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新教材)《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导学案+课后练习题

高中生物(新教材)《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导学案+课后练习题
高中生物(新教材)《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导学案+课后练习题

第3节

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

学习目标核心素养

1.概述糖类的种类和作用。

2.举例说出脂质的种类和作用。3.举例说出糖类和脂质是可以相互转化的。1.生命观念:糖类和脂肪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磷脂构成细胞基本结构。2.科学思维:运用归纳与概括法归纳糖类、脂质的种类及作用。

3.社会责任:联系血糖、胆固醇含量,了解糖类和脂质与人体健康的关系,能够为糖尿病、高血脂等病人提供合理建议。

知识点一细胞中的糖类

1.糖类的功能:□01主要的能源物质。

2.糖类的元素组成:糖类分子都是由□02C、H、O三种元素构成的。因为多数糖类分子中氢、氧原子比例为2∶1,类似水分子,所以糖类又称为□03碳水化合物,简写为(CH2O)。

3.糖类的种类

易漏边角(课本P2)

与社会的联系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提出的“控糖”建议是:控制添加糖的摄入量,每天摄入不超过□2450_g,最好控制在□2525_g以下(添加糖是指在食物的烹调、

加工过程中添加进去的单糖、二糖等各种糖类甜味剂,不包括食物中□26天然存在的糖)。

问题思考葡萄糖可以口服,也可以通过静脉注射进入人体细胞。蔗糖是否可以呢?理由?

提示:不可以。蔗糖必须口服,消化成单糖才能被吸收。

问题思考是否所有糖类都可以作为生物体内的能源物质?

提示:不是。核糖和脱氧核糖组成核酸,纤维素组成植物细胞壁,都不能作为能源物质。

问题思考是否所有的糖都有甜味?

提示:不是所有的糖都是甜的,如纤维素、淀粉(淀粉水解成麦芽糖才会有甜味)。

问题思考糖尿病人的饮食受到严格的限制,但受限制的并不仅仅是甜味食品,米饭和馒头等主食为什么也需要定量摄取?

提示:米饭、馒头等主食富含淀粉,淀粉经消化分解后可以生成葡萄糖,进而使血糖升高。

题型一糖类的种类及功能分析

[例1]如图表示糖类的元素组成和种类,则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①②③依次代表单糖、二糖、多糖,它们均可继续水解

B.①②均属还原糖,在水浴加热条件下与斐林试剂发生反应将产生砖红色沉淀

C.④⑤分别为纤维素、肌糖原,二者均储存能量,可作为储能物质

D.④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

解题分析据图可知,①②③分别代表单糖、二糖、多糖,其中,二糖和多糖可以水解,单糖不能进行水解,A错误;②中的蔗糖不是还原糖,B错误;④是纤维素,⑤是肌糖原,纤维素作为植物细胞壁的成分,是结构物质,不是储能物质,C错误,D正确。

答案 D

[例2]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常见的单糖有果糖、核糖、葡萄糖等,它们可以被人体直接吸收

B.淀粉是一种多糖,粮食作物玉米、小麦、水稻的种子中含有丰富的淀粉,可以直接被吸收

C.纤维素不溶于水,人和动物细胞中不含纤维素

D.几丁质又称壳多糖,可以和重金属离子结合用于废水处理

解题分析常见的单糖有果糖、核糖、葡萄糖等,它们可以被人体直接吸收,A正确;玉米、小麦、水稻等粮食作物的种子中富含淀粉,淀粉属于多糖,水解成葡萄糖被吸收,B错误;纤维素不溶于水,是植物细胞中特有的多糖,C正确。

答案 B

知识拓展

有关糖的三种分类标准

(1)依据分布划分

①动物特有的:乳糖、半乳糖、糖原。

②动植物共有的:葡萄糖、核糖、脱氧核糖、几丁质。

③植物特有的:麦芽糖、蔗糖、淀粉、纤维素、果糖。

(2)依据功能划分

①参与构

成细胞

的重要

组成成

?

?

?纤维素: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

几丁质:广泛存在于甲壳类动物和昆虫外骨骼中

脱氧核糖:DNA的组成成分

核糖:RNA的组成成分

(3)依据性质划分

①还原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等。

②非还原糖:多糖、蔗糖等。

知识点二细胞中的脂质

1.脂质功能:脂质存在于□01所有细胞中,是组成□02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有机化合物。

2.脂质元素组成:主要由□03C、H、O组成,有些脂质还含有□04N、P。

3.脂质特点

(1)相对于糖类,脂质分子□05氧的含量低,□06氢的含量高。

(2)不同种类的脂质分子结构差异很大,通常不溶于水,而溶于□07脂溶性有机溶剂。

4.脂质的分类和功能

(1)脂肪

问题思考俗话说“瘦人怕撞,胖人怕热”,请结合脂质的有关知识分析其中的原因。

提示:瘦人怕撞是因为缺少脂肪,脂肪具有缓冲减压的作用,可以保护内脏器官。胖人怕热是因为厚厚的脂肪层起到保温作用。

易漏边角(课本P26)

小字部分

脂肪酸的“骨架”是一条由□22碳原子组成的长链。碳原子通过□23共价键与其他原子结合。饱和脂肪酸的熔点□24较高,容易凝固。不饱和脂肪酸的熔点□25较低,不容易凝固。

(2)磷脂

(3)固醇

问题思考为什么平时的膳食中要限制高胆固醇食物的过量摄入?

提示:体内过量的胆固醇会在血管壁上沉积下来,使管腔变小,阻碍血液正常流动,最终可能造成血管堵塞,危及生命。

问题思考导致公鸡出现“大红冠子花外衣”的主要物质是什么?其化学本质是哪一类?

提示:雄性激素。脂质。

5.细胞中糖类和脂质的转化

(1)糖类和脂肪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①糖类转化为脂肪的过程

②脂肪转化为糖类的过程

(2)糖类和脂肪间转化程度有明显差异:糖类在□38供应充足的情况下,可以□39大量转化为脂肪;而脂肪一般只在□40糖类代谢发生障碍,引起□41供能不足时,

才会分解供能,而且不能□42大量转化为糖类。,

问题思考给家畜、家禽提供玉米、谷类和菜叶,为何还会长一身肥肉?

提示:因为玉米、谷类和菜叶富含糖类,糖类可以在家畜、家禽体内转化为脂肪,使它们育肥。

题型二脂质的种类及功能分析

[例3]下列关于脂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V D和性激素属于固醇类

B.脂肪是良好储能物质,由甘油和脂肪酸组成

C.磷脂在人体内参与血液运输,由甘油的一个羟基与磷酸及其衍生物组成D.性激素能促进人和动物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形成

答案 C

题型三糖类和脂肪的转化

[例4]许多人增胖容易减肥难,其原因是()

A.脂肪容易在皮下储存

B.脂肪不能转化为糖类

C.脂肪不能氧化分解成CO2和水,释放能量

D.糖类可大量转化为脂肪,而脂肪却不能大量转化为糖类

答案 D

知识拓展

1.与能量有关的物质

(1)葡萄糖:主要的能源物质。

(2)脂肪:细胞内良好的储能物质。

(3)淀粉:植物细胞内重要的储能物质。

(4)糖原:动物细胞内重要的储能物质。

2.相同质量的糖类和脂肪的代谢特点

(1)共同点:都含有大量的化学能,都可以氧化分解为生命活动供能,产物中都有CO2、H2O。

(2)不同点:①糖类中氧的相对含量多,氢的相对含量少,需氧少,释放的能量少;②脂肪中氧的相对含量少,氢的相对含量多,需氧多,释放的能量也多。

1.在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中作为储能物质的多糖分别是()

