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与健康习题(含答案)

行为与健康习题(含答案)
行为与健康习题(含答案)

第三章行为与健康复习题

一、单选题(每题1分)

1.“有人爱吸烟,又害怕得肺癌”属于的动机冲突是( D )

A.双趋式冲突 B.双避式冲突 C.双重趋避式冲突 D.趋避式冲突

2.健康相关行为是( B )

A.与疾病有关的行为B.与健康和疾病有关的行为C.促进健康的行为D.危害健康的行为3.人觉察到自己患有某种疾病去医院看病( D )

A.日常健康行为 B.保健行为 C.预警行为 D.求医行为 E.遵医行为

4.身残志坚,积极康复属于 ( A )

A.病人角色行为 B.保健行为 C.预警行为 D.求医行为 E.遵医行为

5. 情绪过分压抑和自我克制,爱生闷气的行为表现是(C)

A.A型行为模式B.B型行为模式C.C型行为模式D.D型行为模式

6.发生地震后的自救互救行为带属于( A )

A.预警行为B.日常健康行为C.避开环境危害D.保健行为

7.与心血管疾病发生密切相关的行为模式是(A)

A.A型行为模式B.B型行为模式C.C型行为模式D.D型行为模式

8. 儿童定期进行预防接种属于促进健康行为中的( B )

A.预警行为B.保健行为C.避开环境危害D.遵医行为E.求医行为

9. 乘车系安全带属于促进健康行为中的( A )

A.预警行为B.保健行为C.避开环境危害D.遵医行为E.求医行为

10.小学生每年体检属于( B )

A.日常健康行为 B.保健行为 C.预警行为 D.求医行为 E.遵医行为

11. 某人多次体检血压正常,却总是怀疑自己有高血压,这是一种(B)

A.致病行为模式B.不良疾病行为C.不良生活方式与习惯D.预警行为

12.合理营养、平衡膳食等属于健康行为中的( C )

A.保健行为

B.预警行为

C.日常健康行为

D.避开环境危害

E.遵医行为

13. 人类行为构成的五个要素中,人的行为的指向目标是(B)

A.行为主体

B.行为客体

C.行为手段

D.行为结果

E.行为环境

14. 美国心理学家Woodworth提出的体现行为基本含义的S模式是(B)

A.R—S—O

B.S—O—R

C.O—S—R

D.R—O—S

E. S-R-O

15.讳疾忌医属于( D )

A.不良生活方式

B.A型行为模式

C.致病行为模式

D.不良疾病行为

16. 知信行模式中强调的关键步骤是( C )

A.知识的传播B.知识的吸收C.信念的形成D.行为的养成E.技能的掌握17. 有关知识的描述正确的是( C )

A.拥有良好的健康相关行为的知识就会有相应的良好的健康相关行为

B.知识和行为没有关系,如医生有吸烟危害健康的知识,医生吸烟率并不低

C.知识是行为产生的基础,是行为产生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D.知识是行为产生的后果

18. 不属于知信行模式的是(B )

A.获取知识B.需求需要C.相关行为 D.态度 E.信念

19. 在疾病治疗中,患者由于药物副作用感到不适而停药,在健康信念模式中应解释为(D)

A.知觉到疾病的易感性B.知觉到疾病的严重性C.知觉到行为的益处D.知觉到行为的障碍

E.有较低的自我效能

20.不属于“健康信念理论模式”内容的因素为( A )

A.内部、外部回报 B. 对疾病易感性与严重性的认知 C. 社会人口学因素 D. 提示因素

21. “认为戒烟会影响到与他人的社会交往”属于健康信念模式中的( B )

A.知觉到疾病的易感性B.知觉到疾病的严重性C.知觉到行为的益处D.知觉到行为的障碍

E.有较高的自我效能

22. 人们患了某种疾病后,由于怕浪费金钱和时间而不愿意就诊,在健康信念模式中可解释为( D )

A.知觉到疾病的易感性B.知觉到疾病的严重性C.知觉到行为的益处D.知觉到行为的障碍

E.有较低的自我效能

23.和吸烟者讨论吸烟的利弊,启发"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帮助吸烟者做出抉择。该技巧适用于( B )

A.无戒烟愿望者B.对戒烟犹豫不决者C.准备戒烟者D.正在戒烟者E.刚刚戒烟成功者

24. 根据“改变阶段模式”,尼古丁替代疗法常用于(C)

A.没有戒烟愿望阶段B.犹豫不决阶段C.转变行为阶段D.预防复发阶段

25. 根据“改变阶段模式”,下列措施中适合运用于“犹豫不决阶段”的是( A )

A.引发动机式交谈

B.离开诱发烟瘾的环境

C.使用尼古丁口香糖

D.积极应对挫折、压抑等消极情绪

26. 一位习惯静坐生活方式的女士并不准备锻炼,此时健康教育的重点是( C )

A.拟定锻炼计划B.介绍锻炼的方法C.介绍不锻炼的危害D.帮助他寻找锻炼伙伴

E.请该女士的家属和朋友支持

27.当吸烟者吸烟时,给予讲解吸烟致癌等事例,从而帮助矫正吸烟行为,这种个体行为矫正方法为( C )

A. 脱敏疗法

B. 示范疗法

C. 厌恶疗法

D. 强化疗法

28. 护士对实施母乳喂养的乳母给予鼓励,属于(D)

A.脱敏法

B.示范法

C. 厌恶法

D. 强化法

E. 消除法

29. 当酗酒者酗酒时,给予能引起负性心理效应的刺激,从而帮助矫正酗酒行为,这种个体行为矫正方法称为( B )

A.脱敏疗法

B.厌恶疗法

C.示范疗法

D.强化疗法

30. 如果小女孩一天不咬手指甲,就给她1元钱作为奖励,这种行为矫正方法属于( A )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正惩罚

D.负惩罚

31. 如果小女孩每咬1个手指甲,就罚1角钱,这种行为矫正方法属于( C )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正惩罚

D.负惩罚

32. 如果小女孩咬手指甲,就不发给零花钱,这种行为矫正方法属于( D )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正惩罚

D.负惩罚

33. 小女孩每天都要练80个毛笔字,如果小女孩不咬手指甲,就可以少写20个字,这种行为矫正方法属于( B )

A.正强化

B.负强化

C.正惩罚

D.负惩罚

34. 小女孩在家不喜欢吃青菜,父母在饭桌上表示最爱吃青菜,而且还吃很多的青菜,这种行为矫正方法属于( C )

A.脱敏疗法

B.厌恶疗法

C.示范疗法

D.强化疗法

二、多选题(每题2分)

1.下列行为中属于危害健康行为中的不良生活习惯的是( CE )

A.酗酒 B.性乱 C.偏食 D.隐病行为 E.高脂高糖饮食

2. 下列属于危害健康行为的是(BCDE )

A.预警行为B.讳疾忌医C.有多个性伴侣D.瞒病行为E.暴饮暴食

3. 下列描述符合促进健康行为的特点的是(ABCDE )

A.有利性B.适宜性C.和谐性D.一致性E.规律性

4. 健康相关行为改变理论中应用于个体水平的理论包括(ABE )

A.知信行理论B.健康信念模式C.创新扩散理论D.紧张和应对互动模式E.行为变化阶段模式

5. 在健康信念模式中,属于对疾病威胁的认知的是(AB )

