 9649的规定。图例也应符合有关标准,但可根据矿区或地区特点简化、合并或增补,并在大队的原始地质编录细则中作出规定,在上交矿区原始地质编录时,应附有所使用的全部图例。 4.7原始地质编录一般用汉文或规定的代码进行。文字说明应简明扼要、重点突出、用语准确、层次分明。少数民族自治地区,经大队总工程师批准,现场编录时可使用当地少数民族文字,在整理时译成汉文。 5 原始地质编录中的手图与清图 在野外现场用手工方式进行原始地质编录时,可先作野外手图。手图上可简化某些要素,用临时代号、简单的注记等代替,待工作告一段落,修订界线及制图要素后,再按要求在整理时转绘成清图,清图即作为原始资料保存。 6 代号及编号方法 6.1矿区代号或分队(项目、课题)代号由大队在原始地质编录实施细则中规定,分矿段的矿区的勘查线号有重复时,要在矿区代号后加一位矿段代号。矿区和矿段代号用汉语拼音字母或数码。矿区及矿段代号以下合称为矿区代号。 地质观察点、工程、各种标本和样品的代号见表1(代号除注明者外,均为

工程勘察钻孔原始地质编录及常见的问题

工程勘察钻孔原始地质编录及常见的问题 韦冠星,林建格 (广西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广西柳州 545006) 【摘 要】文章对工程勘察钻孔地质原始编录过程进行了论述,对工程钻探地质编录中采取率的岩芯长度、分层、取样、标贯试验等四个方面常见的问题加以分析,提出解决办法和应注意的事项。 【关键词】工程勘察;地质编录;采取率 【中图分类号】P6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151(2009)02-0085-02 地质人员到现场对各种探、采工程所揭露的岩芯(包括岩屑、岩粉)进行观察,并对观察过程及所提示的地质现象进行真实、准确的记录,并用图表和文字将各种地质现象如实素描和记录下来的整套工作,称之钻孔原始地质编录工作。它是收集第一手地质资料最基本的方法,是建筑地基基础设计和施工的重要依据。 (一)地质编录的基本要求 1.真实性:地质编录必须保证真实性,必须如实地客观地反映地质现象,不能随便加上主观的东西随便乱加,乱减地质现象。 2.统一性:编录的格式要统一、简明。如图表格式、工程编号与坐标、样品与标本的编号、岩石名称、地层划分标准、图例等都应统一、简明,便于对获取的资料进行分析对比。 3.文字描述:内容要求简单、明了、说明问题。 4.编录工作应及时经常地进行,并尽量简化一些不必要的手续,避免内容重复。 5.素描图的比例尺。可根据具体地质情况和要求而定,但一般情况下都要求为1∶50~1∶200。 (二)地质原始编录的基本步骤 1.编录前的准备工作 (1)准备工作:在进行编录前,编录人员必须熟悉场地的基本地质特征,包括地层及分布状况,岩性组合特征,褶皱、断裂、矿带分布及特征等,了解钻孔施工设计任务书。由总工程师召集全体编录人员,进行技术交底,统一地层岩性定名。 (2)编写钻孔设计书:编录人员会同探矿人员,根据地形地质图所布置的勘探孔位置,由测量人员放出钻孔位置后,编写钻孔设计书。钻孔设计书包括:1)钻孔编号、设计孔深、钻孔方位、钻孔倾角;2)岩矿层分层起止孔深,深度精确到cm;3)各分层岩芯、矿芯、矿层顶底板岩芯等的采取率要满足规范要求;4)孔深校正(一般直孔每100m校正一次,斜孔50m校正一次,误差±1‰);5)钻孔简易水文地质观测;6)钻孔结构及钻进方法。钻孔设计书下发到机台后,要严格按设计书及地质规范要求施工。 2.钻孔地质编录 (1)钻孔开钻前,编录人员要对钻机进行检查,校核孔位坐标、方位角,并随钻孔施工进度在钻探施工现场进行编录,在预见矿井段,编录人员要跟踪指导,保证钻探质量。 (2)检查岩芯顺序是否正确。在施工现场,将岩芯箱依孔深按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序排列好,仔细检查岩芯长度及编号是否正确,岩矿芯摆放有无拉长现象。发现岩矿芯顺序有颠倒的,应立即调整;发现破碎的岩矿芯有人为拉长现象时,应恢复到正常长度后重新丈量,并通知机长及当班记录员更正报表,并责令当事人做出书面检查。 (3)在检查、整理好岩矿芯并确认无误后,按岩芯箱顺序用数码相机对岩芯依次进行拍照,并在电脑内按矿区钻孔编号进行存档。 3.地质编录描述 (1)岩石名称、成岩时代、颜色、主要矿物成分、单层厚度、产状、岩性变化及分界线,软弱夹层的产状、厚度及其变化、性状、结构及其分带性、延伸情况、层面起伏差和破碎、泥化情况,岩脉名称、产状、厚度、接触带蚀变、充填、泥化程度和破碎情况。 (2)断裂的出露位置、产状、性质、宽度(或厚度)、断距、延伸情况、构造岩特征、充填胶结情况、透水性和密实程度、交汇组合割切情况及其与建筑物轴线的关系。 (3)主要节理裂隙的产状、性质、长度、延伸情况、间距、宽度、充填物质、裂面起伏粗糙程度、相互割切组合关系。 (4)岩体的风化程度、深度、类型、特性及风化分带。详细编录沿软弱夹层和节理裂隙密集带的风化深度与性状。 (5)岩体透水性、地下水出露位置、高程,沿软弱夹层、断层和节理裂隙的活动情况,出露形态(涌水、线状流水、滴水、渗水、潮湿)、压力水头、流量、水温、水质化学成分、携出物、化学溶蚀和沉淀情况、补排关系等。 (6)收集并分析地基岩土体现场测试资料。 4.钻孔地质资料整理 (1)文、图、实物资料整理对野外记录的数据、素描图上墨;检查文字记录中,是否有错字、漏字、专业用语是否准确,修正其错误。核实各种数据,计算、整理样品、标本,包括编号、登记、包装、填写送样单等。 (2)编制钻孔柱状图在资料整理的同时,根据编录的地质资料,包括岩性、分层、断层、钻孔方位角及倾角等,绘 【收稿日期】2008-11-21 【作者简介】韦冠星(1958-),男(壮族),广西来宾人,广西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助理工程师,从事岩土勘察设计工作。 - 85 -

