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视野的上海地标性建筑初探

基于文化视野的上海地标性建筑初探
基于文化视野的上海地标性建筑初探

基于文化视野的上海地标性建筑初探

发表时间:2016-03-28T13:32:37.797Z 来源:《基层建设》2015年21期供稿作者:余旭

[导读] 深圳市铁汉生态环境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是集多元文化于一身的新兴大都市,有着“东方巴黎”的美名。

深圳市铁汉生态环境股份有限公司 518040

摘要:上海是集多元文化于一身的新兴大都市,有着“东方巴黎”的美名,其地标性建筑更是承载着历史的深刻印记、也凝聚着厚重的建筑文化精髓。进入近代以来,上海已有160多年的历史,但迄今标志上海高速发展,并深刻改变上海城市轮廓线,体现其精神最强烈者,其实也就是两个20年,即上世纪20 年代初至30 年代中和80 年代末至今;从标志性建筑上看,最有代表性者,当首推外滩历史建筑风景线和隔江相望的陆家嘴当代建筑群。然本文以陆家嘴金融中心和上海外滩为例,愿中国当代地标性能建筑退烧降温,回归到正常的温度,从而发展出更加健康更加向上的城市文化。

关键词:上海;文脉;地标建筑;陆家嘴;外滩

1.引言

上海进入近代以来,已有160多年的历史,但迄今为止标志上海高速发展,深刻改变城市轮廓线,体现城市精神和文化最强烈者,其实也就是两个20年,即上世纪20 年代初至30 年代中和80 年代末至今;从标志性建筑上看,最有代表性者,当首推外滩历史建筑风景线和隔江相望的陆家嘴当代建筑群。随着建筑技术水平的快速提高,当今城市中的“地标建筑”,几乎都在演绎着“欲与天公试比高”的“传奇”。人们身边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宏伟”、“美观”、“华丽”的建筑物,美其名曰:“地标建筑”,而这些地标建筑却很少考虑它所应有的文化特征。本文将从文化视野分析黄浦江两岸的地标建筑,挖掘真正的地标建筑应具有的文化内涵。

2.地标性建筑“历史性”与“共时性”的文脉贯穿

2.1上海外滩建筑群“历史性”文脉的体现

建筑的物质化形态是与历史时期的社会发展与人文环境紧密结合的,而建筑是一个社会、民族文化的结晶,尤其是地标性建筑与社会所处时代的历史,经济,政治,民俗文化息息相关。上海外滩建筑是中国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近代建筑群,也是上海160多年历史完美的诠释。

上海外滩建筑群在其形成的100多年时间里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与城市的变迁和历史的发展相呼应。1880年至1900年的外廊式建筑,19世纪下半叶的折中主义和20世纪30年代的国际式装饰风格。可以说随着文化朝代的变迁,外滩建筑群风格的演化也是同速的,由于历史变迁,外滩的许多建筑最终改变原有样貌,呈现出时代发展的印记,其本身样貌和演进过程只能在档案馆内找寻论据了。这样的例子在外滩近代建筑中典型者许多,比较有代表性的有近代台湾银行的三次变迁和上海江海关大楼兴建、拆除、改建、重建的历程。

可以说地标性建筑的“历史性”的文脉贯穿,其精华不仅在于继承,更是在于变化发展。这个发展变化就是源于建筑生产方式(技术、材料不同)的变化。一代又一代的建筑,总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历史传统中进行着推演。人既不能脱离前人和原有的建筑,也不应简单的重复过去。城市建筑,永远都是在尊重历史中创造着新的历史,沿着一条不断更新的文脉向前发展的。

2.2上海陆家嘴金融中心“共时性”文脉的丧失

戈登.卡伦认为,一座建筑是建筑,两座建筑就是城市,建筑及其周围时空环境具有相互详细的特点,这种相互关联形成了文脉的又一特质,即“共时性“。地标性建筑不应只局限在建筑的范畴内,而应扩大至城市。

陆家嘴建筑群是通过土地经营的方式,并在短短的十几年时间内建设起来的,可以说成功的打造了一个金光闪闪的城市新地标。但这种区域的标志性的效应,不只是一个东方明珠或一个金茂大厦可以承载的,而是包括经济、文化、历史、建筑群等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从现今的情况可以看出,它成功地建立了一个地标系统的外壳,但对陆家嘴这样一个地标建筑群来说,区域的标志形象将应是远远大于个体建筑的,就像曼哈顿远远出名与其建筑一样。现实的情况却是,陆家嘴区块内的每栋建筑都是自我的设计,张扬的表现与表现的欲望,使整个城市空间杂乱无章。而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源是城市布局的无序与“共时性”的失调。地标性建筑应该是与城市并存的,是城市环境的一部分。它们都横陈于同一时空之中,在“四维空间”中都是作为共存的事物而呈现的,需要匹配、兼容与协调。

2.3地标性建筑文化贯穿于“历史性”与“共时性”的思考

建筑是“历史性”与“共时性”是内在统一的辩证关系,我国现代著名建筑学家范文照先生曾说,“建筑学始终尖锐地意识到过去的影响,又能高度地表现现在。” 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也曾指出:“历史”和“共时”区别之处在于,可以说前者是一个要素在时间上代替另一个要素,是一种事件。后者则是同时要素间的关系,是一种规律。

3.地标性建筑东西方文化的“包容”与“杂合”

3.1上海外滩建筑从“文化植入”到“海纳百川”

一直以来,上海外滩近代建筑群都有“建筑博物馆”和建筑的“万国博览会”的美名,其实这样的评价来源于外滩近代建筑“包容性”的特点。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是中国逐渐了解西方和学习西方的时期,在这个“洋为我用”的时代里,建筑广泛的、不拘形式的和突破风格限制的灵活创新,大胆拼贴,早已经没有了“洋、中”的区别,统统流淌着上海的血液。其建筑风格是中西合璧,不中不洋,西方建筑包裹着的是地地道道中式生活。

随着时代变迁,西方文化逐渐深入,西方人生活逐渐倾入,在这种双向渗透与交融的时代背景下,建筑在中国古典元素和西方元素中相互穿梭、逐渐融入。从一开始虽被动无奈地接受了西方的“文化植入”,最终变成为了主动式的海纳百川,这是合乎历史逻辑的,可以说是西风东渐的渗透与提炼过程。诚然,外滩历史建筑群中的绝大部分都是外国建筑师设计的,与陆家嘴商业建筑群中的相当一部分是一样,也是外国建筑师事务所的作品。但上海外滩的建筑却并非原样照搬的,而是在上海黄浦江边的新的升华,外滩建筑的形象也早已深入人心,成为了上海近代城市的重要象征,是外来文化本土化的典范。

3.2上海陆家嘴金融中心“建筑模仿”与“文化缺失”

