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信达雅_翻译三原则_与_动态对等_新探中西方三种翻译标准的异同及原因

_!信达雅_翻译三原则_与_动态对等_新探中西方三种翻译标准的异同及原因
_!信达雅_翻译三原则_与_动态对等_新探中西方三种翻译标准的异同及原因

信达雅之雅在散文翻译中的体现

信达雅之雅在散文翻译中的体现 朱竞妍 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200083 摘要:以Samuel Ullman的名篇《青春》为例,今在其诸多中文译本中,选择三个版本中的几处译句作为比较对象,分析雅在散文翻译中的体现。 关键词:雅、细节处理、句子优化、修辞艺术、措辞艺术 一、译文的印象和评价 比起严谨细致的说明文、简洁明了的应用文、逻辑严密的议论文和艺术色彩浓厚的小说戏剧,散文作品在我们的生活中更为常见。这些文体的翻译作品我们接触的不少,而散文作品的翻译技巧更值得我们花费时间去研究。 本文所选的短文是Samuel Ullman的名篇《青春》,作者在创作这篇散文时,已年届七十。作为一位须发斑白,阅尽世态却依旧饱含生活热情的长者,作者下笔沉稳而不失活力,遣词用句体现出了成熟、大气的风格。读完全文,我们也深受启发,青春不仅仅是用肉眼来辨别的,青春更是需要用心灵来感受,用热情去创造,用生命力去维护的。近百年来,此文一直为世人所倾倒,为英语学习者珍视,其产生的轰动效应经久不息,有不少名人或将此文视为座右铭,或将其随身携带,以时时提醒激励自己,如美国的麦克阿瑟将军曾在其任盟军最高统帅时,将此文悬挂在办公室内,并在其演讲中时不时引用。 理想的译文,应是在充分领会原文的要义和内涵后,在译文中自然地复现出来,既翻译出原文的字面义和隐含义,又保留原文的行文风格。像《青春》这样一篇足以影响数代人的美文佳作,篇幅短小,言语简洁,内容深刻,其译文必须要将原文的形式之美和内涵之美充分传递给读者,才能让人感到印象深刻,不失原文的精彩。

此处参考的三篇译文,一篇出自翻译大家王佐良先生,其余两篇出自两位不知名的译者。若撇开三位译者的知名度不谈,仅就译文的翻译水准来评价,考虑到译文的各个方面,三位译者的译文都可视为属上乘之作,而我个人较为偏爱的是王佐良先生的版本,其译文即便是独立的作品,亦堪称精品。若从细节处理,措辞艺术,修辞艺术,句子优化这些角度来判别译文水准的高下,无论是用词的凝炼,修辞的运用,以及句式的灵活,王佐良先生的译文都无可挑剔。虽然在翻译过程中,这个版本细节的处理较另两个版本有更多的变通,但这些变通并没有妨碍到译文的“信”,即忠实于原文,反而使译文更顺畅,更加自然,更有“中国味儿”,读来也更为亲切,更符合“达”的要求;而且王佐良先生的译文在风格上最接近原文,传递出原文意境的美感,“雅”的体现有目共睹。可以说,初读一遍,三篇译文或许难分伯仲,而细细品之,则觉王佐良先生的译文也如原文一般,好似陈年佳酿,令人不禁反复回味,不忍忘却。 严复先生在多年前提出了翻译的“信达雅”标准,窃以为,“信”和“达”是“雅”的基础和前提,没有忠于原文的“信”,则无所谓译文通顺自然之“达”,更无需谈及译文既与原文神似又有语言品味之“雅”。此处选取的三篇译文,在“信”和“达”方面,都表现得相当不错,可以说不仅忠实于原文,也翻译得浅白流畅,文字功底可见一斑;而王佐良先生的译文之所以能技压群芳,还是因为在“雅”方面,即表达的艺术性和美感方面,略胜一筹。 二、从细节处理的角度比较译文 相对于后文将会谈到的修辞艺术和措辞艺术,细节处理和句子优化更多地是为译文的“达”,即令译文更自然晓畅而没有“翻译腔”,更符合目标语言读者的阅读习惯;并且在“达”的基础上,也帮助译文更接近“雅”的境界。

