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融合

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融合
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融合

目录

摘要................................................................. 一,相关理论解析. (1)

(一)文化与传统文化 (1)

(二)管理与现代管理 (2)

二,管理与文化的关系研究 (3)

三,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的对接和融合研究 (4)

(一)经济状况的变化要求管理模式的变革 (4)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管理的启示研究 (4)

四,今后我国企业管理的方向和处理探讨 (8)

(一)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8)

(二)在管理中重视对规律的学习和利用 (8)

(三)确保个体行为的规范性 (8)

(四)重视信息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 (9)

五,结论 (10)

参考文献 (11)

致谢 (12)

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融合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当代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激烈国内外竞争。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必须提高自身实力。而企业实力的优劣与企业所采用的管理模式,与其战略管理能力有着密切联系。而中国传统文化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汇聚了前人的智慧,积累了深厚的内涵,对我国现代化文明进程的推进也有积极影响。在管理学领域,中国传统文化也有相当丰富的实践经验,对现代管理模式也有极大的启迪作用。对于我国企业来说,在引进和利用现代管理理论的同时,充分学习和应用传统文化的精髓,对提高企业实力,增强其竞争力有着积极作用,这决定了企业必须寻求更科学有效的管理模式。

本文对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的融合进行了全面探讨和分析,指出了传统文化管理方面的文化积淀对我国当下管理学发展的启示和借鉴,对二者的对接和融合也进行了思考,最后指出我国企业必须立足其实际情况,学习传统文化的管理精髓,引进和利用现代管理理念,以此来改革完善企业的管理模式,使企业实现长足发展。

关键词:传统文化,现代管理,启迪,对接,融合

中国的传统文化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汇聚了无数前人的智慧,也积累了极为丰富的内涵和底蕴。其作为中华民族对人类做出的巨大文化贡献,在当代我国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中不应该被完全摒弃,而是应该将其精华部分与现代文明融合贯通,共同为我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发挥作用。

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底蕴,在很多方面都有真知灼见。管理作为对人际关系的协调,在社会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并产生了很多科学见解,也是对现代西方管理模式的补充和发展。企业管理人员在其实践中,如果可以使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融会贯通,利用二者的精髓共同为实践而服务,无疑会使企业在发展中获得更大的活力,也有利于增强其竞争力,使其在激烈的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一,相关理论解析

(一)文化与传统文化

文化的概念本身极为复杂,内涵也非常丰富,不同的领域和学者都对其有不同的定义和见解,学术界有尚未产生固定的定义。在哲学的角度来看,倾向于认为文化是哲学思想的外在和深层表现形式,其自身也有诸多组成要素。

目前学术界关于文化的定义有几百个之多,但对这些定义进行分析和归纳,可以发现其有共通之处,即普遍认为文化包含物质、精神和制度等诸多方面,具有社会性、多样性、历史传承性和阶级性等特征。在对文化进行定义方面,英国人类学家泰勒的定义是:文化作为一种复合体,其内容包括知识、艺术、风俗习惯、道德、法律、信仰以及意识等多方面,也包含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所获得的一切能力和行为的改变。这种观点将文化视作人类活动的结果,对人类行为做了充分考察,因此该定义有极大的合理性,也是本文认同的定义。由于文化的概念极为复杂,定义也有很多,所以给很多相关问题的考察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也必须进行更细致的研究。

传统文化则是指在人类文明演进过程中形成的反映地区人群(通常为民族)社会风貌和特征的文化事项和表现,既是物质成果的集中,也是观念形态表征的集合。由于人类社会的发展不同和地区差异的影响,世界各地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之间产生了差别极大的传统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释道为内核,兼有历史上法家等诸子百家的文化和在文明交流过程中其它国家的文化形态,形成了我国兼容并包、源远流长的文化内涵。中国的传统文化既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品格,其精华部分对我国当代一些问题的解决也有极大的参考价值,必须对其加以重视。

(二)管理与现代管理

与文化相比,管理的定义则比较清晰,是指在特定社会组织中,管理者为实现预定目标而实行的以人为中心,协调组织内部成员活动的全过程。管理包括四个层面:其目的是要实现组织的预设目标;其本质是实现组织内部关系的协调;其工作要贯穿整个组织的全部;其核心和落脚点是要实现对人的管理。

对管理的概念进行分析,可以得知管理是极为特殊的人类实践活动,其内涵极为丰富,是由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和指挥等要素组成的活动过程,其涵义是有广狭之分的。狭义的的内涵是指为保证某个具体单位组织的目标的实现而采取的全部活动的过程;广义的内涵是指对整个社会组织作出的科学安排和协调,目的是维持社会的有序发展。

管理本身就是一个现代观念,其发展历史也比文化的历史短的多。但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进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管理的概念产生并得到迅速发展。现代管理是指将行为科学、管理学的先进理念和方法与电子计算机及其它现代信息科技手段结合起来的理论和方法。其活动内容主要是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归纳和总结,通过分析,在结合企业实际的情况下决定企业下一步的经营策略和具体活动。

二,管理与文化的关系研究

从前文的分析来看,管理作为内涵极为丰富的人类实践活动,其落脚点在于帮助人类通过一定的活动来达到特定的目标,本质是为了实现社会的有序运行。管理在社会中的运用极为广泛,可以说人类的任何活动都离不开广义上的管理,其运行状况也对社会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管理与文化的关系都是在人类文明演进过程中,伴随着人类社会实践活动而产生的,二者的关系具有交互性。一方面,作为人类活动的一种方式,管理是在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总要受到特定文化内容的影响;另一方面管理作为社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的重要内容,发过来又可以影响文化的发展和形态变化。对管理与文化的关系进行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即管理本质上是文化的产物,其产生之后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文化的发展和演进,二者之间的交互关系对特定地区和社会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因此对其进行探讨有着极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管理与文化归根到底都是社会生产关系的产物,受生产力发展的制约,而良好的管理模式和文化环境又可以对生产产生反作用,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这是研究管理与文化关系的意义所在。

三,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的对接和融合问题研究由于管理与文化归根到底都是社会生产关系的产物,其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产力的状况。而研究中国的管理,探讨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的互动就必须建立在当前我国生产力状况的基础上,考察我国的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情况,由此来深入考察我国文化底蕴中深层管理理念的来源和对现代管理的影响。

(一)经济情况的变化要求管理模式的变革

在新中国建立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在管理方面强调政府和相关部门的作用,宏观调控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巨大作用。这种管理模式的优点是迅速集中社会力量完成了我国的经济改造和社会改革,巩固了社会主义制度,但其弊端也很明显,最突出的问题是导致经济发展的活力大为削弱,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也得不到有效发挥。因此当时的企业管理模式极为缺乏灵活性,对企业生产中出现的问题也无法进行及时调整。这种管理模式本身与我国建国之初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和所采用的生产关系是相符的,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也的确发挥了巨大作用。但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国内外经济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我国的生产力状况也发生了相应变化,这在客观上要求生产关系必须进行相应的变革。而管理作为生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须进行革新。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加大了对国际上先进科技和理念的学习程度,在管理领域,很多先进理论和实践模式也不断被引进我国,对我国企业的实践活动符合了一定的指导作用,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和我国经济的进步。我国在实行市场经济之初,由于缺乏相关经验,对市场和很多问题的认识不足,因此在管理方面更多的是直接引进当时西方发达国家的相关理论和经验,直接将其运用到我国企业的实践中去,在很大程度上也的确促进了企业的成长。但是我国国情状况极为复杂,与西方国家存在很大差异;而且所引进的西方国家的发展理论也并非尽善尽美,不加思考和选择地直接照抄照搬西方国家的做法并不能更好地为我国企业的发展而服务,这在客观上要求学术界和专家必须进行反思,做好理论建设方面的工作,探索出适合我国实际的现代化管理模式。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管理的启示研究

