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西方文论整理

20世纪西方文论整理
20世纪西方文论整理

1、20世纪西方文论的总体走向中,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各包括哪些主要流派?

◆象征主义,表现主义,直觉主义,精神分析

◇突出的是文学的社会性和主体性(人本主义)

形式主义,新批评,结构主义批评,解构主义批评

◇对文本自身语言结构的分析研究(科学主义)

读者批评,女权主义批评,新历史主义批评

◇社会意识、主体意识与文本意识的结合(人本主义;社会意识形态)

2、概述伊格尔顿对20世纪文论三条线索。

①精神分析与心理批评

②结构主义、形式主义批评、叙述学、符号学、英美新批评

③现象学、阐释学与接受美学

3、弗洛伊德学派心理分析理论的关键词:无意识;性本能;创作家与白日梦;情结;

无意识,指隐藏于人们内心的被压抑或遗忘的精神状态,它包括人们心理活动中的欲望、野心、恐惧、情欲和其他非理性的情感、意念等。

无意识的显现领域:

口误(欲望在语言层面的错误型暴露)

笑话(“玩笑,或是为了获得快乐,或是把自己已经获得的快乐用来攻击别人。”弗洛伊德《论幽默》——快乐原则[欲望]的无意识满足)

动作倒错(欲望在动作层面的错误型暴露)

文学艺术(深层欲望的升华型显现)

性本能(里比多Libido )

第二个命题也是精神分析的创见之一,认为性的冲动,广义的和狭义的,都是神经病和精神病的重要起因,这是前人所没有意识到的。更有甚者,我们认为这些性的冲动,对于人类心灵最高文化的、艺术的和社会的成就作出了最大的贡献。

创作家与白日梦

弗洛伊德对作家创作动机的揭示:

文学创作是欲望的表现,作家通过艺术创作的形式使本能欲望经过改装得到满足和升华。对弗洛伊德“白日梦”说的批评:

忽视了作家的理性因素和社会责任感。

情结:

俄狄浦斯情结(即恋母情结),用来指称男孩对母亲的乱伦欲望和对父亲妒嫉、仇恨的潜在心理。

厄勒克忒拉情结(即)恋父情结,用来指称女孩对父亲的乱伦欲望和对母亲的妒嫉、仇恨的潜在心理。

◇性错乱现象里必有先天的基础,但是这种先天性几乎每个人都有,作为一种倾向,它可能时强时弱,在生活的影响下,可以变得十分的明显。

集体无意识

①在弗洛伊德“个人无意识”学说基础上,荣格提出:决定人的一切行为,包括艺术、宗教和道德活动的最终源泉,是心灵的结构和秩序,这个结构不是“性力”(里比多)所能涵盖得了的,也不是个人经验所能完全说明的。它来源于人类的整体进化过程中积淀的某种稳定模式——“集体无意识”。

集体无意识的存在并不取决于个人后天的经验。个人无意识由那些曾经一度被意识到后来又被遗忘了的心理内容所组成,而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在主体整个一生中却从未被意识到

②是一个储藏所,它储藏着被称之为原始意象的潜在意象。人从他的祖先(包括他人类的祖先也包括他的前人类祖先和动物祖先)那儿继承了这些意象。种族意象的继承并不意味着有意识地回忆或拥有,而是一些先天倾向或潜在的可能性,因此,人经常会采取与自己的祖先同样的方式来把握世界和做出反应。

例如:人对蛇和黑暗的恐惧。人并不需要通过亲身经验才获得对蛇和黑暗的恐惧。这来自原始祖先对这些恐惧的千万年的经验,这些经验深深地植根于人的大脑中。

原型

集体无意识的内容被称为原型(archetypes)。

①“原型这个词就是柏拉图哲学中的形式”,指的是集体无意识中一种先天倾向,是一切心理反应所具有的普遍一致的先验形式,它使个体以其原本祖先面临的类似情境所表现的方式去行动。

“人生有多少典型情境就有多少原型,这些经验由于不断被重复而被深深地镂刻在我们的心理结构中。这种镂刻,不是以充满内容的意象形式,而是最初作为没有内容的形式,它所代表的不过是某种类型的知觉和行为的可能性而已。”——荣格

②原型/四种最重要的原型人格面具阿尼玛和阿尼姆斯阴影自性

人格面具是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的分界点,人格面具这个概念把人际交往的方式上升到了理论层面,成为一种心理分析的工具。荣格认为:“人格最外层的人格面具掩盖了真我,使人格成为一种假象,按着别人的期望行事,故同他的真正人格并不一致。人可靠面具协调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决定一个人一什么形象在社会上露面……人格面具是原型的一种象征。”我们戴着人格面具表现着我们自己以及我们在社会中的角色。人格面具是靠我们的Body language、衣着、装饰等所体现。我们以此告诉外部世界我是谁,用人格面具去表现我们理想化的我。但在另一方面,人格面具的作用在于它维护了人的虚伪与怯懦,这种反应来自于自身对未知事物或人的恐惧,从而启动了心理防卫机制,使人不自觉地步入了与真实人性不同的心境。人格面具又是一种严格的检查机制,使人的行为在检查的过程之后得到完成。但是我们并不必因此感到自责,人格面具的产生是合理的,它是一种社会的产物。

阿尼玛与阿尼姆斯是荣格提出的两种重要原型。阿尼玛原型为男性心中的女性意象,阿尼姆斯则为女性心中的男性意象。因而两者又可译为女性潜倾和男性潜倾。如果说人格面具可以看作是一个人公开展示给别人看的一面,是世人所见的外部形象,即“外貌”,那么与之相对照,男性心灵中的阿尼玛与女性心灵中的阿尼姆斯可看作是个人的内部形象,即“内貌”。

阴影是荣格发现的重要心灵内容(原型)之一,它是人身上所有那些最好和最坏的东西的发源地。1、认识阴影;2、阴影的形成;3、接受阴影

“自性”,或称为无意识自我,它是秩序、组织和统一的原型,荣格说,自性是我们称之为个性的联合体的命中注定最为完整的表现,达到这种自我圆满与自我实现之境,应当是我们生活的目的,但它必须以对无意识内容的认识和感知为前提,即以情结、原型被充分意识化、个体化为前提。

弗莱的原型批评/概括总结

1、原型是文学中可以独立的交际单位。就像语言中的交际单位(词)一样。

2、原型可以是意象、象征、主题、人物、情节母题,也可以是结构单位,只要它们在文

学中反复出现,具有约定性的联想。

3、原型体现着文学传统的力量,它们把孤立的作品联结起来,使文学成为社会交际的特

殊形态。

4、原型的根源既是社会心理的,又是历史文化的,它把文学同生活沟通起来,成为二者

相互作用的媒介。

俄国形式主义的发展情况

①两个组织:一是“莫斯科语言小组”,由雅各布逊(1896—1982)创立于1914年,其他成员包括维诺库尔、布里克、托马舍夫斯基等人;另一小组是“彼得堡小组”,从1916年起称为“诗歌语言研究会”,以什克洛夫斯基(1893—1984)为首,成员还有艾亨鲍姆、雅库宾斯基、鲍里瓦诺夫、日尔蒙斯基、维诺格拉多夫等人。后人将他们的批评理论统称为“俄国形式主义”。

②遭到打击。托洛斯基《文学与革命》:“从客观历史进程的观点看来,艺术永远是社会的仆从,在历史上是具功利作用的。”1934年全苏第一次作家代表大会对形式主义从政策上否定。?什克洛夫斯基1930年发表《给科学上的错误立个纪念碑》:“形式主义对我来说,已经是过去的道路。”

?雅克布逊移居捷克,组成布拉格学派(或称捷克结构主义)。1939年雅克布逊移居美国和法国,对美国新批评和法国结构主义影响巨大。

文学性

文学的内在规律存在于作品所表现出的现象之中,而不是外在于作品的任何其他事物。形式主义者将文学的内在规律称为“文学性”(Literariness),试图通过对“文学性”的研究来建立评价文学,也就是文学批评的学科体系。

文学性(Literariness)的内涵:

⑴文学作品是“意识之外的现实”

⑵文学创作的根本艺术宗旨不在于审美目的,而在于审美过程

⑶文学批评的任务是要研究文学之所以成为文学的内部规律,即文学性

“陌生化”

是什克洛夫斯基针对模仿论和形象论所提出的,他将“陌生化”作为艺术本身的内在规律,陌生化的过程是以艺术自身为目的,因而将模仿者和被模仿者排除在外,强调的是艺术的自主性。只有“陌生化”才能说明艺术品的形式和结构,及其与其他任何外部事物的独立性。陌生给人以新鲜感,这不仅是文学中可以运用那些实用语言所不能使用的语法和词汇,而且也在于它的一些形式手段(如诗的韵律)。

什克洛夫斯基:文艺的美感特征首先是惊奇陌生的新鲜感,与内容无关。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延长人们审美感知的过程:

新批评流派的形成与发展:

1、20年代,英国意象派批评家休姆,语义学批评家瑞恰兹,诗人艾略特。

2、英国:燕卜逊1930年写成《朦胧的七种类型》;30、40年代,美国:兰色姆和他的三个学生:退特、布鲁克斯、沃伦,(新批评的南方集团)30年代中期发表了一系列论文,新批评主要观点基本形成。

3、二战后,美国:新批评的耶鲁集团(耶鲁学派),布鲁克斯、沃伦、维姆萨特、韦勒克,共事于耶鲁大学。新批评在美国各大学文学系占统治地位,占领了主要的文学评论杂志。语境:词汇的意义功能是“通过它们所在的语境来体现的。”燕卜逊:语境能使一个词的意义涉及到“整个文明史”。

本体论:作品即自存自足的实体。

①约翰·克娄·兰色姆(1888—1974),新批评理论的真正奠基者。《新批评》(1941)

兰色姆对“非本体”的剥离:⑴批评家个人感受;⑵作品主要内容归纳;⑶历史研究:文学背景、作者生平、文献书目考证等;⑷语文学研究,如外来语、罕用词语、典故等;⑸

道德研究;⑹其他特殊研究,如哈代小说中的地名研究等。

②兰色姆进而用“构架-肌质”论说明本体论批评

③本体论批评的完善:韦勒克等

1、韦勒克对“非本体”的剥离:⑴传记研究;⑵心理学研究;⑶社会学研究;⑷作者和读

者研究。

2、韦勒克对本体论的理论描述:⑴文学学研究作品本体;⑵主要研究单一作品;⑶主

要研究单一的作品形式。

④本体论批评完善:威姆萨特、比尔兹利的《意图谬见》(1946)和《感受谬见》(1948)含混

瑞恰兹和燕卜逊:文学语言的多义形成的复合意义。文学语言不同于科学语言追求准确明晰,而追求多义性表达——指涉滑移。

例:“女子是水做的骨肉”。

这里的“水”除了表示与男性世界的对立外,还可以有多种理解。既可以表示深闺里的少女像水一样的洁净,又可以体会出女性的柔情,还有着“落花流水春去也”的感叹。

反讽

“语境对一个陈述语的明显的歪曲”——布鲁克斯

如果小说叙述者对自己看到的画面的理解与读者的理解(实是作家希望的)不一致,就会造成叙述上的反讽语调。这种反讽会对画面的意义起一种反面的强化效果,即:叙述者褒奖的事物恰好是该否定的,而叙述者否定的正是该肯定的;或者是叙述者只看到了表层意义而让读者理解到了深层意义。《哈克贝利·芬历险记》:哈克反思帮助吉姆逃跑一事

悖论

表面上荒谬而实际上真实的陈述。

◇永忆江湖归白发,

欲回天地入扁舟。

——李商隐《安定城楼》

※诗中,“江湖”所隐喻的雄心勃勃(理想)与“白发”隐喻的无可奈何(现实),天地的风云激荡(理想)与扁舟的闲适(现实),种种复杂矛盾的心情借用悖论得到了丰富性表现。

隐喻

①喻体:具体形象;喻旨:从中引伸出的抽象意义。

雅各布逊也很重视包含在索绪尔理论中的有关隐喻和换喻之间的区别。在隐喻中,一个符号被另一个所代替,因为它们有某些相似之处

②新批评认为,隐喻要求喻体和喻旨的关系为“远距离”、“异质”。浪漫主义诗歌主要依赖近距离、类质的明喻,玄学派诗歌则主要靠远距离、异质的隐喻——

◇17世纪玄学诗人约翰·但恩的“奇喻”例:

1、《赠别,莫伤悲》,以圆规两只脚比喻两个相爱的灵魂;

2、《跳蚤》,跳蚤对两个相爱的人的叮咬以及血的混合,成为鼓动突破道德禁律而大胆

结合的理由——

张力

①诗的张力就是指诗歌中各种意义的统一体,即在诗歌中所能发现的全部外延和内涵的有机整体。

退特《诗的张力》:

诗歌中有两个经常起作用的因素,外延和内涵。就词汇意义而言,外延指适合于某一概念的一切对象,内涵指反映于概念中的对象本质属性的总和。退特在此基础上有所延伸,他把外延理解为文词的“词典意义”或指称意义,而把内涵理解为暗示意义或附属于文

词上的感情色彩。退特认为,诗应当是所有意义的统一体,包括从最极端的外延意义到最极端的内涵意义。

②新批评为解释诗语言的内涵与外延的关系而提出的概念。新批评认为,诗既要倚重内涵,又要倚重外延。

③最深远的比喻意义并无损于字面表述的外延作用

④概括新批评的解释——内涵:语词所引起的感觉上和情绪上的反应,暗示义、联想义、象征义等;外延:则是指作品语词的“词典意义”。

诗语言的张力——余光中:《乡愁》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都突破了词典意义,广泛联系到不同的时空、情境和心理。普洛普研究100个民间故事的结论

①普洛普研究了100多个俄罗斯民间故事,发现许多故事具有某种令人惊奇的一致性,以如下几个故事为例,人物不同,但功能一致——

②1、人物的功能在童话中稳定的、不变的因素,它如何实现,由谁来实现,与它毫无关

系,功能构成童话的基本要素。

2、童话已知的功能数量是有限的。

3、功能的次序总是一致的(以上述一组故事为例,功能次序全是A-B-C-D)。

4、就结构而言,所有的童话都属于一种类型。

③在普洛普研究的100个民间故事中,尽管人物的名字和特征变化无常,但人物充当的角色

却仅有“主人公”、“假主人公”、“坏人”等7种,人物的行为功能(譬如“一个艰巨的任务交给了主人公”,“任务完成了”等等)也只有31种。事隔30年经列维-斯特劳斯介绍,普洛普的研究方法才在法国文评界产生影响。该书被认为是叙事学研究最早的实践成果,到现在也不断被叙事学研究者所提及。

底本与述本

作为文字形态呈现给读者的故事(赵毅衡称之为“述本”,并建议英文对译词应为pre-narrated text)背后,应该还有一个故事形态,那就是赵毅衡所说的“底本”(赵建议英文对译为narrated text)。底本无叙述者,也不靠叙述而存在,述本则必须由叙述行为产生。当然,“底本”和“述本”的区分,只是“理论意义上的”,也就是说,源于一种理论上的假设。假设存在着一个供作者加工的故事可为参照。其实,在创作的事实中,很有可能作者的故事全是虚构的,没有任何底本。也就是说,就事实层面而言,即使有底本,那底本也是作者虚构的。但它没有被赋予文本形式。

叙述者

“叙述者是叙述本文分析中最中心的概念。”([荷]米克·巴尔:《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但叙述文字物质化后,叙述者也落到了一个抽象化的窘境中。在口头叙述中,叙述者是具体的,他是有血有肉的一个人。在叙述文本中,叙述者成为一个抽象的人格,是戏剧化了的叙述行为中的一个环节。叙述者决不是作者,作者在写作时假定自己是在抄录叙述者的话语。按叙事学理论,整个叙述文本,每个字都出自叙述者,决不会来自作者。

叙述者干预

⑴指点干预指点干预是叙述的故事之外,叙述者对叙述进程的控制或说明。

指点干预一般不是故事情节本身的组成部分,只是叙述者对接受者的召唤和引诱。在更多的时候,指点干预只构成叙述的某种风格特征。但有时也有例外,如对空间和事件的强调。⑵评论干预①解释性评论鲁迅的《故乡》②评价式评论◇狄更斯《艰难时世》结尾

叙述的可靠性

①“可靠”和“不可靠”,只是从叙述学理论上而言,是说叙述声音的,不是指作品的价值观。其实若从文学的本原意义上严格来说,所有的叙述者既都是“可靠”又都是“不可靠”

的——我们应该知道,叙述者所讲述的故事是虚构的,但作品中的价值观是可信的(所谓“可信”并不是说“可接受”,而是说“我们知道作品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叙事学之所以拿出“叙述的不可靠”这一命题,只是说明,叙述者的表面话语,并不一定是作者(隐含作者)的真实意图。

②任何一部作品的价值观都要展现,不管它是通过“可靠”的叙述还是通过“不可靠”的叙述,价值观都是要展现的。所谓“可靠”,其实是说,读者可以正面接受叙述者的声音,而对“不可靠”叙述,读者只好自己从中发现意义和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叙述的“可靠”和“不可靠”不仅不是评价一部作品价值观优劣的标准,也不是评价一部作品叙述手段优劣的标准。其实,所有的叙述“不可靠”的作品,这种“不可靠”都是作家有意造成的,从而使作品形成一种特殊的阅读效果。

所谓叙述层次

就是在叙述行动中,若出现若干个叙述者时,也就是有几个人在讲故事,他们所讲的故事之间是什么关系。热奈特分为“故事外话语”和“故事话语”。有人也将其分为“文本叙述者”和“故事叙述者”。

元叙事

《哈克贝利·芬历险记》的开头:

