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复习资料

计算机网络复习资料
计算机网络复习资料

网络复习提纲:共五类题(1,4,5)

1、HDLC是___B___ B.面向比特型的同步协议

2、在网络传输中对数据进行统一的标准编码是与OSI______层有关。D.表示层

3、在不同网络之间实现分组的存贮和转发,并在网络层提供协议转换的网络互连器称为.路由器

4. ______管理计算机通信的规则称为A.协议

.5. ______以下哪一个选项按顺序包括了OSI模型的各个层次

A.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运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

.6.______在 OSI模型中,第 N层和其上的 N+ l层的关系是 A. N层为N十1层提供服务

.7. 局域网中的计算机为了相互通信,必须安装_____。B、网络接口卡

8、为了识别网络接口卡,网络接口卡都有自己的物理地址,其地址长度为_____位。D、48

9. IEEE802.3标准中MAC子层和物理层之间的接口,不包括______。A.发送和接收帧 10、个人用户上网需要有计算机、电话线、用户帐号和口令,以及_____。A、调制解调器11、电缆是计算机网络物理设备之一,电缆按照传输信号的方式可分为基带电缆和_C、宽带电缆12.接收端发现有差错时,设法通知发送端重发,直到正确的码字收到为止,这种差错控制方法称为_混合差错控制_____

13、关于OSI参考模型陈述正确的是______。D、数据总是由物理层传输到应用层

14、关于OSI参考模型陈述正确的是______。A、每层都要加一部分数据15、有关光缆陈述正确的是_____。A、光缆的光纤通常是偶数,一进一出

16、有关网络描述正确的是______。B、双绞线价格低,所以经常使用

17、网络传输数据时,需要对数据进行分段,其原因是_____。A、底层物理的帧大小限制

18、网络站点监听载波是否存在(即有无传输)并随之采取相应的行动,这样的协议叫做______。

A、载波监听协议19、通过电话线路在计算机之间建立的临时通信连接叫做____。A、拨号连接20、通过数据专线在计算机之间建立的永久通信连接叫做_____。A、专线连接

21、有一种能够使计算机通过电话线同其他计算机进行通信的设备,它所做的工作就是把数字信号转换为

能够在电话线上传输的模拟信号,或者把模拟信号转换成计算机能够识别的数字信号,这种设备叫

D、调制解调器22、关于以太网网卡地址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A、在世界范围内唯一

23、数据链路两端的设备是______ C.DCE

24、随着入网用户的增多,“信息高速公路”正越来越拥挤,“堵车”现象成了司空见惯的事情。请问这

里的“堵车”是指____。A、网上数据流量大,造成数据的传输很慢

25、数据被分割成帧是在OSI协议中的_____。B、数据链路层

26、从___开始,就完全是应用下层提供的可靠通信功能而与纯通信无关。B、会话层

27、____涉及处置数据结构,其抽象类型以及它们在传输线路上的外部表示。C、表示层

28、使用______技术,在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事先并不建立实际通路,当发送方有数据块要发送时,先

将其存在第一个交换局,随后再传到下一个交换局,每次一个链路。D、报文交

29、数据报是____的传输方式。B、面向非连接

30、中继器是应用于____中的设备,用于延长物理线路的长度。A、物理层

31、在ISO/OSI参考模型中,______研究数据结构的描述和表示的标准化方法。C、表示层

32、路由器是应用于____中的设备。C、网络层33、网关是应用于___中的设备。C、网络层

34、在单一物理信道上复用有多种方式,在____中,所有用户轮流的瞬时占有整个频带。时分多路复用

35、____可在数据链路层连接两个网络。A、中继器B、网桥C、路由器D、网关

36、当两个网络使用相同的传输层和不同的网络层时就需要____。

A、中继器

B、桥接器

C、路由器

D、网关

37、在ISO/OSI参考模型中,____关系到网络接头及其电器性能的标准化。

A、物理层

B、数据链路层

C、网络层

D、传输层

38、在ISO/OSI参考模型中,___把原始的比特流拆装在分离的单元里,并且利用协议交换这些单元。

A、物理层

B、数据链路层

C、网络层

D、传输层

39、在ISO/OSI参考模型中,____负责路径的选择。

A、物理层

B、数据链路层

C、网络层

D、传输层

40、在ISO/OSI参考模型中,____通过从严重事故和其他问题中恢复的能力,增强了传输层。

A、传输层

B、会话层

C、表示层

D、应用层

一.试论述实际应用中传输介质的选择原则。

二.简要指出数据终端设备(DTE)之间通过公用电话网进行远程数据传输至少需要增加那些设备,并画出连接示意图。

三.解释计算机通信与计算机网络的关系。

四.简要说明什么是差错控制?

五(1)为什么会存在多种不同的网络(协议)?

(2)协议与服务有何区别?有何关系?

六.简要说明网络线连接的原则

八 . 什么是介质访问控制?常用的介质访问控制有哪三种方法?分别说出它们各自的特点。

八.. 会话层中的会话是如何管理的?

第五类题.综合应用 2*10共20分

.一.试画出比特流为001001101的数字数据经曼彻斯特编码、差分曼彻斯特编码编码后的波形图。(P54和课件)

.二.说出PCM编码过程三步实现,分别为采样、量化和编码。(P55)

.三.试论述数据的信号表示和信号的传输处理方法。(课件)

.四.画出HDLC帧结构的基本格式,说明各字段的作用,(P88)

第二类题、填空题(每空1分,共22分)

.1、在数据报服务方式中,网络节点要为每个分组选择路由,在虚电路服务方式中,网络节点只在连接建立时选择路由。

.2网络协议是通信双方必须遵守的事先约定好的规则。一个网络协议由语法、语义和同步三部分组成。.3. ARPA是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组织,是计算机网络兴起的标志。

.4.局域网的英文缩写为LAN,城域网的英文缩写为MAN,广域网的英文缩写为WAN。

.5.两个最重要的网络参考模型是OSI参考模型和TCP/IP模型。

.6.ISO的全称是国际标准化组织,在1984年正式颁布了一个OSI参考模型全称为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该模型包含七个层次。

.7.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结合的产物,计算机网络具有资源共享功能、信息传递与集中功能和综合信息服务功能。

.8.网络中的计算机通常作为一个结点来对待,这些结点空间布局的形式常被称为网络单元,它代表了一个网络的基本结构。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是是将网络主机抽象为结点,通信线路抽象为链路,计算机网络是一组结点和连接结点的链路组成的。其中结点是由等组成。

.9.OSI采用了分层的结构化技术,开放系统互联OSI参考模型共有七层,它们分别是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以及应用层。两个主机之间进行传输时,每层都有一个接口,通过协议的有关规定达到传输数据的目的。

.10.LAN标准类型是由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下设的IEEE 802委员会研究的一种用于局域网络上的数字设备连接标准,所制定的IEEE802局域网标准已得到了ISO的采纳。(P82)

.11.物理层是OSI参考模型的最底层,向下直接与二进制比特流相连接,向上与数据链路层相接。设立物理层的目的是实现两个网络物理设备之间的透明二进制比特流,对数据链路层起到物理连接的作用。(P84)

.12当组建一个使用细电缆的Ethernet局域网需要以下几种基本硬件设备,它们是:、BNC-T连接器、细同轴电缆等。在细缆Ethernet局域网中如果不使用中继器,那么,最大长度不能超过米。如果实际需要超过长度时,可使用支持BNC接口的中继器来增加其长度范围。(P132)

21

.13.当组建一个使用双绞线的Ethernet局域网需要以下几种基本硬件设备,它们是:带有RJ-45接口的Ethernet网卡、、三类或五类非屏蔽双绞线、RJ-45连接头等。其中,线的最大长度不能超过米。(P132)23

.14. OSI参考模型中,对等层协议之间交换的信息单元统称为。而传输层及以下各层的PDU另外还有各自特定的名称:传输层信息的传送单位是网络层传送的数据单位是,数据链路层的数据单位是帧,物理层的数据单位是比特(Bit)26

.15.在数据报分组交换中,每个分组的传送是被处理的。每个分组称为一个数据报,每个数据报自身携带足够的信息。一个节点收到一个数据报后,根据数据报中的和节点所储存的路由信息,找出一个合适的出路,把数据报原样地发送到下一节点。29

.16..OSI/RM核心包含三大层次。高层由组成,面向信息处理和网络应用;低层由组成,面向通信处理和网络通信;中间层次——传输层,它集低三层数据通信之大成,为高三层的网络信息处理应用提供可靠的服务。32

.17.引人运输层的基本想法是在网络层的基础上再增添一层,使之能屏蔽掉各类通信子网的差异,向用户进程提供一个能满足其要求的服务,且具有一个不变的,使用户进程只需了解该,便可方便地在网络上使用网络资源并进行通信。35

.1.计算机网络

用通信线路将分散在不同地点并具有独立功能的多台计算机系统互相连接,按照网络协议进行数据

通信,实现资源共享的信息系统.