A.知觉到易感性

B.知觉到严重性

C.知觉到益处

D.知觉到障碍

E.自我效能

6. 团体行为干预的优点是(ABCE )

A.有政策和资源保证

B.有明确的目标和目的

C.系统化程序化

D.组织对全体成员给予过多关注

E.效果显著而持久

7. 团体干预的措施包括(ABCDE )

A.开发领导

B.动员群众

C.培训骨干

D.利用舆论和规范的力量

E.采用综合干预手段

8.常用的行为矫正法包括(ABCDE )

A.系统脱敏疗法

B.示范疗法

C.厌恶疗法

D.强化疗法

E.接触脱敏疗法

9. 阶段变化理论认为,行为改变过程中属于认知层面的心理活动是(ABC )

A.情感唤起

B.自我再评价

C.社会解放

D.求助关系

E.反思习惯

10. 阶段变化理论的局限性有(BCD )

A.对成瘾性行为效果不明显

B.对环境的影响作用考虑较少

C.对行为变化做描述性解释

D.实践中各阶段间的划分和相互关系不易明确

E.考虑到信念对于行为改变的作用

11.影响态度转变的因素包括(ABCDE )

A.信息的权威性

B.传播的效能

C.恐惧因素

D.行为的效果

E. 行为的效益

12. 行为的影响因素包括(ABCDE )

A.遗传因素

B.心理因素

C.生理因素

D.社会文化因素

E.自然环境因素

13. 影响个体行为的心理学因素包括(ABCDE )

A.需要

B.动机

C.恐惧

D.认知

E.意志

三、填空题(每空1分)

1.行为过程的S-P-R公式中,S代表,P代表、R代表。(内外环境的刺激、人、行为反应)

2. 一个人在浏览健康杂志时,匆匆翻阅,突然一个标题是他感兴趣的,立即停下来阅读,这种现象称为

。(选择性知觉)

3. 知信行模式认为行为改变有两个关键步骤,即和。(确立信念、改变态度)

4. 对团体行为进行干预是,就要利用影响和改变团体成员的信念态度和行为。(团体压力)

四、名词解释(每题4分)

1. 行为

是有机体在外界环境刺激下所引起的反应,包括内在的生理和心理变化。

2. 健康相关行为

是指个体或团体的与健康和疾病有关的行为。一般可分为两大类:促进健康的行为和危害健康的行为。

3. 促进健康的行为

是指个体或团体的客观上有利于自身和他人健康的行为。

4. 危害健康行为

是指个体和群体在偏离个人、他人、社会的期望方向上表现的一组行为。

5. 人的行为

是指具有认知、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人,对内外环境因素刺激所作出的能动反应。

6. 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是个体对自己能力的评价和判断,(1分)即是否相信自己能通过努力成功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并取得预期结果。

7. 健康信念模式:是用社会心理学方法解释健康相关行为的重要理论模式。该模式认为信念是人们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基础。人们如果具有与疾病、健康相关的信念,就会采纳促进健康行为,改变不良行为。

8. 行为矫正:是健康教育工作者按照一定的目标,采用一定的手段,帮助和促使矫正对象改变自身特定行为的干预过程。

9. 行为指导:通过语言、文字、声像等材料进行信息传播、教育培训和具体指导来帮助教育对象产生某些健康认知,建立和形成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五、简答题(每题6分)

1. 简述人的行为构成的五要素。P38

2. 简述人类行为的生物学基础P39

3. 简述阶段变化理论中的行为变化阶段。P52

六、论述题(每题10分)

什么是健康教育知信行模式?该模式有何局限性?请举例说明。

知信行是知识、态度、信念和行为的简称。该模式认为知识是基础,科学的知识有助于建立积极、正确的信念与态度,进而改变行为;信念和态度是行为改变的动力;行为改变是目标。只有当人们了解了有关的健康知识,建立起积极、正确的信念与态度,才有可能主动地形成有益于健康的行为,改变危害健康的行为。

该模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为要使知识转化为行为,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有很多因素可能影响知识到行为的顺利转化,任何一个因素都有可能导致行为形成或行为改变的失败。知识、信念与态度是行为产生的必要条件,但有了前者并不一定导致后者。比如,许多人明知道吸烟对健康的危害,但是不打算戒烟,就无法实现戒烟,或者虽然也有戒烟的动力,但是就是无法成功戒烟。

七、综合应用题(10-15分)

1. 试述如何利用知信行模式对高血压病人进行低盐饮食的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工作者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帮助人们低盐饮食的危害等,人们接受了这些知识,确信低盐饮食对于降低血压有好处,在这样的信念支配下,形成采纳低盐饮食的态度,最终可能采取低盐饮食。

2.举例说明运用健康信念模式分析母乳喂养时“自我效能”的作用。

自我效能是个体对自己能力的评价和判断,(1分)即是否相信自己能通过努力成功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并取得预期结果。(2分)自我效能高的人,更有可能采纳促进健康的行为。(2分)

在采纳母乳喂养行为中,母亲的自我效能是其实施该行为与否的重要因素,(1分)如果母亲具有决策能力;有自己安排工作时间的便利条件,或有能力促使家人和单位对自己实施母乳喂养给予方便;相信自己可以进行母乳喂养,则说明该母亲自我效能较高,更有可能进行母乳喂养。(3分)反之,则会影响这一有益于健康的行为的实现。(1分)

3. 请根据健康信念模式,分析人们采纳预防艾滋病行为的影响因素。

健康信念模式应用心理学的概念来构建解释人们与健康有关的行为模式。

1对艾滋病疾病威胁的认知:

(1)罹患艾滋病严重性的看法:艾滋病会导致大量的医药费用的支出,会导致社会成员对患者的歧视,设置会导致家庭的解体,患者死亡等。

(2)对罹患艾滋病易感性的认识:不良性行为/吸毒共用针头等是导致艾滋病流行的主要原因。艾滋病已经在我们生活的周围。我们必须正视它。

2对行为效果的期望:

(1)知觉到益处:知道克服诱发艾滋病的病因,能使人取得预防的效果

(2)知觉到障碍: 需要禁欲/。

3自我效能:克服自己有可能会导致艾滋病的不良行为的能力有多大。一般人员是权衡利弊,最终作出有利于健康的行为。

由此归纳主要的影响因素包括对艾滋病易感性和严重性有了认知,并且知道克服自己不良行为会给自己带来好处,知道自己有能力做到让艾滋病远离自己。

4. 以高血压病为例,分析健康信念模式(HBM)中“对疾病威胁的认知”因素包括哪些内容?