叙述者评论叙述行为本身,使叙述的虚构性和人为性暴露,相对于抹擦叙述痕迹、追求自然化和逼真性的现实主义小说传统,是一种反动和颠覆

叙述声音

简单说,是指叙述者在叙述文本中所发出的声音,它表明了叙述者的存在,它不仅表明“谁在叙述”的问题,而且更重要的是,表明“谁在评价”和“评价什么”。这是叙事作品价值观指向得以体现的主要手段。但在叙述文本中,叙述声音有复杂性变化——

隐含作者

是美国文学理论家韦恩·布斯在《小说修辞学》(1961)中提出的概念,用来指称一种人格或意识,这种人格或意识在叙事文本的最终形态中体现出来。或句话说,某一个叙事文本之所以是其呈现出来的形态,正由于隐含作者有意地或无意地将自己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审美趣味等注入其中。也有人用隐指作者翻译这个概念。

隐含读者

是由德国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伊瑟尔提出的所谓隐含读者相对于现实读者而言的,是指作家本人设定的能够把文本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

运用叙事学理论试分析你熟悉的一部小说,指出叙述者与作者区别的意义

1、叙述者

◇“谁说故事,谁就控制社会。”(柏拉图)

◇“叙述者是叙述本文分析中最中心的概念。”([荷]米克·巴尔:《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

但叙述文字物质化后,叙述者也落到了一个抽象化的窘境中。在口头叙述中,叙述者是具体的,他是有血有肉的一个人。在叙述文本中,叙述者成为一个抽象的人格,是戏剧化了的叙述行为中的一个环节。叙述者决不是作者,作者在写作时假定自己是在抄录叙述者的话语。按叙事学理论,整个叙述文本,每个字都出自叙述者,决不会来自作者。

◇我从十二岁起,便在镇口的咸亨酒店里当伙计,……我从此便整天的站在柜台里,专管我的职务。虽然没有什么失职,但总觉有些单调,有些无聊。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鲁迅:《孔乙己》)

意向性

①“意向性是一般体验领域的一个本质特性……是在严格意义上说明意识特性的东西,而且同时也有理由把整个体验流称作意识流和一个意识统一体。……把意向性作为无处不在的包括全部现象学结构的名称来探讨。”

胡塞尔认为,现象学就是关于纯粹意识的学说,意识不是一个实体,不是被动接受材料的容器,而是一种激活对象、构造对象的功能,意识就是意向性关系域;朝向对象是意识最普遍的本质,就象非意向性是物质的最普遍的本质一样,意向性既不是物质性关系也不是内在于主体的特性,而是一切意识活动之条件。

②胡塞尔把意向性的基本结构分为意向行为(Noesis)与意向对象(Noema)。意向行为决定意向对象的存在,没有意向行为就没有意向对象。

意向对象是意向行为的“意识相关物”,意向对象不在空间中存在,只在意识活动和内在时间中存在。

悬搁”即加括号

艺术思维和现象学两者的共同点——都对世界进行“悬搁”即加括号:“艺术家……对待世界的态度与现象学家对待世界的态度是相似的。……世界的存在对他来说无关紧要,正如哲学家(在理性批判中)所做的那样。艺术家与哲学家不同的地方只是在于:前者的目的不是为了论证和在概念中把握这个世界现象的…意义?,而是在于直觉地占有这个现象,以便从中为美学的创造性刻划收集丰富的形象和材料。”

概述英伽登对文学作品结构的解析的四个层次

在本体论上把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界定为“意向性客体”之后,英伽登对文学作品的艺术结构进行详细分析。他认为,文学作品是由四个异质的层次构成的一个整体结构。这四个层次是:一,语音和更高级的语音组合层次;二,不同等级的意义单元层次;三,再现的客体层次;四,图式化观相层次。他这样做的目的是想说明“什么是文学作品的基本结构和方式”,这种研究方式与现象学理论是相合拍的

举例说明海德格尔的前结构(前理解)

海德格尔:前理解(前结构)

前有(先行具有)

前见(先行见到)

前设(先行掌握)

海德格尔强调“领会”和“此在”:

此在的存在方式是:它对这样去存在或那样去存在总已有所领会或无所领会,此在“知道”它于何处随它本身一道存在,也就是说,随它的能在一道存在。这一个“知道”并非生自一种内在的自我感知,它是属于此之在的,而这个此之在本质上就是领会。作为开展活动,领会始终关涉到“在世界之中”的整个基本状况。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

也就是说:对生命和生活的意义发现和印证。

概述女权主义批评的主要观点

伍尔芙波伏娃

1、反抗父权制文化

2、建构女性批评理论⑴女性阅读女权主义批评主张,阅读就是误读。它要求女性读者在阅读时改变原有的立场和思维习惯,由一个赞同型读者变成一个反抗型读者,通过拒绝赞同的行为,把根植于心中的男性意识去掉,重新评价文学作品。女权主义批评提出了“女性视角”的概念,即用女性意识、女性经验观照作品。⑵女性写作女权主义者认为,“女性写作”是塑造和获得女性主体性的重要方式。女性写作有其独特性,往往带有私人的、个体的、

自传的性质。

试用妇权主义批评理论解读一部你熟悉的作品

①《简·爱》写于1846年,是夏洛蒂的第二部小说

《简·爱》的独特之处不仅在于小说的真实性和强烈的感染力,还在于小说塑造了一个不屈于世俗压力,独立自主,积极进取的女性形象。小说中简·爱对罗切斯特的爱情故事,生动地展现了的那火一样的热情和赤诚的心灵,强烈地透露出她的爱情观。她蔑视权贵的骄横,嘲笑他们的愚蠢,显示出自强自立的人格和美好的理想。她大胆地爱自己所爱,然而当她发现自己所爱之人还有妻子的时候,又毅然离开她所留恋的人和地方。小说表达出的思想,即妇女不甘于社会指定她们的地位而要求在工作上以至婚姻上独立平等的思想,在当时不同凡响,对英国文坛也是一大震动。小说的虚构结尾,描写简爱获得一笔遗产,回到孤独无助的罗切斯特身边。这一情节虽然值得推敲,但是它显露出作者的理想—女性在经济、社会地位以及家庭中的独立平等以及对爱情的忠贞不移。

②女权主义批评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女权主义批评将性别引入文学批评领域,开拓了文学批评的疆界。

由于与女性文学、女性世界具有天然的亲合力,以及向女性经验的倾斜,女权主义批评的出现唤醒了沉睡千年的女性文学世界。

20世纪西方文论复习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6选4. 1、文学性: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雅各布森的概念。雅各布森指出,文学的研究对象不是文学,而是文学性,即那个使特定的作品成为文学作品的东西。文学性是由两种话语之间的差异性关系所产生的一种功能。它并不是一个静态的概念,而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一旦构成文学性的手法、形式和技巧变为常规和自动化时,就会丧失文学性的功能。 2、陌生化: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的概念。什克洛夫斯基指出为了恢复对生活的感觉,为了感觉到事物,为了使石头成为石头,存在着一种名为艺术的东西。艺术的手法是事物的“陌生化”手法,也就是使形式变得模糊、增加感觉的难度与时间的手法。 3、意图谬见:新批评派维姆萨特和比尔兹利的概念。它是将作品的意义与作者的创作意图联系起来,认为作品是作者创作意图的投射的观点。新批评认为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意图谬见的提出,让新批评斩断了作品与作者的关系。 4、感受谬见:新批评派维姆萨特和比尔兹利的概念。它是将作品与作品在读者心理上产生的感受等同起来的观点。新批评认为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感受谬见的提出,让新批评斩断了作品与读者的关系。 5、异延:解构主义创始人德里达的概念。它是德里达解构西方形而上学传统的一个策略。事实上,它表示一种双重运动(空间上的差异的运动与时间上的延宕的运动)。前者指符号或文本都是在与别的符号或文本不同的情况下方得以出场,后者指符号意义的迟到性或滞后性。符号的使用将使所指的出场遭到拖延。 6、东方主义:后殖民理论家萨义德1978年出版的《东方学》中的概念。萨义德认为东方

学有三层含义:其一,东方学是西方“作为学术研究的一门学科”,是西方“关于东方和东方人的各种教条和学说”;其二,东方学又是一种思维方式,它以“东方”(the Orient)与“西方”(the Occident) 二元对立的基础之上;其三,东方学归根结底是一种权力话语或文化霸权。其实它是一种想象视野和过滤框架,是对东方的“妖魔化”和“东方化”,是西方控制、重建和君临东方的一种方式,是一种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工具和意识形态。 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5选3. 1、请列出当代西方文论的理论流派的中英文名称,代表人物,至少10个。 答:略。 2、简述弗洛伊德的冰山理论。 答:弗洛伊德曾形象地描绘了人的心理结构。他把人的大脑比作大海里的冰山:意识部分就像冰山露在海面之上的那一小部分;前意识相当于处于海平面的那一部分,它随着海水的波动时而露出水面,时而没入水面;而无意识则是没入海水中的硕大无比的主体部分。 3.简述索绪尔在语言学中的贡献。 答: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以其《普通语言学教程》一书,开创了结构主义语言学。他在语言学中的贡献主要表现在:1)在传统对语言进行历时性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共时性研究,即研究语言当前的内在规则和系统。2)区分了语言和言语,认为言语(parole)是实际的言说行动,而语言(langue)是符号系统,也就是使具体语言行为成为可能的总体结构和一般规则。语言才是语言学的研究对象。3)提出符合理论,认为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符号由“能指”和“所指”两部分组成。“能指”是符号的音响形象,“所指”是符号的概念。 4.简述德里达的解构主义。 答:法国哲学家德里达1966年在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举办的结构主义研讨会上,作了一次

