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散文《鸟》浅析

梁实秋散文《鸟》浅析
梁实秋散文《鸟》浅析

梁实秋散文《鸟》的文本解读

我爱鸟。【直接抒情,直截了当,毫不含糊】

以前我常见提笼架鸟的人,清早在街上蹓跶(现在这样有闲的人少了)。我感觉兴味的不是那人的悠闲,却是那鸟的苦闷。胳膊上架着的鹰,有时头上蒙着一块皮子,羽翮不整的蜷伏着不动,哪里有半点雄视昂藏的神气?笼子里的鸟更不用说,常年的关在栅栏里,饮啄倒是方便,冬天还有遮风的棉罩,十分的“优待”,但是如果想要“搏扶摇而直上”,便要撞头碰壁。鸟到了这种地步,我想它的苦闷,大概是仅次于粘在胶纸上的苍蝇,它的快乐,大概是仅优于在标本室里住着罢?

析:鸟的苦闷就是我的苦闷,我爱鸟,鸟不自由,我更痛苦。想象鸟的痛苦如“粘在胶纸上的苍蝇”和“已经死去的标本”,虽生犹死,生不如死。

我开始欣赏鸟,是在四川。黎明时,窗外是一片鸟啭,不是吱吱喳喳的麻雀,不是呱呱噪啼的乌鸦,那一片声音是清脆的,是嘹亮的,有的一声长叫,包括着六七个音阶,有的是一—个声音,圆润而不觉其单调,有时候是独奏,有时候是合唱,简直是一派和谐的交响乐。不知有多少个春天的早晨,这样的鸟声把我从梦境唤起。等到旭日高升,市声鼎沸,鸟就沉默了,不知到哪里去了。一直等到夜晚,才又听到杜鹃叫,由远叫到近,由近叫到远,一声急似一声,竟是凄绝的哀乐。客夜闻此,说不出的酸楚!

析:【对比】将叫声难听的麻雀与乌鸦同叫声婉转的鸟儿作对比,突出作者对美的挑剔。同时动听的鸣叫是自由自在的鸟儿快乐生活的自然状态与第二段被人囚禁的鸟的苦闷做了对比,突出作者对囚禁鸟的人的憎恶,对被剥夺自由的鸟儿的同情,对自由生

命的热爱。

“不知有多少个春天的早晨,这样的鸟声把我从梦境唤起。”这句话太有诗意,这是最美好的清晨,是最理想的清晨!

在白昼,听不到鸟鸣,但是看得见鸟的形体。世界上的生物,没有比鸟更俊俏的。(照应我爱鸟)多少样不知名的小鸟,在枝头跳跃,有的曳着长长的尾巴,有的翘着尖尖的长喙,有的是胸襟带着一块照眼的颜色,有的是飞起来的时候才闪露一下斑烂的花彩。几乎没有例外的,鸟的身躯都是玲珑饱满的,细瘦而不干瘪,丰腴而不臃肿,真是减一分则太瘦,增一分则太肥那样的秾纤合度,跳荡得那样轻灵,脚上像是有弹簧。看他高踞枝头.临风顾盼——好锐利的喜悦刺上我的心头。【通感】不知是什么东西惊动它了,它倏地振翅飞去,它不回顾,它不悲哀,它像虹似的一下就消逝了,它留下的是无限的迷惘。有时候稻田里伫立着一只白鹭,拳着一条腿,缩着颈子,有时候“一行白鹭上青天”,背后还衬着黛青的山色和釉绿的梯田,就是抓小鸡的鸢鹰,啾啾的叫着,在天空盘旋,也有令人喜悦的一种雄姿。

析:这段话整体上给人的感觉就一个字“美!”美在用词的典雅文丽,美在用典的适契机智;美在抒情的自然真挚;美在视听想象的丰富多姿!他得观察得多么细致入微才可以描绘地如此传神!

我爱鸟的声音鸟的形体,这爱好是很单纯的,我对鸟并不存任何幻想。【对比】有人初闻杜鹃,兴奋的一夜不能睡,一时想到“杜宇”“望帝”,一时又想到啼血,想到客愁,觉得有无限诗意。我曾告诉他事实上全不是这样的。杜鹃原是很健壮的一种鸟,比一般的乌魁梧得多,扁嘴大口,并不特别美,而且自己不知构巢,依仗体壮力大,硬把卵下在别个的巢里,如果巢里已有了够多的卵,便不客气的给挤落下去,孵育的责任由别个代负了,孵出来之后,羽毛渐丰,就可把巢据为已有。那人听了我的话之后,对于这豪横无情的乌,再也不能幻出什么诗意出来了。我想济慈的《夜莺》,雪莱的《云雀》,还不都是诗人自我的幻想,与鸟何干?

析:除了听觉感受到的美妙之外,鸟给作者带来的视觉享受也是无与伦比的。作者继而描述了自己对鸟的自然形态的赞美。“这爱好是单纯的”写出自己爱鸟儿自在自为的理性立场,与其他爱强加给鸟儿文化意蕴的文人骚客截然不同。反问【它们“还不都是诗人自我的幻想,与鸟何干?”来表现自己的否定。这即是说,济慈的《夜莺》也好,雪莱的《云雀》也好,虽然都是享誉世界的名篇,但都不过是诗人的主观臆造。这与自己对鸟的爱,是完全不同的。对那些疏离自然、背离自在自为的自然形态,即便是经典性的典故、作品,作者也表现了自己的不满:它们“与鸟何干?”】渐入主旨。

鸟并不永久的给人喜悦,有时也给人悲苦。【过渡】诗人哈代在一首诗里说,他在圣诞的前夕,炉里燃着熊熊的火,满室生春,桌上摆着丰盛的筵席,准备着过一个普天同庆的夜晚,蓦然看见在窗外一片美丽的雪景当中,有一只小鸟蹐踞缩缩的在寒枝的稍头踞立,正在啄食一颗残馀的僵冻的果儿,禁不住那料峭的寒风,栽倒地上死了,滚成一个雪团!诗人感喟曰:“鸟!你连这一个快乐的夜晚都不给我!”【联想】我也有过一次类似经验,在东北的一间双重玻璃窗的屋里,忽然看见枝头有一只麻雀,战栗的跳动抖

擞着,在啄食一块干枯的叶子。但是我发见那麻雀的羽毛特别的长,而且是蓬松戟张着的:像是披着一件蓑衣,立刻使人联想到那垃圾堆上的大群褴褛而臃肿的人,那形容是一模一样的。那孤苦伶仃的麻雀,也就不暇令人哀了。

析:作者是真正的爱鸟,不仅仅只关注到鸟儿自由自在时的美丽,也关注到落魄时,面临生存危机时的鸟儿,又由冬日冻死的鸟儿联想到“垃圾堆上的大群褴褛而臃肿的人”的命运,不禁让人觉得世间悲苦,写鸟更是写人,人鸟同心同感。

自从离开四川以后,不再容易看见那样多型类的鸟的跳荡,也不再容易听到那样悦耳的鸟鸣。只是清早遇到烟突冒烟的时候,一群麻雀挤在檐下的烟突旁边取暖,隔着窗纸有时还能看见伏在窗棂上的雀儿的映影。喜鹊不知逃到哪里去了。带哨子的鸽子也很少看见在天空打旋。黄昏时偶尔还听见寒鸦在古木上鼓噪,入夜也还能听见那像哭又像笑的鸱枭的怪叫。再令人触目的就是那些偶然一见的囚在笼里的小鸟儿了,但是我不忍看。

析:因生存环境遭到破坏,鸟儿失去家园,逐渐的消失,对此我又恨又痛。本来生存下来已属不易,连勉强生存下来的还要被人类囚禁,真是悲苦!真是不幸!悲苦的不仅仅是鸟儿,更是人类自己的悲哀!

