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 以美育代宗教说

蔡元培 以美育代宗教说
蔡元培 以美育代宗教说

以美育代宗教说

蔡元培

兄弟于学问界未曾为系统的研究,在学会中本无可以表示之意见。惟既承学会诸君子责以讲演,则以无可如何中,择一于我国有研究价值问题为到会诸君一言,即以美育代宗教之说是也。夫宗教之为物,在彼欧西各国已为过去问题。盖宗教之内容,现皆经学者以科学的研究解决之矣。吾人游历欧洲,虽见教堂棋布,一般人民亦多入堂礼拜,此则一种历史上之习惯。譬如前清时代之袍褂,在民国本不适用,然因其存积甚多,毁之可惜,则定为乙种礼服而沿用之,未尝不可。又如祝寿、会葬之仪,在学理上了无价值,然戚友中既以请帖、讣闻相的招,势能不循例参加,借通情愫。欧人之沿习宗教仪式,亦犹是耳。所可怪者,我中国既无欧人此种特别之习惯,乃以彼邦过去之事寔作为新知,竟有多人提出讨论。此则由于留学外国之学生,见彼国社会之进化,而误听教士之言,一切归功于宗教,遂欲以基督教劝导国人。而一部分之沿习旧思想者,则承前说而稍变之,以孔子为我国之基督,遂欲组织孔教,奔走呼号,视为今日重要问题。自兄弟观之,宗教之原始,不外因吾人精神之作用构成。吾人精神上之作用,普通分为三种:一曰智识;二曰意志;三曰感情。最早之宗教,常兼此三作用而有之。盖以吾人当未开化时代,脑力简单,视吾人一身与世界万物,均为一种不可思议之事。生自何来?死将何往?创造之者何人?管理之者何术?凡此种种皆当时之人所提出之问题,以求解答者也。于是有宗教家勉强解答之。如基督教推本于上帝,印度旧教则归之梵天,我国神话则归之盘古。其他各种现象,亦皆以神道为惟一之理由。此知识作用之附丽于宗教者也。且吾人生而有生存之欲望,由此欲望而发生一种利已之心。其初以为非损人不能利已,故恃强凌弱,掠夺攫取之事,所在多有。其后经验稍多,知利人之不可少,于是有宗教家提倡利他主义。此意志作用之附丽于宗教者也。又如跳舞、唱歌,虽野蛮人亦皆乐此不疲。而对于居室、雕刻、图画等事,虽石器时代之遗迹,皆足以考见其受美之思想。此皆人情之常,而宗教家利用之以为诱人信仰之方法。于是未开化人之美术,无一不与宗教相关联。此又情感作用之附丽于宗教者也。天演之例,由浑而画。当时精神作用至为浑沌,遂结合而为宗教。又并无他种学术与之对,故宗教在社会上遂结合而为宗教。又并无他种学术与之对,故宗教在社会上遂具有特别之势力焉迨后社会文化日渐进步,科学发达,学者遂举古人所谓不可思议者,皆一一解释之以科学。日星之现象,地球之缘起,动植物之分布,人种之差别,皆得以理化、博物、人种、古物诸科学证明之。而宗教家所谓吾人为上帝所创造者,从生物进化论观之,吾人最初之始祖实为一种极小之动物,后始日渐进化为人耳。此知识作用离宗教而独立之证也。宗教家对于人群之规则,以为神之所定,可以永远不变。然希腊诡辩家,因巡游各地之故,知各民族之所谓道德,往往互相抵触,已怀疑于一成不变之原则。近世学者据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之公例,以应用于伦理,则知具体之道德不能不随时随地而变迁。而道德之原理则可由种种不同之具体者而归纳以得之。而宗教家之演绎法,全不适用。此意志作用离宗教而独立之证也。知识、意志两作用,既皆脱离宗教以外,于是宗教所最有密切关系者,惟有情感作用,即所谓美感。凡宗教之建筑,多择山水最胜之处,吾国人所谓天下名山僧占多,即其例也。其间恒有古木名花,传播于诗人之笔,是皆利用自然之美以感人者。其建筑也,恒有峻秀之塔,崇闳幽邃之殿堂,饰以精致之造像,瑰丽之壁画,构成黯淡之光线,佐以微妙之音乐。赞美者必有著名之歌词,演说者必有雄辩之素养,凡此种种皆为美术作用,故能引人入胜。苟举以上种种设施而屏弃之,恐无能为役矣。然而美术之进化史,实亦有脱离宗教之趋势。例如吾国南北朝著名之建筑,则伽蓝耳。其周雕刻,则造像耳。图画,则佛像及地狱变相之属为多。文学之一部分,亦与佛教为缘。而唐以后诗

