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学的发展史,DOC

现代化学的发展史,DOC
现代化学的发展史,DOC

现代化学的发展史

王丹丹10化11

伴随着人类对生活物质需求的日益增加,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化学学科自身的发展。化学实践为人类创造了丰富的物质。使得化学在现代步入了科学相互渗透时期。近代化学到现代化学的飞跃,主要归功于19世纪的道尔顿原子论、门捷列夫元素周期律等在原子层次上认识和研究化学,进步到20世纪在分子层次上认识和研究化学。现代化学在物理学、生物学、医学等很多领域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人类的粮食、能源、医药、交通等更好的体现了当代化学的基本意义。蛋白质、核酸、糖等生命物质的研究,纳米科学、组合化学等更是贯穿了整个世纪。

当代化学在物理学中的发展

X射线、放射性及电子的发现为化学在20世纪的重大进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X射线的发现

1643年意大利的托里拆利发现了气压和真空,人们把真空和电联系在一起研究。放电管抽空再充入各种不同的气体时,放电管的阴极会发现射线,这种“阴极射线”能使几种荧光盐发光,还能使照相底片变黑。可是谁也不知道这是什么原因。直到1895年,德国去理学家意外的发现由阴极射线打到玻璃管壁上产生的奇怪射线,经过不断的研究与实验,最后将这种射线命名为X射线。

◆放射性的发现

继X射线被伦琴发现后,贝克勒尔对其产生了怀疑,他猜想这可能是一种新的辐射,于是研究开始研究铀盐。研究中指出,铀盐中的铀具有放射性,他认为铀放射发出的荧光只是一种现象。直到居里夫人和卢瑟福分别对放射性射线的穿透和

电离效应做定量研究,得到重要结果。当时的科学界正为X射线的发现所激动。贝克勒尔的发现鲜为人知。直到1898年,居里夫人报告了放射性元素钋的发现,放射性在科学界又引起了一阵波动。1902年,居里夫人又发现了镭,更加证实了物质的放射性。

电子的发现

1871年,英国物理学家瓦尔利从阴极射线在磁场中受到偏转的事实,提出这一射线是由带负电的物质微粒组成的设想。1890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开始系统性的研究阴极射线,证明此射线是带负电粒子说,断定负电独立成分。这一非常重要的结论使得原子不可分的传统观念彻底破灭了。后来物理学家斯通尼将此粒子称为电子。

现代量子化学的形成

1926年和1927年,物理学家海森堡和薛定谔各自发表了物理学史上著名的测不准原理和薛定谔方程,标志着量子力学的诞生,在那之后,展现在物理学家面前的是一个完全不同于经典物理学的新世界,同时也为化学家提供了认识物质化学结构的新理论工具。1927年物理学家海特勒和伦敦将量子力学处理原子结构的方法应用于氢气分子,成功地定量阐释了两个中性原子形成化学键的过程,他们的成功标志着量子力学与化学的交叉学科——量子化学的诞生。

化学家们也开始应用量子力学理论,并在两位物理学家对氢气分子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三套阐释分子结构的理论。1812年,贝采里乌斯的“电话二元论”解释了原子间的相互结合机理。1852年莱纳斯·鲍林在最早的氢分子模型基础上发展了价键理论,指出价键是描述原子如何结合成分子,以及构成分子的原子在空间怎样排布和如何相互作用。1857年,凯库勒确定碳原子四价。1861年,布特勒

洛夫提出分子结构的概念。1865年,确定了苯环状结构。1874年,范霍夫提出碳原子的四价,指向正四面体四个顶点,并提出有机结构为立体结构,但无法解释络合物。直到1893年,瑞士维尔纳提出配位理论,解释了络合物同分异构。1904年,阿培格提出了“八数规则”——正负价绝对值之和为8。

莱纳斯·鲍林在最早的氢分子模型基础上发展了价键理论,指出价键是描述原子如何结合成分子,以及构成分子的原子在空间怎样排布和如何相互作用。1928年,物理化学家密勒根提出了最早的分子轨道理论,1931年,休克发展了密勒根的分子轨道理论,并将其应用于对苯分子共轭体系的处理;贝特于1931年提出了配位场理论并将其应用于过渡金属元素在配位场中能级裂分状况的理论研究,后来,配位场理论与分子轨道理论相结合发展出了现代配位场理论。价键理论、分子轨道理论以及配位场理论是量子化学描述分子结构的三大基础理论。现代有机化学的发展

1858年价键学说的建立,到1916年价键的电子理论的引入,领导着有机化学进入了经典有机化学时期。勒贝尔和范托夫的学说,是有机化学中立体化学的基础。

1900年第一个自由基,三苯甲基自由基被发现,这是个长寿命的自由基。而不稳定自由基的存在也于1929年得到了证实。

在这个时期,有机化合物在结构测定以及反应和分类方面都取得很大进展。但价键只是化学家从实践经验得出的一种概念,价键的本质尚未解决。这就进入了现代有机化学时期。

在物理学家发现电子,并阐明原子结构的基础上,美国物理化学家路易斯等人于1916年提出价键的电子理论。1927年以后,海特勒和伦敦等用量子力学,处理分子结构问题,建立了价键理论,为化学键提出了一个数学模型。德国有机化学家齐格勒发明高活性络合催化剂,实现了乙烯的常压聚

合,开辟了合成工业的新篇章。意大利化学家纳塔发明有机金属催化剂,实现了丙烯的定向聚合。

20世纪,随着石油等天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世界进入了合成高分子材料的新时代。高分子材料的新时代。目前,随着计算机、激光、磁共振和重组DNA 技术等新技术的发展,人们不断合成人工蛋白,配制有机络合物,合成人工纤维。最重要的是利用有机化学研制出了多种新能源,解决了天然能源的短缺。

现代分析化学的发展

20世纪,化学领域伟大发现的成果,促使了化学家们又发明了很多仪器分析,如光谱、电化学、色谱等。分析化学的进步不断促使人工合成指示剂的品种增多,络合滴定也逐渐得到完善。

