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质控制基本知识(及QC-QA)

品质控制基本知识(及QC-QA)
品质控制基本知识(及QC-QA)

1.摘:

某人曾经对营销管理所做的精彩阐述--即5W1H(what、why、where、when、who、how)的问题,具体说开来,5W1H中的每一个单词都有着丰富的内涵:

what--为了拓展业务,应该做哪些事情?我们对客户的现状了解有多少?未来的业务发展趋势是什么样子的?我们可以在哪些方面帮助客户?………

why--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不那样做?有更好的实现途径吗?………

where--去哪里?核心客户在哪里?……….

when--什么时间?最佳的拜访时间在什么时候?这个阶段应该重点探讨什么问题?………. who--拜访谁?从那里能获得那些重要的信息?决策者和参与决策者体系是什么样的?彼此的了解和信任够不够?……….

how--怎么做?……….

项目管理做好5W1H就已经很不错了

2.每年对产品和体系进行两次左右的评审,然后针对审核的问题制定改进计划

3.質量計划有許多種:比如針對產品質量控制的QC工程圖,還有針對階段性影響品質的因素進行研究分析而作出的改進計划等.

4. 當然在作質量控制計划前首先要知道需要改善的課題是什么?需要哪些資源支持,需要哪些部門的人配合執行?是否可以得到高層的批准及支持.

找出存在的問題后列出改善的方案(方案的可行性要作重點評估)與步驟.當然只是可以改善產品質量或者是改善系統的策划活動都可以謂之為“質量控制計划”,多用點心哦,很多時候計划僅僅是推行改善與進步的基礎.

5.其实你说的只对了一半,这只是质量改进计划的目标,而这些目标靠什么实现?这才是重点,就是你的质量改进措施!因为目标谁都可以定,定多少都行,关键看你能不能实现,怎么实现,而这需要现实条件支持!本人认为针对产品如何提升保证产品质量的过程控制,包括材料进货过程加工和后序检验等等,这是质量改进计划的重点!!!!!!当然,通过改进产品设计也可以!

6.质量改进计划由何而来

《质量改进计划》,是根据什么而来的呢?如果我设定的《质量目标》在预计的时间内没有达到,那么根据《质量考核记录》的结果,我是不是就要做一个《质量改进计划》呢?在前面大家的回复中表嗒的内容好像《质量改进计划》可以有很多的方向?

什么是QC? QA和QC有什么区别?

QC即英文QUALITY CONTROL的簡稱,中文意義是品質控制,其在ISO8402:1994的定義是“爲達到品質要求所採取的作業技術和活動”。有些推行ISO9000的組織會設置這樣一個部門

或崗位,負責ISO9000標準所要求的有關品質控制的職能,擔任這類工作的人員就叫做QC人員,相當於一般企業中的産品檢驗員,包括進貨檢驗員(IQC)、制程檢驗員(IPQC)和最終檢驗員(FQC)

品质政策

由持续不断的改善过程,建立全面品质管理与品质第一的企业文化,提供客户满意的产品与服务,成为世界级的公司。

内在品质

每一个阶段的研发与制造过程对最终产品的品质与可靠性,都会产生必然影响,因此从一开始就专注于将品质与可靠性建构在产品内。对品质的承诺是永续成功的基础,因此每一位员工都将参与品质与可靠性的保证行动视为工作本分。每一种机能与每一位个体对“无缺点”作业,负其责任。

QC七大手法

品质管制的七个统计工具是针对数据资料的整理做成图形的管理方法。通过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找出问题的真正原因,为有关纠正措施及持续改进提供有力的依据。层别图;鱼骨图;直方图;柏拉图;查检表;散步图;管制图;系统图法; 矩阵图法; 关连图法; KJ法; PDPC法; 箭头图法; 矩阵数据解析法; 案例分析。

质量控制:主要着眼于过程过程控制,辅助以检测。

质量保证:主要以质量管理体系为形式,出货抽检也是其中一种形式。

QA=Quality Assurance, QC=Quality Control

QA偏重于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维护,客户和认证机构质量体系审核工作,质量培训工作等;QC主要集中在质量检验和控制方面。

QA的工作涉及公司的全局,各个相关职能,覆盖面比较宽广,而QC主要集中在产品质量检查方面,只是质量工作的其中一个方面。

还有一个形象的说明

假如这里有一部汽车。测量系统在表盘的指示器上提供出所有的数据,它们告知你眼下发生的情况,所以能够测算出速度、油箱用量、温度、已行走里程以及其它许多实际发生的事情。这就是质量控制(QC)。

另外还有一些相关机器的程序和事实的资料,如用户手册、维修指南、有益于汽车寿命的信息及用来拨打汽车急救电话的信息资料。所有这些的焦点都是为了解决问题。这就是质量保证(QA)。

(也不一定.Q.C 的重点是在对成品的检验,测试确保其符合要求.成品Q.A 则是重点放在产品成型和完成前的和生产过程中.)

(有的公司也可以把Q.C/Q.A 统成为Q.C. 而更多的称为QSSM.)

(QC是指检验员对产品质量检验,以确保产品的质量; QA主QC的区别是: QC是质量控制,而QA是质量保证.)

QA的工作内容

国际标准、国家标准都是通用的,软件组织是具体的、鲜活的。不同组织中QA的工作职责和内容会有共同性,也会有特异性,可以分层次考虑QA的工作内容和特点:1.过程遵从性:

保证过程遵从性是QA的根本职责,即保证项目组按组织规定的过程运行。通常各类组织,不仅是软件组织中的QA都致力于保证过程遵从性,以证实能以稳定的质量提供产品和服务,得到具备满足质量要求能力的信任。2.计划符合性

:保证项目的计划符合性首先是项目经理的责任,不是QA的根本职责。有些组织中QA不必认真关注计划符合性;但是,项目的规模、工作量、进度、缺陷等方面的计划符合性是高层管理者的关注重点,QA作为高层管理者的耳目有必要跟踪和报告计划符合性。在许多软件组织中跟踪和报告计划符合性是QA的常规工作内容。3.工件正确性:

工作产品(Work Product)简称工件,指项目运行中产生的各种文档、代码、程序等。在多数软件组织中,QA通常不直接跟踪和报告工件正确性。其根本原因是这样做将会导致QA在项目工作中陷得太深,不利于保持QA的独立性和客观性。其他原因还包括QA的能力、时间资源都可能不足以支持其去跟踪和报告工件正确性。

品质控制基本知识

一.品质控制的演变

1.操作者控制阶段:产品质量的优劣由操作者一个人负责控制。

2.班组长控制阶段:由班组长负责整个班组的产品质量控制。

3.检验员控制阶段:设置专职品质检验员,专门负责产品质量控制。

4.统计控制阶段:采用统计方法控制产品质量,是品质控制技术的重大突破,开创了品质控制的全新局面。

5.全面质量管理(TQC):全过程的品质控制。

6.全员品质管理(CWQC):全员品管,全员参与。

二,品质检验方法

1、全数检验:将送检批的产品或物料全部加以检验而不遗漏的检验方法。

适用于以下情形:

①批量较小,检验简单且费用较低;

②产品必须是合格;

③产品中如有少量的不合格,可能导致该产品产生致命性影响。

2、抽样检验:从一批产品的所有个体中抽取部分个体进行检验,并根据样本的检验结果来判断整批产品是否合格的活动,是一种典型的统计推断工作。

①适用于以下情形:a. 对产品性能检验需进行破坏性试验;

b. 批量太大,无法进行全数检验;

c. 需较长的检验时间和较高的检验费用;

d. 允许有一定程度的不良品存在。

②抽样检验中的有关术语:

a.检验批:同样产品集中在一起作为抽验对象;一般来说,一个生产批即为一个检验批。可以将一个生产批分成若干检验批,但一个检验批不能包含多个生产批,也不能随意组合检验批。

b.批量:批中所含单位数量;

c.抽样数:从批中抽取的产品数量;

d.不合格判定数(Re):Refuse的缩写即拒收;

e.合格判定数(Ac):Accept的缩写即接收;

f.合格质量水平(AQL):Acceptable Quality Level的缩写。通俗地讲即是可接收的不合格品率。

3、抽样方案的确定:我厂采用的抽样方案是根据国家标准GB2828《逐批检验计数抽样程

序及抽样表》来设计的。具体应用步骤如下:

①确定产品的质量判定标准:

②选择检查水平:一般检查水平分Ⅰ、Ⅱ、Ⅲ;特殊检查水平分S-1、S-2、S-3、S-4,一般情况下,采用一般水平Ⅱ。

③选择合格质量水平(AQL):AQL是选择抽样方案的主要依据,应由生产方和使用方共同商定。

④确定样本量字码,即抽样数。

⑤选择抽样方案类型:如一次正常抽样方案,加严抽样方案,还是多次抽样方案。

⑥查表确定合格判定数(AC)和不合格判定数(Re)。

三、检验作业控制

1、进料(货)检验(IQC):是工厂制止不合格物料进入生产环节的首要控制点。(Incoming Quality Control)

①进料检验项目及方法:

a 外观:一般用目视、手感、对比样品进行验证;

b尺寸:一般用卡尺、千分尺等量具验证;

c特性:如物理的、化学的、机械的特性,一般用检测仪器和特定方法来验证。

②进料检验方法:a 全检, b抽检

③检验结果的处理:a 接收; b拒收(即退货); c 让步接收; d全检(挑出不合格品退货)

e 返工后重检

④依据的标准:《原材料、外购件技术标准》、《进货检验和试验控制程序》、《理化检验规程》等等。

2、生产过程检验(IPQC):一般是指对物料入仓后到成品入库前各阶段的生产活动的品质控制,即Inprocess Quality Control。而相对于该阶段的品质检验,则称为FQC(Final Quality Control)。

①过程检验的方式主要有:

a. 首件自检、互检、专检相结合;

b. 过程控制与抽检、巡检相结合;

c. 多道工序集中检验;

d. 逐道工序进行检验;

e. 产品完成后检验;

f. 抽样与全检相结合;

②过程品质控制(IPQC):是对生产过程做巡回检验。

a. 首件检验;

b. 材料核对;

c. 巡检:保证合适的巡检时间和频率,严格按检验标准或作业指导书检验。包括对产品质量、工艺规程、机器运行参数、物料摆放、标识、环境等的检验; d检验记录,应如实填写。

③过程产品品质检验(FQC):是针对产品完工后的品质验证以确定该批产品可否流入下道工序,属定点

检验或验收检验。a. 检验项目:外观、尺寸、理化特性等;b. 检验方式:一般采用抽样检验;c.不合格处理;d.记录;

④依据的标准:《作业指导书》、《工序检验标准》、《过程检验和试验程序》等等。

3、最终检验控制:即成品出货检验。(Outgoing Q.C)

4、品质异常的反馈及处理:

①自己可判定的,直接通知操作工或车间立即处理;

②自己不能判定的,则持不良样板交主管确认,再通知纠正或处理;

③应如实将异常情况进行记录;

④对纠正或改善措施进行确认,并追踪处理效果;

⑤对半成品、成品的检验应作好明确的状态标识,并监督相关部门进行隔离存放。

5、质量记录:为已完成的品质作业活动和结果提供客观的证据。

必须做到:准确、及时、字迹清晰、完整并加盖检验印章或签名。

还要做到:及时整理和归档、并贮存在适宜的环境中。

六、如何开展QC小组活动

1 QC小组的组建

①QC小组的定义:QC小组(Quality Control的缩写)即质量管理小组。是指在生产现场或工作岗位上的职工自愿组织起来,运用质量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开展群众性的质量管理活动的小组,解决工作场所存在的问题,以达到质量改善的目的。QC小组是质量管理的一种有效的组织形式。

②QC小组活动的作用:A. 有利于开发智力资源,提高人的素质;B. 预防质量问题,并不断地进行改进;

C. 有利于改善人际关系,强化团队意识和质量意识,从而提高团队的工作效率。

③组建QC小组的原则:A. 自愿参加,自愿结合是组建QC小组的基本原则; B. 由上而下,上下结合是组建QC小组的基础;C. 领导、技术人员和工人三结合是组建QC小组的好形式;D. 事实求是,结合实际。

④QC小组的人数:QC小组人员不宜过多,一般3-10人为宜。

⑤QC小组组长的职责:A. 组织小组成员制订活动计划,进行工作分工,并带头按计划开展活动;B. 负责联络协调工作,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小组活动情况,争取支持和帮助;

C.抓好质量教育,组织小组成员学习有关业务知识,不断提高小组成员的质量意识和业务水平;

D. 团结小组成员,充分发扬民主,为小组成员创造宽松的环境,增强小组的凝聚力;

E.经常组织召开小组会议,研究解决各种问题,做好小组活动记录,并负责整理成果和发表。

2 QC小组活动步骤

①活动课题的选择:选题范围:提高改善产品质量的课题;降低损耗的课题;优化环境的课题;改善管理的课题;提高职工素质的课题。

对选题的要求:坚持实事求是,先易后难;提倡大小课题相结合,以小课题为主;选题要具体明确;选题应选周期短,见效快的课题,一个课题一般应在3—6个月完成,最多不超过一年时间。

②现状的调查:通过调查表或其他形式,运用数据说话的方式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并确定解决问题的主攻方向,为设定目标提供依据。

③设定目标:制定的目标应是经过大家的努力可以达到的。

④原因分析:运用恰当的工具,把现状调查的主要问题按人、机、料、法、环、测等六大因素,采用调查表、

因果图、排列图等恰当的工具进行分析,从中找出造成质量问题的具体原因,并确定主要原因。注意:在原因分析时,应召开小组会议,运用头脑风暴法,发挥团队的智慧,尽可能将原因一一找出。

⑤制定对策:一般以对策表的形式列出具体项目,在制定对策表时,应采用5W1H法,多问几个为什么。因此对

策表应包括:为什么要制定对策(Why),达到什么目标(What),在哪里执行(WHere),谁去执行(Who),什么时间完成(When)和如何执行(How)等。

⑥实施对策:按制定的对策或计划执行。

⑦效果检查验证。

⑧巩固措施:根据检查的结果进行总结,并纳入有关的标准、作业指导书、制度和规定之中,以巩固已取得的成绩,同时防止类似问题再发生

个人空间发短消息加为好友3# 大中小发表于2008-6-25 10:36 只看该作者

总经理说:“不会作假就搞不了质量体系”

品质知识大盘点(5W3H/8D&5C/7M1E/QC 7 tools/10S&五常法/TS 五大手册/SPC 八大判定准则/IE 7大手法)

1、5W3H思維模式

(1)Why:为何----为什么要做?为什么要如此做(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做这项工作的原因或理由)

(2)What:何事----什么事?做什么?准备什么?(即明确工作的内容和要达成的目标)

(3)Where:何处----在何处着手进行最好?在哪里做?(工作发生的地点)

(4)When:何时----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完成?什么时候检查?(时间)

(5)Who:何人----谁去做?(由谁来承担、执行?)谁负责?谁来完成?(参加人、负责人)?

(6)How:如何----如何做?如何提高效率?如何实施?方法怎样?(用什么方法进行)

(7)How much何价----成本如何?达到怎样的效果(做到什么程度)?数量如果?质量水平如何?费用产出如何?

概括:即为什么?是什么?何处?何时?由谁做?怎样做?成本多少?结果会怎样?也就是:要明确工作/任务的原因、内容、空间位置、时间、执行对象、方法、成本.再加上工作结果(how do you feel):工作结果预测,就成为5W3H:

(一)8D报告:

1:成立改善小组2:问题描述, 3:暂时围堵行动4:根本原因

5:制订永久对策6:实施/确认7:防止再发生8:结案并祝贺

(二)5C报告:5C报告是DELL为质量问题解决而提出来的,即五个C打头的英文字母

的缩写:描述;围堵措施;原因;纠正措施;验证检查。相比于8D报告简单了些,但是基本思想相同

为了书写更优良的5C报告,需要遵守“5C”准则:

(准确):每个组成部分的描述准确,不会引起误解;

(清晰):每个组成部分的描述清晰,易于理解;

(简洁):只包含必不可少的信息,不包括任何多余的内容;

(完整):包含复现该缺陷的完整步骤和其他本质信息;

(一致):按照一致的格式书写全部缺陷报告。

QC 旧七大手法?

