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2第3单元 圆柱与圆锥 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2第3单元 圆柱与圆锥 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2第3单元 圆柱与圆锥 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2第3单元圆柱

与圆锥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圆柱与圆锥》。下面我将从说课标、说教材、说建议三个方面进行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第二单元《圆柱与圆锥》属于《空间与图形》版块中图形的计算。包括:

圆柱认识、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体积、圆锥的认识、圆锥的体积。

二、教学目标。

1、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他们的基本特征。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

能力目标: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情感目标:通过观察、设计和制作圆柱、圆锥模型等活动,了解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教学重点:

(1)圆柱的表面积、体积的计算。

(2)圆锥体积的计算。

3、教学难点:

(1)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

(2)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

(3)圆柱与圆锥的体积之间的关系

三、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圆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编排的,是小学阶段学习几何知识的最后一部分内容。圆柱与圆锥都是基本的几何形体,也是生产、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几何形体,这些都是本单元知识学习的重要基础。学习圆柱和圆锥的知识扩大了学生认识形体的范围,增加了形体的知识,促进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四、说教材

一、特点一:结合具体情境,和操作活动,初步认识点、线、面和体的关系

课标教材新增设了一个由平面图形旋转得到立体图形。这一内容的增加能使学生对立体图形有个完整的认识。分别在教材的11页和24页,通过快速转动贴有长方形纸和直角三角形纸的小棒,使学生从旋转的角度全面地认识圆柱和圆锥,感受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转换。在做转动纸片活动时,我们采取的方法是先让学生猜测,再操作。教学这一环节时我们分了三步进行:①猜一猜:转出来是什么形状?②自己动手快速转动小棒,验证自己的猜想。③强化辨析:出示

4 2 3 2

2 4 2 3

问:这两个长方形分别以4或2为轴旋转,得到的圆柱体一样吗?为什么?

多找几个学生回答,最后得出结论:以长方形的哪条边为轴旋转,哪条边就是圆柱的高,那么另一条边是圆柱的底面半径。

最后再让学生具体说说上面两个长方形旋转后得到的圆柱的底面半径和高分别是多少?

通过上面三步层层递进,让学生对由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有了完整的认识。(圆锥的教学跟圆柱类似,在这就不再多做解释。)

二、从例题选材和公式推导的呈现形式方面的变化角度。

加强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课标教材中例题的选取也加强了与生活的联系,除了26页例3沿用老教材的例题外,其他例题均来自与生活。如,对圆柱、圆锥的认识。教材均通过列举大量生活中的圆柱、圆锥形实物,在学生观察思考这些物体形状的共同特点,并从实物中抽象出它们的几何图形的基础上引入。还有表面积实际应用中的例4,计算一顶厨师帽所需的面料;圆柱体积实际应用中的例6,问杯子里能不能装下一袋奶?这些都是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另外,课标教材中公式推导的呈现形式跟老教材也有所不同。在以往这些部分内容的编排更侧重于理解和掌握图形的特征和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而对于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在学习素材和实践操作方面都显不够。实验教材加强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更多的自主探索和空间观念的训练机会。例如,圆柱的特征,是让学生动手实验、自主探索得到的。在教学圆柱展开图的特征时,教材从让学生自主探索“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什么形状?”开始,让学生动手操作,剪一剪并展开观察,再把展开得到的长方形重新包上,探索并发现此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这就为进一步探索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打下基础,也加深了学生对圆柱特征的认识,锻炼了学生空间想像的能力。

再比如在教学圆柱表面积的时候,是通过一系列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欲望,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什么形状?长方形的长、宽与什么有关?有什么关

系?圆柱的表面积指的是什么?怎样计算呢?在推导圆锥体积时则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如何知道像铅锤这样的物体的体积?”来引导学生探索圆锥的体积公式。

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给我们的教学资源,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加强了对图形特征、求表面积和体积方法的探索过程,重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与能力的训练。

