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教学大纲第四章保护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教学大纲第四章保护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教学大纲第四章保护贸易理论

第二章保护贸易理论

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学习,你应该能够:

1.了解重商主义的基本思想内容和贸易政策;

2.了解保护关税理论的主要内容;

3.掌握保护幼稚产业理论的内容和评价;

4.掌握外贸乘数理论的内涵;

5.掌握中心外围理论的主要内容和评价;

6.掌握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概念、选择标准和理论基础和政策。

保护贸易理论旨在解释为实现本国贸易利益最大化,政府采取关税保护和数量限制的合理性与可行性。保护贸易理论始于重商主义,后经汉密尔顿、李斯特、凯恩斯及普雷维什等人的发展,形成了一个和自由贸易理论不同的保护贸易理论体系。

第一节重商主义

一、历史背景

1、重商主义(M e r c a n t i l i s m)是欧洲资本原始积累时期代表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一种经济思想和政策的体系,它出现于14世纪末15世纪初,流行于16至17世纪,衰落于18世纪。这是封建社会末期商业资产阶级和封建专制国家为了追求金银在理论和政策上的反映。

(一)商业革命:重商主义兴起的物质基础

(二)政府干预:重商主义的政治基础

(三)文艺复兴:重商主义的文化基础

二、基本思想内容

(一)概括:认为金银是惟一财富,一切经济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获取金银,获得财富的途径则是对外贸易顺差,因而主张国家干预经济活动,鼓励出口,限制进口,追求顺差,使货币流入国内,以增加国家财富和增强国力。

(二)重商主义的主要思想

1.金银是财富的惟一代表,国家的一切经济活动和经济政策,其目的都是为了获取金银。扩大财富,一是开发金矿,二是通过买卖来增加货币收入;

2.财富的来源是流通,如果在国内买卖,只是金银在国内的转移,想要增加国家财富,必须通过对外贸易来获得。在国际贸易中坚持少买多卖的原则,最终使货币流人本国。

3.在对外贸易中,应做到多卖少买,造成对外贸易顺差,使国家有金银货币的净收入,

4.为保证国际贸易的顺差,国家必须积极干预经济。

重商主义对贸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进行贸易,具体来说,怎样通过鼓励商品输出、限制商品进口以增加货币的流人从而增加社会财富。重商主义者的这些思想实际上只是反映了商人的目标,或者说只是从商人眼光来看待国际贸易的利益,因此,这种经济思想被称为“重商主义”。

(三)重商主义的发展可分两个阶段

重商主义可以分为早期和晚期两个阶段,两个阶段的基本思想是相同的,区别主要在于对通过顺差贸易来获取金银货币有不同的看法和主张:

1.早期重商主义

早期重商主义阶段约从15世纪到16世纪中叶。早期的重商主义(Mercantilism),又称重金主义(Bullionism)。早期的重商主义者把防止货币外流视为对外贸易政策的指导原则。强调绝对的贸易顺差,他们主张多卖少买或不买,不允许出现每一笔交易的逆差,认为出口越多,从国外输入的货币就越多。主张采取行政手段,控制商品进口,禁止货币输出以积累货币财富。

早由于片面地追求在对外贸易中对每个国家都要获得有利的货币差额,故这种早期重商主义理论又被称为“货币差额论”。

其代表人物包括法国的安徒生·德·孟克列钦、英国的约翰·海尔斯和威廉·斯塔福。威廉·斯塔福(1554~1612)的观点最具有代表性。其所著的《对我国同胞某些控述的评述》一书,集中体现了重金主义的经济思想。

2.晚期重商主义

从16世纪下半叶到17世纪是重商主义的第二个阶段,即晚期重商主义阶段,其中心思想是贸易差额论。

与早期重商主义不同,晚期重商主义重视的是长期的贸易顺差和总体的贸易顺差。晚期重商主义,又称贸易差额论,认为在一定时期内的外贸逆差是允许的,只要最终的贸易结果能保证顺差,保证货币最终流回国内就可以。

但总的来说,无论是早期还是晚期,重商主义都还没有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他们都主张限制进口,对贸易的研究很有局限性。

晚期贸易差额论最重要的代表人是托马斯·孟(Thomas Mun,1571~1641),他的主要著作《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

三、政策主张

重商主义实行的是典型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主张国家干预对外贸易,实行“奖出限入”政策。其政策主张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货币政策早期的货币差额论主张通过立法禁止金银输出。到了晚期重商主义阶段,准许输出适量货币,以期获得更多的货币。

(二)“奖出限入”政策在出口方面,由于原料价格低廉,加工后产品增值,价格提高,所以重商主义者主张出口制成品代替出口原料,阻止原料和半成品的输出。并实行“奖励出口”政策,国家颁发奖金奖励在外国市场上出售本国商品的商人。

在进口方面,不仅禁止奢侈品输入,对一般制成品的进口也严加限制,因为奢侈品、工业制成品价格昂贵,进口这些商品要输出大批金银,影响货币积累。(三)关税保护政策重商主义把关税作为扩大出口、限制进口的重要手段之一。具体做法是:对进口的制成品课以重税,对进口的原材料免税;对出口的制成品减免关税。

(四)鼓励发展本国工业政策重商主义者认为,保持贸易顺差的关键在于本国能够更多地出口竞争力强的工业制成品,这就需要大力发展本国工业。为此,各国都制定了鼓励发展工业的政策措施,如奖励增加人口,以增加劳动力的供应;实行低工资政策,降低成本,以利于出口竞争;高薪聘请外国工匠;禁止技术工匠移居国外和工具设备的出口,以保持本国的出口优势;向生产者发放贷款并提供各种优惠条件。

四、评价

(一)积极作用

1.重商主义的理论和政策,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和欧洲各国工业生产的发展;

2.重商主义重视货币、追求贸易顺差、强调国家干预对外贸易、推行“奖出限入”措施以及鼓励发展出口工业等政策措施至今仍对国际贸易有重要影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3.重商主义提出的许多重要概念,为后人研究贸易理论与政策打下了基础,尤其是关于贸易的顺差、逆差进一步发展到后来的“贸易平衡”概念。

(二)明显缺陷

1.它把经济活动局限于流通领域。

2.重商主义的财富观是错误的。

3.只研究如何通过对外贸易从国外输入更多的货币,没有分析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及能否为参加国带来利益。

4.重商主义只用静止的观点看待世界资源。

5.重商主义者错误地认为国际贸易是一种“零和游戏”。一方得益必定使另一方受损。

第二节保护关税论

一、历史背景

1.美国独立以前美国是英国的原材料供应市场以及工业品销售市场,经济发展水平十分落后。

2. 独立后的美国面临着选择什么样的经济发展道路。北方工业资产阶级极力主张独立自主地发展本国工业,特别是制造业,而南方的种植园主则坚持独立以前的经济发展模式,即出口本国农林初级产品,进口本国所需的工业品。

上述两种经济发展道路的不同选择直接关系到美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制订,即是实行保护贸易政策,扶持本国工业发展?还是沿袭自由贸易政策,继续保持经济发展的单一性?

3. 汉密尔顿坚定地站在了工业资产阶级一边,极力主张实行贸易保护关税制度,扶持本国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发展。汉密尔顿的保护关税思想主要集中在他在1791年向国会递交的一份题为《关于制造业的报告》中。在报告中,他明确提出了征收保护性关税的重要性,提出了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工业的发展,就很难保持其独立的地位。

二、基本思想内容

(一) 制造业具有许多突出的优点

1.制造业能够为其他部门提供先进的效率更高的生产工具和技术设备,从而提高国家总体的机械化水平,并由此带动专业分工和协作的深化,进一步提高劳动率;

2.制造业需要消耗大量的原材料和中间产品以及生活日用品,因而促进了其他相关部门的发展和壮大;

3.造业可以吸收大量劳动力,因而将吸收外国移民迁入,缓解人口稀缺的矛盾,进而能够加速美国中西部的开发;

4.制造业的相当一部分投入品来自于农业,这就能保证农产品的销路和价格稳定,从而刺激农业的发展;

5.制造业能够提供开创各种事业的机会,因而能够使个人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二) 汉密尔顿认为,自由贸易不适合美国的现实。美国作为一个刚刚起步的国家,难以与其他国家的同类企业进行竞争。

(三) 采用关税措施将美国的工业特别是制造业保护起来,使之生存、发展和壮大。

(四)为了保护和发展制造业,他指出,政府应加强干预,实行保护关税制度,具体措施(P64)

(1)向私营工业发放贷款,扶持私营工业发展;

(2)实行保护关税制度,保护国内新兴工业免遭外国企业的冲击;

(3)限制重要原料出口,免税进口本国急需原料;

(4)给各类工业发放奖励金,并为必需品工业发放津贴;

(5)限制改良机器及其他先进生产设备输出;

(6)建立联邦检查制度,保证和提高工业品质量;

(7)吸收外国资金,以满足国内工业发展需要;

(8)鼓励移民迁入,以增加国内劳动力供给。

(五)汉密尔顿还认为,一个国家要在消费廉价产品的“近期效益”和本国产业发展的“长远利益”之间进行选择。一国不能只追求近期利益而牺牲长远利益。

(六)汉密尔顿的保护贸易不是对全部产业的保护,而是对本国正处在成长过程中的产业予以保护,并且这个保护还有时间限制。

(七)汉密尔顿强调,保护和发展制造业对维护美国经济和政治上的独立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他认为,一个独立的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独立的工业发展,就等于失去了经济发展的基础,其结果是不仅不能使国家强大,而且还可能因此而丧失已经获得的独立地位。