(1)对高血压病易感性的认知。认识到不利于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及遗传因素会极大的增加高血压病的患病风险。

(2)对高血压病严重性的认知。即认识到高血压病具有多种严重的并发症,涉及心、脑、肾等多种器官,其各种

并发症是高血压病最后致死的主要原因,并为社会、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和精神负担。

岐山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科室姓名成绩 一、单选 1、“完好健康的人应该是对自己的健康负责任和对社会健康承担 义务,此种健康是指() A.躯体健康B、心理健康 C、道德健康 D、社会 2、健康教育的对象是() A、全体人群 B、健康人群 C、亚健康人群 D、病人 3、“有人爱吸烟但又害怕得肺癌”是属于何种类型的动机冲突 ()A A、双趋式冲突 B、双避式冲突 C、趋避式冲突 D、双重趋避式冲突 4、机关干部每年进行健康体检属于促进健康行为中() A、日常健康行为 B、预警行为 C、保健行为 D、避开有害环境 5、心理评估的最基本方法是() A、观察法 B、交谈法 C、测验法 D、个案研究法 6、“你今天感觉应该好多了吧?”属于什么类型的问题() A、封闭型 B、开放型 C、倾向型 D、试探型 7、安全饮水普及率是() A、健康行为测量指标 B、社会健康测量指标 C、社会经济测量指标 D、健康结果测量指标 8、根据PRECEDE-PROCEED 模式,行为和环境诊断中的环境因 素是() A、物理、化学、生物和社会环境 B、物理、化学、生物和经济环境

C、物理、化学、社会和经济环境 D、物理、政治、社会和经 济环境 9?以下有关目标人群的说法,哪一项是对的() A、希望其实施所建议行为一级目标人群 B、对一级目标人群有一 定影响的人群为二级目标人群C、对计划成功有重要影响的人群为二级目标人群D、行为及策略者为三级目标人群 10、为了了解健康促进规划的进展情况,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改 进而进行的评价是() A、形成评价 B、过程评价 C、效果评价 D、总结评价 二、多选题 11、以下各种行为属于危害健康行为中的不良生活习惯是() A、吸烟酗酒 B、高脂高糖饮食 C、偏食挑食 D、性乱 E、吸毒 12、建立传播关系必须依靠哪些基本条件() A、共同经验域 B、契约关系 C、传播者 D、受传者 E、反馈 13、下列属于形态发育指标的有() A、身高 B、胸围 C、肌力 D、体重 E、坐高 14、以下属于倾向因素的有() A、知识观 B、价值观 C、行为观 D、态度观 E、信念观 15、在控制吸烟的健康促进活动中,以下方法属于社会干预方法的有() A、宣传吸烟对健康的危害知识 B、公共场所禁止吸烟 C、学会如何拒绝第一支烟的技巧 D、出台学校惩罚抽烟的规定 三、填空题 16、 《渥太华宣言》提出健康促进的三个基本策略是:倡导、( )、 () 17、人的行为由五个基本要素构成即行为主体、行为客体、 ()、()和行为结果。

关于健康教育的知识大全 关于健康教育的知识有哪些?下面是本人为大家整理的关 于关于健康教育的知识,希望大家喜欢! 关于健康教育的知识 1、人类健康有哪四个层次? 人类的健康分为身体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和社会适应健康四个层次。后一个健康层次,是以前一个健康层次为基础而发展的,比前一个更高级的健康层次,四者结合可谓“全面健康”。 2、健康新概念是什么? 人们对健康的需求,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也在日益增长。21世纪的健康应是大健康时代,即健、寿、智、东、美、德六大人生最佳境界。 3、健康的决定因素有哪些? 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每个人的健康与寿命,60%取决 于自己,15%取决于遗传因素,10%取决于社会因素,8%取决于医疗条件,7%取决于气候环境影响。 4、健康教育的目标是什么? 健康教育的目标是“知、信、行”。“知”就是普及健康的科学知识。“信”就是使人们相信科学有益健康,并建立起获得健康的信念。“行”就是把信念变为实际行为,落实健康行为。 5、衡量健康的三项指标及城市居民死因顺位是什么? 衡量社会健康的三项指标:人中预期寿命、孕产妇死亡率、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我国城市人口死亡的主要疾病的顺位排列:脑血管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病、意外

伤害和中毒。 6、影响健康的十大恶习有哪些? (1)紧张。情绪紧张易使人患高血压病、头痛、失眠。 (2)滥用药物。产生药物成瘾或引起意外中毒。 (3)暴食。是引起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 病的原因。 (4)过度运动或缺少运动。 (5)不注意身体的警告。身体不舒服应及时去医院检查。 (6)任意中断治疗,这样会使疾病复发。 (7)过度节食或素食,使身体缺少必要的营养。 (8)吸烟。称为慢性自杀,也危害他人健康。 (9)酗酒。过量饮酒会损害中枢神经系统,并对肝脏 的机能有毒害作用。 (10)进食致癌物质。如被黄曲霉素污染的食物,烟熏的食物等。 7、世界无烟日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定于每年5月31日为世界无烟日。宣传吸烟有害,呼吁吸烟者在这一天主动停止或放弃吸烟,香烟推销单位和个人在这一天停止经营活动。 8、大量饮酒有什么危害? 大量饮酒导致酒精中毒,损伤大脑神经和肝细胞,诱发胃炎、肝炎、肝硬化等;重者造成昏迷或死亡;酒后受孕出生的后代易出现智力迟钝,肢体畸形。 9、七大营养素对人体有哪些作用? 蛋白质:是构成身体细胞的基本物质。 脂肪:是供给人体热能的营养素。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知识培训内容 一、名词解释 1、健康教育:是旨在帮助对象人群或个人改善健康相关行为的系统的社会活动,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自愿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其目的是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 2、健康促进:是促使人们维护和提高他们自身健康的过程,是协调人类与他们环境之间的战略,规定了个人与社会对健康各自所负的责任。 3、健康传播:是传播学的一个分支,它是指“人人健康”为出发点,运用各种传播媒介渠道及方法,为维护和促进人类健康的目的而制作、传递、分散、交流、分享健康信息的过程。 4、人际传播:也称人际交流,是指人与人之间进行直接信息沟通的一类交流活动。 5、促进健康行为:是指个体或群体表现出的、客观上有益于自身和他人健康的一组行为。 6、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7、体重指数:即BMI指数(身体质量指数,简称体质指数又称体重指数,英文为Body Mass Index,简称BMI),是用体重公斤数除

以身高米数平方得出的数字,是目前国际上常用的衡量人体胖瘦程度以及是否健康的一个标准。 8、健康管理:是指一种对个人或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管理的过程。其宗旨是调动个人和集体及整个社会的积极性,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来达到最大的健康效果。 9、医院健康教育(广义、狭义):1、广义的医院健康教育:以健康为中心,以医疗保健机构为基础,为改善患者及其家属、医院员工、社区居民的健康相关行为所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健康教育。2、狭义的医院健康教育:以病人为中心,针对到医院接受医疗保健服务的患者及其家属实施的健康教育。又称为临床健康教育,或患者健康教育。 10、患者教育程序:是护理程序组成部分,是在系统化整体护理中实施患者健康教育的活动过程。它是遵循健康教育计划实际、实施和评价的原则实施患者教育的一种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是患者教育走向科学化、系统化的一个标志。 二、选择题 1.健康促进的核心策略为 B A.环境保护 B.社会动员 C.健康教育 D.疾病控制 E.学校卫生

