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

心理学
心理学

陈红艳hongyan0312@https://www.360docs.net/doc/e24529785.html,第一章绪论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1什么是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与心理现象,揭示其规律的科学。

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个体行为与心理个体意识与个体无意识个体心理与社会心理

二、心理学的任务、性质及学科体系

1心理学的任务描述和测量:描述心理现象解释和说明:揭示心理规律预测和控制:指导教育实践

2心理学的性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中间学科或交叉学科。

3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及流派

心理学是一门古老又年轻的科学:作为专门术语,心理学出现于16世纪的欧洲;1879年冯特心理学实验室的建立,标志着心理学的真正独立。

行为主义:华生、斯金纳等精神分析:弗洛伊德、荣格等

认知主义:皮亚杰、西蒙等人人本主义:马斯洛、罗杰斯

第二章心理的实质

一、心理的生理基础

孟子:“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明代医学家李时珍:“脑为元神之首”。

心理是神经系统的功能,脑是心理活动的主要器官。

1、人体神经系统

2、脑是心理的(主要)器官

脑的结构及功能

大脑两半球功能的不对称性

两半球在语言功能方面的不对称性

研究证明:在语言功能方面,左半球占有明显的单侧化优势.

两半球在信息加工方面的优势语言听觉刺激的诱发电位幅度是左脑大于右脑

,而非语言听觉刺激的诱发电位幅度是右脑大于左脑.

左半球对文字材料、右半球对非文字材料的加工占优势。在识别图形、照片、图像时,左脑反应时长,右脑反应时短,左脑通过分析比较细节特征辨认,右脑从大的轮廓方面辨认。两半球在情绪方面的不对称性

右脑与消极情绪、左脑与积极情绪的调节处理有关,右脑控制整个情绪的基调。

两半球的活动与性格特征

大脑左半球前回的皮质活动超过右半球者,往往乐观愉快,在各种场合下待人接物兴致勃勃。反之,与人交往时常常忧郁犹豫、畏缩不前。

二、心理的生理机制高级神经的活动机制:反射

反射:是人和动物有机体借助于神经系统对内部和外部刺激的有规律性的应答活动。反射主要通过反射弧来完成,实现反射活动的全部神经结构叫做反射弧。

反射的分类三、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1动物心理的演进过程

2人的心理来源于客观现实,具有社会性。

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具有能动性。

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具有主观性。

心理的实质(总结)

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脑是心理的器官,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反映。

五、脑与心理脑与认知脑与语言

?脑与情绪

?脑与行为:与性别差异、智商、心身健康

?脑与人格:与气质、人格

六、脑功能开发

?左脑革命:原始的石器时代,文字的出现和使用。

?电脑革命:20世纪50年代,人脑模拟,左脑革命的继续。

?右脑革命:20世纪80、90年代。

?全脑革命:近些年。

?开发:锻炼、睡眠、营养、学习、爱

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心理

二、判断:

1.头越大,人就越聪明。

2.男人比女人聪明。

3.心之官则思。

4.个性是遗传和环境的合金。

第三章认知过程1——感觉、知觉

认知过程简介

?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注意等,使人类其他心理活动的基础。?现代心理学对认知过程的研究主要是在信息加工观点指导下进行的。信息加工观点就是将

人脑与计算机进行类比,将人脑看作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

第一节感觉

一、感觉概述

1 感觉的概念: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 感觉的意义:

经过人类的长期演化,人体的感觉器官日趋特殊化和专门化,每一种感官只能对特定的适宜刺激作出反映。从而保持了高度的敏感性,才能适应环境,保持与环境的平衡。

感觉是最简单也是最基本的心理现象。一切较高级复杂的心理活动都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

感觉是认识过程的开端,是知识的源泉。

二、感觉的分类

1 视觉

其适宜刺激是可见光波,即波长为380—780毫微米的电磁波。

视力和颜色视觉

视力:视敏度,即识别两个事物细微差别的能力。

颜色视觉:视觉就其性质而言,就是一种颜色感觉,它是由物体反射和吸收光线的状况决定的,是人对各种可见光波的一种主观映象.

颜色可以分为:

非彩色--- 包括白色、黑色和介于两者之间的灰色;

彩色----- 包括除黑、白、灰以外的所有颜色。

颜色具有三种属性:明度、色调与饱和度。

三原色理论:红、黄、蓝

颜色的混合规律:①互补律

②间色律

③代替律

电影制作的心理依据

——视觉后象

电影制作的心理依据

——视觉后象

后象: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印象。视觉后象分为正后象和负后象两种。

视觉后象暂留的时间大约为0.1秒。

正后象:保持刺激所具有的同一品质。

负后象:保持刺激与原刺激相反。

闪光融合

闪光融合:指闪烁的光达到临界频率所引起的视觉效应,即闪烁的光达到一定频率,我们看到的就不再是闪烁的光,而是连续的光。

在中等光强度条件下,一个闪烁的光源每秒闪烁10次就会产生闪光融合现象。

2 听觉

其适宜刺激是频率为16—20000赫兹的声波。

味觉

三感觉的规律

1 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2 感受性变化的规律及其应用

变化的主要原因:感觉之间的相互作用或实践锻炼的结果。

同一感觉中的相互作用: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感觉的适应

即在刺激物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的变化。视觉的适应分为明适应和暗适应。

人不是受事情的困扰,而是受到他们对这些事情看法的困扰。

“浮动广告引人注目的原因”——感觉的对比

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刺激而产生的感受性的变化。

不同感觉之间的相互作用:

背景感觉对主感觉的感受性的作用:即在一定条件下,各种不同的感觉都可能发生互相影响。如噪音增加痛觉等。

不同感觉可以相互补偿:

联觉:即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印象。

实践的锻炼

除此之外,人的情绪、身体健康状况、注意的状况、年龄的变化等都会影响到人的感受性。

第二节知觉

一、知觉的概念及生理基础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的整体反映。

知觉是对感觉到的信息的整合和理解过程。

二、知觉的分类

根据在知觉中起主导作用的分析器,可将知觉分为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味知觉和皮肤知觉五种。

根据知觉对象的特点,可以把知觉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空间知觉: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形状、大小、方位、距离和深度等的反映。

可以分为形状知觉、大小知觉、距离知觉、方位知觉和深度知觉。

时间知觉

概念: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形式:①对时间的分辨;

②对时间的确认;

③对持续时间的估量;

④对时间的预测。

时间知觉的依据:①根据自然界的周期性现象。

②有机体各种节律性的活动。

③借助计时工具。

影响时间知觉的因素:①感觉通道的性质;

②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和性质

③人的兴趣和情绪。

运动知觉:人脑对物体空间位移的反映。

按照引起运动知觉的各种现象和条件,运动知觉可以分为

(1)真动知觉:是处于静止状态的观察者对物体实际运动的知觉。

(2)似动知觉:是指不动的物体在一定条件下感知为运动的物体。

(3)诱动知觉和自主运动知觉:

诱动知觉:指不动的物体在运动物体的影响下感知为运动的物体。

自主运动知觉:指在黑暗的背景上注视一个静止的光点,过一段时间便会感到这个光点在不停的游动。

错觉:对客观事物的不正确的知觉。

三、知觉的规律——知觉的特性

知觉的整体性:知觉对于物体或现象的各组成部分和各种属性总是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加以反映的特性。是知觉最主要、最基本的特性。

形成知觉整体性的规则

1.

2.

3.

4.

5.

知觉的整体性不仅与对象本身的特性有关,而且取决于个体的知识经验与主观状态。

知觉的理解性:在知觉的过程中,原有知识经验影响知觉效应的特性。

知觉的恒常性:当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了变化而知觉映象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大小恒常性

?形状恒常性

?方向恒常性

?颜色恒常性

知觉的选择性:从复杂的环境中,把某一事物、现象或者他们的部分或属性区分出来予以优先反映的特性。

作业

一、名词解释:感觉、知觉

二、感觉和知觉的规律各有哪些,试举例说明。

第三章(2)认知过程——记忆和想象

第一节记忆

一切智慧的根源都在于记忆,记忆是整个心理生活的条件,是心理发展的基石.——(俄)谢切诺夫

第三节记忆概述

一、记忆的概念:

1.概念:

人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

按信息加工理论的说法,记忆是指对输入信息通过编码、复习而予以储存,并在一定条件下进行检索和提取的过程。

记忆与感知都属于认识过程,但反映的对象不一样。记忆是对过去经验的反映,而感知只对当前事物做反映。

2.意义

它可以使个体反映过去经历过,而现在不在面前的事物。从而拓宽了心理反映的范围,使心理过程在时间上能够持续,使经验能够积累,减少了人心理活动的重复性,节省了人的心力,是人学习的最基本形式.

