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与五四运动》

《辛亥革命与五四运动》
《辛亥革命与五四运动》

《辛亥革命与五四运动》

1.课题分析

本课题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山东教育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分题中的教学内容,位于教材的 44——45页。所在的单元主题系《不屈的中国人》,该单元以“遭受欺辱—奋起反抗—寻求救国之路—最后取得成功”这样的设计路线,设计了《不能忘记的屈辱》《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三个分题。前面两个分题首先让学生了解近代中国遭受外国列强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凌辱,致使山河破碎、国宝被掠、人民遭受屠杀的血腥事实,让学生通过对这些残酷的历史事实的了解,体验和感受中国曾经遭受过的那段屈辱历史。第二个分题反映了中国人民面对外来的侵略所表现出来的不屈不挠的精神。

《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是本单元第三个分题,是让学生了解许多革命先辈不断探索拯救祖国的革命道路,知道一些影响中国革命的重大历史事件和英雄人物,体会中国的爱国志士为了拯救祖国所作出的不懈努力和付出的巨大代价,产生对英雄人物的敬佩之情。帮助学生知道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越的斗争,取得了民族独立和解放的伟大胜利,培养热爱共产党,为祖国强盛和人民幸福而奋斗的情感与民族责任感。其中,《孙中山与辛亥革命》教材突出了孙中山等革命志士的探索和辛亥革命的胜利,同时指出,辛亥革命没有最终把中国人民从苦难中解放出来,应该继续探索救国之路。《五四爱国运动》是探索救国之路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使人民看到了民族的希望。教材介绍了五四爱国运动的情况和意义。

《辛亥革命与五四运动》这一课题的学习,要将探究、调查访问、活动体验等多种学习方法蕴含其中,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传统教学中教师讲解和评价历史事实,而学生只是被动地听的学习方式。教材力求引导学生主动获取信息,并将学生带入情境,让学生获得体验,并引导学生对其相关内容进行评价,发表自己的看法。

2.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爱国情感的基础,少年儿童崇拜英雄人物,但是学生对中国历史的了解相当有限,本课承接小学其他年级,让学生了解影响中国革命的重大历史事件和英雄人物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胜利,培养热爱共产党的情感和为祖国强盛和人民幸福奋斗的民族责任感。

3.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激励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

能力与方法:培养学生为祖国强盛和人民幸福奋斗的民族责任感。

知识:让学生知道为了人民的解放和祖国的富强,许多革命先辈不断探索拯救中国的革命道路,体会中国的爱国志士为了拯救中国所作出的不懈努力和付出的代价。

4.图文说明

教材第44页呈现孙中山和辛亥革命。教材突出孙中山等革命志士的探索和辛亥革命的胜利,同时指出,辛亥革命没有最终把中国人民从苦难中解放出来,应继续探索救国之路。

教材第45页呈现五四爱国运动。这是探索救国之路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使人民看到了民族的希望。

5.教学要点

教学重点:体会中国的爱国志士为了拯救中国所作出的不懈努力和付出的代价。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为祖国强盛和人民幸福奋斗的民族责任感。

6.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尽量多收集图片、音像资料以便使得教学更直观可感。

(2)学生准备:收集历史资料。收集孙中山、秋瑾等革命先烈的诗文,了解辛亥革命和五四爱国运动发生的历史背景。

7.教学过程主要环节设计

第一环节: 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了解了爱国志士寻求的救国之路,我们收获很多,这节课就让我们继续去探索当年的历史吧!(用讲故事、图片、视频等多种方式介绍孙中山和辛亥革命,再现当年历史。)

【设计意图:本环节运用较为直观的教学方式,再现史实,激发学生了解历史事件的浓厚兴趣。】

第二环节:活动体验,了解历史。本环节设置两个节点。

第一个节点:孙中山与辛亥革命。本节点设置三个活动。

活动一:同学分享资料,初步认识辛亥革命。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是他们推动着社会改革的进程,激励着后人不断探索救国之路。找多个同学起来分享他们收集的关于孙中山与辛亥革命的资料,之后教师总结补充。

活动二:组织观看反映辛亥革命的电影。

活动三:辛亥革命故事。

以故事会的形式让学生讲讲当年孙中山等与辛亥革命的故事。

第二个节点:五四爱国运动。本节点设置三个活动。

活动一:小组合作,探究问题。问题设计:知道5月4日是什么节日吗?五四爱国运动发生在哪年,为什么要游行,提出了什么口号,都有哪些人参加?