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经典著作100部

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经典著作100部 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经典著作100部,供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学生阅读,具体如下: 特里·伊格尔顿:《文学原理引论》 乔纳森·卡勒:《结构主义诗学》 韦勒克:《文学理论》 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 萨特:《存在与虚无》 米克·巴尔:《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 雅克·德里达:《声音与现象》 雅克·德里达:《论文字学》 雅克·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 雅克·德里达:《德里达访谈录:一种疯狂守护者的思想》 利奥塔:《利奥塔访谈录:后现代与公正游戏》 利奥塔:《后现代状况:关于知识的报告》 米歇尔·福柯:《福柯访谈录:权力的眼睛》 布尔迪厄:《艺术的法则》 布尔迪厄:《布尔迪厄访谈录: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 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 伽达默尔:《伽达默尔集》 恩斯特·卡西尔:《国家的神话》 米歇尔·福柯:《知识考古学》 海德格尔:《人诗意地栖居》 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 海德格尔:《在通向语言的途中》 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克尔凯郭尔:《或此或彼》(上下) 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 苏珊·朗格:《艺术问题》 福兰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 柯林伍德:《艺术原理》 鲍曼:《流动的现代性》 艾柯:《诠释与过度诠释》 本雅明:《德国悲剧的起源》 艾略特:《小说的艺术》

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尼采:《悲剧的诞生》 萨特:《词语》 什克洛夫斯基:《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姚斯等:《接受美学译文集》 艾柯等:《结构主义和符号学》 荣格:《心理学与文学》 罗蒂:《哲学与自然之镜》 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 爱德华·赛义德:《东方学》 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爱德华·赛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 波德莱尔:《波德莱尔美学论文选》 马丁:《当代叙事学》 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 乔纳森·卡勒:《当代学术入门·文学理论》特雷·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雷纳·韦勒克:《二十世纪西方文学批评》苏珊·桑塔格:《反对阐释》 乌蒙勃托·艾柯:《符号学理论》 保罗·利科:《活的隐喻》 皮亚杰:《结构主义》 艾布拉姆斯:《镜与灯》 麦克卢汉:《理解媒介》 伽达默尔:《美的现实性》 雷纳·韦勒克:《批评的诸种概念》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 卡西尔:《人论》 姚斯:《审美经验论》 施塔格尔:《诗学的基本概念》 弗洛伊德:《释梦》 托托西:《文学研究的合法化》 伊夫·瓦岱:《文学与现代性》 Jean Georges:《文字与书写:思想的符号》

西方文论复习资料1

西方文论复习资料 柏拉图 一、单项选择题。 1、《伊安》是哪位文论家的作品(D) A、亚里士多德 B、贺拉斯 C、王尔德 D、柏拉图 2、《会饮》作者是( C ) A、亚里士多德 B、布瓦洛 C、柏拉图 D、康德 3、迷狂说的提出者是( D ) A、尼采 B、雨果 C、朗吉弩斯 D、柏拉图 二、多选。 柏拉图的美学与文论作品有( A、B、C )。 A、《大希庇阿斯》 B、《会饮》C《理想国》D《诗学》E《九卷书》 注意的问题: 1、柏拉图在雅典城外建立了学园派。 2、柏拉图的著作有《大希庇阿斯》、《伊安》、《高吉阿斯》、《会饮》、《斐得若》、《理想国》、《斐利布斯》、《法律》等。 三、名词解释: 迷狂说或(灵魂回忆说) A这是柏拉图提出的命题。他认为,高明的诗人都是凭灵感来创作,而灵感来自于两种途径:一是“神明凭附”,一是“灵魂回忆”。 B、当诗人获得了这种诗神的灵感或在灵魂中回忆到了理念世界,就可能产生一种精神上的迷狂状态。 C、迷狂说(灵魂回忆说)否定了技艺和经验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 理念说: 这是柏拉图在他的《理想国》中提出的文学本体论范畴。理念,即真理。柏拉图认为现实是对理念的模仿,文艺是对现实的模仿,相对于理念,文艺是模仿的模仿,与真理隔着三层,如果说现实生活是理念的影子,则文艺就是影子的影子。 四、简答或论述。 简述柏拉图的迷狂说与灵魂回忆说。 A这是柏拉图提出的命题。他认为,高明的诗人都是凭灵感来创作,而灵感来自于两种途径:一是“神明凭附”,一是“灵魂回忆”。 B、当诗人获得了这种诗神的灵感或在灵魂中回忆到了理念世界,就可能产生一种精神上的迷狂状态。 C、迷狂说(灵魂回忆说)否定了技艺和经验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 亚里士多德 一、单项选择题。 1、提出净化说的是( D ) A、柏拉图 B、康德 C、巴尔扎克 D、亚里士多德 2、亚里士多德对悲剧的认识与柏拉图( B ) A、完全一致 B、不一致 C、相似 D、在似与不似之间 二、多项选择题。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的六要素是(ABCDE) A、情节 B、性格 C、言词 D、形象 E、歌曲 注意的问题: 悲剧六要素:形象、性格、情节、言词、歌曲与思想。 三、名词解释:

20世纪西方文论讲义-第二章英美新批评文论

第二章英美新批评文论 一、发展概述 新批评(TheNewCriticism )是关注文学文本主体的形式主义批评,认为 文学的本体即作品,文学研究应以作品为中心,对作品的语言、构成、意象等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新批评20 世纪在英美流行,一度在文学研究中占统治地位。大致讲,新批评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年代,英国的T. S.艾略特、I. A.理查兹和威廉?燕卜荪以及美国的约翰?克罗?兰瑟姆和艾伦?泰特等人,开始提出一些新批评的基本观点并付诸实践。30年代和 40 年代为第二阶段,这一时期认同并支持新批评这种形式主义的人大量增加,新批评的观点迅速扩展,直接影响到文学期刊、大学教学和课程设置。主要代表人物除上述五人外,还有R. P.布莱克默、科林斯?布鲁克斯、雷内?韦勒克和W. K.韦姆萨特等。第三个阶段从40 年代末延续到50 年代后期,这一时期新批评占据了主流地位,形成了制度化的批评模式,失去了“革命的”气息,批评家的著作大多阐述新批评的原则而缺乏创新。到50 年代末,新批评失去了它的生命力,虽然在大学教学中仍被应用,但许多人认为它已经过时,开始以新的理论观念对它进行批判和超越。 新批评与俄国形式主义有许多相似之处,主要目的都是探讨独特的文学性所在,都否认后期浪漫主义诗学中“软弱的”精神性,一味主张经验主义阅读方式。但新批评与俄国形式主义又有许多不同,它有自身的特性。布鲁克斯把新批评的特征概括为五点:(1)把文学批评从渊源研究中分离出来,使其脱离社会背景、思想史、政治和社会效果,寻求不考虑“外在”因素的纯文学批评,只集中注意文学客体本身;(2)集中探讨作品的结构,不考虑作者的思想或读者的反应;(3)主张一种“有机统一”的文学理论,不赞成形式和内容划分的二元论观念,强调探讨作品中词语与整个作品语境的关系,认为每个词对独特的语境都有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教学大纲(汉语言文学)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教学大纲 (20th-Century West Literature) (供四年制汉语言文学专业2015级试用) 课程编号:11291390 总学时数:32 学分数:2开课单位:文学院 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为四年制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外国文学后继课程。 本课程主要讲授二十世纪以来西方文学发展的概况,了解世界现当代文学在内容上的变化及文学手段的革新。重点讲授现代主义文学重要思潮、流派、代表作家及重要作品。 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能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 法去分析、评价复杂的文学现象。扩展知识面,开拓视野。同时总结借鉴西方文 学发展的经验教训,更好的探索民族文学发展道路。学习本课程,还能适应中学 文科教学的需求,并能为从事一定的文化科研工作打下基础。 本课程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辅之以学生自学。 本课程为学期课程,考核形式为考查。 大纲内容与基本要求 绪论 一、学习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的目的和意义 二、教学基本方法和要求 三、教材和教学参考文献的介绍和使用 教学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确本课程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充分认识本课程学习的重 要意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第一章二十世纪西方社会概况和文学发展的基本格局 第一节二十世纪西方社会概况 1、资本主义的的高速发展与世界工场的形成 2、世界两次大战对人类传统价值观的剧烈冲击 3、民族文化的多元发展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矛盾 第二节二十世纪外国文学发展概况 1、二十世纪外国文学基本特征 2、二十世纪西方三大文学主潮之间的联系及影响