钻孔灌注桩钻孔记录表

钻孔灌注桩钻孔记录表 桥名:王姚线南门桥墩台号:左边墩桩位编号:1# 设计桩底标高:22.144 平台面标高(基点标准):39.6 护筒顶标高:39.5 钻孔类型及直径: 1.2M 首节钻头钻杆长度:3.5M -------------------------------------------------------------------------------

记录:工地负责人:承包人:睢宁县水利工程建筑安装公司监理员:监理工程师:日期: 钻孔灌注桩钻孔记录表 桥名:王姚线南门桥墩台号:左边墩桩位编号:2# 设计桩底标高:22.144 平台面标高(基点标准):39.6 护筒顶标高:39.5 钻孔类型及直径: 1.2M 首节钻头钻杆长度:3.5M -------------------------------------------------------------------------------

记录:工地负责人:承包人:睢宁县水利工程建筑安装公司监理员:监理工程师:日期: 钻孔灌注桩钻孔记录表 桥名:王姚线南门桥墩台号:左中墩桩位编号:1# 设计桩底标高:18.712 平台面标高(基点标准):36.5 护筒顶标高:36.4 钻孔类型及直径: 1.2M 首节钻头钻杆长度:3.5M -------------------------------------------------------------------------------

记录:工地负责人:承包人:睢宁县水利工程建筑安装公司监理员:监理工程师:日期: 钻孔灌注桩钻孔记录表 桥名:王姚线南门桥墩台号:左中墩桩位编号:2# 设计桩底标高:18.712 平台面标高(基点标准):36.5 护筒顶标高:36.4 钻孔类型及直径: 1.2M 首节钻头钻杆长度:3.5M -------------------------------------------------------------------------------