钠能发射红线光谱,钠盐能发射紫线光谱。因此设计并制造了第一台光谱仪器。19世纪50年代,瑞典人安斯特朗提出某种金属单质与化合物有相同光谱。随后,基尔霍夫设计并制造了第一台光谱分析使用的分光镜。1930年,罗马金与沙伯弄清了谱线强度与浓度的关系,提出了“黑度差分”。后来,化学家们又提出了“载体分馏法”、以化学富集杂质为预处理的“化学光谱法”、“光栅栏”等多种提高灵敏度得方法。太阳连续光谱中的钠线吸收了光中钠原子,这一发现使化学家发现了原始的原子吸收实验装置。

有机试剂的蓬勃发展和螯合滴定以及随后的饱和滴定的创立,大大改变了分析化学的面貌,提高了分析结果的精确度和准确度与分析方法的选择性和灵敏度。另外,分析化学还汲取了物理学的成就,尤其是电光和光学成就。一方面,滴定法用电位法判断终点与应用于本身显色的滴定系,如分光光度法取代目视比色法。另一方面完全摆脱化学反应改而令待分析物直接与电磁波或微粒子束作用,如各种光谱和能谱法。由此产生了许多“仪器分析”方法,如天平和滴定管。

分析精确度和灵敏度提高,以各种分离、富集技术的发展,使人们能获得很低数量级的极痕量组分信息。各种波谱学方法的发展是人们对物质结构如晶体结构、有机及生物分子结构化学键和原子结构等有更深入的认识。遥感分析的发展扩大了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广度和深度。各种分离技术与波谱学方法结合,解决了人

类很多复杂的难题。现代分析化学主要应用于新材料科学、环境科学、生命科学等现代科技领域。让人类社会上升一个档次。

对现代化学的总结

20世纪初,物理学的不断发展,各种物理测试手段的涌现,促进了科学家对溶液理论、物质结构、催化剂等领域的研究,尤其是量子理论的发展,使化学和物理学有了更多共同的语言,解决了化学上许多未解决的问题。物理化学及结构化学等理论逐步完善。同时,化学又向生物学和地质学等学科渗透你,使过去很难解决的蛋白质、酸等结构问题得到深入的研究。生物化学等得到快速发展。

现代化学是合成新分子阶段。从20世纪下半夜开始,化学的主要任务不再是发现新元素,而是利用已发现的元素合成新分子。到20世纪末,人类发现和合成的物质已经超过两千多种。其中包括:1,蛋白质和核酸的合成。2,运用纳米技术和超真空扫描隧道显微镜手段操纵原子。3,提高原子利用率,力图使所有作为原料的原子都被产品所消耗。4,生产出有利于坏境保护、社区安全和人体健康的环境友好的产品。

化石能源是有限的,化学的进展无疑的为提高燃烧效率、开发新能源提供了有利条件,保护人类居住的坏境也离不开化学的发展,人类还可以利用化学技术提高农作物产量,解决吃饭问题,维护人体健康更是离不开化学。

社会发展中,化学所起的作用是其他学科无法代替的,它的存在与人类的存在絮絮相关,因为人类时时都与化学接触着。科学的发展是没有止境的,因而化学的发展也绝不会停滞不前。

化学反应工程 第三章

第三章 理想流动反应器 概述 按照操作方式,可以分为间歇过程和连续过程,相应的反应器为间歇反应器和流动反应器。 对于间歇反应器,物料一次性加入,反应一定时间后把产物一次性取出,反应是分批进行的。物料在反应器内的流动状况是相同的,经历的反应时间也是相同的。 对于流动反应器,物料不断地加入反应器,又不断地离开反应器。 考察物料在反应器内的流动状况。有的物料正常的通过反应器,有的物料进入反应器的死角,有的物料短路(即近路)通过反应器,有的物料在反应器内回流。 在流动反应器中物料的流动状况不相同,造成物料浓度不均匀,经历的反应时间不相同,直接影响反应结果。 物料在反应器内的流动状况看不见摸不着。人们采用流动模型来描述物料在反应器内的流动状况。流动模型分类如下: 理想流动模型 流动模型 非理想流动模型 特别强调的是,对于流动反应器,必须考虑物料在反应器内的流动状况;流动模型是专指反应器而言的。 第一节 流动模型概述 3-1 反应器中流体的流动模型 平推流模型 全混流模型

一、物料质点、年龄、奉命及其返混 1.物料质点 物料质点是指代表物料特性的微元或微团。物料由无数个质点组成。 2.物料质点的年龄和寿命 年龄是对反应器内质点而言,指从进入反应器开始到某一时刻,称为年龄。 寿命是对离开反应器的质点而言,指从进入反应器开始到离开反应器的时间。 3.返混 (1)返混指流动反应器内不同年龄质点间的混合。 在间歇反应器中,物料同时进入反应器,质点的年龄都相同,所以没有返混。 在流动反应器中,存在死角、短路和回流等工程因素,不同年具的质点混合在一起,所以有返混。 (2)返混的原因 a.机械搅拌引起物料质点的运动方向和主体流动方向相反,不 同年龄的质点混合在一起; b.反应器结构造成物料流速不均匀,例如死角、分布器等。 造成返混的各种因素统称为工程因素。在流动反应器中,不可避免的存在工程因素,而且带有随机性,所以在流动反应器中都存在着返混,只是返混程度有所不同而已。

现代控制理论发展史香港科技大学李泽湘教授的报告

自动控制技术与人类科技文明 Automatic Control & Human Civilization 前言 从远古的漏壶和计时容器到公元前的水利枢纽工程,从中世纪的钟摆、天文望远镜到工业革命的蒸汽机、蒸汽机车和蒸汽轮船,从百年前的飞机、汽车和电话通讯到半个世纪前的电子放大器和模拟计算机,从二战期间的雷达和火炮防空网到冷战时代的卫星、导弹和数字计算机,从六十年代的登月飞船到现代的航天飞机、宇宙和星球探测器,这些著名的人类科技发明直接催生和发展了自动控制技术。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在实践中升华。经过千百年的提炼,尤其是近半个世纪工业实践的普遍应用,自动控制技术已经成为人类科技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随着新型制造业的兴起和网络信息技术的进步,自动控制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将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新的维纳和卡尔曼将陆续诞生。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

I.前期控制(Early Control)(1400B.C. - 1900) (0)中国,埃及和巴比伦出现自动计时漏壶 (1400B.C. ~1100B.C.)。孙武著《孙子兵法》 (600B.C.) (1)秦昭王时,李冰主持修筑都江堰体现的系 西汉漏壶统观念和实践(300B.C.) 2