三、关于习题的编写和处理

课标教材相对老教材来讲,从习题的选材,到呈现的形式上更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如情景图,丰富多彩的形式,简洁明了的文字(条件和问题的提出多以插图的形式呈现出来)……这些都激发了学生无穷的解答兴趣。其中好多题目都是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中提炼出来的,通过这些题目的练习更能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课标教材虽然有很多值得肯定的地方,但我们认为也有些许不足,比如习题只兼顾到联系生活实际,没有考虑到学生计算的基础,有些习题数据偏大,给学生的计算其实是增加了难度,对于这些题目我会具体谈谈我们的一些做法,供大家参考。下面我就其中一些习题及处理形式跟大家交流,主要说一说新增加的习题,大家可以看着课本。

1、教材练习二中的第4题,考查学生对圆柱侧面的长与圆柱底面周长的关系的掌握情况。学生判断后,重点让学生谈谈理由。还可以让学生想一想,如果把第

2、3个图形围起来,会出现什么情况?加强对圆柱侧面的长与圆柱底面周长的关系的理解,发展空间观念。

第6题,计算下面各圆柱的表面积。三道题的条件其实是相同的,都是已知直径和高,这样学生练习起来比较单一,因此我们把其中条件进行了修改,第一小题直径12改成了已知圆周长12.56;第二小题直径5改成了半径2.5。这样

三种情况学生都进行尝试,相对来说比较全面。

第7~10题,是解决实际问题。关键是帮助学生理解问题的实际含义,把它转化为数学问题,弄清求的是圆柱哪些部分的面积。可以通过教具或图形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比如第7题,就可以用圆柱形纸筒代替压路机前轮滚动一周,使学生看到所压路面的面积就是前轮的侧面积。

第11题,是新增加的一个题目,对学生来说问题不大,很容易判断出是什么形状,万一有困难或争议大的,可以事先准备些实物,现场演示来帮助理解。

第16题,要让学生理解计算“制作中间的轴需要多大的硬纸板”,就是计算硬纸轴的侧面积,卫生纸的宽度就是硬纸板的高度。

第17题,要提示学生注意是上下底面分别留出了78.5平方厘米的口,应减去的部分是两个78.5。这道题有两种解法:一种是用圆柱的表面积减去2个78.5,另一种是用圆柱的侧面积加上下两个圆环的面积。学生选择自己比较容易理解的方法去做。

2、教材练习三中一些习题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第3题,虽然题目简单,但学生计算起来难度较大。

第8题,这道题关键是要学生理解求减少的土石方就是求月亮门所占的空间,而月亮门所占的空间是一个底面直径为2 m,高为0.25 m的圆柱。

第11题,教学前要准备实物或教具。让学生通过观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可以小组交流,最后汇报方法,学生得出了两种方法,一是用大圆柱的体积减去中空的小圆柱的体积,二是用横截面的面积(即圆环的面积)乘钢管的长来计算,不管哪种方法都应该给予肯定,这时候要让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

在进行这一单元的整理和复习时,仍然要借助直观的教具和学具等帮助学生回

顾、总结图形的特征和计算方法。比如,复习圆柱的表面积时,让学生根据圆柱的展开图,写出计算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公式,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同时还要注意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学生容易忘记乘,因此复习时,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回忆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另一方面也可以加强有关圆锥、圆柱体积关系的对比练习。在对这部分进行复习时可以补充类似课本27页第4题,28页第7题那样的练习,以帮助学生弄清圆柱圆锥体积的关系。另外,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也是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复习时,要通过具体例子加以区别。完成第29页第3题后,可让学生说一说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以便分清概念和所用的公式及计量单位。其中的第1问求至少用多少布料?要让学生根据给的图来判断是求几个面的面积。

第4题,求一块蜂窝煤的体积,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后得出两种方法:一是用大圆柱体积减去12个小圆柱的体积,二是用大圆面积减去12个小圆的面积先得出来底面积,再底面积乘高得出体积。计算起来特别繁杂。

四、加强动手操作,让学生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培养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单元特别加强了对图形特征、计算方法的探索。为此,教学时,应放手让学生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在观察、操作、推理、想像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空间观念。

