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你了解什么是纪录片

带你了解什么是纪录片
带你了解什么是纪录片

纪录片分析

纪录片:

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的,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纪录片的核心为真实。电影的诞生始于纪录片的创作。1895年法国路易·卢米埃尔拍摄的《工厂的大门》、《火车进站》等实验性的电影,都属于纪录片的性质。中国纪录电影的拍摄始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第一部是1905年的《定军山》。

一般分类:

政论

运用真实形象进行论证的纪录片。它充分发挥电影的技术优势和艺术优势,运用可视材料进行论证,显示出形象性与思辨性相辅相成的特点。运用的素材可以是现实的,也可以是历史的,不受时间的限制;以《中印边界问题真相》为例,其素材来源可以是中方的、印方的、英方的,也可以是其他方面的,因此,也不受事件本身序列的限制。除了材料的真实性、论证的严密性、观点的鲜明性这样一些基本要求外,政论纪录片尤其注重形象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时事报道片

指报道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的纪录像片,它的性质与新闻片相同。但报道的范围不限于一时一事,结构也比较完整。如报道辛亥革命70周年纪念活动的《历史的纪念》、报道女排比赛的《拼搏》等。

历史

指再现过去时代的历史事件的纪录像片。它所表现的人物和事件须准确反映历史的本来面目,不能违反历史的真实,不能用演员扮演。可以运用历史影片数据、历史照片、文物、遗迹或美术作品进行拍摄。影片应具有文献价值。如《辛亥风云》、《两种命运的决战》、《淮海千秋》等。

传记

指纪录人物生平或某一时期经历的纪录像片。它与一般时事报导片或历史纪录片的区别在于以特定的人物为中心,不允许用演员扮演,也不可有虚构的情节和人物。如《诗人杜甫》、《伟大的孙中山》、《革命老人何香凝》、《毛泽东》、《叶剑英》等。仅表现某一人物的某一侧面的人物肖像片、人物速写片等也属于此类。

生活

指记录人们现实生活的各种情况及状态的记录像片。这是有别于其它纪录片的,因为内容完全是不需要演员参加演出的,而是反映了活生生的真人与真事。

人文地理片

指探索一定地区的自然状况,或介绍社会风习、城乡风貌的纪录片。如《黄山奇观》、《漫游柴达木》、《土林探奇》等。

舞台

指纪录舞台演出实况的纪录像片。对舞台演出的歌舞、戏剧、曲艺等进行现场拍摄,可以根据需要对演出节目进行剪裁、删节,但对演出内容不能改编、增添,以区别于根据舞台节目改编的舞台艺术片。如《民间歌舞》、《友谊舞台》等。中国第一部彩色舞台纪录片是1953年拍的《梁山伯与祝英台》。

专题系列

指在统一的总题下分别出片或连续出片的纪录像片。其中各部影片都可以连续放映,也可以各自独立,如《漫游世界》、《紫禁城》、《近代春秋》等。

还可分为:宣传纪录片、商业纪录片、独立纪录片等其他分类方法。

纪录片三要素:

一、题材凸显故事化

故事是在一个特定环境中,叙述出来的具有时空演变过程和因果关系的事件。故事的呈现可用多种方式,或用纪实手法保持事件的原貌,或强调情节和戏剧冲突,创作者可以根据不同的取向和重心选择不同的讲述形式。从故事中挖掘出某种普遍性的人生体验,再以独特的具有文化特性的表现手段进行装饰,故事本身就构成了鲜活的历史档案。