A.葡萄糖、淀粉B.几丁质、麦芽糖

C.乳糖、纤维素D.糖原、淀粉

答案 D

解析动物细胞中储存能量的多糖是糖原,植物细胞中的多糖有淀粉和纤维素,淀粉是植物细胞中储存能量的多糖。

2.某动物体可以完成下列反应式(其中◇、○代表不同的单糖),其中◇—○

代表的二糖可能是( )

◇—○+水――→酶

◇+○

A .麦芽糖

B .乳糖

C .蔗糖

D .B 或C

答案 D

解析 图示二糖分子水解后产生的单糖分子不相同,符合此条件的二糖有乳糖和蔗糖。一分子乳糖水解后产生一分子葡萄糖和一分子半乳糖,一分子蔗糖水解后产生一分子葡萄糖和一分子果糖。

3.人体胆固醇的生理功能之一是( ) A .促进肠道对钙和磷的吸收 B .调节内环境的渗透压 C .作为细胞内良好的储能物质 D .参与细胞膜的构成 答案 D

解析 维生素D 具有促进肠道对钙和磷的吸收的功能,胆固醇无此功能,A 错误;无机盐离子能调节内环境的渗透压,胆固醇无此功能,B 错误;脂肪是生物体良好的储能物质,胆固醇无此功能,C 错误;胆固醇是构成动物细胞膜的重要组成成分,D 正确。

4.下列有关脂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胆固醇和雌性激素属于固醇类脂质 B .脂质在哺乳动物精子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 C .脂质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

D .脂质具有构成生物膜、调节代谢和储存能量等生物学功能 答案 C

解析 固醇类包括胆固醇、性激素和维生素D ,A 正确;脂质中的性激素在调节生殖细胞的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B 正确;脂质中只有脂肪能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C 错误;脂质具有构成生物膜、调节代谢和储存能量等生物学功能,D 正确。

5.下列有关糖类和脂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脂质分子中氧的含量远远低于糖类,而氢的含量更高

B.葡萄糖是细胞内重要的能源物质

C.人体在摄入过多葡萄糖的情况下,会转变成脂肪和某些氨基酸储存起来D.在供能不足的情况下,脂肪可大量转化为糖类

答案 D

解析脂质分子中氧的含量远远低于糖类,而氢的含量更高,A正确;葡萄糖是细胞生命活动所需要的主要能源物质,B正确;细胞内糖类和脂质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摄入的过多的葡萄糖可以转化为脂肪,在糖类代谢发生障碍,引起供能不足时,脂肪会分解供能,但不能大量转化为糖类,C正确,D错误。

[基础测试]

知识点一细胞中的糖类

1.下列有关糖类的生理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A.蔗糖水解产物为葡萄糖和果糖

B.葡萄糖是主要的能源物质

C.淀粉和糖原是各种生物体的储能物质

D.糖类不都是能源物质

答案 C

解析蔗糖水解产物为葡萄糖和果糖,A正确;生物体主要通过氧化分解葡萄糖获得能量,所以葡萄糖是主要的能源物质,B正确;淀粉是植物体内的储能物质,糖原是动物体内的储能物质,C错误;糖类不都是能源物质,例如纤维素、几丁质,D正确。

2.下列叙述中,属于淀粉、纤维素和糖原共同特征的是()

A.都是细胞内储存能量的主要物质

B.都可以被细胞直接吸收利用

C.基本组成单位都是五碳糖

D.基本组成单位都是葡萄糖

答案 D

解析淀粉、纤维素、糖原的基本组成单位都是葡萄糖,葡萄糖属于六碳糖。

3.某生物体内能发生如下反应:淀粉→麦芽糖→葡萄糖→糖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此生物一定是动物,因为能合成糖原

B.淀粉和糖原都属于多糖

C.此生物一定是动物,因为能利用葡萄糖

D.糖类在生物体内的主要作用是提供能量

答案 C

解析糖类在生物体内的主要作用是供能,D正确;淀粉和麦芽糖分布于植物细胞,而糖原分布于动物细胞,合成糖原是动物细胞的特征,A正确;葡萄糖普遍分布于动植物细胞中,其氧化分解后为生物体提供能量,C错误。

4.下列关于糖的叙述,正确的是()

A.糖类都具有甜味

B.可以用于制作污水处理装置、人造皮肤等

C.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要尽量多摄入一些

D.用甜菜提取液做还原糖的鉴定实验可以观察到砖红色沉淀

答案 B

解析并不是所有的糖类都具有甜味,如淀粉、纤维素,A错误;几丁质是一种多糖,能与污水中的重金属离子有效结合,可用于废水处理,B正确;长期的摄入超过标准的糖类,会引起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疾病,C错误;甜菜提取液中的糖主要是蔗糖,蔗糖不是还原糖,不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D错误。

知识点二细胞中的脂

5.下列叙述中,不属于脂质生理功能的是()

A.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

B.构成细胞膜、细胞器膜的重要成分

C.参与人体内血液中脂质的运输

D.调节生命活动

答案 A

解析糖类是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

6.下列关于脂肪分子的说法,错误的是()

A.相对于糖类,脂肪分子中氢的含量多,氧的含量少

B.脂肪分子不溶于水,而溶于脂溶性有机溶剂

C.脂肪有缓冲和减压的作用

D.脂肪分子需要转化为糖类后,才能分解供能

答案 D

解析脂肪分子中氧的含量远低于糖类,而氢的含量更高,A正确;脂肪属于脂溶性物质,溶于脂溶性有机溶剂,不溶于水,B正确;内脏附近的脂肪有缓冲和减压的作用,C正确;脂肪可以直接分解供能,也可以转化为糖类,D错误。

7.下列关于脂肪和磷脂结构组成,叙述错误的是()

A.脂肪是由三分子脂肪酸与一分子甘油组成的甘油三酯

B.植物脂肪大多含不饱和脂肪酸,动物脂肪大多含饱和脂肪酸

C.饱和脂肪酸室温常呈液态原因是饱和脂肪酸的熔点较高

D.磷脂是由甘油和磷酸及其他衍生物结合形成的

答案 C

解析饱和脂肪酸熔点较高,易凝固,常温下常呈固态。

8.冬眠期棕熊体内血糖仍能保持相对稳定,是通过哪种方式实现的() A.脂肪→甘油和脂肪酸B.糖类→脂肪

C.脂肪→糖类D.蛋白质→糖类或脂肪

答案 C

9.当糖代谢发生障碍,供能不足时,下列物质将首先分解供能的是() A.脂肪B.蛋白质C.胆固醇D.维生素

答案 A

解析糖类是生物体的主要能源物质,脂肪是主要的储能物质,蛋白质是细胞结构的重要成分。在正常情况下,人和动物体所需要的能量主要是由糖类氧化分解供给的,只有当糖类代谢发生障碍,引起供能不足时,才由脂肪和蛋白质氧化分解供给能量,保证机体的能量需要,其供能顺序为:糖类→脂肪→蛋白质。

[能力提升]

10.青苹果汁遇碘溶液显蓝色,熟苹果能与斐林试剂发生反应,这说明() A.青苹果汁中含有淀粉不含糖类

B.熟苹果汁中含有糖类不含淀粉

C.苹果转熟时淀粉水解为单糖

D.苹果转熟时单糖聚合成淀粉

答案 C

解析分析题干可知,青苹果汁遇碘液显蓝色,说明青苹果中含有淀粉,熟苹果汁能与斐林试剂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说明熟苹果中含有还原糖,因此可以说明苹果转熟时,淀粉水解转化为单糖,单糖具有还原性,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C正确。

11.下列是动、植物细胞中糖类、脂肪的分类与比较,正确的是()

