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保护信息化标准框架体系

文物保护信息化标准框架体系
文物保护信息化标准框架体系

文物保护信息化标准框架体系

作者:张小朋日期:2010-08-07

1. 文物保护的内容

传统的文物保护是对书籍字画装裱、青铜器铁器的修复加固、陶瓷器文物的补配粘接等传统技术。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文物保护被赋予了更深刻更丰富的内容。文物保护的主要对象是文物,是以现代化科学技术理论与方法为基础,其中借鉴应用到学科包含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冶金、铸造、光学、声学、信息论等。随着自然科学不断发展,文物保护的范畴更加丰富扩大,其研究类型也是多种多样1。

1)分析文物的化学成分、结构,为文物保护、文物考证(判明产地和真伪等)、文物修复和复制等提供依据。

2)探索文物裂变机理,研究组织或延续文物裂变的技术措施,提高文物抵御自然因素(如潮湿、空气污染、光辐射、虫蛀、霉变、盐腐败、氧老化等)损害的能力。

3)剖析文物的古代工艺之迷,如秦代青铜剑表面铬层的镀制和汉代铜镜黑漆的形成。

4)查明文物的地下埋藏环境,如接触介质的成分和性质等,以便对文物的变化和保存条件进行分析。

5)对文物现有的保护环境进行监测,如测试空气的污染情况,以便了解环境质量并采取相应保护措施。

6)测定文物年代,如用碳-14法和氨基酸消旋化测定法对文物进行断代。

7)制造优良的文物保护材料,提供尽量简便的使用工艺,为文物保护、文物修复和仿制服务。

广义上的文物保护应用还包括:

8)文物的安全防范监控:利用视频、传感器、网络通信、消防等设备保障文物本体的安全。

9)考古信息管理:在考古学文献检索、考古学资料信息管理、考古地理信息管理等方面应用信息技术,以达到田野考古工作的合理进行,考古资料的科学阐述2。

10)保护类文化遗产遗址的管理监督:利用法律、行政的手段封闭式地保护文化遗产遗址,这是当前对不可移动文化遗产行之有效的保护方式。

2. 文物保护信息化的现状

“十一五”期间,文物保护事业信息化建设坚持“统筹规划、协调发展,需求主导、信息共享”的原则,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国家文物保护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坚持以信息化建设服务于文物保护、服务于社会公众、服务于管理决策,为实现文物保护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发挥了基础支撑作用。

统筹规划、协调发展是指文物事业信息化建设要从全局的角度进行规划,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的积极性,兼顾各地的实际情况和不同领域的具体需求。已有的充分利用,欠缺的逐步完善,没有的抓紧建设。立足现有的基础条件,通盘考虑,避免各自为政和重复建设。

需求主导、信息共享是指文物保护事业信息化建设必须以文物保护事业全面发展的需求为导向,服务于文物的保护、利用和管理。建立科学、高效的信息共享机制和体系,依据统一的标准规范,开展各项信息化建设,实现网络系统的互联、互通与数据资源共享。为全社会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物信息服务。

“十一五”期间,文物保护事业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是:以文物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以文物信息基础设施和公用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为基础,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全面实现文物保护、抢救、利用和管理工作信息化,满足文物保护事业跨越式发展的需要。具体实现的目标是3:

λ·现代信息技术在文物保护事业各项工作中得到广泛应用,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创新能力明显提高;

λ·初步建成覆盖全国的文物信息网络体系和完成各级文物信息应用服务系统建设;

λ·基本完成全国馆藏珍贵文物和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基础数据库建设,建立动态的数据库管理系统;

λ·逐步建立文物保护事业信息管理平台,为文物保护管理工作提供决策支持服务;

λ·继续推动信息资源的开放共享,建立文物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服务和管理的良好环境;

λ·加强文物信息化关键技术的研究和成果推广应用。

3. 文物保护信息化标准体系

文物保护技术及其应用涉及到文化遗产行业的各个方面,影响重大,作用不可替代。文物保护信息化是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促进文物保护的广泛、深入地进行,达到文物信息交互共享、永续保存的目的。可能涉及到的方面有:——古建筑及遗址、各种类型/材质的文物保护技术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标准

——文物鉴定评价标准

——文物价值评估制度标准

——文物所有者确认标准

——文物保护分类原则和方法标准

——........

在文物保护信息化标准体系图中将文物保护信息化标准体系研究分为两个部分,中间虚线以上的部分是文物保护技术和管理的应用,中间虚线以下部分为信息技术应用于文物保护之中需要有的标准。

·存在属性:指的是文物保护作用对象的属性,主要是可移动文物、不可移动文物/遗址/遗迹以及这些文物的保管/所有者。

·材质种类:指的是构成文物本体的主体材质,总体分为传统材质和数字材质两种,前者是常见的有机或无机物或二者的合成体;后者指的是通过信息技术手段产生的材质,主要是数字化的文物影像。在文物本体消亡后,这种材质的数字文物就是极为珍惜的文物了。目前学界已逐渐认可古董照片是文物,近年来开展的文物影像采集工作,极有可能在不久将来使得这类数字文物影像纳入文物的范畴。

·技术和管理手段:指的是文物保护技术作用于文物的各种手段,包括了修复与保护两个部分,在实际工作中这两个部分常常是交叉、并行产生作用4。另外,还包括了利用技术手段、行政管理手段的文物安全监控和遗址保护。

以上对文物保护技术、手段的分类并没有枚举,信息技术应用着眼点在于文物保护应用中所涉及的技术/管理方式、过程、对象、结果所产生的数据及其记录方式。《GB/T 7027-2002信息分类和编码的基本原则与方法》指出:在通常情况下,人们对信息的理解是:一切有含义的具体或抽象事物或概念的真相及相关

陈述,通过数据、消息及其进一步细节表达出来。在信息分类编码领域,信息的表现形式是数据。客观、明确的信息是计算机建立信息系统以及数据在其中进行交换的先决条件。在信息系统中,数据是用字符(通常为数字或字母)、算术符号以及描述来表示,这些表示形式应该对其所涉及的每一个数据都有一个明确稳定的含义,从而达到处理与交流的目的。信息要被不同用户组或应用系统所共享,就必须有一致认可的定义。对各类信息概念的正确理解需要依赖于信息分类;对各类信息做出一致认可的表示需要依赖于信息编码。

我认为,“十二五”期间亟需制订的标准如下4、5、6节所述。

4. 文物保护信息化基础标准

文物保护技术信息采集通用技术规范专用术语、图符:通过1)法律、法规、标准等权威性文献;2)教科书、科学论文、科技期刊等学术团体普遍公认的文献;3)小册子、使用说明书、零(部)件目录、报告等常见的,但未必得到公认的资料;4)工作组成员和有关专家所提供的口头或书面资料;5)术语数据库;6)术语词汇集、辞典、百科全书、叙词表等收集文物保护技术领域的资料。认真研究该领域内一切相关的资料,因为在各类文献中,都有可能找到有用的示例、插图、概念体系(完整的或部分的)和术语等,进而编制一个包括所有资料

