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市的历史和今天

潮州市的历史和今天
潮州市的历史和今天

潮州市的历史和今天

每个潮州人都需要知道潮州的真实历史,而不是知道被篡改过的历史。

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设置海阳县,县城就在现在的潮州市。东晋义熙九年(公元413年)建立义安郡,郡治便设在海阳县。潮州建制的历史应该从设置海阳县算起,是一千六百七十余年。

始置潮州

【始置潮州】隋开皇十年(590),隋开皇十年全国废郡设州,取消义安郡,撤销海阳县,另建义安县,隶属循州。翌年,在义安县地设州一级政权,并以"潮水往复"之故,命州名为"潮"。潮州领义安、绥安、海宁、潮阳、义招、程乡等6县。这是潮州名字在历史上的第一次出现。

陈棱发兵击流求

【陈棱发兵击流求】隋大业三年(607),炀帝杨广派羽骑尉朱宽航海求访异俗。朱宽得到船师的帮助,两次从义安郡(即潮州)浮海到流求国(今台湾省)招抚流求国王,流求王不从。大业六年(610)二月,隋炀帝派武贲郎将陈棱、朝请大夫张镇周率领东阳兵一万多人,从义安郡出发,航海到流求,击败了流求国,斩流求王欢斯葛刺兜,俘获数千当地居民回归。

韩愈刺潮

【韩愈刺潮】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刑部侍郎韩愈因谏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是年正月十四日从长安起程,经过两个多月的长途跋涉,于三月二十五日抵达潮州。同年十月十四日"量移袁州"。韩愈治潮时间只有短短的8个月,但功绩卓著。首先是兴学重教,当他发现潮州州学荒废已久,随决意复置乡校,并起用了赵德这位"颇通经、有文章、排异端、宗孔氏"的进士出任海阳县尉,"专勾当州学之事"。并出己俸百千以为学本,从而使潮州文风蔚起,英贤辈出,赢得了"海滨邹鲁"的美名。此外,韩愈还十分关心农桑,修筑堤防,驱除鳄患,释放奴隶,使潮州生产得到发展,风气为之一新,他自己也赢得了民心和口碑,潮州韩文公祠柱联:"辟佛累千言雪冷蓝关从此儒风开海峤,到官才八月潮平鳄渚于今香火遍瀛州"(潮州古有瀛州之称),就是最好的写照。

宋帝逃亡潮州

【宋帝逃亡潮州】南宋景炎元年(1276)五月,宋丞相陈宜中等在福州拥立益王为帝,十一月,宋王室一行从海路流亡入泉州,见泉州守将蒲寿庚心怀异志,陈宜中、张世杰即备船护宋帝从泉州至厦门,经大担岛出港至潮州。抵潮后宋帝先驻红螺山,后驻南澳岛,宋都统张达率本地官兵前往保驾。不久,宋帝离开潮州,移驻惠来甲子门。

置饶平、澄海二县

【置饶平、澄海二县】明代中叶以后,沿海倭寇与海盗勾结,劫掠民财,活动猖獗。处于滨海的潮州,多次受到骚扰和攻打。由于当时作为府治所在的海阳县(今潮安县)幅员宽广,对沿海难于顾及,故于成化十三年(1477)割海阳东北部沿海毗邻福建省的8都建饶平县;嘉靖四十二年(1563)又割海阳东南部沿海3都、饶平7都和揭阳3都设澄海县,从而加强对沿海地带的防卫和管理。

潮州海禁

【潮州海禁】清康熙元年(1662),为防御郑成功的进攻,下令在潮州实行海禁,将沿海居民迁入内地50里;至康熙三年(1664)又再迁徙50里(包括今潮安县庵埠、彩塘、铁铺、官塘一带),禁止出海捕鱼和贸易。康熙五年(1666)撤销澄海县并入海阳县(至八年才恢复)。康熙十年(1671)重申海禁,不准闽粤二省船只过洋。海禁一直延续至康熙二十三年(1684)清政府收复台湾之后始解除,准许澄海、南澳等地居民回原籍耕种,准许对外贸易。海禁给潮州人民带来重大灾难,生产、贸易受到严重破坏。

潮州设海关

【潮州设海关】康熙二十四年(1685),清政府创设广州粤海关,立潮州庵埠海关为第三总口,下辖双溪口、溪东口、汕头口、潮阳口、后溪口、海门口、达濠口、澄海口、长路口、南洋口、府馆口、东陇口、樟林口、黄冈口、马塘口、北炮台口。总口地址在海阳县(今潮安县)庵埠水吼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战败的清政府与美、英、法三国代表签订了《天津条约》,规定五个滨海地区为通商口岸,潮州是其中一处。18 60年,潮州正式开埠,潮州海关就设在现汕头市。

修筑潮汕铁路

【修筑潮汕铁路】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旅居印尼苏门答腊的华侨张煜南等发起修筑潮州至汕头的铁路,是年十二月"潮汕铁路有限公司"奉准立案,次年八月十九日正式动工修筑,光绪三十二年(1906)全面竣工。路长39公里,投资200万元。光绪三十三年(1907),又筹筑潮州至意溪对岸韩江口支线,三十四年(1908)全线贯通,总长计42公里。潮汕铁路是中国第一条华侨投资建设的商办铁路。

黄冈起义

【黄冈起义】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四月,革命党人许雪秋、陈芸生、陈涌波等发动黄冈起义,一举占领了黄冈城。清潮州总兵黄金福立即带兵前往镇压,革命党人被杀害200余人,历时6天的黄冈起义遂告失败。

【海阳县改称潮安县】民国3年(1914年),海阳县改称潮安县。说明潮汕铁路并非汕头人所说的潮安县城至汕头的说法。

东征军进驻潮州

【东征军进驻潮州】1924年,国共两党合作正式形成。为肃清盘踞在东江的军阀陈炯明势力,广州大元帅府组成了东征联军。1925年3月7日,东征军一部进入潮州,黄埔军校教导团也同时进驻潮州。次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5月底,南北军阀互相勾结,在广州制造叛乱,企图颠覆革命政府。驻潮汕的东征军奉命回师广州平叛。7月1日,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正式成立。为彻底肃清陈炯明的势力,统一广东,国民革命军决定第二次东征。9月29日,东征军组成,蒋介石为总指挥,周恩来任总政治部主任,何应钦、李济深、程潜分别为一、二、三纵队队长。11月5日,国民革命军进驻潮州,9日潮州各界一万余人在西湖公园集会欢迎东征军。25日潮州农工商学各界在西湖举行隆重的祝捷大会,庆祝国民革命军第二次东征胜利。

创办黄埔军校潮州分校

【创办黄埔军校潮州分校】1925年12月18日,黄埔军校在潮州创办分校,校址设在中山路李厝祠内。蒋介石兼任黄埔军校潮州分校校长,汪精卫任党代表,何应钦任教育长(后由王绳祖接任),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分校举办了两期,共培养学生990余人,毕业生均分配在国民革命军中充当下级军官。1926年12月分校结束。

潮州七日红

【潮州七日红】1927年8月5日,南昌起义部队按计划撤出南昌,南下向广东进发。9月23日,起义军占领潮州城,周恩来、贺龙、叶挺、彭湃、郭沫若等同时到达。起义军的二十军第三师驻潮州,司令部设在西湖公园内的涵碧楼。在潮州,起义军帮助潮安成立革命政府,委任二十四师政治部主任陈兴霖出任潮安革命政府委员长。30日起义军撤离潮州,在潮州时间前后七天,史称"潮州七日红"。