钻孔原始地质编录规范

i)坑道素描图 j)坑道编录小结 10.6 老硐地质编录 老硐指已废弃又无地质记录及开采记录的旧坑道。老硐地质编录应根据地质勘查需要,有选择、有重点的进行。 10.6.1 老硐勘察 编录前,应对选择编录的老硐进行勘察,查看是否有暗井、坍塌、冒顶、有毒气体;是否有野兽、毒蛇等,若有问题应及时撤离,确保编录人员安全。做法是:硐口专人留守,两人以上人员进入老硐,并相互保持一定间隔,遇到岔硐口时,设置出口方向路标,严禁单人进入老硐。 10.6.2 老硐地质编录 应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进行老硐地质编录。 a)编录方法。可综合运用实测剖面及探槽、浅井、坑道的编录方法,绘制老硐平面图、剖面图。编录中,仍可布设基点、基线,基点、基线设在硐顶、硐壁均可。 b)编录要求。对有地质意义或有代表性的老硐,要进行专门测量,除掌子面外,要按一定间距和在老硐膨大(闹堂)、狭缩和转折部位详细观察、记录和采样。 c)采样方法。老硐采样一般用捡块法或刻线法。采样时,需注意查看原来矿体富集部位,布样时,要仔细分析主矿体延伸方向,以免将硐壁上残留的零星矿层或次要矿层作为采样或描述对象。 10.6.3 老硐调查、编录应提交的资料 a)槽、井、坑探工程原始地质记录表 b)坑道素描图(或平面图、剖面图) c)音像记录表 d)标本登记表及送样单 e)鉴定及测试成果 11 钻孔原始地质编录  钻孔原始地质编录是对钻探取得的岩矿心(包括岩屑、岩粉)进行观察,并对观察过程及所揭示的地质现象进行真实、准确的记录。 11.1 准备工作 11.1.1 技术准备 编录人员应熟悉矿区的基本地质特征,包括地层及分布状况、岩性组合特征、矿产种类及矿层(体)赋存状态、褶皱、断裂、矿带分布及特征、矿区岩矿层划分单元等;了解和熟练掌握原始编录的有关规定、程序、要求、方法等;了解钻孔施工设计。 编录人员一般一台钻机1人。 11.1.2 编写钻孔设计书 编录人员应会同探矿人员,在矿区钻孔位置确定后,编写钻孔设计书。钻孔设计书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a)钻孔编号、设计孔深、钻孔方位(斜孔)、钻孔倾角。 b)岩矿层分层起止井深(由上至下) c)岩矿层分层柱状图、分层岩石名称、断层、破碎带井深。 d)各分层岩心、矿心、矿层顶底板岩心等的采取率要求(以矿区设计为准)。 e)孔深校正及要求(一般直孔每100m校正一次,斜孔50m校正一次,误差±1‰)。 f)钻孔结构及钻进方法等。

