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装配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装配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装配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摘要:简述机械装配的概念,在装配过程中需要的方法以及怎样确定各零件或部件的装配顺序,保证装配精度的方法,通过调整可以使所装配的零件或部件在保证精度的前提下能够灵活的旋转,为此,装配是机械制造工业不可缺少的,并在机械制造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装配问题解决方法

机械产品一般由许多零件和部件组合而成。按照规定的技术要求将零件和部件进行配合和连接,使之成为半成品或成品的工艺过程称为装配。装配是机械制造过程的最后阶段,在机械产品的制造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装配工作的质量对产品质量有很大影响。虽然,零件的质量是产品质量的基础,但装配质量不好,即使有高质量的零件,也会出现质量较差甚至不合格的产品。装配过程并不是将合格零件简单地进行连接,而是根据各级组件、部件装配和总装配的技术要求,通过校正、调整、平衡,配作及反复试验保证产品质量合格的过程,因此必须十分重视产品的装配工作。

机械产品的装配过程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装配前的准备、装配和总装配。

一、装配前的准备

1、熟悉产品(包括部件、组件)装配图样,装配工艺文件和产品质量验收标准等,分析产品(部件、组件)结构,了解零件之间的连接关系、传动关系和装配技术要求。比如说:我们在装配中的齿轮,应该了解齿轮的直径的大小,齿轮模数的大小是否合格,它在传动工作中与哪个轴上的齿轮啮合进行传动,检查它的磨损程度,看轮齿是否有断齿的现象,对于磨损或断齿严重的齿轮要进行更换。

2、确定装配的顺序、方法、准备所需要的装配工具。

a、装配顺序:先内后外,先下后上,恰恰与拆卸顺序相反,也可根据零件的位置、形状来判断它的安装顺序。例如:CD6140车床中溜板箱在装配中丝杠与光杠的互锁机构,就要先装带有开合螺母的手柄,待其装好后再进行装带有进给的轴,在装好后进行检验它们是否能互锁。

b、装配方法及所需要的装配工具:根据零件的形状、大小、材料来确定装配方法,及选用合适的工具。比如说:我们在进行装配轴套时经常会出现轴套的内孔收缩或轴套膨胀,我们就可以采用“U”型的垫铁放在轴套上进行锤击的方法将其装入,“U”型垫铁开口的大小应根据轴套直径的大小进行选择。

3、对装配所需的启封、清洗、去除油污等。

(1)零件的启封

根据零件的形状来选择合适的开启工具,以保证密封垫的完整,在装配该零件时还能用此垫进行密封,以保证它的密封性良好。例如:CD6140车床中溜板箱的底盖与箱体的密封,如果在拆卸时密封垫被破坏,我们可以用密封胶进行密封在密封后一定要进行做密封试验

来检验其密封性是否良好,可以通过用润滑油进行做渗透试验来检验。

(2)零件的清洗

为了使零件能够在工作中正常运行和运转,必须在所需清洗的零件进行清洗后用棉丝擦拭后放置在干净处等待装配。而对于液压传动中的液压元件,在清洗后可用绸布进行擦拭。对于清洗完后的细长轴应采用吊放的的方法进行放置。

二、装配

根据产品结构的复杂程度,装配工作可以分成组件装配、部件装配和总装配。

组件装配:

将若干零件连接成组件或将若干零件和组件连接成结构更为复杂一些的组件的工艺过。如车床主轴箱中I 轴的装配,在该轴上有大小齿轮和轴承,还应正、反转离合器等同在一轴上。

部件装配:

将若干零件和组件连接成部件的过程,称为部件装配。如机床主轴箱的装配、进给箱的装配等等。

总装配:

将若干零件和部件装配成最终产品的工艺过程,称为总装配。如完整的机床、汽车等。

三、装配精度

概念:

机器或部件装配后的实际几何参数与理想参数的符合程度称为装配精度。

一般机器产品的装配精度包括零件间的距离精度,相互位置精度、相对运动精度以及接触精度。

保证装配精度的方法

装配工作的主要任务是保证产品在装配后达到规定的各项精度要求,因此,必须采取合理的装配方法。保证装配精度的方法主要有互换装配法、分组装配法、调整装配法和修配装配法。

A、互换装配法

在装配时,各配合零件不经任何修理、选择或调整即可达到装配精度的方法,称为互换装配法。它具有装配工作简单,生产率高,便于协作生产和维修,配件供应方便等优点,但应用有局限性,仅适用于参与装配的零件少,生产量大,零件可以用经济加工精度制造的场合。

B、分组装配法

在大批或成批生产中,将成批各配合副的零件按实测尺寸分组,装配时,按组进行互换装配以达到装配精度,一般应由于成批或大批两生产中,装配精度高,参与装配的零件数目少,且不便于调整装配的场合。

C、修配装配法

在装配时修去指定零件预留修配量以达到装配精度的方法,称为修配装配法。它是参与装配的零件仍按经济加工,其中一件预留修配量,装配时进行修配,补偿装配中的累积误差。从而达到装配质量的要求。它可以获得较高的装配精度,但生产率低且要求工人技术水平高,用于单件,小批生产,以及装配精度高的场合。

D、调整装配法

在装配时改变产品中可调整零件的相对位置或选用合适的调整件以达到装配精度的方法,称为调整装配法。其特点是:零件按经济加工精度制造,装配时产生的累积误差用结构设计时预先设定的固定调整件或改变可动调整件相对位置来消除。调整装配法可获得很高的装配精度,并且可以随时调整因磨损、热变形或弹性及塑性变形等原因,所引起的误差。

四、调整、精度检验和试车

1、调整是指调节零件或机构间结合的松紧程度,配合间隙和相互位置精度,使产品各

机构协调地工作,常见的调整有轴承间隙调整、镶条位置调整、蜗轮轴向位置调整等等。

2、精度检验有几何精度检验和工作精度检验,前者是检验产品静态时的精度,后者是

检验产品在工作状态下的精度。

3、试车是指机床装配后,按设计要求进行的运转试验。

溜板箱是将丝杠或光杠传来的旋转运动转变为直线运动并带动刀架进给,控制刀架运动的接通与断开以及换向、机床过载时控制刀架自动停止进给的。下面介绍一下在装配溜板箱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排除方法:

在实习装配时,我们以拆装CD6140车床的溜板箱为主来进行强化训练装配技术,刚开始,总认为把箱体内所有的零件全部拆卸下来,然后再把他们一个个地安装进去就行啦。其实,并不是像我想象中的那样简单,在装配前要对拆卸的零件进行清洗及检测这些零件是否还能使用,对于那些磨损、变形小的零件应以修整的方法,使它们能够继续使用达到装配精度。而对于那些磨损严重或变形大的零件应进行更换来达到它们的装配精度。装配前清洗及检测零件过程中,清洗也是装配中的一项重要环节。如清洗不好,将会影响零件在工作中不能正常的运行和旋转,因此,要对零件彻底的清洗。把清洗完的用棉丝擦干后放置在干净处等待装配。在装配过程中,首先要确定它们的装配顺序,也就要以先内后外,先下后上的装配顺序进行装配。在装配时还常常出现一些问题:

1、轴套孔缩或是膨胀

在装配CD6140车床溜板箱时,由于轴与轴套过盈量大导致轴套内孔收缩,将会把轴抱紧,不能进行正常的旋转,降低装配精度。我们可以用修配装配法以基轴制进行对轴套进行刮削或研磨的方法修复,以达到轴在轴套内有一定的间隙能够正常旋转来保证轴装配精度;轴套膨胀:在安装时,轴套外圆与箱体孔的过盈过大及装配方法不当(锤击或用压力机压入),使轴套也不能顺利地装入箱体内,也可以用修配装配法(修锉法或磨削)以基孔制进行修复以达到目的。然后,在轴套上放置个“U”型衬垫采用锤击敲入到箱体内。

2、齿轮啮合质量的检验

齿轮啮合质量的检验包括齿侧间隙和接触精度两项。齿轮不能够完全啮合可能是齿轮安装不到位,导致齿轮的轮齿不能完全接触,这就大大降低了它的传动精度,一般传动齿轮在齿廓的高度上接触面积不少于50%,而在齿廓的宽座上不少于70%。对于安装不到位的齿轮应拆下来经过修复后再次安装直至保证它的装配精度。比如说:CD6140车床溜板箱中纵横向操作手柄所拨动的滑移齿轮,如果装配不到位将会使操作不灵活,更不用提它在工作中的传动精度啦。为此,我们可以锤打轴让轴带动齿轮一块移动使其与其所啮合的齿轮能够完全啮合为止。

3、装配顺序的确定

关于装配的顺序应按照“先内后外,先下后上”的原则进行装配,如果不按顺序进行装配,将导致装配不到一起或是装完后有剩余的零件的现象。所以,我们要按照正确的装配顺序进行装配,以达到它们的装配精度。比如说:溜板箱中的齿轮,轴,蜗轮,等等它们的装配顺序应根据它们在拆卸的时候顺序恰恰相反,进行完成溜板箱的装配工作。

4、开合螺母中镶条的调整

开合螺母中镶条的松紧程度是决定上、下开合螺母能否良好闭合的前提。镶条与开合螺母接触过松,会导致开合螺母闭合时,不能正常与丝杠良好的接触,从而降低丝杠的传动精度;镶条与开合螺母接触过紧,在开启或闭合开合螺母时,扳动手柄费力。为此,应将镶条与开合螺母的接触精度调整适当,才能更好的保证开合螺母灵活操作。

5、蜗轮与蜗杆的安装

在安装蜗轮与蜗杆时,要保证蜗轮轴线与蜗杆的轴线是垂直交错的。如在装配中轴线发生倾斜偏离,将会导致蜗轮副受力过重加快磨损,降低它的使用寿命。这就要用调整装配法进行调整蜗轮,使蜗轮的轴线与蜗杆轴线垂直,使其能够正常旋转,且达到它们的装配精度。

6、互锁机构失效

在装配中,经检查互锁机构失效。首先应检查开合螺母是否闭合,因为在它闭合时,才能保证纵、横向手柄不能操纵;其次,就是检查该操作手柄安装正确与否,如有错装、漏装应及时调整安装。否则在机床工作时,如因操作错误,同时将丝杠传动和纵、横向机动进给接通,将会损坏机床。

在老师的耐心指导下,经过反复多次的拆装,进行总结经验。在装配中,零件的清洗、检测、装配顺序、装配方法及装配精度等等。每一个环节都是非常重要,不可忽视的。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装配钳工,要养成不怕脏、累、苦和养成发现问题的习惯。并且在遇到问题应认真分析及时解决,或虚心向老师请教,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不断的采用新方法、新思路解决问题,从中获取更多的宝贵经验,掌握更多有关装配的理论与技术来充沛自己的大脑,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机械式停车设备安装工艺

机械式停车设备安装工艺安装工艺目录 1、总则 1.1适用范围 1.2主要参考标准及规范 2、施工前准备工作 2.1技术准备2.2材料准备 3、安装过程 3.1.金属结构安 3.1.1.基础放样 3.1.2.钢结构安装 3.1. 3.钢结构架调整校正 3.1.4xx螺栓施工 3.2.机械安装 3.2.1纵梁上钢丝绳轮安装 3.2.2电机安装 3.2.3主传动轴组装 3.2.4驱动轴链齿轮组安装 3.2.5横移载车板安装 3.2.6下载车板安装 3.2.7下层链条座安装

3.2.8下层载车板传动链条安装 3.2.9上载车板安装 3.2.10上层载车板传动链条安装 3.2.11安全挂钩安装 3.3.其他附件安装 3.3.1升降电机链齿轮罩壳安装 3.3.2xx、下层垂直框安装 3.3.3安装下层链条座轨道 3.3.4安装上下层载车板导轮 3.3.5钢结构架的加固 3.3.6安装车库与地面连接板 3.3.7车库区间间隙钢平台及维修爬梯的安装3. 4.电气安装 3.4.1控制柜安装 3.4.2中间接线盒安装 3.4.3主电源安装 3.4.4控制信号线安装 3.4.5操作盒的安装 3.4.6配管、配线及金属软管 3.4.7交通灯的安装 3.4.8行程开关安装

3.4.9限位开关安装 3.4.10安全装置电气安装 3.4.11光电开关安装 3.4.12链条松紧微动开关安装 3.5.调试 3.6.涂装 3.7.试运行 3.7.1.空载运行 3.7.2.负载运行 4、安装单位验收 1、总则 1.1适用范围:机械式停车设备(SH\PY\XD\CS\JS)的安装。 1.2主要参考标准及规范 GB17907-2010机械式停车设备通用安全要求 JB/T 8909—1999简易升降类机械式停车设备 JB/T 8713—2010机械式停车设备类别、型式与基本参数JB/T 8910—1999升降横移类机械式停车设备 JB/T10215—2000垂直循环类机械式停车设备 JG 5106—1998机械式停车场安全规范总则 GB/T 26559-2011机械式停车设备分类 2、施工前准备工作

机械自动化的历史发展及未来展望

目录 中文摘要 (1) 1 引言 (2) 2 机械自动化历史 (3) 2.1 自从18世纪中叶至工业革命时期 (3) 2.2 1952年一1965年 (3) 2.3 从1967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 (4) 2.4 从1967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 (4) 3机械自动化发展现状 (6) 4机械自动化发展未来 (9) 结论 (11) 致谢 (12) 参考文献 (13)

机械自动化的历史发展及未来展望 摘要:自动化是指机器或装置在无人干预的情况下按预定的程序或指令自动进行操作或控制的过程,而机械自动化就是机器或者装置通过机械方式来实现自动化控制的过程。机械自动化是最早出现的自动控制系统,是自动化的一个分支。本文阐述了机械自动化国内外发展现状,进而探索机械自动化未来。关键词:机械自动化;干预;发展现状。

