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蒡子化学成分研究

牛蒡子化学成分研究
牛蒡子化学成分研究

迷迭香

天然迷迭香抗氧化剂 刘先章1,2赵振东1毕良武3许鹏翔3 厦门劲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1厦门涌泉集团2厦门涌泉集团博士后工作站3 (技术总监) 摘要 迷迭香是唇形科迷迭香属的植物,我国南方地区已有大量种植。迷迭香精油是传统的香料。在提取精油后,提取得到的迷迭香提取物,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性能是一种天然抗氧化剂。本文综合地叙述了国内外有关迷迭香的栽培,迷迭香提取物的主要化学成分和生产工艺的研究,以及作为抗氧化剂在油脂、食品中的应用情况。同时进一步展望了在其它领域,特别是医药等行业中潜在的应用前景。 食品变质的主要原因之一,往往是由于其中的油脂被氧化,生成过氧化物所造成的。此氧化反应可发生在食品的生产加工、运输、存储和销售的全过程中。为了抑制和防止氧化反应的发生,需要在食品中添加抗氧化剂。 现在,通常被使用的抗氧化剂是维生素E、BHA(2或3-叔丁基对甲酚)、BHT(2,6-二叔丁基对甲酚)、 TBHQ (2-叔丁基对二酚)等人工合成抗氧化剂。此类抗氧化剂虽然抗氧化性能较好,但它们存有一定的副作用,即使是低活性取代酚,在抗氧化过程中也伴有副作用。因此,人们正全力寻求无毒的抗氧化剂。来自天然的抗氧化剂,具有优异的安全性和抗氧化性,则为世人所青睐。近年来,从植物迷迭香(Rosmarius officinalis L.)提取的新型抗氧化剂,是一种公认的天然高效抗氧化剂。 为防止油脂的氧化,抗氧化剂除在食品工业中广为应用外,化妆品和医药等方面也有需求。自1952年Chipault et al报道,从芳香植物丁香中得到抗氧化剂以来,对天然抗氧化剂的寻求,已引起了研究者们的极大兴趣。Rac et al于1956年研究用迷迭香叶子的提取物,作为食品抗氧化添加剂。多年来的研究表明,许多植物中可以提取得抗氧化剂,有的抗氧化性能明显优于人工合成抗氧化剂,其中应以迷迭香为首选。目前,它已是工业化生产和应用最广的天然抗氧化剂。 1迷迭香的种植 迷迭香是唇形科迷迭香属的植物,原是生长于地中海地区的常绿灌木。现在,全世界许多地区均有种植。近年来,1976年南京中山植物园从加拿大引种和1981年北京植物所从美国分别引种成功,是近代国内的最早报道。现在,我国的南方正广为栽种,云南、海南和新疆等地已大面积培植成功。迷迭香因种子发育不良,种子的萌发率极低。陆翠华的试验报道,5900粒种子出苗率仅为7.5%。一般用无性繁殖育苗,主要是扦插法繁殖。扦插法的成活率可大于90%,试验扦插600株成活率为98%。迷迭香对土壤的要求不严,适应性广。在贫瘠、山地的土壤也能生长,但以疏松的沙壤土为佳。耐旱忌涝,连续浸泡24小时会落叶烂根,死苗。喜欢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适宜的生长温度是15-300C,在-50C下持续5天

马鞭草化学成分的研究

马鞭草化学成分的研究 作者:孙成、李峰、李炎平、周明军指导老师:杨勇勋 年级专业:(2009级应用化工技术) 摘要:本论文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要是对马鞭草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作一介绍和说明;最后一部分是马鞭草的化学成分研究。 为了寻找具有抗肿瘤等生理活性的环烯醚萜类化合物,我们对马鞭草进行了化学成分研究,现通过硅胶柱色谱等方法,从马鞭草中分离得一个化合物,并根据理化性质与核磁共振光谱,鉴定化合物为马鞭草苷,此化合物的分离与鉴定为下一步的新药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马鞭草化学成分环烯醚萜苷马鞭草苷 Abstract:This paper includes two chapters: part 1 is a review of the research progress on chemical constituents and bioactivity of Verbena officinalis L., the last part is the study on 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from Verbena officinalis L.. To find the iridoid glucosides constituents which have many bioactivities such as anticancer from Verbena officinalis L., we investigated 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Verbena officinalis L.. Now, one compound was isolated From the Verbena officinalis L. by the various chromatography such as silica gel column. On the basis of chemical evidences and extensive spectroscopic methods, the structure of the compound 1was elucidated as verbenalin. The isolation and identify of compound 1provide a basis of exploitation a new drug. Key words:Verbena officinalis L chemical constituents iridoid glucosides verbenalin

