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祖父的园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我和祖父的园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我和祖父的园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我和祖父的园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孙海霞

一、教材分析:

《我和祖父的园子》一文写了祖父园子里的植物和动物都生活得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生动地表达出了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眷恋和对亲人的怀念之情。“孩子们的心是相通的”,本文作者所写得内容充满童真童趣,学生在文字中能很自然地找到自己的影子,所以,学习这篇课文,要放手让学生自主地阅读,在读中体会情感,在读中感悟语文的特点。

二、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心情。

3、感受作者童年生活中的乐趣,激发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三、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比的心情。

难点:学习作者真实地表达自己感情的写作手法。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读《我和祖父的园子》,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顽皮淘气又天真可爱的小女孩。这个小女孩可真是个淘气包,可老师却不但喜欢她,而且还有点羡慕她,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生说,预设:(自由、快乐、无忧无虑、随心所欲)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感受她的快乐。

(二)目标导学、准备任务

师:目标是行动的指南,请同学们来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出示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哪个自然段写得最有趣?先读一读,再选一两处抄下来。

3、你认为我和祖父的园子是一个这样的园子?谈谈自己的理解。

4、你的童年是不是也有许多趣事?选一件讲给同学们听,让他们也分享你的快乐。

设计意图:每上一节课,教师揭示课题后就会出示本节课学生应该达到的学习目标,使学生有目的地去学。读完后用正确的坐姿示意老师,是为了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同时养成良好的习惯,时刻保持正确的坐姿。

师:了解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那么这节课的学习方向也就明确了。

师:上节课,同学们都根据这一自学提示,并且结合我们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进行了自学,并写了自己的读书体会,现在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各自的读书体会。时间为3分钟,交流完后请同学们以正确的坐姿向老师示意。

出示任务: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1、2组)

2、哪个自然段写得最有趣?先读一读,再选一两处抄下来。

(3 、4组)

3、你认为我和祖父的园子是一个这样的园子?谈谈自己的理解。(5、6、7组)

4、你的童年是不是也有许多趣事?选一件讲给同学们听,让他们也分享你的快乐。(8、9组)

(三)、交流展示反馈矫正。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重视读与写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学会边学边动笔。看书读课文,要求学生懂得拿起笔来,在课文中圈圈点点,写写画画,标出没读懂之处、有疑问之处,写出自己的一些见解、一些感受。

(1)感受“我”之快乐。

课文写了哪些事情,你觉得哪件事最有趣?

预设:重点抓住以下几件趣事:

祖父戴一顶大草帽,我戴一顶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当祖父下种,种小白菜的时

候,我就跟在后面,把那下了种的土窝,用脚一个个地溜平。哪里会溜得准,东一脚西一脚地瞎闹。有时不单菜种没被土盖上,反而被我踢飞了。

a、你体会到了什么?(“我”淘气、顽皮)

b、特别从哪句话能体会到?(反而被我踢飞了)

②祖父铲地,我也铲地。因为我太小,拿不动那锄头杆,祖父就把锄杆拔下来,让我单拿着那个锄头的“头”来铲。其实哪里是铲,也不过是趴在地上,用锄头乱勾一阵就是了。也认不得那个是苗,往往把韭菜当作野草一起割掉,把狗尾巴草当作谷穗留着。

a、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画面?是不是特有趣?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

b、体会女孩的天真。

③出示5--11自然段,体会“我”的调皮与童真。

④出示第十二自然。

a、读到这些句子时,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情景?

b、指导朗读,“下雨了!下雨了!”,体会到“我”的快乐。(2)欣赏园子。(出示课件)

师:老师除了羡慕小女孩的自由快乐,还羡慕她有一个这么好的园子,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园子呢?请展示。(第2、第13自然段)

(3)认识祖父。

①我还羡慕她有这么好的祖父。这位祖父好在哪儿?

②谁来找出文中描写祖父的句子,谈一谈这是一位怎样的祖父。

交流:勤劳-----培育庄稼;慈爱宽容-----从不责备“我”。

③师:文章中有好几处写到了祖父的笑,请看课文插图,你从祖父的笑中读到了什么?

交流:慈祥、包容、呵护。

④小结:是呀,我有了祖父的爱,这座园子才会充满生机,充满乐趣,所以在“我”眼里——(再读)“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这是一座乐园,更是一座爱园。

(四)总结延伸。

1、师:萧红一生悲苦,8岁丧母,父亲因她是女孩歧视她,继母更不喜欢她,她是在可怜的阴影中长大的。但她从祖父那里享受到了童年的快乐,享受到了什么是爱。无论她经历怎样的逃亡和饥饿,无论他面对怎样的不幸与苦难,祖父的爱就像一束阳光温暖着她,她在《呼兰河传》里深情地写下了“从祖父那里,知道了人间除了憎恶与冰冷之外,还有温暖与爱。所以我就向这温暖与爱的方面,怀着永远的憧憬和追求。”听了这些介绍,有什么东西深深地触动了你吗?

2、学生谈感受。

3、教师指课题:这是一座爱园,更是一座精神的家园。这

祖父的园子怎不令她难忘呢?

设计意图:让孩子们进一步走进萧红感受这是一座怎样的园子。

(五)小练笔

你的童年是不是也有许多趣事?选一件讲给同学们听,让他们也分享你的快乐。

设计意图:结合课文设置读写结合点,在每堂课上让学生动手写作,既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又训练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印度 教学设计 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 第七章第三节印度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利用地图说出印度的位置、地形特点。读图分析印度气候特征,及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读图分析印度人口增长的特点,从材料中分析出印度人口增长快速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目标:依据地图和资料分析印度的自然情况,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印度是世界闻名古国,我们要了解、爱护、珍惜这个人类的家园。在学习中形成正确的环境观和人口观。进一步丰富学生学习地理的成功体验,激发形成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探究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①印度的气候类型及其特点。②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 教学难点:农业的分布及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三、学情分析: 基于对学生已有学习水平的估计,同时针对初一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节课注意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印度人的穿衣、风俗等日常生活拉近了学生与地理的距离,以激发学生求知兴趣,促使学生主动思考,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和效率。并且通过设计导学案,开展小组讨论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获取知识。

