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教育心理学关键术语

当代教育心理学关键术语
当代教育心理学关键术语

[关键术语]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及其研究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定量研究:又称“量化研究”,它重在对事物可以量化的特性进行测量和分析,以检验研究者的理论假设。

质性研究:又称为“质的研究”,是指研究者参与到自然情境之中,采用观察、访谈、实物分析等多种方法收集资料,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采用归纳而非演绎的思路来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实际互动来理解和解释他们行为。

观察法:是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间接地搜集研究对象有关的现状及历史材料,从而弄清事实,通过分析、概括等方法,发现问题,探索教育规律的研究方法。实验法:是指研究者创设一定的情境,对某些变量进行操纵或控制以揭示教育、心理现象的原因和发展规律,这种研究的基本目的是揭示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教育经验总结法:是依据实践所提供的事实,按照科学研究的程序,分析和概括教育现象,揭示其内在联系和规律,使之上升为教育理论的一种教育科研方法。行动研究法:是指在教育情境中由教育情境的参与者(包括教师及其同事、学生、专业研究者)单独或者共同进行的以提高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和教学质量为目的的反省研究。

设计型研究:旨在通过形成性研究过程来检验和改进根据有关原理和先期研究而做出的教育设计,它采用“逐步改进”的设计方法,把最初的设计付诸实施,看其效果如何,根据来自实践的反馈不断改进,直到排除所有缺陷,形成一种更为可靠而有效的设计。设计型研究承担着改进实践和完善理论的双重使命。

第二章学生心理

心理发展:个体或种系从产生到死亡的持续的有规律的心理变化过程。

准备性原则:根据学生原有的准备状态进行新的教学。

图式:指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支作在相同或类似的环境中由于重复而引起迁移或概括。

同化:个体在反映和作用于环境过程中,使客体纳入已有认知结构或行为模式中的过程。

顺应:个体在其原有认知结构或行为模式已不能使新的经验同化时,便调整原有认知结构或行为模式,以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

平衡:指一切心理的成长向着更加复杂和更为稳定的组织水平前进的过程。

客体永恒性:当客体从视野中消失时,儿童知道这客体并非不存在了。

自我中心:皮亚杰儿童心理研究中的用语。是指儿童在前运算阶段(2~7岁)倾向于从自己的立场与观点去认识事物,而不能从客观的立场和观点去认识事物。在语言上表现为自我中心言语,常常忽略他人的反应和意见。

集体的独白:儿童由于扑克我中心主义表现出来的相互表面上的热情谈论,没有任何真实的相互作用或者交谈。

不可逆性:儿童在前运算阶段表现出来的受到单一方向思维的限制,或者说是运用“一维逻辑”。

物体守恒:儿童认识到物体从一种形态转变为另一种形态时,它的物质含量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

分类:根据事物的特点分别进行归类。

排序:按照事物固有的或者相关规则进行排列。

成熟:指个体生理和心理上的成熟,包括身体器官、结构、机能以及智能、情绪、社会性的成熟。

练习和经验:指个体对物体施加动作过程中的交互活动及获得的体验。

社会性经验:指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社会文化的传递。

平衡化:指个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的自我调节。

新皮亚杰理论:在皮亚杰提出认知发展理论之后,对该理论进行整合、修正或扩展的理论的总称。

最近发展区:指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与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

内化:指外部的东西转化为内部的东西,把客体的东西转化为主体的东西。维果茨基认为,高级的心理机能来源于外部动作的内化。

自我中心言语:维果茨基认为的由外部言语向内部言语转化中的一种过渡形式,是由言语的交际机能向言语的自我调节机能转化的一种过渡形式。

搭建支架: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下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埃里克森提出的一种理论,认为人格发展受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和制约。

自我意识:意识的一种形式,指主体对其自身的意识。自我意识是人的个性结构的重发组成部分,是个性结构中的自我调节系统,也是区别于动物的心理的重要标志之一。

自我概念:社会评价与个人的自尊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受社会文化条件的影响。重要感:指个人觉得自己的存在是重要的和有意义的。

成就感:批个人能在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中表现出成就,而且能达到自己预期目标时产生的一种完美感受。

力量感:指个人感觉到自己有处理事物和适应困境的能力。

发展任务:在个体发展的某一特写时期为达到相应发展水平所应实现的内容。发展危机:个体发展过程的各个时期面临的需解决的发展任务和冲突,这些危机可能来自于先前阶段。

智力:一种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和适应周围环境的能力。

流体智力:指基本与文化无关的、非言语的心智能力,如空间关系认知、反应速度、记忆力以及计算能力等。

晶体智力:指应用从社会文化中习得的解决总是的方法的能力,是在实践中形成的能力。

多元智能理论: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加德纳提出的一种智能理论。他认为,传统的智能理论过于狭窄,局限于语言和数理逻辑能力方面,忽略了对人的发展具有同等重要性的其他方面,因此,他提出人至少具有八项智能,即语言智能、音乐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反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

语言智能:运用语言达到的各种目的的能力,以及对声音、韵律、语意、语序的敏感和灵活操纵语言的能力,包括听、说、读和写的能力。

逻辑—数学智能:运算和推理等科学或数学的一般能力,以及处理较长推理、识别秩序、发现模型和建立因果模型的能力。

空间智能:准确感受视觉—空间世界的能力。包括感受、辨别、记忆、再造、转换以及修改物体的空间关系,并借此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能力。

音乐智能:感受、辨别、记忆、理解、评价、改变和表达音乐的能力。

人际智能:与人相处和交往的能力,表现为觉察体验他人情绪、情感、气质、意图和需求的能力,以及据此做出适当反应的能力。

内省智能:认识、洞察和反省自身的能力,并在正确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形成自尊、自律和自制的能力。

学习风格:指学习者在完成学习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一贯的、典型的、独具个人特色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

认知风格:指个体感知、记忆、思维、问题解决、决策以及住处加工的典型方式。场依存性:基本上倾向于依赖外在的参照的一种认知风格。

场独立性:基本上倾向于依赖内在的参照的一种认知风格。

反思型:能够做出缓慢仔细而准确反应的一种认知风格。

冲动型:能够做出快速但不准确反应的一种认知风格。

系列性策略:从一个到下一个假设是呈直线的方式进展的。

整体性策略:指从全盘上考虑如何解决问题。

文化:指人们花雕的规范、传统、行为、语言以及集体感。

刻板印象威胁:学生因对自己在学业情境下的表现可能会证实人们对他所持有的刻板印象而怀有的额外的情绪和认知负担。

多元文化教育:教授文化多样性之价值的教育。所有撑生,不论他们属于哪一类群体,诸如性别、民族、种族、文化、社会阶层、宗教信仰等方面各部相同或属于某种特殊群体,他们在学校中都应该有平等的教育。

性别角色认同:个体对自己做为男性或女性所具我特征和行为的信念,是个体的性别特征自我形象,属于个体自我概念的一部分。

双性化:同一个体具有某些明显的、典型的男性和女性心理特征。

性别图式:有关何谓男性或何谓女性的有组织的知识吊网络。

性别偏向:对男性和女性的不同观点,经常偏向某一种性别。

第三章教师心理

角色:原为戏剧用语,主要指演员在戏剧舞台上依据剧本所扮演的某一特定人物。心理学中的角色指个体在社会生活中特定的身份和行为模式。

皮格利翁效应:又称教师期望效应或罗森塔乐效应,指人们基于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

自我应验效应:即原先错误的期望引起把这个错误的期望变成现实的行为。

维持期望效应:老师认为学生将维持以前的发展模式,而对学生特别是差生的改变视而不见,甚至否认的现象。

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

教学效能感:指教师对于自己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结果的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

教师控制点:是指教师将学生好的或坏的学业表现归为教师的外部或内部原因的倾向。

所倡导的理论:是教师容易意识到、容易报告出来的知识,它更容易受到外界新

信息的影响而产生变化,但它并不能对教学行为产生直接的影向。

所采用的理论:这类知识直接对教学行为产生重要影响,但却不容易被意识到,而且不容易受新信息的影响而产生变化,而是更多地受文化和习惯的影响。

微格教学:即以少数的学生为对象,在较短的时间内进行的小型课堂教学。

职业倦怠: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弗登伯格于1974年首次提出的,指工作强度过高并且无视个人需要所引起的疲惫不甚的状态。

反思:是教师着眼于自己的活动过程来分析自己做出某种行为、决策以所产生的结果的过程,它包括对于活动的反思、活动中的反思和为活动反思三种成分。情绪衰竭:是职业倦怠的核心维度,也是阳明显的症状表现,特指丧失工作热情、情绪波动大,容易迁怒他人,感到自己的感情处于极度疲劳状态。

去人格化:指刻意在自身和工作对象间保持距离,对工作对象和环境采用冷漠、忽视的态度。

低个人成就感:指倾向于消极地评价自己,个人成就感降低,自我效能感下降,对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的评价下降,工作变得机械化且效率低下,缺乏适应性。新手型教师:主要指刚走上工作岗位1~2年的新教师或是在中小学实习的师范大学毕业生,他们的关注点更多地放在自我的生存方面。

专家型教师:指从教15年以上,具有教学专长的教师,他们具在丰富合理的知识结构、高效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敏锐的洞察力。

第四章学习心理导论

学习:指基于经验而导致行为潜能发生相对一致变化的过程。

言语信息:有关事物的名称、时间、地点、定义以及特征等方面的事实性信息。智力技能:运用符号或概念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能力。

认知策略:调控自己注意、学习、记忆和思维等内部心理过程的技能。

态度:影响个人对人、事和物采取行动的内部状态。

动作技能:通过身体动作的质量不断改善而形成的整体动作模式。

学习层级说:认为智力技能包括五种子技能,这些子技能按学习水平由低到高排列依次为:辨别—具体概念——规则—高级规则等智慧技能。

内隐学习:指有机体在与环境接触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获得了一些经验并因之改变其后某些行为的学习。

外显学习:类似于有意识的问题解决,是有意识的、作出努力的和清晰的、需要付出心理努力并按照规则作出反应的学习。

机器学习: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从研究人类学习行为出发,研究一些认识客观世界的基本方法,获取各种知识和技能,以对人类的认识规律进行探索,深入了解人类的各种学习过程,借助于计算机科学和技术原理建立各种学习模型,从而为计算机系统赋予学习能力。

真实的智力活动:指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和技能,而不浊常规地运用事实和程序,对具体问题、学习结果或陈述的细节进行探究。

