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鲁棒控制理论与设计-绪论

第一章 鲁棒控制理论与设计-绪论
第一章 鲁棒控制理论与设计-绪论

第一章 绪论

1.1 控制理论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及新发展

1.1.1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控制理论的研究经历了20世纪40年代的古典频域法,到60年代的现代控制理论,再到20世纪末发展至今的后现代控制理论。同时伴随着线性系统方法与非线性系统方法、频域法和时域法等的横向发展过程[11],控制问题的研究一直套用“建立被控对象的数学模型、分析系统的数学模型、依靠模型设计控制律”的模式。被控对象的模型、性能指标和算法是问题研究的核心,并成为控制理论发展的基础。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不可回避的问题,表现在:对模型的依赖越来越强;由于各类不同的数学模型、不同的性能指标引起的分析设计算法不同,控制理论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分支,而且算法和分析设计方法越来越复杂,甚至只针对某类模型的指标有效,而普遍意义不大。

许多学者注意到这一问题,早在1977年,P.Eykhoff就指出[2]

“与自动控制直接有关的应用中,存在的难题是估计与控制问题的配合”。他在此首次提出建模与控制的一体化问题。我国学者韩京清也从另外的角度认识到:要想解决鲁棒性问题,需要摆脱数学模型的约束[7]。控制理论的研究缺乏提纲挈领的理论方向作为指导,似乎对每一类型的控制问题都要研究如何应用新颖的技巧和特殊的算法,这种“虚假繁荣”的现象人们称为“模型灾难”和“算法灾难”。

“算法灾难”和“模型灾难”表面上给控制理论带来了繁荣的局面,但实际上却使研究陷入了尴尬的境地,并使得像控制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CCAD)、控制系统计算机仿真等相关学科也举步维艰。在这种情况下,迫切需要用新思想、新观念来突破目前过分依赖模型的模式和传统的研究设计方法,并借鉴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技术,从基础理论出发,引入具有原创性的研究方向,将控制理论发展推向一个崭新的阶段。

1.1.2 研究发展新方向

由于上述问题,研究工作两个方向展开[7]:一个方向是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的建模或适合控制的建模,从一开始它就强调以控制作为系统辨识的最终目的。它从一个全新的角度研究稳定的LTI(线性时不变系统)的辨识问题,考虑在最差情况下如何得到系统的名义模型及估计模型的不确定性误差上界,以适应鲁棒控制的需要。鲁棒辨识是一种真正适合控制的辨识方法。但辨识与控制的结合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不但需要深厚的数学知识,而且也同样带来许多新的问题,Gevers 认为辨识与控制的配合是控制理论研究中的一个新的挑战。

∞H 第二类研究方向是寻找更强有力的理论框架和有效的计算方法来覆盖目前的各类分支,即研究控制理论统一问题。尤其是针对目前高维非线性系统和不确定系统的复杂性,学者们希望在汲取计算流体力学、计算物理学和其它相关学科的精髓的基础上,能从系统的最基本物理特性―稳定性入手,研究能统一表示系统各类特性的基本定律,并由此推导出能表示系统各类特性的最基本方程。在此基本定律和基本方程的基础上,研究目前各类控制问题的统一数学描述和求解算法,借用计算机的强大计算功能,来做系统分析和控制器设计,并研究物理系统的新的性质和特征,发现新的定

理,这门新兴的学科被称为“计算控制论”[7]。其研究目的在于统一目前控制论中繁杂的分支和众多的算法,利用计算技术更好地分析物理系统的最基本运动特性,更好地研究控制系统特性,设计性能更优越的控制器。不过,由于刚刚起步,因此,目前的研究还只限于学科框架研究和基础理论的研究。另外,还有无模型控制器、鲁棒自适应控制等都对这方面作了积极的探索和研究。

1.2 基于LYAPUNOV 函数的系统耗散性研究现状

稳定性是系统最基本的特性,对于稳定问题的研究是最重要的基本问题。20世纪40年代Lur’e、Postnikov等人将Lyapunov理论应用与解决实际控制工程问题相结合,可是提出的稳定性准则仅限于小系统的应用。20世纪60年代Popov [8,9]、Yakubovich [10,11]等利用正实引理简化Lur’e问题,并给出利用图形求解的方法,产生了Popov判据。这判据可以应用于低阶非线性系统,但不能用于高阶非线性系统。不过,这类方法给了我们两点启示:它不需要对系统作细致的描述,其次它是基于不等式原理的,即解是空间的某个域

[12,13,14]。当纯解析方法和图解方法限制了控制论的发展和应用时,控制理论必将寻找数值方法来求得发展。系统的稳定性和基于不等式的求解算法是奠定统一控制理论研究的两个基础。

Lyapunov 稳定性理论[7]和Popov 稳定性判据是基于能量概念的,

耗散性是研究系统稳定性的主要方法之一,许多基于Lyapunov 函数的稳定性理论,都可以从系统耗散性的角度加以解释[15]。从目前的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基于能量概念的系统耗散性,不仅仅可以用来研究系统的稳定性和系统的渐近性质,而且更可贵的是研究系统的耗散性也并不依赖系统的精确数学模型。这两点是研究不确定系统鲁棒控制的基础。对于某系统,给定供给函数(supply function),如果存在一个依赖于系统状态的蓄能函数

))(),((t y t u s )(t x [16]))((t x V (storage function),使得耗散不等式成立,则称系统是耗散的。进一步针对不同对象和性能指标,可推

导出蓄能函数应满足的各类Hamilton-Jacobi 方程∫+≤t

t t x V dt y u s t x V 0))((),())((0))((t x V [15,28]。对于线性系统,H-J 方程可以写成优美而简洁的表达式,并求解带有一组LMI (Linear Matrix Inequality )约束的规划问题,得到问题的解析解。因此,可以证明许多鲁棒性问题均可由系统的耗散性导出。许多学者围绕系统耗散性作了大量的研究,值得提出的是以荷兰J.C.Willems 教授为主的研究小组,在该领域作了大量的工作,在他们的主页[15]上有许多的研究报告和论文。文献[1,15,17]都对耗散不等式与系统的无源性、正实性、有界实引理、小增益定理等这些系统分析中常遇到的性质的关系作了详细分析,指出所有这些性质均可以由系统的耗散不等式结构导出。文献[15,28]还指出对于线性系统,所有这些关系和性质都可以表示成线性矩阵不等式问题。许多学者还研究了供给函数)(?s 与Lyapunov 函数的关系、系统的耗散性与IQC(Integral Quadratic Constraints)之间的关系、系统和控制中的行为方法[17]。由此可见,目前许多控制问题,包括稳定性、自适应控制、不确定性、系统建模、模型验证、鲁棒性分析和鲁棒控制器设计等都可以用系统的耗散性来表述,其分析和设计算法也都可以描述为矩阵不等式的求解