《故宫》总导演周兵说:“要有具有悬念的好看的故事,还要包含对人物的命运、情感、性格的挖掘和展现。对已知史实一定要有全新的发现,要善于在节目的叙事中发现和放大历史问题的疑点和争议点。”纪录片的戏剧性受制于真实性,不能编造情节,所谓故事化叙述手法是在真实性要求的范围内,深入挖掘故事中蕴涵的戏剧性元素,以故事化的方式表现出来。如《故宫书画》这一集,其故事化叙述手法主要表现在挖掘历史事件中未曾披露的大量鲜为人知的故事和细节。比如汉族文臣高士奇深得康熙皇帝信任,他在进献书画时冒险欺骗皇帝,把真迹留在自己手中。这类故事和细节还有,《富春山居图》一分为二的前因后果、乾隆皇帝鉴赏书画的笑谈、明朝太监冯保和《清明上河图》、溥仪偷盗书画等,这些故事增强了纪录片的观赏性。

二、结构突出大众化

纪录片原是西方中产阶级知识分子用来探讨文化与社会问题的影像文献,它不以观赏和消遣为目的,而以反映社会、探讨现实为己任,即“一群精英制作出来给另外一群精英看”。纪录片虽有精英文化的遗传,但是,如果要走进寻常百姓,就要放下身段,走大众化创作之路。结构是对一系列事件的选择与组合,使事件形成一个具有某种意义,能够激发受众的情感,并表达某种价值与观念。打破时间轴线对事件发生过程,再对事件进行重组,就是结构的过程。纪录片须给观众展示真实的东西,但并不妨碍它多元化的表达方式。西方的纪录片导演注重借鉴和运用电影故事片中的艺术手段,再现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增强纪录片所表现的人物或事件的感染力与说服力。

在纪录片创作中,叙事手段非常重要。叙事是一种选择、安排和表现故事材料的活动。在叙事过程中,可以利用突出悬疑点、兴奋点、动情点等手段来增添故事性。日本NHK拍的《激流中国》,内容涉及中国的贫富差距、新闻审查制度、环境污染、公民维权、北京的水危机、老龄化问题等,被官方认为具有辱华色彩,“基调消极,观点负面,造成了不良影响”。假如撇开意识形态的考量,就纪录片本身而言,不能不佩服作者的叙述手段。如第一集《富人和穷人》,富人李先生住豪华别墅、开千万元的跑车,过着极其奢侈的生活。而天津的一个农民工却是另一种状况:7岁儿子因伤没钱医治,胳膊已经变形,他的老母亲高血压也没钱去医院看病;还有的民工为了孩子上学背井离乡,全家出来做苦工。作者用真实的镜头表现贫富悬殊之大,有些画面在国内媒体很难看到,令人震撼。这就是纪录片所要达到的效果(也许人们认为他们“戴有色眼镜”):记录生活真实,引发人们的反思。作者巧妙地对比两个阶层的生活状态,揭露严重的贫富悬殊问题。

三、制作追求精细化

纪录片能够吸引观众,不仅在于精彩的故事,通俗简洁的解说,还在于它具有令人震撼的画面语言。纪录片的画面语言是维系和支撑其真实性最重要因素之一,也是最能代表纪录片形象直观特征的部分。换句话说,画面构建是纪录片极为关键的组成部分,没有它,就不会有纪录片的呈献,纪录片的传播也就无从谈起。以美国国家地理频道为例,为了追求富有视觉冲击力的画面,他们在技术上无所不用其极,多使用超大广角、显微镜头、航拍、水下摄影、高速摄影、红外线摄影等手段,对不能捕捉到的画面或情形则借助于电脑特技表现。我国近几年的纪录片已经突破了“讲清楚故事”、“把画面拍漂亮”的阶段,广泛学习借鉴国外纪

录片的理念与创作技巧,纪录片制作更为精细精致。

也许因为《人类星球》、《迁徙的鸟》等作品塑造了观众对高品质纪录片的认同与想象,《舌尖上的中国》播出后,有人怀疑是否有外国团队参与制作,因为此片运用西方纪录片的拍摄思维和技术手段,颠覆了观众对国产纪录片的印象。与国产纪录片相比,除了叙述方式的差异(如西方人比较重个体,擅长讲单个故事,中国人较重体系),国外纪录片制作已经形成了成熟的流水线。景色拍成什么样,人的表情拍成什么样,几分几秒应该进什么画面,解说词多少字,解说词之间留白需要多少秒,都有规可循。对于镜头语言,《舌尖上的中国》也有精细的严格要求。比如呈现锅里的食物,导演要求必须把锅沿卡在镜头里,而不准把周边灶台瓷砖抽油烟机都拍进去。