的列表,并附检索这些资料所需的资料题录数据,按照《GB/T 20001.1-2001标准编写规则第1部分:术语》的要求形成文物保护技术信息采集通用技术规范专用术语、图符标准。

文物保护基础信息库数据字典规范:规定了文物保护基础信息库各个层次、各种类型数据库及其内部各类数据的数据字典编写的内容、格式、方法及其技术要求,对数据字典的结构、内容、命名、注册、表达等做出规定。适用于信息库的数据集成、管理、维护、分发服务和共享等。数据字典的建立以数据库为单位,一个数据库的数据字典一方面要描述数据库的概要信息,另一方面也要描述数据库中要素类数据和其他表格类数据的信息,为各类数据建立相应的数据字典。其中要素类数据字典包括矢量数据字典、栅格数据字典和影像数据字典。数据库数据字典与要素类及其他表格类数据的数据字典之间通过数据库代码相关联。数据字典模板描述采用二维表格形式,数据字典中的每个子集由数据元或实体构成。数据字典描述的数据类型包括要素类数据及其他表格类数据。根据数据库及各种数据类型性质、特征的不同,其相应数据字典中所含的数据元或实体有所不同。

文物保护基础数据信息资源管理办法:规范文物保护基础数据信息资源的发现、采集、保存、加工、整合、传输等工作程序,促进文物保护信息资源的有效保护、合理利用。文物保护基础数据信息资源管理要充分发挥信息网络技术的优势,确保工作安全、准确、高效和全面,因地制宜,根据不同需求和条件采用相应的、必要的技术手段。

文物保护单位信息指标体系规范:根据文物保护信息化对象属性特征和管理工作基本要求,确定文物保护信息类目。采取层级分类法,将文物保护信息指标分为指标群、指标集、指标项等层级,明确指标编码方法,确定信息分类代码表,并对指标项做出说明。

5. 文物保护信息化技术标准

文物保护信息系统数据质量控制标准:文物保护信息系统数据是指在文物保护信息系统中所有利用计算机和信息网络系统进行采集录入、传输交换、存储管理、加工处理以及展示提供的数据,信息系统数据质量控制的核心问题是在对数据进行采集录入、传输交换、存储管理、加工处理以及展示提供等业务处理过程中有效地进行质量控制和管理,保障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一致性、可用性和安全性。如在数据采集时对元数据进行跟踪,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数据质量。

文物保护单位记录档案工作规范:修订《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记录档案工作规范(试行)》,扩展为包括全国、省级、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记录档案工作规范,并按照国家档案局颁发的《档案信息化标准立项指南文档信息》、《GB/T 3792.5-1985档案著录规则》、《GB/T 13967-1992全宗单》等标准、规范形成新的文物保护单位记录档案工作规范。

文物安全监控技术中数据交换标准:文物安全监控是文物保护的重要内容,直接关系到文化遗产的本体安全。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渗透,安全监控系统出现了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已有的《GB/T 16571-1996文物系统博物馆安全防范工程设计规范》和《GB 50348-2004安全防范工程

技术规范》已不完全适应这种技术发展,并且这两个国家标准已经颁行超过5年,进入了复审阶段,国家文物局宜会同国家公安部等单位,对这两个标准予以调整、修订,使之适应文物安全监控技术数字化的发展需求。

文物保护信息指标著录规范:著录规则是进行文物保护信息指标著录工作时要遵守的规则, 主要是规定元素的内容和属性的具体设置、取值和特征,是在元数据规定之下的具体实施方法。著录规范要遵循著录的简单性和准确性原则、著录的通用性和容纳性原则、著录的标准和互操作性原则和用户需求原则。

文物影像信息指标体系及技术规范:文物保护中影像信息指标体系是将实现统一影像信息系统建设和运行维护所需要的一系列指标、参数、规范,按照文物保护信息化建设的客观规律,依据整合的基础设施、整合的数据环境、整合的用户、整合的应用、整合的权限和整合的流程的内在联系,形成有机标准体系。实现影像信息集成,为用户提供集成的、个性化文物影像信息服务。

专业设备信息交换标准:文物保护利用了众多的技术设备和方式,产生了大量的数据资源,在信息化建设中要统一规定这些信息资源,使得这些信息资源可以互通共享使用。因此信息交换标准就是实现信息交换必不可少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最终是为了实现数据共享、信息交换、提高效率、减少数据冗余。

6. 文物保护信息化管理标准

文物安全监控流程管理标准:文物安全监控是直接涉及到文物本体安全的保护技术应用,其业务工作、数据传输及其存储、使用都直接关系到安全问题,因此其流程控制必须纳入标准、信息化的建设范畴,在标准化管理的基础下,采用信息技术手段严格控制工作流程、数据交换流程,提升整体人员技术素质、管理素质和思想素质,保障文物安全。

文物保护技术信息档案建设规范:文物保护技术信息档案是反映文物保护工作最基础、最重要的信息。档案的数字化关键是要维护数字化后的档案信息的真实性和凭证作用。在构建档案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过程中,必须从系统的角度出发,综合分析各要素之间的关系,逐步形成一个覆盖档案信息化管理全过程的标准规范体系;同时要保证每一项标准规范的内容前后协调一致,确保各相关标准规范之间在内容与技术方面的协调一致。

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文件编制规定:文物保护中经常会遇到对遗址、遗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工程建设。目前地方经济利益经常和文物保护发生冲突,除了要根据《文物保护法》和相关规定予以坚决保护外,亟需制订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文件编制规定,明确、落实各项文物保护细节,并纳入全国文物保护信息化建设范畴中予以监控,坚决抵制经济扩张、盲目利用对文化遗产的冲击。

开展林业信息化报告

关于开展公司林业信息化建设的报告 能源林基地综合管理信息系统 项目建议书

目录 1概述 (3) 背景 (3) 项目建设的意义 (3) 系统目标 (4) 1.3.1近期目标 (4) 1.3.1.1 数据库建设目标 (4) 1.3.1.2 系统建设目标 (4) 1.3.2中远期目标 (5) 1.3.2.1 数据库建设目标 (5) 1.3.2.2 系统建设目标 (5) 2 系统功能设计 (5) 能源林基地综合管理子系统 (5) 能源林基地辅助设计子系统 (6) 林业信息发布与服务子系统 (6) 三维显示与飞行子系统 (6) 3 系统软件配置 (6) 系统硬件配置 (7) 3.1.1服务器端配置 (7) 3.1.2客户端配置 (7) 3.1.3外设 (7) 系统软件配置 (8) 4 项目拟实现成果 (8) 数据库成果 (8) 软件成果 (9) 文档成果 (9) 5 国内外主要GIS平台比较 (9) 6 经费预算 (11)