[59,18]和凸优化问题,并呈现继续增长的趋势。

1.3 不确定系统控制理论及LMI 技术的重要性

∞H 鲁棒控制就是试图描绘被控对象的不确定性,并在不确定性允许的摄动范围内综合其控制律,

使系统保持稳定性和性能鲁棒[11]。

不确定系统鲁棒性研究这些年来一直是控制理论研究的热点之一。 鲁棒稳定性是针对控制器K 提出的,是指K 不仅能使标称被控对象P 稳定,而且对允许范围内摄动的被控对象都稳定,也就是说,对于被控对象的数学模型集合D 中的每一个对象,控制器K都能保证其内稳定,则控制器是鲁棒稳定的[11]。

鲁棒性能是指集合D 中的所有对象都满足内稳定和某种特定的性能。在鲁棒控制理论中,这种特定的性能一般是指系统的范数,也就是说,要求系统的性能指标本身对系统的不确定性具有鲁棒性∞H ∞H [11]。

∞H 控制理论是在空间,用范数作为目标函数的变量进行优化设计。在控制理论中,范数是指在右半复平面上解析的有理函数阵的最大奇异值,物理意义是系统获得的最大能量增益。由此可见,若使系统干扰至误差的传递函数的范数最小,那么具有有限功率谱的干扰对系统误差的影响将会降到最低限度,这就是最优控制理论的基本思想。

∞H ∞H ∞H ∞H ∞H ∞H G .Zames 在1981年发表的著名论文可以看成是现代鲁棒控制特别是控制的先驱,它以最优

灵敏度,即干扰在输出上影响最小作为控制的基本思路∞H ∞H [16]。

随后的研究发现这种最优控制的求解实际上可以解决一系列鲁棒控制问题。这表明鲁棒控制与最优控制具有某种深刻联系。

∞H 人们发现范数适于同时描述系统中对象不确定性的程度和输入端的干扰到输出端误差的信号增益。标准的控制问题可以由右边框图1.1描述:其中w 表示外界干扰,y 是向控制器提供的测量值,z 是误差信号,在设计中希望保持它尽量小,传递函数阵G 中包含了受控对象以及描述期望特性所加的加权函数。最优控制问题则是要设计一个镇定控制K ,使得w 到z 的闭环传递函∞H ∞H ∞H 数的范数达到极小。若zw T ∞H ())ωσsup j T T zw zw ≡∞∞w ,H 范数给出了w 到

z 的最大能量增益。而范数的重要性质来自

于小增益定理的应用。小增益定理指出,若∞H γ≤∞zw T ,由图1.2描述的系统对所有稳定的

?都稳定,只要?满足γ/1

得以发展的主要原因很可能是这一鲁棒稳定性

问题的结论,而不是最坏情况下的信号增益的结

论。 ∞H

图1.1 标准控制 ∞H

纵观鲁棒控制理论的发展,可将其划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1981年加拿大学者James 引入范作为目标函数进行优化设计为标志;第二阶段以1988年Doyle 等人在全美控制会议上发表DGKF 论文为标志,降控制器设计归纳为两个Riccati 方程的解;第三阶段是以进入90年代以后,LMI 技术引入到鲁棒控制中为标志的。

∞H ∞H ∞H ∞H

LMI 的引入不仅降低了控制器设计的限制条件,提高了分析和设计的效率,并使控制的研究领域得以扩展∞H ∞H [12]。控制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更加促进了LMI 的研究和发展,特别是发展起来的内点算法,使LMI 具有了极为广泛的实用价值。依靠LMI 凸优化技术可以得到满足不同性能指标优化的各个解,即得到一个解集,使混合多目标控制易于实现。对于线性系统和非线性系统,鲁棒稳定性和鲁棒性能分析最有利的工具是小增益原理。采用LMI 技术研究不确定性系统的鲁棒稳定性问题,可以将鲁棒稳定性用LMI 表示为,存在一个正定矩阵满足线性矩阵不等式约束,而鲁棒界可以化为凸优化问题求解。利用小增益原理研究非结构不确定性系统的鲁棒性时具有很大的保守性,因此近几年来利用μ理论和LMI 技术研究结构化不确定性是控制界关注的问题之一∞H [1]。在LMI 发展的历史中最具实质性的阶段是1984年解决时域多项式的线性程序算法的引入,而1988年内点算法直接引入到求解LMI 的凸优化问题,则使得求解高维的LMI 成为可能。进入20世纪90年代,一种统一标准的线性系统分析方法、设计规范的形成和有效地数学计算工具包逐步研制成功,更进一步推动了LMI 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随着LMI 技

术在控制理论中的广泛应用,基于Riccati 方程

(不等式) 统一标准的线性系统分析方法、设计

规范的形成和有效地数学计算工具包逐步研制

成功,更进一步的控制器设计方法研究将逐

步向LMI 方向转化,以期通过求解LMI 使问题

得以解决。本文以LMI 技术为主要工具,研究

基于LMI 的控制设计理论及凸优化算法,而在

统一理论框架的研究中,LMI 也起着至关重要

的作用。

∞H

图1.2 标准不确定性系统标准

1.4 计算控制论及其研究内容

1.4.1 基于耗散性的统一理论研究现状

稳定性是系统最基本的特性,统一理论框架的研究自然会想到围绕稳定性展开。 20世纪40年代Lyapunov理论与解决实际控制工程问题相结合,可是提出的稳定性准则仅限于小系统的应用。20世纪60年代利用正实引理给出利用图形求解的方法,产生了Popov判据,这个判据可以应用于低阶非线性系统,但不能用于高阶非线性系统。不过,这类方法给了我们两点启示:第一,它不需要对系统作细致的描述;其次,它是基于不等式原理的,解是空间的某个域。当纯解析方法和图解方法限制了控制论的发展和应用时,控制理论必将寻找数值方法来求得发展。系统的稳定性和基于不等式的求解算法是奠定统一控制理论研究的两个基础[4]

Lyapunov稳定性理论和Popov稳定性判据是基于能量概念的,耗散性是研究系统稳定性的主要方法之一,许多基于Lyapunov函数的稳定性理论,都可以从系统耗散性的角度加以解释[4]。从目前的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基于能量概念的系统耗散性,不仅仅可以用来研究系统的稳定性和系统的渐近性

