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4课《植树的牧羊人》教学实录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4课《植树的牧羊人》教学实录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4课《植树的牧羊人》教学实录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实录

周婷婷湖北省宜昌市东山中学

【教学目标】

1、继续采用默读的方法||,通过勾画、批注感受种树带来的变化||,探寻变化的原因||。

2、借助关键语句||,感受牧羊人对生命的渴盼与热爱||,对幸福与希望的追寻||,明白幸福的真谛||。

【教学重难点】

牧羊人种下的是树||,更种下着希望与幸福||,收获着希望与幸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种树之题

一个静谧的深夜||,

一本享誉世界的绘本||,

一个简单的故事||,

一幅幅行云般的画面

一句句质朴如诗般的语言||,

瞬间震颤着我的心灵||,

让我不禁鼻头一酸||,泪光涟涟……

这就是《植树的牧羊人》||,被誉为童话版的《圣经》||。今天我愿借着这个课堂||,与大家分享这个故事||,分享我的感动||。让我们翻开课文||。

二、默读勾画||,知晓种树之事

师: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默读的方法||,新教材对我们七年级学生的默读速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400字/分钟||。这篇文章共2800多字||,完成默读大概需要7分钟左右||。今天请同学们继续采用这一方法默读课文||,但要求默读的同时要勾画关键||,大家可参看老师课件提示的信息勾画||,试着概括课文内容||,看看我们是否也能读得又快又好呢?读完的同学记得举手示意老师||,下面开始计时||。

师:同学们读得很快||,不知大家勾画得准确吗?有哪位同学想最先检测一下?

课件展示:课文讲述了一个(主要人物)||,为了(事件的起因)用年时间||,在(地点) (事件的经过)||,最终(事件的结局)的故事||。

生一:课文讲述了一个牧羊人||,为了让荒地重获生命||,用32年时间||,在普罗旺斯地区游人稀少的阿尔卑斯山地(地点)||,一直种树(事件)||,最终让荒地变成沃土(结果)的故事||。

师:你填得很快||,看来对课文内容已基本了解||。但好像有一个空||,我觉得不太准确||,有没有同学和老师的想法一致?

生二:我觉得时间不是32年||,应是35年||。从1913年到1945年的确是32年时间||,可1913年时||,牧羊人已种树三年了||。从第11段“三年来||,他一直这样||,一个人种着树||。”可以看出来||。

师:不断章取义||,善于从细节处比较!你读书很细致!

师:全班同学||,让我们一起将这段文字齐读一遍||,知晓牧羊人35年前植树的故事||。生成展示:课文讲述了一个牧羊人||,为了让荒地重获生命||,用35年时间||,在普罗旺斯地区游人稀少的阿尔卑斯山地(地点)||,一直种树||,最终让荒地变成沃土(结果)的故事||。

三、走进文本||,发现种树之变

师:种树前||,这里荒芜一片||,种树后||,这里生机勃勃||,土地发生着变化||。可发生变化的只有土地吗?还有什么也悄然发生着变化?下面请同学们默默跳读课文||,勾画关键语段||,找到你们所发现的变化||,然后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展开研讨||。大家讨论的时候注意以下两点:

1、先讨论什么发生了变化?再结合文中勾画的具体语段有感情地朗读并分析||。

2、请各小组派代表发言||。

学生小组合作||,展开研讨||。

师:大家讨论得如何?哪个小组先来说一说||,读一读||,展示本组的研讨成果||。

小组一:我们小组认为这里的空气、水、植被等发生着变化||。课文第2段说“我确实找到了一个泉眼||,可惜已经干涸了”||。这里还交代“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第3段说“继续向前走五个小时||,

我还是没有找到水||,连一点儿希望都没有||。到处是干旱的土地和杂草||。”最后19段说“猛烈而干燥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第20段“树林留住了雨水和泉水||,干涸已久的地里又冒出了泉水”||,“流淌着源源不断的泉水||,浇灌着长在周围的鲜嫩薄荷||。”从这些语句我们都可以看到这里的空气更清新、植被更茂密、水也源源不断啦||。

师:你们分析得很有道理||。小组成员还有补充吗?

小组一:从第16段就可以看出这片土地的植被茂盛了||,后面第20段||,人们纷纷从地价昂贵的城市来到这里生活||,可见这里的环境一定很怡人||。

师:好个怡人的生活环境||,看来环境的确发生着变化||。环境的变化即土地的变化||。

小组二:我们小组发现||,人们的生活也发生了变化||。35年前||,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抛弃了自己的家园||,选择了离开||。35年后这里有了“干净的农舍||,人们生活的幸福、舒适||。”很多人“从地价昂贵的城市搬来这里安家”||。看来人们的生活由痛苦走向了幸福||。

师:35年前||,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究竟过着怎样的生活?课文讲述地并不多||,让我们齐读以下文字||,走进那段日子||。

课件展示:

村子里||,住的大多是伐木工和烧炭工||,日子过得很艰苦||,一年到头||,气候都很恶劣||。人们却只顾自己||,从不关心别人||。这里的人们只有一个念头——逃离这个鬼地方||。

人们建起了干净的农舍||,从地价昂贵的城市搬到这里安家的人带来了青春和活力||,还有探索新生活的勇气||。我碰到许多健康的男男女女||,住在这里的老一辈人过上了舒适的新生活||。村子里一万多口人幸福地生活着||。

师:没错||,种树让荒地变成了沃土||,人们摆脱痛苦走向幸福||。可走出痛苦的只是村子里的人们吗?

生:还有牧羊人||。35年前牧羊人的妻儿都去世了||,“他选择一个人生活||,与羊群和狗作伴”||。“选择一个人生活”||,可见牧羊人当时的内心是多么地痛苦||。

课件展示:失去独子||,丧失妻子||,家破人亡||,牧羊人选择来到荒地||,一个人生活||。

他说:“既然没有重要的事情做||,那就种树吧||。”

他的内心该是多么的……(课件展示)

师:范读“既然没有重要的事情做||,那就种树吧||。”那一刻||,他的内心该是多么的……

生:痛苦||。

生:焦灼||。

生:绝望||。

生:凄楚||。

生:无奈||。

师:35年前||,牧羊人的内心是如此痛苦不堪||,35年的种树过程难道他就一直痛苦着?他的心境有没有什么变化?哪个小组还有发现?

小组一:我们发现种树让牧羊人变得平静了||。从课文第7段“牧羊人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一堆橡子||,散在桌上||。接着||,一颗一颗仔细地挑选起来||。他要把好的橡子和坏的橡子分开……看他挑得那么认真||,那么仔细||,我也就不再坚持了||。这就是我们所有的交流”里“这就是我们所有的交流||。”可以看出||,牧羊人和我之间的语言交流并不多||,他完全沉浸在自己挑橡子的过程中||。那一刻的他||,内心平静!

师:谁来评价一下他们组的发言?

生:我觉得他们分析得很有道理||,可他们的朗读并没有让我们感受到牧羊人内心的谈定、平静||。

师:该如何读?你能给些建议吗?