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1816年,美国首次以保护关税的名目提高了制造品的关税;1828年,美国再度加强保护措施,将工业品平均税率提高到49%的高度。

美国的贸易保护政策主要表现在为实现较高的关税水平,鼓励原材料的进口,限制原材料的出口,以便为本国制造业的发展提供比较廉价的原材料;同时鼓励工业技术的发展,提高制成品的质量,以增加其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三、意义及局限性

1.汉密尔顿的保护关税论是从美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所得出的结论,反映了美国建国初期急需发展本国的工业,走工业化道路,追赶欧洲工业先进国的强烈要求。这一观点的提出,为落后国家进行经济自卫和与先进国家相抗衡提供了理论依据。

2.汉密尔顿的关税保护论标志着从重商主义分离出来的两大西方国际贸易理论体系已经基本形成。形成了两个独立的分支体系,一个是斯密和李嘉图开创的自由贸易理论体系,一个是汉密尔顿和以后的李斯特建立的保护贸易理论体系。

3.汉密尔顿的关税保护论对于落后的国家寻求经济发展和维护经济独立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

4. 没有注意到保护贸易措施也有其制约本国经济发展的消极一面。

第三节保护幼稚产业论

一、历史背景

1.德国的生产力发展落后于英国。英国出口的廉价商品严重威胁着德国民族工业的生存,德客观上要求实行保护贸易。

2. 李斯特的幼稚产业保护理论受启于汉密尔顿,但远较汉密尔顿的思想深刻和系统,故后人称李斯特为贸易保护理论的真正鼻祖。李斯特的代表作,1841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

二、基本思想内容

李斯特的保护幼稚工业论是以生产力理论为基础以经济发展阶段理论为依据,以英、荷、西等国家兴衰史为佐证,猛烈地抨击古典学派的自由贸易学说,建立起了一套以保护关税为核心,以阶段保护为特点的为落后国家提供保护贸易政策依据的国际贸易理论体系。

(一)对古典自由贸易理论的批判

1.李斯特保护幼稚工业论的理论基础是生产力理论。李斯特指出古典自由贸易理论不利于德国生产力的发展。认为生产力是决定一个国家兴衰存亡的关键所在,财富的生产力与财富本身相比要重要的多,一个国家只有生产力提高了,才能获得更多的财富。

2.经济发展阶段论是李斯特保护幼稚工业论的理论依据。

(1)李斯特批评古典自由贸易理论忽视了各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李斯特指出,各国经济的发展必须经历五个阶段:即原始未开化时期、畜牧时期、农业时期、农工业时期和农工商时期。

(2)处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国家其贸易政策也应有所不同

①其中在原始未开化时期、畜牧时期及农业时期,应实行自由贸易,以促进畜牧产品的出口,并输入工业品;

②到农工业时期,则应实行保护贸易,以保护幼稚工业,使其迅速增长;

③在农工商时期,财富和力量已达到最高点,可再恢复自由贸易。

3.李斯特反对古典自由贸易理论的自由放任,主张国家干预经济。

(二)保护贸易政策

1.保护贸易的目的

保护本国幼稚产业的发展,增加国内生产,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保护贸易的对象

幼稚产业;即新兴的(幼稚的)、面临国外强有力竞争的并具有发展前途的工业。

3. 保护的手段:

关税

(1)税种方面

要区别从量税与从价税,应设从量税;

(2)税率方面

不同国家差别税率;不同产品差别税率。

机器产品进口,减或免税;对奢侈品工业,最低保护;生活消费品的工业,

高关税保护。

(3)保护制度实施要分阶段渐进实施

第一阶段:简单的保护关税制度

第二阶段:实施奖励、补助等辅助措施,配合保护关税

三、意义及局限性

(一)进步意义

1.李斯特发展了重商主义和汉密尔顿的保护贸易理论,以国家经济学说生产力论为基础,充分论证了落后国家实行贸易保护的必要性、阶段性、动态性,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从而建立了贸易保护完整的理论体系,也确立了贸易保护理论在国际贸易理论中的地位。

2.李斯特的保护贸易理论及政策不仅对德国当时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使德国在很短时间内赶上了英、法等发展较早的资本主义国家,而且为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指定了一条比较切合实际的国际贸易发展道路。3.李斯特主张保护的对象是将来有前途的幼稚工业,对国际分工和自由贸易利益也予以承认。而且,他主张保护贸易是过渡手段,自由贸易是最终目的。这种观点对于今天一些发展中国家发展民族经济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缺陷

1.李斯特保护贸易理论的一些观点明显存在缺陷,如对生产力这个概念理解不深,对影响生产力发展的各因素的分析也较混乱,所提出的“以经济部门为依据划分经济发展阶段的基础”等观点是不够严谨和科学的。

2.保护贸易理论在具体操作上存在着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

(1)对保护对象的选择未作深入分析。

(2)对保护手段的选择违背了特效法则。根据特效法则,最佳的策略应是鼓励国内生产,而不是限制进口,即应该采取生产补贴的手段而不是关税的手段来保护国内幼稚工业的发展。

第四节超保护贸易论

一、历史背景(P80)

1929年经济危机前,凯恩斯是一个自由贸易论者。危机后,凯恩斯改变立场,认为保护贸易政策确实能够保护经济,扩大就业。

1936年,凯恩斯出版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在书中,凯恩斯批判了传统经济贸易理论,以有效需求不足为基础,以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为政策目标,把对外贸易与有效需求理论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了凯恩斯的超保护贸易理论。

二、主要内容

(一)批评古典自由贸易理论,主张国家干预对外经济,利用贸易顺差保持国内充分就业

1.自由贸易理论“充分就业”的前提条件已不存在。20世纪30年代,大量失业存在,自由贸易理论“充分就业”的前提条件已不存在。

2.凯恩斯还认为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只用“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机制”来证明贸易顺差、逆差的最终均衡过程,但忽视了国际收支在调节过程中对一国国民收入和就业的影响。他认为,贸易顺差对一国对外贸易有利,而贸易逆差则有害。他们认为贸易顺差能增加国民收入,扩大就业,而贸易逆差则会减少国民收入,加重失业。因此,凯恩斯极力鼓吹贸易顺差,反对逆差积极主张国家干预活动,采取各种乎段和保护措施,减少进口.扩大出口造成对外贸易顺差.促进国内经济发展。

3.凯恩斯认为,失业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社会的有效需求不足。保持贸易顺差可以增加有效需求,解决失业问题,促进经济繁荣。因此凯恩斯积极主张国家对经济生活进行全面干预,实行贸易保护政策,改变国际收支状况,提高一国国民收入。

(二)凯恩斯的外贸乘数理论

1、乘数理论的主要内容

投资增加所引起国民收入的增加是投资的倍数

2、凯恩斯的外贸乘数理论

出口增加所引起国民收入的增加是出口的倍数。

进口相当于国民收入的漏损,会对国民收入和产出产生倍缩效应,而出口则会对本国国民收入和产出产生倍增效应

Y=C+I+G+(X-M)

△Y =〔△I+(△X一△M)〕K

三、政策特点(P81)

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贸易保护主义相比,超保护贸易主义有以下特点:

1.保护的对象扩大了。

2.保护的目的变了。

3.保护转入进攻性。

4.保护的阶级利益从一般性的工业资产阶级利益转向保护大垄断资产阶级的利

益。

5.保护的措施多样化,不仅有关税,还有其他各种各样的奖出限入措施。

6.组成货币集团,瓜分世界市场。

三、对外贸易乘数理论的意义及其局限性

(一)意义

1.从理论上看,凯恩斯主义的国际贸易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对外贸易与国民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规律性,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不可否认,为了追求顺差,扩大出口,通过前后连锁的作用,能够促进有关部门经济收益的增加。在国际经济日益全球化的现代经济中,一国经济发展对世界其他国家经济的辐射作用也是客观存在的。乘数论就是反映这种相互联系的内在规律之一。只要条件具备,成熟的经济机制作用就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经济增长。

2.从方法论上看,将贸易问题纳入宏观分析范围是一种进步。传统的贸易理论侧重要素分析、价格分析和利益分析等,因而属于微观经济分析。凯恩斯及其后来者应用乘数理论,注意将贸易流量与国民收入流量结合起来,分析出口额的增加对国民收入的倍数起促进作用,从而将贸易问题纳入宏观分析的范围,这在贸易理论上是一种突破。

3.对外贸易乘数理论表明,如果一国存在闲置的社会资源,那么通过出口净额的增加将导致国民收入倍增。因此,一国应努力扩大出口,把扩大出口所带来的增加收入较多的利用于国内消费,同时减少进口,扩大贸易顺差,确实有助于增加国内的就业机会,活跃市场和促进经济发展。

4.从实践上看,出口贸易的增加对国民收入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日本“贸易立国”政策的成功和“亚洲四小龙”以出口为主导带动经济起飞的实绩完全证实了这一点,因而重视对外贸易乘数论的研究是有现实意义的。

(二)局限性:

1.贸易顺差与国内通货膨胀的矛盾。

2.贸易顺差引起的国内价格上升与出口持续增加产生矛盾。

3.各个国家贸易顺差与世界总进口值增加的矛盾。

第五节中心—外围论

一、历史背景

1.二战后,民族国家纷纷取得了政治上的独立。摆在这些国家面前的最紧迫的任务就是迅速发展民族经济,实现经济上的自主。但是,民族经济的发展受到了旧的国际经济秩序特别是旧的国际分工和贸易体系的严重阻碍。