1概述 背景 公司现拥有能源林基地多处,总计面积已350余万亩,目前主要采取纸质地图加电子表格的形式进行管理,管理方法落后,效率低下,难以实现数据的快速准确统计、查询和分析,公司也难以全面、直观掌握全国乃至全球能源林分布总体状况。 建议以“3S”技术(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集成应用为基础,利用先进科学技术进行数据的处理、存储和管理,实时快速地提供各种统计结果,为企业管理提供强有力的基础信息资料和决策参考。 项目建设的意义 GIS与RS、GPS等现代获取数据方式相结合的方法,可以改进数据处理的方式,快速获取有关统计数据及图表文件,实现林业资源的数字化管理,并进行统计分析,以利发展规划的制定,提高各种资源的利用效率。通过林业资源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凯迪公司能具备自主的能源林基地的信息收集、管理、分析和造林辅助设计的能力,使得公司能源林基地管理达到自动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水平,具体表现在: (1)可以节省二类调查、内业处理、外业调查、制图、更新的经费; (2)提高专题信息普查、制图速度、缩短内业时间,提高经营决策方案的工作效率;

文物保护及成品保护措施(精)

文物保护及成品保护措施(方案 本工程涉及到环境、古建筑、佛像的保护,所以必须建立环境、古建筑以及成品保护意识,制定相应保护措施。 1、文物保护组织管理措施 (1项目经理部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责和权限,建立并保持一套工作程序,对所有参与工作的人员进行相应的培训。 (2工地设专门文保员,建立以项目经理为首的文物保护小组。会同业主、监理和文物部门对文物进行定期检查、确认、并做记录。负责现场的日常文物保护管理工作,并且有完备的文字记录,记录当日工作情况、发现的问题以及处理结果等。 (3开工前会同文物部门划定保护范围,划定重点保护区和一般保护区,对所有参建成员工进行交底。 (4在工地显著位置安置好文物部门设立的标志,标志中说明文物性质,重要性,保护范围,保护措施,以及保护人员姓名。 (5建立文物保护科学的记录档案:包括文字资料:做好对现状的精确描述,对保护情况和发生的问题做好详细的记录。测绘图纸:(做好对文物现状的测绘,地理位置,平面图,保护范围图等各部位的尺寸关系。照片:(包括文物的全景照片,各部位特写,需要重点保护部位的照片。 (6保护措施上报审批制度。每个具体的文物保护措施都要在得到文物部门和建设方的批准后才可以实施。 (7每周召开一次施工现场文物保护专题会,根据前一周的文物保护情况及施工部位、特点布置下一周的文物工作要点。 (8文保员每日对现场进行巡回检查,并向项目经理汇报检查结果。

(9所有施工人员签订《重庆潼南大佛修复施工文物保护协议书》建立奖罚制度,对不遵守文物保护规定,私闯现场、破坏文物,要进行处以50~100元罚款,并停工再次接受教育培训,情节严重的要处以更高的罚款,直至除名,对保护文物有突出表现的要适当给予奖励。 (10进场后立即会同甲方和文物部门,共同核查施工区古建筑、纪念物,明确保护项目范围,由文保员做好记录,开工前按遗址文物进行拍照、编号、测绘。做好标识和交底,分别制定保护措施。 (11对所有进场职工进行文物意识的教育和培训考核,使每个职工弄清文物的文物价值和保护方法。 (12对施工区域做好全封闭硬质围档,不得随意进出施工现场,未经项目经理允许不得进入文物保护区。也不得随意越出指定的施工现场区域。 2、对大佛的保护技术措施 (1在搭设施工脚手架时,严禁对大佛造成磕碰;不得将脚手架搭设在大佛的躯体上,脚手架应自成安全、稳定体系。 (2在进行洁除、石质胎体打磨时,应按技术交底进行,不得造成损坏。 (3清除污染、尘垢前,必须对金箔、彩绘进行保护,提醒施工人员小心谨慎,避免踩踏造成损坏。 (4在对原有金箔、彩绘清理除尘后,用塑料布进行苫盖,防止污染。 3、对室内地面的保护 (1搭设施工脚手架时,架子立杆下必须垫板进行防护,避免将钢管直接落在地面上,确保文物建筑、设施的现状不受损。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行业标准

ww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行业标准 WW/T XXXXX—XXXX 雕塑类文物元数据规范 Descriptive Metadata for Sculptures (征求意见稿) (本稿完成日期:2017-03-20) XXXX-XX-XX发布XXXX-XX-XX实施

目次 前言................................................................................ II 引言............................................................................... I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著录单位 (2) 5 元数据的内容结构 (2) 6 元数据的定义说明 (7) 7 元素及其修饰词定义 (8) 参考文献 (31)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文物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文物保护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289)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故宫博物馆。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金路、张丽芳、石秀敏、胡国强、张岩、王燕。

引言 本标准的制定参考了《博物馆藏品信息指标体系规范(试行)》。 本标准参考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文物数字化保护标准体系及关键标准研究与示范》项目课题二《文物数字化保护元数据标准研究》之子课题《文物数字化保护元数据总体框架与描述元数据研究》的研究成果《文物核心元数据标准》、CDWA(艺术品描述类目)。 本标准为雕塑类可移动文物描述性元数据的规范。在雕塑元数据设计中,共设计了20个核心元素、2个雕塑类型核心元素,共22个元素,45个元素修饰词,8个编码体系修饰词,并对术语进行属性定义。 本标准规定了雕塑原物与雕塑数字资源的描述性专门元数据元素集,为文物收藏机构在制定雕塑类可移动文物元数据的元素、数据结构、格式及术语等方面提供参考与依据,以保证雕塑类可移动文物元数据的一致性和整体性,为行业间的数据共享、数据交互提供便利。

文明施工和文物保护保证体系及措施样本

第十二章文明施工和文物保护保证体系及措施 一、文明施工组织机构 文明施工目标: 实现规范化管理, 创立文明施工标准化工地, 施 工材料堆放整齐, 生活设施清洁文明, 开展以创立文明工地为内容的 思想政治工作, 争取实现海南省”安全文明工地”。 在施工中, 我单位将严格按照”集中施工、快速施工、文明施工”的十二字方针, 把文明施工作为施工中的一个重点, 以建立安全标准化工地为文明施工目标, 总结我单位在其它工程施工中取得的经验, 精心组织, 合理安排, 做到优质施工, 文明施工。 健全机制, 明确责任: 项目经理作为文明施工的组织者, 对现场文明施工负全权责任。现场文明施工的直接管理由项目经理部施工技术部负责, 安全质量部负责监督检查。由项目经理和相关人员组成文明施工监督小组, 按照文明施工细则每周检查, 并在生产调度会上通报情况, 提出整改措施。 文明施工和文物保护管理组织机构

二、文明施工保证措施 加强全体职工职业道德的教育, 制定文明施工准则。在施工组织、安全质量管理和劳动竞赛中切实体现文明施工要求, 发挥文明施工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1、推行施工现场标准化管理 严格按照技术规范施工, 按操作规程作业; 随时保持现场整洁, 机械停放井然有序, 原材料堆码整齐, 各标志、标牌齐全规范; 施工便道经常洒水, 防止尘土飞扬; 各工点严格执行工完场清制度, 废料与垃圾及不再需要的临时设施应及时从现场清除、拆除并运走, 保持施工现场整洁。 2、实行持证上岗、挂牌施工制度 经过职工教育培训, 使全员均能熟练掌握相关的操作规程、技术标准和工作标准, 经考试合格方可持证、挂牌上岗。对于第一次考试不合格, 补考一次仍不合格的人员, 坚决不予上岗。施工现场设立工程

