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抑郁症自杀案例4篇

大学生抑郁症自杀案例4篇
大学生抑郁症自杀案例4篇

大学生抑郁症自杀案例4篇

篇一:关于女大学生抑郁症的案例分析

关于女大学生抑郁症的案例分析

摘要:抑郁症对每个家庭、对个人都具有摧毁性的力量,它使大量的人经受痛苦的折磨,对人们造成的损失不可估量。当前一些大学生也正饱受抑郁症的痛苦,对抑郁症进行全面的认识,找到解决抑郁的方法,才能够成功战胜它。关键词:女大学生抑郁症案例

联合国专家预言,从现在到21世纪中叶,没有一种灾难像心理危机那样带给人们持续而深刻的痛苦。据近年来的统计,“大学新生中存有抑郁症状的比例为17%,大学生中有严重抑郁的占14.7%”。①抑郁症者容易想到死亡和自杀,抑郁是导致自杀率最高的心理疾病。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抑郁心理问题的研究。

一、目前大学生尤其是有些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存在问题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大发展,越来越多的适龄青年有机会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大学生已渐渐走出“天子骄子”和“栋梁之才”的神话,回归现实生活。同样,大学不再是梦想之旅,而是承载着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此刻,成长的压力与动力并存,机遇与挑战同在,个人成长与危机同生。危机在悄悄地走近每一个成长中的大学生,在危机中达到自我成长,是每个大学生面临的任务。

大学生活是紧张的,社会期望高,心理压力大,学习负担

重,竞争激烈,特别是感情问题得不到很好的处理,常常使大学

生的情绪处于紧张状态。一般认为,适度的、情绪性的负性情绪

反常是正常的,如果能处理得当,是不会对人的生活造成影响

的;如果负性情绪的得不到合理的宣泄与调节,则会影响人的生活、学习、工作,造成心理健康受损,甚至导致身体疾病。

大学生尤其女大学生认为自己情绪不稳定的比例相当大,而且,从女大学生成长的文化背景与传统来看,特别是在找工作等

方面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女大学生始终扮演着“弱者”的角色形象。“女人是弱者”的观念既影响着社会对女性① 张志安,刘慧芳.大学生抑郁心理的成因与疏导[J].中国成人教育,20xx,(17) 的评价标准,更影响着女大学生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

值观的形成。随着现代观念的不断渗透,女大学生在选择生活方式、处理现实问题以及自我控制等方面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状态,也引起了社会上较多的关注和争论。笔者认为,女大学生的

情商问题呈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状态,只有科学地了解、分析这

些问题,才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一个女大学生的抑郁症案例

下面这个案例是发生在我身边的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的主

人翁是小洁(化名),我先简单介绍一下她的基本情况吧。小洁

是我的一个师妹同时又是我的老乡,在我的印象中,她是一个美

丽而热情的女孩,每次在学校遇见她,总是乐呵呵的与我说笑。

但就是这样一个热情充满活力的女孩竟然走上了轻生的道路,这几乎断送了她美丽的生命,刚听到这样震惊的消息,我心里特别的不平静,我决定尽我最大的努力来挽救这个美丽的姑娘,虽然我的能力有限,但学了几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心理方面的知识也有了一点粗浅认识,我想尽我的所能来帮助她。于是我抽了一个下午的时间去她寝室看望她,她看到我后神情有点不自然,并显出很忧郁的样子,但随着谈话内容的丰富化和轻松化,她脸上渐渐露出了一丝微笑,可能是身在异乡的孤独,看到我犹如见到了亲人。随着我多次和她聊天,她渐渐也把我当成了朋友,还向我说出了许多我以前不知道的事情,下面就是在一次谈话中小洁所说的大体内容。