金莲花化学成分研究

金莲花化学成分研究 摘要:目的:研究金莲花中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大孔树脂,反相硅胶和聚酰胺等多种填料,通过常压柱层析、中压柱层析等多种方法分离纯化,利用多种波谱技术鉴定其化学结构。结果:分离鉴定了5个化合物,分别为:荭草苷(1),牡荆苷(2),4-(β-D-glucopyranosyloxy)-3-(3-methyl-2-butenyl) benzoic acid (3),Trollioside (4),2″-O-(2″’-methylbutyryl) isoswertisin (5)。结论:化合物3为首次从本属植物中分离而得。 关键词:金莲花;化学成分;黄酮苷 金莲花( Trollius chinensis Bunge )是毛茛科金莲花属植物,又名旱金莲、 旱地莲、金芙蓉等,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在中国金莲花有着悠久的药用历史,其始载于清。赵学敏所著《本草纲目拾遗》,其谓“金莲花出五台山,又名旱地莲,一名金芙蓉,色深黄,味滑苦,无毒,性寒,治口疮喉肿,浮热牙宣,耳痛目痛,明目,解岚瘴,疔疮,大毒诸风”。金莲花属植物主要成分为黄酮类、生物碱、有机酸。本试验从金莲花的乙酸乙酯部分分离3个黄酮苷和2个有机酸,即荭草苷(1),牡荆苷(2),4-(β-D-glucopyranosyloxy)-3-(3-methyl-2-butyl)benzoic acid(3), Trollioside (4),2″-O-(2 -methylbutyryl) isoswertisin (5),其中化合物3为首次从本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1 仪器和材料 核磁共振用Varian-Mercury500M(TMS内标),液质联用仪用Waters 2695Separ- ations Module、Waters micromass ZQ 2000型。柱色谱聚酰胺(100~200 目) (台州路桥生产);大孔树脂AB-8(天津南开大学化工厂);反相硅胶(YMC-Pack,ODS-A,40-60 (m)。 金莲花购自河北承德GAP基地,经蔡金娜博士鉴定为毛茛科金莲花属植物金莲花( Trollius chinensis Bunge )。 2 提取分离 金莲花药材5kg用70%乙醇加热回流提取两次,每次1小时,将提取液回收乙醇至无醇味,再加适量水稀释后上大孔树脂AB-8,分别以水,10%乙醇,70%乙醇,95%乙醇洗脱,将70%乙醇和95%乙醇洗脱液浓缩蒸干,悬浮于水中,用乙酸乙酯萃取。水层蒸干得浸膏165g,乙酸乙酯层蒸干得浸膏126g,取乙酸乙酯浸膏20g上中压聚酰胺柱色谱得6个流份,其中第4个流份再上中压反相硅胶色谱,甲醇-0.1%甲酸(25∶75)洗脱,得化合物1(80mg),化合物2

牛蒡子水麻

牛蒡子水麻 牛蒡子(niu bang zi) 为菊科植物牛蒡的干燥成熟果实。主产于东北及浙江省。此外~四川、湖北、河北、河南、陕西等省亦产。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果序~晒干~打下果实~除去杂质~再晒干。生用或炒用~用时捣碎。 【植物形态】 牛蒡二年生草本,高1-2m。根粗壮,肉质,圆锥形。茎直立,上部多分枝,带紫褐色,有纵条棱。基生叶大形,丛生,有长柄;茎生叶互生;叶片长卵形或广卵形,长20-50cm,宽15-40cm。先端钝,具刺尖,基部常为心形,全缘或具不整齐波状微齿,上面绿色或暗绿色。具疏毛,下面密被灰白色短绒毛。头状花序簇生于茎顶或排列成伞房状,直径2-4cm,花序梗长3-7cm,表面有浅沟,密被细毛;总苞球形,苞片多数,覆瓦状排列,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先端钩曲;花小,红紫色,均为管状花,两性,花冠先端5浅裂,聚药雄蕊5,与花冠裂片互生,花药黄色;子房下位,1室,先端圆盘状,着生短刚毛关冠毛;花柱细长,柱头2裂。瘦果长圆形或长圆状倒卵形,灰褐色,具纵棱,冠毛短刺状,淡黄棕色。花期6-8月,果期8-10月。 【药性】辛、苦,寒。归肺、胃经。 【功效】疏散风热,宣肺祛痰,利咽透疹,解毒消肿。 【主治】 1(风热感冒,温病初起。本品辛散苦泄,寒能清热,升散之中具有清降之性,功能疏散风热,发散之力虽不及薄荷等药,但长于宣肺祛痰,清利咽喉,故风热感冒而见咽喉红肿疼痛,或咳嗽痰多不利者,十分常用。用治风热感冒,或温病初

起,发热,咽喉肿痛等症,常配银花、连翘、荆芥、桔梗等同用,如银翘散(《温病条辨》)。若风热咳嗽,痰多不畅者,常与桑叶、桔梗、前胡等药配伍。 2(麻疹不透,风疹瘙痒。本品清泄透散,能疏散风热,透泄热毒而促使疹子透发,用治麻疹不透或透而复隐,常配薄荷、柽柳、竹叶等同用,如竹叶柳蒡汤(《先醒斋医学广笔记》)。若风湿浸淫血脉而致的疮疥瘙痒,本品能散风止痒,常配伍荆芥、蝉蜕、苍术等药,如消风散(《外科正宗》)。 3(痈肿疮毒,丹毒,痄腮喉痹。本品辛苦性寒,于升浮之中又有清降之性,能外散风热,内解热毒,有清热解毒,消肿利咽之效,故可用治痈肿疮毒,丹毒,痄腮喉痹等热毒病证。因其性偏滑利,兼滑肠通便,故上述病证兼有大便热结不通者尤为适宜。用治风热外袭,火毒内结,痈肿疮毒,兼有便秘者,常与大黄、芒硝、栀子、边翘、薄荷等同用。治疗乳痈肿痛,尚未成脓者,可与金银花、连翘、栀子、瓜蒌等药同用,如牛蒡子汤(《外科正宗》)。本品配伍玄参、黄芩、黄连、板蓝根等清热泻火解毒药,还可用治瘟毒发颐、痄腮喉痹等热毒之证,如普济消毒饮(《东垣试效方》)。 【用法用量】煎服,6,12g。炒用可使其苦寒及滑肠之性略减。 【使用注意】本品性寒,滑肠通便,气虚便溏者慎用。【古籍摘要】 1(《药性论》:“除诸风,利腰脚,又散诸结节筋骨烦热毒。” 2(《药品化义》:“牛蒡子能升能降,力解热毒。味苦能清火,带辛能疏风,主治上部风痰,面目浮肿,咽喉不利,诸毒热壅,马刀瘰疬,颈项痰核,血热痘,时行疹子,皮肤瘾疹。凡肺经风热,悉宜用此。 3(《本草正义》:“牛蒡之用,能疏散风热,起发痘疹,而善通大便,苟非热盛,或脾气不坚实者,投之辄有泄泻,则辛泄苦降,下行之力为多。”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含牛蒡子苷、脂肪油酚、维生素A、维生素B1及生物碱等。