全国林业信息化技术指南

全国林业信息化建设技术指南 (2008—2020年) 全国林业信息化建设内容广,涉及部门多,协调难度大,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从技术层面详细阐明全国林业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框架、核心内容、关键技术等,确保全国林业信息化建设标准统一、网络互联互通、信息资源共享和效益最大化,特制定本指南。 一、总论 (一)总体框架基本构成 依据《全国林业信息化建设纲要》确定的“四横两纵”的总体框架,结合林业实际需要,提出全国林业信息化建设总体框架基本构成和实现方法(见图1)。 内外网均按“四横两纵”的总体框架建设。内网基于内网基础设施搭建。外网基于电子政务外网基础设施搭建,同时根据建设需要也可利用互联网基础设施搭建。国家林业局和各省级林业主管部门负责统一建设本级“一站式”门户。 应用系统是实现各种服务的关键,分为应用服务和业务应用两个部分。应用服务系统包括资源共享、政务协同、辅助决策和公共服务等服务模式;业务应用系统包括业务类、综合类和公用类应用系统。 —1 —

—2 —图1 全国林业信息化建设总体框架基本构成

应用支撑是实现应用系统各种服务功能的技术关键,为应用系统之间无缝集成提供信息交换服务和业务协同支持。 数据库是实现各种服务的数据依据和来源。林业数据库包括专业基础数据库、专题数据库、综合数据库和信息产品库等。 基础设施是实现资源共享、政务协同、辅助决策和公共服务的物理平台。 标准规范体系、安全与综合管理体系是顺利实现各类服务的保障。两者贯穿于应用系统、数据库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各个层面。标准规范体系主要是为信息资源共享和服务、政务协同等工作提供技术准则;安全与综合管理体系主要是通过授权管理、数据保密等功能提供安全服务,以及通过信息化组织机构、人才队伍、运行机制建设等提供组织保障。 总体框架运用面向服务的体系架构思想,选择主流、开放的架构体系,采用J2EE或DOT NET技术架构,来实现林业信息系统的横向和纵向集成,保障系统良好的开放性和扩展性。 (二)核心技术 采用国际先进、成熟、符合主流发展方向的信息技术作为核心技术。同时,根据林业需求开展相关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核心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地理空间信息技术。以“3S”技术为代表的地理空间信息 —3 —

文物保护目标及措施

第十四章文物保护目标及措施 1、施工过程中对周边文物的影响分析 ①在施工过程中,材料运输、堆放以及场内吊运可能造成文物的划伤、破坏等; ②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扬尘可能造成文物本体的污染; ③基础开挖过程中可能造成周边建筑物及文物的位移; ④施工现场大型设备活动可能造成文物一定程度的振动; ⑤其他施工因素对文物造成的影响。 2、文物保护目标 施工驻地和工地整洁有序,施工组织严密,现场管理有序,场地布置合理,材料堆放整齐,道路平整,排水通畅,环境简朴实用,机械、照明、通风良好,施工安全,紧张有序。对需保护的建筑物采取措施加强防护,保证其安全。 3、文物保护措施 3.1文明施工措施 ⑴现场文明施工措施 ①积极与当地政府、环保等部门联系协作,在施工中做好环保工作。 ②积极开展文明施工窗口达标活动,对所有施工人员开展以创建文明工地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教育工作,确保做到施工中无重大工伤事故发生。 ③合理布置施工场地并设置醒目标牌,做到现场施工材料、机具设备堆放整齐、标识清晰,施工便道、管路、电力线、通讯线等各种管、线、路布置整齐美观,现场周围道路平整无积水。 ④施工和管理人员实行挂牌上岗制度,做到言行举止文明,严格要求按照有关规范和标准进行施工操作,严禁违反操作规程进行野蛮施工。 ⑤施工和管理人员对施工过程中各种资料填写必须做到准确、规

范、及时,收集完整齐全,归档有序。 ⑥准确计划现场材料用量,及时清理施工现场,力争做到工完料尽场地清洁。 ⑦对施工便道经常洒水,防止尘土飞扬并且做好施工用水及废水的处理工作,确保工地生活设施清洁不受污染。 ⑧建立奖惩制度,对评定为文明施工的单位和个人实行奖励,对不文明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处罚。 ⑨工程竣工后,认真清理现场、恢复周边地貌及植被,文明撤离。 ⑩与当地政府和群众广泛开展共建活动,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搞好民族团结、化解民族纠纷,积极推进两个文明建设,做到工程干到哪里,就把文明带到哪里。 ⑵文明施工资料管理 ①根据文明施工要求,做好相应的内业资料,如文明施工基础资料及施工许可证的记录、申报、保管工作。 ②办公室布置文明施工有关的图表。 ③定期举行文明施工管理活动,检查前期文明施工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并做好记录。 3.2文物及周围建筑物保护措施 ①对施工区域及其周围的建筑物进行调查,会同其产权、维护单位共同划定需要施工防护的范围,需要拆迁的建筑物,在受到建筑单位委托的前提下,及时与产权单位签订拆迁协议,并尽早拆迁。需保留的与产权单位商定加固防护方案,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保证施工中正常使用及以后的使用维修。 ②对需保护的建筑物采取措施加强防护,保证其安全。建筑物附近不进行爆破作业,施工必须爆破时采用控制爆破,制定可靠的防护方案及措施,所管理单位批准并派员到现场监护,保证其安全使用。 ③对涉及到当地少数民族民风民俗、宗教信仰及生活习惯的设施建筑物予以保护,确保施工时不发生破坏,避免与当地群众发生纠纷,影响施工。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标志说明、记录档案和保管机构工作规范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标志说明、记录档案和保管机构工作规范 (试行) 发文单位:国家文物局 发布日期:1991-3-25 执行日期:1991-3-25 生效日期:1900-1-1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管理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制定本工作规范。 第二条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划定必要的保护范围、作出标志说明、建立记录档案和分别设置专门机构或专人负责管理等,是国家依法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实施保护管理的基本措施和保证,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实施。 第二章划定保护范围 第三条保护范围是对文物保护单位本体及周围一定范围实施重点保护的区域。在保护范围内不得在地面、地下及空中从事危害文物保护单位安全的活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占地面积较大或情况复杂的,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在保护范围内划分重点保护区和一般保护区。 第四条保护范围根据文物保护单位的类别、规模、内容及周围环境的历史与现实情况合理划定。确定保护范围的原则是保证下列文物的完整性,并在文物保护单位本体之外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