生:既然要表现内心的平静||,这里的文字就不适合齐读||,让一位善于朗读的同学读一读是不是效果更好||。

师:看来你对朗读很有感觉!还有别的建议吗?

生:没有了||。

师:我在你所提的建议上||,再给一些建议||,如这段文字我们在朗读时||,运用前面所学重读和停连的方式||,看看能否读出牧羊人内心的平静呢?(教师课件展示||,需要重读和停连的地方)

课件展示:他﹀一颗﹀一颗仔细地挑选起来||。他要把好的橡子和坏的橡子分开||。他挑得那么认真||,那么仔细||。过了一会儿||,他挑出了一小堆好的橡子||,每一颗﹀都很饱满||。

就你试试好吗?

生:尝试调整朗读||。

(班级掌声响起)

小组二:我们也有相同的看法||。你看“过了一会儿||,他挑出了一小堆好的橡子||,每一颗都很饱满||。接着||,他按十个一堆把它们分开||。他一边数||,一边又把个儿小的||,或者有裂缝的拣了出去||。”一遍一遍细致挑选||,没有平静的内心||,如何能做到?

小组三:其实||,牧羊人内心的平静还可以从第5段看出||。“看得出||,他是一点一点地把一座破旧的房子修整成现在的样子||。房顶很严实||,一滴雨水也不漏……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腾腾的汤||。看得出||,他刚刚刮过胡子||。他的衣服和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这些文字||,均可见牧羊人做事生活的严谨、认真、一丝不苟||,而这也折射着他内心的平和||。可见||,牧羊人已走出了当时失去亲人的痛苦||。并且||,第11段明确地说“她选择一个人生活||,与羊群和狗作伴||,平静地看着日子一天天地流走||。”

师:是什么带来了牧羊人这一心境的变化?

生:35年执着种树||。

师:牧羊人的心境还产生了怎样的变化?

小组三:我们觉得牧羊人内心由一开始的绝望、痛苦变得充满希望与温暖||。第10段“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你看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从“轻轻地”三个字中足见牧羊人对橡子的珍视||。种橡子的那一刻||,他的内心充满了对橡子蓬勃生长的无限希望||。

师:说得可真好||,有希望的内心便是温暖的||。

小组四:我们也同意他们的看法||,我们总感觉在牧羊人眼里||,此时的橡子更像是一个个孩子||,他是在用自己的后半生在这片荒芜之地精心呵护、种下了

一个个生命||。看完这里的文字||,我们才真正理解了牧羊人为何会如此细致、不厌其烦地挑选种子||。他对生命该是多么地珍视!

师:太妙了!你们能引领着我们再“轻轻地”放下那一颗颗橡子吗?

(这组学生引领全班齐读读这句话||,并通过肢体动作感受||。)

师:这哪里是“轻轻”的放?“轻”的背后||,该是对亲人多么深沉的追思!对生命多么热切的期待呀!

师:至此||,老师还想问一句||,是什么带来了牧羊人的变化?让他走出绝望痛苦||,内心盈满希望温暖||。还只是35年的种树吗?

生:是他内心一直充满的对生命的渴望||。

师:故事中||,有明确的语句去佐证你的观点吗?

生:第1段“他说||,这地方缺少树||,没有树||,就不会有生命||。”可见||,牧羊人内心对生命该是多么渴盼||。

师:对生命渴盼||,才会有对幸福与希望的追寻||。至此||,你们在牧羊人35年执着种树的经历中||,看见了希望与幸福吗?

小组五:第16段“他认为谷底比较湿润||,就把白桦树种在那里||。他是对的||。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白桦树由颗颗种子||,发芽茁壮||,那一刻他的内心该是多么幸福||,充满成就感||。

师:我有一个问题:若将这里的比喻“像笔直站立的少年”换成“站岗的士兵”||,你们觉得好吗?

小组五:不好||,像“笔直站立的少年”更能对应白桦树“鲜嫩”的特点||。牧羊人看着这些“笔直站立的少年”||,定会不自觉想到自己的孩子||。若自己的孩子还在世上||,许也和这些白桦树一般高了吧!“笔直站立的少年”更能体现牧羊人那一刻内心的欣慰、幸福、对生命的呵护||,对希望的追寻||。

师:原来||,亲人的生命在小树身上得到了延续||。承载着牧羊人的哀思与对未来的希望||。

教师导入:故事中的“我”第一次遇见牧羊人时||,感慨道“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神秘泉水”||,你喜欢这个比喻吗?

生:喜欢||。这一比喻生动形象揭示了牧羊人给荒地带来的变化||,他像泉水一样滋养了这片土地||。

师:“好个神秘泉水”||,牧羊人是在像泉水一样滋养着一切||,他35年的执着种树||,让大地变得生机勃勃||,让人们的生活变得变幸福||,也悄然让自己变得平静、充实、充满希望||,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有意义||。而牧羊人对生命的渴盼与热爱||,对希望与幸福的追寻便是他内心永不干涸的生命之泉||。

师:看35年后||,荒村重获生机||,欢声笑语在热闹的乡村聚会上飘荡||,人们围绕在牧羊人的身边……此时牧羊人的脸上会有怎样的神情||,他的内心会有怎样的感慨呢?请同学们展开丰富的想象||,生动细致描述一下牧羊人当时的神态和心理||。

生:看35年后||,荒村重获生机||,欢声笑语在热闹的乡村聚会上飘荡||,人们围绕在牧羊人的身边||,牧羊人虽已年迈||,他慢慢踱步至一棵大树下||,神态安详而快乐||。

生:白发在微风中轻摆||,满是沟壑的眼角||,承载着甜甜的蜜意与欣慰||。

生:他那褶皱的眼角一定蓄满了欣慰的笑意||,灿灿如花||,那一刻他的内心盈满了幸福!

师:漫漫孤独岁月||,执着一生种树! 牧羊人哪里是在荒地种树||,他是凭借着对生命的渴盼与热爱||,在种植着希望与幸福||,更收获了希望与幸福!

(注:教师板书“种植希望与幸福”)

四、链接作者||,探寻种树之义

课件展示补充作者资料||,探寻种树故事的意义||。

补充资料一:作者让·乔诺||,23年时间创作||,仅有7页文字打印||,其余全部手写||。

补充资料二:绘本、动画片作者弗瑞德里克·拜克||,5年完成创作||,绘制20190张图片||。荣获第六十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篇奖、戛纳金棕榈奖||。

师:看来||,这两个作者又何尝不是植树的牧羊人呢?大师们如此用心||,倾注了全部心血去创作||,仅仅是为了向我们讲述一个牧羊人35年种树的故事? 同学们||,今天你们读了这个故事||,觉得大师们究竟想说什么?让你们有何收获呢?

生: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在我们遭遇命运的困厄时||,一定不要放弃对未来的期望||。

师:正所谓“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不放弃希望||,就是生活的强者||。

生:对生命有爱||,对希望、幸福不懈追寻||,生命便是美好的||,人生便是温暖的!

师:如此人生即温暖自己||,亦温暖他人!

