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乡村旅游研究热点综述

近年来中国乡村旅游研究热点综述
近年来中国乡村旅游研究热点综述

近年来中国乡村旅游研究热点综述

董志文,张萍

(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山东青岛266071)

摘要 我国乡村旅游从起源到发展至今,学者们对于乡村旅游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不少成果。就近年来乡村旅游的国内研究进展,对乡村旅游研究领域的拓宽,乡村旅游研究方法的深入,乡村旅游研究内容的热点问题进行总结和分析,并提出乡村旅游的研究趋势。关键词 乡村旅游;中国;研究热点

中图分类号 F 59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09)05-02149-03

Research Hotspots Review o f R ura l T ouris m in C hina in Recent Years DO NG Z h-i w en et al (Departm en t of Touris m Management,College of Man agemen t of Ocean Uni versity of China,Qin gdao,Shand ong 266071)

Abstract Sc holars have m ade many achievements in the rural tou ris m researches i n C hi na from the origin of rural tou rism till now.B ased on the re -search p rogresses on th e ru ral touris m i n recent years,the wideni ng of rural touri sm research field,the deepening of rural tou rism research methods and the hotspot proble ms of rural touri sm research contents were analyz ed an d su mm arized.And the research trend of ru ral tou rism was put forward.Key w ords Rural touris m;C hi na;Research hotsp ot

作者简介 董志文(1969-),男,辽宁沈阳人,副教授,从事旅游企业管理和海洋旅游开发研究。收稿日期 2008-12-08

中国乡村旅游从20世纪80年代末兴起,经历了1998年/华夏城乡游0,1999年/生态旅游年0,2006年/中国乡村游0的发展,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全国各地根据当地的乡村资源纷纷发展乡村旅游,乡村旅游在中国迅猛发展。学者们对于乡村旅游的研究也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而越来越多,以乡村旅游、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农村旅游、农业旅游、休闲渔业、观光渔业、旅游渔业等为关键词在中国学术期刊网上进行搜索,1988~2005年的文献总数为869篇,而2006年以来增加了1526篇,是2005年前的近2倍。李德明等总结了2006年以前的乡村旅游研究,主要集中于乡村旅游的内涵研究,乡村旅游的影响研究,对国外和我国台湾发展乡村旅游的经验及借鉴的研究,乡村旅游发展策略和开发中存在问题的研究以及乡村旅游规划与设计的研究等方面[1]。经过这几年的发展,乡村旅游的研究方向不断扩展,研究深度不断加深,下面就近几年来我国乡村旅游的研究热点进行梳理与分析,为以后乡村旅游的发展研究作铺垫。1 乡村旅游研究领域拓宽

与乡村旅游有关的休闲渔业方面的文章由2006前的195篇,增加到2008年的345篇,对乡村旅游的研究不在局限于农村地域上的旅游,其研究范畴从内地农村扩大到滨海渔村,对休闲渔业等方面的研究也丰富了乡村旅游的内涵。

李明锋等提出旅游渔业是乡村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探讨乡村旅游内涵的基础上,分析渔业可为乡村旅游提供美食资源,提供丰富多彩的游玩项目,提供更多的购物选择等,并总结了努力加大渔业在乡村旅游中的参与度、科学规划、加快渔业旅游产品的开发等措施,加快旅游渔业的发展[2]。平瑛探析了休闲渔业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认为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是发展农村经济,渔业是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休闲渔业的发展不仅有利于渔业产业结构调整,而且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环境整治,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积极意义[3]。董志文等分别针对青岛、千岛湖、大连、宁波、秦皇岛、

舟山等具体地域分析了其休闲渔业的发展与对策[4-9]

2 乡村旅游研究方法的深入

2.1 实证研究明显增多 在乡村旅游研究中,针对具体区域所做的乡村旅游发展现状研究正在增多,例如有针对成都、北京郊区、河北、黑龙江、甘肃、辽宁等地的乡村旅游发展研究[10-15]。蔡碧凡等以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七里乡为例,对乡村旅游的功能进行实证研究,建议应辩证分析乡村旅游的功能,尤其要警惕其负面功能[16]。

2.2 定量研究受到重视 在研究方法中,采用定量化研究开始受到学者的关注,冯淑华等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通过理论分析选取5个潜在因素和17个观测因子构建了乡村性测评的指标体系,运用结构方程原理,建立了乡村性CF A 测评模型,并以江西婺源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17]

。沈绍岭等具体分析了影响乡村旅游格局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通过GIS 技术实现乡村旅游格局分析的方案,以期为区域乡村旅游的总体规划发展、阶段性发展提供先进的、科学的分析统计手段和基础数据资源[18]。江波等在旅游8要素(交通、娱乐、购物、餐饮、住宿、游览、社区、人员服务)的基础上,提出乡村旅游服务质量评价指标系统,并构建服务质量对顾客忠诚度影响的结构方程模型,得出8类服务质量要素满意度都对乡村旅游服务感知质量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19]。3 乡村旅游研究的热点问题

3.1 乡村旅游与/三农0问题紧密结合 /三农0是指农村、农业和农民,中共中央于2003年正式将/三农0问题写入工作报告,并给予高度关注,而乡村旅游成为解决/三农0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

3.1.1 乡村旅游与农村的关系研究。农村是乡村旅游的目的地,对其研究有助于开发与维护旅游目的地,以促进乡村旅游目的地持续发展。田敏等认为,在乡村旅游目的地发展过程中存在开发观念和认识、制度安排、没有特色等方面的问题,并提出了建立统一的开发标准规范,加强资源整合,特色化经营等乡村旅游目的地发展思路[20]

。税伟等运用城市化理论和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分析城市近郊乡村旅游地在城市化进程中受到的影响、发生的变迁[21]。王咏等以黟县为例,研究了其乡村旅游目的地管理体制在行政管理、经营模式及利益分配机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22]。张祥桔等以玻璃台村为例,采用实地调查和入户访谈的方法,从微观层面

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 of Anh ui Agri.Sci.2009,37(5):2149-2151 责任编辑 孙红忠 责任校对 张士敏

深入分析了乡村旅游对玻璃台村的影响[23]。

自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务,明确了新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总目标和总要求以来,乡村旅游就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因此也成为学者们的研究焦点。

乡村旅游发展与新农村建设具有互动发展的内在作用机制。一方面,旅游发展可以有效带动新农村建设;另一方面,新农村建设促进旅游发展[24]。在此基础上,罗明义等对两者如何相互促进发展提出了相关的对策[25-29]。结合新农村建设发展旅游业的措施有:完善基础设施;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提供社区参与旅游服务的多种渠道;加强旅游服务与管理的培训;将新农村、现代农业作为重要的旅游吸引物进行旅游开发和利用等。结合旅游业建设新农村的做法有:新农村的规划必须与旅游规划相协调;民居改造传承地方精神、体现地方特色;产业结构调整中注意发展能够与旅游业相互耦合的环境友好型产业;精神文明建设中充分考虑旅游可能对社会文化造成的负面影响,通过宣传教育等方式保护纯朴的乡风民俗与珍贵的非物质遗产等。

邹统钎在借鉴世界旅游组织成员国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出乡村旅游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6条经验,并提出乡村旅游开发的最佳模式)))政府扶持、社区主导的产业化开发模式(CBD模式)[30]。王英利等探析了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旅游空间组织规划,在明确乡村旅游空间组织由资源空间结构子系统和市场空间分布子系统两大要素构成基础上,运用旅游地生命周期分析了乡村旅游空间要素的演进阶段、乡村旅游空间组织规划内容,提出了乡村旅游空间组织规划的建议[31]。郭剑英等以四川省汶川县照壁村、萝卜寨村为例,研究它们所选择的两种不同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从而提出了新农村建设中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企业主导型模式、集体股份制模式和自主发展模式[32]。

3.1.2乡村旅游与农民的关系研究。乡村旅游对旅游地的主体影响应该是最大的,对当地居民的研究受到学者的关注。王龙等提出农民增收难的关键症结在于有效就业不足,而乡村旅游凭借其自身优势和特点成为农民非农就业的重要途径,并以广西桂林市龙胜县和安徽铜锣寨风景区为例,得出乡村旅游是农民增收有效途径的结论[33]。高谋洲也对乡村旅游促进农民增收机理进行了探析,要使乡村旅游在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就必须加强乡村旅游规划,促进乡村旅游的本地化,加强乡村旅游的组织化,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强化乡村旅游的监管机制[34]。