我国的传统文化底蕴极为深厚,内涵也很丰富,在管理方面也产生过很多真知灼见,对改进当下我国企业管理模式,实现企业的长足发展是有利的。下面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管理的启示问题。

中国古代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主体,兼具释道文化的影响,同时法家和《孙

子兵法》中的思想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塑造发挥了重要作用。对我国的传统文化进行探讨,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管理思想,对我国从古至今的管理产生了积极影响。而不同学派中的管理主张不同,其产生的效果也各有差异,相应对现代管理的启示作用也不同,下面进行具体分析:

1.儒家文化对现代管理的启示

自从汉武帝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以来,儒家文化逐渐成为中国文化的中心组成部分,代表着最典型的中国文化特征,也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儒家文化本身就是一个兼容并包的系统,其内涵极为丰富,在管理方面也凝聚了相当多的智慧,总结起来,儒家文化中对现代管理的启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民本思想、和谐思想和中庸思想。

在民本思想方面,儒家所倡导的民本思想与今天我们所提倡的“以人为本”有着本质性的区别,但也有很多共通之处,可以相互借鉴学习。儒家的民本思想有两个重点,一是对作为管理者的人的重视;二是对作为被管理者的人的重视。通过这两个要求,要实现的目标是一方面是通过对管理者的要求和规范,促进其不不断学习,改善自身的管理水平;另一方面通过对被管理者提出要求,对其进行教育,也促进了其水平和素质的提高。这样通过双向互动,最终通过人的作用实现了组织的发展和进步。在这一过程中,儒家看到了“人”的重要性,并非一味强调对被管理者的要求,而是强调民心和民意的作用,把作为个体的人放在更重要的地位中,强调“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作用,也确保了组织中个人的地位,有利于维护组织的稳定和发展。

在和谐思想方面。儒家极为重视“和”的作用,强调和为贵,这与今天我们提倡建立的和谐社会在本质和核心上有很大区别,但其精华部分对具体的实践也有极大的启迪。儒家所强调的“和”是指社会个体根据其所处的地位,自觉按照礼法的要求来约束自觉的行为,最终实现社会的有序运行。对现代管理的启示就是促使组织和社会中的个体遵守法律和相关法规的要求,不做违法犯罪的事,以自己的个体行为促进社会发展。

根据儒家的和谐思想,我国一些学者提出了更符合当代社会要求的和谐管理思想。这种管理思想的理念是淡化竞争、寻求合作,最终实现双赢的活动目的。由于这种管理思想强调联合、合作和理解,其包容性极强,也不容易受到竞争双方的排查,所以这种思想自诞生以来,,迅速得到了学术界的重视,也产生了一定的积极效果,也是我国学术界对在管理理念方面做出的巨大贡献之一。

在中庸思想方面,儒家将中庸视为个体和社会最高的行为准则之一,对其给予了很高程度的重视。需要注意的是儒家所倡导的中庸并非是随波逐流,得过且过,而是敦促个体遵守礼法的要求,使自己的行为始终合于道德规范,以此来实

现社会的和谐有序。对于儒家来说,中庸既是个体为人处世的行为方式,也是国家的治国原则,其目的在于通过对礼法的遵循,最终实现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以此确保国家的繁荣昌盛。

中庸思想对于现代管理的启示是通过敦促组织中的个体遵循相应的行为规范,始终保持组织的发展方向和秩序。这样就可以有效避免管理中的以权谋私现象,组织的发展也会更加有序和稳定。

2.道家文化对现代管理的启示

道家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社会发展有其是在经历长期战乱之后的社会状况恢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与儒家文化强调入世不同的是,道家文化强调出世,主张清静无为,追求的是无为而治的社会现实。其思想在弥补儒家文化不足的同时,对我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发展也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也在另一方面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道家思想中对现代管理的启示主要是无为思想。

道家强调清静无为,不主张对社会进行剧烈的变动,无为而治是其追求的最终结果。而作为道家思想的精华,无为思想的意思并非是像国外学界理解的那样,不是不做任何行为,而是不做不合理的行为。作为为人处世的哲学,道家的“无为”指的的是人在活动之前要先认清自然和社会,要遵循客观规律,从科学的角度出发来从事个体的活动,而不是盲目蛮干。道家强调“天法道,道法自然”也是对自然规律的重视和利用。这种思想对现代管理的启示在于当企业从事相关活动时,必须对现实情况和客观规律进行分析把握,按照科学的原则安排自身和企业的活动,避免企业活动中的盲目性,而是通过合乎规律的活动来促进企业的发展。

3.法家文化对现代管理的启示

法家文化也诞生在百家争鸣的春秋时期,亦称刑名之学。法家自诞生之后,以其巨大的实用性迅速成为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显学之一,在促进我国实现大一统的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由于其在统治国家中的重要作用,历代统治者都极为重视这一学派,我国封建社会的管理也往往是“阳儒阴法”。法家学派所提倡的一些原则,尤其是韩非子所提出的“法、术、势”思想不仅成为帝王之道,对今天管理思想也有极大的启示。法家思想对现代管理的启示主要在于两个方面,即人的趋利本性和不论亲疏贵贱一律受法律约束的主张。

韩非子提出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观点,指出了人的活动有趋利性,用现代理论来说也就是人的活动有经济本能。这与儒家重义不重利的思想有着根本区别,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是有积极作用的。对于今天的社会发展来说,承认并重视人的经济本能可以使人们更为重视经济活动中人的

各项要求,有利于通过实施各项规章制度保障人的经济活动,也促进了经济学领域客观规律的发展。

而法家提出的不论亲疏贵贱一律受法律约束的主张在封建社会并不能得到完全实施,各级统治者基于自身利益,总是有破坏法却无需受到惩罚的特权。但这种主张本身有极大的意义,对于现代管理学来说,这种主张的启示作用在于强调组织和企业内部规章制度的重要性,主张用明文规定来规范个体的行为,不论是管理者还是被管理者,只要触犯规章就必须受到惩罚,这对于实现企业组成人员的行为规范,维护企业的有序运行是有积极意义的。

4.《孙子兵法》中的思想对现代管理的启示

《孙子兵法》的写作本身是孙武在总结之前战争经验的基础上写成的,其目的也是为当时的统治者提供战争方面的经验借鉴,是直接为战争服务的,所以其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对该书进行阅读,可以发现其通过总结、分析和归纳,提出了很多作战原则,而这些原则是为取胜而服务的,因此有很强的谋略性和智慧性。而在具体研究中,研究者也发现,其中提出的一些原则和主张不仅适用于战争,而且也适用于生活中的其它领域,是有普世意义的著作。其中很多见解对提高经济活动的效果,实现商业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着很强的指导作用,运用到商战中去,也可以取得良好效果。

《孙子兵法》中的思想对现代管理的启示首先对企业谋略的重视。书中指出兵法的基本原则在于使人的行为要像水一样,即充分认识自身和竞争对手,知己知彼,并根据实际情况像水一样,随时调整自己的策略和行动,以此保证自身行为的有效性。

其次,书中还强调管理中对操作技巧的重视和掌握。书中不断强调个体活动规范性的重要,围绕的是通过个体活动来构筑、操作和改造客观世界。在这一过程中,兵家强调要因时、因地、因人来调整个体行为,通过相关活动来达到在行为中取胜的目的。对于现代管理来说,也就是管理者随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企业战略和发展规划,调整自身行为,确保企业活动的有效性。

最后,《孙子兵法》还极为强调个体活动中谋略的重要性,主张通过权谋来打败竞争对手,保证自身的利益。其对于现代管理的启示在于企业的管理者要始终加强自身的学习,掌握更多的科学管理理念和策略,科学有效地对企业进行管理,并通过管理提高企业竞争力,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四,今后我国企业管理的方向和策略探讨