(一)革命遗址、纪念建筑物、古建筑、石窟寺等的单体、群体及附属建筑。 (二)古遗址的文化堆积和相关遗迹现象。 (三)古墓葬封土或已探明的墓葬、墓群及陵园或其他地面建筑等。 (四)石刻、碑碣及其他文物的单体、群体和相关遗迹。 第五条根据文物保护的实际需要划定建设控制地带。建设控制地带是指保护范围外需要保护环境风貌及对建设项目加以限制的区域。建设控制地带根据保护对象的格局、安全、环境和景观的需要合理划定。建设控制地带内不得安排直接或间接从空中或地下对文物构成危害和破坏文物保护单位环境风貌的建设项目。在这一地带内修建新建筑物或构筑物时,其形式、高度、体量、色调等应与文物保护单位的气氛相协调。 第三章树立标志说明牌 第六条标志须标示该文物保护单位的级别、名称、公布机关、公布日期、树标机关以及树立日期等。树标机关为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 第七条标志形式采用横匾式,自左至右书写。标志牌比例为横三竖二。标志牌最小为60×40厘米,最大为150×100厘米,可根据文物保护单位的具体情况选择比例适宜的尺度。除文物保护单位的名称可用仿宋字体或楷书、隶书等外,其余一律用仿宋字体。 第八条保护标志应采用石材等坚固耐久材料,颜色要庄重朴素、显明协调。 第九条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说明可书写在标志牌的背面,也可另立说明牌。说明文字为简要介绍文物保护单位名称、时代、性质、内容、价值和保护范围等,其内容应经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审定。 第十条民族自治地方应同时树立用当地少数民族文字书写的标志牌和说明牌。

04林业标准化体系建设(林业标准化研究4)

林业标准化体系建设(林业标准学4) ——林业标准化研究之四 张国庆 (安徽省潜山县林业局 246300) 本文主要内容: 第一节林业标准体系要素 1.林业生产过程要素  2.林业生物特性要素  3.林业投入品要素  4.林业生产环境要素  5.林业管理要素  第二节林业标准化体系建设 1.林业标准体系结构  1.1林业标准体系层次划分 1.2林业标准体系结构 1.3林业标准体系核心内容 2.林业标准化体系结构  3.我国林业标准化体系建设  3.1林业标准化体系建设依据 3.2林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对策 4.林业标准化体系的管理  第三节林业标准制修订 1.我国林业标准分类  1.1林业标准级别 1.2林业标准性质 1.3林业标准约束力

1.4林业标准分类 2.林业标准形式 3.林业标准的制修订  3.1林业标准化对象 3.2林业标准制修订原则 3.3林业标准制修订方法 3.4林业标准制修订的程序 3.5林业标准的快速制定程序 3.6林业标准制定基本步骤 林业标准体系属于标准体系中的子体系,林业标准体系从宏观描绘出了林业标准化活动范围和总体发展框架蓝图,能够反映林业标准发展水平,能够看出林业标准化的工作努力方向和工作的重点,为安排标准化工作提供主攻任务和依据。同时,通过林业标准体系框架蓝图可以提出需要制定的标准种类和数量,避免计划的重复性和盲目性,加快林业标准的制定速度,并不断完善,使林业标准体系更加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更好的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 第一节林业标准体系要素 林业标准的产生与林业生产过程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一项林业标准可以简单地认为就是某一个林业生产过程的要素化描述,对于复杂的林业生产过程,还可能是几个林业标准的并集或交集。因此,林业标准体系要素,可分解成林业生产过程要素、林业生物特性要素、林业投人品要素、林业环境要素和林业管理要素五个方面。 1.林业生产过程要素  林业生产过程要素主要包括:营林生产技术规程,生物灾害管理规程,林用设施建设技术规程,风沙治理技术规程,野生动物保护技术规程,森林公园建设技术规程,自然保护区建设技术规程,森林防火技术规程,野生动植物繁育技术规程,林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林产品包装和标识标准等。 2.林业生物特性要素  林业生物特性要素主要包括:林木花卉种子质量标准,林木花卉种子繁育(包括组织培养、转基因等)技术规程,野生动植物品种质量标准,野生动植物品种繁育(含转基因)技术规程等。 3.林业投入品要素  林业投入品要素主要包括:林用肥料(化肥、液肥、叶面肥、有机肥料和生物肥料)产品质量标准、使用技术规程,林用农药产品质量标准、使用技术规程,林用机具产品质量标准、作业技术规程,野生动物饲料产品质量标准、使用技术规程,野生动物饲料添加剂产品标准、使用技术规程,林用兽药产品质量标准、使用技术规程,森林资源监测设备质量技术标准、

保护文物古迹的措施.doc

保护文物古迹的措施 文物古迹是古代文明的代表,一旦破坏了就不会再有了,所以参观文物古迹的时候,要注意好不要破坏这些古人留下的遗产。以下是我给大家整理的资料,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保护文物古迹的措施 近年来,在省文物局的指导和大力支持下,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xx县文体旅局、文物局认真贯彻落实《文物保护法》,始终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十六字方针,不断夯实工作基础,积极推进文物执法,在文物抢救、保护、管理、利用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一、多方努力,加快xx县博物馆建设工作 xx县一直没有自己的博物馆,作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建一座博物馆十分必要。xx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工作,根据本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建设的需要,为展示我县的传统文化,提高全县人民的文化生活水平,挖掘和保护文化遗产,20xx年政府投入5000余万元兴建了博物馆,20xx年再次投入3100万元用于博物馆的室内布展工作。xx博物馆位于城南新区,庄子大道与仁和路的交叉口,是xx的一项重要文化建设工程。博物馆与南侧的城市展览馆总占地面积44亩,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其中博物馆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博物馆的造型取自于青铜方樽和汉阙,两馆之间用一脉斜坡缓缓相连,像一列正在行

进中的高速动车,昭示着xx社会经济正以稳健的步伐向前更快更好的发展。两馆是xx灿烂的古代文明和光明发展前景之间的对话,在时间和空间上表达了历史文化名城的魅力。xx博物馆分地上四层,地下一层(2800平方米),布展面积约4000平方米。负一层是库房区,一层是接待、服务大厅和临时展厅,二层、三层为固定展览区域。二层是被专家形象地誉为"中国原始第一村"的《尉迟寺遗址》展厅,系统介绍了原始先民生产和生活的场景,观众可体验到当时的原始风貌,领略和感知xx先民的广博智慧。三层是《古蒙神韵》展厅和《楹联之乡》,展示xx厚重的文化和馆藏的珍贵文物。 为弥补县博物馆展品的不足,县文物局邀请省博物院青铜器修复专家金学刚对馆藏的一批青铜器、象牙化石进行了修复,共修复青铜器26件、象牙化石2个。文物局还组织人员下乡征集民俗文物,共征集民俗四轮大车3辆,木制播种机1件,木犁子3件,纺车1件,这批展品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研究价值,反映了xx淳朴敦厚的民俗风情。 xx博物馆陈列突破了通史展览的陈列结构,立足创新、科学选题、精心取舍,充分利用馆藏文物突出展示xx史前、春秋战国的辉煌。场景设计错落有致,新颖独特;陈列语言运用丰富和谐,文物展示富有节奏感,置身xx博物馆,给人以浓厚的历史气息和明显的时代精神。xx博物馆的陈列在注重学术、艺术定位的同时,又能以人为本,满足广大观众的审美心理,寓教