乡村旅游在给当地农民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应该注意对农民进行产业教育,使乡村旅游地农民从体力劳动者向知识型、智力型劳动者转变,对其进行资本意识、审美能力、跨文化能力教育[35]。

乡村旅游中的社区参与也是学者们研究的一个热点。王琼英建立了一个乡村旅游社区参与模型,深入分析了社区参与相关者参与的内容和方式,探讨社区参与乡村旅游的动力与保障机制,以期促进社区参与乡村旅游的深度与广度[36]。陈志永等以贵州安顺天龙屯堡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为个案,对乡村居民参与旅游发展的多维价值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完善建议[37]。

3.1.3乡村旅游与农业的关系研究。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是乡村旅游发展的要求,而乡村旅游发展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又具有促进作用,二者之间是作用与反作用的互动关系[38]。乡村旅游对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产生了显著影响,表现为促进农村产业非农化,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等[39]。

乡村旅游发展的实践证明,它具有促进农村产业结构优化的功能,但在发挥这一功能方面也面临很多困难和问题。为了规避或矫正乡村旅游在此方面的不足,高谋洲认为发展乡村旅游时,应提高乡村旅游地农民的参与范围和程度;在保持乡村整体风貌的基础上进行标准化建设;充分发挥社区和乡村旅游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加大政府的指导和管理力度,保证乡村旅游健康持续发展[40]。郭凌认为,中国乡村从传统的村民治理向现代公民治理发展,乡村治理在乡村旅游发展的推动下开始了重构,并且重构后的乡村治理反作用于乡村旅游,与乡村旅游的发展形成了一种良性互动[41]。

3.2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乡村旅游已经成为乡村发展的新动力、新模式和新途径,但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诸如旅游环境破损化、乡土文明城市化等一系列问题。因此,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探讨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

3.2.1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问题。郑文俊等总结了可持续乡村旅游的基本特征,表现为旅游产品的体验性、旅游环境的和谐性、旅游经济的循环性、旅游开发的扶贫性,强调应通过维护乡土特色、优化旅游环境、发展循环经济、全方位旅游扶贫等途径来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42]。同时,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在经济、文化、生态环境以及社区居民参与和利益分配等方面都面临亟待解决的问题[43]。崔凤军提出,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需要正确把握乡村旅游与城市旅游、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公共利益与个体利益、宣传造势与乡村接待能力等7个关系,以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44]。王继庆等分析了制约乡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深层原因,认为主要的制约因素是乡村旅游资源产权的缺失、乡村旅游系统因子之间的摩擦,以及乡村旅游的飞地化和经营者的低价竞争[45]。邹统钎等探讨了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机制:产业链本地化与经营者共生化,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导向为政府扶持与规制[46]。黄蔚艳从经济学的角度,探讨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47]。

3.2.2乡村旅游利益主体研究。李星群通过在广西乡村旅游地区对乡村旅游经营者创业影响因素的实地调查,经t检验和因子分析,得出乡村旅游经营实体创业受增加经济收入、自我实现、家庭生活需要、兴趣爱好、外部支持和投资风险的综合影响,并且随创业者个体差异、实体差异在多方面表现出显著不同[48]。朱华以成都市三圣乡红砂村观光旅游为例,对其利益主体:当地农民、城市居民、当地政府、旅游企业、旅游投资主体等进行了研究,并得出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日渐显现,只有从战略的眼光审视、规划和管理乡村旅游,加强利益主体的协调与合作,寻求利益主体更多、更广

2150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

泛的利益共同点,我国乡村旅游才可能深入持久发展[49]。黄郁成等选择了国内经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一组乡村旅游开发案例进行对比研究,分析了国内乡村旅游开发中的投资主体关系,其中参与乡村旅游投资的主体包括政府、外来投资商、乡村集体组织和乡村居民个体[50]。

4乡村旅游研究发展趋势

纵观所述,乡村旅游的研究领域在拓宽,并有由农村向林、牧、渔等各领域延伸之势;在研究方法上,定性研究基础上结合的定量研究使得文章更有说服力与操作性;在研究热点问题上,最突出的是乡村旅游与/三农0问题结合的研究。并且2008年开始实施的5城乡规划法6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召开,都给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结合以上综述与国家政策,乡村旅游的研究有以下趋势:一是在研究方法上,定性研究应增加其理论指导性,定量研究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跨学科研究逐步深化。二是在研究内容上,乡村旅游对/三农0各方面的影响研究都将进一步加深,在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指导下,改变原有乡村旅游中乡村单独规划的模式,进入城乡规划一体化研究;城市反哺农村,城市生产要素向农村的流动,增强了城乡双向互动的乡村旅游研究;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导致当地居民、政府、企业等相互参与的空间与形式的变化研究;同时加深乡村旅游对农业结构的影响研究,细化乡村旅游中基础设施的研究,关注乡村旅游企业经营管理研究,更加重视乡村旅游中的生态环境保护研究等都将是以后乡村旅游研究的焦点。

参考文献

[1]李德明,杨开福.我国乡村旅游研究进展及其展望[J].皖西学院学报,

2006,22(5):122-125.

[2]李明锋,李成瑞.关于乡村旅游中旅游渔业问题的初步研究[J].现代

渔业信息,2008,23(8):11-14.

[3]平瑛.休闲渔业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及发展对策[J].生态经

济,2007(9):131-133.

[4]董志文.青岛休闲渔业的S W O T分析与发展策略[J].渔业经济研究,

2005(1):8-13.

[5]章秋虎,张晓明,蔡茂胜.千岛湖休闲渔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中国水

产,2008(4):77-79.

[6]宋伟,勾维民.大连市休闲渔业的S W O T分析[J].中国渔业经济,2008,

26(1):46-48.

[7]苏勇军.宁波市休闲渔业发展研究[J].渔业经济研究,2007(4):37-41.

[8]吴宾凤,张振江.秦皇岛发展休闲渔业的经验和建议[J].中国水产,

2007(7):77-79.

[9]王迎宾,俞存根.舟山市休闲渔业现状及发展探讨[J].中国水产,2008

(2):77-78.

[10]杨小英.对成都发展乡村旅游的思考[J].旅游学刊,2006,21(5):9-

11.

[11]王兵,罗振鹏,郝四平.对北京郊区乡村旅游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J].

旅游学刊,2006,21(10):63-69.

[12]杨丽华,苏占萍.发展河北省乡村旅游的思路[J].商场现代化,2006

(9):816.

[13]汪晓梅.黑龙江省乡村旅游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商业研究,2006

(20):183-185.

[14]孙艳,石志恒.甘肃省乡村旅游发展对策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O7,35(7):2043-2044.

[15]赵承华.辽宁乡村旅游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农业经济,2007(1):

15-17.

[16]蔡碧凡,俞益武,张建国,等.乡村旅游功能的实证研究[J].浙江林学

院学报,2008,25(1):95-99.

[17]冯淑华,沙润.乡村旅游的乡村性测评模型)))以江西婺源为例[J].

地理研究,2007,26(3):616-624.

[18]沈绍岭,杨军,胡引翠.刍议基于G IS技木的乡村旅游格局分析)))

以河北省为例[J].商场现代化,2008(5):224-225.

[19]江波,郑红花.乡村旅游服务质量对顾客忠诚感影响的实证研究[J].

江苏商论,2008(3):59-61.

[20]田敏,苗维亚.乡村旅游目的地发展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5,26(7):272-274.

[21]税伟,张启春,王山河.城市化对城市近郊乡村旅游地生命周期的影

响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24(6):89-92.

[22]王咏,房国坤,吴悦.乡村旅游目的地管理体制初步研究)))以黟县

为例[J].黄山学院学报,2007,9(2):24-27.

[23]张祥桔,王鹏飞,梁育填.乡村旅游对目的地的影响研究)))以北京

平谷区玻璃台村为例[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9

(4):94-99.

[24]李庆雷,马继刚,杨帆.乡村旅游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互动机制及实

现路径探讨[J].乡镇经济,2007(10):15-18.