如果说浦西外滩记录了上海30年代的繁荣,与之隔江相望的陆家嘴则是上海90代年始高速发展的印证。自从90年国家决定开发浦东至

上海市近代建筑风格

现代文化,无论是其物质的、制式的或是精神的方面,都必须要有传统作为根基,才能深沉,才能有底蕴,才能生生不息。反过来,传统也要有现代的意识,才能从现代文化和技术中汲取精华,以获得新的生命并生机勃勃地向前发展。特殊的政治、宗教、经济与文化的发展际遇,西方文化的输入和上海本地以及中国的不同地域文化相互之间的并存、冲撞、排斥、认同、适应、移植、追求与转化,使上海糅和了古今中外文化的精粹,成为中国现代建筑文化的策源地。建筑是文化领域中最具有时代性、社会性和民族性的因素,整体而又集中地体现了民族传统、地域特性、时代精神和社会的价值取向,建筑所反映的空间与时间关系,其深度和广度是无可比拟的。而与现代城市发展密切相关的上海近代建筑,则综合反映了上海的近代社会和城市的演变历程。自1843年11月开埠以来,上海逐渐发展成为国际大都会,成为中国其他城市不可替代的经济中心、贸易中心、金融中心和文化中心。中国的封建社会最早在上海解体,并奠定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础,并且又发展成为一种折衷混合的社会,上海变成一座独特的城市,完全不同于中国的其他城市。上海在近代中国文化中具有特殊的地位,正如一位中国文人在1911年所形容的人谓上海、北京为新旧两大鸿炉,入其中者,莫不被其熔化,斯诚精确之语。北京勿论矣,请言上海。自甲午后,有志之士咸集于上海一隅,披肝沥胆,慷慨激昂,一有举动,辄影响于全国,而政府亦为之震惊。故一切新事业亦莫不起点于上海,推行于内地。斯时之上海,为全国之所企望,直负有新中国模型之资格".上海的近代建筑也具有十分独特的一面,外国的建筑师和外国培养的中国建筑师试图按照西方的城市模式和建筑风格来塑造上海,试图以欧美的生活方式取代传统的生活方式,使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同化。新建筑类型的出现和新建筑材料、新技术的运用给予上海近代建筑以极大的影响,于是,上海的近代建筑表现出以西方建筑文化或仿西方建筑文化为主体的发展,上海的近代建筑渗透了西方建筑文化的影响。由于缺乏西方建筑文化的历史背景,这种影响又表现出很大的变形。即使是在上海的西方建筑师所设计的建筑也成为西方建筑的变异。在上海近代建筑史上,往往把这种变异称之为折衷主义。实质上,这种折衷主义是一种对西方建筑的模仿。同时,由于业主和建筑师的鉴赏力、设计能力、社会生活方式以及技术经济条件的差别,必然会产生这种变异。另一方面,上海的近代建筑中也有相当大一部分是由中国建筑师设计的,其水平和能力参差不齐,必然也会出现一种"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状况。出现这种折衷主义在某种程度上也应当说是不得已而为之。上海特殊的政治、经济条件又使这种建筑文化融汇成一种包罗万象、海纳百川的文化,不仅有西方文化的影响,又有着早在西方文化进入上海以前就十分强烈的传统文化和地缘文化的影响。所以,上海的近代建筑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在近百年的建筑中,几乎囊括了世界建筑各个时期的各种风格,简直就是一部活生生的世界建筑史。在许多情况下,上海的近代建筑又与社会的现代化和商业化结合在一起,把舶来文化变成自己的文化。因此,上海的近代建筑也构成了自己的特色。上海现存的地面建筑文物可以追溯到唐代的陀罗尼经幢(859)和泖塔(874-879)、宋代的兴圣教寺塔(1068-1094)、元代的清真寺(1341-1368)和明代的豫园(1559始建)等,在开埠以前,大体上保持了传统的延续性。西方的建筑师以及西方培养的中国建筑师在上海开埠以后引进了欧洲建筑文化,在19世纪下半叶和20世纪初建造了一大批富有艺术性和功能性的建筑,完全打破了传统的建筑型制和建筑空间。从新古典主义、哥特复兴式、折衷主义到盛行欧美的现代主义建筑、装饰艺术派建筑、复兴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中国新古典建筑等,各种风格的建筑鳞次栉比,数量之多、种类之繁杂、规模之宏大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诸如新古典主义的代表作汇丰银行(1921-1923,今浦东发展银行总部)、大理石大厦(1924,今上海市少年宫)、麦加利银行(1922-1923,今纺织品进出口公司大楼)、法国体育总会(1924-1926,今花园饭店一部分)等;哥特复兴建筑有中国通商银行大楼(1893以前);中国古典复兴的代表作如国民党上海市政府大楼(1933,今上海体育学院办公楼)、中国银行大楼(1937)等,以及一些具有中国传统装饰的商业建

儿童文化视野下的幼儿园课程建设

儿童文化视野下的幼儿园课程建设 摘要:幼儿园课程应回归儿童文化的呼声越来越高。着重阐述了儿童文化视野下幼儿园课程建设的实践路径,以期为幼儿园课程改革提供相应的参考与建议。 关键词:儿童文化;幼儿园课程建设;幼儿教育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类社会已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人们过度追求理性文化,过分追求技术,体现于课程之中,人们过分强调课程的科学价值,而忽视其文化功能。然而,从教育产生之日起,课程就担负了继承与传播文化的作用,作为对幼儿启蒙性、教育性的经验,幼儿园课程更应向幼儿传递文化,促进幼儿的社会化发展,从这个角度来讲,成人不应忽视幼儿的发展需求,单纯地将幼儿看成掌握知识、创造未来经济价值的工具。鉴于此,笔者认为,幼儿园课程应回归儿童文化,唤醒课程自身所蕴含的文化意识,体现其文化价值。因此,本研究将着重阐述儿童文化视野下幼儿园课程建设的实践路径,以期为幼儿园课程改革提供相应的参考与建议。 综合前人研究,笔者认为,儿童文化有两层含义:从儿童精神和儿童人文哲学层面来讲,儿童文化是儿童精神世界的外在反映,其有自己的逻辑和规则,具有游戏性、诗性、