如,对圆柱的表面积、圆柱、圆锥体积的教学,教材注意拓宽学生的探索空间,加强对图形计算方法的探索,加强在操作中对问题的思考。例如对圆柱表面积的教学,教材一开始就提出问题: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什么形状?让学生动手操作,剪一剪展开观察,再进一步探索:长方形的长、宽与什么有关?有什么关系?长方形的长与圆柱底面的周长的关系,宽与圆柱的高的关系是学生在自主操作、观察与探索过程中获取的。在此基础上教材又提出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圆柱的表面积怎么计算呢?使学生探索得出: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两个底面的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又如圆锥体积的教学,教材首先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如何知道像铅锤这样的物体的体积?”引导学生探索,并给出提示:圆锥的体积和圆柱的体积有没有关系?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圆锥和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教学时,要大胆放手让学生探究,注意提供给学生积极思考,充分参与探索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其中圆锥的体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这一结论应让学生在经历试验探究的过程中获取,要改变只按教材说明进行演示得出结论的做法。

还有,在认识圆柱和圆锥时,教材增加了用长方形(或三角形)的硬纸贴在木棒上快速转动的活动。也应该让学生制作一个简单的学具,亲自转一转,从操作的过程中得出结论。

六、具体安排

整理和复习

课时安排建议:一课时。

1、引导归纳总结,形成知识网络。

2、借助直观手段帮助学生回顾、总结图形的特征及计算方法。

3、注意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

6、温馨提示。

(1)本单元在整理复习时,不仅要关注图形的计算方法,更要图形计算公式的的推导过程。

(2)要注意区分圆柱体积计算公式和侧面积计算公式。

“数学游戏”──“剪大洞”

教材(第31页)则是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过程中,体会图形变换的奇妙,等等。

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应用数学知识,进行自主探索的实践,并通过这些活动获得自己成功、能力增强等良好体验,从而逐步增强学好数学、会用数学的信心。

六年级下册数学圆柱圆锥练习题(含答案)

(圆柱和圆锥) 一、认真读题,谨慎填写。(每空1分,共21分) 1.沿着圆柱的高剪,侧面展开得到一个(长方形),它的一条边就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另一条边就等于圆柱的(高)。 2.8050毫升=( 8 )升( 50 )毫升; 5.4平方分米=( 540 )平方厘米 2.8立方米=( 2800 )立方分米; 5平方米40平方分米=( 5.4)平方米 3.把一段圆柱形木料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削去部分是圆锥体积的( 2 )倍。 4.一个圆柱的底面周长是12.56厘米,高是5厘米,它的侧面积是(62.8)平方厘米,表面积是(87.92)平方厘米,体积是(62.8)立方厘米。 5.一个长方形长5厘米,宽4厘米,如果以宽为轴旋转一周得到一个立体图形,得到的是(圆柱体),这个图形的体积是(314 )立方厘米。 6.一个盛满水的圆锥体容器高9厘米,如果将水全部倒入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容器中,则水高(3)厘米。 7.做一节底面直径为10分米,长40分米的烟筒,至少需要(1334.5)平方分米铁片。8.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的体积相差16立方米,这个圆柱的体积是( 24 )立方米,圆锥的体积是( 8 )立方米. 9.一圆柱形罐头盒,高是1分米,底面周长6.28分米,罐头盒的侧面商标纸的面积最大是( 6.28 )平方分米,这个罐头盒至少要用(12.56 )平方分米的铁皮。10.一根长4米,横截面半径为2分米的圆柱形木料截成同样长的5段,表面积比原来增加(100.48)平方分米。 二、巧思妙断,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每题2分,共12分) 1.“做圆柱形通风管需要多少铁皮”是求这个圆柱的侧面积。………………(√) 2.一个容器的体积就是它的容积。……………………………………………(√) 3.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体积都可用底面积×高来表示。…………………(√)