质,而且更可贵的是研究系统的耗散性也并不依赖系统的精确数学模型。这两点是研究不确定系统

鲁棒控制的基础。对于某系统,给定供给函数()()()t y ,t w s (supply

function),如果存在一个依赖于系统状态的蓄能函数

)(t x [4]))((t x V (storage function),使得耗散不等式成立,则称系统是耗散的。进一步针对不同对象和性能指标,可

推导出蓄能函数应满足的各类Hamilton-Jacobi方程∫+≤t

t t x V dt y w s t x V 0))((),())((0))((t x V [4]。对于线性系统,H-J方程可以写成优

美而简洁的表达式,并求解带有一组LMI(Linear Matrix Inequality)约束的规划问题,得到问题的解析解。可以证明许多鲁棒性问题均可由系统的耗散性导出。许多学者围绕系统耗散性作了大量的研究,值得提出的是以荷兰J.C.Willems教授为主的研究小组,在该领域作了大量的工作,在他们的主页上有许多的研究报告和论文[4]。系统的无源性、正实性、有界实引理、小增益定理等这些系统分析中常遇到的性质,均可以由系统的耗散不等式结构导出。要指出的是对于线性系统,所有这些关系和性质都可以表示成线性矩阵不等式问题。许多学者还研究了系统的耗散性与IQC(Integral Quadratic Constraints)之间的关系、系统和控制中的行为方法[7]。由此可见,目前许多控制问题,包括稳定性、自适应控制、不确定性、系统建模、模型验证、鲁棒性分析和鲁棒控制器设计等都可以用系统的耗散性来表述,其分析和设计算法也都可以描述为矩阵不等式的求解和凸优化问题,并呈现继续蓬勃发展的趋势。 1.4.2 统一算法框架概述

由前面的论述可以知道,“算法灾难”主要是由于只针对某类型问题有效,从而使得算法过于复杂、过于繁多,不便于掌握和实际工程应用。因此,统一算法框架的提出无疑开辟了控制研究设计的新篇章。由于LMI 是一种凸约束,因而LMI 问题往往可以表示为在凸约束下线性目标的求解问题。本文所描述的统一问题就是以LMI 技术为基础的,将控制问题的LMI 形式经过适当的变形和转化,变为统一的矩阵不等式形式。接下来针对此统一形式研究了相应的凸优化算法,给出来控制器G 的参数化公式,改变算法中的相关参数就可以得到满足相应指标的控制器设计算法。

1.4.3 凸优化控制理论

上面提到的统一算法是建立在标准控制问题基础上的,即是次优算法,而最优算法可以保证控制性能达到最优,得到最佳的控制器。凸优化方法的提出以LMI 为基础,使得最优控制问题的求解变为在一组LMI 约束下线性目标函数的凸优化问题。

LMI 优化问题的一般形式为

(1-1) 0

)γ,(.0γmin >>x A t s 其中矩阵A (x,γ)是优化变量x 和正数γ的线性函数,x 可以是向量,也可以是矩阵。显然这是一个典型的特征值优化问题。

另一个等价表示为

????>.0)(.x F t

s ?>0

min x c T (1-2)

其中矩阵F 为变量x ∈l n R ×的线性函数,C ∈l n R ×。式(1-1)、(1-2)为两种可以互相转化的线性矩阵不等式优化问题的表达式,从(1-2)式可以看出,当F 为对角阵时,LMI 优化问题就退化为一个线性规划问题,也就是说,问题退化为在LMI 约束下对一个线性目标函数的优化问题。因此,线性规划问题又可以看成是LMI 优化问题的一个特殊形式。有些学者又将线性不等式优化问题称为正定规划(positive definite programming)。如果约束为,则又称为半定规划问题。

0)(x F ≥对于(1-2)式的优化问题,当F (x )为矩阵变量x 的线性矩阵函数时,如果有对任意,0)(,0)(,2121>>>x F x F x x ,

10≤α≤显然有 )()α1()(α])α1(α[2121x F x F x x F ?+=?+

成立,因此LMI 约束是一种凸约束,LMI 优化问题实际上是线性,目标函数在凸约束下的优化问题,也就是一个典型的凸规划问题。

1.5 本书的编排

本书旨在利用带有LMI 约束的凸优化技术,从基于Lyapunov 函数的耗散不等式结构入手,进行系统分析设计方法研究,由此建立起统一控制理论的框架,为计算控制论学科奠定基础。该书涉及的研究将使得控制理论中许多复杂问题的解决成为可能,尤其是高维非线性系统和不确定系统。本书后续章节的主要内容如下:

第二章 给出理论研究基础,包括Lyapunov 稳定性理论,K-Y-P 引理、正实引理和有界实引理,以及LMI 问题和LMI 中常用的矩阵变换公式。

第三章 对于线形和非线性系统,研究基于Lyapunov 函数的系统耗散性定义和耗散不等式结构,给出、正实性、有界实性等系统特性和耗散结构的关系,并由此导出系统分析设计所需的基本定理和统一描述。

∞H H 、2第四章 研究基于LMI 的凸优化技术,通过分析稳定性问题的一种求解思想,提出统一的线性代数方法,并利用其将各类控制设计问题简化成单一的矩阵不等式问题,从而实现各类控制问题求解的统一算法。

第五章 根据统一控制理论框架中的分析设计方法,以极点配置约束、、为目标的输出反馈综合为例研究多目标鲁棒控制器设计,并将设计结果应用于某型在研鱼雷系统,通过计算机仿真验证其控制性能。

2H ∞H 第六章 针对高阶系统,利用统一控制理论框架中的LMI 代数方法,研究降阶鲁棒滤波器设计。考虑连续/离散时间系统,给出最优滤波器设计的存在条件和求解公式,并结合某型在研鱼雷系统,设计降阶鲁棒滤波器,通过仿真分析验证其合理性和有效性。