童话性、梦想性、好奇性、探索性等特点;从儿童文化与成人文化关系的角度来讲,成人文化与儿童文化不应对立冲突,为解决这一矛盾,成人文化应尊重儿童文化,既能认识其共性,更应认识到两者的差异,对儿童世界及内在逻辑应给予充分尊重。然而,目前儿童文化在成人文化的控制、渗透下面临危机,亟待社会关注与保护。下面笔者将从幼儿园课程建设的角度阐述幼儿园课程如何回归儿童文化,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四点。 一、课程目标应回归儿童需要,适宜儿童发展 美国教育家泰勒认为,课程目标是课程开发与设计的首要环节,决定了课程设计的方向与内容。因此,在制订幼儿园课程目标时,应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切身需要,摈弃过分追求知识增长,回归儿童情感体验,促进儿童全面发展,推动儿童幸福成长。笔者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努力。 1.让儿童发展成“完整的人” 幼儿并非缩小版的成人,其具有自主性和整体性。儿童的世界是主客一致的整体混沌的世界,其感知是情感与动作的结合,其需要五彩斑斓而又丰富多彩,因此,幼儿园教育应促进幼儿自由全面的发展。在这种幼儿发展观的指导下,幼儿园课程目标的设定应防止片面追求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应全面考虑各领域下儿童经验的掌握,促进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中国10大最具影响力城市标志性建筑排行榜

中国10大最具影响力城市标志性建筑排行榜 2010-05-17 22:28:04 来源: 中国排行榜网 核心提示: 由中国排行榜网(https://www.360docs.net/doc/e25746763.html,)与中国排行榜研究中心联袂推出“中国10大最具影响力城市标志性建筑排行榜”,该榜单是根据各建筑物的建造特质、综合特点(建筑物的历史背景、建筑物的时代文化导向、建筑物的设计风格、建筑物的世界影响力等)进行综合评估。 标志性建筑,也称地标建筑,标志性建筑的基本特征就是人们可以用最简单的形态和最少的笔画来唤起对于它的记忆,就像埃及金字塔、悉尼歌剧院、巴黎埃菲尔铁塔、天坛祈年殿等世界上著名的标志性建筑一样。标志性建筑是一个城市的名片。标志性建筑与普通建筑的不同之处在于,标志建筑是整个城市中所有建筑的主角。标志性建筑除了外形具有创新性外,在功能上应该具有超前性和包容性。标志性建筑不仅要体现地理区域优势,建筑本身还应该是出类拔萃、独树一帜的;在市场运作方面,标志性建筑应该是文化活动、经济活动的一个平台;从功能方面来说,标志性建筑要引导一种新的活力,要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要能在完善城市功能方面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在当前城市发展的水平下,标志性建筑(群)代表的不仅是建筑本身,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新思潮的体验。一个区域或者一个城市的生活方式之所以能称之为标志,也绝不仅仅是因为建筑本身,更是环境、文化、教育氛围等各方面的合力,是他们共同创造了一个地域的经典。 由中国排行榜网(https://www.360docs.net/doc/e25746763.html,)与中国排行榜研究中心联袂推出“中国10大最具影响力城市标志性建筑排行榜”,该榜单是根据各建筑物的建造特质、综合特点(建筑物的历史背景、建筑物的时代文化导向、建筑物的设计风格、建筑物的世界影响力等)进行综合评估以及网络调查,评定出“中国10大最具影响力城市标志性建筑”,排行榜单如下: 一、北京天安门城楼 入榜理由:随着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1421年),明北京城正式建成。其规模宏伟而壮丽,外城包着内城南面,内城裹着皇城,皇城又包着紫禁城,全城形成一“凸”字形。承天门属皇城中的重要建筑,在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当时只不过是一座黄瓦飞檐的三层楼式的五座木牌坊,牌坊正中高悬“承天之门”匾额。承天之门寓有“承天启运”和“受命于天”之意,喻示封建皇帝是“受命于天”的,替天行使权力,理应万世为尊。 明天顺元年(1457年),承天门遭雷击起火被毁,当时没能立即恢复,直到成化元年(1465年),才由工部尚书白圭主持重建。这次重建,奠定了今日天安门的形制。此后,明代180年间虽有修建,但都未作较大变动。 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占京城,承天门又毁于战火。清顺治八年(1651年),清世祖福临下令大规模重建并更名承天门为“天安门”。后来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1952年的两次大规模修缮,1970年的重修,基本保持了顺治时改建的形制。1970年重修后的天安门比原来的天安门高了83厘米,通高为34.7米。

上海十大名胜建筑整理

金茂大厦 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世纪大道88号 简介:金茂大厦位于上海浦东新区黄浦江畔的陆家嘴金融贸易区,与著名的外滩风景区隔江相望。楼高420.5米,地上88层,地下3层。目前是上海第2高的摩天大楼(截至2008年8月)、中国大陆第3高楼、世界第8高楼。 上海环球金融中心 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世纪大道100号 简介:上海环球金融中心是位于中国上海陆家嘴的一栋摩天大楼,2008年8月29日竣工。是中国目前第二高楼、世界第三高楼、世界最高的平顶式大楼,楼高492米,地上101层,地下3层。 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 地址:上海浦东区世纪大道1号 简介: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坐落于黄浦江畔浦东陆家嘴嘴尖上,毗邻黄浦江,与外滩的万国建筑博览群隔江相望。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又名东方明珠塔,是一座位于中国上海的电视塔。楼高467.9米,亚洲第二,世界第四高塔,仅次于广州新电视塔(600米)、加拿大的加拿大CN电视塔(553.3米)及俄罗斯的奥斯坦金诺电视塔(540.1米),是上海的地标之一。 上海展览中心 地址:上海市静安区延安中路1000号 简介:上海展览中心亦称为上海展览馆,主建筑建成于1955年3月,是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建成最早的会展场所。位于上海市中心静安区。上海展览中心承办了许多国内外重要的展览会,也担当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政治协商会议和政府工作会议举办场所的重要角色。在经济,政治,科技等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

上海图书馆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淮海中路1555号 简介:上海图书馆是一个研究型公共图书馆,建于1952年7月,原址位于南京西路325号,后搬迁至淮海中路1555号。1996年12月20日,上海图书馆新馆正式对外开放,成为一个大型综合性研究型公共图书馆,跻身于世界十大图书馆之列。 上海国际会议中心 地址:上海浦东滨江大道2727号 简介: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位于浦东滨江大道,与著名的外滩建筑群隔江相望。她与东方明珠、金茂大厦一起组成陆家嘴地区的一道著名的景观。上海国际会议中心总建筑面积达11万平方米,拥有现代化的会议场馆:有4300平方米的多功能厅和3600平方米的新闻中心各1个,可容纳50-800人的会议厅三十余个;豪华宾馆客房,有总统套房、商务套房、标准间近270套;还有高级餐饮设施、舒适的休闲场所和600余个车位。 上海博物馆 地址:上海市人民大道201号 简介:上海博物馆是一座大型的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陈列面积2800平方米。馆藏珍贵文物12万件,其中尤以青铜器、陶瓷器、书法、绘画为特色。藏品之丰富、质量之精湛,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浦东国际机场 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 简介:浦东国际机场位于上海浦东长江入海口南岸的滨海地带,占地40多平方公里。