四、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导入新课 课间利用多媒体播放极具印度特色歌曲,吸引学生注意,感受异域风情。上课时,教师提问:歌曲好听吗学生回答:好听。教师:好听,就是听不懂歌词,那同学们有没有听出是哪一国的歌曲从而引出印度。但是并不直接开始新课教学,而是从印度独特的文化信仰和风俗习惯入手,播放印度舞蹈视频,展示印度服装、恒河沐浴、湿神婆、神牛、泰姬陵,在讲解期间更是运用了时下最流行的网络用语——颜值很高来形容印度美女,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浓厚的印度民族文化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良好的课堂环境,让学生很快对印度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顺利的导入新课。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把学生分成八个六人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导学案,最主要的作用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学生已经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习了亚洲、日本、东南亚这三个区域,基本知道了学习一个区域主要从哪些方面入手,而现在利用导学案自主学习印度,可以充分锻炼学生,这样学生在上课时动笔的机会多了,填空的内容让学生自己填,重点让学生自己注明,练习让学生自己先动笔解答,学生动手就会动脑。学生只有通过实践思考,才能使知识为自己所掌握,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得到提高。运用了导学案效果就不一样,能够杜绝学生上课不听的现象;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时了解学生的思维状况,及时发现学生的思维障碍;可以规范学生的答题思路。 活动一:学生阅读导学案上的学习目标,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老师满下伏笔,下课之前要检测学生一下这节课完成了几个教学目标,这样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有针对性,

《四季之美》课时教学设计通用模板 教学目标设计 学习内容分析 《四季之美》这篇课文是按一年四季的顺序描写了春天的黎明、夏天的夜晚、秋天的黄昏和冬天的早晨等不同时间的景致。作者用细致的笔触描写出不同时间、不同景物的动态变化,营造了美的氛围。 学情现状分析 1、由于地域的原因,孩子出生在深圳大都市,深圳一年四季变化不是太明显,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展示不同季节的图片,走近四季,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四季的美。 2.本班孩子朗读能力欠缺,在课堂上加强朗读指导与训练,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进行诵读、感悟,真切地体会到作者细腻的笔法。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重点难点预设重点:通过朗读课文,感悟课文,感受自然的美,受到美的熏陶。 难点: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学习作者留心观察,抓住景物的特点,写出独特韵味的写法。把生活体验与阅读体验结合起来,学以致用。 学习目标设定1.感受“四季之美”的不同。 2.将文中的“四季之美”与自己平时的体验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独特感受。学习作者留心观察,抓住景物的特点,写出独特韵味的写法。 教学策略设计 媒体资源1.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展示不同季节的图片,走近四季,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四季的美。 方式方法1.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进行诵读、感悟,真切地体会到作者细腻的笔法。 基本信息课题课时第2课时授课类型讲授学校名称小学教学班级五(2)时间地点五(2)班教室 授课教师

2.加强朗读指导与训练,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 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3.迁移教育,读写结合,情感熏陶与语文实践也得以完美结合。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导入。 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这篇文章的? 2.作者眼中四季的最美是在什么时候? (设计意图:巩固上节课所学习的内容,) 二、课文解读: 媒体出示: 1.、朗读课文:说说作者在每个季节分别描写了哪些景物,在课文中圈出来。 学生讨论后,师板书: 春天:天空彩云 夏天:萤火虫明月细雨 秋天:归鸦大雁风声虫鸣 冬天:火盆 (设计意图:从整体上理解每个季节所描写的景物,开拓学生的思维) 2.再读课文:文中是怎样描写这些景物?找出句子读读,并谈谈自己的体会。 1)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课文,读完后同桌交流感悟。 2)师生交流: 师:汇报第一段:春天最美的是黎明 生1:我最喜欢春天这一段,它通过云彩色彩流动的变换来表现春天的气象。 生2:这一段是对春天黎明的描写,通过“泛、染、飘”三个动词体现它变 化的动态美,通过颜色的变化体现时间的推移,给人以希望和力量。下面我们采用配乐的形式来体现春天黎明的美。 生:我最喜欢的句子是“鱼肚色的天空,染上微微的红晕,飘着红紫红紫的

第三节印度(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知道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国。 2.通过读图了解地形, 气候同农业生产的关系。 重点 农业发展与人口的压力。 教学准备 1. 学生收集有关印度资料,准备课堂发言。 2. 有关印度音乐,舞蹈的录像. 教学过程 一、文明古国 [导入] 展示有关印度音乐,舞蹈及宏伟建筑。让同学思考:这是那个国家?再请同学说说有关印度的古文明。 [学生活动]读南亚地形图回答:哪个国家占有印度河平原?(巴基斯坦)。哪个国家占有德干高原的大部份?(印度)。哪个国家位于恒河三角洲?(孟加拉国)。请同学说说印度地形分布特点。 二、印度人口问题 学生:读印度人口的增长图。每隔10年印度人口增长数。(发现1981年至1990年人中增长2.6亿1991年至2019年人口增长1.6亿) 教师:出示印度资源、产品的总量和人均占有量表。引导学生讨论丰富的资源和产品为什么还是不能满足人们所需?(结论:急剧增长的人口抵消了取得的成果,给农业造成很大压力) 三、地形、气候同农业节 教师:播放课件印度的洪灾印度的旱灾 [学生活动]读孟买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观察出雨季月月。盛行从洋吹来的季风。再观察旱季月至次年月。盛行来自的季风。 [小结]印度东北部为西南季风迎风坡形成多雨中心。乞拉朋齐最为典型。 [教师]判断东北季风与西南季风哪个对印度农业影响大?为什么? [学生讨论对比、回答]西南季见对农业影响很大。因为西南季风来自热带海洋带来丰沛降水。 [教师]问印度的水旱灾害与西南季风变化有何关系? 引导学生读图、思考讨论、回答(风势弱,来得晚,退得早------旱灾。风势强,来得早,退得晚------水灾) 展示课件:印度家庭在用餐了解印度饮食习惯。 [作业] 搜集有关印度风土人情的文章或图片等资料,在班里举行一个小型展览。第七章第三节印度(第2课时) 谭万新高龙中学 教学目标页 1 第 1、读图分析印度气候特点,及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 2、根据地图和资料分析印度气候类型及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为以后的生活服务。