3、二十世纪文学与十九世纪文学的基本关系 教学要求: 一般性了解二十世纪社会概貌,外国文学多元发展的局面。重点了解三大文学思潮之间的联系,现代主义文学基本特征及世界性影响。 第二章二十世纪社会主义文学 第一节二十世纪俄苏文学与社会主义文学概述, 1、俄罗斯文学创新和争夺话语权时期 2、白银时代的诗歌创作 第二节红色三十年代文学 1、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变调 2、高尔基的文学创作 3、肖洛霍夫的文学创作 4、“解冻文学”、“回归文学”、“战壕真实”派文学 第三节帕斯捷尔纳克的《日瓦戈医生》 教学要求: 一般性了解二十世纪无产阶级文学的基本特征和重要作家作品。重点掌握这一时期无产阶级文学中与阶级意识和人道主义的复杂关系,掌握社会主义文学与现代主义文学在艺术性上互相渗透的特征。 第三章二十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第一节二十世纪欧美现实主义文学概述。 1、法国现实主义文学概况 2、德国现实主义及托马斯〃曼、雷马克、布莱希特等人的创作 3、美国现实主义及欧〃亨利、斯坦贝克、索尔〃贝娄、塞林格等人的创作第二节罗曼〃罗兰 1、生平与创作 2、《约翰〃克利斯朵夫》的人物形象 3、长河小说的特征 第三节海明威与《老人与海》 1、《老人与海》与美国精神 2、作品的象征意蕴 3、“迷惘的一代” 4、冰山原则,语言的“电报体”风格 教学要求: 一般性了解二十世纪西方现实主义重要作家和作品创作。现实了解现实主义

西方文论

论西方文论史上不同历史时期文学理论的不同侧重 摘要:流传于以欧洲为主兼及北美的西方世界的文学理论即西方文论,它以西方哲学为基础,通过西方美学,与西方文学艺术的发展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纵观西方文学理论发展的历史过程,其线索和脉络可以大致分成为“四大时期”,每一时期都有着不同的理论主导和侧重。不同时期的文学理论所关注的问题不同,理论的焦点也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然而文学活动四要素却始终贯穿于其中并主导着文学理论的发展推进。 关键词:西方文论四要素发展分期侧重 西方文论是一个与东方文论相对的概论,指的是以欧洲为主体的、包括北美的广大地区的文学艺术理论,一般说来是以西方哲学为基础,通过西方美学与西方文学艺术的发展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它是对文学创作和欣赏实践的总结,也是对文学本身及其要素、结构、功能等方面进行思考的结晶。美国当代文艺理论家M .H .艾布拉姆斯(M .H .Abram s)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提出了文学四个要素的著名观点,认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总是由作品、艺术家、世界( 自然、生活) 、欣赏者等四个要素组成的,这种对文学活动的分法为人们普遍接受。而统观西方文论史,文学理论的不同时期所关注的问题不同,理论的焦点侧重也是随着时代的的变化而变化。

一、文学活动的四要素及其关系 文学活动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接受、研究等活动的总称。美国当代艺术家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中提出文学活动应由四个要素构成:世界、作者、作品、读者。这四个要素在文学活动中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整体关系,它们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活动系统。 (1)世界是指文学活动所反映的客观世界、主观世界。世界是文学活动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基础,它不仅是作品的反映对象,也是作者与读者的基本生活环境,是他们通过作品产生对话的物质基础。 (2)作者则是文学生产的主体,他不单是写作作品的人,更是以自己最独特的审美体验通过作品传达给读者的主体,文学活动也是一种作者的感情表现活动。 (3)作品,作为显示世界的“镜”和表现主观世界的“灯”,作为作家的创造物和读物的对象,是使上述一切环节成为可能的中介,作品既是作家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显示,又是读者接受的对象。 (4)读者,他作为文学接受的主体,就不只是阅读作品的人。而是与作者共同生活在世界的活生生的人,他们通过作品而进行潜在的精神沟通,只有经过作者阅读鉴赏,作者创作的文本才能实现其价值。 二、西方文论史的发展分期 西方文论发展的历史过程,其线索和脉络可以大致分成为“四大

西方文论笔记整理

第一章总论 §一、西方文艺理论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研究任务和研究方法。 §1、学科性质 §西方文艺理论又叫西方诗学、西方文论,是西方对文学认识和研究的总汇,是西方进步文艺思想的结晶。 §西方文艺理论是文艺学的下级学科。文艺学有三大分支学科:文学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西方文艺理论是文学理论的子学科。 §2、研究对象 §西方文艺理论的代表性成果、理论主体和研究方法。 3、研究任务 (1)、西方文艺理论的历史发展过程研究 (2)、西方文艺理论的代表性理论成果批判 (3)、西方文艺理论的代表性理论主体研 (4)、中西文艺理论比较研究 4、研究方法 §(1)、以人为本。文学是人学,研究文学也就是研究人,研究文学如何显现人、表现人、理解人。以人为本要求我们正确的理解人、尊重人,并把这作为评判西方诗学的重要尺度。

(2)、比较的方法。包括中西比较、古今比较、横向比较、纵向比较等 (3)、史实与史鉴相结合。强调辩证法和历史观的渗透。 (4)、以点带面,点面结合。 (5)、多学科融合。 二、西方文艺理论的典型形态 §1、哲理性文论 §2、经验性文论(诗性文论) §3、政治性文论 §4、职业批评家的文论 三、西方文艺理论的发展走向:中心而非中心(一元而多元) §西方文艺理论从古希腊到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尽管其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情形,但理论家们大多有研 究的重点和中心,理论研究呈一元化态势。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研究者们不再有统一的研究重点和中 心,理论研究呈多元化态势。固守某个中心或重点,虽 有些固执甚至偏狭,但却踏实,没有统一的重点和中心,虽显得宽容、全面,但却彷徨。 1、自然中心(公元前六世纪到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 §理论家们普遍视艺术为自然的模仿。古希腊文论、古罗马文论、中世纪文论、文艺复兴时期文论、新古典主义

西方文论课

一.新批评new criticism 19世纪诞生于美国。 19世纪之前文学就是书写出来的东西(比如:assay, poetry, drama, novel等) 19世纪的欧洲大学教授经典文学(classics Greek-Latin) 新批评主要把诗歌作为其理论的关注点 艾略特(Eliot) 他强调作家必须要有“历史意识”,即对传统的意识,作家必须置身于这种传统之中;此外,如果艺术要获得它们必须具备的“非个人性”(impersonality),如果艺术“要接近科学的状态”,这个获得传统意识的过程就会加强艺术家必需的“去个性化”(depersonalization) 理查兹(Richards)、燕卜荪(William Empson)、利维斯 美国新批评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兴盛于四五十年代。 它不关注语境,不关注这语境是历史的、生平传记的,还是理性的等等;它对“意图”或者“感受”也不感兴趣,反而称之为“谬误”;它关注的只是“文本本身”,包括文本的语言、结构;它不寻求文本的“意义”,但却要搞清楚文本是怎样“言说自身”的。……它刻意要追寻的是,文本的各个部分是怎样相互联系在一起的,它怎样获得“秩序”和“和谐”,怎样包容并解决“反讽”irony、“悖论”paradox、“张力”、“多义性”;它关注的最根本的问题是:清楚地说明诗歌本身的“诗性”,即诗歌本身在形式上的完美性。 《意图谬误》(Wimsatt) 作家意图author’s intention 意图论者intentionalist 诗歌/应用文poetry/practical messages 道德批评moral criticism 艺术批评artistic criticism 作品的真正意义存在于其内在模式,和作者的生平与作品的历史背景无关。 “作者的设计或意图并不是判断一个文学作品是否成功的标准,作者的意图即不存在,也不是我们所需要的”;一首诗“在世界上流传不是作者的意图使然,也不是他所能控制的”,它属于公众;诗歌应该由文本中的“戏剧性言说者”来理解,而不是通过作者来理解;诗歌只能由它是不是起作用来判断。 “情感谬误”(affective fallacy)说明“诗歌及其结果之间的混淆”——“试图从一首诗的心理效果获得批评的标准……最终将导致印象主义和相对主义。” 瑞恰慈认为“审美的”或“投射式”的词语——通过一些形容词我们把感情投射到事物之上,其实这些事物本身与这些感情特征没有关联。科学是一种陈述(statement),而诗歌是一种“次陈述” (pseudostatement),与陈述相比,诗歌的作用是让我们更好的感受事物 起源谬误genetic fallacy 印象主义/相对主义impressionism/relativism 布思(Booth) 尽管他接受了新批评的观点,即小说是一个“自动的”文本,但他仍旧提出了一个独特的概念,即认为小说无论如何包含着一个作者的“声音”,他称这个声音为“隐含的作者”(implied author,他或她的“官方书记员”或“第二格自我”),是由读者通过小说中清楚地表达的种种态度的推演创造出来的。 他对“可靠叙述者”(reliable narrator)与“不可靠叙述者”(unreliable narrator)的区分,“可靠的叙述者”往往是第三人称,接近“隐含的作者”的价值取向;“不可靠的叙述者”往往是故事中的一个人,偏离“隐含作者”的价值取向。