(2)亚历山大的希罗发明开闭庙门和分发圣水等自动装置(100年) (3)中国张衡发明水运浑象,研制出自动测量地震的候风地动仪(132年) 3

(4)中国马钧研制出用齿轮传动的自动指示方向的指南车(235年) (5)中国定向驾驶舵(1180年) (人类首台控制机构)(6)中国明代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 记载有程序控制思想(CNC)的提花织 机结构图(1637年) 4

化学发展史(英文)

化学发展史 Ever since human beings, the chemical will be formed a deep bond with humans. Fire by rubbing sticks, cook food with fire, firing pottery, smelting bronze and iron, are chemical technology. It is these applications, greatly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productive forces at that time become a symbol of human progress. Today, the chemical as a basis for discipline, in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all aspects of social life, are playing an increasing role. From ancient times, along with the progress of human society, chemical, historical development experience of what times? Period of ancient chemical processes. At this time the human pottery, metallurgy, brewing, dyeing and other processes, mainly in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 under the direct inspiration came after the number of years to explore, chemical knowledge has not been formed. This is a chemistry infancy. Period of alchemy and pharmaceutical chemistry. From 1500 BC to AD 1650, alchemy warlock and alchemist who, in the Palace, in the churches, in their own home, in the deep forests of the smoky, in order to obtain immortality of the panacea, in order to obtain glory wealth of gold, started the first chemistry experiment. Records, summing up alchemy books, in China, Arabia, Egypt, Greece has a lot. Have accumulated a lot of material during this period between the chemical change, chemical preparations for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a rich material. This is the chemical in the history of the strains of our

化学反应工程

1、平推流的F(t)~t和E(t)~t曲线有何特征?并画图说明。 答: 平推流的F(t)~t曲线特征:F(t)= 平推流的E(t)~t曲线特征:E(t)={ 2、理想吸附应符合哪些条件? 答:①均匀表面(理想表面):即催化剂表面各处的吸附能力是均一的,吸附热于表面已被吸附的程度如何无关②单分子层吸附③被吸附的分子间互不影响④吸附的机理均相同,吸附形成的络合物亦均相同⑤吸附与脱附可以建立动态平衡 3、测定停留时间分布需要借助示踪剂,示踪剂应满足哪些条件? 答:采用何种示踪剂,要根据物料的物态、相系及其反应器的类型等情况而定。 A不应与主流体发生反应 B与所研究的流体完全互溶,除了显著区别与主流体的某一可检测性质外,二者应具有尽可能相同的物理性质 C便于检测:本身应具有或者易于转变为电信号或者光信号的特点,并且浓度很低时也能够检测 D加入示踪剂不影响所研究流体的流动状态 E不被反应器表面及其反应器内部的固体填充物吸附,用于多相系统检测的失踪剂不发生相间的转移 4、什么是返混,简述返混对复合反应体系的影响。 答:返混是指不同停留时间的物料粒子间的混合,或者不同时间进入反应器的物料间的混合。 对平行反应:若主反应级数高于副反应级数,返混使主产物选择率下降,若主反应级数低于副反应级数,返混使主产物选择率提高。 对连串反应:返混使反应物浓度降低,产物浓度提高,因而使主产物的选择率下降。5、什么是反应器的热稳定性?全混釜稳定操作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答:反应器的热稳定性是指当操作参数受外界干扰,偏离正常值,出现微小变化时,反应能否正常进行,当外界干扰取消时,操作状态能否自动恢复到规定的正常值。 全混釜稳定操作的必要条件:Q r=Q G dQ r∕dT>dQ G/dT 6、选择操作温度的一般原则是什么? 答:①反应的热效应不大,反应热较小,活化能较低,而且在相当广的温度范围内,反应的选择性变化很小,则可采用既不供热也不出去热量的绝热操作是最方便的,反应放出或吸收的热量由系统中物料本身温度的升高或者降低来平衡,这种操作温度的变化范围不应超过工艺上许可的范围。 ②对中等热效应的反应,一般先考虑采用绝热操作,因此绝热反应器结构简单,经济,但应对收率、操作费用、反应器大小方面全盘衡量,最后才确定采用绝热或变温的方式。若为液相反应,可采用具有夹套或者盘管的釜式反应器,以便控制在等温下操作。 ③对热效应较大的反应,要求在整个反应过程中同时进行有效地热交换。 ④对极为快速的反应,一般考虑采用绝热操作,或者利用溶剂的蒸发来控制温度。 7、平推流与全混流是流体在反应器中流动的两种极端模型,二者各有何特点?并进行比 较。

自动控制现代控制与智能控制的关系

自动控制、现代控制与智能控制的关系 一、基本区别 控制理论发展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经历了“经典控制理论”和“现代控制理论”的发展阶段,已进入“大系统理论”和“智能控制理论”阶段。智能控制理论的研究和应用是现代控制理论在深度和广度上的拓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计算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他相关学科的发展和相互渗透,也推动了控制科学与工程研究的不断深入,控制系统向智能控制系统的发展已成为一种趋势。 自动控制理论中建立在频率响应法和根轨迹法基础上的一个分支。经典控制理论的研究对象是单输入、单输出的自动控制系统,特别是线性定常系统。经典控制理论的特点是以输入输出特性(主要是传递函数)为系统数学模型,采用频率响应法和根轨迹法这些图解分析方法,分析系统性能和设计控制装置。经典控制理论的数学基础是拉普拉斯变换,占主导地位的分析和综合方法是频率域方法。建立在状态空间法基础上的一种控制理论,是自动控制理论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 在现代控制理论中,对控制系统的分析和设计主要是通过对系统的状态变量的描述来进行的,基本的方法是时间域方法。现代控制理论比经典控制理论所能处理的控制问题要广泛得多,包括线性系统和非线性系统,定常系统和时变系统,单变量系统和多变量系统。它所采用的方法和算法也更适合于在数字计算机上进行。现代控制理论还为设计和构造具有指定的性能指标的最优控制系统提供了可能性。 智能控制(intelligent controls)在无人干预的情况下能自主地驱动智能机器实现控制目标的自动控制技术。 二、华山论剑:自动控制的机遇与挑战 传统控制理论在应用中面临的难题包括:(1)传统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分析是建立在已知系统精确数学模型的基础上,而实际系统由于存在复杂性、非线性、时变性、不确定性和不完全性等,一般无法获得精确的数学模型;(2)研究这类系统时,必须提出并遵循一些比较苛刻的假设,而这些假设在应用中往往与实际不相吻合;(3)对于某些复杂的和包含不确定性的对象,根本无法用传统数学模型来表示,即无法解决建模问题;(4)为了提高性能,传统控制系统可能变得很复杂,从而增加了设备的初始投资和维修费用,降低了系统的可靠性。 为了讨论和研究自动控制面临的挑战,早在1986年9月,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及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1EEE)的控制系统学会在加利福尼亚州桑克拉拉大学(University of Santa Clare)联合组织了一次名为“对控制的挑战”的专题报告会。有50多位知名的自动控制专家出席了这一会议。他们讨论和确认了每个挑战。根据与会自动控制专家的集体意见,他们发表了《对控制的挑战——集体的观点》,洋洋数万言,简直成为这一挑战的宣言书。 到底为什么自动控制会面临这一挑战,还面临哪些挑战,以及在哪些研究领域存在挑战呢? 在自动控制发展的现阶段,存在一些至关重要的挑战是基于下列原因的:(1)科学技术