1 引言 17世纪后期,随着机械的改进,需要煤和矿石的需求量大大的增加人力畜力无法满足需求。于是18世纪初出现了T.纽科门的大气式蒸汽机,用以驱动矿井排水泵。1765年,J.瓦特发明了有分开凝汽器的蒸汽机,降低了燃料消耗率。1781年,瓦特又创制出提供回转动力的蒸汽机,扩大了蒸汽机的应用范围。蒸汽机过于笨重应用不便。19世纪末,电力供应系统和电动机开始发展和推广。20世纪初在工业生产中电动机取代了蒸汽机。 离心调速器机械自动化的真正大放光彩的时候应是近代西方的工业革命时期,当时瓦特改进的蒸汽机中就运用了多个机械自动控制调节系统:离心式调速器和节流阀等。离心式调速器开创了机械自动控制的一个新的里程碑。机械自动化的实现将机械生产引领向了一个新的领域,通过自动控制系统,真正达到了大工业生产及减少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效率,令整个世界的生产水平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并由此延伸出了电气自动化。

机械装配工艺标准

机械结构件装配工艺标准 机械结构装配施工工艺标准 1适用范围 本工艺适用于公司产品机械结构件装配加工的过程,本标准规定了一般机械结构,比如孔轴配合,螺丝、螺栓连接等等装配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机械产品的装配。 2引用标准 (1)JB T5994 机械装配基础装配要求 (2)GB 5226 机床电气设备通用技术条件 (3)GB 6557 挠性转子的机械平衡 (4)GB 6558 挠性转子的平衡评定准则 (5)GB 7932 气动系统通用技术条件 (6)GB 7935 液压元件通用技术条件 (7)GB 9239 刚性转子品质许用不平衡的确定 (8)GB 10089 圆柱蜗杆蜗轮精度 (9)GB 10095 渐开线圆柱齿轮精度 (10)GB 10096 齿条精度 (11)GB 11365 锥齿轮和准双曲面齿轮精度 (12)GB 11368 齿轮传动装置清洁度 3 机械装配专业术语 3.1.1 工艺使各种原材料、半成品成为产品的方法和过程。 3.1.2 机械制造工艺各种机械的制造方法和制造过程的总称。 3.1.3 典型工艺根据零件的结构和工艺特征进行分类、分组,对同组零件制订的统一加工方法和过程。 3.1.4 产品结构工艺性所设计的产品在能满足使用要求的前提下,制造、维修的可行性和经济性。 3.1.5 零件结构工艺性所设计的产品在能满足使用要求的前提下,制造的可行性和经济性。 3.1.6 工艺性分析在产品技术设计阶段,工艺人员对产品和零件结构工艺性进行全面审查并提出意见或建议的过程。 3.1.7 工艺性审查在产品工作图设计阶段,工艺人员对产品和零件结构工艺性进行全面审查并提出意见或建议的过程。 3.1.8 可加工性在一定生产条件下,材料加工的难易程度。 3.1.9 生产过程将原材料转变为成品的全过程. 3.1.10 工艺过程改变生产对象的形状、尺寸、相对位置和性质等,使其成为成品或半成品的过程。 3.1.11 工艺文件指导工人操作和用于生产、工艺管理等和各种技术文件。 3.1.12 工艺方案根据产品设计要求、生产类型和企业的生产能力,提出工艺技术准备工作具体任务和措施的指导性文件。

装配CAPP工艺设计与装配BOM的形成

装配CAPP工艺设计与装配BOM的形成 1、问题的由来 众所周知,制造业为市场提供用户需求价廉物美的产品为已任,在机械制造中零度的 性能、功能与价廉物美是由加工决定的,但产品性能、功与价廉物美还需由装配来解决,因此装配成了产品性能、功能的关键。由于装备制造业产品的复杂性,在上个世纪50~60年代就开始应用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辅助企业生产管理,我国制造业信息化也已有30 多年的历史, 信息技术辅助企业生产管理不论是初期的MRP还是MRPII或现代的ERP、SCM,都需要产品数据,包括组成产品各部分物料的定义数据、产品各部分结构数据与各种物料的制造工艺数据,这些数据来源与产品设计与工艺设计。产品设计提供的零件图的内容是产品零件(物料)的定义数据,产品及各部件装配图是产品各部分结构数据,为了生产管理方便,产品及各部件装配图结构数据用产品零部件明细表的方式提供给生产管理部门,这种表称为物料清单(BOM),由于在绘制装配图时其组成零部件(物料)的标号是按制图标准顺时针方向顺序标记如图2,所以产品零部件明细表(物料清单BOM)中的零部件先后顺序是按标号排列的见图2中的明细表,它提供了组成产品各部分物料的种类、数量,但其零部件先后顺序没有表明装配过程的顺序,这种物料清单(BOM)称为设计BOM,也有称为工程BOM(EBOM)。MRP、MRPII或ERP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软件,目的是合理利用企业资源,按时、按质、按量为顾客提供价廉物美的产品,为企业创造利润,为此MRP、MRPII或ERP是按顾客需要时间及产品及各部件装配过程来安排零部件的生产作业计划与原材料、外购件等的采购、外协计划,进行能力、资源的平衡,合理利用企业资源,保证生产顺利进行,最终满足顾客需求并获得最大利润。一个复杂产品有多个大部件组成,每个大部件又有多个零部件组成,生产周期少则几天,多则几个月,在这一过程中如过不能按时的提供所需的物料,则将使正在进行的装配工序停工待料,最终不能按时交货,当然不可能获取最大利润。如果过早提供所需的物料,将为造成资金积压。因此提供准确的具有装配过程顺序的物料清单是正确运行MRP、MRPII 或ERP的必要条件。具有装配过程顺序的物料清单称为装配BOM(ABOM)。为了MRP、MRPII 或现代的ERP的正确运行,必须提供装配BOM,但怎样为ERP提供装配BOM?成了制造业信息化的关键问题之一。 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行业标准JB/T 9165.49165.4-1998及一般工厂装配工艺编制的规定,装配工艺文件包括: 装配程序(装配工艺过程卡与装配工序卡片), 在以上工艺文件编制过程中形成产品、部件、分部件及组件的装配顺序,对指导装配作业已能满足要求,所以没有具体规定装配零件明细表必须按照产品、部件、分部件及组件的装配顺序的要求,即使编制装配零件明细表但没有装配顺序也只作为装配领料的依据。按照MRP、MRPII或ERP的要求,为了MRP、MRPII或ERP的正确运行必须按照装配顺序的要求编制装配零件明细表,即为装配BOM。装配零件明细表可按产品、部件、分部件的装配分别编制,这时形成的BOM 这称为单层BOM,如按产品(部件)装配统一编制,则形成多层BOM。这些应为装配CAPP 重要内容。 2、装配零件明细表(ABOM)的形成

