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与遗传》

《性格与遗传》
《性格与遗传》

《性格与遗传》

二〇一四年六月

摘要:有句话叫“性格决定命运”。说明一个人的性格对其生存和发展来说极

其重要。人的性格如何形成?传统观点认为,一个人的性格是由自身经历和周围环境决定的,为后天养成,与遗传无关。然而事实并非如此,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入以及技术的进步,科学家发现性格与基因实际上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性格与基因遗传到底有着怎样的关系,遗传因素是通过什么途径来影响性格的。

关键词:性格、基因遗传、D4DR

目录

1、引言 (2)

2、性格基因的发现。 (2)

3、DRD4基因和蛋白的结构 (2)

4、DRD4基因的表达和功能 (3)

5、DRD4基因对性格的影响 (4)

6、个性特征 (5)

7、基因和桃花有关 (6)

8、基因和胆识有关 (6)

9、结语 (7)

10、参考文献 (7)

1、引言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人的性格是由自身经历和周围环境决定的。然而,最新的科学证据表明,有些人敢冒风险,追求新奇,至少有一部分原因是他们身上的遗传基因与众不同。以色列和美国的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各自单独发表声明:他们发现人的第11号染色体上Hs.99922有一种叫多巴胺受体D4(Dopamine D4 receptor, D4DR)的基因,对人的性格有不可忽视的影响。这是人类首次把一些人的性格特征与一个具体的基因明确地联系在一起。

2、性格基因的发现。

1993年,《科学》杂志发表了荷兰奈梅亨大学的遗传学家汉·布鲁纳的研究报告。这项研究涉及到一个著名的荷兰家族,该家族的很多男性成员都具有一些奇怪的攻击性,如裸露、纵火、强奸等。他们的愤怒阈值似乎非常低,一些常人看来不值一提的挫折和压力都会激起这些人莫名的疯狂,甚至会殴打激怒他们的人。对他们进行遗传分析后,发现这些男性体内缺少编码单胺氧化酶的基因。这种酶的用处之一是降解一些包括血清素、去肾上腺素和多巴胺在内的神经递质。氧化酶的缺失导致神经递质在体内的积累。研究者认为正是该基因的缺失诱发了这些男性攻击性格的形成。此后,科学家不断发现基因与性格存在关联的证据。

1996年初,由以色列和美国的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各自单独发表声明:他们已经发现人的第11号染色体上有一种叫D4DR的遗传基因,对人的性格有不可忽视的影响。拥有较长版本的基因的人富有冒险精神且容易兴奋,而长度较短者相对沉默和冷淡。《整组基因,物种自传23篇》(Genome, the Autobiography of a Species in 23 Chapters)Matt Ridley中他将它称之为人格染色体。

3、DRD4基因和蛋白的结构

DRD4的GenBank ACCESSION No.为NM_000797.2。DRD4 基因产物多巴胺受体D4蛋白在UniProtKB/Swiss-Prot 中的记录号为P21917。D4受体肽链共7 次跨越细胞膜, 肽链的氨基端(N 端) 在细胞外, 羧基端(C端) 在细胞内, 氨基端附近有1 个糖基化位点(表明其是糖蛋白) , 第3 跨膜区与第5 跨膜区上有与配基结合的位点,第5, 6 跨膜区之间有1 个第3 胞内环。IL 3 上有cAMP 依赖性蛋白激酶的磷酸化位点, 能识别并与G 蛋白偶联; IL 3 表现出极大的多态性, 其上1 个含16 个氨基酸残基的片段可出现2~8、10 倍的重复, 它决定了D4 受体具有较多的变异体。

图1、多巴胺D4 受体(DRD4)基因外显子和内含子

多巴胺D4 受体(DRD4)约387 个氨基酸大小, 主要分布于苍白球和额叶皮质区,多巴胺D4 受体基因编码多巴胺D4 受体, 它包含4个外显子和3个内含子。D4 受体基因定位于第11 号染色体短臂(11P15. 5)。多巴胺D4 受体基因的外显子可转录mRNA (约5. 3 kb 大小) , 再由mRNA 翻译成多巴胺D4 受体, 因此D4 受体多态性是由D4 受体基因多态性所决定的。由D4 受体基因所转录的mRNA 主要分布于额叶皮质、杏仁核。根据结构数据库推断这是一个典型的7次跨膜受体蛋白,其三维空间结构为:

图2、DRD4蛋白三维结构

4、DRD4基因的表达和功能

影响人的性格的D4DR遗传基因有着不同的形式。其中一种比较长,由7个重复的DNA结构序列组成;另一种比较短,只有4个重复的DNA结构序列组成。脑部的D4DR基因较长的人,在敢于冒险、追求新奇方面的得分较高。这些人容易兴奋,善变,激动,性情急躁,喜欢冒险,比较大方,对烟酒或毒品更容易上瘾。D4DR基因较短的人,得分较低。他们比较喜欢思考,忠实,温和,个性拘谨,恬淡寡欲,并注意节俭。同时还指出,遗传对人的性格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研究表明多巴胺D4 受体多态性与猎奇人格有关, 而猎奇人格是吸毒成瘾人员的主要个性之一。个体成瘾与成瘾者的猎奇、外向和脆弱性人格有关系。

图3、D4DR基因在酒精刺激后表达变化图

人体中的D4DR基因含有遗传指令,能够在大脑中构成许多受体。这些受体分布在人的神经元表面,接受一种叫做多巴胺的化学物质。这种物质会持续地激起人们敢于冒险、寻求新奇的欲望。科学家们还发现D4DR基因有调节多巴胺的功能。多巴胺在人脑中起到化学信使的作用,可使人产生情感和欢乐。较大的基因可形成较长的受体,较长的受体不知不觉会引起人脑中多巴胺的感应,从而使人想要蹦跳、冲动,敢于冒险。Vaughn等[4]对酒依赖者的DRD4的VNTR进行多态性分析,发现其等位基因的重复序列3和重复序列6的比例高于对照组。对海洛因依赖者DRD4的VNTR进行了多态性分析,发现海洛因依赖者的长等位基因片段重复序列7出现的频率明显增高。

5、DRD4基因对性格的影响

正如我们所知,早在100多年前,奥地利科学家孟德尔在花圃里做豌豆试验时就已经发现,所有生物的体征和外形都是由一种化学的遗传因子决定的,这种化学的遗传因子就是后来由美国生物学家摩尔根定义的“基因”。在过去的研究中,人们用基因来解释和治疗遗传疾病,却不能用基因来解释和判定人的性格和气质。现在,新发现的基因可决定人的复杂性格,那么将来科学家可以通过控制基因来转变人的性格和气质,甚至还会造出具有某种性格的新人来。

另外,这一发现还预示,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人们最终将能精密地绘出像身高、体重、情感、性格等人体特征的遗传基因图,并能运用生物和医学的手段来控制人的感情,重塑人的性格,改变人的行为。从心理学上讲,冒险精神和容易兴奋正是“寻求新奇者”的标志。这就是说,“寻求新奇者”的D4DR 基因,比起那些较为冷漠和沉默的人来讲,结构更长。通过问卷调查评定了追求新奇的等级。并得出结论,D4DR基因较长的人在追求新奇上要比D4DR基因较短的人高出一个等级。

因为人体中的D4DR基因含有遗传指令,能够在大脑中构成许多受体。这些受体分布在人的神经元表面,接受一种叫做多巴胺的化学物质。这种物质会持续地激起人们敢于冒险、寻求新奇的欲望。科学家们还发现D4DR基因有调节多巴胺的功能。多巴胺在人脑中起到化学信使的作用,可使人产生情感和欢乐。较大的基因可形成较长的受体,较长的受体不知不觉会引起人脑中多巴胺的感应,从而使人想要蹦跳、冲动,敢于冒险。

人们常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是说任何生物能把自己的一些特性遗传给后代。人的性格遗传也是这样。美国和以色列科学家经过多年研究,终于搞清楚,影响人的性格的D4DR遗传基因有着不同的形式。其中一种比较长,由7个重复的DNA结构序列组成;另一种比较短,只有4个重复的DNA结构序列组成。脑部的D4DR基因较长的人,在敢于冒险、追求新奇方面的得分较高。这些人容易兴奋,善变,激动,性情急躁,喜欢冒险,比较大方。D4DR基因较短的人,得分较低。他们比较喜欢思考,忠实,温和,个性拘谨,恬淡寡欲,并注意节俭。同时还指出,遗传对人的性格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不过,遗传对人的性格的影响是有限的。大量试验数据表明,D4DR遗传基因的长短对一个人是否喜欢坐过山车等冒险行为的影响只有10%。研究人员还设想了另外四五个与多巴胺有关的遗传基因。但是,华盛顿大学的心理学家克洛林格认为,任何种类的遗传基因对寻求新奇者的性格影响还不到一半。不同的社会环境和场所对同一种类型的人可能产生完全不同的结果。