健康相关行为与健康的关系 发表时间:2011-08-30T11:04:27.090Z 来源:《医药前沿》2011年第14期供稿作者:张文涛[导读] 生活中,因司机睡眠不足造成车毁人亡的案件不胜枚举[2]。 张文涛【中图分类号】R1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1)14-0106-02 预防医学中,把人类个体或群体与健康和疾病有关的行为统称为健康相关行为(health related behavior)。按其对健康的影响性质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促进健康的行为(health behavior),包括积极的休息与适量睡眠,合理营养与平衡膳食,适度运动锻炼,预防意外事故(如驾车系安全带、遇险后自救等),合理利用卫生服务(如定期体检),积极应对紧张生活环境,戒除不良嗜好等;一类是危害健康的行为(risky behavior),包括不良生活方式与习惯(如高脂、高盐饮食、缺乏运动、吸烟、酗酒、吸毒、性乱),不良疾病行为(如疑病、瞒病、讳疾忌医),以及致病性行为模式(A型与C型行为)等[1]。下面就健康相关行为与健康的关系作如下阐述。 1 积极的休息和睡眠 睡眠是生命的需要,是机体恢复其必需生理功能的一种极其重要韵健康行为,睡眠时全身肌肉松弛,大脑处于抑制状态,可全面消除疲劳,调整生理功能,恢复精力和体力,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抵抗疾病的能力。合理睡眠必须做到有充足的睡眠时间、保证睡眠的质量、正确的睡眠姿势和良好的睡眠习惯。 相反,睡眠不足严重影响健康。据统计,1994年上海地区科技人员的平均死亡年龄为67岁,较一般职业人群早死3.26岁,其中15.6%的科技人员死亡发生在35~54岁的早死年龄段。中科院系统在职科学家平均死亡年龄仅为52.23岁。分析其原因是复杂的,其中重要的一条是睡眠不足,脑力疲劳得不到恢复,以致积劳成疾。此外,用脑时间过长,大脑皮层休息不够,会出现皮层功能障碍,反应迟钝,学习效率下降。不仅影响健康,还会引起许多社会问题。生活中,因司机睡眠不足造成车毁人亡的案件不胜枚举[2]。 目前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人们对工作和娱乐的热情日益高涨,导致现代都市人体力透支的现象日趋流行,尤其是城市中白领青年和中学生的睡眠不足已经非常常见,使工作和在校学习常常感到困难。研究表明:如果第一天睡眠时间较平常少4小时,第二天反应能力下降45%。但睡眠过长也有害健康。中枢神经处于长时间的抑制状态,人体各器官功能就会减退,即所谓“久卧伤气”之说。有资料证明,成年人每晚睡眠超过10小时的死亡率比只睡7~8小时的高80%。而睡眠不足4小时比睡眠7~8小时也高80%,因此适度的睡眠才有益于健康长寿。 2 平衡膳食 要达到平衡膳食,则必须杜绝不良的饮食行为,我国居民常见的不良饮食行为有暴饮暴食,进食过快,劝酒劝食,偏食,奶制品及蔬菜水果类食品摄入不足,喜食烟熏、腌制、煎炸食品,食品过热、油腻等,这些饮食习惯对健康都是不利的,并可诱发各种急慢性疾病。 与饮食密切有关的常见疾病主要有高血脂症、糖尿病、单纯性肥胖症、痛风、高血压、中风、肿瘤等。通过正确引导食物消费,优化膳食模式,促进健康的生活方式,全面改善居民的营养状况,预防与营养有关的慢性病,促进健康。 3 体重控制 超重与肥胖是由于机体摄入的热量多于消耗,导致体内脂肪组织异常增多而致体重增加。一般以超过理想体重的l0%或BMI大于24者称为超重,超过理想体重20%,或男性BMI大于或等于27.8,女性BMI大于或等于27.3者,可诊断为肥胖症。美国约有3200万成年人患有肥胖症。欧美国家儿童肥胖症波动于6%~15%,我国上海市大、中、小学校学生的肥胖发生率平均每年以1%的速度递增,已开始接近世界发达国家水平。 肥胖可引起一系列疾病,主要包括代谢性疾病(如胰岛素依赖综合征、糖尿病、高血脂、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等),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消化系统(胆囊炎、胆石症、脂肪肝等),呼吸系统疾病(如肥胖性肺、心综合征),肿瘤及其他(如脊柱、下肢关节退行性变,性格改变等)病变。 积极控制体重有益于健康:①建立综合的健康饮食方式,膳食供能量必须低于人体的耗能量。限制碳水化合物供给,严格控制脂肪摄入,保证蛋白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摄入;②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饮食应定时、定量,养成定时吃早餐的习惯;③积极运动。积极运动的人比不运动的人更能成功地控制他的体重,且对肥胖者减肥后体重的维持具有重要作用。 4 体力活动 当今社会,随着生产与生活日益现代化,许多繁重体力劳动逐渐被机械化、自动化设备所代替,人们劳动强度逐渐降低。另一方面,人们有了更多的休息时间,选择坐在家中看电视,加之汽车的普及,出行时多以车代步。这种缺乏运动的静坐方式,对人体各器官系统无法产生维持正常功能所需要的良性刺激,削弱人体代谢与免疫功能。长此以往,还会诱发一系列相关疾病,如高血压、高血脂、肥胖、慢性胃炎、消化道溃疡等。经研究证实,不锻炼的人从30岁起,身体功能开始下降,至55岁时,身体功能只相当于其本人最健康时期的2/3。要纠正这种不良生活方式,必须进行适度体力活动,参加体育锻炼。 5 积极的心理应对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进步速度的加快,社会变革加剧,社会的各种竞争激化,不可避免地加重了人们的心理负荷,带来了大量的社会适应问题,导致了人们的社会心理障碍。焦虑,恐惧,抑郁,妄想,幻觉,以及睡眠、记忆、智能、行为障碍等干扰了人们正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甚至引起心身疾病、精神疾病、自杀、意外伤害等社会问题。 人生不可能总是顺利的。各种生活事件、心理冲突、挫折和应激都会产生心理失衡和负性情绪反应。在长期进化中,人类形成了许多潜意识的心理保护机制,包括积极和消极的不同形式。积极的心理应对机制是成熟、理智的,有助于适应心理应激,真正达到平衡心理,不但起到自我保护的效果,也被社会所接受。所以必须有意识地训练,自我调适,学会积极的心理应对,使其成为习惯性行为反应,才能保持心理平衡。 参考文献 [1]胡锦华.实用健康教育学.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2008.7.

健康知识和行为66条 一、基本知识和理念 1、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衡量自我健康有10个具体标志: 1、精力充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 2、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任务,不挑剔; 3、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4、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各种环境的变化; 5、对一般感冒和传染病有一定的抵抗力; 6、体重适当,体态匀称,头、臂、臀比例协调; 7、眼睛明亮,反应敏锐,眼脸不发炎; 8、牙齿清洁,无缺损,无疼痛,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 9、头发光洁,无头屑; 10、肌肉、皮肤有弹性,走路轻松。 2 、每个人都有维护自身和他人健康的责任,健康的生活方式能够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已经把“维护全体公民的健康,提高各族人民的健康水平”列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 3、健康生活方式主要包括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4个方面。 (1)合理膳食 卫生部发布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早饭吃好,午饭吃饱,晚饭吃少,不暴饮暴食,少吃油脂高,过甜、过咸的食物。每日最少要喝1200毫升水(约6杯)。饮水最好选择白开水。 (2)适量运动 降低患高血压、中风、冠心病、2型糖尿病、结肠癌、乳腺癌和骨质疏松等慢性疾病的风险,有助于调节心理平衡,有效消除压力,缓解抑郁和焦虑症状,改善睡眠,建议成年人每天进行累计相当于步行6000步以上的身体活动,最好进行30分钟中等强度的运动。(3)戒烟限酒 酒精量(克)=饮酒量(ml) ×酒精度(%)×0.8 如:500ml白酒×38% ×0.8=152克 (4)心理平衡 适当地评价自己、应对压力、有效率地工作和学习,有乐观、开朗、豁达、良好的人际关系。 4、劳逸结合,每天保证7-8小时睡眠 吃饭、学习、工作、锻炼、娱乐、睡眠等劳逸结合,张弛有度,体育锻炼和娱乐活动,每天睡眠7-8小时。 5、吸烟和被动吸烟会导致癌症,心血管炎病、呼吸系统疾病等多种疾病 烟草中含有4000多种化学物质 1)吸烟和被动吸烟可导致多种癌症:60多种化学物是致癌物,可以导致肺癌、口腔癌、咽喉癌、食道癌、胃癌、肾癌、膀胱癌、白血病、宫颈癌等。吸烟者死于肺癌的风险升高了6-13倍,死于膀胱癌的风险升高了1倍,而死于食道癌的风险升高了3倍。 2)吸烟和被动吸烟会引发多种心血管疾病:被动吸烟可使患冠心病的风险上升30%。吸烟者死于冠心病的风险为非吸烟者的2倍,而死于中风的风险为不吸烟者的2-4倍。 3)吸烟和被动吸烟可引起多种吸烟系统疾病:吸烟者患慢阻肺的风险是不吸烟者的12-13