西方文论复习资料

西方文论复习资料 古希腊的文艺理论 古希腊早期的文艺思想 毕达哥拉斯“数的和谐”理论约公元前580~前500,西方最早的哲学家之一。基本哲学观点:宇宙万物的本原是“数”。文艺思想:运用自然科学观点研究艺术美学,把事物的一种属性“数”作为艺术原则,从数量比例上探寻艺术的形式美,认为“美是和谐统一”。例证:音乐具有高低音;大小两个宇宙赫拉克利特“对立和谐”理论公元前530~前470,西方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哲学的奠基者。基本着观点:宇宙自然有地、水、风、火四大元素组成,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火”。文艺思想:艺术摹仿自然;美是和谐统一的,这种“和谐统一”是“互相排斥的东西的结合”。例证:绘画在画面上混合着黑、白、红、黄的颜色,“从而造成与原物相似的形象”。德谟克利特摹仿说公元前460~前370,西方古代著名的哲学家,古代原子论的创立者,西方第一个从研究自然过渡到研究社会从而探寻美和艺术的本质的艺术家。基本哲学观点:宇宙万物由不可分割的原子构成。文艺思想:艺术是对于自然的摹仿,不只摹仿人的身体,而且摹仿人的才智、行为和心灵;认为文艺的创作“不能不竟研究而得”,又认为诗人是靠灵感和天才来写作;追求和创造美“是一种神圣心灵的标志”;“大的快乐来自对美的作品的瞻仰”,这是文艺审美作用理论的萌芽。例证:“从天鹅 和黄莺等歌唱的鸟学会

了歌唱”。苏格拉底摹仿说与功用说公元前469~前399,西方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哲学中心思想:神学目的论。文艺思想:“艺术摹仿自然”的内涵变化:不是摹仿人物的外形,而是强调描绘人物“精神方面的特质”,即描绘人物的心境、神色和感情,从社会角度观察研究文艺;提出如何创造“美的形象”的问题:判断美的标准是“功用”,有用即美,无用即丑;美具有相对性;一个事物的善恶美丑不在于事物本身固有的性质,而在于它和人的关系即是否符合人的功利的目 的。柏拉图的文艺对话录。 理式论摹仿说公元前427~前347。哲学思想:“理式”(Idea)论是他哲学体系的基石。它不依存于物质存在,也不是人的意识,而是一种

20世纪西方文论讲义-第六章解构主义

第六章解构主义 ◆罗兰-巴尔特对追寻基本结构的批评:妄想在蚕豆中见出一个国家(《S/Z》) ◆雅克-德里达,对“逻各斯中心主义”(logocentrism)的批评 ◆逻各斯中心主义认定在语言表达之前先有明确的内在意义。语言文字只是外在形式:意义好像灵魂,语言象粗俗的肉体,或者意义象存在的肉体,语言只是它的服饰。 ◆互文性(intertexualite):构成本文的每个语言符号都与本文之外的其他符号相关联,在形成差异时显出自己的价值。没有任何本文是真正独创的,所有的本文都是“互文”(intertext)。 ◆“互文性”最终要说明的是:文学作品的意义总是超出本文范围,不断变动游移。 对比: ◆结构主义者设想有一个超然结构决定符号的意义,成为意义的根据或中心,并且力求对这个结构作出客观描述。 ◆后结构主义者却否认任何内在结构或中心,认为作品本文是一个“无中心的系统”,并无终极的意义。(巴尔特:无穷层的葱皮) ◆多种意义的可能性,不是限制理解,而是语言的解放。导致阐释的多元论和相对主义,导致对读者和阅读过程的重视,而符号的游戏观念还暗示一种享乐主义的审美态度。 ◆作者已死(罗兰-巴尔特):“互文性”概念彻底破坏了文学独创性的幻想,也就推翻了作者的权威。本文的意义并不在它本身,而存在于读者与本文接触的体会中。 ◆作品本文越多为读者的体会留出余地,就越是令人满意。巴尔特把文学作品分两类:1.巴尔扎克式传统写实主义小说,“可读的”(lelisible),只给读者留下“接受或拒绝作品的可怜的自由”;2.另一类以法国“新小说”为代表,读者不能被动接受,却必须积极思考。“可写的”,(lescriptible),读者参与了写作活动。

完整版自考西方文论选复习笔记资料

我西方文论选读复习资料 1.柏拉图: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学生。公园前387年在雅典城外建立学园开始授徒讲学,撰写对话。柏拉图的作品即《柏拉图文艺对话集》中讨论美学和文艺理论问题较多的有:《大希庇阿斯》、《伊安》、《高吉阿斯》、《会饮》、《斐德若》、《理想国》、《斐利布斯》、《法律》等。 ▲柏拉图《伊安》和《斐若德》内容:主要阐述了"迷狂说"和"灵魂回忆说":柏拉图认为,高明的诗人都是凭灵感来创作,而灵感来自于两种途径,一是"神灵凭附",一是"灵魂回忆"。当诗人获得了诗神的灵感或在灵魂中回忆到了理念世界,就可能产生一种精神上的迷狂状态。诗神的作品就是在这样一种情感状态下创作出来的。这在一定意义上否定了技艺和经验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 ▲柏拉图《理想国》阐述的问题(1)("模仿说"):文艺模仿现实事物,现实事物模仿理念,因而文艺与真理隔着两层,是模仿的模仿,影子的影子。(2)文艺的这种属性,使得它无原则地同情和滋长了人的不良心理和原始情欲,颠覆了人的理性,成为一种低贱的东西。这也正是柏拉图要在他所构想的理想国中驱逐诗人的理论依据。 2.亚里斯多德:古希腊哲学家、自然科学家、文艺理论家。17岁到雅典,成为柏拉图高足。公元前335年创办吕克昂学院。现存著作47种,文艺理论著作只有《修辞学》《诗学》及对话《格律罗斯》论文《忒俄得克忒亚》。 ▲亚里士多德《诗学》内容涉及诗的起源、分类、真实性、以及悲剧观念等问题。(1)艺术模仿说:①亚里斯多德认为诗或艺术起源于人的模仿本能。因模仿对象不同,而有悲剧和喜剧;因模仿方式不同,而有史诗、抒情诗和戏剧。②艺术模仿是创造性的,模仿出来的是可能发生的事;艺术所模仿的对象是真实的,艺术体现的“可然律和必然律”,是一种富有哲学意味的高度真实性。(2)亚里士多德对悲剧的认识与柏拉图不一致:悲剧,是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其效果是引起观众的恐惧和怜悯,使人的心灵得到陶冶;悲剧成分(形象、性格、思想、情节、言词、歌曲)中,情节是最重要的,人物性格居第二位。一个不好不坏的善良人是悲剧人物的最佳选择。 3.贺拉斯:罗马帝国时代著名诗人和文艺理论家。一生创作了多种诗歌,留下多种书信,其中一封名为《诗艺》。 ▲文艺观:(1)诗歌应讲求“合式”,要合情合理,人物的语言应和他的身份相符,人物年龄应与他的心理和行为方式相符合。(2)创作要借鉴传统,要效仿希腊范例。(3)要尊重天才、理智和感情。(4)提出"寓教于乐"。文艺应能够指示人生,寓教于乐,给人以益处和乐趣。这些文艺观共同体现贺的古典主义思想倾向。 4.朗吉弩斯《论崇高》:公元前3世纪,雅典修辞学家。 (1)《论崇高》是罗马时期朗吉弩斯的一篇文论;主要讨论了崇高的含义,崇高的构成因素,崇高与社会文化背景等问题。朗的文艺观与《诗艺》有相似的古典主义倾向,但《论崇高》更具有批判性和超越性。他尊重古代传统,突出天才、激情和想象,推崇强烈的艺术效果,具有某种浪漫主义观念的成分。 (2)朗吉弩斯认为崇高语言的主要来源有五个。①最重要的是庄严伟大的思想。②强烈而激动的情感。③运用(思想、语言)藻饰的技术。④高雅的措词(恰当的选词、使用比喻和其他措词方面的修饰)。⑤整个结构的堂皇卓越 5.普罗提诺:又名普洛丁,是古罗马哲学家,希腊人。是古希腊最后一位重要美学家。他对古代柏拉图以来的文艺美学思想作了较大的改造与发展,所建立的理论体系被后人称为