答案 A

解析蔗糖、几丁质不属于还原糖,几丁质、果糖不属于二糖,B错误;脂肪不能包含固醇,两者是并列关系,同属于脂质,C错误;固醇、纤维素都不能提供能量。

12.根据下列生物学事实回答问题:

材料一熊在入冬之前要吃大量的食物,在体内转化为脂肪储存起来,冬眠时,进行分解利用,维持生命活动。

材料二生活在南极寒冷环境中的企鹅,体内脂肪可厚达4 cm。

材料三幼儿常晒太阳,可以使皮肤表皮细胞内的胆固醇转化为维生素D,预防佝偻病。

(1)材料一说明脂肪是__________________。分布在动物内脏器官周围的脂肪还具有__________和________的作用。

(2)材料二说明脂肪具有________作用。

(3)材料三说明维生素D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该物

质属于________类物质,除此之外,该类物质还包括________和________等。

答案(1)良好的储能物质缓冲减压

(2)保温

(3)促进人和动物肠道对钙和磷的吸收固醇胆固醇性激素

解析(1)材料一说明脂肪是动物体内良好的储能物质,可作为备用能源冬眠时进行分解利用,动物内脏器官周围的脂肪还具有缓冲和减压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可知,脂肪具有保温的作用。

(3)皮肤中的胆固醇在紫外线照射下转化成维生素D,维生素D可以促进人和动物肠道对Ca、P的吸收。它属于固醇类化合物,常见的固醇类化合物有胆固醇、性激素和维生素D。

13.2018郑开国际马拉松于3月25日开跑,约有4.9万人参赛。专业的马拉松运动员,往往具备较好的糖原储存能力和高效的脂肪供能机制。回答下列与糖类和脂质有关的问题。

(1)如图表示一个汉堡中的几种原料的物质组成。其中存在于植物体内的________和分布在人和动物肝脏、肌肉中的________是生物的________,________是构成植物细胞壁的成分。淀粉、糖原和纤维素的基本单位都是________,但因其________不同,三者的化学性质有很大差异。

(2)参加郑开国际马拉松的人员在比赛过程中会消耗大量能源物质,其中包括脂质中的________,该物质不仅是细胞内良好的储能物质,还具备________、________和减压的作用。脂质中的________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

(3)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可以________。血液中的葡萄糖除供________外,多余的部分可以合成________储存起来;如果葡萄糖还有富余,就可以转变成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淀粉糖原储能物质纤维素葡萄糖连接方式

(2)脂肪保温缓冲磷脂

(3)相互转化细胞利用糖原脂肪和某些氨基酸

14.图1表示油菜种子成熟过程中各种有机物的变化情况(1表示可溶性糖、2表示淀粉、3表示含氮化合物、4表示脂肪)。图2表示小麦种子成熟过程中蛋白质、葡萄糖、淀粉的含量和淀粉磷酸化酶(催化淀粉的生物合成)活性的变化。回答下列问题。

(1)油菜种子在成熟过程中,________含量不断提高,而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不断下降,这说明__________而来。

(2)图2中曲线③表示____________。在小麦种子成熟过程中,种子的干重将________(填“增加”或“减少”)。

(3)将小麦开花后第10天和第30天的种子分别制成组织样液,各取等量样液分别加入A、B两试管中,再各加入等量的________,适温水浴加热后,A试管出现________,并且比B试管颜色更________,两试管中被检测的物质可以用图2中的曲线________表示。

答案(1)脂肪脂肪可能由糖类(或可溶性糖和淀粉)转化

(2)淀粉磷酸化酶增加

(3)斐林试剂砖红色沉淀深①

解析(1)根据图1,油菜种子在成熟过程中,曲线1、2随时间延长含量不断下降,曲线4随时间延长含量不断上升;4表示脂肪,1表示可溶性糖、2表示淀粉,由此推测脂肪可能由糖类(或可溶性糖和淀粉)转化而来。

(2)结合图2,小麦开花后数日种子成熟,图2中曲线②应表示小麦种子成熟过程中淀粉的含量变化,催化其合成的淀粉磷酸化酶的活性应用图2中曲线③表示,在小麦种子成熟过程中,有机物淀粉等不断积累,种子的干重将增加。

(3)根据题意,需要水浴加热反应条件的是还原糖的鉴定,所以需各加入等量的斐林试剂,根据(2)的推断,②应表示小麦种子成熟过程中淀粉的含量变化,曲

线③表示淀粉磷酸化酶的活性,曲线①应表示葡萄糖含量变化,曲线①含量不断下降,A试管为第10天,葡萄糖含量比B试管(第30天)高,两试管都出现砖红色沉淀,但A试管颜色更深。

最新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一导学案(全册 共85页)

最新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一导学案(全册)专题1 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课题1 果酒和果醋 的制作 【学习目标】 1.说明果酒和果醋制作的原理 2.设计制作果酒和果醋的装置 【重点难点】 重点:说明果酒和果醋的制作原理,设计制作装置,制作出果酒果醋。 难点:制作过程中发酵条件的控制。 【预习案】 任务一、果酒制作的原理 1.菌种是,属于生物,新陈代谢类型,有氧时,进行,大量繁殖,反应式为;无氧时,能进行,反应式为。 2.酵母菌繁殖的最适温度℃左右,且为有氧条件; 酒精发酵一般控制在℃,缺氧酸性条件。(原因:) 3.自然发酵过程中,起作用的主要是附着于上的野生型酵母菌。也可以在果汁中加入人工培养的酵母菌。 4.葡萄酒呈深红色的原因: 任务二、果醋制作的原理 1.菌种是,属于生物,新陈代谢类型为。只有在氧气充足时,才能进行旺盛的生命活动。变酸的酒表面观察到的菌膜就是在液面大量繁殖形成的。 2.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分解成,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变为,再将乙醛变为,反应简式为。 3.醋酸菌的最适合生长温度为℃。 任务三、实验设计 流程图 葡萄发酵发酵 任务四、操作提示 (一)材料的选择与处理

选择______的葡萄,榨汁前先将葡萄进行_______,然后再除去_______。 (二)防止发酵液被污染 1.榨汁机要清洗_______,并_______。 2.发酵瓶要清洗_________,用体积分数________的酒精消毒。 3.装入葡萄汁后,_________充气口。 (三)控制好发酵条件 1.葡萄汁装入发酵瓶时,要留出大约______的空间。 2.制作葡萄酒过程中,将温度严格控制在_________℃,时间控制在_________d左 右,可通过出料口对发酵的情况进行及时的监测。 3.制作葡萄醋的过程中,将温度严格控制在__________℃,时间控制在_______d 左右,并注意适时通过充气口_______。 任务五、课题延伸 果汁发酵后是否有酒精产生,可以用____________来检验。在________条件下, 重铬酸钾与酒精反应呈现____________。 检测时,先在试管中加入发酵液2mL,再滴入物质的量的浓度为3mol/L的 _______3滴,振荡混匀,最后滴加常温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3滴。 【探究案】 探究点一 你认为应该先冲洗葡萄还是先除去枝梗?为什么? 探究点二 你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防止发酵液被污染? 探究点三 制葡萄酒时,为什么要将温度控制在18~25 ℃?制葡萄醋时,为什么要将温度控制在30~35 ℃?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全册)精品导学案汇总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全册)精品导学案汇总 【学习目标】 1举例说出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之上 2举例说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3认同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 【学习重点】1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之上 2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学习难点】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使用说明&学法指导:阅读教材P2-P6 预习案 自主学习 一.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1.生命活动离不开___________, __________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2.单细胞生物单个细胞就能完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多细胞生物依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共同完成一系列___________ 二.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1.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由小到大依次是:________→组织→器官→______→个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物圈 2.一定区域内, 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是一个_______;所有的种群组成一个______ 3._______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知识梳理】 病毒:只有依赖________才能生活 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单细胞生物:___________________ 多细胞生物:___________________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习检测】1、下列对于细胞与生物体生命活动关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细胞内基因的传递和变化是生物体遗传和变异的基础 B 、生物体的生长和发育是以细胞增殖、分化为基础的 C 、生物与环境之间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是以细胞代谢为基础的 D 、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命形式是无细胞结构的病毒 探 究 案 探究1:草履虫能完成哪些生命活动?如果没有完整的细胞结构它能完成各项生命活动吗? 探究2:每个人的个体发育是从什么细胞开始的? 你和你父母之间是什么细胞充当了“桥梁”? 一个受精卵是如何发育成完整的新生儿的? 探究3:当手被烫到的时候完成缩手反射需要哪些细胞的参与?