学习科学:一个综合性研究领域,主要研究如何支持和促进人在整个生命历程中的学习活动,通过教学的、技术的和社会政策方面的创新来促进教育的改善。大脑特异化:不同脑区执行特定的功能的性质。

关键期:只在此期间,脑对某种类型的信息输入会产生反应,即在该时期,容易出现和培养儿童的某种能力,过了这个时期不难以形成。

可塑性:大脑是一个复杂而动态的系统,受学习训练以及各种经验等因素的影响,其结构和功能都会出现动态的修复或重组。

第五章行为学习理论

刺激:激活行为的事件。

反应:可以观察的对刺激的的回应行为。

经典性条件作用:一个新刺激替代另一个刺激与一个自发的生理或情绪反应建立联系。

无条件刺激:能够自动引起生理或情境反应的刺激。

无条件反应:无需任何训练和经验而自动出现的生理或情绪反应。

中性刺激:不会自动引起生理或情境的刺激。

条件刺激:条件作用形成后能够引起生理或情绪反应的刺激。

条件反应:条件作用形成后形成的对条件刺激作出的反应。

消退:条件作用形成后,由于没有无条件刺激的结合,机体对条件刺激的反应逐渐消失。

泛化:条件作用形成后,机体对与条件刺激相似的刺激作出条件反应。

分化:只对条件刺激作出反应,而对其他相似的刺激不作出条件反应。

高级条件作用:条件作用形成后,另一个中性刺激与条件刺激反复结合形成新的条件作用。

(桑代克的)联结主义:学习裨上通过尝试与错误的过程而自动形成刺激—反应联结,这种联结不需要以观念作中介。

效果律:在一定情境下产生满意效果的行为倾向于在这一情境中重复出现。

操作性条件作用:有意行为因其后果而增强或减弱的学习。

(操作性条件作用的)消退:消除强化从强化降低某一行为。

(操作性条件作用的)维持:减弱甚至停止强化后对行为的保持。

(操作性条件作用的)泛化:将所习得的行为、技能或概念从一个情境移到另一个情境中。

(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分化:知觉到先前刺激的差异并对这种差异做出反应。先前刺激:行为之前的事件。

线索:建立所需行为的刺激。

提示:紧跟线索之后线索对线索作出反应的提醒。

(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强化:能够增强反应率的后果。

后果:行为之后的事件。

强化物:跟随在行为之后能够增强行为再次发生的频率的事件。

正强化:通过呈现想要的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

负强化:通过消除或终止厌恶、不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

惩罚:能够减弱行为或者降低反应频率的刺激或事件。

I型惩罚:通过呈现呈现刺激来降低反应频率。

II型惩罚:任何一个中性刺激与一线强化盈利结合后自身获得强化效力的强化。普雷马克原则:用高频的活动作为低频活动的有效强化物。

一级强化:满足人和动物的基本生理需要的强化。

二级强化:任何一个中性刺激与一级强化反复结合后自身获得强化效力的强化。强化程式:强化出现的时机和频率。

连续强化程式:在每一个适当反应之后呈现一个强化的强化程式。

断续强化程式:只在有些而非所有反应之后呈现强化的强化程式。

固定间隔程式:历次强化之间的时间间隔是固定的间隔程式。

扇贝效应:在固定时隔强化程式中,个体的行为效率呈现出扇贝形曲线的变化趋

势,这种现象称为扇贝效应。

变化间隔程式:历次强化之间时间间隔是变化的间隔程式。

固定比率程式:历次强化之间学习者作出适当反应的数量是固定的比率程式。变化比率程式:历次强化之间学习者作出适当反应的数量是变化的比率程式。塑造:通过小步强化达成最终目标。

连续接近:将目标行为分解成一个个小步子,每完成一小步就给以强化,直到获得最终的目标行为。

顺向连锁:从第一步行为开始,每次只训练一步行为,从前往后将所有单步连接起来,最终使学习者获得整个复杂行为。

逆向连锁:从最后一步行为开始,每次只训练一步行为,从后往前将所有单步连接起来,最终使学习者获得整个复杂行为。

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提出的一种有关学习的理论,这种理论强调,学习是通过观察他人而进行的。

社会认知理论:班杜拉用来解释社会学习过程的理论,这种理论关注诸如信念、期望、记忆以及自我强化等认知因素。

交互决定论:班杜拉提出的对行为进行解释的一种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个人、环境和行为是相互影响、彼此联系的。

参与性学习:通过实做并体验行动后果而进行的学习。

替代性学习:通过观察别人而进行的学习。

观察学习:通过观察并模仿他人而进行的学习。

模仿:通过观察榜样而导致行为、思维和情感的变化。

直接强化:在模仿行为之后直接给出的强化,为学习者提供信息和诱因。

替代强化: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强化而受到强化。

自我强化:观察者依照自己的标准对行为作出判断后进行的强化。

第六章认知学习理论

格式塔学派:是20世纪早期产生于德国的一个认知学派,强调知识经验的整体性,认为人在认知活动中需要把感知到的信息组织成有机制整体,在头脑中构造组织一种格式塔(或称为“完形”)。

潜伏学习:指人或动物在无强化的条件下进行的学习。

编码系统:是指一组相互关联的、非具体性的类别。

认知结构:是指人关于现实世界的内在的编码系统,是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非具体性的类目,它是人用以感知、加工外界信息以及进行推理活动的参照框架。学科结构:指一个学科围绕其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基本态度和方法而形成的整体一般而论框架和思维框架。

发现学习:是指学习的主要内容未直接呈现给学习者,只呈现了有关线索或例证。学习者必须经历一个发现的过程,自己得出结论或找到问题的答案。

接受学习:是一种由教师引导学生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学习的主要内容基本是是以军政府的形式传授给学生的,是概念的同化过程,是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有意义学习: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符号所代表新知识能够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

惰性知识:即这样一种知识,本来可以应用到广泛的情境中,实际上却只应用在非常有限的情境中。

下位学习:又称为类属学习,是指将概括程度或包容范围较低的新概念或命题,归属到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括程度或包容范围较高的适当概念或命题之下,从而

获得新概念或新命题的意义。

上位学习:是指概念、新命题具有包容面或较高的概括中平,新知识一系列已有的观念包含于其下而获得意义。

组合学习:指能通过在新旧观念之间建立组合关系画理解新知识的意义的学习。讲授教学:又称为言语住处的学习,即以一种有组织、有意义的方式将知识讲授给学生,主要适用于意义的言语学习。

先行组织者:先于某种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引导性学习材料,用以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同化、理解新的学习内容。

学习层级说:每一级智力技能的学习要以低一级智力技能的获得为前提,最复杂的智力技能则是把许多简单技能组合起来而形成。

第七章建构主义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一种关于知识和学习的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生成意义、建构理解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常常是在社会文化互动之中完成的。

个体建构主义:建构主义的一种取向,强调学习是每个学习者基于原有知识经验进行的意义建构过程。

社会建构主义:建构主义的一种取向,强调学习是一个文化参与过程,学习者借助一定的文化支持来参与某种活动,在此过程中过程有关知识。

生成性学习:学习者通过主动生成信息的意义而进行的学习意义的生成是通过长时记忆中的知识与新信息之间的复杂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

认知灵活性理论:提出的一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重点解释了如何通过理解的深化促进知识的灵活迁移应用。他按照学习所达到地尝试和水平把知识获得分为初级和高级阶段。

初级知识获得:对于某一知识主题的入门性学习阶段,基本任务是知道一些重要的、基本的概念和事实,形成基本的理解。

高级知识获得:对于某一知识主题的高级学习阶段,学习者需要把握概念的复杂性,形成深刻的、灵活性的知识理解,并灵活地运用知识解决具体问题。

内化:把存在于社会中的文化变成自己后部分,作为心理工具来指引、掌握自己的各种心理活动。

自下而上的知识:指学习自己的日常生活、交往和游戏等活动中形成的直接经验,在人的学习中,这种知识从具体向概括发展。

自上而下的知识:指社会中的公共文化知识,在人的学习中,这种知识首先以语言符号的形式出现,由概括向具体发展。

分布式认知:指认知分布于个体内、个体间、媒介、环境、文化、社会和时间等之中。

分布式学习:是一种教学模式,它允许指导者、学习者和学习内容分布于不同的非中心的位置,使教与学可以独立于时空而发生。

活动理论:强调了活动在知识技能内化过程中的桥梁性作用。活动构成了心理的特别是人的意识的发生、发展的基础。而人的活动具有对象性和社会性。

情境性认知:强调学习、知识和智慧的情境性,认为知识是不可以有脱离活动情境而抽象地存在的,学习应该与情境化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认知学徒制:知识经验较少的学习者在专家的指导下参与某种真实性的活动从而获得与该活动有关的知识技能。

情境性学习:在情境化的活动中完成的学习,它包括四个基本特征:真实的任务、

情境化的过程、真实的互动合作和情境化的评价方式。

抛锚式教学:将学习活动与某种有意义的大情境持起钩来,让学生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进行学习。

支架式教学:教师或其他助涫者和学习者共同完成某种活动,为学习者参与该活动提供外部的支持,让位于学生的独立活动。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以人为本,研究整体的本性、经验与价值的心理学,也就是研究人的本性、潜能、经验、价值、意向性、创造力、自我选择和自我实现的科学。

外在学习:是单纯依赖强化和条件作用的学习,属于一种被动的、机械的、传统教育的模式。

内在学习:就是依靠学生内在驱动、充分开发潜能、达到自我实现的学习。这是一种自学的、主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模式。

有意义学习:指所互联网协议的知识能够引起变化、全面地渗入人格和人的行动之中的学习。

真诚一致:师生关系中,教师应该是一个表里如一,真诚、完整而真实的人。无条件的积极关注:是对一个人表示看重、认可、欣赏其价值,而且这种感受并不以对方的某个特点、某个品质或者整体的价值为取舍、为依据。

同理心:就是设身处地,感同身受。

第八章学习动机

动机作用:激发、引导、维持并使行指向特定目的的一种力量。

学习动机:是指引发与维持学生的学习行为,并使之指向一定学业目标的一种动力倾向。

需要:人体组织中的一种缺乏、不平衡的状态。

兴趣:一个人经常趋向于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力求参与某种活动并且有积极情绪的心理倾向。

诱因:能够激发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够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工刺激物。期待:指个体某件事情是否发生的主观预期。