6、个性特征

●分析性格基因D4DR,查明个性特征,行为举止与特定基因相关。先天本性与后天教养均对塑造性格产生一定影响。

●D4DR性格基因长短各异,分别影响外向型与内型性格。

●焦虑情绪与脑中指令调节血清素的基因相关,先天和后天各占50%

●数千对挛生儿研究表明,武断个性60%源于遗传背景;幸福愉快感 80%源于遗传背景。11号染色体上“惊险基因”的表达,致使大脑释放出多巴胺引起追求险境、寻求新刺激的欲望,以满足欣快感,遗传率占59%。

●烟瘾:烟中尼古丁由肝中CYP2A6酶代谢,CYP2A6基因缺陷,尼古丁代谢慢,烟瘾小。人群调查表明:不吸烟者中,CYP2A6基因缺陷占20%;吸烟者中,该基因缺陷占10%。

●已发现XYY男性,有暴力倾向。

●另一调查估计了遗传对性格的影响程度:焦虑性,55%;创造性,55%;顺从性,60%;攻击性,48%;外向性61%。

●因仅继承了母方一条X染色体的女儿,患特纳综合征,在待人接物等社交方面比从父方继承X染色体的女孩有更大的困难。后者更富于表情,善于社交。从母方继承了X染色体的男孩,社交能力也较差。有一份研究报告推测,较好的社交能力,包括与他人联系的能力,可能是女性的进化优势;男性较不敏感的心理可能在战争和杀害他人和动物时具有优势。

●同性恋:研究发现X染色体一个DNA标记与男性性取向之间的关系。76个家族分析表明,13.5%的同性恋男性其兄弟也是同性恋者-为男性中同性恋患病率的6倍。该报告认为,95.5%的可能同性恋因素存在于一个或几个基因,

位于来自母方X染色体长臂末端。也有研究认为,同性恋和异性恋男性的差异定位大脑底部。这些研究引起了争论:同性恋是一种生物禀性,社交倾向,一种疾病,是对正常行为的简单偏离,还是性能的正常变异?

●酗酒:缺乏5-HT1b(五羟色胺)受体基因的小鼠对酒精耐受量为正常小鼠的2 倍。认为酗酒不是单基因疾病,涉及多个基因,遗传与环境各占50%。

●家庭关系处理得好坏有“遗传因子”,“自省的社会自信是遗传的”,“高度焦虑与压力感”也是遗传禀性。

诸如上述的研究结果引导出了发生根本性变化的新的认识:就是对人的性格与行为特征的成因的认识从环境因素起主导作用变为遗传基因起主导作用。简言之,就是从教化的观点回归到自然的观点。许多人主张“大多数社会和经济行为的关键应在遗传水平上寻找”,“为了改变社会,我们必须首先愿意改变基历,因为,如果环境是一个因素,基因则是决定性的个人或团体行为形成过程的最终物质。”

7、基因和桃花有关

为了找出基因跟个性的关系,科学家作了许多实验,证明D4DR基因越长,对多巴胺的反应就越低,在生活上就会需要更多的冒险,以获得和有短基因的人从事简单事物获得的等量多巴胺。为了证明要发展出寻求新奇事物的个性需要多巴胺,科学家举出另一种令人震惊的范例,证明喜好新奇事物的个性与D4DR有关。在美国的一个大规模实验,双性恋男人中,有长D4DR基因的人和不同男人共眠的机会,是有短基因的人的六倍;而有长基因的人和不同女人同眠的机会,是有短基因的人的五倍。