最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说课稿 《认识负数》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专家,您们好! 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认识负数》。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情、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谈谈我的课堂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认识负数》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时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自然数、并初步认识了分数和小数的基础上,结合熟悉的生活情景,来初步认识负数。学习这部分内容,可以拓展学生的数概念,培养数感,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运用数学认识世界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特点,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本节课我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初步认识负数,知道正数和负数的读写方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负数都小于0; 2:过程与方法目标)借助熟悉的生活情境,在亲历与合作中,体会负数的意义,学会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相反意义的量。 3:(情感目标)感受正、负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结合史料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体会负数的意义,学会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相反意义的量。 (四)说教学理念: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只有在亲身经历或体验一种学习过程时,其聪明才智才能得以发挥出来。任何学习都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有这样一句话:听见了,忘记了;看见了,记住了;体验了,理解了。可见让学生感受数学、经历数学、体验数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佳方式。因此,这节课我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来完成本节课的学习。 (五)说教学具准备: 温度计、课件 二、说教法学法: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说课稿-倒数的认识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说课稿-倒数的认识 一、说教材 本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数学第十一册第一单元中的“倒数的理解”,它是在分数乘法计算的基础上实行教学的,是进一步学习分数除法的一个重要概念。教材首先让学生观察乘积是1的算式,引出倒数的意义;根据倒数的意义,求一个数的倒数是应该用1除以这个数,但学生尚未学习分数除法,所以,教材接着使用不完全归纳法让学生寻找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基于以上的理解,遵循“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它目标(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的实现为前提”的重要理念,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倒数的意义,并掌握求一个数倒数的方法,会求一个数的倒数。 2、让学生主动参与观察、猜测、交流等活动,经历探索求倒数的方法的过程。 3、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具有回顾与分析解决问题过程的意识。 4、感受数学的趣味性和挑战性,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重点:倒数的求法。 难点:带分数、小数的倒数求法。 关键:理解倒数的意义。 二、说教法 本课我采用了发现式教学法、小组讨论式教学法。教师仅仅通过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身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

中去,让学生自己组织学习材料,给学生提供放手的思维空间,并尊 重学生的自主性,允许学生在探究新知中犯错误,并在修正错误的过 程中体会成功,特别是注重情境的创设,如创设“取名称”、“找朋友”、“我来试试看”、“我来当名医”、“火眼金睛”等情境,以 平等宽容的态度激起学生的探究热情,让学生在互动和活动过程中充 分地使用自己的水平器官。 三、说学法 “倒数”的学习适于学生展开观察、比较、交流、归纳等教学活动。为了更好地指导学法,我采用小组合作形式组织教学。这样,一 方面能够让学生尝试发现,体验到创造的过程;另一方面,也能够增 强学生的合作意识,相互学习、相互借鉴,逐步完成对“倒数”的理解,有时还受同学启发,在互动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四、教学程序设计 在课前准备阶段,我抓住“互为”二字作文章,先安排这样一个 课前活动。 1、联系语文中的反义词的知识,举倒如:“黑”的反义词是什么?(白)“正”的反义词是什么?(反、倒) 2、用“互为”造句。举倒如:“黑和白互为反义词”,这句话还 能够怎样表达?(黑是白的反义词或白是黑的反义词) 3、思考:能否说“黑是反义词,白是反义词”?为什么? 通过以上的活动协助学生理解“互为”的含义,从而为建构新知 扫清语言理解障碍。并在课中多次强调表达的准确性,引导学生在与 他人的交流中,使用数学语言清晰地、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思考过程,实行讨论与质疑。 (一)激趣引入,导入新课 1、请说出结果是1的算式(微机显示),如:3/8×8/3=1

六年级数学圆柱圆锥练习试题和答案解析

(四) 例1、(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圆柱和圆锥分别有什么特点? 圆柱圆锥 底面两个底面完全相同,都是圆 形。 一个底面,是圆形。 侧面曲面,沿高剪开,展开后是 长方形。 曲面,沿顶点到底面圆周上的一条线 段剪开,展开后是扇形。 高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有无 数条。 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只有一条。 例2、求下面立体图形的底面周长和底面积。 半径3厘米直径10米 例3、判断:圆柱和圆锥都有无数条高。 例4、(圆柱的侧面积)体育一个圆柱,底面直径是5厘米,高是12厘米。求它的侧面积。 例6、(辨析)一个无盖的圆柱铁皮水桶,底面直径是30厘米,高是50厘米。做这样一个水桶,至少需用铁皮6123平方厘米。 例7、(考点透视)一个圆柱的侧面积展开是一个边长15.7厘米的正方形。这个圆柱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例8、(考点透视)一个圆柱形的游泳池,底面直径是10米,高是4米。在它的四周和底部涂水泥,每千克水泥可涂5平方米,共需多少千克水泥? 例9、(考点透视)把一个底面半径是2分米,长是9分米的圆柱形木头锯成长短不同的三小段圆柱形木头,表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分米?