①。鱼骨图(又叫鱼刺图、树枝图、特性要因图、因果图、石川图)(Characteristic Diagram):鱼骨追原因)。(寻找因果关系)

②。层别法Stratification:层别作解析。(按层分类,分别统计分析)

③。柏拉图(排列图)Pareto Diagram:柏拉抓重点。(找出“重要的少数”)

④。查检表(检查表、查核表)Check List:查检集数据。(调查记录数据用以分析)

⑤。散布图Scatter Diagram:散布看相关。(找出两者的关系)

⑥。直方图<层别法(分层图)>Histogram:直方显分布。(了解数据分布与制程能力)

⑦。管制图(控制图)Control Chart:管制找异常。(了解制程变异):

QC 新七大手法

①关系图法(关联图法);

②KJ法(亲和图法、卡片法);

③系统图法(树图法);

④矩阵图法;

⑤矩阵数据分析法;

⑥PDPC法(Process Decision program chart 过程决策程序图法)或重大事故预测图法;

⑦网络图法(又称网络计划技术法或矢线图也叫关键路线法)

五大核心手册

①、FMEA(潜在失效模式及后果分析)(Potential failure mode and effects Analysis)

②、MSA(量测系统分析);

③、SPC(统计制程管制)(Statistical Process Control);

④、APQP(产品质量先期策划和控制计划)(Advanced Product Quality Planning (APQP) and Control Plan);

⑤、PPAP(生产件批准程序)(Production Part Approval Process)五大手册中最重要的是

10S/五常法

(一)、由5S续出来的10S

1S:整理(SEIRI N) 2S:整顿(SEITON) 3S:清扫(SEIS0) 4S:清洁(SEIKETSI)

5S:素养(SHITSIJKE) 6S:安全(SAFETY) 7S:节约(SA VING)/速度(speed) 8S:服务(SERVlCE)

9S:满意(SATISFICATl0N) 10S:坚持

(二)五常法

五常法是用来维持质量环境的一种技术,西方国家称5S。香港人称为五常法,由于语文需要,故翻译了五个英文字,即Structurise, Systematise, Sanitise, Standardise, Self-discipline。在香港推行五常法,自然需要五个中文配合。也是我们平时所说:整理、整顿、清扫、清洁、修养。

8、SPC八大判异准则/三大判稳原则

控制图八大判异准则提练(这是我自己总结的,在本论坛别处有发贴):

①、2/3A(连续3点中有2点在中心线同一侧的B区外<即A区内>)

②、4/5C(连续5点中有4点在中心线同一侧的C区以外)

③、6连串(连续6点递增或递减,即连成一串)

④、8缺C(连续8点在中心线两侧,但没有一点在C区中)

⑤、9单侧(连续9点落在中心线同一侧)

⑥、14交替(连续14点相邻点上下交替)

⑦、15全C(连续15点在C区中心线上下,即全部在C区内)

⑧、1界外(1点落在A区以外)

解说:

AC连串串(连增或连减)分别对应A、C、连串串;即2/3A;4/5C;6连串。缺C全C交替转分别对应缺C、全C、交替转;即8缺C;15全C;14上下交替。单侧,一点在外点在同一侧;一点出A区外。

口决:

AC连串串缺C全C交替转9单侧,一点在外。

(二)、控制图的判稳原则:

1.连续25点在控制线内;)

2.连续35点最多有一点出界;

3.连续100点最多有两点出界

满足上面任意一点都可以判定为稳态。

9、ISO知识大总结

ISO9000有几个主要的特性,概括起来就是“1个精髓和1个中心、2个基本点;3种特性、4个凡事和4大产品、5大模块、6个文件、8项原则”,我把它再简化为

①、一个精髓:说、写、做一致;

②、一个中心:以顾客为中心

③、两个基本点:顾客满意和持续改进;

④、三个特性:适宜性、充分性、有效性。

⑤、四个凡事: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章可循、

凡事有据可查、凡事有人监督。

⑥、四大产品:服务、软件、硬件、流程性材料。

⑦、五大模块:(1个总过程,4个大过程):

质量管理体系;管理职责;资源管理;产品实现;测量、分析和改进

⑧、六个文件:ISO9000:2000版标准明确提出的6个程序文件必须制订:

文件控制程序、质量记录管理程序、内部审核程序、不合格品控制程序、纠正措施控制程序、预防措施控制程序。

I⑨、八项原则:以顾客为中心、领导的作用、全员参与、过程方法、系统管理、持续改进、以事实为依据、与供方互利的关系。

IE 七大手法*

①、程序分析;

②、时间分析;

③、动作分析

④、流水线分析;

⑤、稼动分析;

⑥、物料分析;

⑦、环境分析

11、RoHS符合性10步曲

第一步:确定企业产品与RoHS指令的关联度。(如果确定企业生产产品属于RoHS管辖范围,则进入第二步)。

第二步:在企业内部组建全公司范围的“符合性”团队。

第三步:建立企业RoHS符合性的声明。

质量控制基本知识

质量控制基本知识 一栅栏技术 栅栏理论是德国食品专家L.Leistner提出的一套系统科学地控制食品贮藏保鲜期的理论。栅栏技术(hurdle techlogy)是指在饰品设计、加工和贮藏过程中,利用食品内部能阻止微生物生长繁殖方面,栅栏技术已经得到广泛应用。 1栅栏因子 食品防腐上最常用的栅栏因子,都是通过加工工艺或添加剂方式设置的,总计已在40个以上,这些因子均可用来保证食品微生物稳定性以及改善产品的质量。现将肉制品中几种主要的栅栏因子简介如下: 热加工(H) 高温热处理是最安全和最可靠的肉制品保藏方法之一。加热处理就是利用高温对微生物的致死作用。从肉制品保藏的角度,热加工指的是两个温度范畴:即杀菌和灭菌。 A、杀菌 杀菌是指将肉制品的中心温度加热到65-75℃的热处理操作。在此温度下,肉制品内几乎全部酶类和微生物均被灭活或杀死,但细菌的芽孢仍然存活。因此,杀菌处理应与产后的冷藏相结合,同时要避免肉制品的二次污染。 B、灭菌 灭菌是指肉制品的中心温度超过100℃的热处理操作。其目的在于杀死细菌的芽孢,以确保产品在流通温度下有较长的保质期。但经灭菌处理的肉制品中,仍存有一些耐高温的芽孢,只是量少并处于抑制状态。在偶然的情况下,经一定时间,仍有芽孢增殖导致肉制品腐败变质的可能。因此,应对灭菌之后的保存条件予以重视。灭菌的时间和温度应视肉制品的种类及其微生物的抗热性和污染程度而定。 低温保藏(t) 低温保藏环境温度是控制肉类制品腐败变质的有效措施之一。低温可以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的代谢活动,降低酶的活性和肉制品内化学反应的速度,延长肉制品的保藏期。但温度过低,会破坏一些肉制品的组织或引起其它损伤,而且耗能较多。因此在选择低温保藏温度时,应从肉制品的种类和经济两方面来考虑。 肉制品的低温保藏包括冷藏和冻藏。 冷藏(refrigeration)就是将新鲜肉品保存在其冰点以上但接近冰点的温度,通常为–1-7℃。在此温度下可最大限度地保持肉品的新鲜度,但由于部分微生物仍可以生长繁殖,因此冷藏的肉品只能短期保存。另外,由于温度对嗜温菌和嗜冷菌的延滞生长期和世代时间影响不同,故在这二类微生物的混合群体中,低温可以起很重要的选择作用,引起肉品加工和储藏中微生物群体构成改变,使嗜温菌的比例下降。例如在同样的温度下,热带加工的牛肉就较寒带加工的牛肉保质期长,这主要是因为前者污染菌多为嗜温菌而后者多为嗜冷菌。 水分活性(aw) 水分活性是肉制品中的水的蒸汽压与相同温度下纯水的蒸汽压之比。当环境中的水分活性值较低时,微生物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才能从基质中吸取水分。基质中的水分活性值降低至一定程度,微生物就不能生长。一般地,除嗜盐性细菌(其生长最低aw值为0.75)、某些球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aw值为0.86)以外,大部分细菌生长的最低aw均大于0.94且最适aw均在0.995以上;酵母菌为中性菌,最低生长aw在0.88-0.94;霉菌生长的最低aw为0.74-0.94,aw在0.64以下任何霉菌都不能生长。