3.记忆的构成:

二、记忆的分类

1.按照记忆的内容分为:

形象记忆:具体形象

语词记忆:逻辑记忆

情绪记忆:情绪

运动记忆:运动状态或形象

记忆表象:感知过的客观事物在人头脑中留下的形象,可以简称为表象。

记忆表象的特征:

?直观性

?概括性

动物类别编码系统示例

江南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记忆系统

2.根据记忆信息保持的时间可分为:

感觉记忆:0.25-1秒

短时记忆:1分钟左右

长时记忆:1分钟以上

短时记忆的容量

F H U V X I E N

G O W

记忆的信息加工模型

三、记忆的品质

?敏捷性:指记忆的速度快慢问题。

?持久性:指持久地、牢固地保持所识记的内容。

?正确性:指能正确地再认或回忆所识记过的事物。

?准备性:指能及时地从记忆的储存库中提取所需要的知识和经验的能力。

四、记忆的风格

五、识记

记忆的基本环节有识记、保持、回忆或再认。

1、概念:

识记就是去记,即与所要记忆的事物接触,接受它的刺激作用并对所接受的信息进行加工。是构成记忆过程的第一个环节,也是保持、再认和回忆的前提。

2、识记的分类

根据识记有无预定目的和是否需要意志努力,识记可以分为:

1.无意识记: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经过努力而进行的识记。又称为:不随意识记。

影响无意识记的因素有:识记对象的特点:意义、趣味性等;

识记主体的特点:需要、兴趣和个性特点。

2.有意识记:事先有预定的目的,并经过一定的意志努力,采取一定方法和步骤进行的识记。

又称为随意识记。

影响有意识记的因素有:对事物的态度,对事物意义的认识,和主体活动的目的、任务等。

识记分类二

根据识记材料的性质及识记者是否理解其意义,识记可以分为:

机械识记:根据材料的外在联系,采取多次重复的方式所进行的识记。即死记硬背。

意义识记:指在对事物理解的基础上,根据事物的内在联系,并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而进行的识记。又称为:理解记忆或逻辑记忆。

?QWRTYP

?SDFGHJKL

?ZXCVBNM

识记分类三

根据对识记材料的组织方式不同,识记可以分为:

整体识记:指以全部识记材料为对象,反复进行,直至达到熟记为止的识记。

部分识记:指将材料分成若干部分后逐一识记的方法。

影响两种方法采用的因素有:学习者的主体条件、学习的阶段、材料的性质以及材料的份量等。

识记分类四

根据识记时的时间安排,可把识记分为:

集中识记:指识记是在一段时间相对集中的重复进行。

分散识记:指将识记活动分为多次进行,在两次之间有一定的时间间隔。

在材料难度、数量、结构形式相近的情况下,分散识记的效果优于集中识记。

3、良好识记的条件

材料的性质和数量:形象性、难易程度、大小

大脑皮层的兴奋水平:生物钟

识记的目的和任务:任务明确、时间长久、具体要求

活动的任务和性质:识记对象与活动对象和结果一致程度

对材料的理解程度:

六、保持和遗忘

1、概述:

1)保持是人的知识、经验在头脑中的贮存过程。它是记忆过程的又一个环节。

请你准确读下面这些单词。记住,只通读一遍。

床梦毯子打瞌睡枕头午觉

打鼾垫子闹钟休息睡觉

打盹床单床铺小床摇篮头昏

2 )遗忘就是指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或再认,或者错误回忆或再认。

请你看下面的词表,找出哪些是前面词表中出现过的“旧”词,哪些是第一次出现的“新”词。

沙发睡眠台灯厨房

2、影响遗忘的因素

(1)遗忘的进程------ 保持的进程

(2)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主观因素:学习态度

动机

学习方法

客观因素:材料在序列中的位置(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

时间

材料的性质:重要性、意义、形象性、程序性。

数量

过度学习:指达到一次完全正确背诵后仍继续学习。一般为刚刚能学好的次数或时间的150%。

前摄抑制:先前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

倒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前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

3、克服遗忘,增进记忆

?提高复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灵活运用记忆方法(直观形象法、图表法、谐音记忆法、归类比较法、联想法、歌诀法、意义学习、尝试回忆、过度学习等)

?合理安排复习(及时复习、合理分配复习时间、复习方式多样化、多感官参与)

?注意排除前后材料的干扰

七再认和回忆

1、再认

概念:

经验过的事物再度出现在眼前时能够确认出来的心理过程。是恢复经验的一种简单形式。

影响再认的条件

影响再认的条件

原有材料识记的巩固程度

当前呈现的材料同原来识记的材料的一致的程度。

当前事物呈现的环境与该事物在过去识记时所处环境的类似程度。

2、回忆

概念:经验过的事不在眼前时能够把它重新想起来的心理过程。

回忆的条件:

需要有一定的毅力和持久性,寻找有关线索。

需要机智和判断力,对回忆起来的有关材料,要分析判断,去伪存真。

要善于运用联想的方法。

联想:当我们收到一定刺激,就会由这个刺激引起我们对别的刺激的映像。联想是暂时神经联系的复活,是事物之间相互联系和关系的动态反映。其规律有:接近联想:在时间和空间上相接近的事物所容易形成的联想。类似联想:凡在形式上和性质上相类似的事物所容易形成的联想。对比联想:凡是在性质上相同而特征相反的事物所容易形成的联想。因果联想:凡事物间的因果关系所容易形成的联想。

要充满信心,保持冷静。

第四节想象

第三节想象

一、想象的概念

人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事物新形象的过程就是想象。

想象也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二、想象的种类(一)

根据有无目的性,可以把想象分为:

无意想象:没有特定目的、不自觉的想象。梦是无意想象的一种极端形式

有意想象:有预定目的、自觉的想象。

?梦是睡眠状态下出现的一种想象活动。睡眠状态时,大脑皮层产生一种弥散性抑制,使人的感知能力、运动能力、意识等逐渐减退或处于休止状态,但这种抑制往往是不均衡的,有些神经细胞还处于兴奋状态并导致梦境的出现。由于缺乏意识的控制与调节,被激活的表现形成了离奇的组合,从而产生了稀奇古怪的梦境。

?梦境多半在快速眼动睡眠时相中出现。但大量的梦呓、梦游和梦惊多发生在无快速眼动时相,在这种状态下被唤醒时往往忘记了梦的内容。

?梦也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梦中的各种形象,都可以在现实中找到它的来源,所以,梦通常可以预报疾病。有时梦的内容是白天紧张的智力活动的再现或继续。

?梦中的情绪往往是现实情绪的反映。

想象的种类(二)

按照想象的创造性程度的不同或根据想象在新颖性和独创性上的差异,可以把有意想象分为:

再造想象:根据语言的表述或实物的标志,在大脑中产生相应的事物形象的过程。

创造想象:根据一定的目的,在脑中独立地创造出事物新形象的过程。创造想象的形象是借助于不同的手段建立起来的,这些手段有黏合、强调、拟人化、典型化和夸张。

作业题:

一、名词解释:

感觉、知觉、记忆、遗忘、表象

二、填空:

1、“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这是因为感觉具有( ) 规律,迷彩服的颜色便于隐蔽是根据感觉的( )规律设计的,聋子能够通过看别人的口型而知道别人说了什么,这种现象说明了感觉之间的( )现象,当看到护士拿着针管在吸药水,就感到皮肤发冷、发紧,这反应了感觉的( )规律,纺织工人的辨色能力强于常人说明了( )对感受性的影响。

2、尽管某人在远处投到你视网膜上的影子明显小于近处的投影,但你不会认为他的个头发生了改变,这是因为知觉具有( )性;甲指着一棵苹果树对乙说:“你看,树上有一个蜂窝。”乙回答道:“冬天了,树上哪还有苹果?” 乙在知觉甲的话的错误是因为知觉的( )性;在看“少妇与老妇”的图片时,有人先看到了少妇,有人则看到了老妇,这种差异反应了知觉的( )性。

3、对概念的记忆属于( )记忆,短时记忆的时间一般为( ) ,容量为( ) ,过度学习是刚刚能记住的学习时间或次数的( )倍,梦是一种( )想象。

4、一首容易理解的古诗的识记用( )识记和( )识记较好,对于较长的内容较难的英语课文用( )识记和( )识记较好,在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中,( )的效果较好。

三、简答:如何增进记忆?