生:人生是有波澜的||,有高潮||,必定有低谷;能引来欣喜||,也必然会充满痛苦!波澜起伏的人生中||,要时刻保持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师:傅雷曾言“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杨绛曾言“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平和的心境||,乃人生致静!

师生齐读:看来你们也被深深震撼啦!老师在读完这个故事后||,也被深深打动||,不禁写下了下面的文字||,在此愿与同学们共勉||。

人生不只芬芳甜蜜||,

难免冷风苦雨||,

无助凄迷||。

朋友们||,

种下对生命的热爱吧!

让它独立向上||,

葱茏蓊郁||,

拥有生命的希冀(jì)||,

写就幸福的要义!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美猴王》课文全解

14.美猴王 【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 一、字音及词义: 麋m 鹿:哺乳动物,毛淡褐色,雄的有角,角像鹿,尾像驴,蹄像牛,颈像骆驼,但从整个来看哪一种动物都不像。性温顺,吃植物。 瞑m ng目:闭着眼。瞑,闭眼。 遂su :于是。 迸b ng裂:裂开并往四处飞溅。迸,向处溅出或喷射;突然碎裂。 喜不自胜:高兴得不能控制自己。 径j ng:直接。 镌ju n:雕刻。 开辟:开天辟地。 天真地秀,日精月华:天地日月的灵气。 二、相关背景: 1、关于作者 吴承恩(约1500~约1582),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淮安)人。我国明代著名小说家,他所创作的《西游记》为我国古代四大名着之一。 吴承恩出生于一个由下级官吏沦落为小商人家庭,他的父亲吴锐性格乐观旷达,奉行常乐哲学,为他取名承恩,字汝忠,意思希望他能读书做官,上承皇恩,下泽黎民,做一个青史留名的忠臣。 吴承恩小时候勤奋好学,一目十行,过目成诵。少年时,就已名冠乡里,他除奋好学外,特别喜欢搜奇猎怪,爱看神仙鬼怪,狐妖猴精之类的书籍。如《百怪录》、《酉阳杂俎》之类的小说野史,这类五光十色的神话世界,潜默化中养成了搜奇猎怪的嗜好,这对他创作《西游记》有着重大的影响。 嘉靖十年,吴承恩在府学岁考和科考中获得了优异成绩,取得了科举生员的资格,与朋友结伴去南京应乡试。然而才华不如他的同伴考取了,他这位誉满乡里的才子竟名落孙山。 第二年春天,他的父亲怀着遗憾去世了。接受初次失败的教训,吴承恩在以后三年内,专心致意地在时文上下了一番苦功,在嘉靖十三年秋的考试中却仍然没有考中。吴承恩羞恨交加,这年冬天,竟病倒了。 两次乡试的失利,再加上父亲的去世,对吴承恩的打系是沉重的。在他看来,考不取举人,不仅付资无由,而且愧对父母,有负先人。但他并不以为自己没考取是没本事,而只是命运不济,他认为“功名富贵自有命,必须得之无乃痴?”

植树的牧羊人解析

植树的牧羊人 让?乔诺 张赛瑶 2020.11.22 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如果他慷慨无私,不图

我假装随便溜达,走在和他平行的山路上。羊吃草的地方在一个山窝里。牧羊人让大狗看着羊群,然后爬到我站的地方。我以为他要来说我,嫌我一直跟着他。可是,他没有。这本来就是他要走的路。他还说,如果我没事,可以和他一起去。(“我”随牧羊人一起去山上牧羊) 我们沿着山路,又向上爬了大约两百米。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通过“停”“戳”“放”“盖”等动词,生动形象的写出了牧羊人种橡子动作的娴熟和认真的态度。“轻轻地”写出了牧羊人的小心翼翼,展现了牧羊人的专注和用心,表达了“我”对牧羊人的敬佩之情)他是在种橡树!我问他,这块地是你的吗?他摇摇头说,不是。那是谁的地?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他说不知道。看起来他并不在意,(表现出牧羊人一心种树,毫无私心的状态)他只是一心一意地把一百颗橡子都种了下去。 吃过午饭,他又开始选橡子。趁这个机会,我刨根问底,才从他嘴里知道了一些事。三年来,他一直这样,一个人种着树,他已经种下了十万颗橡子。在这十万颗橡子中,有两万颗发了芽。而在这两万棵树苗中,有将近一半,可能会被动物咬坏,或是因为其他原因死掉。剩下的一万颗树苗,会在这光秃秃的土地上扎根,长成大树。(运用了对比手法,将种下的十万颗橡子与仅有的一万颗能够存活进行鲜明对比,突出了牧羊人在荒原种树的困难,表现了牧羊人的坚定意志和执着)听到这儿,我开始琢磨牧羊人的年龄。他看上去五十多岁了。他说,他五十五岁,叫艾力泽·布菲,原来生活在山下,有自己的农场。可是,他先是失去了独子,接着,妻子也

第14课《植树的牧羊人》

第14课植树的牧羊人 1.了解作者笔下多彩的童年生活,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本文独特的写景的方法,理解对比和过渡的作用。 3.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学习牧羊人坚持不懈、执着种树的精神。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假如你想了解谁是真正品行出众的人,恐怕得花好几年观察:看看他的行为是否无私,动机是否慷慨。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法国著名作家让·乔诺的名作《植树的牧羊人》,认识一位伟大的“种树的男人”。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默读提示及要求: 1.给重点字词注音,读准字音,辨清字形。 2.本文运用了什么顺序?以什么为线索? 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明确:1.帐篷.(penɡ) 微薄.(bó) 坍.塌(tān) 呼啸.(xiào) 琢.磨(zuó) 干涸.(hé) 缝隙.(xì) 沉默寡.言(ɡuǎ) 刨.根问底(páo) 水qú(渠) 废xū(墟) chóu(酬)劳 xūn(薰)衣草浇guàn(灌) 流tǎnɡ(淌)

2.运用了时间顺序。以荒原到绿洲的变化为线索。 3.文章叙述了牧羊人用双手把荒漠变成绿洲,使万人享受幸福生活的故事。 二、深入探究——理解内容 1.默读课文,依据“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以及高原上的变化,勾画出标志故事情节发展的语句,填写下表。 明确: 2.“我”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用第一人称叙事,“我”作为一个见证人,使故事显得真实可信,又通过“我”的所想所感,对植树人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做出了高度的评价。

3.作者在行文过程中善于前后对比、照应,请写出与下面的句子相照应的句子。 (1)我确实找到了一个泉眼,可惜已经干涸了。 (2)我走了三天,终于来到一个废弃的村庄前。 明确:(1)干涸已久的地里又冒出了泉水。 (2)在我1913年见到的废墟上,建起了干净的农舍。 4.课文第2段中,作者细致描写“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等环境,有何作用? 明确:为后面写牧羊人的植树做了铺垫,这大片荒凉的原野、废弃的家园、稀少的人烟、贫瘠的土地、干燥的气候都与后面呈现出来的绿色富饶、生机勃勃、美丽幸福的乐园似的情景形成鲜明对照,突出了牧羊人植树所创造的奇迹。 三、研读课文——人物形象 (一)找出文中描写牧羊人的语句,及“我”议论他的语句,体会 牧羊人的性格特点。 示例:1.他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了一堆橡子。接着,一颗一颗仔细地挑选起来。 明确:这句话运用动作描写,表现牧羊人挑选橡子认认真真,心无旁骛的态度。 2.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 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