上海近代建筑变迁

上海近代建筑变迁 上海,是一座经济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经过百年的沧桑变迁,在近代中国的血雨腥风中,愈来愈焕发出自我独特的光芒。建筑是文化领域中最具有时代性、社会性和民族性的因素,整体而又集中地体现了民族传统、地域特性、时代精神和社会的价值取向,建筑所反映的空间与时间关系,其深度和广度是无可比拟的。而与现代城市发展密切相关的上海近代建筑,则综合反映了上海的近代社会和城市的演变历程。 自1843年11月开埠以来,上海逐渐发展成为国际大都会,成为中国其他城市不可替代的经济中心、贸易中心、金融中心和文化中心。中国的封建社会最早在上海解体,并奠定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础,并且又发展成为一种折衷混合的社会,上海变成一座独特的城市,完全不同于中国的其他城市。 一、开埠前的上海 上海的近代建筑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在近百年的建筑中,几乎囊括了世界建筑各个时期的各种风格,简直就是一部活生生的世界建筑史。在许多情况下,上海的近代建筑又与社会的现代化和商业化结合在一起,把舶来文化变成自己的文化。因此,上

海的近代建筑也构成了自己的特色。 上海现存的地面建筑文物可以追溯到唐代的陀罗尼经幢(859)和泖塔(874-879)、宋代的兴圣教寺塔(1068-1094)、元代的清真寺(1341-1368)和明代的豫园(1559始建)等,在开埠以前,大体上保持了传统的延续性,上海古代建筑,在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上达到了较高水平。嘉定孔庙和龙华寺各建筑群格守中国传统的中轴线排列,形制完整,布局严谨;南翔寺双塔和文庙魁星阁是中国木构架结构典型,体现了古代完美的结构工艺;龙华塔和真如寺的地基处理因地制宜,坚实牢固;书隐楼的木雕和砖雕艺术精湛,形象逼真。所有这些均体现了上海在建筑造型和布局、传统的木构架结构、软土地基的处理、装饰彩绘、施工工艺方面的创造性和重要的贡献。 二、开辟租界/最初的西式建筑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依照1842年签订的中英南京条约,上海成为五个对外通商口岸之一,允许英国上海设立租界。随着上海开埠,资本主义的经营方式、西方的建筑结构、舶来的建筑材料、外国的建筑技术渗入传统的建筑业。 这一阶段上海租界形成了新城区,出现了早期外国侵略者的领事馆、洋行、银行、商店、工厂、仓库、教堂、饭店、俱乐部和独立式住宅等新型建筑物。这些建筑物大多是一、二层楼的砖

浅析城市的地标性建筑

浅析城市的地标性建筑 (一)地标性建筑的概念 也称地标性建筑,也称“地标”。标志性建筑是指某地方具有独特地理特色的建筑物或者自然物,的基本特征就是人们可以用最简单的形态和最少的笔画来唤起对于它的记忆,一看到它就可以联想到其所在城市乃至整个国家,就像埃及巴黎埃菲尔铁塔、兵马俑等世界上著名的标志性建筑一样。标志性建筑是一个城市的名片和象征。 (二)成为地标性建筑的因素 地标性的建筑,起码以下几个前提要具其一:一是建筑高度,二是建筑规模,三是建筑综合素质远超行业标准或区域竞争对手。 简单地说,地标性的建筑(群)就是要做成“特色+精品”。传统意义上往往将高层建筑看做是地标,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地标建筑应该被赋予新的含义,一个优秀的建筑集群,只要其具有上述两种特质,也可成为地标。 地标性建筑应具备五大要素:外形、地段、技术、规模以及公众性。第一是建筑本身的形象鲜明突出,富有本土文化特点和内涵;第二,其所在位置必须是城市中的显赫地段、稀缺地段;第三,产品技术含量要高,科技手段要先进,要代表当时最高的建筑技术和水平;第四,地标性的建筑应该是具有完备的能承载城市功能的群落,因此要具有

一定的规模;第五是这样的建筑群落应有极强的包容性、公众性,让市民可以随时融入其中,参与其中。地标性建筑范围不应仅限于单体建筑,无论是单体建筑还是建筑群落都可以成为地标性建筑 (三)具备哪些功能 作为城市地标的建筑,应该立足于城市的历史和发展定位,应该有机的融合到城市当中,能够充分体现城市的风貌和发展的标志性性建筑。标志性建筑除了外形具有创新性外,吸引眼球,在功能上应 本身还应该是出类拔萃、独树一帜的;在市场运作方面,标志性建筑应该是文化活动、经济活动的一个平台;从功能方面来说,标志性建筑要引导一种新的活力,要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要能在完善城市功能方面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具体来说,它需要具备三方面的功能: 首先,它一定是一个“时尚策源地”。 “地标”性项目对一个区域、一个城市的影响更多地应该表现在其对文化的影响上,它应该是一个“文化策源地”,要看它是否改变了城市的面貌,是否给区域带来了活力。建筑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建筑带给城市的改变。 其次,它应该是一个“约会中心”。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设计抄袭与否始末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设计始末:寻找“中国红” 2010-04-20 15:44:00来源: 北京日报 有人说,它像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借喻国之重器、鼎盛中华;有人说,它像古时论两称斤的斗,取意天下粮仓、富庶百姓;还有人说,它像古人头上的冠帽,故此得名“东方之冠”。而且,既有评论说它雄浑威仪,体现了国家气度,也有观点认为,它太过庄严,有损亲和。 但不管人们如何议论,这座层叠出挑的红色倒锥形建筑已然耸立在上海浦江东岸,古朴大气,静静地期待着绽放的一刻。 在设计者看来,它不仅仅是上海世博园里的中国馆,也不仅仅是一座能引来世人关注的建筑。它更像一个在国家重大建筑上发言、亮相的机会,是中国建筑界的一次集体展示。在西方建筑师独领风骚的今天,这样的机会尤为难得、尤为可贵。 中国建筑师的机会 站在上海浦东世博集团大楼(现为世博局办公楼)楼顶,朝黄浦江方向望去,何镜堂心里很不平静。 天气晴好,视野极佳,何镜堂能够清楚地看到浦江两岸、卢浦大桥和南浦大桥之间有两块空地,一大一小,隔江相望。根据国家已经批复的建设规划,那里将成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举办地。作为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何镜堂对纵揽两岸的园区规划赞赏不已,他深信,这片总面积达到5.28平方公里的广阔空间足以让建筑设计师们大展拳脚。 不过,兴奋之余,何镜堂也有一丝忧虑。规划区内,平整土地才刚开始,大片的老厂房、居民楼尚未拆除,十几辆推土机在高低不平的荒头滩地上往来奔忙。当时已是2007年4月,距上海世博会召开仅剩下三年多的时间,规划面积如此之大,能否如期完工?跟建筑打了一辈子交道的何镜堂,确实有点犯嘀咕。而眼下,最要紧的是赶紧拿出中国馆的设计方案。年近七旬的何镜堂就是为此从广州赶到了上海,与近百位国内同行一起,参加由建设部、世博集团和中国建设学会三方举办的中国馆设计招标会。 时任世博集团世博项目部副总经理的施建培对那段忙忙碌碌的岁月记忆犹新。“我们花了两年时间进行前期规划,初步确定了一轴(世博轴)四馆(中国馆、主题馆、世博中心、世博文化中心)作为永久性建筑。到2006年底,中国馆的各项规划指标