文,遂多以风景人情世事为对象。宋元以后之图画,多写山水花鸟等自然之美。周以前之鼎彝,皆用诸祭祀。汉唐之吉金,宋元以来之名瓷,则专供把玩。野蛮时代之跳舞,专以娱神,而今则以之自娱。欧洲中古时代留遗之建筑,其最著者率为教堂。其雕刻图画之资料,多取诸新旧约。其音乐,则附丽于赞美歌。其演剧,亦排演耶稣故事,与我国旧剧"目莲救母"相类。及文艺复兴以后,各种美术渐离宗教而尚人文。至于今日,宏丽之建筑多为学校、剧院、博物院。而新设之教堂,有美学上价值者,几无可指数。其他美术,亦多取资于自然现象及社会状态。于是以美育论,已与宗教分合之两派。以此两派相较,美育之附丽于宗教者,常受宗教之累,失其陶养之作用,而转以激刺感情。盖无论何等宗教,无不有扩张已教、攻击异教者杀之。基督教与回教冲突,而有十字军之战,几及百年。基督教中又有新旧教之战,亦亘数十年之久。至佛教之圆通,非他教所能及。而学佛者苟牵教义之成见,则崇拜舍利受持经忏之陋习,虽通人亦肯为之。甚至为护法起见,不惜于共和时代,附和帝制。宗教之为累,一至于此。皆激刺感情之作用为之地。鉴激刺感情之弊,而专尚陶养感情之术,则莫如舍宗教而易以纯粹之美育。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我之见、利已损人之思念,以渐消沮者也。盖以美为普遍性,决无人我差别之见能参入其中。食物之入我口者,不能兼果他人之腹;衣服之在我身者,不能兼供他人之温,以其非普遍性也。美则不然。即如北京左近之西山,我游之,人亦游之;我无损于人,人亦无损于我也。隔千里兮共明月,我与人均不得而私之。中央公园之花石,农事试验场之水木,人人得而赏之。埃及之金字塔、希腊之神祠、罗马之剧场,瞻望赏叹者若干人,且历若干年,而价值如故。各国之博物院,无不公开者,即私人收藏之珍品,亦时供同志之赏览。各地方之音乐会、演剧场,均以容多数人为快。所谓独乐乐不如人乐乐,与寡乐乐不如与众乐乐,以齐宣王之惛,尚能承认之,美之为普遍性可知矣。且美之批评,虽间亦因人而异,然不曰是于我为美,而曰是为美,是亦以普遍性为标准之一证也。美以普遍性之故,不复有人我之关系,遂亦不能有利害之关系。马牛,人之所利用者,而戴嵩所画之牛,韩幹所画之马,决无对之而作服乘之想者。狮虎,人之所畏也,而芦沟桥之石狮,神虎桥之石虎,决无对之而生搏噬之恐者。植物之花,所以成实也,而吾人赏花,决非作果实可食之想。善歌之鸟,恒非食品。灿烂之蛇,多含毒液。而以审美之观念对之,其价值自若。美色,人之所好也,对希腊之裸像,决不敢作龙阳之想。对拉飞尔若鲁滨司之裸体画,决不敢有周昉秘戏图之想。盖美之超绝实际也如是。且于普通之美以外,就特别之美而观察之,则其义益显。例如崇闳之美,有至大至刚两种。至大者如吾人在大海中,惟见天水相连,茫无涯涘。又如夜中仰数恒星,知一星为一世界,而不能得其止境,顿觉吾身之小虽微尘不足以喻,而不知何者为所有,其至刚者,如疾风震霆、覆舟倾屋、洪水横流、火山喷薄,虽拔山盖世之气力,亦无所施,而不知何者为好胜。夫所谓大也、刚也,皆对待之名也。今既自以为无大之可言,无刚之可恃,则且忽然超出乎对待之境,而与前所谓至大至刚者肸合而为一体,其愉快遂无限量。当斯时也,又岂尚有利害得丧之见能参入其间耶!其他美育中如悲剧之美,以其能破除吾人贪恋幸福之思想。小雅之怨悱,屈子之离忧,均能特别感人。《西厢记》若终于崔张团圆,则平淡无奇,惟如原本之终于草桥一梦,始足发人深省。《石头记》若如《红楼后梦》等,必使宝黛成婚,则此书可以不作。原本之所以动人者,正以宝黛之结果一死一亡,与吾人之所谓幸福全然相反也。又如滑稽画中之人物,则故使一部分特别长大或特别短小。作诗则故为为谐之声调,用字则取资于同音异义者。方朔割肉以遗细君,不自责而反自夸。优旃谏漆城,不言其无益,而反谓漆城荡荡寇来不得上。皆与实际不相容,故令人失笔耳。要之美学之中,其大别为都丽之美、崇闳之美(日本人译言优美、壮美)。而附丽于崇闳之悲剧,附丽于都丽之滑稽,皆足以破人我之见,去利害得失之计较,则其所以陶养性灵,使之日进于高尚者,固已足矣。又何取乎侈言阴骘、攻击异派之宗教,以激刺人心,而使之渐丧其纯粹之美感为耶。

本文为作者在北京神州学会演讲,原载1917年8月《新青年》3卷6号,选自《蔡元培选集》。

[附注]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清光绪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辛亥革命前进行革命宣传,民国成立后先后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北京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支持新文化运动,主张新旧思想"兼容并包"。著作编有《蔡元培选集》。(参见《辞海》历史分册)

先生 蔡元培

蔡元培 教育发轫兼容并包 政治问题因缘复杂,今日见一问题以为重要,进而又会看到比此更重要的问题,以此往复于政治问题,则无法尽萃学术。 ——蔡元培《告北大学生暨全国学生书》(1919年7月23日)每当蔡元培的改革理想陷于激越的政坛纷争,无法力保高洁时,他都会选择辞职,退出江湖,游学欧洲,这几乎成为蔡元培人生的周期性行为。 1913年9月1日,南京失陷,二次革命宣告失败,陷入低谷的国民党人纷纷流亡国外。辞职出走的第一任民国教育部长蔡元培出现在法国巴黎的街头。出行前,他和商务印书馆约定:每天以半日撰译书稿,该馆将致以每月200元作为稿费。三年后,新任民国教育部长范源濂的急电惊破蔡元培宁静的法国时光。此时,北京城又在一场乱局中更迭了政权。一片唾骂声中,做了83天皇帝梦的袁世凯病逝,黎元洪继任大总统。范源濂盛情邀请蔡元培归国出任北大校长,电文用词极其殷切,“国事渐平,教育宜急,现以首都最高学府,尤赖大贤主宰”。一个月后,蔡元培启程回国。实际上北京还传来另一个好消息,虽然黎元洪的北京政府基石未深,但在吵吵闹闹的较量中,国会的民主势力却占了上风,明令恢复民国初年的临时约法。他的战友孙中山、黄兴等也正在归国途中。 担负使命,蔡元培北上就职。临行前,上海的民国日报特别发表诗作送别:居官三月掉头去,更挈书囊驾海行。坐惜斯人挟悲悯,不应长作老书生。蔡元培确实是以悲壮的心情离开上海的,他一路风尘从法国抵达上海,迎接他的并不是革命的号角,他接连收到两个噩耗:昔日同盟会首领黄兴和西南护国军蔡锷相继去世,意外的打击使得正谋划复兴的革命党人突然堕入一片悲哀之中。这也使得蔡元培的北上之行笼上一层阴霾。 京师大学堂是在1912年才被更名为北京大学,它显赫的传奇曾被人这样描述:京师大学堂大难不死已属奇迹,还能排除阻力开班授徒,更是奇中之奇。作为戊戌变法维新的第一步,1898年7月3日,光绪帝亲自下令批准成立京师大学堂。在维新派的理想中,它不仅仅意味着中国第一所国立综合性最高学府的确立,它还将替代国子监成为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统辖各省学堂。但两个月后,风云突变,慈禧发动政变,光绪被囚,康梁逃亡国外,维新派的改革措施在这场蹂躏中几乎一扫而光。政变风暴之后,京师大学堂却意外得以幸存,不过风光难续。从诞生之日就飘摇在风雨中的京师大学堂未及喘息,连年战祸纷至沓来。 这是1918年蔡元培和北大哲学门毕业班师生的合影。蔡元培时代的北大不停被人怀念,因为群星璀璨的教授团,也因为蔡元培引领群星利用这所没落的书院唤醒过大学精深的精髓。虽然出现在这张照片中的北大教授不过冰山一角(辜鸿铭,刘半农,马叙伦,陈独秀,梁漱溟),但它仍然可以照耀出蔡元培的眼光、雄心,也包括胸怀。美国哲学家杜威曾经说:哪怕拿全世界的大学校长作比较,以一个校长身份,而能领导一所大学对一个民族、一个时代起到转折作用的,除蔡元培而外,恐怕找不出第二个。 蔡元培抵达北京城,《中华新报》发出北京专电:大风雪中,来此学界泰斗,如晦雾之时,忽睹一颗明星也。北京城新政新事,人们对改革之举充满期待。新总统黎元洪亲自给蔡元培颁发了北大校长委任状。虽然被围绕在喧嚣的赞美中,但蔡元培深知,要将一所军阀盘踞下的衙门式旧学堂改造成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大学,绝非易事。他想过失败,在他的回忆文章中,蔡元培写道:就算失败,也算尽了心,这也是爱人以德的说法。后来他的继任者蒋梦麟做过这样的评价:维新的浪潮已经从这千年的古城消退为历史,把叛逆的石子投入死水的,正是1916年执掌北大的校长蔡元培。