植树的牧羊人名师教案

《植树的牧羊人》名师教案 教学建议: 本课是人教版新教材新选入的文章,以往的教材中是没有的。我们读到一篇文章,首先要搞清楚这篇文章在讲什么,也就是文章的主题。 就《植树的牧羊人》这篇文章来讲,主题非常值得探究。 首先是人与自然相处的主题,牧羊人坚持多年植树,最终纠正了前人犯下的错误,做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其次是人本身的勇气、毅力和担当,牧羊人坚持不懈地植树,不仅需要毅力,更需要勇气,以及强大的担当精神。再次是人与人之间如何相处的主题,全本的《植树的牧羊人》中提到,正是人与人之间的自私争夺,导致环境变坏,那么,人与人之间应如何相处?课文最后部分略有提及。最后是基督教传统的“基督救世”主题,为什么植树的人一定是“牧羊人”而不是“牧马人”、“种田人”?在基督教文化中,“牧羊人”(shepherd)还是基督耶酥的意思,主耶稣说自己是好牧人,所以,“基督救世”也应是本文的主题之一。 鉴于本文主题的复杂性,我们建议在课堂中就前三个主题,给学生以引导,引导他们多角度思考文本的主题内涵,要让学生树立“一篇文章可以不止一个主题”的观念,程度好的班级,可以引导孩子树立这样的观念:即文学作品的创造和文学作品的赏析不是同一回事。至于“基督救世”这一主题,由于文化观念和环境的差异,可以略提,引导学生自己去研究;也可不提。 第一课时 学情分析: 本文是初一上册语文课本中的篇目。初一的孩子,对文本的理解能力还不够强,特别是对于长文本的把握能力不够,所以,第一课时的主要目的是训练孩子对长文本的梳理、概括能力。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积累生字词。 2.培养学生对长篇幅文章的梳理和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对长篇幅文章的梳理和概括能力。 教学方法: 1.诵读法;(环境描写、人物描写) 2.对话法; 3.小组探究法;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秋天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14.《秋天》学案 教师寄语:语文学习需要联想和想象,就象飞鸟需要翅膀。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进而背诵全诗。 2、品味诗意,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和热情。 3、能以“秋天”为题,学写一首小诗或一段优美的文字。 学习重点:能有感情地朗读进而背诵全诗。 学习难点:品味诗意,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和热情。 学习过程: 一、积累运用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整个词语。 1、肥硕.() 2、栖.息() 3、寥.阔() 4、枯涸.() 5、清洌.() 6、梦寐.() (二)填空、简答。 1、本诗作者,四川万县人。现代、,代表诗集等。 2、为什么说诗歌所描绘的是一幅乡村秋景图? 答: 3、诗中刻画了哪几幅生动鲜明的画面?试为它们各拟一个小标题。 答:⑴⑵⑶ 4、诗歌写出了秋天什么样的特点?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 二、自主探究 1、找出你喜欢的诗句或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诗,体会、分析感情、语言的精妙之处,写出你的理解和大家分享。 2、“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提出你的疑惑,有疑问大家帮。比一比看谁提出的问题有价值。(1)、 (2)、 (3)、

3、帮老师解疑惑 ⑴为什么说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 ⑵诗中一个个生动鲜明的画面,构成一组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诗中描绘了几幅画面?发挥想象,给你最喜爱一幅画命上整齐、漂亮的名字,说明这样命名的理由。每幅画至少拟三个名字。 ⑶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4、朗读,加深理解 有感情地朗读,并展开想象,在脑中描绘出那一幅幅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让自己置身于其中。 三、讨论交流,合作释疑 1、第一个环节。选取三幅图景中你最喜欢的画面,结合自己的感受,想象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来。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幅图。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2、第二个环节。请根据自己对秋天的认识,也以“秋天”为题写一首诗,或一段优美的文字: 四、拓展延伸(走进来,一起收获成功的喜悦!) 1、品味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 (1)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2)秋天梦寐 ..在牧羊女的眼里。 2、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一节诗,想像其中的意境,及其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把诗歌扩写成一个优美的散文片段。 五、达标检测 (一)基础与理解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肥硕.()栖.息()寥.阔()枯涸.()清洌.()梦寐.() 2.《秋天》选自,作者何其芳,现代、。 3.全诗共三节,结构上很相似,请简单加以说明。 4.全诗描绘了三幅图,请分别加以概括。 第一幅图: 第二幅图:

《植树的牧羊人》复习巩固练习附问题详解版

植树的牧羊人(小说) 一、作家作品 节选自绘本《》。作者:,国作家、电影编剧。二、音、形、义 慷无私稀稀拉拉光秃秃薰衣草()干涸()烤焦呼啸()晴(lǎng)硬(lǎng)润(lǎng)微薄夜(láng)中(láng)隙(fèng)结实()水渠溜达()根问底沉默言帐(peng)记(zhàng)不之地磨(zhuó)劳(chóu)山毛榉()绿(zhōu)滚(tàng)塌(tān) 坍塌: 干涸: 不毛之地: 溜达: 三、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议论——开宗明义,提挈全篇 第二部分——记叙、描写——三次相遇,高原情况变化 第三部分——议论——总结全文,揭示主题 四、中心主旨 《植树的牧羊人》通过讲述一个孤独的牧羊人凭借自己的双手和几十年的坚持,将荒漠变成绿洲的故事,抒发了作者对牧羊人这一壮举的崇敬和赞美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希望人们积极行动起来,保护环境,共建美好家园的愿望。 五、人物形象 牧羊人: 六、课探究 1.第一段“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如果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那就可以肯定的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2.请赏析“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的表达效果。 3.“不是我想要休息,而是我很好奇,想知道牧羊人更多的事”一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 4.请赏析“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的表达效果。 5.“他五十多岁,叫艾丽泽·布菲,原来生活在山下,有自己的农场……他决定,既然没有重要的事情做,那就动手种树吧”一部分在文中属于哪种记叙顺序?有何作用? 6.“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天一样创造”中“毁灭”和“创造”各指什么? 7.“以前那种猛烈而干燥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高处传来流水般的声音,那是风穿过树林的响声”一句是从哪些角度写景的?有何作用?

