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条文“服桂枝汤,不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如疟,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精解

伤寒条文“服桂枝汤,不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如疟,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精解
伤寒条文“服桂枝汤,不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如疟,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精解

原文:服桂枝汤,不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如疟,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枝二麻黄一汤方:

桂枝一两十七铢,芍药一两六铢,麻黄十六铢去节,生姜一两六铢,杏仁二十六个去皮尖及双仁,甘草一两二铢,大枣五枚劈。

右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服。

这是一个与桂枝汤证有关的条文,讲的是喝了桂枝汤以后出现的一些奇特的症状。为了方便学习,这里先将这个汤方以表格的形式罗列出组方药物与剂量、服用要求(付汉代剂量换算表)。

条文理解

1、服桂枝汤,不汗出,脉洪大者:这里讲到服桂枝汤,显然是承接前面的条文,针对太阳病而来,为什么要服桂枝汤,就是因为这个人有桂枝汤证。尽管桂枝汤是发表剂中较为缓和的一个方剂,但因为桂枝和生姜的辛散温作用下,一般喝了桂枝汤是会出汗的,有的人会微微出汗。所以伤寒论中关于桂枝汤的用法中有讲到,喝桂枝汤时还要喝点粥,加强一下药力作用,使用汗发出来,但又不能发到大汗淋漓,否则发过头产会出现偏差而厥逆(在后来的甘草干姜汤中有讲到这个偏差,这里不作赘述)。

喝了桂枝汤不出汗,这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不出汗的原因可能是因为桂枝汤的剂量不够,比如现代计量不是按原方的剂量,也有可能不会出现条文中所讲喝桂枝汤的效果。不出汗水的原因还有可能即使你用了原方,但由于不是桂枝汤证或有桂枝汤证却又夹杂了其他问题,误判了病机或没有兼顾到其他病机,所以喝桂枝汤没有效果。但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还需要参考其他体症才能判断。

这里不仅不出汗,还脉洪大。什么是洪大?《脉诀汇辨》里讲:“洪脉极大,壮如洪水,来盛去衰,滔滔满指。”,意思是脉跳来的时候,很大,像波涛汹涌,来盛去衰,指按时,感觉整个指头都能感受到脉的跳动。倪海夏称这是脉管变大。

因此,这里的脉洪大是一个突出的症状,显然这是区别于桂枝汤的脉浮、缓等特点。也就是说,情况已经从脉象上

反映出不是桂枝汤证了,病情中的正邪斗争,似乎有点变得激烈,否则脉是不会变洪大的。

2、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如疟,日再发者,汗出必解:这个时候,很多人可能认为这是桂枝汤剂量不够或一剂未知疗效,从而继续使用桂枝汤。于是出现了形如疟。形如疟的意思是忽冷忽热的现象,一会不发热,一会又发热怕冷。

桂枝汤证的表现是有汗出,恶风。所以这里不再是桂枝汤证了。致于为什么喝了桂枝汤病人为什么出现这个情况,很有可能是病人平时的体质就不是很好,心脏的力量不够,喝了桂枝汤后,想发汗却发不出来,力量发不到肌表,还在胸腔里面,脉管变大,血一直往外冲,但就是发不了汗,显然,这样体质的人即有中风,也有表寒,因为表寒需要更强硬的力量才能发汗,再给他桂枝汤吃,就会出现忽冷忽热的现象,如果一天一天发一次的,必须使它汗而才能解, 这时要用桂枝二麻黄一汤。

因为,花了很多周折才发现,原来看起来有桂枝汤证的人,也很可能还有表寒闭塞,所以才出现本条文喝了桂枝汤后出现的问题。总结起来这个人就是有风寒两邪兼有。

这个时候就要调整处方了,有中风,则开桂枝汤,但有表寒,需要开点麻黄汤,要用他们的合方。因为有中风的证,病邪在肌,而且从发热的时间来看,反复发热的时间间隔较长,说明邪在肌这个层面多点,汗发不出来,比邪在表要深点,整个组方桂枝要多点,重点还是解肌,麻黄要少点,不能比桂枝多,否则就会大汗淋漓。只要搭把手,把表寒去一