外部动机:来自个体外部的激励,从事项活动的动机是作为达到某一结果的手段,如受到他人表扬。

内部动机:来自个体内部的激励,指进行某项活动是因为该活动本身带来的意义,如内驱力等。

认知内驱力:指要求了我、理解和掌握知识以及解决问题的需要。

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指个体因自己的胜任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附属内驱力:指个体为了保持长者们的行旅或认可而表现出把工作做好的一种需要。

需要层次论:马斯洛关于人的需要的理论,认为人的理论从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到最高级的自我实现的需要共分7个层次。

成就需要:希望出类拔萃的内部驱使力。

自我效能感:对自己完成某件事情的能力的信念。

归因:对一个特定行为发生原因的解释。

控制点:对个体而言,控制的来源所处的位置,内控或者外控的。

智力实体论:认为智力是固定的,与生俱来的,不能改变的。

智力增长论:认为智力是可以增长的,可以改变的。

学习目标:旨在增长技能,学习事物的目标。

表现目标:注重他人对自己表现的评价目标。

自我价值动机:保护和防御自我价值不受威胁以建立一个下面自我形象的倾向。自我决定:是一种关于经验选择的潜能,是在充分认识个人需要和环境信息的基础上,个体对行动所做出自由的选择。

合作型目标结构:只有其他人的目标达到,自己的目标才能一并达到。

竞争型目标结构:只有他人的目标没有达到,自己的目标才能达到。

个人化目标结构:学生认为自己的目标的实现与否和他人的目标完成没有任何关系。

习得性无助:即认为无论自己怎样努力,也不可能取得成功,因此便采取逃避努力、放弃学习的无助开为。

第九章知识的学习

知识:是人对事物属性与联系的能动的反映,他是通过人与客观事物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结构良好领域知识:有固定答案的知识。

结构不良领域知识:是指生活中比较复杂的知识,不是简单回答就能理解解决的知识。

陈述性知识:是能用词汇或者其他符号系统表述的知识:用来解释“是什么”的问题。

程序性知识:指“知道怎样做”的知识。

模式识别:指对特定的内部和外部刺激模式进行辨认和判断。

动作序列:指顺利执行、完成一项活动的一系列操作序列,它主要是对产和噶啊的动作项的学习。

条件性知识:用来确定何时、为何要应用陈述性和程序性知识,解决的是“什么时候,为什么”的问题。

显性知识: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表述的知识,通常用言语等人为方式,通过表述来实现的,所以又称为“言明的知识”。

隐性知识:指尚示被言语或其他形式表述的知识,是“尚示言明的”“难以言传的”知识。

命题:是意义或概念的最小单元。用于表述一个事实或描述一个状态,通常由一个关系或一个以上的论题组成,关系限制论题。

命题网络:两个或多个命题常常因为有某个共同的万分而相互联系在一起,从而构成了命题网络,或称为语义网络。命题按层次网络结构储存,相互在联系的信息组成网络。

表象:是人们头脑中形成的与现实世界的情境相类似的心理图像,是对事物的物理特征做出边疆保留的一种知识形式,是人们保存情境信息与形象信息的一种重要方式。

图式:是指在组织的知识结构,“是对范畴的规律性做出编码的一种形式,这些规律性既可以是知觉的,也可以是命题性的。”

脚本:即各事件发生的过程及其各过程间的关系的图式。

产生式:包含了“如果某种条件满足,那么就执行某种动作”的知识,它表明了所要进行的活动以及发生这种活动的条件。

概念:代表着事物的基本属性和基本特征,代表一类享有共同特性的人、物体、事件或概念的符号。

特征表理论:认为概念是由定义特征和概念规则两个因素构成的。定义特征是概

念的实例共同具有的特征。概念规则是指一些定义特征之间的关系或整合这引起定义特征的规则。概念规则有肯定、否定、合取、析取、关系等。

原型理论:认为概念是由原型和与原型有相似性的成员构成的。

原型:就是某一类别的最佳实例。

概念形成:同类事物的关键特征可以由学习者从大量的同类事物的不同例证中独立发现。

概念同化:就是利用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以定义的方式直接向学习者提示概念的关键特征,从而使学习者获得概念的方式。

概括不足:把属于这个概念本身的成员排队在外,人为缩小概念的范围。

过度概括:的情况,把不属于概念本身有成员包含进来,人为扩大概念的外延。概念关系图:它是一种用图表的形式表征知识的技术,是一中按照概念之间摧在的逻辑关系将一个概念和与其相互关联的其他概念组织在一起形成概念网络的教学策略或教学方法,其目的是使概念之间的关系可视化。

错误概念:或称为另类概念指与当前科学理论对事物理解相违背的概念。

概念转变:就是认知冲突的引发和解决的过程,是个体原有的某种知识经验由于受到与此不一致的新经验的影响而发生重大改变。

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

顺向迁移:先前的学习对后来的学习的影响。

逆向迁移:后来的学习先前学习的影响。

正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积极影响。

负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消极影响。

特殊迁移:是某一领域或课题的学习直接对学习另一领域或课题所产生的影响。非特殊迁移:则是指迁移匀生的原因还不明确,既可能是原理原则的迁移也可能是态度的迁移。

近迁移:指将所互联网协议的经验迁移与原初学习情境比较相似的情境中。

远迁移:指个体能将所互联网协议的经验迁移到与原初的学习情境极不相似的其他情境中。

低通路迁移:指反复练习的技能自动化的迁移。

高通路迁移:指有意识地将在某一情境下习得的抽象知识运用到新情境中。

形式训练说:假定人类大脑的许多区域哇个别许多不同的官能。某些官能如果受到训练,就自动地强化了其他官能的作用。

相同元素说:一种学习之所以能够对另一种学习产生影响,是因为两者有相同的元素。

共同要素说:也就是说在两种活动中有共同的万分才能发生迁移。不仅包括内容或实质上的相同,还包括程序的相同。

概括化理论:迁移发生的主要原因,不在于任务之间的表面相似性,而在于是否获得对有关知识的概括化地理解。

第十章技能的学习

技能:是指运用一定的知识,经过练习而获得的一种合乎法则的活动动作方式。动作技能:又称为运动技能和操作技能。它是指由一系列的外部动作心合理的程序组成的操作活动方式。

心智技能:又称为智力技能和认知技能。它是一种借助于内部语言在人脑中的程序组成的操作活动方式。

专门心智技能:是为某种专门的认知活动所必需的,也是在相应的专门智力活动

中形成发展和体现出来的。如默读、心算、打腹稿等。

一般心智技能:是指可以广泛应用于许多领域的心智技能,它是在多种专门心智技能的基础上经过概括化而形成发展起来的,如观察、分析、比较等。

粗大技能:是指运用大肌肉,而且经常要涉及整个身体,例如游泳、打球、跑步等。

精细技能:主要局限在狭窄的空间内进行并要求较精巧的直辖市动作,主要表现为腕关节和手指运动,例如穿针引线、写字、弹钢琴等。

连贯技能:指以连续、不间断的方式完成一系列动作如说话、打字、唱歌等。动作之间没有明显的楞以直接感觉出来的开端和重点,一般持续的时间较长,当然这种连续性他会对任务进行不断地调整。

不连贯技能:通常是对特定的外部刺激做出的特定的运动,具有可以直接感知到开端和终点,完成这种技能,时间相对短暂,例如挪动棋子、倒水等。一般是由突然爆发的动作组成。

封闭性技能:是一种完全依赖内部肌肉反馈作为刺激指导的技能。这种任务闭着眼睛也能完成。例如在黑板上徒手快速画一个大圆。

开放性技能:主要依赖于周围环境提供的信息,正确地感知周围环境灰飞烟灭运动调节的重要因素。例如打球等。

认知阶段:练习者要净组成某种动作技能的活动方式反映方式反映到头脑中而形成动作映象,并能自己的任务水平进行估计,明确自己能够做的如何。

联系的阶段:就是对各个独立的步骤进行合并或者“组块”,以形成更大的单元。自动化阶段:整个程序的完成不用经过刻意的注意。这是技能形成的最后阶段。动作程序图式:是一种关于动作程序的认知结构,它是通过多次练习在头脑中形成的,在相似情境的激发下就会自动地调节以控制人的行为。

练习曲线:是指在连续多次的练习过程中所发生的动作效率变化的图解。

高原现象:它表现为练习曲线保持在一定的水平而不再上升,或者甚至有所下降。

第十一章问题解决的学习与创造性

问题:是指这样一种情境:个体想做某件事,但不能马上知道完成这件事所需采取的一系列行动。每一个问题都必然包含以下3种成分:给定信息、目标和障碍。结构良好问题:就是那些具有明确的初始状态、目标状态、或是解决方法的问题。结构不良问题:也就是那些没有明确的初始状态、目标状态、或是解决方法的问题。

问题解决:是指问题解决者面临问题情境而没有现成方法可以利用时,将已有情境转化为目标情境的认知过程。

试误说:认为问题解决是由刺激情境与适当反应之间形成的联结构成的;这种联结是通过尝试错误逐渐形成的。

顿悟说:认为人遇到问题时,会重组问题情境的当前结构,以弥补问题的缺口,达到新的完形,从而联想起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

操作:把一种问题状态改变成另一种问题状态的操作称之为操作方法。

问题空间:指一系列问题状态和转变问题状态的操作方法的组合,它也是对问题构成的一个表征。

算法式:指奖达到目标的各种可能的方法都算出来,它保证成功但费时又费力,有时在实际中甚至不可能实现。

启发式:根据目标的指引,试图不断地将问题状态转换成与目标状态相近的状态,从而试探那些只对成功趋向目标状态有价值的操作方法。

手段—目的分析:就是把大的目标状态分成一个一个的小目标,然后进行操作方法(手段)搜索,逐渐减少当前问题状态与目标状态之间的差异。

功能固着:指一个人看到某一制品有一种惯常的用途后,就很难看出它的其他新用途,如果初次看到用途越重要,就越难看出其他用途。

反应定势:有时也称定势,指最熟悉的方式作出反应的倾向。

酝酿效应:有时候学习者尽力去解决一个复杂的或需要创造性思考的问题时,无论多努力,还是不能解决问题。在这种时候,暂时停止对问题的积极探索,可能就会对问题解决起到关键作用。这种暂停就是酝酿效应。

批判性思维:即通过逻辑、系统地检查问题、证据以及解决方案来对结论进行评估。

创造性思维:是思维活动的高级过程,是在个人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发现新事物、创造新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发散思维:就是产生尽可能多的观点和答案的能力。