【潮州海关改名】1950年1月13日,潮州海关改称汕头海关,2月13日汕头成为省直市,这个时候才有真正意义的“潮汕”区域,也说明汕头的通商口岸其实就是潮州通商口岸汕头港。

【潮州设立粤东办事处】1951年广东省政府在潮安彩塘设立粤东办事处,下辖潮汕专区,兴梅,东江专区和汕头市,这个时候的汕头归潮安的粤东办事处管辖,汕头还是潮州区域的汕头。

【粤东行政公署迁汕头】1955年9月23日,粤东行政公署由潮州市迁往汕头市,从此,一直是历代州、路、府以至民国的专署一级行政机构的所在地的,粤东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潮州城换成了汕头市,这里变成汕头地区。

【潮州恢复建制】1979年恢复市建制,1983年撤销县并入潮州市。1989年1月潮州市恢复为省辖市。199 0年由广东省定为副地级市。1991年12月经国务院年批准,原潮州市升格为地级市,同时扩大区域,管辖新恢复的潮安县、新设立的湘桥区、枫溪区和原汕头市管辖的饶平县。原潮州区域除已经划归梅州的丰顺,大埔,焦岭外,分别设立了潮州,汕头,揭阳三个地级市。

潮州《清明上河图》在陶瓷装饰艺术中的辉煌史及文化意义

潮州《清明上河图》在陶瓷装饰艺术中的辉煌史及文化意义 1 前言 《清明上河图》是我国最宝贵的一级国宝画作,也是北宋宫廷画家张择端绢本长卷的风俗画代表作。画卷以长528cm、宽24.8cm的全景式构图,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复杂的人物、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多变的画面中,细致而真实地描绘了北宋鼎盛时期汴梁京城汴河两岸城乡、街市、水道及社会生活的诸多风物场景,准确而生动地表现了12世纪我国都市各阶层人物的生活状况和社会风貌。其丰富的思想内蕴、独特的审美取向、高超的艺术功力和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使其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的经典之作,有中华第一神品之美誉。 2 《清明上河图》陶瓷装饰艺术的辉煌史 陶瓷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艺术符号,带着泥土的芬芳在民族母体中迅速发展。目前,《清明上河图》已成为陶瓷业备受青睐的艺术范本。特别是现代新技术、新产品的不断涌现,使陶瓷行业焕发出蓬勃生机。 潮州市是我国古陶瓷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历来以风格迥异的优质陶瓷蜚声于世,近年已进入到辉煌的发展时期。2004年4月,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陶瓷工业协会正式授予中国瓷都的荣誉称号。截止目前为止,笔者所看到的以《清明上河图》为题材的陶瓷作品有6项进入上海大世界基尼斯与英国吉尼斯世界纪录,广东独占5项,其中,4项都是由潮州陶瓷公司制作的。由此可见,潮州的陶瓷业已享誉中外,名闻遐迩。 如:步入潮州中国瓷都陶瓷陈列馆一楼大厅,迎面而来的即是那幅大型浮雕陶瓷壁画《清明上河图》。该壁画将原作的长宽高各扩大10倍,总面积扩大100倍。主图长52.87m、高2.48m,加上周围的配套花边、序和跋等图案与文字,全长共62m、高2.9m,由1352块浮雕瓷塑砖拼砌而成,壁面气势磅礴,景物万千,云蒸霞蔚,栩栩如生。站立在壁画前,瓷都流光溢彩的艺术视觉盛宴撼人心魄,仿佛跨越时空,领你回到了车水马龙的宋代汴京。壁画强大的艺术感染力,令受众陶醉在历史的长河中而流连忘返。此画于1998年8月获大世界基尼斯之最证书,次年曾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50周年的丰厚献礼。 1999年,继《清明上河图》大型浮雕瓷壁画之后,邱树江最小的微雕瓷画《清明上河图》再次夺魁登入基尼斯殿堂。该瓷画按照与原作1:1的比例,由三块微型浮雕瓷板烧制而成,总长547cm、宽30cm,主图长528cm、宽24.8cm。壁画玲珑剔透、造型优美、工艺细腻、人物神情毫纤毕现。2004年6月,邱树江通过潮州市人民政府,将此微雕捐赠给北京人民大会堂收藏。 彰显潮州大师工艺水平的精湛和千年古城艺术精髓的,还有出自潮州陶瓷艺术大师林礼腾之手的大瓷盘。该瓷盘直径达 2.15m,浓缩了《清明上河图》中的精华景点,着重形象的刻画和意境美的渲染。尤其突出虹桥周围的旖旎风光。作品的骨法用笔细腻娴熟,人物活灵活现,反映了作者精妙绝伦的绘画功力。该瓷盘采用独特的配方,特制的模具,精细的做工,经1300℃高温烧制而成。2004年12月以其精美独特的工艺荣获大世界基尼斯之最。2012年6月10日现身武汉国际会展中心,因其精美别致引来无数欣赏者惊叹不已。 目前,广东陶瓷作品入选大世界基尼斯之最的,还有广州番禺宝墨园内的大型彩绘浮雕瓷壁画《清明上河图》。这幅大型彩绘浮雕瓷壁画《清明上河图》,是由潮州枫溪江南有限公司精心制作的。该彩绘壁画保留了《清明上河图》原画的写真与风情。长52.85m、高2.48m。另加序和跋及饰边,全长62.8m、高7.3m。因其是彩绘壁画,画面显得喜庆热闹,图纹精细,色泽亮丽,与园中巧夺天工的自然景物融为一体,作为镇园之宝当之无愧。每天慕名前来参观者络绎不绝,无不深深感受到中华古老陶瓷艺术的强大生命力,以及深厚的文化内涵与不