从功能对等理论角度分析翻译对等

从功能对等理论角度分析翻译对等 作者:热娜·买买提 来源:《成功·教育》2012年第09期 【摘要】本文通过以尤金·A·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理论基础,分析了在汉译英时怎样运用功能对等理论的几种翻译策略达到翻译对等的效果。 【关键词】功能对等理论;翻译策略;翻译对等 一、引言 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A·奈达在其《翻译理论与实践》一书中,提出了“动态对等”后称“功能对等”的翻译原则,指出翻译就是“用最贴切、最自然的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原语信息”的过程。对等的标准就是译文的读者和原文的读者在感受上基本相同。 奈达提出了三类对等,即形式对等、动态对等与功能对等。形式对等关注的是信息本身,包括信息的形式和内容。动态对等翻译中,译者关注的并非源语信息和译语信息之间的一一对应,而是一种动态的关系。功能对等简单讲就是要让译文和原文在语言的功能上对等,而不是在语言形式上的对应。功能对等理论有九种翻译策略,即音译、直译、增译、减译、改译、加注、意译等。 二、翻译策略在汉译英时的应用 1.音译。有些专有名词如地名、人名以及术语名称等在译语中无对应词时通常用音译,以避免直译或意译带来的误解。例:天津——Tianjin;王晓宏——Wang Xiaohong;秧歌——yangko;饺子——jiaozi。 2.直译。“词语指称意义的直译,关键要做到准确无误。要注意防止两种现象:一是专有名词或专门术语的误译,二是找到‘假朋友’——即两种语言中形式相同,但意义却截然不同的词。”。例如:“新闻照片”不是news photo,而是press photo。“白酒”不是“white wine”,而是spirits。 汉语作品的题目或电视剧名的翻译一般用直译。例:《红楼梦》译为A Dream of Red Mansions;《北京人在纽约》译为:A Native of Beijing in New York;一些商标名也可用直译法:“小天鹅”洗衣机“Little Swan”Washer。 3.增译。如从功能对等论的角度分析,翻译中的增词必须在译文和原文之间达成风格上的“功能对等”,更要注重内容上的对等传递,尽可能做到译文的读者和原文读者在感受上基本相

品牌翻译的信达雅

品牌翻译的信达雅 中国已日渐成为成熟的商业社会,我们每天都要接触各色中外品牌。由于经济全球化,许多国外品牌有了中文名字,而中国品牌也纷纷挂上了洋气的英文名字。如何翻译品牌?品牌的翻译应该遵循哪些原则?本文将尝试浅析这个问题。 本文讨论的品牌翻译是指品牌所有者在品牌本土化过程中首创性地译制品牌名的活动,而不是一般的翻译问题。翻译品牌的方法不外乎音译、意译、音意复合翻译和自由翻译。以下各举一例,音译,Coca Cola翻译为“可口可乐”;意译,中国彩电品牌“熊猫”译作Panda;复合翻译,Unilever译为“联合利华”,Uni 是常见的英文词根,意为联合,Lever是杠杆,“联合利华”采取了音意复合译法;自由翻译,Hewlett-Packard,英文姓氏构成的品牌名被翻成了“惠普”。此外,还有不译,国外品牌IBM、3M等无中文品牌,而许多中国品牌的英文名就是其汉语拼音。可以看出品牌翻译的方法具有随意性,那背后的指导原则又是什么呢? 品牌翻译与其它体裁的最大不同就是品牌翻译不是纯粹的翻译活动,它比一般的翻译活动具有更大的创造性和灵活性。品牌的作用十分丰富,如提高辨识度、宣传产品等,最终的落脚点是提高产品销量和市场占有率。所以品牌翻译也应该以此为最终目标,这点区别于传统翻译的翻译目的。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而策略又具体体现在翻译方法上。品牌翻译的特殊性决定了其采取的翻译策略有别于其它翻译类型。 品牌翻译是一种特殊的翻译类型,有着与其它体裁相同的共性,也有着独特的个性,因此用一般的翻译评价标准来评价品牌翻译,有其适用性,也有局限性。翻译评价标准中,中国人最熟悉的当属严复在《天演论·译通言》中提出的“信、达、雅”的标准,信者,忠实于原文也,达者,自然通顺也,雅者,文采之谓也。严复之后的许多学者也提出许多新见解,如林语堂的“忠实、通顺、美”,梁实秋的“宁错务顺”和鲁迅的“宁信不顺”,傅雷的“神似”,钱钟书的“化境”等等。纵观这些翻译主张,其实都是对“信、达、雅”的不同演绎。笔者认为品牌翻译可以用“信达雅”为准绳,但具体评价标准要有别于其它翻译体裁。 先从“信”字说起。奢侈品品牌Hermès其实是古希腊商业之神“赫尔墨斯”的名字,但该品牌显然没有沿用此译名,美国快餐品牌Subway为地铁之意,该品牌也显然没有使用地铁二字。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反映出达意并不是品牌翻译的必要标准。但是“信”字在品牌翻译上却常体现为声音上的接近,但品牌翻译中不完全采用单纯的音译,更多的是在音译基础上附加一些信息。这种方法在翻译专有名词时较常用,因为汉语是语素文字,每个字都有意思,所以译者喜欢在音译时附着一些其它信息,比如美国Yosemite公园就译为“优胜美地”。国际饮料品牌Coca Cola并没有翻成“扣卡扣拉”,而是“可口可乐”,体现出其企业文化和形象。所以综合而言,品牌翻译对“信”的要求并不高。 那么“达”呢?品牌一般都是简短的单词(字)或单词(字)组合,并不是成篇的文字,所以通顺便无从谈起。但“达”字可以理解为符合译语语言偏好和习惯。