.2.网络体系结构

计算机网络层次模型以及其协议的集合

.3.OSI参考模型

OSI(Open System Interconnect)开放式系统互联。是ISO(国际标准化组织)组织在1985年研

究的网络互联模型。该体系结构标准定义了网络互连的七层框架,在这一框架下进一步详细规定了每一

层的功能,以实现开放系统环境中的互连性、互操作性和应用的可移植性。

.4.以太网

以太网指的是由Xerox公司创建并由Xerox,Intel和DEC公司联合开发的基带局域网规范。

.5.资源子网

把计算机网络中实现网络通信功能的设备及其软件的集合称为网络的通信子网,而把网络中实现资

源共享功能的设备及其软件的集合称为资源子网

.6.传输介质

传输介质指事务传输的载体。网络传输介质是指在网络中传输信息的载体,常用的传输介质分为有

线传输介质和无线传输介质两大类。是网络中发送方与接收方之间的物理通路。

.7.CSMA/CD

即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方法。是一种常用争用的方法来决定对媒体访问权的协议

.8.IEEE

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是一个国际性的电子技术与信息科学工程师的协会,是世界上最

大的专业技术组织之一(成员人数),拥有来自175个国家的36万会员(到2005年)。

.9.数据链路

在数据通信网中,按一种链路协议的技术要求连接两个或多个数据站的电信设施,称为

.10.数据交换技术

.11.网络协议

网络协议是网络上所有设备之间通信规则的集合,它规定了通信时信息必须采用的格式和这些格式

的意义。

一判断题

1 协议是水平的,即协议是控制对等实体之间的通信规则(√)

2 服务是垂直的,即服务是由下层向上层通过层间接提供的(√)

3 一个信道的带宽越宽,则在单位时间内能够传输的信息量越小(×)

4 同一种媒体内传输信号的时延值在信道长度固定了以后是不可变的,不可能通过降低时延来增加容量(√)

5 数据链路不等同于链路,它在链路上加了控制数据传输的规程(√)

6 数据报服务是一种面向连接服务(×)

7 windows 3X联网功能较差,需另装联网软件(√)

8 网络层的任务是选择合适的路由,使分组能够准确地按照地址找到目的地(×)

9 网络层的功能是在端节点和端节点之间实现正确无误的信息传送(√)

10 IP地址包括网络号和主机号,所有的IP地址都是24位的唯一编码(×)

11 一个网络上的所有主机都必须有相同的网络号(√)

12 通信子网的最高层是网络层(√)

13 虚拟局域网的覆盖范围受距离限制(×)

14 网络域名地址一般都通俗易懂,大名都采用英文名称的缩写来命名

15 对于虚拟局域网,有一个站点发送的广播信息帧只能发送到具有相同虚拟网号的其他站点,而其它虚拟局域网的站点则接收不到该广播信息帧(√)

16 虚拟局域网的覆盖范围不受距离的限制,但虚拟局域网网络安全性不如普通局域网(√)

17 由于ISDN实现了端到端的数字连接,它能够支持包括话音、数据、文字、图像在内的各种综合业务(√)

18 由于IP地址是数字编码,不易记忆(√)

19 帧中继是一种高性能的局域网协议(√)

20 网桥是一个局域网与另一个局域网之间建立连接的桥梁,通常分为两种:透明网桥,源路由网桥,前者通常用于互联网以太网分段,后者通常用于令牌环分段(√)

21 ATM网络的“打包”最大特点是“小步快跑”(√)

22 Windows98不具备个人Web功能(×)

23 NetBeui是Microsoft的主要网络协议(√)

24 网络中机器的标准名称包括域名和主机名,采取多段表示的方法,各段间用圆点分开(√)

25 WINDOW 98具备个人WEB功能(√)

26 Novell公司的Netware采用IPX/SPX协议(√)

27 UNIX和Linux操作系统均适合作网络服务器的基本平台工作(√)

28 CHINANET也就是163网(√)

29 对于基带CSMA/CD而言,为了确保发送站点在传输时能检测到可能存在的冲突,数据帧的传输时延至少要等于信号传播时延的2倍(√)

1 超文本的含义是:(该文本中含有链接到其他文本的连接点)

2 网络按地域分类分为三大类型:局域网(LAN)、城域网(MAN)、和广域网(WAN)

3 网络的传输方式按信号传送方向和时间关系,信道可分为三种(单工)(半双工)和(双工)

4 Internet采用了目前在分布式网络中最流行的(客户/服务器)模式

5 试例举四种主要的网络互连设备名称:(中继器)(集线器)(网桥)和(路由器)

6 结构化布线系统主要包含以下六个方面内容:(户外系统)(垂直量竖井系统)(平面楼层系统)(用户端子区)(机房子系统)和(布线配线系统)

7 对一般网络管理而言,实现网络安全的最简单的方法是:(入网口令密码确认)(合法用户权限设定)和(定期安全检查运行日志记录)

8 路由器在七层网络参考模型各层中涉及(网络)层

9 计算机网络由(通信)子网和(资源)子网组成

10 在典型的计算机网络中,信息以包为单位进行传递,其主要结构有(包头)(数据)(包尾)

11 (服务)是各层向它的上层提供的一组原语,(协议)是定义同层对等实体之间交换的帧,分组和报文格式及意义的一组规则

12 数据链路层的信息传送格式是(帧)

13 网络层的信息传送格式是(包)

14 传输层的信息传送格式是(报文)

15 TCP/IP网络模型的四层结构,从底到上分别是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应用层)

16 按传输技术可将网络分为两类,即(点到点网络)(广播式网络)

17 从通信的角度看,各层所提供的服务可分为两大类,即(面向连接服务)(面向无连接服务)

18 计算机网络中的三种信道连接方式分别为(点到点连接)(共享信道)(信道复用)

19 ATM网络采用(星型)拓扑结构

20 广域网一般由(主机)和(通信子网)组成

21 在广域网中传送的数据单元称为(分组)

22 在一个计算机网络中,当连接不同类型而协议差别又较大的网络时则要选用(网关)设备

三选择题

1 计算机网络的功能有(资源共享),数据传输和进行分布处理

A资源共享 B提供计算机的可靠性 C共享数据库 D使用服务器上的硬盘

2 若一个信道上传输的信号码元仅可取四种离散值,则该信道的数据传输率S(比特率)与信号传输率B (波特率)的关系是(B)

A S=

B B S=2B

C S=B/2

D S=1/B

3 局域网是在小范围内组成的计算机网络,其范围一般是(C)

A在五十公里以内 B在一百公里以内 C在二十公里以内 D在十公里以内

4 OSI/RM参考模型的七层协议中低三层是(C)

A会话层总线层网络层 B表示层传输层物理层 C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 D逻辑层发送层接收层

5 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是指(A)

A计算机网络的分层结构和协议的集合 B计算机网络的链接形式

C计算机网络的协议集合 D由通信线路连接起来的网络系统

6 局域网的硬件组成包括网络服务器、(B)、网络适配器、网络传输介质和网络连接部件

A发送设备和接收设备 B网络工作站 C配套的插头插座 D代码转换设备

7 按照对介质存取方法,局域网可以分为以太网、(C)和令牌总线网

A星型网 B树型网 C令牌网 D环形网

8 为实现计算机网络的一个网段的通信电缆长度的延伸,应选择(B)