我从小就在优越的环境中长大,父母都是高中的老师,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由于父母工作比较忙,从小就把我送到乡下的奶奶家抚养,虽然在乡下条件比不上城里,但只要我要什么奶奶总能满足我,父母也定期来奶奶家看我,而且每次来总能拿上很多好吃、好玩的东西和好看的衣服,还给我不少的零花钱。因此当时在乡下的很多小孩眼里,我是最幸福的,小伙伴们都很羡慕我,并且走到哪里总有小朋友们追谁着,从小我就有了一种“众星捧月”的感觉。直到我上中学时奶奶病逝,才回到城里和父母生活。也许父母是因为从小没能很好的照顾我,感到有点愧疚于我,所以回到家后的我,更是受到父母的格外呵护,享受着“小公主”般的感觉,这样的生活一直伴随着我走进了大学。

刚进大学时,对于我来说一切都是陌生的,离开了父母的呵护,有点茫然了。但我还是挺积极的面对生活,各方面表现得都还不错,身体健康,积极而热情。但是大一时,我参加了学校和系上的各类学生干部、干事的竞选,结果都失败了。长这么大,第一次体会到如此

“沉重”的打击,一向好胜的我陷入了自我否定的泥潭。情绪往往会因为一件很小的事情而大起大落,反复无常。但我努力学习,成绩还不错,每次都能拿到学校的“优秀奖学金”。也许是我这种争强好胜的性格,在寝室里好与人争执,又很少忍让。长此以往,寝室的同学都不敢“惹”我了,我的人际关系也开始出现了危机,我总怀疑别人在议论我,对每个室友都充满了敌意。每次看到别人高兴地在一起玩或学习时,内心充满了孤独感;晚上常常做恶梦,睡眠出现问题,精神状态不佳;没有胃口,常常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发脾气,也很难控制自己的消极情绪,最终变成了同学中的“另类”。我很痛苦,也努力尝试过改变自己,但坚持不下来。大二期间,精神萎靡,对生活缺乏热情,自我否定几乎表现在我生活的所有内容中,甚至产生了自闭的状态。

这是我和小洁第一次这么深入的聊天,她也好像终于找到倾述的对象了似的,和我一下午谈了很多的内容,但我也知道她对我也隐藏了很多内容,可能这是她的心底最深处的东西,我也不勉强她说什么了。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我经常和她联系,没事的时

候就去找她玩,渐渐地我们的关系更近了很多。终于在一次的谈

话中,她把最不想说的东西也给我讲了,下面是这次她对我讲述

的大体内容。其实我在高一的时候就谈恋爱了,我的男朋友叫

小军(化名),他和我同班同学,就坐在我的后面,我们常在一

起玩,但由于没有怎么耽误我的学习,这事父母都不知道,老师

更没有往深的地方想。这样的美好时光一直持续到高中毕业,我

们各自去读了自己向往的大学。开始时我们还经常联系,但慢慢

的我就怀疑我和他不是真正的爱情,仅是对他的好感而已。特别

是我们不经常见面了,我和他的距离也越拉越大了,我好几次都

提出和他分手,但都遭到了他的拒绝,仔细想想,他也挺优秀

的,我也就渐渐地接受他了。这样的生活一直持续到大二上学

期,一天我中午在睡觉,突然手机响了,打开一看是小军的信

息,上面写着“小洁,我们分手吧!”。几个醒目的大字顿时充

斥了我的心脏,我的脑子嗡嗡作响,我回过电话去,得到的仍然

是同样的结果。躺在床上,我越想越觉得委屈,他怎么能这样对

我呢?即使分手也应该我和他说分手,怎么他向我提分手呢,他

有什么资格说这话?不行,我不能接受??我感到空前的绝望和无助,我感到了活得没有面子,不知道生活下去还有什么意义,我

想到了死,但是我想用一种最不痛苦的方式来结束我的生命,于

是我想到了服安眠药,当我去药店买药时,就只卖给我二粒,于

是我就多跑了几家不怎么正式的药店,终于买到了二十多片安眠药,回到寝室后,我一口气把它们吃下去,躺在了床上睡了过去??