一年级语文《四季》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在快乐中学语文 一、设计理念: 。一年级学生年龄小,形象思维还有待提高,再加上学生没有太多的生活体验,所以针对孩子们的年龄和认知特点我在设计上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位置,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采用创设情境,直观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充满童趣的语言环境中让学生由浅入深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充分开展探究活动(努力开阔学生的思维、发挥想象,让学生自编诗歌,感受自然美、生活美,并在潜移默化中树立初步的环保意识),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喜爱,唤起学生对快乐语文的学习兴趣,从而真正喜欢我们的语文教学。 二、教学目标。 《新课标》提出学生在课堂中要多“动脑”、“动手”、“动口”,因此我确定了以下目标:(一)、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通过朗读,感悟课文内容,体会儿童诗的韵律美,激发学生对课文学习和口头编诗歌的兴趣。 (三)、通过不同形式的表演,感知四季的美好,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让环保意识悄悄地在他们心里萌生。 教学重点:多形式的朗读,对四季特点的认知。 教学难点:在读懂儿童诗的基础上自编诗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课前播放《画四季》的歌曲,活跃气氛,教师谈话激趣。 孩子们,上节课我们欣赏了四季美丽的景色,还初步读了课文,你还记得一年是哪四季吗?(春、夏、秋、冬)今天,老师将带着你们一起走进画一般的四季。哎,别急,还是先来问候一下生字宝宝吧! (2)词语复习,教师指正。 就是不对荷叶圆圆的夏天秋天雪人肚子冬天青蛙谷穗 (设计意图:抓住学生的好奇心进行谈话,儿童化的语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二)、品读课文,读中感悟。 1、赏春景,感受春天的勃勃生机。 孩子们,我们都知道,雷公公的声音可响啦,你们听,他叫醒了谁呀?(课件播放雷声,相继出现笋芽、柳梢、草芽……) (1)学生边观察边看图,自由读课文第一节。(草芽尖尖,他对小鸟说:“我是春天。”) (2)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体会小草刚从土里钻出来时的心情(高兴的、害羞的、激动的……),读出自己的理解,多形式的朗读。 (3)在学生读通、读懂的基础上,欣赏春天美丽的图片,进一步认识春天,并学习两个描写春天的词语,以课件图片帮助记忆。(桃红柳绿鸟语花香)

我和祖父的园子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受园子的自由美好和“我”在园中的活动,体会作者童年生活的快乐和自由,感悟祖父给作者那深深的爱和温暖,以及作者对祖父的怀念。 教学过程: 课前板书:我和祖父的园子 一、复习导入 1、鲁迅曾称赞一名女作家为“最有出息的女作家”,你知道她是谁吗?她就是萧红。 2、萧红最著名的作品就是《呼兰河传》,在这个作品里,她着重描写的是她家的园子,她亲切地称它为“祖父的园子”,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园子。齐读课题。 二、品读院中之景,感受园中的“美” 朗读课文,找找哪几小节是描写园子的景物的?(第二小节) 1、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园子?(出示:这是一个的园子。) 2、欣赏蜂子,蝴蝶等昆虫的图片,感受院子美(板书:美) 二、品读园中之景,感受园中的“自由” 文中还有一节也是写园子里的景物的,同学们找找看是哪一节?(13节) 1、这一节给我们展现了一个什么样的园子呢?(生自读课文) 2、同学们,读着读着,哪些词语就在你的脑海里闪现出来了呢? (自由自在、随心所欲、无忧无虑……) 3、同学们说得真好,这儿就是一个自由自在的王国。(板书:自由) 4、这里有一句话就概括了自由,是哪一句呢? (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5、一切都活了,哪些事物活了?(花、鸟、虫子) (1)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出示句子) 说花开了,就说——睡醒了。这花在作者眼里仅仅是花吗?(人、伙伴)对呀,花像人一样会睡醒呢!不是叫醒的,也不是惊醒的,而是自然而然地睡醒的,这就是自由呀!谁愿意来读出这份自由?

(2)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 飞得多高啊!它若是不想回来,有没有人怪它?(没有)因为它是——自由的。谁来读? (3)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 如果你是虫子,你会说什么呢? (4)你看,这些动物、植物都活了,就像是小萧红的小伙伴一样,它们自由自在地生活在园子里!谁想把它们都读活了? 6、在园子里,还有哪些事物也是自由的呢?(倭瓜、黄瓜、玉米) 点击出示: 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谎花,就开一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 (1)同学们,你们注意到了吗?这段话很特别。 生:“愿意……就……”多次出现。(或句子反复) (2)特别的写法往往蕴含了特别的情感,萧红反反复复写,我们也来反反复复读一读。不过我们读得快一点。倭瓜愿意爬上架—— (生接)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生接)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花——(生接)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 (生接)就结一个瓜。玉米愿意长多高——(生接)就长多高,蝴蝶愿意飞到哪儿——(生接)就飞到哪儿。 7、这是一个自由的园子。 (出示中心句)花儿,鸟儿,虫子,倭瓜,黄瓜,玉米,蝴蝶,这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引读 8、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这园中的一切在萧红的眼里都是自由的呢?其实,在园子里谁才是最自由的?(萧红) 9、对呀!因为萧红是自由的,所以看到的景物都是自由的!在萧红的眼里,园子是自由的,园中的花是自由的,鸟是自由的,虫子是——倭瓜是——黄瓜——玉米是——蝴蝶更是——天上飞的,地上爬的,架子上长的,在作者的眼里,一切都是——自由的。 过渡:最自由自在的萧红在园子里更是(出示变化了的中心句)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她都做了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3—14节,并用上这样的句式来说一说萧红在园子做了什么。(出示:祖父戴草帽,我也戴草帽。 祖父栽花,我也……) 三、品味园中之“趣”,感受祖父的爱