设备安装调试过程及一般要求

设备安装调试过程及一般要求 1)开箱验收新设备到货后,由设备管理部门,会同购置单位,使用单位(或接收单位)进行开箱验收,检查设备在运输过程中有无损坏、丢失,附件、随机备件。 专用工具、技术资料等是否与合同。 装箱单相符,并填写设备开箱验收单,存入设备档案,若有缺损及不合格现象应立即向有关单位交涉处理,索取或索赔。 2)设备安装施工按照工艺技术部门绘制的设备工艺平面布置图及安装施工图、基础图、设备轮廓尺寸以及相互间距等要求划线定位,组织基础施工及设备搬运就位。 在设计设备工艺平面布置图时,对设备定位要考虑以下因素。 (1)应适应工艺流程的需要(2)应方便于工件的存放、运输和现场的清理(3)设备及其附属装置的外尺寸、运动部件的极限位置及安全距离(4)应保证设备安装、维修、操作安全的要求(5)厂房与设备工作匹配,包括门的宽度、高度,厂房的跨度,高度等应按照机械设备安装验收有关规范要求,做好设备安装找平,保证安装稳固,减轻震动,避免变形,保证加工精度,防止不合理的磨损。 安装前要进行技术交底,组织施工人员认真学习设备的有关技术资料,了解设备性能及安全要耱和施工中应事项。 安装过程中,对基础的制作,装配链接、电气线路等项目的施工,要严格按照施工规范执行。 安装工序中如果有恒温、防震、防尘、防潮、防火等特殊要求时,应采取措施,条件具备后方能进行该项工程的施工。 3)设备式运转一般可分为空转试验、负荷试验、精度试验三种。 (1)空转实验:

是为了考核设备安装精度的保持性,设备的稳固性,以及传动、操纵、控制、润滑、液压等系统是否正常,灵敏可靠等有关各项参数和性能在无贝多芬运转状态下进行。 一定时间的空负荷运转是新设备投入使用前必须进行磨合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步骤。 (2)设备的负荷实验: 试验设备在数个标准负荷工況下进行试验,在有些情况下进行试验。 在负荷实验中应按规范检查轴承的温升,考核液压系统、传动、操纵、控制、安全等装置工作是否达到出厂的标准,是否正常、安全、可靠。 不同负荷状态下的试运转,也是新设备进行磨合所必须进行的工作,磨合试验进行的质量如何,对于设备使用寿命影响极大。 (3)设备的精度实验: 一般应在负荷试验后按说明书的规定进行,既要检查设备本身的几何精度,也要检查工作(加工产品)的精度。 这项试验大多在设备投入使用两个月后进行。 4)设备试运行后的工作首先断开设备的总电路和动力源,然后作好下列设备检查、记录工作: (1)做好磨合后对设备的清洗、润滑、紧固,更换或检修故障零部件并进行调试,使设备进入最佳使用状态;(2)作好并整理设备几何精度、加工精度的检查记录和其他机能的试验记录;(3)整理设备试运转中的情况(包括故障排除)记录;(4)对于无法调整的问题,分析原因,从设备设计、制造、运输、保管、安装等方面进行归纳。 (5)对设备运转作出评定结论,处理意见,办理移交的手续,并注明参加试运转的人员和日期。 5)设备安装工程的验收与移交使用。

关于电气工程与自动化的发展历程

关于电气工程与自动化的发展历程 【摘要】本文介绍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发展历史及现状,分析了专业建设和发展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阐述了专业定位与发展目标、人才培养目标,同时还指出制订新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必要性。 【关键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建设专业发展培养计划 一、引言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一个工程性和基础性都很强的专业。电气工程的基础性决定了其具有很强的学科交叉和派生能力,如今的通信工程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自动化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乃至生物医学工程专业都是从电气工程专业派生或再派生而形成,这些专业统称为电子与信息类专业,而它们和电气工程专业一起又被统称为电类专业,电气工程专业是电子与信息类专业的母体,而这些专业的产生和发展又大大推动了电气工程专业的发展,这一特点就要求我们在制定专业培养方案时不能仅局限于电气工程自身,而应兼顾整个电类专业,基于上述思想,我们认为该专业的目标是:培养能够从事与电气工程有关的装备制造、系统运行、自动控制、信息处理、试验分析、研究开发、经济管理以及计算机应用等领域工作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为此,我们针对为地方服务这一办学宗旨和办学时间短的实际,确立了“交叉、融合、创新”的专业建设思路,

日标是以教育科学和管理科学为基础,遵循教育科学和大学生成才规律,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完善课程体系结构,以培养适合社会需求、引领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二、专业发展历史简介 有史以来,最早认识电的人是希腊学者米利都(Miletus,公元前六世纪),观察用布摩擦琥珀后,会吸引如羽毛等轻小的东西。但对静电有系统及科学的研究则是始于17世纪。 (1)17世纪的1600年初英国医生吉尔伯特(W.Gilber,t 1540--1603)所著的书中,对“电”进行了最早的论述,英语“E-lectric”一词即起源于希腊语“Electrica”和拉丁语“Electrum”。 (2)随后,英国人格雷(S.Gray,1696~1736)发现了电的导体和绝缘体,法国人杜菲(Charles du Fay,1698-1739)可说是当时深入探讨静电现象的第一人,它由众多的实验中发现,几乎所有的物质都可以摩擦生电,并且他更仔细地发现,所产生的电有两种,带有异种电者会互相吸引,带有同种电者会互相排斥。 (3)18世纪美国人富兰克林(B.Franklin,1760~1790)更是以他著名的“风筝实验”证明的电在自然界中的存在。

设备安装基本知识

设备安装基本知识 一、概述 1、机械设备安装的基本概念: 机械设备安装是按照一定的技术条件,将机械设备或其它单独部件正确地安放和牢固的固定在基础上,使其在空间获得需要的坐标位置。机械设备安装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设备效能的正常发挥。机械设备安装的工艺过程包括:基础的验收、清理和抄平,设备部件的拆洗和装配,设备的吊装,设备安装位置的检测和找正,二次灌浆以及试运转等。 机器设备正确的安装位置,由机器或其单独部件的中心线,标高和水平性所决定,安装机器设备时,要求其中心线、中心高或水平性绝对正确是不可能的,当中心线、标高和水平性的偏差不影响机器设备的安全连续运转和寿命时,则是允许的。机器设备安装的实际偏差必须在允许的偏差内(称为安装精度)。同时,还要保证机器及其单独部件牢固地固定在基础上,防止其在工作中由于动载荷等的作用脱离正确的工作位置。 2、安装的主要工艺过程 概括起来,一台机械设备从运抵安装现场到它投入生产或具备使用条件,都必须经过基础的验收,设备开箱验收、起重和搬运,基础放线和设备划线,设备就位,找正找平,设备固定,拆卸、清洗、装配及设备的试运转直到工程验收等基本安装工艺。 3、设备安装三要素 机械设备的安装位置的测检与调整工作是调整设备安装工艺过程中的主要工作,它的目的是调整设备的中心线、标高和水平性,使三者的实际偏差达到允话偏差要求,即保证安装精度。这一调整过程称为找正、找平、找标高。这些工作进行的好坏,是机械设备整个安装过程中的关键,对安装质量及投产后性能的发挥有着重大的影响。 二、设备安装基本知识 1、地脚螺栓的安装 地脚螺栓的作用是固定设备,使设备与基础牢固地结合在一起,以免工作时发生位移和倾覆。 (1)地脚螺栓尺寸的确定 地脚螺栓的型式、长度、直径由设计图纸提供,若无规定由由下列方法确定:

