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为何偏爱长孙皇后

唐太宗李世民为何偏爱长孙皇后
唐太宗李世民为何偏爱长孙皇后

唐太宗李世民为何偏爱长孙皇后

梁迎春,网名老狼,大连作家。原创文字至今约六七百万字,散见全国各地报纸、杂志、网刊等,征文多次获奖。连载系列作品:《老狼百病论治》《唐朝大解密》《走近鲁迅》《走进李白》《走进三国》《走进武则天》《中国古代色艺双绝的名妓》《老狼的写代生活》。

长孙皇后(601-636),长安人,祖先为北魏拓跋氏,出生在一个官宦之家,父亲长孙晟隋时官至右骁卫将军。她从小爱好读书,通达理仪,十三岁时嫁给李世民为妻。唐朝建立后,她被册封为秦王妃。当李世民与李建成之间的嫌隙日益加深之时,她对唐高祖尽心侍奉,对后宫嫔妃也殷勤恭顺,极力争取他们对李世民的同情,竭力消除他们对秦王的误解。“玄武门之变”前夕,她又对秦府幕僚亲切慰勉,左右将士无不为之感动。李世民升储登极以后,被立为皇后。

长孙皇后生性节俭,她所使用的一切物品,都以够用为限,从不铺张。唐太宗知道她深明大义,因此,下朝以后经常都要和她谈起国家大事。但她却很郑重地说:“牝鸡司晨,惟家之索。我是妇道人家,怎能随意议论国家大事?”太宗不听,还是对她说得滔滔不绝,但她始终却沉默不语。

长孙皇后的哥哥长孙无忌和唐太宗为布衣之交,又在唐朝建立前后和玄武门之变中立有大功,因此,太宗把他视为知己,打算任他为宰相,执掌朝政。皇后听说后,就对太宗说:“妾既被立为皇后,尊贵已极,我实在不想让兄弟子侄布列朝廷。汉朝的吕后、霍光之家,可为前车之鉴。所以,我请您千万不要把兄长任为宰相。”在长孙皇后的再三阻挡下,唐太宗只给长孙无忌加开府仪同三司这样的虚衔。

长孙皇后所生的长乐公主,被唐太宗视为掌上明珠。因此,在公主出嫁之时,唐太宗赏赐的物品要比唐高祖的女儿出嫁的物品多出一倍有余。为此,魏征当面向唐太宗提出异议。下朝后,唐太宗把魏征的不同意见,转告皇后,长孙氏当即便深有感触地说:“我以前听说陛下对魏征很器重,但并不了解其中缘故。今天我听了他的谏言

之后,才真正明白他是一位十分正直的社稷之臣。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请陛下深思这个道理,那就是天下的最大幸运了。”

贞观八年(634),长孙皇后同唐太宗一起去九成宫(在今陕西麟游)避暑时,身染疾病,且愈来愈重,服用了很多药物,但病情却并未缓解。这时,在身边服侍的太子李承干就向母亲提请用赦免囚徙和度人入道等方法,乞求保佑,但却遭到皇后的坚决拒绝。她说:“大赦是国家的大事,佛、道二教也自有教规。如果可以随便就赦免囚徒和度人入道,就必定会有损于国家的政体,而且也是你父皇所不愿意的。我岂能以一妇人而乱天下之法。”太子听罢,便不敢向太宗奏告,只是把他母亲的话告诉了房玄龄,房玄龄又转告给了太宗。太宗听后,感动得涕泪交流,泣不成声。

贞观十年(636)六月,长孙皇后弥留之际,与唐太宗最后诀别。她用尽气力对太宗说:“我的家族并无甚么大的功勋、德行,只是有缘与皇上结为姻亲,才身价百倍。要想永久保持这个家族的名誉、声望,我请求陛下今后不要让我的任何一个亲属担任朝廷要职,这是我对陛下最大的期望。我活着的时候对国家并没有丝毫功绩,所以死后也千万不要厚葬,仅因山而葬,不起坟墓,不用棺椁,所须器物,都用木、瓦制作,俭薄送终。如能这样,就是陛下对我的最大纪念。”说完不久,就死在后宫立政殿。同年十一月,葬于昭陵。

唐太宗并没有完全遵照长孙皇后的意思办理后事,他下令建筑了昭陵,气势十分雄伟宏大,并在墓园中特意修了一座楼台,以便皇后的英魂随时凭高远眺。这位圣明的皇帝想以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妻子的怀念。

长孙皇后以她的贤淑的品性赢得了唐太宗及宫内外的敬仰,到了高宗时,尊号她为“文心顺圣皇后。”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 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导学案 北师大版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培养和提高梳理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能力。 2.认识“贞观之治”的实质,感悟盛唐雄风的深刻内涵。 【自主学习】 一、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 1、______年,唐高祖的第二个儿子________继承皇位,次年改年号为______,他就是历史上有名的_________。 2、纳谏:唐太宗虚心纳谏,并能_________。他鼓励臣下直言,______敢于直言,前后上谏二百多次,被唐太宗比喻为_________。 3、用人:他选贤用能,知人善任,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贞观新政 1、原因: (1)唐太宗的善于用人和虚心纳谏。 (2)唐太宗认真吸取____________的经验教训。 (3)采取一系列革新措施。 2、措施(新政内容): (1)政治上:沿袭和完善隋代的_____________制。三省中,________替皇帝起草政令,________负责审核,最后交由_________执行。_______下设有六部,分管具体政务。 (2)经济上:改革赋役制度,减少_______________,规定_____________的方式代替服役,使__________逐渐松弛。 (3)法律上:唐朝在_____的基础上,多次修订法令 。 (4)文化上:进一步完善隋朝创立的科举制。唐朝科举分_______和_______两大类。 3、新政结果: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________,经济___________,国力______,被誉为_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 1.材料一 魏征 唐太宗 你知道材料中唐太宗的话有什么深刻含义吗?他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观点?你能举出两个是 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第2课时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当堂训练及答案中图版