学习:梁实秋散文《鸟》赏析

笔端带情,字里行间脉脉含情,常是某些散文的特色,梁实秋的《鸟》即如此。

“我爱鸟”,文章一开笔就表“情”,直截了当,毫不含糊。然后顺势而下,写笼中鸟的苦闷,绘广阔天地里鸟的欢乐,为囚在笼里的鸟而生悲,为自由自在的鸟而生喜,为风雪中丧失生命的小鸟而致哀,爱注鸟中,鸟的命运牵动着作者的心。

对鸟的刻画细而不琐,声形并茂。绘鸟鸣的清脆、嘹亮,先排除“吱吱喳喳”、“呱呱噪啼”,再刻画其长叫而音阶丰富,短叫圆润而不单调,似独奏,似合唱,似和谐的交响乐,细腻地创造了悦耳的效果。绘形,先用“世界上的生物,没有比鸟更俊俏的”作由衷的赞美,然后铺展开来刻画。有高踞枝头的美,有振翅飞翔的美;白鹭伫立,鸢鹰盘旋,忽静忽动,美不胜收。而刻画鸟身躯的玲珑饱满,简直是情满纸上,爱意流溢。“真是减一分则太瘦,增一分则太肥那样的秾纤合度”,爱得不:深,难以有这样深切的感受。

作者不仅以鸟鸣传喜,鸟形传爱,而且直接表露这种爱好是单纯的,不带任何幻想。为了证验这种感情的真实,特别讲述了曾带给人无限诗意的杜鹃的习性。目的不在贬诗人骚客,而在于抒发真情。

散文中的抒情切忌凌空,爱物,不把“物”的特征牢牢把握,不在观察上下精细的功夫,不积累有关的知识,笔下的“物”就活不起来,而“爱”之情就缺少坚实的附着物,游离飘忽。文中的“物”——鸟,写得十分传神,这不仅来自长期的观察,积累了多种鸟声音、形态及生活习性的知识,而且熟知国内外写鸟的诗文,英国诗人济慈的《夜

莺》、英国诗人雪莱的《云雀》,英国小说家、诗人“鸟!你连这一个快乐的夜晚都不给我”的诗句,杜甫《绝句》中的“一行白鹭上青天”等等,信手拈来,用得十分贴切,无半点斧凿痕迹。

阅读这类文章,把握“物”的特点,理清“情”的脉络,就能较为妥帖地体察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设计

目标:

1、通过默读,圈点勾画的阅读方法找出作者描写了鸟的不同方面的句子。

2、品读三四段描写鸟的声音形态的句子,感受作者语言的独特风格!

3、找出作者对鸟儿的感情变化,体会文章中心主旨。

教学流程:

一、导入:展示几张美丽自由的鸟儿的图片和几张被关在笼子里的鸟的图片。问:你认为哪一种状态的鸟儿更美?你们喜欢哪一种状态的鸟儿呢?为什么?

二、层层解读文本,随文解决生字词。

【读“鸟”】

1、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①画出本文的中心句。

②作者喜欢的鸟儿的哪些方面?用“我认为作者喜欢鸟儿的,你看(听)”的句式来回答。

③读一读,赛一赛,看谁读得又准确又有感情

鸟的身躯都是玲珑饱满的,细瘦而不干瘪,丰腴而不臃肿,真是减一分则太瘦,增一分则太肥那样的秾纤合度,跳荡得那样轻灵,脚上像是有弹簧。看他高踞枝头.临风顾盼——好锐利的喜悦刺上我的心头。

2、【品“鸟”】

自由朗读文章的三四段,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好在哪里。(可以从用词、句式、修辞等方面来谈)

3、【悟“鸟”】

跳读课文,思考:

①本文作者除了爱鸟,对鸟儿还有哪些情感?

②作者写这一篇文章想要表达什么?只是爱鸟么?

补充作者简介,创作思想。

“一个人应当像一朵花,不论男人或女人。花有色、香、味,人有才、情、趣,三者缺一,便不能做人家的一个好朋友。我的朋友之中,男人中只有实秋最像一朵花。——冰心”对梁实秋的评价

梁实秋,原名治华,字实秋,1903年1月6日出生于北京,浙江杭县(今杭州)人。笔名子佳、秋郎、程淑等。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曾与鲁迅等左翼作家笔战不断。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著作,其散文集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纪录。代表作《莎士比亚全集》(译作)等。

20 世纪30 年代末到40 年代,梁实秋以其独特的崭新面貌出现在散文领域。人们说他的散文创作;“不以抒情见长,而重议论,有意回避热点题材,不为时尚左右,多以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为题,如男人、女人、理发、穿戴、吃饭、下棋,等等,但谈论中博雅的知见和幽默的情趣交织,把人生体味艺术化了,别有一种阅读的魔力。”更有人注意到他的散文表现出的“智慧、学问和书卷气”的独特品性,称这类散文是“知性散文”。而“知性散文”的作者“较之一般散文家,他们从广泛阅读所得的间接经验及其人文素养无疑更为丰厚,而由此养成的对人生、人性、人情以至于历史与风俗等等的理解力和分析能力,也较其他散文家更为健全些或深刻些”。梁实秋的《鸟》便是一突出的范例。

文章通过对鸟的描述和感受,寄托了作者对无拘无束生活的向往和对囚笼般的现实的不满,他希望能够建立一个自由、平等、幸福、美好、没有贫困、没有强权、没有欺压的社会,从而自由地发展个性和才能。

4、【变“鸟”】

①假如你是一只鸟儿,你想对人类说什么?

②总结升华本文主旨。(向往自由与美好)

三、拓展阅读,体会情感。

风中的鸟巢雪小禅

我真喜欢那些风中的鸟巢。

在冬天的荒野里,在肃杀杀的寒风里,我看到那些枯枝上的鸟巢,挂在树梢上,看着岌岌可危,无限孤单,但又具有饱满的坚挺的力量。

它在风中,在一片枯黄的冬天的树梢上,独自承担风给它的力量。我喜欢那鸟巢的样子,圆圆的,有毛刺,不规则,在茂盛的夏季和秋天,鸟儿们一点一点衔来树枝,然后和着唾液一根根地搭着——这是一个多么巨大的工程!

那些风中的鸟巢,多么疏离,每隔几十米就会突兀地出现一个鸟巢,黑黑的,远远看去,很孤单。

可是,我喜欢那孤单。

那是应该有的孤独样子——它独立于时间之外,好像偌大的冬天只有它了。在空旷的冬天,我路过那些鸟巢,路过那些孤单——好像我也是一只风中的鸟巢,游走在这冬天的寂寞里。

这鸟巢像印度女歌手Koaly的歌,足够寂寞,也足够打动人。我在听她的歌

的时候,常常想起那些风中的鸟巢。我在那些歌声中游走着,凉凉的,薄薄的,感受这风中的冷和凄然。但真的很好——那些风游走在销骨的寂寞里,和那些鸟巢一样吧?我坐在车里,车里的空调开得很足。不,不冷。那些鸟巢在寒风中偶尔抖动,但不会掉下来。它们高高在上,它们在冬天里,但又在冬天外。

这样的寂寞其实销骨。但又别有风情——似大雪天一个人行走在天地间。我把车里的空调开得很大,热气扑到脸上,Koaly的声音很空灵,似一条小蛇游进我心里。她带着印度特有的神秘和巫气,带着一些前世的味道,款款而来。声音是紫色的,略带忧郁,又一声声让人心醉。在关键的地方,一下能击中你,动弹不得。可真好。

它和鸟巢相辅相成,都孤单得很饱满,恰如其分。

有一个人说,“无论睡在哪里,我都睡在夜里。”这句话让我想起风中的鸟巢。无论睡在哪里,它们都睡在风里。

想想吧,睡在风里。像一个人的名字,是的,林风眠。他喜欢自己这个名字,他说,就是小鸟在风中睡着了。他说的风,是春风。

但鸟巢是睡在冬天的风里,更有一种意境上的美感和孤清。有些孤芳自赏吗?有!有些文艺吗?当然也有!可这是文艺不是装的,不是小情小调,是刻骨的!是带有腐蚀性的!它侵略了我的灵魂。

我在路上,在冬天的路上,伴我的有这些风中的鸟巢,还有那永定河边的一排排枯树,桑树,柳树,槐……都有古意。旧得让人可以发呆,黑黑的树皮皲裂着,我试图走近那些树,那些风中的鸟巢,可我知道,走近了,一定没有了现在的荒

梁实秋散文女人读后感

梁实秋散文女人读后感 梁实秋是中国现代的散文大家,以擅长写幽默风趣的“闲适小品”而闻名于世。下面是XX收集整理的梁实秋散文女人读后感,欢迎阅读参考!! 梁实秋散文女人读后感一:梁实秋真能侃,再小的芝麻粒的事儿,经他的笔一转一化,汨汨淌出一大洼水,一波三折,有滋有味。梁先生淡雅从容,典型一绅士,持杖岸立,口衔烟斗,含笑窥乐。 梁的散文:琐碎。没有故事情节,全凭见识,将古今中外、日常生活中的琐事拼凑成文,像碎花裙上的碎花点,杂而不乱,抖开斑斓。他下笔,东一鳞西一爪,若云里神龙,飘忽不定,反而没有编故事的斧痕匠气,触类旁通,信手捻来,随心所欲,东西八千里,上下五千年,逞才仗气,一泻千里地侃下去,毫不搭界的几件琐事,很巧妙地触电,通了!任何琐碎小事,一落梁氏笔下,便衍化成滋润丰沛的长文。因为杂,读者永远新鲜不厌倦,恨不能一气读完。梁的行文看似轻松洒脱,没有梁的学贯中西的渊博学识,这一手是学不到家的,这是一绝。也有人效颦,结果堕入罗嗦,世俗。 至少在我看来,散文到了梁实秋手里,又耸起一座里程碑。仿佛没有不可入文的事,不信,翻开梁的四集《雅舍小品》,就像个杂货铺,乱七八糟的货都齐了。怒、脏、鼾、