第三章认知过程(3)思维

第一节思维概述

一、思维的概念和特征

1思维的概念:

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过程。

是我们认识活动的高级阶段。

2思维的特征:

概括性:

我的智慧变成了一种把大量个别事实化为一般规律的机制。——达尔文

间接性:小楼一夜听春雨,

深巷明朝卖杏花。

思维与语言的区别与联系

1二者的密切联系

二者是不可分的,思维是语言的内容,语言是思维的工具。

2二者的区别:

思维是客观现实本质特性与规律的反映,它与客观事物有必然的联系。语言是客观事物的标志,它与客观事物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思维的概念和语言的词汇,并不完全同一或等同。

思维是精神现象,而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具有一定物质性。

思维与语言运用也会出现矛盾现象。

思维规律与语法结构并不完全一致。

第二节思维的种类

二、思维的种类:

1从思维的凭借物或个体思维的发展过程分类

动作思维:实际操作

形象思维:直观形象和已有表象

抽象思维: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

思维锻炼

2从思维的指向性分类:

集中思维: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并得出一个正确的答案。

发散思维:思维过程沿着各种不同方向扩散,去探索符合条件的各种答案。

3 从思维的逻辑性分类

?形式逻辑思维:有明确的逻辑形式,遵循一定的逻辑规则的思维。

?非形式逻辑思维:不具有明确的逻辑形式,或不遵循明确的逻辑规则的思维,如动作思维和形象思维、直觉思维等。

第三节概念学习及问题解决

一、概念

1、概念的概念:人脑反映客观事物关键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一般由名称、内涵、外延构成。而头脑中的概念还包括了“例证”这一要素。

1、概念学习:理解某类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共同关键特征。主要有两种方式: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

概念形成:通过对同类事物的各种实例进行分析,对比它们与其他事物的区别,从而发现这类事物的共同关键特征的过程。其教学一般采用“例——规法。”

概念同化:利用原有概念来理解新概念的定义,从而明确一类事物的共同关键特征的过程。其教学一般采用“规——例法”

二、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1解决问题的几个阶段:

发现问题:影响发现问题的因素有积极的思维状态、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问题情境等。

分析问题:思维的水平、勤奋、环境条件等影响着对问题的分析

提出假设:已有的知识经验、思维水平、意志水平等因素影响假设的提出,及提出假设的水平。

检验假设:依靠思维水平和环境条件以及个体的态度和动机。

?所有女人都是人。

?所有人都终有一死。

?因此,终有一死者都是女人。

?所有心理学家都很神秘。

?玛丽是一位心理学家。

?因此,玛丽很神秘。

2影响解决问题的主要因素

?试用六根火柴摆成彼此相连的四个等边三角形。

?已知大圆的面积为20,求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影响解决问题的主要因素

原型启发的作用

定势的作用

迁移的作用

情绪与动机

功能固着的作用

知觉的作用

思维锻炼

?每24小时池塘里的水百合就生长出一倍。在春天的第一天,池塘中只有一朵水百合。60天后,水百合长满了整个池塘。哪一天有半池塘水百合?

?小明和小玲的钱一样多。问小明给小玲多少钱就能使小玲的钱比小明的多20元?

?在我的宠物中,除了两只外其余都是鸟,除了两只外其余都是猫,除了两只外其余都是狗。那么,我一共有多少只宠物?

?在2和3之间放一个什么数字符号能使所得的数大于2小于3?

第三章认知过程(4)注意

第一节注意概述

一、注意的概念和特征

注意的概念: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的特征:

指向性:指心理活动有选择地反映一定的对象。

集中性:指心理活动停留在选择的对象上并对其进行清晰的反映。

二、注意的功能:

选择功能

保持功能

调节功能

三、注意的外部表现:

适应性运动

无关运动的停止

生理的变化

第二节注意的分类

一、无意注意

无意注意的概念: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也叫不随意注意。

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

“每个人都是一座山,世上最难攀越的山,其实是自己。往上走,即便一小步,也有新高度。做最好的自己——我能。”

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

客观:刺激的强度、新颖性、活动变化以及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等。

主观:个体的需要、兴趣、态度:个体的情绪和精神状态;知识经验等。

二、有意注意

有意注意的概念: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付出努力的注意。也叫随意注意。

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

目的任务的明确性

间接兴趣

合理的组织活动

排除内外干扰等

三、有意后注意

概念:是有预定的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特征:非意志努力性

目的性

第三节注意的品质

一、注意的广度/注意的范围

概念:指在同一时间内人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

影响因素:

知觉对象的特点:排列特点、难易程度等

个人的活动任务和知识经验

I CAN GO HOME

One day after school the teacher said to his students, “Tomorrow morning, if any one of you can answer my first question, I will permit him or her to go home earlier”. The next day, when the teacher came into the classroom, he found the blackboard daubed. He was very angry and asked, “Who did it? Please stand up! ” “Its me”, said Bob, “Now, I can go home. Good-bye, Sir.”

二、注意的稳定性

概念:即注意保持在感受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上的时间特性。分狭义和广义的两种。

影响注意稳定性的因素:

注意对象的特点

主体的状态

三、注意的分配

概念:人在同一时间内能把注意指向于不同的对象。

请试试同时一手画圆,一手画方。

请两手同时试试画方。

注意分配的条件:

多种活动中有一种达到自动化程度

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之间有密切关系

四、注意的转移

概念:指根据新任务的需要,人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是注意的动力特征,也是注意灵活性的表现。

影响因素:

原来注意紧张度和活动的性质

新的注意对象的特点

个体神经过程的灵活性

个体的自我控制能力

注意力测试

?下面编排了100个数字,请你在这些数字中按顺序找出15个连续数字来,例如2-16,或

61-75等。

12 33 40 97 94 57 22 19 49 60 27 98 79 8 70 13 61 6 80 99 5 41 95 14 76 81 59 48 93 28

20 96 34 62 50 3 68 16 78 39

86 7 42 11 82 85 38 87 24 47

63 32 77 51 71 21 52 4 9 69

35 58 18 43 26 75 30 67 46 88

17 64 53 1 72 15 54 10 37 23

83 73 84 90 44 89 66 91 74 92 25 36 55 65 31 0 45 29 56 2

如果你能在30-40秒内找到,那就属于“优等”了,大约只有5%的人有这样的能力;

如果你用了40-90秒钟,那就只能算一般了;

如果你在2-3分钟才找到,那你就应该说是个注意力不集中的人了。

第四节注意品质的培养

?自我暗示法

?情境想象法

?培养间接兴趣

?自我奖励法

?训练听课技巧: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的综合。

?排除学习时的干扰因素。

认知过程的总结

?感觉

?知觉

?记忆

?想象

?思维

?越来越高级、越来越复杂、综合,又都以一定的注意状态相伴随,并受到注意状态的影响。作业

一、名词解释:思维注意有意注意

二、填空:

1、寻求各种不同解决方法的思维是()思维,直觉是一种()思维,运用平方差公式进行代数式的因式分解时主要运用了()思维。

2、在学习“动词”时,老师先举了“跑、跳、拿”等词为例,再总结出“动词”的概念,该种学习概念的方式是概念(),如果先给出“动词”的概念,再举以上所说的例子,则是一种概

念的()。

3、为了上好课而认真听讲,这种对讲课的注意属于()注意;上课时不远处很响的鞭炮声引起了部分同学的注意,这些同学这时候注意()了,说明他们这时注意的()品质较差。

三、简答:

1、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哪些?

2、如何培养注意的品质?