[25]罗明义.发展乡村旅游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经济问题探索,

2006(10):4-7.

[26]高艳红,张秋娈,贺军妙.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展乡村旅游之探

讨[J].商场现代化,2007(27):245-246.

[27]张静峰.乡村旅游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

(23):7233-7234.

[28]孟铁鑫.新农村建设中的乡村旅游发展研究[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

学报,2008(1):71-74.

[29]李昕,郑岩.新农村建设中乡村旅游发展路径探索[J].学术交流,2007

(4):105-107.

[30]邹统钎.乡村旅游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模式与政策取向[J].福建农林

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1(3):31-34.

[31]王英利,梁圣蓉,陈为忠.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旅游空间组织规划

[J].农村经济,2008(5):41-44.

[32]郭剑英,邱云志,熊明均.初探新农村建设中乡村旅游发展模式选择

)))以汶川县照壁村、萝卜寨村为例[J].商业研究,2008(6):176-179.

[33]王龙,武邦涛.乡村旅游业对增加农民收入的效应分析[J].安徽农业

科学,2006,34(19):5106-5107.

[34]高谋洲.乡村旅游促进农民增收机理探析[J].商业研究,2008(6):157

-160.

[35]尹振华.对乡村旅游地农民进行产业教育很有必要[J].旅游学刊,

2006,21(5):5-6.

[36]王琼英.乡村旅游的社区参与模型及保障机制[J].农村经济,2006

(11):85-88.

[37]陈志永,李乐京,梁玉华.乡村居民参与旅游发展的多维价值及完善

建议)))以贵州安顺天龙屯堡文化村为个案研究[J].旅游学刊, 2007,22(7):40-46.

[38]邱云美.乡村旅游发展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互动关系[J].农业经

济,2005(12):39-41.

[39]杨敏,白廷斌.乡村旅游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影响[J].云南

民族大学学报,2006,23(2):89-92.

[40]高谋洲.乡村旅游发展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关系研究[J].乡镇经济,

2008(3):78-81.

[41]郭凌.重构与互动:乡村旅游发展背景下的乡村治理[J].四川师范大

学学报,2008,35(3):16-22.

[42]郑文俊,周志翔.可持续乡村旅游的基本特征及其实现途径[J].生态

经济,2007(9):127-130.

[43]赵承华.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

2008(4):18-19.

[44]崔凤军.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需要正确把握的七个关系[J].中

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16(6):202-206.

[45]王继庆,张德成.制约我国乡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因[J].中国林

业经济,2008(4):30-33.

[46]邹统钎,马欣,张昕玲,等.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与政府规

制[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64-67.

[47]黄蔚艳.乡村旅游市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分析[J].生态经济:学术

版,2007(1):246-249.

[48]李星群.乡村旅游经营实体创业影响因素研究[J].旅游学刊,2008

(1):19-25.

[49]朱华.乡村旅游利益主体研究)))以成都市三圣乡红砂村观光旅游

为例[J].旅游学刊,2006,21(5):22-27.

[50]黄郁成,张国平,李金波.乡村旅游投资主体关系研究[J].旅游学刊,

2007,22(6):75-79.

2151

37卷5期董志文等近年来中国乡村旅游研究热点综述

关于生态旅游的文献综述

关于生态旅游的文献综述 摘要:生态旅游作为一项以保护性、教育性和责任性为主要特征的旅游活动,在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的今天,显示出越来越大的生命力,目前生态旅游已成为世界各国旅游者的一种时尚和旅游业的热点。生态旅游迅速的发展,已成为当今旅游发展的重要方向。本文对生态旅游的产生背景,概念内涵以及特性、国内为发展概况等研究文献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生态旅游内涵特性国内外发展 一.引言 在全球人类面临生存的环境危机的背景下,随着人类环境意识的觉醒,绿色运动及绿色消费已席卷全球。生态旅游作为一种绿色旅游消费,一经提出便在全球引起巨大反响,短短几十年的今天,生态旅游的概念迅速普及到全球,其内涵也得到了不断地充实,针对目前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的状况,旅游业从生态旅游的对象是自然景物出发,将生态旅游定义为“回归大自然旅游”和“绿色旅游” [1]。作为一个综合性的服务部门和第三产业的重要构成部分,旅游业以其强大的关联和带动作用,在区域乃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记重要,促使诸多地区将旅游业作为支柱性产业或主导性产业加以培育和发展,致使区域间旅游发展竞争日趋激烈[2]。针对现在旅游业发展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旅游业从生态旅游的对象不应受到损害出发,将生态旅游定义为“保护旅游”和“可持续发展旅游”。同时,世界各国根据各自的国情开展生态旅游,形成各具特色的生态旅游[3]。 二.生态旅游概述 当今世界经济中,服务业是增长最快的产业,也是提供就业机会最多的产业,美国学者约翰·奈斯比特在他的《2000年大趋势和全球问题》中提出,21世纪世界服务经济的领导产业,主要是电信业,信息技术产业和旅游业三种主要的服务业。1992年里约热内卢会议后,生态旅游在全球得到迅速发展,它作为旅游业中一种宣传主题明确,生命力旺盛的旅游形式,日益深入人心,为了更好的发展生态旅游,先对生态旅游做一回顾。 1生态旅游产生的背景 生态旅游英名为Ecotourism是Ecological Tourism的缩写,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专家H.ceballos Lascurain于1983首次提出的。它不仅被用来表征所有观光景物的旅游,而且强调观光的对象不应受到损害,是在可持续管理的思想指导下开展的旅游活动[4]。它的产生有以下几种原因: (1)有可靠的理论基础。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生态旅游的产生奠定了深厚的基础,现生态学已超过了传统生物生态学的范畴,成为一种人类普遍的思想和原则。在生态利益优先的趋势下,在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下,人们开始注重用生态学原理,设计良性运转的旅游系统,实施生态工程,促进了生态旅游的

国内近年来扶贫研究文献综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e215308483.html, 国内近年来扶贫研究文献综述 作者:吴泓刘成 来源:《商情》2020年第04期 【摘要】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在消除极端贫困方面成效显著,并对全球减贫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学术界关于扶贫研究和探讨,呈现成果数量多、领域广、层次多等特点。笔者在阅读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对近年来国内关于扶贫方面相关文献进行了总结概括。 【关键词】扶贫文献研究法文献综述 世界银行数据显示,1981-2015年,中国累计减少贫困人口7.28亿,这一数字比拉美或欧盟国家的总人口还要多,而同期世界其他地区的脱贫人口仅有1.52亿。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告,2012—2018年,按照每人每年2300元(2010年不变价)的农村贫困标准计算,中国农村贫困人口由9899万人减少至1660万人。同时,贫困人口的营养状况、受教育程度、预期寿命以及其他福利指标也得到了全面改善(参见史耀疆等,2013;程名望等,2014)。 现阶段,我国学术界关于贫困的研究涉及范围较广,研究的主要侧重点,体现在以下这几个点: 一、贫困概念研究 蔡昉(2003)从经济发展角度对贫困产生的原因作出了分析,他认为经济发展水平低下,生产的财富不足以养活所有的人口是贫困产生的主要原因。王艳萍(2006)年借用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玛蒂亚·森提出的贫困定义。阿玛蒂亚·森提出了能力剥夺和社会排斥的贫困新思想。蓝红星(2012)在《贫困内涵的动态演进及发展趋势》一文中对贫困的概念进行了梳理,他指出贫困并不是单一的属性,而是涉及了包括经济、社会、历史、文化、心理和生理等各个方面在内的多属性概念。 二、关于政府和市场在扶贫的角色定位研究 我国研究者大多基于政治视角来研究扶贫工作中政府的角色问题。康晓光(1995)指出扶贫只能靠政府来开展,市场难以提供有效服务,本质上来说,扶贫属于公共服务的范畴,需要依靠一定的政治程序来开展。扶贫活动的特征决定了只能由政府主导来有效开展,从扶贫的精准识别、帮扶、管理以及效果考核等全过程中,都要在政府主导下进行,因此政府必须是扶贫战略的主体。宫留记(2016)表示扶贫是政府职责的一部分,其取决于国家性质,扶贫工作只有政府才能长期开展下去。杭建镕(2016)的研究也指出扶贫的基本特征和政府的被民众所赋予的特殊使命,都在根本上定性了政府扶贫工作开展中的主体角色,政府这一行政主体通过政策的作用对社会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与配置,调动各方主体积极参与扶贫活动,改善贫困人口生