化学的历史发展史论文

化学发展史论文 摘要:化学的历史渊源,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人类社会的发展都 离不开化学,化学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物理学的革命,给化学带来了新时期的曙光,使化学的研究深入到探索原子、分子、晶体部结构的新阶段。在现代社会,化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化学理论和分析方法也日益完善,随着一些新概念的出现,化学出现了多个分支,形成了不同的分析领域。 关键词:化学家化学史发展时期 History of chemistry, whether past, present or future,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Inseparable from chemistry, chemical and human lives. Revolutionary physics, chemistry brought the dawn of the new era to make in-depth study of chemistry to explore new phase atoms, molecules, the crystal structure. In modern societ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emistry and other subjects more closely, chemical theory and analysis methods are increasingly sophisticated, with the emergence of some new concepts, chemistry appeared multiple branches, forming a different analysis.

化学反应工程第三章答案

3 釜式反应器 3.1在等温间歇反应器中进行乙酸乙酯皂化反应: 325325+→+CH COOC H NaOH CH COONa C H OH 该反应对乙酸乙酯及氢氧化钠均为一级。反应开始时乙酸乙酯及氢氧化钠的浓度均为0.02mol/l ,反应速率常数等于5.6l/mol.min 。要求最终转化率达到95%。试问: (1) (1) 当反应器的反应体积为1m 3时,需要多长的反应时间? (2) (2) 若反应器的反应体积为2m 3,,所需的反应时间又是多少? 解:(1)002220 00001()(1)110.95169.6min(2.83) 5.60.0210.95 ===?---= ?=?-??Af Af X X A A A A A A A A A A A dX dX X t C C R k C X kC X h (2) 因为间歇反应器的反应时间与反应器的大小无关,所以反应时间仍为2.83h 。 3.2拟在等温间歇反应器中进行氯乙醇的皂化反应: 223222+→++CH ClCH OH NaHCO CH OHCH OH NaCl CO 以生产乙二醇,产量为20㎏/h ,使用15%(重量)的NaHCO 3水溶液及30%(重量)的氯乙醇水溶液作原料,反应器装料中氯乙醇和碳酸氢钠的摩尔比为1:1,混合液的比重为1.02。该反应对氯乙醇和碳酸氢钠均为一级,在反应温度下反应速率常数等于5.2l/mol.h ,要求转化率达到95%。 (1) (1) 若辅助时间为0.5h ,试计算反应器的有效体积; (2) (2) 若装填系数取0.75,试计算反应器的实际体积。 解:氯乙醇,碳酸氢钠,和乙二醇的分子量分别为80.5,84 和 62kg/kmol,每小时产乙二醇:20/62=0.3226 kmol/h 每小时需氯乙醇:0.326680.5 91.11/0.9530%?=?kg h 每小时需碳酸氢钠:0.326684 190.2/0.9515%?=?kg h 原料体积流量: 091.11190.2 275.8/1.02+= =Q l h 氯乙醇初始浓度:00.32661000 1.231/0.95275.8?==?A C mol l 反应时间: 02000110.95 2.968(1) 5.2 1.23110.95===?=-?-??Af Af X X A A A A B A A dX dX t C h kC C kC X 反应体积:0(')275.8(2.9680.5)956.5=+=?+=r V Q t t l

化学发展史简介

化学发展史简介 概述化学发展史的五个时期 自从有了人类,化学便与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钻木取火,用火烧煮食物,烧制陶器,冶炼青铜器和铁器,都是化学技术的应用。正是这些应用,极大地促进了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成为人类进步的标志。今天,化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正起看越来越大的作用。化学史大致分为: 远古的工艺化学时期。这时人类的制陶、冶金、酿酒、染色等工艺主要是在实践经验的直接启发下经过多少万年摸索而来的,化学知识还没有形成。这是化学的萌芽时期。 炼丹术和医药化学时期。从公元前1500年到公元1650年,炼丹术士和炼金木士们,在皇宫、在教堂、在自己的家里、在深山老林的烟熏火燎中,为求得长生不老的仙丹,为求得荣华富责的黄金,开始了最早的化学实验。记载、总结炼丹术的书藉,在中国、阿拉伯、埃及、希腊都有不少。这一时期积累了许多物质间的化学变化,为化学的进一步发展准备了丰富的素材。这是化学史上令我们惊叹的雄浑的一幕。后来,炼丹术、炼金术几经盛衰,使人们更多地看到了它荒唐的一面。化学方法转而在医药和冶金方面得到了正当发挥。在欧洲文艺

复兴时期,出版了一些有关化学的书耕,第一次有了“化学”这个名词。英语的起源于,即炼金术。至今还保留昔两个相关的含义:化学家和药剂师。这些可以说是化学脱胎于炼金术和制药业的文化遗迹了。 燃素化学时期。从1650年到1775年,随着冶金工业和实验室经验的积累,人们总结感性知识,认为可燃物能够燃烧是因为它含有燃素,燃烧的过程是可燃物中燃素放出的过程,可燃物放出燃素后成为灰烬。 定量化学时期,即近代化学时期。1775年前后,拉瓦锡用定量化学实验阐述了燃烧的氧化学说,开创了定量化学时期。这一时期建立了不少化学基本定律,提出了原子学说,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发展了有机结构理论。所有这一切都为现代化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科学相互渗透时期,即现代化学时期。二十世纪初,量子论的发展使化学和物理学有了共同的语言,解决了化学上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另一方面,化学又向生物学和地质学等学科渗透,使蛋白质、酶的结构问题得到了逐步的解决。 古代和近代化学史大事记 §我国有了青铜器;春秋晚期能炼铁;战国晚期能炼钢;唐代有了火药。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发展历史分析