潮汕文化的现状与发展

潮汕文化简介与发展 关键词:岭南;潮汕文化;传统 摘要:潮汕文化是古代南粤土著文化的基础上,融汇了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时代色彩和地域特征的区域性文化。它是岭南文化重要的一支,更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在当下社会很大程度上桎梏了它的发展,我们应该本着批判扬弃的原则,促使其向宏观、理性、深度的方向转变,研究潮汕文化的的现状,了解其丰富的内涵和特色,对于弘扬潮汕文化的优良传统,寻找潮汕民俗文化现代化的最佳路径,丰富中华文化的内容,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一、潮汕概况 潮汕大地是一处历史悠久,文化兴盛的文明之邦。长期以来,由于潮汕地区行政上属广东管辖,所以潮汕文化也一直隐蔽在省府文化——广府文化的背后,外界也常误以为,广东文化就是广府文化,对潮汕文化知之甚少。而事实上,潮汕文化是独立于广府文化之外,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并且自成一格的文化体系。 潮汕地处中国东南沿海广东与福建的交界处,历来为粤东、赣东南、闽西南的商品集散地中心,潮人自嘲为“省尾国脚”。这里三面背山,一面向水。境内虽有富饶的潮汕平原,但生存环境却不易,常有台风与地震威胁.而且历来地少人多,总面积10346平方公里,人口近2000万,人均可耕地不到3分,有“耕田如绣花”之美称。这里商业气息浓厚,长久以来的商贸传统,催生了中国影响深远的三大商帮之一的潮州商帮。这里还是“十相留声”的岭海名邦,也是宋“前七贤”、明“后八俊”,近代千万潮汕英才生长的“海滨邹鲁”。 潮汕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这里夏长冬短,日照充足,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终年不见雪。潮汕襟山带水,气候宜人,成为南迁汉人生息繁衍之地,长期以来形成城镇密集的现状。潮汕居民基本上均来自各各历史阶段的南迁汉人,比如比较早的并有记载的是《史记》中记载的秦时期一支由史氏族人带领的为秦始皇修筑水路直达揭阳岭的队伍,抵达揭阳岭后并没有返回,而是直接“驻扎”在当地并始设揭阳县。其外还有其他如汉,三国,唐宋,元明时期迁入的。 二、潮汕文化简介 (一) 潮汕方言 潮汕话,是全国八大方言区中闽南方言的次方言,潮汕人的方言,也是现今全国最古远、最特殊的方言。古朴典雅,词汇丰富,语法特殊,保留古音古词古义多,语言生动又富幽默感,与其他语言很大区别。因此,引起海内外语言学家的关注,研究潮汕话的人很多,有关潮汕话的专著、字典、词典也很多。对潮汕人来说,潮汕话是维系感情的纽带,有巨大凝聚力。尤其在异域他乡。乡音相同,胜似“自己人”。 潮汕话在广东东部的潮汕地区以及海外华人中广泛使用,是知名度较高的一个古老方言,属于闽南语系,但与闽台的闽南话差异很大。语法与闽台片相同,词汇也有高度的对应,语音语调上则差异明显,彼此互通存在不少难度。在潮汕话和闽台片相交融的地区,兼具有二者的发音特色,特别是靠近潮汕地区的陆丰三甲(甲子、甲东、甲西)地区的闽台片的闽南语,福建的诏安等。潮汕话包含了很多的古汉语成分,在古代,潮汕先人本来居住在中原一带,为了逃避战乱,一路往海边迁徙,到达福建莆田,定居一段时间之后,又集体迁徙到今天的潮汕地区。所以潮汕话是遗留下来的古汉语,同时也受到南越国少数民族的影响。 18至20世纪期间,潮州居民是移居东南亚的主要华人族群之一,故此潮州话成为海外华人的主要方言之一。因此,潮汕地区以外的华人社群,也有很多人说潮汕话。潮州人在香港、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和印尼形成重要的少数族群。一些潮州人也在澳大利亚、新西兰、北美洲和欧洲居住,一些从潮州地区而来,一些则从东南亚而至。 (二)潮汕饮食

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潮州

潮州 一、城市概况 潮州地处广东省东部,东与福建接壤,素有“海滨邹鲁”、“岭海名邦”之称。全市总面积陆地3116.12平方公里、海域533平方公里,海岸线总长136公里。2017年全市常住人口265万人。聚居的少数民族有畲族,2100多人。旅居海外的潮籍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约230万人。潮州市域辖二县二区,即潮安县、饶平县和湘桥区、枫溪区。潮安县辖19个镇,饶平县辖21个镇,湘桥区辖城区9个街道和意溪镇。 潮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著名侨乡、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瓷都、中国婚纱晚礼服名城、民族民间艺术之乡。潮州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是“潮文化”的发祥地。历代以来,潮州一直是粤东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二、历史沿革 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开南海郡六县,潮州属南海郡揭阳县。晋安帝义熙九年(公元413年)设立的义安郡,便是潮州的前身,其郡治所在海阳县,即今潮安县。 隋文帝开皇十年(公元590年),废义安郡,设义安县。翌年,立州制,以“潮水往复”之故,命州名为“潮”,此为潮州名始出。其后,随着朝代的更迭,潮州一名又几经变化,至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潮州地名从此固定下来。潮州在唐“贞观之治”时取得了较大发展,中原文化在潮州广泛传播,开古城风气之先。 历宋、元、明、清,潮州相沿为郡、州、路、府的治所,成为粤东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宋朝的社会稳定奠定了潮州古城的基本格局,经济的繁荣带来了交通、文化、

宗教各方面建设的进展,城市建设出现了新的飞跃。明代潮州府进一步兴旺发达,人口增长迅速,形成规模宏大的坊里格局,此时修筑的石砌城墙其形制保持至近代。清末潮州开埠为通商口岸,对外交流频繁,成为粤东地区主要商埠和著名侨乡。 三、历史文化价值和地方特色 1.历史文化特色 (1)历史悠久的“南国古郡”。潮州自汉代置县以来,为历代郡、州、路、府、道的治所,历史上一直是粤东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唐宋以来的繁荣发展奠定了潮州古城的历史格局,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 (2)山川灵秀的“临海名邦”。古城周边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金银韩三山如屏,韩江水环城似带,湘子桥东西通衢,凤凰洲二水中分,外八景镶嵌其间”。 (3)人文荟萃的“海滨邹鲁”。潮州是“十相留声”之所,以韩愈为代表的名公臣卿在潮州兴文重教,促进了潮州文化的发展,使潮州文风蔚起,豪贤辈出。 (4)影响深远的“潮州文化”。潮州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支脉,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以潮州方言、潮剧、潮州音乐、潮州工夫茶、潮州菜、潮绣为代表的潮州文化影响深远,誉播海外。 (5)繁华兴盛的“商埠侨乡”。潮州自宋以来是粤东地区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旅居海外的潮籍华侨华人遍布五洲四海,有李嘉诚、饶宗颐等诸多华侨俊彦。 2.历史文化价值 (1)潮州是我国重要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上一直是粤东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以潮州为中心的潮州文化独具特色,流播深远。 (2)潮州文物古迹与历史建筑丰富集中,以许驸马府、广济桥、开元寺、笔架山

关于说明潮州广济桥的作文400字.doc

关于说明潮州广济桥的作文400字 关于说明潮州广济桥的作文篇1 在古老的潮州名城,有一座古老而又神秘的桥横跨于韩江之上,它就是大名鼎鼎的湘子桥。我是你们本次的导游小林。俗话说:到广不到潮,枉费走一遭;到潮不到桥,白白走一场。可见湘子桥的地位多么高啊,现在,让我们去感受一下它的魅力吧! 湘子桥,是一座历史名桥。位于桥东与市区间,中间有十八艘船连接,建筑结构十分奇特。从桥上望去,隐隐约约可以望见笔架山。 据说,韩愈到潮州后,时常登笔架山,但深感过江之苦,于是请侄孙韩湘子和广济和尚一起造桥。 韩湘子去凤凰山取石,化作黑猪,正赶到半路,被一妇人识破,泄露了天机,于是黑猪再也赶不动了。 再说在桑浦山取石的广济和尚,把石头化作乌羊,沿山路赶去建筑工地,却遇见一个恶霸地主。那地主说:哟!你这穷和尚哪来的羊?正好我丢了几只羊,这分明就是我的! 广济和尚被纠缠得不耐烦,只好说:拿去吧!看你能赶不? 地主将羊牵进篱笆里,那些羊马上化作几座大山,传说这就是浮洋乌洋山的由来。 结果一建起来,桥因缺石,中间缺了几座桥墩没建好,于是何仙姑抛下佛珠,化作十八梭船,建成了广济桥。 游客朋友们,现在你们知道传说了吧?不过传说不是真实的哦!现在有三小时的时间游玩,请游客朋友们自觉遵守时间。 关于说明潮州广济桥的作文篇2 广济桥,俗称湘子桥,宋乾道七年(1171年)太守曾江创建,初为浮桥,由八十六只巨船连结而成始名康济桥。 广济桥以其十八梭船二十四洲的独特风格与赵州桥、洛阳桥、芦沟桥并称中国四大古桥,被着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誉为世

