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辩论:李鸿章

近代史辩论:李鸿章
近代史辩论:李鸿章

1.辩题.

辩题:李鸿章是千古罪人还是一代能臣?

2.选取原因与价值

原因:李鸿章不仅是中国近代史上争议最大的历史人物之一,也是一位影响了近代中国近半个世纪的晚清军政重臣。李鸿章是晚清时期的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他与奕?、曾国藩等人主动引进西方设备和技术,积极创设近代企业,兴办洋务,为我国的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做出了贡献。但他也曾经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等多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严重损害了我国的利益。那么,李鸿章一生的所作所为究竟称得上是罪人,还是能臣?他的功与过究竟哪个更大一些呢?

价值:历史的海洋让我们认识到,漂流在历史之海中的人物从来都是值得世人去借鉴或考评的样本,“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人物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在评价历史人物时要把人物放在他所处的历史条件下来进行,决不能脱离当时的社会现实。正确地评价历史人物能让我们客观地看待事实和真相,不以偏概全,在生活中也能学会客观看待事物。

3.正方:李鸿章是千古罪人反方:李鸿章是一代能臣

4.正文:

正方:

1. 青年时代伙同曾国藩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和捻军,极力维护清王朝腐朽统治,成为农民革命的刽子手,代表历史的反动。

2. 同治十年,沙皇俄国与新疆游匪阿古柏勾结,出重兵占领了新疆伊犁地区,并妄图鲸吞整个新疆。以李鸿章为代表的一伙人竟然想放弃西北大片国土,极力反对左宗棠西征,这更加体现其应对大事软弱的一面。

3. 1883年底,法国军队攻击驻越清军,中法战争爆发。但是在这危急时刻,李鸿章却采取了“不可衅自我开”的妥协退让方针,把战争的主动权拱手让给了法国人,使清军在军事上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1884年7月,当法国舰队司令孤拔率领法国舰队以游历为名,强行进入福建水师基地——马尾军港时,李鸿章再三告诫福建水师“未可与欧洲列强轻言战事”,还严谕“不准先行发炮,违者虽胜亦斩”。结果福建水师伤亡惨重,11艘军舰全军覆没。

4.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后,李鸿章命令清军“先定守局,再图进取”。致使七万清军滞留平壤,贻误了战机。平壤战役发生后,李鸿章在中日战争中害怕北洋水师的失败会危及自己在清政府中的地位,为保存自己派系的实力,借口北洋水师“仅是守口,实难纵令海战”,命令北洋舰队“保船避战”,躲进威海卫军港,不准巡海迎敌,使黄海制海权为日本舰队所控制。

5. 李鸿章签订许多不平等条约。1885年《中法新约》使法国控制越南,中国西南门户大开。1895年《马关条约》不仅仅中国丢掉了台湾,而且还有2亿两白银的赔款。赔款相当于日本20年或清政府3年的财政收入,这难道能忽视吗?

据此,我方认为李鸿章罪行累累,罄竹难书,他绝对是千古罪人。

反方:

我方坚持认为李鸿章在历史的推动中有其相当积极的作用。

1.那时除了李鸿章,还有哪个头上大清官员可以同外国人周旋?每一次在国家临危机时,总是李鸿章要出来收拾残局。

2.李鸿章可以说是一个伴随着近代洋务运动潮流而产生的标志性人物,在洋务方面有突出的成就。他创办了中国第一个近代军事企业,上海洋枪三局。他早期在“自强”口号下筹建军事工业,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创办民用工业。他还派遣留学生,兴办洋务学堂,培养新式人才。不仅如此,由于李鸿章的主持和参与,洋务派还兴建了第一条铁路,第一座钢铁厂,第一座机器制造厂,第一所近代化军校,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等等。在经济方面,他创办的一些军事工业及民用工业,如江南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都管理有方,能和外国企业竞争,也维护民族的利益,这难道不是从大局出发吗?

3.日本人对李鸿间的评价是:知西来大势,识外国文明,想效法自强,有卓越的眼光和敏锐的手腕。从中可见,李鸿章是大清晚期的英雄。

4.李鸿章从长计议,主张求和。他是想让国家安定,趁此时努力富强国家,他的想法是没有错的。李鸿章作为大清的“外交家”,在战败求和谈判中,除了把损失减到最小,他也无可奈何。每次谈判,他总是面临两难选择。除了通过权衡从中两害取其轻,对于其他,他无能为力。如果签约的不是李鸿章,历史也不会改变,将会由另一个人签约,那么我想这个人现在恐怕也会被称为“卖国贼”!

正方:李鸿章是搞过洋务,但我们能因为秦桧搞过书法所以就否认他

是汉奸吗?能因为汪精卫在文学上的造诣就否认他是卖国贼吗?同理,我们难道能因为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上的贡献就否认他前述所做的那些恶事?

反方:首先,李鸿章并不是秦桧汪精卫之流!其次,众所周知,洋务运动破产的根本原因是清政府制度的腐败,正方不应该如此嫁祸李鸿章。这个原因同样适合当时中国外交上的失败,弱国无外交,一个又软弱又腐败、在战争中失败的国家就更没有外交了。李鸿章作为一个封建官僚,在外交场合使出了浑身解数,极力维护国家利益。举个例子,他在签订《马关条约》的过程中,被一个日本浪人刺杀,眼睛受重伤,他利用这个事件作为筹码大做文章,迫使日本人修改了很多条款,比如把赔款从4亿两还价到2亿两,这难道不是他的功绩吗?

正方:但是另一个例子请问反方又如何解释呢?《中俄密约》签订后,俄方和李鸿章订下私人协议,只要《密约》能够顺利执行,李某便能得到300万卢布的酬谢。有人怀疑这是李某在寄往总理府的电报中数次替俄国恫吓清朝的原因,而300万卢布相当于今天的3亿元人民币!反方:且不说这资料的真实性现在历史界也在探讨,就说列强一再找李鸿章谈判不也恰恰说明了他才能杰出,只有他才能代表中国政府吗?

