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控技术期末考试教程文件

数控技术期末考试教程文件
数控技术期末考试教程文件

2009年重庆科技学院数控期末考试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2分)

1、数控设备主要由输入输出装置、(1)、(2)和(3)等部分组成。

2、按伺服系统的控制方式分类,数控机床可分为开环数控机床、(4)和(5)等三种,其中(6)机床的定位精度最高。

3、数控编程时刀具需要多次反复地执行相同的动作或加工区域,这时可采用(7)指令或(8)来实现。

4、对于多台加工中心构成的FMC或FMS,其工艺设计应主要考虑每台加工设备的加工负荷、(9)、加工要求的保证以及(10)等问题。

5、对于箱体类零件的数控加工,为方便在一次安装后加工更多的表面,其定位方式一般选择(11),其中一个圆柱销的削边方向为(12)。

6、MC机床上的刀具预调是指(13),一般通过(14)预调。

7、用于复杂型腔和型孔的数控电火花成形加工,一般选用(15)机床;为提高加工表面侧壁和底面的加工精度,可采用(16)加工。

8、对于数控线切割加工的自动编程,当按零件轮廓CAD后,在形成刀具路径时,如采用3B 格式时一般选择(17)刀具补正方式;如采用4B或ISO格式时,一般选择(18)刀具补正方式;无论采用哪种格式,其数控程序的形成都需进行(19)处理。

9、华中Ⅰ型数控铣床的工作方式有自动、手动、单段、(20)、回参考点和手动攻丝等。其中单段方式用于(21)情况下。

10、数控系统的诊断程序一般有启动诊断、在线诊断和(22)等几种。

二、选择题:下列各题的选项中有一个或多个是正确的,请将其代号填入括号中。(每题2分,共16分)

1、在下列()中,要考虑使用合适的进刀/退刀引线和弧,以使加工后的表面质量较好。A.数控车削B.一般数控铣削C.数控加工有岛屿的槽

2、圆弧形车刀在数控车削时,其圆弧半径应()。

A.小于或等于零件上凹形轮廓上的最小曲率半径

B.大于零件上凸形轮廓上的最小曲率半径

C.不宜选择过小,以避免车刀制造困难和车刀损坏

3、在程序控制数控机床的运动时,其工作方式为()。

A.手动B.自动C.MDI D.单段

4、数控铣削高精度(位置)尺寸及复杂轮廓的检验,一般使用的量具为()。

A.游标卡尺B.投影仪C.三坐标测量机D.内径百分表

5、在一般MC加工时,优先选用的夹具为()。

A.专用夹具B.通用夹具或组合夹具C.工件统一基准定位装夹系统

6、在数控电火花成形加工时,为获得较高的精度和较好的表面质量,在工件或电极能方便开工作液孔时,宜采用的工作液工作方式为()。

A.冲油式B.喷射式C.抽油式

7、数控电火花慢走丝线切割加工时,所选用的工作液和电极丝为()。

A.乳化液、钼丝B.机油、黄铜丝C.纯水、钼丝D.纯水、黄铜丝

8、对于数控机床切削精度的检查方法有()。

A.机床定位精度检查B.机床几何精度检查

C.单项加工精度检查D.加工一个综合性试件检查

三、判断题:在下列各题的括号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每题1分,共10分)

1、三坐标控制的数控机床就是意味着能实现三坐标加工。()

2、数控加工工序顺序的安排,应先进行内表面的加工,后进行外形的加工。()

3、数控车削加工时应多选择专用夹具。()

4、在进行数控车削和铣削螺纹时,要求数控系统必须具有螺旋线插补功能。()

5、当工件轮廓的加工余量较大且不均匀时,为提高加工效率和减少加工成本,其粗加工或半精加工时一般采用数控铣削。()

6、对于位置精度要求很高的孔系,或换刀次数不多时,其加工顺序应选择顺序方式,即在连续换刀全部加工完一个区域后,再加工另一个区域。()

7、数控电火花线切割的路线应从坯件预制的穿丝孔开始,由内向外顺序切割,且距离侧面(端面)应小于5mm。()

8、自动编程时工件外形的定义确定了数控加工路线,与G41、G42等指令的选择无关。()

9、当数控机床出现故障时,或更换数控系统的电池时,无论什么情况都不要使数控系统断电。()

10、镗铣类数控机床主要以尺寸精度为主。()

四、简答题(共26分)

1、在数控加工工序设计时,要选择确定的工艺基准有哪些?各有何作用?对于数控加工作为最终工序时,其定位基准选择的原则是什么?(12分)

2、数控车削加工时车削用量的具体选择原则有哪些?(6分)

3、利用极性效应和吸附效应,说明数控电火花成形加工和数控电火花线切割加工时工具电极(丝)极性的接法。(8分)

五、综合编程题(共26分)

1、试用3B格式编制下图(2)所示零件型孔的数控电火花线切割加工程序。已知电极丝直径为ф0.12mm,单边放电间隙为0.01mm,图中尺寸均为平均尺寸。(12分)

2、用外径粗/精车循环指令编制下图(1)所示零件的数控加工程序。要求对刀点在(80,80)处,循环起始点在(46,3),切削深度为1.5mm(半径量),X和Z方向的精加工余量均为0.2mm,图中点划线部分为工件毛坯。(14分)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2分)

1、(1)计算机数控装置(2)伺服系统(3)受控设备

2、(4)半闭环控制数控机床(5)闭环控制数控机床(6)闭环控制数控

3、(7)固定循环(8)子程序

4、(9)生产节拍(10)工件的流动路线

5、(11)一面两销(12)两圆柱销的连线方向

6、(13)确定刀具在刀柄上装夹的轴向尺寸和径向尺寸(14)机外对刀仪

7、(15)电火花成形多轴数控(16)多轴数控摇动

8、(17)电脑(18)控制器(19)后置

9、(20)步进(21)调试单个程序的

10、(22)离线诊断

二、选择题:下列各题的选项中有一个或多个是正确的,请将其代号填入括号中。(每题2分,共16分)

1、(A、B)

2、(A、C)

3、(B、C、D)

4、(C)

5、(B)

6、(C )