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外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人们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亲近大自然的需要,近几年来我国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我国地域 辽阔,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我们大力发展旅游业,促进经济的发展。就国内目前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对国内乡村旅游发展趋势做以预判,同时期望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推动国内乡村旅游积极稳步的发展。我国广大农村拥有较好的生态环境和特色农业,大力开发乡村旅游市场,意义重大。 关键词:乡村旅游现状分析发展对策 一、乡村旅游背景及意义 所谓乡村旅游,是以农村地区为特色,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旅游资源为依托,以旅游活动为内容,以促进农村发展为目的的社会活动。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者的心理逐渐成熟趋向多元化,旅游过程更注重对相互文化的体验,农村和郊区相对于城市来说,天地光阔,自然风光秀美,空气清新,加之和城市相异的文化,对于生活在紧张、拥挤、繁杂、宣嚣、多污染的城市中的居民有巨大的吸引力。当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就产生了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是现代旅游业中的一项新事物,然而它却以极快的速度在各国发展起来。我国地域广阔,自然景观差异很大,农业资源丰富,乡村民风民俗丰富多彩,有着发展乡村旅游的优越条件。乡村旅游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新的休闲产品,而且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资源,维护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开发乡村旅游资源是我国旅游事业不断发展及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主要有如下几点现实意义: 1、有利于加强城乡文化交流,改变农业生产落后的观念 通过城市居民的参与活动,把先进的科技知识带到乡村,有利于科技推广;

浅谈国内乡村旅游【文献综述】

毕业设计文献综述 旅游管理 浅谈国内乡村旅游 一、国外的研究现状 Richard Sharpley在2002年6月的《Tourism Management》中发表了《Rural tourism and the challenge of tourism diversification》一文。通过对诸多权威旅游研究的周刊,例如《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旅行研究》中刊登的相关文献的归纳总结,作者指出了国外乡村旅游研究的内容,根据其提供的资料,我认为可以集中表现在以下6个方面:一、乡村旅游供给。作为乡村旅游的供给方,乡村旅游的开发者、经营者、目的地居民和地方社区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原始的驱动力;二、对乡村旅游者旅游动机及其特点进行剖析作为基础,再根据不同标准进行市场细分,旅游市场将更为合理、精确;三、居民对乡村旅游的理解和态度。旅游地居民是乡村旅游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态度和感知会给乡村旅游企业带来直接的影响;四、乡村旅游的经济影响、社会影响以及环境影响,但总体看来,集中于前两者;五、乡村旅游营销。目前,国外研究焦点主要集中在乡村旅游营销主体与营销策略、乡村旅游形象和品牌等方面;六、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在国外,人们认为乡村是独特的,因此对其格外关注与保护。实现可持续地开发,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是保持乡村性的需要。 Suzanne Wilson在《Factors for Success in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一文中介绍了国外乡村旅游发展的背景,认为发达国家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离不开一个世纪以来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作者将乡村旅游的理论研究从概念内涵、经济、产品、开发、市场营销等方面展开分析总结,认为国外关于乡村旅游,从概念到乡村发展原因,发展方向、模式等都已有了一套相对完整全面的研究体系。除了传统的分析推理等研究方法,访谈法、图表法、综合法等也成为重要的运用手段。国外研究人士注重细节研究,将实际应用情况与理论相结合,将乡村旅游的实践创新推到一个新的层面。 二、国内的研究现状 何景文在2004年第19卷第一期《旅游学刊》中发表的《国内乡村旅游研究:蓬勃发展而有待深入》一文中,提到了近年来中国乡村旅游发展取得的可喜成绩,也对其旅

国内旅游扶贫研究述评_丁焕峰

国内旅游扶贫研究述评 * 丁焕峰 (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640) *感谢文彤对本论文的有益指导! [收稿日期]2004-03-06;[修订日期]2004-04-10[作者简介]丁焕峰(1970-),男,博士,湖北孝感人,研究方向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与规划、区域旅游开发与管理。E -mail :dhfzd @https://www.360docs.net/doc/e215308483.html, [摘 要]本文对我国旅游扶贫开发历程进行了简单的回顾,在此基础上,认为我国近20年旅游扶贫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6个领域:旅游扶贫含义及其理论基础;特定地区旅游扶贫的可行性分析、发展战略和基本思路;旅游扶贫的效应研究;旅游扶贫模式研究;旅游扶贫开发工作的经验、问题和对策研究;旅游扶贫开发工作的其他专题研究等。本文认为贫困社区参与旅游、旅游扶贫与当地主导产业的有机结合是现阶段旅游扶贫研究中有待深入分析的两个重点。[关键词]扶贫开发;旅游扶贫;社区参与旅游[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4)03-0032-05 1 旅游扶贫研究与实践进程 旅游扶贫开发是一种特殊的开发扶贫形式[1~2] ,以发展旅游业带动经济欠发达地区脱贫致 富为主要目标。我国旅游资源蕴藏丰富的地区与贫困地区有很大的重合性,旅游资源具有高密集度、高档次、高品位的优势,这样就在“发展旅游业”与“扶贫”之间建立了有机联系。 我国旅游扶贫工作是随着我国旅游业的不断发展而不断丰富其实践和理论的。20世纪80年代前期和中期,一些老、少、边、穷地区由于距离中心城市或重点旅游线路景点较近,选择了开发利用当地旅游资源、兴办旅游业的道路,很快取得了脱贫致富的效果,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80年代后期,“七五”计划将旅游业正式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一批贫穷落后、但拥有较高质量旅游资源的地区得 到了国家和地方计划内资金的扶持,开始有计划的旅游资源开发建设工作,在旅游扶贫方面取得了大面积丰收。 这些地区的成功案例引起了旅游部门和理论界的重视,以贵州省旅游局为代表的一些省级旅游局认真总结旅游开发带动脱贫致富的经验,率先在1991年全国旅游局长会议上提出了“旅游扶贫”口号。此后,国家旅游局1996年在旅游发展重要问题调研提纲中也把旅游扶贫问题研究选为重要议题之一;国务院扶贫办和国家旅游局自1996年10月起,相继召开旅游扶贫工作会议,对旅游扶贫开发工作进行专题研究和工作总结;一些学者①也开始对旅游扶贫的含义、模式、功能、经验和可行性进行多方面的理论研究。进入21世纪,我国旅游扶贫开发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高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提出对旅游开发扶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宁夏六盘山旅游扶贫试验区于2000年8月8日正式挂牌,拉开了我国“三区”建设工作的序幕,其他各省也纷纷开展“三区”建设,如广东省从2002年5月起全面启动旅游扶贫计划,通过省旅游局和各相关部门、各地方政府的密切配合,采取政策扶贫、规划扶贫、信息扶贫、教育扶贫和人才扶贫等多种方式,对粤北、粤西和粤东地区有针对性地进行旅游扶贫工作,以旅游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②。2 旅游扶贫研究述评 ①② 广东全面启动旅游扶贫.《南方都市报》,2002年5月6日, A7。 如,蔡雄,1994年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94BJB030);陈 传康,1997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49771037);周歆红,获浙江省 教委《经济欠发达地区旅游扶贫的风险研究》;宁德煌,获云南省教委资助《云南旅游扶贫问题研究》;郑本法等,2000年甘肃省社科基金《陕甘宁革命老区旅游扶贫开发研究》;曹新向等,2000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00BJY035)等。 32