) 成都理工大学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四川成都610059 摘要:本文回顾了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的发展历程以及各阶段的特征。目前,中国石化正在向规模大型化、布局集中化、炼化一体化、生产园区化方向发展。其次, 本文分析了中国石化的空间分布格局。总体来看, 中国石化的空间格局呈现出“东西强、中部弱”, “北方强、南方弱”,“沿海强、内地弱”的分布特征; 辽中南、京津冀和沪宁杭等八大石化产业基地已成为支撑中国石化工业发展的基础。 关键词: 中国石化; 空间格局; 集聚 一、中石化的成立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的前身是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1983年2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通知》,决定成立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这年7月12日,中国石化总公司成立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从此,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正式宣告成立。1998年5月26日,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划转企业交接协议签字仪式在北京举行,胜利油田管理局、中原石油勘探局、江汉石油管理

局、河南石油勘探局、江苏石油勘探局、华东输油管理局等12个油田和输油企业划入石化总公司。1998年7月,国家在原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基础上重组成立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是国家独资设立的国有公司、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和国家控股公司。 二、总部的区位选择 公司总部是整个公司的中心。其功能是制定影响公司发展方向的战略决策。公司总部最为重要的权力之一就是资金控制。作为一家在香港、纽约、伦敦、上海四地交易所成功发行股票上市的全球性大公司,中石化总部的视野是全球,所考虑的时间尺度也较为长远。因此,总部的区位要求可以概括为:(1)便利的交通运输;(2)及时的信息获取;(3)便于与关键人员随时接触。基于我国的特殊情况,国有大型企业主管部门多为中央部委和省、市政府。这些机构均位于首都、直辖市和省会。中石化的总部选择也不例外。其总部位于中国首都北京。北京是直辖市、中国国家中心城市,中国政治、文化和国际交流中心,中国第二大城市。因此,北京基本能满足中石化总部对区位条件的要求。 图1中石化总部所在地 三、子公司及其区位分布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主营业务范围包括:实业投资及投资管理;石油、天然气的勘探、开采、储运(含管道运输)、销售和综合利用;

化学反应工程第三章答案

3 釜式反应器 3、1在等温间歇反应器中进行乙酸乙酯皂化反应: 325325+→+CH COOC H NaOH CH COONa C H OH 该反应对乙酸乙酯及氢氧化钠均为一级。反应开始时乙酸乙酯及氢氧化钠的浓度均为0、02mol/l,反应速率常数等于5、6l/mol 、min 。要求最终转化率达到95%。试问: (1) (1) 当反应器的反应体积为1m 3时,需要多长的反应时间? (2) (2) 若反应器的反应体积为2m 3,,所需的反应时间又就是多少? 解:(1)002220 00001()(1)110.95 169.6min(2.83)5.60.0210.95 ===?---=?=?-? ?Af Af X X A A A A A A A A A A A dX dX X t C C R k C X kC X h (2) 因为间歇反应器的反应时间与反应器的大小无关,所以反应时间仍为2、83h 。 3、2拟在等温间歇反应器中进行氯乙醇的皂化反应: 223222+→++CH ClCH OH NaHCO CH OHCH OH NaCl CO 以生产乙二醇,产量为20㎏/h,使用15%(重量)的NaHCO 3水溶液及30%(重量)的氯乙醇水溶液作原料,反应器装料中氯乙醇与碳酸氢钠的摩尔比为1:1,混合液的比重为1、02。该反应对氯乙醇与碳酸氢钠均为一级,在反应温度下反应速率常数等于5、2l/mol 、h,要求转化率达到95%。 (1) (1) 若辅助时间为0、5h,试计算反应器的有效体积; (2) (2) 若装填系数取0、75,试计算反应器的实际体积。 解:氯乙醇,碳酸氢钠,与乙二醇的分子量分别为80、5,84 与 62kg/kmol,每小时产乙二醇:20/62=0、3226 kmol/h 每小时需氯乙醇:0.326680.5 91.11/0.9530%?=?kg h 每小时需碳酸氢钠:0.326684 190.2/0.9515%?=?kg h 原料体积流量:091.11190.2275.8/1.02+==Q l h 氯乙醇初始浓度:00.32661000 1.231/0.95275.8?==?A C mol l 反应时间: 02000110.95 2.968(1) 5.2 1.23110.95===?=-?-??Af Af X X A A A A B A A dX dX t C h kC C kC X 反应体积:0(')275.8(2.9680.5)956.5=+=?+=r V Q t t l (2) (2) 反应器的实际体积: 956.512750.75= ==r V V l f

化学工业发展史

化学工业发展史 自有史以来,化学工业一直是同发展生产力、保障人类社会生活必需品和应付战争等过程密不可分的。为了满足这些方面的需要,它最初是对天然物质进行简单加工以生产化学品,后来是进行深度加工和仿制,以至创造出自然界根本没有的产品。它对于历史上的产业革命和当代的新技术革命等起着重要作用,足以显示出其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古代的化学加工 化学加工在形成工业之前的历史,可以从18世纪中叶追溯到远古时期,从那时起人类就能运用化学加工方法制作一些生活必需品,如制陶、酿造、染色、冶炼、制漆、造纸以及制造医药、火药和肥皂。 在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洞穴中就有了残陶片。公元前50世纪左右仰韶文化时,已有红陶、灰陶、黑陶、彩陶等出现(见彩图[中国新石器时期(公元前2500年)烧制的彩陶罐]、[隋代(581~618)烧制的三彩陶骆驼]、[西汉(公元前 206~公元25年)制作的云纹漆]" class=image>、[唐代(618~907)越州窑烧制的青瓷水注]、[中国古代炼丹白描图])。在中国浙江河姆渡出土文物中,有同一时期的木胎碗,外涂朱红色生漆。商代(公元前17~前11世纪)遗址中有漆器破片战国时代(公元前475~前221)漆器工艺已十分精美。公元前20世纪,夏禹以酒为饮料并用于祭祀。公元前25世纪,埃及用染色物包裹干尸。在公元前21世纪,中国已进入青铜时代,公元前5世纪,