第2课时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当堂训练及答案 【知能点一】隋亡唐兴 1. 年, 称帝,建立唐朝,他就是。唐朝定都。 2. 李世民继承皇位后,改年号为“”,他就是历史上着名的。 3. 隋朝的起止年代是( ) ~618年~589年~618年~626年 【知能点二】贞观之治 4. 唐太宗任命富于谋略的和善断大事的做宰相,还重用敢于直言进谏的 ,将一大批人才汇聚到他的麾下。 5. 先后向唐太宗进谏200多次,死后被唐太宗誉为“可以明得失”的“一面镜子”的是( ) A. 房玄龄 B. 魏征 C. 褚遂良 D. 杜如晦 6. 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纳谏的根本目的是( ) A. 当贤明君主 B. 减少决策失误 C. 笼络人才 D. 维护封建统治 7. “贞观之治”盛世局面的出现,是由于唐太宗在其统治期间( ) ①知人善任,善于纳谏②体恤百姓,轻徭薄赋,发展生产③善于吸取隋亡教训,努力改善统治④免除天下人的田赋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②④ 8. 下面是一位,同学在学过本条目后写的学习笔记,其中有一些错误,请你帮他改正过来。隋文帝统治后期,暴虐无道,终于导致了大规模的隋末农民大起义。589年,隋朝灭亡。同年,在太原起兵反隋的贵族李世民,建立唐朝,定都洛阳。他退位后,武则天即位,这位杰出的帝王励精图治,从谏如流,使唐朝国运蒸蒸日上,逐渐走向繁荣。 (1)错误: ;改正: 。 (2)错误: ;改正: 。 (3)错误: ;改正: 。 (4)错误: ;改正: 。 (5)错误: ;改正: 。 【知能点三】女皇帝武则天 9. 年, 改国号为“周”,自称“圣神皇帝”,她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 10. 历史上的“武周政治”是指( ) A. 周文王统治时期 B. 周武王统治时期 C. 五代时后周世宗柴荣统治时期 D. 武则天统治时期 11. 被称为有“贞观遗风”,其统治为唐朝中期的繁荣起了承前启后作用的人物是( ) A. 唐高祖李渊 B. 唐中宗李显 C. 女皇帝武则天 D. 唐玄宗李隆基 12. 武则天作为中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引来了无数史学浓厚的兴趣。在武则天统治时期,除了滥用酷吏颇遭诟病外,史学家们对她实行的很多措施都持肯定态度,这些措施 包括( ) ①继承唐初以来的政治制度,大力推行、完善科举制②经济方面,努力发展农业生产 ③着力选拔人才,任用贤能之士④统治后期出现了“安史之乱”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③④ 13. 下列人物中,属于武则天统治时期开始选拔任用的有( ) ①狄仁杰②魏征③张柬之④姚崇⑤宋璟⑥房玄龄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⑤ C. ①③④⑤ D. ②④⑤⑥ 14. 唐朝历史上,有些皇帝在掌握权柄后,对曾经激烈反对过自己的政敌,并不是一概封杀或者弃而不用,反而破例加以重用。有过这种做法的皇帝是( )

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教案

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课程标准] 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和评价唐太宗, 教学目标: 知识识记 ①记住唐太宗李世民的主要政绩; ②记住“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 能力培养 ①通过对唐太宗的分析评价,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②通过分析“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原因,帮助学生树立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本节课的讲述,联系以前的历史,说明杰出人物对加速或延缓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②唐太宗的知人善任、虚心纳谏即使在今天仍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教材重点、难点: 1、重点是唐太宗和贞观之治; 2、难点是分析“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原因;如何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人物;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用投影仪出示以下材料: 贞观初年,唐太宗在洛阳修建一座宫殿。大臣张玄素上书极力反对,说天下刚定,就大修宫殿,劳民伤财,恐怕您比亡国之君隋炀帝都不如。唐太宗一时接受不了,生气地问:“你说我不如隋炀帝,那么比历史上的暴君桀、纣如何?”张玄素从容地说:“若是这座殿修成,您和桀纣也差不多了。”唐太宗听后十分震动,终于接受了张玄素的意见,还奖励了他。事后唐太宗对人说:“唯唯诺诺的人再多也不如一个能说出逆耳之言的忠臣。”上述材料表现了唐太宗一种什么品质?他统治的时候唐朝出现了一种怎样的局面?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简单点评后总结:正是由于唐太宗能虚心听取臣下的意见,所以在他