7、(D )

8、(C、D )

三、判断题:在下列各题的括号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每题1分,共1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四、简答题(共26分)

1、(12分)

答:在数控加工工序设计时,要选择确定的工艺基准有原始基准(工序基准)、定位基准、测量基准。

原始基准(工序基准)的作用:通过它及其原始尺寸来保证设计尺寸。

定位基准的作用:通过它来确定原始尺寸方向的位置。

测量基准的作用:通过它来测量工件上各表面间的位置。

对于数控加工作为最终工序时,其定位基准选择的原则是:定位基准应力求与设计基准或原始基准重合;应使定位准确和稳定可靠,并使夹具简单。

2、(6分)

答:(1)粗车时,首先考虑选择一个尽可能大的背吃刀量ap,其次选择一个较大的进给量f,最后确定一个合适的切削速度v 。增大背吃刀量ap 可使走刀次数减少,增大进给量f有利于断屑,因此根据以上原则选择粗车切削用量对于提高生产效率,减少刀具消耗,降低加工成本是有利的。

(2)精车时,加工精度和表面粗糙度要求较高,加工余量不大且均匀,因此选择较小(但不太小)的背吃刀量ap和进给量f ,并选用切削性能高的刀具材料和合理的几何参数,以尽可能提高切削速度v。

(3)在安排粗、精车削用量时,应注意机床说明书给定的允许切削用量范围。对于主轴采用交流变频调速的数控车床,由于主轴在低转速时扭矩降低,尤其应注意此时的切削用量选择。

3、(8分)

数控技术专业知识

一、根据伺服系统的控制原理,机床控制系统可分为:开环控制系统和闭环控 制系统,根据控制运动方式的不同可分为点位控制和连续控制系统。根据数控功能,可分为经济型数控系统、普及型数控系统和高级型数控系统。 二、CNC系统的组成:数控计算机、程序输入输出装置和机床控制装置 三、计算机的工作过程:1:工件加工程序的输入、编辑和存储。2:工件加工 程序的译码处理3:机床状态的检测。4:刀具补偿5:插补计算。6:伺服控制7:故障诊断 四、计算机的硬件结构:单微处理器和多微处理器。(填空) 五、数控系统模块化设计的优点:1提高了设计效率2:通用性强,易于改进 和扩展系统功能3:有利于提高可靠性。4便于调试和维修5:降低了生 产成本 六、逐点比较法的计算过程:1:偏差函数2:进给方向和偏差计算3:终点判 别4:插补程序。 七、CNC控制软件主要有:前后台型和中断驱动型。 八、对数控机床机械结构提出的要求:1、高刚度。措施:优化设计构件的横 截面积和尺寸、采用合理的布局、合理的选择和布置筋板、提高机构的局部刚度、采用焊接结构2高抗振性。措施:减少内部振源、提高机床的刚度3减少机床的热变形。措施:控制热源和发热量、加强冷却散热、改善机床布局、恒温处理4:提高进给运动的动态性能和定位精度 九、机床上常用的导轨,按其接触面间的摩擦性质的不同可分为:1:滑动导 轨2:滚动导轨3:静压导轨(填空) 十、滚动导轨的预紧方法:1:采用过盈配合配合2:采用调整元件 十一、滚珠丝杠螺母副常用的预紧方式:1:双螺母垫片式预紧2双螺母螺 纹式预紧3:单螺母变导程式预紧 十二、数控机床位置传感器件的类型:1:直线或角位移传感器2:模拟和 数字位移传感器3:绝对、半绝对或增量位移传感器。 十三、光栅位移检测装置的组成1:光栅传感器作用:检测位移信号2: 光栅倍频器,作用:供电、对位移信号进行处理3:光栅数显表作用: 供电、显示。 十四、感应同步器的信号处理1、鉴相型2、鉴幅型

数控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数控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数控技术 总学时数:42+8 实验或上机学时:8 先修课及后续课:电工学(模拟电路、数字电路)、微机原理与应用、控制工程基础 一、说明部分 1、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高等学校机械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2、教学目标及意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现代数控技术的基本理论体系、方法和应用工具;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正确使用数控设备的能力;了解与本课程有关的机电一体化新技术及发展趋势;提高分析问题和动手动脑的综合能力;为学习其他有关课程和将来从事数控技术方面的工程设计与开发打好必要的基础。 3、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本课程主要研究数控机床的工作原理、各组成部分及其在机械生产中的应用。基本教学内容有:数控技术概述、数控加工程序的编制、计算机数控装置、进给伺服系统、数控技术的发展、数控机床的故障诊断与维修等。 教学要求: (1).了解数控机床的特点、分类、基本组成、工作原理以及其在机械制造业中的应用。 (2).掌握数控加工程序编程指令,掌握手工编程基本方法,了解计算机自动编程原理。 (3).了解计算机数控装置的各项功能,掌握其软硬件结构;掌握插补工作原理。 (4).了解常用的伺服驱动装置及其系统,掌握常用的位置检测装置原理。 (5).了解数控技术与机械加工自动化的发展状况。 (6).了解数控机床的故障诊断与维修的基本技术。 4、教学重点与难点 数控机床的组成和分类;G、M 代码数控加工程序的编制;单微处理机结构CNC 装置的硬件结构;CNC 装置软件结构的特点;脉冲增量插补和时间标量插补工作原理;进给伺服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分类;感应同步器和脉冲编码器的工作原理;几种常用的伺服电机及其驱动控制原理。 5、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因为有大量挂图,讲授时应在多媒体教室,配合图文、录像等进行讲解;再辅以实验教学,进一步丰富感性认识,以加深数控技术的理解及掌握;另外学生必须完成一定量的课后作业及读书笔记。 6、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教材:朱晓春.《数控技术》.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5. 参考书目: [1].廖效果. 数控技术. 湖北: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7. [2].王永章,杜君文,程国君. 数控技术.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12. [3].叶伯生. 计算机数控系统原理、编程与操作. 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1.1.