浅探广告翻译中对等原则的运用

第2卷 第2期 武汉航海(武汉航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Vol.2 No.2 2007年6月 Wuhan Marine(Journal of Wuhan Marine College) Jun.2007 —————————————— ※收稿日期:2007-04-16 作者简介:黄小洁(1980.10-),女,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外语系。 [英语教学] 浅探广告翻译中对等原则的运用 黄小洁 (武汉生物工程学院,湖北 武汉 430415) 【摘要】由于广告在现代商品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广告的翻译就显得尤为重要。它既要讲究 翻译中的对等原则,还要具备一定的翻译技巧。 【关键词】广告翻译;对等原则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160/SG(2007)02- 0025- 02 广告在现代商品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促销作用。广告利用文字 图画、音乐、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来传播信息,具有大众性 商业性、民族性和时代性。同时,不同的国家或地区、不同的国际贸易体系,不同的政治经济、法律和文化以及不同的贸易环境造成了差异,形成了不同的市场特征,这就使其更具有跨国界,跨文化的特点。因此广告的翻译就显得尤为重要,它既要讲究翻译中的对等原则,还要具备一定的翻译技巧。 一、广告语言的特点 广告语句是一种非常特殊的语言。它们通常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如语言上引人人胜,说服力强,修辞手段的运用也别具一格,如语意双关 、文字游戏等,使人感到幽默中见智慧,平淡中显新奇。广告语句在形式上也极具鲜明特色,或行文工整、对仗押韵,或节奏感强,琅琅上口,或一鸣惊人,耳目一新,可以收到耐人寻味,经久不忘的效果。广告语言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即吸引力(attractive —catch the reader attention)、创造力(creative—project on image)、说服力(persuasive—urge the reader to act)和影响力(impressive—produce an impact)。 广告翻译不同于其他翻译,广告翻译的目的是要实现广告的销售目标,因此广告翻译不仅是一个语义对等问题,更是一种突出广告功能的再创造过程,侧重点在于译文是否有感染力以及能否增强广告功效。广告原文和译文最终目的一致,要求广告翻译功能上的对等。同时,由于广告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广告语言是一种具有独特艺术技巧和商业价值的语言,又由于民族心理及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使翻译达到与原文绝对对等的效果是很难做到的,因为一则优秀的广告对其他民族的读者来说未必是成功的。因而为了保证译文具有原文同等的表现力与感染力,甚至优于原文,广告翻译应在基本保持原文内容的基础上,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以达到功能对等等效原则。在翻译广告文字时,无论是英译汉还是汉译英,绝不能满足于字面上的翻译 ,做“表面文章”, 必须要使语言翻译得既准确又地道,尤其是要把原文中的“潜台词”或言外之意传达出来。此外,还要利用常用的一些技巧和手段,把广告词语的个性(personality)表现出来。 这样才能使译文尽量做到达意、传神的表形,收到意似、神似和形似三统一的效果。 二、广告翻译的基本对等原则 人类思维内容的共通性决定了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共同点远远超出不同点。这种语言对等才使原语向译语转换成为可能。翻译,不是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词与词之间的单纯转换,而是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也就是在保持深层结构层次上不同语言问语义上的共同性的前提下,重组原语信息的表层形式,转换表达角度,用译语意义替代原语意义。因此,对等是翻译的重要基础,一般来说,取得翻译对等越多,译文质量也越高。翻译对等原则包括的范围很广,主要表现为语义对等、语用对等、社会文化对等三个方面。 (一)广告翻译的语义对等 一般说来,语言是一种有规则的系统结构,是一种代码,它由不同的成分组合而成,可用来表达语义。在广告的翻译中,语义对等是最基本的。它从词的对等开始,贯穿于整个翻译的全过程。由于英汉两种语言文字结构障碍(包括双关语、文字游戏)以及惯用法障碍(如词语搭配、成语结构等),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了解每个翻译单位的基本意义,更重要的是确定每个翻译单位在特定语境中的深层含意,以便达到翻译单位的语义对等,获得更好的宣传效果。所以在实际翻译中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理解实际含义,切忌望文生义。英语中有些成语、词组和习惯说法表面上似乎和汉语不谋而合,但实际上并非如此。这就需要译者对两种语言的语音、文字、词汇、句法、语义等诸方面的特征了如指掌。如:出口商品 “芳芳”唇膏的译文采用汉语拼音“Fang-fang”,英文中 “fang”(蛇的毒牙)一词巧合,谁还敢买这种 “毒牙”唇膏呢?。 二是避免造成歧义,使读者误解。一些产品的名称、商店的招牌以及商标通常都表达了人们美好的愿望,翻译时一定要慎重考虑其效果,否则可能产生“橘生淮南则为枳”的尴尬结局,甚至是意想不到的恶果。例如:在英国,品茶的场所一般称为tearoom,teahouse 或teashop,相当于中国的“茶馆”,不能把teashop 译为 “茶叶店”。在英国茶叶都在超级市场出售,没有专门的茶叶店。中国的茶叶店可译