胖、并洗澡、理发,都是生活琐事,也是他佳作的题目。凡是他耳闻目睹的都揽入笔底,正合老上海的一谚语:捡入篮里都是菜,这是高厨的本事。经他妙笔点睛,化龙飞舞,这不能不归功於他的渊博与机敏。梁讲究生活的趣味,他总能从最平凡的生活小事发现它亮晶晶的趣味,然后笔锋一转,洋洋洒洒,谈笑风生,不时闪烁出机智,忍俊不禁开涮几句玩笑,令人捧腹厥倒。他好幽默但不庸俗滑稽,这是他的文章特色。 他文章取材很世俗,人人都有此经历,一经点出其中的闪光点,自然引起普遍共鸣。行文幽默、情趣高雅、文字简洁、文采斐然、文笔活泼,深得读者珍玩。琐事入笔,典雅出锋,这是梁文的成功之处。 梁实秋又是大学者,莎士比亚全集汉译本第一人,主编的《远东英汉大词典》更是华人学者研读西方文化的必备参考词典。但他写作从不掉书袋,没有头巾气的酸。他常常信手捻来中外大典的引文,置於一堆俗事中,还原出引文原有的世俗朴素,充实文章的知识含量,是调味品,不是醋,更有可读性。时下一些写手,才看了几篇引文,甚至见了广告上几句古代诗文,便迫不及待收入“拙着”,企图点缀出文章的源远流长,一副普人郝隆袒腹晒书的穷酸相。一坛回味尚可的米酒晒成醋了,原有的酒味也洒了。 梁实秋散文女人读后感二:前几日,从新华书店读

梁实秋散文全集

梁实秋散文全集 导读:梁实秋 ,原名梁治华,字实秋,1903 年 1 月 6 日出生于北京,浙江杭县(今杭州) 人。笔名子佳、秋郎、程淑等。中国著名的现当代散文 家、学者、文学 批评家、翻译家。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关于梁实秋的散文全集,希望能帮助 到大家。 年龄 从前看人作序,或是题画,或是写匾,在署名的时候往往特别注明“时年七 十有二”、“时年八十有五”或是“时年九十有三”,我就肃然起敬。春秋时人 荣启期以为行年九十是人生一乐, 我想拥有一大把年纪的人大概是有一种可以在 人前夸耀的乐趣。 只是当时我离那耄耋之年还差一大截子, 不知自己何年何月才 有资格在署名的时候也写上年龄。 我揣想署名之际写上自己的年龄, 那时心情必 定是扬扬得意,好像是在宣告:“小子们,你们这些黄口小儿,乳臭未干,虽然 幸离襁褓,能否达到老夫这样的年龄恐怕尚未可知哩。”须知得意不可忘形,在 夸示高龄的时候,未来的岁月已所余无几了。俗语有一句话说:“棺材是装死人 的,不是装老人的。”话是不错,不过你试把棺盖揭开看看,里面躺着的究竟是 以老年人为多。年轻的人将来的岁月尚多,所以我们称他为富于年。人生以年龄 计算, 多活一年即是少了一年, 人到了年促之时, 何可夸之有?我现在不复年轻, 看人署名附带声明时年若干若干,不再有艳羡之情了。倒是看了富于年的英俊, 有时不胜羡慕之至。 裸子植物和双子叶植物, 其茎部的细胞因春夏成长秋冬停顿之故而形成所谓 年轮,我们可以从而测知其年龄。人没有年轮,而且也不便横切开来察验。人年 纪大了常自谦为马齿徒增, 也没有人掰开他的嘴巴去看他的牙齿。 眼角生出鱼尾 纹,脸上遍洒黑斑点,都不一定是老朽的征象。头发的黑白更不足为凭。有人春 秋鼎盛而已皓首皤皤。 有人已到黄鰽之年而顶上犹有“不白之冤”, 这都是习见 之事。 不过, 岁月不饶人, 冒充少年究竟不是容易事。 地心的吸力谁也抵抗不住。 脸上、颈上、腰上、踝上,连皮带肉的往下坠,虽不至于“载跋其胡”,那副龙 钟的样子是瞒不了人的。别的部分还可以遮盖起来,面部经常暴露在外,经过几

《梁实秋散文集》读后感

《梁实秋散文集》读后感 《梁实秋散文集》是20xx年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梁实秋。主要收录了梁实秋先生的作品。本书主要为收集梁实秋先生的精选优秀作品。下面是WTT为大家收集整理的《梁实秋散文集》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梁实秋散文集》读后感一 前几日,从新华书店读者俱乐部借得好书一本《梁实秋散文集》。读后,真有“绕梁之音,三日不绝”之感。他的古文底子深厚,博览群书,常从古文中引经论据如信手拈来,读罢却是通俗易懂,如同三五知己灯下谈话,看似稀疏平常,去蕴涵着人生的哲学,余味无穷,在不知不觉中得到美的享受,梁先生不愧为散文大家。 他的散文是以幽默风趣见长的“闲适小品”闻名于世,我尤其爱看他的“随想篇”中的文章,题目很简练,通常都是两个字,例如“雅舌”、“女人”、“男人”、“衣裳”、“饮酒”等等,包罗万象,说的都是些身边的人或事,可以透过文章看到三、四十年代的生活气息。今天看来,依然觉得趣味横生。从中还了解很多名词其实都由来以久了,例如“代沟”,梁先生就写的非常详细,博古论今。代沟虽是翻译过来的新名词,但是我们古而有之了,《尚书·远逸》中就记载了我们最古的代沟之说。再例如“女人”,他刻画的简直就是入木三分了,例如女人爱说

谎,“若是能运用小小的机智,打破眼前小小的窘僵,获取精神上的小小胜利,因而牺牲一点点真理,这也可以算是说谎,那么,女人确是比较的富于说谎的天分。” 很多人都陪女人买过衣服,她口中念念有词,或是式样不好,或是衣料太差,批评的一文不值,究其原因,无非是价格太贵了而已,所以女人善于将自己得不到的东西常归于不喜欢。哈哈,真可谓精辟。还如他描写的女人的嘴,说“女孩子从小就口齿伶俐…等到长大以后,三五成群,说长道短,声音脆,嗓门高,如蝉噪,如蛙鸣,真当得好几部鼓吹!”他还归纳了两种类型,“长舌”型和“喷壶嘴”型。他在文章中虽都是论些小事,但却把一些陋习批评的体无完肤,看后甚感快意。 他在“作文的三个阶段”中也写道,“文章的好坏与长短无关,文章讲究气势的宽阔、意思的深入,长短并无关系。…所以文章过长过的短,不以字数计,应以起内容之需要为准。…文章的好坏与写作的快慢无关。顷刻之间成数千言,未必斐然可诵,吟得一个字捻断数根须,亦未必字字珠玑。” 使我顿时矛塞顿开,在写作中遇到的问题仿佛都找到了答案。我之叙述惟恐不尽,使看者不解,现在看来,可能废话也有不少。 我素有摘抄的习惯,常把一些觉得甚好的描写、叙述记于抄本中,可读梁先生的散文,觉得字字如珠玑,无一处经不起推敲,让我无从下手。他的散文通篇看似随意而为,与小处却见大

散文读后感(共8篇)