高中生物导学案的设置和应用

高中生物导学案的设计和使用 【摘要】:推进“主体参与”课堂文化建构,实施“主体参与、分组合作”课堂教学模式,其先决条件是编写好与之相适应的导学案。本文针对高中生物教学中导学案的设计、具体使用及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关键词】:高中生物导学案设计使用 伟大的教育家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参与者”。传统的重教轻学,硬性灌输、包办代替等现象,严重地抑制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为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必须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旧的课堂教学结构,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随着现代认知心理学对学习策略研究的深入以及人们对学会学习或学会求知的关注,教育界开始重视培养学生学习策略和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作为教学最基础的工程——备课,就必须从以备“教”为主转变为备教、备学相结合,以备“学”为主。为适应这一教学理念的变化,导学案教学应运而生。 “导学案”教学模式是一种在教师有效设计“讲学案”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过程。是教师依据学生的认识水平,知识能力,设计出的一种辅助和引导学生预习和课堂自主学习的方案,使学生在借助导学案逐步达到自主学习和主动学习的目的。与传统的教案不同,导学案是在教案的基础上为发展学生学习能力而设计的一系列问题探索,由学生直接参与,并主动求知的学习活动案例,这种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学习效果主要取决于学生的自学,教师只是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辅助者。一切教学活动都应围绕学生展开,这种模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一、导学案的设计 (一)导学案的设计目标 “导学案”实质上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导学案的设计质量的高低决定了学生的学习质量,因此我们在设计导学案时要尽量做到:(1)“导学案”应该具备明确的学习目标,并与教师的教学目标相对应,突出学习重点和难点,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有明确的目标; (2)梳理知识结构体系,使学生能够明确意识到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提供相关知识介绍和实践应用情况的介绍,促进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知识体系的主动建构,促使学生认识到所学知识本身的价值;或者通过创设一种特定的学习和问题情景,使学生懂得意识到所学知识在解决具体问题时的作用和价值; (3)提供适当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指导,促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同时要防止对学生思维的不当约束,促进学生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发展,引导学生的主动探索和积极思考; (4)提供检测学习效果的适当材料,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及时的反馈和评价,进一步明确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目的。 (二)导学案的设计原则 “导学案”编制主要遵循三个统一的原则: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设计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必修3 第三章第2节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科学史可以展现科学是永无止境的探究活动的本质特征,使人感受科学发展是一个线性累积、不断壮大的过程,领会“变化”才是科学本身具有的惟一不变特性。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正是这样一个很好地展现科学在本质上是相对的、可变的、处在不断修正和发展过程中的素材。因此,本文基于以下的教学理念开展教学:问题为主线、探究为主轴、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采用问题引导探究、教师引导学生的设计思路。 二、教学分析 ^ 1、教材分析与处理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编入了“达尔文、詹森、拜耳、温特等科学家的实验、评价实验设计和结论”等内容。教材以科学探索过程为脉络来安排教学内容,具有探究性的特点;文本呈现图文并茂,具有直观性的特点,为教师实施探究式教学提供了有力支撑。 基于以上设计理念,对教材知识作了适当调整(含顺序调整),本节课只学习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和分析、评价实验设计的技能训练。 2、学情分析 曾学习过“假说──演绎法”、“类比推理”等,有一定的思考方法基础,且学生的观察、思维、逻辑推理等能力都较强,对植物向光性现象又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实验设计的各种能力(语言表达、实验分析、深入思考等)都有待提高,所以教学过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3、学习任务分析 教学重点:生长素的发现过程;教学难点:科学实验设计的过程及严谨性分析。通过学习,学生不仅要掌握生长素发现的过程,更要掌握对简单实验的设计、分析和评价的能力,感悟科学发现是一个继承与创新的辨证过程,需要实事求是和坚持不懈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目标 《 对于以上的教学分析,需达到的教学三维目标(见表1)。

人教版高一生物必修一细胞增殖教学设计

6.1 细胞增殖教学设计 一、教材内容分析: 细胞增殖是必修一的的重点和难点,尤其是细胞周期的认识和图像的识别。主要弄明白细胞为什么要增殖?细胞怎样增殖?细胞增殖的意义为何?是学习减数分裂和遗传的基本规律的基础,一定要让学生弄明白。 二、学生分析: 高一的学生由于在初中基本上不学习生物学,对生物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不甚了解,而且缺乏一定的空间感,故对本节内容的学习比较困难。因此要借助一些模型来帮助理解。 三、教学目标: 1、识记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和特点,加深理解细胞分裂过程是一个变化的动态过 程。 2、通过绘图和实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生物体生长规律,培养学生严谨、仔细的学习态度。 四、教材重点难点: 重点: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各时期的特点。 难点: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染色单体的变化。 五、教学思路: 这节内容是本册书的难点和重点,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利用多媒体教学,将抽象内容直观化,静态图像动态化,在学生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及时将需学生记忆的内容进行强调,并利用少而精的习题进行巩固,在讲分裂过程之前,一定要让学生明确

几个重要概念,如:染色体、染色单体和着丝点,在强调分裂过程各时期的特征时,要结合这一时期的图像和动态的变化过程,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两种分裂过程的区别应在学生掌握某一过程的基础上,通过自学,找出动、植物有丝分裂的异同。 六、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

小结:(顺口溜)各时期的主要特点: 间期:DNA复制数加倍,染色体复制数不变,单体形成在里面。前期:前期显三体,膜仁消失去。 中期:三体形成最明显,着丝点排在赤道板。

高中生物必修1全套导学案(带答案)

高中生物必修1全套导学案(带答案) 【课标要求】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 【考向瞭望】综合考查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各阶段的物质变化及其相互联系。 【知识梳理】一、捕获光能的色素 原理解读:1、色素的提取:可以用无水乙醇作溶剂提取绿叶中的色素,而不能用水,因为叶绿体中的色素不能溶于水。2、色素的分离:利用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进行分离,溶解度大的在滤纸上扩散得快,反之则慢。 实验流程图示:1、提取色素:称取绿叶;剪碎;研磨:加入少许Sio2、caco3和10L无水乙醇;过滤:漏斗基部放一块单层尼龙布;收集滤液。2、制备滤纸条:长与宽略小于试管,在一端剪去两角;在距剪去两角的一端1c处画铅笔线。3、画滤液细线:沿铅笔线画一条直且均匀的滤液细线;干燥后,再画一两次。4、色素分离:将滤液条插入有3L层析液的试管中,有滤液细线的一端朝下。5、观察结果:滤纸条上色素带有四条,如图。 色素的吸收光谱:叶绿素a和叶绿素b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胡萝卜素和叶黄素主要吸收蓝紫光。 实验中几种化学试剂的作用:1、无水乙醇用于提取绿叶中的色素。2、层析液用于分离绿叶中的色素。3、二氧化