YKX3132M数控滚齿工培训教材

YKX3132、YKX3132M数控滚齿工培训教材

1、YKX313 2、YKX3132M数控滚齿机由重庆机床厂制造,机床的工作原理和主要用途:

此机床采用了齿轮滚刀连续分齿的方法圆柱直齿轮、斜齿轮、小锥度齿轮、鼓形齿轮及花键。 此机床是高效型二轴、三轴此机床数控滚齿机。适用于汽车、拖拉机等大比量加工齿轮的行业使用。 此机床承受重负荷强力切削和高速切削,采用高速钢涂层滚刀滚切,其切削速度可达到V 切=70-120m/ min. 机床精度以精滚切齿为准,保证GB10095-2001的6-6-7级精度。 此机床结构简单、钢性好、效率高、操纵简单,具有手动操作和一次、二次方框循环。 2、YKX3132、YKX3132M数控滚齿机操作面板各按钮功能及如何使用

;EDIT(或编辑)AUTO:自动 MDI:手动数据输入;

HNDL:手轮; JOG:手动; ZRN:机床回原点 手动手轮进给倍率开关“X10”“X100” 3、数控滚齿机各指令功能及使用 YKX3132数控滚齿机各指令功能及使用: M03 主电机起动M54向前窜刀 M05 主电机停止M10冲屑开M11冲屑关M07 冷却开M56窜刀停止 M09 冷却关M02 程序结束

M52外支加上升M50 工件夹紧;M53外支架下降M51工件放松 YKX3132M数控滚齿机各指令功能及使用: M03 主轴起动M20 外支架下降 M05 主轴停止M21外支加上升M07 冷却开M26冲屑开 M09 冷却关M27冲屑关 M10 工件夹紧;M89排屑开 M11工件放松; M89排屑关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数控技术应用专业)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教学标准 一、专业名称(专业代码) 数控技术应用(051400) 二、入学要求 初中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力 三、基本学制 3年 四、培养目标 本专业坚持立德树人,面向制造类企业,培养从事数控设备的操作与编程,产品质量的检验,数控设备的管理、维护、营销及售后服务等工作,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五、职业范围 序号对应职业(岗位)职业资格证书举例专业(技能)方向 1 数控车工数控车工数控车削加工 2 数控铣工 数控铣工、加工中心操作工 数控铣削(加工中心)加工 3 加工中心操作工 4 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数控机床装调与维护 六、人才规格 本专业毕业生应具有以下职业素养、专业知识和技能: (一)职业素养 1.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能自觉遵守行业法规、规范和企业规章制度。 2.具有创新精神和服务意识。 3.具有人际交往与团队协作能力。 4.具备获取信息、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5.具备借助词典阅读外文技术资料的能力。

6.具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 7.具有安全文明生产、节能环保和遵守操作规程的意识。 8.具有规范意识、标准意识和质量意识。 (二)专业知识和技能 1.具备识读与绘制零件图、装配图的能力。 2.掌握机械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懂得机械工作原理,能准确表达机械技术要求。 3.掌握必备的金属材料、材料热处理、金属加工工艺的知识和技能。 4.掌握电工电子基础知识,具备解决本专业涉及电工电子技术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 5.具备钳工基本操作技能。 6.具备操作和使用普通机床(车床、铣床)的初步能力。 7.具备操作和使用数控机床的初步能力。 8.具备基本的数控机床的维护能力。 9.能进行CAD/CAM软件的基本操作。 10.具备对机械制造类企业生产一线产品质量进行检验、分析的初步能力。 专业(技能)方向—数控车削加工 1.熟悉常用数控车床的结构、种类,具备操作常用数控车床的初步能力。 2.掌握数控车削加工的工艺分析与编程技术,达到数控车工四级技能等级标准,并通过考核鉴定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3.初步具备数控车床的维护能力。 专业(技能)方向—数控铣削(加工中心)加工 1.熟悉常用数控铣床(加工中心)的结构、种类,具备操作常用数控铣床(加工中心)的初步能力。 2.掌握数控铣削(加工中心)加工的工艺分析与编程技术,达到数控铣工(加工中心操作工)四级技能等级标准,并通过考核鉴定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3.初步具备数控铣床(加工中心)的维护能力。 专业(技能)方向—数控机床装调与维护 1.掌握机械测量和电气测量的基本知识。

传播学教程复习重点

传播学教程复习重点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1.传播的定义(发生、分析、意义): 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分析:①传播主要指的是人类传递或交流消息、观点、感情或与此有关的交往活动。 ②传播指的是人与人的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包括一切精神象征及其在空间 中得到传递,在时间上得以保存的手段。 ③所谓传播,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的关系。 (传播基本要素:信源、讯息、信宿) 媒介 2.传播的特点:①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②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③从传播的社会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受传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⑤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3.信息的三种分类: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①物理信息:刮风下雨、电闪雷鸣 ②生物信息:扬花授粉、鸡叫蛙鸣 ③社会信息:是人类社会在生产和交往活动中所交流或交换的信息。 (除人的生物和物理信息以外的,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 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 1.劳动创造了人类的语言 ①从猿到人的转变,同时也就意味着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的转变。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说,语言的产生,是完成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之巨大飞跃的根本标志。 ②语言产生的根本动力,来自人类最基本的创造性活动-----劳动。(直立行走、制造工具、分节化语言) 2.人类传播的进程:传播是通过一定的媒介、手段或工具来进行的。 (一)口语传播时代(二)文字传播时代(三)印刷传播时代 (四)电子传播时代 3.口语传播:口语的产生无疑加速了人类社会进化和发展的历程 局限性:①口语是靠人体的发生功能传递信息的,由于人体能量的限制,口语只能在很近的距离内传递和交流。 ②口语使用的声音符号是一种转瞬即逝的事物,记录性差,口语信息的保存和积累 只能依赖人脑的记忆力。 4.文字传播:文字的意义①文字克服了音声语言的转瞬即逝性,它能够把信息长久 保存下来。 ②文字打破了音声语言的距离限制,扩展了人类的交流和社 会活动的空间。