下,辅助一下让它把汗出来就好了。

因为使用麻黄开表,容易伤到肺的津液,所以要加等量的杏仁。于是按剂量分配,这个方剂可以叫做桂枝二麻黄一汤。

显然,这是一个仍然以解肌为主,助力发汗为辅的方剂。针对的是一种较为复杂的桂枝汤证为主证并兼有表寒为副

证的问题。

干货刘渡舟老先生《伤寒论》中桂枝汤的所有条文解析

干货!刘渡舟老先生:《伤寒论》中桂枝汤的所有条文及解 析 方药| 桂枝汤方 治法| 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校(擘) 上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折折(执水)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不汗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酩、臭恶四等物。方义 方中桂枝辛温,解肌祛风;芍药酸寒,敛阴和营。两药配伍有调和营卫之功。姜辛散止呕,且助桂枝;大枣味甘益阴和营,以助芍药;炙甘草调和诸药。方为辛温解表轻剂。服用桂枝汤取汗,尤须啜粥、温覆以助药力,既益汗源,又防伤正,值得重视。【原文】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释义 本条句首指出太阳中风,故当与第1条“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第2条“发热汗出,恶风,脉缓。”互相参看。证见阳浮(脉浮)、翕翕发热,为外邪犯表,卫阳浮盛,抗邪于外。阴弱(脉缓)、汗自出,为卫外不固,营不内守,营对浮盛之卫而言相对不足,可称营弱。汗出营弱,脉应之缓。恶风寒,与脉浮、发热同见,为风寒外束肌表。原文中恶寒、恶风并列,提示两证有轻重之别,但可并见,似不可误为或见之证。肺合皮毛,肺气上通于鼻。外邪犯表,肺气不利,则见鼻塞。外邪干胃,胃气上逆,则见干呕。诸证反映营卫不调,卫强营弱,肺气不利,外邪干胃的病理,仲景提要为“阳浮而阴弱” 吕震名说:“卫强故阳脉浮,营弱故阴脉弱,卫本行脉外,又得风邪相互,则其气愈外浮,阳主气,风为阳邪,阳盛则气易蒸,故阳浮者,热自发也。 营本行脉内,更与卫气不谐,则其气更内弱,阴主血,汗为血液,阴弱则液易泄,故阴弱者,汗自出也。啬啬恶寒,内气虚也,淅淅恶风,外体疏也;恶寒未有不恶风,恶风未有不恶寒,二者相同,所以经又互言之。翕翕发热,乃就皮毛上之形容;鼻鸣,阳邪壅也;干呕,阳气逆也。太阳中风证状之和此谛实,此证宜用此方,凡欲用仲景方先须辨证也。”【原文】13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

《伤寒论》中桂枝类方的方义

《伤寒论》中桂枝类方的方义 《伤寒论》中的桂枝汤类方,仅只有19味药,而演变为20余方,可见仲景组方的原则性和灵活性。通过桂枝汤类方的讨论,可以进一步体现“辨证施治”的特点。现就桂枝汤类方的若干问题,作一粗略的归纳和探讨。 一、桂枝汤概说 桂枝汤方是由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五味药所组成。论其性味,桂枝性温味辛甘,芍药性微寒味苦酸,甘草炙用性微温味甘,生姜性温味辛,大枣性微温味甘,诸药合用具有辛甘苦酸四味,是调和营卫、滋阴和阳的良方。 论其组织,桂枝汤是由两队药所组成,桂枝配甘草入生姜,辛甘温养阳气,亦即辛甘化阳之意;芍药伍甘草入大枣,酸甘滋养阴血,亦即酸甘化阴之义。柯韵伯说“此为仲景群方之魁,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 二、桂枝汤证的本征 桂枝汤证的本证,即是太阳表虚证。《伤寒论》说:“太阳中风……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又说:“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再结合“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等原文综合来看,桂枝汤证必须具备头痛、发热、恶风寒、