硅可增加杵棒与研钵间的摩擦力,破坏细胞结构,使研磨充分。4、碳酸钙可防止研磨过程中色素被破坏。 实验中的注意事项:1、选材:应选取鲜嫩、颜色深绿的叶片,以保证含有较多的色素。2、提取色素:研磨要迅速、充分,且加入各物质的量要成比例,以保证提取较多的色素和色素浓度适宜。3、画滤液细线:用力要均匀,快慢要适中。滤液细线要细、直,且干燥后重复画一两次,使滤液细线既有较多的色素,又使各色素扩散的起点相同。4、色素分离:滤液细线不要触及层析液,否则滤液细线中的色素分子将溶解到层析液中,滤纸条上得不到色素带。 色素提取液呈淡黄绿色的原因分析:1、研磨不充分,色素未能充分提取出来。2、称取绿叶过少或加入无水乙醇过多,色素溶液浓度小。3、未加碳酸钙或加入过少,色素分子部分被破坏。 不同颜色温室大棚的光合速率:1、无色透明大棚日光中各色光均能透过,有色大棚主要透过同色光,其他光被其吸收,所以用无色透明的大棚光合效率最高。2、叶绿素对绿光吸收量少,因此绿色塑料大棚光合速率最低。 影响叶绿素合成的因素:1、光照:光是影响叶绿素合成的主要条件,一般植物在黑暗中不能合成叶绿素,因而叶片发黄。2、温度:温度可影响与叶绿素合成有关的酶的活性,进而影响叶绿素的合成。低温时,叶绿素分子易被破坏,

高中生物必修一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三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目的 1.真核细胞的细胞核的结构和主要功能(D:应用)。 2.原核细胞的基本结构(C:理解)。 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真核细胞的核膜和染色质。 (2)原核细胞中核区的结构特点。 2.教学难点 关于真核细胞的细胞核中染色质,在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的形态变化。 教学过程 【板书】 细胞核的结构核仁 细胞核 的结构细胞核的主要功能 和功能细胞大小 细胞壁和细胞膜 原核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质 核区 【注解】 三、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一)结构 1.核膜:双层膜,上有核孔(是mRNA、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出入细胞的通道),离子和小分子物质(如氨基酸、葡萄糖)可以通透核膜。 2.核仁:核仁在细胞分裂时会周期性消失和重建。核仁与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3.染色质: (1)成分:DNA和蛋白质为主,还有少量RNA。 (2)染色质与染色体的关系:细胞中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形态。 【例析】 .真核细胞内,具有双层膜的细胞结构有哪些?(线粒体、叶绿体、细胞核) (二)功能:储存遗传物质、DNA复制、细胞遗传特性和细胞代谢活动控制中心。

【例析】 .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无核,仅有细胞膜,少量的细胞质和大量血红蛋白构成。它既不生长,也不分裂,寿命也短。请解释原因。无细胞核。 (细胞核是细胞代谢活动控制中心,缺少了细胞核,不能持续产生mRNA,及时更新和补充蛋白质,从而使细胞既不生长,也不分裂,寿命缩短。) (三)原核细胞的基本结构 1.结构 (1)细胞壁:主要成分是糖类和蛋白质结合成的化合物。 (有细胞壁的生物:植物、原核生物、酵母菌) (2)细胞膜:成分和结构与真核生物相似 (3)细胞质:只有一种细胞器——核糖体,没有其他细胞器。 【例析】 .蓝藻是一种光能自养型生物,其光合作用的场所是 A.叶绿体 B.细胞质基质 C.细胞质中的膜结构 D.A+B (4)核区: 没有由核膜包围的典型的细胞核。(原核细胞最主要特点) DNA裸露,不与蛋白质结合,因此没有染色体。 【例析】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相比,在结构上有哪些不同之处? (1)原核细胞无线粒体、叶绿体等复杂细胞器,仅有核糖体。 (2)原核细胞细胞壁成分不是纤维素和果胶,而是糖类和蛋白质结合成的化合物。 (3)原核细胞没有由核膜包围的典型的细胞核,也没有核膜、核仁,只有核区;DNA 裸露,没有染色体。 .某种生物若被称为“××菌”,如何判断它是否是原核生物? 细菌:(形状:球、杆、螺旋或弧)菌、乳酸菌、固氮菌等原核生物 菌酵母菌 真菌霉菌真核生物 小结:细胞只有保持完整性,才能正常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例析】 .细胞正常地完成各项生命活动的前提条件是什么?(保持完整性) .病毒、蓝藻和酵母菌都具有的物质或结构是(D) A.细胞壁 B.细胞膜 C.线粒体 D.核酸

【推荐下载】新人教高中生物必修二全套精品学案-教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教学设计庐江三中:许佳

1.1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阐明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分离定律; 体验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和创新思维; 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能力目标:运用数学统计方法和遗传学原理解释或预测一些遗传现象; 尝试设计杂交实验的设计。 情感目标:认同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勇于实践,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1.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阐明分离定律; 2. 以孟德尔的遗传实验为素材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 3. 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教学难点]: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假说——演绎法。 [教学过程]:遗传,俯拾皆是的生物现象,其中的奥秘却隐藏至深。人类对它的探索之路,充满着艰难曲折,又那么精彩绝伦! 让我们从140多年前孟德尔的植物杂交实验开始,循着科学家的足迹,探索遗传的奥秘。 融合遗传:两个亲本杂交后,双亲的遗传物质会在子代体内发生混合,使子代表现介于双亲之间的形状。 讨论:按照上述观点,当红牡丹与白牡丹杂交后,子代的牡丹花会是什么颜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为什么选用豌豆作为实验材料容易成功?(观察图1-1,1-2,1-3,总结选用豌豆的优点) 1. 豌豆传粉(且闭花传粉),结果是:自花传粉(自交),产生; 自交:两性花的花粉落到同一朵花的雌蕊柱头上的过程叫自花传粉,也叫自交。 杂交:基因型不同的个体之间的交配。 豌豆花大,易于进行人工杂交,即去雄—套袋(防止其它花粉的干扰)—授粉(采集另一种豌豆的花粉,授到去掉雄蕊的花的柱头上),获得真正的杂种; 父本:供应花粉的植株叫父本(♂)母本:接受花粉的植株叫母本(♀) 正交、反交:若甲作父本、乙做母本为正交,反之为反交。 2. 具有稳定遗传、的性状,如豌豆茎的高度有悬殊的差异,通过观察很容易区分,进行统计。 性状:是指生物体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的总称。如:豌豆茎的高矮。 相对性状是指一种_____ _的____ __性状的____ _表现类型。如:_____________ 。 设问:豌豆有多对相对性状,孟德尔做杂交实验时是同时观察的吗?他先观察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并对此进行分析。 二、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观察图1-4) P 纯种的高茎豌豆×纯种的矮茎豌豆 ♀(♂)↓♂(♀) F1高茎豌豆 ↓自交 F2 高茎豌豆矮茎豌豆 3 : 1 思考: F1为什么表现出高茎,没有表现出矮茎的性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F2为什么又出现了矮茎?且统计是3:1的数量比?这比值是偶然的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具有________ 的两个亲本杂交所产生的F1中__________ _的性状叫显性性状。而_______________ 的性状叫隐性性状。 性状分离指在______ _后代中,同时显现出________ _和_________ _的现象。 三、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DNA的复制教学设计