直到我寝室的同学回来和我说话,发现我不理她们,才发现事情不对,她们就立即把我送到了市里的医院,最终经过洗胃和大家的抢救,我脱离了危险??

学校把我吃药的事也告诉了我的父母,父母这才感觉到事情的严重性,他们把我带到医院进行全面的检查,身体倒是没有什么问题,就是心理医生说我是患上了“抑郁症”,并给我开了许多药,现在这些药我还在吃,但吃了老是感觉头痛,晚上还是睡不着觉,很多晚上都是睁着眼看着天花板发呆,痛苦极了,我不知道如何是好?

听了小洁动情的讲述,我一时不知道用什么最后的方法来帮助、开导她,但是看得出来她此时仍旧非常的痛苦,还没有从痛苦中脱离,为了帮她走出困境,我决定用所学过的知识对她的案例进行仔细的分析,进而找到一个最佳的解决方案。下面就是我对此案例的分析及应对措施。

三、对女大学生抑郁问题的分析及应对措施

1.本案最可能的诊断及诊断的依据

正如小结说自己得了“抑郁症”一样,从我对她的的了解和观察来看,她的病情确实具有抑郁症的很多特征。抑郁是一种特殊的心境,是一种无力应付外界压力而产生的由情绪低落、冷漠,出现失望等构成的复合负性情绪。它是低沉、昏暗的情绪基调,可从轻度心情烦闷、消沉、郁郁寡欢、状态不佳、心烦意乱、苦恼、忧伤到出现悲观、绝望。抑郁可以是许多心理疾病的

症状之一,也可以是一种相对轻微的心境状态。大学生的抑郁绝大多数是是属于后者,抑郁只是偶尔出现,具有弥散性和情景性,但很快便会消失。但也有少数人长期处于抑郁状态,最终导致抑郁症。一般说来,性格内向、敏感猜疑、不爱交际、依赖性强、遭遇意外挫折、有不良童年经历、长期努力得不到报偿的大学生更容易陷入抑郁状态。

结合小洁个人,我谈谈抑郁症的主要表现:

(1)兴趣减退甚至消失。小洁原来有很多爱好活动,对各种事情都充满兴趣和求知欲,生活过得有滋有味。进入大学后对一些兴趣爱好渐渐减退,甚至变得没有什么爱好了。她觉得什么事情都没有意义,对什么事情都感到无味。

(2)对前途悲观失望。小洁觉得生活、学习都前景黯淡,前途一片茫然,事情都变得无可挽回和不可收拾。后来分手事件后,甚至达到了绝望。

(3)无助感。小洁感到对自己的不幸和痛苦无能为力,感到对处境毫无办法。同时,她也不会轻易相信别人,感到别人对她是爱莫能助,尽管能完全体会到别人的善意,感受到别人在为她操心努力,但她总感到帮助不大。

(4)精神疲惫。小洁的精力已经大大耗尽,想振作也振作不起来,至少无法

持久。时常感到缺乏动力,似乎没有别人催促或推她一把,她就什么也不想做,也动不起来,整天躺在床上发呆。

(5)自我评价下降。小洁感到自己毫无用处,对实际上的成绩也不认为有任何价值,或者几乎只看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似乎什么长处和优点都没有,过去引以为豪或可以自慰的品质在她心目中也消失了。自卑中总是隐含着追求的目标或标准太高,而“理想”的追求实际上是不自量力和自我估计太高。抑郁的自我评价下降,伴有自责,甚至有罪恶感。

(6)感到生活或生命本身没有意义。抑郁症患者感到活着还不如死了的好。当男朋友提出分手后,像是天塌下来了一样,本来就单调的生活更失去了仅存的色彩,于是产生了自杀的念头,在一时的冲动下,也有了自杀行为。