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淳熙元年间(1174年)浮桥被洪水冲垮,太守常炜重修之,并创杰阁于西岸,开始了西岸桥墩的建筑,至绍定元年(1194年)历五十四年间,朱江、王正功、丁允元、孙叔谨等太守相继增筑,完成了十个桥墩的建造。其中又以淳熙十六年(1189年)太守了允元建造的规模最大、功绩最着而改称西桥为丁公桥。 绍熙五年门194年),太守沈宗禹皤石东岸,筑盖秀亭,并称东桥为济川桥,接着,太守陈宏规、林骠、林会相继增筑,至开禧二年(1206年)历时十二年,建成桥墩十三座。东西桥建起来后,中间仍以浮舟连结之,形成了梁桥与浮桥相结合的基本格局。 宋末至元代,广济桥又有诸多兴废,明宣德十年(1435年),知府王源主持了规模空前的迭石重修,竣工后西岸为十墩九洞,计长四十九丈五尺;东岸为十三墩十二洞,计长八十六文;中空二十七丈三尺,造舟二十有四为浮桥,并于桥上立亭屋百二十六间,更名为广济桥。 正德八年(1513年),知府谭纶又增一墩,减浮船六只,遂成十八梭船二十四洲的独特风格。 清雍正二年(1724年),知府张自谦修广济桥,并铸生牛二只,分置西桥第八嫩和东桥第十二墩,意在镇桥御水。道光二十二年门(1842年)洪水,东墩铁牛坠入江中。故有民谣:潮州湘桥好风流,十八梭船 二十四洲,二十四楼台二十四样,二只铁牛一只溜。 潮州春游作文500字 我们的童年生活里有许多的事。有高兴的;有悲伤的;有难忘的;有喜剧的。可我觉得最有趣的是那件事,它至今还流淌在我的脑海里。 记得那是五年级的一个星期五,我们全校师生准备去桃花山春游,可是这一天又下着雨,真是不凑巧呀!老师说:今天风雨无阻。这句话激发了同学们的斗志力!听到了这句话,同学们

秦汉隋唐宋元明清历史简介

秦、汉、隋、唐、宋、元、明、清各朝代简介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其中的分分合合不间断,秦汉隋唐宋元明清的朝代更替中,还夹带有春秋战国、楚汉争霸、三国、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等等时期。但是秦汉隋唐宋元明清又与其他时期有着严格的区别:这些朝代的中国大部分是处在统一的阶段。 秦朝,西元前221年由秦始皇建立,君主代表就是秦始皇,著名事件是“焚书坑儒”。创立过程简单来说就是灭六国,修灵渠,统一越族,统一西南,击退匈奴,夺取河套地区。朝代功绩是创立了中央集权政治制度,从此在中央集权统治下货币统一土地私有,书同文、车同轨,修建长城抵御外敌。灭亡主要原因是秦朝的暴政统治。人民渴望和平稳定的生活,而秦国一直沿用“苛政”(有功重赏、有错重罚)。随着秦统治的扩大而秦政越来越苛刻,被压迫的人民,在忍无可忍的后决定揭竿起义,秦朝在起义反抗之下崩溃了。汉朝,西元前202年由汉高祖刘邦建立。创立过程从秦朝灭亡以后,项羽和刘邦楚汉之争开始,到刘邦的获胜并创立汉朝结束。君主代表为汉武帝,最著名事件让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朝代功绩主要集中在经济科技方面,开辟丝绸之路,东汉时的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纸,张衡发明世界上第一台能够预报地震的“地动仪”,司马迁还写出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等等。灭亡的主要原因有①皇帝昏庸,苛捐杂税众多②政权旁落宦

官专权,政局混乱。 隋朝,581年隋文帝杨坚代北周称帝,改国号为隋。589年灭了南朝陈,结束了中国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的长期分裂局面,正式确立隋朝。君主代表是隋文帝,著名事件是兴修了至今仍能使用的大运河。朝代功绩有①政治上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创建了影响深远的科举制度;②军事上继续推行和改革府兵制度;③经济文化上,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增加政府收入,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的联系。灭亡的主要原因是繁重的无休止的兵役和徭役,导致劳动力空前缺乏,严重破坏了农业生产,阶级矛盾的激化,农民爆发起义。 唐朝,由李渊于618年建立。隋朝末期,军阀割据,民不聊生,爆发隋末农民起义617年五月,唐国公李渊在晋阳起兵,十一月占领长安,拥立隋炀帝孙子代王杨侑为帝,但是在618年李渊夺位称帝,定国号为唐,唐朝正式确立。君主代表是唐太宗,著名的“贞观之治”时期让世界记住了唐朝。朝代功绩发展完善和确立了后世运用的三省六部和科举选士制,又推行均田制,实行租庸调制经济得以发展,繁荣了文化、美术、宗教领域,最瞩目的就是唐诗。灭亡最主要原因是君主昏庸无能,战事不断,经济衰退,藩镇割据,经过黄巢起义后,、唐朝的基础被打破,很快就灭亡了。 宋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与文化教育最繁荣的时代。赵匡胤首先行假途灭虢之计,灭亡了南平和楚,之后又灭亡后蜀、南汉、南唐三国,统一了中国大部分地区,在公元960年正式确立。君主代表是宋徽宗,著名事件就是“靖康之耻”。

中国官方修史的组织:唐朝至明朝正史编修的原则和方法

中国官方修史的组织:唐朝至明朝正史编修的原则和方法 一、引言 在清代所说的二十四史中,最后九部正史记述了从唐朝到明朝这一时期的历史。唐朝有两部正史,即《旧唐书》和《新唐书》。接下来的五代,也有两部正史,即《旧五代史》和《新五代史》。其余的宋、辽、金、元、明五个朝代,各有一部正史。这九部正史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历史系列,它们代表了公元618年——1644年之间各 王朝历史的官方记录。这些王朝在618至1644年之间的某个时期,曾统治着整个中国,或统治过中国相当大的一部分。要研究这些正史的编修原则和方法,则有必要对中国官方修史工作的组织作一些阐述。 这九部正史有一些共同的特点:第一,每一部正史都是在随后的朝代内编修起来的,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在随后的朝代内汇编起来的。这似乎是一件十分自然的、不值得研

究的事;然而,这件事本身还是颇有意义的,其意义就在于“国亡史成”这一原则始终 未变。汇编前朝的官方历史,表明后朝对前朝的承认,或者,至少是暗示着某种承认。第二个特点是,这种汇编通常是有一个编修班子或修史局完成的,也就是说,是由官方委派的一组史家完成的。唯一的例外是《新五代史》,它又称《五代史记》,是史家欧阳修的私人着作。而且,这九部正史与唐以前的正史,在编修方法上也是不同的。唐以前的正史通常是由个人或某一学派的史家,以私人或半私人的形式编修的,而这九部正史则是在皇帝的主持下进行编修的。自唐朝起,官方修史处于统治地位。这种变化通常被看作为中国史学发展史上的一座里 程碑。 第三个特点是,象往常的正史一样,这九部正史都是采用“纪传体”的编撰体例。更进一步地说,这九部正史都是采用混合型的体例编修的。这种形式的史书,通常包括二至四个常规部分,它们互相补充。混合型的纪传体与编年体有着鲜明的对比,后者也往