钻孔地质编录模版

种植土:灰褐色,松散,含大量植物根系及腐殖物。 填筑土:杂色,松散,主要由砖块、混凝土及垃圾组成,系近期为修筑公路所填。 素填土:灰黄(褐)色,松散,主要由粉质黏土及少量碎石腐殖物组成。 粉质黏土:黄褐色,流塑/软塑/硬塑/坚硬,含约10%角砾,粒径为10~20mm,棱角状,成分主要为灰岩及砂岩,分布不均匀,中下部角砾含量约为30%,其中在0.5~0.6m夹粉砂。 黏土:褐黄色,5.3m以下为灰黄色,流塑/软塑/硬塑/坚硬,含约10%角砾,成分主要为灰岩及砂岩,粒径为12~25mm,棱角状,分布不均匀,其中4.2~4.6m角砾含量较多,粒径最大为40mm,黏性较好,可搓细条。 粉土:灰黄色,6.2~6.7m为灰白色,潮湿,稍密,手捏有砂感,不能搓条,含约5%细砂,局部夹黏土。 粉砂/细砂/中砂/粗砂/砾砂:灰白色,松散/稍密/中密/密实(根据标贯试验确定),稍湿/潮湿(初见水位以下)/饱和(稳定水位以下),砂粒成分为长石,石英,粒径为5~8mm,偶见卵石,粒径为10~50mm,其中7.0~7.3m夹粉质黏土。 角砾:灰褐色夹褐黄色,松散/稍密/中密/密实(根据标贯试验确定),稍湿/潮湿(初见水位以下)/饱和(稳定水位以下),粒径一般为10~20mm,尖棱状,成分为石英砂岩及灰岩,充填约20%粉质黏土。 圆砾:黄褐色夹紫红色,松散/稍密/中密/密实(根据标贯试验确定),稍湿/潮湿(初见水位以下)/饱和(稳定水位以下),粒径一般为10~20mm,浑圆状和圆棱状,成分主要为石英,长石,充填约15%粉质黏土,中下部达30%。 (初见水位以下) 碎石:灰褐色夹灰红色,松散/稍密/中密/密实(根据标贯试验确定),稍湿/潮湿(初见水位以下)/饱和(稳定水位以下),粒径60~120mm,尖棱状,成分主要为石英砂岩及灰岩,充填约10%粉质黏土,下部可达25%。 卵石:青灰夹黄色,松散/稍密/中密/密实(根据标贯试验确定),稍湿/潮湿(初见水位以下)/饱和(稳定水位以下),卵石含量约65%,粒径一般60-120mm,最大为180mm,主要组成成分为砂岩及石英砂岩,充填约35%细粗砂及黏性土。 泥岩:棕红色,结构构造基本被破坏,全风化,岩芯呈土状。 泥岩:棕红色,泥质结构,层状构造,强风化,泥质胶结,岩质较软,手掰易碎,岩芯破碎,多呈块状,块径一般为3㎝~8㎝,最大为11cm,少量短柱状。其中12.1~12.60m岩芯呈土状。 泥岩:棕红色,泥质结构,层状构造,弱风化,泥质胶结,岩质较软,锤击易碎,脱水后易开裂,岩芯较完整,多呈柱状,节长一般为8~25㎝,最长为34cm,少量块状,块径为5~8cm,其中13.1~14.3m岩芯呈碎块状,RQD=60。 泥质粉砂岩:紫红色,泥质粉砂结构,层状构造,强风化,成分主要为石英,泥质胶结,岩质较软,手掰易断,岩芯较破碎,多呈块状,块径一般为3~8㎝,最大为10cm,少量短柱状,其中12.1~12.60m岩芯呈土状。 泥质粉砂岩:紫红色,泥质粉砂结构,层状构造,中风化,成分主要为石英,泥质胶结,岩质较软,锤击易碎,风干后易开裂,岩芯较完整,多呈柱状,节长一般为8~25㎝,最长为34cm,其中13.1~14.3m岩芯呈碎块状,RQD=78。砂岩:棕红色,全风化,结构构造基本被破坏,岩芯呈土夹砾砂状,砂土含量约为55%,砾石含量为45%,砾石成分为砂岩,粒径一般为1~3cm,最大为5cm,呈圆棱状,岩芯遇水易软化。 砂岩:紫红色,砂质结构,层状构造,强风化,节理裂隙发育,岩芯破碎,多呈块状,块径一般3~5cm,少量呈短柱状。砂岩:紫红色,砂质结构,层状构造,中风化,泥质胶结,节理裂隙一般发育,岩芯较完整,多呈长柱状,一般节长10~15cm,最长达35cm,少量块状,块径5~8cm,RQD=70%。 玄武岩:深灰色,隐晶质/细粒/中粗粒结构,块状构造结构,强风化,裂隙发育,岩芯破碎,多呈块状,块径3~5cm,少量呈角砾状,岩芯表面见少量气孔,岩石密度大, 玄武岩:深灰色,隐晶质/细粒/中粗粒结构,块状构造结构,中风化,裂隙较发育,岩芯较完整,多呈长柱状,一般节长10~15cm,最长达35cm,少量块状,块径5~8cm,RQD=70%,岩石致密坚硬,锤击声脆,难断,岩石表面偶见气孔。 灰岩:灰白色,隐晶质结构,厚层状构造,弱风化,主要矿物成分为方解石,节理裂隙较发育,呈不规则状,多为方解石脉充填,脉宽1~5㎜,少量泥质充填。在34.0m处可见一组裂隙,微张开,无充填,与轴向呈45°夹角,裂隙面见铁质浸染及溶蚀现象,岩芯较完整,多呈柱状,节长8~25㎝,最长为45cm,少量块状,其中 8.10~8.20m岩芯侧面可见蜂窝状溶蚀痕迹,RQD=65。