2.普雷维什根据他的研究,站在发展中国家的立场上,提出了中心一外围论。他的代表作是1950年出版的《拉丁美洲的经济发展及其主要问题》一书,即著名的“拉丁美洲经委会宣言”

提出者

(阿根廷)普雷维什还有(英)辛格;(瑞)缪尔达尔

因为他们都站在发展中国家的立场。又称“辛—普—缪论证”

二、基本思想内容

(一)国际经济体系分为中心和外围两个部分

1.发达工业国构成的中心;广大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外围。

2.中心和外围在经济上是不平等的:

(1)中心是技术的创新者和传播者,外围则是技术的模仿者和接受者;

(2)中心主要生产和出口制成品,外围则主要从事初级品生产和出口;

(3)中心在整个国际经济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外围处于依附地位并受中心控制和剥削。

3.中心和外围在经济上的不平等是造成中心国与外围国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加大的根本原因。

(二)外围国家贸易条件不断恶化

1.普雷维什认为,在比较优势基础上的国际贸易不利于发展中国家,而有利于发达国家,其结果体现就是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恶化。这就是著名的普莱维什命题。

后来,美国辛格(Hans W. Singer)与瑞典的缪尔达尔(Gunnar Myrdal)也发表了类似的观点,经济学界把他们三人的观点合称为“辛—普—缪命题”。

2.普雷维什认为,造成外围国家贸易条件恶化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技术进步利益分配不均。中心享受科技进步的利益,外围享受不到。(2)工业制成品和初级产品需求的收入弹性不同,工业品的需求收入弹性一般大于初级品。

(3)中心和外围工会的作用不同。中心国家的工人有强大的工会组织,可以迫使雇主增加工资,使工业品价格维持在较高水平上。而外围国家工会组织不健全,力量薄弱,没有能力控制或影响工资.

(三)主张

1.外围国家必须实行工业化,独立自主地发展民族经济

(1)外围国家应该改变过去把全部资源用于初级产品的生产和出口的做法,充分利用本国资源,发展本国的工业部门,逐步实现工业化。

(2)他根据拉丁美洲各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进口替代工业化的发展战略。

(3)随着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和拉美国家经济的发展,他又进一步提出了出口导向的发展战略。

2.为了实现工业化,普雷维什主张外围国家实行保护贸易政策。

(1)他认为,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保护贸易政策是发展中国家发展工业所必须的。

(2)普雷维什指出,外围国家的保护政策与中心国家的保护政策性质不同。外围国家的保护是为了发展本国工业,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全面发展;而中心国家的保护是对外围国家的歧视和遏制,不仅对外围国家不利。

(3)主张发展中外围国家建立区域性共同市场,开展区域性经济合作。

3.呼吁中心国家对外围国家放宽贸易限制,减少进口歧视

三、意义及局限性

普雷维什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代言人,从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出发,对国际贸易问题进行了开拓性的探讨,为国际贸易理论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其中包含了科学的成分。

1.普雷维什的“中心一外围”理论对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贸易理论作了开拓性研究。他从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出发,对当代国际分工体系和国际贸易体系中存在的发达国家控制与剥削发展中国家的实质进行了深刻的分析,从理论与实践上揭示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不平等关系,丰富了国际贸易理论宝库。2.普雷维什的“中心一外围”体系对“二战”后的世界经济格局分析是正确的,它使发展经济学家对“二战”后国际经济关系的不平等的认识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为发展中国家打破旧的经济秩序、争取建立新的经济秩序提供了思想武器。

3.普雷维什关于发展中国家实施进口替代战略的观点,对“二战”后拉丁美洲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二)中心一外围理论的局限性

1.对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贸易条件日趋恶化原因解释有局限性。实际上,发达国家长期以来对本国初级产品实行贸易保护政策也是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贸易条件逐渐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心—外围论”从发达国家工会组织对产品价格的影响、技术进步利益分配不均及需求收入弹性对收入转移的分析等方面出发来解释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日趋恶化,这就使它具有理论上的局限性。实际上,造成初级产品贸易条件恶化的原因,除了国际分工格局不合理、初级产品需求弹性外,还在于发达国家长期实行的保护本国初级产品生产的贸易政策,人为地压缩了对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的需求。此外,初级产品的技术含量低、加工程度低、附加价值低和替代品增加,以及发达国家对初级产品自给的重视和世界经济周期的影响等等,都促成了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的恶化。

2.未对传统自由贸易理论造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贸易利益分配不均的原因做出根本性的揭示。他们不赞成传统的贸易利益分配观点,认为这是在为旧国际经济秩序下发达国家攫取发展中国家财富进行辩护,但是并未对此以“比较优势”理论为核心的传统自由贸易理论造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贸易利益分配不均的原因做出根本性的揭示,在理论分析上就不够全面性。

第六节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

一、历史背景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一些发达国家面对居高不下的失业率和国内市场上国外竞争的加剧,他们加强了对本国战略性产业的支持和资助,以使其获得竞争优势。一些经济学家提出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理论。

提出者:布兰德、斯潘塞、克鲁格曼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由加拿大布列颇哥伦比亚大学的詹姆斯A.布兰德和美国波士顿学院的巴巴拉.J.斯本塞等人首次提出的,后来经过巴格瓦蒂和克鲁格曼等人的进一步研究,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

二、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概念及选择标准

(一)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概念

是指一国政府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的条件下,利用生产补贴、出口补贴以及保护国内市场的各种措施来扶植本国战略性产业的成长,增强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占领他国市场,获取规模报酬和垄断利润的贸易政策。

战略性贸易政策是能够决定或改变企业间战略关系的贸易政策。

(二)战略或目标产业的确定

1.高附加值产业。高附加值产业是指投人少而产出价值高的产业。

2.高科技产业。

三、战略性贸易政策的主要思想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理论由两种理论构成。一是由加拿大布列颇哥伦比亚大学的詹姆斯 A.伯兰特和美国波士顿学院的巴巴拉.J.斯本塞提出的“利润转移”理论和马歇尔提出的“外部经济”理论。

(一)“利润转移”理论

1.含义

“利润转移”理论认为,在不完全竞争特别是寡头垄断市场上,寡头厂商可以凭借其垄断力量获得超额利润,在与这类国际寡头垄断中,一国政府可以通过出口补贴帮助本国厂商夺取更大市场份额,或以关税迫使外国厂商降低价格,或以进口保护来促进出口,从而实现由外国利润向本国的转移,增加本国的福利。

2.不完全竞争市场(主要是寡头市场)方面的战略性干预政策。

主要包括给予本国企业生产补贴、对外国竞争产品进口征收关税和对本国消费者予以补贴等措施。这些政策干预有可能通过影响本国企业及其外国竞争对手的决策行为而转移一部分纯经济利润(超过正常利润部分).

3.利润转移的三种类型

(1)关税的利润转移。布兰德和斯本塞提出的“新幼稚产业保护”模型中,假设一家国外寡头垄断企业独家向国内市场提供某种商品,正在享受垄断利润,且存在潜在进入的情况,则征收关税便能抽取外国寡头厂商的垄断利润。因为外

国寡头厂商会吸收部分关税来决定“目标价格”,以阻止潜在进入,否则国内企业的进入将不可避免。特殊情形下,外国公司甚至会将关税全部吸收,国内既不会发生扭曲,又可以获得全部租金。税收收入就是转移了该厂商的垄断利润。该模型突破了传统最优关税理论关于只有大国才有可能通过关税来改善其贸易条件的限制,认为即使是贸易小国也同样可以通过征收关税来改善国民福利。

(2)“以进口保护促进出口”手段的利润转移效应。“以进口保护促进出口”是克鲁格曼1984年提出来的重要理论。当本国企业处于追随者地位,生产规模远没有达到规模经济的要求,边际生产成本很高时,本国政府通过贸易保护,国外产品进入国内市场。随着国内市场需求的逐渐扩大,这类产业的规模经济收益便会出现,生产成本得以降低。同时,国外竞争对手由于市场份额的缩小而达不到规模经济,边际成本上升。从而相对于外国厂商具有规模竞争优势,使其能够增加在国内市场和没有保护的外国市场的份额,并且把利润从外国厂商转移到本国厂商,使本国福利增加。战后,在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的经济发展中,汽车、电器、计算机设备等的发展就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

(3)出口补贴的利润转移效应。布兰德和斯本塞于1985年提出古诺双寡头国际竞争模型,认为应向在第三国市场上同外国竞争者的国内厂商提供补贴,可以帮助国内厂商扩大国际市场份额,增加国内福利。通过补贴降低国内厂商的边际成本,获得更大的国际市场份额。

(二)“外部经济”理论

1.含义

“外部经济”理论认为,产业外部经济因素对产业自身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有积极作用,因此,政府对具有显著外部经济因素的产业给予适当的保护和扶植,使之能够在外部经挤作用下形成国际竞争力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2.外部经济效应方面的战略性干预政策。

这方面的贸易政策往往要和产业政策相配合才能达到预期效果,具体包括信贷优惠、国内税收优惠或补贴、对国内企业进口中间品的关税优惠、对外国竞争产品进口征收关税等措施。

四、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举例说明

案例

通常用一个假想的例子来说明战略性贸易论。假定在飞机制造业中有两家厂商:美国波音公司和欧洲空中客车公司,两公司都打算生产一种新型客机,但由于该行业规模特点要求,在作为一个整体的国际市场上只能容纳一个厂商进入,否则,如果两个厂商都进入,他们都会遭受5万美元损失,而不管哪一个厂商,如果设法让自己在该行业中立足,就能获得100万美元的利润,如图2–1。