潮州陶瓷文化

一、潮州获“中国瓷都”的荣誉 中国人发明了瓷器这一事实举世公认,陶瓷艺术品以自身独特的“泥”的精神,“玉”的品质而成为中华民族文明的见证。潮州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中国陶瓷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潮州获得了“中国瓷都”的荣誉,那么潮州是在哪一年获得该荣誉的呢?潮州为何能获得“中国瓷都”的荣誉呢?我将通过以下五方面对潮州陶瓷进行介绍,相信大家能得到答案。 二、潮州陶瓷的历史 潮州陶瓷历史悠久,早在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潮州的先民——陈桥人、池湖人等就已经会制造和使用陶器。 唐宋是潮州陶瓷生产的黄金时代,生产技术和生产规模突飞猛进,产品经过海路销往东南亚及西亚各国,潮州有全国最长的北宋笔架山十号窑。 明、清朝至民国时期潮州陶瓷生产中心移至枫溪区。这时期名师辈出,陶瓷产品渐渐多起来,有单色釉瓷、青花、彩瓷等品种,运用富于潮州工艺特色的堆贴、通花、写生等装饰,器形丰富多彩,将潮州陶瓷产业推向新高峰! 中国历史进入民国时期以后,由于社会动荡不安,烽火连天,中国的瓷业在战火中逐渐枯萎,潮州的瓷业也在战争中挣扎发展。至1915年,中国的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潮州陶瓷业在这时候也有了较快的发展。瓷器品种也有创新和提高,作为潮州美术瓷四大类之一的通花瓶就在这时期被设计制作出来。 建国后,潮州陶瓷经历生产自救、公私合营、生产合作社和大跃进时期的企业归并后走上了集体化道路。此时,潮州陶瓷制瓷人也不断潜心研究,致力技术创新,涌现了一批名家,如林鸿禧、郑才守、陈钟鸣等。林鸿禧,是对继承和发展潮州瓷塑艺术有重大贡献的瓷塑艺术家。该作品是其表现戏剧故事中的“况钟访鼠”,作者抓住一静一动的瞬间动作,成功地刻划出不同人物的内心情绪。 潮州人民抓住改革开放的大好时机,大力发展陶瓷业,整个潮州陶瓷业逐步朝外向型方向发展。1995年枫溪建区后,枫溪的陶瓷主导地位更加突出,陶瓷业向科技化、专业化、国际化高速发展。现在已经能制造出陶瓷筷子,陶瓷刀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 好了,介绍完潮州瓷业的发展史,让我们来简单了解一下陶瓷的制造过程。 三、潮州制瓷工艺介绍 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总称,潮州以制造瓷器为主,陶瓷的原料是由黏土经过淬(翠)取而成。而粘土的性质具韧性,常温遇水可塑,微干可雕,全干可磨;烧至700度可成陶器能装水;烧至1230度则瓷化,可完全不吸水且耐高温耐腐蚀。 制瓷的工艺流程分为十一步: 一、淘泥高岭土是烧制瓷器的最佳原料,制瓷的第一道工序,就是把瓷

隋唐历史简介

隋唐历史简介 隋唐时期历史简介 隋朝 从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到618年隋炀帝杨广被绞杀,共存在了37年,是个典型的短命王朝。隋文帝的贡献最大:一是官制,废除北周的六官制度,建立起三省六部制。隋文帝还制定了新 的法律,刑罚不再像南北朝时那么残酷。此外,创立了科举制度, 创新了官吏的选拔方式。隋炀帝除了修造大运河有一半功劳外(另一 半是为了游玩),其他方面没有给后人留下好印象。隋炀帝的残暴在 历史上也很有名。由于其横征暴敛,激起民怨沸腾,终于自食恶果 被绞死于江都,隋朝宣告灭亡。 唐朝 从公元618年唐朝建立到907年被朱温灭掉,大唐王朝共存在了289年。唐朝分前期和后期,中间以安史之乱为界限,前期是昌盛期,后期则是衰亡期。唐高祖建立了唐朝,而唐太宗李世民领兵用 十年时间完成了统一大业。历经玄武门之变,李世民登位之后,经 过励精图治,使唐朝在中国封建社会空前繁荣,出现了"贞观之治",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居于当时世界领先地位。此后,唐 玄宗时期又出现了"开元盛世",国强民富,升平之世再次出现。但 同样也是在唐玄宗时期发生了安史之乱,从此唐朝走向了衰亡。 后期的唐朝政治混乱,从牛李党争到宦官专权,其间农民起义不断发生,终于爆发了黄巢起义,起义领袖之一朱温开始叛降唐朝, 后又取代唐朝自立为帝,建立了五代的第一个王朝--后梁。 隋唐历史对后世的影响 隋唐时,典章制度方面多有建树,如三省六部制、科举制、两税法等,对后世影响深远。隋唐对外采取较为开放的政策,中外经济 文化交流频繁。文学以唐诗成就最大。以初唐陈子昂,盛唐李白、

杜甫,中唐白居易、元稹,晚唐李商隐、杜牧为杰出代表。韩愈、 柳宗元倡导的古文运动,对后世影响甚大。颜真卿的书法,阎立本、吴道子、李思训、王维的绘画,《霓裳羽衣舞》等音乐舞蹈,以及 众多的石窟艺术,均流传后世。科学技术方面,中国四大发明中的 印刷术和火药两项均出现于这一时期。

潮州陶瓷沿革述略

潮州陶瓷沿革述略 本文档由杯子客https://www.360docs.net/doc/e212659721.html, 整理提供分享,供学习交流之用。版权归著作公司所有,谢谢合作 潮州陶瓷生产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史前时代。早在四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聪明的潮州先民就已能制造有印花刻纹的硬、软质瓷器,多为壶、罐器型,饰有简单的绳纹、方格纹、篮纹,也有较复杂的夔龙纹。潮州陈桥村贝丘遗址出土的文物,就有这一类陶器,主要为圆底的釜、罐、钵,表面抹平,多刻纹,还有贝壳类印的纹饰;口沿或颈部往往涂赭红色宽带彩纹,富有地方特色。 潮安归湖石头垸、铁铺里高山出土有商周时期的制作别致、造型巨大的陶瓷,式样多样,硬度也较高。饶平县在1974年发掘的二十四座商周墓葬中,也出土了一批酱黄釉和酱里釉陶瓷。器型有各种大口圆底尊、圈足盘、平盘或圆底罐等,有些外壁印条纹、方格纹或在器肩刻划各种简单的文字符号,烧制火候一般约为900—1000度左右,比新石器时期有所发展。据专家鉴定,陶制品的器型和纹饰,与同一时期文化发达的中原陶器极为相似。这说明潮州陶瓷工艺与中原文化是一脉相承的,由此也可看出潮州烧制原始瓷器历史的悠久。 考古资料表明,潮安庵埠梅林贝丘遗址出土的春秋战国时期的两种陶器,一种是灰黑色夹砂粗陶,一种是灰黑色硬陶,与潮州陈桥村贝丘遗址所出土陶器颇为相似,但与之相比又有所进步。 西汉时期的陶器,在潮州境内也有所发现:潮州与揭阳交界的深坑三虎山遗址和潮安归湖金舟二塘龟山遗址。二塘龟山遗址的陶片具有硬度很强、印纹多样的特点。从这些陶片看,主要器型有罐、盒、钵和盒盖等。 两晋南北朝时期,潮州开始出现瓷器,陶瓷工艺有了明显的提高。1982年从潮安归湖塘埔乌石岭南坡“黄蜂采花”东晋墓(泰元十一年,公元386年)中出土有陶碗、陶盂、陶钵和陶纺轮,其中陶碗有施青釉和内划弦纹的痕迹。这些出土的陶瓷器,造型多样,雕塑精巧,青釉纯净,胎质坚硬,瓷化程度较高。这说明了当时已开始烧制瓷器。 唐代,受长江流域灿烂文化的影响,潮州陶瓷古窑悄然兴起。广东烧制的日用陶瓷主要采用馒头窑,这类窑在潮州,兴梅等地均有发现,尤以潮州发现较多,已出土三十多座。出土陶瓷多为青釉瓷,器形品种有碗,碟,壶,罐,盆,军持等。器物外壁施釉均与江浙一带类同。解放初期,考古专家顾铁符,商承祚,候过,陈万里等诸位教授均亲临潮州对古代窑址进行考察,并鉴定印证唐代潮州陶瓷盛极一时,种类繁多。1971年8月发掘的潮州唐代“仪凤四年”(公元679年)墓,出土了青釉平底碗和四耳罐等刻印陶和彩陶,堪称为潮州古陶文化的代表作。 由唐入宋,潮州陶瓷处于飞跃发展的阶段。瓷窑分布在东郊的笔架山,南郊的洪厝埠和竹园墩,西郊的凤山、北郊的田东园、翁片山、竹竿山和象鼻山等,方圆约十五公里。其中以东郊笔架山窑址最为密集。当时瓷窑进行了全面改革,普遍采用龙窑和阶级窑烧瓷,规模很大,窑址分布甚广。据考古记载:当时笔架山的龙窑,一般长几十米至上百米,每窑烧制的瓷器甚多。以出土的笔架山一号窑为例,窑体长25.64米,宽2.6至2.9米,每窑可烧制瓷器55400件至61600件。此时,潮州陶瓷业空前鼎盛,以影青瓷最著名,陶瓷生产遍及潮州四郊,方圆约十五里。潮州东郊笔架山一带是当时最大的制瓷中心,共有瓷窑九十九座,