统治下出现了我国历史上又一个盛世局面—贞观之治,板书课题,并解释“治”的意思是政治清明、治理有序。这样的盛世局面我们还学过哪些?下面,我们先了解李世民的有关材料(板书) (二)唐太宗李世民 1、李世民即位前的事迹。 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渊的次子,智勇兼备,文武双全,在唐王朝的建立和统一战争中功勋卓著。为夺取皇位继承权,他发动政变,杀死太子李建成和三弟李元吉。不久,他又迫使李渊退位,于626年即皇位。通过这段材料,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当今社会应该树立公平竞争、共同进步意识,然而从“骨肉相残”我们又认识唐太宗的缺点,但比起他后来的政绩是微不足道的。(板书) 2、唐太宗的政绩。 提问隋朝灭亡的原因引入唐太宗是如何吸取隋亡教训的?让学生通过看课本P9小字部分后讨论并回答。 唐太宗从隋末农民战争的千军万马中,看到人民群众在推动历史前进中摧枯拉朽的作用,君主应该心存天下百姓,居安思危,重视农业,轻徭薄赋,注意节俭。 举例“唐太宗患有气喘病,在长安居住的宫殿潮湿,容易犯病,臣下奏请在宫中建个暖阁让他居住。唐太宗说:‘破土兴工,花费很多,当年汉文帝将起露台,因惜十家之产而作罢。我功德不及汉文帝,更不可浪费民力。’” 精简机构(可援引P5右下小字部分); 加强国防,改善民族关系(可引导学生阅读P18第二段小字部分); 开放对外交流(可援引玄奘西天取经的故事加以说明)。 通过这些众多的史料,证实唐太宗在位期间为唐代的盛世奠定了基础。这个基础就是(板书): (三)唐太宗奠定“贞观之治”的两大基石——知人善任和虚心纳谏 1、知人善任。展示以下材料: 材料一:唐太宗任命富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端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人称“房谋杜断”。 材料二:隋末农民战争起义爆发后,魏征曾在李密属下任职。后随李密降唐。一度又为窦建德所俘,窦氏败亡后,再次归唐。为太子李建成所赏识,引荐任太子洗马,曾劝太子早图计谋除李世民。玄门之变后被擒,太宗见他临危不惧,又深知他的才干和为人,便任他为谏议大夫。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 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学案 华东师大版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一、学习目标、重点、难点 学习目标 识记唐太宗李世民德为政特点——知人善任、虚心纳谏等。 2.知道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等)。 重难点 重点:唐太宗和贞观之治。 难点:贞观之治局面出现得原因。 二、知识概览图 唐太宗李世民:626年即皇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627~649) 知人善任:房玄龄、杜如晦、马周 虚心纳谏:魏徵 评价: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帝王,史称他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三、新课导引 贞观初年,唐太宗在洛阳修建一座宫殿。大臣张玄素上书极力反对,说 天下刚刚平定,就大修宫殿,劳民伤财,恐怕您还不如亡国之群隋炀帝。 唐太宗一时接受不了,生气地问:“你说我不如隋炀帝,那么比历史上 的暴君桀、纣如何?”张玄不经意从容地说:“若是这座宫殿修成,您 和桀、纣也差不多了。”唐太宗听后十分震动,终于接纳了张玄素的意 见,还奖励了他。事后唐太宗对人说:“唯唯诺诺的人再多,也不如一 个能说出逆耳之言的忠臣。” 〔思考讨论〕 唐太宗为什么能虚心听取臣下的意见?在他统治时期,唐朝呈现了什么样的社会局面?如何评价唐太宗? 四、教材精华 知识点1 唐太宗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前的事迹 唐太宗李世民,早年助父亲李渊起兵太原,统一全国,身经百战,屡建奇功。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的政绩。 626年,李世民皇们,次年,改年号为贞观(627~649年)。他从波澜壮阔的农民战争中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吸取隋亡的教训,意识到“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他经常告诫臣下:“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变小能覆舟。”贞观年间,群臣居安思危,重视农业,轻徭薄赋,精简机构,加强国防,改善民族关系,开放对外交流,为唐代的盛世奠定了基础。 知识点2 唐太宗奠定贞观之治的两大基石——知人善任、虚心纳谏 知人善任 唐太宗深知“为政之要,唯在得人”,即位之前,就收罗了不少文武人才。他用人不计资历和名望,不计亲疏恩怨,凡有治国安邦之才,都委以重任,尽量做到唯才是举。他任用富于谋划的房玄龄和善于决断的杜如晦,还有出身贫贱但才华横溢的马周等。贞观时期,名相、名将辈出。 唐太宗强调君臣关系如同“元首”与“股肱”的关系,必须同心同德,才能合成完备的一体。 虚心纳谏 唐太宗自知君主不能遍知天下事,要治理好国家,需要倾听不听的意见,集思广益,择善而从。他唐太宗与 贞观之治 唐太宗奠定“贞观之治”的两大基石

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日期班级组别姓名评价________ 【自主学习】 1. 年,唐高祖的第二个儿子李世民继承皇位,次年改年号为,他就是历史上有名的。 2.唐太宗鼓励臣下直言,敢于直言,前后上谏二百多次,被唐太宗比喻为。 3.贞观新政 【课中交流】 1.绘制三省六部制示意图,说明三省的职能。 2.“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唐朝时一位著名皇帝 请回答: (1)材料中的“著名皇帝”是谁? (2)他是如何“以史为镜”和“以人为镜”的?这样做出现了什么局面? (3)你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目标检测】 1.宰相魏征去世后,唐太宗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逝,朕亡一镜矣”由此可见,唐太宗 A.提倡节俭 B.爱民如子 C.善于纳谏 D.勤于政事 2.唐太宗开创的治世局面是 A.“开皇之治” B.“贞观之治”C.“政启开元,治宏贞观”D.“开元盛世” 3.唐太宗时,某地发生灾荒。假如你是当时的一名中书令,秉承皇帝的旨意起草了一份救灾计划,接下来你应该交给 A.尚书省裁决 B.门下省审议 C.尚书省执行 D.门下省执行 4.我国著名史学家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讲到:“汉宰相是采用领袖制的(注:基本上是一人说了算。),而唐代宰相则采用委员制(注:集体讨论,分工合作,相互牵制和制约)。”这里的委员制是指 A.分封制B.郡县制C.科举制 D.三省六部制 5.《新庸书》的选举志提及“唐制取士之科多由隋旧”。这表明 A.唐朝官员由民主选举产生B.科举制起源于隋朝 C.唐朝科举制缺乏创新精神D.隋朝选举制度陈旧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科第之设,草泽望之起家,替缓望之继世。孤寒失之,族馁矣;世禄失之,其族绝矣。 -------王定保《唐摭言》 材料二唐太宗在端门看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教中矣。” ------王定保《唐摭言》请回答:(1)材料一中“科第之设”是指哪一制度的创立?何时创立? (2)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简述“科第之设”的历史作用。 (3)“科第之设”这一制度能被后世继承的合理因素是什么? 【我的收获与困惑】 通过学习这节课,我最大的收获是 我还需解决的问题有: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1)(1)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隋末农民起义、唐朝建立,了解唐太宗善于用人、纳谏。 能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培养和提高梳理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能力。 通过对“贞观之治”原因的分析,认识“贞观之治”的实质,逐步培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了解和收集有关隋朝灭亡、唐朝建立和太宗即位的有关资料,探讨“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围绕唐太宗用人和纳谏、贞观新政的重要内容及实质等问题开展讨论;以唐太宗和“贞观之治”为题展开辩论,最终对唐太宗这一重要历史人物和“贞观之治”这一重要历史现象做出自己的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隋炀帝残暴致隋迅速败亡;唐太宗知人善任,从谏如流,调整统治政策与民休息,遂成“贞观之治”;两相比较,凸显以德治民,以德治国的重要性。认识唐太宗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地址阶级政治家,他的所作所为,虽然是为巩固其统治服务的,但合乎潮流,顺乎民意;“贞观之治”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统治比较好的历史时期,它为唐代的强盛和中华文明辉煌灿烂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重点难点