新版语文14,《植树的牧羊人》优秀教案

2017新版语文14,《植树的牧羊人》优秀教案(总4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14,植树的牧羊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运用第一人称,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运用对比的写法来突出主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 运用对比的写法,突出主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热爱大自然,以及充满自信并持之以恒的做事精神。 教学重点: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教学难点:独具特色的环境描写,精妙的比喻,使文章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 教学方法:朗读法、启发式教法、合作探究学习法 课时安排:2课时 备课教师:备课时间:授课时间:2016-11-21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情景激趣: 让.乔诺(1895~1970),生于法国普罗旺斯地区马诺斯克市,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当过步兵,在经历惨烈场面后成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让?乔诺的作品获奖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1932年获得法国荣誉勋章,1953年以全部作品获得摩纳哥王子奖,次年,入选为龚古尔学院成员。 让?乔诺的作品多半作品都是以他的家乡和周边地区——阿尔卑斯山和普罗旺斯地区为背景。马诺斯克的居民至今还为让?乔诺感到骄傲,当地建有纪念他的让?乔诺中心,还有一条街名叫让?乔诺街。 《植树的牧羊人》描述了一战至二战时期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一个孤独牧羊人,将内心对家人的思念转化为了对大自然的关爱,将余生倾注在阿尔卑斯山上荒原的植树工作,用自己的双手和坚韧的毅力将荒芜之地变成了人们可以安居乐业的田园。这部作品在1987年被著名的加拿大动画大师弗烈德瑞克制作成一部动画片,并荣获第六十届(1988)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在环保逐渐恶化的今天,《植树的牧羊人》所描写的“一个平凡人热爱大地”的精神,更给人以启示。 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读课文,校正读音,积累词语,理解结构。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用着重号标出表现牧羊人品格的文字,用()标出环境描写的文字,用横线标出文章的线索,用序号标出意义段,批注自己的阅读理解,列出不懂之处。 要阅读的过程校正读音,积累词语: 坍(tān)塌废墟(xū)流淌(tǎng)缝隙(xì) 琢(zuó)磨沉 干涸:(河道、池塘等)没有水了流淌:液体流动。 废墟:城市、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地方。

最新《植树的牧羊人》教案设计

14植树的牧羊人 知识与技能 运用第一人称,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运用对比的写法来突出主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对比的写法,探究本文主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 重点 默读课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理清故事情节。 难点 通过揣摩对人物的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从而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中心。 默读法、赏析法、合作探究法 学生 课文预习,了解写作背景。自读课文,圈点生字词,勾画出文中不理解的句子,提出疑难问题。 老师 多媒体课件。 1课时 一个孤独的农夫,数十年如一日,在荒原上种植着树木,靠自己的体力与毅力,把荒凉的土地,变成了流着奶与蜜的田园。这是怎样的一个人?让我们走近《植树的牧羊人》,走进牧羊人的世界。 让·乔诺(1895~1970),生于法国普罗旺斯地区马诺斯克市,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当过步兵,在经历惨烈场面后成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让·乔诺的作品获奖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1932年获得法国荣誉勋章,1953年以全部作品获得摩纳哥王子奖,次年,入选为龚古尔学院成员。 让·乔诺的作品多半是以他的家乡和周边地区——阿尔卑斯山和普罗旺斯地区为背景。马诺斯克的居民至今还为让·乔诺感到骄傲,当地建有纪念他的让·乔诺中心,还有一条街名叫让·乔诺街。 1.通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

本文记叙了“牧羊人”用双手和毅力将法国普罗旺斯地区阿尔卑斯山荒芜之地变成人们安居乐业的田园的故事。 2.根据课文内容,梳理情节。 (1)1913年6月,我第一次到这里旅行,看到荒凉的景象,在我找水时,邂逅了牧羊人,并在他的小屋留宿,知道了他的故事。 (2)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我又踏上了“去往那片高原的路”,得知“牧羊人”改牧羊为养蜂,除橡树外还种了山毛榉、白桦树,我看到了溪水。 (3)1945年6月,我最后一次见到植树老人,这里重新充满生机,变得富饶。 1.读课文,感悟作者的写作情感,把握朗读情感。 (选取自己喜欢的段落,先在组内展示,推举优秀组员班内展读。) 2.文章开头说:“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你认为文中哪些语句照应了这句话?从全文内容看,牧羊人艾力泽·布菲种了多少年的树? 文中“1913年”“1920年”“1945年”,从前至后整整三十多年时间,表明时间之长;而对牧羊人几十年植树造林的关注,则表明了作者对他的深深敬佩和感动。共种了35年。从1910年到1945年。 3.课文第二段中,作者细致描写“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等环境,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为后面写牧羊人的植树做了铺垫,这大片荒凉的原野、废弃的家园、稀少的人烟、贫瘠的土地、干燥的气候都与后面呈现出来的绿色、富饶、滋润、美丽幸福的乐园似的情景形成鲜明对照,突出了牧羊人植树所创造的奇迹。 4.“那是谁的地?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他说不知道。看起来他并不在意。他只是一心一意把一百颗橡子都种了下去。”这几句话表现了牧羊人怎样的品格? 高尚无私,种树纯粹是为了拯救大地,而不是为了增加自己的财富。 5.找出表现人物品格或性格的内容,概括说说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1)在我眼里,他就像是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牧羊人”比作“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在处境非常困难时遇到“牧羊人”的欣喜之情。

2018年七年级语文练习卷 13.植树的牧羊人

2019年七年级语文练习卷 班级姓名 13.植树的牧羊人 让·乔诺(1895—1970),生于法国普罗旺斯地区马诺斯克市,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当过步兵,在目睹战争的惨烈场面后成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有的还包括序幕、尾声。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小说按照篇幅及容量可分为长篇、中篇、短篇和微型小说(小小说)。按照表现的内容可分为科幻、公案、传奇、武侠、言情、同人、官宦等类。按照体制可分为章回体小说、日记体小说、书信体小说、自传体小说。按照语言形式可分为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 《植树的牧羊人》描述了“一战”至“二战”时期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一个孤独牧羊人,将内心对家人的思念转化为对大自然的关爱,将余生倾注在阿尔卑斯山上荒原的植树工作,用自己的双手和坚忍的毅力将荒芜之地变成了人们可以安居乐业的田园。这部作品在1987年被著名的加拿大动画大师弗烈德瑞克制作成一部动画片,并荣获第六十届(1988)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在环境逐渐恶化的今天,《植树的牧羊人》所描写的“一个平凡人热爱大地”的精神,更给人以启示。 本文通过艾力泽·布菲植树的故事,让人相信,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不断创造——只要满怀无私的大爱,只要具有不懈的毅力和精神,同样可以创造奇迹。阅读时,应注意使用略读法,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理清故事情节;着重阅读中间的叙述部分,把握牧羊人的形象特征,感受人物精神和人格魅力;注意分析文中的议论性语句及描摹细腻的语句,品味其表达效果;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牧羊人植树行为的意义。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C) A.干涸.(gù)坍.塌(tān)酬劳滴水不露 B.戳.破(chuō) 缝.隙(fènɡ) 干躁源源不断 C.白桦.(huà) 薄.荷(bò) 琢磨刨根问底 D.废墟.(xū) 结.实(jiē) 富饶沉墨寡言 【解析】A项,干涸.(hé);B项,干燥;D项,沉默寡言。 2.请从括号中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句子横线上。 (1)战争并没有__扰乱__(扰乱干扰)他的生活。他一直在种树。 (2)我们就这样静静地,在他种的树林里,__转悠__(游荡转悠)了一整天。 (3)以前那种__猛烈__(猛烈剧烈)而干燥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 (4)一直住在这里的老一辈人,已经被__舒适__(舒服舒适)的新生活改变了。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D) A.迷人的春天慷慨 ..地散布着芳香的气息,带来了生活的欢乐和幸福。 B.撒哈拉沙漠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是不毛之地 ....,沙漠中的绿洲生机勃勃。 C.我们平时应注意多观察多积累,这样写作时灵感才会源源不断 ....地涌出来。 D.这方面我实在沉默寡言 ....得很,不敢妄加评论,以免闹出笑话来。 【解析】D项,沉默寡言:形容性情沉静,不声不响,很少说话。此处应为“孤陋寡闻”。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B)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上册第14课《植树的牧羊人》