国内外十年乡村旅游研究综述

国内外十年乡村旅游研究综述 为了更好地把握乡村旅游的研究脉络,以旅游学刊和Tourism Management 这两个国内外权威期刊对近十年的乡村旅游研究文献进行搜索,并通过分析整理得到乡村旅游的四个主要研究方面:开发与发展模式研究、品牌形象与市场研究、利益相关者与社区参与研究、乡村旅游产业融合研究。针对这四个方面分别进行综述,并做简单的评论,最后对乡村旅游的发展趋势和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标签: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利益相关者 1引言 国内对于乡村旅游的概念也是众说纷纭。何景明(2003)比较了国内外学者对乡村旅游概念的界定和理解,认为“乡村性(urarilty)”应该是界定乡村旅游的最重要的标志。刘德谦(2006)对于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的概念进行辨析,并对乡村旅游的概念作了如下界定:“乡村旅游就是以乡村地域及农事相关的风土、风物、风俗、风景组合而成的乡村风情为吸引物,吸引旅游者前往休息、观光、体验及学习等的旅游活动”。国内对乡村旅游概念的界定有相似之处但又有一定的差异。 鉴于乡村旅游概念的不确定,本文对乡村旅游的概念不做定论,而是采用国际上公认的乡村旅游的广义概念即:将农业旅游、休闲农业等视为乡村旅游的一种类型,以期在相对广阔的视野中对乡村旅游进行梳理。 2资料来源 近几年来,乡村旅游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关于乡村旅游研究的论文也是汗牛充栋。笔者对旅游学刊和Tourism Management这两个国内外旅游类权威期刊分别以“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农村旅游”与“Rural Tourism”、“Agri-tourism”、“Farm Tourism”等关键词进行搜索,分别找到108篇和30篇(2003-2013)乡村旅游相关文章。根据知网文献分析中心分析结果以及笔者整理得出近几年乡村旅游研究的四大内容,即:开发与发展模式研究、品牌形象与市场研究、利益相关者与社区参与研究、乡村旅游产业融合研究。 3乡村旅游研究内容 3.1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对于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研究,国际上乡村旅游的开发模式主要有三种:政府推动型、市场驱动型、混合成长型。而我国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 邹统钎(2005)比较了成都农家乐与北京民俗村的发展历程、发展模式与政

关于乡村旅游游客满意度的文献综述

学校代码:11517 学号:201011208110 HENAN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文献综述 题目关于乡村旅游游客满意度的文献综述学生姓名 专业班级市场营销 学号2010 系(部)工商管理系 指导教师(职称) 教授 完成时间2012 年10 月26日

关于乡村旅游游客满意度的文献综述 摘要: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兴旅游方式,在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尤其是在推动乡村地区经济的发展上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旅游者对乡村旅游地关心的焦点也集中在旅游地能否提供满足其需求的旅游产品,因而乡村旅游地发展问题解决的关键在于从旅游需求角度出发,在供求关系链上寻找供需协调平衡。通过以游客需求为导向、以游客满意为核心获取有利于旅游地发展的信息, 关键词:乡村旅游、满意度 一、相关概念 顾客满意度的概念首先由Cardozo 于1965 年首次用于营销学。上世纪70 年代, 美国学者Pizam 等对旅游目的地的游客满意研究为游客满意理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到目前为止, 国外对旅游目的地游客满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游客满意的内涵、影响因素和游客满意度测度等方面。我国的游客满意研究起步晚、发展慢, 研究文献较少, 而且国内的研究在时间、视角和深度上表现不平衡。内地研究文献主要涉及游客满意的定义、影响因素和作用等理论问题。 Kolter ( 1996)指出, 满意度是体验与期望两者间差异的函数, 因此顾客满意度是来自于对产品之功能特性或结果的知觉, 以及个人对产品的期望, 两者比较后形成其感觉愉悦或失望的程度。 二、国内外研究成果 1.国外研究现状

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 欧洲每年旅游总收入为2180亿美元, 其中乡村旅游收入占5% ~10% 。英国是世界上发展乡村旅游最早的国家之一,早在20 世纪60 年代左右, 就兴起了乡村旅游。法国在1998 年, 2/ 3 的法国人选择了国内度假,其中33%的游人选择了乡村度假,仅次于海滨度假的比例( 44%)。 居民对乡村旅游的影响的感知和态度既有反对也有支持,程度各异,Weaver(2001)对澳大利亚沿海乡村地区居民对旅游态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4的居民因与旅游者接触较多,支持乡村旅游的发展;1/2的居民对乡村旅游持中立态度;1/4的居民认为乡村旅游除了能为当地提供一些就业机会,再无裨益,因此反对发展乡村旅游。Campbell(1999)关于哥斯达黎加奥斯辛诺发展乡村旅游的研究则证明多数当地居民对乡村旅游持支持态度。 据Allen,etal在1988年的调查显示:影响居民对乡村旅游感知与态度的因素主要有当地经济水平、旅游业发展程度、居民受教育程度、年龄和参与旅游业的程度等。有关美国科罗拉多州乡村旅游目的地的研究表明,性别、婚姻状况、就业等人口学特征对居民的态度并无显著影响,但居民年龄越大,受教育程度越低,则越不支持乡村旅游;经济和旅游业都很发达或都不发达的乡村居民,对旅游开发持积极态度;反之,经济部发达或旅游业不发达的乡村社区居民,对旅游业持消极态度。 2.国内研究现状 据不完全统计,1996~ 1997 年, 我国从南到北涉及观光农业这一主题的开发项目累计投资达30 亿元以上。1998年,我国国家旅游局推出的

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对策研究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一、研究概况 为响应“美丽中国”号召,福建省提出打造乡村旅游的主题发展,在分析乡村旅游形成的背景下,基于福建省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探讨在新的发展时期福建省乡村旅游可行性发展对策。“三农”问题一直是全党的工作重点,乡村旅游以其植根于农村、依靠农民实现农业和旅游业协同发展的特性,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和重要解决途径。同时在“美丽中国”的发展背景下,追求本土性、原生性的乡村旅游极大得阻力了生态环境的保护。福建省更以乡村生态旅游为背景,突出生态环境的优势,打造“美丽乡村”特色乡镇,提出一系列有利于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措施,扶持乡村建设。然而福建省乡村旅游发展要解决首要的问题有两个:一是福建省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二是针对每一部分内容乡村旅游应采取什么战略导向。通过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2011-2016,检索时间2016年12月)进行相关文献检索,主题含“乡村旅游”检索词的文献记录共有5639条,关键词为“乡村旅游”的文献记录有1028条,篇名含“乡村旅游”检索词的文献记录共2031条。根据2011年—2016年的文献统计发现,在2013年之前,相关研究领域基本没有提出过“乡村旅游”概念。而“乡村生态旅游”相关文献检索记录共计78篇。2015年以后,随着国内的旅游业盛行起来,一些学者们也对乡村旅游的相关发展研究重视起来。 二、研究热点 (一)关于乡村旅游的研究 1、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 张驾宇在(2016)《福建省乡村旅游内生式发展研究》一文中提到乡村旅游主要应用生态旅游发展理论,对上述两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探讨。首先本文梳理福建省乡村旅游发展现状,总结了福建省乡村旅游发展的特点,以及福建省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而引入乡村旅游的发展理论,简述了乡村旅游发展理论的历程,分析了国内外学者关于生态旅游发展理论的研究,归纳了生态旅游发展理论的要点,并分析了福建省乡村旅游发展的原因及主要内容。张显庭(2016)在《乡村旅游景区开发模式研究》一文中以景区开发模式为例,文章从乡村旅游发