“贞观新政”为本课的重点;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与贞观之治的关系为本课的难点。 教学过程: 隋唐两朝是中国历史上由分裂动乱走向统一大治的历史时期。与唐帝国盛世辉煌同时名垂青史的是唐太宗,他所开创的“贞观之治”为历代政治家所推崇。你们知道出现“贞观之治”的原因是什么吗?后人为什么盛赞“贞观之治”? 内容分析 本课以唐太宗为中心,以贞观新政为重要内容,为我们展示了一幅绚丽多姿的初唐政治画卷。 一、唐王朝的建立 建立的时间:618年定都:长安建立者:李渊(唐国公)建立方式:隋炀帝的暴政引起隋末农民起义。起义遍及全国,隋朝政权摇摇欲坠。李渊父子于617年起兵晋阳。同年,李渊攻克长安,与民众约法十二条,除去隋朝苛政。 二、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 1、请同学介绍一下唐朝有名的皇帝——唐太宗李世民,了解他 是如何取得皇位? 唐太宗李世民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采取非常手段即“杀兄逼父”于626年登上皇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是为唐太宗。 2、请同学们看课本内容,找出“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02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学习目标 1.了解唐朝建立、唐太宗的用人与纳谏、“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 2.通过“唐朝三省六部简表”和“唐律残片”体会制度改革与法制完善的重要性。 3.分析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体会唐太宗的政治智慧和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学习重点贞观新政的内容。 学习难点如何评价唐太宗。 学法提示图表归纳法、角色扮演法。 导入示标: 秦王李世民大家都不陌生吧,他是一位智勇兼备的统帅,也是一位兼听纳谏的开明君主,手下猛将有程咬金、李靖、秦叔宝等,十八学士有多谋善断的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等人。但是影视作品与真实的历史多少有些区别,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对比一下吧…… 一、自主学习,感知史实: (一)预习检测: 1.618年,建立唐朝,定都。626年,李世民继位,年号“”。他就是历史上有名的。 2.唐太宗鼓励臣下直言,敢于直言,前后上谏二百多次,被唐太宗比喻为。 3.唐朝沿袭和完善隋代的“三省六部制”。三省中,替皇帝起草政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最后交由尚书省执行。尚书省下设有。 4.创立并逐步完善了。这种制度是通过选拨官吏的制度,强调以作为选官标准的原则。科举中常设的主要科目有明经和。人们普遍推重科。 5.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国力增强,被誉为。(二)质疑问难: 二、探究交流,理解史实: 话剧欣赏——进京赶考(情境:唐朝平民出身学子满载家人期望,进京赶考,中举。)旁白:科成少时饱读诗书,梦想终有一天荣登进士及第,喜获状元,在雁塔下容光耀祖!终于等到乡试发榜之日。 州县官:发榜,常州籍生徒科成位居榜首,通过乡试,可以即时入京参加会试! 旁白:科成喜出望外的同时对行程发愁着。 科成:该怎么走呢?还有一个多月就要会试,(同学们帮我想想办法啊) 旁白:乘舟一路而上,京师就在眼前。为会试而来的乡贡络绎不绝。 科成:常科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算,一史,三史,开元礼,道举,童子等。听说明经,进士尤其吃香。我考哪个呢?要请教其他台兄。 举功:台兄也进京赶考来了?我打算考进士的的策问,经史,杂文,还特别擅长诗赋。台兄考哪一目呢?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一、说教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主要介绍我国封建社会的黄金时代——唐朝,它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可以借鉴唐太宗的治国措略为社会主义服务。同时,帮助学生掌握客观、全面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二)教学目标和要求 1、知识识记 唐太宗李世民的主要政绩(知人善任、虚心纳谏等),“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等) 2、能力培养 通过对唐太宗的分析评价,提高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既要对历史人物做正面的评价,同时也要看到存在的不足之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讲授唐太宗和“贞观之治”,联系隋朝的历史,说明杰出人物对加速或延缓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唐太宗的知人善任、虚心纳谏即使在今天仍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二、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主要采用讲授法,同时也结合比较法、启发式等。