沉香

沉香 李欣睿 018215142 沉香,是一种药材名,属药瑞香科植物;也指白木香的含有树脂的木材。沉香树高约30 - 40公尺,当沉香树的表面或内部形成伤口时,为了保护受伤的部位,树脂会聚集于伤口周围。当累积的树脂浓度达到一定的程度时,将此部分取下,便为可使用的沉香。然而,伤口并不是树脂凝聚的唯一原因,沉香树脂亦会自然形成于树的内部及以腐朽的部位上。 1沉香的产香机制 一般认为沉香的形成是由于树十损伤后被真菌侵入寄生,在菌体内酶的作用下,使木薄壁细胞贮藏的淀粉发生一系列的变化,从而形成香脂经多年沉积而得。目前,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3个方面:病理学、创伤/病理学与非病理学。 沉香的形成与真菌侵染,如与曲霉、可可球二抱菌、芽枝霉,镰刀菌、毛霉、青霉 ,木霉等有关。此外,球毛壳菌、尖抱镰刀菌和裂褶菌也与沉香形成有关。有研究认为,创伤是沉香形成的主要原因,而真菌侵染是次要作用。有研究报道称,树体总是在有创伤时才能形成沉香,而健康树体没有沉香形成。从树体木块中分离真菌,将真菌接种,结果表明沉香形成是由开放性伤口引起,非由特定活性真菌而产生。 生物受到外界侵染,一般都会自动产生防御机制。沉香的形成也可能是对创伤的防卫性反应。有人认为,沉香木创伤后的沉香形成过程中,有两个明显的生理变化阶段:首先是树体受伤后,其薄壁组织细胞内淀粉减少直至消失;第二阶段是在淀粉粒消失后会有显著的液胞化现象,归}{现褐色小滴状物。在液胞化的过程中,发现空胞转化成为耐高渗透压状态,与沉香形成有密切的关系,在此过程中未发现任何真菌或菌丝。 2沉香的造香技术 白木香种植6-7年后,胸径巧时即可人工造香。一般认为树龄愈大,树脂凝结时间愈长,其取香质量也愈好。人工造香就是人为使木材受到外伤,促进真菌侵入。 2.1砍伤法 通常选择8--10年或10年以上、树直径30cm左右的植株,在距地面1.5--2m处,顺砍几刀,刀与刀之间的距离约30--40cm,伤口深约3--4cm。一段时间后伤口附近的木质部会分泌油脂类物质,数年后逐渐变成黑棕色,这便是沉香。取香后造成的伤口,仍有可能继续结香。 2.2半断干法 在离树十基部1--2m处的树十上锯一伤口,深度可达树十粗的1/3--1/4,可在同一方向不同高度锯几个伤口,伤口之间的距离为30--40cm,伤口宽约3--4cm,俗称“开香门”。伤口处也能结香,数年后即可在伤口处取香,取香后香门仍有可能继续结香。 2.3化学法 用甲酸、硫酸等处理伤口,可刺激伤口,采收后再用药物处理,仍可能继续结香。 2.4人工接种结香法 在大树上用锯或凿在树十的同一边,从上到下每隔40--50cm开一香门,香门长为树十粗的一半,深度为树十粗的一半,宽为1cm。如果是小树,则每隔15cm钻一个洞,从树十一面穿向对面,以不穿透为准。开凿香门后,天气十燥时用冷水淋湿伤口,随即将菌种塞满香门,用塑料薄膜包扎封口,以防杂菌的污染或昆虫、蚂蚁等的危害,又可保湿以利菌种繁殖。当上下伤口都结香而相连接时,大约4年后整株砍下可采到二级沉香。 2.5凿洞法

迷迭香

迷迭香概述 【摘要】迷迭香,唇形科灌木。从迷迭香的花和叶子中能提取具有优良抗氧化性的抗氧化剂和迷迭香精油。迷迭香抗氧化剂,广泛用于医药、油炸食品、富油食品及各类油脂的保鲜保质;而迷迭香香精则用于香料、空气清新剂、驱蚁剂以及杀菌、杀虫等日用化工业。本文将对迷迪香的主要成分,提取方法,理化指标,香气描述及应用进行综述。【关键词】迷迭香;主要成分;提取方法;理化指标;香气描述及应用 【abstract 】rosemary, labiatae shrubs.fromRosemary can extract of leaves and flowers with excellent oxidation resistance of antioxidant and essential oil of rosemary.Rosemary antioxidant, is widely used in pharmaceutical food, Fried foods, rich oil and fresh quality of all kinds of oils and fats, And rosemary compound is used for spices, air fresheners, ant displacement agent, bactericidal and insecticidal daily chemicals industry.This article will be to the dean of the main component of extraction method, the physical and chemical indicators, aroma is described and its application were summarized. 【key words 】rosemary. Main ingredients; Extraction method; The physical and chemical indicators; Fragrance description and application 迷迭香(Rosmarinus officinalis)别名海洋之露,唇形科,属植物。原产于地中海沿岸地区,以法国、西班牙、意大利、摩洛哥、南斯拉夫等国为主要栽培地区,后传入欧美【1】。近年来已在云南、贵州等地大面积栽培,中科院植物所、北京植物园于1981年底自国外首

仙鹤草中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

2014年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仙鹤草中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 院-系:理学院化学系 专业:化学 年级: 2011级 学生姓名:何宣鹏 学号: 201101020132 导师及职称:王泽锋 2014年4月