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 1、健康教育(health education):是以传播、教育、干预为手段,以帮助个体和群体改变 不健康行为和建立健康行为为目标,以促进健康教育为目的的所进行的系类活动及其过程。 2、健康教育的工作原理:健康教育是一门通过改变行为来促进健康的科学,它是一门交叉 学科。其原理是运用社会学和流行病学方法诊断社区或人群的健康问题,找出健康教育的“靶”问题。并以提高科学认知为基础、以树立正确态度为关键、以掌握保健技能为支持、以改变行为为目标进行工作。 3、健康促进(health promotion):指运用行政或组织手段,广泛动员和协调社会各相关部 门以及社区、家庭和个人,使其履行各自对健康的责任,共同维护和促进健康的一种社会行为和社会战略。 4、健康促进的五个工作领域(健康促进的功能): (1)促进制定有利于健康的政策 (2)促进调整卫生服务方向 (3)促进提高个人和群体保健知识和技能 (4)促进建设和保护物质环境和自然环境 (5)促进发展社区能力 5、知信行模式(KABP):知识—信念态度—健康行为—健康知识 知:认知,这里主要指人们对卫生保健知识和卫生服务信息的知晓和理解 信:指人们对事物、信息、知识、思想、理念的信念和态度。这里主要指对健康信息的相信,对健康价值的态度 行:即行为。这里主要指健康知识和健康信念的动力下,以及在环境的影响或限定下产生的行为。健康行为又能产生和传递健康知识。 这一理论认为:卫生保健知识和信息是建立积极、正确的信念态度,进而改变健康相关行为的基础,而信念和态度则是行为改变的动力。只有当人们了解了有关的健康知识,建立起积极、正确的信念与态度,才有可能主动的形成有益于健康的行为,转变危害健康的行为。 如:吸烟知道吸烟的危害—相信有戒烟的能力—采取行动 6、人际传播:也称人际交流,是指人与人之间进行直接信息沟通的一类交流活动。主 要通过语言来完成,也可通过非语言方式。 7、大众传播:指职业性的信息传播机构使用电子和印刷技术通过广播、电话、网络、报纸、 期刊、书籍等媒介向范围广泛、为数众多的社会人群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8、公共关系:是一个社会组织用传播的手段使自己与公众相互了解和相互适应的一种活动 或职能,公共关系有三个本质特征,一:是一种“公众”关系,二:是一种传播活动,三:具有管理职能。 9、公共关系的基本原则: (1)以事实为基础 (2)以社会效益为依据 (3)以满足公众需求为出发点 (4)以不断创新为灵魂 10、参与式培训:是一种让每个受培训对象都投入到群体活动之中,与其他成员合作学 习的培训方法。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健康教育是旨在帮助对象人群或个体改善_B_的系统的社会活动。 A.健康心理 B.健康相关行为 C.健康状况 D.健康知识 2.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_A_ A.健康促进>健康教育>卫生宣传 B.健康促进>卫生宣传>健康教育 C.健康教育>卫生宣传>健康促进 D.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卫生宣传 3.不属于“KAP”模式内容的是 B A.获取知识 B.需求需要 C.形成行为 D.产生信念 4.健康相关行为是 B A.仅与疾病有关的行为 B.与健康和疾病有关的行为 C.仅与健康有关的行为 D.只是促进健康的行为 5. TABP不包括_C_ A.与冠心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B.冠心病易发性行为 C.情绪压抑 D.不耐烦和敌意 6. 以戒烟为例行为改变阶段模式_A A.不打算戒烟—打算戒烟—准备戒烟—戒烟—维持戒烟成果 B.打算戒烟—准备戒烟—戒烟—维持戒烟成果 C.不打算戒烟—打算戒烟—戒烟—维持戒烟成果 D.不打算戒烟—打算戒烟—准备戒烟—戒烟 7.社会网络的特点不包括_D_ A.密度 B.互惠 C.强度 D.物质性支持 8.制定健康教育传播材料时,下面那一方面不重要 C A.材料是否具有可读性 B.材料的形式、风格是否易于被目标人群接受 C.语言是否精美,富有哲理 D.材料提供的信息是否全面、准确

E.目标人群是否能负担起有关费用 9.拉斯韦尔五因素传播模式与施拉姆双向传播模式最大的区别在于_D_ A.传播者不同 B.传播模式中各要素不同 C.媒介不同 D.是否有反馈信息交流过程 10.同伴教育者应该具备哪些特征? D A.具有责任感 B.具有良好的表达能力以及人际交流技巧 C.能在工作组织者和干预对象之间起到连接的作用 D.以上均是 11.下面关于问卷调查的哪一个说法不正确_B_ A.问卷调查表中的问题可以分为封闭式问题和开放式问题 B.开放式问题可以进行统计分析 C.封闭式问题可以进行统计分析 D.问卷调查可以采用不记名的方式进行 12.量表品质的测量指标包括_D_ A.信度 B.效度 C.难度与鉴别力 D.以上均是 E.以上均不是 13.健康教育社会诊断的目的和任务是_D A.评估目标社区或对象人群的生活质量并明确影响其生活质量的健康问题 B.了解目标人群或对象人群的社会环境 C.动员社区或对象人群参与健康教育项目 D.以上全是 14.健康教育项目的目标人群,即_B_ A.一切观察到的人群 B.项目的受益者 C.亚人群 D.具有特殊社会人口学特征的人群 1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C_ A.过程评价起始于健康教育计划实施开始之前,贯穿于计划执行的全过程 B.效应评价评估健康教育项目导致的目标人群健康相关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变化,也称后期效果评价 C.结局评价着眼于评价健康教育项目实施后导致的目标人群健康状况乃至生活质量的变化,也称远期效果评价 D.形成评价主要发生在项目计划实施阶段 二. 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教学反思: 健康是一个人一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健康是有四个方面组成,一是身体健康,二是心里健康,三是社会适应能力好,四是道德行为健康。所以我们在健康教学中,要让学生掌握健康的正确概念,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开启健康人生。 然而有少部分教师和家长只关注学生的暂时的学习成绩,缺乏对学生的关注,对学习中的障碍缺少理解;一些思想品德、心理健康等教育课受到考试的干扰,缺乏对学生的实际教育意义;受到“师道尊严”等不良思想的侵扰,难以和学生进行有效交流,使心理教育被表面形式化;因此,教师必须要学习和掌握心理学,平时多善于观察学生,多与学生交谈,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力向和心理问题。利用心理健康教育课有针对性的帮助和引导学生认识 自我,为每一位学生提供有助于个人发展的空间,以达到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目的。 “尊重与理解”,是对待学生态度以及师生关系方面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尊重,就是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尊严,尊重每个学生存在的权利,承认他是不同于其他人的独立的个体,承认他与教师、与其他人在人格上具有平等的地位。理解,则要求教师以平等态度,按学生的所作所为、思考、感受的本来面目去了解学生。被他人理解,意味着受到他人的关注、与他人之间达到心灵沟通,从而产生一种"遇到自己人"的感觉。之所以要遵循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首先是因为只有当教师尊重学生时,学生才会尊重自己,珍惜自己的成绩和进步,关心自己的荣辱,体验到做人的尊严感。而自尊、自重、自信正是健全人格的重要特征。其次,学生如果被老师尊重和理解,他就会信任老师,愿意向老师倾吐内心的思虑、惶恐、苦闷、这种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获得成功的基本条件。 由此可见,中学健康教育课对改善、调整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能起到事半功倍的的教学效果。学生时代是一个人的朝阳年代,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获得成功,失败和挫折是难以避免的。如何教育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来正确的面对成功和失败,是我们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我们教师应该在思想上给予高度重视,以积极的行动来弥补我们这一薄弱环节。