空中客车公司

生产不生产

波音公司和空中客车公司只有两种选择:生产或不生产。假设波音公司由于历史原因抢先占领了这个市场,则波音公司获得100万美元的利润,空中客车公司不生产。如果空中客车公司硬要挤进这个市场,则两者都亏损5万美元,所以空中客车公司不会进入竞争。

假设欧洲政府采取战略性贸易论,补贴空中客车公司25万美元进行生产,则以上损益将发生根本性变化。如果两公司都生产,空中客车获得政府补贴减去亏损后仍有20万美元的利润;如果只有空中客车公司生产,其总利润将达到125

万美元,而波音公司没有补贴,其损益状况未发生变化,如图2–2。

空中客车公司

在这种情况下,空中客车公司只要生产就有利润,不管波音公司是否生产。因此,对空中客车公司来说,不生产的选择已被排除了,而波音公司则处在一种两难的境地:如果生产,将亏损5万美元;如果不生产,则市场将完全被空中客车公司夺走。所以,波音公司只能退出竞争,这样,空中客车公司就能独占整个市场,获得125万美元的利润。欧洲政府用25万美元的补贴,就从国际竞争中获得了100万美元的利润。

由这个例子可以看出,从理论上讲,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中,战略性贸易论,可以改进市场运行的效果,帮助本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取得战略性优势,增进整个国家的经济福利。

五、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实施条件(P81)

1.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的前提下;

2. 接受补贴的产业确实能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期内保持自己的垄断优势;3.被保护的目标市场存在新厂商进入障碍;

4.产品市场需求旺盛,能够保证企业的规模收益递增;

5.政府掌握齐全可靠的信息并对实行补贴可能带来的利润做到心中有数;6.不会招致别国政府采取相应的报复措施。

六、意义及局限性

(一)意义

1.它是以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理论为基础的,是国际贸易新理论在贸易领域的反映和体现。

2.战略性贸易论是从现实经济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状况中提炼出来的,试图设计出适宜于产业内贸易的干预政策,以改善扭曲的竞争环境,因而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3.战略性贸易论广泛借鉴和运用了产业组织理论与博弈论的分析方法和研究成果,是国际贸易理论研究方法上的突破。

(二)局限性

但另一方面,战略性贸易论也有许多不完善甚至消极的方面:

1.战略性贸易论未就政府的贸易干预的补贴给出任何通用的解决方法。

2.战略性贸易论的实现依赖于一系列严格、苛刻的限制条件。

3.战略性贸易论背弃传统的自由贸易,采取进攻性的保护措施,劫掠他人的市场份额和经济利益,容易成为贸易保护主义者加以曲解和滥用的口实,恶化全球贸易环境。因此,许多经济学家都指出,必须正确把握战略性贸易论,不可片面夸大或曲解其功效。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复习题 加答案

厦门大学网络教育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课程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通过进口控制,实行较高程度的保护,鼓励满足本国需求的生产,抑制出口,属于()类型的贸易战略。 A、强外向型经济 B、中度外向型经济 C、强内向型经济 D、中度内向型经济 2.大国设置的进口关税,结果是: A.会增加国家的福利。 B.会减少国家的福利。 C.会使国家福利保持不变。 D.上述三者都是可能的。 3.一个产业的有效保护率: A.取决于对投入品的关税率,将大于或小于名义关税率 B.是对设置关税的国家增加就业机会的度量。 C.取决于相关产品国内产出占GDP的份额,将大于或小于名义关税率。 D.总是高于最优关税率。 4.按照比较成本理论,一国应该进口( ) A.绝对成本低的商品 B.比较成本高的商品 C.比较成本低的商品 D.丰裕要素密集的商品 5.要素禀赋理论的提出者是( ) A.赫克歇尔 B.大卫·李嘉图 C.亚当·斯密 D.凯恩斯 6.按照要素禀赋理论,在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贸易中,中国的工资水平将会( ) A.趋于上升 B.趋于下降 C.保持不变 D.升降不定 7.里昂惕夫之谜是指美国出口商品的资本密集度( ) A.高于其进口商品 B.低于其进口商品 C.低于其进口替代商品 D.高于其进口替代商品 8.按照产品的生命周期理论,创新产品是( ) A.土地密集型产品 B.资本密集型产品 C.技术密集型产品 D.劳动密集型产品

9.关税配额的含义是指( ) A.对进口品既有配额限制(超过配额,不许进口),又要征收进口关税 B.对关税配额内的进口征收低关税,对关税配额外的进口征收高关税 C.一国免税进口的数量限额,超过限额的进口要缴纳常规关税 D.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进口优惠限额,超过限额的不能享受优惠待遇 10. 按照《200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的解释,采用CIF条件成交,货物装船时从吊钩脱落掉入海里造成的损失由( ) A.卖方负担B.买方负担C.承运人负担D.买卖双方共同负担 11. 墨西哥拥有丰裕的非技术工人,而美国拥有丰裕的技术工人。在开放贸易后,从长期看,非技术工人的工资将 A.在两国都下降。 B.在美国上升,在墨西哥下降。 C.在美国下降,在墨西哥上升。 D.在两个国家都上升。 12. ( )是指以物易物,即货物出口的一方在进口某一价值货物的同时,向对方提供等值的出口货物,通常不涉及到第三方 A. 补偿贸易 B. 易货贸易 C. 抵消贸易 D. 互购贸易 13. 进料加工是指( )进口部分原材料、零部件、元器件、包装物料、辅助材料(简称料件)加工成品或半成品后销往国外的一种贸易方式 A. 国外客户购买后提供给有关经营单位 B. 可由国外客户购买后提供也可由我国有关经营单位用外汇购买 C. 我国加工单位用外汇购买 D. 我国有关经营单位用外汇购买 14. 某进出口公司6月间在现货市场上出售钢板一批,进货价为每公吨1150美元,9月份交货,为了避免市场价格下跌的风险,该公司以相同价格和数量在期货市场购进9月份交割的期货合同,这种做法被称为( ) A. 卖期保值 B. 买期保值 C. 多头 D. 空头 15. 寄售协议中双方当事人之间的关系属于( ) A. 代理关系 B. 买卖关系 C. 委托与受托关系 D. 上下级关系 16. 补偿贸易是买方以( )形式从卖方购进机器设备等 A. 赊销 B. 代销 C. 返销 D. 信贷 17. ( )是指不享有独家经营权的代理。 A. 购货代理 B. 独家代理 C. 一般代理 D. 销售代理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国际贸易概述 一、单选题 1、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理论的创始者是( D ) A 、嘉图 B、赫克歇尔 C、里昂惕夫 D、亚当.斯密 2、从世界围看,世界各国之间货物与服务交换的活动称为( A ) A、国际贸易 B、对外贸易 C、多国贸易 D、双边贸易 3、联合国编制和发表的世界各国对外贸易额的资料以( B ) A、欧元表示 B、美元表示 C、本国货币表示 D、日元表示 4、各国在进行货物贸易统计时对于出口额的资料以( A ) A、 FOB计价 B 、CIF计价 C、 CFR计价 D、 EXW计价 5、某年世界出口贸易额为1.6万亿美元,进口贸易额为1.7万亿美元,该年国际贸易额为( B ) A、3.3万亿美元 B、 1.6万亿美元 C、 1.7万亿美元 D、 1.5万亿美元 6、真正能够反映一个国家对外贸易实际规模的指标是( A ) A、对外贸易量 B、对外贸易额 C 、对外贸易依存度 D、对外贸易值 7、以货物通过国境为标准统计进出口的是( C ) A、无形商品贸易 B、过境贸易 C、总贸易体系 D、国境贸易 8、在专门贸易体系中,作为进出口统计标准的是( A ) A、海关结关 B 、货物通过国境 C、交纳税费 D、订立合同 9、我国出口一批货物给某公司,该公司又将这批货物转卖给美国某公司,这个贸易现象对而言称为( C ) A、间接进口 B、间接出口 C、转口贸易 D、易货贸易 10、当一国的出口额大于其进口额时,称为( D ) A、国际收支逆差 B、国际收支顺差 C、对外贸易逆差 D、对外贸易顺差 11、 2003年,美国的进出口额为2万亿美元,GDP为10万亿美元,因此,美国当年的对外贸易系数约为( D ) A、 2% B、 4% C、 10% D 、20% 二、多选题