钻孔记录表

钻孔记录表 单位名称 固体矿产勘查 钻孔野外地质记录表 钻孔编号(类型) 项目名称(代码) 项目类别(代码) 施工单位: 施工日期: 编录单位: 编录人: 编录日期: 检查人: 检查日期: 钻孔基本信息表工作区名称: 工作区代码: 剖面编号: 钻孔编号: 钻孔档案编号: 钻孔类型: 钻孔坐标:X: Y: H: 开孔日期: 年月日终孔日期: 年月日 设计方位角: 实际方位角: 设计倾角: 实际倾角: 设计孔深(米): 实际孔深(米): 施工质量类别: 编录质量类别: 施工单位: 编录单位: 地质编录员: 水文编录员: 质量检查员: XXXXXXX 项目组 探矿工程定位和机械安装通知书 No: 批准:技术负责(签字):

项目负责(签字): 按照地质设计于号勘探线距起点米处,坐标X: ,Y: ,H: ;布置了钻孔,设计孔深米,方位角,倾角,(坡角) 其它要求:严格按照项目设计要求进行钻孔定位~机械安装在钻孔定位后所钉的木桩处~孔位不得擅自挪动或更改。机械安装好后及时通知项目组。 地质组长: 测量组长: 安装组长: 年月日 XXXX 项目组 探矿工程施工通知书 No: 批准:技术负责(签字): 项目负责(签字): 按照地质设计于号勘探线距起点米处,布置了钻孔,现已安装完毕。设计孔深米,开孔直径毫米,终孔直径毫米,方位角,(坡角) 其它要求:经对所安装的机械设备进行验收~现可以开始施工。钻孔施工后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认真填好班报表~做好施工中孔内变化情况的记录,岩芯摆放时要认真仔细~不得颠倒摆放次序~矿心大于5cm和非矿岩心大于10cm的~要进行编号。 地质组长: 施工组长: 年月日 XXXX XXX 项目组 探矿工程终止通知书