进入铁器时代,用冶炼之铜、铁制作武器、耕具、炊具、餐具、乐器、货币等。盐,早供食用,在公元前11世纪,周朝已设有掌盐政之官。公元前7~前6世纪,腓尼基人用山羊脂和草木灰制成肥皂。公元1世纪中国东汉时,造纸工艺已相当完善。 公元前后,中国和欧洲进入炼丹术、炼金术时期。中国由于炼制长生不老药,而对医药进行研究。于秦汉时期完成的最早的药物专著《神农本草经》,载录了动、植、矿物药品365种。16世纪,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总结了以前药物之大成,具有很高的学术水平。此外,7~9世纪已有关于三种成分混炼法的记载,并且在宋初时火药已作为军用。欧洲自3世纪起迷信炼金术,直至15世纪才由炼金术渐转为制药,史称15~17世纪为制药时期。在制药研究中为了配制药物,在实验室制得了一些化学品如硫酸、硝酸、盐酸和有机酸。虽未形成工业,但它导致化学品制备方法的发展,为18世纪中叶化学工业的建立,准备了条件。 早期的化学工业 从18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是化学工业的初级阶段。在这一阶段无机化工已初具规模,有机化工正在形成,高分子化工处于萌芽时期。 无机化工 第一个典型的化工厂是在18世纪40年代于英国建立的硫酸厂。先以硫磺为原料,后以黄铁矿为原料,产品主要用以制硝酸、盐酸及药物,当时产量不大。在产业革命时期,纺织工业发展迅速。它和玻璃、肥皂等工业都大量用碱,而植物碱和天然碱供不应求。1791年

中国化学发展史

浅谈中国化学发展史 武瞳 兰州城市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 摘要:化学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进步至关重要。化学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了解化学的发展史,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利用化学。化学的历史渊源非常古老,可以说自从有了人类,化学便与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钻木取火,用火烧煮食物,烧制陶器,冶炼青铜器和铁器等等。当时只是一种经验的积累,化学知识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道路。而它的发展,又极大地促进了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成为人类进步的标志。 关键词:萌芽炼丹燃素定量化学化学史化学家侯德榜张青莲侯氏制碱法 化学史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一)化学的萌芽时期:从远古到公元前1500年,人类学会在熊熊的烈火中由黏土制出陶器、由矿石烧出金属,学会从谷物酿造出酒、给丝麻等织物染上颜色,等等。这些都是在实践经验的直接启发下经过长期摸索而来的最早的化学工艺,但还没有形成化学知识,只是化学的萌芽时期。 (二)炼丹和医药化学时期:约从公元前1500年到公元1650年,化学被炼丹术、炼金术所控制。为求得长生不老的仙丹或象征富贵的黄金,炼丹家和炼金术士们开始了最早的化学实验,虽然他们都以失败告终,但在炼制长生不老药的过程中,在探索“点石成金”的方法中实现了物质间用人工方法进行的相互转变,积累了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条件和现象,为化学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出版了一些有关化学的书耕,第一次有了“化学”这个名词。英语的chemistry起源于alchemy,即炼金术。chemist 至今还保留昔两个相关的含义:化学家和药剂师。但随着炼丹术、炼金术的衰落,人们更多地看到它荒唐的一面,化学方法转而在医药和冶金方面得到正当发挥,中、外药物学和冶金学的发展为化学成为一门科学准备了丰富的素材。 (三)燃素化学时期:从1650年到1775年,是近代化学的孕育时期。随着冶金工业和实验室经验的积累,人们总结感性知识,进行化学变化的理论研究,使化学成为自然科学的一个分支。这一阶段开始的标志是英国化学家波义耳为化学元素指明科学的概念。继之,化学又借燃素说从炼金术中解放出来。燃素说认为可燃物能够燃烧是因为它含有燃素,燃烧过程是可燃物中燃素放出的过程,尽管这个理论是错误的,但它把大量的化学事实统一在一个概念之下,解释了许多化学现象。在燃素说流行的一百多年间,化学家为解释各种现象,做了大量的实验,发现多种气体的存在,积累了更多关于物质转化的新知识。特别是燃素说,认为化学反应是一种物质转移到另一种物质的过程,化学反应中物质守恒,这些观点奠定了近代化学思维的基础。这

化学工程的发展与展望

化学工程的发展与展望 化学工程的发展与展 化学工程是将化学过程和物理过程的基础理论研究与工业化学相结合的学科,不仅是一门具有百年历史的成熟基础学科,也是充满朝气、与时俱进的学科。 1 化学工程的兴起 几千年来过滤、蒸发、结晶等操作在生产中被广泛的应用,但在相当长的时期里,这些操作都是规模很小的手工作业。化学工程这一学科,是在 19 世纪后期随着大规模制造化学工业产品的生产过程的发展而诞生的。 19 世纪70 年代,各种基础化学品的生产等都有了相当的规模,化学工业有了许多杰出的成就。如索尔维法制碱中所用的纯碱碳化塔,高 20 余米,在其中同时进行化学吸收 、结晶、沉降等过程,但是人们还没有从其中找出共有的规律。1880 年,“化学工程” 第一次被英国学者 George E.Davis 正式提出,1888 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开设了第一个以“化学工程”命名的课程,标志着化学工程学科的诞生。1915 年,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s://www.360docs.net/doc/e18759024.html, 收集整理美国学者 Arthur D. Little 提出了“单元操作”,将各种化学品的工业生产工艺分解为若干独立的物理操作单元,并阐明了即使是不同的工艺,只要是相同操作单元就遵循的相同原理。 1920 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化学工程从化学系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系。1923 年华克尔、刘易斯和 W.H.麦克亚共同写的《化工原理》一书出版,奠定了化学工程作为一门独立的工程学科的基础。 2化学工程的发展 2.120 世纪前叶,化学工程二级学科应运而生 在20 世纪前叶,化学工程学科的发展促进了许多化学工艺的问世,如美国用丙烯合成出异丙醇,被誉为是石油化工的开端。这些化学工艺的出现,许多化学工程二级学科应运而生。 化学热力学,化学反应工程,传递过程,化工系统工程,化工控制工程等多个二级学科相继诞生。 2.220 世纪50~60 年代,化学工程完成了从单元操作到