自汗出、脉浮缓、舌苔薄白等主症。因为太阳主一身之表,风寒之邪客于肌表,在表之卫气不固,内外合因,邪正交争于体表,营卫不和,脏无他病。所以,发热自汗出、恶风、脉浮缓是桂枝汤证的辨证要点,也是区别于表实证的鉴别之处。 三、桂枝汤的兼证 桂枝汤证的兼症,内容繁多,牵涉面广,在《伤寒论》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兹分述于后。 (一)兼项强症 太阳的经腧部位为寒邪所束,经气不舒,表现为“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用桂枝汤解肌,加葛根以散经腧之邪。此即论中“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的意思。 这与表实无汗之“项背强几几”比较,一者有汗,一者无汗,有表实与表虚之别。临床用本方治“落枕”,疗效甚捷,亦有经年项部不适者用之亦验。近年用本方加生黄芪、姜黄、秦艽之类,治疗颈椎增生症,亦能改善症状,获得疗效。 (二)兼喘症 凡有宿喘之人,多有肺气不足,新感风寒,可以用桂枝加朴杏汤主治,《伤寒论》说“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但应明确,本方用于喘家,应有表虚证悉具,如系表实兼喘似无效益。

《伤寒论》中桂枝汤的所有条文解析

刘渡舟老先生:《伤寒论》中桂枝汤的所有条文及解析 方药| 桂枝汤方 治法| 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校(擘) 上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折折(执水)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不汗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酩、臭恶四等物。方义 方中桂枝辛温,解肌祛风;芍药酸寒,敛阴和营。两药配伍有调和营卫之功。姜辛散止呕,且助桂枝;大枣味甘益阴和营,以助芍药;炙甘草调和诸药。方为辛温解表轻剂。服用桂枝汤取汗,尤须啜粥、温覆以助药力,既益汗源,又防伤正,值得重视。【原文】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释义

本条句首指出太阳中风,故当与第1条“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第2条“发热汗出,恶风,脉缓。”互相参看。证见阳浮(脉浮)、翕翕发热,为外邪犯表,卫阳浮盛,抗邪于外。阴弱(脉缓)、汗自出,为卫外不固,营不内守,营对浮盛之卫而言相对不足,可称营弱。汗出营弱,脉应之缓。恶风寒,与脉浮、发热同见,为风寒外束肌表。原文中恶寒、恶风并列,提示两证有轻重之别,但可并见,似不可误为或见之证。肺合皮毛,肺气上通于鼻。外邪犯表,肺气不利,则见鼻塞。外邪干胃,胃气上逆,则见干呕。诸证反映营卫不调,卫强营弱,肺气不利,外邪干胃的病理,仲景提要为“阳浮而阴弱” 吕震名说:“卫强故阳脉浮,营弱故阴脉弱,卫本行脉外,又得风邪相互,则其气愈外浮,阳主气,风为阳邪,阳盛则气易蒸,故阳浮者,热自发也。 营本行脉内,更与卫气不谐,则其气更内弱,阴主血,汗为血液,阴弱则液易泄,故阴弱者,汗自出也。啬啬恶寒,内气虚也,淅淅恶风,外体疏也;恶寒未有不恶风,恶风未有不恶寒,二者相同,所以经又互言之。翕翕发热,乃就皮毛上之形容;鼻鸣,阳邪壅也;干呕,阳气逆也。太阳中风证状之和此谛实,此证宜用此方,凡欲用仲景方先须辨证也。”【原文】13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桂枝在伤寒论中的应用