4、求下列圆柱体的侧面积 (1)底面半径是3厘米,高是4厘米。 (3)底面周长是12.56厘米,高是4厘米。 5、求下列圆柱体的表面积 (1)底面半径是4厘米,高是6厘米。 (3)底面周长是25.12厘米,高是8厘米。 6、用铁皮制作一个圆柱形烟囱,要求底面直径是3分米,高是15分米,制作这个烟囱至少需要铁皮多少平方分米?(接头处不计,得数保留整平方分米) 7、请你制作一个无盖圆柱形水桶,有以下几种型号的铁皮可供搭配选择。 8、一个圆柱形蓄水池,底面周长是25.12米,高是4米,将这个蓄水池四周及底部抹上水泥。如果每平方米要用水泥20千克,一共要用多少千克水泥?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说课稿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的认识》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授课内容: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圆柱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有两个课时,我说的是第一课时的内容。 2、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圆柱是一种常见的立体图形,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生对它已经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 本单元是小学阶段学习几何知识的最后一部分内容,圆柱的认识是本单元的起始教材,是学生在学习圆和长方体、正方体的基础上来认识的。学生认识圆柱,了解圆柱各部分名称,掌握圆柱的特征是以后学习圆柱的表面积、体积以及圆锥和球的认识的基础;同时也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可见,圆柱的认识教学在后继的几何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引导学生切实学好。 3、教学目标的确定: 依据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以及儿童的心理特点,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圆柱的特征,认识圆柱的各部分名称,以及圆柱的展开图。 (2)过程与方法:通过操作、观察、探索,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判断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能力。 (3)情感与态度:体验圆柱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通过同学间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等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中共同进步,体验成功。 根据学生对图形的认知特点和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的预测,因此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4、教学重点:认识圆柱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圆柱的特征。 根据学生的认知是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因此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5、教学难点:圆柱与它的侧面展开图之间的关系 5、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圆柱体的实物、模型和相应的多媒体课件 学具:自带由卡片制作的圆柱体、剪刀、直尺。 二、说教法和学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和现代教学理论强调,教学生学会学习是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为了在教学中落实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我打算采用以下教学方法来组织教学:1、直观演示法、2、操作发现法3、“探究—研讨”法。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学习新知,亲历探索,获得知识。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是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而是一个有目的的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为此我认为学生的学习方法非常的重要,所以我打算采用1、观察发现法;2、动手操作法;3、合作交流法来指导学生学习。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系统地规划,设计了以下的教学活动: (一)导入新课 因为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所以我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实物的照片导入,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兴趣。通过观察,我会提问:这些物体的形状有什么共同特点? 学生就会描述这些图形的共同特点,这时我就用媒体演示出这些图形的样子,并告诉学生我们就把这样的图形叫做圆柱,一年级时我们已经对圆柱有了初步认识,今天我们就来进一步认识圆柱(这时我顺势板书:圆柱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1、圆柱的组成 由于新课标指出学生的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我出示教具圆柱体,让学生看看、摸摸,同桌讨论:圆柱体有几个面?这些面怎样? 学生通过观察、触摸,根据以有的认知水平,一部分学生把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方法迁移过来,说出圆柱的各部分名称,如:面、高等。但由于圆柱与长方体、正方体有明显的差异,能比较清晰地表述出圆柱各部分名称的学生可能较少。这时我就会拿着教具圆柱体带着学生认识圆柱的两个底面,和侧面。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说课稿完整版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 上册说课稿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说课稿 圆的认识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圆》的第一节内容《圆的认识》,主要内容有:用圆规画圆、了解圆各部分名称、掌握圆的特征等。 圆是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行后所要认识的小学阶段的最后一种图形。《圆的认识》是几何初步知识内容,既是一节起始课,也是后继学习“圆的周长”、“圆的面积”、“圆柱”、“圆锥”的基础。教材通过对圆的研究,使学生初步认识到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同时,也渗透了曲线图形和直线图形的关系。这样不仅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从空间观念方面来说,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因此,通过对圆的认识,不仅能加深学生对周围事物的理解,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为今后学习圆的周长、圆的面积、圆柱、圆锥等知识打好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育部制订的《数学课程标准》“内容标准”这一部分内容中对“空间与图形”领域提出了这样一条具体目标:通过观察、操作,认识圆各部分名称及特征,会用圆规画圆;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本人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画一画、折一折、量一量等活动,观察、体会圆的特征,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理解在同圆或等圆中直径与半径之间的关系。了解、掌握多种画圆的方法,并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