品质控制基本知识(及QC-QA)知识交流

1.摘: 某人曾经对营销管理所做的精彩阐述--即5W1H(what、why、where、when、who、how)的问题,具体说开来,5W1H中的每一个单词都有着丰富的内涵: what--为了拓展业务,应该做哪些事情?我们对客户的现状了解有多少?未来的业务发展趋势是什么样子的?我们可以在哪些方面帮助客户?……… why--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不那样做?有更好的实现途径吗?……… where--去哪里?核心客户在哪里?………. when--什么时间?最佳的拜访时间在什么时候?这个阶段应该重点探讨什么问题?………. who--拜访谁?从那里能获得那些重要的信息?决策者和参与决策者体系是什么样的?彼此的了解和信任够不够?………. how--怎么做?………. 项目管理做好5W1H就已经很不错了 2.每年对产品和体系进行两次左右的评审,然后针对审核的问题制定改进计划 3.質量計划有許多種:比如針對產品質量控制的QC工程圖,還有針對階段性影響品質的因素進行研究分析而作出的改進計划等. 4. 當然在作質量控制計划前首先要知道需要改善的課題是什么?需要哪些資源支持,需要哪些部門的人配合執行?是否可以得到高層的批准及支持. 找出存在的問題后列出改善的方案(方案的可行性要作重點評估)與步驟.當然只是可以改善產品質量或者是改善系統的策划活動都可以謂之為“質量控制計划”,多用點心哦,很多時候計划僅僅是推行改善與進步的基礎. 5.其实你说的只对了一半,这只是质量改进计划的目标,而这些目标靠什么实现?这才是重点,就是你的质量改进措施!因为目标谁都可以定,定多少都行,关键看你能不能实现,怎么实现,而这需要现实条件支持!本人认为针对产品如何提升保证产品质量的过程控制,包括材料进货过程加工和后序检验等等,这是质量改进计划的重点!!!!!!当然,通过改进产品设计也可以! 6.质量改进计划由何而来 《质量改进计划》,是根据什么而来的呢?如果我设定的《质量目标》在预计的时间内没有达到,那么根据《质量考核记录》的结果,我是不是就要做一个《质量改进计划》呢?在前面大家的回复中表嗒的内容好像《质量改进计划》可以有很多的方向? 什么是QC? QA和QC有什么区别? QC即英文QUALITY CONTROL的簡稱,中文意義是品質控制,其在ISO8402:1994的定義是“爲達到品質要求所採取的作業技術和活動”。有些推行ISO9000的組織會設置這樣一個部門

质量管理体系基本知识培训讲义

质量管理体系基本知识培训讲义 质量管理体系基本知识培训讲义 第一章强制性产品认证

第一节概述 所谓3C认证,就是”中国强制认证”(英文名称为”China Compul-sory Certification”,缩写为”CCC”,简称”3C”认证)。 3C认证是中国新的安全许可制度,统一并规范了原来的”CCIB认证”和”长城认证”,符合国际贸易通行规则,是中国质量认证体制与国际接轨的重要政策之一,既能从根本上强制企业提高管理水准和产品质量,又有利于建立公平、公正的市场准入秩序。 <强制性产品认证管理规定> 12月3日发布, 5月1日起施行。从今年5月1日起(现已延期至8月1日),凡列入<第一批实施强制性产品认证的产品目录>19大类132种产品,没有经过3C 认证的,一律不准出厂或进口,更不得上市销售。 第二节 3C认证步骤 3C认证模式:型式试验+初始工厂审查+获证后监督 1 认证申请 1.1 申请单元划分 1.2 申请资料 2 型式试验 3 初始工厂审查 4 获证后监督

4.1 认证监督检查频次 4.1.1 一般情况下从获证后的12个月起,每年至少进行一次监督检查。 4.1.2 若发生下述情况之一可增加监督频次: 1) 获证产品出现严重安全、环保质量问题或用户提出安全、环保质量方面的投诉并经查实为生产厂责任时; 2) 认证机构有足够理由对获证产品与标准要求的符合性提出质疑时; 3) 足够信息表明生产厂因变更组织机构、生产条件、质量管理体系等,从而可能影响产品符合性或一致性时。 4.2 监督的内容 4.2.1 工厂质量保证能力复查 从获证起的四年内,工厂质量保证能力复查范围应覆盖附件4的全部内容。每个工厂的复查时间一般为1~2个人日。 获证后的第五年,应按附件4的规定对工厂质量保证能力进行全面审查,审查内容和审查时间与初始工厂审查相同。 4.2.2 产品一致性检查 从获证起,按本规则4.3.1.2条的规定进行现场核查。现场核查中产品安全、环保性能的检查内容一般为产品例行检查中的制动、灯光调整和排放检测项目,但发生4.5.1.2条所列情况之一时应增加相应的型式试验项目,当工厂的检测条件不具备时应封样送指定检测机构检测。

质量控制的基本知识

PDCA简介 是最早由美国质量治理专家戴明提出来的,因此又称为“戴明环”。PDCA的含义如下:P(PLAN)--打算;D(Do)--执行;C (CHECK)--检查;A(Action)--行动,对总结检查的结果进行处理,成功的经验加以确信并适当推广、标准化;失败的教训加以总结,未解决的问题放到下一个PDCA循环里。 PDCA循环作为全面质量治理体系运转的差不多方法,事实上施需要搜集大量数据资料,并综合运用各种治理技术和方法。如下图所示,一个PDCA循环一般都要经历以下4个时期(图1所示)、8个步骤。 PDCA循环有以下四个明显特点 周而复始PDCA循环的四个过程不是运行一次就完结,而是周而复始地进行。一个循环结束了,解决了一部分问题,可能还有问题没有解决,或者又出现了新的问题,再进行下一个PDCA 循环,依此类推。

PDCA循环有以下四个明显特点 大环带小环类似行星轮系,一个公司或组织的整体运行的体系与其内部各子体系的关系,是大环带小环的有机逻辑组合体。 阶梯式上升PDCA循环不是停留在一个水平上的循环,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确实是水平逐步上升的过程 PDCA循环有以下四个明显特点 统计的工具PDCA循环应用了科学的统计观念和处理方法。作为推动工作、发觉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有效工具,典型的模式被称为"四个时期"、"八个步骤"和"七种工具"。 四个时期确实是P、D、C、A; PDCA8个步骤 ①分析现状,发觉问题;②分析问题中各种阻碍因素; ③分析阻碍问题的要紧缘故;④针对要紧缘故,采取解决的措施; --什么缘故要制定那个措施? --达到什么目标? --在何处执行? --由谁负责完成? --什么时刻完成? --如何样执行? Why,what,where,who,when,how.(5W1H) PDCA8个步骤 ⑤执行,按措施打算的要求去做;⑥检查,把执行结果与要