计划行为理论的发展及应用 1计划行为理论的来源与发展 理性行动理论(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TRA)是计划行为理论(The Theory of Planed Behavior,TPB)的前身[1-3]。理性行动理论可追溯到多属性态度理论(Theory of Multi attribute Attitude)[4]。该理论认为行为态度决定行为意向,预期的行为结果及结果评估又决定行为态度。后来,Fishbein和Ajzen发展了多属性态度理论,提出理性行为理论(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1, 5, 6]。理性行为理论认为行为意向是决定行为的直接因素,它受行为态度和主观规范的影响。由于理性行为理论假定个体行为受意志控制,严重制约了理论的广泛应用,因此为扩大理论的适用范围,Ajzen1985年在理性行为理论的基础上,增加了知觉行为控制变量,初步提出计划行为理论。1991年Ajzen发表的《计划行为理论》,标志着计划行为理论的成熟。自理性行动理论提出后,计划行为理论到今天差不多已经走过了近30年的发展历程。在这30年间,历经不断的修正、丰富、质疑和完善,计划行为理论逐步坚实地成长壮大起来,不仅为国际社会心理学界,也为整个心理学界的众多研究者所验证和接受。作为一种成功地预测和解释态度与行为之间关系的社会心理学理论模型,今天,计划行为理论已被广泛地应用到人类生活的众多领域。绝大多数研究证明,该理论能更好地了解和预测个体的行为意图及

自我效能和控制感,并显著地提高人们的具体态度对行为的解释力[7]。 2 计划行为理论的要素 2.1、态度(Attitude)是指个人对该项行为所抱持的正面或负面的感觉,亦即指由个人对此特定行为的评价经过概念化之后所形成的态度,所以态度的组成成份经常被视为个人对此行为结果的显著信念的函数[8]。 2.2、主观规范(Subjective Norm)是指个人对于是否采取某项特定行为所感受到的社会压力,亦即在预测他人的行为时,那些对个人的行为决策具有影响力的个人或团体(salient individuals or groups)对于个人是否采取某项特定行为所发挥的影响作用大小。 2.3、知觉行为控制(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是指反映个人过去的经验和预期的阻碍,当个人认为自己所掌握的资源与机会愈多、所预期的阻碍愈少,则对行为的知觉行为控制就愈强。而其影响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对行为意向具有动机上的含意;二是其亦能直接预测行为。 2.4、行为意向(Behavior Intention)是指个人对于采取某项特定行为的主观机率的判定,它反映了个人对于某一项特定行为的采行意愿。 2.5、行为(Behavior)是指个人实际采取行动的行为。