(2)、过程与方法:通过想象与验证、观察与分析、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圆的特征,同时获得思维的进一步发展与提升。 (3)、情感态度价值观:结合具体的情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并能用圆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简单现象,培养学生的数学审美情趣。 三、说教学重、难点 由于教材并没有给圆下一个准确的定义,主要是通过直观演示,动手操作使学生感知并了解圆的基本特征,因此“感知并了解圆的基本特征和用圆规画圆”就成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在认识圆的特征的过程中,主要是依靠感知来理解其中许多的概念,因此“认识圆的特征,画出指定位置和大小的圆”是本节课的难点。 四、教学准备 1、教具学具 教师:课件、圆规、直尺、圆形纸片等。 学生:彩笔、圆规、直尺、圆形纸片、扣子、硬币。 2、学生分析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空间观念比较薄弱,动手操作能力比较低;本校处在城乡结合处,家庭辅导能力较低,学生接受能力较差;学生的学习水平差距较大,小组合作意识不强,鉴于以前学习长、正方形等是直线平面图形,而圆是曲线平面图形,估计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探究方面会存在一些困难。

小学六年级数学圆锥

第五讲圆锥 一、知识点 1、圆锥的特征: 由2个面围成,一个是底面,一个是曲面(展开后是一个扇形),只有一条高。 2、体积公式:v=sh s=v÷÷h h=v÷÷s 3、拓展提高: A 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与圆锥的体积比是3:1 B 等体积、等高的圆柱的底面积与圆锥的底面积的比是1:3 C 等体积、等底面积的圆柱的高与圆锥的高的比是1:3 4、常见题型: a.已知圆锥的底面积和高,求体积 b.已知圆锥的底面周长和高,求圆锥的体积,底面积 c.已知圆锥的底面周长和体积,求圆锥的高,底面积 以上几种常见题型的解题方法,通常是求出圆锥的底面半径和高,再根据圆柱的相关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圆锥的切割: a.横切:切面是圆 b.竖切(过顶点和直径直径):切面是等腰三角形,该等腰三角形的高是圆锥的高,底是圆锥的底面直径,表面积增加两个等腰三角形的面积,即S增=2Rh 题型总结: 1. 高不变半径扩大缩小n倍,直径、底面周长、侧面积扩大缩小n倍,底面积、体积扩大缩小n2倍。 2. 半径不变高扩大缩小n倍,侧面积、体积扩大缩小n倍

3. 削成最大体积的问题: 正方体里削出最大的圆柱圆锥---- 圆柱圆锥的高和底面直径等于正方体棱长 长方体里削出最大的圆柱圆锥---- 圆柱圆锥底面直径等于宽(宽﹥高)圆柱圆锥高等于长方体高 4. 浸水体积问题:水面上升部分的体积就是浸入水中物品的体积,等于盛水容积的底面积乘以上升的高度。(或者是拿出物体后水面下降的高度) 5. 等体积转换问题:一圆柱融化后做成圆锥,或圆柱中的溶液倒入圆锥,都是体积不变的问题,注意不要乘以。 二、例题讲解 1、求下列各圆锥的体积: (1)底面周长是米,高是米; (2)底面半径是4厘米,高是21厘米; (3)底面直径是6分米,高是6分米; 2、一堆圆锥形的煤堆,底面半径是米,高是米。如果每立方米煤约重吨,这堆煤有多少吨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扇形统计图》说课稿

《扇形统计图》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扇形统计图》这一内容选自于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七单元。有关统计图的认识,小学阶段主要认识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本单元是在前面学习了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通过熟悉的事例使学生体会到统计的实用价值。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能看懂并能简单地分析扇形统计图所反映的情况。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扇形统计图的认识过程,体验直观观察学习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活动过程中,体验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想象的能力,受到科学观的教育。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对扇形统计图进行有效的分析。 教学难点:掌握扇形统计图的特点。 四、学情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是在学生已有统计经验的基础上,学习新知的。六