DNA的复制》教学设计 一、总体设计指导思想 科学的本质是探究,学习科学的中心环节也是探究。因此,通过探究活动调动学生课堂主动参与是我设计本节课的基本指导思想。本节课突出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将科学研究的过程(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试验验证——得出结论)作为本节课的教学主线,以求向学生介绍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并让学生亲身参与探究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科学工作的能力和方法。 二、教材分析 1、内容地位 本节课内容是人教版高级中学课本生物全一册必修本第五章第一节。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是遗传学的基本理论。“DNA的复制”一课时,在联系DNA 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DNA通过复制传递遗传信息的功能。具体内容有:复制的概念、时间、场所、条件、过程、特点、意义。学好这一课时,对于学生深刻认识遗传的本质是非常重要的。 2、前后联系 DNA的复制与细胞的有丝分裂、减数分裂以及基因突变等内容有密切的联系,因此本节课在教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3、重点难点 DNA复制过程完成了遗传信息的传递功能;对DNA复制过程的研究,蕴含着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教育;DNA复制的过程具有微观、动态、连续、抽象的特点。因此,DNA复制的过程既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具有了DNA双螺旋结构、有丝分裂、减数分裂的基本知识,在此基础上,本课时将要从分子水平来探讨生命的本质,属于肉眼看不到的抽象知识。高中学生的认知体系基本形成,认知结构迅速发展,认知能力不断完善。他们能够掌握基本的思维方法,特别是抽象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创造思维有了较大的发展。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有了明显的提高,认知活动的自觉性,认知系统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能力也有了相应的发展。 由于本课时内容具有较深的抽象性,学生们会感到困难,因此在教学中,除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以外,还通过启发式教学,设置大量的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进一步培养他们分析、归纳、概括能力。

高中生物必修二全套精品学案-教案

1.1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阐明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分离定律; 2.体验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和创新思维; 3.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能力目标: 1.运用数学统计方法和遗传学原理解释或预测一些遗传现象; 2.尝试设计杂交实验的设计。 情感目标: 认同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勇于实践,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1.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阐明分离定律; 2. 以孟德尔的遗传实验为素材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 3. 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教学难点]: 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2. 假说——演绎法。 [教学过程]: 遗传,俯拾皆是的生物现象,其中的奥秘却隐藏至深。人类对它的探索之路,充满着艰难曲折,又那么精彩绝伦! 让我们从140多年前孟德尔的植物杂交实验开始,循着科学家的足迹,探索遗传的奥秘。 融合遗传:两个亲本杂交后,双亲的遗传物质会在子代体内发生混合,使子代表现介于双亲之间的形状。 讨论: 按照上述观点,当红牡丹与白牡丹杂交后,子代的牡丹花会是什么颜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为什么选用豌豆作为实验材料容易成功?(观察图1-1,1-2,1-3,总结选用豌豆的优点) 1. 豌豆传粉(且闭花传粉),结果是:自花传粉(自交),产生; 自交:两性花的花粉落到同一朵花的雌蕊柱头上的过程叫自花传粉,也叫自交。 杂交:基因型不同的个体之间的交配。 豌豆花大,易于进行人工杂交,即去雄—套袋(防止其它花粉的干扰)—授粉(采集另一种豌豆的花粉,授到去掉雄蕊的花的柱头上),获得真正的杂种; 父本:供应花粉的植株叫父本(♂) 母本:接受花粉的植株叫母本(♀) 正交、反交:若甲作父本、乙做母本为正交,反之为反交。 2. 具有稳定遗传、的性状,如豌豆茎的高度有悬殊的差异,通过观察很容易区分,进行统计。 性状:是指生物体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的总称。如:豌豆茎的高矮。 相对性状是指一种_____ _的____ __性状的____ _表现类型。如:_____________ 。 设问:豌豆有多对相对性状,孟德尔做杂交实验时是同时观察的吗?他先观察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并对此进行分析。 二、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观察图1-4)

高中生物复习总结细胞核的结构与功能

专题9细胞核的结构与功能 一、基础知识必备 1、细胞核的结构和各部分的功能 2、细胞核的功能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二、通关秘籍 1、细胞核是细胞代谢的控制中心,但不是细胞代谢的中心,因为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基质。 2、并非所有的真核细胞都有细胞核,如高等植物成熟的筛管细胞和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等没有细胞核。 3、细胞核和细胞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只有细胞核没有细胞质的细胞会很快死亡,因为缺少细胞质为细胞核提供营养物质和能量;只有细胞质没有细胞核的细胞也只能短期生存,短期生存是因为细胞质中已形成的mRNA和蛋白质仍能发挥一定的作用,但一段时间后因缺少细胞核,不能控制细胞质中蛋白质的合成等代谢活动,细胞死亡。

对点训练 1.核膜上的核孔,有利于DNA和蛋白质等物质进出细胞核() 2.细胞中的染色质存在于细胞核中() 3.细胞核是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的场所() 4.细胞核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5.细胞核内遗传物质的合成需要能量() 6.细胞的信息中心就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中心() 7.草履虫细胞中有两个细胞核,并有用于收集和排泄废物的伸缩泡。两个细胞核有利于保证细胞正常的核质比() 8.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储存、复制和表达的主要场所() 9.核仁的解体和核膜的消失只发生在有丝分裂的前期() 10.核孔控制着大分子物质进出,其数目与细胞代谢水平相关() 11.蛋白质合成旺盛的细胞核孔多,有利于DNA和RNA进出() 12.DNA聚合酶和RNA聚合酶可经核孔向细胞核内运输() 13.细胞核即使不位于细胞的中央,也仍是细胞的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高中生物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导学案

第二节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导学案 【学习目标】1、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2、概述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3、理解什么是能量金字塔 【学习重点】: 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学习难点】: 能量流动的过程 【晨背关键语句】: 1能量流动的起点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渠道是食物链和食物网,能量形式的变化由光能生物体有 机物中的化学能热能。 2.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 3.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4.能量金字塔的形状永远是正金字塔形,数量金字塔有导致的情况 5.研究能量金字塔的意义 ① 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地利用 ② 调整能量流动的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地方 【自学指导】阅读课本P93-P96,完成导学案【自学指导】部分,注意在课本上勾画重要知 识点。 一、概念:生态系统中能量的____、传递、____和散失的过程。 二、能量流动的过程 1. 来源: 太阳能 能量输入 过程: 2.能量去向(以能量在第一营养级的变化为例): (1)在生产者的呼吸作用中以________的形式散失。 (2)用于生产者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储存在植物体的有机物中。 (3)随着残枝败叶等被________分解而释放出来。 (4)被初级消费者摄食,流入________营养级。 3.传递过程图解(填图) 请说出大方框、大粗箭头、 箭头由粗到细、方块面积越来越小代表的含义 三、能量流动的特点 1.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________的 原因:在生态系统中, 能量流动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不可_______,也不能________。 2.能量在流动过程中________ (1)原因:输入到一个营养级的能量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流入到下一个营养级,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________,一般来说,输入到某一个营养级的能量中,只有________的能量能够流到下一个营养级。

2017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三5.1《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教学案(最新整理)