第三章健康教育行为改变理论 1. 健康教育的核心是行为改变,包括终止危害健康的行为、实践有利健康的行为以及强化已有的健康行为等。 2. 应用于个体水平的理论 (1)知信行模式 (2)健康信念模式 (3)行为变化阶段模式 (4)理性行为理论和计划行为理论 3. 行为改变的阶段模式认为人的行为变化通常需要经过以下5个阶段: 无转变打算阶段 打算转变阶段 转变准备阶段 转变行为阶段 行为维持阶段 4. 应用于人际水平的理论 (1)社会认知理论 (2)社会网络与社会支持 (3)紧张和应对互动模式 5. 社会网络的特点 互惠 强度 复杂性 密度 同质性 地理分布 6. 社会支持类型:情感性支持、物质性支持、信息支持、评价支持 7. 紧张和应对互动模式的基本环节: 对紧张事件和形势进行评估; 对自己的应对能力进行评估; 在此基础上进行应对,解决问题或调整自己的情绪。 8. 应用于社区和群体水平的理论 (1)创新扩散理论 (2)社区组织和社区建设 9. Rogers根据人群在面对创新时接受创新事物的早晚将人们分为五种不同类型:先驱者(innovators)、早期接受者(early adopters)、相对较早的大多数接受者(early majority)、相对较晚的大多数接受者(1ate majority)、迟缓者(1aggards)。 10. 社区(community)通常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社会群体;至少包括以下要素:人口、一定的区域(地理)、经济活动与共同利益(经济)、较密切的社会交往(社会)、居民的认同和相同价值观(心理)。 11. 社区组织(community organization)通常指社区内有目的、有计划地建立起来的以满足一定需要的各种团体和机构。可分为经济组织、政治组织和文化组织等。各种组织相互影响、相互联系,共同形成社区的组织体系。 12. 社区建设(community building)强调解决社区的问题不应被动地由外部或社区精英用“喂养”方式开展社区活动,而应使社区成员以主人翁身份共同来关心社区的问题、主动分担职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知识点整理 第一类:名词解释 1、健康:答案要点: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状态,而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好 状态。包括生理健康、精神健康(心理健康和道德健康)和社会适应完好。 2、三维健康观:答案要点:三维健康观是由生物、心理和社会三个基本侧面形成健康的三维立体概念即三 维健康观。 3、疾病:答案要点:疾病是个体表现出自己感知或者他人观察、测量到的异常状态即身体功能不正常状态。 4、亚健康:答案要点:亚健康是由于生活工作学习等方面的压力引起的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中间状态。 5、健康教育:答案要点:健康教育是以传播、教育、干预为手段,以帮助个体和群体改变不健康行为,建立健康行为为目标,促进健康为目的而进行的一系列活动及其过程。 6、健康促进:答案要点:健康促进是促使人们维护和提高他们自身健康的过程,是协调人类与环境之间的战略,规定个人与社会对健康各自所负的责任。 7、行为:答案要点:行为是具有认知、思维能力并且有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人,对于内外环境因素刺激所作出的能动的反应。 8、健康相关行为:答案要点:是指个体或者团体的与健康和疾病有关的行为,包括促进健康行为和危害健康行为。大量流行病学研究证实人类的行为、生活方式与绝大多数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关系极为密切,改善行为可以预防这些疾病的发生和有利于疾病的治疗,感染性疾病、意外伤害和职业危害的预防控制也与人们的行为密切相关。 9、促进健康行为:答案要点:促进健康行为指个体或者团体的客观上有利于自身和他人健康的行为。 10、危害健康行为:答案要点:危害健康行为是个体和群体在偏离个人、他人、社会的期望方向上表现的一组行为。 11、心理健康概念:答案要点:心理健康是心理上的健康状态,整个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相对稳定,相对协调,充分发展,与客观环境统一和适应。人体处于这种状态时不仅自我感觉良好,而且与社会契合、和谐。 12、情绪:答案要点:情绪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时对其态度的体验,是人体与环境意义事件之间关系的反映。 13、人际关系:答案要点:人际关系是在社会生活实践活动过程中,个体所形成的对其他个体的一种心理倾向及其相应的行为。即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 14、气质的概念,答案要点:气质是表现在情绪和行动发生的速度、强度、持久性、灵活性等方面的动力性的个体心理特征,是人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征。 15个性:答案要点:个性是在先天生理素质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区别于他人的个体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 16性格:答案要点:性格是个体对客观现实所持的稳定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了的行为方式,是个性中比较稳定的、起核心作用的心理特征体现了一个人的本质属性,是在长期的生活中塑造而成,也是可以培养和改变的。 17、心理评估:答案要点:心理评估是依据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个体或者群体的某方面心理健康状况或心理特性进行定性或定量的描述,以评定其心理健康水平及心理问题的性质与程度的过程。 18、心理咨询:答案要点:心理咨询是咨询者运用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给求询者发展或适应方面的困难以启发、帮助和教育,促进其健康发展的活动。 19健康信息:答案要点:泛指一切有关人的健康的知识、技术、技能、观念和行为模式。也就是健康传播过程中传授双方所制作、传递和分享的内容。 20、健康传播:答案要点:是以人人健康为出发点,运用各种传播媒介、渠道和方法,为维护和促进人类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习题 概论 一、选择题: 1.“每个人不仅对个人健康负有责任,同时也对社会健康承担义务”指的是( A )A.道德健康 B.三级健康 C.心理健康 D.一级健康 2.无饥寒、无病、无体弱是( A) A.一级健康的内容 B.二级健康的内容 C.三级健康的内容 D.健康的全部内涵 3.一级健康是指( B )A.满意度条件 B.满足生存条件 C.最高层次的健康 D.心理健康 4.二级健康是指(B )A.心理健康B.满意度条件 C.道德健康 D.满足生存条件 5.最高层次的健康是指(C)A.一级健康 B.二级健康C.三级健康 D.社会健康 6.健康教育与卫生宣教是(C )A.等同关系 B.并行关系C.包容与被包容关系 D.先后关系 7.健康教育活动的核心是( D)A.进行卫生宣传 B.提高卫生保健知识 C.建立正确的健康观念D.行为改变 8.我国最早的健康教育专著是(B )A.黄经亨编著的《健康教育学》B.陈志潜编译的《健康教育原理》 C.贾伟廉编著的《健康教育学》 D.梁浩材编著的《健康教育学》 9.新的公共卫生方法的精髓是 ( B ) A.健康教育B.健康促进 C.卫生宣教 D.预防接种 10.选择8-12名由相同的社会背景成员对某社区的健康问题进行讨论,这是( B )A.特尔斐法B.专题组讨论 C.观察法 D.访谈法 11.二十世纪后期以来,影响健康最主要的因素是 ( B ) A.生物因素 B.行为生活方式因素 C.环境因素 D.卫生保健服务因素12.不记名,可保证答卷的真实性不受成员的威望、权利等的影响,这种方法是(A ) A.特尔菲法 B.专题小组讨论法 C.选题小组工作法 D.案例调查 13.属于不良的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的特点的是(C) A. 潜伏期短 B. 特异性强 C. 广泛存在 D. 变易性小 14.健康促进特别强调以 (D) A. 个体为基础 B. 群体为基础 C. 病人为基础 D. 健康为基础 15.常用于收集目标人群较深层次的需求信息的方法是 ( B ) A.观察法 B.专题小组讨论法 C.选题小组工作法 D.专家反馈咨询法 16.第一次举行健康促进国际大会的发展中国家是(A) A. 印度尼西亚 B.中国 C.印度 D. 菲律宾 17.在疾病的三级预防中,健康促进强调 ( D ) A.一、二级预防 B.二、三级预防 C.三级预防D.一级预防甚至更早阶段 18.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目的在于( C ) A.增加卫生保健知识 B.建立正确的健康观念C.形成有益于健康的行为 D.提供物质环境支持19.“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战略目标是(C ) A.渥太华宣言提出的 B.雅加达宣言提出的C.阿拉木图宣言提出的 D.宋斯瓦尔宣言提出的20.行为和生活方式的特点不包括(C)

健康教育的研究领域 健康促进的基本概念 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充发利用医疗卫生资源、自觉采纳健康生活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与过程。 健康教育的目的是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健康教育是有计划、有组织、有评价的系统干预活动,它以调查研究为前提,以传播健康信息为主要措施,以改善对象的健康相关行为为目标,从而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最终目的。 健康教育不同与卫生宣教 1、教育教育不是简单的、单一方向的信息传播 2、健康教育不是作为一个辅助方法为卫生工作某一时间的中心任务服务 3、健康教育已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健康教育的研究领域 健康促进 健康促进:促使人们维护和提高他们自身健康的过程,是协调人类与环境的战略,它规定个人与社会对健

人类行为的适应形式 人类行为的发展过程 人类行为的基本概念 行为:在外界环境刺激下引起的反应,包括内在的生理和心理变化。 美国心理学家伍得渥斯:S(stimulus刺激)-O(organism有机体)-R(reaction行为反应)行为表示式 人的行为五个基本要素 行为主体:人 行为客体:人的行为指向的目标 行为环境:行为主体与行为客体发生联系的客观环境 行为手段:行为主体作用于行为客体时的方式、方法及所应用的工具。 行为结果:行为对行为客体所致的影响。 人类行为的分类 本能行为:由生物性决定,是人类最基本的行为 社会行为:由人的社会性决定,造就机构来自社会环境。通过不断学习、模仿、受教育、与人交往的过程,逐步得到社会的承认,符合道德规范,具有社会价值,从而与周围环境相适应。 人类行为的特性 人类行为的适应形式 人类行为的发展过程

有关心理健康的知识 1、心理健康的标准 1.1、有适度的安全感,有自尊心,对自我的成就有价值感。 1.2、适度地自我批评,不过分夸耀自己也不过分苛责自己。 1.3、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适度的主动性,不为环境所左右。 1.4、理智,现实,客观,与现实有良好的接触,能容忍生活中挫折的打击,无过度的幻想。 1.5、适度地接受个人的需要,并具有满足此种需要的能力。 1.6、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的动机和目的,能对自己的能力作客观的估计。 1.7、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个人的价值观能适应社会的标准,对自己的工作能集中注意力。 1.8、有切合实际的生活目标。