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知道他们的特点,并具有一定的概括、分析能力,在此基础上,通过新旧知识对比,自然生成新知识点。 五、教学法分析 1、本堂课力争做到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由“传授知识”转向“引导探索”,由“要我学”转向“我要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领导者。”将课堂放手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收集信息、分析信息,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参与知识的构建。 2、“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从创设情境、探究学习一直到应用巩固等环节,处处联系学生日常生活实际,既提高了学习兴趣,也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使学生不仅在学数学,也在用数学。 3、运用尝试法。尝试的方法属于实践探究式教学,探究学习的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出现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在课堂上多活动、多思考,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引导学生收集资料,获取信息并合作交流。 六、教学流程分析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通过学生说喜爱的运动项目现场进行统计制成条形统计图这一环节使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了生动活泼、主动的材料与环境。 (二)对比分析,生成新知

六年级数学下册 圆锥的认识教案 人教版

圆锥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认识圆锥,圆锥的高和侧面,掌握圆锥的特征,会看圆锥的平面图,会正确测量圆锥的高,能根据实验材料正确制作圆锥。 2.通过动手制作圆锥和测量圆锥的高,培养同学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和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 3.培养同学们的自主探索意识,激发同学们强烈的求知欲望。 教学重点 掌握圆锥的特征。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圆锥的组成。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2.圆柱的特征是什么? 二、新课 1.圆锥的认识 (1)让学生拿着圆锥模型观察和摆弄后,指定几名学生说出自己观察的结果,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圆锥有一个曲面,一个顶点和一个面是圆的,等等。 (2)圆锥有一个顶点,它的底面是一个圆。(在图上标出顶点,底面及其圆心O) (3)圆锥有一个曲面,圆锥的这个曲面叫做侧面。(在图上标出侧面) (4)让学生看着教具,指出: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叫做高。(沿着曲面上的线都不是圆锥的高,由于圆锥只有一个顶点,所以圆锥只有一条高) 2.小结 圆锥的特征(可以启发学生总结),强调底面和高的特点,使学生弄清圆锥的特征是:底面是圆,侧面是一个曲面,有一个顶点和一条高. 3.测量圆锥的高 由于圆锥的高在它的内部,我们不能直接量出它的长度,这就需要借助一块平板来测量。 (1)先把圆锥的底面放平; (2)用一块平板水平地放在圆锥的顶点上面; (3)竖直地量出平板和底面之间的距离。 4.教学圆锥侧面的展开图 (1)学生猜想圆锥的侧面展开后会是什么图形呢? (2)实验来得出圆锥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扇形。 5.虚拟的圆锥 (1)先让学生猜测:一个长方形通过旋转,可以形成一个圆柱。那么将三角形制片绕着一条直角边旋转,会形成什么形状? (2)通过操作,使学生发现转动出来的是圆锥,并从旋转的角度认识圆锥。 三、课堂练习 1.做第42页“做一做”的题目。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模型纸样,先做成圆锥,然后让学生试着独立量出它的底面直径.教师行间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及时辅导。 2.练习九的第1题。 (1)让学生自由地观察,只要是接近于圆柱、圆锥的都可以指出。

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完整版

学 校: 钦堂中心学校 班级:六年级 学科:数学 教师:张国强

本册教材分析 日期:_________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负数、圆柱与圆锥、比例、统计、数学广角、整理和复习等。 圆柱与圆锥、比例和整理和复习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代数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负数和比例两个单元。结合生活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负数,了解负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比例的教学,使学生理解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会解比例和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圆柱与圆锥的教学,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使学生通过对圆柱、圆锥特征和有关知识的探索与学习,掌握有关圆柱表面积,圆柱、圆锥体积计算的基本方法,促进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有关数据可能产生误导的内容。通过简单事例,使学生认识到利用统计图表虽便于作出判断或预测,但如不认真分析也有可能获得不准确的信息导致错误判断或预测,明确对统计数据进行认真、客观、全面的分析的重要性。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圆柱与圆锥、比例、统计等知识的学习,教学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经历探究“抽屉原理”的过程,体会如何对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模型化”,从而学习用“抽屉原理”加以解决,感受数学的魅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多个数学综合应用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整理和复习单元是在完成小学数学的全部教学内容之后,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一次系统的、全面的回顾与整理,这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原来分散学习的知识得以梳理,由数学的知识点串成知识线,由知识线构成知识网,从而帮助学生完善头脑中的数学认知结构,为初中的数学