秦汉隋唐宋元明清历史简介

秦、汉、隋、唐、宋、元、明、清各朝代简介班级:09级国贸7班姓名:周珂俊学号:109333070730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其中的分分合合不间断,秦汉隋唐宋元明清的朝代更替中,还夹带有春秋战国、楚汉争霸、三国、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等等时期。但是秦汉隋唐宋元明清又与其他时期有着严格的区别:这些朝代的中国大部分是处在统一的阶段。 秦朝,西元前221年由秦始皇建立,君主代表就是秦始皇,著名事件是“焚书坑儒”。创立过程简单来说就是灭六国,修灵渠,统一越族,统一西南,击退匈奴,夺取河套地区。朝代功绩是创立了中央集权政治制度,从此在中央集权统治下货币统一土地私有,书同文、车同轨,修建长城抵御外敌。灭亡主要原因是秦朝的暴政统治。人民渴望和平稳定的生活,而秦国一直沿用“苛政”(有功重赏、有错重罚)。随着秦统治的扩大而秦政越来越苛刻,被压迫的人民,在忍无可忍的后决定揭竿起义,秦朝在起义反抗之下崩溃了。 汉朝,西元前202年由汉高祖刘邦建立。创立过程从秦朝灭亡以后,项羽和刘邦楚汉之争开始,到刘邦的获胜并创立汉朝结束。君主代表为汉武帝,最著名事件让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朝代功绩主要集中在经济科技方面,开辟丝绸之路,东汉时的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纸,张衡发明世界上第一台能够预报地震的“地动仪”,司马迁还写出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等等。灭亡的主要原因有①皇帝昏庸,苛捐杂税众多②政权旁落宦官专权,政局混乱。 隋朝,581年隋文帝杨坚代北周称帝,改国号为隋。589年灭了南朝陈,结束了中国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的长期分裂局面,正式确立隋朝。君主代表是隋文帝,著名事件是兴修了至今仍能使用的大运河。朝代功绩有①政治上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创建了影响深远的科举制度;②军事上继续推行和改革府兵制度; ③经济文化上,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增加政府收入,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的联系。灭亡的主要原因是繁重的无休止的兵役和徭役,导致劳动力空前缺乏,严重破坏了农业生产,阶级矛盾的激化,农民爆发起义。 唐朝,由李渊于618年建立。隋朝末期,军阀割据,民不聊生,爆发隋末农民起义617年五月,唐国公李渊在晋阳起兵,十一月占领长安,拥立隋炀帝孙

中国历史-唐朝时期战争年表

中国历史:唐朝时期战争年表 唐武德元年(618年)五月至七年(624年)三月唐统一的战争 隋义宁元年(617年)五月李渊太原起兵 隋义宁元年(617年)五月李渊之女李氏等起兵 隋义宁元年(617年)六月西河之战 隋义宁元年(617年)六月张纶攻离石等郡之战 隋义宁元年(617年)八月霍邑之战 隋义宁元年(617年)八月至九月河东之战 隋义宁元年(617年)九月刘文静击降屈突通之战 隋义宁元年(617年)十一月李渊攻取长安之战 隋义宁元年(617年)十二月至唐武德元年(618年)十一月李世民击灭薛举父子之战 隋义宁元年(617年)十二月薛仁杲击唐弼之战 隋义宁元年(617年)十二月李世民击薛仁杲扶风之战

隋义宁元年(617年)十二月姜謩、窦轨与薛举长道之战 隋义宁元年(617年)十二月薛举击刘世让之战 唐武德元年(618年)四月王师仁击稽胡富平之战 唐武德元年(618年)四月窦轨击稽胡宜君之战 唐武德元年(618年)七月唐击薛举浅水原之战 唐武德元年(618年)七月李轨击灭突厥阙可汗之战 唐武德元年(618年)八月薛仁杲攻唐宁州之战 唐武德元年(618年)八月至十一月浅水原之战 唐武德元年(618年)九月刘感与薛仁杲泾州、细川之战 唐武德元年(618年)九月常达击薛仁杲宜禄川之战 唐武德元年(618年)二月马元规攻取安陆、荆州、襄州之战唐武德元年(618年)四月李建成、李世民进逼东都之战 唐武德元年(618年)七月唐击朱粲之战 唐武德元年(618年)七月蔺兴粲击梁师都灵州之战 唐武德元年(618年)九月唐攻尧君素河东之战

唐武德元年(618年)十二月罗艺击窦建德幽州之战 唐武德元年(618年)十二月庞玉击旁企地之战 唐武德元年(618年)十二月王世充围谷州之战 唐武德元年(618年)十二月盛彦师伏歼李密之战 唐武德元年(618年)高开道击李景北平之战 唐武德元年(618年)末宇文化及攻魏州之战 唐武德二年(619年)正月李神通击宇文化及魏县、聊城之战唐武德二年(619年)闰二月窦建德击宇文化及聊城之战 唐武德二年(619年)闰二月张孝珉袭汜水城之战 唐武德二年(619年)闰二月至三月王世充攻谷州之战 唐武德二年(619年)闰二月窦建德攻邢州之战 唐武德二年(619年)闰二月李厚德兄弟击王世充之战 唐武德二年(619年)三月杨则击梁师都灵州之战 唐武德二年(619年)三月邓暠击高开道之战 唐武德二年(619年)三月至五月王世充攻义州之战