选修三 专题5 5.1 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一、学习目标 1.简述生态工程的概念,关注生态工程的建设。 2.简述生态工程的原理,举例说出各原理的内容。 3.尝试运用生态工程原理,分析生态环境问题及解决对策。 二、教学建议 1.课时数:本节教学建议用2课时。 2.课时侧重点: 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3.教学策略 新课的引入可采取三种方法。一种方法是:充分地利用题图进行课堂讨论,思考这个电脑合成作品的寓意。认真阅读引言,分析“地球需要我们细心的呵护”的含义,从而引出主题。另一种方法是:教师利用自己收集的资料或课本中提供的信息,如利用第二节的“思考与探究”第1题的资料分析内容,讨论如何使受损环境修复,从而引出生态工程这一主题。第三种方法是:让学生说出当地生态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再进一步引出生态工程的概念。 《科技探索之路──生态工程的兴起》,从人们的认识发展变化的角度写出了在可持续发展背景下提出的生态工程的含义。建议布置学生课外阅读,并搜集有关可持续发展观提出的背景资料,布置展板,进行学习交流。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可利用查阅的资料,从可持续发展提出的背景入手,组织学生讨论教材中的漫画。还可以模拟历史上的关于“增长极限”的讨论,在课堂上举行小型辩论会。让学生自己归纳出为什么提出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工程。可持续发展的最初定义来自《我们共同的未来》一书,中文翻译可能有些拗口,学生可以和原文对比学习,理解这一定义。此外,教师应该给学生推荐一些课外参考书。 《关注生态工程的建设》的教学,建议从资料分析中总结出建设生态工程的意义。可以用教材提供的两则资料分析讨论问题。一则是1998年长江发生的特大洪水灾害问题,首先,通过分析图“被洪水淹没的大地”,让学生感受环境问题的紧迫性,再通过搜集长江沿岸湖泊面积减少的资料和有关长江成为悬河的资料(最好是图片),引入对问题的分析讨论。课前(或课后)可布置学生搜集资料,了解最近几年来,我国采取了哪些治理措施防治洪灾,从而提出生态工程是恢复被破坏的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另一则是分析目前我国农业上存在的一些环境污染的问题,对这一问题,可采取与上述同样的方法进行教学。通过对这两则资料的分析、讨论,让学生理解进行生态工程建设的必要性,理解通过生态工程实现“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这一思路。另一种教学方式是教师或学生可搜集本地区的资料,从本地区发生的事件或其他热点实例入手,认识进行生态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这部分教材着力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中必须推行“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这一思想,但没有给这两个词一个严格的定义,主要是因为学生从媒体中可以接触到这些词,从字面上也能够理解其含义。L.R.布朗的一段话,寓意深刻,希望教师能阅读一些有关的参考书,与学生共同交流对这段话的理解和认识。 生态系统的基本原理,包括生态学、系统学和工程学的原理。由于前四个原理的理论基础是必修模块中学习过的内容,建议在教学时,用案例引出对原理的学习,再利用原理分析讨论对案例问题的解决。例如,从植树造林中出现的不注意多样性的问题,引出对物种多样性原理的学习,在此基础上再阅读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特点,以此为鉴,鼓励学生为当地植树造林设计生态工程。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引用的实例是我国古代“无废弃物农业”,

高一生物导学案

近细胞 第一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编号1.1.1 班级:学习小组:姓名:小组评价:教师评价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依据学习目标,认真预习课本至少10分钟,用红笔标注疑难和重点 2.用准确语言完成【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 3.认真独立完成【预习自测】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1、举例说明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基础上 2、说出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能力目标:初步学会分析生物学知识素材 情感目标:认同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自主学习答案: 一1、(1)、葡萄糖、麦芽糖、果糖游离的半缩醛羟基 (2)、斐林水浴加热煮沸砖红色 2、苏丹Ⅲ橘黄色苏丹Ⅳ红色 3、双缩脲紫色络合物 二、1、选材→制备组织样液→检测→结论含糖量较高,白色或近于白色的植物组织斐林试剂的甲液和乙液混合均匀后使用 2、取材→制片→显微观察→结论浸泡3-4h的花生种子

3、选材与制备组织样液→加双缩脲试剂→结论 卵清或黄豆(浸泡1-2d后研磨)先加双缩脲试剂A液,再加双缩脲试剂B液 【合作探究】答案提示 1、答:组织样液刚加入斐林试剂时,呈现蓝色〔Cu(OH)2溶液的颜色〕,在加热过程中Cu(OH)2被还原成Cu2O(砖红色),二者的混合色呈现棕色,随着氢氧化铜逐渐被还原成Cu2O,溶液呈现砖红色 2、答:斐林试剂与双缩尿试剂都由NaOH和CuSO4组成,但二者有如下3点不同:①、溶液浓度不同②、使用原理不同。斐林试剂实质是新配制的Cu(OH)2溶液;双缩脲试剂实质是在碱性环境下的Cu2+ ③、使用方法不同 3、答:虽然本实验为验证性实验,但也要注意对照。在检测还原糖和蛋白质时留出一部分样液,以便与检测后样液的颜色变化作对照,这样可以增强实验的可信度 【训练学案】答案 1-5BAADC 6、答:⑴斐林试剂砖红色葡萄糖⑵苏丹Ⅲ染液苏丹Ⅲ能溶解在酒精中⑶过量的双缩脲试剂B会与试剂A发应,使溶液呈蓝色,而掩盖生成的紫色⑷①分别配制、储存②0.1g/mlNaOH 0.01g/mlCuSO4③烧杯底部实验者④太大 7、答:实验原理:C、H、O3种元素可组成的无机物有水、二氧化碳等,因此在实验过程中,主要能检测到水、二氧化碳等即可证明。实验过程:将生物体组织或器官放在试管中隔绝空气加热,发现试管壁上有水珠出现,说明有水;过一段时间逐渐炭化,即有碳元素的存在 导学案:《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第一课时 【知识目标】 1、会说明生物氨基酸的结构特点。 2、学会简述由氨基酸合成蛋白质的过程。 3、概述蛋白质的结构及其多样性 【能力目标】 1、利用已有的化学知识,识别生物氨基酸的特点。

高中生物题型分析----细胞核

高中生物题型分析---- 细胞核 题型一、细胞核功能探究 一、考查形式 选择题或实验题 二、典型例题 1.如图所示,科学家对单细胞伞藻的幼体嫁接时,将甲的伞柄嫁接到 乙的假根上,长出了伞帽。下列有关评价合理的是( ) A.该实验证明了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 B.该实验证明了细胞核是代谢的调控中心 C.欲证明细胞核的功能,需同时进行对照实验 D.第一次长出的伞帽与乙的伞帽特征完全相同 答案 C 解析在缺乏对照的情况下,仅根据图示所进行的操作和实验现象,无法得出细胞核的功能,只有在设置对照的情况下,才能得出细胞核是细胞遗传和代谢的控制中心的结论。 2.细胞核具有什么功能?科学家通过下列实验(见下图)进行探究:①用头发将蝾螈的受精卵横缢为有核和无核的两半,中间只是很少的细胞质相连,结果无核的一半(a)停止分裂,有核的一半(b)能继续分裂;②b部分分裂到16~32个细胞时,将一个细胞核挤入到不能分裂的a部分,结果a部分开始分裂、分化,进而发育成胚胎。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实验结果可以说明细胞核与细胞的分裂、分化有关 B.实验①中,b部分细胞属于对照组,a部分属于实验组 C.实验②中,a部分的操作与实验①中的a部分形成对照 D.实验说明细胞的寿命与细胞核有关 答案 D 解析整个实验并没有涉及细胞的寿命,故D错误。有核或植入核的部分能分裂、分化,无核的部分则停止分裂,说明细胞核与细胞的分裂、分化有关。a部分相当于去核和重新植入核,是实验组。实验②中,a部分植入核,与实验①中的无核形成对照。 三、答题技巧 1.实验1:黑白美西螈核移植实验