活动二:教师播放视频,关于参加五四集会的群情激愤的学生火烧赵家楼、痛打卖国贼的历史资料。

活动三:交流体会。相互交流对这次青年学生运动的理解和体会,最后以书面形式写成一篇感悟。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为了再现当年的历史情境,让学生更全面深刻地认识当年的社会现实,体会爱国志士的艰辛探索。】

第三环节:合作探究,深化思考。本环节设置三个节点。

第一节点:分析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

活动一:开展关于历史事件辛亥革命的讨论会。深化对辛亥革命的客观认识。

活动二:领学生分析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辛亥革命的失败,有深刻的原因:封建主义在军事实力、政治经验及社会基础等方面,都大大超过革命派,这是其失败的客观原因;资产阶级革命派政治上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则是革命失败的主观原因。

第二个节点:

活动一:讨论五四爱国运动的意义。“五四运动的壮举说明了什么?”然后由各小组的代表向全班汇报交流,教师主持。讨论后,知道我国把五月四日定为青年节,既是为了对1919年青年学生爱国壮举的纪念,也是要让世世代代的中国人永远铭记这次伟大的爱国主义运动。

活动二:师小结五四运动的意义:

(1)五四运动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爱国主义是五四精神的主旋律。

(2)五四运动是一场广泛传播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体现了民主、科学的精神,(3)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体现了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

(4)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5)运动中青年学生为先锋,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李大钊和陈独秀等先进知识分子指导和推动了运动的发展,并起到了领导作用。一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认识到了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进程,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第三个节点:

比较异同,深化认识。比较三元里抗英、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在参加人员上有什么不同?

活动一:简单介绍三元里抗英。

三元里抗英事件是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英国军队与非官方武装力量间在广州郊外三元里发生的冲突事件。

三元里是广州城北附近的一个小村庄,1841年5月,英军在三元里附近驻扎。由于有英国士兵到三元里抢劫财物、强暴妇女。村民韦绍光之妻被调戏,激起当地民众愤怒,三元

里及其附近乡村的一万多民众组织结集起来,向英军围攻袭击。民众手持大刀、长矛等传统兵器,趁著天气阴雨,诱导英军一个印度雇佣兵连(60人)到潮湿的沼泽地,在火枪无法射击发挥武器优势的情况下,进而重重围困英军,4名英军死亡,20多人受伤。英军派出两个海军连,携带不怕雨淋的“雷管枪”前来增援。被围困两小时之久的英军撤回了英军阵地四方炮台。而三元里及附近一万多民众民众继续围攻英军,并包围了四方炮台。了解到情况后,英军总司令传话给当地长官余葆纯,如果不解除义勇包围,英军主力将攻打并尽屠广州城。余葆纯对英军的实力有比较清醒的了解,于是劝退义勇,避免广州被屠,从此也担上了“卖国贼”的恶名。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民众大规模自发保卫家园抵抗外来侵略的战斗。

活动二:学生讨论:比较三元里抗英、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在参加人员上有什么不同?

活动三:师小结:

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是中国人民在受到外敌入侵之后自发(没有觉醒)的一次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

辛亥革命时期的参加人员是在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影响之下,希望推翻腐朽落后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五四运动的参加人员是在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之下发起的一场救国救亡运动。

【设计意图:本环节为了让学生通过合作探讨,学会客观地运用历史思维评价,同时让他们明白为了人民的解放和祖国的富强,许多革命先辈不断探索拯救中国的革命道路,体会中国的爱国志士为了拯救中国所作出的不懈努力和付出的代价。】

第四环节:诗文诵读,情感升华。本环节设置两个节点。

第一节点:诗文诵读,激发爱国情感。

活动一:开展诗文朗诵比赛。朗诵秋瑾等革命先烈的诗文,感受与祖国共存亡的革命气概。收集秋瑾等革命者的故事,激发对英雄的敬佩之情。

第二节点:缅怀历史,通往未来。

活动一:历史故事会。讲述孙中山和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历史,让学生知道为了人民的解放和祖国的富强,许多革命先辈不断探索拯救中国的革命道路,体会中国的爱国志士为了拯救祖国所作出的不懈努力和付出的巨大代价。

【设计意图:本环节可以更好让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激励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培养学生为祖国强盛和人民幸福奋斗的民族责任感。】

第五环节:拓展延伸,布置作业。本环节可设计两个节点:

第一个节点:向父母介绍自己所了解的辛亥革命和五四爱国运动。

第二个节点:继续阅读吴玉章著的《辛亥革命》

【设计意图:课外作业只有与课外阅读、言语实践建立起联系,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效度,因此我设计了课外拓展的作业,鼓励学生继续探索。】

8.板书设计

辛亥革命与五四运动辛亥革命:1911年孙中山革命志士:秋瑾

五四运动:1919年青年学生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