第三节,印度 授课教师: 一,学习目标 1、据图说出印度的地理位置,包括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以及主要的邻国。(重点) 2、据图说出印度的三大地形区,并依此说说印度的地势特征。(难点) 3、结合资料及媒体,知道印度的一些特殊的文化,风俗习惯等知识。 二,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教师活动:同学们都知道《西游记》的故事吧?主要讲述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学生活动:依据自己对《西游记》故事的了解,回答相关问题。 教师总结:依据学生回答,总结相关信息,得出“唐玄奘西天取经”确有其事,进而得出“西天”即“天竺”,就是今天的印度,总结印度名称的由来,然后过度到这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印度。 2、媒体展示世界地图 问:大家能不能找到印度这个国家?它位于哪个大洲? 答: 问:那么这个位置应该属于亚洲六大地理分区的哪一分区?(回顾亚洲地理分区的知识)答: 总结:印度位于亚洲的南部,属于南亚,是南亚面积最大的国家。 3、媒体展示印度政区图 教师:请同学们在图上找出北回归线,以及穿过印度最北和最南部的两条纬线,说说印度的纬度位置。 学生:自主学习,在图上找出相关纬线,用自己的话描述印度的纬度位置。 教师总结:印度大部分位于10°N——30°N,北回归线穿过印度北部,属于热带和北温带。 4、媒体展示印度地形图 教师:请同学们在图上描绘出喜马拉雅山脉,孟加拉湾,阿拉伯海,印度洋,然后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印度的海陆位置。 学生: 教师:依据学生的反馈信息,总结归纳印度的海陆位置: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侧,东临孟加拉湾,西临阿拉伯海,南临印度洋。 5、展示印度地形图 教师:请同学们在图上找到喜马拉雅山脉、恒河平原、德干高原,说说印度的地形。 北部:山地,主要以喜马拉雅山脉为主 中部:平原,恒河平原为主

第三节印度地理教学设计 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第三节印度地理教学设计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第三节印度地理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利用地图说出印度的位置、首都、人口;读图分析印度气候特点和水旱灾害频繁多发的原因;继续培养和强化学生用图学习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读资料、图表等方法,获取相关的地理信息,并以多种形式的师生互动活动对信息加以整合,探究成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不同文化的欣赏和认同,提升审美情趣;深刻认识人地关系,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养成关注世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印度地形、气候、人口压力;如何应对水旱灾害。 教学难点 印度多水旱灾害的原因。 教学用具 教学挂图 教学方法: 对印度地理位置及气候特点采取读图分析法。 对印度人口问题及如何抗御旱涝灾害采取讨论法。 教时安排: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 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我国西南的邻国—————印度,它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也是南亚面积最大的国家。 二、展示学习目标: 三、要认识一个国家或地区,我们首先来了解它的地理位置,请同学们打开课本32页,地图册16页完成学案中的自主学习一。 四、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1、地理位置:半球位置: 经纬度位置:指出穿过印度的重要纬线:北回归线指出所在的温度带。 海陆位置: 2、首都:新德里 邻国:北邻中国,尼泊尔,不丹。东北与孟加拉国、缅甸接壤,西北与巴基斯坦毗邻,东南、西南分别与斯里兰卡、马尔代夫隔海相望。 3、印度的地形分布:北部山地(喜马拉雅山脉),中部平原(恒河平原),南部高原(德干高原) 地势特点:南北高,中间低。 4、印度的人口特点:一、人口众多,居世界第二位。二、目前增长速度较快。为了控制人口数量,印度政府推行控制生育计划,阅读材料。 五、那众多的人口是好还是不好呢?有它的优势也有缺点。下面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学案中合作探究一的两个问题。 第一题:优势1:劳动力丰富,价格低廉

部编版一年级上册《四季》第二课时教案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开火车认读生字 组词 笔顺书空:天、四、是 过渡:同学们上节课学的知识掌握得真好!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四季》这篇课文,去领略四季的美,去感受大自然的美。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四季的美: 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你觉得哪一个季节最美?与大家分享一下吧! 学生汇报,教师相机引导。 分小节朗读,感悟四季的美 走进春天。指名朗读 ①教师:草芽是什么?它是什么样子的? ②学生在插图中找出草芽尖尖的部分 ③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也是尖尖的? ④教师:刚出土的小芽,用手去轻轻碰一下,会有什么样感觉? ⑤指导朗读第1节。

走进夏天。指名朗读 ①教师:荷叶是什么样子的? ②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也是圆圆的? ③教师出示插图,师生合作编一个有趣的故事:小青蛙找夏天。 ④指导朗读第2节。 走进秋天。指名朗读 ①教师:谁在向我们报告秋天的到来?它是什么样子?学生读文后汇报。 ②教师:弯弯是什么样子?大家一起学一学把。 ③引导:请同学们张开想象的翅膀,飞到谷穗身边,谷穗除了告诉我们秋天到了,它还会说些什么? ④指导朗读第3节。 走进冬天。指名朗读 ①引导学生想象下雪天。 ②学生表演第4节的内容。指导朗读第4节。 .教师:大自然不仅给我们带来了美,还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乐趣,你觉得我们该怎样做? 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交流汇报。 齐读课文,尝试背诵课文。 三、拓展延伸,创编小诗: 教师:草芽,荷叶、谷穗、雪人分别是四季的代表物,

向我们展示了大自然的美丽,大家想不想看看大自然更美的景色? 出示图片“四季美景”,学生边欣赏边观察:每一个季节都有哪些美丽的景物? 教师以“桃花”为例,对学生进行创作指导:桃花,他对说:“我是春天。” 学生根据不同的景物,创编小诗。 集体交流,教师相机点评。 四、总结、布置作业 师:今天,我们不仅学会了文中的生字,读熟了课文,而且还读懂了课文。尤其是从课文中,我们还了解到一年四季不同的景物特征,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与可爱。课后,请同学们把四季中自己最喜欢的季节画一画,再把课文美美地背诵给爸爸、妈妈听吧!