2、说学法:阅读法、课堂讨论、归纳分析。 3、分析学生:由于初一学生的历史知识水平有限,不能准确的分析历史事件和客观的评价历史人物,容易扭曲历史的真实性。因此,必须同时结合知识要点加以分析,帮助学生对历史有正确的认识。三、说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通过对隋亡的分析,使学生认识隋炀帝的骄奢淫逸、滥用民力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也引出本节的主人公对隋亡作出的评价。 (二)讲授过程 A部分:唐太宗李世民 1、先向学生介绍李世民即位前的事迹,帮助学生对李世民的生平有更多的了解,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2、引导学生对贞观政绩进行表述,进一步认识“贞观之治”为中国历史上不可多见的强盛时期。 B部分:唐太宗奠定“贞观之治”的两大基石 1、让学生凭借课外得到的有关知识,举出唐太宗收罗人才、不拘一格的例子(例如电视剧《隋唐英雄传》)。然后结合小字部分,让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唐太宗一个人的能力有限,只有与臣下合作才能处理好国事。 2、对魏征的纳谏作详细介绍,并从教参中选一两个其它大臣进谏的小故事给学生讲述,以加深他们的印象,使他们认识到“贞观之

2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施银娣) 【认定目标】(心中有目标,你就会走向成功) 1.了解唐朝建立,唐太宗即位和善于用人、纳谏等内容,提高客观、全面、正确评价历 史人物的能力。 2.列举“贞观之治” 【自主学习】请你认真阅读教材8--10 页的内容,完成以下问题: 一、唐王朝的建立: 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 , 最后兼并各割据势力,全国又归于统一。 二、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 1. 年,唐高祖的第二个儿子 继承皇位,次年改年号为 , 他就是历史上有名的 。 2.唐太宗鼓励臣下直言, 魏征敢于直言,前后上谏二百多次,被 唐太宗比喻为 三、贞观新政(请你认真阅读教材10--11页的内容,完成以下问题) 1.出现原因: (1)唐太宗的善于用人和虚心纳谏。 (2)唐太宗认真吸取 的经验教训。 (3)采取一系列革新措施。 2.革新措施(新政内容): (1)经济上;改革赋役制度,减少 ,规定 的方式代替服役,使 (2)政治上:沿袭和完善隋代的三省六部制制。三省中, 替皇帝起草政令, 负责审核,最后交由尚书省执行。 下设有六部,分管具体政务。 (3)法律上:唐朝在 的基础上,多次修订法令,删繁就简,化重为轻。 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 3.新政结果: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 ,经济得到 ,国力增强,被誉为 【共同探究】 1.唐太宗说:“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 (1)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2)唐太宗的这个认识和隋朝的灭亡有何关系? (3)为此唐太宗又是怎么做的? 2.有的历史学家认为,唐初之盛“皆时会(形势)为之,非尽由于人力也”。试从“时会” 和“人力”两方面分析“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学设计 肇州县托古中学综合组许丽丽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农村初中学生 2.学科;历史(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 3.课时:3 4.学生课前准备 (1)通过阅读课文以及上网搜索,让学生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及如何评价唐太宗 (2)让学生在互联网上搜集唐太宗李世民的个人资料 (3)让学生了解相关信息思考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 二.教学课题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使学生了解唐王朝建立的过程和建立之后是采取哪些措施治理国家 1通过层层分析,使学生了解唐朝建立的基本事实 2通过互联网的搜索引导学生对唐太宗进行简单的评价,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把阅读、感悟、想象结合起来,了解唐王朝的建立过程和唐太宗的用人与纳谏的过程。 三.教材分析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初中历史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第2课。课程标准:“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评价唐太宗。” 本课共有三个子目,首先介绍了隋朝的灭亡和唐朝的建立;其次以唐太宗为中心,以贞观新政为主要内容,为我们展示了一幅绚丽多姿的初唐政治画卷。“贞观之治”是中国封建社会少有的几个统治得比较好的时期之一,为我们全面了解唐朝的繁荣盛世局面做了良好的铺垫。 四,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加课堂容量 故事导入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视频理解法—使学生更好理解教学内容 悬念设置—解决法—优化学生理解教学内容 五.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人: 中国历史上有个封建帝王被称为“千古一帝”,是他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中难得的“治世”。今天我们学习(多媒体展示课题)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设计意图:开门见山,点明主题。) 让学生看课本总结隋朝灭亡和唐朝的建立(播放视频,加深理解)(二)唐太宗李世民 1、利用互联网搜索李世民即位前的事迹。 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渊的次子,智勇兼备,文武双全,在唐王朝的建立和统一战争中功勋卓著。为夺取皇位继承权,他发动政变,杀死太子李建成和三弟李元吉。不久,他又迫使李渊退位,于626年即皇位。通过这段材料,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当今社会应该树立公平竞争、共同进步意识,然而从“骨肉相残”我们又认识