纵观以上的分析,小洁确实患上了中度的抑郁症。

2.对案例进行病因分析

小洁的心理成长路程,可以说是艰难的。首先她的问题最初是由于以偏概全和绝对化思维造成的。一次干部竞选失败,导致她产生失败感,后面的发展就因此而进入了自我认定的失败感之中。其次,小洁的情绪认为和控制能力差,她既不知道自己情绪不良的原因,更不能有效地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任情绪泛滥,以致造成了人际关系不良,加重了她的心理负担。再者,小洁的挫折耐力较差,她不善于进行客观的挫折归因,夸大挫折程度,缺乏应付挫折的意志力。在这些原因中,我们很清楚地看到,情商发展不良是引起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原因,情商低的人不可能获得健康的心理发展,而且影响她发展的各个方面。

3.心理调节的具体方案

(1)宣泄法

通过这种方法将内心不良的情绪体验表达出来,往往可以减轻情绪反应的强度,缩短情绪体验的时间,从而使得情绪可以较好地得以恢复。我告诉她如果想哭了,就大声的哭吧,当哭过以后,原来悲伤的情绪体验会很快减轻,内心会感觉好受了许多,这就是通过哭泣而将悲伤情绪宣泄出来所起到的作用。此外,我还建议她将内心不良的情绪体验倾诉于别人,或者写在日记中。

(2)转移法

改变小洁的消极观点,把不愉快的活动转向愉快的活动。建议她改变对生活

篇二:大学生自杀典型案例的分析与思考

近年来大学生自杀现象在全国高校时有发生,引起了

社会的广泛关注。为保障大学生的生命安全,提高大学生

心理健康水平,增强高校对大学生自杀行为的防范意识,

维护高校稳定和家庭完整,笔者及所在课题组对湖北高校

近三年来20所高校的20起大学生自杀典型案例采取问卷

调查、个别访谈及座谈等方式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分析。

一、20例大学生自杀典型案例的基本情况

对象:20例大学生自杀案例,男生9例,女生11例。

类别:专科生3例,本科生13例,研究生4例。其

中,专科生大一1例,大三2例;本科生大一4例,大四

5例,大二2例,大三2例;研究生研一2例,研二1

例,研三1例。

家庭情况:家庭溺爱8例,亲子关系恶化7例,其中

父母离异及父母关系不和6例,家庭成员关系正常3例。家庭经济贫困8例,家庭经济条件优越1例,经济情况一般11例。家族病史中父母患精神疾病6例,其中母亲因精神分裂失踪、自杀各1例。

自杀应激源:恋爱受挫5例,学习压力、人际关系紧

张、家庭贫困、就业绝望等10例,抑郁等精神障碍4例, 身体残障1例。

精神疾病状况:精神、心理障碍13例,其中抑郁障

碍4例,另有3例的精神问题未知。

学科门类:文科8例,理科3例,工科7例,其他2例。

生源性质:城市应届8例,城市往届3例,农村应届

5,农村往届4例。

学习成绩:优秀7例,良好3例,中等6例,差4例。

自杀地点:校内12例,家里2例,在校家之外6例。

自杀方式:坠楼11例,服毒5例,自缢3例,投水1例。

自杀时间:春季11例(2-5月),学期末3例,重大

节假日(元旦、圣诞)4例,其他2例。

20例大学生自杀典型案例表明,自杀大学生与出生

于城市、农村以及学科门类没有太大关联,与学习成绩好

坏以及性别因素也没有必然联系;然而,与家庭状况有着

比较紧密的关系,与自身的精神疾病及人格特征有着密切的关联,其中绝大部分有着直接的自杀应激源。发生自杀的年级,从大一至大四均有可能发生,其中大一新生和大

四毕业生的概率明显偏大,研究生的自杀率近年也呈上升趋势。自杀地点上,以校内为主,校外自杀的偶然性较

大。在自杀方式的选择上,坠楼是最主要的方式,尤其是

学校的宿舍楼。在季节性上,以春季为第一高发期,其次

为重大节假日(元旦、圣诞、五一、十一),再次为学期末。

二、20例大学生自杀案例自杀原因的分析

自杀是自愿并主动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是一种自我

毁灭的极端方式,是我国乃至全世界极待解决的一个重要的医学和社会问题[1]。大学生自杀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包括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心理等复杂原因。