国际贸易原理概念整理

《国际贸易原理》 教学辅导(一) 第一章导论 1.国际贸易是指世界各国(地区)之间货物、劳务和技术的交换活动。国际贸易是世界各国相互之间劳动分工的表现形式,它反映了各国在经济上的相互依赖关系。 2.国际贸易是在国家产生后产生的。早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国际贸易就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了。中世纪时期,伊斯兰教帝国和蒙古帝国的相继出现,使对外贸易达到了新的高度。 3.在全盛时代的中国唐代,对西方的贸易也受官方支持和保护。唐代开放的治国政策有力地推动了自汉以来的“丝绸之路”的贸易。 4.“地理大发现”带来了世界市场的根本性变化,国际流通中的商品种类和数量大大增加,欧洲的产品找到了更大的市场。 5.从18世纪后半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在这一时期,商业革命促进了劳动的世界分工和国际贸易的扩大。 6.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国家的垄断组织基本形成,并逐渐占据了支配地位。垄断的产生,使得国际贸易也具有了垄断的特点。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下,国际贸易伴随着经济的巨大发展而出现了飞速增长。 7.在研究国际贸易时,经常使用一些基本概念,如出口与进口、复出口与复进口、对外贸易额与贸易量、总贸易和专门贸易、国际贸易地理方向和对外贸易地理方向、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对外贸易依存度等。掌握这些基本概念有助于更好地学习该课程。 8.国际贸易按商品移动的方向分类,可分为出口贸易和进口贸易;按商品的形态分类,可分为有形贸易和无形贸易;按贸易是否有第三者参加分类,可分为直接贸易和间接贸易;按商品运输方式分类,可分为陆路贸易、海路贸易、空运贸易和邮购贸易。 第二章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 1.国际分工是指世界各国(地区)之间的劳动分工。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分工超越国界的结果。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基础。 2.国际分工经历了萌芽、形成、发展和深化四个阶段,社会生产力、自然条件、资本流动和上层建筑是影响国际分工发展的主要因素。国际分工对各国的贸易、经济,乃至整个国际经济关系、世界经济格局都能产生根本性的影响。 3.绝对成本论认为,每一个国家都拥有生产某些产品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进行彼此交换,这样对所有交换国家来说都是有利的;比较成本论则认为每个国家应该集中生产其优势最大或劣势最小的产品,然后通过国际贸易,在资本、劳动力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提高总的生产数量。 4.赫克歇尔、俄林所创立的要素禀赋理论假定,各个国家在生产商品时所使用的生产技术是一样的,而把各国间要素禀赋的相对差异以及在生产各种商品时利用生产要素的强度差异,作为其解释国际贸易产生和不断发展的理论基础。 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经济学家力图用新的学说来解释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中存在的问题,其中的转折点被称之为“里昂惕夫之谜”。需求相似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和产业内贸易理论分别对“里昂惕夫之谜”做出了解释,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二次大战后西方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理论的相应发展。 6.世界市场是指世界各国商品和服务进行交换的场所,是世界范围内国家间各种类型市场的组合。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总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与发展而不断进行着演变,其因第一次产业革命的发生而迅速发展,随着第二次产业革命的进展而最终形成。 7. 世界市场由市场主体、市场客体、销售渠道、运输通讯和管理组织等多项因素构成。世界市场的总容量和规模在动荡中不断扩大;服务贸易成为了世界市场中一朵持久绽放的美丽鲜花;区域市场在世界市场中的份额正不断增大。 8.企业进入世界市场的途径和方式多种多样,按参与世界市 场程度大小的不同分为间接出口、直接出口和国外生产三大类。 9.国际市场价格是指商品国际价值的货币表现。它是一种商品在国际贸易中被广泛接受并具有代表性的成交价格。 10.商品国际市场价格按其形成原因、变化特征可以分为世界“自由市场”价格和世界“封闭市场”价格。 11. 影响国际市场价格的因素主要有:(1)供求关系;(2) 垄断;(3)经济周期;(4)各国政府采取的政策措施;(5)商品的质量与包装;(6)商品销售中的各种因素;(7)自然灾害、政治动乱及投机等。 第三章国际贸易政策 1.对外贸易政策是国家在一定时期对进出口贸易所实 行的各项政策的总称。 2.各国制定对外贸易政策的目的主要有:(1)扩大本国产品的 出口;(2)优化本国产业结构;(3)促进本国经济发展。 3.对外贸易政策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内容:(1)对外贸易总 政策;(2)对外贸易商品(服务)政策;(3)对外贸易关税政策; (4)对外贸易国别政策。 4.历史上资本主义国家对外贸易政策的演变,大致经历了如下 几个阶段:(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的贸易政策;(2)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的贸易政策;(3)资本主义垄断竞争时期的贸易政策;(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贸易政策。 5.一国或地区究竟采用什么样的对外贸易政策,主要取决于以 下几种因素:(1)经济实力的强弱;(2)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3)利益集团的影响;(4)国家的就业与失业状况;(5)国际收支、贸易差额状况;(6)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和一国的外交政策。 6.各国对外贸易政策主要是通过以下方式执行:(1)制定对外贸 易法规;(2)通过海关对进出口贸易进行管理;(3)国家设立各种机构,负责促进出口和监管出口;(4)国家政府出面参与各种国际贸易、关税等的国际机构与组织,进行国际贸易、关税方面的协调和谈判。 7.重商主义是西欧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过渡时期(资 本原始积累时期)受到普遍推崇的一种经济哲学,是保护贸易理论的早期学说。 8.保护贸易政策是国家广泛利用各种措施对进口和经营领域与 范围进行限制,保护本国的产品和服务在本国市场上免受外国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并对本国出口的产品和服务给予优待与补贴。 9.超保护贸易政策指为维持国内市场的垄断高价和夺取国外市 场而采取的一种进攻性的对外贸易政策。超保护贸易政策有以下特点:(1)保护的对象扩大了。(2)保护的目的变了;(3)它不是为了培养自由竞争的能力,而是巩固和加强对国内外市场的垄断;(3)保护转入进攻性;(4)保护的措施多样化。 10.新贸易保护主义是指20世纪70年代以后国际贸易领域中 形成的以非关税壁垒为主,以关税壁垒为辅的新的贸易保护主义。 11.新老贸易保护主义的区别:(1)保护的目的不同;(2)保 护的对象不同;(3)保护的范围不同;(4)保护的措施不同;(5)保护的区域不同。 12.20世纪90年代后新贸易保护主义的新特征:(1)利用WTO 规则,实行贸易保护;(2)国际贸易保护的技术化和绿色化特征日益突出;(3)新贸易保护主义又在向传统的进口保护措施回归; (4)制定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 13.贸易自由化出现于二战后,标志是《关税和贸易总协定》 的生效。深化于20世纪90年代,标志是世界贸易组织(WTO)取代关贸总协定(GATT)。 14.战后贸易自由化的趋势:(1)工业制成品的贸易自由化超 过农产品的贸易自由化;(2)机器设备的贸易自由化超过工业消费品的贸易自由化;(3)区域性经济集团内部的贸易自由化超过集团对外的贸易自由化;(4)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自由化超过它们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自由化。 15.管理贸易政策是指国家对内制定各种对外经济贸易法规 和条例,加强对本国进出口贸易有秩序地发展的管理,对外通过协商,签订各种对外经济协定,对本国与他国之间的双边贸易关系进行协调和管理的一种对外贸易政策。 16.管理贸易政策的积极作用:(1)促进经济贸易的发展;(2) 1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小论文

浙江GDP增长代价与对策 10012135 张佳萍 [摘要]浙江经济的飞速发展带来了自然资源耗竭和生态环境恶化等负效应,如资源锐减,环境污染等,这些都成为经济持续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制约。形成这些负效应的一个主要原因是长期以来一味地追求GDP的快速增长。绿色GDP是一个衡量经济增长、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综合指标,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模式。本文根据浙江省GDP增长的情况,分析了GDP增长中的代价并对如何减少GDP增长中所付出的代价以及对如何构建绿色GDP进行了初步探讨。希望能对绿色浙江的建设能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词]浙江经济,GDP,增长代价,绿色GDP 一.浙江经济发展现状 (一).经济发展之快 用“快速列车”来形容浙江经济的飞速发展是恰如其分的。从1978年到2003年,浙江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年增长率达到13.1%,人均GDP从40美元增加到2 44O美元。2004年浙江成为中国第4个GDP超过万亿元的省份。目前,浙江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连续18年位居全国第一。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3年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中,浙江省比2002年又增加了4个,达到30个,占了全国的近1/3。[1]浙江经济发展一直以快速、稳健而闻名,作为全国经济总量第四个超万亿的省份,浙江经济模式曾经全国闻名。浙商也成为全国人数最多、比例最高、分布最广、影响最大的投资者经营者群体。 (二).经济发展之险 浙江虽然是经济大省,但就人均而言却是能源缺乏、土地资源有限、森林资源与环境容纳力极不充裕。资源短缺阻碍浙江经济发展,据调查,浙江现在可用于工业用地的耕地不足400万亩,按一年使用50万亩的速度计算,8年后浙江的工业用地将告罄;同时,浙江面临着水资源短缺、矿产资源短缺、劳动力资源短缺等一系列瓶颈。 受此影响,浙江企业成本上升很快,一些企业出口订单无法完成,一些新增投资受阻,企业纷纷外迁,影响了浙江经济社会的发展。随着经济发展阶段、宏观形势、体制条件尤其是资源环境情况的变化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资源约束将会是未来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长期因素。所以浙江经济发展是快中有险,经济快速发展造成的一系列负效应就是经济发展的为线所在。所以,要考虑如何保障资源供给、合理利用资源的问题,要选择适合浙江资源供给状况的发展战略。通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技术进步,实现经济向高级化发展。使得浙江经济发展快而无险。