第七章 对本论文工作进行总结,并对更深入的理论研究工作和应用前景做简单的展望。

鲁棒控制

鲁棒控制理论中的H∞控制理论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分院自动化) 【摘要】首先简要的介绍了鲁棒控制中的H∞控制理论,并把其发展分为两个阶段,而后就上当已存在的H∞控制的主要成果进行了讨论和归纳,还指出了H∞控制理论尚未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H∞控制理论;非线性系统;时滞;范数 1.概述 鲁棒控制(Robust Control)方面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在过去的20年中,鲁棒控制一直是国际自控界的研究热点。所谓鲁棒性,是指标称系统所具有的某一种性能品质对于具有不确定性的系统集的所有成员均成立,如果所关心的是系统的稳定性,那么就称该系统具有鲁棒稳定性;如果所关心的是用干扰抑制性能或用其他性能准则来描述的品质,那么就称该系统具有鲁棒性能。主要的鲁棒控制理论有:Kharitonov区间理论;H∞控制理论;结构奇异值理论u理论; 鲁棒控制理论是分析和处理具有不确定性系统的控制理论,包括两大类问题:鲁棒性分析及鲁棒性综合问题。鲁棒性分析是根据给定的标称系统和不确定性集合,找出保证系统鲁棒性所需的条件;而鲁棒性综合(鲁棒控制器设计问题)就是根据给定的标称模型和不确定性集合,基于鲁棒性分析得到的结果来设计一个控制器,使得闭环系统满足期望的性能要求。 2.H∞控制理论出现的背景及意义 1981年,加拿大著名学者Zames在其论文中引入了H∞范数作为目标函数进行优化设计,标志着H∞控制理论的诞生。Zames考虑了这样一个单入单出( SISO)系统的设计问题: 假设干扰信号属于某一有限能量的已知信号集,要求设计一个反馈控制器,使闭环系统稳定,且干扰对系统的影响最小。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就必须在能够使闭环系统稳定的所有控制器中选出一个控制器使之相应的灵敏度函数的H∞范数最小。 虽然Zames 首先提出了H∞最优化问题,但是他没能给出行之有效的解法。

鲁棒控制理论综述

鲁棒控制理论综述 作者学号: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鲁棒控制理论涉及的两个基本概念(不确定性和鲁棒)和发展过程,然 H控制理论,最后指出鲁棒控制研后叙述鲁棒控制理论中两种主要研究方法:μ理论、∞ 究的问题和扩展方向。 H控制理论 关键词:鲁棒控制理论,μ理论,∞ 一、引言 自从系统控制(Systems and Control)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出现,对于系统鲁棒性的研究也就出现了。这是由这门学科的特色和研究对象决定的。对于世界上的任何系统。由于系统本身复杂性或是人们对其认识的不全面,在系统建立模型时,很难用数学语言完全描述刻画。在这样的背景下,鲁棒性的研究也就自然而然地出现了。 二、不确定性与鲁棒 1、不确定性 谈到系统的鲁棒性,必然会涉及系统的不确定性。由于控制系统的控制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建立的系统模型的精确性,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实际被控对象与所建立的模型之间总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就是控制系统设计所面临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通常分为两类:系统内部的不确定性和系统外部的不确定性。这样,就需要一种能克服不确定性影响的控制系统设计理论。这就是鲁棒控制所要研究的课题。 2、鲁棒 “鲁棒”一词来自英文单词“robust”的音译,其含义是“强壮”或“强健”。所谓鲁棒性(robustness),是指一个反馈控制系统在某一特定的不确定性条件下具有使稳定性、渐近调节和动态特性这三方面保持不变的特性,即这一反馈控制系统具有承受这一类不确定性的能力。具有鲁棒性的控制系统称为鲁棒控制系统。在工程实际控制问题中,系统的不确定性一般是有界的,在鲁棒控制系统的设计中,先假定不确定性是在一个可能的范围内变化,然后在这个可能的变化范围内进行控制器设计。鲁棒控制系统设计的思想是:在掌握不确定性变化范围的前提下,在这个界限范围内进行最坏情况下的控制系统设计。因此,如果设计的控制系统在最坏的情况下具有鲁棒性,那么在其他情况下也具有鲁棒性。 三、发展历程 鲁棒控制系统设计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1927年Black针对具有摄动的精确系统的大增益反馈设计。由于当时不知道反馈增益和控制系统稳定性之间的确切关系,所以设计出来的控制系统往往是动态不稳定的。早期的鲁棒研究主要集中在Bode图,1932年Nyquist提出了基于Nyquist曲线的频域稳定性判据,使得反馈增益和控制系统稳定性之间的关系明朗化。1945年Bode讨论了单输入单输出(SISO)反馈系统的鲁棒性,提出了利用幅值和相位稳定裕度来得到系统能容许的不确定范围。这些方法主要用于单输入单输出系统而且这些关于鲁棒控制的早期研究主要局限于系统的不确定性是微小的参数摄动情形,尚属灵敏度分析的范畴,从数学上说是无穷小分析思想,并且只是停留在理论上。20世纪六七十年代,鲁棒控制只是将SISO系统的灵敏度分析结果向MIMIO进行了初步的推广[1],与此同时,状态空间理论引入控制论后,系统控制取得了很大的发展,鲁棒问题也显得更加重要,其中就要提到两篇对现代鲁棒控制理论的建立有重要影响的文章:一篇是Zames在1963年关于小增益定理的论文[2],另一篇是1964年Kalman关于单入单输出系统LQ调节器稳定裕量分析的研究报告[3]。鲁棒控制这一术语第一次在论文中出现是在1971年Davion的论文[4],而首先将鲁棒控制写进论文标题的是Pearson等人于1974年发表的论文[5]。当然,鲁棒控制能够

鲁棒控制综述

鲁棒控制综述 课程目标 1.了解鲁棒控制研究的基本问题 2.掌握鲁棒控制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 3.明确鲁棒控制问题及其形式化描述 4.掌握几种鲁棒稳定性分析与设计方法 5.掌握状态空间H∞控制理论 6.了解鲁棒控制系统的μ分析与μ综合方法 7.初步了解非线性系统鲁棒控制方法 8.掌握时滞系统的鲁棒控制稳定性分析 控制系统就是使控制对象按照预期目标运行的系统。 大部分的控制系统是基于反馈原理来进行设计的 反馈控制已经广泛地应用于工业控制、航空航天和经济管理等各个领域。 不确定性 在实际控制问题中,不确定性是普遍存在的 所描述的控制对象的模型化误差 可能来自外界扰动 因此,控制系统设计必须考虑不确定性带来的影响。 控制系统设计的任务 对于给定的控制对象和传感器,寻找一个控制器,使反馈控制系统能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按预期目标运行 ●实际控制对象就是具体的装置、设备或生产过程 ●通过各种建模方法,可以建立实际控制对象的模型 ●针对控制对象的模型,应用控制理论提供的设计方法设计出控制器,对实际控制对 象实施控制 ●控制系统的控制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际控制对象模型的准确性 ●在控制系统设计中采用的模型与实际控制对象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即存在着模型不 确定性 ●控制系统的运行也受到周围环境和有关条件的制约 ●例如,在图1-1中,传感器噪声n和外部扰动d分别来自控制系统本身和控制系统 所处的环境,它们往往是一类未知的扰动信号 ●这种扰动不确定性对控制系统的运动将产生的影响 控制系统设计中需要考虑的不确定性 (1)来自控制对象的模型化误差; (2)来自控制系统本身和外部的扰动信号 ●需要一种能克服不确定性影响的控制系统设计理论 ●这就是鲁棒控制所要研究的课题 1.1.2 控制系统设计的基本要求 在控制系统设计中,往往把图1-1所示的反馈控制系统更一般化,考虑如图1-3所示的单位反馈控制系统,其中P是控制对象,C是控制器。