1﹒精神及心理障碍的直接或间接影响

20例个案中,抑郁症和其它精神、心理障碍共占自

杀人数的65%,其中抑郁症为20%。数据表明自杀与精

神障碍,尤其与抑郁症有很大的关联。实际上,凭上述的

数字很可能低估了现实情况,因为一些学生中学时就有精神疾病,家长为了孩子顺利进入大学而隐匿不报,还有自

杀发现后家长不承认的。某高校男生在高一时就患有抑郁症,坚持服药直到考入大学。因担心同学发现而自行停

药,结果抑郁症的症状日益加重,最后坠楼自杀。事后学

校从亲属那里了解到家长因担心学校知道孩子的病情会

大学生自杀典型案例的分析与思考

童静菊

摘要:为保障大学生的生命安全,增强高校对大学生自杀行为的防范意识,维护高校的稳定和家庭的完整,笔者

及所在课题组对湖北高校近三年来20所高校的20起大学生自杀典型案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提出了大学生自杀预防和心理危机干预的若干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自杀;案例;分析;思考

收稿日期:20xx—04—03

作者简介:童静菊,湖北省教育厅思政处副处长,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在读博士研究生。(武汉/430074)

·127·让他休学,所以隐匿未报。

2﹒复杂的家庭状况所导致的巨大心理压力

20例个案中,大部分家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和矛

盾:一是家庭氛围的恶化,如父母关系不和睦、离异、再

婚、或突发事故去世等。某高校学生黄某,父母关系紧

张,多次闹离婚,该生长期得不到家庭的温暖,自杀前已

对人生彻底绝望。二是亲子关系恶劣。某高校学生陈某与

父亲关系紧张,在遗书中写道:“我非常恨你,从小我就

发誓长大后只管妈妈不要你。”三是家庭对孩子的期望值

过高,孩子压力非常大。某重点高校学生李某,在中学时

是班上的“尖子”,进入大学后,家长希望该生能保研,

但该生成绩达不到,便沉浸在自怨自艾之中,最后选择了

自杀。四是家庭经济困难造成的适应问题。某本科高校学

生张某家庭非常困难,读预科开始即欠学费,升入本科时

经“绿色通道”得以报到注册,但该生长期承受着家庭经

济压力,走不出贫困的自卑阴影,最后选择了自杀。

3﹒性格和人格缺陷所带来的自身困境

现代社会急剧变革,社会压力不断折射到大学校园,

大学生的竞争压力、学习压力、经济压力、情感压力与就

业压力普遍加大,各种压力长久得不到缓解,随即出现性

格和人格缺陷,如失落、自卑、紧张、焦虑、失眠、多

梦、记忆力减退,严重者郁闷、惶恐、自我封闭,甚至出现妄想、幻觉,最终以自杀方式寻求解脱。[2]大学生常见性格及人格缺陷:一是内向,封闭,自限;心理上的时间和空间在过去,没有未来,视野狭窄。某高校女生吴某, 失恋后,情绪低落,常以身体有病为由拒绝参加集体活动,学习成绩也下降很快,这也使得她更加封闭、自限, 最终选择了坠楼自杀。二是过度自卑。某高校男学生李某,体育成绩不好,性格内向。一天,全班上体育课,老师将他和一名女生排在一组,结果他没有跑赢这名女生, 引起在场同学的哄笑。从这以后,该生变得更加沉默和孤僻,最后选择了自缢。三是边缘人格障碍,冲动无控制