《自动化的历史 现状 展望》

一.自动化软件的发展历史及定义 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诞生至今,自动化软件(组态软件)已有20年的发展历史。应该说组态软件作为一种应用软件,是随着PC机的兴起而不断发展的。80年代的组态软件,像Onspec、Paragon 500、早期的FIX等都运行在DOS环境下,图形界面的功能不是很强,软件中包含着大量的控制算法,这是因为DOS具有很好的实时性。90年代,随着微软的Windows 3.0风靡全球,以Wonderware公司的Intouch为代表的人机界面软件开创了Windows下运行工控软件的先河,由于Windows 3.0不具备实时性,所以当时,80年代已成名的自动化软件公司在对于操作系统的支持上,或按兵不动,或将组态软件从DOS向OS/2移植,人们这样做的原因,是大家都认为工控软件必须具有很强的实时性和控制能力,必须运行在一个具备实时性的操作系统下,像DOS、OS/2、Win NT(1993年才推出)等。历史证明,在当时的硬件条件下,上位机做人机界面切中了用户的需求,Wonderware因而在不长的时间内成为全球最大的独立自动化软件厂商,而在80年代靠DOS版组态软件起家,后来向OS/2移植的公司后来基本上都没落了。

那么,本文中提到的自动化软件指什么?到底什么是自动化软件?它应该具备哪些功能和特征呢? 首先,自动化软件主要包括人机界面软件(HMI),像Intouch、iFix、组态王等;基于PC的控制软件,统称软PLC或软逻辑,像亚控的KingAct以及即将推出的组态王嵌入版、西门子的WinAC等;还包括生产执行管理软件,许多专家也将这一类软件归为MES(Man ufacturingExecution System),像Intellution公司的iBatch、Wonderware公司的InTrack等,另外,与通用办公自动化软件相比,自动化软件还应包括相应的服务。 其次,自动化软件主要具备如下功能及特征:工业过程动态可视化;数据采集和管理;过程监控报警;报表功能;为其他企业级程序提供数据;简单的回路调节;批次处理;SPC过程质量控制;符合IEC1131-3标准。 二.自动化软件全球及国内市场发展状况 在全球范围内,自动化软件市场已比较成熟,年增长速度大概在9%左右,图1是ARC对全球自动化软件市场增长幅度的预测。 目前,全球知名的自动化软件厂商不足20家,但头6

机械装配工艺概述

机械装配工艺概述 1机器装配的基本概念 根据规定的技术要求,将零件或部件进行配合和连接,使之成为半成品或成品的过程,称为装配。机器的装配是机器制造过程中最后一个环节,它包括装配、调整、检验和试验等工作。装配过程使零件、套件、组件和部件间获得一定的相互位置关系,所以装配过程也是一种工艺过程。 为保证有效地进行装配工作,通常将机器划分为若干能进行独立装配的装配单元。 a)零件:是组成机器的最小单元,由整块金属或其它材料制成的。 a)套件(合件):是在一个基准零件上,装上一个或若干个零件构成 的。是最小的装配单元。 a)组件:是在一个基准零件上,装上若干套件及零件而构成的。如, 主轴组件。 a)部件:是在一个基准零件上,装上若干组件、套件和零件而构成的。 如,车床的主轴箱。部件的特征:是在机器中能完成一定的、完整 的功能。 2各种生产类型的装配特点: 3装配精度与装配尺寸链 3.1装配精度: 为了使机器具有正常工作性能,必须保证其装配精度。机器的装配精度通常包含三个方面的含义: (1)相互位置精度:指产品中相关零部件之间的距离精度和相互位置精度。

如平行度、垂直度和同轴度等 (2)相对运动精度:指产品中有相对运动的零部件之间在运动方向和相对运动速度上的精度。如传动精度、回转精度等。 (3)相互配合精度:指配合表面间的配合质量和接触质量。 3.2装配尺寸链 (1)装配尺寸链的定义:在机器的装配关系中,由相关零件的尺寸或相互位置关系所组成的一个封闭的尺寸系统,称为装配尺寸链。 (2)装配尺寸链的分类: 1)直线尺寸链:由长度尺寸组成,且各环尺寸相互平行的装配尺寸链。 2)角度尺寸链:由角度、平行度、垂直度等组成的装配尺寸链。 3)平面尺寸链:由成角度关系布置的长度尺寸构成的装配尺寸链。(3)装配尺寸链的建立方法: 1)确定装配结构中的封闭环; 2)确定组成环: 从封闭环的的一端出发,按顺序逐步追踪有关零件的有关尺寸,直至封闭环的另一端为止,而形成一个封闭的尺寸系统,即构成一个装配尺寸链。 (4)装配尺寸链的计算:主要有两种计算方法:极值法和统计法。前面介绍的极值法工艺尺寸链基本计算公式,完全适用装配尺寸链的计算。4保证装配精度的四种装配方法 保证装配精度的方法可归纳权为:互换装配法、选择装配法、修配装配法和调整装配法四大类。

设备安装工艺标准

设备安装通用工艺标准 本工艺适用于通用设备安装工程中设备基础、地脚螺栓、垫铁的施工及设备的校正。 一、施工准备 (一)技术准备 1、设备图、安装基础图、工艺流程图、产品使用说明书; 2、土建相关的图纸; 3、国家规定的施工规范及标准; 4、施工平面布置图。 (二)主要器具及材料 1、机具:电焊机、砂轮机、导链、千斤顶、钳工移动操作台、轮轴节定心卡具、钢丝绳、手电筒、各种钳工工具及专用工具。 2、材料:钢板、橡胶板、道木、木板、铜皮、铅丝、煤油、汽油、砂布、金相纸、塑料布、白布、棉纱、尼龙绳、脱脂液等。 3、仪器仪表:水准仪、千分表、外径千分尺、内径千分尺、游标卡尺、水平仪、塞尺、钢板尺、卷尺、转速表等。 (三)现场作业条件 1、设备房内墙面、门窗及内部粉刷等基本完毕,能遮蔽风、沙、雨、雪。 2、接通水源、电源、运输和消防道路畅通。 3、土建设备基础已完成。 二、施工工艺 (一)设备基础 1、基础的检验 (1)基础的主要技术要求 1)基础重心与设备重心应在同一铅垂线上,其允许偏移不得超过基础中心至基础边缘水平距离的3%~5%。 2)基础标高、位置和尺寸,必须符合生产工艺要求和技术条件。 3)同一基础应在同一标高线上,但设备基础不得与任何房屋基础相连,而且要保持一定的间距。 4)基础的平面尺寸应按设备的底座轮廓尺寸而定,底座边缘至基础侧面的水平距离应不小于100mm。 5)设备安装在混凝土基础上,当其静荷载P≥100N/m2时,则混凝土基础内要放两层由直径10mm的钢筋以15cm方格编成的钢筋网加固,上层钢筋网低于基础表面不应小于5cm,其上下层钢筋网的总厚度不应小于20cm。 6)凡精度较高,且不能承受外来的动力,或本身振动大的设备,必须敷设防振层,以减小振动的振幅,并防止其传播。