2014 Annual Graduation Thesis (Project) of the College Undergraduate Research progress in 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Agrimonia pilosa Department:Dpartment of Chemistry, School of Science Major: Chemistry Grade: 2011 Student’s Name: He Xuanpeng Student No.: 201101020132 Tutor: Wang Zefeng April, 2014

仙鹤草中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 何宣鹏 红河学院理学院化学系2011级蒙自661100 摘要 本人在查阅了大量文献之后,对仙鹤草中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化学成分分为十二类概述,其成分主要为酚类、黄酮类、糖苷类、三萜类及皂苷类、有机酸、酯类、挥发油、甾体类、鞣质类、多糖、微量元素成分等化合物以及新发现的化合物。 关键词:仙鹤草;化学成分;研究 Research progress in 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Agrimonia pilosa He Xuanpeng Dpartment of Chemistry 2011, School of Science, Honghe University,Mengzi 661100 ABSTRACT I'm reading a lot of literatures, the research progress on chemical constituentsin Agrimonia pilosa were summarized,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is divided into twelve categories, the main component of phenols, flavonoids, glycosides,three terpenoids and saponins, organic acids, esters, volatile oil, steroidal,tannins, multi sugar, trace elements and other compounds as well as newly discovered compounds. Keywords: Hairyvein agrimony,Chemical composition,Research

鸭 趾 草

鸭趾草 【异名】(宣汉县俗称:竹叶菜,因叶似竹叶,并可作菜吃而故名) 鸡舌草、鼻斫草、碧竹子(《本草拾遗》),碧竹草(《本草图经》),青耳环花、碧蟾蜍、竹叶草(《竹谱详录》),耳环草(《世医得效方》),地地藕(《滇南本草》),蓝姑草、淡竹叶菜(《活幼全书》),竹鸡草(《濒湖集简方》),竹叶菜、淡竹叶、碧蝉花(《纲目》),水竹子(《植物名实图考长编》),露草、帽子花(《植物学大辞典》),三筴子菜(《东北药植志》),竹叶兰(《贵阳民间药草》),竹鸡苋(《江西中药》),竹根菜(《四川中药志》),三角菜、牛耳朵草、鸭食草,水浮草、鸭子菜、菱角伞(《辽宁经济植物志》),碧蝉蛇(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竹管草、竹节草、鸭脚草、竹剪草(《江西草药》),兰花草、野靛青、靛青花草、萤火虫草、鸭脚青、挂兰青、鸦雀草、兰紫草、哥哥啼草、竹叶活血丹(《浙江民间常用草药》),竹叶水草、水竹叶草、竹叶青菜、鸭脚板草(《上海常用中草药》),竹夹菜、翠蝴蝶、鹅儿菜(《广西中草药》),鸡冠菜、蓝花姑娘(《江苏药材志》),鸭仔草(《福建中草药》)。【来源】 为鸭跖草种植物鸭跖草的全草。 【植物形态】 鸭跖草一年生草本。 科名:鸭跖草科 茎圆柱形,肉质,长30~60厘米,下部茎匍匐状,节常生根,节间较长,表面呈绿色或暗紫色,具纵细纹。 叶互生,带肉质;卵状披针形,长4~8厘米,宽至2厘米,先端短尖,全缘,基部狭圆成膜质鞘,总状花序,花3、4朵,深蓝色,着生于二叉状花序柄上的苞片内;苞片心状卵形,长约2厘米,摺叠状,端

渐尖,全缘,基部浑圆,绿色;花被6,2列,绿白色,小形,萼片状,内列3片中的前1片白色,卵状披针形,基部有爪,后2片深蓝色,成花瓣状,卵圆形,基部亦具爪;雄蕊6,后3枚退化,前3枚发育;蜂蕊1,柱头头状。 蒴果椭圆形,压扁状,成熟时裂开。 种子呈三棱状半圆形,暗褐色,有皱纹而具窝点,长2~3毫米。 花期夏季。 生于路旁、田边、河岸、宅旁、山坡及林缘阴湿处。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西藏地区使用的鸭跖草,为同属植物大苞鸭跖草的全草。 【采集】 6~7月采收,晒干。 【化学成分】 花瓣含鸭跖黄酮甙,系一种黄色的色素。 鸭跖草变种Commelina communis var.hortensis的花瓣含鸭跖蓝素-一种含镁的蓝色的花色甙,可能系由四个分子的p-香豆酰飞燕草甙围绕一个镁原子所组成。 飞燕草甙是飞燕草素-3,5-二葡萄糖甙。 【药理作用】 同属植物茎叶的水浸剂或煎剂能兴奋子宫、收缩血管,并能缩短凝血时间。 【炮制】 拣去杂质,洗净,切断,晒干。 【性味】 甘,寒。 ①《本草拾遗》:苦,大寒,无毒。