潮州陶瓷工艺及文化研究

潮州陶瓷工艺及文化研究 高一(2)吴莉苏湘娜庄小洁 指导老师:张文永(潮州市金山中学历史科) 一、调查原因 陶瓷是一项非常古老的工艺,从原始时代就已经出现了它的踪迹。它同中国尤为亲密,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英语中,陶瓷china与中国的简称China,仅仅是第一个字母的大小写之别,由此可见,陶瓷与中国的发展史几乎不可分割。潮州是中国的瓷都,其历史悠久,其瓷器远销国内外,早已享有盛誉。作为潮州人,我们以此为傲,并决定对潮州陶瓷的发展历史、制作工艺等作一番调查研究,加深对潮州陶瓷的了解,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二、陶瓷是什么 简单的说陶瓷是把粘土原料、瘠性原料及熔剂原料经过适当的配比粉碎、成型并在高温焙烧情况下经过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反应后,形成的坚硬物质。 1、陶瓷产品的种类 建筑陶瓷:包括有瓷质砖、锦砖(马赛克)、细炻砖、仿石砖、彩釉砖、劈离砖和釉面砖等。产品具有良好的耐久性和抗腐蚀性,其花色品种及规格繁多(边长在5cm~100cm间),主要用作建筑物内、外墙和室内、外地面的装饰。 卫生、卫浴陶瓷:包括有洗面器、便器、淋浴器、洗涤器、水槽等。该类产品的耐污性、热稳定性和抗腐蚀性良好,具有多种形状、颜色及规格,且配套齐全,主要用于卫生间、厨房、实验室等处。除此之外,还有搪瓷浴缸、压克力浴缸、浴室等卫浴产品。 美术陶瓷:包括有陶塑人物、陶塑动物、微塑、器皿等。产品造型生动、传神,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款式及规格繁多。主要用作室内艺术陈设及装饰,并为许多收藏家所珍藏。 园林陶瓷:包括有中式、西式琉璃制品及花盆等。产品具有良好的耐久性和艺术性,并有多种形状、颜色及规格,特别是中式琉璃的瓦件、脊件、饰件配套齐全,用作园林式建筑的装饰。

唐朝在中国历史上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唐朝在中国历史上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这种历史地位可以从几方面给予肯定: 首先,中国历史自春秋、战国之交进入封建社会以来,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沿着迂回曲折的道路前进,在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三次高潮,即三次鼎盛局面。第一次高潮产生于西汉,第三次高潮产生于明清,第二次高潮就产生于唐代。在第二次鼎盛中,尤其是唐朝前期,农业生产蒸蒸日上,手工艺品日益精巧,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城市车水马龙,繁华似锦;唐朝后期,江南经济进一步发展,为以后南方经济水平超越北方奠定了基础。在政治上先后有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呈现出一派升平景象,其成就都超迈了西汉的“文景之治”。唐玄宗统治时期鼎盛局面达到了高峰,甚至在文坛上也出现了“盛唐气象”。 就当时的世界范围来看,唐帝国也是最重要、最强盛的国家之一。欧洲的封建强国主要有法兰克王国和拜占廷帝国,但就封建社会的发展阶段而言,它们都远远落后于唐朝。西欧的封建城市尚未出现。东罗马帝国除查士丁尼时期的短暂强盛外,社会发展进程很快就为阿拉伯国家的入侵所打断。西方继起的强国是横跨亚、非、欧三大洲的阿拉伯国家,但其迟至8世纪时才逐渐形成封建制。东方重要的国家有印度和日本。印度戒日王重新统一次大陆前后始确立了封建制。他死后,次大陆随即分崩离析,割据局面一直延续到12世纪末。日本的“大化改新”虽然尽量模仿唐朝的制度,但改革本身却只具有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性质。在世界范围内,唐朝不但能够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且属于最先进的行列。 其次,唐朝正处在中国封建社会发生明显变化的关键阶段,是由前期向后期发展的转折时期。从这一意义上说,唐朝也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当时社会变化的中

潮汕历史文化——诗阳村的游神活动

诗阳村的游神活动 潮州文化是以历史上潮州府所在地(今潮州市区)为中心,包括现潮州、汕头、揭阳三市的一种地域文化,是一种古老而独特的文化体系。古代潮州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唐代韩愈,称:“州南境界,毒物瘴气,日夕多作”,毒虫野兽,种类繁多。在这种环境下,土著先民对自然力充满恐惧,因而尤信鬼神,“重巫现,轻医药”,“断发纹身,以避蚊龙”,导致图腾崇拜、祭祀酬神活动的盛行。由此也丰富了大量的娱神节目,如在正、二月,潮汕乡村各乡各里先后进行的各种“游神赛会”活动。早在五六千年前,潮州先民就创造了“象山文化”。而在乾隆时期编纂的《普宁县志》早有记载:“春社日,各乡农民具香帛、酒馔,相率祀起乡之土神,以祈谷。祀毕,聚饮于神侧,曰:“做社”。由此可见,“闹热”的习俗已在潮州文化的熏陶氤氲下孕育传承了几百年。 潮汕文化离不开游神赛会,游神赛会是潮汕文化的根。一般在正、二月,潮汕乡村各乡各里先后进行着各种“游神赛会”活动。所谓游神赛会,就是潮汕各乡里的民间狂欢节,人们怕“老爷”待在庙里烦闷,把老爷请出来巡村游境,期间,锣鼓声催,鞭炮轰响,烟火满天,潮剧、纸影戏音韵袅袅,上演一场娱神娱人的民俗节日。 几乎每一个村,在每年年初都会有固定的时间举行盛大的游神庆典。大多数庆典的模式,是把庙里的神像抬出来,仿照古代官员出巡的仪式,在村的边界走一圈,以示神灵所到之处,新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平安。通过这种仪式,人们能够感受得到自己居住的环

境,自己的生命,接受了神明的保护。 每年的正月十三是我们村(东凤镇诗阳村)“营老爷”(游神)的日子,而早在正月十二我们就已经准备好了一切并举办一系列精彩的节目来迎接这个盛大的节日。 “营老爷”是每村相当严肃相当郑重其事的活动,村人看重的程度无异于一个宗族的未来。因此,筹备工作一般由村里较为德高望重,年长的长辈主持下进行,我们村也不例外。刚进入正月不久,“老人组”的老人们就开始为年十三的游神活动忙活起来。搭棚摆“神前”,准备祭品,训练游神的人员等等一系列的准备工作,这些经验丰富的老人们筹备起来可一点儿也不含糊。 诗阳村的村民被分为十支队,在“闹热”时就被分为六个“神前”。“神前”是为了迎接“老爷”而由水管搭建起来的临时棚,每个“神前”都装饰有“彩眉”、对联、灯笼、五颜六色的“标”,棚里则准备了几十张桌子供村民摆放祭品,在棚的最前面则摆放公家准备的酒、茶、五果盘、桔子。而每家每户需要准备的祭品有:鹅、三牲(猪肉、鸡、鱼)、甜粿、粿桃、各种各样的表面上印有各种图案的粿品、钱财(纸钱)、对烛、香。而有些“头家”(大富商)则会在“神前”摆上龙虾或全猪等显赫的祭品。 等到正月十二夜晚,村里开始放电影、演纸影、唱卡拉ok等等各种各样的活动,到处是张灯结彩,装饰一新。而村民们会在今夜串走于各个“神前”,并互相进行比较。热闹非凡。 正月十三这天,也就是“营老爷”的日子,每家每户都早早起床