正方:是因为李鸿章卖国卖出了名!在和日本谈判之前,李鸿章早已卖国卖到臭名远扬的地步了,不然日本人也不会别人不要就要李鸿章。反方:中国是以战败国的身份签约的。李鸿章去日本去俄国是奉命行事,别无选择。

总结:评价一个人必须明确两点,即此人所处的历史背景和他的所作所为。在中国被动落后挨打的局面下,由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用鸦片和洋枪大炮军舰,逼迫中国实行所谓“门户开放”的大变局当中,李鸿章提倡和标榜“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力图挽封建末世的狂澜于既倒。李鸿章在晚清社会政治舞台上纵横捭阖,活动了整整四十年,其时间之长、涉及的领域之广、所做的事情之多,是任何同时代的政治家所无法比拟的。诚然,李鸿章一生代表清政府签下了大大小小约30个不平等条约,但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李鸿章也有不得已的原因。当年的真相我们已无法知晓,但历史人物却不能用简单的好或坏来判定。只有把历史人物放在历史历史背景中做出客观的评价,才能真正认识历史,学会“以史为鉴”。

近代史论文——浅谈李鸿章

纵观历史,人物万千,可是人们对其的评价,几乎都逃不出一个极端化的范畴。在人们眼里伟大的人没有瑕疵,而卑鄙的人没有一点人性。李鸿章就是其中的典型。 可是李鸿章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在人们眼里,他就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卖国贼,《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这两条罪状就足以让人们将他彻底钉死在卖国贼的柱子上,永世不得翻身。 他真的只是一个卖国贼吗? 我不以为然,在我看来李鸿章是功大于过。 诚然他为了家族和自己的利益,受过贿赂,打压他人产业。但是他对于中国,对于历史的巨大贡献是不可磨灭的,绝不是一个卖国贼就可以掩盖一切的! 作为政治立场和他对立的梁启超曾经说过: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悲李鸿章之遇。既然两者对立他的话应当有相当的可信度。 也许有人说,一家之言而已。那就来纵观其一生,再做评价。 李鸿章出身于翰林,清代文贵武贱,但他后来毅然从戎,虽然其中有吕贤基的原因,但大部分还是出于李自己的主观意愿。他为什么毅然从戎呢?因为时年正值太平天国运动,神会动乱不堪。太平天国运动,使农民阶级的反抗运动,是农民阶级反抗精神的体现,可是在那个内忧外患的时代,对于中国需要的是富强,是统一,是一个强大的政府!因此,作为有远见的他又怎么会置之事外,唯有挺身而出。 1862年,他因“功”被委任为江苏巡抚,三年后又署两江总督,镇压捻军。 1870年,他接替曾国藩,就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开始逐步掌管清廷政治、军事、经济、外交大权。 1899年到1900年任两广总督,授武英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他在施政过程中的核心是办洋务,被称为洋务运动的代表者或奠基人。李鸿章当时中国极少数能够正确对待西方技术的人之一,他在顽固派的阻挠和谩骂之下,极力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在他的主持下,中国出现了第一个大型兵工厂,第一座炼钢炉,第一条铁路,第一个煤矿,第一个纺织厂,第一支近代海军,第一艘轮船,第一个到西方的留学生等等,洋务派创造了中国近代的许许多多的第一,无疑为中国的近代化迈出了第一步。 有人说洋务运动是失败的,无法拯救中国的命运。但这个结论是怎么出来的,是在总结洋务运动失败的基础上总结起来的,而李鸿章大力发展洋务运动的时候,洋务运动并没有失败,并且还在相当程度上造就了中国的中兴,至少让中国打开了国门,让新的技术进来了,在实践中慢慢的摸索出来,原来中国不仅是技不如人,而是制度不如人。可是试问一下,有谁能够在当时就能一眼发现中国贫弱的症结所在?没有人,纵然是康有为,纵然是孙中山,他们不也是在甲午战争以后,洋务运动彻底失败以后才发现中国贫弱的根本所在,才提出变法革命救国的吗。而在当时,可以说中国没有一个人能够发现,当时能够救中国的,只有洋务运动,而李鸿章正是洋务运动最大的实施者。 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战败,北洋水师更是全军覆没,更令人们谴责洋务运动的失败。可是事实证明甲午战争,中国失败是必然的,海军军费的挪用,旧式军队的腐败,官

近代史论文李鸿章与《辛丑条约》

论李鸿章与《辛丑条约》 1901年9月7日,一位老人带病代表大清国与十一国签署了中国近代历史上著名的不平等条约《辛丑条约》。他在签字回来的时候大口的吐着血,并于两个月后因胃出血而死。《辛丑条约》是他所签署的三十几个条约中的最后一份。一百多年来他一直身背卖国贼的骂名,但谁又能看透他背后的辛酸,他只是大清国的一个傀儡木偶,他只是大清国的一个台前表演者,这位老人便是晚清重臣及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李鸿章。 李鸿章是晚清最著名的外交大臣,他的后半生致力于晚清的外交事业,他也是淮军和北洋海师的创始人和统帅人,是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他曾被当时的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但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李鸿章被视为卖国贼,贪生怕死又向往荣华富贵的小人,甚至在京剧中李鸿章的脸谱往往都被化作卖国贼的样子。一切只因为李鸿章代表大清国与侵略者们签下了一个又一个的不平等条约,其中最著名的也是使大清国损失最惨重的便是《辛丑条约》。但这一切真的是李鸿章所主导并积极去参加的吗?并不是这样,历史总是会蒙蔽人们的眼睛,让我们透过历史的现象去看本质。他也有上司,一个真正贪生怕死却又放不下“天朝上国”这空架子而不主动打开国门的女人——慈禧太后。古时候的中国是一个封建专制的大型帝国,皇权高度集中,皇帝的旨意代表一切,那时慈禧太后操纵年轻的皇帝,垂帘听政,独揽大权,昏庸无道,满朝文武都不敢对慈禧太后有异议,只得服从。19

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激烈争夺和瓜分中国,列强用枪炮攻击着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大清国,并几乎不费力的砸开了慈禧太后的府邸—北京紫禁城。随后,慈禧太后携着光绪皇帝以及亲信的大臣慌忙出逃至西安。清王朝被迫向帝国主义列强求和,但列强接受求和的条件就是签订这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当时慈禧太后自身都难保何顾大清国的荣誉与利益,随即命李鸿章留在北京与十一国签订这款条约。每每战败求和签订不平等条约时慈禧太后总会想到李鸿章,身为洋务运动发起人之一和大清国最出色的大臣李鸿章深知外国人的厉害与大清国的不足,被派出作为大清国的代表也是情理之中之事,并且在李鸿章签订《辛丑条约》之前他已经代表大清国签订了三十几个条约,所谓颇有经验。在日本签订《马关条约》时,李鸿章在条约中对每一个字都会较真,争取最大限度的为大清国拿回那残存的尊严和本属于自己国家的银元,但伊藤博文毫不退让并要求大清国在一个月之内把条约上所写的两亿两白银还清,李鸿章的固执使会议不得不暂停,在第二天前往会场时,人群中突然冲出一个人对着李鸿章开了一枪后迅速消失在人群中,这一枪正中李鸿章的左脸颊,侍卫们急忙扶他回驿站疗伤,李鸿章醒了之后长叹:“此血可以报国矣!”并以此为由硬是把还款时间从一个月延长到两个月。但这次,当已经七十八岁的李鸿章面对着帝国主义十一国代表们的贪婪笑容和强硬的态度,面对着这份赔款数额巨大的条约和已经千疮百孔的大清国时,李鸿章作为一个臣子,即使再伟大也只得听从主子的命令。终了,这位孤傲倔强的老人不得不低下了头,毕竟“弱国无外交”。这一刻,他是在为慈禧太后和光绪