奈达功能对等理论

奈达之“功能对等”翻译理论 翻译作为语际交流的桥梁有着悠久的历史。尽管翻译早就与人类文明的发展共同进步,但构建系统的翻译理论却显得举步维艰。自20世纪80年代之后,在国内产生影响最大、影响范围最广的西方翻译理论当是奈达的“功能对等论”、“等效论”和“读者反应论”,以至翻译界形成“言必称奈达”的局面。在奈达40余本著作和250多篇论文中,功能对等理论是其最重要的翻译理论。但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翻译界观念逆转,形成“言必批奈达”之势。因此,应该对“功能对等论”进行全面理解和分析,进而对其做出公允的评价。 一、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 奈达分析了翻译中译语文化和源语文化关系的三种类型,认为这三种关系是由语言和文化之间的距离决定的。在此基础上,他总结出翻译的两种基本导向:等值有两种不同的基本类型—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形式对等关注信息本身的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与此相对应的是以“等效原则”为基础的动态对等。 奈达的《论对等原则》一文集中阐发了动态对等思想。他认为语言之间不存在绝对的对等,必须辨别翻译的不同类型,以确定不同的对等原则,根据信息的本质、作者的目的以及译者的目的、受众的类型等因素,对翻译进行分类。即根据信息的本质,确定内容和形式何为翻译的主要考虑因素;根据作者及译者目的,确定翻译的预期目的是提供知识、引起情感反应,还是建议某种特有的行为举止。他希望读者达到完全的理解,并使翻译完成某种祈使功能。 为防止误会,奈达用“功能对等”取代了“动态对等”,他希望以此来强调翻译的交际功能,这个替换并不是要否定先前的“动态对等”。实际上“功能对等”与“动态对等”并无实质上的区别。奈达认为,功能对等强调的是语言之间、文化之间能通过寻找翻译对等语,以恰当的方式重新组织信息的形式和语义结构而进行交际。例如翻译white as snow时,如果一种语言里没有“雪”这个字,却有“霜”(frost)字,就可以用“白如霜”来替换。也可用同义比喻如“白如蘑菇”white as fungus 来表达,如果都不行,可以用一个非比喻形式very,very white“白极了”来表达。原作者期望读者看懂作品,通常他会表达的只会是一层意思,而不是几层意思。

翻译等值理论探究

翻译等值理论探究 〔摘要〕“翻译等值理论”是西方翻译理论中的核心概念。翻译等值也是翻译活动的最终目标。本文旨在通过对该理论的分析, 运用具体例子探讨表层直译、深层意译以及语用修辞层面的翻译等值。 〔关键词〕翻译等值;表层;深层;修辞层 一、翻译等值理论 翻译“等值”或“对等”(equivalence)作为翻译标准,是现代翻译学中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是语言学派关注的主要思想,很多西方翻译理论家在阐述自己的译论主张时,往往都离不开对翻译等值问题的探讨。“等值”是几乎所有现代理论着述中的中心术语。近二三十年来,随着西方翻译理论的引进,我国学者对翻译等值的研究也异常活跃。翻译研究中等值概念的引进,极大地促进了翻译学研究的发展,加深了人们对翻译的认识,并在一定程度上指导了翻译实践。现代第一个明确提出等值翻译理论的是前苏联语言学派代表人物费道罗夫他在《翻译理论概要》中提出了“翻译等值”理论:“翻译就是用一种语言把另外一种语言在内容和形式不可分隔的统一中所业已表达出来的东西准确而完全地表达出来”。他坚持译文与原文之间完全可以确立确切对等的关系。而翻译等值“就是表达原文思想内容的完全准确并且在作用上、修辞上与原文完全一致”。等值概念本身由于其模糊性,一直以来都是学者们争论的焦点。贝克在其代表作《换言之———翻译教程》的导言中指出“本书采用术语equiva2lence 是为了方便起见———因为绝大多数译者已经习惯这个术语,而并非因为它有任何理论地位。术语equivalence 在这里的用法还有如下限制条件:虽然等值在某种程度上通常能够实现,却受到各种各样语言和文化因素的影响,因此总是相对的”。本文在讨论翻译等值时也遵循相对等值的原则。等值翻译理论的支持者们通常将“等值”定义为“源语文本与目标文本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使目标文本立即就被看作源语文本的翻译。”雅克布森在其《论翻译中的语言学问题》一文中明确提出“有差异的等值”,由此可以看出语言学派强调的翻译等值并非是绝对的对称,而是如弗斯指出,翻译理论中引进的等值,是使用它作为普通词汇时的模糊意义。正如威尔斯在《翻译学- 问题与方法》中所指出,由于译者不可避免的主观性、文本的复杂性和接受者之间的差异,翻译在力求等值的同时,损失不可避免,完全等值是很难达到的。因此我们可以说对等值概念的理解中应该包含着对“等值度”的考虑,尽管等值概念具有模糊性,在翻译过程中追求最高的“等值度”应该是每个译者追求的目标,由于客观或译者主观上的原因造成的源语文本与目标文本在某些方面不等值,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接受的。同一信息,两套不同的语言,接受者不同,却要产生基本相同的效果,这就是翻译等值的主要原则。 二、翻译等值理论的应用 等值翻译理论强调译文和原文在表达上应达到等值效果,符合语言本身的要求。在英汉互译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直译,意译等方法来达到等值翻译,实现两种语言间的交流。直译与意译实质上是建立在把语言分成两个层次(语义和语符层,即深层和表层) 的基础上。强调深层语义等值是意译;强调表层语符等值是直译。但语言的客观实际是在语义层和语符层之间,还有语用层存在,即在表层深层之间有广义的修辞层存在。修辞层是根据情境和语言意图的要求,输入言语个性特征(包括文体和风格) ,以达到实际最佳效果的层次。等值原则就是建立在把语言分成表层结构、深层结构以及修辞层面这三个层次的基础上的。 三、直译表层达到翻译等值 直译,是在较低层次上的翻译,指翻译时尽量保持原作的语言形式,包括用词、句子结构、比喻手段等等,同时要求语言流畅易懂。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彼此之间总会有相同或相似之处。反映在语言文化里,便会出现某些契合现象。众所周知,爱情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人们