沉香研究进展

中药沉香的研究进展 中药沉香为传统名贵中药,临床使用广泛,但是由于结香期相当漫长,加上大量的采挖与交易,沉香的自然资源已接近枯竭。2007 年,国际香市的交易量不足20公斤;2008 年全年的产量不足10 公斤。产量的不足自然会导致供需矛盾的突出,市场价格不断地攀升。国家药监局2000 年度全国药品统一抽验资料显示,在17个中药材专业市场中,沉香的不合格率高达91%,因此,学会运用现代的科技手段,通过显微、理化、波谱等方法进行真伪鉴别[1,2] 对于专业人员来说已经是刻不容缓的事情。本文对沉香的来源,沉香产香机制,产香方法,沉香常规鉴别方法,组分评价方法以及沉香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进行综述,通过查阅国内外有关沉香的文献综述沉香近些年的研究的进展。 1.沉香来源 沉香作为药物最早记载于梁代陶弘景的《名医别录》,列为上品,曰:“沉香、薰陆香、鸡舌香、藿香、詹糖香、枫香并微温。悉治风水毒肿,去恶气冶[3] ,并在《本草经集注》中补充云:“此六种香皆合香家要用,不復入药,唯治恶核毒肿,道方颇有用处冶[4]。西晋时期嵇含所著《南方草木状》作为岭南第一部本草书籍,在卷中将蜜香、沉香记载在同一条目下,云:“蜜香、沉香、鸡骨香、黄熟香、栈香、青桂香、马蹄香、鸡舌香,案此八物同出于一树也,交趾有蜜香树,干似柜柳,其花白而繁,其叶如橘冶,书中将薰陆香与枫香单独记载[5]。可见早期对于沉香的品种记载处于混乱状态,而且对沉香的药用功效也了解甚少,多作香用。沉香药材可分为国产沉香和进口沉香,其国产沉香又名海南沉香,主产于海南岛、广西等地;白木香英文名为Incense Tree,又名牙香树、女儿香、栈香等,是我国生产中药沉香的唯一植物资源,为我国特有的珍贵药用植物。历史上我国的白木香资源十分丰富,但近年来,由于白木香自然繁殖率低、生存环境被严重破坏、虫害及人为掠夺式砍伐等原因,白木香资源遭到严重破坏,现仅有零星散生的残存植株。白木香1987 年被列为国家珍稀濒危三级保护植物。现在各国家均严禁对其进出口,2010 版《中国药典》收载的沉香植物来源只有一种,即白木香[6]。目前,我国药用沉香70 %以上依靠进口,市场缺口较大,药材价格相当昂贵。 2. 沉香的产香机制及沉香的造香技术 2.1 沉香的产香机制 一般认为沉香的形成是由于树干损伤后被真菌侵入寄生,在菌体内酶的作用下,使木薄壁细胞贮藏的淀粉发生一系列的变化,从而形成香脂经多年沉积而得。目前,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3 个方面:病理学、创伤/病理学与非病理学。沉香的形成与真菌侵染,如与曲霉(Aspergillus sp.)、可可球二孢菌(Botryodiplodia theobromae)、芽枝霉Cladosporumsp.、Ebicoccum granulatum、镰刀菌(Fusarium sp.)、毛霉(Mucor sp.)、青霉(Penicillium sp.)、Rhizoplius sp.、Sphamopus sp.、Tolura sp.、木霉(Trichoderma sp.)等有关。此外,球毛壳菌(Chaetomium globosum)、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和裂褶菌(Schizophyllum sp.)也与沉香形成有关[6~8]。有研究认为,创伤是沉香形成的主要原因,而真菌侵染

金莲花的功效与作用

金莲花的作用与功效 金莲花(《纲目拾遗》) 【异名】旱金莲(《五台山志》),金梅草(《山西通志》),旱地莲、金芙蓉(《纲目拾遗》),金疙瘩(《山西中药志》)。 【来源】为毛茛科植物金莲花或亚洲金莲花的花。 【植物形态】①金莲花 多年生草本,无毛,高30~70厘米,不分枝。基生叶1~4,具长柄;叶片五角形,长3.8~6.8厘米,宽6.8~12.5厘米,3全裂,中央裂片菱形,2回裂片有少数小裂片和锐牙齿;茎生叶似基生叶,向上渐小。花单生或2~3朵组成聚伞花序;萼片8~15(~19),黄色,椭圆状倒卵形或倒卵形,长1.5~2.8厘米,宽0.7~1.6厘米;花瓣多数,与萼片近等长,狭条形,顶端渐狭;雄蕊多数,长0.5~1.1厘米;心皮20~30。蓇葖果长1~1.2厘米,有弯的长尖。花期夏季。 生于山地草坡或疏林下。分布东北及内蒙古、河北、山西等地。 ②亚洲金莲花 形态与上种相似。基生叶细裂。花浓橙黄色,萼片10枚以上,花瓣状,开展;花瓣多数,形狭小,稍长于雄蕊。 生山地草坡。分布我国北部。 【采集】夏季花盛开时采收,晾干。 【药材】干燥的花朵形状不规则,通常带有灰绿色的花柄,长1.5厘米左右。萼片与花瓣呈金黄色,花瓣编成线状,雄蕊黄白色,多数。气浓香,味微苦。以身干、色金黄、不带杂质者为佳。 产山西等地。 【化学成分】金莲花含生物碱、黄酮类。 【药理作用】金莲花用酸水提取,碱化后再用氯仿转提所得的提取物,对革兰氏阳性球 菌及阴性杆菌都有抑制作用,对绿脓杆菌的抗菌作用,尤为明显。小鼠感染致死量的肺炎球菌或金黄色葡萄球菌,用1:2浓度的金莲花注射液0.5及0.2毫升,未见体内保护作用;但临床用于扁桃体炎、咽炎、上感等226例,有效率达92.7%,对泌尿系感染等亦有一定疗效。小鼠急性和兔亚急性的实验皆表明其注射液毒性很低,仅部分动物的注射局部有明显刺激反应,对肝、肾功能及血象,皆无明显影响,动物内脏的病理学检查,亦无明显改变。