材料题: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材料题: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太宗说:“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 材料二唐太宗说:“若家给人足,朕虽不听管弦,乐在其中。” 材料三唐太宗常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请回答: (1)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唐太宗认识到了什么实质问题?他为什么会产生这种认识? (2)从材料二和材料三中,分别可看出唐太宗的什么思想? (3)唐太宗以上述思想治国,使唐朝出现什么局面?我们应怎样评价唐太宗? 2.阅读下列材料: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 ——引自《旧唐书?魏征传》 请回答: (1)文中的“朕”指谁?他的统治史称为什么? (2)“以史为镜”和“以人为镜”的含义是什么? (3)你怎样理解这段话?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太宗说:“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若禾黍不登,则兆庶(指老百姓)非国家所有。”又说:“人君赋敛不已,百姓既弊,其君亦亡。” 材料二据统计,唐朝人口在贞观元年(公元627年)为200万户,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为300万户,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为706万户。 ——以上皆引自《中国古代史资料选编》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可以看出唐太宗的主张是什么?他为什么会有这些主张? (2)材料二中所反映的社会现象与材料一中的认识有什么关系? 4.材料分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贞观初期洛阳以东直到沿海)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 ——《贞观政要?纳谏》 材料二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贞观政要》 材料三(经过唐太宗一段统治后)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斗米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焉。 ——《资治通鉴》 请回答: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贞观初期的社会状况以及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特约】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第2课“贞观之治” 一、单项选择题 1.农民起义军为讨伐当朝皇帝发布的檄文“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后来演变为成语“罄竹难书”。这位皇帝是( ) A.商纣王 B.周厉王 C.秦始皇 D.隋炀帝 2.下列各组人物中,亲身参与过农民起义并从中感受极大震撼的是() A.秦始皇和隋文帝B.汉高祖和唐太宗C.汉武帝和唐玄宗 D.隋炀帝和唐太宗3.毛泽东《沁园春?雪》中写道“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这里“唐宗”指的是( ) A.唐太宗 B.唐高宗 C.唐中宗 D.唐玄宗 4.《梦幻西游》游戏新推出一个游戏活动背景:大唐贞观年间的某天夜里,京城暴雨,巨雷轰塌长安衙门的监牢围墙,大批重犯趁乱一哄而逃。太宗皇帝李世民震怒,限期将在逃重犯缉拿归案。你知道当时由哪个部门完成皇帝的任务?() A.刑部B.兵部 C.吏部 D.工部 5. 第六届上海国际艺术节开幕,京剧艺术表演家尚长荣出演京剧《贞观盛事》中耿直进谏的名臣……。你知道尚长荣扮演角色是() A. 程咬金 B. 李世民 C. 魏征 D. 秦叔宝 6. 小刚为了深入了解和全面评价唐太宗,进行了探究性学习。下列为他的学习提供丰富而有效的信息的文献是哪部?() 7.如果你是唐太宗时期的朝廷高官,那么你可能遇到的情况有:() ①有幸与魏征、杜如晦等名臣同朝为官。 ②聆听唐太宗的告诫“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③你的一些有利于朝政的提议,得到唐太宗的赏识。 ④见证唐太宗死后传位于武则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8.有关《唐律疏议》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世界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法典 B.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法典 C.中国第一部法典 D.中国最早的一部完备法典 二.读图题: 9.观察图片、回答问题: (1)右图是唐朝的什么制度? (2)你能介绍一下右图中的门下、尚书、中书 三省的职责吗? (3)你知道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各自 具体负责什么工作吗? (4)请你简单评价一下右图这一制度。 A B C D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一、教材分析 隋末农民起义后,李渊建唐并统一了全国。唐太宗李世民继位后,调整了统治政策,在经济上轻徭薄赋、政治上广搜人才,兼听各种意见,多方完善和巩固中央集权制度。其在位时期,被世人称为“贞观之治”,它奠定了唐朝前期强盛的基础。贞观时期的政治体现了封建专制制度最鼎盛时期的风貌。因此,本课是学生了解隋唐盛世的政治制度的最重要的机会。 二、学生分析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唐太宗和武则天进行简单的评价,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1记住唐太宗李世民的主要政绩;2记住“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3通过对唐太宗的分析评价,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4通过分析“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原因,帮助学生树立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的观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5通过本节课的讲述,联系以前的历史,说明杰出人物对加速或延缓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有不可忽视的作用;6唐太宗的知人善任、虚心纳谏即使在今天仍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移动学习□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一)我们在教学中将信息技术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突出信息技术化手段的优势。现场教学方法是一种提高实践教学能力的最好方法,但要受到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通过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可以弥补这种缺憾 (二)本课程充分利用互联网知识传播的优势,实现了知识资源的共享。现代的信息技术手段提供了个别化的形式,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三)教学过程中直接通过互联网实现相关知识的同步搜索,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传授必要的学科理论知识外,也担负着提高学生的知识素养,开阔学生眼界的任务。通过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利用互联网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 源、方法、手段等)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材教法 一、重点和难点 贞观之治是本课的重点内容,也是唐太宗之所以成为我国古代杰出政治家的业绩所在。唐太宗的主要政绩,教材从戒奢节用、招贤用能、虚心纳谏三方面进行了阐述。这些措施直接导致了贞观之治的出现。贞观之治表现为政治清明、社会治安很好,经济富裕、粮食价格非常便宜,百姓安居乐业,户口大增。 科举制度是本课的另一个重点。本课在“招贤用能”一目中,介绍了科举制度的诞生和最初的发展演变。至于属于科举制度重要组成部分的殿试和武举,则在下一课的“女皇武则天”中予以介绍。 如何正确评价唐太宗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对于中学生来说,评价历史人物往往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习惯于用好或坏来对历史人物进行简单的肯定或否定。评价历史人物好与坏的标准是什么?如何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一分为二地对历史人物进行客观恰当的评价,是本课的难点所在。 二、教法建议 1.教师可以结合本课的引言向学生指出:隋末农民起义遍及全国,隋朝政权摇摇欲坠。李渊父子于617年起兵晋阳,同年11月攻克长安,与民众约法12条,除去隋朝苛政。 618年,李渊即皇帝位,改国号为唐,他就是唐高祖。唐朝正式建立。经过激烈的争权战争,到624年,唐朝基本上统一了全国。 2.教师还可以结合辅助栏中白居易的诗句,向学生进一步指出:在唐朝统一全国过程中,在黄河流域进行的具有决定意义的战争,都是李世民负责指挥的,他的军功甚多。他首先打败了据有金城(今甘肃兰州)一带的薛举,迫使举子薛仁呆降唐;接着又打退了倚仗突厥势力南攻河东的刘武周、宋金刚;武德四年(621)又打败窦建德,同时迫使盘踞洛阳的王世充出降,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教师可以补充内容,向学生讲述玄武门之变,说明唐太宗是在血雨腥风中即位的。李世民在统一全国的过程中,功业超过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但他身为次子,不能继承皇位。太子李建成也知道李世民终不肯为人下,于是以李世民为一方,以李建成、李元吉为另一方,展开了争夺皇位继承权的斗争。武德九年(626)夏,突厥数万骑人塞侵扰,李建成向李渊推荐由元吉率诸军北征,以免李世民掌握兵权。两人又共谋调出李世民王府的精兵骁将,以削弱他的力量。李世民得知后,与亲信房玄龄、长孙无忌等策划,抢先于宫城北门玄武门内设伏。六月初四(7月2日),李建成、李元吉上朝时行至玄武门,发现伏兵,避走不及,先后被杀,宫府兵溃散。世民手下尉迟恭披甲持矛人宫,请李渊下令由秦王节制诸军。六月初七,李世民被立为皇太子,不久逼唐高祖李渊退位,自己称帝,是为唐太宗。次年(627)改元贞观。 3.本课的名称是“唐太宗与贞观之治”,课文中用大量的篇幅介绍了唐太宗开明的政策和措施,其中就隐含了这样的逻辑:贞观之治就是这些开明政策和措施的必然结果。这些开明的政策和措施具体体现在戒奢节用、招贤用能、虚心纳谏三个方面。 4.教师在讲述“戒奢节用”这一目时,要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知识学习】七年级历史下册《唐太宗与贞观之治》知识点