钻孔地质编录细则

钻孔地质编录细则 一、目的、布设原则 钻孔施工目的是为查明地表矿(化)体的产状、形态、厚度、矿石组合及品位等地质特征向深部变化情况,进一步了解控矿地质条件及成矿远景,并为储量计算提供依据。其部署本着由已知到未知,由浅部向深部,对地表出露较好、具有一定规模,且对应有明显激电异常的矿(化)体首先部署此项工作。 本细则根据《地质矿产勘查标准汇编》和《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管理制度汇编》并结合以往钻探工作综合编写。 二、开孔前的准备工作 1.编录人员首先应认真学习设计,明确所要施工钻孔的目的、任务及对钻孔的各项要求,熟悉已有地质资料,了解钻孔施工处的地层、构造、矿化蚀变等地质情况,为编录工作打下基础,并认真编制和填写设计勘探线剖面图、《钻孔地质技术设计书(设计柱状图)》。2.钻孔开钻前,技术负责及编录技术员要提前10 —15天到实地根据钻孔设计的孔位用罗盘和皮尺结合GPS、工程后方交汇或者地形图确定钻孔定位。布孔后孔位用木桩作标记,木桩上用油漆标注钻孔号,以便机台及时平整机场。孔位后不得擅自移动,在平整机场后再次用后方交汇法验证孔口位置,确保孔位未移动。编录技术员应及时向机台下达《钻孔定位通知书》。格式见表2。 3.机台将钻塔、钻机安装完毕,技术负责及编录技术员要到现场进行安装验收。验收项目主要有:钻孔位置是否移动、检查和校正钻孔水平程度(罗盘测量)、钻孔立轴、钻孔天顶角及岩心收集装置(岩心箱,岩心牌等)。验收合格后,签发《钻孔安装验收书》。 4.钻孔安装验收合格后,编录技术员应及时填发《钻孔开孔通知书》,并应向施工人员详细介绍钻孔施工目的,地质情况及对工程质量的要求,严格保证钻孔质量,确保六大指标的实施。岩心的清洗整理至编号等一整套工作应由钻机各班记录员承担。 三、钻孔施工过程中的技术要求 1.岩心管理 (1)岩(矿)心排放入箱 岩(矿)心经整理后,按先后次序排好(最后取出的岩(矿)心先装,最早取出来的岩(矿)心后装),按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序一排排放入岩心箱中。 (2)岩(矿)心编号 岩(矿)心放入岩心箱后,对长度大于5厘米和虽小于5厘米但较完整的岩(矿)心用油漆进行编号,如:4,其中整数“4”表示提取岩(矿)心的回次是第四回次;分母“3”表示本回次提取岩(矿)心的总块数是3块;分子“2”表示岩(矿)心为本回次中的第二块。(3)岩心牌 在每回次提取的最下一块岩(矿)心和下一回次第一块岩(矿)心之间,放置一块用铅笔填写的岩心牌,以隔开两次提取的岩(矿)心。没有取得岩(矿)心的回次也要填写岩心牌,并在岩心牌上注明,岩心牌用2H-4H铅笔填写,岩心牌见表3。 (4)岩心箱编号 岩心箱装满后,用油漆在每一箱的侧壁注明:矿区名称,钻孔编号,起止孔深,起止岩(矿)心编号及岩心箱顺序号,最后一箱要写上“终孔”二字。 (5)岩心长度丈量 编录前应先对岩(矿)心进行丈量:测量岩(矿)心的长度时,不论岩(矿)心磨损程度如何,都应将各段紧密连接,放平丈量。若发现岩(矿)心有人为拉长现象,则应重新测量,并通知当班记录员修正。采出的岩(矿)心,如果有沿纵柱劈裂为两块或数块的现象,就应先检查各块是否属于同一圆柱体,然后再连接丈量。

钻探地质编录word

钻探地质编录w o r d Hessen was revised in January 2021

钻探地质编录 钻探工程是地质普查、详查、勘探的主要手段,钻探地质编录内容包括:1、钻孔施工前、钻孔施工后、终孔的地质技术管理工作;2、钻孔岩矿心地质编录;3、岩矿心管理和处理工作。 一、钻孔施工前、钻孔施工后、终孔的地质技术管理工作 (一)、开孔前的准备工作 1.编录人员首先应认真学习设计,明确所要施工钻孔的目的、任务及对钻孔的各项要求,熟悉已有地质资料,了解钻孔施工处的地层、构造、矿化蚀变等地质情况,为编录工作打下基础,并认真编制和填写设计勘探线剖面图、《钻孔地质技术设计书(设计柱状图)》。 2.钻孔开钻前,技术负责及编录技术员要提前10-—15天到实地根据钻孔设计的孔位用罗盘和皮尺结合GPS、工程后方交汇或者

地形图确定钻孔定位。布孔后孔位用木桩作标记,木桩上用油漆标注钻孔号,以便机台及时平整机场。钻孔定位后不得擅自移动,在平整机场后再次用后方交汇法验证孔口位置,确保孔位未移动。编录技术员应及时向机台下达《钻孔定位通知书》,格式见表2。 3.机台将钻塔、钻机安装完毕,技术负责及编录技术员要到现场进行安装验收。验收项目主要有:钻孔位置是否移动、检查和校正钻机水平程度(罗盘测量)、钻机立轴、钻孔天顶角及岩心收集装置(岩心箱,岩心牌等)。验收合格后,签发《钻孔安装验收书》。 4.钻孔安装验收合格后,编录技术员应及时填发《钻孔开孔通知书》,并应向施工人员详细介绍钻孔施工目的,地质情况及对工程质量的要求,严格保证钻孔质量,确保六大指标的实施。岩心的清洗整理及编号等一整套工作应由钻机各班记录员承担。 (二)、钻孔施工后的地质技术管理工作 1.岩心管理 (1)岩(矿)心排放入箱