散文读后感(共8篇) 本文是关于散文读后感(共8篇),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这几天在读余光中的散文。长久以来被商业理性化的头脑又开始有了颇多感触和种种奇妙的想法,可谓枯井重回青春,活水自源头潺潺流出。为人的天赋尚未完全泯灭,这真教人欣慰。 有人说,人人皆可写小说,却只有灵气之人才能写诗歌和散文。这话一点也没有错。若非有灵气,又怎能想象力丰富,将乡愁化成一枚小小的邮票,眼中的秦俑不是秦俑,却是千千万万高唱战歌的英勇战士,假象的四个敌人更是令所有女儿的父亲都冷汗直冒,从此更加珍爱女儿、珍惜妻子。 谈到《乡愁》,个人以为这首诗被内陆媒体大肆追捧,部分归因于诗的最后一节: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当然,此诗的确是构思巧妙,先不论逻辑、对仗以及韵律,先看那语言,简洁,却非常有力度,短短88言就轻松渲染出绵长而深沉的感情,着实令人佩服。可是我们知道,余先生的很多诗都具备这样的艺术成就,偏这一首被某些人津津乐道、大力推荐,大概是诗的现实意义,也就是最后一节的功劳。有时,文学和艺术也会在无奈之下沦为某种工具。这不能怪余先生,他所做的不过是写出美丽的诗歌,供人欣赏、唤醒他们遗忘已久的感动,至于其他人如何理解和运用,非他能左右。 《中年》里,他体察到中年种种可晒可叹的身心变异,表白顺应自然、安身立命的中年心态:四十开始生活,不算晚,问题在“生活”二字如何诠释。如果年届不惑,再学习溜冰踢毯子放风筝,“偷闲学少年”,那自然有如秋行春今,有点勉强。中年的妙趣,在于相当的认识人生,认识自己,从而做自己所能做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科班的童伶宜于唱全本的大武戏,中年的演员才

梁实秋散文《怒》

梁实秋散文《怒》 一个人在发怒的时候,最难看,纵然他平素面似莲花,一旦怒而变青变白,甚至面色如土,再加上满脸的筋肉扭曲,眦裂发指,那副面目实在不仅是可憎而已。俗语说,“怒从心上起,恶向胆边生”,怒是心理的也是生理的一种变化。人逢不如意事,很少不勃然变色的。年少气盛,一言不合,怒气相加,但是许多年事已长的人,往往一样的火发暴躁。 我有一位姻长,已到杖朝之年,并且半身瘫痪,每晨必阅报纸,戴上老花镜,打开报纸,不久就要把桌子拍得山响,吹胡瞪眼,破口大骂。报上的记载,他看不顺眼。不看不行,看了呕气。这时候大家躲他远远的,谁也不愿逢彼之怒。过一阵雨过天晴,他的怒气消了。 诗云:“君子如怒,乱庶遄沮;君子如祉,乱庶遄已。”这是说有地位的人,赫然震怒,就可以收拨乱反正之效。一般人还是以少发脾气少惹麻烦为上。盛怒之下,体内血球不知道要伤损多少,血压不知道要升高几许,总之是不卫生。而且血气沸腾之际,理智不大清醒,言行容易逾分,于人于己都不相宜。希腊哲学家哀皮克蒂特斯说:“计算一下你有多少天不曾生气。在从前,我每天生气;有时每隔一天生气一次;后来每隔三四天生气一次;如果你一连三十天没有生气,就应该向上帝献祭表示感谢。”减少生气的次数便是修养的结果。修养的方法,说起来好难。 另一位同属于斯多亚派的哲学家罗马的玛可斯?奥瑞利阿斯这样说:“你因为一个人的无耻而愤怒的时候,要这样的问你自己:‘那个无耻的人能不在这世界存在么?那是不能的。不可能的事不必要求。’”坏人不是不需要制裁,只是我们不必愤怒。如果非愤怒不可,也要控制那愤怒,使发而中节。佛家把“嗔”列为三毒之一,“嗔心甚于猛火”,克服嗔恚是修持的基本功夫之一。燕丹子说:“血勇之人,怒而面赤;脉勇之人,怒而面青;骨勇之人,怒而面白;神勇之人,怒而色不变。”我想那神勇是从苦行修炼中得来的。生而喜怒不形于色,那天赋实在太厚了。 清朝初叶有一位李绂,著《穆堂类稿》,内有一篇《无怒轩记》,他说:“吾年逾四十,无涵养性情之学,无变化气质之功,因怒得过,旋悔旋犯,惧终于忿戾而已,因以‘无怒’名轩。”是一篇好文章,而其戒谨恐惧之情溢于言表,不失读书人的本色。

梁实秋散文

我读梁实秋的散文 ——杨柳晓风我最初认识梁实秋先生是在高中的语文课本里,那是鲁迅先生写的一篇文章《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写的正是梁实秋先生。不过这篇文章把梁实秋先生比作资本家的走狗,印象颇坏,受其影响,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凡是梁先生的作品,我一概不读。 中学时代过去了很多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第一次接触了梁实秋先生的散文集《梁实秋散文精编》,我被牢牢吸引住了,很有相见恨晚的意思。说实话,这样吸引我的书,除了中学时代的琼瑶小说,那么现在就是这本散文集了。 先生的文章,看似平平淡淡,谈论的都是一些日常的话题,却不乏睿智,不是一般人能写得出来的。《雅室》说的是他在四川时,住的是雨来如漏斗,夏天蚊风盛行的破房子,他称之为“雅室”,还对它发生了感情,说它有个性,有个性就可爱。一座破屋,在他的笔下,居然妙处无处不在,他说住在那里,得月较先,闲来可以写作自遣。这里面就透露出先生的乐观的人生态度。《请客》一开头就说“若要一天不得安,请客;若要一年不得安,盖房;若要一辈子不得安,娶姨太太。”,仅这一句,似乎就能引你加入他的谈话中来。他慢慢道出请客的诸多事宜,处处都觉得津津有味,很能引起共鸣。 先生的高人之处,凡是极小的事情,经他一写,就显得与众不同,别有一番妙趣。就是简单的一道菜,他也能写出味道,让人垂涎。《烙饼》一文,他先写了烙饼的做法,然后连吃法也捎带上,他说“把蛋放在饼子上,卷起来,竖立之,双手扶着,张开大嘴,左一口、右一口,中间再一口。”读来倍感亲切。 先生的文字语言如行云流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而更具特色的是他的幽默,读来让人忍俊不禁。他写男人,“有些男人,西装裤挺直,他的耳后脖根,土壤肥沃,常常宜于种麦!”;写中年妇女的脸,由“牛奶葡萄变成为金丝蜜枣,……从‘鱼尾’起皱纹撒出一面网,纵横辐辏,疏而不漏,把脸逐渐织成一幅铁路线最发达的地图。”,诸如此类诙谐的文字比比皆是,妙趣横生。 先生的文章,在郁闷时读,可以让人释怀;在闲暇时读,可以娱悦心情。所以我的案头,现在一直摆着一本先生的文集,没事的时候,就信手翻开,好让自

梁实秋的散文读后感作文

梁实秋的散文读后感作文 我至爱梁实秋的散文,理性不乏风趣,高贵不乏素雅。 自从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讲过梁实秋的《下棋》,我对梁实秋的爱恋就有增无减,《下棋》中绝妙的语言让人忍俊不禁,啧啧称赞,梁老在比喻下棋者在争棋时的样子中写道,“对方的头上青筋暴露,黄豆般的汗珠一颗颗地在额上陈列出来,或哭丧着脸作惨笑,或 咕嘟着最做吃屎状,或抓耳挠腮,或一串串地噎嗝打个不休……”哈哈哈,多形象,我简 直对梁老的语言艺术佩服的五体投地;更妙的是,他不光让人笑,还让你在笑中思考,如“人总是要斗的,总是要钩心斗角地与人争逐的。与其和人争权夺利,还不如在棋盘上多 占几个官……”多有哲理啊,真是诠释了“棋如人生”的内涵。 梁实秋写作的年代,离现在已有近六十几年的历史了,可是读来一点都没有时代的疏 离感,相反却越读起劲,于是我钻到了学校图书馆,书海茫茫地把他的书一股脑的搬了下来,一次不能借多,就中午到阅览室啃读,最后居然有了不找遍梁老的作品不罢休的嗜好。 梁老的文章真是太有趣了,雅俗共赏,不仅有阳春白雪的鉴读之处,更有下里巴人的 谐趣之妙。梁老的最经典之作便是《雅舍小品》,《雅舍小品》印行出版后,已发行了六 七十版了,仍风行国内外,经久不衰,这和梁老大家的风范、厚实的文学功底是分不开的。《雅舍小品》中反映的都是大凡从市井之人到达官显贵都要做了事,如理发、骂人、结婚、握手、写字、讲价、下棋、送行等人所共有的喜怒哀乐、真善美和假丑恶,这可能也是我 读起来倍感亲切,爱不释手的原因。 在梁老的笔下,《理发》也能理出惊心动魄来。“就是小声说一句,我觉得,都会使 他丧胆而失去平衡,我的颈静脉也需要在他不知不觉间被他割断,后来剃刀暂时离开我的脸,我趁势立刻用梦魇的声音叫起来,‘别刮了,够了,谢谢你‘……”理发本来是整理 仪容,迈入高雅之堂的必备前奏,可是梁老把理发当做一件不愉快的事,把理发和牙医拔牙、刽子手屠户相提并论,真是不敢想象。虽然有点觉得夸大其词,但自己理发的心里体 验想来也和梁老描写的差不多,便忍不住击桌顿足高喊:“妙绝,绝妙……”。 在梁老的笔下,陋室也能现出“奇葩”来。“但若大雨滂沱,……终乃屋顶灰泥突然 崩裂,如奇葩初绽,轰然一声而泥水下注,此刻满是狼藉。”这是梁老《雅舍》中的语句,雅舍是梁老在四川居住的房子,实际上是有窗无玻璃,风来则洞若凉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来则渗如滴漏的陋室。梁老却称“雅舍”有个性,有个性就可爱。因为可爱,大雨如注 的时候,人的狼藉可想而知,却能形容出“奇葩初绽”的美景情趣来,可以看出梁老以苦 为乐,身居陋室而不陋,实乃“德馨”人士也。 在梁老笔下,《握手》是一件痛苦的事。梁老认为和谁握手大有官场尔虞我诈之势, 和做大官或自以为做大官者握手不好握,孤掌难鸣;和另一种人握手让你痛彻肺腑。梁老 还说,就握手的触觉而论,芊芊玉手难得一握,握得倒是冬笋或笋干之类,愉快也不多, 想来也是痛苦万分,简直是一种刑罚。梁老充满智慧地引用了《哈姆雷特》中的一句话:

梁实秋散文摘抄赏析精选

梁实秋散文摘抄赏析精选 梁实秋散文摘抄赏析精选 导语:梁实秋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著作,其散文集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纪录。代表作《莎士比亚全集》(译作)等。这里励志故事网的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五篇梁实秋散文摘抄赏析,希望你们喜欢。 一、《同学》 同学,和同乡不同。只要是同一乡里的人,便有乡谊。同学则一定要有同窗共砚的经验,在一起读书,在一起淘气,在一起挨打,才能建立起一种亲切的交情,尤其是日后回忆起来,别有一番情趣。纵不曰十年窗下,至少三、五年的聚首总是有的。从前书房狭小,需要大家挤在一个窗前,窗间也许着一鸡笼,所以书房又名曰鸡窗。至于帮硬死沉的砚台,大家共用一个,自然是经济合理。 自有学校以来,情形不一样了。动辄几十人一班,百多人一级,一批一批的毕业,像是蒸锅铺的馒头,一屉一屉的发售出去。他们是一个学校的毕业生,毕业的时间可能相差几十年。祖父和他的儿孙可能是同一学校毕业,但是不便称为同学。彼此相差个十年八年的,在同一学校里根本没有碰过头

的人,只好勉强解嘲自称为先后同学了。 小时候的同学,几十年后还能知其下落的恐怕不多。我小学同班的同学二十余人,现在记得姓名的不过四、五人。其中年龄较长身材最高的一位,我永远不能忘记,他脑后半长的头发用红头绳紧密扎起的小辫子,在脑后挺然翘起,像是一根小红萝卜。他善吹喇叭,毕业后投步军统领门当兵,在“堆子”前面站岗,拄着上刺刀的步枪,满神气的。有一位满脸疙瘩噜嗦,大家送他一个绰号“小炸丸子”,人缘不好,偏爱惹事,有一天犯了众怒,几个人把他抬上讲台,按住了手脚,扯开他的裤带,每个人在他裤裆里吐一口唾液!我目睹这惊人的暴行,难过很久。又有一位好奇心强,见了什么东西都喜欢动手,有一天迟到,见了老师为实验冷缩热涨的原理刚烧过的一只铁球,过去一把抓起,大叫一声,手掌烫出一片的溜浆大泡。功课最好写字最工的一位,规行矩步,主任老师最赏识他,毕业后,于某大书店分行由学徒做到经理。再有一位由办事员做到某部司长。此外则人海茫茫,我就都不知其所终了。 有人成年之后怕看到小时候的同学,因为他可能看见过你一脖子泥、鼻涕过河往袖子上抹的那副脏相,他也许看见过你被罚站、打手板的那副窘相。他知道你最怕人知道你的乳名,不是“大和尚”就是“二秃子”,不是“栓子”就是“大柱子”,他会冷不防的在大庭广众之中猛喊你的乳名。使你脸红。不过

关于余光中散文读后感300字.doc

关于余光中散文读后感300字 这几天在读余光中的散文。长久以来被商业理性化的头脑又开始有了颇多感触和种种奇妙的想法,可谓枯井重回青春,活水自源头潺潺流出。为人的天赋尚未完全泯灭,这真教人欣慰。 有人说,人人皆可写小说,却只有灵气之人才能写诗歌和散文。这话一点也没有错。若非有灵气,又怎能想象力丰富,将乡愁化成一枚小小的邮票,眼中的秦俑不是秦俑,却是千千万万高唱战歌的英勇战士,假象的四个敌人更是令所有女儿的父亲都冷汗直冒,从此更加珍爱女儿、珍惜妻子。 谈到《乡愁》,个人以为这首诗被内陆媒体大肆追捧,部分归因于诗的最后一节: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当然,此诗的确是构思巧妙,先不论逻辑、对仗以及韵律,先看那语言,简洁,却非常有力度,短短88言就轻松渲染出绵长而深沉的感情,着实令人佩服。可是我们知道,余先生的很多诗都具备这样的艺术成就,偏这一首被某些人津津乐道、大力推荐,大概是诗的现实意义,也就是最后一节的功劳。有时,文学和艺术也会在无奈之下沦为某种工具。这不能怪余先生,他所做

的不过是写出美丽的诗歌,供人欣赏、唤醒他们遗忘已久的感动,至于其他人如何理解和运用,非他能左右。 相关推荐:汪曾祺散文集1000字读后感散文读后感:读《宣纸上的记忆》有感1500字《朱自清散文集》读后感500字高中生读后感:《泰戈尔散文诗集》读后感高中生暑假读后感:杨绛散文《我们仨》读后感八年级读后感:读余光中散文后的感想贾平凹散文集读后感200字范文余光中散文读后感400字范文精选梁实秋散文集读后感600字范文八年级读后感:读贾平凹散文集后的感想 2019-11-06 这几天在读余光中的散文。长久以来被商业理性化的头脑又开始有了颇多感触和种种奇妙的想法,可谓枯井重回青春,活水自源头潺潺流出。为人的天赋尚未完全泯灭,这真教人欣慰。 有人说,人人皆可写小说,却只有灵气之人才能写诗歌和散文。这话一点也没有错。若非有灵气,又怎能想象力丰富,将乡愁化成一枚小小的邮票,眼中的秦俑不是秦俑,却是千千万万高唱战歌的英勇战士,假象的四个敌人更是令所有女儿的父亲都冷汗直冒,从此更加珍爱女儿、珍惜妻子。 谈到《乡愁》,个人以为这首诗被内陆媒体大肆追捧,部分归因于诗的最后一节: 而现在

余光中散文读后感

余光中散文读后感 篇一:读余光中散文有感 读余光中散文有感 从初中时期,语文老师们就说我的散文写得有多烂,字句不优美,词句如堆砌等等。因而,从那时起就特别喜爱读散文,梦想着有朝一日也能写出情真意美的散文。而写当然要从学会欣赏开始,所以我就把自己读了余光中先生散文的浅薄感悟写了下来。 初识余光中,是初中的一首现代诗《乡愁》,记忆深刻的是老师让我起来有感情的朗读,结果我竟然读湿了眼眶,虽然年少时期并没有离乡的经历,可还是被他的情谊与比喻背后的意义所打动。一个离开祖国几十年的游子,一个突然回归中国乡土文学的作家,当他看到祖国与台湾之间的海峡,想到自己与祖国的久别,他的内心不能不起涟漪。作为大陆人,他渴望回家,同样作为游子,更期盼回到母亲的怀抱,然而这时间太长,长到等自己意识到这些时已然两鬓斑白。所以他说,他用了20分钟写下了20多年的心绪。一气呵成正是情感激烈的表现,行云流水式的感情抒发看似平淡,但字字铿锵,令人情动。 在我看来,余光中先生的现代诗与散文最大的共通点就是感情都很细腻而又强烈,似缓缓流露但又浓得真切。犹如品酒一样,时间愈久,发酵的时间愈长,情感似缓缓的酒香沁入心脾,令人久久不能忘怀,而且余味袅袅久不散去。可以说余光中先生的散文给我的就是这种感受。这是只就情感来说的。但是他的感情又不单一,总是能在一