优秀纪录片视听因素分析:

解说词:

解说在纪录片的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浅显易懂、生动形象的解说词会像磁铁一样吸引观众。尤其是遇到一些抽象的画面,受众难以理解时,解说词可以弥补其不足,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解说词也要贴近生活,让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将自己置身于故事叙述的内容之中,感受此情此景。精彩的解说可以引导观众的情感和思维往内容的深处和远处发展,形成大众化共鸣。央视播出的《我决定爱你》,讲述了建国六十年来中国百姓爱情观念、择偶方式、婚姻家庭模式的发展、变迁。每个人在这里都可以找到自己情感生活的影子。纪录片里每个人物的故事都由主持人串联,并与故事情节严密吻合。在第5集《候鸟》里,主持人张越在知青生活过的地方说:“这就是上边故事发生地云南,好多年轻人来这里旅游,想家了可以回去。三十年前,上千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怀着理想主义浪漫主义的激情,四散到各地乡村。但是生活和旅行不一样,乡村生活的苦很快显现出来,不久年轻人开始想家了。”接下来的节目自然地继续讲述知青的爱情故事。

画面:

电视纪录片画面以特有方式满足受众“眼见为实”的心理,一方面通过真实、流畅、自然地现实场景表现事物发展原生态,另一方面通过有视觉冲击力的构图、光效等,架构起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关系,以写真的方式,引领观众,探求真相。

音乐:

音乐也成为纪录片制作的重要元素。《生命》中的配乐恰如其分地表现了用语言和画面无法表述的情感,使观众通过听觉获得心灵的感悟和心理上的满足。时而幽雅婉转,时而激情澎湃的音乐给观众带来了听觉盛宴。比如在叙述长鼻鼩遭遇蜥蜴攻击的一段情节时,纪录片采用了和快速奔跑节奏相对应的音乐,配以紧张、急促、危险的音乐片段,烘托长鼻鼩的危急命运,把观众的心和捕猎对象紧密联系在一起。当镜头出现八百万只驯鹿向北迁移,熊妈妈亲吻自己孩子,还有大批独角鲸在海中漫游,用歌声呼唤同伴时,音乐是那么舒缓、悠扬,让人心旷神怡。

音响:

“音响是一种语言形态,它是指在纪录片中除了人声语言、解说词、音乐之外,所有能够传递信息、表达思想、交待环境的一切声音形态的总称,包括自然音响和效果音响。”这里所指音响,主要是效果音响。效果音响同音乐、解说一样,同属主观声音,在纪录片制作后期,根据特定需要,由创作人员添加到纪录片中的声音。电脑制作技术的进步为纪录片创作人员制作各种音响效果提供了很多可能性,因而音响也越来越多地发挥作用。音响对空间的塑造能力可使有声解说的语境更丰满、立体;对情绪情感的渲染可使受众更好地理解解说话语意义。

同期声:

同期声是在拍摄过程中自然录入的声音,主要指画面中人物语言和自然音响。同期声的出现

是纪录片纪实性的重大突破,其作用是“能够更真实地表现过去发生过的事情,更生动地表现人物情感和感受,更客观地表现人的观点和看法。”它可以“把以前通过解说‘转述’、‘代述’的议论、抒情变为面对面的‘自述’,其真实性、客观性、可靠性,甚至讲述的个性均得到强化,真实地展现了人物的思想、性格和内心世界,并揭示了主题。”同期声丰富了纪录片叙述视角,为不同内容提供了最适合传达的空间。作为电视纪录片中声音表意的组成部分,它减小了解说的压力,使解说内容更加紧凑,表述更加简洁。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