对鲁棒控制的认识

对鲁棒控制的认识 姓名:赵呈涛 学号: 092030071 专业:双控

鲁棒控制(RobustControl)方面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在过去的20年中,鲁棒控制一直是国际自控界的研究热点。所谓“鲁棒性”,是指控制系统在一定(结构、大小)的参数摄动下,维持某些性能的特性。根据对性能的不同定义,可分为稳定鲁棒性和性能鲁棒性。如果所关心的是系统的稳定性,那么就称该系统具有鲁棒稳定性;如果所关心的是用干扰抑制性能或用其他性能准则来描述的品质,那么就称该系统具有鲁棒性能。以闭环系统的鲁棒性作为目标设计得到的固定控制器称为鲁棒控制器。 鲁棒控制的早期研究,主要针对单变量系统(SISO)的在微小摄动下的不确定性,具有代表性的是Zames提出的微分灵敏度分析。然而,实际工业过程中故障导致系统中参数的变化,这种变化是有界摄动而不是无穷小摄动,因此产生了以讨论参数在有界摄动下系统性能保持和控制为内容的现代鲁棒控制。现代鲁棒控制是一个着重控制算法可靠性研究的控制器设计方法,其设计目标是找到在实际环境中为保证安全要求控制系统最小必须满足的要求。一旦设计好这个控制器,它的参数不能改变而且控制性能能够保证。 鲁棒控制方法,是对时间域或频率域来说,一般要假设过程动态特性的信息和它的变化范围,一些算法不需要精确的过程模型,但需要一些离线辨识。鲁棒控制理论是分析和处理具有不确定性系统的控制理论,包括两大类问题:鲁棒性分析及鲁棒性综合问题。鲁棒性分析是根据给定的标称系统和不确定性集合,找出保证系统鲁棒性所需的条件;而鲁棒性综合(鲁棒控制器设计问题)就是根据给定的标称模型和不确定性集合,基于鲁棒性分析得到的结果来设计一个控制器,使得闭环系统满足期望的性能要求。主要的鲁棒控制理论有: (1)Kharitonov区间理论; 控制理论; (2)H ∞ (3)结构奇异值理论μ理论。 下面就这三种理论做简单的介绍。 1 Kharitonov区间理论 1.1参数不确定性系统的研究概况 对参数不确定性系统的研究源于20世纪20年代。Black采用大回路增益的反馈控制技术来抑制真空管放大器中存在的严重不确定性,由于采用大回路增益,所以设计的系

鲁棒控制原理及应用举例

鲁棒控制原理及应用举例 摘要:本文简述了鲁棒控制的由来及其发展历史,强调了鲁棒控制在现代控制系统中的重要性,解释了鲁棒控制、鲁棒性、鲁棒控制系统、鲁棒控制器的意义,介绍了鲁棒控制系统的分类以及其常用的设计方法,并对鲁棒控制的应用领域作了简单介绍,并举出实例。 关键词:鲁棒控制鲁棒性不确定性设计方法现代控制系统 经典的控制系统设计方法要求有一个确定的数学模型。在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中,往往要忽略许多不确定因素:如对同步轨道卫星的姿态进行控制时不考虑轨道运动的影响,对一个振动系统的控制过程中不考虑高阶模态的影响等。但经过以上处理后得到的数学模型已经不能完全描述原来的物理系统,而仅仅是原系统的一种近似。对许多要求不高的系统,这样的数学模型已经能够满足工程要求。然而,对于一些精度和可靠性要求较高的系统,如导弹控制系统设计,若采用这种设计方法,就会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在反复计算数弹道、调整控制器参数以及反复试射上。因此,为了解决不确定控制系统的设计问题,科学家们提出了鲁棒控制理论。由于鲁棒控制器是针对系统工作的最坏情况而设计的,因此能适应所有其它工况,所以它是解决这类不确定系统控制问题的有力工具。 鲁棒控制(Robust Control)方面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上世纪60年代,状态空间结构理论的形成,与最优控制、卡尔曼滤波以及分离性理论一起,使现代控制理论成了一个严密完整的体系。随着现代控制理论的发展,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对控制系统的鲁棒性研究引起了众多学者的高度重视。在过去的20年中,鲁棒控制一直是国际自控界的研究热点。 通常说一个反馈控制系统是鲁棒的,或者说一个反馈控制系统具有鲁棒性,就是指这个反馈控制系统在某一类特定的不确定性条件下具有使稳定性、渐进调节和动态特性保持不变的特性,即这一反馈控制系统具有承受这一类不确定性影响的能力。设被控系统的数学模型属于集合D,如果系统的某些特性对于集合U中的每一对象都保持不变,则称系统具有鲁棒性。鲁棒性又可以分为鲁棒稳定性、鲁棒渐进调节和鲁棒动态特性。鲁棒稳定性是指在一组不确定性的作用下仍然能够保证反馈控制系统的稳定性;鲁棒渐进调节是指在一组不确定性的影响下仍然可以实现反馈控制系统的渐进调节功能;鲁棒动态特性通常称为灵敏度特性,即要求动态特性不受不确定性的影响。 所谓鲁棒控制,使受到不确定因素作用的系统保持其原有能力的控制技术。鲁棒控制的主要思想是针对系统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因素,设计一个确定的控制律,使得对于系统中所有的不确定性,闭环系统能保持稳定并具有所期望的性能。