旅游管理类文献综述

关于闽浙廊桥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对策文献综述前言 廊桥,作为人类利用自然征服自然的历史见证,国内外均有所保留,而我国的廊桥不论在外形结构还是所附有的文化底蕴,在国际上都是首屈一指的。尤其是以闽浙地区的廊桥数量之大,保存结构之完整,群落资源之丰富,实属罕见。为了更好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廊桥旅游资源,有效的保护廊桥旅游资源这一不可再生的资源,对廊桥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对策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闽浙这一区域廊桥旅游开发现状着手,就闽浙廊桥旅游资源基本内容、现状和价值研究方面对前人的研究进行了简要的概述和总结,并针对研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开发和保护的建议。 一.闽浙廊桥旅游资源基本现状 廊桥亦称虹桥、蜈蚣桥等,为有顶的桥,可保护桥梁,同时亦可遮阳避雨、供人休憩、交流、聚会等作用。主要有木拱廊桥、石拱廊桥、木平廊桥、风雨桥、亭桥等。其中木拱廊桥分布于闽浙边界山区,在浙江泰顺,泰顺因此被称为“中国廊桥之乡”,古廊桥目前尚存30余座。在福建寿宁,有贯木拱廊桥l9座,是现已发掘的全国贯木拱廊桥最多的县份,寿宁也因此被冠以“世界贯木拱廊桥之乡”的美誉。 廊桥在中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汉朝已有关于“廊桥”的记载。虹桥盛行于北宋时中原地区,以汴水虹桥为代表。但汴水虹桥只留在了北宋画家张择端所画的《清明上河图》中。目前我国在各地仍存有廊桥遗迹,就数量和完整度来看,主要集中在我国闽浙地区居多。早于2009年10月,木拱廊桥的营造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福建省寿宁县、屏南县和浙江省泰顺县、庆元县、景宁县的22处木拱廊桥正积极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1] 根据侯志强在《闽浙木拱廊桥遗产旅游产品开发研究》所统计的数据和结论,拱廊桥现存77座,主要分布在福建的宁德、福州、南平,以及浙江西南部的丽水、温州等地[2]。20世纪90年代开始,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载体,木拱廊桥的研究逐渐得到学术界的重视。遗产旅游是指以遗产资源(目前主要是世界级遗产)为旅游吸引物,到遗产所在地欣赏遗产景观,体验遗产文化氛围的一种特定形式的旅游活动,使旅游者获得一种文化上的体验。“遗产旅游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研究内容多集中在遗产地研究、遗产旅游者行为研究、遗产地利益相关者研究、旅游活动管理研究等方面。目前,对于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旅游的研究较多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研究相对较少。[3]

中外近20年来乡村旅游研究的主题综述

中外近20年来乡村旅游研究的主题综述 : 1、引言 随着后现代社会的到来,人们越来越希望回归自然,返回原野,同时由于农村经济重组和农业危机严重减少了乡村地区的经济来源,乡村旅游作为旅游业和农业的最佳结合体,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1994年,《国际可持续旅游研究》发行专刊第一次尝试构建一系列的理论框架将 乡村旅游作为可持续旅游活动中的特殊旅游活动进行系统研究,被认为是学术界有关乡村旅游学术研究的开端。经过近20年的发展,有关乡村旅游的研究也呈现出 多样化的特点。为了更系统地把握乡村旅游的研究脉络,本文通过对1994年以后 出版的有关乡村旅游研究文献的研读,在对乡村旅游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5个研究主题对乡村旅游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提出未来乡村旅游的研究方向,以期为后继针对乡村旅游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2、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世界各地都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欧洲被认为是世界乡村旅游发展最早和最成功的区域。欧盟专门针对欧洲乡村旅游的发展制定了欧盟第五框架协议,该协议提出了欧洲综合乡村旅游管理方针,并在资金、政策、教育培训等多方面给予乡村旅游发展大力的支持。新西兰、爱尔兰等国家制定法规和政策把乡村旅游作为避免农村人口盲目向城市流动的重要手段;乡村旅游的宣传和促销是葡萄牙旅游管理部门的主要工作;西班牙通过170多个乡村旅游协会之间信息、技术、培训、管理的沟通与合作,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美洲的乡村旅游发展极不平衡,美国和加拿大重视乡村旅游的宣传和教育,在各个主要乡村社区向旅游者提供乡村自助游的宣传手册;墨西哥由于可进入性差,同时受一些在墨西哥旅行危险的宣传影响,乡村旅游发展比较缓慢;阿根廷政府推出的“南美土著部落”、“马背上的阿根廷”等乡土气息浓厚的乡村旅游项目,吸引了广大的国内外游客。南非国家白皮书中明确将发展乡村旅游作为南非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式,南非的很多自然资源独特或文化底蕴深厚的乡村社区均通过开展野生动植物的观赏和博彩业等乡村旅游活动来提高社区生活水平。亚洲乡村旅游发展各具特色,中国国家旅游局坚持推进中国乡村旅游的发展,乡村旅游示范点遍布中国内地31个省区市,覆盖了农、林、牧、副、渔各种业态;日本各地观光农场结合生产独辟蹊径,用富有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和特色的服务设

国内乡村旅游研究综述

国内乡村旅游研究综述 乡村旅游起源于19世纪中期的欧洲,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及其带来的负面影响,加上市场经济营造的激烈竞争的氛围,导致城市居民向往宁静的田园生活和美好的乡间环境,乡村旅游应运而生。20世纪80年代,西班牙开始发展现代意义上的乡村旅游。随后,乡村旅游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农村地区迅速发展,并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走上了规范化发展的轨道。 中国的乡村旅游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良好,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自我发展和20世纪90年代的倡导发展,乡村旅游已经成为了21世纪旅游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迄今为止,学者们对它进行了研究,并创造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相关研究还有待深入。现将近年来国内关于乡村旅游研究的文章综述如下。 一、乡村旅游的概念与兴起研究 (一)乡村旅游的概念研究 关于乡村旅游的概念,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学者,都作了很多种界定。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被社会各界普遍认可的说法。不同的专家学者所关心的领域和重点不同,因而对于什么是乡村旅游,其观点和看法各有侧重。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 Bramwell&LaneB (1994)认为乡村旅游不仅是基与农业的旅游活动,而是一个多层面的旅游活动,它除了包括基于农业的假日旅游外,还包括特殊兴趣的自然旅游、生态旅游,在假日步行、登山和骑马等活动,探险、运动和健康旅游,打猎和钓鱼,教育型的旅游,文化与传统旅游以及一些区域的民俗旅游活动。[1]何景明,李立华(2002)给出了狭义的乡村旅游的概念:在乡村地区,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吸引物的旅游活动。[2] 杜江 (1999)认为:乡村旅游是以乡野农村的风光和活动为吸引物,以都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满足旅游者娱乐求知和回归自然等方面需求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3] 王兵 (1999)认为:乡村旅游是以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农事活动及传统的民俗为资源,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度假为一体的旅游活动。[4] 肖佑兴 (2001)认为:乡村旅游是以乡村空间环境为依托,以乡村独特的生产形态、民俗风情、生活形式、乡村风光、乡村居所和乡村文化等为对象,利用城乡差异来规划设计和组合产品,即观光、游览、娱乐、休闲、度假和购物为一体的旅游形式。[5] 通过对现有一些乡村旅游概念的比较和分析,乡村性应该是界定乡村旅游的最重要因素。因此,狭义的乡村旅游是指在乡村地区,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如果对这个乡村旅游概念中“乡村性”这个特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就可能导致乡村旅游概念的模糊。 (二)乡村旅游发展动因研究 任何旅游活动产生的动力都来自于需求市场和旅游动机两个方面,乡村旅游的兴起也同样如此。

杭州地区乡村旅游资源开发问题探讨【文献综述】

毕业设计文献综述 旅游管理 杭州地区乡村旅游资源开发问题探讨 乡村旅游,简单地说就是依托乡村资源开展的一切游憩、休息、体验、娱乐活动。它以鲜明的特色把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成为了现代社会流行的旅游产品和一种旅游目的地。 西班牙学者Rosa Marý´a Yagu¨e Perales (2001)将乡村旅游分为传统乡村旅游(Homecoming or Traditional Rural Tourism)和现代乡村旅游(Modern Rural Tourism)两种。传统的乡村旅游出现在工业革命后,主要源于一些来自农村的城市居民以“回老家”度假的形式出现。它与现代乡村旅游有很大的区别:传统乡村旅游活动主要在假日进行;没有有效地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没有给当地增加就业机会和改善当地的金融环境。 乡村旅游发源于19世纪中叶的欧洲。真正意义上的大众化的乡村旅游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西班牙。20世纪70年代后,乡村旅游在美国和加拿大等发达国家的农村地区进入快速成长期,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总的来看,国外乡村旅游发展具有以下特点:1、政府支持乡村旅游的发展;2、强调随意休闲;3、注意特色发展,针对不同地区的特色和优势进行开发利用。我国乡村旅游有别于其他国家,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带有鲜明的时代背景,除了旅游业本身发生了结构性和阶段性的变化,由初始阶段的人文自然景观型旅游,变迁到人造景观旅游再迈入第三发展阶段——参与型旅游。 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起步较晚。乡村旅游发展率先起步的地区主要是从一些大城市的周边乡村开始的,例如北京郊区的民俗接待户、四川成都的农家乐等。目前我国乡村旅游大致可分为4种类型:(1)科技示范型,是通过向广大游客展示现代农业科技成果,普及农业科技知识的乡村旅游项目;(2)农业观光型,是把观光旅游与农业结合在一起的乡村旅游项目;(3)生态农业型,是利用农业生态资源和自然生态资源,向游客提供回归自然体验的乡村旅游项目;(4)农村民俗型,是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的农家乐形式为主的乡村旅游项目。