《祖父的园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默读梳理归纳,理清课文内容; 2、通过品读第17自然段,体会自由、快乐的情感,迁移作者写法,想象练笔。 (重点) 3、由园子中的自由快乐生活出发,猜想、了解萧红以及其《呼兰河传》,引起 孩子阅读《呼兰河传》的兴趣。 4、里的生活情景,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5、3.情感与态度: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 的感受。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从哪些情景表现“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情。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如何表现“我”在园子里的心情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板块一:揭题导入 1、出示:《祖父的园子》 2、引导质疑:预设:园中有什么,在园中做些什么,为什么叫祖父的园子 板块二:整体感知:自由快乐之园 默读课文: 1、园子里有些什么,“我”和祖父又在园子里做些什么?请你拿起笔圈出相关的 词语。 2、交流明确:祖父的园子是一个()。为什么? 板块三:品读自由之园,快乐之源 1、自由读读课文,从哪些地方最能读出这个园子里那自由的味道。 2、交流,重点交流体会17段。 (读出自由、快乐的味道) (1)指导朗读 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就爬上架 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 黄瓜愿意开一朵花 就开一朵花 愿意结一个瓜 就结一个瓜 若都不愿意 就是一个瓜也不结 一朵花也不开 也没有人问它

…… ①指名读:谁能读出这份自由?②齐读;③师生配合读;④配乐朗读 3、小结: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 的。 板块四:迁移练笔 1、创设情境练笔: 这个自由的园子里一切都是自由的,请你仿照作者的写法,展开想象,写一写下面这些小动物在园子里的自由生活。 小蚂蚁、蜘蛛、蚂蚱、青蛙、蜜蜂、麻雀…… 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3、交流小结: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 自由的。 板块五:回归园子,体会快乐 1、引导质疑过渡:怪不得,作者叫这个园子是“祖父的园子”。怪啊! 2、朗读: 祖父戴一顶大草帽,我戴一顶小草帽; 祖父摘花,我就摘花; 祖父拔草,我就拔草; 祖父种小白菜,我就跟在后边,用脚把那下了种的土窝一个一个地溜平。其实,不过是东一脚西一脚地瞎闹。 祖父铲地,我也铲地;其实哪里是铲,不过是伏在地上,用锄头乱钩一阵。 祖父浇水,我也过来浇,但不是往菜上浇,而是拿着水瓢,拼尽了力气,把水往天空一扬,大喊着:“下雨啰,下雨啰” 3、明确:()拔草()种菜()铲地()浇水 (感受我的淘气、顽皮祖父的慈爱、宽容、爱笑) 4、出示作者原作中的句子: “……祖父非常地爱我。使我觉得在这个世界上,有了祖父就够了,还怕什么呢?虽然父亲的冷淡,母亲的恶言恶色,和祖母的用针刺我手指的这些事,都觉得算不了什么。何况又有后花园!” 板块六:生命的园子 1、有这样的祖父,有这样的园子,有这样的童年。猜想一下,萧红的一生 应该是怎么样的? 2、出示: 萧红的命运十分坎坷,为反抗封建包办婚姻,她离家出走,颠沛流离和生活窘迫占据了她大多数的时间。1940年,萧红客居香港,一方面贫病缠身,另一方面祖国、家乡正处于战争的痛苦之中,在这样的境况中,完成了《呼兰河传》的写作。不久后,萧红在香港去世。可以说,《呼兰河传》是萧红

第三节印度(第二课时) 【课标解读】 1.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联系某国家自然条件特点,简要分析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 2.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说出某国家的种族和人口(或民族、宗教、语言)等人文地理要素的特点。 3.举例说出某国家与其他国家在经济、贸易、文化等方面的联系。 【内容分析】 一个国家的地理特征是各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表现出来的。国家内部自然和人文特征的联系与差异、发展与演变需要探讨、分析才能获得结论。印度这节课突出了国情与特色,侧重于宗教与文化、人口与环境、经济与发展等方面的探讨,涉及到的大量图表、资料、实例等地理素材需要处理,难度相对会大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知道印度主要的粮食作物和印度的粮食生产状况。 2、能利用地图说明印度主要粮食作物分布与地形和气候的关系。 3、运用地图说明印度主要工业部门及其地区分布,分析工业中心及原料产地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地图和资料,了解印度粮食生产有大量进口到自给自足的变化原因。 2.通过对印度工业的发展与工业部门今昔的变化,初步树立一分为二的评价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印度实行“绿色革命”后初步扭转粮食不能自给状况的实例和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懂得 “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这一论断的正确性。 2、了解印度原子能、航天、计算机软件等高技术在工业中的比重和在世界上的地位,激发学生 努力学习,勇于创新的精神,树立振兴祖国的远大志向。 【教学重点】 1、印度主要粮食作物及其分布与地形和气候的关系。 2、印度的工业部门及分布、工业中心及原料产地的关系。 【教学难点】 1、印度主要粮食作物分布与地形和气候的关系。 2、印度的工业部门及分布、工业中心及原料产地的关系。

【课题】七下第八章不同类型的国家第3 节印度(第1课时) 【课型】新授课 【课标要求】 1、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说出某国家的种族和人口(或民族、语言、宗教)等人文地理要素的影响。 2、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联系某国家自然条件特点,简要分析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 【教学目标】 旅游攻略: 1、根据地图,确定印度的位置,了解印度自然环境,准备好随身衣物。 2、了解印度宗教对文化的影响,做好景点的推荐。 3、联系印度自然条件,简要分析印度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实例,做好美食的推荐。 4、运用图表资料,说出印度人口的增长特点,做好印度社会现状的分析。 【教学模式】以游导学 【教学方法】读图观察、探究法、比较法、归纳法 【教具准备】课本插图、多媒体课件制作