世界贸易组织课程教学大纲

【世界贸易组织】课程教学大纲 指导教授:黄海峰教授 学分:2学分 地址:1教314 (18:00-19:35) 学时范围:2学时/周(2005.3.3-2005.6.16) 适用专业: 金融、国际贸易、企业管理 前期课程:《国际贸易原理》《法理法》《国际商法》等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1.1 【课程性质】 【世界贸易组织】是为适应我国加入WTO,以开放的姿态参与全球经济合作与竞争所需要所开设的专业课,以阐述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则为主要内容,强调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并重。 过去中国对世界贸易组织的认识或多或少蒙上了政治的色彩,但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已进入了从旧经济向新经济的转型期,即在加速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的同时,逐步向国际经济一体化过渡。参与经济全球化,遵守国际规则对中国来说已不再遥远,而复关和加入世贸组织更是中国面对世界走出的关键一步和必要一步,世界贸易组织是多边贸易体系的法律基础和组织基础,它是一把双刃剑,加入WTO对我国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不仅与我国经济贸易影响巨大,而且对社会、政治、文化、技术、法律等各方面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经济上,加入WTO是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重要战略选择,意味着中国要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加入WTO使中国未来经贸发展面临许多新的机遇和压力,而能否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同时变压力为动力取决于我们对加

入世贸组织的承诺及世贸组织规则的研究、把握和运用,取决于我们不断培育和创造的竞争优势。 在文化上,加入WTO有利于中国与世界的文化融合与交流,世界贸易组织是一面看世界的窗口,通过这扇窗口,不仅能够使我们了解到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潮流,而且也能使世界认识和了解到中国的发展和进步,改变西方人对中国的成见,填补彼此之间的文化沟壑。 在法律上,中国正逐渐步入法制化社会,加入世贸无疑有助于我们学习与借鉴西方成熟完善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国内经济社会的发展,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要求我们不能固步自封,而要适应国际的惯例和规则,只有熟悉与利用国际通行的法律法规和世贸的条款,才能在国际贸易与交流中为我国争取到有利的地位。 中国在加入WTO之后要兑现一系列承诺,包括透明度、贸易经营权、非歧视待遇、对外贸易措施的统一管理、经济特区、特殊贸易安排、司法审议等各方面,对中国国内的产业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这就要求中国的政策体制进行相应的调整,而这也恰恰是中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迫切要求。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在世界贸易组织中,怎样发挥出自己的作用,并为发展中国家在贸易谈判中争取和有利的地位,也是中国面临的又一问题,1999年举行的西雅图世贸组织部长级会议2003年举行的坎昆世贸部长级会议均因发展中与发达国家的分歧而无果而终,其实对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来说都是一个损失。发展中国家强烈要求实现改变不合理的世界贸易秩序的愿望被再次延迟;发达国家希望尽快、更多地打开发展中国家市场的想法也未能实现。尽管如此,关于多哈发展议程的谈判还会继续下去,世贸组织仍在全球发挥着它无法取代的作用。加入世贸,迎接全球化是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近期俄罗斯也在积极需求加入世贸组织,我们只有熟悉、了解和掌握世贸组织的知识与规则条款,才能更好适应世界贸易发展的要求,为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中国社会的和谐稳定以及国家的法制化做出贡献,这也是开设【世界贸易组织】这门课的基本目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复习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 一、名词解释: 1.对外贸易地理方向:又称对外贸易地区分布或国别构成,指一定时期内各个国际或国家集团在一国对外贸易中所占有的地位,通常以它们在该国进口额、出口额或进出口总额中的比重来表示。 2.贸易差额:一定时期内一国出口总额与进口总额之间的差额称贸易差额。3.对外贸易依存度:又称对外贸易系数,以一国对外贸易额同该国GNP或GDP 的比率来表示,用以反映一国经济发展对对外贸易的依赖程度。 4.调拨价格:也称转移价格,是指跨国公司为了在国际化生产与经营中最大限度的减轻赋税,逃避东道国的外汇管制,扶植幼小的海外子公司等目的,在公司内部进行交易时采用的价格。 5.战略性贸易政策:是指一国政府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条件下,凭借对研究、开发、生产、出口进行补贴或保护国内市场的关税和配额等措施和手段,扶植本国战略性产业的成长,获取规模经济效益,增强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夺取他国的市场份额。 6.普惠制:是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上进行长期斗争,在1968年通过达成普惠制决议之后取得的。该决议规定,发达国际承诺对从发展中国家或地区输入的商品,特别是制成品和半制成品,给予普遍的、非歧视的和非互惠的关税优惠待遇。(原则) 7.全球配额:属于世界范围的绝对配额,对于来自任何国家的或地区的商品一律适用。进口国主管当局通常按进口商的申请先后或过去某一时期的实际进口额批给一定的额度,直至总配额发放完为止,超过总配额就不准进口。 8.反补贴税:又称抵消税或补偿税,是对于直接或间接地接受奖金或补贴的外国商品进口所征收的一种进口附加税。 9.反倾销税:是对于实行倾销的进口商品所征收的一种附加税。进口商品以低于正常价值的价格进行倾销,并对进口国的同类产品造成重大损害是构成征收反倾销税的重要条件。 10.国际服务贸易的含义和范围:国际服务贸易指涉及过境交付、境外消费、商业存在、自然人流动的交易。具体的解释是:1过境交付:通过电讯、邮电、网络提供的境外服务;2:境外消费消费者在境外得到服务而进行的消费;3商业存在:允许外国投资者到本国开设服务型企业;4自然人流动:允许国外单独个人到本国从事个体服务。 11.新贸易壁垒:是相对于传统贸易壁垒而言,是以技术壁垒为核心,包括绿色壁垒和社会壁垒在内的所有阻碍国际贸易自由进行的新型非关税壁垒。 二、问答题: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试题

参考题 一、名词解释: 1 对外贸易额 2 转口贸易 3 过境贸易 4 无形贸易 5易货贸易 二、单项选择题: 1 在国际贸易中,出口商品和进口商品价格之间的比率叫做() A 贸易结构 B 贸易条件 C 贸易差额 D 贸易量 2 国际贸易是指世界各国(地区)之间的() A 货物和服务的交换 B货物的交换 C 服务的交换 D汽车与农产品的交换 3 货物生产国与货物消费国通过第三国进行的贸易,对第三国而言是( ) A 过境贸易 B转口贸易 C 直接贸易 D多边贸易 4 从一国对外贸易角度来说,()是指一国对外贸易额的地区分布和国别分布的状况。 A 贸易的商品结构 B 贸易条件 C 贸易的地理方向 D 贸易差额三、多项选择题: 1当进口总额超过出口总额时,可称之为( ) A 贸易顺差 B 贸易逆差 C 贸易赤字 D 出超 E 入超 2 国际贸易按商品流向划分,可分为() A 出口贸易 B 进口贸易 C 转口贸易 D 过境贸易

3 下面哪些活动是无形贸易() A 技术转让 B 保险 C 运输 D 商品加工,装卸 4反映国际贸易地理方向的指标有( ) A 各国的出口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 B 各国的进口额占世界进口总额的比重 C 各国的制成品出口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 D 各国的制成品进口额占世界进口总额的比重 E 各国的进出口总量占世界进出口总量的比重五、论述题: 1 论述国际贸易相对于国内贸易而言有哪些特点? 第二章:国际分工(上) 一、名词解释: 1 国际分工 2 垂直型国际分工 3水平型国际分工 4 绝对利益 二、单项选择题: 1 对外贸易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是() A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扩大 B 畜牧业的发展 C 手工业的出现 D 商业的出现 2 对外贸易是哪种生产方式的基础和产物() A 奴隶社会 B 封建社会 C资本主义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教学大纲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课程教学大纲 (Theory and Policy of International Trade) 适用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课程学时:68 课程学分:4 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属于专业必修课。本课程前提知识储备的课程主要有西方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微积分、国际经济学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国际贸易的产生与发展,熟悉我国对外贸易现状,熟练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分析工具,掌握国际分工的理论依据和贸易利益的分配,熟练掌握关税措施、非关税措施、鼓励出口与出口管制、经济特区等贸易政策与措施,掌握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式与发展,熟悉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掌握国际贸易政策及措施,并把握当今国际商务活动的特点和趋势以及WTO的知识,能够正确分析和解释国际贸易问题与现象,为进一步完善相关专业技能奠定基础。 二、课程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第一章国际贸易与经济发展 教学要求:重点掌握西方关于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的理论;了解第二次世 界大战后的国际贸易和对外贸易在一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内容: 第一节国际贸易的产生与发展 1.国际贸易的产生及其在前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 2.对外贸易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前提 3.经济发展决定对外贸易的发展 第二节对外贸易在一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1.对外贸易在一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2.对外贸易在一国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3.西方关于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的理论 (1)“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学说 (2)“对外贸易重要性渐减规律” (3)对外贸易乘数原理 第三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贸易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贸易的发展 (1) 国际贸易迅速发展阶段 (2)国际贸易缓慢发展阶段 2.国际贸易地理方向的变化 3.国际贸易商品结构的变化 第二章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 教学要求:重点掌握马克思主义关于国际分工的基本理论和西方经济学家的国际 分工、国际贸易理论;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分工的深化及其对国际贸易的 影响。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各章学习重点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考试重点下划线标记为重点中的重点! 第一章 名词解释 对外贸易量:以固定年份为基期计算的进口或出口价格指数去调整当年的进口额或出口额,得到相当于按不变价格计算的进口额或出口额,这种方法计算出来的对外贸易额已剔除了价格变动的影响,单纯反应对外贸易的数量规模,被称为对外贸易量。总贸易:以货物通过国境作为统计进出口的标准专门贸易:以货物经过关境作为统计进出品的标准对外贸易依存度:一国在一定时期外贸总额与国民生产总值的比。 直接贸易:指商品消费国与生产国直接进行买卖商品的行为。 间接贸易:指商品消费国与生产国国通过第三国进行买卖商品的行为。 第二章 名词解释 国际分工:是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它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国民经济内部分工超越国家界限发展的结果。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基础。 简答 1、影响国际分工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国际分工产生与发展的基础----自然条件 国际分工产生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社会生产力 国际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生产力水平的 高低将决定一个国家在国际分工中地位,生产力的 发展决定国际分工的广度、深度和形式,生产力的 发展决定了国际分工的产品内容 国际分工的发展制约因素----人口、劳动规模和市 场 国际分工的深入发展的重要条件----资本国际化 国际分工的性质取决于----国际生产关系 上层建筑----可推进和延缓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 展 2、比较成本说(课本18-21,全部看) 3、要素禀赋理论(课本22-27,全部看) 4、里昂惕夫反论:美国是资本比较丰裕而劳动力 比较稀缺的国家,根据H-O模型,美国应该出口 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然而里昂 惕夫用投入——产出法计算了美国出口品和进口 产品的要素含量,进而对进出口产品的要素含量进 行比较。他发现,美国实际是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进口的是资本密集型产品,这显然有悖于要素禀赋 理论。 第三章 计算:贸易条件 课本44-46,四个贸易条件的计算公式及说明 第四章 重商主义 基本观点:只有金银才是一国真正的财富,除了 开采金银,只有对外贸易才是财富的真正源泉,利 润是在流通过程中由于贱买贵卖而产生的,而国内 贸易,由于买卖得失相抵,对财富无所增益,对外 贸易的原则是少买多卖,只有出超才能使金银进 口,主要是通过对外贸易顺差,保证金银进口。 货币差额论 认为一切进口都会减少货币,在对外贸易上应奉行 绝对的少买多卖,以求增加贸易顺差,换回更多的 金银。主张国家要用行政或法律手段禁止货币输出 国外,对于商品贸易实行奖出限入政策。 贸易差额论 反对早期重商主义禁止金银输出的思想,认为 货币产生贸易、贸易增多货币,主张在保证有更多 的金银运回本国的前提下,允许金银出口。在对外 贸易方面,扩大农产品和工业品的出口,减少外国 制成品的进口,通过奖出限入的外贸易政策,保证 外贸顺差,以达到金银流入的目的。 简答 自由贸易理论的主要论点:自由贸易可以形成互相 有利的国际分工;扩大国民的实际收入;自由贸易 可以阻止垄断,加强竞争,提高经济效益;自由贸 易有利于提高利润率。 李斯特的保护理论: 历史背景 贸易保护理论是在与自由贸易理论论战的过 程中逐步形成的。自由贸易理论忽视了国家利益, 因而会对落后国家不利。国际自由贸易的有利性 是有条件的,必须以各国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国 情为出发点,国家对经济必须实行强有力的干预以 保持其经济利益。 主要内容 各国的经济划分为原始未开化时期、畜牧业时 期、农业时期、农工业时期和农工商业时期这样五 个阶段。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完整版