七年级历史下册《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知识点 课 件www.5y https://www.360docs.net/doc/e28684035.html, 一、隋朝的灭亡 原因:隋炀帝的残暴统治 暴政表现:隋炀帝继位后,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统一大业。但因连年大兴土木,多次发动对外战争,不惜民力,酷虐残暴,终于引发了大规模农民起义。 暴政结果:农民背井离乡,大量田地荒芜,人民忍无可忍,爆发隋末农民起义;各地地方长官和一些割据势力也乘机纷纷起兵,导致隋朝灭亡。 二、唐朝的建立与统一 时间:618年 建立者:李渊 都城:长安 三、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 唐太宗的即位:公元626年 用人纳谏原因或背景:1、吸取隋亡教训,认识到君与民的关系犹如舟与水,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强大2、勇于纳谏,知人善任 四、贞观新政

实施背景:吸取隋朝兴亡的教训,唐太宗时期涌现的大批人才为贞观新政奠定基础 具体措施:1、改革赋役制度:轻徭役薄赋税 2、沿袭、完善“三省六部制” 3、修改法令,编《唐律疏议》 4、重视、完善科举制 作用: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被称为“贞观之治”。 注意:唐太宗的统治是建立在剥削和奴役农民的基础上的,他即位之初善于纳谏、励精图治,取得一定业绩之后情况就不同了,在封建社会即使是贞观之治这样的太平盛世,人们的徭役负担也是不轻的。 课后习题 材料一:“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 材料二:“若家给人足,朕虽不听管弦,乐在其中矣。” 请回答: ⑴材料一中“以史为镜”和“以人为镜”各是什么含义? ⑵从材料一、二中看出,唐太宗执政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⑶唐太宗以上的治国思想对他的统治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案: ⑴“以史为镜”指要吸取隋朝迅速由强盛趋向灭亡的教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案 北师大版

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一、学习目标 1、了解隋亡的原因,识记唐朝的建立。 2、理解把握唐太宗的主要事迹。 3、掌握贞观新政的主要原因、内容,培养和提高梳理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贞观新政”的主要内容 难点: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与贞观之治的关系 三、复习反馈 1、581年北周外戚建立了隋朝,他就是帝。589年灭掉南方的朝,结束了分裂割据局面,继秦汉之后中国又一次实现了统一。 2、用六年时间在已有天然水道和人工运河的基础上开凿一条贯穿南北的大运河。大运河以为中心,北抵,南至,自北向南分为、、、四段,连接了、、、和 五大水系,全长千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四、自主梳理 (一)唐王朝的建立 1、隋朝灭亡:统治期间,连年,多次发动,其残暴统治引发了,最终导致隋朝迅速灭亡。 2、唐朝建立:618年,建立了唐王朝,定都,他就是唐高祖。 (二)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 1、唐太宗:626年继承皇位,次年改年号为,他就是唐太宗。

2、用人和纳谏:唐太宗认识到,只有,才能避免因君主个人的失误而导致王朝灭亡,当时敢于直言被唐太宗喻为“知得失”的一面镜子。唐太宗知道治理好国家的关键是。他 尽量做到,兼收并用。 (三)贞观新政 1、贞观新政出现的原因:吸取的经验教训。 2、贞观新政的主要内容: ①赋役制度方面:改革赋役制度,轻徭薄赋——减少百姓,规定可用的方式代替服役。 ②政治方面:沿袭和完善隋代的“”制。 其中中书省,门下省,最后交由执行,尚书省下设有,分别是、、、、、,各部分管具体政务。 ③法律方面:在《隋律》的基础上,多次修订法令,宽省刑法。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法典,对亚洲各国产生了重大影响。 3、结果: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被誉为“”。 五、随堂练习 1.下列事件中属于引发隋末大规模农民起义的原因是() ①大兴土木②多次发动战争③滥用民力④酷虐残暴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①③④ 2.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位皇帝以知人善任、虚心纳谏著名,他就是()