思考与交流 观察与思考设计旅游攻略: 根据提示,分小组完成任务 (一)自然环境: 学习要求: 1、据图描述印度位置、找出主要地形及河 流。 利用气候图,分析印度旱涝灾害的形成 〖课堂活动一〗 发挥团队力量: 小组合作,制定一份旅游攻略 教师指导 首先,我们来确定一下,这次旅游的目的地在 哪? 出示地图: 1、印度在世界上的位置 (1)据图归纳印度位置: 〖知识点归纳〗 半球位置: 纬度位置: 海陆位置: 教师归纳:描述位置角度应多样化。 (设疑)确定了目的地,我们准备背包,你的背 包里会准备什么呢? 展示老师背包物品: 学生阅读课本P69—2页思考回答: 1.位置及相邻国家 2.印度的地形和气候特征: 印度北部是山地,中部是恒河平原,南部 是德干高原。 学生分组合作,根据提示,制定旅 游攻略 学生据图分析归纳: 半球位置:北半球、东半球 纬度位置: 北回归线穿过北部,大部分 位于热带 海陆位置:亚欧大陆南部,东临孟加拉 湾,西邻阿拉伯海,南邻印 度洋 学生回答问题,积极发言补充 结合地图, 学习印度 的地形和 气候,培养 学生分析 问题,归纳 问题的能 力 培养学生 据图归纳 的能力 根据自学 内容,分析 应带物品, 从而培养 学生地理 素养

《四季》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四季的特点,知道在什么季节有些什么或者我们能做些什么。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感受四季的美,抒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4.进行“什么季节有.....”的说话训练。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四季的特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在老师的引导下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小朋友,一年有几个季节?哪四个?对,一年中有春天、夏天、秋天、冬天四个季节(板书:春天、夏天、秋天、冬天),简称四季,今天我们接着学习课文2、四季。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昨天我们已经认识了课文里的生字宝宝,还给他们组了词语,老师来考考你们记住了没有。抽读卡片(说话、荷叶、夏天、秋天、冬天、雪人、肚子、就是) 2.看样子,小朋友上节课学得都不错,下面就让我们打开课本61页,自己读一读课文吧!注意把字音读准确、语句读通顺,读完后告诉老师你最喜欢哪个季节? 三、细读课文,了解季节特点(根据学生回答,随机学习) (一)了解春天的特点 1.还有喜欢春天的小朋友举举手,这么多呀!那我们一起去春天看一看好吗? 2.找到课本上的图画,哪幅图画的是春天的景色?仔细观察这幅图,想一想春天有些什么呀?(板书:小草、小鸟) 3.除了图上画的,你还知道春天有什么? 4.春天时,天气变暖,小草从地里长出来了,笑嘻嘻地和小鸟打招呼,一起读一读第一小节。 5.“草芽”是什么意思啊?草芽就是刚刚从地里长出来的小草,非常地娇嫩,很容易受伤,那我们要怎么读会更好? 6.哪个小朋友愿意试一试? 7.轻轻地、温柔一点,一起来读一读。 8.配上动作咱们边做边背。 (二)了解夏天的特点 1.春天真美呀,有草有花有鸟,但是其他季节姐妹也不差呢!除了春天,你还喜欢什么季节? 2.老师也非常喜欢夏天,很想读一读描写夏天的句子,我能读吗? 3.请你们用小笔尖指到第二小节,认真听老师读一读。 4.仔细观察夏天的图画,说一说夏天有什么?(板书:荷叶、青蛙) 5.一提到夏天,我们就有一个感觉,热死了,那在炎热的夏天我们可以做些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七课 《祖父的园子》教学设计 新圩乡中心小学:蓝天利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园子的自由美好和“我”在园中的活动,体会作者童年生活的快乐和自由,感悟祖父给作者那深深的爱和温暖,以及作者对祖父的怀念。 3、学习作者独特的表达方式。 教学重点: 体会“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感想的写作手法。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多媒体出示图片,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喜欢这幅图片吗?这园子一年四季绿如春,太美了。著名作家萧红小时候就对园子产生了浓浓的感情,因为园子带给她快乐,带给她自由,带给她温暖还带给她无限的遐想,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园子。请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概览大意 师:快速浏览,思考,这是一个怎么样的园子?当你有所感触的时候,想一想,用什么词语来形容这个园子,并记录下来,开始。 师:来。你说一个。 生: 师:请把这个词写在第一格横线上。 生: 师:其他同学也有这样的感受吗?请把这个词写在第二格横线上。 师:还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这个园子? 生:这是一个五彩缤纷的园子。 师:有这种感觉的孩子请举手。这是一个五彩缤纷的园子。 生: 师:请把这个词写在第三格横线上 师:还有吗? 生:自由自在的园子 师:这是一个自由的园子 生:写“自由”在第四格横线上 师:作者在这样的园子里不仅感到自由,而且感到无穷的乐趣。用哪一个词概括? 生:快乐,并写在第五格横线上 师:真会读书。我们通过初读,对园子有了大概的了解,同学们

九上第3课《古代印度》教学设计 知道古印度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文明历程;印度种姓;佛教的兴起和传播。 引导学生阅读有关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佛教教义的相关材料,培养学生辨证看问题和全面历史事件的能力。 通过对印度的初步了解,使学生认识印度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兴起。 如何看待佛教的教义。 印度这一名称起源于印度河,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历史》中最早把印度河以东的广大地区称为印度,后来西方人沿用了这一名称。在我国的《史记》中把印度称为“身毒”,《汉书》中把它称为“天竺”,《大唐西域记》中才把它成为印度。现在印度 * 的印地语的国名为“婆罗多”,起源于古代婆罗多族。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3课:古代印度。 目标导学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1.教师提问:古代印度河上游两岸土地肥沃。造成这里土地肥沃的原因和我们前面讲过的哪个国家相似?提示:非常准确,就是埃及。 2.教师讲述:大约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中亚的一支游牧部落侵入印度。他们自称雅利安人,陆续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定居下来,从事农业生产。印度河北部建立起许多小国。到公元前三世纪,恒河下游的摩揭陀国经济发展较快,力量强大,国王阿育王统一

