嘎仙洞祝文解读佐证木兰词

笔者在本吧<<北魏花木兰>>一文中,通过部落府兵制(也就是当兵可以父子继承及自备战马的事实)是少数民族鲜卑族的历史特点, 并从木兰词中称皇帝为可汗的叙述, 排除了花木兰属汉(曹)魏晋时代以及隋唐时代的可能性. 从而确信花木兰只能是北魏鲜卑人氏. (A). 本文要通过国家重点文物鲜卑族的嘎仙洞祝文石碑的探讨来进一步佐证花木兰从军是北魏太武皇帝拓拔焘时期的历史事实. 第一. 称谓和时间. 木兰词先写道:<<…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后又写道<<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注意, 这里有三个关键词: 可汗,十年, 天子. 是什么帝王可以在十年间先称为可汗和而后称为天子呢? 为回答这个问题, 让我们来仔细读一下嘎仙洞的石碑祝文. 1980年 7月,原呼伦贝尔盟文物工作者米文平等人在在内蒙古呼伦贝尔盟鄂伦治旗阿里河镇西北大兴安岭北段东麓发现的嘎仙洞内发现了北魏太平真君四年(公元443年)石刻祝文.(参考70.79.110.* <<嘎仙洞>>, 及Old_Soul在本吧发的<<嘎仙洞:拓拔先人之祖居>>一文.)




祝文全文如下: "维太平真君四年,葵未岁七月廿五日,天子臣焘使谒者仆射库立官中书侍郎李敞、傅雀用骏足,一元大武,柔毛之牲,敢昭告于皇天之神: 启辟之初,佑我皇祖,于彼土田,历载亿年。聿来南迁,应受多福。光宅中原,惟祖惟父。拓定四边、庆流后胤。延及冲人,阐扬玄风。增构崇堂、克翦凶 刃,威暨四荒,幽人忘遐。稽首来王,始闻旧墟,爰在彼方。悠悠之怀,希仰余光。王业之兴,起自皇祖。绵绵瓜爪,时惟多枯。归以谢施,推以配天,子子孙孙,福 禄永延。 荐于:皇之帝天、皇之后土。 以皇祖先可寒配,皇妣先可敦配。 尚飨! 东作帅使念凿。”


这里太平真君就是北魏太武皇帝拓拔焘的年号. 最后面的<<皇祖先可寒配>> 的<<可寒>>就是<<可汗>>; 而作为皇族承继王位的皇帝拓拔焘当然也是可汗了. 再注意开头的<<天子臣焘>>的这一句.是什么意思呢? <<焘>>就是拓拔焘,自不必说. 名词<<天子>>的意义也是自明的. 那为什么写<<天子臣>>呢? 其实很好解释.这篇祝文是一篇以皇帝为名义写的祭祖文,尤其是祭祖父太祖道武皇帝拓拔珪和父亲太宗明元皇帝拓拔嗣.故有<<光宅中原,惟祖惟父>>,<<王业之兴,起自皇祖>>之句.



本来一个皇帝对父皇, 皇祖父都会自称<<儿臣>>.但父皇, 太上太皇都已死了, 自己

又做了天子, 在写官百度方祭祀列祖的文告时当然不会用什么<<儿臣,孙子臣>>. 因而用<<天子臣>>就顺理成章的了, “臣”是自己对皇父,皇祖父而言, ‘天子.’是自己对子民而言. 总之
, 拓拔焘这时已经自称为天子了. 那为什么这时候他会从可汗升格而成天子呢?这要从写这篇祝文的时间太平真君四年分析起.


太平真君元年是公元440年.在此以前的公元435年到公元439年间北魏太武皇帝拓拔焘的年号是<<太延>>. 那为什么会在公元440年改年号呢? 原来在公元439年拓拔焘统一了中国北方, 结束了五胡乱华. 天下太平了. 他再也不仅仅是一个大部落的可汗, 而是一统天下的王者了, 因此拓拔焘在次年---公元440年改年号为名副其实的太平真君,而且理所当然地称天子了. 这解释了拓拔焘从可汗到天子的经过, 也解释了嘎仙洞里这块石碑的背景, 同时也解释了木兰词中从<<…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到<<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的过程.


第二. 为什么是十年? 这里木兰词中 又有一个问题要解释: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为什么花木兰打了十年仗而不是五年,八年呢? 是否是词作者要凑个整数呢? 不是的. 事实上木兰真的是经历了十年奋战沙场. 有历史根据吗? 有!


事实上, 太武皇帝(拓跋焘)神嘉二年(429年),“秋七月,车驾东辕,至黑山,校数军,实班购王公将士各有差。”(《魏书》卷世祖纪), 拓跋焘决定在这一年对阴山之北的柔然进行一场重大的战争(而且的确在这一年取得了著名的军事胜利). 于是这时“ 可汗大点兵”,花木兰替父从军。北魏皇帝拓跋焘率军一直将柔然赶到漠北,“北度燕然山”(《北史》卷86.蠕蠕传),



燕然山即燕山,今蒙古共和国杭爱山。 花木兰远离故土,发出“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瞅瞅”的感慨。到太武皇帝(拓跋焘)太延五年(439年),拓跋焘完成 了统一黄河流域的大业,从此北魏皇帝称“天子”。 这期间从公元429年到公元439年打了整整是十年.史书的年代和木兰辞的<<壮士十年归>>完全吻合.


第三. 但又为什么是十二年? 对木兰词,我尚有一个疑问需要解释: 木兰词最后写道<<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这里<<同行十二年,不知

木兰是女郎!>> 怎么是12年而不是上面所说的10年呢? 一个可能性是木兰词的作者为了押五字韵拍, 使整个木兰词的词句前后一致.因为如果写<<同行十年>>就只有四个字了. 但词作者完全可以写成<<同行有十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啊.