浅谈桂枝在伤寒论中的应用

浅谈桂枝在伤寒论中的应用 摘要:张仲景的伤寒论中共113方,其中运用桂枝的方剂多达42处,可见仲景对桂枝应用的灵活。研究其各个方剂中桂枝的应用方法,有助于我们在临床上更好的灵活运用桂枝。现将其应用总结为以下十个方面:解肌发表、温经活血、温通心阳、温中健脾、温阳化饮、散寒止痛、化气行水、平冲降逆、利咽散痹、安蛔止痛。 关键字:伤寒论桂枝应用解肌发表温经活血温通心阳温中健脾温阳化饮散寒止痛化气行水平冲降逆利咽散痹安蛔止痛 桂枝,药用樟科植物肉桂的嫩枝,性味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功效为发汗解表,温经通阳。《本经》曰:“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本经疏证》曰:“和营、通阳、下气、利水、行瘀、补中为桂枝六大功效。”医方之祖张仲景在其《伤寒论》113方中,运用桂枝的方剂达40余处,体现了“外证用之解肌和营卫,内证用之化气和阴阳。”仲景对桂枝的治证、配伍、用法有独到之处。现将其在《伤寒论》中桂枝的应用做一粗浅总结。 1、解肌发表 太阳病表虚营弱卫强或营卫俱弱,导致营卫不和,出现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方用桂枝汤。桂枝与白芍敛散同用,相辅相成,解表中寓敛汗之意。和营中有调卫之功。复配姜、草、枣,安内攘外,共奏解肌祛风,调和营卫之效。 太阳表实无汗而喘,常与麻黄相伍,发汗解表,方用麻黄汤。太阳病项背强,寒束表闭,气不运津,津不养经者,多与麻黄,葛根相配,发汗解肌,运津养经,方用葛根汤。 风邪袭表,汗出损伤营阴,经失所养者,则与葛根配伍,解肌升津养经,方用桂枝加葛根汤。 太阳表寒内热,无汗恶寒而烦者,与麻黄、石膏相配,表里双解,方用大青龙汤。 少阳兼太阳表证者,与柴胡配,用太少双解,方用柴胡桂枝汤。 太阳过汗,气阴两伤,身痛者,配人参,无形生有形,如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本草纲目》言“桂枝透达营卫,故能解肌而风邪去。”《本草求真》谓“驱风散邪,为解肌第一要药。”故解肌发表,是桂枝的第一大用法。 2、温经活血 太阳表证不解,邪热随经入腑,深达下焦与血搏结而成膀胱蓄血证,其人如狂,少腹急结者,与大黄、桃仁配伍,宣阳行气,通经活血,如桃核承气汤。 伤寒脉结代,心动悸者,属心阳两虚,实有瘀血留滞,方用炙甘草汤。其中,桂枝与炙甘草、生地等药配伍,通阳活血,滋阴复脉。 厥阴病血虚寒凝,手足厥寒,脉细欲厥者,方用当归四逆汤,桂枝与当归、细辛等药配伍。温经通脉活血。 3、温通心阳 心阳虚损者,《伤寒论》中多以桂枝与甘草配用,不欲酸收,不欲苦泄,辛甘合化,甘温相得,温通心阳,心阳复则气血和。如太阳过汗,汗乃心液,汗多则心阳随汗液外泄,而致叉手自冒心,心下悸者,方用桂枝甘草汤。药仅二味,配伍得法,被后世推崇为温通心阳之祖方。 心阳虚烦躁者,方如桂枝甘草龙牡汤;心阳虚惊狂者,方如桂枝去芍药加蜀。 漆龙牡救逆汤,桂枝可温通心阳,心肺同居胸中,则胸阳虚损,外邪内陷者,仍可用桂枝与甘草、附子等药配伍,以温通胸阳,方用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4、温中健脾