中国传统文化也有相当丰富的实践经验,对现代管理模式也有极大的启迪作用。对于我国企业来说,在引进和利用现代管理理论的同时,充分学习和应用传统文化的精髓,对提高企业实力,增强其竞争力有着积极作用,这决定了企业必须寻求更科学有效的管理模式。今后我国企业必须立足其实际情况,学习传统文化的管理精髓,引进和利用现代管理理念,以此来改革完善企业的管理模式,使企业实现长足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以下一些策略可以作为参考:

(一)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从两个层面入手,一是对作为管理者的人的重视;二是对作为被管理者的人的重视。通过这两个要求,要实现的目标是一方面是通过对管理者的要求和规范,促进其不不断学习,改善自身的管理水平;另一方面通过对被管理者提出要求,对其进行教育,也促进了其水平和素质的提高。这样通过双向互动,最终通过人的作用实现了组织的发展和进步。在这一过程中要重视个人的力量,重视个体作用,把作为个体的人放在更重要的地位中,也确保组织中个人的地位,有利于维护组织的稳定和发展。

(二)在管理中重视对规律的学习和利用

要遵循客观规律,从科学的角度出发来从事个体的活动,而不是盲目蛮干。根据道法自然的观点,要对自然规律加以重视和利用。当企业从事相关活动时,必须对现实情况和客观规律进行分析把握,按照科学的原则安排自身和企业的活动,避免企业活动中的盲目性,而是通过合乎规律的活动来促进企业的发展。

(三)确保个体行为的规范性

要促使组织和社会中的个体遵守法律和相关法规的要求,不做违法犯罪的事,以自己的个体行为来促进社会的发展。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具体到企业当中,还要敦促组织中的管理者遵循相应的行为规范,始终保持组织的发展方向和秩序。这样就可以有效避免管理中的以权谋私现象,组织的发展也会更加有序和稳定。

在企业的日常管理中要强调组织和企业内部规章制度的重要性,主张用明文规定来规范个体的行为,不论是管理者还是被管理者,只要触犯规章就必须受到惩罚,这对于实现企业组成人员的行为规范,维护企业的有序运行是有积极意义的。

(四)重视信息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

兵家所主张的通过权谋来打败竞争对手,保证自身的利益。一方面要使企业的管理者要始终加强自身的学习,掌握更多的科学管理理念和策略,科学有效地对企业进行管理,并通过管理提高企业竞争力,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另一方面必须重视信息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要实现知己知彼,实现对市场情况的掌握,对企业在获取信息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必须要积极掌握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积极搜寻和获取相关信息,尤其是获得竞争对手的相关情况;企业应设置专门部门,成立相关小组,利用专人来获取和处理与企业发展的信息;要设立信息库,定期对其进行更新,掌握本领域的前沿消息;要对获取的信息及时进行分析和反馈,对企业其后的活动进行思考,使其始终符合市场要求和竞争需要。在这一过程中,要充分认识自身和竞争对手,知己知彼,并根据实际情况像水一样随时调整自己的策略和行动,以此保证自身行为的有效性。

当前我国的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提高自身实力,尤其是战略管理能力有着密切联系。而中国传统文化在管理学领域也有相当丰富的实践经验,对现代管理模式也有极大的启迪作用。对于我国企业来说,在引进和利用现代管理理论的同时,充分学习和应用传统文化的精髓,对提高企业实力,增强其竞争力有着积极作用,这决定了企业必须寻求更科学有效的管理模式。对于企业管理人员来说,在其实践中,如何使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融会贯通,利用二者的精髓共同为实践而服务,是始终要加以思考的问题,也需要更长时间的探讨和努力。这不是一朝一夕的过程,但只要付出努力,我国企业的发展会更加科学合理,国民经济的发展也会取得更大成绩。

[1]金元浦,谭好哲.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郭齐勇.中国哲学资源的当代价值.[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

[3]郭洪星.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管理价值[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1.

[4]黄先海.中国儒家文化与现代企业管理[J].杭州大学学报,1994,(4) .

[5]杨鑫辉.孙子兵法与企业管理心理[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1,(4).

[6]黄渝祥.企业管理概论(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7]张维华.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管理[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3,(2).

[8]宋毅君.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管理思想中的回归[J].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4,(8).

[9]彭毓蓉,彭毓花.传统文化与人本管理云南财贸学院学报, 2003,(9).

[10]潘承烈,虞祖尧: 中国古代管理古为中用[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11]黎红雷.儒家管理哲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12]姜林祥.儒学价值传统与现代化[M].济南:齐鲁书社,2002.

[13]钟永森.半部论语治企业[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0.

[14]刘旭,连华.企业的“中庸”之道[J].经济与管理,2010 (8).

致谢

大学的时光转眼成为了我人生中一段难忘的记忆。此时此刻,回首过往的几年,除了自己在学识和思想的成长外,剩下的还有那些不得不说的感谢。

首先,感谢我的导师XXX先生。自从跟着先生学习以来,我掌握了学习的方法,明白了做学问的真谛,先生渊博的知识和勤勉治学的态度使使我深受启迪。先生在做学问上一向以严谨和精益求精著称,学习期间,数次对我进行指导和教育,并对我抱有很大希望。可惜我生性愚钝,不能完全领会先生对我的教诲,辜负了先生对我的期望,心中实感惭愧。

除此之外,还要感谢其他老师。感谢这些老师在我这段学习生活中的支持与帮助。也许以后我不会从事学术研究的工作,但是你们的教诲我会永远铭记在心中。

最后也要对我的家人和朋友,我爱的人和爱我的人说一声谢谢,谢谢你们这几年来对我的支持和鼓励,才使我的每一步都走的那么踏实坚定。我将会在以后的道路上继续努力的前行!

浅谈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浅谈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现代的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又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是社会的灵魂,她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只有现代先进的文化才能使我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有大发展,才会使社会全现代的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又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精神动面的进步。是否拥有现代先进文化,是否代表现代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体现着一个政党、国家和民族的素质,并决定其兴衰成败。先进的文化作用于整个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强大内驱力,主要显示为以理想、信念、道德、价值观为主体的精神力量和经科技教育为主体的知识力量。就是要为新的时代建立新的社会价值体系与行为方式,并使之成为全体社会成员普遍认同的价值取向与行为准则,从而为新时代的到来提供源源不 断的强大动力。 1、现代先进文化是建设现代社会的内在需要未来的中国,将不仅是一个更加丰足的物质世界,也是一个更加繁荣的文化家园。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表述里,“小康”是仅次于“大同”的人类文明进程,表达了先民们美好的社会理想。如果说在物质贫困的时代,解决肌渴是人的第一需要的话,那么进入此后的社会发展阶段,享受文化生活与物质生活对于人民群众来说是同等的重要,一个文化生活贫乏的社会是不可想象的。只有健康、优质、丰富的文化产品,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满足他们在人格建设上全面发展的需 要。而人民群众充分地享受文化成果,广泛地参与文化活动,其正成为文化的实践主体和创造主体,也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 2、现代先进文化是建设现代社会的精神基石,先进的文化对于现代社会,乃是阳光,是空气,是朝代命脉和精神基石。现代先进的文化建设有其特是的内涵和形式:就是我们党提出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培养“四有”新人为目标;引导人民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鼓励支持一切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思想道德,一切有利于追求真善美,抵制假恶丑,弘扬正气的思想道德,一切有利于履行公民权利与义务,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道德。提倡学科学文化知识树立科学精神,掌握科学方法,消除愚昧,反对封建迷信,全面提高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3、先进的文化具有对中华民族凝聚力进行有效整合的功能,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就不可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根。全面建设现代社会的中国,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一个极为重要任务来抓。把它纳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纳入精神 文明建设的全过程。 传统文化是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劳动群众的文化创造结晶,是群众文体的很需要组成部分,具有民族性、民间性等显著的特点。对于传统的文化建设,融地方特色,民族风格的现代群众文化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传统的文化在中国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直接的反映是那些经历了千万年遗承的民间传统节日,中国戏曲和其他至今保留在民间的古老艺术内容和形式。这些曾