数控技术专业发展规划报告

数控技术专业“十三五”规划 一、发展环境 (一)主要成绩与经验 示范性建设结束以后,在学院的正确领导下,机电工程系数控技术专业按照学院的统一部署,狠抓课程建设和教学质量,在教学工作中取得一定成绩。 1.发挥长期积累优势,大幅提升课程建设水平 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过程中,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加大实践教学力度,使实践教学课时大于理论教学课时。 以技能竞赛零件为载体开展实训项目,创建河南省资源共享课,并在中央电化教学馆予以展示。 编著了2本河南省“十二五”规划教材。 2.借助河南省技能振兴工程,构建多轴加工实训室 在河南省技能振兴工程中,高级能人才培训基地项目,除了进行了各种技能培训,我们还新建了多轴加工实训室。其中包含5台DMG四轴加工中心,1台DMG五轴加工中心。 3.以学院技术创新团队项目为契机,大力开展创新教育 在原来兴趣小组的基础上,学院大力资助专业技术创新团队。数控技术专业获得学院大力支持,开展零件、部件等的创新设计,工艺及加工方法的创新。 4.在特色院校建设过程中,加大师资培训力度 目前本专业教师全部参加过国内、外各类师资培训,技能技术水平进一步提升。 5.借应用型本科的东风,开展本科教育

目前本专业与中原工学院合办一个本科班,教学运行良好。 (二)不足与存在问题 1.课程体系不利于职业能力的培养 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实践技能训练没有贯穿始终,只是作为一种课程类型存在于教学过程的某一阶段,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技能训练相对割裂,分别设置在不同地点、不同时间,由不同教师进行教学与指导,不利于职业技能的系统培养。 2.实践教学系统性、层次性不够 实践教学安排不成体系,不同岗位、不同技能的培养相对割裂,侧重于经验性技能,而缺乏对系统性、策略性技能的培养。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必须依靠有力而有效并贯穿于整个教育阶段的各种实践教学。对于每一专业按培养计划所确定的最终技术应用能力目标,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特别是应用性、实践性强的技能培养,需要进行不间断的训练。 3.过度夸大校外实训基地在学生技能训练中的作用 我们认为实践技能应该在企业进行学习和实践,因此,在设置课程体系时把第三学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放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其实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学校是以培养人才为目的,而企业是以创造经济效益为目的,如果把培养人才这一目标转嫁给企业,势必会造成企业的负担,或者使学生沦落为以重复性工作为主的操作工,达不到实践技能的培养目标。 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市场和我国的国情要求,主动推进生产方式向小批量、多品种发展;另一

数控技术培训教材

数控操作工人培训教程 集团公司工人培训教材 目录 说在前面 第一章: 数控机床概论 第一节: 从人自身来认识电脑 第二节:普通意义上的计算机 第三节:计算机中常用的进制和编码方法 第四节:个人电脑的基本知识 第五节:广义的计算机系统及应用 第六节: 数控机床的概念及其基本特点 第七节:如何学好数控设备知识 第二章: 数控机床的基本构成第 一节:数控机床的控制结构第 二节: 数控系统 第三节: 执行机构 第四节:步进电机 第五节:直流伺服电机 第六节:交流伺服电机 第七节:驱动控制系统 第八节:测量反馈系统 第九节: 基本外设 第十节: 位置随动系统的流程结构 第三章: 数控编程原理及规范 第一节: 基本编程规范

第二节: 准备机能--G 指令 第三节: 辅助机能--M 指令 第四节: 刀具机能与刀具的管理--T 指令第五节: 主轴机能--S 指令 第六节: 一个小的程序实例 第四章: 数控系统的参数系统 第一节: 参数系统的作用 第二节:参数的结构类型 第三节:FANUC系统机床参数解析 §3-1 .FANUC-15系统的参数概览 §3-2.设定参数 §3-3.定时器参数 §3-4.轴控制参数 §3-5.坐标系参数 §3-6. 进给率参数 §3-7.加/减速参数 §3-8.伺服参数 §3-9.DI/DO 相关参数 §3-10. CRT/MDI 及编辑参数 §3-11.编程参数 §3-12.行程限位参数 §3-13. 位置开关功能参数 §3-14.参考标记参数 §3-15.直线度补偿 §3-16.刀具补偿参数 §3-17.标度及坐标旋转参数 §3-18.用户宏命令参数 §3-19.与维修相关的参数 第四节:SIEMENSE 840C的参数系统简介

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标准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计算机应用基础 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 适用专业:各专业通用