近代史辩论:李鸿章

1.辩题. 辩题:李鸿章是千古罪人还是一代能臣? 2.选取原因与价值 原因:李鸿章不仅是中国近代史上争议最大的历史人物之一,也是一位影响了近代中国近半个世纪的晚清军政重臣。李鸿章是晚清时期的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他与奕?、曾国藩等人主动引进西方设备和技术,积极创设近代企业,兴办洋务,为我国的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做出了贡献。但他也曾经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等多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严重损害了我国的利益。那么,李鸿章一生的所作所为究竟称得上是罪人,还是能臣?他的功与过究竟哪个更大一些呢? 价值:历史的海洋让我们认识到,漂流在历史之海中的人物从来都是值得世人去借鉴或考评的样本,“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人物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在评价历史人物时要把人物放在他所处的历史条件下来进行,决不能脱离当时的社会现实。正确地评价历史人物能让我们客观地看待事实和真相,不以偏概全,在生活中也能学会客观看待事物。 3.正方:李鸿章是千古罪人反方:李鸿章是一代能臣 4.正文: 正方: 1. 青年时代伙同曾国藩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和捻军,极力维护清王朝腐朽统治,成为农民革命的刽子手,代表历史的反动。

2. 同治十年,沙皇俄国与新疆游匪阿古柏勾结,出重兵占领了新疆伊犁地区,并妄图鲸吞整个新疆。以李鸿章为代表的一伙人竟然想放弃西北大片国土,极力反对左宗棠西征,这更加体现其应对大事软弱的一面。 3. 1883年底,法国军队攻击驻越清军,中法战争爆发。但是在这危急时刻,李鸿章却采取了“不可衅自我开”的妥协退让方针,把战争的主动权拱手让给了法国人,使清军在军事上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1884年7月,当法国舰队司令孤拔率领法国舰队以游历为名,强行进入福建水师基地——马尾军港时,李鸿章再三告诫福建水师“未可与欧洲列强轻言战事”,还严谕“不准先行发炮,违者虽胜亦斩”。结果福建水师伤亡惨重,11艘军舰全军覆没。 年,甲午战争爆发后,李鸿章命令清军“先定守局,再图进取”。致使七万清军滞留平壤,贻误了战机。平壤战役发生后,李鸿章在中日战争中害怕北洋水师的失败会危及自己在清政府中的地位,为保存自己派系的实力,借口北洋水师“仅是守口,实难纵令海战”,命令北洋舰队“保船避战”,躲进威海卫军港,不准巡海迎敌,使黄海制海权为日本舰队所控制。 5. 李鸿章签订许多不平等条约。1885年《中法新约》使法国控制越南,中国西南门户大开。1895年《马关条约》不仅仅中国丢掉了台湾,而且还有2亿两白银的赔款。赔款相当于日本20年或清政府3年的财政收入,这难道能忽视吗? 据此,我方认为李鸿章罪行累累,罄竹难书,他绝对是千古罪人。 反方: 我方坚持认为李鸿章在历史的推动中有其相当积极的作用。

近代史结课短论文:李鸿章评价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期末论文 水浅舟大,无力回天——谈李鸿章

摘要 李鸿章一生跌宕起伏,后世毁誉参半,身处清廷晚期时代的动荡之中,身不由己卷入了这个混乱的漩涡。这位晚清第一外交家,历史书上的“卖国贼”一生试图挽大厦之将倾,然而不过螳臂当车,徒劳无功。他绝不可耻,又并非圣人。本文试图从李鸿章的传记和外媒记载中分析李鸿章的功过,和他的无奈。 一、李鸿章其人 “天下唯庸人无咎无誉。” 梁启超在《李鸿章传》开篇第一句话,就给李鸿章的一生做了最好的注解。 在“财神”诞辰降临人世的李文安,与他“吾教诸子发愤读书,皆嶷疑有立, 岂忧贫哉!”的堪称封建式贤妻良母的夫人李氏育有六个儿子,依次为瀚章、鸿 章、鹤章、蕴章、凤章、昭庆,其中排行第二的就是李鸿章。 鸿章在文安诸子中,排行第二,他踏上人生旅途之日,正是中国封建社会进 入末世、清王朝面临深刻的政治经济危机、西方殖民主义者把侵略触角伸进神州 大地之时,社会环境的薰陶,家庭出身的影响,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使少年时 期的鸿章把自己的前途寄托于科举功名,期望有朝一日通过科举的门径登上仕途, 挤进统治阶级的行列。 当上令人仰望的翰林院编修以后,李鸿章踌躇满志,意气风发,他本想设法 接近皇帝,攀附权贵,沿着传统的升官之路走下去,怎奈“生于末世这偏消”! 从太平军起义,李鸿章前去平反开始,他的一生就注定跌宕起伏。 二、悲剧外交家 1870年,此时发生了一件决定曾李二人命运的大事,即天津教案。这是一 场平民攻击法国教会的事件,清廷本认命曾国藩处理此事,曾国藩审时度势,认 为应当按律处死相关责任人,然而清廷和民众均认为这是一种软弱的行为,朝野 上下甚至一度要求与法国一战。由于曾国藩和法国人的协议与朝廷和民众的期望 差距太大,曾国藩甚至背上了卖国贼的骂名,朝廷随即让李鸿章接替曾国藩,交 接当年,曾问李:“你与洋人交涉,准备怎么办?”李回答:“我想与洋人交涉, 不管什么只同他打痞子腔。”而当年的法国正忙于与普鲁士的普法战争,无暇顾