第14 课植树的牧羊人 1. 了解作者笔下多彩的童年生活, 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 学习本文独特的写景的方法, 理解对比和过渡的作用。 3. 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 学习牧羊人坚持不懈、执着种树的精神。 “路遥知马力, 日久见人心。”假如你想了解谁是真正品行出众的人,恐怕得花好几年观察: 看看他的行为是否无私,动机是否慷慨。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法国著名作家让· 乔诺的名作《植树的牧羊人》认识一位伟大的“种树的男人”。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默读提示及要求: 1. 给重点字词注音,读准字音, 辨清字形。 2. 本文运用了什么顺序?以什么为线索? 3.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明确:1. 帐篷.(pen ɡ) 微薄.(b ó) 坍.塌(t ān) 呼啸.(xi ào) 琢.磨(zu ó) 干涸.(h é) 缝隙.(x ì) 沉默寡.言( ɡuǎ) 刨.根问底(páo) 水qú(渠) 废xū(墟) chóu(酬) 劳 xūn(薰)衣草浇guàn(灌) 流t ǎnɡ(淌) 2. 运用了时间顺序。以荒原到绿洲的变化为线索。 3. 文章叙述了牧羊人用双手把荒漠变成绿洲, 使万人享受幸福生活的故事。

二、深入探究——理解内容 1. 默读课文,依据“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以及高原上的变化,勾画出标志故事情节发展的语句, 填写下表。 明确: 2. “我”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用第一人称叙事, “我”作为一个见证人,使故事显得真实 可信,又通过“我”的所想所感, 对植树人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做出了高度的评价。 3. 作者在行文过程中善于前后对比、照应, 请写出与下面的句子相照应的句子。 (1) 我确实找到了一个泉眼, 可惜已经干涸了。 (2) 我走了三天, 终于来到一个废弃的村庄前。

(完整版)13植树的牧羊人教案

13《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植树的牧羊人》是法国著名作家让·乔诺的绘本名作,讲述了一个孤独的牧羊人,凭借自己一双手,几十年如一日在贫瘠荒原顽强地种树,最后将荒原变成绿洲的故事,表现出牧羊人的顽强毅力和无私大爱。单元人文主题为“人生之舟”,所选课文都是关于人生的,力图引导学生初步思考人生问题,懂得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从这个角度来说,本课承担着达成单元目标的重要任务。 二、学情分析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获取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学生的视野也随之越来越开阔,七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因此,通过自主阅读初步把握这篇文章的大意应该是没有太大难度的。但是,文中牧羊人几十年如一日在孤独的困境中坚持种树的毅力以及这种行为的意义,要让学生充分理解,必然存在人生阅历和文化积累上的限制。此外,对于这样篇幅较长的作品,如何循序渐进地深入理解人物精神内涵,在学习方法上,还需要教师的适时引导。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学会运用圈点勾画法默读课文,理清作者思路,把握文章整体内容; 2、过程与方法: 合作闯关,共同探究牧羊人的形象,感知牧羊人的精神内涵。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牧羊人行为的意义,懂得做一个主动担当、乐于奉献的人。四、教法与学法 教法:课前预习法、默读精读结合法、合作探究法、教师点拨法。 学法: 默读法、合作探究、谈论法 教学重点:抓各段的关键词,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领悟并学习传神的肖像描写。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本、教师用书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2017年11月13日 课前三分钟: 1.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的“三个始终”是什么? 答:我们党要始终成为时代先锋、民族脊梁,始终成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自身必须始终过硬。 2.十九大报告强调的“四个伟大”是什么?哪个伟大起决定性作用?答: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积累语言。 2.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植树的牧羊人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通案 年级初一学科语文课题植树的牧羊人课型新授课 课时 1 总课时 2 主备 人 审核人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目标 运用第一人称,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运用对比的写法来突出主题。过程与方法 目标 运用对比的写法,突出主题。 情感、态度、 价值观目标 培养热爱大自然,以及充满自信并持之以恒的做事精神。 教学重点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教学难点独具特色的环境描写,精妙的比喻,使文章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 教学方法 教学通案个案教师活动 【检】一、音形识记。 戳() tān( )塌山毛榉()废xū( ) Chóu( )劳水qú( ) 缝隙()干涸() Kāngkǎi( ) 二、词语解释。 1、坍塌: 2、废墟: 3、干涸: 4、刨根问底: 5、不毛之地: 三、作者作品。 《植树的牧羊人》作者(),()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 代表作《人世之歌》《庞神三部曲》《屋顶上的轻骑兵》和《一个郁郁寡欢的国

王》。 四、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导】 【读、思、议、展、评】 一、文题解说:课文以“植树的牧羊人”为题,既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又点 明了故事的主人公。同时又让人产生一系列:牧羊人为何要植树呢?他的成 果如何呢? 题目的作用: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二、读课文,感悟作者的写作情感,把握朗读情感。 (选取自己喜欢的段落,先在组内展示,推举优秀组员班内展读。) 作者用什么顺序记述故事,哪些详写,哪些略写? 作者运用以时间先后为序的顺叙方法。作者与牧羊人第一次见面的情形,第 一次世界大战后再次见面所看到的巨大变化,最后一次见面的感受写得详细。1920年后我几乎每年都去看望他,寥寥两句写得简略之极。 三、文章开头说:“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你认为文中 哪些语句照应了这句话?从全文内容看,牧羊人艾尔泽阿·布菲耶种了多少年的 树? 文中“1913年”,“1920年”,“1945年”,从前至后整整三十多年时间,表明时间之长;而对牧羊人几十年植树造林的关注则表明了作者对他的敬佩和感 动,这些照应了那句话。共种了35年。从1910年到1945年。 四、第②段中,作者细致描写“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等环境,这对表现主题有 什么作用? 为后面写牧羊人的植树做了铺垫,这大片荒凉的原野、废弃的家园、稀少的 人烟、贫瘠的土地、干燥的气候都与后面呈现出来的绿色富饶、生机勃勃、美丽 幸福的乐园似的情景形成鲜明对照,突出了牧羊人植树所创造的奇迹。 “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在毫无遮拦的高地上,风吹 得人东倒西歪。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的吼叫。” 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渲染了荒凉的气氛,突出此地环境的恶劣。暗示了种树的艰难,烘托了牧羊 人坚韧、顽强的品质。与下文改变后的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2,13,14课知识点梳理