化学反应工程原理第二版(华东理工大学版)第三章答案

解:01A A A x c kt x = - 把数据代入得100.2m in A c k -= 当x A =0.75时解得t=15min 所以,增加的时间为15-5=10min 3-2 解:() ()11 0111n n A A x n c kt ---=+- (式A ) 把x A =0.75和t=10min 代入解得1 0.1n A c k -= 再把t=30min 代入(式A )解得x A =1.25 所以,转化率应为1 3-3 解:设反应动力学方程为:n A A dc kc dt -= 则()()11 0111n n A A x n c kt ---=+-,且c A0=1 因此有 ()()() ()1110.811810.91118 n n n k n k ---=+--=+- 解得:n=2;k=0.5L/mo l ·min -1 3-4 1)计算进料中酸、醇和水的摩尔浓度c A0、c B0、c S0(注意进料中水的浓度c S0不为0)。 2)列出当酸的转化率为x A 时,各组分浓度的表示式: ()0000001A A A B B A A R A A S S A A c c x c c c x c c x c c c x =-=-==+ 3)将上列各式及各组分初浓度代入反应速率式,整理得 ()6 2 7.9310 10.220.1 2.58A A A dx x x dt -=-?-+ 4)计算转化率达35%所需的时间为 () 0.356 20 7.9310 10.220.1 2.58A A A dx t x x -= ?-+? 上述积分可查积分表用公式计算,也可用MA TLAB 语言的quad 解算子计算,结果为 71532t s h =≈ 5)计算所需反应器体积。先计算每天的反应批数,再计算每m 3反应体积每天的生产量,然后再计算达到要求产量所需反应器体积。答案为 V R =51.9m 3

控制理论各历史阶段发展的特点

控制理论各历史阶段发展的特点 经典控制理论在20世纪30到40年代,奈奎斯特、伯德、维纳等人的著作为自动控制理论的初步形成奠定了基础;二次大战以后,又经过众多学者的努力,在总结了以往的实践和关于反馈理论、频率响应理论并加以发展的基... 经典控制理论(20世纪40-50年代) 在20世纪30到40年代,奈奎斯特、伯德、维纳等人的著作为自动控制理论的初步形成奠定了基础;二次大战以后,又经过众多学者的努力,在总结了以往的实践和关于反馈理论、频率响应理论并加以发展的基础上,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自动控制系统设计的频率法理论。1948年又提出了根轨迹法。至此,自动控制理论发展的第一阶段基本完成。这种建立在频率法和根轨迹法基础上的理论,通常被称为经典控制理论。 经典控制理论以拉氏变换为数学工具,以单输入-单输出的线性定常系统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将描述系统的微分方程或差分方程变换到复数域中,得到系统的传递函数,并以此作为基础在频率域中对系统进行分析和设计,确定控制器的结构和参数。通常是采用反馈控制,构成所谓闭环控制系统。经典控制理论具有明显的局限性,突出的是难以有效地应用于时变系统、多变量系统,也难以揭示系统更为深刻的特性。当把这种理论推广到更为复杂的系统时,经典控制理论就显得无能为力了,这是因为它的以下几个特点所决定。 1.经典控制理论只限于研究线性定常系统,即使对最简单的非线性系统也是无法处理的;出描述方式,这就从本质上忽略了系统结构的内在特性,也不能处理输入和输出皆大于1的系统。实际上,大多数工程对象都是多输入-多输出系统,尽管人们做了很多尝试,但是,用经典控制理论设计这类系统都没有得到满意的结果; 2.经典控制理论采用试探法设计系统。即根据经验选用合适的、简单的、工程上易于实现的控制器,然后对系统进行分析,直至找到满意的结果为止。虽然这种设计方法具有实用等很多优点,但是,在推理上却是不能令人满意的,效果也不是最佳的,人们自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即对一个特定的应用课题,能否找到最佳的设计。综上所述,经典控制理论的最主要的特点是:线性定常对象,单输入单输出,完成镇定任务。即便对这些极简单的对象、对象描述及控制任务,理论上也尚不完整,从而促使现代控制理论的发展:对经典理的精确化、数学化及理论化。 现代控制理论(20世纪60-70年代) 现代控制理论中首先得到透彻研究的是多输入多输出线性系统,其中特别重要的是对刻划控制系统本质的基本理论的建立,如可控性、可观性、实现理论、典范型、分解理论等,使控制由一类工程设计方法提高为一门新的科学。同时为满足从理论到应用,在高水平上解决很多实际中所提出控制问题的需要,促使非线性系统、最优控制、自适应控制、辩识与估计理论、卡尔曼滤波、鲁棒控制等发展为成果丰富的独立学科分支。 在50年代蓬勃兴起的航空航天技术的推动和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的支持下,控制理论在1960年前后有了重大的突破和创新。在此期间,贝而曼提出寻求最优控制的动态规划法。庞特里亚金证明了极大值原理,使得最优控制理论特得到极大的发展。卡而曼系统地把状态空间法引入到系统与控制理论中来,并提出了能控性、能观测性的概念和新的滤波理论。这些就构成了后来被称为现代控制理论的发展起点和基础。 现代控制理论以线性代数和微分方程为主要的数学工具,以状态空间法为基础,分析与设计控制系统。状态空间法本质上是一种时域的方法,它不仅描述了系统的外部特性,而且描述和揭示了系统的内部状态和性能。它分析和综合的目标是在揭示系统内在规律的基础上,实现系统在一定意义下的最优化。它的构成带有更高的仿生特点,即不限于单纯的闭环,

当前发展化学工业的几点思考

当前发展化学工业的几点思考 化学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在促进和保证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方面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我国化学工业主要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建设和发展起来的。新中国化学工业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曾有过2次重要的标志:一是20世纪50年代末,以重点建设前苏联帮助设计和建设的156项中的XX、XX、XX化工区和华北制药厂等十几个新的化工项目为起点,新中国化学工业进入了第一个快速发展期;二是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化学工业以引进30万t/a乙烯、30万t/a合成氨为标志,相继扩建和新建了燕山、齐鲁、XX、扬子、金山等大型石化基地,我国化学工业从此进入第2个高速发展期也是持续快速的发展时期。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经济周期的上升,特别是“十五”计划开始,大亚湾、XX、镇海等地几套千万吨级炼油、百万吨级乙烯装置的相继立项和开工,以及氯碱、聚氯乙烯和煤制甲醇、煤制油等项目的建成投产和论证立项,我国化学工业正在经历着第3次建设热潮。 经过5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立足国际、国内2个市场、2种资源,我国化学工业获得了持续快速发展,已经形成了完备的工业体系,有些装置规模、产品产量已居世界前列,我国已成为化工大国。21世纪以来的这次建设高潮应是由化工大国向化工强国迈进的跨越。但是正在经历的这次建设和投资热潮中有些问题需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1 发展化学工业的几个矛盾