说明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各专业计算机公共课。它的应用水平直接反映了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在国家信息化发展的进程中,计算机应用基础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为了适应信息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计算机应用基础”是许多非计算机专业,如航空、财会、数控、电子、建筑等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本课程正是以立足于培养21世纪高素质人才为目标,以提高学生自身素质为重点,着重满足各类专业学生的培养需要而开设的。 本课程采用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项目式教学法,利用任务驱动的教学理念,将学习活动过程的设计融入教学过程中,以使学生借助教师的指导能够独立地完成学习活动,《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的内容比较杂、多,但中专的学生有一定的基础,根据课程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单元为主,按照教学内容设立单元项目,把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关于计算机应用技能的掌握,分为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操作系统、文字处理、电子表格应用、演示文稿制作、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网络交流、等七个单元项目,涵盖了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应该掌握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知识点,同时确定了每一个单元项目学生应该掌握的基本能力,根据能力的要求,将每个单元项目又划分为若干个工作任务。项目划分好后,教师要进行课前教学准备工作。在每一个单元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自己先将项目设计开发出来,为项目教学法的实施做好案例的准备工作。 在项目实施前,教师可以向学生作简要的实施动员工作,向学生说明项目的意义与作用,引导学生上网欣赏优秀的作品,收集相关资料,从而激发学生完成项目开发的兴趣。针对项目的难度不同,文字处理、电子表格、演示文稿、基础知识、操作系统等项目的实施由每个学生独立完成,而针对网络技术、网络交流等稍大的项目成立项目小组,推选小组负责人,制定计划,并落实分工,参考项目的难易程度以及学生的个人能力,确定小组成员(一般4-5人)。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并且进行过程性评价,帮助学生在独立研究的道路上探索前进,教会学生怎样应付大量的信息,引导学生如何在实践中发现新知识,掌握新内容。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独立完成项目任务把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理论水平和实操技能,而且又在教师有目的地引导下,培养了合作、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 总之,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的基本理论和实际操作技能,本课程不是单一机械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而是同时向学生传授着对工作任务的理解方法,对完成工作任务流程的设计方法和完成工作任务时知识和技能的综合应用技巧;它不再是一种向学生灌压式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一种启发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学习,总结、体会知识和技能的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和技术是会老化的,本课程力求从思想方法、思维方式,知识和技术自我再生、自我创新方面塑造学生,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学习、如何创造、如何生存,着力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传播学教程》期末复习资料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解读 第一章 卢因在其群体动力学的研究中提出了“把关人”理论,被怀特引入新闻传播领域后极大地促进了传播学的媒介控制研究 霍夫兰著名的“耶鲁研究”将心理实验方法引入传播学,并且大量研究了微观层次的说服性传播效果,直接推动了传播学中效果研究领域的发展。另外各种社会心理学理论也对传播学的效果研究产生了巨大影响。 人内传播: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人内传播虽是人体内部信息处理活动,却与外部世界联系紧密,人内传播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实践性,人内传播是其他一切传播活动的基础。 特点:系统性(生理上的刺激反应系统)、社会性、双向性、互动性。 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和米德的理论差不多,考试时编一下就行。但要记得“自我互动”的本质是个人与他人的社会互动的内在化。 内省式思考:米德认为这种思考发生在遇到暂时的挫折或难以解决的新情况之时。这种思考是一种重构自我与他人关系的过程,是一个重新认识、解释和行动的过程,具有超越性和创新性,是推动个人进步与社会进步的重要精神动力。内省式思考不仅是横向的社会过程,它也是纵向的社会过程,这一过程中,个人的思考会将其过去的经验与当前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选择相对最有利或最有效的解决方法。 5W模式中五个要素后来还扩展为传播学的五个重要研究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受众研究、媒介研究、效果研究。 直线模式的共同缺陷: (1)容易将传受双方角色固定化,而现实中几乎每个人都既是传播者,又是受传者。(2)都是没有考虑到传播活动的反馈性,缺乏互动。际传播对大众传播效果的影响的理论:“意见领袖”、“两级传播”、“创新与普及”等理论。 自我表达是人际传播的重要方式,方式极为多样;但自我表达要受到社会价值规范的制约。 群体的概念(一定数量的个人结成的具有特定共同目标和共同归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的集合体) 将共同目标和协作意愿加以连接和实现的过程。而这一过程一旦形成,群体意识和群体规范则产生,反过来影响和制约群体成员的行动以及群体决策。群体传播是群体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 组织的概念:人们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各自承担不同的角色分工,在统一意志下从事协作行为的持续性体系。(2)组织的特点:专业化的部门分工;职务分工与岗位责任制;组织系统的阶层制或等级制。 霍桑实验。心理学家梅奥在霍桑工厂组织的一次著名的企业管理改革实验,该实验的研究从着重分析了组织成员非物质需求和激励因素,突出了组织成员的社会性特点,强调了组织应

数控技术专业职业生涯规划知识讲解

数控技术专业职业生 涯规划

数控技术专业职业生涯规划 时间瞬即而逝转眼三年就这样快结束了,从刚走进校园的时候对自己的渺茫,到慢慢的熟悉自己的专业,对专业的了解和熟悉才明白自己将来的就业方向。在了有初步解了自己的专业的同时我还看了一些资料从多个方面了解自己的专业,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做一个规划。即将毕业的我们将会是社会的新的生产力,我们的第一份工作更是我们职业生涯的起点。而对于刚要步入社会的我们有一个好规划,将会让我们的职业生涯更有目标。如下是我的规划: 一、大学毕业后的五年总体规划 阶段目标:在实习期的时候去中小型的企业实习,学习更多的经验和技能,多了解企业文化。在中小型的企业有更多的机会去各个部门学习可以学到更多的经验,先从基层做起踏踏实实的打好基础。 总体目标:学好基层的流程,为就业创业打好基础。 个人分析:对于刚出社会的我来说一方面是社会经验不足一面对于企业文化也是不了解。所以首先是跟企业的技术人员学好各种技能,多了解企业的文化。在厂里礼貌待人和厂里的人打好关系,出号人际关系。 二、社会环境规划和职业分析

加入WTO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正逐步成为“世界制造中心”,数控技术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企业制造技术水平和经济实力的重要指标之一,目前我国机床的数控化率仅为1.9%,而日本高达30%,美国超过了40%.在发达国家数控机床已经普遍大量使用,而我 国数控技术应用推广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我国数年内将需要 60-80万数控技术专业人才. 数控技术就业方向 从事生产管理、机械产品设计,数控编程与加工操作,数控设备 安装、调试与操作,数控设备故障诊断与维修、改造及售后服务等工作. 数控技术从业人员的发展: 1、蓝领层:即数控操作技工,精通机械加工和数控加工工艺知识,熟练掌握数控机床的操作和手工编程,了解自动编程和数控机床的简单维护维修,此类人员市场需求量大,适合作为车间的数控机床操作 工人,但由于其知识较单一,其工资待遇不会大高. 2、灰领层: 其一,数控编程员:掌握数控加工工艺知识和数控机床的操作,熟悉复杂模具的设计和制造专业知识,熟练掌握三维CAD/CAM软件,如