鲁棒控制发展与理论-结课报告-H无穷与u理论

鲁棒控制的发展与理论 摘要:首先介绍了鲁棒控制的发展过程,之后主要介绍了H∞控制理论、μ理论的发展、研究内容和实际应用,和鲁棒控制尚待解决的问题及研究热点。 关键词:鲁棒控制理论、H∞控制理论、μ理论、分析、综合 1 概述 传统控制器都是基于系统的数学模型建立的,因此,控制系统的性能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模型的精确性,这正是传统控制的本质。现代控制理论可以解决多输入、多输出( MIMO )控制系统地分析和控制设计问题,但其分析与综合方法也都是在取得控制对象数学模型基础上进行的,而数学模型的精确程度对控制系统性能的影响很大,往往由于某种原因,对象参数发生变化使数学模型不能准确地反映对象特性,从而无法达到期望的控制指标,为解决这个问题,控制系统的鲁棒性研究成为现代控制理论研究中一个非常活跃的领域。简单地说,鲁棒控制( Robust Control )就是对于给定的存在不确定性的系统,分析和设计能保持系统正常工作的控制器。鲁棒振定是保证不确定性系统的稳定性,而鲁棒性能设计是进一步确定保有某种指标下的一定的性能。根据对性能的不同定义,可分为稳定鲁棒性和性能鲁棒性。以闭环系统的鲁棒性作为目标设计得到的固定控制器称为鲁棒控制器。鲁棒控制自其产生便得到了广泛的注目和蓬勃发展。其实人们在系统设计时,常常会考虑到鲁棒性的问题。当前这一理论的研究热点是在非线形系统中控制问题,另外还有一些关于鲁棒控制的理论如结构异值理论和区间理论等。 2 鲁棒控制理论的发展 最早给出鲁棒控制问题解的是Black在1927年给出的关于真空关放大器的设计,他首次提出采用反馈设计和回路高增益的方法来处理真空管特性的大范围波动。之后,Nquist( 奈奎斯特)频域稳定性准则和Black回路高增益概念共同构成了Bode( 伯德)的经典之著中关于鲁棒控制设计的基础。20世纪60年代之前这段时期可称为经典灵敏度设计时期。此间问题多集中于SISO(单变量)系统,根据稳定性、灵敏度的降低和噪声等性能准则来进行回路设计。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鲁棒控制只是将SISO系统的灵敏度分析结果向MIMO 进行了初步的推广,人们普遍研究灵敏度设计问题,包括跟踪灵敏度、性能灵敏度和特征值/特征向量灵敏度等的设计。 20世纪80年代,鲁棒设计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此间研究的目的是寻求适应大范围不确定性分析的理论和方法。

鲁棒控制讲义-第1-2章

第一章概述 §1.1 不确定系统和鲁棒控制(Uncertain System and Robust Control) 1.1.1 名义系统和实际系统(nominal system) 控制系统设计过程中,常常要先获得被控制对象的数学模型。在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中,往往要忽略许多因素:比如对同步轨道卫星的姿态进行控制时不考虑轨道运动的影响,对一个振动系统的控制过程中,不考虑高阶模态的影响,等等。这样处理后得到的数学模型仍嫌太复杂,于是要经过降阶处理,有时还要把非线性环节进行线性化处理,时变参数进行定常化处理,最后得到一个适合控制系统设计使用的数学模型。经过以上处理后得到的数学模型已经不能完全描述原来的物理系统,而仅仅是原系统的一种近似,因此称这样的数学模型为“名义系统”,而称真实的物理系统为“实际系统”,而名义系统与实际系统的差别称为模型误差。 1.1.2不确定性和摄动(Uncertainty and Perturbation) 如立足于名义系统,可认为名义系统经摄动后,变成实际系统,这时模型误差可视为对名义系统的摄动。如果立足于实际系统,那么可视实际系统由两部分组成:即已知的模型和未知的模型(模型误差),如果模型的未知部分并非完全不知道,而是不确切地知道,比如只知道某种形式的界限(如:范数或模界限等),则称这部分模型为实际模型的不确定部分,也说实际系统中存在着不确定性,称含有不确定部分的系统为不确定系统。模型不确定性包括:参数、结构及干扰不确定性等。 1.1.3 不确定系统的控制 经典的控制系统设计方法要求有一个确定的数学模型(可能是常规的,也可能是统计的)。以往,由于对一般的控制系统要求不太高,所以系统中普遍存在的不确定性问题往往被忽略。事实上,对许多要求不高的系统,在名义系统的基础上进行分析与设计已经能够满足工程要求,而对一些精度和可靠性要求较高的系统,也只是在名义系统基础上进行分析和设计,然后考虑模型的误差,用仿真的方法来检验实际系统的性能(如稳定性、暂态性能等)。例如早期导弹控制系统设计时就是这样:首先按名义模型设计一个控制系统,然后反复调整设计参数,这样的结果是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一种导弹从设计到定型要反复计算数百条弹道,对大小回路控制器参数要进行数十次调整,还要经过反复试射,这类参数的调整往往没有一个理论可以遵循,而依据设计者的经验。

对鲁棒控制的认识

对鲁棒控制的认识 赵呈涛 专业: 学号: 092030071 姓名:

鲁棒控制( RobustControl )方面的研究始于 20 世纪 50 年代。在过去的 20 年 中,鲁棒控制一直是国际自控界的研究热点。所谓“鲁棒性”,是指控制系统 在一定(结构、大小)的参数摄动下,维持某些性能的特性。根据对性能的不同 定义,可分为稳定鲁棒性和性能鲁棒性。如果所关心的是系统的稳定性,那么就称 该系统具有鲁棒稳定性;如果所关心的是用干扰抑制性能或用其他性能准则来描述的 品质,那么就称该系统具有鲁棒性能。以闭环系统的鲁棒性作为目标设计得到的固 定控制器称为鲁棒控制器。 定性,具有代表性的是 Zames 提出的微分灵敏度分析。然而,实际工业过程中故 障导致系统中参数的变化,这种变化是有界摄动而不是无穷小摄动,因此产生了 以讨论参数在有界摄动下系统性能保持和控制为内容的现代鲁棒控制。 控制是一个着重控制算法可靠性研究的控制器设计方法, 际环境中为保证安全要求控制系统最小必须满足的要求。一旦设计好这个控制 器,它的参数不能改变而且控制性能能够保证。 鲁棒控制方法,是对时间域或频率域来说,一般要假设过程动态特性的信息 和它的变 化范围 , 一些算法不需要精确的过程模型,但需要一些离线辨识。鲁棒 控制理论是分析和处理具有不确定性系统的控制理论,包括两大类问题:鲁棒性分析 及鲁棒性综合问题。鲁棒性分析是根据给定的标称系统和不确定性集合,找出保证系 统鲁棒性所需的条件;而鲁棒性综合(鲁棒控制器设计问题)就是根据给定的标称模 型和不确定性集合,基于鲁棒性分析得到的结果来设计一个控制器,使得闭环系统满 足期望的性能要求。主要的鲁棒控制理论有: 1) Kharitonov 区间理论; 2) H 控制理论; 3)结构奇异值理论 理论。 面就这三种理论做简单的介绍。 1 Kharitonov 区间理论 1.1 参数不确定性系统的研究概况 对参数不确定性系统的研究源于20世纪20年代。Black 采用大回路增益的反馈控制 技术来抑制真空管放大器中存在的严重不确定性, 由于采用大回路增益 , 所以设计的系 统常常不稳定;1932年,Nyquist 给出了判断系统稳定性的频域判据,在控制系统设计时, 用来在系统稳定性和回路增益之间进行折衷;1945年,Bode 首次提出灵敏度函数的概念, 对系统的参数不确定性进行定量的描述。 在此基础上 ,Horowitz 在1962年提出一种参数 不灵敏系统的频域设计方法, 此后, 基于灵敏度分析的方法成为控制理论中对付系统参 数不确定性的主要工具。不过 , 这种方法是基于无穷小分析的 , 在实际系统的设计中并 不总是能收到良好效果。因为系统的参数不确定性通并不能看作无穷小扰动;另外 灵敏度分析法一般要求知道对象的标称值 , 这在实际中往往也难以做到。于是 , 人们开 始研究用有界扰动来刻画参数的不确定性 , 出现了鲁棒辨识方法。 此法给出的辨识结果 不是一个确定值 , 而是参数空间中的一个域 (如超矩形、凸多面体、椭球等 )。相应地 , 鲁棒控制的早期研究,主要针对单变量系统( SISO )的在微小摄动下的不确 现代鲁棒 其设计目标是找到在实