近代史论文——李鸿章

读《李鸿章传》有感 书名:李鸿章传出版社:中华书局时间:2012年8月 作者: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近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学者。任公之学术涉猎广泛,且均有建树,其中尤以史学研究成绩最著,其《中国历史研究法》及其《补编》、《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清代学术概念》等等,已成为今人国学入门之必读书目。梁启超先生心中的理想传记,“是以一个伟大人物对于时代有特殊关系者为中心,将周围关系事实归纳其中;横的竖的,网罗无遗。……此种专传,其对象虽之一个人,而目的不在一个人”。以此而言,《李鸿章传》则正为其理想之人物传记。 全书提纲挈领,紧紧围绕李鸿章一生之关键活动,分列“李鸿章之位置”、“李鸿章未达以前及其时中国之形势”、“兵家之李鸿章”、“洋务时代之李鸿章”、“中日甲午战争之李鸿章”、“外交家之李鸿章”、“投闲时代之李鸿章”、“李鸿章之末路”等主题,夹叙夹议,纵论李鸿章之一生。 这本书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洋务时代之李鸿章”、“中日甲午战争之李鸿章”。洋务时代之李鸿章—“洋务”泛指清政府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生关系的一切事务。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在中国社会发生的洋务运动,是一场清政府为了拯救其垂危统治,以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创办和发展军用工业、民用工业企业,编练建设新式海军海防、陆军,并相应培养新型人才为中心,以达到目的的活动。 书中指出“李鸿章所办洋务,略举于是矣。综其大纲,不出二端:一曰军事,如购船、购械、造船、造械、筑炮台、缮船坞等是也;二曰商务,如铁路、招商局、织布局、电报局、开平煤矿、漠河金矿等是也。”同时他兴革教育,培养新式人才。在洋务运动过程中,李鸿章深感人才的重要性。他看到科举培养出来的人,“沉浸于章句小楷之积习”,“所用非所学,所学非所用”,不符合洋务事业的要求,必须变革科举制度,培养新人。 中日甲午战争:它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在这次战役中,李鸿章苦心经营20年的北洋海军全军覆没。对于李鸿章而言,甲午战败是他一生的耻辱,签订《马关条约》更是他一生的耻辱。 正如书中所说,李鸿章失去机会一共有三件事,“光绪十一年,李鸿章与伊藤博文在天津定约,载明异日朝鲜有事,中日两国欲派兵往,必先互相知照。于是朝鲜又似为中日两邦共同保护之国,名实离奇,不可思议。后此两国各执一理,纠缠不清,实基于是,而其祸本不得不谓外交遗策胎之。此为李鸿章失机第一事。”“论者谓袁世凯欲借端以邀战功,故张大其词,生此波澜,而不料日本之蹑其后也,果尔,则是以一念之私,遂至毒十余万之生灵,隳数千年之国体。袁故不能辞其责,而用袁听袁者,不谓失知人之明哉?此为李鸿章失机第二事。”“平时兵力,已不能如人,而临时战备,又复着着落后,使敌尽扼要冲,主容易位,盖未交绥而胜负之数已见矣。此为李鸿章失机第三事。”三机既失,战事遂开。 我眼中的李鸿章1、是推动中国社会从传统向近代转轨的一个人,李鸿章堪称洋务运动的首脑和旗帜。洋务运动是时代的产物,是对外国殖民地侵略和世界近代化浪潮冲击所做出的积极回应,是中西文化碰撞和交融的初步结果。虽然不可能使中国摆脱传统的农业社会,实现资本主义近代化,但却导致封建体制的破裂和资本主义的萌生,从而使中国社会在从传统向近代转轨的路途上迈出了第一步。2、是促进中国向半殖民地沉沦的一个人,李鸿章长期跻身于晚晴“外交第一冲要”。外交的成败,取决于综合国力的强弱和外交政策的正误。李鸿章推行

历史论文 评价李鸿章

李鸿章 李鸿章出生于1823年,卒于1901年,安徽合肥人。李鸿章本名为章桐,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清朝追赠其为太傅、晋一等肃毅侯、谥文忠。其身后被慈禧太后称赞为“再造玄黄”之人。世人多尊称李鸿章为李中堂,也称他为李合肥。李鸿章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他是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晚清重臣,被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从李鸿章的基本背景来看,他是一个晚清很重要的人。李鸿章还著有《李文忠公全集》。 “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定将捷足随途骥,哪有闲情逐水鸥?遥指芦沟桥畔月,几人从此到瀛洲?”这是李鸿章在道光二十三年遵父命,北上入京时所作的《入都》中的一首。可见李鸿章有报国的志向和出众的才能。 李鸿章发迹之事是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咸丰十年,太平军二破江南大营后,清政府在整个长江下游地区已失去最后一支经制军主力。上海正面临着太平军的威胁,当曾国藩与李鸿章商议,李鸿章欣然应命,于是开始招募和组建淮军。此时形势极为严峻。上海是当时全国最大的通商口岸,是江南财富集中之地。李鸿章的淮军抵达上

海时,正直太平军第二次大举进攻。李鸿章面临着能否守住上海并徐图发展的重大考验。李鸿章面对着上海官绅和外国雇佣军的嘲笑,牢记恩师的教诲“以练兵学战为性命根本,吏治洋务皆置后图”,并激励将士,说:“军贵能战,待吾破敌慑之。”不久,淮军果然于当年下半年独立进行了虹桥、北新泾和四江口三次恶战,李鸿章亲临前线指挥,成功守住了上海,顿时令中外人士刮目相看。后来,李鸿章配合曾国藩的湘军攻下了天京。江苏肃清后,李鸿章受封一等肃毅伯,赏戴双眼花翎。 李鸿章镇压太平军,维护了封建统治,被看作是他人生留下的挥之不去的污点。但是,他身为一个清政府的官员,他能怎么办。太平军虽是为了推翻腐败的清政府,他人看来这是正义的农民起义。但太平天国真的能代表中国的先进领导吗?如果洪秀全真的通知了中国,中国将陷入怎样的境地呢? 李鸿章在洋务运动时期的起落。 李鸿章军功显赫,历任江苏巡抚、湖广总督,终于在1870年继曾国藩出任直隶总督,后又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筹办洋务,成为同治、光绪两朝的地方重臣。因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手握兵权,统领一方,有人甚至称其“坐镇北洋,遥执朝政”。 李鸿章是洋务派的重要代表之一。李鸿章曾说:“练兵