感、行为不可预测、经常以自杀自伤来威胁控制他人。某高校女生佘某对其男友苛刻,要求除上课外的时间都要陪着她。两人时常为小事争吵,她认为男友不在乎她,曾多次以自杀威胁。其男友提出分手后,她在痛苦与绝望之中再次希望以割腕自杀来挽回,由于情绪激动无法控制,最终从宿舍楼坠下。

4﹒社会支持系统的缺失所带来的孤独无助

多数自杀的大学生没有可以依靠的社会关系,主观

上,大多是由于内向、封闭和胆怯、自卑等,导致不能建立社会关系,也不能主动求助,因此长期的心理问题无法得到缓解。客观上,一些学校的管理工作还存在一定问题,未能及时发现这些学生,并给予他们及时的支持和帮助。个案中也有寻求过帮助,但未能引起老师足够重视的大学生。某高校男生王某,长期存在心理压力,每次在窗户边都有跳楼的冲动,曾在与班主任聊天时谈到此情况, 但由于班主任对心理学知识掌握有限,没有及时发现问题并指导该生寻求心理医生帮助,最后王某还是坠楼自杀。 5﹒长期存在的心理应激因素的综合爆发

自杀大学生主要的应激源:恋爱问题、上网成瘾、学习困难、经济困难、生理缺陷(主要是长相问题,外貌等,大多是自己认为的)、家庭问题等等。应激因素并非独立起作用,而是跟大学生的人格偏差、应对策略缺陷与社会支持缺乏等联合起作用的。这几方面很难分清哪是主原因,哪是从属原因,谁影响了谁。它们往往是互相影响,恶性循环,共同推动自杀者走上不归路。某高校

男生卢某长期与父母关系紧张,恋爱后又因与女友感情纠纷经常吵架,加上几门功课考试挂科,这些负性情绪,恶性循环,使他的情绪一步步恶化下去,陷入了抑郁状态。其遗书的字里行间体现了强烈的无奈和挫败感,他已完全看不到解决问题的其他方式,最后只有选择了死亡。 6﹒不当社会环境影响的推波助澜

当前,我国处在社会转型期,一些大学生面对消极因素和负面影响,会产生巨大的心理反差,愤世嫉俗,充满

困惑。一些高校被网吧、歌舞厅、出租屋等包围,少数学生经不住诱惑,沉迷其中,不能自拔。此外,一些媒体, 特别是某些网站和小报,对一些暴力、自杀事件报道简单化,对过程的描述极尽渲染,甚至把自杀“神圣化”,提出“自杀或许是一个解决问题、获得解脱、令冤枉自己委屈自己的人感到自责和后悔的途径”等观念,给大学生不当的引导。

三、对大学生自杀预防和心理危机干预的若干思考 1﹒澄清大学生自杀预防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几个认识误区

这些认识误区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只是针对个别学

生,大可不必劳神费力兴师动众的“补救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以让思想教育工作代替的“替代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是开设几门相关课程的“等同论”;学生的心理问题应交给社会专业机构处理,学校无能为力的“无为论”;大学生年满18岁成人了,具有独立承担法律责任的能力,学校不可能每天24小时守住他,他要自杀,学校也没有办法的“无关论”等等。这些认识

上的误区不澄清就无法有效地开展自杀预防及心理危机干预工作。 2﹒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校园文化是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高校应充分利用广播、学报、校刊、网站等传媒,广泛宣传和开展心理素

质教育活动,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学生优化个性心理品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大力开展各类校园文化活动,培育大学生奋

发向上的精神。通过组织大学生参加健康的文体活动,使之开阔

视野,培养兴趣,提高个性品质。通过开展社会实践,帮助他们坚

定社会主义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辨别是非的综合·教师与学

生·大学生自杀典型案例的分析与思考·128·判断能力和承受

挫折的适应环境能力。 3﹒加大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及队伍的建设

力度

高校在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专门机构的基础上,还要成立负责协调和组织全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科研以