中国各省的地标性建筑

中国各省市的标志性建筑 1、北京:天安门 天安门原为明清两代皇城的正门,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初称承天门,清顺治八年(1651年)重修而改名天安门,含“受命于天”和“安邦治民”的意思。至今已有580多年历史。天安门城楼,建筑在巨大条石砌成的须弥座式城台上,造型庄重浑厚,宏伟典雅,是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典型代表作之一。位于北京城的中轴线上的天安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举行开国大典的主会场,也是国徽图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2、上海:东方明珠塔 东方明珠塔是上海标志性建筑物,位于上海黄浦江畔、浦东陆家嘴嘴尖上,1991年7月30日动工,1994年10月1日建成,塔高468米,与外滩的万国建筑博览群隔江相望,列亚洲第一,世界第三高塔。东方明珠塔集观光餐饮、购物娱乐、浦江游览、会务会展、历史陈列、旅行代理等服务功能于一身,成为上海标志性建筑和旅游热点之一。现已成为"90年代上海十大新景观"和"十佳旅游景点"之一。 3、天津:天塔 “天塔”即天津广播电视塔,总高度415.2米,为世界第四、亚洲第二高塔。在塔上俯瞰,整个天津市尽收眼底。天塔耸入云天,跻世界高塔之林。塔重4余万吨,飞碟式塔楼。水域22公顷,缘塔得名曰“天塔湖”。天塔位于聂公桥畔,东邻紫金山路,西接浮翠龙潭。水中兀起,唯天下独有:挺拔俊秀,尽九州风流。环廊在瀑跌三层碧水,碟楼旋宫逐九天星辰。湖光塔影偕红莲绿柳,皓月朝霞迎胜友嘉宾。 4、重庆:解放碑 解放碑最初落成于1940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逝世纪念日,为木质结构,称“精神堡垒”。1945年抗战胜利后重建,题名为“抗战胜利纪功碑”。1950年由刘伯承改题“重庆人民解放纪念碑”。解放碑作为重庆的标志建筑物之一,经常出现在各种商品及场所的徽标之中。解放碑中心购物广场不仅是长江上游的黄金商贸区,也是中国西部最大的商业步行街区,集购物、休闲、旅游、商务、餐饮、娱乐等综合功能于一体。 5、河北石家庄:艺术中心 悉尼歌剧院的石家庄艺术中心由德国?GMT公司设计,景观由澳大利亚一公司设计,施工由香港公司设计。主要由5部分构成:梦幻湖(120亩水面+大剧院)、益智水上乐园、自然循环公园、艺术公园(名家书法大道、智慧名言大道)。

地标性建筑案例研究

地标性建筑案例研究 一、地标性建筑内涵 地标性建筑是“物质与精神”的集合,两方面缺一不可。从物质层面来讲,建筑本身首先要是唯一的,其次要具有一定的高度、或具有一定的规模,其建筑技术和材料技术能达到一个史无前例的高度;从精神层面来说,标志性建筑,要符合时代发展潮流,是一种社会发展方向的代表,要比一般建筑具有更加突出的形式象征性,有灵魂、有内涵、有文化底蕴,尤其要突出、张扬、显眼,其功能性、经济型往往处于第二位、第三位。 从地标性建筑内涵中挖掘其特点,总结如下: 1、唯一的,独一无二的 2、建筑费用庞大,造价高昂,外形特别引人注目 3、融合于城市的发展进程中,与时尚潮流相融,且能引领潮流 4、城市名片,很好的“城市外景地”,可以成为一个区域、一个城市的标签 5、尊贵无比,在各个方面都要超常规,它不仅仅是办公或者居住的场所,更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6、服务优质。 地标性建筑与普通建筑的不同之处还在于,地标性建筑是整个城市中所有建筑的主角,除了外形具有创新性,在功能上应该具有超前性和包容性,它要引导一种新的活力,要有一定社会影响力,要能在完善城市功能方面起到一定推动作用。 二、地标性建筑案例 (一)上海金茂大厦 1、项目概况 金茂大厦位于上海浦东新区陆家嘴金融贸易区 黄金地段,与著名的外滩风景区隔江相望。金茂大 厦由中国上海对外贸易中心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建造、

管理,美国芝加哥som建筑事务所设计。金茂大厦总高度为420.5米,是目前世界第三、中国第一高楼,占地面积2.3万平方米,地上88层,地下3层,裙房6层,总建筑面积29平方米。大厦里有办公楼、金茂凯悦大酒店、观光厅等等。金茂大厦既有现代气派,又有民族风格,堪称上海迈向21世纪的一座标志性建筑。 2、设计理念 金茂大厦借助佛塔造型,并且融入中国佛教文化,把大厦分为十三节,相当于佛教的最高境界。 3、功能定位 集现代办公楼、豪华五星级酒店、商业会展、高档宴会、观光、娱乐、商场等综合设施于一体,深富中华民族文化内涵,溶汇西方建筑艺术的智慧型摩天大楼,已成为当今沪上最方便舒适、最灵活安全的办公、金融、商贸、娱乐和餐饮的理想活动场所。 4、楼层功能 地下3层,建筑面积达到57151平方米,设有800个泊车位的停车场,2000辆自行车库; 塔楼的1-2层设有两个大堂,即办公区入口大堂和酒店入口大堂,两个大堂两种风格; 第3-50层为可容纳10000多人同时办公的、宽敞明亮的无柱空间,建筑面积为122,871平方米; 第51-52层为机电设备层; 第53-87层为世界上最高的超五星级金茂凯悦大酒店,其中第56层至塔顶层的核心内是一个直径27米、阳光可透过玻璃折射进来的净空高达142米的“空中中庭”环绕中庭四周的是大小不等、风格各异的555间客房和各式中西餐厅等;第86层为企业家俱乐部;第87层为空中餐厅; 第88层为国内迄今最高的观光层,可容纳1000多名游客,面积为1520平方米; 裙房共6层,建筑面积达32270平方米;裙房一层备有700平方米展览厅,可容纳380座位,裙房二楼拥有千人大宴会厅、750人规模的水晶厅,以及诸