心理学

回归内在疗法原理及其应用 [概要]:回归内在疗法是一种源于心理动力学的心理治疗技术,以提升来访者自尊与自我 价值感、减少自怨自恨、增强自爱与自我抚慰的能力为工作目标,强调自我关爱是心理成长 与康复的重要机制。很适合在中国应用。 弗洛伊德创立的心理动力学理论与方法在20世纪有了许多修正和发展[1],弗氏学说“激起成千富有成果的假说和鼓舞人心的实验” [2] ,对弗洛伊德主义和新弗洛伊德主义的传统理论的新修正和新方法的创建已渐成趋势 [2] 。中国钟友彬创立认识领悟疗法[3] 。在美国则由约翰·布雷萧(John Bradshaw)新发展了一种源于心理动力学的心理治疗技术——回归内在疗法(homecoming therapy) [4] ,以提升来访者自尊与自我价值感、减少自怨自恨、增强自爱与自我抚慰的能力为工作目标,强调自我关爱是心理成长与康复的重要机制。本文试对回归内在疗法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进行述评,以促进心理咨询与治疗同行研究应用。 1 回归内在疗法的理论渊源与基本观点 布雷萧1933年出生于美国德州的一个酗酒家庭,为著名的心理咨商师,其许多著作已有中译本,其回归内在疗法以内在小孩(Inner child)为一隐喻,目的在让人方便理解,最终目的在让人更爱自己与提升自我价值。内在小孩是不成熟的,自我中心的,有着如孩童般的害怕与焦虑,因此我们需要成为自己的父母以照顾内在小孩。治疗咨商过程是让来访者真正成长的过程。重要的是能去感受那个像小孩的感受,而非是否能找到儿时记忆,童年记忆并非必要。内在小孩的核心为“我存在”意识,家庭中的毒性教条会剥夺我存在意识并造成受伤小孩。 布雷萧内在小孩的隐喻受到多人的影响,如Eric Berne、Milton Erikson、Ron Kurtz、Alice Miller、Virginia Satir及Murray Bowen等 [4-10] 。在心理治疗领域最早讨论“内在小孩”概念的是卡尔·荣格(Carl Gustav Jung)。他于1940年首次出版《儿童原型心理学》(The Psychology of the Child Archetype),称儿童原型为“在里面的小孩”(child within),这里的儿童原型是一种集体潜意识,因此并不来自单一个人,即个人的生活经验并无法完全决定其内在小孩的全貌,因此荣格提醒,我们应留意儿童原型的象征特性及个人特定的童年时期的记忆经验。除了强调是活在内心的小孩,荣格更以圣童来说明内在小孩在人的心灵意识中的地位,荣格认为内在小孩是从潜意识、人类本性的深处所诞生,而意识对他一无所知,他代表的是所有存在中最强大的冲动,努力地想了解自己,而这种想要自我了解的力量是一种自然律,因此具有无可比拟的力量。 第一位正式使用“内在小孩”(Inner child)这个隐喻的则是密思丁(W.Hugh Missildine),他在1963年出版了《Your Inner Child of the Past》 [6] (中译书名为《探索你内心的往日幼童》,台北雅歌出版社1996年版),以整本书讨论内在小孩概念及治疗方法。由于弗洛伊德的理论太过繁琐及不实用,他考虑以较容易为患者所了解的语言提出一种对解决情绪困扰有实效的方法及知识,用内在小孩的概念为对精神分析理论及用词的修正[4]。内在小孩概念较类似所谓的赤子之心,而随着社会化的过程,人们意识中认为成熟即是不要孩子气,因此逐渐与内在小孩分离造成情绪的问题,故应找寻一个适当的情

心理学及个人成长论文

我的成长历程 夏日的暖风吹落了绚丽的花朵,而我的人生又迈入了一个新的台阶。如今的自己已不是以前的自己,而是一个逐渐走向成熟,走向社会的二十一岁的大学生。 回首往昔,成长道路上的每一次欢笑、喜悦、难过、哭泣、成功、失败……都历历在目,此刻的自己很想对自己说:成长很美,只是有些痛。 孩提时代,那时似乎是有记忆的却不能肯定,很模糊。若给够自己充足的时间细细回想想必会想出来一些事情,但是我却没有这样做。原因有二。第一,我总感觉那种朦胧模糊的记忆很美好,不想去让其清晰起来。第二,我觉得给自己充足的时间也未必会想起来什么,与其那样苦思冥想,不如就让其在模糊朦胧中美丽。 少年时代,那时的自己似乎有一种特别的感觉,总感觉自己与其他小伙伴不一样,总觉得自己在某某方面表现的很不错,想象着自己会成为发明家、科学家、甚至是拯救地球保护人类的英雄。虽然一件让自己引以为豪的事情还没有做出来,但是并不减少我对自己的相信,我相信我是与众不同的、我是独一无二的。 青年时代,此时的自己,多了几份成熟与稳重,少了许多天真与疑惑。当小时候还认为好好学习就会有考一名,但是,一次次的事实、经历告诉自己,考试优秀不仅要好好学习、还要好好

思考、好好努力。以前,不懂得人情世故这个成语,老师说出来也甚为不解,但是现在,自己却要让自己变得人情世故而付出努力。 随着成长,心理不断得到发展、完善与成熟。但是总觉得无法发展到自己想要的程度,或许是小学老师曾数过“阳光底下总会有阴影”,我的心里总觉得不够亮堂,总觉得有那么一片灰暗不可抹去清除。之前还很在意,现在好了,或许是长大了,感觉“阳光底下总会有阴影”这句话是对的,不仅仅是在物理现象方面,在各个方面都是正确的。既然是正确的,我又何必去自讨苦吃为难自己产生消极影响呢。这样一想,似乎心中的那份阴影变得透明了许多。 成长在每一时刻,但是高中以前很少感觉的到,或许是心理学的一种行为。但是在大学中你却会吃惊的感觉的到自己在成长。时间的流逝让自己不敢去想,昨天自己是怎样过去的,心理的成长似乎就在刚才那一刻发生。总有一种人生来去匆匆之感。这种感觉我从学习心理学这门学科中知道,我的心理还是不成熟的,成熟的心理不会出现这种感觉,他们只会抓住此刻的光阴是实现不让自己后悔的当初。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的成长与性格、心理密不可分,然而人的成才与成功取决于人在成长过程中所培养成的性格与心理。树木可以修剪,人才可以培养,成长很美好,只是有些痛。

心理学

第一章心理学概论 1.定义:研究心理和行为的科学。 (1)司机开车鸣笛现象(气温) (2)儿童观看暴力或非暴力的视频 2.目的:描述、解释、预测、控制。 3.举例子:旁观者行为 旁观者越多,可能帮助的人越少。 专业术语:从众现象。 阿希(线条判断的从众实验) 第二章历史与流派 赫尔曼.艾宾治斯(德国)曾说“心理学有个一个漫长的过去,但只有一个短暂的历史。 代表人物:科学心理学之父:冯特(德国) 功绩: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从哲学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美国墨菲曾说过这样一段话评论冯特: 在冯特创立他的研究室之前,心理学就像一个流浪儿,一会敲敲生理学的门,一会敲敲伦理学的门,一会又敲敲认识论的门。1897年,它才成为一门实验科学,有了一个安身之所和一个名字。 蔡元培关于心理方面:我国第一个实验室,心理研究所。

一、结构主义流派(受德国生理学影响较大) 1、代表人物:铁钦纳(冯特的学生) 2、基本观念: (1)对象:意识经验 (2)目的:揭示意识经验的结构 (3)方法:内省法分析各种经验 解释:研究者操纵刺激(视觉、听觉等)使之有系统的变化,让被试者根据自己的主观判断作出反应,或报告自己为某种刺激的感受。(4)结论:对于意识经验的分析结果是一切复杂的经验都是可以被分析成为感觉简单的意象和简单的情感。 解释:认为感觉是知觉的元素,意象是观念的元素,情感是情绪的元素。 (5)主张:将科学与科学的应用分开来,认为心理学是科学,而心理学的应用不应该是心理学家关心的事。 二、功能主义流派(机能主义)(受英国生物学影响更大) 与结构主义流派相对 1、代表人物:杜威、詹姆斯 2、基本观点: (1)对象:关于意识或心里生活的科学(与结构主义基本一致)(2)目的:揭示有机体适应环境过程中心理或意识的功能。 对比结构主义,结构主义只分析意识的元素。

行为教育的心理学技术

二、行为教育的适用范围 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培养学生品行障碍的预防和干预注意力分散与多动行为的矫治等行为问题 亲社会行为又叫积极的社会行为,它是指人们表现出来的一些有益的行为。人们在共同的社会生活中经常会表现出类似这样的行为,比如帮助、分享、合作、安慰、捐赠、同情、关心、谦让、互助等,心理学家把这一类行为称为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是人与人之间在交往过程中维护良好关系的重要基础,是一个人适应社会必备的素质,对个体一生的发展意义重大。 儿童品行障碍是指在幼儿期反复出现严重的品德问题和错误行为。 常见表现如下: (1)攻击性行为:殴打,伤人,破坏物品及虐待他人或动物。男生多为躯体攻击,女生可表现为语言性攻击行为。 (2)说谎,欺骗:常受父母影响,孩子仿效。父母粗暴,儿童为了逃避惩罚而说谎。 (3)不遵守纪律及不愿上学: (4) 偷窃:从顺手牵羊,到有意识偷窃,逐步发展。 (5)破坏性行为:通过玩弄火种或烧物而寻求精神上的刺激与满足。注意力缺陷多 动症又称儿童多动综合征或多动症。是一种轻微脑功能障碍综合征,是一种较常见的儿童行为障碍综合征,有文献报道在中小学生中患病率为5%--10%。特征: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注意力不易集中学习困难性格或行为方面障碍 三、行为教育的心理学依据 ?行为主义学派认为,环境是影响儿童行为与发展重要因素,人的大部分行为是后天习得的,是个人经验的产物。儿童的行为与发展具有可塑性可控制性,可以通过外部因素的影响来塑与修正儿童的行为。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的行为是通过观察他人而学得的,自然也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来改变或消失。 四、行为教育的心理学技术 强化消退示范等等 行为强化要点: ?行为被随后出现的直接结果加强 ?行为强化后,更有可能将来再次出现 出现的刺激——正 ?随行为出现 消失或避免的刺激——负 引起“好的结果”的刺激物叫正强化物,简称为强化物。“厌恶刺激”叫做负强化物。 强化效果主要看可以看靶行为: ?一个刺激能使靶行为继续出现——正强化 ?一个刺激不仅不能使靶行为消失反而加强——误用强化 例如: 孩子摔东西——妈妈跑过来——摔的更多