A网桥 B中继器 C网关 D路由器

9 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是指(A)

A计算机网络的物理连接形式 B计算机网络的协议集合 C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 D计算机网络的物理组成

10 TCP/IP协议的IP层是指(C)

A应用层B传输层C网络层D网络接口层

11 下列(C)信号发送不需编码

A数字数据模拟信号发送 B数字数据数字信号发送 C模拟数据模拟信号发送 D模拟数据数字信号发送

12 Windows NT2000系统规定所有用户都是(C)组成员

A Administrators

B groups

C everyone

D guest

13 Windows NT2000系统安装时,自动产生的管理员用户名是(C)

A GUEST

B IUSP-NT

C administrator

D everyone

14 具有冲突检测的载波帧听多路访问技术(CBMA/CD)只适用于(C)网络拓扑结构

A令牌总线型 B环型 C 总线型 D网型

15 分布在一座大楼或一集中建筑群中的网络可称为(A)

A LAN

B 广域网

C 公用网

D 专用网

16 总线结构的网络,采用(A)传输信息

A随机争用传输媒体方式 B令牌传递方式 C类似电话系统的电路交换协议D逻辑环方式

17 在网络体系结构中,OSI表示(A)

A open systen interconnection

B open system information

C operating system intercomertion

D operating system information

18 Windows NT 2000网络中打印服务器是指(A)

A 安装了打印服务程序的服务器

B 含有打印队列的服务器

C 连接了打印机的服务器 D连接在网络中的打印机

19 Windows NT 2000安装成功后,能够设置文件访问安全属性的分区是(B)

A FAT32

B NTFS

C FAT16

D 基本分区

20 网络用户不包括(D)

A 网络操作员

B 普通用户

C 系统管理员

D 网络维修人员

21 OSI标准是由(D)制定的

A CCITT

B IEEE

C ECMA

D ISO

22 (C)具有抗干扰性强,保密性好的优点

A 数字传输

B 模拟传输

C 数字数据

D 模拟数据

23 在Windows NT 2000系统安装IIS后,发布网站主页的缺省路径是(A)

A C:\Intepub\WWWroot

B c:\Intepub\ftproot

C C:\Intepub \ghroot

D c:\my documont

24 IP地址202.116.44.67属于(D)

A A类

B B类

C C类

D D类

25 IP地址127.0.0.1是一个(D)地址

A A类

B B类

C C类

D 测试

26 使用缺省的子网掩码,IP地址201.100.200.1的主机网络编号和主机编号分别是(C)

A 201.0.0.0和100.200.1

B 201.100.0.0和200.1

C 201.100.200.0和1

D D 201.100.200.1和0

27 C类地址的缺省子网掩码是(B)

A 255.255.255.128

B 255.255.255.0

C 255.255.0.0

D 255.0.0.0

28 将域名转换为IP地址是由(C)服务器完成的

A Wins

B DHCP

C DNS

D IIS

29 在数据通信中,将数字信号变换为模拟信号的过程称为(D)

A编码 B 解码 C 解调 D 调制

30 在10BASE-T总线网中,计算机与集线器之间双绞线的最大长度是(D)

A 500

B 185

C 2.5

D 100

31 负责电子邮件传输的应用层协议是(A)

A SMTP

B PPP

C IP

D FTP

32 对于主机域名https://www.360docs.net/doc/e412283176.html,来说,其中表示主机名(B)

A zj

B for

C edu

D cn

33 那种物理拓扑将工作站连接到一台中央设备(C)

A 总线

B 环型

C 星型

D 树形

34 下列属于星型拓扑的优点的是(D)

A 易于扩展

B 电缆长度短

C 不需接线盒

D 简单的访问协议

35 IEEE802标准中,规定了LAN参考模型的体系结构是(A)

A 802.1A

B 802.1

C 802.1B

D 802.3

36 通过电话网传输数据的主要问题是(话路的质量)

37 远程登录是使用下面的(TELNET)协议

38 文件传输是使用下面的(FTP)协议

四简答题

1 比较虚电路和数据报服务的优缺点

答:从电路设置看,虚电路需要进行电路设置,而数据报不需要

从地址设置看,虚电路每个分组含有一个短的虚电路号,而数据报有完整的地址。

从路由选择和影响来看,虚电路建好时,路由就已确定,所有分组都经过此路由,数据报的每个分组都独立选择路由,路由器失败时,所有经过路由器的虚电路都将被终止,数据报服务则除了崩溃时丢失分组外,其它无影响。

在拥塞控制方面,若有足够的缓冲区分配给已经建立的每条虚电路,较容易控制,而数据报服务难以控制。

2 IP地址主要有哪几种格式,并画出每种格式

答:IP地址主要有以下格式:A类、B类、C类格式 1 网络主机 A类 1724 10网络主机 B类21416

110网络主机 C类3218

3 什么是计算机网络

答:是指将地理位置不同的具有独立功能的多台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通过通信线路连接起来,在网络操作系统,网络管理软件及网络通信协议的管理和协调下,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的计算机系统.

4 简述什么叫集线器(HUB)?在那一层工作

答:集线器(HUB),是工作于物理层的一种设备,用于简单的网络扩展,是接收单个信号再将其广播到多个端口的电子设备;集线器类型包括:被动集线器、主动集线器和智能集线器。

5 简述局域网中使用的三种基本拓扑结构,星型、环型和总线型的优缺点

答:星型:容易实现,节点扩展,移动方便,维护容易,采用广播信息传播方式,网络传输数据快.环型:这种网络结构一般仅适用于IEEE 802.5的令牌网。实现简单,投资少,传输速度较快,维护困难,扩展性能差.

总线型:组网费用低,用户越多速度越慢,网络用户扩展较灵活,维护较容易,这种结构的缺点是一次仅能一个端用户发送数据,其它端用户必须等待到获得发送权。

6 写出现代计算机网络的五个方面的应用

答:企业信息网络、联机事务处理、POS系统、电子邮件系统、电子数据交换系统、万维网(WWW)信息浏览、电子邮件(E-mail)、文件传输(FTP)、远程登录(Telnet)、电子公告牌(bulletin broad system, BBS以及Netnews)、电子商务、和远程教育等。

7 什么叫计算机对等网络

答:对等连接(peer-to-peer,简写为 P2P)是指两个主机在通行时并不区分哪一个是服务请求方还是服务提供方。只要两个主机都运行了对等连接软件(P2P软件),它们就可以进行平等的、对等连接通信。对等网是一种投资少、见效快、高性价比的实用型小型网络系统。

8 简述地址解析协议ARP和反向地址解析协议RARP的作用

答:ARP用来把一个连在同一个物理网上的IP地址转换成该机的物理地址的协议。

RARP用来将已知的物理地址转换成IP地址。

9 TCP/IP是什么中英文协议的名称

答:TCP/I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Internet protocol)的缩写,中文译名为传输控制协议/因特网互联协议,又叫网络通讯协议,这个协议是Internet最基本的协议,Internet国际互联网络的基础,简单的说,就是有网络层的ip协议和传输层的TCP协议组成。

10 OSI参考模型层次结构的七层名称是什么

答:什么是OSI,OSI是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 的缩写,意为开放式系统互联参考模型。这个模型把网络通信的工作分为7层,它们由低到高分别是物理层(Physical Layer),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网络层(Network Layer),传输层(Transport Layer),会话层(Session Layer),表示层(Presentation Layer)和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第一层到第三层属于OSI参考模型的低三层,负责创建网络通信连接的链路;第四层到第七层为OSI参考模型的高四层,具体负责端到端的数据通信。每层完成一定的功能,每层都直接为其上层提供服务,并且所有层次都互相支持,而网络通信则可以自上而下(在发送端)或者自下而上(在接收端)双向进行。当然并不是每一通信都需要经过OSI的全部七层,有的甚至只需要双方对应的某一层即可。物理接口之间的转接,以及中继器与中继器之间的连接就只需在物理层中进行即可;而路由器与路由器之间的连接则只需经过网络层以下的三层即可。总的来说,双方的通信是在对等层次上进行的,不能在不对称层次上进行通信。