岩心钻孔地质编录(试行)细则

岩心钻孔地质编录(试行)细则 总的要求: 一、岩心钻探编录是原始地质编录中探矿工程地质编录的一项重要地质编录,是搞好普查勘探工作的基础,它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普查勘探工作的进展和地质成果的质量。因此,必须十分重视,严格要求。 二、岩心钻探地质编录必须如实地反映客观地质想象,避免主观意断。因此,必须在现场进行,严禁将岩心远离机台现场进行编录 三、对岩矿心的观察必须认真、细致、全面、准确。文字记录力求做到重点突出,层次分明,词意明确,字体工整。所有文、图尽量做到整洁、美观。文、图必须吻合。 四、地质编录人员应了解工作区(或矿区)的地质情况和地质工作的目的、任务及要求,并熟练地掌握本岗工作的基本功,不断地提高地质编录质量。 五、岩心钻探地质编录工作应以“固体矿产普查勘探原始地质编录规范”为依据,按规范要求做好工作。 六、岩心钻探地质编录要随着钻探工作的进展及时进行,不得积压。钻孔终孔后,应在限期内提出各项地质资料,资料应在100%自检后提交,数字准确、图纸整洁、美观、资料正确,不得耽误工作的进展。 现场地质编录。 七、准备工作: 地质编录人员在钻机开始前半个月应向钻探部门提交“钻孔地质技术设计书”(理想柱状图);机台地盘平好后钻机安装前,应填写“探矿工程定位和机安装通知书”;钻机开钻前,应填写“探矿工程施工通知书”,到开钻时,地质编录人员应到机台现场测量钻机立轴,测量后,符合设计要求,将通知书交给当班机长,立即开钻;钻孔在施工过程中,如须加深,应填写“探矿工程变更任务通知书”交给机长执行;矿带和矿化带,矿心采取率较低,达不到质量要求时,必须补采岩心,应填写“补采矿心通知书”,交给机长执行;钻孔钻进到设计孔深或超过设计孔深及不需钻到设计孔深,而达到地质设计目的时,应填写“探矿工程终止通知书”。 上述工作必须事先有所准备,需领齐各种表格。此外还应领取如下表格: 1、钻孔地质记录表; 2、钻孔质量验收报告; 3、钻孔采样登记表; 4、钻孔样本登记表; 5、组合样品分析结果登记表; 6、样品送样分析报告单; 7、岩矿鉴定送样单; 8、小体重测定的个种登记计算表格; 9、采样签、标本签等; 有些表格没有铅印的,需地质编录人员自己制作,制作时,可根据需要情况或参考有关教科书籍及有关规范。根据目前情况,大约有以下表格需要编录人员制作: 1、钻孔地质记录草表(野外记录用); 2、地质记录表汇集成记录薄的表一;

探矿工程原始地质编录细则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矿产勘查工作指南探矿工程原始地质编录细则 中国地质调查局 二○○四年十二月