牛蒡的生物学活性研究进展

牛蒡的生物学活性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18-07-08T15:44:19.433Z 来源:《医师在线》2018年4月下第8期作者:许国飞董群[导读] 本文综述了国内外近年来对牛蒡化学成分及生物学活性的研究现状及进展,以期为牛蒡进一步开发利用于临床提供一定参考。 (皖南医学院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研室;安徽芜湖241002)摘要:牛蒡是很好的药食同源性植物,化学结构复杂,生物活性广泛。本文综述了国内外近年来对牛蒡化学成分及生物学活性的研究现状及进展,以期为牛蒡进一步开发利用于临床提供一定参考。关键词:牛蒡化学成分生物学活性牛蒡(Arctium lappaL)又名东洋参、东洋牛鞭菜、恶实、息桑、莫若罗等,《本草纲目》中记载为大力子、英文名为Burdock,是桔梗目菊科菜蓟族牛蒡属两年生草本植物。牛蒡喜强光,耐热耐寒耐旱,野生于欧洲、北美及我国东北到西南广大区域。一千多年前,日本从中国引进并将其驯化为蔬菜,培育出诸多品种予以种植。20世纪90年代,我国从日本再次引回并广泛种植,逐步成为世界上最主要的牛蒡生产基地,并远销日本、马来西亚等多个国家。江苏省徐州市是最大的牛蒡生产地,种植历史悠久,尤以沛县河口、丰县金陵两地种植最广[1]。山东青岛至泰山地区品种优良,临沂苍山县(现兰陵县)为中国牛蒡之乡。 1.牛蒡的化学成分 1929年,日本人田川越从牛蒡子中提取到牛蒡子苷,揭开了对牛蒡化学成分研究的一页。近一百年来,各国学者们纷纷从牛蒡中提取到各类化合物共计有一百余种。牛蒡主要分根、茎、叶和果实,提取的成分各有不同。牛蒡根中含菊糖、果糖及多炔、多酚类化合物。郝林华等[2]用水浸提取法提取到菊糖,其含量约占牛蒡根干重的34%,为牛蒡根主要活性成分。牛蒡茎叶含挥发油、鞣质、粘液质、咖啡酸、绿原酸、异绿原酸等,荣宾宾[3]采用酸性水为溶剂从牛蒡叶中快速提取到奎宁酸、原儿茶酸、异绿原酸等有机酸类、黄酮类、苷类及萜类等抑菌活性物质。牛蒡干燥成熟果实又称为牛蒡子,牛蒡子中含牛蒡苷、挥发油、亚油酸、亚麻酸、甾醇、硫胺素、牛蒡酚等多种化学成分,其中以木脂素类的含量最高[4],牛蒡苷的提取率占10.67%,居木脂素之首。牛蒡苷的提取率是牛蒡子是否可作为药材的重要检测指标。 2.生物学活性 牛蒡古代用作传统医药,在古书中颇有记载,《本草纲目》中详载:牛蒡性温、味甘无毒,通十二经脉、除五脏恶气,久服轻身耐老。《民族药志三》中认为牛蒡根可用于跌打损伤、催乳,果实有治感冒咳嗽,咽喉肿痛之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但对牛蒡有效活性成分特别是小分子化合物的有效成分及其活性研究还十分有限[5]。牛蒡因其传统药用价值及其在抗肿瘤、调节免疫活性等方面显现出强大的作用,已备受大家的关注。 2.1 抗肿瘤活性 刘少芳[6]等通过研究发现牛蒡根中的提取物不同剂量组的牛蒡低聚果糖均可以通过增强荷瘤小鼠吞噬活性及促进巨噬细胞产生一氧化氮来显著提高荷瘤小鼠的抑瘤率。孟宇等[7]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CR, RT-PCR)研究牛蒡多糖对K562细胞增殖的影响时发现,牛蒡多糖能下调K562细胞中抗凋亡蛋白Bcl-2的基因表达,上调促凋亡蛋白Bax的基因表达,并对Bcl-2/Bax进行有效调控。盛荣华[8]用牛蒡寡糖对小鼠进行灌胃处理,发现一定剂量的牛蒡寡糖能促进小鼠脾淋巴细胞的增殖和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IL-2)、干扰素-?(interferon-?,IFN-?)产生。赵秀梅[9]用系统溶剂提取法从牛蒡根中提取到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等4种提取物,并在体外观察其抗肿瘤活性。研究发现,所有样品均能抑制刀豆蛋白A诱导的小鼠淋巴细胞的增殖而发挥其抑瘤活性。Fabricia[10]等从牛蒡根中提取到二氯甲烷并分析其生物活性发现其对K562、MCF-7、786-0等癌细胞的生长均有抑制作用。 20世纪30年代,日本学者筱田等对牛蒡子结构进行研究[11],在牛蒡子中提取了主要活性成分牛蒡苷,后证实为木脂素类物质,牛蒡苷进一步分解后成为牛蒡苷元(arctigenin, ARC-G)。ARC-G已被证实具有抗癌活性[12][13]。虽然牛蒡根和牛蒡子中含有的活性成分不同,但均显示有抗肿瘤活性。 2.2 抗炎活性 陈烁等[14]对22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进行膝关节置换术,并从手术患者置换下来的膝关节滑膜组织中提取到成纤维滑膜细胞(fibroblast-like synoviocytes,FLS),在体外分组培养;实验组的DMEM培养基中分别加入10μΜ、20μΜ、30μΜ的牛蒡甙元进行处理。结果证实牛蒡甙元可以通过抑制NF-κB和Akt信号通路活性来抑制FLS的增殖,并通过激活线粒体途径,增加FLS中线粒体低电位细胞比例而实现对FLS的细胞毒性,促使其凋亡。类风湿关节炎的主要特征是FLS快速生长,形成滑膜炎而导致关节破坏的慢性免疫性炎症[15]。据此推测,牛蒡可能有助于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李俊等[11]用同种免疫复合物给SD大鼠腹腔注射造模,形成足肿胀大鼠模型。用地塞米松做阳性对照,研究高中低三种不同剂量的牛蒡苷胶囊对足肿胀大鼠的影响。研究证实牛蒡苷胶囊可减轻足肿胀大鼠的肿胀足的程度,并降低其血尿素氮和肌酐水平,抗炎作用明显;高剂量(767mg/kg)牛蒡苷胶囊还具有明显的利尿作用。该课题组进一步研究发现[16]经牛蒡苷胶囊干预后的阿霉素肾病大鼠血清中甘油三酯、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丙二醛水平均降低,而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上升,对其肾脏保护作用明显。这些均提示牛蒡苷胶囊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 2.3 免疫调节活性 宋子敬[17]观察牛蒡多糖对免疫低下小鼠免疫功能影响时发现,牛蒡多糖可以提高小鼠单核巨噬细胞吞噬墨汁中碳粒的能力,通过增强单核巨噬细胞功能来增强小鼠的固有免疫;并可以提高小鼠还原性谷胱甘肽含量,降低丙二醛含量,通过增强小鼠的抗氧化能力来协同提高机体免疫力。盛荣华[8]用250mg/kg、500mg/kg、1000mg/kg的牛蒡寡糖给正常小鼠灌胃,14天后脱颈处死小鼠,进行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并测定小鼠IL-2、IFN-?的含量。结果证实不同剂量的牛蒡寡糖均能促进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和提高小鼠IL-2、IFN-?分泌水平。IL-2可活化T细胞和巨噬细胞,并促进B细胞的增殖分化和Ig的分泌。IFN-?可促进巨噬细胞产生一氧化氮,促进T细胞活化增殖。IL-2和IFN-?分泌水平提升可协同增强小鼠的免疫功能。郭勇庆[18]给绵羊喂服牛蒡低聚果糖20天后,发现绵羊血清中IgA和IgG的水平大幅提升,表明牛蒡低聚果糖具有较强的调节绵羊体液免疫功能。 2.4 抗氧化和防衰老活性