鲁棒控制及其发展概述

鲁棒控制及其发展概述 摘要 本文首先介绍了鲁棒控制理论的发展过程;接下来主要介绍了研究鲁棒多变量控制过程中两种常用的分析方法:方法以及分析方法;最后给出了鲁棒控制理论的应用及其控制方法,不仅仅用在工业控制中,它被广泛运用在经济控制、社会管理等很多领域。随着人们对于控制效果要求的不断提高,系统的鲁棒性会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所重视,从而使这一理论得到更快的发展。并且指出了目前鲁棒控制尚未解决的问题以及研究的热点问题。 关键词:鲁棒控制;鲁棒多变量控制;鲁棒控制;分析方法 一、引言 鲁棒控制(Robust Control)方面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在过去的20年中,鲁棒控制一直是国际自控界的研究热点。以闭环系统的鲁棒性作为目标设计得到的固定控制器称为鲁棒控制器。控制系统的鲁棒性研究是现代控制理论研究中一个非常活跃的领域,鲁棒控制问题最早出现在上个世纪人们对于微分方程的研究中。 最早给出鲁棒控制问题的解的是Black在1927年给出的关于真空开关放大器的设计,他首次提出采用反馈设计和回路高增益的方法来处理振控管特信各大范围波动。之后,Nyquist频域稳定性准则和Black回路高增益概念共同构成了Bode的经典之著[1]中关于鲁棒控制设计的基础。20世纪60年代之前这段时间可称为经典灵敏度设计时

期。此间问题多集中于SISO系统,根据稳定性、灵敏度的降低和噪声等性能准则来进行回路设计。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鲁棒控制只是将SISO系统的灵敏度分析结果向MIMO进行了初步的推广[2],灵敏度设计问题包括跟踪灵敏度、性能灵敏度和特征值/特征向量灵敏度等的设计。 20世纪80年代,鲁棒设计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此间研究的目的是寻求适应大范围不确定性分析的理论和方法。 二、正文 1. 鲁棒控制理论 方法在工程中应用最多,它以输出灵敏度函数的范数作为性能指标,旨在可能发生“最坏扰动”的情况下,使系统的误差在无穷范数意义下达到极小,从而将干扰问题转化为求解使闭环系统稳定并使相应的范数指标极小化的输出反馈控制问题。 鲁棒控制理论是在空间(即Hardy 空间)通过某些性能指标 的无穷范数优化而获得具有鲁棒性能的控制器的一种控制理论。空间是在开右半平面解析且有界的矩阵函数空间,其范数定义为: (1) 即矩阵函数在开右半平面的最大奇异值的上界。范数的物理意义是指系统获得的最大能量增益[3]。 鲁棒控制理论的实质是为MIMO(多输入多输出)且具有模型

第一章 鲁棒控制理论与设计-绪论

第一章 绪论 1.1 控制理论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及新发展 1.1.1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控制理论的研究经历了20世纪40年代的古典频域法,到60年代的现代控制理论,再到20世纪末发展至今的后现代控制理论。同时伴随着线性系统方法与非线性系统方法、频域法和时域法等的横向发展过程[11],控制问题的研究一直套用“建立被控对象的数学模型、分析系统的数学模型、依靠模型设计控制律”的模式。被控对象的模型、性能指标和算法是问题研究的核心,并成为控制理论发展的基础。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不可回避的问题,表现在:对模型的依赖越来越强;由于各类不同的数学模型、不同的性能指标引起的分析设计算法不同,控制理论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分支,而且算法和分析设计方法越来越复杂,甚至只针对某类模型的指标有效,而普遍意义不大。 许多学者注意到这一问题,早在1977年,P.Eykhoff就指出[2] , “与自动控制直接有关的应用中,存在的难题是估计与控制问题的配合”。他在此首次提出建模与控制的一体化问题。我国学者韩京清也从另外的角度认识到:要想解决鲁棒性问题,需要摆脱数学模型的约束[7]。控制理论的研究缺乏提纲挈领的理论方向作为指导,似乎对每一类型的控制问题都要研究如何应用新颖的技巧和特殊的算法,这种“虚假繁荣”的现象人们称为“模型灾难”和“算法灾难”。 “算法灾难”和“模型灾难”表面上给控制理论带来了繁荣的局面,但实际上却使研究陷入了尴尬的境地,并使得像控制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CCAD)、控制系统计算机仿真等相关学科也举步维艰。在这种情况下,迫切需要用新思想、新观念来突破目前过分依赖模型的模式和传统的研究设计方法,并借鉴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技术,从基础理论出发,引入具有原创性的研究方向,将控制理论发展推向一个崭新的阶段。 1.1.2 研究发展新方向 由于上述问题,研究工作两个方向展开[7]:一个方向是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的建模或适合控制的建模,从一开始它就强调以控制作为系统辨识的最终目的。它从一个全新的角度研究稳定的LTI(线性时不变系统)的辨识问题,考虑在最差情况下如何得到系统的名义模型及估计模型的不确定性误差上界,以适应鲁棒控制的需要。鲁棒辨识是一种真正适合控制的辨识方法。但辨识与控制的结合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不但需要深厚的数学知识,而且也同样带来许多新的问题,Gevers 认为辨识与控制的配合是控制理论研究中的一个新的挑战。 ∞H 第二类研究方向是寻找更强有力的理论框架和有效的计算方法来覆盖目前的各类分支,即研究控制理论统一问题。尤其是针对目前高维非线性系统和不确定系统的复杂性,学者们希望在汲取计算流体力学、计算物理学和其它相关学科的精髓的基础上,能从系统的最基本物理特性―稳定性入手,研究能统一表示系统各类特性的基本定律,并由此推导出能表示系统各类特性的最基本方程。在此基本定律和基本方程的基础上,研究目前各类控制问题的统一数学描述和求解算法,借用计算机的强大计算功能,来做系统分析和控制器设计,并研究物理系统的新的性质和特征,发现新的定