世界各国首都标志性建筑大全中英对照

世界各国首都及标志性建筑大全 中国——万里长城 The Great Wall 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奇迹。自战国时期开始,修筑长城一直是一项大工程。据记载,秦王使用了近百万劳动力修筑长城,占全国人口的1/20!当时没有任何机械,全部劳动都得靠人力,而工作环境又是崇山峻岭、峭壁深壑。可以想见,没有大量的人群进行艰苦的劳动,是无法完成这项巨大工程的。长城连续修筑时间之长,工程量之大,施工之艰巨历史文化内涵之丰富,确是世界其他古代工程所难以相比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China 首都capital:北京 National flag国旗——旗面的红色象征着革命;旗上的五颗五角星及其相互关系象征着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人民大团结 中国还没有确定国树,银杏和国槐有望成为中国的国树。 national bird国鸟——丹顶鹤:丹顶鹤被中国人称为仙鹤,其丰姿秀逸,性情幽娴、矜持华贵、高雅洒脱。 在1949年7月由曾联松设计。其中红色象征革命;五星呈黄色,有象征中国人为黄种人之意。大星代表中国共产党,四颗小星代表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民族资产阶级(即原“士、农、工、商”之所谓“四民”,但依共产主义意识形态,顺序被改为“工、农、士、商”)。四颗小星环拱于大星之右,并各有一个角尖正对大星的中心点,象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人民大团结和人民对党的拥护 俄罗斯 Russia ——莫斯科红场 红场是俄罗斯首都莫斯科市中心的著名广场,位于莫斯科市中心,西南与克里姆林宫相毗连。原是前苏联重要节日举行群众集会和阅兵的地方。辟于十五世纪末,十七世纪后半期取今名。平面长方形,面积约4公顷。西侧是克里姆林宫,北面为国立历史博物馆,东侧为百货大楼,南部为瓦西里布拉仁教堂。临莫斯科河。列宁陵墓位于靠宫墙一面的中部。墓上为检阅台,两旁为观礼台。红场的知名度可以与天安门广场媲美。 国名: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首都:莫斯科 Moscow 。 旗面由三个平行且相等的横长方形组成,由上到下依次是白、蓝、红三色。旗帜中的白色代表寒带一年四季的白雪茫茫,蓝色代表亚寒带,又象征俄罗斯丰富的地下矿藏和森林、水力等自然资源,红色是温带的标志,也象征俄罗斯的悠久历史和对人类文明的贡献。三色的排列显示了俄罗斯幅员的辽阔。但另一方面,白色又是真理的象征,蓝色代表了纯洁与忠诚,红色则是美好和勇敢的标志。[1] 美国——自由女神像Statue of Liberty 自由女神像是法国在1876年赠送给美国的独立100周年礼物,位于美国纽约市哈德逊河口附近。是雕像所在的自由岛的重要观光景点。自由女神像高46米,加基座为93米,重200多吨,是金属铸造,置于一座混凝土制的台基上。一个多世纪以来,耸立在自由岛上的自由女神铜像已成为美利坚民族和美法人民友谊的象征,永远表达着美国人民争取民主、向往自由的崇高理想。 国名:美利坚合众国 首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Washington, .) 国花:玫瑰rose

盘点老上海的地标性建筑

盘点老上海的地标性建筑 关键词:老上海,地标建筑 1、弄堂。上海的弄堂因为晾衣架上遮天蔽日的衣服,好像总也不见阳光,加上上海本身潮湿的环境,让弄堂里更显阴冷。七十二家客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喋喋不休、斤斤计较。北京的四合院到了上海就转变成了弄堂里中西合璧的石库门,上海洋场风情的现代生活使庭院式的大家庭传统生活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合适单身移民和小家庭居住的文化。上海恐怕是中国最开始现代的三口之家生活的城市。 中共一大的会址就在望志路(今兴业路76号)一幢典型的石库门建筑中。 2、百乐门。百乐门是上海三四十年代最洋气、最风光的地方,莺莺燕燕得好不快活。“夜上海,夜上海------”曼妙的歌声勾人心魄。阮玲玉、周璇、蝴蝶、赵丹------那些三四十年代红遍上海滩的大明星都是这里的座上宾。这里也同样流传着许许多多为百姓津津乐道的风流韵事和血雨腥风。 3、上海大光明影院。上海大光明影院是当年最时髦的地标之一。1928年12月23日,京剧大师梅兰芳亲自为大光明影院剪彩开业。 4、王开照相馆。王开照相馆将百年间的风云变幻都定格在了一张张照片中,南京路378号就是王开照相馆,这是上海最著名的老字号之一。 5、城隍庙。去上海旅游,城隍庙去必去的地方之一。如今它道教宫观的建筑风格,六百多年的历史文化都已被人淡忘,现在人们去城隍庙是为了吃地道的上海小吃。那里有著名的南翔小笼包,每天慕名而来的旅客都排起长龙。 6、十里洋场。十里洋场不是一条具体的街道而是就旧上海市区的统称。旧时上海租界区域因为外国人较多,洋货充斥。《同光梨园记略》:“沪北十里洋场,中外巨商,荟萃于此。” “十里洋场”这四个字饱含近代中国的屈辱历史,历史变迁之后,这四个字留下就只剩“洋”这个字了。 7、李鸿章的江南机器制造总局。1865年,李鸿章创立江南机器制造总局于上海。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是洋务运动中最闪亮的一笔。它的建立,开创了中国近代军事工业完全采用机器生产的先河。 江南制造总局大部分建筑被保留,世博会期间将成为企业馆所在地。世博会之后,将再度“变身”,改建成中国近代工业博物馆,作为上海市的一个新亮点,被永久保留。 8、霞飞路。霞飞路,今天的淮海中路,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堪称上海城市的时尚之源。这条长约4公里的商业大街,名店林立、名品荟萃,是著名的富人区。《长恨歌》里李主任给王琦瑶租的公寓就在霞飞路。