《数控机床安装与调试》课程标准开发

《数控机床安装与调试》课程标准开发 摘要: 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发展,需要专业核心课程进行教学改革,课程标准的制定是课程改革开发的关键。本文阐述了数控技术专业课程改革团队,通过到企业调硏进行高职数控机床安装与调试课程标准开发与实施过程,结合数控技术专业的岗位需求,将此门课程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和考核评价等进行了调整。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进行课程改革,提高了数控技术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关键词:课程改革任务驱动课程标准 一、课程简介 《数控机床安装与调试》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课程,实现“工学结合”教学改革一直是我们探索的主题。关键是如何将理论知识点渗透和融合到实际生产过程中去。通过企业调研和专家座谈等多种形式,结合数控机床使用中企业岗位需求特点,采取以具体数控机床为项目进行教学展开,具体有数控机床认知,数控系统参数备份与恢复,数控车床安装、调试与维护,数控铣床安装、调试与维护,数控加工中心安装、调试与维护,数控特种加工机床安装、调试与维护,数控机床机械仿真,CA6140车床电气仿真,FANUC-0I数控系统电气连接 与调试,SIEMENS-802D数控系统电气连接与调试,FANUC-0I数控系统之PMC认知,十一个典型教学项目。 二、课程性质与定位 邀请企业专家参与编写出以职业技能及相关知识为内容项目模块,再以这些项目模块为基础进行内容整合、序化,旨在涵盖同一职业领域岗位需求,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反映“四新”成果,即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减少了枯燥无味理论知识,增加了理论联系实际内容,拓宽了学生知识面。该课程注重学生自学能力培养,充分利用学生形象思维,贴近学生实际,做到专业理论始终围绕职业核心能力这一主线,打破了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做到各学科知识“解构、重组”,不求学科体系完整性,但求在教学工作过程中有利于学生技能培养。在教学模式上以“基于工作导向项目教学法”为基础,采取“六步教学法”贯穿整个教学过 程中,符合基本教学规律和学生记忆规律,有利于教学质量提高;以学生自学为主,逐步提高学生自学能力,以利于方法能力提高。充分发挥校内外实训基地的有利实训条件,采用了“学中做、做中学”教学模式,将理论、实践教学融合于教学项目中;利用教学工厂实习,锻炼学生在真实生产环境下的岗位适应能力,可显著提高学生的数控机床安装与调试能力,通过企业顶岗实习,锻炼学生适应社会能力及综合素质提高。 三、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设计思路是以“基于工作导向项目教学法”为基础课程设计,设计思路 是根据企业岗位能力需求为教学目标,确立岗位能力行动领域,再将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重新构建了数控机床安装与调试课程学习领域,以理论学习“够用”为原则,以“学工互为、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对数控机床安装与调试岗位职业能力需要为重点,培养企业与社会需求高技能复合型人才。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六步教学法”开展教学,将系统理论知识逐步融入到项目当中,采取“做中学、学中做”方式开展理论与实践教学,围绕职业岗位需求、专业与企业合作、教学与生产结合,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教学过程与技术研发过程深度融合,创建以“教学工厂”为特征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依据工作过程确定教学顺序,以生

郭庆光 《传播学教程》复习笔记

《传播学教程》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 (一)关于传播的定义与传统 1、社会学传统:美—库利——社会互动理论倡始人。强调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做是人与人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 2、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美—皮尔士——符号学的创始人,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3、他们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传统,一是社会学的传统,一是符号学或语义学的传统。后来,这两传统逐渐发生融合。信息概念引入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二)传播的实质与其他定义 1、传播的实质: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关系。 2、施拉姆:当我们从事传播的时候,也就是在试图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 3、阿耶尔: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 二、传播与信息:传播学考察的主要对象—始终都是人类的社会信息及其传播活动 (一)社会信息科学与传播学 1、社会信息与自然界的其他信息的联系和区别 A.联系(共同点):以质、能波动的形式表现出来。精神内容的载体都表现为一定的物质讯号,作用于人的感觉系统并引起反馈。因此,社会信息也具有物质属性(至少就精神内容与载体的不可分离性而言)。 B.区别: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特殊性质)第一,它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而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伴随着人的态度、感情、价值和意识形态;(两个伴随) 第二,作为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符号系统本身,也是与物质劳动密切相关的人的精神劳动的创造物。(一个创造物)在此意义上,我们把社会信息看做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2、(传播学与信息科学是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的)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巨大贡献: (1)把信息概念引进了传播学领域,提高了传播学理论表述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提高两性) (2)拓宽了传播学的视野,使它能够把人类传播活动放在更大的系统和环境中加以考察,这有助于探索人类社会传播的一般和特殊规律。(一宽一大) (二)信息 1、信息: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最广义的信息概念。一切表述事物的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信息是由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2、社会信息:除人的生物和生理信息以外的、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社会信息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3、社会学视点和信息科学视点结合的传播概念:传播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三、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1、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传播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第一、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独有—多人共有。共享意味着社会信息的传播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 第二、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①“传播和社区有共同词根,彼此不可分。”(施拉姆) ②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纵向,也可是横向的。 ③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受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用的姿态、措辞等无不反映其社会角色和地位。 ④社会关系是人类传播的一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既有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第三、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任何传播都是通过信息的授受和反馈展开的社会互动。 第四、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否则传而不通,导致误解。在广义上,共通的意义空间还包括人们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 第五、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行为、过程、系统是人们解释传播时的三个常用概念,它们从不同角度概括了传播的另一些重要属性。 3、传播学现状:20世纪出现的一门新兴的社会科学和边缘学科,与诸科学联系渗透因而对象和研究领域不甚明确。分科领域(大众传播学、文化传播学、广告传播学等)繁荣,基础理论研究却显薄弱。 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一、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一)传播学及其类型 1、传播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信息系统,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2、系统: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3、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一切事物都处于一定的系统之中。社会传播同样具有系统性。 4、社会传播五种基本类型: A.人内传播——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处理的活动。具有典型的系统性,主要表现在人体本身就是一个由相互联系、制约的各部分构成,能对个人信息进行处理的有机整体(完整的信息系统 B.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间的信息传递)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结所形成的新的信息系统。在这个系统里,人们通过信息的授受,保持着相互影响和作用的关系 C.群体传播——(主指自然发生的社会群体,如家庭、亲友、社交圈等)是更大的系统,它不仅存在许多个体系统的活动,这些个体系统的有机结合还产生了新的输出物——群体规范和群体价值。群体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帮助个人实现社会化,在社会化完成之