文物保护信息化标准框架体系

文物保护信息化标准框架体系 作者:张小朋日期:2010-08-07 1. 文物保护的内容 传统的文物保护是对书籍字画装裱、青铜器铁器的修复加固、陶瓷器文物的补配粘接等传统技术。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文物保护被赋予了更深刻更丰富的内容。文物保护的主要对象是文物,是以现代化科学技术理论与方法为基础,其中借鉴应用到学科包含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冶金、铸造、光学、声学、信息论等。随着自然科学不断发展,文物保护的范畴更加丰富扩大,其研究类型也是多种多样1。 1)分析文物的化学成分、结构,为文物保护、文物考证(判明产地和真伪等)、文物修复和复制等提供依据。 2)探索文物裂变机理,研究组织或延续文物裂变的技术措施,提高文物抵御自然因素(如潮湿、空气污染、光辐射、虫蛀、霉变、盐腐败、氧老化等)损害的能力。 3)剖析文物的古代工艺之迷,如秦代青铜剑表面铬层的镀制和汉代铜镜黑漆的形成。 4)查明文物的地下埋藏环境,如接触介质的成分和性质等,以便对文物的变化和保存条件进行分析。 5)对文物现有的保护环境进行监测,如测试空气的污染情况,以便了解环境质量并采取相应保护措施。 6)测定文物年代,如用碳-14法和氨基酸消旋化测定法对文物进行断代。 7)制造优良的文物保护材料,提供尽量简便的使用工艺,为文物保护、文物修复和仿制服务。

广义上的文物保护应用还包括: 8)文物的安全防范监控:利用视频、传感器、网络通信、消防等设备保障文物本体的安全。 9)考古信息管理:在考古学文献检索、考古学资料信息管理、考古地理信息管理等方面应用信息技术,以达到田野考古工作的合理进行,考古资料的科学阐述2。 10)保护类文化遗产遗址的管理监督:利用法律、行政的手段封闭式地保护文化遗产遗址,这是当前对不可移动文化遗产行之有效的保护方式。 2. 文物保护信息化的现状 “十一五”期间,文物保护事业信息化建设坚持“统筹规划、协调发展,需求主导、信息共享”的原则,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国家文物保护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坚持以信息化建设服务于文物保护、服务于社会公众、服务于管理决策,为实现文物保护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发挥了基础支撑作用。 统筹规划、协调发展是指文物事业信息化建设要从全局的角度进行规划,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的积极性,兼顾各地的实际情况和不同领域的具体需求。已有的充分利用,欠缺的逐步完善,没有的抓紧建设。立足现有的基础条件,通盘考虑,避免各自为政和重复建设。 需求主导、信息共享是指文物保护事业信息化建设必须以文物保护事业全面发展的需求为导向,服务于文物的保护、利用和管理。建立科学、高效的信息共享机制和体系,依据统一的标准规范,开展各项信息化建设,实现网络系统的互联、互通与数据资源共享。为全社会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物信息服务。

文明施工文物保护保证体系及保证措施

文明施工文物保护保证体系及保证措施 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第八章文明施工、文物保护保证体系及保证措施1、文明施工保证体系框图

3、文明施工保证措施 1加强施工现场组织管理,保障施工优质、快速、高效进行,树立良好形象,争创文明标准工地。 为了实现文明施工的目标,项目分部成立领导小组专人负责现场文明施工措施落实,确保施工现场符合《文明施工管理办法》的要求。加强宣传活动,统一思想,使广大干部职工认识到文明施工是企业形象、队伍素质的反映,是安全生产的保证,是工程优良快速施工的前提,增强文明施工和加强现场管理的自觉性。 结合本工程实际情况,在项目分部及各作业队负责人中明确分工责任,落实文明施工现场责任区,制定相应规章制度,确保文明施工现场管理有章可循。 2合理布置施工场地,现场的临时建筑物必须和施工组织设计的要求相符,且各种设施必须符合规定标准,做到场地整洁、道路平顺、排水畅通、标志醒目、生产环境达到标准作业要求。 临时道路平坦、通畅,周边设排水沟,路边设置相应的安全防护设施和安全标志,道路经常维修,路面不得有坑洼积水。 施工现场给排水统一规划,整齐统一,做到给水不漏,排水顺畅。施工废水必须经过必要处理后再排放到指定位置。 3做好文明施工宣传工作,各种宣传口号及标语布置及时、到位,各种材料及设备标识清楚,加强现场管理,创建文明工地。 现场设置施工总平面图;工程概况牌、文明施工组织网络牌、安全纪律牌、防火须知牌,规格统一,内容完善,位置醒目。 各种临时房屋布置确保符合防火安全和工地卫生的规定,房屋通道顺畅,门窗严紧,通风采光良好。

文物建筑保护措施

文物建筑保护措施 XX乡文物建筑的抢救维修工程,必须遵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加强管理,合理利用”的文物保护方针,遵循文化遗产保护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原则。做到维修工程严格保留现存文物建筑的基本特征和构件,恢复到文物建筑震前状态。 本工程施工,由具有甲级文物保护、维修单位资质的施工单位组织和管理与经验丰富的工匠共同实施的工程项目。 采用传统施工工艺和传统建筑材料施工进行文物修缮,传承民族建造工艺。 文物建筑的修缮是对文物建筑实施保护的实践活动,是自然科学研究的体现。文物建筑保护措施的合理与否,对文物建筑的安全与价值至关重要。文物不能在生,在保护措施上的任何一点疏忽,其造成的后果往往是不可挽回的。因此,文物建筑保护措施的合理性决定着修缮保护项目的质量和水平,而衡量修缮的质量和水平,关键是要看修缮后文物建筑自身价值得到了保护,文物建筑文化得到发扬光大。安全隐患得到消除,使其更有社会价值。并非仅仅是修旧如初或焕然一新。 第一节文物建筑维修原则 一、不改变原状 为切实保持好文物的信息,本次维修将严格按照建筑的原状进行修缮,在对现场留存痕迹,知情人的回忆作严格考证和认真比对,并加以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加以实施的。

二、真实性 四保存原则 1、保持原有的建筑风格; 2、保持原有的建筑材料; 3、保持原有的建筑结构; 4、保持原有的建筑工艺。 文物是不可替代与不可再生的,维修的目的是真实在保存并延续其文物本体,保护它的全部历史信息及价值。 对现存建筑修补、加固措施均以保护历史信息,确保安全为原则,尽量少干预建筑本体,尽可能多的保留原状原物。 所有的加固手段与材料尽可能做到容易拆除,不损毁原结构与构件,不影响后续维修保护措施的实施。 三、原建筑风格 为保持XX乡文物建筑独特的建筑风格、特点,除设计中特别规定以外,所有维修部分均应该坚持使用与维修对象相同的原材料、原尺寸、原工艺、原做法。 第二节拆除工程 1、拆除高、大的墙体和屋面应事先对拆除体进行安全评估,并制定拆除方案,不得盲目拆除、野蛮拆除。 2、屋面拆除应按自上而下的层层拆除,揭瓦后,再拆除木基层。 3、墙体拆除应一层砖一层砖的拆除,不得采用整片墙体一次推倒的方法。