五计算题

某单位的计算机网络若有120台终端,所分配的IP号为192.168.80.0,现欲将该网分为A、B、C三个子网,用两台路由器R1和R2连接,请确定IP地址的分配方案。

计算机网络基础教案

计算机网络基础教案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案 教学过程 一、复习或导入 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科学技术的主要研究和发展方向之一,目前在社会上已广泛应用,本章向大家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知识,使同学深化计算机基础知识,提高计算机的应用技能,以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本章的操作在全国一级中占10分,而高校一级中占20分,主要考使用Outlook2000收发电子邮件题目难度不大,望大家在认真做好相关实验,争取在考试中拿到满分。 二、讲授新课(教学环节设计、具体实施步骤) 1.计算机网络的发展 计算机网络发展的阶段划分 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的半自动地面防空系统(Semi-Automatic Ground Environment,SAGE)开始了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相结合的尝试,在SAGE系统中把远

程距离的雷达和其他测控设备的信息经由线路汇集至一台IBM计算机上进行集中处理与控制。世界上公认的、最成功的第一个远程计算机网络是在1969年,由美国高级研究计划署(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ARPA)组织研制成功的。该网络称为ARPANET,它就是现在Internet的前身。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蓬勃发展,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大致可划分为4个阶段。 第一阶段:诞生阶段 20世纪60年代中期之前的第一代计算机网络是以单个计算机为中心的远程联机系统。典型应用是由一台计算机和全美范围内2 000多个终端组成的飞机定票系统。终端是一台计算机的外部设备包括显示器和键盘,无CPU 和内存。如图1 随着远程终端的增多,在主机前增加了前端机(FEP)。当时,人们把计算机网络定义为“以传输信息为目的而连接起来,实现远程信息处理或进一步达到资源共享的系统”,但这样的通信系统已具备了网络的雏形。 第二阶段:形成阶段 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的第二代计算机网络(见图2)是以多个主机通过通信线路互联起来,为用户提供服务,兴起于60年代后期,典型代表是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协助开发的ARPANET。主机之间不是直接用线路相连,而是由接口报文处理机(IMP)转接后互联的。IMP和它们之间互联的通信线路一起负责主机间的通信任务,构成了通信子网。通信子网互联的主机负责运行程序,提供资源共享,组成了资源子图1 图 2

2014年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MS_Office高级应用考试大纲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MS Office高级应用考试大纲 (2014年新版) 基本要求 1.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及计算机系统组成。 2.了解信息安全的基本知识,掌握计算机病毒及防治的基本概念。 3.掌握多媒体技术基本概念和基本应用 4.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掌握因特网网络服务和应用。 5.正确采集信息并能在文字处理软件Word、电子表格软件Excel、演示文稿制作软件Powerpoint中熟练应用。 6.掌握Word的操作技能,并熟练应用编制文档。 7.掌握Excel的操作技能,并熟练应用进行数据计算及分析。 8.掌握Powerpoint的操作技能,并熟练应用制作演示文稿。 考试内容 一、计算机基础知识 1. 计算机的发展、类型、特点及其应用领域。 计算机的发展:1943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教授莫克利和他的研究生埃克特开始研制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ENIAC),1946年研制成功。 发展的四个阶段: 阶段部件第一阶段 (1946-1959) 第二阶段 (1959-1964) 第三阶段 (1964-1972) 第四阶段 (1972年至今) 主机电子器件电子管晶体管中小规模集成电 路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内存汞延迟线磁芯存储器半导体存储器半导体存储器 外存储器穿孔卡片,纸 袋磁带磁带,磁盘磁带,磁盘,挂 盘等大容量存 储器 处理速度几千条几万至几十 万条几十万至几百万上千万至万亿 条 计算机的类型: 按处理数据的类型分:模拟计算机,数字计算机,数字和模拟计算机 按用途分: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 按计算机的性能、规模、处理能力分:巨型机、大型通用机、微型计算机、工作站及服

计算机网络期末考试复习题(FU答案)

计算机网络期末考试复习题 14物联网班使用 一、选择题 1、Internet的前身是 C 。 A、Intranet B、Ethernet C、ARPAnet D、Cernet 2、Internet的核心协议是 B 。 A、X.25 B、TCP/IP C、ICMP D、UDP 3、服务与协议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下列关于它们的说法错误的是 D 。 A、协议是水平的,即协议是控制对等实体间通信的规则。服务是垂直的,即服务是下层向上层通过层间接口提供的。 B、在协议的控制下,两个对等实体间的通信使得本层能够向上一层提供服务。要实现本层协议,还需要使用下面一层所提供的服务。 C、协议的实现保证了能够向上一层提供服务。 D、OSI将层与层之间交换的数据单位称为协议数据单元PDU。 4、在TCP/IP的进程之间进行通信经常使用客户/服务器方式,下面关于客户和服务器的描述错误的是 C 。 A、客户和服务器是指通信中所涉及的两个应用进程。 B、客户/服务器方式描述的是进程之间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 C、服务器是服务请求方,客户是服务提供方。 D、一个客户程序可与多个服务器进行通信。 5、常用的数据传输速率单位有kbit/s、Mbit/s、Gbit/s。1Gbit/s等于 A 。 A、1×103Mbit/s B、1×103kbit/s C、1×106Mbit/s D、1×109kbit/s 6、在同一信道上同一时刻,可进行双向数据传送的通信方式是 C 。 A、单工 B、半双工 C、全双工 D、上述三种均不是 7、共有4个站进行码分多址通信。4个站的码片序列为: a:(-1 -1 -1 +1 +1 -1 +1 +1) b:(-1 -1 +1 -1 +1 +1 +1 -1) c:(-1 +1 -1 +1 +1 +1 -1 -1) d:(-1 +1 -1 -1 -1 -1 +1 -1) 现收到这样的码片序列:(-1 +1 -3 +1 -1 -3 +1 +1),则 A 发送1。 A、a和d B、a C、b和c D、c 8、局域网标准化工作是由 B 来制定的。 A、OSI B、IEEE C、ITU-T D、CCITT 9、计算机内的传输是 A 传输,而通信线路上的传输是传输。 A、并行,串行 B、串行,并行 C、并行,并行 D、串行,串行 10、 C 代表以双绞线为传输介质的快速以太网。 A、10BASE5 B、10BASE2 C、100BASE-T D、10BASE-F 11MAC和LLC两个子层。 A、物理层C、网络层D、运输层 12、下面关于网络互连设备叙述错误的是 C 。 A、在物理层扩展局域网可使用转发器和集线器。 B、在数据链路层扩展局域网可使用网桥。

优秀教案(计算机网络基础)

计算机网络基础(公开课)教案目录 ——数据链路层-CSMA/CD协议 讲授人:XXX 1、授课信息 (1) 2、教学设计 (2) 2.1、过程设计 (2) 2.2、步骤设计 (2) 2.1、板书设计 (3) 3、教学内容 (4) 3.1、复习导入 (4) 3.2、CSMA/CD产生 (5) 3.3、CSMA/CD确立 (7) 3.4、小结作业 (7)