马鞭草中提取黄酮

马鞭草中黄酮化合物的提取 一、关于马鞭草 药名:马鞭草 拉丁学名:Herba Verbenae Officinalis 科:马鞭草科((Verbenaceae) 别称:紫顶龙芽草、野荆芥、龙芽草、 凤颈草、蜻蜓草、退血草、燕尾 草、铁马鞭、狗芽草、鹤膝风、 苦练草、顺捋草、铁马莲、田鸟 草、铁扫手、疟马鞭、土荆芥、 野荆芥、红藤草 分布区域:西南、山西、陕西、甘肃、 新疆、江苏、安徽、浙江、 江西、福建 生长状况:多年生草本,高30~120厘 米;茎四方形,上部方形, 老后下部近圆形,棱和节上 被短硬毛。单叶对生,卵形至长卵形,长2~8厘米,宽1.5~5厘米, 3~5深裂,裂片不规则的羽状分裂或不分裂而具粗齿,两面被硬毛, 下面脉上的毛尤密。花夏秋开放,蓝紫色,无柄,排成细长、顶生或 腋生的穗状花序;花萼膜质,筒状,顶端5裂;花冠长约4 毫米, 微呈二唇形,5裂;雄蕊4枚,着生于冠筒中部,花丝极短;子房无 毛,花柱短,顶端浅2裂。果包藏于萼内,长约2毫米,成熟时裂开 成4个小坚果。喜肥,喜湿润,怕涝,不耐干旱,一般的土壤均可 生长,但以土层深厚、肥沃的壤土及沙壤土长势健壮,低洼易涝地不 宜种植。

图2 成簇的柳叶马鞭草 图3 新鲜马鞭草与干马鞭草叶子

图4 路边的马鞭草 图5 马鞭草整株放大图

药用情况:马鞭草体内富含糖、淀粉、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黄酮、类胡萝卜素等许多活性成分,药用部分为其全草或带根全草,在中国 作为传统中药,具有清热解毒、利尿消肿、活血通经等功效,广泛用于 治疗伤风感冒、水肿、痢疾、黄疸等病症; 现代研究还发现马鞭草具有抗癌、抗乙肝、抗早孕以及免疫调节作 用。 另外临床还有如下报道: 1、治疗疱疹性口腔炎症用马鞭草(最好为鲜品)200~300 g, 洗 净切碎,加水煎至50~150 ml,1剂/d,分次内服及含漱,婴儿用 小勺喂入后或咽或吐均可,用至症状、体征消失。头2一3d板蓝根 针剂2 ml,肌肉注射,2次/d。31例病例在6d内全部治愈,未发生 并发症。刘学平应用马鞭草单味煎剂治疗牙龄肿痛及口腔黏膜溃 疡百余例获效颇佳。 2、治疗急性扭挫伤刘建武等报道用马鞭草l00g,鲜桃树叶50 g, 捣烂,加香白芷粉15 g,并入米酒适量,调为糊状,先用冷盐水 擦洗患部,干后均匀涂马鞭草膏,并外敷以塑料薄膜,再用纱布 绷带简单包扎。早晚各换药1次/d。用药60例痊愈达75%。 3、治疗乳痈马鞭草100 g或干品50 g,放入带壳鸡蛋2~3 个,加 水适量煮至蛋熟。吃蛋喝汤,1剂/d。15例中11例I剂而愈,4例2 剂获愈。本法应在发病3d内应用;若病程过长,则疗效不佳。 4、治疗面神经瘫痪用马鞭草、节节草、扶芳藤等组成的汤剂,治 疗58例面神经瘫痪患者,完全纠正35例,占55.7%;基本纠正 19 例,占21%;无效4例,占6.8%;总有效率为93.2%。 5、治疗尿血及其它马鞭草30~60 g,大黄10 g,上药为1日量,煎汁 分服。10 d为1个疗程。治疗尿血35例,痊愈23例,好转9例,无 效3例,总有效率91.4%。 化学成分:对马鞭草化学成分的研究早在二十世纪初就已展开, 至2000年已经发现其全草中主要含有马鞭草苷(verbenalin) 、5- 二氢马鞭草 (hastatoside) 、桃叶珊瑚苷(aucubin) 、熊果酸(ursolicacid) 、3 α ,24- 二羟基齐墩果酸(3 α ,24-dihydroxyolean-12-en-28-oicacid) 、十六酸(Hexodecanoic acid) 、β- 谷甾醇(β-sitosterol) 、羽扇豆醇(lupeol) 、蒿黄素 (artemetin) 、β- 胡萝卜素(β-sitostero) 等化学成分。但其研究 并不深入,近年来,由于其在临床上的独特疗效,对其化学成分的研究 趋活跃,已从中分离鉴定的化合物主要有配糖体、黄酮类、三萜类、甾 体类、糖类等。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牛蒡子提取物总木脂素含量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牛蒡子提取物总木 脂素含量 (作者: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 邮编:___________ ) 【摘要】目的建立牛蒡子提取物中总木脂素的含量测定方 法。方法利用总木脂素与牛蒡苷对照品在同一峰位有吸收,以牛蒡苷为对照品,测定样品溶液在280 nm波长处的吸收度。结果对照品牛蒡苷浓度在0.01 804?0.0 902 mg/mL范围内吸收度与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 999,平均回收率98.6%, RSD=1.7%提取物中每克含总木脂素以牛蒡苷计,不得少于800 mg结论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总木脂素含量方法可行,简便,稳定性可靠,精密度良好。 【关键词】牛蒡子总木脂素牛蒡苷紫外分光光度法 牛蒡子为菊科牛蒡属植物牛蒡(Arctium lappa L.)的干燥成熟果实 [1],是常用中药,始载于《名医别录》。现代历版中国药典均有收载。传统中医药理论认为,牛蒡子味苦辛,性寒,归肺胃二经,具有疏散风热,宣肺透疹,解毒利咽之功效,可用于治疗风热感冒,咳嗽痰多, 麻疹,风疹,咽喉肿痛,痄腮丹毒,痈肿疮毒等。近年来研究表明:牛蒡子提取物中主要成分是总木脂素类化合物,其具有降血糖[2],有效抑制甲型流感病毒FM1株[3],抗肿瘤及免疫活性等作用。但对