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的管理模式创新

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的管理模式创新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和中国管理哲学的基本精神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从“农业—宗法”社会的土壤中生长出来的伦理型文化。正如世界上其他民族的文化一样,中国传统文化确有其不容臵疑的优点,同时也有明显的缺陷和不足。 1.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点 (1)积极的入世精神 中国文化一直是积极入世的,而不是消极出世的。以中国文化的代表——儒家文化为例,其主流都是经世致用、兴邦治国、教民化俗的。儒家所言“内圣外王”、“修齐治平”,都是要求将内在的思想外化为积极的事情。道家看似虚玄,倡言“无为”,然而其真正的目的却是为了“无不为”。法家文化一切以实效为依归,具有更明显的现实精神。 (2)强烈的道德色彩 中国古代的社会组织、经济结构和政治宗教设施,无一不是与宗法血缘关系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其积极作用表现在: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谐人际关系的作用。 (3)顽强的再生能力 中国传统文化最富于魅力并引起世人赞叹的,不仅在于它的古老,更在于它在内忧外患之中,一次又一次表现出来的顽强再生能力。 除了环境等因素,中国传统文化本身所具有的生生不息的活力,贯穿于中国民族历史活动中的那种“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顽强精神,以及中国古代朴素系统论所具有的涵盖面广、常变相参的思维机制,也是这种情况得以出现的重要原因。 (4)注重“中和”的思想方法——中庸之道 “中和”思想突出强调了两个侧面:一是“中”,即把握事物的量的准确性;二是“和”,即不同因素、不同方面的合理组合、对立统一。 这种思想方法在古代中国社会曾经促使中国人民在很大程度上实现自身协调、天人协调和人我协调,对于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 2.中国传统文化的缺点 (1)重道德而轻事功 在德智关系上,儒家认为,人格远远要比知识重要。在义利关系上,虽然也有“义以生利”的说法,但“何必曰利”的观念却是长期深植于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心灵之中。 这种文化取向,造成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空谈心性而轻视实践,寻觅“良知”而鄙视对客观世界的探索,以致阻塞了探索知识、改造世界的雄心和锐气。 (2)尚“义理”而鄙“艺器” 儒家有所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之说,人们认为“为道之学”可以传诸天下,而“形名度数之学”则不可登大雅之堂。 中国的科学研究长期得不到鼓励,并只是掌握在一些“匠人”之手,因而总是感性的,缺乏理论和逻辑,往往不能形成科学公理。 (3)法经典而薄今世,尊“往圣”而抑个性 在文化学乃至科学方面,人们不是致力于总结经验,推陈出新,而是对圣贤经传注、疏、训、考不绝。这虽然也能在前人的基础上补缀若干新的知识,但总的看来绝难超越前人规定的范围,使学术得不到突破性进展。这种陈陈相因的思维定势,必然妨碍自由争鸣风尚的普及,也必然会泯灭人们的个性和创造精神。 (二)中国管理哲学的基本精神 1.儒家管理哲学 孔子倡言“学而优则仕”,后世儒家弟子都以此作为自己的人生志向。一名读书人只有做出事业才是真正令人景仰的,即便不能如此,也要始终以此作为自己坚定的人生目标。 儒家管理哲学的基本精神是以“人”为中心,以人的修养为起点,并最终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就现代企业管理而言,企业家若想透过儒家思想实现企业目标,就应该注重自身德性的培养,而企业的最终目标也应是安定和乐,生产和营销等运作则只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也就是说,企业只是实现社会利益的工具,它不应超出社会之外,而应立足于人性之上。 2.道家管理哲学 道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老子以独特的视角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了积极的哲学反思,并提出了统治者所需要的权谋和治术。 道家管理哲学的基本精神是以“道”为中心,讲“道法自然”和“无为而治”。道家认为,人们应按自然和社会规律办事,以“自然”为法,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自然界或其他人,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老子说:“道常无为。”因此管理者就要“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即通过“无为”的手段而最终实现“无不为”的政治目的,这才是老子“无为”思想的精髓。

中国式管理系列课程--人力资源管理VS组织人员发展

1. 哪一个符合中国的传统文化: 1. A 成全 2. B 分享 3. C 自律 4. D 以上都包括 正确 2.为了使有潜力的人员在组织中到充分的发展, 有效的做法是: 1. A 提高薪酬水平 2. B 扩大工作内容 3. C 建立人员发展部 4. D 改善管理方式 错误 3.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1. A 组织人员发展的策略必须重视阶段性调整 2. B 人员发展要遵循民族性 3. C 要想开发中国人的潜力,一定要从心理上着手 4. D 从事人员发展的人首先要把人当作纯理性的生物看待 正确 4.下列哪种表述不正确:

1. A 一个会带动其他人的人,就是要打动对方的心 2. B 爱管人的人经常会既费神费力又不值得 3. C 一旦把人纳入管理,就会一切公事公办,这样必然留不住人心 4. D 让员工努力工作的最高境界叫做理人 正确 5. 沟通技巧的宗旨是: 1. A 讲道理 2. B 沟通彼此之情 3. C 意图表达明确 4. D 目标一致 正确 6. 在中国式的管理中,哪种属于合乎人性的领导: 1. A 能让大家都自动,而且自己也会因为无为而轻松愉快 2. B 让大家很被动 3. C 让大家不知所措 4. D 以上说法都不对 正确 7.员工有能力而不肯做的主要原因是:

1. A 害怕做错了要自己承担后果 2. B 多做多错多挨骂 3. C 主观没有主动工作的意愿 4. D 以上说法都包括 错误 8.为了做好人员发展工作,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1. A 甄选人员时把握出其不意的原则 2. B 尽量公开处罚员工 3. C 关心员工的生活 4. D 关注员工方方面面的问题 正确 9.哪一个不是做好阶段性调整的有效方法: 1. A 从管人慢慢提升到理人,再慢慢提升到安人 2. B 与时俱进 3. C 循序渐进式调整 4. D 跳跃式调整 正确 10.管人带来的祸害是: 1. A 管人的人经常会成为费力不讨好的人

全球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目录 摘要.............................................. 错误!未定义书签。关键词............................................. 错误!未定义书签。Abstract........................................... 错误!未定义书签。Key words..........................................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引言 (1) 二、全球化与中国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1) (一)全球化的内涵与特征 (1) 1、全球化的内涵 (1) 2、全球化的特征 (2) (二) 中国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3) 1、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3) 2、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4) 3、西方文化的特点 (4) 三、全球化对中国文化影响的二重性 (4) (一)全球化对中国文化的积极作用 (4) 1、全球化促进了中外文化的广泛交流 (4) 2、全球化促进了西方民主法制思想的传播 (5) 3、全球化促进了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改造 (5) (二)全球化对中国文化的消极作用 (6) 1、全球化促使了文化的大众化 (6) 2、全球化深刻影响青年的文化消费 (6) 四、在全球化进程中传承、弘扬、发展中国文化 (7) (一)寻找不同文化的相同之处 (7) (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8) (三)创新传统文化 (8) 五、结束语 (8) 参考文献 (10)