课程题目:计算机网络基础(附:教学设计) 说明:在讨论阶段提出的问题根据学生的反应灵活应用

教学设计

板书设计 Part1 1、网络协议的概念——规则、标准 2、网络协议的作用——交通规则 3、学习协议的方法 (1)不孤立 (2)勤思考 (3)敢质疑 Part2 1、主机的标识——MAC 地址 2、主机交流方式——广播 3、碰撞的产生——同一媒介 4、碰撞的避免——侦听网络 5、碰撞的处理——停止等待 Part3 CSMA/CD 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with Collision Detection 。 1、CS(Carrier Sense):载波监听 2、MA(Multiple Access):多点接入 3、CD(Collision Detection):碰撞检测 Part4 (非板书) 小结并对学生作业提出更高要求 作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今天所讲的协议,并对协议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内容讲解 第一部分:复习之前内容,引入新授内容 同学们,之前在物理层,我们一起学习了若干传输媒体,还记得有哪些吗? 对了,有线的有:双绞线、同轴电缆和光纤;无线的有,微波、红外线和激光。 学生需要思考的问题: 有了这些传输介质,我们的主机就可以上网吗?例如:在你们宿舍里,你们的电脑插上网络就可以连接Internet吗? 对学生的各种回答作总结,单有物理媒体是不够的,还需要网络协议的支持,那么什么是网络协议呢?(引出网络协议的概念) 协议概念 ●协议:为进行网络中的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约定即 网络协议(network protocol),简称为协议。 ●网络协议在网络中的作用,类比城市交通的法律法规。与法律 法规一样协议的也不是完美的,需要不断的更新修订。 在我们网络里有需要通信协议,这些协议在网络传输中的作用至关重要,需要我们学习和理解,以下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学习方法: 1)协议不是孤立的,应用于某一网络环境,并且与其他协议协同 工作。 2)协议不是完美的,学习协议需要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大胆地 提出自己的意见。 3)尽信书不如无书,课本的描述不一定准确,对于有疑问的处, 求助于网络是很好的选择。 那么我们今天来学习处于数据链路层中的第一个网络协议:CSMA/CD,希望同学们能够掌握和应用。

计算机网络期末复习——常考简答题汇总

计算机网络期末复习——常考简答题汇总 1.简述因特网标准制定的几个阶段? ( 1 )因特网草案(Internet Draft) ——在这个阶段还不是 RFC 文档 ( 2 )建议标准(Proposed Standard) ——从这个阶段开始就成为 RFC 文档 ( 3 )草案标准(Draft Standard) ( 4 )因特网标准(Internet Standard) 2.简述调制解调器的主要功能。 ( 1 )信号转换 ( 2 )确保信源和信宿两端同步 ( 3 )提高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抗干扰能力 ( 4 )实现信道的多路复用 3.在因特网中将IP数据报分片传送的数据报在最后的目的主机进行组装。还可以有另一种做法,即数据报片通过一个网络就进行一次组装。比较这两种方法的优劣。 答:在目的站而不是在中间的路由器进行组装是由于: (1)路由器处理数据报更简单些;效率高,延迟小。 (2)数据报的各分片可能经过各自的路径。因此在每一个中间的路由器进行组装可能总会缺少几个数据报片; (3)也许分组后面还要经过一个网络,它还要给这些数据报片划分成更小的片。如果在中间的路由器进行组装就可能会组装多次。 (为适应路径上不同链路段所能许可的不同分片规模,可能要重新分片或组装)。 4.试举例说明有些应用程序愿意采用不可靠的UDP,而不用采用可靠的TCP。 答: 1,VOIP:由于语音信息具有一定的冗余度,人耳对VOIP数据报损失由一定的承受度,但对传输时延的变化较敏感。 2,有差错的UDP数据报在接收端被直接抛弃,TCP数据报出错则会引起重传,可能带来较大的时延扰动。 因此VOIP宁可采用不可靠的UDP,而不愿意采用可靠的TCP。 5.简述计算机通信中异步传输和同步传输的区别。 异步传输与同步传输的区别主要在于: ( 1 )异步传输是面向字符的传输,而同步传输是面向比特的传输。 ( 2 )异步传输的单位是字符而同步传输的单位是桢。 ( 3 )异步传输通过字符起止的开始和停止码抓住再同步的机会,而同步传输则是以数据中抽取同步信息。 ( 4 )异步传输对时序的要求较低,同步传输往往通过特定的时钟线路协调时序。 ( 5 )异步传输相对于同步传输效率较低。

2020年计算机网络考试大纲

2020 年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本科插班生招生入学考试 《计算机网络》课程考试大纲 I.考试性质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插班生招生考试是由专科毕业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的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本科插班生考试应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本大纲适用于所有需要参加《计算机网络》考试的各专业考生。 n.考试内容 一、考试基本要求《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相互渗透、密切结合而形成的一门交叉科 学, 是计算机专业、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课程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网络的基本工作原理、Internet 网络服务的建构与应用。 二、考核知识点及考核要求要求学生从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学习相关内容。了解:指对所列 知识要熟悉其内容及含义。(单项选择题)理解:指对所列知识要理解其确切含义及与其他知识的联系。(单项选择题、问答题)掌握:指对所列知识能深入理解,并能够进行叙述和解释,能在实际问题的分析、推理和 判断等过程中综合运用。(单项选择题、问答题、综合应用题) 第一部分计算机网络概述 1. 考试内容 (1)网络发展阶段的划分; (2)计算机网络的定义与分类; (3)计算机网络的组成; (4)线路交换、存储转发交换及其特点,数据报与虚电路交换特点; 2. 考试要求 (1)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形成与发展; (2)掌握计算机网络定义、分类、组成; (3)掌握数据交换技术。 第二部分网络体系结构与网络协议 1. 考试内容 (1)什么是网络协议,协议的三要素是什么; (2)网络体系结构为什么要分层,什么是接口,网络体系机构的定义; (3)OSI参考模型的分层及其各层的主要功能; ( 4 )什么是面向连接的服务和无连接的服务; (5)TCP/IP模型的分层及其各层的主要功能,TCP/IP体系结构的主要协议。 2. 考试要求 (1)掌握网络协议、层次、接口等概念; (2)掌握OS、TCP/IP体系结构及其各层功能; (3)了解网络体系结构在网络通信中的作用。

考研《计算机网络》考试大纲

考研《计算机网络》考试大纲 西安邮电大学2016考研《计算机网络》考试大纲 科目代码:827 科目名称:《计算机网络》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和软件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现状与技术发展动向,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理解典型网络协议的工作原理,掌握常用网络设备的连接与配置方法。旨在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理论基础,较好的网络应用操作能力,以及基本的网络系统分析和设计能力。 二、课程教学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概述 基本要求:了解网络发展及标准化工作,掌握网络组成、了解网络分类,熟练掌握网络性能指标,掌握网络体系结构。 教学内容: 1.1计算机网络在信息时代中的作用 1.2因特网概述 网络的概念、因特网发展阶段、因特网的标准化工作、计算机网络在我国的发展。 1.3因特网的组成 因特网的边缘部分、因特网的核心部分 1.4计算机网络在我国的发展 1.5计算机网络的类别 1.6计算机网络的性能(重点) 速率、带宽、吞吐量、时延、时延带宽积等计算机网络性能指标 1.7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重点) 协议与划分层次、五层协议的体系结构、协议与服务、TCP/IP体系结构。 第二章物理层 基本要求:掌握物理层的基本概念,了解数据通信的基础知识、了解网络传输媒体,掌握信道复用技术,数字传输系统及宽带接入技术。 教学内容: 2.1物理层的基本概念 2.2数据通信的基础知识 数据通信系统的模型、有关信道的基本概念、信道的极限容量、信道的极限信息传输速率。 2.3物理层下面的传输媒体 导向传输媒体、非导向传输媒体 2.4信道复用技术(重点) 频分复用、时分复用和统计时分复用、波分复用、码分复用

计算机网络期末复习题(含答案)

1.HTML也称(超文本标记语言)或(超文本置标语言),用于标注文档或给文档添加标签,使得文档可以在(浏览器)中显示。2.URL主要有三部分组成,分别是:(传输协议)、(主机的IP地址或域名)、(资源所在路径和文件名) 3.Internet上的邮件接收服务器有三种类型,分别是(SMTP)、(IMAP)、和(POP)。 4.中WWW表示( 万维网服务),sina表示( 主机域名(新浪的域名) )、COM表示( 二级域名(商业机构域名))、CN表示( 根域名(中国的域名(China的缩写)) )。 5.LAN是局域网的英文缩写;FTP是文件传输协议的英文缩写;HTML是超文本标记语言的英文缩写;SMTP是简单邮件传送协议的英文缩写;POP是邮局协议的英文缩写。 6.在Internet Explorer浏览器中可以使用back(后退)按钮移回到上一个文件,也可使用forward(前进)按钮向前移动以浏览的下一个文件。 7.MIME称为多媒体邮件传送模式,使用支持MIME的工具,可以以附件的方式来发送其它文件。 8.Web搜索工具可以分为目录型搜索工具、搜索引擎和多元搜索引擎三种。 9.多路复用技术是一种为提高线路利用率而使多个数据源合用一条传输线路的技术。利用调制技术将多路信息调制到不同频率的载波上