心理学个人成长报告范文

个人成长报告范文 摘要:本文讲述了我走向心理健康教师的心路历程,通过对自我成长经历的全面回顾及剖析,阐述了个人从幼稚不断走向成熟的历程及形成原因,深层次地审视并分析了自我的人格特征,从而揭示了自我想成为心理健康教师的内心追求和渴望,并对自己从事心理咨询师职业所具备的条件及不足进行了分析,从而指明了自我的努力方向。 本人现年37岁,1991年毕业于上海体育师范学校,长期从事体育教师和大队辅导员工作,喜欢与孩子打交道,多次被评为“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成为一名合格高尚的学生心灵引导者、解决困惑的帮助者,成为孩子们的真心朋友,一直是我多年的美好愿望。 一、自我成长分析 (一)美好而纯真的童年 由于父母都比较忙,尤其是父亲,特别忙,我出生六个月就离开他们,在农村的外婆家长大直到上幼儿园大班,那是一个依山傍水的小山村,纯朴的农村生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父亲很能干,我们兄妹三人的衣服、鞋子都是爸爸亲手缝制,我们玩的风筝、灯笼,爸爸都能做,童年时的我无忧无虑。 (二)、发生转折的少年期 由于在农村待的时间比较长,一口纯正的南京地方口音,上了一年大班,由于我的出生月份小几天,这一届全国的学生比较多,我给严格控制在正常招收之外,在农村外婆家又住一年,此时的我,心“野”,玩心特重,一口纯正的南京地方话,使教我小学一年级的上海语文老师大伤头脑,我经常被罚,一个字要反复更正,使我对语文课的学习非常反感,更别说写作文了。一~四年级的小学生活是在懵懵懂懂中度过,虽然成绩不是很好,而且还经常惹祸,但很快乐。五年级那年,我的父亲被评为上海市“五讲四美”积极分子,到处是被别人赞许的眼光,站在父亲边上,我满是光荣,对父亲更生敬佩。多伟大的父亲,在家事无巨细(当然妈妈也承当一部分),孝敬老人,工作岗位上成绩显著,年年评为先进工作者和优秀党员,看着爸爸一叠的获奖证书,我感慨万分,我是一个老让爸爸操心的女儿,我要和爸爸比赛,做一名让爸爸自豪的女儿。 到了中学,我发奋努力,第一张奖状也是评为“学雷锋好少年”获得的。那一天,我激动万分,放学的路上,我是一边跳、一边唱着歌回到家的,爸爸回来还特别晚,我一直等到半夜,迷迷糊糊中听到爸爸回来了,我顿时精神来了,急不可待的把奖状递给爸爸,爸爸其实也很累了,疲倦的脸,看到我不睡觉,正想说什么,看到手中的奖状,他轻轻的说了一句话,“女儿真不赖,赶快睡觉去”,简单关切的一句话,使我感到万分温馨,我开始积极为得到爸爸的表扬而努力着,每次获奖,我总是第一个告诉爸爸,包括现在,取得荣誉,我也是第一个打电话给我的父亲。初中三年我不断的进步,学习成绩已经挤进班级前10名,并报考了上海体育师范学校,成了一名中师生。 (三)、平淡而惊喜的中师三年

最新2020年心理学自我成长分析报告

最新2020年心理学自我成长分析报告 成长就是这样,痛并快乐着。你得接受这个世界带给你的所有伤害,然后无所畏惧的长大。范文大全小编在此整理了20xx年心理学自我成长分析报告,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20xx年心理学自我成长分析报告篇1 一、个人成长感言: 做为一名教师,每天面对天真无暇的孩子,始终在思索着,我的人生目标是什么?我的追求是什么?做为社会的人,不断探索着事物的真谛,对于我来说,更是不断探究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作为一生的求证。在每一个人生的阶段,都力求完美,可总是有令自己遗憾的地方,也正是这些零碎的片断连接起来,才构成了自己相对完整的一生。 一个人至于最终能够成为怎样一个人,很大程度上是由他成长的经历,社会环境,生活事件所决定。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我感到自己童年、少年时期的生活经历、家庭教育、氛围影响及情感体验对铸成今天的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二、个人问题的分析与探索 时刻把握自己的情绪波动,时刻关注别人的情绪变化,我认为对于心理调控对人际交往很有帮助。在成长过程中,我体味到了心理由幼稚趋于成熟的进步,也感受到了自己心理调节能力的欠缺,同时我还面临着一个困惑:自己的心理问题有多少,该如何解决?渐渐地,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了心理学知识的缺乏,急需获得接受一次心理学专业辅导的机会,而这次对心理教师的培训恰恰提供了这一平台。 在培训中我尽量抓住有限的课堂时间认真听讲、做好笔记,各位心理专家及心理专任教师的成长经历为我的学习增加了动力,也促成我始终保持学习的热情。积极地向老师们取经,并查阅相关资料,从中学到了不少极为宝贵的心理学知识。其中既有心理学这门学科的历史与发展,例如:西方最早研究心理学的著作是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心理学独立的重要标志是冯特建立心理学实验室;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有客观性,实践性,发展性和系统性也不乏一些科学有趣的心理测试题;挑战人生极限的拓展训练,既有通过马加爵事件举出了当代人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又贯穿了如何实现角色转化适应新环境等解决方法。还提供了十几条经典建议:比如说:不管什么事情,要勇敢地讲出来;情绪

心理学 概念

1.1879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被公认为心理学科独立的标志,即标 志着心理学的诞生。 2.心理学的概念:心理学是研究人和动物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 3.心理的实质: ①概念:心理学是一门既有自然科学性质又有社会性质的中间学科或交叉学科。 ②如何理解? A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B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C心理具有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制约性; D心理是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的。 4.心理学的五大任务: ①描述:报告什么真正发生了,即得到事实和占有材料,主要解决人的心理是“什么”的问题。 ②解释:找出出现某种心理现象的原因,主要解决人的心理和行为“为什么”发生的问题。 ③预测:对心理与行为的趋向做出判断。 ④控制:即通过一定的手段去影响人的心理与行为。 ⑤运用:即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去提高生活质量。 5.从众心理:即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 数人的行为方式,是大部分个体普遍所有的现象。 6.关于“反射”: ①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巴甫洛夫是最早提出经 典性条件反射的人。他在研究消化现象时,观察了 狗的唾液分泌,即对食物的一种反应特征。他的实 验方法是,把食物显示给狗,并测量其唾液分泌。 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如果随同食物反复给一个中 性刺激,即一个并不自动引起唾液分泌的刺激,如 铃响,这狗就会逐渐“学会”在只有铃响但没有食 物的情况下分泌唾液。一个原是中性的刺激与一个 原来就能引起某种反应的刺激相结合,而使动物学 会对那个中性刺激做出反应,这就是经典性条件反 射的基本内容。 经典条件反射特征: 获得:将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多次结合呈现,可以获得条件反应和加强条件反应。如将声音刺激与喂食结合呈现给狗,狗便会获得对声音的唾液分泌反应。 消退:对条件刺激反应不再重复呈现无条件刺激,即不予强化,反复多次后,已习惯的反应就会逐渐消失,如学会对铃声产生唾液分泌的狗,在一段时间听到铃声而不喂食之后,可能对铃声不再产生唾液分泌反应。 恢复:消退了的条件反应,即使不再给予强化训练,也可能重新被激发,再次出现,这被称为自然恢复作用。