中国自动化控制系统发展历程及前景

中国自动化控制系统发展历程及前景

力达人秉承“以质量求生存,以科技求发展,以信誉拓市场,以实力打造品牌”的经营理念,秉着“优良的性价比与高效的客户服务”的核心竞争力,“与时俱进,诚实守信,同舟共济,精益求精”的经营信条,竭诚与广大新老客户及同行真诚合作,共同发展,共创美好未来”。 自动控制系统是在无人直接参与下可使生产过程

或其他过程按期望规律或预定程序进行的控制系统。自动控制系统是实现自动化的主要手段。 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工业自动控制系统装置制造行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工业自动控制系统装置制造行业的产量一直保持在年增长20%以上。2011年,中国工业自动控制系统装置制造行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全年完成工业

总产值2056.04亿元;产品销售收入1996.73亿元,同比增长24.66%;实现利润总额202.84亿元,同比增长28.74%。国产自动控制系统相继在火电、化肥、炼油领域取得了突破。 目前,中国的工业自动化市场主体主要由软硬件制造商、系统集成商、产品分销商等组成。在软硬件产品领域,目前中高端市场几乎全部由国外著名品牌产品垄

断,并将在近年仍维持此种局面;在系统集成领域,跨国公司占据制造业的高端,具有深厚行业背景的公司在相关行业系统集成业务中占据主动,具有丰富应用经验的系统集成公司充满竞争力;在产品分销领域,大型跨国公司的重要分销商是行业内的领先者,主要有上海海得控制系统股份有限公司、福大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汕头众业达电器有限公司等。

在工业自动化市场,供应和需求之间存在错位。客户需要的是完整的能满足自身制造工艺的电气控制系统,而供应商提供的是各种标准化器件产品。行业不同,电气控制的差异非常大,甚至同一行业客户因各自工艺的不同导致需求也有很大差异。这种供需之间的矛盾为工业自动化行业创造了发展空间。 中国拥有世界最大的工业自动控制系统装置市场,

自动化仪表的发展历程

自动化仪表的发展历程 未来几年间,我国仪器仪表仪器仪表将重点围绕以下方面发展:工业自动化仪表重点发展基于现场总线技术的主控系统装置及智能化仪表、特种和专用自动化仪表;全面扩大服务领域,推进仪器仪表系统的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完成自动化仪表从模拟技术向数字技术的转变,5年内数字仪表比例达到60%以上;推进具有自主版权的自动化软件的商品化。 电工仪器仪表重点发展长寿命电能表、电子式电度表、特种专用电测仪表和电网计量自动管理系统。到2005年,中低档电工仪器仪表国内市场占有率要达到95%;到2010年,高中档电工仪器仪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80%。 科学测试仪器重点发展过程分析仪器、环保监测仪器仪表、工业炉窑节能分析仪器以及围绕基础产业所需的汽车零部件动平衡、动力测试及整车性能检测仪、大地测量仪器、电子速测仪、测量型全球定位系统以及其他试验机、实验室仪器等新产品。产品以技术含量较高的中档产品为主,到2005年在总产值中占50%~60%。 环保仪器仪表重点发展大气环境、水环境的环保监测仪器仪表、取样系统和环境监测自动化控制系统产品,到2005年技术水平达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国际先进水平,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50%~60%,到2010年国内市场占有率达 到70%以上。 仪器仪表仪器仪表元器件“十五”及2010年前,尽快开发出一批适销对路、 市场效果好的产品,品种占有率达到70%~80%,高档产品市场占有率达60%以上;通过科技攻关、新品开发,使产品质量水平达到国际20世纪90年代末 水平,部分产品接近国外同类产品先进水平。
信息技术电测仪器主要发展电测仪器软件化、智能化技术,总线式自动测试技术,综合自动化测试系统,新型元器件测量技术及测试仪器,在线测试技术,信息产业产品测试技术,多媒体测量技术以及相应测试仪器,用电监控管理技术等。 另外,还有医疗仪器、尖端测量仪器。 现代仪器仪表的发展趋势

机器装配工艺过程设计

第五章机器装配工艺过程设计 本章要点: 装配方法 装配尺寸链 装配工艺规程制定 自动装配 第一节概述 一、机器装配: 机械装配是按规定的精度和技术要求,将构成机器的零件结合成组件、部件和产品的过程。装配是机器制造中的后期工作,是决定产品质量的关键环节 二、机器装配基本作业: 清洗 连接 校正、调整与配作 平衡 验收、试验 三、机器装配精度: 相互位置精度 相互运动精度 相互配合精度

四、装配组织形式 第二节装配方法与装配尺寸链一、装配方法:

二、装配尺寸链 装配尺寸链的建立 ?确定封闭环:通常装配尺寸链封闭环就是装配精度要求 ?装配尺寸链查找方法:取封闭环两端的零件为起点,沿装配精度要求的位置方向,以装配基准面为联系线索,分别查明装配关系中影响装配精度要求的那些有关零件,直至找到同一基准零件或同一基准表面为止。所有零件上连接两个装配基准面间的 位置尺寸和位置关系,便是装配尺寸链的组成环 ?装配尺寸链组成的最短路线(最少环数)原则 ?组成装配尺寸链时,应使每个有关零件只有一个尺寸列人装配尺寸链。相应地,应将直接连接两个装配基准面间的那个位置尺寸或位置关系标注在零件图上?又称一件一环原则 装配尺寸链的完全互换法 ?采用极值算法计算装配尺寸链 ?封闭环公差的分配 1)当组成环是标准尺寸时(如轴承宽度,挡圈的厚度等),其公差大小和分布位置为确定值 2)某一组成环是不同装配尺寸链公共环时,其公差大小和位置根据对其精度要求最严的那个尺寸链确定 3)在确定各待定组成环公差大小时,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不同的公差分配方法,如等公差法,等精度法或按实际加工可能性分配法等 4)各组成环公差带位置按入体原则标注,但要保留一环作“协调环”,协调环公差带的位置由装配尺寸链确定。协调环通常选易于制造并可用通用量具测量的尺寸