聚合思维:即确定一个惟一答案的能力。

流畅性:是指在限定时间内产生观念数量的多少。在短时间内产生的观念多,思维流畅性大;反之,思维缺乏流畅性。

灵活性:是指摈弃以往的习惯思维方法而开创不同方向的能力。

独创性:是指产生不寻常的反应和不落常规的能力,此外还有重新定义或按新的方式对所见所闻加以组织的能力。

脑激励法:其核心思想就是把产生班评价想法区分开来。其基本做法是:教师先提出问题,然后鼓励学生快速联想寻找尽可能我的答案,不必考虑该答案是否正确,教师也不作评论,一直到所有可能想到的答案都提出来了为止。

分合法:是戈登1961年提出的一套团体问题解决的方法,其核心思想是“把原本不相同、不相关的元素加以整合”,即“使熟悉的事物变得新奇”和“使新奇的事物变得熟悉”。

自由联想技术:郰教师提供一个刺激,让学生以不同的方式自由反应。学生从已学知识、已有经验出发,运用联想技巧,去寻找并建立事物间新奇而定罪有意义的联结关系。教师对于学生所提的看法或意见,不予建议或批评,完全让学生依据自己的方式自由提出各种不同的想法及观念。当学生提出独特的、少有的构想时,教师则进行鼓励。

第十二章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

资源管理策略:是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环境和资源的策略,有助于学生适应环境并调节环境以适应自己的需要,对学生的动机具有重要的作用。

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具体的说,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对思维和学习活动的知识和控制。弗拉维乐认为元认知具有两个独立但又相互联系的成分:(1)对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观念;(2)对认知行为的调节和控制。

情节记忆:是对生活是经历的情景的回想,一般以表象形式存储。

语义记忆:就是信息的存储意义,它包括了事实、概念和概括化的信息、原理、规则及其使用、解决问题的技能和学习策略等。

过程性记忆:是指如何做,与“知道什么”相对,骑车、打字就是保持在过程性记忆中的技能,是刺激—反应配对的组合。

认知策略:是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有助于有效地从记忆中提取信息。包括复述、精细加工和组织策略。

元认知策略:控制着自信的流程,监控和指导认知过程的进行,包括计划策略、监控策略和调节策略。

自我调节学习: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于20世纪70年瓦提出,指学习者积极激励自己并且积极使用适当的学习策略的学习。它不仅可以被看作一种动态的学习过程,也可以被视为一种相对稳定的学习能力。

复述策略:指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注意在学习材料上的策略。

侄摄抑制:当先前所学的信息和相似的新信息混在一起时,就会遗失的现象。前摄抑制:当前所学的信息干扰了后面信息的学习的现象。

前摄促进:之前学习某件事对之后学习类似的事有促进作用。

倒摄促进:后面所学的信息有助于先前信息的学习。

过度学习:指学习到了掌握水平,并没有停止学习而继续一段时间,能增强学习效果的保持。

精细加工策略:指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

记忆术:指一种通过给识记材料安排一定的联系以帮助记忆,并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

位置记忆法:是一种传统的记忆术。它是通过与你熟悉的某种地点顺序相联系起来记忆一些名称或者客体顺序的方法。

组织策略:指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也就是以金字塔的形式呈现材料的要点。列提纲:指以简要的语词写下主要和次要的观点,也就是以金字塔的形式呈现材料的要点。

元认知计划策略:指根据认知活动的特定目标,在一项认知活动之前计划各种活动预计结果、选择策略,想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预估其有效性。

元认知监控策略:指在认知活动的实际过程中,根据认知目标及时评价、反馈自己认知活动的结果与不足,正确估计自己达到认知目标的程度、水平;并且根据有效性标准评价各种认知行动、策略的效果。

元认知调节:指根据对认知活动结果的检查,如发现问题则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根据对认知策略的检查,及时修正、调整认知策略。

时间管理策略:就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合理安排时间,帮助的行为。

学业救助策略:当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向他人请求帮助的行为。

执行性救助:学习者面临自己不能解决的学习困难时,请求他人“替”自己解决困难。

工具性救助:学习者遇到学习困难时,借助他人的力量以达到自己解决问题或实现目标的目的。

PQ4R方法:是由托马斯和罗宾逊提出的,一种非常有次的能帮助学习者理解和记忆的学习技术,PQ4R代表预览、设问、阅读、反思、背诵和回顾。

直接教学:指教师以尽可能直接的方式把事实、规则和动作序列传达给学生的过程,主要由激发、讲演、练习、反馈和迁移等环节构成。

交互式教学: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朗和帕林斯卡提出的,指教师和学生轮流承担教的角色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旨在教学总结、提问、澄清和预测四种策略。脚本式合作:模式是由丹瑟洛提出的,指学生两两配对进行学习的方式,轮流

概括所学的材料的学习活动。

第十三章品德的形成

品德或道德品质:是指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形成和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固的特征。

道德:就是依靠舆论力量和内心驱使来支持的行为准则的总和。

对偶故事法:通过向被试讲述包含着道德价值内容的故事,它们以对偶道德故事为主,成对出现,来让被试判断研究者所涉及哪些行为类型。

道德两难:在模棱两可的情境下,无论如何做出决定都不是明确的、完全符合道德要求的。

无律道德阶段:儿童以“自我中心”来考虑问题,对许多道德规范尚无明确的认知和体验,行为直接受行为结果支配,其行为不能归人具有道德意义的阶段。他律道德判断阶段:服从外部规则,接受权威指定的规范的道德认知阶段。

自律道德阶段:根据已有主观价值进行判断的道德认知阶段。

本我:是弗洛伊德品格结构中最原始的、与生俱来的、无意识的结构部分。它由先天的本能、基本欲望所组成,本我遵循快乐原则。

自我:是弗洛伊德品格结构中意识部分是出生后获得的,介于本我与超我之间,其功能是在实现环境中寻求满足。

超我:是弗洛伊德品格结构中最上层的代表道德和良心的部分,是在社会化过程被决塑造而成的,具有管制或压抑本我冲动而使之合于社会规范的功能。

自居作用:儿童以成人为榜样,建立了自己所仰望的一种理想的自我。

内疚:严厉的超我和附属的自我之间的紧张,它作为一种惩罚的需要而表现出来。良心:个人对自己应负的社会义务和社会责任的主观认识,是人的自我意识在道德方面的表现。

移情:就是对事物进行判断和决策之前,将自己处在他人位置,考虑他人的心理反应理解他们的态度和情感的能力。

亲社会行为: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的那些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一切积极的、有社会责任感的行为,如助人、分享、谦让、合作、自我牺牲等。

模仿学习:以仿榜样的行为方式或行为模式进行学习的一种方式。

抗拒诱惑:就是在具有诱惑力的情境之下,个人能依据社会规范的禁忌,对自己的愿望、冲动等行为倾向有所抑制,使自己在行为上不致做出违犯社会规范的行为。

赏罚控制:是社会学习理论关于道德行为的重要概念,就是运用赏罚的办法,如当道德行为合乎预期标准时,给予奖赏,以其同样情境重现时出现同样的行为;当道德行为不合预期标准时,给予惩罚,以使学生从害怕惩罚而学习逃避惩罚,从而建立道德。

案例研究法:是发展道德推理技能和能力的一种实际活动。它从关于具体行为的各种决策开始,从中归纳出相关的原则和价值范围。先给学生一个假设的情境,然后让学生根据他们的观点考虑这个问题,并要求他们就这一情形推断,如果他们遇到相类似的决策情境,会如行行动。

角色扮演:是一种使人暂时置身于他人的社会位置,并按这一位置所要求的方式和态度行事,以增进人们对他人社会角色及自身原有角色的理解,从而更有效地履行自己的角色的心理学核技术。

第十四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

行为目标表述法:是梅杰开发的一个非常有影响的表述教学目标的系统。梅杰认为教学目标应当描述学生显示他成就时所做的事情和你是怎样知道他在做这些事的;一个好的目标具有预期的学生行为、行为发生的条件、行为标准等三个部分。

认知目标表述法:是格栏伦德提出的一个教学目标表述方法。他认为,教师应当最先以一般的术语表述一个教学目标,然后,列举一些样例行为加以进一步明确,这些样例行为能为学生提供是否达到目标的依据。

行为—内容矩阵表:是将所期望的学生行为和课程内容整合起来的一种教学目标设计形式。

任务分析:是将目标化成各级任务、再将各级任务逐级划分成各种技能和子技能的过程。

教学模式:是反映特定的教学理论的,为达到一定教学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教学形式、策略的模式化的教学活动结构。

直接教学:是以学习成绩为中心、在教师指导下使用结构化的有序材料的课堂教学。

探究学习:是指学生依照科学研究的过程来学习科学内容,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研究方法,获得科学研究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

探究训练模式:由萨奇曼提出,重在训练学生通过收集事实来建立理论的科学思维能力,并教给学生一些学术研究技巧和语言,教会学生调查和解释异常现象。基于问题学习:是指一种让学生通过解决不一定具有正确答案的真实性问题而获取知识的教学,是由教学和解决问题的活动构成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

合作学习:是一种结构化的,系统的教学策略由2~6名能力各异的学生组成一个小组,以合作和互助方式从事学习活动共同完成小组学习目标,在促进每个人的学习水平的前提下,提高整体成绩,获取小组奖励。

个别化教学:是为了适合个别学生的需要、兴趣、能力和学习进度而设计的教学方法。个别化教学并不意味着独自学习。

程序教学:是指一种能让学生以自己的速度和水平,水平我教学性的材料的个别化教学方法。

直线式程序:是指程序材料以一种直线方式呈现,学完一步进入第二步,所有的学习者都以同样的顺序学习这些材料的程序教学。

分支式程序:是指程序材料以各项可选的路径来呈现,学生的反应决定了后面学习路径的程序教学。

掌握学习:是通过强调学生掌握具体学习目标和矫正性教学来让学生学习材料直到掌握为止。

独立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校内的资源,学习某一主题。

适应性教学:有时也称之为适应性教育,在以下两水平上表现出适应性:(1)发展学生的能力和学习技能;(2)改变教学环境以便与个体的能力和学习技能相一致。

个别辅导:包括同伴辅导、成人辅导和模拟一对一教学情景的个别化教学程序。教学媒体:是教学信息的载体。学校中的教学媒体一般包括非投影视觉辅助、投影视觉辅助、听觉辅助、视听辅助、综合操作媒体等。