及辅导和咨询工作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从

总体上、全局上帮助指导、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以弥补目

前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手段不足、资源不足、合力不足的缺陷。专职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骨干力量,与学生的比例必须确保1:3000-1:4000。辅导员和班主任、宿舍楼管理员以及学生干部能在第一时间了解心理危机学生的心理

变化和人格特点,往往是危机事件的第一知情人、发现人,他们是心理健康教育队伍重要的补充力量,要定期

篇三:自杀案例

鉴于论文材料准备特收集了若干2021大学生自杀案例,并对学生自杀原因进行了相应的分析、整理,探讨大学生自杀和其自小成长的家教环境之间的联系。责任教育是改善大学生轻生现象的一个有效教育方式,然而,在家校教育中仍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回顾2021年高校学生自杀案例:

2021年3月7日,厦门南洋学院一名17岁女生从女生宿舍楼7楼坠亡,调查发现该女生轻生的原因是舍友抢了她的男朋友,可谓日防夜防、家贼难防呀。2021年4月2日,厦门南洋学院一名大二男生从学校宿舍7楼坠下身亡,调查发现该大学生自杀原因是愚人节女友提分手,由于接受不了此刺激而跳楼。4月16日,广东中山大学一名风华正茂的硕士研究生在宿舍内自尽,该研究生自杀前留有遗书,说明了他选择自杀的原因是,在父母期望、学习和工作上的压力下压得喘不过气,于是走上了不归路。4月21日山大泰山学院大一新生因个人情感问题跳楼自杀,这类案例不绝于耳,说明了当代大学生“家教是失败的”。

大学生自杀原因分析:

原因1:来自学习上的压力。每年五六月,大学生毕业论文限期快到,在这种压力下,很多学生们百感交集。专业统计发现,

60%的自杀者此前处于抑郁状态,90%的自杀者有心境障碍。学习上的压力最终导致抑郁症,当一切都被认为“自杀可以解决一切”的时候,轻生事件就开始了。原因2:来自工作就业方面的压力。毕业以后,很多大学生才发现能从事的工作和自己的想法落差竟然如此之大,甚至被认为是完全达不到预想值。面对着者种种压力,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感觉被压得喘不过气,而选择了轻生这条路。很多大学生并不像简历中描述的一样——压力出动力、遇强压则出高能。面对现实的压力,总是想太多,画个圈子自己跳进去,最后也把自己埋葬了。

原因3:感情问题导致的抑郁和压力过大。因于极度受伤、挫折和气愤之下引发的自杀案例也不在少数。大学没有像中小学那样禁止谈恋爱,很多大学生初涉感情,心灵也是非常脆弱。

东莞理想家教网谭老师认为,避免大学生轻生的主要措施有以下几点:

1、早发现早心理治疗。很多人发现自己变得抑郁,但无法和别人沟通表达自己的异常,因为像“自杀”这种话题很避讳。因此,我们需要有个最好的朋友,谈谈心情,及时表达。

2、媒体报道学生自杀案例禁止描述自杀过程。大学生自杀事件经常成为一些新媒体炒作的题材,严重影响高校和社会的和谐稳定。作为媒体,则应践行负责任的自杀报道—尽少描述自杀方式,不将自杀戏剧化或崇高化,尽量多提如何帮助亲友,如何联系危机干预中心,如何拨打心理援助热线等自助助人的信息。

3、大学生心理咨询机构职能缺失。现在很多大学里承担学生心理咨询的一般是“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但很多这类部分的工作人员只是为了应对工作,而不是实实在在地为大学生设身处想和解决心理问题。

4、加强责任教育。刘德华的《回家真好》中有一句“回家之后才发现自己真的重要”,自己不只是为了自己而活,更应该肩负起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没有责任感的人,不是无所事事,就是厌世轻生,每个大学生都应该由自己的责任所在,才能奋发图强,为社会做贡献。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