机械设备安装方案

机械设备安装方案 设备在安装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与土建、工艺管道、电气等专业的交义和相互配合问题,还要随着这些专业施工的进展而开展。一旦施工配合不好,就会出现返工、窝工等现象。因此,要抓好工序衔接和协调,科学调度施工使设备安装顺利进行。 (-)安装前的检查 安装的给水排水机械(包括水泵和动力设备)必须具有出厂合格证;设备不应有缺件、损坏和锈蚀等情况,管口保护物和堵盖应完好;盘车应灵活、无阻滞、卡住现象,无异常声音。对于出厂密封、绝缘及组装完善部分,进行检查时,不得随意拆卸。确需拆卸时,应会通供货部门研究后进行,拆卸和复装设备技术文件的规定进行。 必须熟悉并掌握机械的基本构造、性能、并熟悉产品说明书中的有关安装要求,安装顺序、注意事项及安装质量要求。 复查设备基础的尺寸位置、标高应符合设计要求,并与设备本身进行核对。 检查吊装机具及设备本身各部位。如安装的机械设备上,有可能滑动、转动的部件应事先给予固定,吊索与设备接触处应衬软垫(如橡胶板、麻袋片、草帘等,吊点应位于设备上专用的吊环或规定的部位。起吊时,应设专人统一指挥。 (二)机械设备的基础 基础一般采用混凝土灌注。修筑基础前,应按设计要求(平面位置和标高)在安装地点划定平面位置的横向和纵向基线及标高基准线,基础偏差按相关规范和标准执行。 固定地脚螺栓一般釆取预留洞口,安装底座时再灌水泥沙浆固定的办法。预留孔大小一般根据地脚螺栓弯钩尺寸确定,弯钩边缘距预留孔孔壁的距离应大于13mm,灌注固定沙浆的标号应比基础混凝土标号高一级。 在灌注混凝土基础时,也可以预先将地脚螺栓埋入基础,但事先应精确丈量该机械设备实物的地脚螺栓位置,为保证地脚螺栓的准确固定,一般利用木横梁固定在模板上口,浇注时要注意控制混凝土的上升速度,使两边均匀上升,不使模板上口位移,以免造成螺栓位置偏移。地脚螺栓的丝扣部分应预先涂好黃油,用塑料布包好,防止在浇注过程中沾上水泥浆或碰坏。 施工中有隔振垫的设备,要保证隔振垫型号、位置、数量符合设计要求,隔振垫与地面和基座底面不能过于光滑,但接触部位要平整,使个支点隔振垫受力均匀。

自动化科学技术的发展史

自动化科学技术的发展史 —自动化科学与技术的产生与发展 关键词:自动化技术发展 摘要:从古至今,劳动人民在经过长期生产和生活后﹐为了减轻自己的劳动﹐逐渐产生利用自然界动力代替人力畜力﹐以及用自动装置代替人的部分繁难的脑力活动的愿望﹐经过漫长岁月的探索﹐他们互不相关地造出一些原始的自动装置。而这些装置在随着知识和社会的进步中,断地得到提升,不仅节省了劳动力,解放生产力,还提高了了生产效率,好地实现了工业化流水线生产,并且有些能够在预先的编程设定后可以智能的解决一些问题,效地降低了生产成本。 1.引言 自动化(Automation)是指机器设备、系统或过程(生产、管理过程)在没有人或较少人的直接参与下,按照人的要求,经过自动检测、信息处理、分析判断、操纵控制,实现预期的目标的过程。自动化技术广泛用于工业、农业、军事、科学研究、交通运输、商业、医疗、服务和家庭等方面。采用自动化技术不仅可以把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部分脑力劳动以及恶劣、危险的工作环境中解放出来,而且能扩展人的器官功能,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因此,自动化是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重要条件和显著标志。 2.自动化技术及应用的发展经历 2.1自动化技术形成时期(18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 社会的需要是自动化技术发展的动力。自动化技术是紧密围绕着生产﹑军事设备的控制以及航空航天工业的需要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工业上的应用,是以瓦特的蒸汽机瓦特的蒸汽机瓦特的蒸汽机瓦特的蒸汽机调速器作为正式起点。1788年﹐瓦特为了解决工业生产中提出的蒸汽机的速度控制问题﹐把离心式调速器与蒸汽机的阀门连接起来﹐构成蒸汽机转速调节系统﹐使蒸汽机变为既安全又实用的动力装置。此时的自动化装置是机械式的,而且是自力型的。 2.2自动化技术及应用的发展经历 自动化技术及应用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重要的里程碑: 里程碑是1788年英国机械师watt在发明蒸汽机的同时发明的蒸汽离心式调节器。第一次出现被控量的自动调节。 第二个里程碑是20世纪20年代电子管反馈放大器的诞生,各种电子式控制器在各种机

(完整版)设备安装施工方法

第四节设备安装施工方法 一、设备安装工艺流程 二、基础验收和放线 如果设备有基础,在设备安装之前要会同甲方代表、监理代表对设备基础进行验收,设备基础应符合下面规定: 基础中心线允许偏差:士20mm; 基础上平面水平度每米偏差:士5mm; 基础上平面水平度全长允许偏差:士10mm.。 三、放线 设备就位前,应按施工图和有关建筑物的轴线或边缘线及标高线,划定安装的基准线。互有连接、衔接或排列关系的设备,应划定共同的的安装基准线。必要时,应按设备的具体要求,埋设一般的或永久性的中心标版或基准点。平面位置安装基准线与基础实际轴线或厂房墙(柱)的实际轴线、边缘线的距离,其允许偏差为±20mm。设备定位基准的面、线或点对安装基准线的平面位置和标高的允许偏差,应符合下表规定:

允许偏差(mm) 项目 平面位置标高 +20 与其它设备无机械联系的±10 -10 与其它设备有机械联系的±2 ±1 四、设备卸车 1 卸车前的准备工作 根据设备到货时间和设备的重量,提前一天联系好合适的汽车起重机,在设备到场后马上安排汽车起重机到场,并组织好施工人员进行卸车。起重作业必须由专职起重工统一指挥,各种起重吊具在使用前应认真检查,确认所有吊具安全无损后才能使用。 2 吊索具选择 设备采用4点绑扎点,其中靠近重心端 的两点应串接倒链,起着调节设备水平的作 用。钢丝绳的吊装仰角度应在60~75度之 间。吊索具选择时,按最大设备和最不利的 仰角进行考虑,如右图示。 4Tsinβ=F=K1*K2*G T—吊索拉力 β—吊索仰角 F—吊装重量 K1—动载系数,K1=1.1 K2—不均匀系数,K2=1.2 G—设备重量 T=K1*K2*G/(4sinβ) 根据吊索最大拉力,选择吊索具。 2 吊索绑扎与试吊 设备上有专用吊耳的地方,使用钢卸扣把设备吊耳和钢丝绳连接在一起进行吊装;如果设备没有专用吊耳且包装在木箱里面的使用钢丝绳绕箱底进行吊装,且在木