国际贸易学期末考试大纲 一、论述部分: 1.试论述21 世纪以来国际贸易发展的新特点。 (1)国际贸易结构走向高级化,具体趋势体现在: ①传统初级产品的比重下降,工业制成品的比重持续上升; ②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高速增长,办公和通讯设备成为出口增长最快的部门; ③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服务业贸易的比重不断增加。 (2)国际直接投资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推动力:跨国公司的全球化经营实行大规模的行业内平行分工和内部贸易,大大扩大了国际贸易。 (3)电子商务和网络贸易成为贸易方式的主流:电子商务和网络经济简化了贸易的中间环节,降低了贸易成本,提高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而推动了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4)贸易保护主义势力抬头,贸易保护手段不断翻新。 2. 试述H—O 理论的基本原理。 (1)在两国技术水平相同、生产规模不变以及既定的商品要素密集度前提下,资本富裕的国家能生产相对更多的资本密集型产品,而劳动力富余的国家能生产相对更多的劳动密集型产品。 (2)根据要素富裕度的价格定义,两国的要素富裕度不同,要素的相对价格必然不同,劳动价格相对便宜的国家生产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更便宜,资本价格相对便宜的国家生产的资本密集型产品更便宜,可见不同的要素价格将产生不同的商品相对价格,从而形成了贸易基础。也就是说各国的相对要素富裕度,是国际贸易中各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基本原因和决定因素。(3)因此,一国出口密集使用其相对富裕要素生产出来的商品,进口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生产出来的商品,这样可以使贸易双方获益。 3.试述关税同盟效应 (1)关税同盟的效应包括静态效应和动态效应两个方面。静态效应包括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贸易创造指关税同盟建立后导致贸易规模的增加,一些原来在本国生产的产品被同盟内部其他国家更低成本的进口产品所取代。贸易转移指从同盟外非成员国的更低成本的进口被同盟内成员国相对更高成本的进口所取代。 (2)关税同盟除了具有上述静态效应外,还有动态效益。 ①建立关税同盟能够加强同盟内的竞争,够消除贸易壁垒; ②各国生产者面临同盟国低成本产品的威胁,必须努力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以增强竞争力。 ③关税同盟形成的市场更容易实现规模经济。贸易壁垒取消后,同盟国低成本的生产者面对更大的市场,可以出口更多商品,所以更容易实现规模经济。 ④同盟内专业化分工程度加强,各成员国生产的产品种类减少,产品单位成本降低;⑤刺激非成员国到关税同盟内投资设厂,就地销售,避免关税同盟对非成员国产品继续保持歧视性贸易壁垒; ⑥建立关税同盟后,劳动力和资本可以使同盟内各国的经济资源得到更有效利用。 4.试述倾销的认定与反倾销的实施条件 (1)倾销指出口国以比国内更低的价格在国际市场上销售,是国际贸易中的价格歧视。(2)由于倾销经常被企业用来作为争夺国外市场的手段,这时倾销变成了一种不公平竞争,为此,关贸总协定在努力降低各国关税壁垒的同时,允许各国对倾销征收关税,以消除国际贸易中的不公平。 (3)如何确定某一进口产品是否存在倾销,《 WTO 反倾销协议》明确规定主要看这一产品是否以低于它的正常价格在国外市场销售。具体来说,看这一产品的价格是否符合以下条件:低于相同产品在出口国正常情况下用于国内消费时的价格,如果没有这种国内价格,则低于①相同产品在正常贸易情况下向第三国出口的最高可比价格;②产品在原产国的生产成本加上合理的管理费、销售费等费用和利润。符合其中任何一个条件,则倾销存在,否则不算倾销。 (4)进口国是否对倾销采取反击措施还要看倾销是否真正伤害了本国产业。根据 WTO 规定,实施反倾销措施必须满足三个条件:①倾销成立;②国内产业受到损害;③倾销与损害有因果关系。如果调查结果表明倾销存在、产业受损,进口国政府就可以实施反倾销措施。一般是征收反倾销税,以抵消出口国厂商不合理的价格。 5.试述幼稚产业保护理论的主要内容。 (1)幼稚产业保护理论最初由汉密尔顿提出,经过李斯特的全面发展而成为最早、最重要的贸易保护理论。 (2)其基本理念就是,当处于幼稚阶段的国内产业无法与成熟的国外产业相竞争时,可以通过征收进口关税实施保护,给国内产业足够的时间成长,直到具有和国外产业同样的竞争力之后,就可以取消保护。 (3)李斯特的理论一直被经济落后国家广泛引用,成为他们保护本国工业的主要论据。

第四章现代国际贸易理论

第四章现代的国际贸易理论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主要研究和概括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贸易理论的新发展。这些新的贸易理论是新古典贸易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并在新古典贸易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动态比较优势问题、产品差别和需求偏好对产业内贸易的影响问题、市场结构性差别对贸易模式的影响问题以及国际贸易的运输成本和生产区位问题。这些假定前提的变形和扩展使得国际贸易理论体系更加完整、丰富。 第一节贸易理论的动态化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和原料生命周期理论 一、动态化贸易理论对早期贸易理论的扩展与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不同的特点:(TTM: Time, Technology,Many Countries) 1、引入时间因素:Time 传统贸易理论——静态均衡分析方法,而这两个生命周期理论是典型的动态化的贸易理论,他们把时间因素纳入了贸易模式的分析,是对传统贸易理论的动态化扩展。 2、技术作为贸易的直接原因之一:Technology 传统贸易理论把技术差异看成比较成本差异的原因,比较成本差异导致国际贸易的发生。这两个生命周期理论在承认这种观点的同时,还把技术差异作为国际贸易的直接原因之一,提出了比较技术优势的问题。尤其是根据技术变革的时间差异来分析比较优势的动态化变革和国际贸易区位的变化,这就增强了贸易理论对未来贸易格局的预测能力。 3、贸易在多国之间发生:Many Countries 传统2×2×2模型,而这两个生