从功能对等理论角度分析翻译对等

从功能对等理论角度分析翻译对等 【摘要】本文通过以尤金·A·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理论基础,分析了在汉译英时怎样运用功能对等理论的几种翻译策略达到翻译对等的效果。 【关键词】功能对等理论;翻译策略;翻译对等 一、引言 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A·奈达在其《翻译理论与实践》一书中,提出了“动态对等”后称“功能对等”的翻译原则,指出翻译就是“用最贴切、最自然的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原语信息”的过程。对等的标准就是译文的读者和原文的读者在感受上基本相同。 奈达提出了三类对等,即形式对等、动态对等与功能对等。形式对等关注的是信息本身,包括信息的形式和内容。动态对等翻译中,译者关注的并非源语信息和译语信息之间的一一对应,而是一种动态的关系。功能对等简单讲就是要让译文和原文在语言的功能上对等,而不是在语言形式上的对应。功能对等理论有九种翻译策略,即音译、直译、增译、减译、改译、加注、意译等。 二、翻译策略在汉译英时的应用 1.音译。有些专有名词如地名、人名以及术语名称等在译语中无对应词时通常用音译,以避免直译或意译带来的误解。例:天津——Tianjin;王晓宏——Wang Xiaohong;秧歌——yangko;饺子——jiaozi。 2.直译。“词语指称意义的直译,关键要做到准确无误。要注意防止两种现象:一是专有名词或专门术语的误译,二是找到‘假朋友’——即两种语言中形式相同,但意义却截然不同的词。”。例如:“新闻照片”不是news photo,而是press photo。“白酒”不是“white wine”,而是spirits。 汉语作品的题目或电视剧名的翻译一般用直译。例:《红楼梦》译为A Dream of Red Mansions;《北京人在纽约》译为:A Native of Beijing in New York;一些商标名也可用直译法:“小天鹅”洗衣机“Little Swan”Washer。 3.增译。如从功能对等论的角度分析,翻译中的增词必须在译文和原文之间达成风格上的“功能对等”,更要注重内容上的对等传递,尽可能做到译文的读者和原文读者在感受上基本相同。增词一般用于以下三种情况:一是为了语法上的需要;二是为了意义上的需要;三是为了修辞上的需要。 “汉语多无主句,而英语无主句只能表示祈使语气,使用范围窄得多,增加泛指意义的代词或符合上下文逻辑意义的代词不失为一种解决办法。”例:如果走近了,会发现他们那可爱的神情——If you approach them,you will see their cute looks.该句为汉语常见的无主句,翻译时应增译出主语“you”。 4.减译。在汉译英的过程中,可以发现汉语中词语的重复现象比较多,如果把这些重复的词全都翻译出来,译文则会显得冗长啰嗦。所以在汉译英时,减译是经常使用的方法。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使译文简明扼要。例如:我们要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祖国。We should be loyal to our party,to our people and to our motherland.本译文省略了后面的两个“忠于”,使译文简洁通顺。 5.加注。汉语的成语的特点是言简意赅,能把丰富的意义用简短的几个字表达出来,因此成语不能从字面上来理解。把汉语的成语翻译成英语时,应保留成语的形象、比喻和民族色彩,此时可以用加注。例如:对牛弹琴:play the lute to a cow—address the wrong audience;鸡毛蒜皮:chicken feathers and garlic

10句信达雅的英语翻译

10句信达雅的英语翻译 1.人生短短几十年,不要给自己留下了什么遗憾,想笑就笑,想哭就哭,该爱的时候就去爱,无谓压抑自己. Be sure that you have never had any regrets in your life which only lasts for a few decades. Laugh or cry as you like, and it is meaningless to oppress yourself. 2.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英语翻译 10句妙语连珠的经典翻译。 Among thousands of people, you meet those you've met. Through thousands of years, with the boundlessness of time, you happen to meet them, neither earlier nor a bit too late. 3.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 Remember what should be remembered, and forget what should be forgotten.Alter what is changeable, and aept what is mutable. 4.能冲刷一切的除了眼泪,就是时间,以时间来推移感情,时间越长,冲突越淡,仿佛不断稀释的茶。 Apart from tears, only time could wear everything away. While feeling is being processed by time, conflicts would be