篇散文中,触发多种情感看似天马行空却又不显得突兀。以至于伤春悲秋都来不及,又会被他的另一种情感感染,转而思考另一件事。文字清新,感情细腻而且转换自然,永远都有一种“吹面不寒杨柳风”的感觉,很温柔的牵动你的心。看似淡淡的却又久久挥散不去。比如《听听那冷雨》,由雨作为抒发情感的引子,雨来自于大陆,也只有雨能证明台湾与大陆的联系了,因此本来略显黑暗感觉的淅沥沥的雨也就沾染了浓浓的乡愁,因为雨是和大陆有联系的因而它就变得不那么冷了,甚至是温暖而可爱的。而后又由雨联想到自己的经历和大陆的千年文化,字里行间流露的无不是赞赏与骄傲。然后又写到美国的落基山,而盛赞之后笔峰一转“不过要领略“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的境界,仍需来中国”。可见在作者心里,祖国的山水永远是最美的,最有文化意蕴的。然后又写到听雨,雨是有故事的,它见证着沧桑变化,给人物是人非之感,不觉在阅读的过程中又添一丝感叹人生的惆怅,然而作者的思绪并不止于此,他又写到听雨的场所,引入了“古屋”以及和雨直接接触的瓦片,雨打瓦片是一种美好的音乐,是一种文化的韵味,但是随着高楼的建起,这种记忆不再,只能到诗经中探寻这种美好,可以说又把感情转入到对文化的追忆与惋惜。一场听雨,让我们听到了作者内心的乡愁以及前尘隔海,沧海桑田的忧伤。冷雨冷的不仅仅是身体,更是一种心情,面对变化却无可奈何,面对与大陆的分离更是有心无力。因此只能借雨来抒发对大陆的思念,对大陆文化的追随。语言依旧是淡雅的,而且多用叠词,使感情更加缠绵动人。

散文读后感(共4篇)

散文读后感(共4篇) 《快乐》一文是写作者认为皇帝最快乐,但西班牙国王拉曼三世称他自己统治全国约五十年,国王每天公务繁忙,而真正快乐才十四天 我读完梁实秋散文集以后爱不释手,梁实秋的散文集是集文人散文与学者散文的特点于一体,散文代表作《雅舍小品》从 * 起20多年共出4辑。旁征博引,内蕴丰盈,行文崇尚简洁,重视文调,追求“绚烂之极趋于平淡”的艺术境界,文调雅洁与感情渗入的有机统一体。而且因洞察人生百态,文笔机智闪烁,谐趣横生,严肃中见幽默,幽默中见文采呀。晚年的怀念故人、思恋故土的散文更写得深沉浓郁,感人至深。我觉得梁实秋的散文不仅诙谐幽默,而且都是很生活化的东西,大有一种以小见大的感觉,很通俗易懂。梁实秋老先生的散文可以看出他那种乐观豁达的心态,我对他那篇关于养狗的散文感触颇深,实打实的抒发自己的真实想法,可以说是发自肺腑的共鸣。 在今年的世界读书日,我们行知园的教师都有幸收到了老园长陈老师给予我们的珍贵礼物,推荐的一本好书,我则拿到了梁实秋先生的散文集。尽管是较厚的一本书,但我爱不释手地利用几个午睡时间看完了《梁实秋散文集》,阅读后,感触很深,读梁先生的散文就是一种美的享受。 毕淑敏,是我最喜欢的女作家。 她的散文是澄清的,健康的,充满活力的。她的素材全部取于平常人的生活,并没有太多华丽的词藻修饰,也没有令人一读就感到新

鲜的选材,但她却把最普通的平民生活,便成了如孔雀开屏一样的灿烂的生活美景。她总能抓住人在生活中发现不到的镜头,他(她)总能洞穿人的心理,写出人人心中有,笔下无的画面,令人充满遐想与佩服。毕淑敏不仅是一位著名的作家,她同样是一位慈祥而又可爱的母亲。 在《混入北图》这篇文章中,毕淑敏的母爱与她对儿子的教导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在那时,北京图书馆是最大的图书馆,哪里有各种各样不同种类的图书,但那里却有规定:只对成年人开放。不知是不是遗传了毕淑敏,她的儿子从酷爱看书,对文学充满了好奇心与求知欲。当他长到十几岁已经是个小伙子的时候,毕淑敏在他苦苦的要求下,不得不带儿子“混入”北图,满足孩子向博览全书的愿望。 在青春时,何不去拓展自己的领域,为梦想努力,像毕淑敏的儿子一样,有志气:“长大一定要光明正大的从正门走进北图,因为那是贵宾的通道!” 人生是一场漫漫旅途。 一直以来最想做的事是在旅途感受飞驰的速度,变幻的风景,奇异的遭遇,萍逢的客人…… 初次看《行走人生》这本书,是被一幅幅毕淑敏阿姨在旅途中的照片所吸引的,都是一些我想去但还没有去过的地方的景物。细细的品读这本书后,从文章的字里行间里我发觉毕淑敏真是一个真诚的、谦虚的、亲切的阿姨。她写的文章在我看来没有丝毫做作之情,满溢着的都是一股亲切的感觉。我以为,毕淑敏阿姨会写自己的人生观、

梁实秋散文的艺术风格

梁实秋散文的艺术风格 梁实秋写散文别具一格,堪称散文界一代宗师,其散文写的炉火纯青,艺术造诣颇高,下面我拟从梁实秋散文鲜明的语言特色、闲适幽默的艺术风格等方面入手,对其散文的艺术特一,梁实秋驾驭语言文字的功力深厚,极具特色的语言成为其散文一个突出风格。 ⑴行文雅洁,用语精练。真正的散文语言,绝不容忍多余的文字,古近中外的散文大家无不以语言的节约性作为衡量语言表现力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标准。梁实秋创作散文追求一种“绚烂之极趋于平淡”的境界,故此,他在篇幅上力求浓缩,删掉枝蔓;在语言上摅词滤藻,斯于至当。正是由于梁实秋深黯“割爱”的艺术原则,所以他的散文没有废话,以简洁取胜。他曾以“尽去枝节,少说废话”自励,认为散文艺术的最高境界是“简单”,“简单二字,是很高的理想”,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单薄粗简,而是一种有博返约的境界。他在《文学讲话》中谈及散文时说:“文章要深,要远,要高,就是不要长。描写要深刻,意思要远大,格调要高雅,就是篇幅不一定要长。”他自己的散文,也大都篇幅简约,语言精练,字数多在两千左右,如《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这篇短文不满千字,却栩栩如生的刻画出梁启超的神采风貌,笔墨生花地写出了他的渊博学识,一位国学大师的音容笑貌跃然纸上叙写精致,行文雅洁是梁实秋散文艺术的一大特色,他的文章,几乎都是开篇切题,简洁了当,极少渲染铺排,转弯抹角。 ⑵梁实秋散文的语言具有一种典丽之美。这种美就是一种“国文的味道”,他通过文言文的语体化,达到古今融化的境界. 二,梁实秋散文具有一种包容性。这主要体现在他对中西方文化的兼他认为,中西文化各有优劣,因此他既反对妄自尊大,又反对妄自菲薄,主张虚心接受外来文化,使之与我们的传统文化溶解在一起。他的散文创作就实践了自己的主张——具有了一种包容性:如在写作技巧上,梁实秋对唐宋八大家的散文以及杜诗极为熟悉。他经常揣摩这些诗文的章法、句