全球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摘要:20世纪末,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建立与国际潮流密切相连的市场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将使中国与外部世界在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方面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全球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它不仅要经历经济全球化、政治全球化,最终还要实现文化全球化。文化全球化作为一种客观事实和必然发展趋势,不仅给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深刻变化,而且极大影响并冲击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文化习俗及社会心理等。全球化对我国的文化有重要的影响,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要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作为当代中国的大学生要以理性的态度对待全球化,学习和发扬马克思主义,大力发扬和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关键词:全球化;中国文化;影响 Impact of globalization on Chinese culture Abstract: 20th century, 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globalization, China is closely linked with the international trend to establish a market economy, globalization process will enable China and the outside world in the economic, cultural and social aspects of life become more closely linked. Globalization is the inevitable result of development of human history, it is not only experiencing an economic globalization, political globalization, cultural globalization will eventually be realized. Cultural globalization as an objective fact and the inevitable trend of development, not only brought profound changes to our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but also greatly influence and impact on people's lifestyle, thought patterns, cultural practices and social psychology. Globalization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our culture, in the context of

现代化与传统

现代化与传统 在世界文化多元化的总格局下,各个民族的独特文化传统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而在经济全球化、各民族相互依存相互交流不断加速的现代化过程中,文化不断拓新,既守护和继承传统又背离传统、走向现代的双向逆反运动,正构成当今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化演变的一大奇观。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实际反映了人类文化发展的深刻规律。 文化是人类智慧和劳动创造的产物,也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和自己的主观世界的产物。广义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狭义的文化仅指精神文化,它涵盖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科学技术、道德伦理、政法制度、文物典章、宗教信仰、哲学美学和风俗习惯等。在古代,由于交通的隔绝和交往的罕少,人群依氏族、部落分居各地,其后逐渐融合为较大的民族。他们创造了自己的语言文字,相应也创造了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形成了自己的共同的心理状态和共同的风俗习惯,以及种种共同的规章制度,从他们的生存方式包括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中还升华出他们的宗教、哲学、美学和科学技术。精神文化又可分为带社会意识形态性的文化,如政法制度、道德伦理、宗教哲学和大部分文学艺术等,它们因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动而或迟或早地产生相应的变动;另一类是不带社会意识形态性的文化,如语言文字、科学技术和相当部分的风俗习惯与部分文学艺术(像音乐、舞蹈、美术、雕塑、建筑、杂技、书法及文学中的山水诗、爱情诗中的很大部分),它们虽也因时代的前进而有所变化,却不随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文学艺术由于能够为后人继续提供审美的魅力,往往具有更恒久的生命力。在讨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时,注意到上述两类文化的区分是很重要的。因为后者的传统比前者更为稳固。其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更多表现为文化积累中的并

中国传统管理文化

弘扬中国传统管理文化 我国是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拥有浩瀚无边、灿烂辉煌、光彩夺目的传统文化。中华民族所独具的优秀传统文化,世代相传,曾经缔造了祖国文明昌盛的黄金时代,亦为发展我国与世界人类的文明作出了卓绝的贡献。 我国的传统文化宝库中,除了蕴藏着政治经济、哲学宗教、法律伦理、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丰富遗产外,还包播着极为可贵的管理文化。我国传统的管理文化,是维系与加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思想基础,是激励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是建设和发展我国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重要因素。历史地、辩证地发掘与弘扬我国的优秀传统管理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革新创造,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管理文化,实现科学管理,这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工作。 一、中华民族特色的传统管理文化 具有东方色彩的中华民族传统管理文化,是植根于我国社会政治经济土壤之上,吸取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从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与民族性格出发,以总结和概括我国管理的丰富经验为基础,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管理思想原则与道德规范,有着严密的管理组织系统与制度、以及行之有效的管理艺术为内容的管理文化体系。 任何国家与民族的管理文化,总是在特定环境下形成和发展的,总是建构在具体的社会政治经济基础之上,并受着当时政治文化,社会文化以及人们的心理素质等制约的。社会政治经济管理及公共事务管理的实践,为管理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动力,管理文化的建立与发展,又影响与制约着种种管理,两者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构成了管理文化的发展历史。 考察我国传统的管理文化,必须遵循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与科学态度出发,既要看到我国传统管理文化是形成和发展于封建社会,带有明显的封建主义色彩,又要看到我国传统管理文化是个极为复杂的系统,学派林立,良莠并存。由此出发,不难发现我国传统的管理文化,始终是以礼治为核心的儒家管理文化和以法治为核心的法家管理文化两大学派为中心,贯穿着《老子》、《孙子》、《墨子》等等彼此相互对立和相互渗透关系而构成中华民族的复杂而又丰富的管