第12课《纪念白求恩》 一、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代表作品有:《沁园春·长沙》《清平乐·蒋桂战争》《采桑子·重阳》《忆秦娥·娄山关》《七律·长征》《清平乐·六盘山》《沁园春·雪》《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水调歌头·游泳》《卜算子·咏梅》等。 二、故事背景 白求恩(1889-1939),国际主义战士。加拿大共产党员,胸外科医师。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为了支援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他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率领由加拿大人和美国人组成的医疗队来到中国,于1938年春上到达延安,不久转赴晋察冀边区工作。他对工作极端负责,对同志对人民极端热忱,以精湛的医疗技术,为中国的抗日军民服务,并培养了大批医务干部,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后因抢救伤员感染中毒,1939年11月12日在河北唐县逝世。白求恩逝世一个多月后的12月21日,毛泽东同志写下了《纪念白求恩》这篇文章。 三、理解词义 派遣:以赋予或给予正式证件或授权的证明文件的方式委派。 殉职:为公务而牺牲生命。动机:促使人从事某种活动的念头。狭隘:心胸、气量、见识等不宽广。极端:事物发展所达顶点。热忱:热情。冷清:冷落寂寞;冷静而凄凉。纯粹:不掺杂其它成分的;无掺合物的;不含添加、替代或异质物质的。佩服:对某人或某事发自内心的敬仰和崇拜。高明:见解独到不同凡人,或技艺高超。鄙薄:鄙视菲薄,轻视。出路:能够向前发展的途径;摆脱逆境的门路,前途。拈轻怕重:指接受工作时挑拣轻松的,害怕繁重的。漠不关心:态度冷淡,毫不关心。麻木不仁:本义是肢体麻木,没有感觉。比喻对外界事物反应迟钝或漠不关心。这里指缺乏热情,对集体和人民的利益不关心。精益求精:好了还求更

14.植树的牧羊人doc

14.植树的牧羊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积累语言。 过程与方法:理解牧羊人的品格。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牧羊人奇迹的意义。 教学重点:了解作者,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 理解牧羊人的品格。 教法学法:师:引导法生:讨论法,感悟法。 学前准备:师:课件生:预习字词,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作者,积累语言。 2.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情景激趣: 让.乔诺(1895~1970),生于法国普罗旺斯地区马诺斯克市,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当过步兵,在经历惨烈场面后成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让?乔诺的作品获奖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1932年获得法国荣誉勋章,1953年以全部作品获得摩纳哥王子奖,次年,入选为龚古尔学院成员。 让?乔诺的作品多半作品都是以他的家乡和周边地区——阿尔卑斯山和普罗旺斯地区为背景。马诺斯克的居民至今还为让?乔诺感到骄傲,当地建有纪念他的让?乔诺中心,还有一条街名叫让?乔诺街。 《植树的牧羊人》描述了一战至二战时期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一个孤独牧羊人,将内心对家人的思念转化为了对大自然的关爱,将余生倾注在阿尔卑斯山上荒原的植树工作,用自己的双手和坚韧的毅力将荒芜之地变成了人们可以安居乐业的田园。这部作品在

1987年被著名的加拿大动画大师弗烈德瑞克制作成一部动画片,并荣获第六十届(1988)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在环保逐渐恶化的今天,《植树的牧羊人》所描写的“一个平凡人热爱大地”的精神,更给人以启示。 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读课文,校正读音,积累词语,理解结构。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用着重号标出表现牧羊人品格的文字,用()标出环境描写的文字,用横线标出文章的线索,用序号标出意义段,批注自己的阅读理解,列出不懂之处。 要阅读的过程校正读音,积累词语: 坍(tān)塌废墟(xū)流淌(tǎng)缝隙(xì) 琢(zuó)磨沉 干涸:(河道、池塘等)没有水了流淌:液体流动。 废墟:城市、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地方。 酬劳:酬谢,给出力的人的报酬。 转悠:漫步,无目的地闲逛。 富饶:物产多,财富多。 理解结构 1.为课文划分段落,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老人心存善念荒山苦植树 第二部分:老人十年植树已蔚然成林 第三部分:老人创造奇迹改变了环境 第四部分:老人健康长寿荒地成沃土 2.本文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明确:以时间为顺序,以荒原到绿洲的变化为线索,将人物的活动放在一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之下以突出人物的品质,以及生命的价值。 3.本文的结构对你的作文有何启示? 总结固趣: 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以荒原到绿洲的变化为线索,条理清晰。行文中注意前后对比、照应;用第一人称叙事,“我”作为一个见证人,使故事才显得真实可信,又通过我的所想所感,对植树人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做出了高度的评价。

植树的牧羊人说课稿范文

植树的牧羊人说课稿范文 植树的牧羊人说课稿范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植树的牧羊人说课稿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植树的牧羊人说课稿1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这一单元的课文围绕“人生之舟”选编了四篇文章,体裁丰富,形式多样。本文讲述了一个牧羊人在荒漠中默默无闻种树的故事,用自己的双手和坚韧的毅力将荒芜之地变成了人们可以安居乐业的田园。赞美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的精神品质和勤劳执着、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地位、作用及单元的教学重点是“人生之舟”,我确定我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 1.抓各段的关键词,理解课文内容;

2.把握文章脉络及作者的情感。 能力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摘录和勾画,自己读懂课文,复述课文。 2、领悟并学习传神的肖像描写。 情感目标: 学习牧羊人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的精神品质和勤劳执着、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课文文本特点,我确立以下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抓各段的关键词,理解课文内容 3、教学难点:领悟并学习传神的肖像描写。 二、说学情。 七年级的学生正是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本课的出现,可以让学生受到一次精神的洗礼,给学生一次特殊的情感体验。七年级的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理解作者情感难度不大,但如何运用肖像描写写人以及在生活中如何做到牧羊人那样还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希望借这篇美好的文章唤醒孩子们的爱心,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三、说教法和学法 (一)说教法

14 植树的牧羊人 - 答案

众望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师生共用讲学稿 课题:第14课《植树的牧羊人》 姓名:班级:课型:新授课授课时间:2016.11 主备人:李成华审核【课时安排】3课时(总第46——48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积累语言。 2、理解牧羊人的品格。 3、理解牧羊人奇迹的意义。 第一课时 【预习导学】 一、作者简介: 让.乔诺(1895~1970),生于法国普罗旺斯地区马诺斯克市,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当过步兵,在经历惨烈场面后成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让?乔诺的作品获奖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1932年获得法国荣誉勋章,1953年以全部作品获得摩纳哥王子奖,次年,入选为龚古尔学院成员。 让?乔诺的作品多半作品都是以他的家乡和周边地区——阿尔卑斯山和普罗旺斯地区为背景。马诺斯克的居民至今还为让?乔诺感到骄傲,当地建有纪念他的让?乔诺中心,还有一条街名叫让?乔诺街。 《植树的牧羊人》描述了一战至二战时期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一个孤独牧羊人,将内心对家人的思念转化为了对大自然的关爱,将余生倾注在阿尔卑斯山上荒原的植树工作,用自己的双手和坚韧的毅力将荒芜之地变成了人们可以安居乐业的田园。这部作品在1987年被著名的加拿大动画大师弗烈德瑞克制作成一部动画片,并荣获第六十届(1988)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在环保逐渐恶化的今天,《植树的牧羊人》所描写的“一个平凡人热爱大地”的精神,更给人以启示。 二、基础知识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坍(tān)塌废墟(xū)流淌(tǎng)缝隙 (xì) 琢(zuó)磨 2、解释下列词语。 干涸:(河道、池塘等)没有水了流淌:液体流动。 废墟:城市、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地方。 酬劳:酬谢,给出力的人的报酬。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植树的牧羊人》核心素养教案1(第二课时)