命周期理论放松了这个假定,使贸易在多国间发生。 二、新技术贸易理论(技术差距论) Theory of Technological Gap:1961年由美国经济学家波斯纳(M A Posner)在《国际贸易与技术变化》一文中提出。技术差距论把国家间的贸易和技术差距的存在联系起来,认为当一国通过技术创新研究开发新产品后,它可能凭借这种技术差距形成的比较优势向其他国家出口这种新产品,这种技术差距将持续到外国通过进口此新产品或技术合作等方式逐渐掌握了该先进技术,能够模仿生产而减少进口后才逐渐消失。Posner经研究发现,二战后,美国与其他发达国家之间的很大一部分贸易都源于新产品和新工艺的发明和引进。这就使得创造发明新技术、新产品的厂商和国家在世界市场上暂时处于领先垄断地位,而一旦这种新技术产品商业化,发明创造新技术、新工艺的厂商和国家就具有出口竞争优势。这种出口竞争优势不是建立在比较成本优势上的,而是建立在技术优势差别之上的。所以,技术本身的差异和暂时的技术垄断可以是国际贸易的直接起因,它与生产成本大小无关。现实中,这种暂时的技术垄断优势通常是凭借专利或者版权法律制度来维护的。 美国作为世界上科技最发达的国家,正越来越多地出口新技术产品,然而,当国外生产者获得新技术后,他们就能凭借其较低的劳动力成本占领国际市场,甚至是美国市场。与此同时,美国企业也会由于技术优势所获得的垄断利润的消失促使其不断地改进技术、工艺,开发新产品,创造出新一轮的技术差距,保持其向国外市场大量出口新技术产品。这种新技术贸易理论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电子管——晶体管——印刷电路的国际市场变化过程。二战刚结束时,由于真空管技术在美国的迅速发展,美国垄断了无线电产品市场。然而不久,日本也达到同样的技术水平,由于其劳动力成本低,所以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复习提纲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复习提纲 考试题型 1、判断题(20题。每题1.5分,共30分) 2、单选题(10题。每题1.5分,共15分) 3、计算分析题(2题。每题12分,共24分) 4、简答题(2题。每题8分,共16分) 5、论述题(1题,15分) 知识点 第一章导论 1.国际贸易的分类 1.1.按交易内容区分: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技术贸易, 1.2.按移动方向区分:出口贸易,进口贸易,过境贸易,转口贸易,复出口,复 进口,净出口与净进口, 1.3.按运输方式:海运贸易,空运贸易,陆运贸易,多式联运贸易 2.国际服务贸易的分类(4个小类的内涵) 2.1.过境交付:通过电讯、计算机网络实现的视听、金融、信息等服务; 2.2.境外消费:提供旅游服务,接受外国留学生等; 2.3.商业存在:外国公司在本国开办商店,设立金融机构、会计事务所等; 2.4.自然人流动:一国的医生、教授到另一国从事个体服务以及劳务输出等。 3.出口贸易、进口贸易、过境贸易、转口贸易(和过境贸易之间的区别)、复出口、复进口、净出口与净进口的含义 3.1.出口贸易,将本国生产和加工的商品因外销而运出国境 3.2.进口贸易,将外国生产和加工的商品外购后,因内销而运进国境 3.3.过境贸易,从甲国经过丙国国境向乙国运送商品,货物所有权不属于丙国居 民,对丙国来说列入过境贸易 3.4.转口贸易,货物生产国与消费国之间,经由第三国贸易商分别签订进口合同 和出口合同所进行的贸易 3.5.复出口,输入本国的外国货物未经加工再输出时 3.6.复进口,输出国外的本国货物未经加工再输入时 3.7.净出口与净进口,一国往往在同一种商品上既有出口又有进口,在一定时期 内,若该商品出口金额大于进口金额,其差额则称为净出口;反之,若该商品进口金额大于出口金额,其差额则称为净进口 4.海运贸易(地位) 4.1.是指通过海上各种船舶运送货物的贸易行为,它是国际贸易最主要的运输方

第三章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测试题答案

第三章测试题与答案 一、填空题 1、假如甲国使用同样数量的资源比乙国生产出更多的彩电,那么,甲国在彩电的生产上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不存在国际贸易的情况下,一国社会效用的__________点是生产可能性曲线与社会无差异曲线相切的那一点。 3、 _____________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贸易双方国家不能实行完全的生产专业化。 4、大卫.李嘉图的相对成本理论解释了________________的原因。 5、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是__________贸易理论的代表人物。 6、大卫.李嘉图主张的分工原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绝对成本贸易理论的主要缺陷在于它解释的是国际贸易产生的一种 _____________。 8、 _____________观点是保护贸易思想的萌芽。 9、在绝对成本贸易模型和相对成本贸易模型中,当边际成本不变时,贸易参加国可实行_______________专业化分工。 10、亚当.斯密的代表作是________________。 11.重商主义分为早期和晚期。早期重商主义的理论基础是;晚期重商主义的理论基础是。 12.穆勒在其相互需求理论中认为,比较优势理论仅从方面分析国际分工及贸易利益是不全面的,由于忽略了对的分析,因而也就无法确定国际贸易的。 二、判断题 1、重商主义的实质是主张自由贸易。 2、亚当.斯密的代表作是《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3、如果一国生产某种产品的绝对成本低于其他国家生产同一产品的相对成本,则该国在此产品的生产上就具有比较优势。 4、如果一国在某种产品的具有绝对优势,则该国在此产品生产上也具有比较优势。 5、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是自由贸易理论的代表人物。 6、产品的比较优势通常通过劳动生产率、生产成本或机会成本来确定。 7、国际分工的概念最早是由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出的。 8、在一特定的比较成本理论模型中,相对劳动生产率与相对生产成本是互为倒

国际商法课程大纲

《国际商法》教学大纲 1 课程的基本描述 课程名称:国际商法International Business Law 课程编号:3022E05B 课程性质:专业方向课适用专业:英语专业 教材选用:张学森. 《国际商法(英文版)》.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总学时:32学时理论学时:32学时 实验学时:0学时课程设计:无 学分:2学分开课学期:第六学期 前导课程: 后续课程: 2 教学定位 2.1 能力培养目标 国际商法课程主要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国际商法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国际商事活动的法律规定,培养学生熟练运用国际商法理论、知识处理有关国际商事活动及国际商事活动中发生的问题和纠纷的能力。 2.2 课程的主要特点 国际商法是调整国际商事交易和商事组织的各种法律规范的总称。它是主要是为商务英语专业本科高年级学生开设。学生应在修完《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实务》、《国际金融》等外贸课程的基础上,进入本课程的学习。国际商法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习本课程,要求学生与其他相关课程,如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投资的专业知识相结合,以便于理解和掌握,并做到综合应用。 2.3 教学定位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西方两大法律体系的特点、法规;了解和掌握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的法律规定;产品责任法和国际商事组织法等。培养学生运用国际商法的基本理论和法律规定、具有处理国际贸易纠纷的能力,以确保贸易双方的利益。学习本课程,要

求理论联系实际,尝试并逐渐掌握运用国际商法理论、知识分析和处理国际商事活动中的法律实务问题。在教学中,针对学生特点,力求以能力为本位,以应用为主线,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紧密联系业务实际,突出针对性和实效性。 3 知识点与学时分配 本学期总课时为32,平均每周2学时;平均4-6学时完成一个单元。课内计划完成教材1至6单元。主要内容有:(1)导论;(2) 商事组织法;(3)国际商事代理法;(4)国际商事合同法;(5)国际货物买卖法;(6)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等。应该说上述内容是国际商法的核心部分,但不等于全部内容。 3.1 国际商法简介 国际商法的定义(理解,核心) 国际商法的渊源(了解,推荐)。 世界上主要的法系(了解,核心) 国际商务买卖的法律风险(了解,可选) 国际商法的内容(理解,核心) 共4学时 3.2 商事组织法 合伙法(运用,核心) 公司法(运用,核心)。 中国的外商投资企业(了解,推荐) 案例分析(了解,推荐) 共6学时 3.3 代理法 代理及代理关系的本质(理解,核心) 代理权的产生(运用,核心)。 代理人及被代理人的义务(运用,核心) 代理人、被代理人对第三方的责任(运用,核心)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习题及答案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国际贸易概述 一、单选题 1、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理论的创始者是( D ) A 、李嘉图B、赫克歇尔C、里昂惕夫D、亚当.斯密 2、从世界范围看,世界各国之间货物与服务交换的活动称为( A ) A、国际贸易 B、对外贸易 C、多国贸易 D、双边贸易 3、联合国编制和发表的世界各国对外贸易额的资料以( B ) A、欧元表示 B、美元表示 C、本国货币表示 D、日元表示 4、各国在进行货物贸易统计时对于出口额的资料以( A ) A、FOB计价 B 、CIF计价 C、CFR计价 D、EXW计价

司又将这批货物转卖给美国某公司,这个贸易现象对香港而言称为( C ) A、间接进口 B、间接出口 C、转口贸易 D、易货贸易 10、当一国的出口额大于其进口额时,称为( D ) A、国际收支逆差 B、国际收支顺差 C、对外贸易逆差 D、对外贸易顺差 11、2003年,美国的进出口额为2万亿美元,GDP为10万亿美元,因此,美国当年的对外贸易系数约为( D ) A、2% B、4% C、10% D 、20% 二、多选题 1、贸易国家进行对外货物贸易统计所采用的统计制度包括(BDE ) A、直接贸易体系 B、总贸易体系 C、专门贸易体系 D、货物贸易体系

E、服务贸易体系 2 、下列产品属于初级产品的有(ABC ) A、矿物燃料 B、动植物油脂 C、饮料及烟类 D、机械及运输设备 E、塑料制品 3、按照世界贸易组织的分类,服务行业包括的部门有(ABCE ) A、通讯 B、家电制造 C、银行 D、建筑 E、交通 第二章国际贸易的利益 一、单选题 1、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是( A )。 A、社会生产力 B、上层建筑 C、资本流动 D、自然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