变译理论与口译探微

?口 译? 变译理论与口译探微Ξ 周 青 (安徽大学外语学院 合肥市 230039) 摘 要 随着国际交流和合作的日益增多,口译活动信息量也逐渐增加。正如变译理论对传统全译理论的挑战一样,它对于口译活动的指导作用和意义也显现出来。本文拟从变译理论指导口译的必要性、可行性、具体表现形式及原因分析、变译的尺度和质量评估几个角度探讨变译理论与口译的关系。 关键词 变译理论 口译 Abstract With the deepening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coo peration,the interpreting activities have been growing increasingly frequent and inclusive.Similar to the traditional translation,inter preting also faces the challenge from the theory of adaptation.This paper probes into such factors as necessity,feasibili2 ty,corresponding forms and analyses,criteria and evaluation in which the theory of adaptation is proved to direct interpreting effectively. K ey Words the theory of adaptation interpreting 1 引 言 随着时代的变迁,口译的理念、目的、信息传输方式、衡量标准和风格等都将发生明显的变化。中国正经历着第四次翻译高潮,这样一个高信息时代就要求译者具备高度概括、综合、归纳、分析、复述和简练信息等相应能力,而这恰恰是变译理论研究的核心。 Nida和Taber(2004:14-15)指出翻译的实质“旨在再现信息……翻译力求等值而非完全等同……尽职的译者追求的是最贴近的自然等值……”,他们继而提出翻译中应优先考虑的几个问题,即:“语境的一致性优于语言的一致性(或逐字对应);动态等值优于形式一致;口语优于笔头语言;被听众使用和接受的形式优于传统上的权威形式。”并解释了这主要是以接受者和听众的反应和立场出发为依据的。 黄忠廉教授在《变译理论》中指出:“变译通俗地讲是变通加翻译,或变后翻译,或译后再变,或变译交融,”并且“表现为与‘变’紧密相关的六个递进层面:1)因读者而‘变’,2)由译者来变,3)对原作施‘变’,4)摄取的战略,5)变通的战术,6)信息的集约。” 黎难秋在《中国口译史》中指出:“口译活动与笔译活动相比历史远为悠久。但是,我国对于口译的研究一直远远落后于对笔译的研究。”近年来国内口译界的代表刘和平、蔡小红等分别著书立说,缓和了多年来多实践、少理论的局面,将口译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理论研究层面,但目前口译研究主要是对其本质和具体实践中思维、知识和认识过程等语言外在因素的探讨,如何结合时代的迫切需要,有效应对信息爆炸的局面仍然需要进一步实证性的研究和探索。 国外口译界代表是巴黎高级翻译学院的勒代雷教授,她在译著《释意学派口笔译理论》中提出释意理论的核心思想是“……摆脱原语的语言形式,抓住文章或讲话的思想,脱离了原语语言外壳便能够用母语非常自然地表达这些思想。”释意理论虽反映了一些变通思想,是不同于字词对应语言翻译的“意义对等翻译”,但它基本上是对意义和词汇对应层面的变通,与变译理论的实质、具体的变通手段和方法以及变通的机制都存在很大的差异。 第18卷3期2005年8月 中国科技翻译 CHIN ESE SCIENCE&TECHNOLO GY TRANSLATORS JOURNAL Vol.18.No.3 Aug.2005 Ξ本文系安徽省高校青年教师科研“资助计划”项目,项目编号为2005jqw016。感谢台湾辅仁大学杨承淑教授对本文初稿提出的宝贵建议。 收稿日期:2004—12—09/20

信达雅

严复对翻译曾经提出“信、达、雅”的标准:“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易》曰:…修辞立诚。?子曰:…辞达而已。?又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三者乃文章正轨,亦即为译事楷模。故信、达而外,求其尔雅。”严复的这三条标准当然不是随便说说,而是他深思熟虑后提出的要求。由于严复本人的翻译对中国近代思想界和翻译界的巨大影响,这三条标准后来成了翻译界普遍认可和接受的基本原则。 翻译标准问题,归根结底,是翻译方法问题。“信达雅”是翻译标准,也是翻译的基本方法。界定明确、主次分明的“信达雅”三字翻译标准,符合翻译实践过程的心理特点,为翻译工作者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因而也指明了正确的翻译原则和基本的翻译方法。许多具体方法都是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所谓“信”,是指忠实原文的思想内容,是指译文的科学性;这里不包括原作的风格和原文的语言修辞特色,后者属于“雅”的内容。所谓“达”,是指译文语言规范,通顺易懂;“达”是讲的译文的可读性,并不包括“雅”字要求的语言生动,文笔流畅,有音乐节奏感。总之,应该也能够把“雅”跟“信”和“达”划分开。事实上,一般的科技和社科读物的翻译只能要求“信”和“达”,只有少数有个人风格的名家学术著作才可能和需要译得“雅”;而“信”对科学读物尤其重要。但文学作品的翻译,“雅”字的要求绝不能少,可以说“雅”是文学作品翻译的生命和灵魂。许多大师都十分重视文学翻译中的“雅”字要求。 “信”、“达”、“雅”三位一体,联系密切。绝不可脱离“信”去求“达”和“雅”,更不能脱离“信”和“达”去求“雅”。只有在“信”的前提下和“达”的基础上求“雅”;否则就是缘木求鱼,舍本求末了。虽然具体做法可因文体而异,但这条大原则对于文学作品的翻译,也是适用的。文学作品的翻译也要首先讲究“信”。对于作品的人物性格,语言特征,活动环境,社会背景,故事情节,事态演变,风俗民情,历史典故,人名地名,作家的风格和感情倾向,作品牵涉的各种知识,总之,整个作品的内容和全部细节都需要准确、通顺、流畅地译出来,整个作品才能达到“信”、“达”、“雅”三者的统一。没有部分,就没有整体,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这是最简单的,却又常容易被人忽略的道理。