2、心理不健康的危害 2.1、犯错误 由于心理不健康,会导致一个人犯很多错误,有的甚至是犯一些低级的错误。如:由于不善于控制情绪,有较严重的心理问题,而与同事打架,夫妻之间吵架,甚至动手打人,轻则犯错误,重则触犯刑法。 2.2、人生失败 很多人一辈子就碌碌无为,不仅事业不好,甚至婚姻也不好,其症结就是因为他们心理不健康。 2.3、人际关系糟糕 心理不健康者人际关系一般都非常糟糕。不但上司讨厌,同事也讨厌,回到家,爱人也讨厌。尤其是一些病态人格者,不但人际关系差,事业上也一事无成,有的甚至走上犯罪之路。

3、哪种心理有益健康 3.1、认真 认真是长寿的一大标志。认真品格具体包括:做事井井有条,深谋远虑,持之以恒,责任心强。认真的人会设立目标并完成目标,因而生活满意度更高。但是专家同时告诫,认真固然重要,但是千万不要只对某一种行为过于痴迷专注,而忽略了生活的其他方面。 3.2、擅交往 充满爱意的人际关系可促进积极情绪,孤僻性格则易导致消极情绪,增加压力、炎症和心血管疾病危险。专家建议,通过兴趣爱好交友,参加读书俱乐部等,有助于扩大社会交往,有益长寿。 3.3、乐观 百岁老人虽然生活不同,但都对人生有乐观或者积极的态度。

关于健康传播的相关知识 一、健康传播概述 (一)传播与健康传播的概念 1.传播它通常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一定的符号进行的信息交流与分享,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行为。l988年出版的我国第一部《新闻学字典》将传播定义为:“传播是一种社会性传递信息的行为,是个人之间、集体之间以及集体与个人之间交换、传递新闻、事实、意见的信息过程。”传播学是研究人类制作、储存、传递和接受信息等一切传播活动,研究人们之间交流与分享信息的关系的一般规律的学科。 2.健康传播 健康传播是传播学的一个分支和组成部分,它是指以“人人健康"为出发点,运用各种传播媒介、渠道和方法,为维护和促进人类健康的目的而制作、传递、分散、交流、分享健康信息的过程。健康传播是一般传播行为在健康领域的具体化和深化,并有其独自的特点和规律。健康传播是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重要手段和策略。 (二)传播要素 人类社会的信息传播具有明显的目的性、过程性和系统性,传播是一个有结构的连续过程,这一过程由各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构成要素组成。一个基本的传播过程,主要包含以下要素: 1.传播者是指在传播过程中“传”的一端的个人(如有关领导、专家、医师、讲演者、节目主持人、教师等)或团体(如报社、电台、电视台等)。就传播主客体而言,是传播中信息的主动发出者和媒介的控制者。 2.信息与讯息信息泛指情报、消息、数据、信号等有关周围环境的知识;讯息是由一组相关联信息符号所构成的一则具体的信息,即将原始的数据、事实以文字、电讯号等具体符号表达以后的形式。 3.媒介渠道是讯息的载体,传递信息符号的中介、渠道。一般特指非自然的大众传播中的电子类、印刷类及通信类传播媒介。媒介也可视为人体感觉器官的延伸。电脑则是人类“脑”功能的延伸与放大。 4.受传者指在传播过程中接受信息的一端的个体或团体。大量的受传者又称为“受众”,是读者、听众、观众的总称。 5.效果指受传者接受信息后,在情感、思想、态度和行为等方面发生的反应。 (三)传播模式 1.拉斯韦尔五因素传播模式五因素传播模式由美国著名社会学家、政治家哈罗得·拉斯韦尔于l948年提出,被誉为传播学研究经典的传播过程的模式,是描述传播现象的简便方法,对下列5个问题的回答,就已经完整地呈现了传播过程: 谁(who)?——传播者 说了什么(says what)?——信息 通过什么渠道(through what channel)?——媒介 对谁说的(to whom)?——受传者 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传播效果 拉斯韦尔五因素传播模式(又称5 W模式)如下: 传播者→信息→媒介→受传者→效果 2.施拉姆双向传播模式l954年,美国传播学者威尔伯·施拉姆(Wibur Schram)用双向传播模式将传播过程描述为一种有反馈的(指传播者获知受传者接受信息后的心理和行为反

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 26. 勤洗手、常洗澡,不共用毛巾和洗漱用具。 用正确的方法洗手能有效地防止感染及传播疾病。每个人都应养成勤洗手的习惯,特别是制备食物前要洗手、饭前便后要洗手、外出回家后先洗手。用清洁的流动水和肥皂洗手。 勤洗头、理发,勤洗澡、换衣,能及时清除毛发中、皮肤表面、毛孔中的皮脂、皮屑等新陈代谢产物以及灰尘、细菌;同时还能起到维护皮肤调节体温等功能,防止皮肤发炎、长癣。 洗头、洗澡和擦手的毛巾,必须干净,并且做到一人一盆一巾,不与他人共用毛巾和洗漱用具,防止沙眼、急性流行性结膜炎(俗称红眼病)等接触性传染病传播;也不要与他人共用浴巾洗澡,防止感染皮肤病和性传播疾病。 27. 每天刷牙,饭后漱口。 提倡每天早、晚刷牙。如一天仅刷一次,应选择睡前。用正确方法刷牙,不共用牙刷。牙刷要保持清洁,最好每3个月更换一次牙刷。 吃东西后要漱口,以便清除口腔内食物残渣,保持口腔卫生。 28. 咳嗽、打喷嚏时遮掩口鼻,不随地吐痰。 肺结核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麻疹等常见呼吸道传染病的病原体可随患者咳嗽、打喷嚏、大声说话、随地吐痰时产生的飞沫进入空气,传播

给他人。所以不要随地吐痰,咳嗽、打喷嚏时要注意遮掩口鼻。这也是当今社会文明素养的表现。 29. 不在公共场所吸烟,尊重不吸烟者免于被动吸烟的权利。 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指出,接触二手烟雾(被动吸烟)会造成疾病、功能丧失或死亡。被动吸烟不存在所谓的“安全暴露”水平。在同一建筑物内,划分吸烟区和非吸烟区将吸烟者和非吸烟者分开、净化空气或装置通风设备等,都不能够消除二手烟雾对非吸烟者的危害。如吸烟区设立在同一建筑物内,二手烟雾会通过暖气、通风、空调系统传送到整个建筑物中的每个角落。即使吸烟人数再少,房间面积再大,也不能依靠通风技术来消除二手烟雾的危害。只有完全无烟环境才能真正有效地保护不吸烟者的健康。 室内公共场所和工作场所完全禁止吸烟是保护人们免受被动吸烟危害的最有效措施,也是对不吸烟者权利的尊重。每一位吸烟者,当吸烟成瘾尚不能戒烟时,请不要当着你的家人、朋友和同事吸烟。吸烟请到室外。 30. 少饮酒,不酗酒。 白酒基本上是纯能量食物,不含其他营养素。经常过量饮酒,会使食欲下降,食物摄入量减少,从而导致多种营养素缺乏、急慢性酒精中毒、酒精性脂肪肝等,严重时还会造成酒精性肝硬化。过量饮酒还会增加患高血压、脑卒中(中风)等疾病的风险,并可导致交通事故及暴力事件的增加,对个人健康和社会安定都是有害的。应该严禁酗酒。尽可能饮用低度酒,建议成年男性一天饮用酒的酒精量不超过25克,成年女性不超过15克。孕妇和儿童、青少年不应饮酒。 31. 不滥用镇静催眠药和镇痛剂等成瘾性药物。 长时间或者不当服用镇静催眠和镇痛等药物可以上瘾。药物上瘾会损害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