《我所敬仰的蔡元培先生》教案1

《我所敬仰的蔡元培先生》教学设计 授课班级:11综高电子班授课时间: 2012年11月授课人:周冰瑾【教学目标】 阅读本文,要抓住核心词“敬仰”,从含义丰富的语句入手,体会作者凝聚其中的思想感情,还要了解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相关中西方文化知识,以知人论世和文化阐释两种方法来达到对文本的深入理解,体会蔡元培先生伟大的人格魅力,并能反思自身存在的不足,向蔡元培先生学习。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重点字词、语句的内容,领悟其深刻含义;了解蔡元培先生人格中蕴含的中西方文化精神实质。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自我反思,进一步体会蔡元培先生的人格魅力,并向蔡元培先生学习。 教学时数:第一课时总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下面给出四组名人名言,请同学们把名人名言一一对应起来。 孔子孟子卢梭孟德斯鸠 A.对他人的公正就是对自己的施舍。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 . D.君子可以欺其方,难罔以非其道。 二、蔡元培简介 蔡元培(1868--1940) ,字孑民,浙江绍兴人。民主革命家、教育家、思想家。1916年12月—1927年8月任北京大学校长。他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对北大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促进了北大思想的活跃、新思潮的传播和学术的繁荣。众多革新人物和学术大师云集北大,倡导民主与科学精神,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中心,五四运动的策源地,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最初基地。1940年3月5日,蔡元培逝世。国民党总裁蒋中正在陪都重庆主持公祭;红都延安则举行各界追悼大会,中共领袖毛泽东发唁电;“孑民先生,学界泰斗,人世楷模。”教育部北大在诔词道:“当中西文化交接之际,先生应运而生,集中西文化于一身;其量足以容之!其德足以化之!其学足以当之!其才足以择之!呜呼!此先生所以成一代大师欤?”

蔡元培美育与人生

蔡元培:美育与人生 今天(2018年1月11日)是蔡元培先生诞辰在150周年。元培学堂“Yuanpei Academy”,首家体系化美育机构。2013年6月20日,元培学堂“以美育人,向美而生”。自此,我们踏上了“以美育改变中国”的征程。 元,善也,始也,育也;培,养也,育也。 之所以取名“元培学堂”,是因为创始人赵孝萱希望做更基础的美育培育工作。在取名的时候,就想到了民国最先提出“美育”思想的蔡元培先生,于是决定取名叫“元培学堂”。LOGO源于中国的汉字,黑体和宋体的结合,LOGO的靛蓝,是知识分子的象征色 我们追随蔡元培先生“美育兴国”的理念,兼容并包,融合中西,承继传统,指向当代。创造当代的美育体系。 引导人们在超越功利、愉悦自由的精神状态中,体验美感生活,提升人生品味;觉知内在灵性,发现未知自我。 最终能协调感性和理性,成为人格完整、精神自由、人生幸福的人。以美育人,向美而生。 作为美育第一品牌,创造当代的美育体系。 终极使命是人人能兼具感性和理性,成为人格完整、精神自由、人生幸福的人。蔡元培是中国提出美育的第一人,“以美育代宗教说”闻名于世。毕生不遗余力地倡导美育。“美

育”一词,最早由他从德文翻译过来的。蔡元培在北京大学亲自开设、讲授的一门课程,就是“美育”。 “美育救国”,这一民国教育家的号召,在今天更为迫切。元培学堂,便顺势而生。为纪念民初蔡元培弘扬“美育”的教育理想,元培学堂聚焦艺术、美学和人文教育,细分“美与修为、美与文明、美与品味、美与创造、美与财富、”等领域课程,希望影响更多的人,培养学员的艺术鉴赏力、人文素养与美学品味。。美育是什么? 蔡元培在《以美育代替宗教说》一文中,他把美感教育说得更加明确:“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之我见,利己损人之私念,以渐消沮者也。” 美育≠美术教育美育≠艺术技法教育美育≠风花雪月美育≠与你无关 美是什么?美学,是感觉学。本质上是感受与感动的能力。元培的美学教育系统,循迹从感官的探索到感觉的开启,到内心的感悟与灵性的感动,从而净化情感、陶冶情操。设计一套激发人们能观察美、发现美、感受美、表达美、创造美这五个途径的教学系统。 当眼能看到,耳能听见,手能触摸,心能感受,我们的心就会越来越柔软,越容易被感动。而就能成为一个自由、敏感而富创造力的人,成为生活的艺术家。

蔡元培的美育思想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启示及实施途径

蔡元培的美育思想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启示及实施途径[摘要]当下重新审视蔡元培先生的美育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蔡元培的 美育思想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启示有:美育能涵养性灵,颐养人的超越精神;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有助于学生养成高尚纯洁的人格;有助于培养人的创造精神;美育的“代宗教”说具有砥砺品格、坚定理想信念的作用。美育在高校的实施途径包括把美育渗透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课堂上、引入校园文化活动中、引入社会实践中。 [关键词]蔡元培美育思想高校思政教育 蔡元培先生提出了较为系统的美育思想并且大力倡导,其美育思想博大精深,是中国美育发展史上一枚中西合璧的明珠。他指出:“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人人都有感情,而并非都有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这由于感情推动力的薄弱。要转弱而为强,转薄而为厚,有待于陶养。陶养的工具,为美的对象;陶养的作用,叫作美育。”他认为美育可以激发人们心灵深处潜在的情感,进而涤荡起灵魂的触动,并且对美的不断追求,可以对人的思想起到陶养的作用。思政工作者在具体的实践中,不仅具有科学性,而且更具有艺术性。因此,我们重新审视蔡元培先生的美育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蔡元培的美育思想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启示 1.美育能涵养性灵,颐养人的超越精神。蔡元培先生在担任北大校长职务期间,对于学生中一些消极的业余生活方式,他进行了客观地分析,并大力提倡美育的涵养:“近来学生多有为麻雀、扑克或阅恶劣小说等不正当之消遣,此固原因于其人之不悦学。尤以社会及学校无正当之消遣,为主要原因,甚有生趣索然,意兴无聊,因而自杀者。所以吾人急应提倡美育,使人生美化,使人的性灵寄托于美,而将忧患忘却。”当下不少大学生也面临同样的问题,感到大学生活单调、枯燥、索然无味,部分学生终日逃课睡觉或沉迷于网络游戏。为此,涵养性灵进而颐养超越精神,不但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且对于丰富大学生的精神生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美育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当前,学生对“三观”教育的兴趣普遍不高,因此成效也不明显。具体原因,一方面,由当代青年人的心理特点所决定的,当代大学生虽然内心感情丰厚,却有些急功近利,常常认为重理论而不能给未来增加就业砝码的课程是“副科”而不给予重视。另一方面,思政教育的课堂讲授方式也需要改进,“三观”教育必须触及学生的内心才能取得进展。“三观”教育的核心以追求真善美、摒弃假丑恶为根本出发点,而美育的教育目标也在于此,因此从这点上可以说思政教育和美育具有目标的一致性。可以说,一个具备了正确审美观的人,能对事物的表象和本质进行正确的判断,进而有助于同学们形成正确的“三观”。由此可见,美育可以通过美使人的道德得以熏陶,使人的情感得到陶养,从而潜移默化地对青年学生的“三观”的形成产生积极的影响。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名言