咨询心理学_咨询技术

咨询技术 (一)咨询态度贯穿在咨询始终 1、尊重 2、真诚 3、共情(通情达理) (1)含义:共情指设身处地地体会、感受对方,是一种体验别人心世界的能力 “通情达理”的三方面含义: ①咨询师借助于求助者的言行,深入对方心去体验他的情感、思维 ②咨询师借助于知识和经验,把握求助者的体验与他的经历和人格间的联系,以更好理解问题的实质 ③咨询师运用咨询技巧,把自己的“共情”传达给对方,以影响对方并取得反馈 伊根二层次划分法: ①伊根把“通情达理”分为初级和高级 ②初级通情达理是指咨询师回应求助者、明白求助者表达的感觉想法 ③高级通情达理是表达求助者叙述中隐含的甚至自己都不清楚的感觉和想法,帮助求助者更好地了解自己未知或想 逃避的部分。 (2)意义: ①促进咨询师更准确的把握材料②促进双方的理解和更深入的交流,从而促进良好咨询关系的建立 ③促进求助者进行自我探索、自我表达、自我认识④本身具有咨询效果 (三)注意事项 ①咨询师应从求助者的角度看待问题,设身处地的理解求助者及其问题②表达共情要因人而异,不能一视 ③表达共情应把握时机,适度共情④表达共情要善于实现咨询师—求助者之间的角色转换 ⑤表达共情要善于使用躯体语言⑥表达共情应考虑到求助者的性别、年龄、文化习俗等特征 ⑦咨询师应不断验证自己是否共情,得到反馈后要及时修正 4、积极关注 (1)含义:是对求助者的言语和行为的长处和潜力予以有选择性的关注,从而使求助者拥有更客观的自我形象、正向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2)作用:①促进求助者自我发现、潜能开发,看到自身长处、消除自卑感、拥有更积极的价值观,从而促进自我成长,是心理咨询的最高目标。 ②咨询师立足于求助者的潜力和价值,有利于建立对求助者信心和对咨询工作乐观的态度 ③促进双方沟通,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④本身具有咨询效果 (3)适用围:咨询师应该多鼓励求助者积极面,特别是对不自信、不踏实、情绪低落的求助者 (4)注意事项: ①态度真诚②实事,不过分夸大、不盲目乐观③要有针对性(对方需要的、符合咨询目标的) ④既要锦上添花,更要雪中送炭⑤避免对方的故意迎合或逃避 ⑥启发求助者学会自己去发现自己的长处和潜力,自己鼓励自己 (二)参与性技术 1、倾听 (1)含义:倾听是指咨询师通过自己的语言和非语言行为向求助者传达一个信息,我正在很有兴趣地听着你的叙述,我表示理解和接纳。倾听包括咨询师通过身体传达的专注,以及心的专注。 (2)意义 倾听不仅是为了明了情况,也是为了建立咨访关系,鼓励求助者更加开放自己,同时,还具有助人效果。倾听是每个咨询师的基本功,不会倾听的咨询师就不能称为咨询师。 (3)如何倾听 ①用心去听,设身处地的感受,既要听懂求助者通过语言行为表达的容,又要听出其省略的和没有表达的容 ②要有参与,有适当的言语性的或非言语性的反应 ③理解求助者,不排斥、不歧视,设身处地的思考,鼓励其宣泄

心理学二十四种技术模板

第二十节阻抗解决技术 训练要点: 一、阻抗的来源与克服 (一)阻抗的含义: 心理咨询的过程, 其实是一个冲破阻抗的过程。 这里说的阻抗是广义上的阻抗概念。阻抗本质上是人对于心 理咨询过程中自我暴露与自我变化的抵抗。 精神分析、行为主义、人本主义等学派都作过描述和分析。 这些理论均表明: 阻抗对于心理咨询过程具有深刻的影响。 人们只有加以积极的认识与控制, 才能达到预期的心理咨询 效果。如果对阻抗现象不加理会, 或处理不当, 则心理咨询的 进展与效果将受到阻扰。 (二)阻抗的表现形式 1、讲话程度上的阻抗; 2、讲话内容上的阻抗; 3、讲话方式上的阻抗; 4、咨询关系上的阻抗。 这四类表现形式能够表现为个体对某种行为变化的抵触, 也能够表现为个体对咨询师的某种敌对态度。但无论哪一种阻抗形式, 它们都是对个体的自我保护及对其痛苦经历所表现的精神防御。因此, 它们对心理咨询的进展起着潜在的深刻的影响。在很 多情况下, 对于阻抗的认识往往是心理咨询图片的开端。 (三)阻抗产生的原因

心理咨询专家卡瓦纳认为来自求助者的阻力主要原因有三 个: 1、因为成长必然带来某种痛苦; 2、因为行为的失调是机械性的; 3、求助者可能带有某种反抗心理咨询的动机。 二、阻抗解决技术的含义 主要探讨沉默、多话、依赖、移情等阻抗的问题。 (一)妥善处理沉默局面 1、沉默的原因: 多数情况下, 沉默是由求助者引起的, 主要包括几种类型: 怀疑型、茫然型、情绪型、思考型、内向型、反抗型等。 沉默技术: 是指咨询过程中, 因为某些因素, 当事人无法继续所谈的内容而沉默了下来。咨询员因为知道某些重要的信息正在当事人的内心运转, 而允许当事人沉默, 让谈话暂时停顿, 而且在当事人沉默之后, 询问当事人沉默时发生的事。在沉默时刻, 虽然咨询员与当事人的外在互动暂时停下, 可是就心理层面而言, 咨询的进行并未中断。只是在沉默中进行。咨询员此时正仔细观察当事人非语言行为的变化, 而且等待当事人开口表白。当事人此时已完全沉溺在自己的内在世界中, 或许正思索着是否将令人难堪的经验坦诚说出, 或是正抽丝剥茧地查阅细细琐琐的经验, 埋头苦思地想要理出头绪。

心理学的三大测验技术

心理学的三大测验技术 问卷测验、投射测验及情境测验是心理学中齐名的三大测验技术。 问卷技术虽然被普遍使用,但在西方早就遭到批评:“系统歪曲假设”的观点认为它得到的结果是行为的语义相关,并非真实行为本身;“好恶度倾向”观点认为在问卷测验中被试往往不是按主试的要求和真实情况回答。问卷测验无法解决“装好”、“装病”倾向、随机作答等问题,它普遍适合于西方文化,是否普遍适合于中国文化是个问题。投射技术因对心理诊断相对不重视而衰退。情境测验所设计的特定情境只能…… 在心理学中,问卷测验技术对我们来说最为常见,因为从人格测验到临床心理测验,大都采用问卷技术。投射测验技术虽然在国外曾经盛极一时,但在国内却仍属鲜见。情境测验技术是继问卷测验、投射测验之后,伴随着评价中心技术而兴盛起来的新技术,国内现在亦有引进与探索。如此三大技术,孰优孰劣?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三大技术在中国的应用,是何种现状与局面?本文试作一番评论与探讨。 一、引进西方心理测验的困惑 在大陆、香港和台湾,主要的着名的心理测验量表几乎都是从西方引进、修订的。这种情形在大陆尤甚。我们的人格评定、智力测验、心理卫生评估等方面的量表几乎全是国外引进修订的。“量表热”从20世纪80年代直到今日,并未“冷却”多少;研究者修订国外量表的热情高涨;培训班曾经遍及全国;像《韦氏智力测验》这样一些需要保密的重要测验工具甚至出现了盗版。杨中芳等人曾对社会心理学方面使用量表的情况做过一些调查,发现大陆几家心理学杂志的编辑部都曾提及、呈交的社会心理学论文中,几乎全都是使用问卷调查法来收集资料,其中大多数是使用西方引进的量表;并对台湾出版的《中华心理学刊》1976-1986年间发表的30篇社会心理学的实证研究报告作过统计,发现其中29篇使用问卷测验作为工具。平均每个研究使用了个量表;所使用的量表中,25%未经任何修订直接翻译于西方量表;42%经过修订;4%是根据西方理论编制的量表;三者共计71%。() 这种大量地引进、修订国外量表,过分地依赖于国外量表的现象,已经引起了批评与反省。概括有关研究,以下几点是值得深思的: 1.西方心理测验的文化背景难以完全适合于中国人:其量表的编制,是对西方人的心理研究的结果。也就是说,当西方人编制量表时,对变量的选择、

心理健康与个人成长成才

心理健康与个人成长成才 教育部日前印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和高校要充分认识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明确了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依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辅导或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素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式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学校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分析和研究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开展心理咨询活动,教育和引导大学生不断地加强心理品质修养和锻炼,为成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那么,如何消除他们的心理差距,使其顺利成才呢?其具体的途径和方法如下:第一,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良好的人格品质首先应该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己。其次应该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对挫折有正确的认识,在挫折面前不惊慌失措,采取理智的应付方法,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挫折承受能力的高低与个人的思想境界、对挫折的主观判断、挫折体验等有关。提高挫折承受能力应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树立科学的人生观,积极参加各类实践活动,丰富人生经验。 第二,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已为科学研究所证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指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科学用脑、坚持体育锻炼、少饮酒、不吸烟、讲究卫生等。大学生的学习负担较重,心理压力较大,为了长期保持学习的效率,必须科学地安排好每天的学习、锻炼、休息,使生活有规律。学会科学用脑就是要勤用脑、合理用脑、适时用脑,避免用脑过度引起神经衰弱,使思维、记亿能力减退。 第三,加强自我心理调节。自我调节心理健康的核心内容包括调整认识结构、情绪状态,锻炼意志品质,改善适应能力等。大学生处于青年期阶段,青年期的突出特点是人的性生理在经历了从萌发到成熟的过渡之后,逐渐进入活跃状态。从心理发展的意义上说,这个阶段是人生的多事之秋。这是因为,经验的缺乏和知识的幼稚决定了这个时期人的心理发展的某些方面落后于生理机能的成长速度。因而,在其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发生许多尴尬、困惑、烦恼和苦闷。另一方面,我国正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社会情况正在发生复杂和深刻的变化,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科学技术急剧发展。这种情况也会在早晚要进入社会的青年学生中引发这样或那样的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例如父母下岗、家庭生活发生变故、学习成绩不佳、交友失败、失恋等。这些心理问题如果总是挥之不去,日积月累,就有可能成为心理障碍而影响学习和生活。