目录 前言 (1) 1 原始地质编录 (1) 1.1原始地质编录总体要求 (1) 1.2原始地质编录资料的修改 (1) 1.3原始地质编录的内容 (2) 1.4地质编录的人员技术准备 (2) 1.5代号及编号方法 (2) 2 探矿工程采样 (4) 2.1岩矿鉴定样 (4) 2.2标本编号 (5) 2.3化学分析样:主要采取化学样,少量光谱样及岩石全分析样。 (5) 2.4化学分析刻槽取样 (6) 2.5布样原则 (6) 2.6刻槽样品质量检查 (8) 2.7小体重样 (9) 3 探矿工程原始编录应提交的资料 (9) 3.1工作用品 (10) 4 探槽原始地质编录 (11) 4.1准备工作 (11) 4.2原始地质编录 (11) 5 探井地质编录 (17) 5.1小园井 (17) 5.2浅井编录 (19) 5.3浅井地质编录 (19) 5.4室内整理 (23) 5.5探井原始地质编录应提交资料 (23) 6 坑道原始地质编录 (24) 6.1坑道地质编录的准备 (24) 6.2坑道地质编录方法和要求 (24) 6.3坑道文字记录 (32) 6.4坑道原始地质编录的室内整理 (33) 6.5坑道原始地质编录应提交的资料 (33) 6.6老硐的原始地质编录 (33) 7 钻孔原始地质编录 (34) 7.1钻孔编录的准备工作 (34) 7.2钻孔原始地质编录 (34) 7.3钻孔资料整理 (40) 8 编录用附表 (41) 9 编录用附图 (54)

前言 本细则介绍了固体矿产勘查探矿工程原始地质编录工作的基本要求和技术方法。本细则是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矿产勘查标准,是根据GB/T 13908-2002《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及DZ/T 0078-93《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规定》,参考了有关矿区槽探、井探、坑探及钻探工作有关规范、规定中的地质技术要求及地质勘查单位工作经验编写的。 本细则附录A是规范性附录,附录B是资料性附录。 本细则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提出。 本细则起草单位: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四川省地质调查院。 本细则起草人:黄与能、李云泉、刘玉书、刘培林、李连生、张萍。 本细则由中国地质调查局负责解释。 1

钻孔地质编录

工程地质钻孔原始地质编录 地质部 二○一二年三月

钻孔原始编录重点提示 1.注意开孔及终孔验收。 2.编录前检查钻探班报表,整理岩矿心并照相。 3.残留岩心处理。 (1)认定:回次岩心长>回次进尺。 (2)处理:该回次采取率按100%计,超出部分岩心依次上推,并重新计算影响到的回次采取率。 (3)砂、粉状及不同岩性的反循环岩心不准上推。 4.观察分层:每一分层界线处都应放入分层隔板。 5.换层井深计算: (1)回次内换层:孔深=上回次孔深+本回次进尺(岩心长÷采取率)。 (2)两回次间换层:孔深=上回次止孔深。 (3)空回次换层:孔深=上回次止孔深+空回次进尺的一半。 6.分层采取率分层井深是重要计算、记录数据。 7.布样原则:遵守“五不”原则,即同一件样不跨孔径、不跨不同的矿种、矿层,不跨矿石类型及品级、样品厚度不超过可采厚度,不跨采取率相差大的回次。 8.每件样都应在岩心箱内放入采样隔板,计算样品井深(同于分层井深计算)。 9.注意钻孔六大质量指标的同时,还应特别注意钻进及采心工艺有无造成风氧化矿石的贫化问题。 10.采样质量检查:布、采井深吻合性,重量误差。 11.钻孔柱状图:据编录资料、用计算机成图(非素描图)。

目录 1 钻孔布置及编制钻孔设计书 (1) 1.1钻孔布置 (1) 1.2钻孔设计书编写 (3) 2开孔及终孔验收 (3) 2.1开钻前检查验收 (3) 2.2终孔验收 (3) 3.钻孔编录准备工作 (8) 3.1业务准备 (8) 3.2工具、材料、表格准备 (8) 4.检查钻探班报表,整理检查岩矿心 (8) 4.1现场指导 (8) 4.2检查钻孔班报表 (8) 5.检查处理“残留岩心” (10) 5.1残留岩心认定 (10) 5.2残留岩心处理原则 (10) 5.3回次记录 (10) 6.观察分层 (11) 6.1岩心照像 (11) 6.2记录回次数据 (12) 6.3地质观察 (12) 6.4分层 (13) 7.布样 (16) 7.1布样原则 (16) 7.2夹石及岩脉剔除原则 (17) 7.3矿层的顶底板控制样 (18) 7.4布置化学样品 (18) 8.地质记录描述 (19) 8.1描述观察的主要目标层 (1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