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资质管理办法试行

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资质管理办法(试行) 目录 一总则 二专业人员 三资质标准 四资质申请与审批 五监督管理 六附则 一、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资质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从事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壁画等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工程勘察设计资质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是指为文物保护工程而进行的调查、研究、勘察测绘、制定保护方案、工程设计及工程必要性可行性分析、技术经济分析,编制保护规划,并提供勘察成果资料、设计文件及规划文件的活动。 第四条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单位应当按照本办法的规定申请资质及业务范围,取得相应等级的资质证书后,在许可的业务范围内从事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活动。 第五条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资质等级分为甲、乙、丙级。 第六条国家文物局负责审定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甲级资质,颁发甲级资质证书。

省级文物主管部门负责审定本辖区注册企、事业单位的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乙、丙级资质,颁发相应的资质证书。 省级文物主管部门负责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资质的年检和日常管理工作。 第七条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资质的业务范围分为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壁画、保护规划等六类。 二、专业人员 第八条文物保护工程责任设计师是指经过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的相关培训,并通过考核,取得相应从业范围证书的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专业人员。 第九条文物保护工程责任设计师不得同时受聘于两家或两家以上文物保护工程资质单位。 第十条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实行责任设计师负责制。责任设计师在主持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中,应当全面负责所承担项目的组织管理和质量控制,在勘察设计文件上签字并对文件质量负直接责任。 第十一条文物保护工程责任设计师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熟悉文物保护法律法规,具有较强的文物保护意识,遵循文物保护的基本原则、科学理念、行业准则和职业操守; (二)从事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相关技术工作八年以上; (三)主持完成至少二项工程等级为一级,或至少四项工程等级为二级,且通过相应文物主管部门审批的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项目;或者作为主要技术人员参与完成至少四项工程等级为一级,或至少八项工程等级为二级,且通过相应文物主管部门审批的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项目; (四)近五年内主持完成的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没有发生因勘察设计质量问题对文物造成损坏或人员伤亡等重大责任事故。

“数字林业”信息化建设简述

“数字林业”信息化建设概述 1概念 1998年1月美国前副总统戈尔提出“数字地球”的概念以后,国内外对此都做出了积极的响应。专家们针对我国的情况又具体地提出了“数字中国”、“数字海洋”、“数字都市”以及“数字林业”等相关概念。 1.1“数字林业”的定义 国家林业局在关于进一步加强林业科技的决定中提出,要全面建设林业科技创新体系,大力实施六项林业科学技术工程(即:①集中力量组织实施生态建设与生态安全、②林业生物技术与良种培育、③森林生物种质资源爱护与利用、④林业生物产业进展、⑤数字林业、⑥林业创新能力建设)。这六个科技工程中,其中一项是数字林业科技工程。 “数字林业”是在“数字化”理念的基础上于2001 年由国家林业局提出的,其概念被明确为“系统地猎取、融合、分析和应用数字信息来支持可持续森林经营治理的科学、技术和艺术”。 1.2“数字林业”的内涵 “数字林业”要紧有三方面的涵义,一是基于3S(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的林业信息数字化;

二是对这些数字信息的储存、处理、传输和应用;三确实是林业部门政务信息化的实现。 2“数字林业”总体框架 依据2008年国家林业局颁布的《全国林业信息化建设纲要》(修订稿(2008-2020年))的内容描述,提出全国林业信息化建设内、外网都采纳“四横两纵”的总体框架结构,“四横”为基础设施、数据库、应用支撑和应用系统,“两纵”为支撑“四横”的标准规范体系、安全与综合治理体系,如下图: 2.1框架讲明 (1)内外网:通过门户实现内容治理、内容展示,实现个性化界

面; (2)应用系统:是实现各种服务的关键,分为应用服务和业务应 用两个部分; (3)应用支撑:是实现应用系统各种服务功能的技术关键,为应 用系统之间无缝集成提供信息交换服务和业务协同支持; (4)数据库:是实现各种服务的数据依据和来源; (5)基础设施:是实现资源共享、政务协同、辅助决策和公共服 务的物理平台; (6)标准规范体系:要紧是为信息资源共享和服务、政务协同等 工作提供技术准则; (7)安全与综合治理体系:要紧是通过授权治理、数据保密等功 能提供安全服务,以及通过信息化组织机构、人才队伍、运行机制建设等提供组织保障。 2.2重点介绍 2.2.1应用系统 应用系统分为应用服务系统和业务应用系统两个部分。 (1)应用服务基于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以信息资源共享服 务、业务协同服务、辅助决策和公众应用服务等形式,通 过政务内网和政务外网门户为各类用户提供共享服务。应

施工期文物等保护措施

施工期文物保护措施 一、工程概况 工程名称:万科·双月湾一期 建设单位:惠州市利万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监理单位:深圳市邦迪工程顾问有限公司 设计单位:深圳市筑博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勘察单位:深圳市工勘岩土工程有限公司 施工单位:中国建筑第四工程局有限公司 万科双月湾花园工程由惠州市利万房地产有限公司投资兴建,位于广东省惠州市惠东县平海镇双月湾旅游度假区,项目占地面积近8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该工程场地狭长,南北向长约2500m~2700m,东西向长约260m~360m,西面濒临平海湾,东面有内海湾;现阶段施工为一期工程,工程总占地面积近18万平米,总建筑面积近24万平米,位于场地中部,由酒店行政楼、样板房、40栋2层别墅、11栋5层洋房、2栋18层公寓和6栋23~28层高层住宅组成。 场地占地面积大,场地及周边无文物建筑,场地内有少量的当地村民临时建筑物,不具有文物保护价值。但场地内多坟地,为当地居民墓葬聚集区域。 二、现场施工注意事项 1、工程开工前,主动与当地文物保护主管部门取得联系,了解施工区文物分布情况,积极的采取文物保护措施。 2、认真执行国家、地方和建设单位对文物保护的有关法规和文件。