所以我认为这<<同行十二年>>是有其原因的. 原来古人计算年份并
不是根据365天的公元历法,而是按皇帝的年号来进位的. 花木兰打仗的年份是从太武皇帝(拓跋焘)神嘉二年(大致是公元429年)到到太武皇帝(拓跋焘)太延五年(大致是439年),跨度是10年没错, 但连头带尾算应是十一年--- 人们在论及相互结识的时间时, 民俗习惯于套近乎,把时间连头带尾算进去(比如你和某人是在2007年认识, 今年2008年, 你们见面时会套近乎地说 “咱们有两年交情了”) . 加上这一年太延五年(公元439年)还是一半时,拓跋焘在对将士们论功行赏<<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的庆功大会之后, 及时改自己年号为太平真君元年,升格为天子.这样等于增加了一年. 到将士们论功行赏完毕凯旋回家时,连头带尾算就是十二年了.


无论如何, 通过以上分析和嘎仙洞祝文石碑的佐证, 我想我们可以得到下面的结论: 1. 叙事诗木兰词的写作不但优美, 而且写作严肃,准确可靠地叙述了历史事件,时间,地点. 2. 主角花木兰是北魏太武皇帝拓拔焘时期的鲜卑族人.




(B). 对一些历史传说及碑文的质疑 (1). 元统二年 (公元l334年)在河南虞城建起花木兰祠,立有《孝烈将军祠像辩正论》碑,据说是木兰暴露了自己女儿家身份后,天子要娶她为妃, 木兰不从, 自杀身亡. 后来唐朝因而追封她为孝烈将军(见下面). 现在人们还津津乐道. 本人对此无法相信,认为应于推倒.首先, 唐朝正史从来没对这么大的本朝廷封授将军的事件有过任何记载. 其次,这事有违常理.唐朝是在花木兰身后二,三百年的朝廷,去封一个隔代人物为自己的将军, 其谎谬程度相当于现在的中央军委授于三百多年前的史可法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上将那样不可思议. 最后, 元代元统二年 (公元l334年)离开花木兰时代足足有900年, 哪里还有什么第一手资料? 其可信度可想而知. 很难有取信价值. (附: 《河南通志》 木兰,宋州人,姓魏氏。恭帝时发兵御戎,木兰有智勇,代父出征,有功而还。朝廷知其为女子,欲纳入宫、木兰不敢从,遂自尽。唐封为“孝烈将军”,乡人为之立庙。 《归德府志》 [隋]木兰宋州人,姓魏氏。隋时发兵御戎,代父出征,有功而还,朝廷知为女子,欲纳入宫,木兰因自尽。唐封孝烈将军。追赠

将军,谥“孝烈”。今商丘营廓镇有庙存,盖其故家云。 [乾隆]归德府志卷二十六 人物略五烈女上页三0四 )


2). 至于出生年代,姚莹在《康輶纪行》中说她是北魏孝文帝至宣武帝时人;宋翔凤的 《过庭禄》中则说她是隋恭帝时人,程大冒的《演繁露》中则说她是唐初人. 《商丘县志》 隋:木兰姓魏氏,本处子也。世传可汗募兵,木兰之父耄赢,弟妹皆稚呆。慨然代行,服
甲胄箭囊。操戈跃马而往,历年一纪,阅十有八战,人莫识 之。后凯还,天子嘉其功。除尚书不受,恳奏省亲。及还家,释其戎服,衣其旧裳。同行者骇之,遂以事闻于朝。召复赴阙,欲纳诸宫中。木兰曰:“臣无媲君之礼 ”,以死誓拒之,迫之不从,遂自尽。帝惊悯,追赠将军,谥“孝烈”。今商丘营廓镇,有寺存,盖其故家云。 [康熙]《商丘县志》卷十一 列女页二至三 民国二十年(一九三二)石印本 这几种说法都是不正确的.孝文帝没有十年北伐的记录, 他的军事行动主要是对南朝. 和木兰词故事格格不入. 何况孝文帝及其后,北魏早期的部落府兵制已逐步被中央征兵制取代, 替父从军的故事已不再可能了. 至于隋唐之说, 包括《商丘县志》,更是不值一顾. 一来府兵制已经不再存在,父子继承当兵的故事早已是昨日黄花.二来隋唐的君主要是听说自己被人称为可汗, 可能梦里也会笑醒吧!

(3). 河南虞城是花木兰的出生地之说恐经不起推敲. 虽然当地有记录花木兰事迹的古碑刻有两通。一通为元代《孝烈将 军祠像辩证记》碑,一通为清代《孝烈将军祠辩误正名记》碑,于嘉庆十一年立. 但都没有注明木兰的出生地. 按上面所论述,木兰是北魏拓拔焘时代的人, 这两块石碑分别在她身后900多年和1300多年刻的,从碑题来看, 清代的那块是用来纠在元代的那块的. 正如我们在上面指出的, 叙事诗木兰词的写作对叙述历史事件,时间,地点有高度的可靠性.以致我宁愿按木兰词内容本身来推断及判断是非,而不愿轻信地方庙宇碑牌. 按木兰词中的叙述<<旦辞爷娘去,暮至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说明了骑马从木兰家到黑山头(黑山即今日包头昆都仑河谷北之阴山)只需要两个白天. 但从河南虞城(靠近安徽)到包头骑马最快也得5个白天. 所以花木兰的出生地尚有待考察. 河南虞城估计是后来北魏孝文帝下令鲜卑族人南迁河南后, 花木兰家人的后裔定居的地方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