“质量月”质量管理基础知识考题答案

凉山州烟草专卖局(公司) “质量月”质量管理基础知识考题答案 总分:100分单位(部门):姓名:得分: 一、填空题(共40小题,每题0.5分) 1.顾客是指接受_ 产品_____的__组织____或个人。 2.顾客既包括组织外部__的顾客,也包括组织内部___的顾客。 3.外部顾客包括__现实顾客____和潜在顾客。 4.顾客满意是指顾客对其__要求____已被_满足_____的程度的感受。 5.顾客满意度是顾客接受产品和服务的__实际____感受与__期望值____比较的结果。 6.顾客满意的基本特性包括主观性_层次性_____、_相对性_____和阶段性。 7.质量是指一组固有__特性____满足__要求__的程度。 8.质量特性是指产品、过程或___体系___与要求有关的固有__特性____。 9.质量职能是指为了使产品或服务具有满足__顾客____需要的质量而需要进行的全部__活动__的总和。 10.全面质量管理是指一个组织以__质量____为中心,以____全员__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 11.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思想(八项原则)分别是___以顾客为关注焦点___、领导作用、____全员参与__、过程方法、管理的系统方法、___持续改进_______、以事实为基础进行决策和与供方互利的关系。 12.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五步法包括__决策____、准备、开始、_扩展__和综合五个阶段。 13.2000版IS09000标准中提出的____质量管理八项原则______反映了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思想。 14.全面质量管理强调必须体现两个思想,_预防为主不断改进的思想和__为顾客服务____的思想。 15.过程是一组将__输入____转化为__输出____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活动。 16.我局(公司)的“十六字”质量方针是追求卓越、阳光服务、 关爱客户、和谐共进。 17.质量目标是组织在__质量方面____所追求的__目的____。 18.质量管理是指在质量方面指挥和__控制____组织的__协调____的活动。 19.质量目标展开的内容可包括:__目标分解____、对策展开、目标协商、__明确目标责任____和授权、编制展开图等五个方面。 20.质量管理体系是由__过程____构成的。 21.质量教育与培训主要包括质量__意识____教育、质量管理基础知识教育和专业技能培训。 22.标准是对__重复性____事物和概念所作的_统一_____规定。 23.标准化是指在经济、技术、科学及管理等社会实践中,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通过制定、发布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以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___效益___的活动。 24.现场质量管理是指___产品___加工和___服务___提供过程的质量管理。 25.现场质量管理是__质量管理体系____的重要组成部分。 26.现场质量管理的重要性之一是促进全员__参与__,改善__工作环境____和提高员工

品质控制基本知识

品质控制基本知识 一.品质控制的演变 1.操作者控制阶段:产品质量的优劣由操作者一个人负责控制。 2.班组长控制阶段:由班组长负责整个班组的产品质量控制。 3.检验员控制阶段:设置专职品质检验员,专门负责产品质量控制。 4.统计控制阶段:采用统计方法控制产品质量,是品质控制技术的重大突破,开创了品质控制的全新局面。 5.全面质量管理(TQC):全过程的品质控制。 6.全员品质管理(CWQC):全员品管,全员参与。 二,品质检验方法 1、全数检验:将送检批的产品或物料全部加以检验而不遗漏的检验方法。适用于以下情形: ①批量较小,检验简单且费用较低; ②产品必须是合格; ③产品中如有少量的不合格,可能导致该产品产生致命性影响。 2、抽样检验:从一批产品的所有个体中抽取部分个体进行检验,并根据样本的检验结果来判断整批产品是否合格的活动,是一种典型的统计推断工作。 ①适用于以下情形:a. 对产品性能检验需进行破坏性试验; b. 批量太大,无法进行全数检验; c. 需较长的检验时间和较高的检验费用; d. 允许有一定程度的不良品存在。 ②抽样检验中的有关术语: a.检验批:同样产品集中在一起作为抽验对象;一般来说,一个生产批即为一个检验批。可以将一个生产批分成若干检验批,但一个检验批不能包含多个生产批,也不能随意组合检验批。 b.批量:批中所含单位数量; c.抽样数:从批中抽取的产品数量; d.不合格判定数(Re):Refuse的缩写即拒收; e.合格判定数(Ac):Accept的缩写即接收; f.合格质量水平(AQL):Acceptable Quality Level的缩写。通俗地讲即是可接收的不合格品率。 3、抽样方案的确定:我厂采用的抽样方案是根据国家标准GB2828《逐批检验计数抽样程序及抽样表》来设计的。具体应用步骤如下: ①确定产品的质量判定标准: ②选择检查水平:一般检查水平分Ⅰ、Ⅱ、Ⅲ;特殊检查水平分S-1、S-2、S-3、S-4,一般情况下,采用一般水平Ⅱ。 ③选择合格质量水平(AQL):AQL是选择抽样方案的主要依据,应由生产方和使用方共同商定。 ④确定样本量字码,即抽样数。 ⑤选择抽样方案类型:如一次正常抽样方案,加严抽样方案,还是多次抽样方案。 ⑥查表确定合格判定数(AC)和不合格判定数(Re)。 三、检验作业控制

PLC可编程序控制器基础知识以及应用范围

一、PLC的发展历程 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大量的开关量顺序控制,它按照逻辑条件进行顺序动作,并按照逻辑关系进行连锁保护动作的控制,及大量离散量的数据采集。传统上,这些功能是通过气动或电气控制系统来实现的。1968年美国GM(通用汽车)公司提出取代继电气控制装置的要求,第二年,美国数字公司研制出了基于集成电路和电子技术的控制装置,首次采用程序化的手段应用于电气控制,这就是第一代可编程序控制器,称Programmable Controller(PC)。 可编程序控制器定名为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PLC),常将PLC简称PC。 PLC的定义有许多种。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对PLC的定义是:可编程控制器是一种数字运算操作的电子系统,专为在工业环境下应用而设计。它采用可编程序的存贮器,用来在其内部存贮执行逻辑运算、顺序控制、定时、计数和算术运算等操作的指令,并通过数字的、模拟的输入和输出,控制各种类型的机械或生产过程。可编程序控制器及其有关设备,都应按易于与工业控制系统形成一个整体,易于扩充其功能的原则设计。联为智能教育PLC工程师也非常认可上述的观点。 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是PLC发展最快的时期,年增长率一直保持为30~40%。在这时期,PLC 在处理模拟量能力、数字运算能力、人机接口能力和网络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PLC逐渐进入过程控制领域,在某些应用上取代了在过程控制领域处于统治地位的DCS系统。 PLC具有通用性强、使用方便、适应面广、可靠性高、抗干扰能力强、编程简单等特点。 二、PLC的构成 从结构上分,PLC分为固定式和组合式(模块式)两种。固定式PLC包括CPU板、I/O板、显示面板、内存块、电源等,这些元素组合成一个不可拆卸的整体。模块式PLC包括CPU模块、I/O模块、内存、电源模块、底板或机架,这些模块可以按照一定规则组合配置。 三、CPU的构成 CPU是PLC的核心,起神经中枢的作用,每套PLC至少有一个CPU,它按PLC的系统程序赋予的功能接收并存贮用户程序和数据,用扫描的方式采集由现场输入装置送来的状态或数据,并存入规定的寄存器

品质管理基础知识试卷及答案

品质管理基础知识试卷及 答案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

品质管理基础知识试卷及答案 一、判断题 1.质量是指产品或服务满足顾客需求的程度。 ( × ) 2.从质量和企业关系方面看,提高质量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保证。 ( √ ) 3.顾客满意是指顾客对其要求已被满足的程度的感受。 ( √ ) 4.质量检验阶段是一种事后把关型的质量管理,因此不是一种积极的质量管理方式。( √ ) 5.朱兰的质量管理三部曲是一个由质量策划、质量控制和质量改进三个互相联系的阶段所构成的一个逻辑的过程。 ( √ ) 6.全面质量管理强调“始于识别顾客的需要,终于满足顾客的需要",顾客就是指外部的最终的顾客。 ( × ) 7.质量策划明确了质量管理所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实现这些目标的途径,是质量管理的前提和基础。 ( √ ) 8.质量改进意味着质量水准的飞跃,标志着质量活动是以一种螺旋式上升的方式不断提高。( √ ) 9.质量管理体系是为实现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而建立的管理工作系统。 ( √ ) 10.因果图用于寻找质量改进应针对的主要问题。 ( × ) 11.头脑风暴的过程强调自由平等,不必尊重领导的意见。 ( √ ) 12.排列图是按重要性排序显示各个原因变量的作用,从而识别改进机会的一种工具。( √ ) 13.排列图是分析质量数据分布状况的工具。 ( × ) 14.QC小组活动是组织的自主行为,推进QC小组活动健康持久地发展,是领导和有关管理部门的职责。 ( √ )