蔡元培(1868~1940)自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他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为中华民族的进步和发展,为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的教育体制,尤其是为改革和发展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一.五育并举的思想 蔡元培是第一位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皆近日之教育所不可偏废”的教育思想家,主张五育并举,这是蔡元培教育思想的一个显著特点。 1.提出背景 辛亥革命胜利不久,南京临时政府刚刚成立时提出来的。当时,中国的教育正处于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关头,随着辛亥革命的胜利,在中国实行了几千年的封建统治被推翻了,但是教育领域中封建教育的改革,然而,改革刚刚起步,只是颁布了一些具体的暂行规定,还缺乏明确的教育指导思想,缺乏新的教育宗旨。要使资产阶级对封建教育的改革能够深入、健康地开展,迫切需要在统一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尽快地确定一个反映资产阶级要求的教育宗旨,来规定资产阶级对于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只是在这样的形势下,1912年2月间蔡元培发表了著名的教育论文《对于新教育之意见》比较系统地提出了五育并举的思想。 2.军国民教育 清末由国外传出,蔡元培认为,他并不是一种理想社会的教育,然而在中国,却是“今日所不能不采者”,主要原因: (一)从国外环境看来,我国处于“邻强交逼,亟图自卫,而历年丧失之国权,非凭借武力,势难恢复。” (二)就国内情况而言,要打破军人成为“全国中特别之阶级”的局面,就“非行举国皆兵之制,否则无以平均其势力”。可见,蔡元培主张军国民教育,是为了对外实行自卫,对内反对军人的强权统治,这在当时是进步的。 3.实利主义教育 实利主义教育被蔡元培认为是富国的手段,他认为世界的竞争不仅仅是在武力,尤其是在财力。因此加强科学技术教育,提高生产力,发展国民经济,国家富强才能够在世界竞争中生存下来。 4.公民道德教育 蔡元培认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固然重要,但是仅有军国民教育和实利主义教育还不够,必须“教之以公民道德”。“何谓公民道德?曰法兰西之革命也,所标榜者,曰自由、平等、博爱。道德之要旨,尽于是矣。” 由此可见,蔡元培所提倡的是西方资产阶级的道德观念,主张用自由、平等、博爱的资产阶级道德,作为进行道德教育的内容。 蔡元培在提倡西方资产阶级道德观念时,并没有全盘否定中国传统的道德思想,他把西方近代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的道德观念,分别比做中国古代儒家所提倡的“义、恕、仁”。毋庸讳言,这种比附是牵强的,然而,他这样做,又是有其深刻用意的。他主张广泛吸收国外文化,同时,他又强调,吸收国外文化时“必择其可以消化者而吸收之”,并且“必须以“我”食而化之,而毋为彼此所同化”,他批评有些志行薄弱者,一到国外留学,“即弃捐其“我”而同化于外人”。 5.世界观的教育

关于蔡元培先生演讲的几点心得

关于蔡元培先生演讲的几点心得 时隔百年,蔡元培先生的《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对我们仍由警示意义。从这里,可见一代大师对于年轻一代的殷殷期望。谆谆教诲之心,耳提面命之情,可见一般。 抱定宗旨。从我们上学的那天起,我们的教育就被附上了浓重的功利色彩。我们没有判断为何而上学,学习的意义究竟在何处。应试的教育体系扼杀了绝大多数人对知识本身的兴趣。我们寻求更多的事标准答案,没有创新,因为费劲脑筋的结果却只换来刺目的红叉,试问还有谁愿意去一次又一次的尝试?人们的视野局限于目前,工作,薪水,福利等等,却忘记了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对于社会的责任。元培先生说,“诸君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先生说”,试问又有几人可以做到。目前而言,金融无疑是最为热门的学科,原因何在,因为它是赚钱最为迅捷的途径。“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这是一个需要平心静气,脚踏实地研究学问的地方,这里是通过知识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思及此,就想起民国之初的大师。他们无一不是对学问有这近乎痴狂的坚守。陈寅恪先生教书,反对政府以马列来局限思维,这在当时是惊世骇俗的,他们并不热衷于发财做官,几十年如一日,在古典文化中兢兢业业地探索着,爱之深,情之切,不同于今天一篇篇抄袭的学术论文,这才是学术。中国人的脊梁。 我们生长在一个工业化高歌猛进的时代,传统的文化精华在我们这代人的身上没有留下深刻的烙印,没有宗教的束缚,没有传统的熏染,我们的行动越来越实际。如此,抱定一个宗旨来读书对于我们当代大学生是一个不大不小的挑战。我们不为分数而学,不为工作而学,我们只是一群抱着虔诚信仰,希望能汲取更多营养的学生。学生学生,为学而生。当我们摆脱名利的束缚,珍惜光阴,四年时间,我们的进步,容有底止。 砥砺德行。今天的社会,我们在一味地埋怨世风日下,但却忘记了我们能够做什么。当善良成为奢侈,底线成为标杆,我们拿什么传承给我们的后代。仅仅是争夺,事不关己,冷漠吗?费孝通先生曾说中国是“乡土中国”,我们的社会有各种人情,从某方面来讲,人情是腐败的根源之一,但是也因为人情,我们才感到社会的温暖。我们住在同一栋楼,但我们老死不相往来;我们看到处于困境中的人们,但我们坚信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信条,谁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呢?“以身作则,力矫颓俗,诸君为大学学生,地位甚高,肩此重任,责无旁贷”,这是元培先生对我们的期许,也是一个21世纪大学生应对自己的要求。将来是由年轻人决定的,不为流俗所染,濯清涟而不妖,做一个道德的匡扶者,点滴皆见效。 敬师爱友。礼貌是小节,但却是教养的极佳体现。“不学礼,无以立”。中国古代,在一定程度上是以礼支撑起起了国家。孔子说“为国以礼”,礼崩乐坏,春秋战乱,民不聊生。中国古代对礼这一概念的论述很多,这种礼是统治阶级对政权巩固的需要,给人们的心灵套上枷锁,分出等级,以从精神上对人们进行奴役(印度的种姓制度对人们的影响尤其大),但我们今天的礼已经脱离了传统意义上的礼。以礼待人,用礼去体现我们的真诚,我们的感谢,我们的尊重。以我们期待的方式去带人,礼无疑是最好的方式之一。 元培先生的演讲仅是我们作为一个大学生应该遵循的基本的几条原则。也是成为一个当代合格大学生极为有用的方法。惟愿“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与时俱进,积极进取,旁稽博采,力矫颓俗。