数控技术专业就业前景

数控技术专业就业前景 数控技术专业就业前景还是不错的,毕业生可以在工业企业,从事数控程序编制、数 控设备的使用、维护与技术管理,数控设备销售与售后服务等工作。 数控技术专业培养掌握数控原理、数控编程和数控加工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及操作技能,从事数控程序编制、数控设备的操作、调试、维修和技术管理,数控机床加工程序的编制、数控机床的操作、调试和维修,数控设备管理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对于数控人才,有以下三个需求层次,所需掌握的知识结构也各不同: 数控操作技工:精通机械加工和数控加工工艺知识,熟练掌握数控机床的操作和手工 编程,了解自动编程和数控机床的简单维护维修。适合中职学校组织培养。此类人员市场 需求量大,适合作为车间的数控机床操作技工。但由于其知识较单一,其工资待遇不会大高。 数控编程员:掌握数控加工工艺知识和数控机床的操作,掌握复杂模具的设计和制造 专业知识,熟练掌握三维CAD/CAM软件,如UG、ProE等;熟练掌握数控手工和自动编程 技术;适合高职院校组织培养。适合作为工厂设计处和工艺处的数控编程员。此类人员需 求量大,尤其在模具行业非常受欢迎,待遇也较高。 数控机床维护、维修人员:掌握数控机床的机械结构和机电联调,掌握数控机床的操 作与编程,熟悉各种数控系统的特点、软硬件结构、PLC和参数设置。精通数控机床的机 械和电气的调试和维修。适合高职院校组织培养。适合作为工厂设备处工程技术人员。此 类人员需求量相对少一些,但培养此类人员非常不易,知识结构要求很广,适应与数控相 关的工作能力强,需要大量实际经验的积非常缺乏,其待遇也较高。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数控技术课程教案完整版

数控技术课程教案 第一章绪论 本章重点:1.数控机床概念 2.数控机床采用的新颖机械结构 3.数控机床按检测系统的分类 一般了解:数控机床的组成、数控机床的优缺点、数控机床的发展趋势 一、数字控制:用数字化信号对机床的运动及其加工过程 进行控制的一种控制方法。 数控机床:国际信息处理联盟(IFIP)第五技术委员会,对数控机床作了如下定义:一种装了程序控制系统的机床。该系统能逻辑的处理具有使用号码或其他符号编码指令规定的程序。 二、数控机床的产生与发展: (一)产生: 1、传统的生产方法已满足不了生产需求 1)单件小批量生产——占70%,一般用试切 法,技术水平要求高,劳动强度大,精度

不高,无法实现自动化。如:普通车、铣、 刨、磨床等 2)工艺流水作业——调整法加工,生产率提 高,精度提高,成本低,品种多,采用组 合机床,多机床配合,环节出现问题,生 产停滞。 3)自动机床:用凸轮控制,适于生产简单工 件,且改型困难 2、社会的需求 1)品种多样化 2)零件精度和形状复杂程度不断提高 3)生产品种的频繁换型 3、技术上的可行性 1)电子计算机的发明 2)电子技术的发展 a、现代控制理论的发展

b、各种功能优越件的产生 c、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出现 3)新颖机械结构的出现 a、滚珠丝杠—代替普通丝杠,动作更灵 活,间隙更小,精度提高 b、滚动导轨—代替滑动导轨,移动灵 活,克服爬行和前冲现象 4)机床动态特性的研究成果 使机床的刚度更好,主轴转速更高,抗振 性提高 由于生产的发展要求出现新的生产工具,而在技术上又已具备了条件,于是在1948年,美国帕森斯公司提出应用计算机控制机床加工的设想,并与麻省理工学院合作进行研制工作。1952年试制成功第一台三坐标立式数控铣床。1958年我国开始研制数控机床。 (二) 发展: 1952——1959年,电子管制成数控机床控制系统

数控加工工艺学课程标准

《数控加工工艺学》课程标准 (数控专业) 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二〇一四年五月八日

目录 1.概述 (3) 1.1课程性质 (3) 1.2课程设计思路 (3) 2.课程目标 (3) 3.课程内容和要求 (4) 4.实施建议 (8) 4.1 教学建议 (8) 4.2 教材编写建议 (9) 4.3考核评价建议 (9) 4.4实验实训设备配置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0)

一、概述 (一)课程性质 1、授课对象 《数控加工工艺学》课程是一门以数控技术基本理论为基础,并与生产实际紧密相关的专业理论课。课程要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职业能力发展为本的思想。它的主要授课对象是数控专业二年级的学生,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数控加工工艺的技能。 2、参考课时 总课时为210课时,理论教学课140时,实践教学70课时。 3、课程性质 《数控加工工艺学》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数控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课程,也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的内容包括:数控入门知识、数控机床的组成,数控编程基础、数控机床切削加工工艺和数控机床电加工工艺。 (二)课程设计思路 1.知识与技能并重,通过实践巩固知识,通过知识的掌握扩展实践方法和技巧。 2.任务驱动,促进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教学改革。 3.设置学生思考和实践环节。 二、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使学生掌握数控机床加工操作工所需要的技术基础理论;对本专业所需要的数控加工技术具有一定的分析、处理能力;能与数控加工编程和数控机床操作实训课程相配合,掌握数控加工全过程所必需的基础理论,为其职业生涯的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二)具体目标 1、知识教学目标 熟悉数控与数控机床的概念;掌握数控机床的工作原理;了解数控技术的发展。了解数控机床各部分的组成及工作原理。以手工编程作为重点,掌握数控编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版)考试重点