20世纪西方文论讲义

英美新批评文论 一、发展概述 新批评(TheNewCriticism)是关注文学文本主体的形式主义批评,认为文学的本体即作品,文学研究应以作品为中心,对作品的语言、构成、意象等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新批评20世纪在英美流行,一度在文学研究中占统治地位。大致讲,新批评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年代,英国的T. S. 艾略特、I. A. 理查兹和威廉·燕卜荪以及美国的约翰·克罗·兰瑟姆和艾伦·泰特等人,开始提出一些新批评的基本观点并付诸实践。30年代和40年代为第二阶段,这一时期认同并支持新批评这种形式主义的人大量增加,新批评的观点迅速扩展,直接影响到文学期刊、大学教学和课程设置。主要代表人物除上述五人外,还有R. P. 布莱克默、科林斯·布鲁克斯、雷内·韦勒克和W. K.韦姆萨特等。第三个阶段从40年代末延续到50年代后期,这一时期新批评占据了主流地位,形成了制度化的批评模式,失去了“革命的”气息,批评家的著作大多阐述新批评的原则而缺乏创新。到50年代末,新批评失去了它的生命力,虽然在大学教学中仍被应用,但许多人认为它已经过时,开始以新的理论观念对它进行批判和超越。 新批评与俄国形式主义有许多相似之处,主要目的都是探讨独特的文学性所在,都否认后期浪漫主义诗学中“软弱的”精神性,一味主张经验主义阅读方式。但新批评与俄国形式主义又有许多不同,它有自身的特性。布鲁克斯把新批评的特征概括为五点:(1)把文学批评从渊源研究中分离出来,使其脱离社会背景、思想史、政治和社会效果,寻求不考虑“外在”因素的纯文学批评,只集中注意文学客体本身;(2)集中探讨作品的结构,不考虑作者的思想或读者的反应;(3)主张一种“有机统一”的文学理论,不赞成形式和内容划分的二元论观念,强调探讨作品中词语与整个作品语境的关系,认为每个词对独特的语境都有其作用,并由它在语境中的地位产生意义;(4)强调对单个作品的细读,特别注意词的细微差别、修辞方式以及意义的微小差异,力图具体说明语境的统一性和作品的意义;(5)把文学与宗教和道德区分开来——这主要是因为新批评的许多支持者具有确定的宗教观而又不想把它放弃,也不想以它取代道德或文学。 新批评的基础是艾略特的“艺术的非个人化”和理查兹的“内在的必然性”。因此它主要关注“诗作为诗的结构”。所谓结构,指的是文本中意义的组织安排,它在优秀的文学作品里的特征不同于在普通话语里的。新批评认为,诗的主要特征是一致性,但并非逻辑上的一致性,而是使矛盾的意义和谐的一致性。正如韦姆萨特所指出的,诗具有客观的特性,因为它有一种“通过内部区分的形式和对各不同部分的调和而确立的意义的完整性”。于是一致性便和综合性与复杂性联系起来。就是说,文本的意义是由它的各部分相互作用的产物。所以对新批评来说,综合性、复杂性和一致性共同构成文学作品分析的关键因素。 在新批评里,“意义”的概念至关重要。它处于许多基本看法的交叉点上,对阅读习惯的形成发生重要的作用。新批评认为,作品的价值不在于内容,而在于它的结构。从诗里寻求内容,对文本进行概括或释义,都违背新批评的原则,因为这样做会使“意义”变成观点或陈述,使形式失去内容,使文学与哲学和政治相争。如果把“意义”等同于释义,就会贬低“意义”的价值,因为释义并不是构成诗歌精髓的意义的核心。在新批评看来,“意义是结构的一个方面。布鲁克斯认为:“所谓的结构是[文本的]意义、批评家和解释的结构;而使结构充满意义的统一性原则,乃是平衡和调谐含义、态度和意义的原则。”因此,阅读的任务就是要考察和评价结构,而结构由文本诸因素综合组成,包括语言学、修辞学、语义学、哲学和心理学等各方面的因素。于是结构变成了最主要的批评概念。对新批评来说,意义既是结构的从属范畴,同时也是结构不可分割的一种因素;统一性的文学结构不仅不涉及生成和接受,而且也不会归之为可释义的成分和可推断的观点,意义的陈述至多起框架作用。

西方文论 期末复习

一、亚里士多德《诗学》 (一)悲剧理论:悲剧定义:“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的、完整的、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中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诗学》第六章)悲剧论要素a戏景,又叫形象,包括演员形象、舞台布景、模仿方式b思想,人的思考,体现在人物语言中c台词d歌曲e情节f性格.情节的要求:a情节必须完整,有适当的长度。所谓完整指有头、有身、有尾。b情节具有整一性,单一而完整的行动。(情节有机统一)c情节要体现普遍性,必然和可然性。d情节要引起恐惧和怜悯之情。情节成分,突转、发现、苦难..性格:A人的性格必须表明他们(人)的属类,性格和思想决定人的属性,性格是人自然的东西B性格决定人的某种品质,决定人在某种情态下的行动,决定其幸福与否。原则:1)性格应该是好的,关键是在选择时作出适当的行动。好人不仅仅是指品质的高尚和低劣,而是在做选择时作出好的选择(不仅仅指好的结果)。每一种人中都有自己的好人。2)性格应该适合,适合人物的性别、身份、年龄。3)性格应该相似。与原型相似,在求得相似时,把人物刻画的更美,写成好人;与一般人相似,人是有缺陷的,神和人一样不完美,有缺陷。4)性格必须一致,不要前后矛盾。诗人应做到寓一致中不一致,人的性格中有主导的,但也要有变化,同中见异,异中显同。5)刻画性格应该“求其合乎自然律或可然律”事件中不应有不合乎常规的,若有应放在局外。 (二)悲剧人物过失说:亚说,人之所以犯错误是因为德性欠缺,伦理知识的欠缺。人应该完善自己的德行。悲剧主角:比一般人好又有缺点的人,好人犯了错误;不具有十分的美德;犯错。三个“不应”:1)不应写好人由顺境转入逆境2)不写坏人由逆境转入顺境3)不写极恶的人由顺境转入逆境。因此,“悲剧完美的布局应是单一的布局”——有缺点或错误的好人由顺境转入逆境。关于犯错:1动机,行为的性质不是邪恶的2选择有充分正当的理由,强调事后发现犯错3发现犯错了,中断了行为就不是后果。关于行动:自愿-----不自愿:A受外力逼迫的行动a纯粹的外力逼迫(自然灾害)b有外力逼迫,但行为当事人经过思考选择、斟酌、作出的行动B无知的作出行动a强烈的情感所导致(胆怯、懦弱),缺乏理智b对历史时势,缺乏普遍原则,认识不清c强调事后的追悔。过失说的意义:亚把过失放在人性内部去阐述,人性缺陷导致了错误。悲剧里的人是和我们一样的人,都会犯罪,故能产生恐惧,但他们本身不是邪恶,故能引起人怜悯。亚对悲剧探索更有深度。 (三)悲剧效果——卡塔西斯说:悲剧通过人动作“借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怜悯界定为一种痛苦的感觉,其原因是由于人看见一种足以引起破坏和痛苦的灾祸落到不应受难的人的头上,平且认为这种灾祸也会在最近期间落到自己或亲友头

西方文论期末复习题

西方文论复习资料 西方文论导论 西方文论作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在亚里士多德《诗学》于公元前4世纪成书并得以广泛流传以后就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问。 西方文论的分期 (一)古代文论(古希腊时期到17世纪): 古希腊文论-——罗马古典主义文论——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文艺思想——文艺复兴时期的文艺思想——新古典主义 (二)近代文论(从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到19世纪中后期资产阶级革命完成):启蒙主义——德国古典美学文艺理论——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实证主义和自然主义(三)现代文论(19世纪末到20世纪60年代): 唯美主义——直觉主义——象征主义与意象派诗论——现代心理学文艺理论——俄国形式主义——现象学与存在主义文学理论——英美“新批评”——结构主义 (四)后现代文论(20世纪70年代后):解构主义——后殖民主义 解构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阐释接受理论、读者反应批评——女权主义批评——新历史主义批评——后殖民主义批评 西方哲学从研究重心来看,从古希腊直至现在经历了两次大的“转向”: 一次是从古代的自然本体论转向近代的认识论 一次是从近代的认识论转向现代的语言论。 第一章古希腊的文艺理论

第一节古希腊早期的文艺思想 (1)毕达哥拉斯学派的自然美学:美在和谐。 (2) 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等人的艺术美学:模仿自然。 (3) 苏格拉底的伦理美学:美即功用。 一、自然美学:美在和谐 首先,美在于数的和谐。 其次,提出了“天体音乐”的概念。 二、艺术美学:模仿自然 (1)“对立和谐”理论。列宁称他为“辩证法的奠基者之一”。 (2)首次提出了“艺术模仿自然”。 三、伦理美学:美即功用 (1)“艺术模仿自然”,不是模仿人物的外形,而是强调描绘出人物“精神方面的特质”,即人物的“心境”、“神色”和“感情”。 (2)美的标准就是“功用”的结论,即有用即美,无用即丑。 第二节柏拉图的文艺对话录 柏拉图的文艺思想 一、理式论摹仿说——文艺本质论 1、理式 “理式”(Idea)论是柏拉图哲学体系的理论基石。他所说的“Idea”不依存于物质存在,也不是人的意识,而是一种超时空、非物质、永恒不灭的“本体”。