《我所敬仰的蔡元培先生》阅读理解选择题

《我所敬仰的蔡元培先生》阅读理解:5大题20小题,附答案解析 (一) 蔡先生到北大的第一年中,有一个同学,长成一副小官僚的面孔,又做些不满人意的事,于是同学某某在西斋(寄宿舍之一)壁上贴了一张“讨伐”的告示。两天之内,满墙上出了无穷的匿名文件,把这个同学骂了个“不亦乐乎”。其中也有我的一件,因为我也极讨厌此人,而我的匿名揭帖之中,表面上都是替此君抱不平,深的语意,却是挖苦他,为同学们赏识,在其上浓圈密点,批评狼藉。这是一时学校中的大笑话。过了几天,蔡先生在一大会中演说,最后说到此事,大意是说: 诸位在墙壁上攻击某某君的事,是不合做人的道理的。诸君对某君不满,可以规劝,这是同学的友谊。若以为不可规劝,尽可对学校当局说。这才是正当的办法。至于匿名揭帖,受之者纵有过,也决不易改悔,而施之者则为丧失品性之开端。凡做此事者,以后都要痛改前非,否则这种行动,必是品性沉沦之渐。 这一篇话,在我心中生了一个大摆动。我小时,有一位先生教我“正心”“诚意”,虽然《大学》念得滚熟,却与和尚念经一样,毫无知觉;受了此番教训,方才大彻大悟,从此做事,决不匿名,决不推自己责任。大家听蔡先生这一段话之后印象如何我不得知,但北大的匿名“壁报文学”从此减少,几至绝了迹。 ——选自傅斯年《我所敬仰的蔡元培先生》 1.下列各项中,对选文的理解有误 ..的一项是 A.选文主要写了先生谴责“讨伐”同学的行为。 B.作者的匿名揭帖表面上替此君抱不平,深意却是挖苦他,为大家赏识。 C.蔡先生对大家匿名“讨伐”行为进行了严肃批评,认为这种行动,必是品性沉沦之渐。反映了蔡先生受儒家中庸思想的影响,以维护同学关系的和谐。 D.表现了蔡元培先生宽而有制的教育家风范,体现其光明磊落勇于担当的君子品行。 2.下列对蔡元培先生对匿名揭帖行为的批评教育效果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 A.作者以对比手法写了先生的严词,并揭示教育的良好效果。 B.这一篇话,在作者心中生了一个大摆动,凸显了先生的谆谆教诲对北大学子品格塑造产生的重要影响。C.北大匿名“壁报文学”从此减少,几至绝了迹,也说明了此次演说的教育效果。 D.作者受了此番教训,方才大彻大悟,从此做事,决不匿名,决不推自己责任。 3.联系课文,下列表述有误 ..的一项是 A.课文追根溯源,凸显人物神韵,作者抓住其人格魅力的关键,也是不为世人熟知的蔡先生性格中的另一面——“磊落刚毅、言行一致、舍私为公”着力用笔。 B.课文集中运用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刻画人物,加之写作手法多变,达到人物栩栩如生跃然纸上的效果。C.课文结构层进,主旨逐步升华,紧扣蔡元培不为人知的严肃、勇毅安排顺序,从严词责人的三件小事写先生的为人,层次上不断深入,展现了人物丰满的性格世界。 D.课文言约旨远,多处借用儒家经典语句和西方近代法律思想,来表现人物身上的精神气质,结合侧面烘托和作者议论,凸显蔡元培人格中蕴含的中西方伟大文化。 1、C(“认为这种行动,必是品性沉沦之渐”改为“认为这种行动,如果不痛改前非,必是品性沉沦之渐”;“以维护同学关系的和谐”改为“表现先生光明磊落、宽而有度的君子作风”)。 2、A(作者以纪实手法写了先生的严词)。 1 / 6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阅读精选(1):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蔡元培(1868~1940)自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他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为中华民族的进步和发展,为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的教育体制,尤其是为改革和发展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蔡元培是第一位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皆近日之教育所不可偏废的教育思想家,主张五育并举,这是蔡元培教育思想的一个显著特点。 1。提出背景 辛亥革命胜利不久,南京临时政府刚刚成立时提出来的。当时,中国的教育正处于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关头,随着辛亥革命的胜利,在中国实行了几千年的封建统治被推翻了,但是教育领域中封建教育的改革,然而,改革刚刚起步,只是颁布了一些具体的暂行规定,还缺乏明确的教育指导思想,缺乏新的教育宗旨。 要使资产阶级对封建教育的改革能够深入、健康地开展,迫切需要在统一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尽快地确定一个反映资产阶级要求的教育宗旨,来规定资产阶级对于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只是在这样的形势下,1912年2月间蔡元培发表了著名的教育论文《对于新教育之意见》比较系统地提出了五育并举的思想。 2。军国民教育 清末由国外传出,蔡元培认为,他并不是一种理想社会的教育,然而在中国,却是今日所不能不采者,主要原因: (一)从国外环境看来,我国处于邻强交逼,亟图自卫,而历年丧失之国权,非凭借武力,势难恢复。

(二)就国内状况而言,要打破军人成为全国中个性之阶级的局面,就非行举国皆兵之制,否则无以平均其势力。可见,蔡元培主张军国民教育,是为了对外实行自卫,对内反对军人的强权统治,这在当时是进步的。 3。实利主义教育 实利主义教育被蔡元培认为是富国的手段,他认为世界的竞争不仅仅仅是在武力,尤其是在财力。因此加强科学技术教育,提高生产力,发展国民经济,国家富强才能够在世界竞争中生存下来。 4。公民道德教育 蔡元培认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固然重要,但是仅有军国民教育和实利主义教育还不够,务必教之以公民道德。何谓公民道德?曰法兰西之革命也,所标榜者,曰自由、平等、博爱。道德之要旨,尽于是矣。 由此可见,蔡元培所提倡的是西方资产阶级的道德观念,主张用自由、平等、博爱的资产阶级道德,作为进行道德教育的资料。 蔡元培在提倡西方资产阶级道德观念时,并没有全盘否定中国传统的道德思想,他把西方近代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的道德观念,分别比做中国古代儒家所提倡的义、恕、仁。毋庸讳言,这种比附是牵强的,然而,他这样做,又是有其深刻用意的。他主张广泛吸收国外文化,同时,他又强调,吸收国外文化时必择其能够消化者而吸收之,并且务必以我食而化之,而毋为彼此所同化,他批评有些志行薄弱者,一到国外留学,即弃捐其我而同化于外人。 5。世界观的教育 世界观的教育为蔡元培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所首创的,受到康德哲学的影响,它认为世界分为现象世界和实体世界两部分,进行世界观教育就在于培养人对现象世界持超然态度,对实体世界则抱用心进取态度,蔡元培的世界观教育,是建立在把世界划分为现象世界和实体世界这个唯心主义世界观的基础下,然而,他要求人们遵循思想自由,言论自由的原则,不要被束缚于某一学说的思想,在当时具有打破几千年思想专制统治的解放作用。 6.美育教育