文化视域下的建筑地域性

文化视域下的建筑地域性 The Architectural Regionality from the View of Culture 编者按: 建筑的地域性在建筑创作理论领域并不是一个新话题。本期论坛侧重从建筑文化的视角来考察建筑的地域性,试图将论题引申到文化层面来讨论这一议题,这对于我国现代建筑创作是非常有益的。 今天恐怕很难有人能够否定文化在建筑创作中的作用。但是如何正确的认识地域文化与地域建筑的相互关系,如何从文化的深度去解读建筑地域性的本质,仍有很多疑惑。我们可能无法得到一个满意的最终答案, 然而这种探索本身就是非常有价值的。 客座主编:刘大平 地域建筑的文化意义 ■徐千里 重庆渝中区人民政府 副区长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兼职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 兼职教授 “在文化视野中讨论建筑的地域性”这个论题本 身就显得意味深长,相关的问题似乎反复被人们关 注和讨论,却又常常得不出具有说服力的结论。那 么,究竟该如何切入和思考这一问题呢?我试图调 整一下看待和讨论问题的角度。 本来,建筑的地域性—或者其他一切事物的 地域性—本身就是只能在文化意义上理解和讨 论的。那么,为何我们又要反复强调“在文化视野 中”谈论地域性问题呢?这显然与全球化和现代化 有关。当今许多人担心,在全球化和现代化面前, 传统性和地域性将逐步消失,随之而来的将是一个 没有差异的单调世界。因此,有关建筑地域性的讨 论,大多是出于一种担忧,即在全球化、现代化背 景下如何避免地方文化的丧失。对此,人们采取的 策略往往是以某些地方固有的建筑方式,特别是特 定地域的建筑形式和风格,来对抗全球化、现代化 的趋势和影响。然而事实上,这种对抗往往显得苍 白无力,它们不仅未能使今天的城市、建筑更加符 合人们的期待和需求,反而使之更加脱离现实、脱 离生活。 在我看来,在这里至少可以提出两个值得讨论 的问题:一是地域性与全球化的关系是什么;二是 地域性建筑文化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首先,我以为,对在全球化、现代化背景下地 域文化丧失的担忧其实是不必要的。地域性与全球 性、传统性与现代性之间,并非决然对立。任何文 化都是在与其他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中不断演进和发 展的。特别是在今天这样一个信息化时代,地域性 与全球性、传统性与现代性之间的融合更是日益明 显,并表现在方方面面。而上述担忧很大程度上只 是起因于某种想象的对立,并且只是少数知识精英 从概念到概念的推理。曾有评论者指出,其论证的 方法通常是:“甲引用乙来论证丙,丙引用甲来论证 乙,循环往复,无休无止,两轮循环下来,已经是 雷声轰鸣,震耳欲聋了,担忧就此成为事实,不再 是想象了①。”然而,实际上在日常生活中普通公众 似乎并没有感觉到这一问题的存在,他们并没有感 到自己的本土性或地域性在经受危机。“这些最草根 的普通民众抱持如此态度,确实很奇怪,因为他们 是本土性的体现者。为什么出现这种现象?原因是: 精英们的悲观预测虽说震人心弦,却是脱离实际的, 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看不到那种危险;相反,他们 看到的是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全球与本土的融合。 在老百姓的现实生活中,传统和现代、全球和本土 已开始交融,并且继续在融合。这种交融对一个正 在转型的社会来说,是最理想的状态;相反,如果 出现对立、泾渭分明,乃至水火不相容,那就糟了, 那意味着转型遭遇了严重的障碍①。”我非常赞同这 一观点。我以为,我们应当珍惜这种融合,促进这 种融合,而不应夸大对立,更不应制造水火不相容。 文化融合的实例俯拾即是。也许比之建筑,日 常生活中的事例更便于理解。比如吃饭,中餐和西 餐。在中国以中餐为主,但西餐也在悄然流行,逐 渐被更多的中国人所接受。那么随着全球化,西餐 会不会取代中餐、消灭中餐呢?肯定是不会的。这 不仅因为饮食习惯是最顽固的本土和地方特征,不 会轻易改变,而且因为中餐和西餐正在彼此渗透, 出现了相互融合的趋势。这就是文化的融合,它说 明一个问题:当地域性面对全球化时,它有能力维 护自己,一如既往地生存。全球化和外来的东西不 可能消灭本土性和地域文化,它必须适应地域性文 化环境,与地方文化相融合,才可能扎下根来。所 以,没有融合的文化是没有生命力的。人们一般认 为经济全球化将导致经济运作方式趋同,这固然不 错,但现代经济运作方式在各地遭遇各种本土和地 域性,就一定要嵌入到各种文化背景中去,形成全 球性的既同又不同。也就是说,地域性没有消失, 反而渗入全球化,形成全球的多样性。总之,全球 化与地域性可以共存也必然共存。在全球化过程中, 地域性将自然延续,并在新的环境下调试自己,形 成文化融合。我们需要警惕的倒是另一种倾向,即 狭隘的地方主义和保守的传统主义。这种倾向借口 弘扬地方文化,从推崇传统出发而走向复古,显然 并不是真正有生命力的地域性文化,而必然是脱离 6

上海世博会各国场馆简介

上海世博会加拿大国家馆 2008年1月22日,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加拿大馆设计方案正式揭晓。 主题:“充满生机的宜居住城市:包容性、可持续发展与创造性” 造型亮点:枫叶印象展馆位置:世博园区C片区 加拿大场馆效果图 占地6000平米的加拿大国家馆位于世博园区C片区,半包围的外型,在展馆中央圈起一片开放的公共区域,各种精彩的文艺表演将在这里上演。蜚声世界的太阳马戏团将成为这座展馆的主角,为加拿大展馆量身定做一套创造性的内部设计方案。 先进的展览技术、引人入胜的展示内容和富有创造性的节目编排,都将成为加拿大馆的亮点,此外,一群年轻、热情、博学的接待人员也将为加拿大馆增色。 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资源让加拿大人对“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视,因此在建筑上处处都体现了可回收利用的技术。展馆外部的墙体上将覆盖一种特殊的温室绿叶植物;雨水将使用排水系统进行回收并重新利用;展馆内将没有大型的展品或物件,以确保展示区域内的空气流通;同时展馆内还将营造一个无障碍和

无烟的环境。 加拿大是第一个同上海世博会组织者进行参展合同谈判的国家,同样,加拿大也是历届世博会的热情支持者。加拿大馆不仅浓缩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同时也是增进两国友谊的平台和契机。 上海世博会英国国家馆 2007年9月21日,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英国馆设计方案正式揭晓。 主题:“让自然走进城市” 设计团队:“Heatherwick” 造型亮点:“会发光的盒子” 展馆位置:世博园区C片区 英国国家馆效果图 上海世博会英国馆由托马斯?赫斯维克 (Thomas Heatherwick) 担纲设计,外型简洁,并创意无限,这就是英国国家馆所演绎的展馆。整个建筑最大的亮点,就是向各个方向伸展的大量触须,展馆主体为六层建筑,由约 6 万只纤细的透明亚克力“触须”组成,向外伸展,随风摇曳。白天的时候,每根长达 7.5 米的触须会像光纤那样传导光线来提供内部照明,从而营造出敞亮肃穆的空间感。到了晚上,“触须”内含的光源会使整个展馆散发出璀璨迷人的光影。 “种子圣殿”将不仅因为这个独特的设计而惊艳于众,它所带来的体验更加意义深远。参观者在进