认知负荷:是指一项具体任务的执行给个体认知系统所施加的负荷。

计算机辅助教学:是指使用计算机作为一个辅导者,呈现信息,给学生提供练习所学东西的机会,评价学生的成绩以及提供额外的教学。

第十五章课堂管理

课堂管理:指教师为了有效利用时间、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减少不良行为而采取的各种活动和措施。

投入时间:是学生高效地完成学业所花的时间。

学业学习时间:指在提问和回答期间,教师让学生对他们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说明和反映。

团体警觉:指在讲演和讨论其间,老师用来鼓励学生保持注意力的提问方法。参与结构:是指规定在不同的活动中如何参与教学活动的规则。

程序:是一个活动的步骤,它描述了如何参与课堂活动。

规则:是一些条文,规定了课堂中期望的和禁止的行为,在课堂中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

明察秋毫:指老师要让学生知道,他注意到了课堂里发生的每一件事,甚至没漏下任何一件。

一心多用:指同时跟踪和监督几个活动。

关注整体:指使尽量多的学生投入到班级活动中,而避免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两个学生身上。

转换管理:指使课和全班学生能够顺利的完成过渡、有适当而灵活的进度、能够多样化地变换活动。

行为矫正:系统地应用先前刺激和后果来改变和改变行为。

以家庭为背景的强化:指把学生在学校的行为报告给家长,家长提供奖励。

集体绩效系统:是根据集体成员的行为对整个集体进行奖励的一种强化体系。

第十六章学习评定

学习评定:指老师通过搜集学生在课堂中的信息、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判断和决策、并制订出最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计划的过程。

课程本位评定:简称CBA,是以课程内容为依据、使用标准参照测验进行的评定,是特殊教育领域里使用得阳为广泛的评定模式。

诊断评定:在教学开始进行前用于了解学生对新学习任务的准备状况,确定学生当前的基本能力和起点行为的评定方法。

形成性评定:通常在教学过程中实施,使得教师能够了解到学生学习进展情况,又称进步评定或进展评定。

总结性评定:是针对一个完整的教育过程的总体功能进行测定,又叫终结性评定。通常在一门课程或教学活动结束后进行,如一个单元、章节、科目、学期结束时举行。

常模参照评定:指评定时需要把学生的成绩与其所在团体或常模团体进行比较,根据个体在团体中的相对位置来报告评价结果。

标准参照评定:是基于某种特定的标准,来评价学生对与教学密切关联的具体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可以用来判断学生是否需要更多的指导。

信度:反映的是评定的可靠性,即多次评定分数的稳定、一致的程度。

效度:指的是测量的正确性,即一个评定在何种程度上测量了它想测的东西,并且在何种程度上允许对学生的技能和能力进行适宜的概化。

标准化测验:指由专家或学者们所编制的适用于大规模范围评定个体心理特征水平的测验。

教师自编测验:是由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和测验目的,自己编制的测验,是为特定的教学服务。

客观题:具有良好的结构,对学生的反应限制较多。学生的回答只有驿、错之分,教师评分就只可能是得分或失分。包括选择题、匹配题、是非题、完形填空等。主观题:要求学生自己组织材料,并采用合适的方式表达陈述出来。教师在评分时,对学生折回答需要给出不同量的分值,而不仅仅是满分或零分,包括论文题等。

选择性反应题:指题目呈现给学生一系列项目,要求学生从中选择出正确答案。包括选择题、匹配题、是非题等。

构造性反应题:指要求学生必须自己构造出答案的测试题目。包括完开填空和论文题等。

真实性评定:指要求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展示应用在学校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来完成一些实际操作的评定方法。

案卷分析:按照一定标准收集学生认知活动的成果以评价学生的成就的方法。操作评定:通过编制和实施真实情景的问题解决题来考查学生高级思维技能和创造性能力的评定方法。

当代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当代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及其研究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学生心理,教师心理。(P4) 二、教育心理学的作用:(P6) (1)理论意义:探索人类心理和意识奥秘的心理学已经成为当今重要的学科之一。教育心理学从教育过程这一侧面对一些心理规律进行探索,为心理学理论研究做出贡献。教育心理学中也同样存在大量的未知领域。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教育学的理论发展起重要作用。对人类学习过程的了解还将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有益的理论指导。 (2)教学实践意义:提供学与教系统的理论知识和科学研究成果,帮助教师指导和评价自己的教学;提供各种研究方法和角度,帮助教师解决实际的课堂问题。 三、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P9) 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发展时期(20世纪20-50年代末) 成熟时期(20世纪60-70年代末) 深化拓展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四、教育心理学采用的研究方法(P14) (1)观察法:指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 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 发展的规律性。 (2)调查法:是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间接的搜集研究对 象有关的现状及历史资料,从而弄清事实,通过分析, 概括等方法发现问题,探索教育规律。 (3)教育经验总结法:是依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按照 科学研究的程序,分析和概括教育现象,揭示其内在联 系和规律,使之上升为教育理论的一种教育科研方法。 五、什么时候成为独立学科 1903年 第二章学生心理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P31)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前运算阶段(2-7岁)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形式运算阶段(11岁至成人) 二、影响发展的因素(P34) (1)成熟 (2)练习和经验 (3)社会性经验 (4)平衡化 三、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观(P38) 在他看来,心理发展是人体的心理自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

心理学英语词汇

心理学英语词汇 A B 白质:White Matter 胞体:Cell Body、Soma 边缘系统:Limbic System 布洛卡区:Broca's Area C 测验法:Measurement Method 刺激:Stimulus 程序学习:Programmed Learning 初级运动区:Motor Area D 大脑皮层:Cerebral Cortex 呆小症:Cretinism 电刺激:Electrical Stimulation 电子:Electron 顶枕裂:External Parieto-Occipital Fissure 顶叶:Temporal Lobe 定位:Localization 定位说:Localization Theory 动机:Motive 动作电位:Active Potential 多巴胺:Dopamine E 额叶:Frontal Lobe F 发展心理学: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反射:Reflex 反射弧:Reflex Arc 反应时间:Reaction Time 副甲状腺:Parathyroid Gland 副交感神经系统:Para-Sympathetic System G 高分辨率脑磁图:Magnetoencephalography,MEG 割裂脑:Split-Brain 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 Psychology 个案法:Case Method 个案研究:Case Study 工程心理学:Engineering Psychology 功能性核磁共振脑成像技术: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 构造主义:Structuralism 观察法:Observation Method 官能:Facult 管状神经系统:Tube Nervous System 过程:Process

教育学基础311重点总结

一. 教育目的和教学目标的关系 教育目的是预期的教育结果,是国家,家长,教育机构,教师对培育什么样的人的总的要求。广义的教育目的还包括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等。教育目的是教学的总方向,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教育评价的根本标准。教学目标是在某一阶段(如一节课或一个单元)教学过程中预期达到的具体结果,是教学工作的依据和评价标准。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这是确保教学有效的基本条件,但是今年仅有具体的教学目标,没有总的教育目的作为指导,教学工作就会失去意义和方向。二.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建构主义的区别 两者都认为知识是个体对经验的建构,但是在知识的实质以及知识的建构过程方面,两人仍存在明显的理论上的差异。皮亚杰的将建构观称为认知或个体的建构主义。认知建构者认为,知识以心理结构的形势存在在学生的头脑之中,这种知识是通过同化,顺华等过程为个体所建构起来的。维果茨基的知识建构则成为社会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在得以内化之前,以各种社会化工具的形式存在于社会之中,而知识的内化则是个体与社会环境互动的结果。 三. 什么是道德体谅模式 体谅模式是英国学者麦克费尔等人创建的一种侧重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德育模式。该模式强调德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技能,引导学生学会体谅,学会关心。该模式通过使用一套包含大量社会情境问题的教材《生命线》,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进行道德学习。 四. 简要比较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的异同点 共同点:三者都是以学科为中心的综合课程 不同点:三者对学科之间的知识的综合程度不同。相关课程吧两门以上学科知识综合在一门课程中,但不打破原来的学科界限,融合课程打破了学科界限,把有着内在联系的不同学科知识合并成一门课程,广域课程将各科教材依性质归到各个领域,再将同一领域的各科教材加以组织和排列,进行系统的教学,与相关课程,融合课程相比,其综合范围更加广泛。 五. 美国进步教育运动衰落的原因 1.美国进步教育运动未能与美国社会的持续变化始终保持同步,未能较好的适应美国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2.进步教育理论和实践存在局限性,如:过分强调儿童自由,忽视社会和文化发展对教育的决定与制约作用。 3. 改造主义教育和一些保守主义教育流派的抨击与批判,加速了进步教育的衰落。 六. 参与式观察的优缺点 优:便于了解到真实的信息。便于获得较为完整的资料。便于进行多次观察 缺:易受观察者的主观影响。观察的样本数小,观察结果的代表性不强。 七. 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和影响因素 基本过程: 理解与表征阶段:将问题的情境转化为某种内部的心理结构,或者说形成某种问题空间寻求解答阶段:在问题的表征阶段,个体有可能凭借与之熟悉的问题直接提取相应的策略来解决现有的问题,若无这种经验,个体便不得不制定计划,如建立解决问题的子目标层级,或选择相应的解决策略。 执行计划或尝试某种解答阶段:在对问题作出表征并选择好某种解决方案后,个体要执行这一计划,尝试解答。 评价结果阶段:在选择并运用某种解题策略之后,个体应对这一策略运用的结果作出评价,这一过程包括检查与答案相一致或相矛盾的地方。

当代教育心理学复习题

第一章绪论 1、什么是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与学情境中人的各种心理活动及其交互作用的运行机制和基本规律的科学。 2、简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阶段。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西方: 冯特桑代克 美国的桑代克——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于1903年出版《教育心理学》一书。1913—1914年发展成为三大卷《教育心理学大纲》 俄国:乌申斯基于1868年出版《人是教育的对象》,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卡普杰列夫于1877年出版《教育心理学》一书。 这一时期的教育心理学并没有形成自己的体系。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50年代末) 西方:①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不断扩大②学习理论是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③没有形成独立的理论体系 前苏联:①注重理论观点的探讨维果茨基《教育心理学》、布隆斯基、鲁宾斯坦②重视结合教学与教育实际进行综合性研究③对西方教育心理学和学习心理学进行全面否定我国:20世纪初,出现第一本《教育实用心理学》,房东岳翻译的日本小原又一著。1924 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50年代学习和介绍苏联 三.成熟时期(60年代—70年代) 西方:①内容日趋集中,初步形成理论体系②注重为学校教育实践服务 前苏联:①对西方教育心理学的态度发生变化,由排斥到亲近②日趋与发展心理学相结合③注重理论方面的探讨,发展了自己的学习理论④没有形成独立的理论体系 我国:("文革")中断 四.深化拓展时期(20C80年代以后) ①各理论派别分歧越来越小,东西方相互融合 ②更加注重与教学实践相结合 我国:复苏繁荣1980年,潘菽《教育心理学》 第二章教育与心理发展 1、什么是心理发展?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胚胎期到出生,一直到死亡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有次序的心理变化过程。 2、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 1、教育对学生的心理发展起主导作用 2、教育必须以学生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为依据 3、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有哪些?基本观点是什么?对学前教育有何启示?