蔡元培的美育思想

蔡元培美育思想的价值及魅力 先生是我国现代最卓越的教育家之一。蔡先生教育思想的鲜明特点,是春风化雨式地育人。他心中的培养目标,是一种“大写的人”,他要求塑造一种全面发展的有着健全人格的人。为此,他在高等教育中首先把学术研究提到首位,明确提出并坚决贯彻“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办学方针,主张沟通文科与理科,重视人文精神的培育。这里,我们想特别提到的,是他毕生不遗余力地倡导美育,使受教育者的情操受到良好的陶冶。“美育”一词,大概就是最早由蔡元培从德文翻译过来的。他强调美育,是继承了我国礼乐教化的传统,又着重汲取了西方近代教育的哲学思想的合理因素,加以融会贯通。他把整个世界分为现象世界和实体世界,认为二者不可分离,有如一纸之表里。通常人们之所以沉溺于世俗的现象世界,而不能观照到理想的实体世界,是由于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了两层障碍:一是人我之差别、二是私利之营求。在他看来,政治家是务实的,主要谋求现象世界之幸福;宗教家试图脱离现实生活而追求彼岸的实体世界;教育家“则立于现象世界,而有事于实体世界者也。”就是说,要通过现象世界的认识,达到实体世界的理想。怎样通过现象世界达到实体世界呢?在“五育”之中,智育和体育比较执著于现象世界,德育和世界观教育则要求对现象世界持超脱的态度,积极进取于实体世界,而这种进取必须辅之以美育。他说:“美感者,合美丽与尊严而言之,介于现象世界与实体世界之间,而为津梁。”因为人的心理品质包含知、情、意三个方面,健全的人格要求三者和谐一致地发展。德育、体育主要与意志相关,智育主要增长知识与智力,而美育则直接与情感相联系。所以他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美育的这种独特地位和作用,是不可缺少的,是德育、智育、体育所难以取代的。为什么美育能陶冶人的感情呢?这是由于美感的普遍性和超功利性。他说:“食物之入我口者,不能兼果他人之腹;衣服之在我身者,不能兼供他人之温;以其非普遍性也。美则不然,即如北京左近之西山,我游之,人亦游之,我无损于人,人亦无损于我也。隔千里兮共明月,我与人均不得而私之。”因此,美育能克服日常生活中形成的那两层障碍,使人们养成高尚纯洁的习惯,超越利害,融合人我,从而保持一种健康、平静的心态。尤其是在人类面临战争的相互残杀,或者在“物质愈发达,情感愈衰颓”的社会环境中,美育的作用更为显著。1935年,他在答《时代画报》记者问时指出:“我们提倡美育,便是使人类能在音乐、雕刻、图画、文学里又找见他们遗失的情感。我们每每在听了一支歌,看了一张画、一件雕刻,或是读了一首诗、一篇文章以后,常会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四周的空气会变得更温柔,眼前的对象会变得更甜蜜,似乎觉得自身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伟大的使命。这种使命不仅仅要使人人有饭吃,有衣裳穿,有房子住,它同时还要使人人能在保持生存以外,还能去享受人生。知道了享受人生的乐趣,同时便知道了人生的可爱,人与人的感情便不期然而然地更加浓厚起来。那么,虽然不能说战争可以完全消灭,至少可以毁除不少起衅的秧苗了。”这段话今天读来,仍然感到切中社会时弊,震撼人们心灵。 蔡先生认为,美育不但可以辅助德育的完成,而且可以促进智育的飞跃。当你沉浸于自然美的氛围或艺术美的意境时,就会消解占有的冲动,而增进“创造的冲动”。所以他要求“知识以外兼养感情”、“治科学以外兼治美术”,不仅体会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而且在科学研究中增添生动活泼的精神,激发创造的活力,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蔡先生不但从理论上倡导美育,主张“五育”并举与结合,主张“以美育代宗教”,即美育不依赖于宗教而独立地发挥作用,而且他自己躬身实践,坚持不懈。他在北京大学亲自开设、讲授的唯一一门课程,便是“美育”。他极力扶持、赞助各种与美育相关的学术研究社团。他曾亲自为音乐研究会草拟章程,确定“敦重乐教,提倡美育”的宗旨。这

蔡元培经典名言

蔡元培经典名言 导读:名人名言蔡元培经典名言 1、美者,循超逸之快感,为普遍之断定,无鹄的而有则,无概念而必然者也。 2、德育实为完整人格之本,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无益也。 3、弘奖学术启文明,栽桃种李最多情。 4、要有良好的社会,必先有良好的个人,要有良好的个人,就要先有良好的教育。 5、对于学生的希望:一、自己尊重自己。二、化孤独为共同。 三、对自己学问能力的切实了解。四、有计划的运动。 6、美色,人之所好也,对希腊之裸像,决不敢作龙阳之想。对拉斐尔若鲁滨司之裸体画,决不敢有周昉秘戏图之想。盖美之超绝实际也如是。 7、把美育特别提出来,与体智德并为。

8、把美育特别提出来,与体智德并为四育。 9、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10、体育可以帮助人们经受对体力和脑的锻炼。 11、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 12、中国人是富于美感的民族。 13、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 14、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也。 15、各级教育,应于训练上一律励行劳动化,使青年心理上确立尊重职业之基础,且使获得较正确之人生观。 16、美育者,运用美学之实践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 17、人的健全,不但靠饮食,尤靠运动。

18、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我之见、利已损人之思念,以渐消沮者也。 19、殊不知有健全之身体,始有健全之精神;若身体柔弱,则思想精神何由发达?或曰,非困苦其身体,则精神不能自由。然所谓困苦者,乃锻炼之谓,非使之柔弱以自苦也。 20、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 21、知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蔡元培先生曾说过:“欲知明日之社会,先看今天的校园