旅游扶贫实施方案(范本)

H市旅游扶贫实施方案 根据《H省旅游扶贫专项规划(2016—2020年)》及《H 省旅游扶贫工作方案》,H被列入H省重点建设的旅游扶贫示范市之一,为扎实推动H旅游开发与扶贫工作有机融合,进一步促进乡村旅游发展,加快脱贫致富步伐,结合全市实际,特制本实施方案。 一、目标任务 2018年发展目标。完成**游客集散中心、胜村生态停车场、**人居环境提升改造、**森林公园等旅游项目建设。培植梯田鸭蛋、红米等农特产品。培育开发一批具有民族特色的刺绣、银饰手工艺品等旅游商品。实现接待国内外游客超过**万人次(含一日游游客),旅游总收入超过**亿元;旅游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超过**%,旅游直接就业人数超过**万人,间接带动就业**万人,累计带动贫困人口脱贫1.1万人。 2019年发展目标。完成东部立体旅游带、大沙坝旅游特色村、哈尼梯田小镇等建设项目。实现接待国内外游客**万人次(含一日游游客),旅游总收入超过**亿元;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 比重超过**%;旅游直接就业人数超过**万人,间接带动就业*万人,累计带动贫困人口脱贫*万人。 2020年发展目标。建成房车营地、高星级康体休闲度假酒店,打造标志性具有民族特色的节庆活动,培育一批成熟的果蔬庄园,成功申报AAAAA级景区。实现接待国内外游客**万人次(含一日游游客),旅游总收入超过**亿元;旅游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超过**%。旅游直接就业人口人数超过**万人,间接带动就业*万人。累计带动贫困人口脱贫*万人。 —1—

二、实施范围 遵循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把旅游扶贫与带动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推动贫困地区跨越式发展作为核心,按照“资源有特色、发展有潜力、市场前景好、群众有意愿、扶贫带动大”的原则,结合H旅游发展实际,确定重点建设*个旅游扶贫示范乡镇和*个旅游扶贫示范村。 (一)重点建设*个旅游扶贫示范乡镇 省级旅游扶贫示范乡镇:**镇 (二)重点打造*个旅游扶贫示范村*个示范户 **镇(4个村40户):**村、**村、**村、**村;**乡(2个村20户):**村、**村;**乡(1个村10户):**村;**乡(1个村10户):**坪村。 三、扶贫类型 (一)景区带动型。包括**镇多依树村、**村等。充分发挥哈尼梯田景区吸纳、辐射、带动作用,鼓励贫困户依托梯田景区就近就业创业。在景区景点、特色村建盖商铺,低价或免费提供给贫困户经营,鼓励景区管理、服务人员优先录用当地贫困户。 (二)民族文化型。包括**乡**村、**村等。加强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以突出的哈尼文化、彝族文化、刺绣文化、土司文化为核心,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文章,对品牌形象进行清晰的主题定位,丰富产品功能,完善配套设施,提升旅游服务,提供形式多样的旅游业态以及颇具特色的旅游商品,将贫困户的民族文化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带动发展。 (三)城镇依托型。包括**镇**村、中冲村等。邻近**城区,交通便利,人口集中,集镇特色突出,民族文化底蕴深厚,积极发展酒店宾馆服务业、民族文化旅游、农家乐、农家客栈等。—2—

农家乐旅游服务质量研究【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农家乐旅游服务质量研究 1 “农家乐”在国内外的发展 1.1 农家乐在国外的发展 农家乐起源于国外的乡村旅游。并将国内特有的乡村景观民风民俗等融为一体,因而具有鲜明的乡土烙印。同时,它也是人们旅游需求多样化、闲暇时间不断增多、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和“文明病”、“城市病”加剧的必然产物,是旅游产品从观光层次向较高的度假休闲层次转化的典型例子。 1865年意大利“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的成立标志着世界乡村旅游的开端,而其广泛兴起始于20世纪中后期(尹衍波,2005)。20世纪50年代,国外出现了集生产、观光、游乐于一体的大型综合观光农场,这种农场融合人工与天然,使农业景观更具观赏性(王云才,2002)。法国的乡村旅游起步也很早,从20世纪60年代算起,也有40几年的发展历程(方忠权,2008)。法国的乡村旅游最早起源于乡村旅馆的兴建和随之而来的全国性联合经营组织的组建。过去,乡村旅游主要以观光旅游、休闲度假为主;近年来,国外的乡村旅游又向深层次发展,旅游者不仅“看”而且“干”,由过去欣赏结果,变为参与过程,真正体验农活的“原汁原味”。 1.2 农家乐在国内的发展 我国国内真正意义上的乡村旅游始于20世纪80年代,它在特殊的旅游扶贫政策指导下应运而生,但由于起步较晚,目前尚处于初期阶段。目前我国各地的乡村旅游开发均向融观光、考察、学习、参与、康体、休闲、度假、娱乐于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其中国内游客参加率和重游率最高的乡村旅游项目是:以“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内容的民俗风情旅游;以收获各种农产品为主要内容的务农采摘旅游;以民间传统节庆活动为内容的乡村节庆旅游。成都市三圣乡的“农家乐”是我国目前公认发展最早的地方,我国早期开发的历史文化景点、风景名胜区附近的家庭宾馆应是“农家乐”原始雏形。

全国旅游扶贫工作综述

全国旅游扶贫工作综述 2014-10-17 10:10:50国家旅游局信息中心字号:[大中小]选择背景色: 今天是我国的首个“扶贫日”。作为我国扶贫富民的重要领域,旅游扶贫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旅游的带动下,宁夏六盘山、江西赣州、河北阜平、内蒙古阿尔山市等贫困县市的山区乡村逐渐成为游客接踵而至、旅游快速发展的高地。 昔日老少边穷,今朝富美家园。越来越多的贫困乡村和群众,通过旅游实现了脱贫致富。截至2013年底,全国共有10.6万个乡村旅游特色村,180多万个乡村旅游经营户,年接待游客9.6亿人次,年经营收入约2800亿元,直接从事乡村旅游的农民达3000多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6.9%。 多措并举促旅游扶贫 旅游业是综合性产业,关联度高、涉及面广、带动性强,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最具活力的新兴产业,对于扩大就业、促进群众增收、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等均具有积极作用。 南非实施《减少贫困计划》、负责任旅游、旅游中的公平贸易、旅游扶贫的企业激励、旅游扶贫试验区建设等五项战略;印度深入实施“负责任旅游行动”的旅游扶贫战略,形成了各级政府、社会组织和农民之间的广泛联动工作机制;日本则走农旅结合的道路,振兴农村经济……旅游扶贫已经成为国际上开展扶贫工作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国家旅游局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扶贫开发的重要部署和要求,高度重视旅游扶贫相关工作,在做好定点扶贫、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和重点地区旅游扶贫的同时,通过资金支持、规划编制、示范引导、教育培训、宣传推广等手段支持贫困地区发展旅游业,充分发挥了旅游业在扶贫开发中的重要作用。 据介绍,2009年以来,国家旅游局主要从6个方面推进旅游扶贫工作:一是完善工作机制。2009年,国家旅游局正式成为国务院扶贫办领导小组成员单位。2012年7月,国家旅游局与扶贫办签署了合作框架协议,确定了合作工作机制,明确了合作重点工作。二是加强示范引导。2013年8月,国家旅游局与扶贫办共同出台《关于联合开展“旅游扶贫试验区”工作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了申报范围和流程,为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探索旅游扶贫新模式夯实了基础。三是加强资金支持。10年来,国家旅游发展基金补助中西部地区项目资金约17亿元,其中,贫困地区资金额约占50%。四是加强规划引导。重点补助老、少、