了除南端以外的印度。但是,这种统一是不巩固的。不久,印度又陷入分裂的状态。同学们还记得中国历史元朝史中,元朝 * 的分化政策吗?元朝为了巩固它的统治,把全国各族分为四等。而印度的雅利安人。在征服过程中也产生了不同的等级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目标导学二:森严的种姓制度 1.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古代印度有几个等级,他们的名称是什么,各等级有哪些社会阶层,各等级的职责或义务如何? 提示:印度的等级制度,也叫种姓制度。种姓在印度的梵文中称“瓦尔那”,意为“肤色,品质”;第一等级婆罗门,即僧侣。第二等级刹帝利,包括国王武士和官吏,掌握军政大权。前者是人民的精神生活的 * ,后者是国家的世俗 * 。第三等级是吠舍包括农牧民、手工业者,要向国家纳税,供养前两个等级。第四等级是首陀罗,以奴隶为主。随着主产和分工的发展,在种姓之外又出现了大批的不可接触者,即最受歧视和压迫的贱民,各个等级间职业世袭,互不通婚,界限森严甚至不能共食、共住。 2.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分析婆罗门祭司将种姓制度赋予神秘色彩的目的何在?种姓制度的实质又是什么? 提示:为了维护反动的等级制度,婆婆罗门祭司把等级制蒙上了一层神圣的色彩。 * 利用婆罗门教的说法,目的是为了保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特别是婆罗门的特殊地位。

五年级下册第7课《祖父的园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日积月累 (一)重点字词。 1.应会读字:蚱、嗡、啃、樱、蚌、嘟、倭、瓢 2.趣味识字(形声字):蚱、嗡、啃、樱、嘟、瓢 (字谜识字):蚌:除虫才能丰收。 3.易读错字:蚌、倭 4.多音字: “晃”的多音字组词: [huǎng]晃眼明晃晃 [huàng]晃动摇晃 5.需要重点积累的词语:蚂蚱、樱桃、蚌壳、瞎闹、倭瓜、水瓢、圆滚滚、一动不动。 (二)重点读背内容: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自己喜欢的语句。 二、理解运用 (一)共性目标 1.练习概括主要内容 (1)课文主要内容:记忆中祖父的院子色彩鲜艳,景物众多,祖父经常在园子里劳作,“我”也经常在园子里“乱闹”、玩耍,园中的景物是自由的,“我”也是自由的快乐的。

(2)概括方法:要素串联法 2.体会基本的表达方法 作者为什么能将她的童年生活写得那样有趣,真实,吸引读者? (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用孩子气十足的腔调,春天般的泥土般的语言,诗意浪漫的景物描述,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作者的描写具体生动,用了一系列的动作、语言,心理描写,使我们好像真正走进了园子,看到了“我”一样。) 3.体会重点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教学难点) 重点词句(1): ①句子:课文第5—12自然段 ②体会方法:抓住关键词“慢慢地”与祖父的三次“笑”体会祖父的慈爱。 重点词句(2): ①句子:课文第17自然段 ②体会方法:感情朗读。 4.迁移运用,仿写段落或句子:运用课文中的写法,写一写童 年生活中的一件趣事。 (二)本课重点问题:(教学重点) 1.思考题: (1)课文中的哪些情景,让“我”对生活久久不能忘怀呢? (2)“我”在园子里心情是怎样的,你从哪儿体会到的?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 第七章第三节印度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利用地图说出印度的位置、地形特点。读图分析印度气候特征,及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读图分析印度人口增长的特点,从材料中分析出印度人口增长快速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目标:依据地图和资料分析印度的自然情况,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印度是世界闻名古国,我们要了解、爱护、珍惜这个人类的家园。在学习中形成正确的环境观和人口观。进一步丰富学生学习地理的成功体验,激发形成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探究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①印度的气候类型及其特点。②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 教学难点:农业的分布及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三、学情分析: 基于对学生已有学习水平的估计,同时针对初一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节课注意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印度人的穿衣、风俗等日常生活拉近了学生与地理的距离,以激发学生求知兴趣,促使学生主动思考,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和效率。并且通过设计导学案,开展小组讨论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

获取知识。 四、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导入新课 课间利用多媒体播放极具印度特色歌曲,吸引学生注意,感受异域风情。上课时,教师提问:歌曲好听吗?学生回答:好听。教师:好听,就是听不懂歌词,那同学们有没有听出是哪一国的歌曲?从而引出印度。但是并不直接开始新课教学,而是从印度独特的文化信仰和风俗习惯入手,播放印度舞蹈视频,展示印度服装、恒河沐浴、湿神婆、神牛、泰姬陵,在讲解期间更是运用了时下最流行的网络用语——颜值很高来形容印度美女,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浓厚的印度民族文化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良好的课堂环境,让学生很快对印度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顺利的导入新课。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把学生分成八个六人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导学案,最主要的作用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学生已经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习了亚洲、日本、东南亚这三个区域,基本知道了学习一个区域主要从哪些方面入手,而现在利用导学案自主学习印度,可以充分锻炼学生,这样学生在上课时动笔的机会多了,填空的内容让学生自己填,重点让学生自己注明,练习让学生自己先动笔解答,学生动手就会动脑。学生只有通过实践思考,才能使知识为自己所掌握,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得到提高。运用了导学案效果就不一样,能够杜绝学生上课不听的现象;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时了解学生的思维状况,及时发现学生的思维障碍;可以规范学生的答题思路。 活动一:学生阅读导学案上的学习目标,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老师满下伏笔,下课之前要检测学生一下这节课完成了几个教学目标,这样让学