谈严复翻译理论中的“信达雅”

谈严复翻译理论中的“信、达、雅” 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择犹不择也,则达尚焉。海通以来,象寄之才,随地多有;而任取一书,责其能与于斯二者,则已寡矣。其故在浅尝,一也;偏至,二也;辨之者少,三也。 ——严复 严复(1854.1.8—1921.10.27)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道,汉族,福建侯官人,曾担任过京师大学堂译局总办、上海复旦公学校长、安庆高等师范学堂校长,清朝学部名辞馆总编辑。他是清末很有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 “信达雅”的大概意思,在我的理解下用较为通俗的语言解释大意为:能够对原文实现基本还原(信),能够流畅的向读者表达原作者的意思(达),拥有文笔优美,富有文采(雅)。严复先生在自己的翻译工作中总结出了“信达雅”这个完整的原则体系。这个体系对中国的翻译史有着巨大的贡献。 “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严复在这里就说明了翻译文章的时候就算只翻译出原文的意思,能够忠于原文,已属不易。他接下去又详细解释说,翻译时不光要对原文要忠实,还要对译文要通顺,还要文雅。有时为求译文通顺,不免要颠倒原文字句,甚至在原文之外,还要斟酌补足。这种补足,只是发挥原意,绝非节外生枝。有些原文的含义很是艰深,难得理解,他便要在这些句的前后,酌加“引衬”,以便使得原文的意思可以明显。他不说“解释”,也不说“说明”,而说“引衬”,是很有道理的。“引”是“引伸”,“衬”是“帮衬”,即帮助的意思,所以“引衬”,是说多加几个字进去,以助了解。他说“信而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可见单是忠实于原文,而译文不能表达,便失去了译介的作用。令人看不懂的文字,无论内容怎样好,也是无用的。他为求译文通顺,采用了四种办法:(一)颠倒原文字句。(二)有时补足一点。(三)遇到原文长句,采用意译。(四)原文含义深奥的地方,便酌加引衬。单是译文通顺,他还不满意,必须做到文字优美才罢手。这儿说的优美,不但是字面上的美,而且要有声调之美。这便是严复翻译理论的要点。 对“信达雅”内涵的阐释,各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尤其是在“雅”字上争论不休。一种说法是:“…信?是对原著内容的忠实,…达?是指译文的通顺达意,…雅?是对译文质量的要求,要求做到文雅、古雅。”有学者提出,严复是刻意求雅,以彰显他高超的古文水平和文辞造诣。然而,严复始终不承认他是单纯追求译文的“古雅”、“高雅”。严复认为,西学是“学理邃积之书”,只有用司马迁、韩愈这样高水平的文辞才相称,所以“僕之于文,非务渊雅也,务其是耳”。另一种说法是:严复是以“信”为中心,“达”服务于“信”,而…雅?的提法不仅是多余的,而且打消了“信”和“达”。陈之展在《近代翻译文学》一文中说:“严复译书好用汉以前字法句法,这自然是他的缺点。不过他在当时要灌输一班老先生一点西洋东西,便不得不用古雅的文章来译,

完整版功能对等理论

功能对等理论 功能对等理论由美国人尤金A奈达(Eugene Nida )提出,奈达师 从几位著名的结构主义语言大师,本身也是有重要地位的语言学家, 曾任美国语言学会主席。但这位在学术界赫赫有名的人物,偏偏远离学术重镇,默默地在美国圣经协会供职半个多世纪。他一生的主要学术活动都围绕《圣经》翻译展开。在《圣经》翻译的过程中,奈达从实际出发,发展出了一套自己的翻译理论,最终成为翻译研究的经典 之一。奈达理论的核心概念是功能对等”。所谓功能对等”,就是说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 简介编辑 为使源语和目的语的之间的转换有一个标准,减少差异,尤金A ?奈达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根据翻译的本质,提出了著名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即功能对等”。在这一理论中,他指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 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郭建中,2000 , P65)。 奈达有关翻译的定义指明翻译不仅是词汇意义上的对等还包括语义、风格和文体的对等,翻译传达的信息既有表层词汇信息也有深层的文化信息。 动态对等”中的对等包括四个方面:1.词汇对等,2.句法对等3篇章对 等,4.文体对等。在这四个方面中,奈达认为意义是最重要的,形式其次”郭建中,2000 , P67)。形式很可能掩藏源语的文化意义并阻碍文化交流。因此,在文学翻译中,根据奈达的理论,译者应以动态对等的四个方面作为翻译的原则准确地在目的语中再现源语的文化内涵 步骤编辑 为了准确地再现源语文化和消除文化差异,译者可以遵循以下的三个步骤。