干货!刘渡舟老先生:《伤寒论》中桂枝汤地所有条文及解析汇报

干货!渡舟老先生:《伤寒论》中桂枝汤的所有条文及解析 方药| 桂枝汤方 治法| 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校(擘) 上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折折(执水)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不汗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酩、臭恶四等物。方义 方中桂枝辛温,解肌祛风;芍药酸寒,敛阴和营。两药配伍有调和营卫之功。姜辛散止呕,且助桂枝;大枣味甘益阴和营,以助芍药;炙甘草调和诸药。方为辛温解表轻剂。服用桂枝汤取汗,尤须啜粥、温覆以助药力,既益汗源,又防伤正,值得重视。【原文】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释义

本条句首指出太阳中风,故当与第1条“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第2条“发热汗出,恶风,脉缓。”互相参看。证见阳浮(脉浮)、翕翕发热,为外邪犯表,卫阳浮盛,抗邪于外。阴弱(脉缓)、汗自出,为卫外不固,营不守,营对浮盛之卫而言相对不足,可称营弱。汗出营弱,脉应之缓。恶风寒,与脉浮、发热同见,为风寒外束肌表。原文中恶寒、恶风并列,提示两证有轻重之别,但可并见,似不可误为或见之证。肺合皮毛,肺气上通于鼻。外邪犯表,肺气不利,则见鼻塞。外邪干胃,胃气上逆,则见干呕。诸证反映营卫不调,卫强营弱,肺气不利,外邪干胃的病理,仲景提要为“阳浮而阴弱” 吕震名说:“卫强故阳脉浮,营弱故阴脉弱,卫本行脉外,又得风邪相互,则其气愈外浮,阳主气,风为阳邪,阳盛则气易蒸,故阳浮者,热自发也。 营本行脉,更与卫气不谐,则其气更弱,阴主血,汗为血液,阴弱则液易泄,故阴弱者,汗自出也。啬啬恶寒,气虚也,淅淅恶风,外体疏也;恶寒未有不恶风,恶风未有不恶寒,二者相同,所以经又互言之。翕翕发热,乃就皮毛上之形容;鼻鸣,阳邪壅也;干呕,阳气逆也。太阳中风证状之和此谛实,此证宜用此方,凡欲用仲景方先须辨证也。” 【原文】13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伤寒论桂枝汤举例

《伤寒论》桂枝汤类临床之运用 一· 桂枝汤 二· 桂枝加桂汤 三· 桂枝加附子汤 四· 桂枝加葛根汤 · 桂枝汤: 方组:桂枝6、勺药6、生姜6、大枣6、甘草3 用法:上五味,以水500毫升,煎至200毫升,去渣,分三回温服,服后既饮热粥一杯,以助药力,温覆一时许,遍身微漐漐似汗则佳。 释解;伤寒论以“桂枝汤”始,金匱要略以“括搂桂枝汤”始,盖“桂枝汤”为众方之嚆矢。本方以桂枝为主药,桂枝、生姜均为兴奋及健胃药,能使血行旺盛,诸脏器肌能亢进,产生温暖感,而去恶风、恶寒;勺药、甘草不仅调整桂枝、生姜之作用,而使血运匀整,且有缓和身体组织异常紧张而拘挛之功,甘草与大枣缓和疼痛,姜、枣又兼矫味药,并有调和营卫、滋养强壮的意味。本方为有衰弱倾向,肌表疏松,易感冒之体质的主方。 运用: 伤寒论云:太阳中风,脉阳浮阴弱,恶风、恶寒、发热、鼻鸣、干呕者。 又云: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 又云: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若不上冲者,不可与之。 又云:太阳病,外症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本方。 又云:太阳病,外症未解者,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本方。 又云: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知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本方。 又云: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不愈者,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本方。 又云: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小便反赤者,与“乘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本方。 又云: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本方。 又云: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本方,,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又云:阳明病,脉迟,汉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本方。 又云: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瘧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乘气汤”,发汗宜本方。 又云:太阳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本方。 又云: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本方。又云:吐利止,而身疼痛不休者,当清息和解其外,宜本小和之,下利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宜本方以发汗。 金匱云:产后中风,继续数十日不解,头微痛、恶寒,时时有热,心点闷,干呕,汗出虽久,阳旦证在耳,可与“阳旦汤”(阳旦汤既桂枝汤方)。 桂枝汤之运用,不论病的时期早晚,或证之在表、在里,祗以头痛发热,恶风恶寒,脉浮弱,自汗出,或身疼痛者,为目标也。 运用范围:感冒、伤寒、神经痛、虚弱体质、产后病、结核、腺病质、下痢、胃肠病、偻麻质斯、神经衰弱、偏头痛、阳萎、遗精等而有上记证状者。 诸家治验:1?痢疾初起,脉浮而有表证者。 2?上冲头痛、发热、汗出、恶风着。