牛蒡子提取物分析方法研究报道不多,用HPLC法只分析其中两种成分一牛蒡苷和牛蒡苷元,对牛蒡子提取物中总木脂素的含量分析尚未见报道。本文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牛蒡子提取物中总木脂素的含量,方法简便、快速,为寻找和利用植物资源,控制生药质量,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法。 1仪器与试药 仪器:日本岛津UV-265型分光光度仪,CQ-250型超声波清洗器。试药:甲醇(色谱纯),重蒸馏水,牛蒡苷对照品(由中国药品生物 制品检定所提供,批号819— 9401),牛蒡子药材(沈阳天益堂药房,由辽宁中医药大学中药鉴定教研室翟延君教授鉴定。 2方法与结果 2.1制法牛蒡子药材粉碎成粗粉,取1.0 kg,加95沱醇提取2次,第1次加6倍量,提取1 h,第2次加4倍量,提取1 h,滤过,合并两次提取液,回收溶剂,干燥,得牛蒡子提取物。 2.2对照品溶液制备精密称取牛蒡苷对照品4.51 mg,置50 mL量瓶中,加甲醇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 5.0 mL 置10 mL量瓶中,加甲醇稀释至刻度,摇匀,制成每1 mL含0.0 451 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 2.3供试品溶液制备取牛蒡子提取物0.1 g,精密称定,置100 mL 量瓶中,加甲醇60 mL超声使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精密吸取 2 mL,置

大孔吸附树脂对竹叶兰中总黄酮的分离纯化

大孔吸附树脂对竹叶兰中总黄酮的分离纯化 摘要: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竹叶兰总黄酮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上样液浓度 2.50 g/L,上样速率3.0 BV/h,洗脱剂80%乙醇,洗脱速率3.0 BV/h,洗脱剂用量4.0 BV,按此工艺条件纯化后的竹叶兰总黄酮纯度达81.58%?AB-8型大孔吸附树脂对竹叶兰总黄酮有较好的吸附和解吸效果? 关键词:大孔吸附树脂;总黄酮;分离纯化;竹叶兰 Study on Separation and Purification of Total Flavones from p Abstract: The separation and purification of total flavones from Arundina graminifolia by AB-8 macroporous adsorption resin was investigated. The optimum colum conditions were as follows the concentration and current velocity of the original solution was 2.50 g/L and 3.0 BV/h respectively; the eluant was 80% ethanol; the eluting velocity was 3.0 BV/h, and the consumption of eluant was 4BV respectively. The purity of total flavones reached up to 81.58% under these conditions. Thep Key words: macroporous adsorption resins; total flavones; separation and purification; Arundina graminifolia 竹叶兰(Arundina graminifolia)为兰科竹叶兰属植物,又名黄竹参[1],傣药名为纹尚海[2],主要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是一种重要的傣族解药,其药用部位主要为根茎,具有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散瘀止痛?消炎?利尿等作用[3-5]? 黄酮类化合物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类化合物?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有5 000多种植物中含有黄酮类化合物[6]?对植物黄酮类化合物进行纯化以获得高纯度黄酮具有重要意义[7]? 大孔树脂分离技术是20世纪6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继离子交换树脂后的分离新技术之一?大孔吸附树脂的孔径与比表面积都比较大,在树脂内部具有三维空间立体孔结构,由于具有物理化学稳定性高?比表面积大?吸附容量大?选择性好?吸附速度快?解吸条件温和?再生处理方便?使用周期长等诸多优点[8],广泛应用于中草药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富集和中药复方制剂去除杂质等方面[9]? 近年来报道了许多大孔树脂在黄酮?皂甙等天然活性物质的分离纯化方面的研究[10,11]?通过对大孔吸附树脂法纯化竹叶兰中总黄酮工艺进行探讨,以期得到高纯度竹叶兰总黄酮,为竹叶兰总黄酮类产品的开发和研究提供参考?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