第一章传播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 库利的传播定义P2;皮尔士的传播定义P2-3;施拉姆关于传播的定义P3 二、传播与信息 信息定义P4、社会信息的特殊性质P4-5 三、播的定义和特点 传播定义:社会信息系统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人类社会传播的五个特点P5-6 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规律的科学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P8 一、播的系统性:社会传播的五种类型(人内、人际、群体、组织、大众)P8 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社会信息系统的四个特点P10 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传播障碍与传播隔阂P11;传播学的任务P11-12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传播学 一、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马恩交往理论与美国传播学的本质区别P14-15 二、从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精神生产精神交往与物质生产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P16-17;精神生产精神交往的独立性和能动性P17-18 三、研究传播学,为中国的社会发展服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传播学的三个原则P18 第二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 第一节: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 一、动物社会的传播现象 二、动物传播的局限:动物传播的局限P24 三、劳动创造了人类语言:恩格斯关于劳动创造了语言的论述P26-27 四、人类语言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人类语言的四个基本特征P27 第二节: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 一、口语传播时代:口语(命名)出现的意义P29;口语的局限P29-30 二、文字传播时代:文字的出现P30;文字发明的意义P31 三、印刷传播时代:印刷术的发明(中国造纸印刷术、古腾堡印刷机)P31-32;印刷媒介的意义(施拉姆的论述及郭的补充)P32 四、电子传播时代:电子媒介的意义(时空和速度的突破、声音与影像信息系统的体外化)P33;电脑,电子媒介发展趋势(电脑、无线、通讯卫星和数字化技术)P33-34 第三节: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 信息社会的概念P35 一、媒介传播的进化与社会发展:哈特的媒介三分法P35-36 二、信息爆炸与信息社会:贝尔的社会发展三大阶段P37;托夫勒的三次浪潮P38;信息社会在经济结构上的四个特点P38 三、迎接高度信息化社会的到来:战后社会信息化的两个阶段(初级、高级)P39;社会“高度信息化”阶段的三个特点P39;世界各国建设信息社会(NII,GII)P39;我国信息化建设P39-40;对人类发展史的概要认识P40 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 第一节: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 一、符号的定义:永井田男的符号定义P42-43 二、信号与象征符:信号(signal)的特点P44;象征符(symbol)与信号不同的特征P44 三、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三类非语言符号P45

数控技术简答题

简答题 1、简述数控编程的内容与步骤? 2、数控机床由哪几部分组成? 3、数控机床对机械结构的基本要求是什么?提高数控机床性能的措施主要有哪些? 4、刀具补偿可分为哪几种?刀具半径补偿有什么作用? 5、逐点比较法的插补原理是什么? 6、何种加工情况下,选用数控机床最合适? 7、数控机床按运动控制方式分可分为哪几类?有何特点? 8、在进行圆弧插补时,圆弧方向是如何判别的? 9、准备功能代码可分为哪两类?与M 代码在数控编程中作用如何? 10、什么是数控编程?其分类有哪些?各自适用什么场合? 11、数控机床坐标系是如何建立的?如何确定各个坐标轴? 12、什么是开环进给伺服系统?其精度与半闭环和全闭环进给伺服系统有何不6 同?适用什么场合? 13.简述刀位点,对刀点和换刀点的概念? 14.数控加工工艺中如何来确定加工路线? 15.什么是机床原点?工件原点?它们间有什么关系? 16.为什么要进行刀具半径补偿?如何进行刀具半径补偿? 17、数控按伺服系统来分可分为什么系统?各自有何特点? 18、写出四相步进电机的三种通电方式。 19、机床坐标系是如何建立的?如何确定各个坐标轴?

20、数控机床对机械结构的基本要求是什么?提高数控机床性能的措施主要有哪些? 21.数控控制软件的数据预处理模块中译码的功能是什么?译码时为什么要对加工代码进行分组? 22、NC 装置在15 秒钟之内向步进电机均匀发出了3000 个脉冲,若δ=0.01mm,则工作台轴向移动距离为多少? 23 刀具半径自动补偿的意义何在?刀具半径补偿计算的任务是什么? 24 何为自动编程?常用的自动编程方法有那些?各有何特点? 25.NC 机床的组成框图,并简述各组成部分的功用。 26.写出NC 加工手工编程步骤。 27.圆弧自动过象限如何实现? 28.CNC 装置的单微处理机结构和多微处理机结构有何区别? 30.三相步进电机有哪几种工作方式?通电顺序如何?哪种方式的启动转矩大,为什么? 31.试列举使用点位数控系统和轮廓数控系统的典型机床各三种。 32.什么是增量坐标系? 33.开环伺服系统的信号流程是怎样的?其精度取决于什么? 34.何谓数控机床?它主要适用于什么场合? 35..通常CNC 系统的系统软件主要由哪几部分组成? 36.编程时确定加工路线的主要原则是什么? 37.传统NC 与CNC 就其控制功能而言,两者的最大区别在于什么? 38.写出手工编程的步骤,它主要适用于什么样的零件?

“数控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数控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Numerical Control Technology 课程编号:MACH3436 学时:56 (理论学时:40 实验学时:12 上机学时:4 课外学时: 16(课外学时不计入总学时)) 学分:3 适用对象: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三、四年级 先修课程: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数字/模拟电子技术、C语言 使用教材及参考书: [1] 任玉田. 新编机床计算机数控技术.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5. [2] 黄玉美,王润孝,梅雪松. 机械制造装备设计. 北京:高等教 育出版社,2008. [3] 李斌、李曦等. 数控技术,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武汉,2010. [4] 毕承恩,丁乃健. 现代数控机床.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4. [5] 王爱玲. 现代数控原理及控制系统.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5. [6] FANUC系统、Siemens系统等各式各类技术手册. 一、课程性质和目的 性质:专业知识类专业主干课程 目的: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是掌握数控技术的基本原理、基本构成,数控机床的基本使用,培养数控系统的开发和初步设计能力,以及数

控机床控制系统的维护技能。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 1. 学习数控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 2. 掌握数控加工程序的编写与数控机床的基本使用; 3. 培养数控系统的分析与设计能力。 二、课程内容简介 本课程讲述了数控技术的基本知识:数控技术的现状及发展;零件数控加工程序的编制知识,零件数控加工程序的编制,现代CAD/CAM 的自动编程技术;机床数控系统的软、硬件结构及其组成;数控插补原理、刀补原理,及其计算机实现方法;数控伺服系统基本组成,检测装置基本原理及其选用,位置控制的实现原理及方法;伺服驱动装置的工作原理,数控系统速度及加减速控制的实现方法。通过学习能够初步设计、维护并开发实际的数控系统。 本课程还包括以下实验内容:了解数控机床的组成及基本操作,了解数控机床驱动及检测元器件,了解位置反馈测量信号分析;编制数控车床、铣床加工零件的数控加工程序并在机床上进行实际操作;插补程序编制。 三、教学基本要求 1. 了解数控技术的现状与发展 2. 掌握数控系统及数控机床的工作原理与结构 3. 掌握数控系统的硬件与软件基本结构 4. 掌握伺服系统的工作原理与结构,以及控制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