近代史辩论赛资料

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各个方面的危害,对任何一个中国人来说都是刻骨铭心的。 政治上,分为内政、外交、司法、领土四个方面:中国内政混乱,最高统治者实际上是外国侵略者控制中国人民的工具而已。在百余年间,清政府成为傀儡,袁世凯充当走狗,各大军阀依托资本帝国主义势力钩心斗角,蒋介石为巩固实力而靠向美国......这种窝里斗无疑让危难中的中国雪上加霜,一只大象就这样死死睡去。弱国无外交,中国与外国人打交道,总是处于被动地位,对外一致妥协、退让。例如资本帝国主义把持中国海关,安排全部的高级职员,最重要的是其涉及与外国人交涉的各种事务。中国近代司法因“领事裁判权”而崩溃。外国人再华一切民事、刑事诉讼,均由领事询明办理,令其可以在中国横行不法,中国政府却无权干预。近代中国的领土丧失了独立性,变得四分五裂。侵略者通过武力割占中国大片领土,强设中国租界,强占中国港湾。 经济上,不仅是那数不尽的赔款,更有那无法估量的财物被抢被毁。初步统计,中英南京条约赔款2100万银元,天津条约赔偿英法两国军费各200万两,赔偿英商损失200万两白银,北京条约对英法两国赔款各增至800 万两白银,中日马关条约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白银,辛丑条约四亿五千万两,分三十九年还清,本息折合九亿八千多万两......至于被抢被毁的财物,随手就是一大把: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仅庄王府一处掠夺的金银就堆积如山;被誉为“万园之园”、“世界园林的典范”的圆明园费银亿万建造经营而成,却于1860年10月被英法联军洗劫,成为一片废墟;掠夺完民脂民膏后,对所有房屋一律烧毁,对所有不能搬运的文物亦一律焚毁......另外,资本帝国主义还开办银行,如英国的汇丰,德国的德华,日本的横滨正金,俄国的华俄,法国的道胜,美国的花旗等等,对中国进行商业投机,并操纵汇价、滥发纸币;控制现代交通运输,其中铁路占93.1%,航运亦占绝大部分;开采矿山,依仗特权,低价收购开矿权,以牺牲中国人民的利益加快发展其资本主义经济。由于种种原因,造成近代中国经济的落后和人民的贫困。 文化上,资本帝国主义主要通过奴化教育和宗教扩张来实现侵略的目的。外国侵略者,尤其是小日本,企图通过对中国儿童的思想控制达到永久性侵略,不停地灌输同化思想,致使中国近代确实出现不少叛徒、汉奸、卖国贼。日本的“大东亚共荣圈”只是发动战争的一个可笑的借口。外来宗教不仅积极参与侵略中国的活动,刺探、搜集大量军事情报,而且仗势欺人,压迫中国人民,甚至公开干涉中国内政,鼓吹对中国发动侵略。 军事上,资本帝国主义不但是野蛮地进攻中国军队,还屠杀无辜的百姓。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关天培、陈化成、邓世昌、丁汝昌、林永升、聂士成、左宝贵等许多爱国将领为国捐躯;旅顺大屠杀、南京大屠杀、江东六十四屯惨案等事迹残害了无数的中国普通劳动人民。 不过,在肯定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危害的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其客观上的推动作用。 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是残酷的,这从反面教育了中国人民,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人民的思考、探索与奋起。早期的维新思想开启了向西方学习的道路,预示着民族意识的觉醒。接着,一系列运动兴盛开来:太平天国运动、反割台斗争、义和团运动、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等,再加上工人的罢工,粉碎了外国侵略者的统治意图。资本帝国主义的资本输出,也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然而,这毕竟只是产生危害时的本能反抗,即使没有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也将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实现,所以,无论如何,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伤害“——对生命的伤害。从鸦片战争开始,紧接着就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外国侵略者屠杀了大批中国人民,诸如在甲午战争中,日本制造的旅顺大屠杀惨案;1900年俄

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李鸿章的那些事

题目:李鸿章的那些故事 摘要: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在中国社会发生的洋务运动,是一场清政府为了拯救其垂危统治,以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创办和发展军用工业、民用工业企业,编练建设新式海军海防、陆军,并相应培养新型人才为中心,以达到富强目的的活动。从一定意义上说,洋务运动是中国早期的近代化运动。洋 等人,而经营时间最长、兴办洋务事业最多、贡献最大的则是李鸿章。洋务运动初期,李鸿章是洋务派中最先从行动上向西方学习的人。1870年李鸿章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坐上了封疆大吏的第一把交椅,拱卫京师达25年之久,成为“疆臣领袖”,“真正宰相”。这期间,李鸿章大刀阔斧地兴办洋务,引领全国的洋务事业,成为洋务运动的旗手,洋务派的首领,作出了惊人的业绩。 关键词:全权大臣,外交,不平等条约 一:人物简介 (一)历史经过:1865年,李鸿章在署理两江总督任上,鉴于原设三局设备不全,在曾国藩支持下,收购了上海虹口美商旗记铁厂,与韩殿甲、丁日昌的两局合并,扩建为江南制造局。与此同时,苏州机器局亦随李鸿章迁往南京,扩建为金陵机器局。于是,中国近代早期的四大军工企业中,李鸿章一人就创办了三个。尔后,在引进西方设备进行近代化生产的实际操作中,他又进一步得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则或专设一科取士,士终身悬以为富贵功名之鹄,则业可成,艺可精,而才亦可集”,反映出其认识的深化。 同治十一年底,李鸿章抓住时机,督办创立了“轮船招商局”。这是中国第一家民营轮船公司,也是中国近代最大的民用企业。其后,在整个七八十年代,李鸿章先后创办了河北磁州煤铁矿、江西兴国煤矿、湖北广济煤矿、开平矿务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山东峄县煤矿、天津电报总局、唐胥铁路、上海电报总局、津沽铁路、漠河金矿、热河四道沟铜矿及三山铅银矿、上海华盛纺织总厂等一系列民用企业,涉及矿业、铁路、纺织、电信等各行各业。在经营方针上,也逐渐由官督商办转向官商合办,从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中国近代化开始的标志。

近代史辩论李鸿章

1.辩题. 辩题:李鸿章是千古罪人还是一代能臣? 2.选取原因与价值 原因:李鸿章不仅是中国近代史上争议最大的历史人物之一,也是一位影响了近代中国近半个世纪的晚清军政重臣。李鸿章是晚清时期的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他与奕?、曾国藩等人主动引进西方设备和技术,积极创设近代企业,兴办洋务,为我国的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做出了贡献。但他也曾经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等多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严重损害了我国的利益。那么,李鸿章一生的所作所为究竟称得上是罪人,还是能臣?他的功与过究竟哪个更大一些呢? 价值:历史的海洋让我们认识到,漂流在历史之海中的人物从来都是值得世人去借鉴或考评的样本,“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人物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在评价历史人物时要把人物放在他所处的历史条件下来进行,决不能脱离当时的社会现实。正确地评价历史人物能让我们客观地看待事实和真相,不以偏概全,在生活中也能学会客观看待事物。 3.正方:李鸿章是千古罪人反方:李鸿章是一代能臣 4.正文: 正方: 1. 青年时代伙同曾国藩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和捻军,极力维护清王朝腐朽统治,成为农民革命的刽子手,代表历史的反动。

2. 同治十年,沙皇俄国与新疆游匪阿古柏勾结,出重兵占领了新疆伊犁地区,并妄图鲸吞整个新疆。以李鸿章为代表的一伙人竟然想放弃西北大片国土,极力反对左宗棠西征,这更加体现其应对大事软弱的一面。 3. 1883年底,法国军队攻击驻越清军,中法战争爆发。但是在这危急时刻,李鸿章却采取了“不可衅自我开”的妥协退让方针,把战争的主动权拱手让给了法国人,使清军在军事上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1884年7月,当法国舰队司令孤拔率领法国舰队以游历为名,强行进入福建水师基地——马尾军港时,李鸿章再三告诫福建水师“未可与欧洲列强轻言战事”,还严谕“不准先行发炮,违者虽胜亦斩”。结果福建水师伤亡惨重,11艘军舰全军覆没。 4.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后,李鸿章命令清军“先定守局,再图进取”。致使七万清军滞留平壤,贻误了战机。平壤战役发生后,李鸿章在中日战争中害怕北洋水师的失败会危及自己在清政府中的地位,为保存自己派系的实力,借口北洋水师“仅是守口,实难纵令海战”,命令北洋舰队“保船避战”,躲进威海卫军港,不准巡海迎敌,使黄海制海权为日本舰队所控制。 5. 李鸿章签订许多不平等条约。1885年《中法新约》使法国控制越南,中国西南门户大开。1895年《马关条约》不仅仅中国丢掉了台湾,而且还有2亿两白银的赔款。赔款相当于日本20年或清政府3年的财政收入,这难道能忽视吗 据此,我方认为李鸿章罪行累累,罄竹难书,他绝对是千古罪人。