形成一个合成的信号在信道上传输,这种多路复用技术被称为频分复用。 10.信源和信宿之间的通信线路被称作信道。以数字脉冲形式传输数据的信道称为数字信道。 11.根据信号在信道上的传输方向可将数据通信方式分为几类,其中通信双方都能发送和接收信息但是在信道上同一时刻只能容纳一个方向的传输的方式是半双工通信。 12.在数字信号的调制技术种有3种最简单的调制技术,分别以模拟信号的不同幅度、频率、相位来表示数字信号,其中以不同幅度来表示数字信号被称为幅移键控法ASK。 13.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OSI/RM将网络划分为7个层次,分别是: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14.在报文交换和报文分组交换中存在两种类型的交换方式,其服务类型分别为无连接服务和面向连接的服务,其中面向连接的服务被称作虚电路方式。 15.以太网是最早标准化的局域网,也是目前部署最广泛的局域网。以太网的核心思想是使用共享的公共传输信道传输信息,传统以太网具有总线型的逻辑拓扑结构。 16.数据交换技术中由中转节点把待传输的信息存储起来,然后通过缓冲器向下一节点转发出去,通过这种方式进行的数据交换被称为存储转发或存储交换。 17.ARP协议和RARP协议是TCP/IP中的重要协议,ARP协议的作

《计算机网络》考试大纲.

《计算机网络》考试大纲 第一部分课程的性质及其设置目的与要求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与任务 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类各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叙述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本课程包括四个部分:数据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原理、计算机网络规划管理和应用、网络操作系统与应用模式。数据通信技术是学习计算机网络理论和基础,计算机网络原理是本课程的核心部分,网络操作系统与应用模式是本课程向网络应用方面的延伸,使本课程与迅猛发展的网络技术的结合更加直观。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有助于理解相关的较抽象的计算机网络的标准,并为具有计算机组网全过程所需基本技能打下理论基础。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1 系统掌握数据通信的主要技术概念和指标,如多路复用技术,调制技术,交换技术,差错检测和控制技术等。 2 理解数据通信规程(协议)的基本原理和功能,各标准化组织的沿革和工作范围,掌握若干重要数据通信规程的工作原理。 3 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分类方法,理解ISO(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OSI/RM)理论基础及应用的基本方法。 4 理解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及现状,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上具有前瞻性。 (三)与相关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为计算机文化基础、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原理。网络操作系统(NOS)是管理计算机网络资源的一种系统软件,是对计算机操作系统的扩充,也包含了网络设备的驱动程序,因此需要了解计算机原理和操作系统。

第二部分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1章概述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概述介绍了计算机网络在信息时代的作用,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过程,计算机网络的分类,计算机网络的主要性能指标。 要求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和基本概念、计算机网络的功能,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二)课程内容 1 计算机网络在信息时代的作用 2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过程 3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4 计算机网络的主要性能指标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 计算机网络在信息时代的作用,要求达到“识记”层次。 2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过程,要求达到“识记”层次。 3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要求达到“领会”层次。 4 计算机网络的主要性能指标,要求达到“领会”层次。 第2章计算机网络的协议与体系结构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理解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形成,协议与划分层次,计算机网络的原理体系结构。 重点是掌握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形成,协议与划分层次。难点是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形成,协议与划分层次。 (二)课程内容 1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形成 2 协议与划分层次 3 计算机网络的原理体系结构

计算机网络期末复习资料 2

1、计算机网络常用的数据交换技术 计算机网络常用的数据交换技术分别是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其中,电路交换必须经过“建立连接”->“通话”->“释放连接”的三个步骤,报文交换是必要时存储并继续传送消息来对其进行路由选择的一种交换方式而分组交换则采用存储转发技术对信息进行传输。 2、计算机网络的定义 计算机网络是一些互相连接的、自治的计算机集合。 3、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交换功能:电路交换网,报文交换网,分组交换网,混合交换网 作用范围:广域网(WAN)城域网(MAN) 局域网(LAN)(无线)个人区域 PAN 使用范围:公用网专用网 4、计算机网络的主要性能指标(速率、带宽、吞吐量、时延、时延带宽、往返时间RTT和利用率) 2.带宽原义指某个信号具有的频带宽度。 (1).模拟信号带宽--表示允许信号占用的频率范围。单位:HZ、KHZ、MHZ 如:话音的带宽为3.1 KHZ(300 HZ ~3.4 KHZ ) (2).数字信号带宽--表示数字信道发送数字信号的速率,即比特率或数据率或传输速率,也称为吞吐量。单位:比特/秒,bit/s,bps ●更常用的带宽单位是千比每秒,即 kb/s (103 b/s)兆比每秒,即 Mb/s(106 b/s) 吉比每秒,即 Gb/s(109 b/s)太比每秒,即 Tb/s(1012 b/s) ●请注意:在计算机上表示数据大小和容量时,K = 210 = 1024, M = 220, G = 230, T = 240。 (2)时延是指数据(一个报文或分组,甚至比特)从网络(或链路)的一段传送到另一端所需的时间。 发送时延是主机或路由器发送数据帧所需要的时间。 公式:发送时延=数据长度(b)/发送速率(b/s) 传播时延是电磁波在信道中传播一定距离需要花费的时间。 公式:传播时延=信道长度(m)/电磁波在信道上传播的速率(m/s) 总时延=发送时延+传播时延+处理时延+排队时延 时延带宽积=传播时延X带宽 (3)利用率 公式:D=D。/1-U (D表示网络当前时延,D。表示网络空闲时的时延,U是网络的利用率) 5、协议的基本概念及组成要素 进行网络中的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约定叫做网络协议。 (1)网络协议三要素 1.语法 2.语义 3.同步 6、协议与服务的关系 协议是控制两个对等实体进行通信的规则的集合。在协议的控制下,两个对等实体间的通信使得本层能够向上一层提供服务,而要实现本层协议,还需要使用下面一层提供服务。1、协议的实现保证了能够向上一层提供服务。本层的服务用户只能看见服务而无法看见下面的协议。下面的协议对上面的服务用户是透明的。 2、协议是“水平的”,即协议是控制两个对等实体进行通信的规则。但服务是“垂直的”,即服务是由下层通过层间接口向上层提供的。上层使用所提供的服务必须与下层交换一些命令,这些命令在OSI中称为服务原语。

计算机网络考试大纲.doc

谢谢你的阅读 谢谢你的阅读2019年《计算机网络》考试大纲 Ⅰ考试性质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插班生招生考试是由专科毕业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的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本科插班生考试应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本大纲适用于所有需要参加《计算机网络》考试的各专业考生。 Ⅱ考试内容 总体要求:《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相互渗透、密切结合而形成的一门交叉科学,是计算机专业、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课程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网络的基本工作原理、Internet网络服务的建构与应用。 第一部分概述 1. 考试内容 (1)网络发展阶段的划分; (2)计算机网络的定义与分类; (3)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及性能; (4)线路交换、存储转发交换及其特点,数据报与虚电路交换特点; 2. 考试要求 (1)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形成与发展; (2)掌握计算机网络定义、分类、组成、性能; (3)掌握数据交换技术。 第二部分网络体系结构与网络协议 1. 考试内容 (1)什么是网络协议,协议的三要素是什么; (2)网络体系结构为什么要分层,什么是接口,网络体系机构的定义; (3)OSI参考模型的分层及其各层的主要功能; (4)什么是面向连接的服务和无连接的服务; (5)TCP/IP模型的分层及其各层的主要功能,TCP/IP体系结构的主要协议。 2. 考试要求 (1)掌握网络协议、层次、接口等概念; (2)掌握OSI、TCP/IP体系结构及其各层功能; (3)了解网络体系结构在网络通信中的作用。 第三部分物理层 1. 考试内容 (1)物理层的功能和提供的服务; (2)信息、数据与信号的概念;