20世纪西方文论研究方法简论

20世纪西方文论研究方法简论 所谓“文论”,指的是“批评理论”、“理论”、“话语理论”以及现在广义上所说的文化理论。简单地说,“文论”就是关于文字(包括各种符号)和文本(包括社会文本)的理论。在现代西方哲学思潮的冲击下,在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创作实践的推动下,20世纪西方文论有继承、深化和改革的特点,但更重要的是创新、反叛和革命。20世纪是一个批评的世纪,是批评家走向自觉的世纪,是文学批评走向独立的世纪。法国当代文学批评家让—伊卡·塔迪埃在《20世纪的文学批评》一书中说:“在20世纪,文学批评首次试图与作为其分析对象的文学作品平分秋色。”研究20世纪西方文论,首先要抓住它的特点。美国批评家乔纳森·卡勒把当代理论归纳为“跨学科的”、“分析和思辨的”、“对常识采取批判态度的”和“内省性的”四个特点。其次,要注意文论的异质性和文学批评的转向,弄清文论发展的脉络。各种理论粉墨登场,既相异又互补。文学批评的转向往往以“跨越文化”的方式进行,新批评侧重于语义学,文学结构主义则整合人类学、语言学等更多学科,现象学和阐释学却同时是哲学的演绎,接受美学又联系到阅读心理学,它们都对传统批评的基础和设想进行空前的批判。第三,用文论进行文学研究时,需要有方法论的指导。方法的两级否定性、方法的层次性、方法的互补性,这些方法论中的基本原理具有普遍指导意义。文学批

评同时是哲学的应用模式,文学批评同时又是文学理论。最后,要掌握并灵活运用各种文学批评方法。文学批评分为外在方法和内在方法;前者有精神分析批评、读者反应批评、女性主义批评、比较文学批评等,后者有形式主义批评、结构主义批评、原型批评、文体学批评等。此外,文学批评也借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如系统论方法、控制论方法、信息论方法等。 一、20世纪西方文论的发展脉络 我们通常把20世纪西方文论概括为“两大主潮”、“两次转移”、“两种转向”。文论中的“两大主潮”就是“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两次转移”指的是文论研究经历从重点研究作者到重点研究文本的转移和从重点研究文本到重点研究读者反应和接受的转移。“两种转向”指“语言转向”和“文化转向”,这是文论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 从历史渊源来看,古希腊的亚里斯多德和柏拉图的思想是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的原型。前者对理性逻辑的推崇和对归纳——演绎方法的倡导体现了科学主义精神;后者的灵感说和迷狂说带有非理性的神秘主义色彩,影响了人本主义思潮。20世纪西方文论科学主义思潮的兴起与哲学上的经验主义批判和逻辑实证主义相关,其代表性文论流派主要是俄国形式主义、布拉格学派、英美新批评、结构主义、叙事学等。人本主义文论最直接的理论来源是19世纪叔本华、尼采所开创的带有浓厚非理性色彩的唯意志主义美学。受其影响,20世纪西方文论形成一股蔚为大观的人本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作业答案

命运,但无论情况多么严重、困难多么巨大、死神多么可怕,他们都不失人的尊严,不失勇气和决心,表现出临危时的优雅风度。海明威在选择人物时,表现出共同的性格特征。 2xx原则: 是美国著名小说家海明威创作的基本风格,具有简洁、清新的特点。使用具体的,感性的表达方式,很简单的句子结构,常用词和日常短语,因此使作者、对象、读者之间的距离缩短到了最低限度,截取故事的一个时间段或一个时间点,来反映重大主题或历史事件。历史背景和故事的许多因素,则都被作为冰山”的八分之七隐去不写,但又能让读者强烈感受到他的存在。 3迷惘的一代:1926年,海明威将作家泰恩斯的一句话作为〈〈太阳照样升起》的题词--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后来,称为专有名词。指经历了一战的美国青年,由于战争摧毁了他们的政治信仰,人生理想,道德标准,而陷入痛苦迷惘之中,展示了战后一代美国人的精神面貌。 4战壕真实派: 作品从对英雄主义和建树功勋的描写转向对战争作深层的思考和评议。表达深刻的人道主义的主张的一批亲身经历过战争的青年作家。 5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作为苏联文学与苏联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要求艺术家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的历史具体的去描写现实,同时艺术描写的真实性和历史具体性必须与用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的任务结合起来。 6现代主义: 从文学史而言,发端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衰落与20世纪50至60年代,从文论方面而言,它向传统的理性主义观念挑战,向传统的现实主义文学挑战,它不懈与于描写表面的客观真实和前层次的狂放不羁,以弘扬个性和白我为己任,旨在表现意识以下的深层情感,以冷峻严肃的笔法探索人的心理深 处的客观真实,它突破时空局限,呈现出一种流动开放的状态,因此,在艺术手法

西方文论史复习资料

一、柏拉图:(古希腊) 理式论摹仿说:就是柏拉图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的理论基石。“理式”不依存于物质存在,也不就是人的意识,而就是一种超时空、非物质、永恒不灭的“本体”,就是一种由低向高的体系,最低的理式就是具体事物的理式,最高最完美的理式就是善,就是神的化身。柏拉图以理式论否定了感觉经验的可靠性,否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现实世界就是以理式世界为蓝本的,只有“理式”才就是真实的存在。人们要获得知识,认识真理,不需经过感觉,只需对理式的“领悟”。“文艺就是自然的摹仿”文艺的摹仿就像镜子照物一样,只就是客观事物的外貌复现,不能摹仿事物的“实体”。柏拉图的理式论摹仿说就是唯心主义的。但就摹仿说的发展历史来说,它丰富与发展了古希腊早期的摹仿说。她以客观唯心主义观点改变了传统的“文艺摹仿自然”的内涵,否定文艺的真实性,否定现实生活就是文艺的源泉。文艺社会功用说:认为作为各城邦国家公民教育教材的诗与文艺,如果不符合对青年与成年人的教育要求,也要被删除、被禁止。主张把理智与情感对立起来、把政治教育效果确定为审查文学艺术第一标准,要求艺术服务于政治,服从于政治。她对文艺的社会功用的认识,就是从她的奴隶主贵族派的政治理想得出的。她的文艺功用说就是她的政治理想在文艺理论上的体现。她从文艺要培养“城邦保卫者”的立场出发,要求文艺为贵族奴隶主的政治服务,故而否定了摹仿艺术的作用。灵感说:在古希腊时期,“灵感”的基本含义就是“神助”、“灵启”、“陶醉”、“迷狂”等,柏拉图把它集中运用到文艺创作与欣赏方面,从灵感的源泉、灵感的表现、获得灵感的过程三个方面予以解释。灵感的源泉主要就是“神灵附体”或“神灵凭付”;灵感的表现就是迷狂;灵感的获得过程就是灵魂对真善美的理式世界的回忆,这种回忆能够把握住事物的真实体,达到对理式世界的正确认识。柏拉图的“灵感说”就是一个内涵复杂的概念,它既有唯心主义的神秘色彩,又包含着对文学艺术活动特征认识的真知灼见。 迷狂说(灵魂回忆说):1、这就是柏拉图提出的命题。她认为,高明的诗人都就是凭灵感来创作,而灵感来自于两种途径:一就是“神明凭附”,一就是“灵魂回忆”。 2、当诗人获得了这种诗神的灵感或在灵魂中回忆到了理念世界,就可能产生一种精神上的迷狂状态。 3、迷狂说(灵魂回忆说)否定了技艺与经验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 二、亚里斯多德(古希腊) 文学本质论:亚里斯多德在柏拉图等人的“艺术摹仿”基础上继承与发展的观点,认为艺术的本质就是摹仿,但就是艺术的摹仿的对象本身就是真实存在的,肯定摹仿现实艺术的真实性,文艺的本质在于诗人与艺术家要表现生活的本质与规律。一切美的艺术都就是“摹仿”,不承认有来自神的灵感的颂神艺术与摹仿艺术的区别。艺术摹仿的对象就是“行动中的人”,就是人的性格、感受与行动。这使“文艺摹仿自然”的对象更为明确,为揭示文艺的本质向前迈进了重要一步。诗比历史更富有哲学意味。文艺求其相似而又比原物更美。 悲剧“冲突论”:即悲剧“过失说”,其本质就是好人犯了错误。冲突就是构成情节的基础,就是展示人物性格的关键。她规定:悲剧人物就是好人,但不就是完人,她“不十分善良”,“也不十分公正”,所以犯了错误。然而她的性格、品质又就是善良的,就是“比一般人好的人”,就是与我们相似的人,这样,当她遭受了不应遭受的灾难时,就博得了观众的同情。由好人犯了错误引发的悲剧冲突,才能引起观众的怜悯与同情。亚里斯多德认为悲剧不着意于“悲”,而着意于“严肃”,这一论点抓住了悲剧的本质特征。亚里斯多德认为悲剧艺术的目的在于使人引起怜悯与恐惧之情,达到“惊心动魄”的效果。 三、但丁(意大利文艺复兴) 四义说:关于文学语言的重要理论,就是但丁为了解读世俗文艺。认为《圣经》的语言有四种含义:字面义、譬喻义、道德义、寓言义。她明确指出字面的意义以外的意义都就是寓意,揭示了语言艺术意义的多层次性,为文学批评以及语言理论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启示。 民族语言理论:但丁主张的建立民族语言以代替拉丁语。主要体现在《飨食》、《论俗语》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