传统文化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

一、选题依据(拟开展研究项目的研究目的、意义) 研究目的: 通过研究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思想,结合中国社会、人文环境得出适合中国企业的管理模式,提高中国企业的管理水平。 研究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竞争不断加剧,许多企业和管理人员感到:采用西方的管理模式有时会事倍功半。通过对传统文化中管理思想的研究,结合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形成更合理的管理模式,同时对减少管理成本,增强企业竞争力,有着及其重要的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内容(在充分收集研究主题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提出问题,找到研究主题的切入点,附主要参考文献) 程建新、蒋月月从“人的维度”、“关系的维度”、“制度的维度”把握分析了儒家文化在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中的作用,指出企业管理建设要推行“以人为本”的理念、制度、和方法,强调“以诚待人、言而有信、取信于人”的伦理准则。 张鑫莲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多感情,少理性”。她还认为发掘儒家文化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作用,不能背离世界管理发展的趋势去从零开始一个新的创造。 曾仕强结合中国传统文化,针对中国管理提出并论证了“中国式管理”,强调“以人为本,因道结合,依理而变”的人性化管理。 邱晓东指出无为而治实质上是讲一方面要遵循经济运行中的客观规律,不要不可而为之;另一方面又强调管理行为的自然而然,要求管理者不要什么事情都要有所作为,要为企业的个体发展提供一个热适度的空间。 菅振荣认为儒家思想对企业积极影响大致可概括为: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积极的入世精神;诚实守信的要求。负面影响可概括为:重义轻利, 模糊了企业的目标指向;趋平心态, 与企业的分配机制不合。 张宣吉讲道企业应当采取“法家制企”(即制度化)与“儒家待人”(即人性化)相结合的思想,制度化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性手段规范员工的行为,人性化以其感召力和劝导力提高员工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 赵应宗认为“中庸之道”是处理竞争与合作关系的法宝,可以结合中国企业的特点和现状,使之成为企业外向发展的一种策略。“中庸”是“用中”,是同过激偏向作斗争,保持自身平衡。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摘要:全球化是当今世界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在全球化这柄双刃剑面前,中国的传统文化承受着它狂风暴雨般的洗礼。在这场文化较量中,对于我们这个一向以自己五千年文明历史而自豪的中华民族,必须认真思考中国传统文化在全球化过程中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措施等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关键词:全球化中国传统文化机遇挑战应对措施 引言: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1] 然而全球化是当今世界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在全球化这柄双刃剑面前,中国的传统文化承受着它狂风暴雨般的洗礼。在这场文化较量中,对于我们这个一向以自己五千年文明历史而自豪的中华民族,不得不认真思考中国传统文化在全球化过程中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如何应对等问题。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如十七大六中全会所要求的那样“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精神力量”。[2] 一、全球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传统文化是历史上延续下来的民族文化。传统文化相对于外来文化而言是本土文化,即民族文化;相对于现代文化而言,是指历史上形成并流行至今的文化。 [3]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4]全球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它不仅要经历经济全球化、政治全球化,最终还要实现文化的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的过程是世界性的文化认同、价值认同和实践认同的发展趋势,它必然会对世界上所有的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构成破坏和冲击,这是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付出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摘要:人类已进入21世纪,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如何使我们的现代化和民族精神获得新的生命形 式,是中国文化面临的新的历史选择。中国本身也面临着如何正确处理现代化和民族性、现代化与传统文 化等一系列的关系问题。青年一代是传承和发展中国文化的实践者,如何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在今天的价值 与走向是我们当今学子需要学习和急待解决的问题。这对中国走向世界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民族文化民族精神传统文化世界文化现代化 近年来,海内外对中国文化走向的讨论似乎已成为一种时尚。各种观点十分活跃。"新儒学"、"新道学"、"文化中国"说、"新汉文化"圈、"儒家文化"圈、"太平洋时代"说等等。有人甚至认为21世纪将是儒学的世纪,是中国文化、东方文化的世纪。众所周知,进入80年代以后,改革开放的中国开始面对一个日趋发展变化的国际环境,整个世界文化的格局也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中国本身也面临着如何正确处理现代化和民族性、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等一系列的关系问题。 青年一代是传承和发展中国文化的实践者,如何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在今天的价值与走向,这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与建设,对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融合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优良传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得到体现: (一)重视伦理道德 伦理至上的观念文化与价值取向。中国文化是一种伦理型文化。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体现着一种泛道德主义的人文特点。这种传统伦理讲求的是在个人修养基础上处理人际关系或社会关系的准则与行为规范,这种准则在理论规范上可用仁、义、礼、智、信、忠、孝、节、义九个字来概括;行为规范则主要通过礼法或礼制来约束。这种伦理至上的文化特征的派生特点是:①它与宗法制度、专制政治相结合,形成了一整套尊卑分明、等级有序的身份取向制。②道德的法律化,即通过礼制来规范社会行为,形成重礼制、重人治、轻法治的社会格局。③群体本位主义,强调群体的认同。④重名分,重面子的社会习俗与社会心态。⑤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但这种道德的养成是为了群体的和谐与有序,即“修己以安人”。⑥重义轻利与重道轻器的价值取向。⑦儒学(经学)独尊并成为官学。这是伦理至上的一种外化。⑧以人为本和人道主义倾向(孔子的仁学、孟子的仁政、墨子的兼爱、佛家的慈悲之心)。⑨追求“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 (二)倡导和谐统一——以和为贵与中庸保守 中国文化重和谐统一,与西方文化形成强烈反差。中西文化这一重大差异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农耕文明和商业文明的不同特性。中国传统文化植根于农耕文明,表现出一种"静态" 的特征,重视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以及人自身的身心和谐等。中国传统文化以和为贵的和合精神最为典型地体现在"天人合一"的思想传统中。在中国古代思想家看来天与人,天道与人道,天性与人性是相类相通的,因而达到和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传统文化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境 世界已经进入全球化时代,全球化的过程方兴未艾。2l世纪是全球世纪,全球化浪潮的迅猛兴起,将在人类社会的一切领域、一切方面形成一场席卷全球的世界风暴。我们已经可以清楚地看到超国家的、超国界的、全球性的力量在行动,全球性的问题在蔓延:环境污染的全球化,人口爆炸以及由之而来的移民问题的全球化,核武器以及其他大规模毁灭武器扩散所造成的对全人类的威胁,恶性传染病、毒品买卖与犯罪活动的全球化,甚虿垃圾处理都成了全球性的问题。同时,当今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如资源、粮食、贫困等问题都带有了令球意味,然而,在众多的问题中,文化似乎始终牵动着人们最敏感的神经,因为文化是各民族的安身立命之本,是人们永远的情结。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昭示着以往那种各民族文化之间老死不相往来的时代的终结。一.全球化加速了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互动当前,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人们公认的历史现象与过程,但是,对于经济伞球化是否会带来文化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却成了迄今为止最具争议的概念之一。人们对此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相关的学术著作更是数不胜数,时至今日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实际上,马克思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曾经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的过程。不是人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因此既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那么,伴随社会存在的变迁,迟早会发生社会意识的相应变动。所以,只要我们承认经济生活中全球化的存在,我们就无法否认社会、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全球化发展趋势。可以说文化全球化与经济、政治、社会的全球化一样,都是全球化这一历史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文化全球化并不就是全球性民族文化的趋同,而是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形成的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全球大规模的交流与互动。这种文化的交融,不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融化到另一个民族的文化之中,导致这个或那个民族文化的消失,或使本民族的文化受到削弱;卡H反却足在这种交融中,使本民族的文化因汲取外来文化的有益内容而更加健壮,更加生气勃勃。文化的全球化,使各个民族、各个地区的文化不断地突破本民族文化的地域和模式的局限性而走向世界,将本民族文化区域的资源转变为人类共同享有的资源,加快了不同文化在全球层而上的交流与互动。丙方文化的强势地位并不意味着世界必然趋向西化,外来文化的势头再猛,冲击再大,

传统文化对现代化的影响

【摘要】中国现代化的道路不是走传统的西方道路,而是结合中国的国情走适合自己的新道路。在这个过程中传统的中国文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传统文化注重的是个人修养、伦理道德中庸和谐、以人为本,这些对于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有促进作用,同时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我们要正确对待。 【关键词】传统文化、中庸、伦理道德、和谐、以人为本、现代化 【正文】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是中华名族智慧的结晶,是世界上独具特色自成体系的文化,对中国现代化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本身具备文化科学价值。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和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我国历史上以个体农业为基础,以宗法家庭为背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社会文化体系。它主要包括儒学、道学和佛学思想,其中儒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支柱。儒佛道三家学说丰富多彩,其内容和特征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第一,注重个人德行的修养及社会责任的承担。儒道法三家都强调“内圣外王”,“内圣”就指内心的修养,孔子认为一个人能不能成为品德高尚的仁人,关键在于自己。“外王”方面儒家以“修己”为起点,而以“治人”为终点。提高自身修养的最终目的是要安邦定国,内圣是基础,外王是目的,二者是相互统一的。更具体地讲就是人立于天地之间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个人完善了自己就要承担起对家庭、国家、天下的责任。个人的道德修养对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中国历史上才

会出现无数个像范仲淹那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仁人志士。 第二,以中庸为基本处世之道。按照孔子和后世儒家的解释、“中庸”的“中”,有中正、中和,不偏不倚等含义;“庸”是“用”的意思,“中庸“即”中用“之意。所以,中庸意即把两个极端统一起来,采取适度的中立立场,既不能过也不能及。儒家认为中庸之道不但体现了事物发展的运行规律,也构成了人们实践必须达到一种境界,它被运用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中庸成为衡量人们行为的准则。 第三,价值追求上强调重义轻利。重义轻利、以义代利是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的一大倾向。孔子”罕言利",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荀子认为“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着辱”;到了汉代,董仲舒提出“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著名命题,以尚义反利的观点发展了如敬爱重义轻利的价值观。这种重义轻利的价值观塑造了中国人以道德为上、重气节、重人格的民族性格,但另外也压抑了人的物质欲望。 第四,社会关系上注重人伦道德和人际关系的和谐。传统中国社会是建立在伦理关系的基础上的,社会上的个人不是独立存在的,是处于现实社会关系中的,政治上的君臣关系,家庭中的父子、夫妻、兄弟关系、社会上的朋友关系构成所谓的人际关系。 第五,突出的人文倾向。中国文化具有显著的人文主义特征。人文主义就其狭义来说,一般指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对“神文”的反叛思潮,其基本精神是提高人的地位,贬低神的地位。人文主义者谴斥天主教鄙视人的存在,扼杀人