目前,发达国家发展化学工业主要是通过企业并购和资产运作的方式,而大力投资新建生产装置的阶段已基本过去。当前我国化学工业正在经历的大发展时期主要是以投资新建为主,这是由我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决定的。 1.1 资源矛盾 化学工业的原料主要依靠石油、天然气、煤炭、原盐、矿产资源(如磷矿、硫铁矿、石灰石等)以及粮食或天然植物资源。除粮食和天然植物资源是可再生资源外,其余都是不可再生资源,而利用粮食或天然植物生产化学品,不仅受经济竞争力的制约,而且还受到技术的制约。目前,生产硫酸用的硫铁矿、生产磷肥用的磷矿石以及生产无机盐的一些矿产资源(如生产锶盐用的天青石、生产铬盐用的铬矿等)都面临着枯竭的危险。而我国又是一个多煤、少气、贫油的国家,特别是石油资源,我国现在每年的原油加工量3亿多吨,居世界第3位,原油进口量逐年增加,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2003年对外依存度是36%,2004年和2005年均达到40%以上。原油进口量的不断增加和对外依存度的不断提高,石油资源已严重制约着我国石化工业的发展,石油的储备战略和替代战略均已提到国家战略的高度,资源矛盾已成为我国发展化学工业的主要矛盾。 资源矛盾的另一个表现是水资源的紧缺。我国淡水资源严重缺乏,水资源的储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与世界平均水平差距更大。化学工业是耗水大户,以当前投资较热

化学反应工程原理(华东理工大学版)第三章答案

华东版 3-1 解:01A A A x c kt x = - 把数据代入得1 00.2min A c k -= 当x A =0.75时解得t=15min 所以,增加的时间为15-5=10min 3-2 解:() ()11 0111n n A A x n c kt ---=+- (式A ) 把x A =0.75和t=10min 代入解得1 00.1n A c k -= 再把t=30min 代入(式A )解得x A =1.25 所以,转化率应为1 3-3 解:设反应动力学方程为:n A A dc kc dt -= 则() ()11 0111n n A A x n c kt ---=+-,且c A0=1 因此有()()()()1110.8118 10.91118 n n n k n k ---=+--=+- 解得:n=2;k=0.5L/mo l ·min -1 3-4 1)计算进料中酸、醇和水的摩尔浓度c A0、c B0、c S0(注意进料中水的浓度c S0不为0)。 2)列出当酸的转化率为x A 时,各组分浓度的表示式: ()0000001A A A B B A A R A A S S A A c c x c c c x c c x c c c x =-=-==+ 3)将上列各式及各组分初浓度代入反应速率式,整理得 ()62 7.931010.220.1 2.58A A A dx x x dt -=-?-+ 4)计算转化率达35%所需的时间为 () 0.35 62 7.931010.220.1 2.58A A A dx t x x -=?-+? 上述积分可查积分表用公式计算,也可用MA TLAB 语言的quad 解算子计算,结果为 71532t s h =≈ 5)计算所需反应器体积。先计算每天的反应批数,再计算每m 3反应体积每天的生产量,然

化工发展史

化工发展史概述 自有史以来,化学工业一直是同发展生产力,保障人类社会生活必需品和应付战争等过程密不可分的.为了满足这些方面的需要,它最初是对天然物质进行简单加工以生产化学品,后来是进行深度加工和仿制,以至创造出自然界根本没有的产品.它对于历史上的产业革命和当代的新技术革 命等起着重要作用,足以显示出其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编辑本段古代的化学加工 化学加工在形成工业之前的历史,可以从18世纪中叶追溯到远古时期,从那时起人类就能运用化学加工方法制作一些生活必需品,如制陶,酿造,染色,冶炼,制漆,造纸以及制造医药,火药和肥皂. 在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洞穴中就有了残陶片.公元前50世纪左右仰韶文化时,已有红陶,灰陶,黑陶,彩陶等出现(见彩图[中国新石器时期(公元前2500年)烧制的彩陶罐],[隋代(581~618)烧制的三彩陶骆驼],[西汉(公元前 206~公元25年)制作的云纹漆]" ,[唐代(618~907)越州窑烧制的青瓷水注],[中国古代炼丹白描图]).在中国浙江河姆渡出土文物中,有同一时期的木胎碗,外涂朱红色生漆.商代(公元前17~前11世纪)遗址中有漆器破片战国时代(公元前475~前221)漆器工艺已十分精美.公元前20世纪,夏禹以酒为饮料并用于祭祀.公元前25世纪,埃及用染色物包裹干尸.在公元前21世纪,中国已进入青铜时代,公元前5世纪,进入铁器时代,用冶炼之铜,铁制作武器,耕具,炊具,餐具,乐器,货币等.盐,早供食用,在公元前11世纪,周朝已设有掌盐政之官.公元前7~前6世纪,腓尼基人用山羊脂和草木灰制成肥皂.公元1世纪中国东汉时,造纸工艺已相当完善. 公元前后,中国和欧洲进入炼丹术,炼金术时期.中国由于炼制长生不老药,而对医药进行研究.于秦汉时期完成的最早的药物专著《神农本草经》,载录了动,植,矿物药品365种.16世纪,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总结了以前药物之大成,具有很高的学术水平.此外,7~9世纪已有关于三种成分混炼法的记载,并且在宋初时火药已作为军用.欧洲自3世纪起迷信炼金术,直至15世纪才由炼金术渐转为制药,史称15~17世纪为制药时期.在制药研究中为了配制药物,在实验室制得了一些化学品如硫酸,硝酸,盐酸和有机酸.虽未形成工业,但它导致化学品制备方法的发展,为18世纪中叶化学工业的建立,准备了条件. 编辑本段早期的化学工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