鲁棒控制简介

当今的自动控制技术都是基于反馈的思想。反馈理论的要素包括三个部分:测量、比较和执行。测量关心的变量,与期望值相比较,用这个误差纠正调节控制系统的响应。 这个理论应用于自动控制的关键是,做出正确的测量和比较后,如何利用误差才能更好地纠正系统(即控制器的设计)。 鲁棒控制(Robust Control)方面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在过去的20年中,鲁棒控制一直是国际自控界的研究热点。所谓“鲁棒性”,是指控制系统在一定(结构,大小)的参数摄动下,维持某些性能的特性。根据对性能的不同定义,可分为稳定鲁棒性和性能鲁棒性。以闭环系统的鲁棒性作为目标设计得到的固定控制器称为鲁棒控制器。 由于工作状况变动、外部干扰以及建模误差的缘故,实际工业过程的精确模型很难得到,而系统的各种故障也将导致模型的不确定性,因此可以说模型的不确定性在控制系统中广泛存在。如何设计一个固定的控制器,使具有不确定性的对象满足控制品质,也就是鲁棒控制,成为国内外科研人员的研究课题。 主要的鲁棒控制理论有:(1)Kharitonov区间理论;(2)H∞控制理论(IMPORTANT);(3)结构奇异值理论(μ理论)等等。 H∞控制理论 H∞控制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兴起的一门新的现代控制理论。H∞控制理论是为了改变近代控制理论过于数学化的倾向以适应工程实际的需要而诞生的,其设计思想的真髓是对系统的频域特性进行整形(Loopshaping),而这种通过调整系统频率域特性来获得预期特性的方法,正是工程技术人员所熟悉的技术手段,也是经典控制理论的根本。 1981年Zames首次用明确的数学语言描述了H∞优化控制理论,他提出用传递函数阵的H∞范数来记述优化指标。1984年加拿大学者Fracis和Zames用古典的函数插值理论提出了H∞设计问题的最初解法,同时基于算子理论等现代数学工具,这种解法很快被推广到一般的多变量系统,而英国学者Glover则将H∞设计问题归纳为函数逼近问题,并用Hankel算子理论给出这个问题的解析解。Glover 的解法被Doyle在状态空间上进行了整理并归纳为H∞控制问题,至此H∞控制理论体系已初步形成。 在这一阶段提出了H∞设计问题的解法,所用的数学工具非常繁琐,并不像问题本身那样具有明确的工程意义。直到1988年Doyle等人在全美控制年会上发表了著名的DGKF论文,证明了H∞设计问题的解可以通过适当的代数Riccati方程得到。DGKF的论文标志着H∞控制理论的成熟。迄今为止,H∞设计方法主要是DGKF等人的解法。不仅如此,这些设计理论的开发者还同美国的The Math Works公司合作,开发了MA TLAB中鲁棒控制软件工具箱(Robust Control Toolbox),使H∞控制理论真正成为实用的工程设计理论。 研究——现代鲁棒控制(有界摄动) 鲁棒控制的早期研究,主要针对单变量系统(SISO)的在微小摄动下的不确定性,具有代表性的是Zames提出的微分灵敏度分析。然而,实际工业过程中故障导致系统中参数的变化,这种变化是有界摄动而不是无穷小摄动。因此产生了以讨论参数在有界摄动下系统性能保持和控制为内容的现代鲁棒控制。 现代鲁棒控制是一个着重控制算法可靠性研究的控制器设计方法。其设计目

鲁棒控制大作业

一、鲁棒控制概述 鲁棒控制(Robust Control )的研究始于20 世纪50 年代。所谓“鲁棒性” ,是指控制系统在一定的参数摄动下,维持某些性能的特性。根据对性能的不同定义,可以分为稳定鲁棒性和性能鲁棒性。以闭环系统的鲁棒性作为目标设计得到的固定控制器成为鲁棒控制器。 由于工作情况变动、外部干扰以及建模误差的缘故,实际工业过程的精确模型很难得到,而系统的各种故障也将导致模型的不确定性,因此可以说模型的不确定性在控制系统中广泛存在。如何设计一个固定的控制器,使具有不确定性的对象满足控制品质,也就是鲁棒控制,成为国内科研人员的研究课题。 鲁棒控制的早期研究,主要针对单变量系统(SISO在微小摄动下的不确定性,具有代表性的是Zames提出的微分灵敏度分析。然而,实际工业过程中故障导致系统中参数的变化,这种变化是有界扰动而不是无穷小摄动。因此产生了以讨论参数在有机摄动下系统性能保持和控制为内容的现代鲁棒控制。 现代鲁棒控制是一个着重控制算法可靠性研究的控制器设计方法。其设计目标是找到在实际环境中为保证安全要求控制系统最小必须满足的要求。一旦设计好这个控制器,它的参数不能改变而且控制性能能够保证。主要的鲁棒控制理论有:(1)Kharitonov 区间理论;(2)H控制理论;(3)结构奇异值理论(卩理论)等等。 二、H鲁棒控制理论 H 鲁棒控制理论是在H 空间(即Hardy 空间),通过某些性能指标的无穷范数优化而获得具有鲁棒性能的控制器的一种控制理论。它的基本思想是:当利用研究对象的数学模型G 来设计控制器时由于参数的不确定性与变化性以及人们为了便于设计与计算往往把对象的模型简化使得对象的数学模型G 存在误差 G。H控制的目的为:当存在模型误差G时如何利用名义模型G来设计控制 器K,使得K在稳定被控对象的同时使某一目标函数S的H范数最小。 H 控制方法引入输出灵敏度函数作为系统评价的指标,主要考虑了这样的一个设计问题,即要求设计一个控制器,不但使得闭环系统稳定,而且在可能发生“最坏扰动”的情况下,使系统误差在无穷范数意义下达到极小,从而将干扰问题转化为求解闭环系统稳定的问题。传递函数的H 范数描述了输入有限能量到输出能量的最大增益,如果能使其达到最小,那么干扰对系统误差的影响将会降到最低程度。许多实际的控制问题,如灵敏度极小化问题、鲁棒稳定问题、混合灵敏度优化问题、跟踪问题、模型匹配问题等,都可以归结为标准H 控制问题来研究。 H 标准控制问题如图1 所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