品质管理基础知识

品质管理基础知识 1、差不多概念 QC:(Quality Control)品质操纵 QM: (Quality Manage) 品质治理 IQC: (Incoming Quality Control) 来料检验 IPQC: (In process Quality Control) 制程检验 FQC: (Final Quality Control) 最终检验 OQC: (Outgoing Quality Control) 出货检验 QA: (Quality Audit) 品质保证 QR: (Quality Record) 质量记录 QE: (Quality Engineering)] 品质工程 QP: (Quality Plan) 品质打算 2、差不多术语 2.1 品管:为达到质量要求所采取的作业技术与活动。 2.2 质量:反映实体满足用户明确或隐含之需要的特点和特性的总和。 2.2.1 实体是可单独描述和研究的事物。 实体能够是:A 活动或过程 B 产品 C 组织体系或人 D 以上各项的任意组合 ※讲明:产品是活动或过程的结果 产品:a.可包括服务、硬件、软件或流程性材料,或其中的任何组合; b.能够是有形的(如组件或流程性材料), 也能够是无形的(如知识、概念),或者是它们的组合; c.产品能够是预期的(如提供给客户的)或非预期的(不愿有的结果) 2.2.2 明确或隐含之需要 a.明确的需要是法律法规要求或合同中列明的条件等, 隐含的需要则是相对明确的需要而言; b.需要包括:性能(可用性)、合用性、可靠性、可修理性、耐久性、安全性、环保性、经济性、美观性。

性能:按照产品使用目的所提出的各项功能要求,包括正常性能、专门性能、效率等。 合用性:产品对具体不同的消费群之适合度。 寿命(耐久性):产品能正常使用的期限,包括使用寿命和储存寿命两种。 可靠性:产品在规定的时刻内和规定条件下,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安全性:产品在流通和使用过程中保证安全的程度。 经济性:产品寿命周期内的总费用,包括生产成本和使用成本两方面。 环保性:产品的生产流通和使用过程中对环境所造成的危害程度。 修理性:产品故障修理之方便与可行性。 美观性:产品的外形、美学、造型、装璜、款式、色彩、包装等。 2.3 品质:以最低的成本制造出符合大众需求的产品或服务。 2.3.1 品质表示法 1.市场品质:消费者所需求的品质; 2.设计品质:公司所欲达到的目标品质,以蓝图或设计规格为准; 3.制成品质:以设计品质为目标,而实际上制造出来的产品品质; 4.等级概念:对功能用途相同但质量要求不同的褓所做的分类或排序(例如欧洲及德国客户要求较严,而美国客户要求相对较低等)2.3. 2 品质的表示是按照需要的项目分别予以评判,加以规整形成检验标准; 2.4 品质治理:系统地运用与品质有关的一切资源(包括人力、技术、设备、原料及金钞票等)所进行的活动,使产品能经济有效地达成品质目标。 2.5 检验:对实体的一个或多个特性进行诸如测量、检查、试验或度量并将结果与规定要求进行比较以确定每项特性合格情形所进行的活动。

品质控制基本知识讲义(精品)[详细]

品质控制基本知识讲义 品质控制基本知识 一.品质控制的演变 1.操作者控制阶段:产品质量的优劣由操作者一个人负责控制. 2.班组长控制阶段:由班组长负责整个班组的产品质量控制. 3.检验员控制阶段:设置专职品质检验员,专门负责产品质量控制. 4.统计控制阶段:采用统计方法控制产品质量,是品质控制技术的重大突破,开创了品质控制的全新局面. 5.全面质量管理(TQC):全过程的品质控制. 6.全员品质管理(CWQC):全员品管,全员参与. 二,品质检验方法 1、全数检验:将送检批的产品或物料全部加以检验而不遗漏的检验方法. 适用于以下情形: ①批量较小,检验简单且费用较低; ②产品必须是合格; ③产品中如有少量的不合格,可能导致该产品产生致命性影响. 2、抽样检验:从一批产品的所有个体中抽取部分个体进行检验,并根据样本的检验结果来判断整批产品是否合格的活动,是一种典型的统计推断工作. ①适用于以下情形:a. 对产品性能检验需进行破坏性试验; b. 批量太大,无法进行全数检验; c. 需较长的检验时间和较高的检验费用; d. 允许有一定程度的不良品存在. ②抽样检验中的有关术语: a.检验批:同样产品集中在一起作为抽验对象;一般来说,一个生产批即为一个检验批.可以将一个生产批分成若干检验批,但一个检验批不能包含多个生产批,也不能随意组合检验批. b.批量:批中所含单位数量; c.抽样数:从批中抽取的产品数量; d.不合格判定数(Re):Refuse的缩写即拒收; e.合格判定数(Ac):Accept的缩写即接收; f.合格质量水平(AQL):Acceptable Quality Level的缩写.通俗地讲即是可接收的不合格品率. 3、抽样方案的确定: 我厂采用的抽样方案是根据国家标准GB2828《逐批检验计数抽样程序及抽样表》来设计的.具体应用步骤如下: ①确定产品的质量判定标准: ②选择检查水平:一般检查水平分Ⅰ、Ⅱ、Ⅲ;特殊检查水平分S-1、S-2、S-3、S-4,一般情况下,采用一般水平Ⅱ. ③选择合格质量水平(AQL):AQL是选择抽样方案的主要依据,应由生产方和使用方共同商定. ④确定样本量字码,即抽样数. ⑤选择抽样方案类型:如一次正常抽样方案,加严抽样方案,还是多次抽样方案. ⑥查表确定合格判定数(AC)和不合格判定数(Re). 三、检验作业控制 1、进料(货)检验(IQC):是工厂制止不合格物料进入生产环节的首要控制点.(Inco米ing Quality

品质管理基本知识及名词解释.

品质管理基本知识及名词解释 2008-03-10 09:01:09| 分类:学习课堂 | 标签: |字号大中小订阅 (一)、名词解释: 1、QC:品质控制(Quality Control) (1 QE:品质工程 (Quality Engineering (2、QA:品质稽核(Quality Audit (3 IQC:进料检验(In Quality Comming (4、FQC:线上检验(Final Quality contro (5 OQC出货检验(Outgoing QualityControl (6 IPQC:制程检验(In process Quality Control 2、什么叫品质:指具有满足顾客需要和市场潜在能力的总和。 a.有用性 b. 安全性 c.舒适性 d.依赖性 3、什么叫管理:指为了有效地达到目标,制定计划并按计划实施的自身活动。 4、什么叫品质管理:指为了最经济地生产出与需要者相符合产品的一切手段。 5、品质管理的基本任务:正确判定和贯彻执行方针和政策,保证和提高产品质的产出物美价廉的产品,经满足客户需要,不断降低成本和提高经济。 6、品质管理的目的:

(1)、使其与制品仕样一致,使顾客满意;(2)、使下道工序的作业不受影响地持续进行;(3)、使不再发生错误动作;(4)、通过对作业者的检查,使其认识到正在确认的结果;(5)、研究改善检查方法。 7、品质管理的效果:为什么品质管理是必要的,为什么要去做: (1)使不良品减少,制品品质要均一;(2)制品的成本降低;(3)生产量增加; (二)、品质管理的历史演变阶段。 1.质量检验阶段—QC (1920-1940年 (a特点:专职检验工人按照技术文件的规定,采用各种检测技术,对产品进行各项检验和试验,作出合格或不合格的判断,才能保证到达用户手中的产品都是合格产品。 (b优点:不合格产品通向市场之路被切断。 (c局限性:能够“把关”,不能“预防”。 2.统计质量控制阶段—SQM (1940-1960年 (a特点:将数理统计方法运用于质量控制中。主要是在生产过程中使用大量的统计手法(如排列图、柏拉图等通过统计手法来获得品质的波动信息,对这些信息加以汇总,分析,并及时采取措施消除产品波动的异常因素,提高一次性成品率,减少废次品造成的损失。 (b优点:既能把关,又能预防。 (c局限性:过分强调数理统计方法,忽视了生产者的能力和技术,因而,使人们误以为品质管理就是统计专家、数量专家的事,影响了它的普及。 3.全面质量管理阶段—TQM (当代 (a点: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大型复杂的机械、电子产品的出现,使人们对产品的安全性、可靠性、可维修性等性能提出更高的要求,而这些要求光靠在生产过程中进行质量控制已无法达到,要达到上述要求, 势必需将质量活动向市场调查、产品设计、售后服务等过程扩展,以实现在产品形成全过程中进行质量控制。因而,就形成了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 全面质量管理的含义是:全员参与、全部文件化、全过程控制。除此之外,它还蕴含着“预防为主”、“下工序是有用户”、“一切为用户”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