近代史人物评析 李鸿章

近代史人物评析李鸿章 李鸿章,字子黻,号少荃。晚清四大名臣之一,他的一生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其出身于当地望族,少聪敏,仕途得意,年仅24岁就考取进士,从曾国藩学经世之学,慨然有天下志。道光三十年,有贼太平起于广西,聚众百万,震动天下。李鸿章先随曾国藩与太平天国大战,后又回乡组建淮军,率军与太平天国在江南血战数年,收复苏、常二州,又与湘军一同攻下南京,平定太平天国。几年后,又率军镇压捻军。可谓是“一身转战三千里”,保住了即将崩溃的晚清。 天下暂时平定后,李鸿章华丽的一个转身,成功的完成了由“岀将”到“入相”的转变。在李鸿章的带领下,晚清开始了第一次改革——洋务运动。李鸿章先后创办了轮船招商局、河北磁州煤铁矿、江西兴国煤矿、湖北广济煤矿、开平矿务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山东峄县煤矿、天津电报总局、唐胥铁路、上海电报总局、津沽铁路、漠河金矿、热河四道沟铜矿及三山铅银矿、上海华盛纺织总厂等一系列民用企业,涉及矿业、铁路、纺织、电信等各行各业。从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中国近代化开始的标志。不过李鸿章始终没有逃脱时代对思维的束缚,他本人及其家族都从洋务中大发横财。 同时,这位靠军功起家的晚清名臣也没有忘了整修武备。他提出“海防论”,积极倡议建立近代化的海军,系统提出以定购铁甲舰、组建北、东、南三洋舰队的设想,并辅以沿海陆防,形成了中国近代海防战略。这段时间可以说是李鸿章人生的顶峰,手握军政大权,行数百年未有之变革,甚至有人称其“坐镇北洋,遥执朝政”。 可惜,甲午海战一下子将李鸿章打落到了尘埃之中。甲午海战战败后,李鸿章奉命出使日本以求和谈。尽管行前清廷已授予李鸿章割地赔款的全权,但他仍期望“争得一分有一分之益”,与日方代表反复辩论。在第三次谈判后,李鸿章于会住处的路上遇刺,世界舆论哗然,日方因此在和谈条件上稍有收敛。然其最后终是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有人因此痛斥李鸿章卖国,但国势如此,岂又是人力可回!1901年9月7日,再一次代表大清国与11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不平等条约《辛丑条约》的李鸿章,在签字回来后再一次大口地吐血——“紫黑色,有大块”,“痰咳不支,饮食不进”。后两月,病逝于北京。 李鸿章年少时就抒发出“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的壮志,可惜他忙了一辈子也没有能挽救晚清。慈禧不信任他,因为他是汉人。朝中大臣又和他相互制衡,他终其一生也只能勉强涂饰、东补西贴,维持个表面光鲜。 观李公一生,犹如观晚清之变迁。李公年少风流,锐意进取,正值晚清平定内乱,百废待兴之时。及至总督,掌一方大权,推行洋务运动,正如晚清之中兴。公之暮年,如陷泥沼,有志而不得展,有力而不得施,岂非晚清受制于列强之缩影乎?公既亡去,则清又余国祚几何?

《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读书笔记

《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读书笔记 学习中国近代史,不得不提的一个人就是李鸿章,梁启超先生曾经说过:李鸿章的历史,就是大清国四十年的历史。我们读李鸿章,其实也是在读清朝这个老大帝国的衰落与悲凉晚景。然而,一百多年来,人们对他的评价都是褒贬不一,没有定论。最近读了中国社科院研究员?近代史专家雷颐的作品《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这本书以晚清名臣李鸿章从发迹到去世的一些重要奏折和信函作为切入口,进行了目光独到的解读。从表面上看,他从“为官”?“外交”和“洋务”这三个方面考察了李鸿章一生的为人处世,堪称学术界第一次“正说李鸿章”,实际上作者在展现李鸿章由幕僚到封疆大吏到晚清重臣的发迹轨迹的同时,更向读者展现了这一幕背后,晚清帝国逐步崩溃的全过程。 李鸿章所处的时代是中国遇到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海禁大开、强邻环绕的时代,是中华文明遇到西方文明挑战,中国开始重新认识自己,从封建专制国家向近代国家转型的时代。中国第一支海军,第一批留学生,第一个煤矿,第一个驻外使领馆,第一条铁路,第一个电报,这些第一个无不刻着李鸿章的名字。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这些内忧外患中到处都有李鸿章的影子。李鸿章的个人命运是末代中国从衰落走向灭亡的见证,是中国逐渐被迫开放的写实,他是中国驶向世界的第一个舵手。 从他步入仕途官阶之始,就正是西方列强肆志于东方,“西力东渐”的时代。李鸿章活跃于政治舞台之日,正值晚清社会从传统向近代、从独立国家向半殖民地演化的过渡时代。时代造就了李鸿章,而李鸿章也以自己的言行在绚丽多彩的时代画卷上深深地打上了个人的印记。李鸿章人生旅途,跨越道、咸、同、光四朝,出将入相,“坐镇北洋,遥执朝政”,涉及晚清几乎所有重大历史事件。他身为清朝“柱石重臣”,植根于封建主义而又倾向资本主义,忠实于传统营垒而又颇具改革精神,所言所行,往往新旧纷呈,中西杂糅,内则“开拓”与“因循”毕具,外则抗争与妥协并存,因而有时是顺乎时代潮流,有时又是阻挡历史车轮。 和晚清很多汉族大员一样,李鸿章的发迹,走的也是从书生到带兵官的路子。李鸿章在给曾国藩做幕僚时,以其见识独特和文笔优美而深得曾氏的赏识,曾国藩赞许他“所拟奏咨函批,皆有大过人处,将来建树非凡,或竟青出于蓝,亦未可知”。李鸿章作为晚清第一重臣,是一个很会在官场运筹帷幄的人。1898年戊戌政变,慈禧太后重训朝政,光绪被囚,康、梁逃往海外,朝廷大批清查维新人士。李鸿章却暗中保护一些维新人士,并和康有为、梁启超暗中联系。有人告他是维新派,慈禧因此问他:“有人说你是康党。”李鸿章回答:“臣实是康党,废立之事,臣不与闻;六部诚可废,若旧法能富强,中国之强久矣,何待今日?主张变法者即指为康党,臣无可逃,实是康党。”慈禧听后默然。在这里,慈禧太后最关心的是自己的权力,是支持自己主政还是支持光绪主政,其他事,诸如是不是支持维新主张变法,则在其次。李鸿章作为洋务健将,改革口号喊了很多年,主张变法这一条是怎么也赖不掉的,但既然当权的是太后,那只要表明自己并没有紧跟皇上就行了。 由此李鸿章的官场智慧可见一斑。李鸿章的官场心机、政治手段,尤其是其向皇帝上奏折的功夫堪称一绝。可以这么说,凡是有上下级关系存在的地方,本书都值得反复研读和收藏。从一介书生到晚清第一重臣,给朝廷打报告的艺术,改革家的风骨,痞子手段与外交荣辱。 奏折是高级官员呈给朝廷的报告、请示和建议,凡是稍稍重要一点的事,大臣们都要向朝廷汇报请示。然而,皇帝每天都要批阅大量的奏折,所以奏折不能写得太长,或者说要尽可能用简短的语言来陈述。但是所上奏的事又大多数都是国家、地方的政治、军事、经济大事,其中不少又与上折者个人利益甚至身家性命息息相关,如何以最少的文字陈明原委、说透道理,委实不易。可以说,奏折中的每一个字都十分珍贵,都不能浪费,可谓是一字千金。如何写奏折、广而言之下级如何向上级报告,确实大有学问。 李鸿章确实为中国近代外交的“第一人”,生逢于大清最黑暗、最动荡的年代,他的每