综合自动化的基本概念及发展过程

综合自动化的基本概念及发展过程 [导读]变电站作为整个电网中的一个节点,担负着电能传输、分配的监测、控制和管理的任务 曾柳霞(广东电网公司佛山供电局广东佛山528000) 【摘要】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是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现代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等实现对变电站二次设备(包括继电保护、控制、测量、信号、故障录波、自动装置及远动装置等)的功能进行重新组合、优化设计,对变电站全部设备的运行情况执行监视、测量、控制和协调的一种综合性的自动化系统。通过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内各设备间相互交换信息,数据共享,完成变电站运行监视和控制任务。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替代了变电站常规二次设备,简化了变电站二次接线。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是提高变电站安全稳定运行水平、降低运行维护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向用户提供高质量电能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 【关键词】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基本概念;发展过程 Basic concept of integrated automation and development process Zeng Liu-xia (Guangdong Grid Foshan Power Supply Bureau CorporationFoshanGuangdong528000) 【Abstract】Substation integrated automation system is the use of advanced computer technology, modern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a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technologies to realize substation secondary equipment (including relay protection, control, measurement, signal, fault recording, automatic devices and far dynamic devices, etc.) to re-combination of features to optimize the design of the substation operation of all equipment, the implementation of monitoring, measurement, control and coordination of an integrated automation system. Through the substation automation system devices in the mutual exchange of information, data sharing, the completion of substation monitoring and control tasks to run.Integrated substation automation replaces the conventional substation secondary equipment, simplifying the substation secondary wiring. Substation substation automation is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safe and stable operation and reduce 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 costs, improve economic efficiency, to provide users with high-quality power is an important technical measures. 【Key words】Substation automation; Basic concepts; Development process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是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现代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等实现对变电站二次设备(包括继电保护、控制、测量、信号、故障录波、自动装置及远动装置等)的功能进行重新组合、优化设计,对变电站全部设备的运行情况执行监视、测量、控制和协调的一种综合性的自动化系统。通过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内各设备间相互交换信息,数据共享,完成变电站运行监视和控制任务。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替代了变电站常规二次设备,简化了变电站二次接线。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是提高变电站安全稳定运行水平、降低运行维护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向用户提供高质量电能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 1. 发展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的必要性 变电站作为整个电网中的一个节点,担负着电能传输、分配的监测、控制和管理的任务。变电站继电保护、监控自动化系统是保证上述任务完成的基础。在电网统一指挥和协调下,电网各节点(如变电站、发电厂)具体实施和保障电网的安全、稳定、可靠运行。因此,变电

我国自动化发展史

自动化控制和应用从古到今 一提到自动化很多人就会问自动化是什么?所谓自动化就是指机器或装置在无人干预的情况下按规定的程序或指令自动地进行操作或运行。广义的讲,自动化还包括模拟或再现人的自能活动。 自动化技术广泛用于工业、农业、国防、科学研究、交通运输、商业、医疗、服务以及家庭等各方面。采用自动化技术不仅可以把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部分脑力劳动以及恶劣、危险的工作环境中解放出来,而且能扩展、放大人的功能和创新的功能,极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因此自动化是一个国家或社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在我国的古代,很多的能工巧匠就发明了许多原始的自动装置,以满足生产、生活和作战的需要。其中比较著名的就有以下几种: (1)指南车 指南车是中国古代用来指示方向的一种具有能自动离合齿轮系装置的车辆。指南车是一种马拉的双轮独辕车,车箱上立一个伸臂的木人。《宋史·舆服志》中对指南车的构造和各齿轮大小和齿轮数都有详细的记载。 (2)铜壶滴漏 即漏壶,中国古代的自动计时装置,又称刻漏或漏刻。漏壶的最早记载见于《周记》。这种计时装置最初只有两个壶,由壶上滴水到下面的受水壶,液面使浮箭升起以示刻度(时间)。 (3)饮酒速度的自动调节 宋朝仇士良著的《岭外代答》(公元1178)蹭记载中国南方和西南方部落村民的一种习俗,就是常用长0.6米以上的饮酒管饮酒。在这种竹制饮酒管中有一条银制小鱼,作为可动的开关(即浮子式阀门)。这种阀门可用来保持均匀的饮酒速度。 (4)记里鼓车 中国古代有能自报行车里程的车制,是东汉以后出现的,由汉代改装而成,车中装设具有减速作用的传动齿轮和凸轮、杠杆等机构。车行一里,车上木人受凸轮牵动,由绳索拉起木人右臂击鼓一次,以表示车的里程。 (5)漏水转浑天仪 公元2世纪,中国东汉的天文学家衡创制的一种天文表演仪器。它是一种用漏水推动的水运浑象,和现在的天球仪相似,可以用来实现天体运行的自动仿真。 (6)候风地动仪

自动化立体库发展历程

自动化立体库发展历程 立体仓库由于具有很高的空间利用率、很强的入出库能力、采用计算机进行控制管理而利于企业实施现代化管理等特点,已成为企业物流和生产管理不可缺少的仓储技术但现在一提到仓库,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还是想到手忙脚乱的保管员、堆积如山的货物、来来回回的车辆和搬运工人。但如今的在物流基地的仓库中,仓库保管员在宽敞明亮的办公室里,端坐在电脑前,轻按键盘,输入相应指令,就能完成提取货物的所有流程。这就是近年来在国内兴起的自动化立体仓库。作为现代物流系统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自动化立体仓库在我国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但是自动化立体化的发展在我国的历程是什么,趋势怎么样? 一、自动化立体仓库的发展 自动化的定义:自动化立体仓库是在立体仓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立体仓库一般由几层、十几层,甚至几十层高的货架储存单元货物,用相应的物料搬运设备进行货物入库和出库作业的仓库。自动化立体仓库应用范围很广,几乎遍布所有行业。 要了解自动化立体化的历程那就先看看国外的发展。立体仓库的产生和发展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生产和技术发展的结果。50年代初,美国出现了采用桥式堆垛起重机的立体仓库;50年代末60年代初出现了司机操作的巷道式堆垛起重机立体仓库;1963年美国率先在高架仓库中采用计算机控制技术,建立了第一座计算机控制的立体仓库。此后,自动化立体仓库在美国和欧洲得到迅速发展,并形成了专门的学科。60年代中期,日本开始兴建立体仓库,并且发展速度越来越快,成为当今世界上拥有自动化立体仓库最多的国家之一。 我国对立体仓库及其物料搬运设备的研制开始并不晚,第一阶段:1963年研制成第一台桥式堆垛起重机(机械部北京起重运输机械研究所),1973年开始研制我国第一座由计算机控制的自动化立体仓库(高15米,机械部起重所负责),该库1980年投入运行。到2003年为止,我国自动化立体仓库数量已超过200座。 第二阶段:随着科学技术、信息技术、自动化生产技术及商品化经济的迅速发展,自动化仓储、物流及信息流已成为组织生产、连接生产、销售、管理各网络中的关键节点, 并且作为降低物流费用的重要手段在国民经济中起着越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