(完整word版)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考试整理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考点整理 一、填空题二、选择题 1、1915年9月《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第二卷起,易名为《新青年》),新文化运动即以此为肇始。 2、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在同年二月号《新青年》上发表《文学革命论》。 3、周作人是“五四”时期最有影响力的理论先导者和批评家,以“人的文学”来概括新文学的内容,表示新文学区别于旧文学的本质特征。“人的文学”成为“五四”时期文学的一个中心概念。 4、1921年6月周作人发表《美文》从理论上确认了文学性散文的地位。 5、鲁迅(中国的民族魂)的作品: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以及《热风》、《坟》等16本杂文集和书信集《两地书》,学术著作《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等。 6、现代白话小说的开山之作,是1918年5月鲁迅发表于《新青年》第4卷第5期的《狂人日记》。 7、冰心在《晨报副刊》上发表了《斯人独憔悴》等,正式开创了“问题小说”的风气。 8、王统照的代表作:《沉思》、《微笑》,突出“爱”与“美”的观点,探讨人生的“烦闷与混扰”。 9、庐隐的代表作:短篇《或人的悲哀》、《丽石的日记》,中篇《海滨故人》。 10、冯文炳,笔名废名,代表作:《竹林的故事》、《浣衣母》、《桃园》。 11、许地山,笔名落华生,代表作:《命命鸟》、《春桃》、《缀网劳蛛》、《商人妇》。 12、郭沫若在现代文学史上是足以代表一个时代的诗人与历史剧作家。第一本诗集《女神》是中国现代新诗的奠基之作。 13、郭沫若早在现代戏剧发展的第一个十年里,就写出了著名的《三个叛逆的女性》(《卓文君》、《王昭君》、《聂嫈》),抗战时期,创作了《虎符》、《屈原》、《棠棣之花》、《高渐离》、《南冠草》、《孔雀胆》等历史剧。 14、1922年,汪静之、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出版合集《湖畔》,同年出版汪静之个人诗集《蕙的风》,1923年又有合集《春的歌集》出版,四人合称“湖畔诗人”。 15、1923年,出版了冰心的《繁星》与《春水》,宗白华的《流云小诗》。 16、冯至的诗集《昨日之歌》,鲁迅把冯至誉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梁实秋散文集读后感

梁实秋散文集读后感 导读:前几日,从新华书店读者俱乐部借得好书一本《梁实秋散文集》。读后,真有"绕梁之音,三日不绝"之感。他的古文底子深厚,博览群书,常从古文中引经论据如信手拈来,读罢却是通俗易懂,如同三五知己灯下谈话,看似稀疏平常,去蕴涵着人生的哲学,余味无穷,在不知不觉中得到美的享受,梁先生不愧为散文大家。 他的散文是以幽默风趣见长的"闲适小品"闻名于世,我尤其爱看他的"随想篇"中的文章,题目很简练,通常都是两个字,例如"雅舌"、"女人"、"男人"、"衣裳"、"饮酒"等等,包罗万象,说的都是些身边的人或事,可以透过文章看到三、四十年代的生活气息。今天看来,依然觉得趣味横生。从中还了解很多名词其实都由来以久了,例如"代沟",梁先生就写的非常详细,博古论今。代沟虽是翻译过来的新名词,但是我们古而有之了,《尚书·远逸》中就记载了我们最古的代沟之说。再例如"女人",他刻画的简直就是入木三分了,例如女人爱说谎,"若是能运用小小的机智,打破眼前小小的窘僵,获取精神上的小小胜利,因而牺牲一点点真理,这也可以算是说谎,那么,女人确是比较的富于说谎的天分。"很多人都陪女人买过衣服,她口中念念有词,或是式样不好,或是衣料太差,批评的一文不值,究其原因,无非是价格太贵了而已,所以女人善于将自己得不到的东西常归于不喜欢。哈哈,真可谓精辟。还如他描写的女人的嘴,说"女孩子从小就口齿伶俐…等到长大以后,三五成群,说长道短,声音脆,嗓

门高,如蝉噪,如蛙鸣,真当得好几部鼓吹!"他还归纳了两种类型,"长舌"型和"喷壶嘴"型。他在文章中虽都是论些小事,但却把一些陋习批评的体无完肤,看后甚感快意。 他在"作文的三个阶段"中也写道,"文章的好坏与长短无关,文章讲究气势的宽阔、意思的深入,长短并无关系。…所以文章过长过的短,不以字数计,应以起内容之需要为准。…文章的好坏与写作的快慢无关。顷刻之间成数千言,未必斐然可诵,吟得一个字捻断数根须,亦未必字字珠玑。"使我顿时矛塞顿开,在写作中遇到的问题仿佛都找到了答案。我之叙述惟恐不尽,使看者不解,现在看来,可能废话也有不少。 我素有摘抄的习惯,常把一些觉得甚好的描写、叙述记于抄本中,可读梁先生的散文,觉得字字如珠玑,无一处经不起推敲,让我无从下手。他的散文通篇看似随意而为,与小处却见大家风范,他的描写惟妙惟肖,他的叙述平淡、朴实,正如同他所说的"绚烂之极归与平淡,但是那平不是平庸的平,那淡也不是无味的淡,那平淡乃是不露斧斫之痕的一种艺术韵味。"他如是说,也如是这样做的。 读一本好书,如交一位良师,受益终生。 我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上小学的时候,就知道了梁实秋,当时接触的是他的小语箴言。遗憾的是没有看过他的文集。 嗨,大嘴,你有多大啊,上世纪八十年代就上小学了,不过那时我都上中专了。

余秋雨散文赏析

目录 内容摘要及关键词 (2) 一、选取大题材,大场景,表现大主题 (2) (一)选取大题材,大场景,表现大主题的根源 (2) (二)余秋雨散文选材立意的原则——理性的思辨 (2) (三)选取大题材,大场景,表现大主题在散文中的表现 (2) (四)选取大题材,大场景,表现大主题这一形式的影响 (3) 二、对历史的情有独钟使余秋雨的散文带有浓厚的历史气息 (3) 三、余秋雨散文的问题性 (4) 参考文献 (5) 开题报告 (7)

论余秋雨的散文特色 内容摘要:余秋雨及其散文在中国的文坛风靡一时,引出了一场不小的“秋雨热”。他的散文也被誉为“学者散文”、 “文化散文”,在当代中国文坛独树一枝,独领风骚。于是,对于他及其文章的是非评价层出不穷。像王强的《文化的悲哀:余秋雨的学问及文章》等为代表,对余秋雨及其散文进行了强烈的抨击。作为余秋雨散文的读者,我从其中领会到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可以从三个方面谈谈我的感受:(一)选取大题材,大场景,表现大主题,给人以心灵上强烈的震撼;(二)对历史的情有独钟,使余秋雨的散文带有浓厚的历史气息,让人以古鉴今,不断反思;(三)余秋雨的散文常提及到许多切合人们实际的问题,让人思考,探究,形成了独创性的“问题散文”。 关键词:大主题大气魄历史气息问题性世俗化 一、选取大题材,大场景,表现大主题 (一)余秋雨选取大题材,大场景,表现大主题的根源 散文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文体,是主体性非常强的文学,历来是以“一粒沙子看世界”,即以小见大作为它选材立意的根据,像许多的散文一样,这可以讲是散文千古不变的共性。我们从著名的散文家杨朔的散文《荔枝蜜》之中我们就可以看出,文章是由蜜蜂采蜜这件小事上联想到广大群众为社会主义建设不断的奋斗。是典型的由点到面,以小见大,而余秋雨的散文却打破常规,从大题材,大场景之中去表现大的主题,这就是文学的创新,具体而言,就是从文体上有新的突破,让人耳目一新,有一种大氛围之下的一种独特的,震憾人心的感受。 创新是一个国家进步的动力,是民族的灵魂,不论在任何岗位之中,都需要创新,文学艺术也如此,需要打破常规,有新的突破,让文学的长河之中涌现出一些新鲜生动的浪花。而余秋雨的散文正是散文长河崛起的奇峰,是当代散文的又一高峰。这正是余秋雨在散文艺术上的创新,打破常规,用一种新的取材立意的方式让人感受到大氛围,大气魄之下的散文的魅力,顺应了文学发展的潮流。 (二)余秋雨散文选材立意的原则——理性的思辨 余秋雨散文选材立意的与众不同,独具一格归根于他选材立意的原则——理性的思辨。我们可以从他的第一部散文集《文化苦旅》的自序之中可以看出:他提及到他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较深脚印的所在,这是中国文化悠久的魅力和它对我的长期熏陶所造成的,不管是春温秋肃,还是大喜大悲,最后只要闭一下眼睛,平一平心跳,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在这部文集中,他通过自身的文化行为创新了文学形态,使散文河流突然奔涌,由小到大,由浅到深,由个体灵魂到整体精神的反思,使那些沉湎于自我小天地的散文作品黯然失色。在余秋雨后来的散文之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余秋雨的散文之中充满了理性的思辨,如《千年一叹》这部散文集中一系列对人生之中常遇到的问题的研究,无不闪现出余秋雨散文的理性思辨色彩和大家风范,让读者读起来如沐春风,受益颇深。 这效果是基于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深刻的研究和一种高度的历史责任感,才能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理性的思辨,让人们真正地去了解文化,了解历史,而不像有些散文一样空乏无力。细读余秋雨的散文,就像看到一个睿智的老人在文化历史长河之中探索,时刻闪现出思辨的色彩的火花,让人思想上受到启发,精神上受到愉悦。从而我们可知余秋雨散文在选材立意上的独具一格,引人注意的原则——理性的思辨。 (三)选取大题材,大场景,表现大主题在散文中的表现 余秋雨的散文打破了局限于个人小天地,表现小主题的散文布局方式,采取了大场景,大题材,表现大主题,让人领略到了大氛围之下散文的巨大魅力。我们主要从余秋雨的头部散文集《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之中可以看出发现这种取材立意在其文集中的表现。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把沉重的文化反思和秀丽的自然山水艺术融合在一起,营造了秀丽山水之下的文化苦思。这种别具心意的大场景,大题材,让他在山水之中找到了表现自己生命的最佳的形式,让我们可以从他的散文之中领略到了一种大主题,而且是令人沉思的主题。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这部散文集的开篇之作《道士塔》这篇散文,作者将这篇散文贯穿了中国数千年的文化历史作为背景,从一个王道士的身上体现出中国历史的苍海桑田,让每一个有良心的中国人无不痛惜中国文化珍品的流失和国人的愚昧无知这个大主题,数千年的文化沉淀形成的莫高窟,既然让一个不识一字农民出身的王道士去“当家”,既不是文人,何以会懂得祖先遗传下来的文物之宝贵了。当壁画被无知的人刷得粉白,王道士脸上露出了无知无耻的笑容之时,他根本没有听到风中的低