质量管理体系基础知识讲义全

一、概述 (一)体系、管理体系和质量管理体系2000版ISO 9000族标准的作用,是"帮助各种类型和规模的组织实施并运行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可以认为:不了解体系,就不能理解标准,更不能建立和实施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 在管理领域,体系和系统并无严格区别,既可称为体系,也可称为系统。2000版ISO 9000族标准将两者视为同义词,所以,质量管理体系,也就是质量管理系统;系统科学的有关理论,同样可用来研究质量管理体系。 质量管理原则之一"管理的系统方法"强调:"将相互关联的过程作为系统加以识别、理解和管理,有助于组织提高实现目标的有效性和效率。" 研究体系(系统)的主要"工具"是系统工程。系统工程是以系统为对象的一门跨学科的边缘科学,是对所有系统都具有普遍意义的一种现代化管理技术,也是研究和解决复杂问题的有效手段。 体系(系统)可以说无所不在,大到宇宙、太阳系、社会,小到企业、产品和过程,都可视为一个体系(系统)。人们总是通过体系认识自然,了解社会。成功的管理者总是通过体系(系统)去管理组织,通过体系(系统)一来提高管理效率和总体业绩。 在系统理论中,将体系(系统)的组成部分称为体系的单元或元素,当体系的组成部分不很明确或组成部分数量较多时,我们习惯将组成部分称为"要素",以强调体系中的主要元素。 ISO 9000标准将体系(系统)、管理体系和质量管理体系三个术语定义为: 体系(系统):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一组要素。 管理体系:建立方针和目标并实现这些目标的的体系。 质量管理体系: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管理体系。 根据ISO 9000族标准约定的术语替代规则,管理体系是:建立方针和目标并实现这些目标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一组要素"。 同样质量管理体系中的"管理体系"也可用管理体系的定义所替代。 不难看出,质量管理体系和管理体系都具有术语"体系"的所有属性,其实质都强调"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的一组要素",而质量管理体系还具有管理体系的属性。 从定义可看出,质量管理体系具有以下特征: (1)具有(在质量方面)指挥、控制组织的管理特征。 (2)在建立和实现(质量)方针和目标方面,具有明确的目标特征。 (3)与组织的其他管理体系一样,其组成要素具有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的体系特征。 (二)质量管理体系的主要特性 1.总体性 尽管组成体系的各要素在体系中都有自己特定的功能或职能,但就体系总体而言,系统的功能必须由系统的总体才能实现。体系的总体功能可以大于组成体系各要素功能之和,或具有其要素所没有的总体功能。 体系和要素是辩证的统一。以汽车发动机为例,它本身即可以作为一个"系统",而在研究对象是汽车时,发动机这个系统就转化为汽车这个体系中的一个"要素"。 2.关联性 组成体系的要素,既具独立性,又具相关性,而且各要素和体系之间同样存在这种"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关系。过程控制,特别是统计过程控制的任务之一就是识别、控制和利用"要素"之间的关联性或相互作用。如:由于日本的一些企业采用了"三次设计"(系统设计、参数设计、容差设计),充分利用了有关参数之间的关联作用(统计上称"交互作用"),从而做到了能用次于美国的元器件组装优于美国的整机。相反,如果对要素之间的关联性不加识别和控制,就有可能造成不良后果。又如:在设计更改中,如果只考虑更改部位的合理性,而不考虑更改对其他部件

质量管理的基本知识

质量管理的基本知识 一、管理概述 管理:“指挥和控制组织的协调的活动”。管理是在一定环境和条件下通过“协调”的活动,综合利用组织资源以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连续进行的活动构成。管理过程包括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人员与活动。 1.管理职能 管理的主要职能是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 (1)计划确立组织目标,制定实现目标的策略。计划决定组织应该做什么,包括评估组织的资源和环境条件,建立一系列组织目标。而一旦确立了组织目标,管理者必须采取相应的战术实现这些目标,并建立监督运行结果的决策制定过程。 计划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①研究活动条件。包括内部能力研究和外部环境研究; ②制定业务决策。是指在活动条件研究基础上,根据这种研究所揭示的环境变化中可能提供的机会或造成的威胁,以及组织在资源拥有和利用上的优势和劣势,确定组织在未来某个时期内宗旨方向和目标,并据此预测环境在未来可能呈现的状态; ③编制行动计划。将决策目标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分解到组织的各个部门和环节,对每个单位和每个成员的工作提出具体要求。 (2)组织确定组织机构,分配人力资源。组织是决策目标如何实现的一种技巧,这种决策需要建立最合适的组织结构并训练专业人员,组织通讯网络。管理者必须建立起与顾客、制造商、销售人员和技术专家之间的沟通渠道。 组织要完成下述工作: ①组织机构和结构设计; ②人员配备,将适当的人员安置在适当的岗位上,从事适当的工作; ③启动并维持组织运转; ④监视运转。 (3)领导激励并管理员工,组建团队。领导是完成组织目标的关键,是利用组织赋予的权力和自身的能力去指挥和影响下属,“创造一个使员工充分参与实现组织目标的内部环境”的管理过程。包括管理者为实现组织目标对员工的指导

PLC控制柜基础知识

PLC控制柜是指成套的控制柜,可实现电机,开关的控制的电气柜。 PLC控制柜有过载、短路、缺相保护等功能。其结构紧凑、工作稳定、功能齐全,可以根据实际控制规摸大小进行组合,既可以实现单柜自动控制,也可以实现多柜通过工业以太网或工业现场总线网络组成集散(DSC)控制系统,能适应各种大小规模的工业自动化控制场合,被广泛应用在电力、冶金、化工、造纸、环保污水处理等行业中。 PLC控制柜可完成设备自动化和过程自动化控制,实现完美的网络功能,性能稳定、可扩展、抗干扰强等特点,是现代工业的核心和灵魂。用户可以根据自身需求设计PLC控制柜、变频柜等,并可搭配人机界面触摸屏,达到轻松操作的目的。 典型应用有恒压供水、空压机、风机水泵、中央空调、港口机械、机床、锅炉、造纸机械、食品机械等等。 下面就给大家普及一下基础知识~ PLC控制柜的组成部分 1.空开 一个总的空气开关,这是整个柜体的电源控制,是每个柜子都必须要有的东西。

2.PLC 这个要根据工程需要选择。如果工程小,可以直接用一个一体化的PLC;如果工程比较大,可能就需要模块、卡件式的,同时还可能需要冗余(也就是两套交替使用)。 3.24VDC的电源 一个24VDC的开关电源,大多数的PLC都是自带24VDC的电源,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定是否要这个开关电源。 4.继电器 一般PLC是可以直接将指令发到控制回路里的,但也可能先由继电器中转。如果你PLC的输出口带电是24VDC的,但是你的控制回路里画的图需要PLC供的节点却是220VAC的,那么你就必须在PLC输出口加上一个继电器,即指令发出时继电

器动作,让控制回路的节点接到继电器的常开或常闭点上。这也是根据情况选择是否使用继电器。 5.接线端子 这个肯定是每个柜子都必不可少的东西,根据信号数量可以配置。如果只是一个单纯的PLC控制柜,基本就是需要这些玩意,如果你的控制柜内还需要有其他的设备,就看情况增加。比方说你有可能要对某些现场的仪表或者小控制箱供电,可能你就得要增加空开数量。或者你要PLC接至上位机,可能就需要增加交换机什么的。视情况而定。 PLC控制柜使用条件 供电电源:DC直流24V,两相交流220v,(-10%,+15%),50Hz 防护等级:IP41或IP20 环境条件:环境温度在0℃-55℃,防止太阳光直接照射;空气的相对湿度应小于85%(无凝露)。远离强烈的震动源,防止震动频率为10-55HZ的频繁或连续震动。避免有腐蚀和易燃的气体。 基本结构