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案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了解唐太宗即位和善于用人、纳谏等内容,培养和提高客观、全面、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通过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培养和提高梳理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对“贞观之治”原因的分析,认识“贞观之治”的实质,逐步培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了解和收集有关唐太宗即位的有关资料,探讨“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围绕唐太宗用人和纳谏、贞观新政的主要内容及实质等问题开展讨论,最终对唐太宗这一重要的历史人物和“贞观之治”这一重要的历史事件做出自己的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唐太宗知人善任,从谏如流,调整统治政策与民休息,遂成“贞观之治”。认识唐太宗的所作所为,虽然是为巩固统治服务的,但合乎潮流,顺乎民意;“贞观之治”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统治比较好的历史时期,它为唐朝的强盛和中华文明辉煌灿烂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贞观新政。 教学难点: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与贞观之治的关系以及如何看待“贞观之治”。 三、探究新知 (一)导入新课

师展示玄武门之变的图片。 同学们知道“玄武门之变”吗,知道唐太宗李世民是怎么登上皇位的吗,他在位时的统治是怎样的,让我们一起学习本课 (二)自主学习 自学指导:快速阅读课文,完成自学。 (三)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 唐太宗的纳谏与用人 师生共同探讨: 1.材料一 魏征 唐太宗 你知道材料中唐太宗的话有什么深刻含义吗?他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观点?你能举出两个“载舟”和“覆舟”的例子吗? 材料二 太宗后尝谓侍臣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持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唐太宗为何感到“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这说明了唐太宗什么样的治国思想?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2.师展示魏征的图片,简要介绍。 是 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优秀教案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了解唐太宗即位和善于用人、纳谏等内容,培养和提高客观、全面、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通过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培养和提高梳理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能力。 3.通过对“贞观之治”原因的分析,认识“贞观之治”的实质,逐步培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了解和收集有关唐太宗即位的有关资料,探讨“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围绕唐太宗用人和纳谏、贞观新政的主要内容及实质等问题开展讨论,最终对唐太宗这一重要的历史人物和“贞观之治”这一重要的历史事件做出自己的评价。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唐太宗知人善任,从谏如流,调整统治政策与民休息,遂成“贞观之治”。认识唐太宗的所作所为,虽然是为巩固统治服务的,但合乎潮流,顺乎民意;“贞观之治”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统治比较好的历史时期,它为唐朝的强盛和中华文明辉煌灿烂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教学重点】 贞观新政。 【教学难点】 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与贞观之治的关系以及如何看待“贞观之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展示玄武门之变的图片。 同学们知道“玄武门之变”吗?知道唐太宗李世民是怎么登上皇位的吗?他在位时的统治是怎样的,让我们一起学习本课。 (二)自主学习 自学指导:快速阅读课文,完成自学。

(三)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唐太宗的纳谏与用人 师生共同探讨: 1 .材料一: 魏征 唐太宗 你知道材料中唐太宗的话有什么深刻含义吗?他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观点?你能举出两个“载舟”和“覆舟”的例子吗? 材料二: 太宗后尝谓侍臣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持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唐太宗为何感到“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这说明了唐太宗什么样的治国思想?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2.师展示魏征的图片,简要介绍。 探究二:贞观新政 1.师生共同探讨: 阅读下列材料:分析此材料出现的原因? (经过唐太宗一段时间的统治后)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及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焉。 ——《资治通鉴》 学生回答,师总结。 2.师详细讲述“贞观新政”的内容:政治、经济、法律、文化方面。 师展示三省六部简表,边讲边讲述,易于学生理解。 3.材料一: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溯源穷流,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还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可见隋唐开创的科举考试制度,对东西方都发生过较大的影响。 ——孙中山《五权宪法》 材料二:唐太宗在端门看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是。 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案

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课程标准]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和评价唐太宗, 教学目标: 知识识记: ①记住唐太宗李世民的主要政绩; ②记住“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 能力培养: ①通过对唐太宗的分析评价,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②通过分析“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原因,帮助学生树立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本节课的讲述,联系以前的历史,说明杰出人物对加速或延缓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②唐太宗的知人善任、虚心纳谏即使在今天仍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教材重点、难点: 1、重点是唐太宗和贞观之治; 2、难点是分析“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原因;如何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人物; 教法指导:主要体现“先学后教' 教学理念。 学法指导:主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课时:1节课 教学过程: 环节1、导入阶段:用投影仪出示以下材料;贞观初年,唐太宗在洛阳修建一座宫殿。大臣张玄素上书极力反对,说天下刚定,就大修宫殿,劳民伤财,恐怕您比亡国之君隋炀帝都不如。唐太宗一时接受不了,生气地问:“你说我不如隋炀帝,那么比历史上的暴君桀、纣如何?”张玄素从容地说:“若是这座殿修成,您和桀纣也差不多了。”唐太宗听后十分震动,终于接受了张玄素的意见,还奖励了他。事后唐太宗对人说:“唯唯诺诺的人再多也不如一个能说出逆耳之言的忠臣。”上述材料表现了唐太宗一种什么品质?他统治的时候唐朝出现了一种怎样的局面?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简单点评后总结:正是由于唐太宗能虚心听取臣下的意见,所以在他统治下出现了我国历史上又一个盛世局面----贞观之治,板书课题,并解释“治”的意思是政治清明、治理有序。下面,我们先了解关于李世民的有关故事。 环节2、浏览阶段:给学生5分钟的时间通览教材,教师出示问题。 环节3、解读阶段:主要分析本节课我们要学习那些问题,特别是对重点问题和难点问题的分析。 环节4、讨论阶段:学生围绕多媒体上展示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