一名有效的心理咨询师所具备的个人特点

一名有效的心理咨询师所具备的个人特点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一名有效的心理咨询师所具备的个人特点 刘丹 从事任何职业的人都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心理咨询被认为是一种特殊的助人工作。从事这个工作的心理咨询师不但要用他的知识和技术为咨询者服务,还要了解咨询者的内心世界,洞悉咨询者的生活隐私,帮助他们认识心理困难的真正原因并改正适应不良的行为,促进心理的成长。因此,他必须具备一些特殊的条件。 一、精湛的业务能力 心理咨询是一门专业,它有自己的理论、方法与技术。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人,必须经过专门的培养与训练,取得合格证书后方能上岗工作。咨询人员必须潜心钻研心理咨询的理论,掌握心理咨询的方法和技术,同时要积极参加心理咨询的实践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咨询人员。 1.掌握心理咨询的专业理论 心理咨询工作在国际上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心理咨询工作者已积累了不少经验,并进行了专业理论研究,形成了咨询心理学这一心理学分支学科。学校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在亚洲一些地区称为心理辅导,我国香港、台湾地区的心理学工作者对辅导与心理治疗问题进行了不少研究,并出版了有关的学术着作。我国国内的心理咨询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此项工作在高校尤为活跃。结合心理咨询的实践,学者们进行了心理咨询治疗与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理论研究,有关的理论着作也陆续问世。咨询心理学的研究在我国已有了一定的基础。设有心理学系的高校曾组织了系统的培训工作,为心理咨询培养专业人才。这些都为咨询工作者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提供了条件。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心理测验是不可分割的。心理咨询工作者应有扎实的心理学理论功底,对于普通心理学、人格

心理学自我成长分析报告

2020年心理学自我成长分析报告 2020年心理学自我成长分析报告 成长就是这样,痛并快乐着。你得接受这个世界带给你的所有伤害,然后无所畏惧的长大。在此整理了20xx年心理学自我成长分析报告,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20xx年心理学自我成长分析报告篇1 一、个人成长感言: 做为一名教师,每天面对天真无暇的孩子,始终在思索着,我的人生目标是什么?我的追求是什么?做为社会的人,不断探索着事物的真谛,对于我来说,更是不断探究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作为一生的求证。在每一个人生的阶段,都力求完美,可总是有令自己遗憾的地方,也正是这些零碎的片断连接起来,才构成了自己相对完整的一生。 一个人至于最终能够成为怎样一个人,很大程度上是由他成长的经历,社会环境,生活事件所决定。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我感到自己童年、少年时期的生活经历、家庭教育、氛围影响及情感体验对铸成今天的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二、个人问题的分析与探索 时刻把握自己的情绪波动,时刻关注别人的情绪变化,我认为对于心理调控对人际交往很有帮助。在成长过程中,我体味到了心理由幼稚趋于成熟的进步,也感受到了自己心理调节能力的欠缺,同时我还面临着一个困惑:自己的心理问题有多少,该如何解决?渐渐地,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了心理学知识的缺乏,急需获得接受一次心理学专业辅导的机会,而这次对心理教师的培训恰恰提供了这一平台。 在培训中我尽量抓住有限的课堂时间认真听讲、做好笔记,各位心理专家及心理专任教师的成长经历为我的学习增加了动

力,也促成我始终保持学习的热情。积极地向老师们取经,并查阅相关资料,从中学到了不少极为宝贵的心理学知识。其中既有心理学这门学科的历史与发展,例如:西方最早研究心理学的著作是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心理学独立的重要标志是冯特建立心理学实验室;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有客观性,实践性,发展性和系统性……也不乏一些科学有趣的心理测试题;挑战人生极限的拓展训练,既有通过“马加爵事件”举出了当代人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又贯穿了“如何实现角色转化适应新环境”等解决方法。还提供了十几条经典建议:比如说:不管什么事情,要勇敢地讲出来;情绪中不要与别人沟通等,要学会等待转机等等。在老师的耐心讲解下,这些知识在我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没有宗教信仰,学习佛学,懂得生命;学习儒学,懂得入世;学习道学,懂得超脱;学习技术,掌握生存。接纳一个人做朋友,不以个性张扬和个性内敛为标准,真诚为要,孝道为先。认同别人不是委屈自己,是被别人接纳,并非没有自己的观点,求同存异,乃生存处世之道。对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不以否为怒,不以肯为张,善纳人言,多自反省。我认为这样可以说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准。看事微观,做事宏观,处事达观,生活乐观。可以说是我的人生观,我也在努力的践行着。三、自我改变与成长 我觉得一个人最重要的是意识到自己身上肩负着某种责任,自己理所当然地应该去承担生活中的某些东西。今天,当自己明白了一些人生道理,回过头来审视自己成长经历,发现过去所遭受的那些挫折、痛苦都是今天的财富。但不是所有的人都这样理解,深刻地体会生活,才知道那些痛苦、无助的心灵多么需要真诚的心灵抚慰他们。今天的我,对周围的人和事,有了更多的包容、更多的理解、更多的关怀,而不再执迷于个人的得失。所以有人说“挫折、痛苦的背后才是成长的空间。如果说能用三个词形容自己的话,那就是:豁达,接纳,宽容。

心理健康与自我成长83694

心理课成长报告 转眼间,大一第一学期就要接近尾声,我也上了一学期的心理健康课程。这一学期以来,通过心理老师的谆谆教导、悉心引领,我了解了很多心理学方面知识,自我成长了不少,懂得了怎样认识自我、如何与人更好的交往、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以及面对压力如何应对等等。 现在,当这些课程都即将结束之时,再细细回想,我真是深深感到了这门课的必要之处。尤其是在大学生心理频频出现状况的现今,由于来自外部与自己的各种有形或无形的压力,加之从小就很少接触到必要的心理教育辅导,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十分堪忧,有部分大学生往往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发生问题时不能进行良好的自我调整,做出过激的事情,伤害自己、伤害他人。所以,对于刚踏入大学校门的我们,学校开设这样一门课程,真是用心良苦,也是十分必要的。 经过了这一学期的学习,我本人也学到了很多,提高了不少。 第一,我认识了自我,也明白了只有先认识自我,才能取得自信。老师曾在课堂上带领我们大家一起探索“我是谁”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明白了“自我”、“本我”、“超我”所指为何,接着我们揭开了人格的面具,透彻的了解了各种各样的人格特征,后来我们明白了要接纳独特的自我、活出和谐的自我,做自信的自己。 回想刚刚步入大学校门时的我,心中怀着忐忑不安,些许自卑,又充满了矛盾,面对着花花世界我不知该如何处之。然而,上了心理课后,老师为我们一一解答心中的各种困惑,教会我们面对问题,要以怎样的心态去应对;面对诱惑,要以怎样的姿态去回应。现在,我虽不能说是蜕变成熟,可也是明白了其中一些道理。今后,我也定会把在这门课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 第二,我学会了与他人和谐相处的方法。在大学里,我们不止要学习课本上的东西,我们更多的是要学习如何与人打交道,如何从他人那里学到更多的东西。老师在课上给我们分析了人际交往中的暗礁,有些人缺乏自信,不敢交往;有些人自我中心,拒绝交往;有些人猜疑妒忌,阻碍交往;有些人缺乏技巧,不会交往……老师为我们一一分析了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中可能遇到的种种问题,并告诉了我们人际交往的正确方法。为了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首先要提升自信,学会主动与他人交往;第二,需要尊重他人,尊重他人人格,欣赏他人长处,并且培养自己的利他意识;第三,我们要通过语言和行为让他人感受到你的尊重;第四,我们要心怀真情,坦诚待人,表里如一,不虚伪轻言。 只有真诚才可以交到真心的朋友,只有真诚才能与他人和谐相处。上完心理课,我深深地明白了这个道理,也将坚定地在生活中践行,真诚的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位同学、每位老师、每位朋友……我会常常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认真倾听他人的想法、先放下自己的主观想法、感受对方的情绪。 第三,我可以更科学的管理自己的情绪,从而找到更多生活中的快乐。课堂上,老师给我们列举了大学生常见的情绪困扰,如郁闷、焦虑、愤怒、孤独感等,并具体分析了它们的特点和表现。然后,就提出了应对这种种问题的科学方法,我们要学会接纳情绪,因为情绪是内在的自我表达,能够给心理活