国外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和趋势_傅德荣

97 小城镇建设2006/7 自19世纪70年代以来,乡村旅游在发达国家农村地区迅速开展,对推动经济出现不景气的农村地区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乡村旅游对当地经济的贡献和意义得到了充分证明。在许多国家,乡村旅游被认为是一种阻止农业衰退和增加农村收入的有效手段。2001年,意大利一万多家乡村旅游企业共接待游客达2100万人次,营业额达9000亿里拉(约合4.3亿美元),比2000年增加了12.5%。在美国就有30个州有明确针对农村区域的旅游政策,其中14个州在它们的旅游总体发展规划中包含了乡村旅游。在以色列,乡村旅游开发被作为对农村收入下降的一种有效补充,乡村旅游企业数量逐年增多。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前东欧和太平洋地区在内的许多国家,都认为乡村旅游业是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和经济多样化的动力。 20世纪后期,西班牙通过对本国近20年乡村旅游的研究总结,证明现代乡村旅游非常有利于推动西班牙农村地区的发展。在西班牙,现代乡村旅游者年龄多处于25-45岁之间,为社会文化水平高、购买力强的城市居民,他们对享受农村活动持积极的态度。主要乡村旅游活动包括运动、与农业相关的劳动和观光等方面,这些现代乡村旅游者多利用现有的设施,包括充满魄力的乡村小旅馆和农舍等。 英国Richard Sharpley先生认为乡村旅游企业面临的挑战主要有:缺少支持;缺少训练;旅游设施和旅游吸引物缺乏;淡旺季明显,利用率不高;营销效率低下等几个方面。 为了解决乡村旅游面临的问题,发达国家采取积极对策,使乡村旅游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 一、把发展乡村旅游纳入解决农村问题,推动农村持续发展的战略范畴,从政策层面进行有效推动 以英国为例,一百年前,许多农村家庭为摆脱贫 困迁移到城市,而目前人口开始向农村地区流动,农村地区人口的增长水平是全国平均增长数的两倍,其中以年老的有钱人居多。英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5,约1100万。但是与增加了的人口不协调的是农村落后的社区基础服务。加之“疯牛病”的影响,以及欧盟《共同农业政策》调整和改革,将逐步减少对农业的补贴,农村社区人口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农业和农民收入下降问题,农村的贫困问题,农村环境等问题突显出来。1/5人口的问题如不很好解决,无疑将是个严重的社会和政治问题。为了直接应对并解决上述特殊问题,英国在2001年大选后将原农业、渔业及食品部(MAFF)改为环境、食品和农村事务部(DEFRA)。增加了对“环境”与“农村事务”问题的重视,这一改动正是针对英国农村振兴所面临的问题而为,其有的放矢已经初见成效。 为发挥乡村休闲农作和生态旅游一举多得的优势,“农村事务”采取了更加具有竞争性、灵活性,对环境更加负责的政策。全面推行:农村管理方案———提供给农场主和土地管理者费用开展管理活动,以此来改善和保持农村风光,野生动植物及生活环境;有机耕作计划———通过资助农场主从传统的耕作方 国外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傅德荣 英国乡村旅游

国内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综述

国内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综述 1、国内乡村旅游发展 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乡村旅游随着国内旅游的发展和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兴起,90年代中后期得到较快的发展。1995年以后,双休日的实行,广大城市居民有了闲暇时间,,走到乡村,寻找回归大自然的乐趣,乡村旅游在全国持续升温。近年来,国家大力支持发展乡村旅游,发展农村经济。1998年,国旅游局将旅游活动的主题定为“华夏城乡游”,全国兴起了乡村旅游热。1999年,国家旅游局将旅游主题定为“生态环境旅游年”,有力的推动了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2006年,国家旅游局推出了“中国乡村游”,号召到乡村去体验“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2007年推出了“中国城乡和谐游”,宣传魅力乡村,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和资金支持,而且我国是农业大国,乡村旅游资源丰富,乡村旅游在我国持续升温,越来越多的乡村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受益。 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关于乡村旅游的理论研究也逐步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笔者通过中国学术期刊网(CNKI)检索引擎,检索1992-2009年中文期刊数据库当中关键词包含“乡村旅游”的文献,相关文章共有3415篇。从2006年“中国乡村旅游年”开始,研究乡村旅游的文献急剧增多,乡村旅游越来越受到学者的关注。 从研究的内容上看,我国乡村旅游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乡村旅游的内涵与概念研究、乡村旅游的开发规划、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乡村旅游的开发模式、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乡村旅游的影响等。 早期,许多学者主要关注乡村旅游的概念和乡村旅游的意义、影响进行了探讨。邵琪伟(2007)认为“乡村旅游是以农村自然风光、人文遗迹、民俗风情、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及农村环境为旅游吸引物,以城市居民为目标市场,满足旅游者的休闲、度假、体验、观光、娱乐等需求的旅游活动[26]。大多数学者们更倾向于从功能、产品表现形式等角度对乡村旅游进行界定。张文(2006)人将乡村旅游对地方经济的促进作用总结为:增加收入与就业机会、带动周边经济发展、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速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五大方面[27]。大多数学者也赞

云南乡村旅游现状分析与总结

(1)乡村旅游规模不断扩大。随着乡村旅游需求的日益升温,云南省乡村旅游迅速发展起来,全省已有昆明、楚雄、红河、临沧、大理、丽江、迪庆等l6州市1万多家农户开展了“农家乐”,绝大部分农户年收入超过万元,部分农户高达5至10万元。农家乐已成为云南新兴的旅游产品,得到了 国内外游客特别是省内城市居民的喜爱,乡村旅游已成为全省的旅游热点。 (2)乡村旅游产品特色鲜明。从乡村旅游产品类型分析,全省形成五种典型的乡村旅游产品: 一是田野生态景观乡村,如罗平油菜花、元阳哈尼梯田、东川红土地、思茅茶山茶园等;二是人类学民族村寨,如泸枯湖摩梭人落水村、翁丁佤族原始村落、罗古箐普米大寨、基诺族山寨、千年白族诺邓村等;三是城郊休闲乡村,如官渡区福保文化村、西山区团结乡、红塔区大营街等;四是特色工艺乡村,如鹤庆新华银器村、孟定芒团造纸村等;五是历史文化名村,如 (3)乡村旅游发展形成多种模式。从乡村旅游发展路径分析,全省已形成四种较为典型的发展 模式:一是资源导向型发展模式,如景区周边的石林五棵树彝族村、丽江纳西族黄山乡等;二是区位驱动型发展模式,如城市周边村庄、交通沿线村寨、口岸附近村寨等;三是产业带动型发展模式,如银器加工新华村、传统造纸芒团村等;四是企业再造型发展模式,如腾冲和顺乡、丽江束河镇、版纳橄榄坝等。 (4)乡村旅游兼融多种市场需求。云南省乡村旅游的最大特色就在于适合多种市场的需求,既 有满足于当地城市居民休闲的城郊农家乐式乡村旅游,又有满足于省外游客的田野生态景观乡村旅游,还有满足海外游客的人类学民族村寨,以及满足特殊兴趣爱好的特色工艺乡村旅游。这是六月乡村旅游区别国内其他省市(区)的一大亮点。 (5)乡村旅游形式不断丰富。随着乡村旅游的不断发展,云南省已经形成多种形式的乡村旅 游,以近郊农家乐、农业生态园、乡村度假村、特色工艺村、人类学民族村、田野生态景观乡村点为代表,全省主要乡村旅游景区景点已基本形成了食、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产业综合发展体系,从过去单一的观光游览和餐饮娱乐产品形式,向融观光度假、民俗文化、购物娱乐、绿色生态、文化科教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产品格局发展。 (6)政府引导和社会参与结合。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政府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积极引导 和支持乡村旅游发展,通过乡村旅游规划、投入资金建设、改善公共基础设施、开发核心景区景点、吸引社会资金投入等,引导乡镇居民参与旅游接待服务,促进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出现了西山区团结乡、玉龙县黄山乡、瑞丽市大等喊村、官渡区福保文化村等乡村旅游典型。 (7)形成社区参与利益共享机制。云南乡村旅游的开发、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已经建立起政 府、企业、村组和个人共同参与的规章制度和利益分配机制,本地居民通过参与旅游接待和服务,从而实现脱贫致富。多方参与开发和利益共享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二)乡村旅游发展问题与潜力 1、乡村旅游发展存在问题 (1)乡村旅游产品还处在初级水平。目前云南省乡村旅游产品开发上还不能完全适应市场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