进场后,由施工技术部门主动与肩负起文物保护的责任,施工时注意,全过程监控,使施工过程的文物保护处于受控状态。 3、对已落实为文物保护区的工地,施工时严禁大型机械施工,均采用人工配合小型机械施工的方法,以防文物受到破坏。 4、现场场地平整及土方开挖必须在当地居民将场地内墓葬迁走之后方能进行,未能及时迁移的由业主出面解决后方能进行施工。 5、施工过程中发现文物或有考古、地质研究价值的物品时,应暂停施工,封闭现场,防止文物被损坏或流散。施工队伍应立即通知经理部,由项目经理部尽快通知业主和当地有关文物管理部门,对文物进行保护。 三、文物保护措施 1、加强教育、提高安全员的文物保护意识,增强全体职工保护文物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2、开工前主动和地方文物保护部门进行联系,与当地群众进行文物保护方面的调查,对地上、地下是否有文物初步做到心中有数,以便超前、有针对性地做好工作。 3、在施工过程中,一旦发现文物,如古墓、钱币、化石等有考古、地质研究价值的物品,或其它有价值的地下构造物,已开工的要立即停工保护现场,立刻采取有效保护措施,防止任何人员移动或损坏任何该类物品,尽快向工程师、业主和文物保护部门汇报,并积极协助处理。 4、一旦发现文物,应遵守有关规定,并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1)已开工的要立即停工保护现场,防止任何人员移动或损坏任何该类物品。 (2)尽快向工程师、业主和文物保护部门汇报。 (3)按照工程师、业主和文物保护部门的指令,积极协助处理。 (4)文物保护部门处理完现场,并接到业主、工程师和文物保护部门可以继续施工的通知后才能重新开工。 5、不准随意乱刻、乱画、破坏文物,坚决打击、抵制贩卖文物活动。

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建控地带标准和依据

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建控地带标准和依据(总3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 标准和依据 具体的界定标准 1、保护范围一般性标准(市、县级) (1)地下不可移动文物保护范围,以经过科学探测证明埋有文物的范围外30米;墓葬群范围30米。木塔等高度较高的重要的不可移动文物划定保护范围可以适量的划大点。 (2)地面单体建筑基础、台基外四向各30米;建筑群围墙基外30米; (3)古民居与宗祠:保护范围以本体建筑外墙界以外8米为红线,保护范围以外的16米为紫线。 (4)古桥:以平面环境效果为主,保护范围以桥墩为界,上、下游以100米,两端各30米为红线;红线以外各50米为紫线。 (5)古塔:以立体环境效果为主,保护范围以塔为中心,半径100米为红线;红线以外的半径200米为紫线。 (6)古墓、古遗址、古窑址:本体以外的200米为红线,红线以外300米为紫线。 2、保护范围特殊性标准(省、国家级)

(1)地下不可移动文物经过发掘,考虑要作遗址保护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群)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扩大保护范围; (2)地面建筑(群、组)有地标性或景观价值的可以扩大保护范围; (3)处于城镇建筑中间的建筑类文物保护单位,按实际需要,在能够抵御各种破环因素的前提下,可以减少保护范围的标准,但不得低于20米。 3、建设控制地带的一般性标准(市、县级) 地面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单位的建设控制地带定在保护范围外四向一般情况50—100米。此范围内的新建建筑应与文物本体相谐调,其建筑高度不得高于文物建筑。 4、建设控制地带的特殊标准(省、国家级) (1)抵御各种破环因素能力差的文物保护单位,可以适当增加建设控制地带的范围,但一般不要超过文物本体的高度的八倍。 (2)有景观价值的地面建筑类文物保护单位,可以从保护景观价值的要求考虑,适当扩大建设控制地带的范围,并提出相应的要求;限高应在檐口以下,建筑风貌与色彩应与文 物本体相协调。

中国林业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中国林业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发布时间:2011-06-07 来源:未知信息录入人:admin 访问次数:61次国家林业局于2009年启动了中国林业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采用资料分析法、座谈讨论法、问卷调查法、态势分析法、价值工程研讨法、国际案例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中国林业信息化的发展态势、战略定位、需求分析、战略设计、战略内容、战略重点、优先行动、战略保障和发展测评体系等进行了系统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林业信息化进行了规范定义,明确了林业信息化的内涵,为统一认识奠定了基础;对林业信息化的发展现状与趋势进行了客观深入的剖析,为下一步工作明确了努力方向;明确提出了中国林业信息化的战略定位,对规范表述林业信息化的地位和作用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系统提出了中国林业信息化发展的战略框架、战略目标、实施策略、战略内容、优先行动、战略保障等,对确定全国林业信息化的目标任务和推进进度等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一、发展现状 (一)林业信息化的基本概念。林业信息化是指在林业各个领域应用信息技术,采集、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促进生态建设、林业产业、生态文化和行政管理的科学发展,带动林业实现现代化的过程。

它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林业建设的基本内容,也是衡量林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林业信息化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从范围上看,林业信息化涉及到林业的各个领域;从手段上看,林业信息化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从内容上看,林业信息化是采集、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从目的上看,林业信息化是促进生态建设、林业产业、生态文化和行政管理的科学发展;从本质上看,林业信息化是带动林业实现现代化的过程。 (二)国外现状。从全球来看,信息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总趋势,人类社会正快步迈入信息化新时代。据《2009—2010年度全球信息技术报告》显示,美国、加拿大、瑞典、丹麦、新加坡等国都在强力推进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和电子社区建设,从而引起全球范围的网络文化大变革。2008年美国大选,政治类的网站成为用户量增长最快类别之一,其用户量增加了43%,达到1200万。55%的成年人会利用网络了解大选情况,在网上搜索政治新闻,查看竞选人的背景,获知竞选人的辩论题目等。 欧盟推动电子政务一体化,实现政府部门之间信息系统的一体化及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信息系统的

文物保护工程责任工程师考核规定

附件2: 文物保护工程责任工程师考核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做好文物保护工程责任工程师考核工作,促进文物保护工程行业的规范化发展,根据《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和《文物保护工程施工资质管理办法》(试行),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文物保护工程责任工程师考核原则每年举行一次。 第二章考试 第三条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以下简称“协会”)组织编制和定期修订文物保护工程责任工程师考试大纲,并向社会公布。 协会根据考试大纲,建立动态文物保护工程责任工程师考试题库,逐年扩充、调整,考试试题从题库中随机抽取。 第四条文物保护工程责任工程师考试(以下简称“考试”)包括文物保护法规和行业准则、施工通论、工程实务三个科目: 1、文物保护法规和行业准则是指文物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行业准则等内容。 2、施工通论是指文物保护工程施工技术和管理的专业知识,包括规范和标准。

3、工程实务是指按照考试设定的条件,编制或完善文物保护施工组织方案。工程实务按照从业范围分为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壁画等五类,分别考试。 第五条协会组织考试,提前三个月公布考试的时间、地点、科目、报名等具体要求。 第六条报名参加考试的人员应当符合《文物保护工程施工资质管理办法》(试行)的相关规定,由本人向协会报名,并提交省级文物主管部门认可的培训证书。 第七条协会对符合条件的报名人员,提前一个月发布准考通知。 第八条考试采用闭卷笔试。 第九条应试人员应当携带本人有效身份证件和协会发放的准考证。 第十条应试人员应当自觉遵守考试纪律和考场秩序,服从考试工作人员管理。 第十一条协会在考试结束后两个月内公布考试成绩。 第十二条应试人员可考试成绩公布后一个月内,向协会申请复核试卷总分。 第十三条考试各科目的合格成绩有效期为五年,有效期内文物保护法规和行业准则、施工通论、工程实务(五类中至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