品质管理基础知识试卷及答案

品质管理基础知识试卷及答案 一、判断题 1.质量是指产品或服务满足顾客需求的程度。 ( × ) 2.从质量和企业关系方面看,提高质量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保证。 ( √ ) 3.顾客满意是指顾客对其要求已被满足的程度的感受。 ( √ ) 4.质量检验阶段是一种事后把关型的质量管理,因此不是一种积极的质量管理方式。( √ ) 5.朱兰的质量管理三部曲是一个由质量策划、质量控制和质量改进三个互相联系的阶段所构成的一个逻辑的过程。 ( √ ) 6.全面质量管理强调“始于识别顾客的需要,终于满足顾客的需要",顾客就是指外部的最终的顾客。 ( × ) 7.质量策划明确了质量管理所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实现这些目标的途径,是质量管理的前提和基础。 ( √ ) 8.质量改进意味着质量水准的飞跃,标志着质量活动是以一种螺旋式上升的方式不断提高。( √ ) 9.质量管理体系是为实现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而建立的管理工作系统。 ( √ ) 10.因果图用于寻找质量改进应针对的主要问题。 ( × ) 11.头脑风暴的过程强调自由平等,不必尊重领导的意见。 ( √ ) 12.排列图是按重要性排序显示各个原因变量的作用,从而识别改进机会的一种工具。( √ ) 13.排列图是分析质量数据分布状况的工具。 ( × ) 14.QC小组活动是组织的自主行为,推进QC小组活动健康持久地发展,是领导和有关管理部门的职责。 ( √ ) 15.5 S就是整理、整顿、清扫、清洁、安全。 ( × ) 16.“符合标准”就是合格的产品质量。(×) 17.质量的定义“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是广义质量的概念。(√) 18.八项质量管理原则是质量管理的理论基础。(√) 19.过程检验特别应重视首件检验。(√) 20.最终检验是对最终作业完成的产品是否符合规定质量特性的检验,因此不包括包装的 检验。(×)

品质管理与质量控制QC知识讲解.电子教案

品质管理与质量控制QC知识讲解 1、5W3H思維模式 What,Where,When,Who,Why,How,How much,How feel (1)Why:为何----为什么要做?为什么要如此做(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做这项工作的原因或理由) (2)What:何事----什么事?做什么?准备什么?(即明确工作的内容和要达成的目标) (3)Where:何处----在何处着手进行最好?在哪里做?(工作发生的地点)? (4)When:何时----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完成?什么时候检查?(时间) (5)Who:何人----谁去做?(由谁来承担、执行?)谁负责?谁来完成?(参加人、负责人)? (6)How:如何----如何做?如何提高效率?如何实施?方法怎样?(用什么方法进行)? (7)How much:何价----成本如何?达到怎样的效果(做到什么程度)?数量如果?质量水平如何?费用产出如何? 概括:即为什么?是什么?何处?何时?由谁做?怎样做?成本多少?结果会怎 样?也就是:要明确工作/任务的原因、内容、空间位置、时间、执行对象、方法、成本。 再加上工作结果(how do you feel):工作结果预测,就成为5W3H 2、8D/5C报告 (一)8D报告: D0:准备 D1:成立改善小组 D2:问题描述 D3:暂时围堵行动 D4:根本原因 D5:制订永久对策 D6:实施/确认PCA D7:防止再发生 D8:结案并祝贺 (二)5C报告:5C报告是DELL为质量问题解决而提出来的,即五个C打头的英文字母的缩写:描述;围堵措施;原因;纠正措施;验证检查。相比于8D报告简单了些,但是基本思想相同 为了书写更优良的5C报告,需要遵守“5C”准则: C1:Correct(准确):每个组成部分的描述准确,不会引起误解; C2:Clear(清晰):每个组成部分的描述清晰,易于理解; C3:Concise(简洁):只包含必不可少的信息,不包括任何多余的内容; C4:Complete(完整):包含复现该缺陷的完整步骤和其他本质信息; C5:Consistent(一致):按照一致的格式书写全部缺陷报告。

计算机控制系统基本知识

第一部分DCS系统介绍 第一章计算机控制系统简介 第一节概述 计算机控制系统是指以计算机为控制设备所组成的自动控制系统。计算机具有实现各种数学运算和逻辑判断的能力。其主要特点是: 1、运算速度快,能存储大量的数据,具有很强的信息处理能力; 2、容易实现各种控制规律(PID控制、串级控制、复合控制等); 3、将显示、打印、报警、给定参数等功能集中在控制台上,方便运行人员操作与监视; 4、指导运行人员正确地进行操作和控制。 计算机在电厂生产过程自动化中的应用,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数据采集和处理 计算机数据采集和处理系统的功能是:定时采集生产过程中大量的,经过一次测量仪表发送、统一信号、模/数转换后的过程参数信号,并按预定的要求对它们进行分析、计算和处理,最后进行CRT显示、报警、打印或储存。 计算机数据采集处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下图实线部分所示。 数据处理的另一种应用形式是操作指导。计算机根据生产过程提出的数学模型进行计算,寻找出生产过程的最优操作条件和数值,并CRT显示屏上显示出来或通过打印机打印给操作人员。由操作人员去改变模拟调节器的给定值或直接操纵执行机构,从而把生产过程控制在最佳状态。 操作指导属于计算机开环监控方式。

简图:计算机数据处理与操作指导系统 2、直接数字控制(DDC) 生产过程的被调参数通过模拟量输入计算机,由计算机按预定的控制规律进行运算,并运算的结果由输出通道去直接控制执行机构,从而把被调参数保持在给定值上。这样的控制方式称为直接数字控制。 简图:直接数字控制系统 3、监督计算机控制(SPC) 监督计算机控制是指计算机根据生产过程的信息,按照过程的数学模型,求出生产过程最优运转的操作条件和数值,并直接去改变模拟调节器的给定值,由模拟调节器或DDC控制机实行对生产过程的控制,从而使生产过程处于最优化状态。 简图:监督计算机控制系统

品质管理基本知识

第一章IS09000基本常识 一、什么是ISO ISO是国际标准化组织,是英文"International Standard Organization ”的缩写;它是由各国标准化团体组成的世界性联合会。 ISO9001 : 2000版是将ISO9000(1994版)中三种质量保证模式(ISO9001、ISO9002、ISO9003 )合并而成, 即采用单一标准(ISO9001 )并使此标准适用于任何组织任何行业,其结构由1994版的要素结构转变成现在的 过程方法的模式结构(即PDCA的逻辑化结构);从产品形成各阶段的控制方式转变为以顾客为核心的过程导向 方式,使其符合管理的发展潮流,它和ISO9004标准相协调与ISO14000具有相容性,从而推动组织通过标准的 应用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以满足顾客及相关方的期望。 过程方法:组织系统的识别,并管理所使用的过程,特别是这些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 过程:是指运用资源输入转化为输出的活动系统,是质量管理活动所关注的基本单元 过程方法的内容:1、研究过程,即识别过程2、明确一个过程的输入和输出3、识别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资源 4、确定将输入转化为输出所必需的活动并明确活动的程序 本标准的名称不再用“质量保证”一词,从而反应了质量管理体系要求既包括产品质量保证还包括顾客满意 本标准使用的术语“组织”取代原标准的“供方”,现在使用的“供方”取代原来的“分供方”。 质量管理体系: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是建立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并实现这些目标的一组相关联的或相互作用的要素的集合。 ISO90001 : 2000质量管理体系目标要求中共有48个程序文件和1个质量手册;而最基本的6个程序文件为:《文件控制程序》《质量记录控制程序》《不合格控制程序》《纠正措施程序》《内部审核程序》《预防措施程序》持续改进的最终目的是提高组织的有效性和效率,是质量管理体系的基础之一,强调持续的顾客满意是质量管理体系的动力。管理职责、资源管理、产品的实现、测理分析和改进构成PDCA循环,对这一循环的持续改进将构成螺旋上升,使PDCA循环又进入一个更高层次。 ISO9004 : 2000标准旨在为管理者通过运用八项质量管理原则,提供质理管理体系的业绩改进指南 ISO9001: 2000标准旨在满足产品规定的要求,规定使顾客满意所需的质理管理体系的最好低要求,组织可通过_________ 符合ISO90001标准的要求来证实“满足要求的能力,确保组织的有效性。 质量管理八项基本原则:1、以顾客为中心2、领导作用3、全员参与4、过程方法5、管理的系统方法6、持续改进7、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8、互利的供方关系 二、质理管理体系方法: 1、目的:致力于质理管理,建立管理体系,提供系统而严谨的逻辑步骤,运作程序实现质量方针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