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管理

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管理 ——学习传统文化有感2014年9月参加优秀青年培训班以来,学习了中国传统文化、项目管理、组织行为学、卓越团队建设等多个课程,这些课程从多个方面阐述了管理特别是自我管理和团队管理的重要性和方法,经过深入的学习和自己反复琢磨,认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包含了现代的管理方法:中国的传统文化是管理的“道”,而西方现代管理方法是管理的“术”,道是论述事务的本质,而术是对处理事务的技巧和方法的总结;中国的传统文化对管理偏重于“德”治,而西方现代管理方法偏重于“法”治,德治讲究的是强调管理的艺术性、人文性是软的一面,法治追求的是管理的科学性、计划性是硬的一面;中国的传统文化对目标的管理注重的是定性的管理,目标是比较模糊的,强调在执行过程中对人的管理,西方现代管理办法对目标的管理注重的是量的管理,目标必须清晰和量化,强调在执行过程中对事的控制。 深入的体会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会在企业发展、团队建设、日常工作管理多个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将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管理学相结合,用中国传统文化管人,用西方现代管理文化管事,这样将会对企业和团队内部的各项工作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下面从“道和术”,“德和法”,“定性和定量”三个方面说明传统文化和现代管理相结合的学习心得。 一、道与术相结合,本质和技巧并重 中国传统文化中主要分成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思想,老子代表的道

家思想,儒家思想对管理的“道”主要是中庸思想,子曰:中也者,天下之大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孔子所阐述的不偏不倚与不走极端的处世之道,认为它会使天地之间所有的人们各就其位,各得其所;万物生长,一片繁荣景象。道家思想是老子在《道德经》中阐述的“无为”,主张的是为人、处世乃至治国、兴邦、治世的基本原则,无为并不是要人们无所事事,而是主张人们的活动应该顺应自然之道。 从“中庸”到“无为”讲的都是,企业和团队的外部关系不应是“竞争”关系,而应是“竞赛”关系。因为“争”会导致自我混乱,使自己脱离市场根本,把人力、物力、财力浪费到企业和团队的非正常上升通道外。明智的企业应当在“不争”上下功夫,去了解存在于市场中新的、尚未被发现的利益需求点,设法去满足尚未被市场认识到的潜在需求。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在传统文化中要求的是管理工作应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要使管理活动顺应自然之“道”。克服轻率和浮躁的弊病,以清静、持重的态度做事。 明确了企业和团队的目标和方向后,如何去做呢?所遵照的路径和工作方法有哪些呢?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再好的目标也都是只有得到良好的贯彻执行才能发挥作用,所以在企业中心思想贯彻执行过程中就必须讲究策略和方法,就需要重“术”,就是对目标的执行进行技巧性监控、处理,加强反馈,加强考核,这是西方现代管理学中描述的项目管理、团队管理的强项,通过目标分解、计划设定、人事关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现代化有何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精)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现代化有何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 默认分类2007-01-03 18:16:01 阅读973 评论2 字号:大中小订阅 促进: 一、传统文化是塑造当今中国现代文化的一个基础。虽然传统文化的内在理念是向内的,注重心性修养,但这种观念是解释社会与人的关系的一个归依。可以在具体的观念上,吸收西方的向外的思想,加强精神的释放性,但就文化体系的构成而言,传统文化仍应是中国现代文化的一个基础。如何使传统文化现代化, 这是我们应该加强的一个基础。 二、传统文化以内治外,通过人的心性来规范外部社会,这是一个大的原则,与此相应,它的特殊功用体现在,传统文化具有一整套特殊的思维方法和理论。这些非常全面,思想文化资源异常丰富,它们与现代的科学文化观念结合,是提高科技创新力的一个重要源泉。 三、传统文化还有一个现实的功用,是对当代生活礼仪、社会秩序和人伦关系的规范和调节。西方的东西在中国根本不适用,中国重视现世/现世的人情,因此用传统文化来规范和打造新型的社会规范、礼仪, 是很现成也能够产生好的成效的事情。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即强调“天人合一”,这是近代以来西方在引导世界潮流的时 候所想不到的。 近代化让人类对自然充满激情和干劲;现代化则让人类对自然极尽疯狂;中国传统文化却会让人类重新恢 复理智,融入、回归自然。

现代化,只有和中国的传统文化理念相结合,才能更好的建设我们的和谐社会。 阻碍: 旧的社会制度可以被消灭,但旧时代的许多东西会以文化形式沿袭下来,中国传统文化有五大主流落后习惯,目前仍在我们的社会和政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是政治上的专制习惯,二是经济上的轻利习惯,三是权力上的官本位习惯,四是用人上的宗法主义习惯,五是做人上的谦忍习惯。中国目前仍然受着这五大传统习惯的拖累,这五大传统文化习惯与中国的现代化及所要建设的现代制度是格格不入的,他们是中国现代化的绊脚石,中国要成为现代化的强大国家,就必须搬掉这五块绊脚石! 专制习惯有多种表现,现代中国深受这一习惯的损害和耽搁!最严重的就是那场文化大革命... 专制传统是阻碍中国现代化的第一大障碍,第二大障碍是轻利的文化传统,孔子那句经典教导已经成为了国人内心的价值观,“君子取义,小人取利”这使国人总不耻和羞于谈利,一谈利就联想到惟利是图的卑鄙小人,所以时刻不忘君子地说,“先小人,后君子”由于轻利我们过去经历了长期的艰苦朴素的煎熬,由于轻利,我们的国有企业的利益激励机制一直不到位,这严重地阻碍了国企的发展... 阻碍中国现代化的第三大障碍是从封建时代沿袭下来的权力上的官本位习惯,目前中国的官本位问题很严 重... 阻碍中国现代化的第四大障碍是用人上的宗法主义习惯,这也是中国的一大根深蒂固的封建传统,任人唯亲,造成了我国的人力资源不能按才能优化配置,结果严重损害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第五项中国现代化的障碍是国民做人上的谦忍习惯,谦忍是国人的性格习惯,是传统文化塑造的。由于谦忍,当大使馆被炸,飞机遭撞时,我们以谦谦君子的风度忍让了...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谦忍的结果不是吃亏,就是被竞争所淘汰。中华民族需要

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学习心得体会_心得体会

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学习心得体会首先我很高兴能够选上杨老师的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杨老师的传统文化课让我深刻的体会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也让我领略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这节课不仅仅在于教会你传统文化知识,更在于通过我们的日常生活,让我们知道如何去生活,如何面对生活,如何更好的生活,让我对自己更加懂得了让自己过的充实,让自己学会了取舍以及洒脱。 记得小时候学古诗,学名著,当时只不过是为了学业要求,为了显示让父母开心。高中时学习孟子论语,只不过是为了高考的要求。当时在我的心中认为这些文化的精华是很高深,但是当时却很少去体会里面真正所代表的意义。只知道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但却没有理解到底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怎么去分辨,最重要的是如何学,如何改,想不想学,想不想改。现在和以前最大的区别就在于,现在经历的事情多了能够真正的体会到了其中的含义。 上这堂课的开始,老师就让我们每人准备自己对国学和传统文化认识和自己的见解,让每个学生都上去讲讲。在自己的准备和思考的过程中,自己才明白了原来传统文化对我们人手的指导是如此的重要。在比如说我自己讲的《中庸》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讲的是治学求进得道理。一个人要广泛地多方面学习,详细 1 / 4