我的成长与心理学

我的成长与心理学 成长包括身体成长与心理成长,其实人的外形都差不多,如身高大多集中在150—190cm,其他的也不会差多少的。但一个人的心智水平却千差万别,而决定一个人成就的主要看心智水平。心智发展水平除了天赋外,更多的可以通过后天学习而得,而心理学是这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门,所以人的成长与心理学分不开,我的成长也离不开心理学。 知识不仅是我们满足自己的工具,我觉得知识更应该内化为我们的一部分。我们天天都在学习知识,天天在运用知识,其实我们都在不知不觉中运用着知识,我们在实践中贯穿着知识。马克思说:智慧是宇宙中的一朵花。知识是智慧的载体,是智慧的总结,是智慧的体现。知识能缩短我们学习的进程,能够加快思维的进程,心理学知识能加快我们认识自己。心理学是研究人和动物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心理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研究动物心理主要是为了深层次地了解、预测人的心理的发生、发展的规律)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因此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的一门科学。 心理学伴随着我成长,学习心理学也就是势在必为。学习不仅是学习书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从实践中获得,实践可以使认识更深刻,感悟更透彻。心理学让我们更加深入认识自己,给我们一种有效的角度观察自己,让我们关注自己,了解自己的各种欲望,比如人的本性是不满足。人类为什么能从一般动物里面脱颖而出?就是由于人类不断增强的不满足本性导致了人类的渴求(求知)欲,以及实践欲不断增强,从而导致了人类自身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从而使人类能从一般动物种类中能脱颖而出,成为现在的人类;其他动物,则由于容易满足,也就难于进步,或进步缓慢。所以人的本性是不满足。这也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所在。人还有两基本的本性,第一个是求生性,第二个是懒惰性,这是动物共有的。再如,什么是幸福?人最珍贵的是生命,生命最珍贵的莫过于自由,而自由就在于不断地追求幸福。学习心理学,能让人更幸福! 摘自:中国幸福学研究 中国幸福学研究幸福的定义就是:幸福是人们的渴求在被得到满足或部分

八大心理调节技术

八大心理调节技术 情绪与人的心理状态、工作效率、人际关系、身体健康、生命质量等密切相关。调适积极、乐观、平稳的情绪是自学的准备状态,愤怒、悲哀、紧张情绪对学生会产生负面影响,怎样调适,现将情绪的九大心理调节技术简述如 1.制怒术:做情绪的主人。当喜则喜,当悲则悲。在遇到发怒的情境时,先在口腔里绕舌头十圈,并行三思:一思发怒有无道理?二思发怒后有何后果?三思我正要发怒,有其它方式替代吗?这样就可以制怒变得冷静而情绪稳定 2、愉悦术:努力增加积极情绪。具体方法有三:一是多交友在群体交往中取乐;二是多立小目标或将大目标划分为多个小目标。小目标易实现,每一小目标的实现都能带来愉悦的满足感;三是学习辩证思维,万事都有两面,好事可变坏事,坏事可变好事,如“塞翁失马,焉知祸福”、“破财消灾”、“失恋比婚后离婚好”等,辩证思维可以使人从容地对待挫折和失败,因而可避免有害消极情绪。 3.幽默术:常笑多幽默。有心理学家认为,人不是因为高兴才笑,而是因为笑才高兴。不是因为悲伤而哭,而是因为哭才悲伤。生活中要多笑勿愁,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另外,笑还有较好的生理作用,如吸氧量增加,按摩心脏,松弛肌肉,降低基础代谢等。幽默是不良情绪的消毒剂和润滑剂,学会幽默可以减少不良情绪。 4、助人术:学雷锋做善事,做他人的快乐之源,既可以给他人带来快乐,也使自己心安理得,心境坦然,具有较好的安全感,反之常做坏事之人,则因以小人之心度君子腹而提心吊胆,心理紧张,不得安宁。 5.宣泄术:当遇到不如意、不愉快的事情时,可以通过运动、读小说、听音乐、看电影、看电视、找朋友谈心诉说来宣泄自己不愉快的情绪,也可以找适当的场合大声喊叫或者痛快哭一场,哭就哭出眼泪,眼泪不要往肚里咽,有心理调查结果显示,爱哭的人不易患溃疡病。

心理学与自我成长

心理学与自我成长 摘要:心理学的广泛应用使我们了解到了它的重要性。所以我们越来越深刻感觉到我们应该努力学习并运用它。心理学的重要意义何在?现本文从心理学与自我意识的角度分析了接触与学习心理学后笔者的收获。 关键词:心理学自我意识成长 一、成长之一:告别自卑,学习认识自己 心理学认为,一个人想成为什么样和实际什么样之间越接近越接近则该个体的成熟程度越高,即“自我的客观化程度”越高。现代社会的年轻人主张要接受自己。其实这两种基本观点是一致的,即人都要对自己有个正确的认识。在没有被动屈从的情况下承认包括弱点和缺点在内的自己特点的各个方面。 当人刚一出生便开始了自我认识的过程,即身体的自我。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知识的日益丰富,人们会主动的认识自我。我在初中时开始喜欢做心理测试,希望借助于此来认识自我。也是从这个时候我开始问我的朋友:“你认为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有什么优点和缺点?”其实这就是自己认为什么样和实际什么样与别人认为我是什么样的一种比较。只是当时我还不知道这就是主动认识自我,以期有一个正确的自我认识。 升入大学之后学习了心理学,不仅会做心理测试,而且也会主动阅读一些心理学方面的书籍,运用书中的理论再结合心理测试来认识自我。由于人具有很复杂的社会性,因而在自我认识过程中很容易走入误区,如:盲目的贬低自己。人们通常认为最了解自己的人就是自己,其实不然。由于人有复杂的社会性,不同的情感、不同的人生经历,对同一事物都会有不同的理解,更何况一个复杂的人呢?在众多特征中肯定有不被自己认识的。所以我学会了从别人的反馈中认识自己,更积极地参与集体活动。从与他人的对比、从实践中认识自己。这样做之后,自己更成熟了,会怀着更积极的态度看待自己,看待生活。 二、成长之二:告别自傲,人际关系更加和谐 高中时的我较为严肃,做事总是一板一眼,循规蹈矩,灵活性和变通性较差。而且,我对自己较为苛刻,而这种苛刻也会影响我对待事情和对待他人的态度。因而,有时我无法接受别人的玩笑,别人也无法理解我对某些事情的过于认真,所以,尽管我希望和更多的人成为交心的朋友,愿意关心帮助他人,别人对我的态度仍是敬而远之的。除此之外,当别人向我诉说苦恼时,因为不懂的方式和方法,我无法真正帮助他们排解…… 学习了心理学之后,我才明白,成人的世界是复杂而丰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同的追求,不同的认知,不同的思想,不同的事情,不应该从一而论,并没有统一的评判规则。对自己对他人,重要的是尊重与理解。站在他人的角度上思考问题,学习“共情”,这样对别人的事情发表的看法才是有实际价值的。因而,对待事情,我不再急于做出判断,而是综合考虑到他人的立场和当时的情形。如果有时遇到与自己的认知观念有很大冲突的事情时,我会在保持原则的基础上委婉的回答。同时,在“倾听与表达的艺术”上我有了很大进步,我会注意觉察“他在说什么”“他想要传达什么信息”“他希望得到什么”,我会思考用什么样的方式可以便于他接受,同时,我注意将听到的信息与以往接触到的类似的信息相比较,从以前的事例中寻求答案。而当自己确实无法提出有效可行的方法时,耐心的倾听与表示理解的神态或言语也会让对方的心获得宽慰…… 学会换位思考,能够在保持原则的前提下求同存异,注意倾听与表达的艺术,使我的人际关系更加和谐,并且,我会用心理学的知识帮助自己和他人理性的分析事情,解决问题,我感到非常快乐。 当然,心理学对我的影响远不止以上几点,再比如通过学习理情心理学,我会在碰到麻烦时,试着改变自己的态度与观念,分析消除不合理信念往往有利于缓解当时的情绪困扰,重新用良好的态度与认知投入生活。学习心理学,开阔了我的视野,丰富了我的思想和观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