《植树的牧羊人》核心素养教案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个孤独的农夫,数十年如一日,以一人之力,创造了一个奇迹,让我们走近艾力泽·布菲。 二、精读研析 1.走近老人。 杂志社准备把这个感人的故事拍成短片,如果由你当导演,你会拍摄哪些镜头?会设计怎样的画外音?请再次默读全文,圈点勾画并分析相关语句,完成拍摄任务的脚本设计。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分析描写老人言行的具体语句和侧面表现老人的语句,把握人物形象。 提示:圈画描写老人言行的具体语句、描写环境的语句、前后关联照应的语句作为画面描述备选。圈画表达作者主观情感、评价的语句,个人感触较深的语句,富有文采和哲理的语句,作为画外音备选。

示例: 2.比较原文。

《植树的牧羊人》原文中的以下内容在编入教材时被删去,你是否认同?说说你的理由。 这一带村子的人们只有一个念头:赶快想办法,逃离这个鬼地方。男人们把烧好的木炭送到城里,然后再回来。重复这种没有尽头的枯燥生活,再坚强的人,也会被折磨得发疯。女人们互相怨恨,无论什么事都要争个高低。争来争去,没完没了。再加上这刮不完的风,吹得人发狂。自杀和精神疾病夺去了很多人的生命。 预设1:认同。这段文字介绍了附近村民的生活状况,与老人的生活没有直接关联。这段文字显然不能出自沉默寡言的老人之口,而“我”又是个路过的旅行者,不可能对附近村民的过往生活了解得如此详细,所以缺乏信息来源渠道,显得突兀且不真实。 预设2:不认同。村民的逃离反衬老人的坚守,村民的破坏反衬老人的创造。这段文字为后文人们重返家园作铺垫,在对比中凸显老人改造自然环境的同时对人们的精神家园的重建,更能表现老人的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 设计意图 检测学生对叙事视角与侧面描写的理解。 三、思考探究 老人创造了奇迹。可当编辑部调查后才得知:这位老人竟然是作者虚构出来的。于是编辑部将稿子退回。然而,这篇文章第二年在其他杂志上发表后,广受好评,被翻译为多种语言在各国报纸上刊登。 合作探究:《植树的牧羊人》为什么受到万千读者喜爱? 1.全员参与讨论,分享观点。 2.结合有关语句,论证观点。 要求:主动展示,认真倾听,大胆质疑,积极补充。 预设: 包含一种力量:克服艰难、改造恶劣环境的信念鼓舞人。 包含一种精神:不求名利与回报的无私奉献精神感动人。 包含一个道理: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共享之道教导人。 包含一个背景:战后百废待兴、创造新生的故事抚慰人。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教案冀教版

《春》 朱自清 【教学目标】 1. 积累“朗润”、“酝酿”、“卖弄”、“宛转”、“烘托”等词语。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2. 能流畅地朗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 3. 揣摩文章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及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 能流畅地朗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 难点 揣摩文章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及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 导入语: 同学们,下面我们先来欣赏一首歌。(播放歌曲)好了,同学们在欣赏完这首旋律轻快的歌曲后,老师考考你们了:这首歌歌唱了哪个季节?这个季节有怎样的特点?如果让你用文章来描写这个季节,你会怎样写?(学生各抒己见)好,同学们那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现代著名朱自清先生所写的《春》,看看他又是怎样描写春天的。

2.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江苏扬州人。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作品有:散文《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背影》、《荷塘月色》等名篇。 《春》大致写于1928年至1937年,朱自清在写此文时,已经没有初期创作诗文时的那种淡淡的哀怨的情调,而是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快的情绪。在大自然中,他发现了美和希望,于是欣喜万状,写下了著名的散文精品《春》,反映了他对美的追求,对光明的向往,表达了他对未来的希望,流露了积极进取的精神。 3.检查预习,学习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Yùn niàng liáo chēng suō lì xī shū dǒu sǒu cháo 酝酿嘹亮撑伞蓑笠稀疏抖擞安巢 二、整体把握文章。 1.配乐范读课文,朗读时注音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读时展示几幅春天的图画) 问题: (1) 课文围绕“春”写了什么? (2)文章是按“盼春”—“绘春”—“赞春”来写的,请同学们划分出来 (3)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绘春”,展现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的? 师生互动,共同讨论以上问题 (1) 课文围绕“春”写了什么? 本课作者对春天作了全面、精细的观察,抓住了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

新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学案-14 植树的牧羊人 学案

有志者事竟成 14 植树的牧羊人学案 课前预习导学 阳光导读 一、走近作者 让?乔诺,法国著名小说家。1895年生于法国南部马诺斯克小镇。家境贫寒。16岁辍学到当地一家小银行谋生。20-24岁时应征入伍,经历了残酷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由此坚定和平信念。作品有《人世之歌》、《庞神三部曲》、《屋顶上的轻骑兵》和《一个郁郁寡欢的国王》,长篇小说《屋顶上的轻骑兵》被改编为电影。 二、背景链接 《植树的牧羊人》描述了一战至二战时期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一个孤独牧羊人,将内心对家人的思念转化为了对大自然的关爱,将余生倾注在阿尔卑斯山上荒原的植树工作,用自己的双手和坚韧的毅力将荒芜之地变成了人们可以安居乐业的田园。这部作品在1987年被著名的加拿大动画大师弗烈德瑞克制作成一部动画片,并荣获第六十届(1988)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在环保逐渐恶化的今天,《植树的牧羊人》所描写的“一个平凡人热爱大地”的精神,更给人以启示。 三、阅读点拨 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以荒原到绿洲的变化为线索,条理清晰。叙事描写细致生动,用词准确,极富感染力,字里行间含蓄着作者的深情;结构严谨,行文中注意前后对比、照应;用第一人称叙事,“我”作为一个见证人,使故事才显得真实可信,又通过我的所想所感,对植树人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做出了高度的评价。夹叙夹议,叙议论结合,首段的议论起到了总领全文,点题的作用,并奠定的文章的感情基调;结尾的议论既照应开文,又给主人公以高度评价,立意深远、使文章主题上升到人生哲理的高度,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学习本文既要抓住作者对人物的细致描写与景物的变化,还要细心体会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作者的情感,抓住议论句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四、思维导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