“南亚与印度”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南亚是亚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呈现着独特的区域特征。所用教材为北斗地图新课标区域地理,教材编排简洁精炼,重点选取了位置、范围、地形与河流、气候对农业的影响、宗教与社会、人口和经济等,重点突出。 二、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在必修课本里已经学过基础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知识,对于地理基本要素有了一定的了解。区域地理部分学生经过东南亚,东亚这些区域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技巧,关键是让学生了解不同区域的具体特点,让他们把握区域特征。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自然要素知识,三大地形区,三条主要河流,三种气候类型等,通过分析自然要素对农业、工业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地图说明一个区域的具体特征。 2.让学生运用文字、数据、地图、图表等说明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丰富学生学习地理的成功体验,激发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探究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人口观、环境观。 四、重、难点分析 重点:南亚的自然环境特征及热带季风的成因;印度的工农业发展特点 难点:热带季风气候的成因;印度自然环境特征对其农业发展的影响及主要作物的分布;印度的主要工业部门及其分布 五、学法、教法分析 学法:读图分析法(学生要具备从地图里提取信息的能力)、合作探究法(小组合作学习对于学生的相互促进和提高也很重要) 教法:自学指导法(学生是学习主体,要学会自己探究,教师可以从旁指导)、创设情境法(教师作为课堂主体,要发挥总揽全局的作用) 六、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很多同学都知道《西游记》的故事,有谁能知道《西游记》中的唐僧是到哪里去取经的?(学生可能不知道)教师指“亚洲地形图”讲述:1300多年前唐代高僧玄奘从长安(今西安)西行,不畏艰险,过流沙,翻雪山,经新疆、中亚等地,往南到达佛教发源地天竺,带回佛经600多部。古代的天竺就在现在的印度,在南亚地区。 (讲授新课) 一、南亚的国家 [读图]学生阅读“南亚政区图”。

一年级上册《四季》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一)读正确字音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四季》这首小诗歌,现在老师出示这个的生字宝宝,看谁能把它们的名字叫上 来?(开火车读、齐读,注意正音) (二)读通课文 2.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四季》,读题,还记得是哪几个季节吗?(板书:春天、夏天、秋天、冬天) 3.我们边看图边来听听课文朗读,回忆一下课文内容。 4.读得美吗?你能学着读读吗?下面同学们在小组内读一读,每人读一小节,其他同学用心听,如果谁把字音读错了,请提出来,帮他改正。 5.请一个小组的同学展示读。 二、细读课文,感悟景美 (一)春天部分 1.请大家自由读一读文章的第一小节,边读边想,这一节写了春天的什么。 2.学生汇报。 (1) 生:这一节写了春天的草芽。 (2)师:小朋友,草芽是什么?(出示草芽图)看,这是春姑娘

给我们送来的草芽,它是刚从地下钻出来的。你能说说它是页 1 第 什么样的吗?师边教读边做动作。老师带读“草芽尖尖”。 (3)草芽尖尖,我们还可以说成草芽( 嫩嫩 )。 (4)沉睡了一冬的草芽终于从土里钻出来了,他的心情如何?(高兴、激动、兴奋) (5)指导感情朗读 请你高兴地跟小鸟说“我是春天。” 请你激动地跟小鸟说“我是春天。” 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一起来读读。 师:草芽尖尖,他对小鸟说 生:“我是春天。” (6)拓展说话 草芽、小鸟都是春天的使者,它们告诉我们春天来了。小朋友们,春天还有哪些美丽的景物呢?我们赶快去看看吧!(看春天的图片) (7)看了图片,你能不能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呢?(出示句子) 桃花----------,它对---------说:“春天来了。” 柳叶----------,它对---------说:“春天来了。” ( )----------,它对---------说:“春天来了。” (8)欣赏了春天,我们觉得春天真是( )!

祖父的园子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我”在祖父的园子里的生活情景,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2、揣摩、品读重点句段,体会我在园子里的心情,选择课文段落能有感情地朗读。 3、认识“蚱、嗡、啃、樱”等几个生字,正确书写“蚂蚱、樱桃、蚌壳”等词语,摘录描写优美的句子。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介绍作者。 1、出示课题:祖父的园子,读读注释。 2、介绍作者。萧红,现代著名作家,原名张乃莹,黑龙江呼兰人。1933年与萧军自费出版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1935年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开始用笔名萧红,l940年发表了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同时思考:祖父的园子给你留下的是什么印象?你是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读出来的? 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理解和体验,只要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关的词句,言之有理的,都应该鼓励。学生可能的会有这样的印象: (1)祖父的园子是一个好玩的地方。 (2)祖父的园子里充满了快乐。 (3)祖父的园子非常美丽。 (4)祖父的园子是一个很自由的地方。 …… 2、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反复地朗读。 三、走进园子,品味童年 1、默读课文,园子里的哪些情景给你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 2、课堂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指导: (1)园子里有蜜蜂、蝴蝶、蜻蜓、蚂蚱。 ①朗读第一自然段,想象描写的情景。 ②用一个词概括园子里的蜜蜂、蝴蝶、蜻蜓、蚂蚱给你留下的印象。 (充满生机、热闹、美丽……) ③有感情的朗读,读出热闹和生机勃勃的感觉。 (2)我和祖父在园子里边干活边玩。 ①默读课文4——15自然段,画出“我”干活和玩的句子,细细地读读这些句子,想象我是怎么干活,怎么玩的。 ◇“其实,不过是东一脚西一脚的瞎闹……” ◇“其实哪里是铲,不过是伏在地上,用锄头乱钩一阵……” ◇“一抬头,看见一个黄瓜长大了,我跑过去摘下来,吃黄瓜去了……” ◇“祖父浇水,我也过来浇,但不是往菜上浇,而是拿着水瓢,拼尽了力气,把水往天空一扬,大喊着‘下雨啰!下雨啰!’” …… ②讨论:我在园子里到底是玩还是干活?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干活就是玩,玩就是干活,反正都充满了欢乐。 ③选择句子或段落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我”的快乐。 (3)园子里的花、鸟、虫子、倭瓜等。 ①朗读课文第17自然段,你从这段话中读出了什么?从哪些句子里读出来的? ②课堂交流。引导学生关注下面的句子,在反复地朗读中体会院子里的那份自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