第一,努力创造出既符合原文语义又体现原文文化特色的译作。 然而,两种语言代表着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文化可能有类似的因素,但不可能完全相同。因此,完全展现原文文化内涵的完美的翻译作品是不可能存在的,译者只能最大限度地再现源语文化。 第二,如果意义和文化不能同时兼顾,译者只有舍弃形式对等,通过在译文中改变原文的形式达到再现原文语义和文化的目的。例如 英语谚语“white as snow翻译成汉语可以是字面意义上的白如雪”。 但是,中国南方几乎全年无雪,在他们的文化背景知识中,没有雪”的概念,如何理解雪的内涵?在译文中,译者可以通过改变词汇的形式来消除文化上的差异。因此,这个谚语在汉语中可以译作白如蘑菇”白如白鹭毛” 郭建中,2000 ,P63)。再如,英语成语“spring uplike mushroom”中 “ mushroom原意为蘑菇”但译为汉语多为雨后春笋”,而不是雨后蘑菇”因为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更为熟悉的成语和理解的意象是雨后春 笋”。 第三,如果形式的改变仍然不足以表达原文的语义和文化,可以采 用重创”这一翻译技巧来解决文化差异,使源语和目的语达到意义上的对等。重创”是指将源语的深层结构转换成目的语的表层结构(郭建 中,2000 , P67),也就是将源语文章的文化内涵用译语的词汇来阐述 禾n说明。例女口:“ He thinks by in fecti on , catchi ng an opinion likea cold.人家怎么想他就怎么想,就像人家得了伤风,他就染上感 冒。”刘宓庆,1998 ,P 122)在此句的英文原文中,原文的内涵并不是靠 词汇的表面意义表达出来的,而是隐藏在字里行间里。 特点编辑 如按照英汉两种语言字面上的对等来翻译,原句译为他靠传染来思维,象感冒一样获得思想”这样,原文的真正意义就无法清楚地表达。事实上,在汉语中很难找到一个完全与英文对等的句型来表达同样的内涵。于

信达雅中英文

一、译事三难:信、达、雅。 Translation involves three requirements difficult to fulfill: faithfulness, comprehensibility, and elegance. 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 Faithfulness is difficult enough to attain but a translation that is faithful but not comprehensible is translation at all. 则达尚焉。 Comprehensibility is therefore of prime importance. 海通以来,象寄之才,随地多有;而任取一书,责其能与于斯二者,则已寡矣! Since China’s opening to foreign trade by sea, there has been no lack of interpreters and translator. But if you assign them any book to translate and tell them to meet these two requirements, few can do so. 其故在浅尝一也;偏至二也,辨之者少,三也。The reasons for their inability are:

superficiality, partiality and lack of discrimination. 今是书所言,本五十年来西人新得之学,又为作者晚出之书, This book is based on the new knowledge of the West acquired during the last fifty years and was one of the author’s later works. 译文取明深义, My translation attempts to present its profound thought. 故词句之间,时有所傎到附益、不斤斤于字比句次, It does not follow the exact order of words and sentences of the original ideas but reorganizes and elaborates. 而意义则不倍本文。 However, it does not deviate from the original text. 题曰“达恉”,不云“笔译”,取便发挥,实非正

文化适应性和翻译策略--《西厢记》两个英文译本的比较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英汉礼貌用语的对比研究 2 从文化差异的四维度读解中法葡萄酒文化 3 商务信函中的语气结构分析 4 汉语流行语中的汉英语码混用现象探微 5 分析《哈姆雷特》中两位女性的性格特点 6 从功能对等理论看字幕翻译 7 《雾都孤儿》中的批判现实主义 8 从“绝望的主妇”看现代女性主义的困惑 9 《雾都孤儿》中的正邪儿童形象 10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799 75 79 38 11 从《芒果街上的小屋》透视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12 论莎格?艾弗瑞在《紫色》中的角色 13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美幽默的比较 14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外贸行业的影响—以CR法案为例 15 从服饰的变化看待中美文化的差异 16 浅析莱辛在《屋顶丽人》中的女权主义思想 17 礼貌原则在英汉语言文化差异中的应用 18 从女性主义视角看珍妮特?温特森《给樱桃以性别》中的英雄主义 19 正面解读《名利场》中的蓓基-夏泼 20 中西文化心理差异分析—以饮食习俗为视角 21 试析《儿子与情人》中保罗畸形的爱情观 22 It的用法与翻译 23 从《绝望主妇》析字幕翻译的目的和归化策略 24 汉英翻译中的中国式英语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25 从自然主义视角审视《嘉莉妹妹》中小人物嘉莉的命运抗争与幻灭 26 从餐桌礼仪看中西文化差异 27 从幽默取材看中英传统价值差异 28 How to Arouse the Students’Interests in English Learning 29 简?奥斯汀《曼斯菲尔德庄园》中女性角色的地位分析 30 科马克?麦卡锡的小说《路》中的象征艺术手法 31 A Linguistic Analysis of Barack Obama’s Inaugu ration Speech 32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视阈下《喧哗与骚动》中的人物群像 33 拜伦式人物—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的弗洛伊德解读 34 盖茨比的人物形象分析 35 浅析《飘》中女性主义的萌发 36 从文化角度谈旅游翻译 37 简爱与林黛玉的形象比较分析 38 论《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中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39 解析《红字》中清教主义对人物性格的塑造 40 浅析《觉醒》中艾德娜自杀的必然性 41 合作学习在中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 42 身势语在基础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