温馨和谐我们共同的心愿 有感于聆听毛裕介老师的关于“温馨教室”及其建设的报告后,感触很深。作为新时期的班主任,如何构建一个和谐温馨的班集体,是摆在每个班主任面前的一个课题,就我所带的班级,谈点想法。 引用蔡元培先生一句话:“欲知明日之社会,先看今天的校园。”这说明要构建和谐社会,重要的途径是和谐教育。如果说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在于和谐教育,那么构建和谐班集体是学校进行和谐教育的基础,而班主任是构建和谐班集体的关键。对于学生来说,和谐的班集体可以成为一个成长的熔炉,没有和谐的班集体,集体教育就难以存在,班主任工作就成了游离状态;没有和谐的班集体,学生就成了一盘散沙,不仅不能凝聚成一种相互激励、相互影响的力量,反而会形成一些反作用力;没有和谐的班集体,许多集体活动就不能够开展,对学生的教育也难以实现。因此,和谐温馨的班集体,让每位成员都能充分发挥其优势,形成较为稳定并积极向上的班风,有着较强的集体凝聚力,从而促进每位学生的发展。 对老师而言,希望所带的班级是积极向上的;对学生而言,所教的老师是可亲可敬的。机缘巧合,原本陌生的彼此为共同的目标相聚一起,那我们不应该去珍惜这份缘吗?当学生满怀梦想,踌躇满志的来到校园,我们老师做好准备了吗?不可否认,班主任是班级的主心骨,在班集体建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班级的每一次点滴进步离不开班主任的精心指导和默默的付出。心累、人累、心烦、人烦是班主任的写照,但苦乐并重着。偶尔的抱怨并没有让班主任停下前进的步伐,没有丝毫厌烦情绪,相反乐此不疲,每天热情满满。在班级活动中,有班主任与生同在的身影;在学生有心理、学习方面偏差时,又担任心理咨询师的角色,等等。我们快乐的沸点如此低,只希望能得到学生、家长、领导的认可,仅此而已。班主任工作千头万绪,重中之重是和学生一起组建一个团结向上,积极进取,和谐温馨的班集体。在这个集体中,相处是愉悦的,学到的不仅止于书本上的知识,走出校园后回想这个集体,有着值得我们品味的诸多瞬间。 一、班干部是左臂右膀。组建一个班,当务之急就是班干部的人选,灵魂人物是班长和团支部书记。可通过自荐或班主任参考原有的资料先行确定,第一步走好,能少走弯路。能碰到工作能力强的班干固然很好,但如果一般般,那如何呢?这时“认真负责”就格外重要了。2008届新高一这班学生,在军训时要先确定连长,左挑右选,决定让来自大新中学的学生会主席小宋担任。当时看中的就是他的主席这一头衔。几天观察下来,不尽如意,但身上有着农村孩子的淳朴和认真,如果贸然换掉,会对其心灵有所冲击,再加上一下子很难找到合适人选,开学过后我依然让小宋担任班长。紧接着大吹“认真踏实”之风,在其工作中给予一定的指导,但同时充分信任,放手让他做,而他也以细致的班级工作和认真的学习态度赢得全班的赞许,从开始的拘谨到后来的落落大方,得到一致的认可,在一段时间后的班干改选中赢得全票通过。其他班干部成员也很重要,正气向上是主旋律,有了他们,班级工作得以顺利开展,而且有集体至上的理念。在这过程中,通过开班干部会议等机会,提出严格要求,特别是教育他们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懂得只有以身作则,严于律己,才能获得同学的信任,要具有号召力,要有领头羊作用。我经常说的一句话:你们做好了,认真了,以一带二,整个班级也就积极向上了。这些学生干部,作为同龄人,在班级学生中的作用往往是班

我所敬仰的蔡元培先生,教案

我所敬仰的蔡元培先生 【教学目标】 体会作者凝聚其中的思想感情,了解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相关中西方文化知识,以知人论世和文化阐释两种方法来达到对文本的深入理解,体会蔡元培先生伟大的人格魅力,并能反思自身存在的不足,向蔡元培先生学习。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重点字词、语句的内容,领悟其深刻含义;了解蔡元培先生人格中蕴含的中西方文化精神实质。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自我反思,进一步体会蔡元培先生的人格魅力,并向蔡元培先生学习。 总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蔡先生是中国近代最大的教育家,1898年戊戌变法:废科举兴学校—京师大学堂,中国近代第一所正式大学 1912年中华民国:北京大学 1915年12月,袁世凯复辟。1916年6月袁死,黎元洪由副总统继任总统。 民国初的北京大学 人事混乱严复为首任校长。但校内山头林立,派系纷争,严复没干几天,被指抽鸦片而掩面下台。其后,走马灯似的换了三任校长:章士钊、何燏(yù)时、胡仁源,大都因人事问题,板凳没坐热就走人。 官气较重官僚养成所:科举的替代品,要一个“进士出身”,混一个资格为将来做官做准备。老爷学堂:学生多为官僚子弟,称“老爷”。 学生求官心切,学术空气淡薄,以此为仕途捷径。 二、蔡元培简介 蔡元培(1868--1940) ,字孑民,浙江绍兴人。民主革命家、教育家、思想家。1916年12月—1927年8月任北京大学校长。他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对北大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促进了北大思想的活跃、新思潮的传播和学术的繁荣。众多革新人物和学术大师云集北大,倡导民主与科学精神,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中心,五四运动的策源地,传播马克思主

蔡元培的美育思想及其在北京大学的践行_梁柱

蔡元培的美育思想及其在北京大学的践行 梁 柱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871) 摘 要:强调美学在学校教育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是蔡元培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他从教育方针的层次上,形成了德、智、体、美四育并重的教育思想。他把美育又称作美感教育,使之激发、陶冶和完美人的高尚感情,达到美与善的和谐的统一。他认为人具备高尚的思想情操,即健全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就能够有探求的精神,百折不挠的意志,所以主张科学与美术并重,认为两者是相互补充和相互推进的,同为新教育之要纲。蔡元培积极倡导美育,不仅是为共和培养健全人格的人才,而且也体现他对社会进步的关注。他提出“以美育代宗教”和“文化运动不要忘了美育”,就是针对时弊的、有积极意义的进步主张。 关键词:蔡元培;美育;北京大学 中图分类号:G40-0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919(2003)06-0005-07 收稿日期:2003-09-08 作者简介:梁 柱(1935— ),男,福建省福州人,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在中外教育史上,美育是一个古老的话题。早在周朝的贵族教育中就以六艺分门别类,乐居礼后,占第二位。春秋之后,作为整体的乐开始分 化。孔子曾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 泰伯》)这时乐与诗、礼鼎足三分。《墨子·公孟》中 也有“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之说。这些都可以归于美育的范畴。 诚然,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发轫于18世纪中叶的德国,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传入我国。早在辛亥革命前,蔡元培在德国留学时,于莱比锡大学“讲堂上既常听美学、美术史、文学史的课,于环境上又常受音乐、美术的薰习,不知不 觉的渐集中心力于美学方面。尤因冯德讲哲学史时,提出康德关于美学的见解,最注意于美的超越性与普遍性。就康德原书,详细研读,益见美学关系的重要”。他是我国留学生中第一个注重学习和研究美感教育的,也是国内较系统地研究和介绍西方美学的一位重要学者。在1928年舒新城编的《近代中国教育思想史》一书中,则称他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提倡美感教育的“惟一的中坚人物”,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而美育一词,也是蔡元培由德文 sthetische Erziehung 意译出的,并为教 育界所认同。从而,使美育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蔡元培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育家,总是把他的美学思想和艺术观汇入到自己的美育实践中,并加以积极地推广。蔡元培是近代中国美育的倡导者和奠基者,他在这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首先,他把美感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五大宗旨之一,在教育方针上确立了美育的地位。民国成立后,蔡元培出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在此期间,他着手改革封建教育制度,仿照西方资产阶级的教育制度,建立起我国近代的教育体制。他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一文中,把清末学部制定的忠君、尊孔、尚武、尚公、尚实五项为封建统治服务的宗旨,改成为军国民教育、实利教育、公民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育五项,删去了违背共和政体和不合信仰自由原则的忠君、尊孔两项教育宗旨。他强调新的五项教育宗旨中以公民道德教育为中坚,并以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提出的自由、平等、博爱作为公民道德教育的纲领。他重视世界观教育,即开设哲学课程,目的兼采周秦诸子、印度哲学及欧洲哲学,以打破二千年来墨守孔学的旧习;同时,他又主张以美感教育作为世界观 第40卷第6期2003年11月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Peking U niversity (Philos ophy and S ocial Sciences )Vol .40,No .6 Nov .2003