《伤寒论》原文整理必背条文

00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00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00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0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80.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182.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259.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 263.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265.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 273.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277.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281.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326.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337.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桂枝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0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0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053.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054.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090.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本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若先下之,治不为逆。 091.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桂枝加附子汤桂枝汤+附子一枚过汗致阳虚汗漏,表未解 020.太阳病,发热,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桂枝新加汤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太阳 病发汗太过气营不足身痛 062.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麻黄汤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炙甘草一两杏仁七十个 035.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桂枝麻黄各半汤各三分一桂枝一两十六铢芍药生姜麻黄炙甘草各一两 大枣四枚杏仁二十四个发汗轻剂,表郁轻证 023.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刘渡舟伤寒论方剂歌诀

此编歌括是刘老一生研究《伤寒论》之精华"他把《伤寒论》方用歌括形式,分门别类!综合归纳,融为一冶,启迪后学"为我们研究!学习!背诵《伤寒论》经典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笔者80年代跟随刘老学习《伤寒论》时,亲耳聆听恩师教诲,深受其传,现将此编献与诸同道,若能对今天研《伤寒论》有一点帮助,使刘老的学术思想发扬光大!泽被后世,足矣" 桂枝汤类方歌(二十一首) 一!桂枝汤: 桂枝汤方桂芍草,佐用生姜和大枣" 啜粥温服取微汗,调和营卫解肌表" 二!桂枝加葛根汤: 桂加葛根走经输,项背几几反汗濡" 解肌驱风滋经脉,用治柔痉理不殊" 三!桂枝加附子汤: 桂加附子治有三,风寒肢痛脉迟弦" 汗漏不止恶风甚,肌肤麻木卫阳寒" 四!桂枝去芍药汤: 桂枝去芍意何居,胸满心悸膻中虚" 若见咳逆和短气,桂甘姜枣治无遗" 五!桂枝去芍加附子汤: 桂枝去芍避阴寒,加附助阳理固然" 脉促无力舌质淡,胸痹治法非等闲" 六!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加麻杏名各半,肌表小邪不得散" 面有热色身亦痒,两方合用发小汗" 七、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二麻一名合方,寒热如疟治法良" 大汗之后表未解,去邪同时正亦匡" 八!桂枝二越婢一汤: 桂加麻膏量要轻,热多寒少脉不丰" 小汗法中兼清热,桂二越一记心中" 九!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桂枝汤中去桂枝,苓术加来利水湿" 小便不利心下满,颈项强痛热翕翕" 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桂加厚朴杏子仁,喘家中风妙如神" 如今肺炎求治法,媲美麻杏说与君" 十一!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桂枝加参新加汤,增姜加芍效力彰" 身疼脉沉非表证,血虚营弱汗多伤" 十二!桂枝甘草汤: 桂枝甘草补心虚,两手叉冒已浇漓" 汗多亡液心阳弱,药少力专不须疑" 十三!小建中汤:

伤寒论原文

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螈;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8.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9.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10.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11.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桂枝汤方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上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根据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14.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桂枝家葛根汤方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 芍药二两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桂枝二两(去皮)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15.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7.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18.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19.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桂枝加附子汤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