外语教学心理学

名词解释 1.动机:是促进达到目的的动因,通常产生于某种需要。 2.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也是人类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识记、保持、再认和重现是记忆的基本过程。 3.复用:在心理学上复用指的是在记忆中再现某种材料,也就是在没有言语信息输入的情况下主动地再现材料。 4.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等人提出的社会学习理论,采纳行为主义的塑造原理,更主张人类进行的大量学习是通过观察别人的 熟练反应,然后再努力模仿示范者的反应才完成的。 5.前摄抑制:指先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的材料的保持所产生的干扰作用。 6.倒摄抑制:指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的材料的保持所产生的干扰作用。 7.随意注意:是具有自觉地目的,而且要求作一定的意志努力的注意。 8.词汇检索:是人脑中存在着类似词典的内部词汇,从记忆中寻找提取这些词汇的信息。 9.智商:心理年龄(MA)与实际年龄(CA)之比。 10.图式:是皮亚杰用于人们为对付环境中各种特殊情境而发展的思维结构,构成可能有组织或有结构的行为型的认知能力。 11.技能:是顺利完成某种任务的活动方式,包括心智活动方式。 12.知识:是以经验或理论的形式存在于人脑中的对客观现实认识的结果,反映客观事物的属性与关系。 13.语法教学的归纳法:归纳的过程即由特殊到一般的过程。采用归纳法进行语法教学,在学习者就特定结构的使用进行练习之 前,先让他们接触一定数量的实例,使从中概括出该结构的有关规则。通常进行大量练习应用 所学语法规则。 14.感觉记忆:指感知停止后瞬间即逝的记忆,是将进入的感觉信息保持到某类型被认知的系统。 15.语感:在心理学上应属于被称为理智感的情感范畴。应理解为对语言的感性反映。语言联系和关系的所有这些感性反映形式 构成巨大而复杂的感性复合体,这便是语感。 16.气质:是个性心理的重要特征之一,表现于心理过程的速度和稳定性、心理过程的强度,以及心理活动的指向性特点(外倾 或内倾)。 17.命题:是句子的储存方式,也是句子记忆的基本单位,是关于一个或几个概念的判断。由一个谓语和数个中项组成。 18.同化:是按信息与现有图式一致的方式提取和解释新信息的过程。 19.调节:是改变图式使之更好地符合现实世界的过程。 20.意理识记:是通过对材料的理解进行的识记,基本条件是对材料的理解。 21.即时记忆广度:短时记忆的有限容量称为即时记忆广度。 22.遗忘的干扰说:这种解释认为,由于记忆痕迹受到内外因素的干扰,引起相应的神经抑制过程,呈现遗忘现象。一旦抑制过 程解决,记忆仍能恢复。 23.习得:在自然的交际情景中使用语言而发展语言能力。 24.词汇的习得:词在人的长时记忆中储存并随机取用。 25.再现:(亦称重现或回忆)指过去经历过而当时并未呈现的刺激,在脑中重新呈现出来的记忆过程。 26.情感:人对现实世界各种事物所抱的不同态度和不同体验。 27.内部言语:维戈茨基认为初始的“思想”与最后的外部表述之间有一个必要的中间环节,是把内部的主观意思转化成外部扩 展性言语意义系统的一种机制。 28词素:是语言最小的意义单位,可由一个或多个音节构成。 29引发行为:(即应答性行为)是由已知的刺激所引发的的反应 30第一信号:巴甫洛夫把客观世界一切直接作用于机体的刺激物称为第一信号 31第二信号:言语中的词也可以成为条件信号,作为特殊的刺激物,标志着某 一事物,成为这一事物的信号。巴甫洛夫把这种信号称为第二信号 32分析性阅读:分析性阅读伴有对材料的全面分析,必要时还使用翻译,从而 推理地间接理解文字材料 33综合性阅读:是一种要求不经意翻译直接理解的阅读 34有意识记:亦称“随意识记”,指具有预定目的,按一定方法、步骤,经必要

当代教育心理学考试核心

当代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定量研究:又称为“量化研究”“量的研究”,它重在对事物可以量化的特性进行测量和分析,以检验研究者的理论假设。 质性研究:又称为“质的研究”,是指研究者参与到自然情境之中,采用观察、访谈、实物分析等多种方法收集资料,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采用归纳而非演绎的思路来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实际互动来理解和解释他们的行为。 行动研究方法:是指在教育情境中由教育情境的参与者(包括教师及其同事、学生、专业研究者)单独或者共同进行的以提高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和教学质量为目的的反省研究。 简要叙述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什么?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通过科学方法研究学与教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的科学,它是应用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包括包括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学生心理和教师心理四大部分容。 说说学与教过程的模式 学与教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种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在这一模式中,学生、教师、教学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方面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学习与教学及其评价/反思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 第二章 图式:是指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的环境中由于重复而引起的迁移或概括。顺应:个体在其原有认知结构或行为模式以不能使新的经验同化时,便调整原有认知结构或行

为模式,以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 最近发展区:指一定的已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与即将到达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 化:指外部的东西转化为部的东西,把客体的东西转化为主体的东西。维果茨基认为,高级的心理机能来源于外部动作的化。 场依存性:基本上倾向于依赖外在的参照(身外客观事物)的一种认知风格。 场独立性:基本上倾向于依赖在的参照(主体感觉)的一种认知风格。 反思型:能够做出缓慢但仔细而准确反应的一种认知风格。 冲动型:能够做出快速但不准确反应的一种认知风格。 说说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观。他的理论对教育有何启示? 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复杂学习环境和真实的任务;强调社会协商和相互作用;主用多种方式表述教学容;主理解知识建构过程;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强调学习者的自主性、能动性,强调学习者主动发现问题、主动收集、分析、梳理有关资料,主动进行意义的建构。学习意义的获得,是每个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更重要的是包含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学习过程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是新旧知识经验之间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也就是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之间互动的过程。与以往的学习理论相比,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体现出来三个重要倾向,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学习辅导(1-3章)【圣才出品】

第1章教育心理学及其研究 1.1复习笔记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与作用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通过科学方法研究学与教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的科学,它是应用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教育心理学的知识正是围绕学与教的相互作用过程而组织的,包括学生心理、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和教师心理四大部分内容。 1.学习与教学的交互模式 学习与教学的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由学习、教学和评价/反思3种过程交织在一起,涉及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5种要素。如图所示: 2.学习与教学因素 (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素,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的过程。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3)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信息。 (4)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和表现形式,帮助师生传递信息。

(5)教学环境分为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前者影响教学过程,后者关系到学生的情感、社会性发展及认知发展。 3.学习与教学的过程 (1)学习、教学、评价/反思3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2)学生个体因素如学生投入和学习策略,社会情境因素如学校氛围和社会家庭影响都会影响中小学生的学业成就。 (二)教育心理学的任务 1.描述和测量 通过对学习与教学行为的描述和测量来界定本领域的概念,是进行学习和教学实证研究的基础。 2.理解和说明 旨在理解观察到的学习和教学行为,并找出这些行为的原因。 3.预测和控制 运用测量工具与相关理论对学习和教学行为进行预测和控制。 (三)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1.提供学习与教学的理论和研究,帮助教师指导和评价教学行为。 教育心理学能够提供学习与教学系统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成果,指导教师做出有效的教学决策。 2.提供研究视角和方法,帮助教师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不仅要学习并应用教育心理学知识和技能,而且要不断反思自己的实践,总结经验。教学需要因人因时因地而宜。一条行之有效的教学原则和方法,也需要根据不同学生、情境和内容而做出相应的变化。

教育心理学第六章习题

第六章知识的学习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由于反映活动的形式不同,知识可以分为( )。 A.感性知识、理性知识 B.具体知识、抽象知识 c.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 D.方式方法知识、普通原理知识 2.程序性知识的运用是指( )。 A.解决“是什么”的问题 B.解决“怎么办”的问题 C.解决“怎么样”的问题 D.以上都正确 3.瞬时记忆的贮存时间大约为( )。 A.0.25~2秒 B.0.2~25秒 c.2秒到1分钟D.5秒到2分钟 4.短时记忆的容量有一定的限度,其平均数量为( )个组块。 A.6~2 B.6~1 C.7+1 D.7+2 5.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序,知识学习可以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 )。 A.公式学习 B.命题学习 c.原理学习 D.推理学习 6.以下选项中哪一个属于程序性知识?( ) A.关于企鹅的定义 B.某个明星的个人资料 C.名人的自传 D.产品的使用说明书 7.知识的同化反映的是新旧知识的( )。 A.改造性 B.累积性 C.矛盾性 D.对立性 8.小章原来认为“教学心理”就是研究知识掌握和技能形成的,后来要让他认识到“认知策略”的学习也是教学心理研究的内容之一,这是( )。 A.并列结合学习 B.类属学习 c.下位学习 D.上位学习

9.研究表明,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表现为( )。 A.时快时慢 B.不快不慢 C.先慢后快 D.先快后慢 10.在学过正方体、长方体等形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后,学习一般柱体的体积 计算公式,属于( )。 A.并列结合学习 B.类属学习 c.下位学习 D.上位学习 11.在教学中讲授“果实”概念时,既选可食的果实,又选不可食的果实 (如棉籽等),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准确地掌握“果实概念”。这是运用了( )。 A.正例与反例配合法 B.变式法 C.比较法 D.直观法 12.可以被称为工作记忆,在信息加工系统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 )。 A.长时记忆 B.有意记忆 C.感觉记忆 D.短时记忆 13.学习新信息对已有旧信息的抑制作用叫( )。 A.前摄抑制 B.倒摄抑制 C.消退抑制 D.超限抑制 14.叶咩往利用认知缗陶中原有的断勰稳涞学习新的刊翊既舶9学习模式戥 )。 A.并列结合学习 B.类属学习 c.下位学习 D.上位学习 15.到工厂进行参观访问属于( )。 A.模像直观 B.形象直观 c.感知直观 D.实物直观 16.奥苏伯尔提出的解释遗忘原因的理论是( )。 A.痕迹衰退说 B.干扰说 C.同化说 17.知识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 )。 A.感受与体验 B.前人经验 c.记忆与内容 18.最早提出著名的遗忘曲线的心理学家是( )。 A.艾宾浩斯 B.巴甫洛夫 C.冯特