上海中外文化融合——居住建筑

上海中外文化融合——居住建筑 上海是一个十分独特的城市,在中国近代化上扮演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国内外的很多学者把上海看成是研究中国近代的一把“钥匙”,因为它构成了中国近代城市,建筑发展史中为最重要是也是最精彩的一个部分。甚至,换句话说,没有上海,中国的近代建筑也不会那么丰富。 那么说到上海的居住建筑,尤其是说到中外文化融合的产物,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大约就是上海的“石库门”了。1860年后,太平军向上海推进,苏南、浙西的大批难民流入租界避难。为了解决他们的住房问题,租界当局动员发展商尽快兴建住宅,这些住宅既保留了中国传统民居的形式,有天井、客堂、厢房、灶间、晒台;又采用了西方简易住宅的排联样式。为迎合居民追求安全、气派的需求,租界内的中外开发商在住宅的“门”上大做文章,将大门漆上墨色油漆,上缀一对铜制门环,以显不可侵犯之势;门框采用厚实的花岗石,既坚固、又显身份,这种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深得上海人青睐,就是我们所说的“石库门”了。这种建筑已保存不多,只有南市区的敦仁里、棉阳里和吉祥里(建于1900年)(如图一) 图一

等尚留存至今。一个个“石库门”单元联排在一起,呈西方联立式住宅的布局样式,形成了所谓的“弄堂”。里弄的平面导源于欧洲的联立式住宅,而各个单元则脱胎于中国传统的三合院和四合院。 20世纪初上海开始出现新式石库门住宅。里弄规模增大,总弄与支弄也有了区分,建筑装饰开始出现西化倾向。各户入口处一般有半圆形或三角形山花,上有西式砖雕或石雕,在砖券、柱头等部位也出现西式装饰。但单元面积比老式石库门大为减少,一般多为单开间一长条布局,通风、日照条件较差。如新闸路斯文里(原名新康里)、泰安路宝康里(已拆毁)等(如 图二)。图二 一般上海人将老式石库门里弄和新式石库门里弄合称为老式里弄。 20年代后,上海开始出现新式里弄住宅。总弄、支弄有了明显区分,并考虑到小汽车通行和回车的需要。石库门与石库门前的天井消失了,代之

对地标性建筑的认识和看法

北京 1.国家大剧院外部为钢结构壳体呈半椭球形,国家大剧院壳体由18000多块钛金属板拼接而成,钛金属板经过特殊氧化处理,其表面金属光泽极具质感,且15年不变颜色。中部为渐 开式玻璃幕墙,椭球壳体外环绕人工湖,湖面面积达 3.55万平方米,各种通道和入口都设在水面下。行人需从水下通道进入演出大厅。每当夜幕降临,透过渐开的“帷幕”,金碧辉煌的歌剧院尽收眼底。壳体表面上星星点点、错落有致的“蘑菇灯”,如同扑朔迷离的点点繁星,与远处的 夜空遥相呼应,使大剧院充满了含蓄而别致的韵味与美感。 国家大剧院造型新颖、前卫,构思独特,是传统与现代、浪漫与现实的结合。这座“城市中的剧院、剧院中的城市”以一颗献给新世纪的超越想象的“湖中明珠”悄然亮相。国家大剧院 造型独特的主体结构,一池清澈见底的湖水,以及外围大面积的绿地、树木和花卉,不仅极大 改善了周围地区的生态环境,更体现了人与人、人与艺术、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相得益彰的理 念。 形 2.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主楼的两座塔楼双向内倾斜6度,在163米以上由“L” 悬臂结构连为一体,建筑外表面的玻璃幕墙由强烈的不规则几何图案组成,造型独特、结构新颖、高新技术含量大,在国内外均属“高、难、精、尖”的特大型项目。被称为“好看难建”的央视新大楼除了“侧面S正面O”的奇特造型外,央视新大楼的安全也一直备受关注。 央视新大楼外面由大面积玻璃窗与菱形钢网格结合而成,大楼外面采用特种玻璃,其表面 被烧制成灰色瓷釉,能更有效遮蔽日晒,适应北京的空气质量环境。建成后,它将成为中央电 视台这个中国惟一全国性电视台的象征,同时,它也是规模仅次于美国五角大楼的世界第二大 办公楼。曾担任CCTV大楼设计竞赛评委的香港建筑师严迅奇说,起初他对这个“极其疯狂的设计方案”持相当保留的态度,但到后来,他感觉这个设计能代表“某种精神,不惧权威,敢 于尝试,无所畏惧,高度。 上海 1、东方明珠塔设有多个观光层。能让旅客从不同高度鸟瞰上海市的风光。最高的观光层——太空舱位于350米,低一点的有位于263米的主观光层和位于259米、90米的室外观光 层。旋转餐厅位于267米。东方明珠塔中还包含展览、餐饮和购物等其他功能。还有一个被称 为太空酒店的20间客房也在两个大球之间。 东方明珠电视塔259米高的悬空观光廊可以让游客透过脚下的透明玻璃,俯黄浦江两岸全景, 感受在云中漫步的感觉。悬空观光廊位于第二个主球体内,周长150米,宽 2.1米,游客可以在这里感受“720度全方位”的视觉体验。 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 2、金茂大厦88层观光厅88层观光厅直送88层。登高远眺,大上海的景观尽收眼底,浦江 两岸高楼林立,黄浦江上百舸争流,可亲身体验"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景。赏完外景,可以从上往下观赏世界举世无双的酒店中庭,它直径27米,28道环廊扶手在霓虹灯的照射下,金光闪闪。一道道环廊如同一排排画廊,美不胜收。金茂大厦无与伦比的酒店中

中国标志性建筑

去不同的城市,都能看见不一样的风景。想要了解每座城市的魅力,往往都是从这座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开始的。因为,标志性建筑不仅仅是象征了一座城市的名片,更是这座城市独一无二的主角。就像悉尼歌剧院、巴黎埃菲尔铁塔、比萨斜塔等著名的标志性建筑,往往就让人们不禁想要去了解这座城市的地理特色。在最新的世界一线城市排名中,中国共有5座城市成功上榜,而这些城市的标志性建筑物同样闻名世界。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下,那些让国人骄傲的一流建筑物。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 香港,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在这个人口仅有700多万的城市,成功跻身国际大都市的行列。而在香港最为著名的标志性建筑物,非香港国际金融中心莫属。这个世界级别的金融中心,总面积达43万6千平方米,是享誉海内外的摩天大楼。 上海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 上海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是上海市著名的地标性建筑物。作为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前来游玩。该建筑于1991年兴建,曾成功入选上海十大新景观之一。尽管二十多年过去了,但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依然是人气很高的旅游景点。“了解上海,从东方明珠开始”也成为了上海最受欢迎的旅游口号。 北京故宫 故宫是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在国人心中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故宫是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建筑群,并且是著名的“世界五大宫之首”。最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的“世界文化遗产”项目,故宫往往是外国友人了解中国的最佳选择。过去几年时间,故宫接待的人数就已经达到1亿人次。 广州塔 在广州市中心,有着一颗璀璨夺目的高空明珠,那就是广州塔。总高度600米的广州塔,是中国第一高度,也是世界第二高塔。更重要的是,在广州塔内的多个配套设置也创造了多个“世界最高”的记录,包括有“世界最高摩天轮”、“世界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