8、基因和胆识有关

但是,只有D4DR会影响个性吗?显然不是,它只是发现的第一个跟个性有关的基因而已。基本上,胆小或信心也是先天的遗传。一位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研究儿童的状态,他发现,早在四个月大时,便可以分辨出一些形态,进而预测一个人在14年后长大成人时是胆小或充满信心。实验结果显示,对欧裔血统的调查,胆小的青少年比较是蓝眼睛、容易过敏、个子高瘦、面孔狭长、容易激动,且心跳较快。而这所有的特征,都是由胚胎中的一组叫做神经脊的细胞所控制的,而神经脊是脑部扁桃腺的起源,它们全部是用一样的神经传导物质:正肾上腺素,一种和多巴胺非常类似的物质。

长期以来人们往往认为这些不同态度与当事人的成长经历和周边环境相关,但目前的一些研究结果表明基因在其中也发挥了作用。以色列和美国的研究小组曾各自单独发表声明,宣布他们已经发现人体第11号染色体上有种叫D4DR的遗传基因,它对人的性格有不可忽视的影响。这是人类首次把一些人的性格特征与一个具体的基因明确地联系在一起。携带有这个基因突变体或较长版本的人群对一些危险的,令人激动或恐惧的活动更为感兴趣。多巴胺是一种神经递质,调节人欣快感,虽然目前的研究对D4DR基因并没有更确切的结论,但上述人群对多巴胺分子的反应更为强烈。

影响人的性格的D4DR遗传基因有着不同的形式。其中一种比较长,由7个重复的DNA结构序列组成;另一种比较短,只有4个重复的DNA结构序列组成。脑部的D4DR基因较长的人,在敢于冒险、追求新奇方面的得分较高。这些人容易兴奋,善变,激动,性情急躁,喜欢冒险,比较大方。D4DR基因较短的人,得分较低。他们比较喜欢思考,忠实,温和,个性拘谨,恬淡寡欲,并注意节俭。同时还指出,遗传对人的性格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9、结语

如今,人的性格与基因存在关联基本不存在太大的争议,主流观点是一个人性格的形成是由先天的基因与后天的环境和经历共同作用的结果。目前主要的分歧在于性格到底是“江山易改,秉性难易”,还是在环境的作用下会发生根本的改变。

总之,科学家们相信,大多数人的个性特征是先天和后天两种因素共同影响下形成的,培养良好的性格要从家庭做起,家庭和睦和父母爱护是孩子们性格健康的基石,只有在良好家庭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人才会有良好的性格。巴甫洛夫说得好:“性格是天生与后生的合金,性格受于祖代的遗传,在现实生活中又不断改变、完善。”科学家发现了D4DR遗传基因,填补了性格遗传研究上的空白。但是,这一发现也带来了一些副作用,科学家担心,大公司的老板将会运用遗传学的这一研究成果来解雇那些“寻求新奇者”;保险公司的经理也会拒绝爱冲动的人前来投保;父母也将会要求对出生的孩子作产前检查,以便淘汰那些有着错误性格基因的孩子。

10、参考文献

1、Ray LA, Bryan A, Mackillop J, McGeary J, Hesterberg K, Hutchison KE. The dopamine D(4)

Receptor (DRD4) gene exon III polymorphism, problematic alcohol use and novelty

seeking: direct and mediated genetic effects. Addict Biol. 2009;14(2):238-244.

2、Schmidt LA, Fox NA, Perez-Edgar K, Hamer DH. Linking gene, brain, and behavior: DRD4,

frontal asymmetry, and temperament. Psychol Sci. 2009;20(7):831-837.

3、Schmidt LA, Fox NA, Perez-Edgar K, Hu S, Hamer DH. Association of DRD4 with

attention problems in normal childhood development. Psychiatr Genet.

2001;11(1):25-9.

4、Vaughn MG, Beaver KM, DeLisi M, Howard MO, Perron BE. Dopamine D4 receptor gene

exon III polymorphism associated with binge drinking attitudinal phenotype. Alcohol.

2009; 43(3):179-184.

5、Filbey FM, Ray L, Smolen A, Claus ED, Audette A, Hutchison KE.Differential neural

response to alcohol priming and alcohol taste cues is associated with DRD4 VNTR and

OPRM1 genotypes. Alcohol Clin Exp Res. 2008;32(7):1113-123

6、Rubinstein M, Phillips TJ, Bunzow JR, Falzone TL, Dziewczapolski G, et al. Mice lacking

dopamine D4 receptors are supersensitive to ethanol, cocaine, and methamphetamine.

Cell. 1997; 90(6):991-1001.

7、百度文库

8、百度百科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