2021年心理学统考312考研参考书单及各科目解读

2021年心理学统考312考研参考书单及各科目解读书目作者出版社版次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第5 版 《心理学导论》梁宁建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2 版 《发展心理学》林崇德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3 版 《当代教育心理学》陈琦、刘儒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第3 版 《社会心理学》侯玉波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3 版 《实验心理学》郭秀艳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 《实验心理学》朱滢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4 版 《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 学》张厚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第4年 版 《心理与教育测量》戴海崎等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3 版 各科目详细解读: 1.心理学学硕统考312只有“全国统考大纲”,没有指定参考书目。此参考书目是比邻教研组综合全国统考大纲、历年真题以及历届比邻学员成功经验整理而成。 2.科目解读 (1)《普通心理学》这门科目,彭聃龄老师的版本是必读的基础课本;同时要结合梁宁建的《心理学导论》补充相应的知识点,如“荣格的集体潜意识”、“阿德勒的人格理论”等,更全面深入的理解科目内容。 (2)《发展心理学》采用林崇德老师第3版教材。 第3版教材更新了一些知识点的表述,如“弗洛伊德心理发展阶段的表述”,这些内容也是历年统考312命题考察的重点内容。此外,推荐同学们结合《心理学考研知识精

讲》进行复习,补充312考纲中明确列出但是在林老师的书中没有涉及的知识点,如“生态系统理论”、“心理发展的4个基本问题”等,这也是历年考试中着重考察过的内容。 (3)《当代教育心理学》采用陈琦老师的第3版。 2019年统考312简答题“自我决定理论关于外部动机内化的观点”,在第3版教材中有详细讲解;2020年的统考312中教育心理学涉及的考点,如“桑代克提出的尝试-错误学习”采用第3版《当代教育心理学》也更有利于准确快速地选出答案。此外,推荐同学们结合《心理学考研知识精讲》补充相关知识点,如“迁移的理论”在陈琦老师的书中介绍的较少,但是往年考题中多次涉及。 (4)《实验心理学》需要结合郭秀艳老师和朱滢老师的版本相互补充。 郭老师书对基础知识讲解得更为通俗易懂,并且对于常见的实验范式介绍得也更详细,如“注意研究的提示范式、搜索范式、过滤范式”等,在历年考研中也是较为重要的内容,如2020年统考312实验心理学就考察了“注意的过滤范式”。朱滢老师的版本在实验设计部分,如“非实验设计,准实验设计”等,讲解得更为透彻,帮助同学们理解。如果觉得同时复习两本书难度较大,可以参考《心理学考研知识精讲》中关于实验心理学部分的梳理和讲解。

当代教育心理学考研真题精选2

当代教育心理学考研真题精选2 (总分:171.00,做题时间:6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 (总题数:14,分数:14.00) 1.在皮亚杰提出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的分期中具体运算阶段指()。 (分数:1.00) A.0?2岁 B.2?7岁 C.7?12岁√ D.12?15岁 解析: 2.不属于皮亚杰提出的认知发展阶段的是()。 (分数:1.00) A.感知运动阶段 B.自我中心阶段√ C.前运演阶段 D.具体运演阶段 解析: 3.提出“发展性教学”的心理学家是()。 (分数:1.00) A.奥苏伯尔 B.皮亚杰 C.维果斯基√ D.乌申斯基 解析: 4.小学儿童的思维的基本特点是()。 (分数:1.00) A.以直观行动思维为主要形式 B.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 C.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 D.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 解析: 5.小学儿童的思维是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在过渡中存在着 一个明显的“关键年龄”,一般认为大约在()。 (分数:1.00) A.三年级上学期 B.三年级左右 C.四年级上学期 D.四年级左右√ 解析: 6.提出“最近发展区”思想的心理学家是()。

(分数:1.00) A.巴甫洛夫 B.列昂节夫 C.维果斯基√ D.鲁利亚 解析: 7.小张是一个多愁善感、孤僻内向的人,即使遇到一些小事情,也会产生深刻的情绪体验。他的气质类型是()。 (分数:1.00) A.多血质 B.胆汁质 C.抑郁质√ D.黏液质 解析: 8.按照埃里克森的发展理论,以建立自我同一性作为主要发展任务的年龄阶 段是()。 (分数:1.00) A.6?12岁 B.12?18岁 C.18?25岁√ D.25?50岁 解析: 9.下列哪项不属于智力群体差异的表现()。 (分数:1.00) A.水平差异√ B.年龄差异 C.种族差异 D.性别差异 解析: 10.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前运算阶段思维的主要特点是()。 (分数:1.00) A.可逆性 B.守恒性 C.形象性√ D.互反性 解析: 11.皮亚杰用来说明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概念是()。 (分数:1.00) A.图式、运算、同化、顺应 B.图式、成熟、同化、平衡 C.图式、成熟、同化、平衡 D.图式、同化、顺应、平衡√

当代教育心理学资料

选择题:(答案在课本上每章练习之后,请同学们自行翻阅。) P25 1.学与教的过程从宏观上说包括五个要素,下面选项中不属于其中的是()。 A.学生与教师 B.教育行政部门 C.教学内容 D.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 2.教育心理学中各家各派学习理论之争也都集中体现在对()的不同解释上。 A.学习过程 B.教学过程 C.评价过程 D.反思过程 3.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 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A.杜威 B.加涅 C.乌申斯基 D.桑代克 4.()以实用主义为基础的“从做中学”为信条,进行改革教学的实践活动, 对教育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 A.罗杰斯 B.鲁宾斯坦 C.杜威 D.布鲁纳 5.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间接地搜集研究对象有关的现状及历史材料,从而 弄清事实,通过分析、概括等方法,发现问题,探索教育规律的研究方法是()。 A.实验法 B.调查法 C.观察法 D.教育经验总结法 P75 6.根据皮亚杰的观点,可以同时从两个或两个以上角度思考问题,这一特征是 儿童认知发展水平达到哪个阶段的重要标志?()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7.自我中心是哪一个阶段的主要成就?()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8.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6~12岁的儿童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 A.自主感对羞耻感 B.主动感对内疚感 C.勤奋感对自卑感 D.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9.有点人判断客观事物时容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这种认知方式属于 ()。 A.场依存型 B.场独立型 C.冲动型 D.反思型 10.个体能正确建构自我的能力,知道如何用这些意识察觉来做出适当的行为, 并规划、引导自己的人生。这种能力属于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中的()。 A.语言智能 B.逻辑-数学智能 C.空间智能 D.内省智能 P104 11.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提供学习策略的指导,并

外语教学心理学复习

填空: 1 行为主义心理学:40年美国兴起的听说法,提出了行为主义心理学公式:刺激—反应(S-R) 2 认知心理学与心理语言学:认知心理学的兴起现代加工理论的影响。功能法的出发点就是要在交际活动过程中表达意念。 3 外语教学心理学作为分科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无疑应以普通心理学一般原理为基础。 4 学习理论的发展:学习心理学发展的早期,有一位德国心理学家首先进行人的学习心理试验。这就是艾宾浩斯,发现了遗忘先快后慢的规律,通过实验绘制的遗忘曲线。而处于对立面的格式塔心理学和较新的信息加工理论,则属于理性主义的学习理论。 5 桑代克的联结主义:通过对动物的研究,他还提出了“尝试与错误”的学习理论。 6 格思里的接近条件作用: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是沃森。 7 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他提出有机体的行为可分两类:一是应答性行为,另一是操作性行为。应答性行为是由已知的刺激所引起的反应,操作性行为则没有已知刺激,而是由有机体本身发出的,因而操作性行为亦称自发性行为。 8 格式塔理论:整体比它部分的总和多。他们的工作是从研究似动现象的知觉试验开始的,它的基本公式可表达为:有些整体的行为不是由个别元素的行为决定的,但部分过程本身则是由整体的内在性质决定。 9 托尔曼的符号学习:他认为行为的最初原因是由五种自变量组成的:环境刺激(S),生理内驱力 (P) ,遗传 (H),过去的训练(T),年龄(A)。 10 行为的信息加工理论:主要特点是借助计算机模拟人类的认知和行

为活动,运用计算机运转程序的形式来进行理论描述。11 人类的观察学习涉及两种表征系统,一是形象的,二是言语的。 12 心理语言学家感兴趣的首先是人言语活动,亦即个人运用如何在心理上成为可能的问题。 13 语言的结构: 1)音素:语言的最小结构单位是音素,是说本族语言者能分辨的最小语音单位。2)词素:词素是语音最小的意义单位。3)词:词是用构成句子或话语的最小单位,必须至少由一个自由词素组成。14 语音的基本功能是交际15 注意可分为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后随意注意。引起不随意注意的原因,主要是客体本身的外部特点,即新异性和这些客体对人能引起的兴趣性。16 客体对人能引起的兴趣性,在引起不随意注意方面起着主要作用。产生兴趣的两个基本因素是求知欲和对客体的肯定的情绪态度。 17 后随意注意是随意注意发展的结果,虽不可经意志努力而实现,却与预先确定的目的相联系,保持着一定的监控作用,具有一种与不随意注意截然不同的性质。18 心理状态是人在一定时期表现心理生活全貌的一种暂时特征。19 写作是一个自觉的过程,意识和记忆在写作过程中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20 神经系统类型可大分为四种:兴奋型、活泼型、安定型、抑制型。这种划分正好与气质说的四种类型(胆汁质:兴奋性强、反映迅速、有外向性;多血质:兴奋均衡|、反应迅速、灵活性高、有外向性;粘液质:兴奋均衡|、反应缓慢、沉默寡言、有内向性;抑郁质:弱型、孤僻、行动迟缓、有内向性)吻合。