最好的教育名言名句

最好的教育名言名句 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 卢梭说:“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育就是无所作为的教育:学生看不到教育的发生,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他们的心灵,帮助他们发挥了潜能,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 著名教育家张伯岑说:“作为一个教育者,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教会学生锻炼身体,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人格才能形成人格。” 中国著名教育家徐特立说:“任何人都应该有自尊心、自信心、独立性,不然就是奴才。但自尊不是轻人,自信不是自满,独立不是孤立。” 英国教育家维克多.费兰克说:“每个人都被生命询问,而他只有用自己的生命才能回答此问题,只有以“负责”来答复生命。因此,能够“负责”是人类存在最重要的本质。 古希腊著名教育家、哲学家柏拉图说:“一个人从小受的教育把他往哪里引导,能决定他后来往哪里走。” 美国著名成功学家、教育家卡耐基说:“如果我们有着快乐的思想,我们就会快乐......用快乐、乐观、豁达的胸襟去面对人生吧,我们的人生就永远是快乐的。”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要十分关切地对待孩子内在的世界,不可粗暴地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他们,要耐心地听取他们的意见,要以平等待人的态度参加他们的争论。” 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说:“教育首先要引导孩子走独立的道路,这是我们教育关键性的问题。” 美国著名作家、教育家詹姆斯.潘说:“一个成功的人是以幽默感对付挫折的”。 意大利著名教育家米契斯说:“一个人要学会感恩,对生命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心才能真正快乐。”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良好的习惯乃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在不断地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

蔡元培的美育思想

画、文学里又找见他们遗失的情感。我们每每在听了一支歌,看了一张画、一件雕刻,或是读了一首诗、一篇文章以后,常会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四周的空气会变得更温柔,眼前的对象会变得更甜蜜,似乎觉得自身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伟大的使命。这种使命不仅仅要使人人有饭吃,有衣裳穿,有房子住,它同时还要使人人能在保持生存以外,还能去享受人生。知道了享受人生的乐趣,同时便知道了人生的可爱,人与人的感情便不期然而然地更加浓厚起来。那么,虽然不能说战争可以完全消灭,至少可以毁除不少起衅的秧苗了。"这段话今天读来,仍然感到切中社会时弊,震撼人们心灵。 蔡先生认为,美育不但可以辅助德育的完成,而且可以促进智育的飞跃。当你沉浸于自然美的氛围或艺术美的意境时,就会消解占有的冲动,而增进"创造的冲动"。所以他要求"知识以外兼养感情"、"治科学以外兼治美术",不仅体会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而且在科学研究中增添生动活泼的精神,激发创造的活力,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蔡先生不但从理论上倡导美育,主张"五育"并举与结合,主张"以美育代宗教",即美育不依赖于宗教而独立地发挥作用,而且他自己躬身实践,坚持不懈。他在北京大学亲自开设、讲授的唯一一门课程,便是"美育"。他极力扶持、赞助各种与美育相关的学术研究社团。他曾亲自为音乐研究会草拟章程,确定"谆谆乐教,提倡美育"的宗旨。这就在北大培植了良好的人文环境,极其有利于学术的繁荣和人才的成长。 蔡元培的美育理论与实践,是他的整个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是超前的,当然也不免带有某些空想的色彩。但是,随着时代、历史向前推移,他的美育思想的价值和魅力,会更加凸现出来。在我们的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中,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只提德、智、体的发展,缺少美育这个环节,不能不说是一种局限。在青少年教育中,我们有过分注重"智商"而忽视"情商"的倾向,结果可能得不偿失。我们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究竟如何切实地加强美育,培养情感高尚、心灵美好的建设人才和公民,仍是当前教育事业中一个重大课题。如何从陶冶情感入手,塑造健全的人格,也正是提高民族思想文化素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特别是在当今市场经济大潮中,由于价值规律的支配和某些制度的缺陷,出现腐败蔓延、道德滑坡、急功近利、人心浮躁的社会现象,人们对金钱和各种物质利益的角逐,处处对青少年产生侵蚀。青少年中的反常心态和犯罪行为也屡屡发生。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在加强德育的同时,从多方面倡导美育,陶冶情感,净化心灵,从青少年着手,努力塑造健全的人格,实在是当务之急。这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而应当成为整个社会的自觉行动。这对于维护社会稳定,振奋民族精神,实现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更加富于重要而深远的意义。蔡

浅谈蔡元培的美育思想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e215128420.html, 浅谈蔡元培的美育思想 作者:王盼 来源:《大东方》2019年第09期 摘要:蔡元培不仅是现代社会美育的拓荒者,也是专业美术教育的扶植者,他终身倡导美育不辍。他的美育思想,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兼收西方文化形成的,是那个时代催生出来的文化产物。蔡元培的美育思想在中国教育史上确立了它的独立地位,强调了美育的实践功能,拓展了美育的实施范围,是我国教育史上不可多得的宝贵遗产。本文分析了蔡元培提出美育思想的时代背景,论述了美育思想对美术教育发展以及社会产生的影响,最终得出结论,蔡元培思想在中国教育史占据着重要地位,回顾与反思蔡元培美育思想,对中国现代美术教育发展以及社会进步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蔡元培;美育思想;美感;教育 辛亥革命时期,随着西方科学与人文思想的影响,中国人开始主动了解世界。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让很多爱国人士不满,因此出现了戊戌变法,但在当时的朝代国家动荡,自上而下的维新变法遭到了封建保守派的反对打压导致最后失败。这个时候,随着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和中国文化伦理道德面临严重的打击,数不胜数的近代知识分子对于挽救民族和国家的兴亡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而对于改变国家的根本,蔡元培提出了一个关键的强国之路。他把教育归为政体改革的关键,提出以教育开发民智,培养人高尚品格,进而达到反对封建,改造社会的目的。在民族危亡和忧患意识的作用下,以蔡元培为代表的一批先进知识分子选择了“教育救国”的道路。他们认为清代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是不明智的,中西方文明的巨大差距是造成国家民族危机的根本原因,学习西方先进文明迫在眉睫,教育是改变中国落后挨打的最佳途径。 蔡元培深刻认识到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的根本原因就是教育和科学文化的落后,因此,他把全部时间精力用来发展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他所追求的是建立一个先进的教育体系,而他在英国所学课程中,美学思想必不可少。所以从事教育工作后蔡元培对“美育”给予的高度重视贯穿了之后的一生,他从康德的哲学思想中得到了不仅仅是一般的美学思想,通过一种知识的融合,他将西方的基督教精神与中国的道教无为思想很自然的结合起来。投身教育事业后,蔡元培开始着手改革封建旧制教育,颁布中国第一个大学和中学校令,借鉴西方教育,实行男女同校等各种改革措施,建立起中国近代的教育体制。他希望通过一种新的教育方式,在拥有深厚历史文化的的基础上开始新的人格培养,这种观念对于崇尚传统的保守派来说,完全是革命性的,这等于同时告诉国人,西方人的文化是先进的文明与思想,而不是所谓的蛮夷思想。但蔡元培并不是绝对的提倡西方文化,通过中西方文化的融合,他更希望看到的是一种全新的带有中国独特精神的文明教育。蔡元培还提出了“美感教育”,他相信通过美育可以有效的实施世界观教育,直至很多年后他还坚持这样的观点,“提出美育,因为美感是普遍性,可以破除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