最新 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案

清华大学研究生院 《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案 一、管理信息 课程代码:312204 制订人: 所属系部:机电与信息系批准人: 制订时间: 二、基本信息 学分:5 学时:64学时,其中理论教学:32 学时,实践教学:32 学时 课程类型:专业课 适用专业:计算机, 先修课:计算机应用基础 后修课:计算机网络应用、服务器管理 三、课程定位 “计算机网络技术”是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它的任务是介绍现行的、较成熟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为学生进一步学习“TCP/IP协议”、“网站设计与网页制作”、“网络多媒体技术”、“网络安全”等后续课程,培养自己成为网络管理员、网络工程师打下扎实的基础。 我们的高职课程理念应从学生、知识、社会三维维持适度张力入手,以学生的社会化自觉的职场需求为价值了取向,以职业素质与实践能力的动态发展为基本特征,以社会、政府、企业、学校、学生、教师等多重主体性为运行机制,以多样性、开放性、互动性为开发向度,最终实践高职教育成为营造终身教育中心的历史使命。 四、课程设计 (一)课程总体目标 1.知识目标 (1) 掌握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 (2) 掌握计算机网络性能指标; (3) 掌握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4) 掌握网络互联结构; (5) 了解网络基本应用。 2.能力目标 (1) 计算机网络的通信技术; (2) 计算机网络综合拓扑与布线; (3) 计算机网络服务器的设置与应用; (4) 计算机网络IP地址划分; (5) 网络基本应用。 3.素质目标 (1) 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2)有责任感,勤奋好学,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有团队合作精神; (3)培养学生自主、开放的学习能力。 (二)课程设计思路 《计算机网络技术》本课程的设计思路是以就业为导向。从计算机网络的实际案例出发,以岗位技能要求为中心,组成十九个教学项目;每个以项目、任务为中心的教学单元都结合实际,目的明确。教学过程的实施采用“理实一体”的模式。理论知识遵循“够用为度”的原则,将考证和职业能力所必需的理论知识点有机地融入各教学单元中。边讲边学、边学边做,做中学、学中做,使学生提高了学习兴趣,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加强了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本课程的教学设计思想: 1.以网络工程师岗位设置课程内容 2.以职业能力为依据,组织课程内容 3.以实际项目为载体,设计学习情境 4.采用“多元化”能力评测代替传统的期末考试 5.通过丰富的教学资源,保障学生开放式学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三)课程内容与教学目标 《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内容与教学目标(包括进度序号、单元标题、学时、教学类型、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6项内容),具体见进度表1。 表1 课程内容与教学目标一览表

计算机网络期末复习资料(试题与答案)

计算机网络 试题一: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 1.采用全双工通信方式,数据传输的方向性结构为( ) A.可以在两个方向上同时传输 B.只能在一个方向上传输 C.可以在两个方向上传输,但不能同时进行 D.以上均不对 2.采用异步传输方式,设数据位为7位,1位校验位,1位停止位,则其通信效率为( ) A. 30% B. 70% C. 80% D. 20% 3.T1载波的数据传输率为( ) A. 1Mbps B. 10Mbps C. 2.048Mbps D. 1.544Mbps 4.采用相位幅度调制PAM技术,可以提高数据传输速率,例如采用8种相位,每种相位取2种幅度值,可使一个码元表示的二进制数的位数为( ) A. 2位 B. 8位 C. 16位 D. 4位 5.若网络形状是由站点和连接站点的链路组成的一个闭合环,则称这种拓扑结构为( ) A.星形拓扑 B.总线拓扑 C.环形拓扑 D.树形拓扑 6.采用海明码纠正一位差错,若信息位为4位,则冗余位至少应为( ) A. 2位 B. 3位 C. 5位 D. 4位 7.在RS-232C接口信号中,数据终端就绪(DTR)信号的连接方向为( ) A. DTE→DCE B. DCE→DTE C. DCE→DCE D. DTE→DTE 8.RS—232C的机械特性规定使用的连接器类型为( ) A. DB—15连接器 B.DB—25连接器 C. DB—20连接器 D. RJ—45连接器 9.采用AT命令集对MODEM进行编程设置,现要让MODEM完成“用音频先拨外线(拨0),然后停顿2秒再拨62753321”的操作,则应向MODEM发出的AT命令为( ) A. ATDP0,62753321 B. ATDT,62753321 C. ATDT0,62753321 D. ATDT0262753321 10.RS—232C的电气特性规定逻辑“1”的电平围分别为( ) A. +5V至+15V B. -5V至-15V C. 0V至+5V D. 0V至-5V 11.若BSC帧的数据段中出现字符串“A DLE STX”,则字符填充后的输出为( ) A. A DLE STX STX B. A A DLE STX C. A DLE DLE STX D. A DLE DLE DLE STX 12.若HDLC帧的数据段中出现比特串“”,则比特填充后的输出为( ) A. 1 B. 1 C. 1 D. 0 13.对于无序接收的滑动窗口协议,若序号位数为n,则发送窗口最大尺寸为( ) A. 2n-1 B. 2n C. 2n-1 D. 2n-1 14.以下各项中,不是数据报操作特点的是( ) A.每个分组自身携带有足够的信息,它的传送是被单独处理的

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教案

《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课程教案 主讲人:郑兵 一、课题:计算机网络的定义与分类 二、课时分配:2学时 三、教学目的:(0.5min) 通过学习,学生应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定义与计算机网络按照不同标准进行分类。 四、教学重点(0.5min) 重点:计算机网络按照拓扑结构的分类 五、授课类型:理论课 六、教学手段、教具:多媒、课件、网络拓朴图。 七、教学方法: 激趣法,对比法,协作法,启发思维法,逻辑推导法 八、教学过程 1、导入课题:(5min) 计算机网络是由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相互结合的产物,那么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又是什么呢?计算机网络又是怎么样划分的呢。 2、讲授新课(45min) 一、计算机网络的定义 (1)什么是计算机网络(5min) 凡是将地理位置不同的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系统通过通信设备与通信线路连接起来,在网络软件支持下进行数据通信、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的系统称为计算机网络。 (2)对计算机网络定义的进一步了解(5min)

在上面的定义中讲到了几个重点,同时也得出计算机网络的两个重要的功能。 a.独立的计算机 b.网络中至少要有两台计算机 c.要有通信设备与线路 d.必须有网络软件 功能:资源共享与数据通信 (3)通信子网与资源子网。(5min) 上面讲到,计算机网络的功能是资源共享与数据通信,那按照这个功能我们计算机网络分为两个子网 a.通信子网 b.资源子网 二、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计算机网络通常的分类方法是按网络的拓扑结构和按地理位置进行划分。 (1)按网络的拓扑结构分类。(10min) 何为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引用拓扑学中研究与大小、形状无关的点和线特性的方法,把网络单元定义为节点,两节点之间的线路定义为链路,网络节点和链路的几何位置就是网络的拓扑结构。 网络的拓扑结构主要有:总线型、环型、星型网状型和树型结构 1.1总线型拓扑结构

高职单招计算机类考试大纲

福建省高职单招计算机类考试大纲 一、考试要求 学生应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及工作原理;掌握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及基本应用技术;掌握Visual Basic的基本概念及Visual Basic 程序设计基本方法。 二、考试内容 (一)计算机基础知识 1.计算机的发展及应用 (1)了解计算机系统软硬件发展、特点和功能; (2)了解计算机的应用领域,包括多媒体计算机、计算机网络等; (3)理解存储单位(位、字节、字、KB、MB、GB)的基本概念;了解计算 机系统的主要技术指标; (4)了解计算机软件的基本概念及分类; (5)了解计算机语言; (6)了解计算机病毒的概念及特征,了解防治病毒的基本方法。 2.计算机中数的表示法和进制转换 (1)了解二进制、八进制、十六进制的基本概念; (2)掌握十进制整数、二进制整数、十六进制整数的相互转换; (3)理解整数的原码、反码及补码的表示法; 3.信息编码 (1)了解ASCII码的基本概念;