当代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当代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及其研究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学生心理,教师心理。( ) 二、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理论意义:探索人类心理和意识奥秘的心理学已经成为当今重要的学科之一。教育心理学从教育过程这一侧面对一些心理规律进行探索,为心理学理论研究做出贡献。教育心理学中也同样存在大量的未知领域。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教育学的理论发展起重要作用。对人类学习过程的了解还将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有益的理论指导。 教学实践意义:提供学与教系统的理论知识和科学研究成果,帮助教师指导和评价自己的教学;提供各种研究方法和角度,帮助教师解决实际的课堂问题。 三、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 初创时期( 世纪 年代以前) 发展时期( 世纪 年代末) 成熟时期( 世纪 年代末) 深化拓展时期( 世纪 年代以后) 四、教育心理学采用的研究方法 ( )观察法:指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

( )调查法:是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间接的搜集研究对象有关的现状及历史资料,从而弄清事实,通过分析,概括等方法发现问题, 探索教育规律。 ( )教育经验总结法:是依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按照科学研究的程序,分析和概括教育现象,揭示其内在联系和规律,使之上升为 教育理论的一种教育科研方法。 五、什么时候成为独立学科 年 第二章 学生心理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 感知运动阶段( 岁) 前运算阶段( 岁) 具体运算阶段( 岁) 形式运算阶段( 岁至成人) 二、影响发展的因素 ( )成熟 ( )练习和经验 ( )社会性经验

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完整版-大将军

《当代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20道小题,每题1分,共20分) ★第一章★ 2.教育心理学中各家各派学习理论之争也都集中体现在对(A)的不同解释上。 A.学习过程 B.教学过程 C.评价过程 D.反思过程 3.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D)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A.杜威 B.加涅 C.乌申斯基 D.桑代克 4.(C)以实用主义为基础的“从做中学”为信条,进行改革教学的实践活动,对教育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 A.罗杰斯 B.鲁宾斯坦 C.杜威 D.布鲁纳 ★第二章★ 1.根据皮亚杰的观点,可以同时从两个或两个以上角度思考问题,这一特征是儿童认知发展水平到达哪个阶段的重要标志?(C)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3.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6~12岁的儿童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C) A.自主感对羞耻感 B.主动感对内疚感 C.勤奋感对自卑感 D.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4.有的人判断客观事物时容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这种认知方式属于(A) A.场依存性 B.场独立性 C.冲动型 D.反思性 ★第三章★ 1.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提供学习策略的指导,并且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这集中体现了教师的何种角色(D) A.平等中的首席 B.管理者 C.反思者 D.促进者

3.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学生以足够的关注和期望,学生在得到激励和赏识后常常表现出学习行为。这种心理效应是我们所说的(C) A.扇贝效应 B.南风效应 C.罗森塔尔效应 D.巴纳姆效应 4.教师将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定期进行梳理,总结出自己的教学经验,同时不断听取学生、同事、专家的反馈,这种反思方法属于(A) A.行动研究 B.撰写日记 C.观摩讨论 D.案例分析 5.某教师认为学校管理混乱,与领导沟通不畅通,自己疲于应付教学活动,常常心情烦躁、易怒、情绪紧张。按照他的说法,造成这种压力的原因是(B) A.社会对教师群体重视不够 B.学校管理体制不健全 C.教师职业的特殊性 D.自身的心理素质问题 ★第四章★ 1.下面哪种情况发生了学习?(D) A.小李从亮处走进暗室,视力显著提高 B.小明喝酒后脾气变得暴躁 C.小张服用兴奋剂后百米赛跑夺冠 D.大猩猩模仿游人吃饼干 2.下面哪种学习不属于学习的主体分类?(C) A.人类学习 B.机器学习 C.网络学习 D.动物学习 4.下列哪种学习不属于加涅所划分的学习结果类型?(B) A.态度 B.习惯 C.言语信息 D.运动技能 5.下面哪种学习属于有意义的接受?(C) A.科学家探索新材料 B.小学生通过编打油诗背诵圆周率的小数点后十位 C.中学生听讲座,理解概念之间的关系 D.儿童尝试错误走迷宫 ★第五章★ 1.心理学家桑代克的“迷箱”实验,证明了学习是(A) A.建立刺激——反应联结的过程 B.认知同化过程 C.产生顿悟的过程

当代教育心理学陈琦刘儒德

当代教育心理学 陈琦刘儒德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一节教学、教师和教育心理学 教学:科学,还是艺术 今天,人们越来越关心:教师是应当掌握许多教学技能、还是能面对变化莫测的教学环境进行不断地思索和创造。 教师成长的阶段: 1、关注生存阶段:教师总想成为一个好的课堂管理者 2、关注情境阶段:关注如何教好每一堂课的内容,关心诸如班级的大小、时间的压力和备课材料是否充分等与教学情景有关的问题。 3、关注学生阶段: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认识到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有着不同的社会和情感需要,某些材料不适合某些学生。 专家教师: 对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着丰富而详细的分类。 能根据自己的一整套理论工作,而不是把遇到的每一个问题都当作新情景来处理。他们能通过直觉预感到课堂里什么问题是最重要的,在某些活动中或在某一天的某一时刻将会看到什么问题。 教学过程的四种变量: 1、教学内容—农业社会注重知识经验的传授;工业社会强调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信息社会,由于信息量剧增,培养获得、检索和提取信息的能力,使学生掌握学习策略、学会学习。 2、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性质和作用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一、初创时期(~1920) 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1913~1914,此书又发展成三卷的《教育心理大纲》1868年,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出版了《人是教育的对象》 二、发展时期(1920~60) 弗洛伊德 杜威 维果斯基 三、成熟时期(60~80) 布鲁纳 罗杰斯 四、完善时期(1980~) 布鲁纳1994年总结十几年来的成果: 1、主动性,研究如何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对自身的心理活动作更多的控制。 2、反思性,只从内部理解所学内容的意义。研究元认知和自我调控的学习,过去是讲学习的传递,现在是将知识的建构和获得。 3、合作,共享教——学中所涉及的人类资源,重视在一定背景下组织起来一起学习,如同伴辅导、合作学习、交互式学习等,把个人思维与同伴合作相结合。

教育心理学概念

教育心理学概念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旨在理解学生学习心理,以及根据这些理解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从而促进学生 的学习。 2、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 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3、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4、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 理变化。 5、少年期:是指11、12岁到14、15岁的阶段,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春期过渡的时期,大 致相当于初中阶段,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整个少年期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 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的矛盾。 6、青年初期:是指14、15岁至1 7、18岁时期,相当于高中时期。青年初期是个体在生理上、心 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 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仍面临分裂的危机,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常发生冲突。 7、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 识,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8、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 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9、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 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10、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11、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 12、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 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13、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 行为方式。性格是人格的核心。 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2019苏州大学333教育综合与864语文教学论考研复习全析(含真题答案)

2019苏州大学333教育综合与864语文教学论考研复 习全析(含真题答案) 《2019苏州大学333教育综合考研复习全析(含真题答案)》分为八册,由东吴苏大考研网依托多年丰富的教学与辅导经验,组织官方教学研发团队与苏州大学教育学院的优秀研究生共同合作编写而成。全书内容紧凑权威细致,编排结构科学合理,为参加2019苏州大学考研的考生量身定做的必备专业课资料。2019苏州大学333教育综合考研复习全析(含真题答案)全书编排根据参考书目: 《教育学(王道俊)》 《当代教育心理学(修订版)(陈琦、刘儒德)》 《中国教育史(孙培青)》 《简明中国教育史(王炳照)》 《外国教育史(张斌贤)》 《外国教育史教程(吴式颖)》 《教育心理学(张大均)》 结合往年苏州大学考研真题内容,帮助报考苏州大学考研的同学通过苏大教材章节框架分解、配套的课后习题讲解及相关985、211名校考研真题与解答,帮助考生梳理指定教材的各章节内容,深入理解核心重难点知识,把握考试要求与考题命题特征。 通过研读演练本书,达到把握教材重点知识点、适应多样化的专业课考研命题方式、提高备考针对性、提升复习效率与答题技巧的目的。同时,透过测试演练,

以便查缺补漏,为初试高分奠定坚实基础。 适用院系: 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科教学(思政)(专业学位) 教育学院、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管理硕士(专业学位)、职业技术教育硕士(专业学位) 文学院:学科教学(语文)(专业学位) 社会学院:学科教学(历史)(专业学位) 数学科学学院:学科教学(数学)(专业学位) 物理与光电·能源学部:学科教学(物理)(专业学位) 医学部:学科教学(生物)(专业学位) 外国语学院:学科教学(英语)(专业学位) 材化部:学科教学(化学)(专业学位) 适用科目: 333教育综合 内容详情 本书包括了以下几个部分内容: 一、考试重难点(复习笔记): 通过总结和梳理《教育学》、《当代教育心理学》、《中国教育史》、《简明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教程》、《教育心理学》七本教材各章节复习和考试的重难点,浓缩精华内容,令考生对各章节内容考察情况一目了然,从而明确复习方向,提高复习效率。

教育心理学英语词汇

心理(mind)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年—公元前322年)所著的《灵魂论》(De Anima,又译《精神论》) 意识阈(conscious threshold)和统觉团(apperception mass)的 比纳()和西蒙() 桑代克() 冯特(, 梅耶() Educational Psychology 加涅()

第一章学习的性质与分类 艾宾浩斯(, 鲍尔()和希尔加德() 倾向(disposition)或能力(capability) 行为表现(performance) “学习”(learning)与“表现”(performance) 神经元(neuron) 树突(dendrite)和轴突(axon) 突触(synapse) 星形细胞(astrocyte) 音素(phoneme) 陈述性记忆(declarative memory)和程序性记忆(procedural memory) 运作(operations) 经验主义(empiricism) 洛克(John Locke)、贝克莱(George Berkeley)、休谟(David Hume)反思(reflection)

理性主义(rationalism) 苏格拉底(Socrates,公元前469—公元前399年)认为,“真理存在于人的灵魂中”;他的学生柏拉图(Plato 笛卡儿(Descartes, 1596—1650)和德国哲学家康德(Kant,1724—先天知觉假设(innate perceptual assumptions) 行为与联想论(behavioral associationist theories)和认知与组织论(cognitive organizational theories) 条件反应(conditioned response) 斯金纳() 条件反射(conditioned reflex) 中性刺激(neutral stimulus) 操作条件反应(operant conditioned response) 有机体(organism) 托尔曼() 巴特利特(坚持信息加工理论的代表人物有西蒙()、安德森()、.加涅() 布鲁纳()、奥苏伯尔、维特罗克() 乔纳森( 1992) 激进建构主义(radical constructivism)、社会建构主义(social constructivism)、社会文化认知(social cultural cognition)、信息加工的建构主义(information processing constructivism)、社会学建构主义(social constructionis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