近代史论文:浅析李鸿章的历史功过

浅析李鸿章的历史功过 摘要: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四十年来,中国之大事,无 不与李鸿章有关系。”对这样一个复杂人物的评价,在他盖棺后的近百年来“论犹未定”。误国、卖国之罪不可否定,但也还有爱国进取之心。他作为近代中国一位非常复杂的历史人物,在不同时期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李鸿章虽然难以承载“英雄”桂冠,但为“时势所造”和影响“时势”进程则是不争的事实。看待一个人应客观更立体,这个擅长外交的李中堂也绝不是一无是处。如果我们抛弃故有的偏见,客观地考察他的生平,去阅读这位晚清重臣的一生,我想大家会发现一个与以往观点不同的李鸿章。 关键词:李鸿章、洋务运动、近代化、外交、忠臣 正文:李鸿章所处的时代是中国遇到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海禁大开、强邻环绕的时代,是中华文明遇到西方文明挑战,中国开始重新认识自己,从封建专制国家向近代国家转型的时代。中国第一支海军,第一批留学生,第一个煤矿,第一个驻外使领馆,第一条铁路,第一个电报,这些第一个无不刻着李鸿章的名字。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这些内忧外患中到处都有李鸿章的影子。李鸿章的个人命运是末代中国从衰落走向灭亡的见证,是中国逐渐被迫开放的写实,他是中国驶向世界的第一个舵手。 李鸿章是何许人?李鸿章字渐甫,号少荃,1823年(道光三年)生于安徽省庐州府合肥县的一个官僚地主家庭。1847年在科举的道路上爬上了进士的名位,开始跻身于封建统治者的行列。 从他步入仕途官阶之始,就正是西方列强肆志于东方,“西力东渐”的时代。李鸿章活跃于政治舞台之日,正值晚清社会从传统向近代、从独立国家向半殖民地演化的过渡时代。时代造就了李鸿章,而李鸿章也以自己的言行在绚丽多彩的时代画卷上深深地打上了个人的印记。李鸿章人生旅途,跨越道、咸、同、光四朝,出将入相,“坐镇北洋,遥执朝政”,涉及晚清几乎所有重大历史事件。他身为清朝“柱石重臣”,植根于封建主义而又倾向资本主义,忠实于传统营垒而又颇具改革精神,所言所行,往往新旧纷呈,中西杂糅,内则“开拓”与“因循”毕具,外则抗争与妥协并存,因而有时是顺乎时代潮流,有时又是阻挡历史车轮。 他以军事起家,纵横于晚清外交界,弛名于西方,为晚清一代“兵家”和“外交家”,代表晚清政府主持签订了《烟台条约》、《中法新约》、《中日马关条约》、《中俄密约》及《辛丑条约》等近代史上一系列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重大不平等条约。同时又对晚清近代化进程做出过贡献,史学界中有人称他为中国近代化的“奠基人和创始人”。 1、军事近代化上 李鸿章是晚清政府中较早认识到要向外国学习先进武器才能“自强”的官僚

近代史报告

中国近代历史人物评述——李鸿章 摘要:李鸿章是晚清重臣,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每当回顾中国近现代史,就不可能不面对李鸿章及其所代表的晚清政府。纵观李鸿章一生,可圈可点处众多,但是在皇权体制下,没有实现其抱负,这是民族和个人的悲哀。建国后对李鸿章的评价大有偏颇,往往把李鸿章看作卖国贼,这个观点与历史是不完全相符的。我们应该本着尊重历史、尊重现实的态度和原则,来重新审视这一历史人物,做出较为客观公正的评价。关键字:李鸿章洋务运动一、李鸿章的生平 李鸿章,世人多尊称李中堂,安徽合肥人,中国清末重臣,同时是将领兼外交官,被西方人称呼为“东方的俾斯麦”,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淮军创始人和统帅。道光二十七年,李鸿章考中进士,后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身后被慈禧太后称赞为“再造玄黄”之人。李鸿章与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著有《李文忠公全集》。二、李鸿章的功 说到李鸿章对历史的贡献,他奉曾国藩之命整顿团练,招募新兵编练淮军,并成为当时清朝战斗力最强的军队。他提出“海防论”,积极倡议建立近代化的海军,并组建了北洋水师。虽处于清政府的腐朽通知下,他仍在外交中对积贫积弱中国的处处维护。但最为后人称道的是他参与并领导了洋务运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纵观整个洋务运动全过程,不难发现,在众多的倡导组织洋务活动的官僚中,与洋务运动相始终的只有李鸿章一人。在所有的洋务官僚中,李鸿章兴办的洋务事业最多,涉及的范围最广,取得的成绩也最显著,中国近代化的许多“第一”都与他的名字联在一起。如中国第一家近代化企业、中国第一家由中国人自己修筑的商业铁路、中国人自行架设的最早的电报线、中国第一批官派留学生、中国第一支近代化的海军等等。因而他被看作是洋务派的旗帜,洋务运动的旗手。他以办洋务求“自强”为己任,摆出“舍我其谁”的姿态,并雄心勃勃地表示:“我朝处数千年未有之奇局,自应建数千年未有之奇业。”其开展的洋务运动中才能可以说是表现的很充分的,业绩是明显的,这些至少反映在以下这样几个方面: (一)、引进西方军事工业,建设近代化国防。 1862年,淮军首先接受近代军事装备与训练,这是中国陆军近代化的肇始。此外,李鸿章还派遣数批军官、工匠出国学习制造、驾驶。自1871年至1894年,李鸿章购船、练兵、筹办海防,加速了中国的海防近代化。1891年李鸿章创建的北洋海军初具规模,为中国国防近代化打下了基础。 (二)、创办民用企业,建设中国近代化工业体系。 在洋务派创办的20多家民用企业中,其中李鸿章于1872年委派朱其昂在上海成立的轮船招商局,是洋务运动中由官办转向官督商办的第一个企业,也是民用企业中最有成绩的一个企业。继开办轮船招商 局之后,李鸿章又于1877年设立开平矿务局;1882年创办上海机器织布局;1888年主持开办漠河矿务局;1880年这里天津铁路公司。从1882年开始,李鸿章在中国东部沿海共创办了6家大企业,涉及开矿、航运、电讯、交通、纺织等五大工业部门,建立了中国近代工业体系的雏形。 (三)、派遣使节,开展近代化外交活动。 他奏请清政府将具有一定外交才能的三四品京堂大员,分别派驻日本、美洲、欧洲各国。1875年12月,清政府正式任命陈兰彬、容闳为外交使节,出使美国、西班牙、秘鲁;1876年11月派候补侍郎郭嵩焘,刑部员外郎刘锡鸿出使英国。 (四)、办学堂、遣留学、译西书,培养近代人才。 李鸿章在1863年仿照同文馆创办上海方言馆,选拔江浙地区14岁以下的儿童入馆学习外