(2)能掌握ASCII码表的基本规律并能完成常用字符的ASCII码转换及比 较大小; (3)了解汉字的输入码、机内码、国标码、字形码的概念; 4.多媒体知识 (1)了解声音、图形图像、视频等多媒体基本知识; (2)了解常用多媒体设备性能特征; (3)了解常用多媒体文件格式类型; 5.文件管理基础知识 (1)了解文件、文件夹、目录结构基本概念; (2)掌握文件管理操作方法; 6.数据库基础知识 (1)理解数据库应用的基本概念; (2)了解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和特征; (3)掌握数据库各主要数据类型的含义,掌握常用运算符的功能及使用方 法; (4)理解数据库语言(SQL)的增删改查语句; (二)计算机组成原理 1.理解计算机的系统组成; 2.理解计算机工作原理; 3.了解计算机的分类和典型微型机的基本配置及各部件的功能; 4.了解CPU的主要性能指标; 5.了解计算机指令及指令格式; 6.理解常用存储设备(U盘、硬盘、光盘)的特征、组成、主要性能指标

计算机网络设备教案

网络连接设备导学案 教学目标 1、理解网卡的作用; 2、理解中继器、集线器、路由器、网关、网桥和交换机的作用; 3、理解调制解调器、ADSL的作用。 重点难点 1、 知识精讲 网络设备按照其主要用途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接入设备,用于计算机与计算机网络进行连接的设备,常见的有网络接口卡、调制解调器等,第二类是网络互联设备,用于实现网络之间的互联,主要设备有中继器、路由器、交换机、集线器等,第三类是网络服务设备,用于提供远程网络服务的设备,如拨号访问服务器、网络打印机等。 一、网络互连的目的 网络互连的目的是使不同计算机或网络上的用户能彼此通信,从而实现更大范围的资源共享。其主要内容是网络扩展,而网络扩展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将独立的计算机系统连成网络或接入某个外部网络以共享彼此的资源或获得某种服务?扩展网络覆盖范围 ?形成更大的网络 ?提高网络的性能 二、网络接入设备 1.网卡 计算机与网络相连的接口电路称为网卡,又称为网络适配器(Network Interfaces Card,简称“NIC”),它主要起着对网络发送数据、控制数据、接受并转换数据的功能。网卡具备两个技术:一是网卡驱动程序;二是I/O技术。网卡驱动程序的作用是使网卡与网络操作系统兼容,以实现网络通信。一般它安装在网络计算机或服务器的扩展槽中,是LAN的接入设备,充当计算机和网络之间的物理接口。 ①功能 ?并行数据与串行数据的转换 ?数据包的装配拆装 ?网络的存取控制 ?数据传输前、后的缓存 ?网络信号的产生等。 计算机中常用的每一个以太网卡都有一个全球惟一的网卡地址,它是一个长度为48位的二进制数,它为计算机提供了一个有效的物理地址。 ②分类: 根据带宽(传输速率)分:10M、100M、10/100M自适应和千兆位网卡。 根据总线接口类型分:ISA、EISA、PCI、PCI-X、PCMCIA及USB总线网卡。 根据用途分:工作站网卡、服务器网卡、笔记本网卡。 根据网络体系结构分:A TM网卡、令环牌网卡、以太网卡。

计算机网络基础教案-参考模板

《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案 必修课、限选课□、公选□、其它□ 理论课、讨论课□、实验课□、习题课□、其它□ 教学过程 一、复习或导入 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科学技术的主要研究和发展方向之一,目前在社会上已广泛应用,本章向大家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知识,使同学深化计算机基础知识,提高计算机的应用技能,以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本章的操作在全国一级中占10分,而高校一级中占20分,主要考使用Outlook2000收发电子邮件题目难度不大,望大家在认真做好相关实验,争取在考试中拿到满分。 二、讲授新课(教学环节设计、具体实施步骤) 1.计算机网络的发展 计算机网络发展的阶段划分 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的半自动地面防空系统(Semi-Automatic

Ground Environment,SAGE)开始了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相结合的尝试,在SAGE系统中把远程距离的雷达和其他测控设备的信息经由线路汇集至一台IBM 计算机上进行集中处理与控制。世界上公认的、最成功的第一个远程计算机网络是在1969年,由美国高级研究计划署(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ARPA)组织研制成功的。该网络称为ARPANET,它就是现在Internet的前身。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蓬勃发展,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大致可划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诞生阶段 20世纪60年代中期之前的第一代计算机网络是以单个计算机为中心的远程联机系统。典型应用是由一台计算机和全美范围内2 000多个终端组成的飞机定票系统。终端是一台计算机的外部设备包括显示器和键盘,无CPU和内存。如图 1 随着远程终端的增多,在主机前增加了前端机(FEP)。当时,人们把计算机网络定义为“以传输信息为目的而连接起来,实现远程信息处理或进一步达到资源共享的系统”,但这样的通信系统已具备了网络的雏形。 第二阶段:形成阶段 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的第二代计算机网络(见图2)是以多个主机通过通信线路互联起来,为用户提供服务,兴起于60年代后期,典型代表是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协助开发的ARPANET。主机之间不是直接用线路相连,而是由接口报文处理机(IMP)转接后互联的。IMP和它们之间互联的通信线路一起负责主机间的通信任务,构成了通信子网。通信子网互联的主机负责运行程序,提供资源共享,组成了资源子网。这个时期,网络概念为“以能够相互共享资源为目的互联起来的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之集合体”,形成了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 图1 图 2

《计算机网络》期末考试复习题

Most important!!《计算机网络》期末考试复习题 选择题 1.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的开放系统互连基本参考模型共有( D ) A.3层 B.4层 C.5层 D.7层 2.模拟数据也可以用数字信号来表示。对于声音数据来说,完成将模拟数据转换为数字信号的设施为( A ) A.CODEC中的编码器 B.CODEC中的解码器 C.MODEM中的调制器 D.MODEM中的解调器 3.TCP/IP的互连层含有四个重要的协议,分别为( C ) A.IP,ICMP,ARP,UDP B.TCP,ICMP,UDP,ARP C.IP,ICMP,ARP,RARP D.UDP,IP,ICMP,RARP 4.传输过程由主站启动,从站只有收到主站某个命令帧后才能作为响应向主站传输信息,这种HDLC操作方式称为( D ) A.扩展异步响应方式EARM B.异步响应方式ARM C.异步平衡方式ABM D.正常响应方式NRM 5.在阻塞控制方法中,直接对通信子网中分组的数量进行严格、精确的限制,以防止阻塞现象发生的方法为( C ) A.分组丢弃法 B.缓冲区预分配法 C.定额控制法 D.存储转发法 6. 下列哪种说法是错误的( D )??? A、利用多个以太网交换机组成的局域网不能出现环。 B、以太网交换机中端口的速率可能不同。 C、在交换式以太网中可以划分VLAN。 D、以太网交换机可以对通过的信息负载进行过滤。

7.路由器中的路由表,应该包含到达( C )。 A、所有主机的完整路由信息。 B、所有主机的下一跳路由信息。 C、目的网络的下一跳路由信息。 D、目的网络的完整路由信息。 8.IPv6地址的编址长度是( B )字节。 A、32 B、16 C、8 D、4 9.网络体系结构中数据链路层的数据处理单元是( B )。 A、比特序列 B、帧 C、分组 D、报文 10.二层交换机中的端口/MAC地址映射表是( D )。 A、由交换机的生产厂商建立的。 B、由网络用户利用特殊的命令建立的。 C、由网络管理员建立的。 D、交换机在数据转发过程中通过学习动态建立的。 11、若某主机的IP地址及网络前缀为192.168.5.121/29,则该主机所在子网的子网地址为( A )。 A、192.168.5.120 B、192.168.5.121 C、192.168.5.12 D、192.168.5.32 12.标准的URL由( A )、主机名、路径及文件名组成。 A、协议类型 B、客户名 C、进程名 D、浏览器名 13.物理层的主要功能是实现( C )的透明传输。 A、数据帧 B、IP分组 C、比特流 D、数据报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