读梁实秋散文《女人》读后感

读梁实秋散文《女人》读后感 梁先生在《女人》一文中讲述了女人诸多“不是”。女人原来如此丰富,读罢此文,竟怀疑自己还是不是女人了,似乎那些字眼皆与自己无关似的。我精心为你整理了读梁实秋散文《女人》读后感,希望对你有所借鉴作用哟。 首先讲女人爱说谎——“假如女人所捏撰的故事都能抽取版税,便很容易致富。这问题在什么叫做说谎。若是运用小小的机智,打破眼前小小的窘僵,获取精神上小小的胜利,因而牺牲一点点真理,这也可以算是说谎,那么,女人确是比较的富于说谎的天才。 有具体的例证!你没有陪过女人买东西吗?尤其是买衣料,她从不干干脆脆的说要做什么衣,要买什么料,准备出多少钱。她必定要东挑西拣,翻天覆地,同时口中念念有词,不是嫌这匹料子太薄,就是怪那匹料子花样太旧,这个不禁洗,那个不禁晒,这个缩头大,那个门面窄,批评得人家一文不值。” 提到撒谎的女人,我首先想到的是我那没有上过学且思维奇特的婆婆。每次她在不好意思麻烦我帮她做些例如买药看病之类的事情前,总会扯些东西南北不可思议的小谎,以打消她心中的不落忍。直至听到我坚定地说上那句“有事儿您说话!”后,才踏实地为我安排任务。 其实说实话,无论谎言的大小,谁都不喜欢被骗!我觉得为公婆做事天经地义,责无旁贷,定竭尽全力;但若有被骗之嫌,竭尽全力便会被折扣为力所能及。我是女人,当然也爱逛街买衣服,但最不喜欢磨蹭磨叽。一般我都是抱着“一见钟情”的心态对待买衣服这事儿,打眼儿一看,第一眼喜欢,手感质量不错,就与卖衣服的老板谈价钱,往往我的估值与老板能接受的价格相差无几,买卖双方

速战速绝,各不耽误时间;若未谈拢,换上一家店再谈价,若没戏,就主动降价十块八块的,向老板讲几句好的同时,衣服大多能在理想价格里拿下。 其次,梁先生讲述——“女人善变,多少总有些哈姆雷特式,拿不定主意;问题大者如离婚结婚,问题小者如换衣换鞋,都往往在心中经过一议二议三议,决议之后再复议,复议之后再否决,女人决定一件事之后,还能随时做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做出那与决定完全相反的事,使人无法追随。” 这一点,我在我的母亲身上大有体会。小的时候,妈妈常“朝令夕改”地支配我干这干那,我却因事务繁杂,乱了章法,超过两条及以上的“命令”,我必定忘仨,这让更年期的妈妈常常吼我——吃,你怎么忘不了呢?! 所以现在,我要求自己孩子做事时,会注意态度和方法,尽量用对方感觉舒适的语气,逐项安排他做事,完成一项再分配他下一项。如此,他能接受并得到很好的锻炼,我自己也省去了些许麻烦。 然后,梁先生讲——“女人善哭。从一方面看,哭常是女人的武器,很少人能抵抗她这泪的洗礼。善哭的也就常常善笑,迷迷的笑,吃吃的笑,格格的笑,哈哈的笑,笑是常驻在女人脸上的,这笑脸常常成为最有效的护照。女人最像小孩,她能为了一个滑稽的姿态而笑得前仰后合,肚皮痛,淌眼泪,以至于翻筋斗!”由此,我想到自己的性格里脆弱的一面。很小的时候,有次父母不在家,哥哥为了让我乖乖地听话不闹,就吓唬我说:“你再闹腾就死啦!死了就见不到爸妈我们啦!” 听了哥哥的话,我真的不敢哭闹了,暂时停止了对妈妈温暖的思念,小脑袋瓜儿里思绪飞转——见不到爸妈可怎么办?!现在我就没有见到他们,难道现在我已经死了吗?怎么办?!这个念头一出现,我立马咧嘴哭得更欢——我要找妈

梁实秋散文《钱》鉴赏

梁实秋散文《钱》鉴赏 梁实秋 文章取材很世俗,人人都有此经历,一经点出其中的闪光点,自然引起普遍 共鸣。行文幽默、情趣高雅、文字简洁、文采斐然、文笔活泼,深得读者珍玩。 琐事入笔,典雅出锋,这是梁文的成功之处。 钱这个东西,不可说,不可说。一说起阿堵物,就显著俗。其实钱本身是有 用的东西,无所谓俗。或形如契刀,或外圆而孔方,样子都不难看。若是带有斑 斑绿锈,就更古朴可爱。稍晚的“交子”、“钞引”以至 于近代的纸币,也无不力求精美雅观,何俗之有?钱财的进出取舍之间诚然大有 道理,不过贫者自贫,廉者自廉,关键在于人,与钱本身无涉。像和峤那样的爱 钱如命, 只可说是钱癖, 不能斥之曰俗;像石崇那样的挥金似土, 只可说是奢汰, 不能算得上雅。俗也好,雅也好,事在人为,钱无雅俗可辨。 有人喜集邮,也有人喜集火柴盒,也有人喜集戏报子,也有人喜集鼻烟壶; 也有人喜集砚、 集墨、 集字画古董, 甚至集眼镜、 集围裙、 集三角裤。 各有所好, 没有什么道理可讲。但是古今中外几乎人人都喜欢收集的却是通货。钱不嫌多, 愈多愈好。庄子曰:“钱财不积,则贪者忧。”岂止贪者忧?不贪的 人也一样的想积财。 人在小的时候都玩过扑满,这玩意儿历史悠久,《西青杂记》:“扑 满者,以土为器,以蓄钱,有入窍而无出窍,满则扑之。”北平叫卖小贩, 有喊“小盆儿小罐儿”的, 担子上就有大大小小的扑满, 全是陶土烧 成的,形状不雅,一碰就碎。虽然里面容不下多少钱,可是孩子们从小就知道储 蓄的道理了。外国也有近似扑满的东西,不过通常不是颠扑得碎的,是用钥匙可 以打开的, 多半作猪形, 名之为“猪银行”。 不晓得为什么选择猪形, 也许是取其大肚能容吧? 我们的平民大部分是穷苦的,靠天吃饭,就怕干旱水涝,所以养成一种饥荒 心理,“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储蓄的美德普遍存在 于各阶层。我从前认识一位小学教员。别看她月薪只有区区三十余元,她省吃俭 用, 省俭到午餐常是一碗清汤挂面洒上几滴香油, 二十年下来, 她拥有两栋小房。 (谁忍心说她是不劳而获的资产阶级?)我也知道一位人力车夫,劳其筋骨,为人 作马牛,苦熬了半辈子,携带一笔小小的资财,回籍买田娶妻生子做了一个自耕 的小地主。这些可敬的人,他们的钱是一文一文积攒起来的。而且他们常是量入 为储, 每有收入, 不拘多寡, 先扣一成两成作为储蓄, 然后再安排支出。 就这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