(1)实验过程 (2)实验结论:美西螈皮肤颜色遗传受细胞核控制。 (3)实验分析:本实验中有无对照?若无,则该如何设计? 答案无对照组,可将白色美西螈胚胎细胞核移植到黑色美西螈去核卵细胞形成重组细胞进行培养作为对照。 2.实验2:蝾螈受精卵横缢实验 (1)实验过程 (2)实验结论:蝾螈的细胞分裂、分化受细胞核控制。 (3)实验分析:本实验的对照类型有哪几种? 答案既有相互对照,又有自身前后对照。 3.实验3:变形虫切割实验 (1)实验过程 (2)实验结论:变形虫的分裂、生长、再生、对刺激的反应等生命活动受细胞核控制。 (3)实验分析:本实验的对照类型有哪几种? 答案既有相互对照,又有自身前后对照。 4.实验4:伞藻嫁接与核移植实验 (1)伞藻嫁接实验过程 (2)伞藻核移植实验过程 (3)实验结论:伞藻“帽”的形状是由细胞核控制的。 (4)实验分析:设计伞藻核移植实验有什么作用? 答案伞藻核移植实验可排除假根中其他物质的作用,从而证明是细胞核控制伞藻“帽”的形状。 5. 有关细胞核的6个易错点

新课标高中生物选修三全套导学案

新课标高中生物选修三全套导学案 1、简述DNA重组技术所需三种基本工具的作用 2、认同基因工程的诞生和发展离不开理论研究和技术创新 DNA重组技术所需的三种基本工具的作用;基因工程载体需要具备的条件 1、基因工程的原理:基因工程是指按照人们的愿望,进行严格的设计,通过体外类型和生物产品。由于基因工程是在水平上进行设计和施工的,因此又叫做。 2、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分子手术刀” 切割DNA的工具是,又称 这类酶在生物体内能将外来的DNA切断,即能够限制异源DNA的侵入并使之失去活力,但对自己的DNA却无损害作用,这样可以保持细胞原有的遗传信息。 由于这种切割作用是在DNA分子内部进行的,故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DNA分子经限制酶切割产生的DNA的片段,末端通常有两种形式,即和 例1、下列关于限制酶的说法正确的是 A、限制酶广泛存在于各种生物中,但微生物中很少 B、一种限制酶只能识别一种特定的核苷酸序列 C、不同的限制酶切割DNA后都会形成黏性末端

D、限制酶的作用部位是特定核苷酸形成的氢键 3、DNA连接酶——“分子缝合针” 根据DNA连接酶的来源不同,可以将它分为两类: 一类是从大肠杆菌中分离得到的,称为E?coliDNA连接酶。E?coliDNA连接酶只能将连接起来,不能将双链DNA的片段平末端之间进行另一类是从分离出来的,称为T4DNA连接酶。T4DNA连接酶既可以“缝合”双链DNA的片段互补的,又可以“缝合”双链DNA的片段 例2、下图为DNA分子的切割和连接过程。 (1)EcoRI是一种与。 (2)不同来源DNA的片段结合,在这里需要的酶应是连接酶,此酶的作用是在与之间形成键,而起“缝合”作用的。还有一种连接平末端的连接酶是。 4、基因进入受体细胞的载体——“分子运输车” 基因操作过程中使用载体两个目的:一是用它作为运载工具,将目的基因转移到宿主细胞中去;二是利用它在宿主细胞内对目的基因进行大量的复制。 现在通常使用的载体是,它是一种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独立于拟核DNA之外的环状DNA,有的细菌中有一个,有的细菌中有多个。 质粒通过细菌间的接合由一个细菌向另一个细菌转移,可以复制,也可整合细菌拟核DNA中,随着拟核DNA的复制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全册教案

探索生物大分子的奥秘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1、初步了解分子与生物学之间的关系 2、了解中国合成牛胰岛素事件。 技能方面:培养分析分析资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了解中国是首个人工合成有生物活性的有机物的国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初步了解分子生物学的成果,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目标; 3、阅读访谈,学习科学家们实事求是、艰苦钻研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激发学生对高中生物的兴趣是本课的重点。 三、教学用具: 四、教学准备 五、教学课时: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以概述《细胞与分子》模块作为引入。 师:比较初中阶段所学习的生物知识特点,大家拿到课本可能会想,初中的时候不是已经学过细胞了吗?为什么高中还要再学呢?初中的生物知识着重让学生了解生物学的大概情况,而且因为学生没有相关的化学知识和足够的空间想象能力,所以很多知识在初中阶段是没有办法说明白的。就拿细胞结构来说吧,初中的时候,老师只能让学生知道动物细胞是由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构成,至于细胞为什么是有生命的,细胞是怎么样生活的,都没有办法说得清楚。只有在同学们在初三、高一学习了化学的基础知识后我们才可以对生命进一步的学习。学习科学就是这样,当你掌握的知识越多时候,反而觉得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就更多。 这个学期开设的《分子与细胞》模块,将为我们在化学分子的层面上,解释细胞的结构以及生命活动。解答在初中阶段没有办法解开的谜团,也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事件以及科学家访谈录 师:要了解分子与生物学之间的关系,我们先来看一个我们国家在这方面的杰出成果。(展示出我国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背景资料)。

高中生物必修一全套学案

1.1 《从生物圈到细胞》学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举例说明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基础上 2)说出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2、能力目标:初步学会分析生物学知识素材 3、情感目标:认同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教学重点: 1、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上 2、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3、认同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 教学难点: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教学方法] 质疑讨论、反馈矫正、迁移训练、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知识结构 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从生物圈到细胞 生命系统结构层次 二、过程 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概念:生命活动离不开,病毒细胞结构,只有依赖才能生活,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基本单位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生物圈 ↗↑↖ 生态系统 ↗↑↖ 群落 ↗↑↖ 种群 ↗↖ 个体↑ ↗↖ 血液循环系统 ↗↑↖ 心脏 ↗↑↖心肌组织 ↗↑↖ 心肌细胞举例:神经细胞肌肉细胞概念: 种群是指___________ 群落是指___________ 系统是指___________ 记忆节节清: 习题巩固: 一、选择题: 1.关于细胞与生命活动关系叙述错误的是() A、草履虫的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B、病毒不具细胞结构,所以它的生命活动与细胞无关 C、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基本单位 D、多细胞生物依赖高度分化的细胞密切协作,才能完成生命活动

2.下列哪种生物不是由细胞构成的() A、变形虫 B、酵母菌 C、衣藻 D、烟草花叶病毒 3.一定区域内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全部生物构成() A、一个群落 B、一个种群 C、三个种群 D、一个生态系统4.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的是() A、池塘里的一只青蛙 B、青蛙的表皮细胞 C、表皮细胞中的水和蛋白质 D、一个池塘 5.在一块草原上有8户牧民,每户牧民各养了一群羊,其中6户养的是绵羊,有2户养的是山羊,这块草原上的8群羊是() A、一个群落 B、一个种群 C、两个种群 D、八个种群 6.可能构成一个生物群落的实例是() A、树洞中久积的雨水 B、健康人的一滴血 C、一罐鲜酵母培养液 D、一瓶密封的蒸馏水 7.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们要调查一个池塘中青蛙近几年的个体数量变化情况。他们研究的是生命系统的() A、个体水平 B、种群水平 C、群落水平 D、生态水平 8.下列实例中,属于生物群落的是() A、海洋中的全部鱼 B、一片草地里的跳蝻和蝗虫 C、一棵枯树和其上的苔藓、真菌、昆虫、蜗牛等 D、一个池塘的藻类、细菌、蚌、水生昆虫等全部生物 9.潮湿的农贸市场上有鸡、鸭、鱼、青菜、蘑菇等,它们共同构成一个() A、种群 B、群落 C、生态系统 D、以上都不是 10.下列对生命系统结构层次的研究,正确的顺序是() A、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生物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B、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生物体、种群、群落、生物圈、生态系统 C、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种群、生物体、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D、细胞、组织、器官、生物体、系统、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11.绿色开花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是() A、细胞—组织—器官—植物 B、细胞—组织—系统—植物体 C、细胞—器官—系统—植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