中国近代史辩论赛观后感

中国近代史辩论赛观后感 星期三的下午,数科和信管的同学进行了一场激烈的辩论赛,题目为:暴力革命还是和平改良更有利于中国的进步。数科的为暴力革命更有利于中国的进步,信管的为和平改良更有利于中国的进步。这次辩论赛不仅展现出了双方同学们敏捷的思维和优异的口才,更让我们对中国的近代史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尤其是信管的一辩和数科的三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开始,信管的一辩阐明改良的定义。他说革命和改良都是革命,但是在革命之前加个和平的前缀,就是和平改良。进而他对中国近代史成功的改良进行了一些举例。而数科则把眼光进一步放长远,纵观整个中国近代史,将和平改良和暴力革命进行了对比,从而得出结论“暴力革命更有利于中国的进步”。 但是对于这个问题我也有自己的见解。暴力革命还是和平改良更有利于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就要看哪个社会变革运动有没有能实质上改变中国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从而推动当时的社会向前发展。首先说一下和平改良,在清末,康有为的改良没有成功,梁启超的改良也没有成功。其实最根本的原因是他们没有看到和了解到,当时的根本原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不能相互适应。改良已经无法满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适应关系。它只能做到在一定范围内调解,但是当时社会,在调和的作用下也不能改变现状。 而革命则是彻底的打碎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体制和部分封建文化,但不是全部的,很多残留的腐朽文化至今存在。但是革命也有弊端。就是在跟命中我国丧失了很多优良的文化传统和净化文化,使之没有很好的传承。以至于外来文化的腐蚀程度如此之大都是与此息息相关的。 关于近代历史,当时中国处于一个落后的阶级社会,即存在两大对立的阶级,两大对立阶级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比如农民对于土地的需求,地主肯定不能解决。而且后来外国殖民主义的入侵,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如果中国进行改良则必然影响到封建统治者和殖民主义列强的利益,殖民主义列强不可能希望中国变强大,面对当时的外强内弱,所以在当时那个社会和平改良只不过是一个梦想而已,真正想要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还是需要武装革命解决,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问题。 事实也证明了这一切,戊戌变法,就是典型的例子。孙文上书当时的国务大臣李鸿章,要求进行变革改良,但最终被拒绝,都证明和平改良不行,无论资产阶级,无产阶级,都是受压迫的阶级。压迫和被压迫显然是不平等的,何来和平改良?你要想和平改良,他怎会听从一个受其压迫的建议,就算有所采纳,那也与当初的口号纲领有很大关联。这就是妥协,软弱。一再妥协,一再软弱,最终就是失败。 因为中国人不善于民族整体的学习,被封建专制统治了两千多年,中国的很多思想意识都已经根深蒂固并且不善于开拓进取,包袱太沉重,很难自我调节成功,统治阶级维护自己利益的手段高超而且狠毒,没有一个统治者会心甘情愿的交出自己的权力,所以仅靠一小部分人的力量而且又没有什么力量作为后盾的少数变革者迫使统治者改良变革是不可能的。 所以,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理应要靠另外的一种力量来打破现状。当阶

李鸿章(1823—1901)可谓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李鸿章(1823—1901)可谓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李鸿章(1823—1901)可谓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旧文体,凡记载一人事迹者,或以传,或以年谱,或以行状,类皆记事,不下论赞,其有之则附于篇末耳……四十年来中国大事,几无一不与李鸿章有关系。故为李鸿章作传,不可不以作近世史之笔力行之……李鸿章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原,当此十九世纪竞争进化之世,而惟弥缝补苴,偷一时之安,不务扩养国民实力,置其国于威德完盛之域,而仅摭拾泰西皮毛,汲流忘源,遂乃自足……庸有济乎? ——据梁启超《李鸿章传》 材料二建国后到“文革”前,史学界对李鸿章基本以“大卖国贼”、“大买办”看待。“文革”中,李鸿章更是“崇洋媚外”、“投降卖国”的同义语。李鸿章为当时的史学界所不齿是众所周知的。然而,今天人们对李鸿章的评价又一反前述,由全面否定到基本肯定。有人甚至评价说,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化迈出第一步的带头人物,对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起了推动作用。有人写文章讲李鸿章的爱国思想、民族主义,即便签订

不平等条约也很难给他扣上卖国主义的帽子等等。总之,与过去几十年相比,李鸿章在今天格外得到人们的青睐。 ——据夏东元《关于李鸿章研究的几个问题》 (1)据材料一,记载一人事迹的中国旧文体有哪些?分析梁启超的史学观受当时什么思潮的影响?(7分)(2)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仅摭拾泰西皮毛,汲流忘源”是李鸿章主持的何事?梁启超说他与李鸿章“于政治上为公敌”,请用史实加以说明。(10分) (3)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时代背景分析“文革”结束前后对李鸿章评价发生变化的原因。你认为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会受哪些因素的影响。(10分) 38.(27分) (1)旧文体:传(列传)、年谱、行状。(3分,每点1分) 分析:西方史学思潮、进化论思潮、救亡图存思潮。(4分,每点2分,答出2点即可) (2)史事:洋务运动。(2分) 说明:梁启超在政治上主张维新变法,在中国实现“君主立宪”,为此发动“戊戌变法”;李鸿章在政治上主张维护清朝的专制统治,反对维新变法,发动“戊戌政变”,镇压维新派。(8分,两人的主张各2分,事件各2分) (3)原因:“文革”结束以前,受左倾思想特别是“以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