地问,慎重地思考,明确地分辨,踏踏实实地行。其实在很多的时候我们经常缺少主见,总希望依赖他人。很多时候要用到知识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原来以前没学到什么。其实很多东西都要靠自己去学习的,别人的只能参考,每个人走的路都不一样,我们可以听但不能信。自己要成功还是要克服自己惰性,从根本上博学了,慎思了,明辨了才能顺利伐舟。还有《论语-学而》中的过则勿禅改,其实一个人不要害怕做错事,没有谁是都不错的。但很少人却承认自己的错误,并且改正它。我们都只会选择逃避,怕丢脸,总是找一堆的理由来推卸自己的责任。一个大丈夫如果连承认错误的勇气都没有的话,那么他还能做什么呢?我们最怕的不是犯错而是一错再错,所以要勇于承认错误的同时,并且学会改正。还有《孟子-公孙丑上》的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自己从开始做一件事的时候,便决定我们要为自己的决定所要承担的责任。不要抱怨什么条件,运气等一些因素不好,这些都是次要的。一旦我们做下了决定,我们就要有接受后果的那些担当,无论是成功或者是失败。或许有些东西的优劣并不会马上表现出来,但总有一天我们要承担我们以前做这些事情的后果,好比那句话出来混的迟早都是要还的。不是天要忘我,而是因果。从现在开始我们就要对我们的行为有正确的认识,不要贪图享受,不要现在把自己在未来的某一天给毁了。一学期课当中,通过老师的教授和指导,更加深入的了解了传统文化并不是只有四书五经,原来还有如此多的东西。老师的卦象讲解更是精彩。这些枯燥的知识,通过老师幽默风趣的讲解2 / 4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宁波大学答题纸 (2008—2009学年第二学期) 课号:053H03ATS课程名称:中国文化史改卷教师: 学号:姓名:得分: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摘要: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的延续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即便是在经济高 速发展的中国现代社会中,中国传统文化在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中也是无可替代的,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 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在某些方面与现代化的冲突也是非常明显的。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 中的两重性也变得日益重要。 关键字: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儒家 1 中国传统文化概述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四个显著的特征: 1.世代相传。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历史悠久。有五千年的历史。 4.博大精深。“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 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一直在官方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着正统地位,对中国文化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可以说,儒学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主流。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

传统文化与学校管理

传统文化与学校管理 传统文化与学校管理(一) 管理是门深奥的学问,无论是西方管理还是中国式管理,都基于某种管理哲学,而并不像部分学者所说的,西方管理有科学、制度和流程而没有文化,中国式管理有文化而没有科学和规章制度。只不过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发展起来的管理理论对科学管理与人本管理,或者说硬性管理与软性管理的侧重程度不同而已。 学校管理的四大精髓: 1、学校的文化管理 学校的文化管理分两个层面,即内部文化管理和外部文化管理。内部文化管理需要解决的是内部价值观统一的问题;而外部文化管理要解决的是外部文化认同的问题。 2、修身 儒家思想提倡群体本位和伦理至上,因而强调“经世济民”的人生目标。具体到企业内部,群体本位体现为员工之间的“和”、企业对员工的“仁”和企业对社会的“义”。企业员工强调团队精神,以“和”为本,待人以诚。学校对老师则是要“仁”,强调以人为本。 3、学校的制度管理 韩非在《用人》中写道:“能去贤巧之所不能,守中拙之所万不失,则人力尽而功名立。”意思就是说,无论做什么事,都需要依靠一种

客观的标准,不能依靠主观的判断。这实际上为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提供了依据。 4、正心 佛家思想奉行克己观念,引导人们戒除“贪、嗔、痴”,以免除无谓的烦恼,影响自身的理性判断。把“人人是人才,赛马不相马” 作为人才选拔和培养的标准。赛马是看员工在实际工作中的表现;不相马意味着不以你目前的学历和以前的成绩来评价老师们的优秀与否。 总之,无论是西方管理还是中国式管理,只要能在硬性管理与软性管理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都会取得不错的管理绩效。而培训学校如果能灵活地运用以上所说的三招两式,必定会利器所至,无往不利。 传统文化与学校管理(二) 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文明史,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辉煌灿烂,?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历史没有中断的文明古国。中国的传统文化的代表是儒家文化,除了儒家文化之外,还有法家、道家、墨家、兵家等。不可否认它里面当然有陈腐的旧质,但那些精华的部分,在现在依然继续闪耀着它的光芒!中国的现代教育管理,植根在中国的土壤之中,与中国的古老文明、传统教育有着天然的血肉联系,我们现在谈中国现代的教育管理,当然更是离不开中国的传统文化。 一、传统文化对现代教育管理的负影响。 1、影响现代教育的方向,造成教育本性的严重丧失。教育表现为选

论全球化与现代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论现代化和全球化对中国当代社会与文化的影响邵爱丽 CG 13/11 全球化使国与国之间更加紧密地联系,在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方面相互依、学习。而现代化,更是标着当今社会的进步与变迁,是人类文明的一种深刻变化,主要强调人的个性解放和生产力的解放。这两种现象关切每一个人当下生活的重大问题,因为“全球化”与“现代化”不仅带来了经济上的发展与变化,更带来了文化、价值观念及日常生活中各个方面的冲击。 全球化与现代化的进程是在各个层面都可见的,随着交通、通讯的发展,人们切实感受到这个世界在一点点的缩小。而我们的生活方式也随着这种全球化、现代化进程逐渐改变。全球化改变了千千万万中国人的外貌,尤其是生活在大城市的人们。在上海生活的年轻一代中国人对恒隆广场这个词汇非常向往,那里汇集了普拉达(prada)、迪奥(dior)、LV、香奈儿(chanel)等来自世界各地的名牌。人们的穿着打扮不再是70年代的那种单调的藏蓝色,而 是更追求品位、潮流,尤其是那些生活在大城市的人们,更是追寻所谓的品牌,穿着一定要来自国外的顶级设计师的特殊设计。还以恒隆广场为例,它的流线型玻璃体主体地建筑风格,更是具有浓厚的欧美风情,显然,也是受到了全球化风波的影响。 随着全球化地发展,我们所接触的食物种类越来越多,饮食方面自然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就在全世界都正开始爱上营养健康的中餐时,中国消费者却对汉堡包、炸鸡腿、和用转基因土豆做成的薯条趋之若惊。肯德基、麦当劳,这种全球化的产物在中国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过去,中国人的饮食以米饭、蔬菜,豆类为主,换心血管疾病的人远远要比西方国家的人少的多。如今,随着饮食方式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为了肥胖,还有胆固醇过高而产生苦恼。而以前传统饮食方式,一大家人坐在一张大餐桌上说说笑笑的吃饭,也开始被这几分钟就可以啃完的汉堡而取代,也难怪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开始变得冷漠? 这种人情的冷漠,不禁让我们开始反思中国人在全球化与现代化的影响下,价值观的改变。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接触越来越多的西方文化,人们的价值观也逐渐从单一转向多元,从封闭转向开放,从传统转向现代。举个最简单地例子,就拿婚姻来说,在古代,甚至改革开放以前,婚姻大事都是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来决定,结婚年龄也都是在十几和二十几岁之间,而结了婚之后也基本上会白首偕老,不会有太多的离婚事件发生。而如今,三四十岁的未婚女强人随处可见,而结婚之后夫妻之间的感情也不像以前那么单纯。小三,婚外恋,这种熟悉的字眼似乎也在随着这个社会的进步而进步,像“同志”这样传统的词汇也有了新的一层含义。真不知道我们是应该为这种开放的观念而感到欣慰,还是应该为这逐渐遗失的人性的纯真而感到悲哀! 全球化和现代化不仅对我们的生活方式,传统观念产生了影响,大众文化更是逃不出它的冲击波。随着科技、网络的发展,各种来自世界各地的音乐、影视作品可以在几秒钟内传遍全球。我们的ipod里边播放的音乐都是来自lady gaga,super junior,所钟爱的影视作品是 那些好莱坞大片,韩国的肥皂剧,这些早已取代了我们传统的京剧和各种民俗歌曲。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一种“外国的月亮总比中国的圆”的媚外观念开始在中国人的内心繁衍滋生,而五千年文化的传承却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正是这种挑战引起不少中国人的反思,开始反省对自身文化的定位,加入保护传统文化的行列。由此而见,虽然全球化给中国的传统文化带来一定的冲击,但也正是这种冲击成为使中国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的动力,一种基于文化识别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