潮州历史与发展

潮州历史与发展 历史沿革 潮州历史悠久,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考古材料证实,潮州至少在5000年前就有人类居住。远古时代,土著畲族先民便创造了口头文学——畲歌仔。 潮州的先民属古闽越族。自秦汉以后,中原汉族后裔大部分从闽南(莆田)迁入潮州。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平定南越;设象郡、桂林、南海三郡,地域属南海郡,始载入版图,但此时到唐朝今天的潮州汕头一带汉人稀少,唐朝后期开始汉人数量才有较快增长。 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属南海郡揭阳县地,潮州最早的建制始于东晋成和六年(公元331年)在南海郡东部析置东官郡,东晋义熙九年(公元413年)分东官置义安郡。这义安便是潮州的前身。义安郡这个名称一共使用了260年。 隋文帝开皇十年(公元590年),全国撤郡设州,义安郡属循州之义安县,是年,升立州,因地临南海取“潮水往复之意”,首命名“潮州”,义安县为州治。后人也有诗句:“潮之州,大海在其南”。“潮州”名称的正式出现,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以后1400多年来,基本都是沿用这个名称。 隋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罢州复郡,潮州曾一度改为潮阳郡。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第二次称潮州,在唐朝的时候,潮州的疆

域是很大的,可以说,东到泉州,北到江西,南到大海,西到惠州。 r 太平路 唐朝的垂拱二年(公元686年),从潮州到泉州,各割出一部分,设置了漳州。现在, 潮州话可以通行漳州,漳州下面的云霄、诏安、东山、漳浦、和平等县市,也都有潮剧团,演出潮州戏,可见,两地的历史渊源,是连在一起的。由此可见,唐朝时候的潮州,原来是曾经跟福建的福州和江西的虔州接壤的。韩江的一个源头,是在汀州的长汀,另一个源头,是在河源的紫金,可以想象,韩愈那个时候的韩江,是完全在潮州自己的地域里流行的。 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称潮阳郡,唐乾元年(公元758年)再复潮州。 元朝的时候,潮州称为潮州路,明洪武二年(公元 1369年)改路始置府制,称潮州府。崇帧六年是潮州府辖县最广之年,辖海阳、潮阳、揭阳、饶平、惠来、澄海、普宁、平远、程乡、大埔、镇平共11县。

广济桥

广济桥 广济桥,俗称湘子桥,宋乾道七年(1171年)太守曾江创建,初为浮桥,由八十六只巨船连结而成始名“康济桥”。淳熙元年间(1174年)浮桥被洪水冲垮,太守常炜重修之,并创杰阁于西岸,开始了西岸桥墩的建筑。 至绍定元年(1194年)历五十四年间,完成了十个桥墩的建造。其中以淳熙十六年太守丁允元建造的规模最大、功绩最著名,因此改称西桥为“丁公桥”。 绍熙五年(1194年),太守沈宗禹“皤石东岸”,筑“盖秀亭”,并称东桥为“济川桥”。至开禧二年(1206年)历时十二年,建成桥墩十三座。东西桥建起来后,中间仍以浮舟连结之,形成了梁桥与浮桥相结合的基本格局。 明宣德十年更名为“广济桥”。正德八年形成“十八梭船二十四洲”的独特风格。 清雍正二年,知府张自谦修广济桥,并铸造牲牛二只,分置西桥第八嫩和东桥第十二墩,意在“镇桥御水”。道光二十二年门(1842年)洪水,东墩铁牛坠入江中。故有民谣:“潮州湘桥好风流,十八梭船二十四洲,二十四楼台二十四样,二只牲牛一只溜”。 传说:这座充满神奇的大桥,每一个桥墩距今都有几百年的历史,从宋代建成第一个桥墩到形成“十八梭船二十四洲”的格局,前后共延续了300多年。在古代生产力落后的情况下,在大江上建造这样的大桥,其难度是超乎人们想象的,故潮州民间便流传许多“仙佛造桥”的传说。 据说,韩愈刺潮后,时常登东山门(即今笔架山)游玩。但深感过江之苦,便请他的侄孙韩湘子和广济和尚一起造桥。 韩湘子造东面一段桥,请八仙来帮忙。韩湘子亲自去凤凰山取石,把石头都变成黑猪,一路赶来,但最后一群猪刚赶到凤南时,给一个孕妇识破,怪叫起来:石头怎会走路!一句话泄破了天机,石头再也赶不动了,因此韩湘子负责的那东面最后几墩没有修起来。 广济和尚造西南一段桥,也请来十八罗汉帮忙。他亲自去桑浦山开取石头,把石头点化成群乌羊,一路赶来。但当最后一群乌羊赶到半路时,碰到当地一个恶霸地主,存心想夺取这些羊,便说:“你这和尚哪来的羊呀!分明是我家的。”广济和尚被纠缠得不耐烦,便说:“既然是你家的羊,便赶到你田里去吧!"地主把羊一齐赶到他自己的田里去,却变成一座座乌石山,把地主的良田压掉了。相传这就是浮洋乌洋山的由来。 因此,最后一批黑猪,乌羊没有及时赶来,中间一段桥便没法修拢。怎么办?天又快亮了。八仙中何仙姑只好将手中的莲花瓣抛向江心化成十八条梭船;广济和尚一见,立即抛下禅杖,化成一根大藤,把十八只大船拴住,成为浮桥。这样,人们为纪念仙佛合力造桥的功绩,便把此桥既称为“湘子桥”,又叫“广济桥”。 石牌坊

唐朝历史大事及唐朝内容

唐朝历史大事及唐朝内容 唐朝简介 唐朝(Tang Dynasty,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祚二百八十九年,因皇室姓李,故又称为李唐,是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又因其政治、文化、制度等继承于隋朝并发扬光大,所以后世史学家常将两朝合称为隋唐。 隋朝末天下群雄并起,大业十三年(617年)七月,唐国公,晋阳留守李渊在晋阳起兵,以尊隋为名打着“废昏立明,拥立代王,匡复隋室”旗号起兵,每战必克,十一月就攻下了首都长安,遥尊隋炀帝为太上皇,立其13岁的孙子杨侑为帝(恭帝),改元“义宁”,被册封为唐王,大丞相,把握了朝政。义宁二年(618年),隋恭帝杨侑“禅让”帝位后李渊便以“唐”为国号称帝。因国君姓李,故又称李唐,尊称为大唐。“玄武门之变”后其次子唐太宗李世民继位后开创“贞观之治”。唐高宗李治承贞观遗风开创“永徽之治”。690年,武则天以周代唐,定都洛阳,史称武周。神龙革命后恢复大唐国号,继续李氏江山。唐玄宗即位后励精图治,政治清明,经济发达,军力强盛,四夷宾服,万邦来朝,开创了经济繁荣的“开元盛世”。天宝末年,全国人口达八千万上下。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导致国力渐衰,中后期又经元和中兴、会昌中兴、大中之治国势复振。878年,爆发黄巢起义破坏了唐朝统治根基。904年朱温胁迫唐昭宗迁都洛阳。907年,朱温篡唐,唐朝覆亡,中国进入五代十国。 唐朝是版图最大亦是唯一未修建长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唐朝全盛时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成就,是当时世界的强国之一。唐代国土在西部及北部皆超出现代中国的疆界范围。唐朝自攻灭东突厥、薛延陀后,天子被四夷各族尊为天可汗,又借羁縻制度征调突厥、回鹘、铁勒、契丹、靺鞨、室韦等民族攻伐敌国。南诏、新罗、高句丽、百济、渤海国和日本等周边属国在其政治体制与社会文化等方面都受到唐朝的很大影响。 在唐朝的前半叶,社会、经济处于上升阶段,文化先进,是历史上中国向周边国家文化与技术的大输出时期,兼容并蓄的社会风气,也给五胡十六国以来进居塞内的各个民族提供一个空前的交流融合环境,统治者亦从外族文明汲取诸多。唐朝的后半叶,处于中国历史的转型期,土地、盐铁、赋税制度的改革标志着社会的变化,自中期以下的繁荣,主要表现在工商业的兴盛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