最新冀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说课稿汇编

《图案设计》说课稿 一、教学内容分析: 图案设计是建立在学生具有一定空间观念基础上,对有关图形知识的一个巩固过程。它是对学生空间观念,基本图形知识以及动手操作能力的一种综合培养。首先课本给出了四幅精美的设计图案为背景,告诉学生这些有个性的美丽图案都是用直尺、圆规、三角尺画出来的。由此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以实物照片的形式给出了“六花瓣”图案的设计过程,在思考与动手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用圆规将圆三等分和六等分的方法。最后,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并展开充分的讨论与交流完成所给出图案的设计。二、目标的设定与重难点的确立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目标之一:“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在教学设计上,通过创设的丰富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主动探索,并在实践中积累教学活动经验,发展有条理的思考。由于在图案设计过程中,经常要用到等分圆,因此怎样用圆规将圆几等分应是本节内容的重点。另外,在画图前,怎样观察并分析出图案的基本构成是图案设计的关键,也是本节的重点所在。课程目标: 1、通过图案设计活动,巩固有关图形知识,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 2、熟悉圆规的使用技能,了解将圆六等分,三等分的方法。 能力目标:

1、在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口头表达能力。 2、发展学生有条理的思考及创作、欣赏能力。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积极参与的精神。 重点:熟悉圆规的使用技能,了解三等分圆与六等分圆的基本方法。难点:在设计过程中,对图案基本构成进行有条理的分析,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三、教法选择 1、教学结构和教学基本思路以动手操作为主,以经历探索,思考与分析的过程为重,在创设的生动,形象的背景下进行教学设计。以精美图案的设计为背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他们的学习热情。通过对“六花瓣”图案操作过程的演示,向学生介绍六等分圆与三等分圆的基本方法。进一步熟悉圆规的使用技能。最后一环,通过学生对图案构成的分析与操作来历经观察,思考,交流与合作最终作出图案的一个过程。 2、重难点突破法书中以实物照片形式演示的情景过程中,怎样将一个圆用圆规分成六等分和三等分是本节内容的重点。教学时首先要介绍圆规的作用和使用方法,并提醒学生画圆时必须要确定圆心和半径。其次,在等分圆的方法讲解之前应先让学生经历思考,交流和组织语言表达的这样一个过程,然后再演示作法,从而让学生更容易掌握这种基本作图的方法,突出了重点。 3、图案设计之前对其构成的分析是能作出图形的关键,也是本节的难点。因此在突出重点的基础上,还要鼓励学生多观察,多动脑,

【强烈推荐】人教版六年级数学圆柱圆锥测试卷附答案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圆柱圆锥测试卷附答案(内容:圆柱、圆锥表面积和体积时间80分钟分值100分) 一、填一填。(每空2分,共26分) 1、一个长方形长4cm,宽3cm,以这个长方形的长边为轴旋转一周,得到的立体图形是(),这个立体图形的表面积是()cm2,体积是()cm3. 2、一个圆锥的底面周长是12.56cm,高6cm,它的体积是()cm3。 3、一个圆柱的侧面积是50.24cm2,高2cm,它的底面积是(),体积是()。 4、一个圆柱形油桶,从里面量底面半径4dm,高1.5m,这个油桶能盛() 升油。 5、如下图,圆柱形烧杯与圆锥形杯子的底面积相等,将圆柱形烧杯装满水后倒 入圆锥形杯子,能装()杯。 6、把一个棱长6cm的正方体木块加工成一个最大的圆锥,这个圆锥的体积是 ()cm3。 7、一种圆柱形的罐头盒,它的底面半径为6cm,高15cm,侧面有一圈商标纸, 商标纸的面积大约是()cm2。 8、把一个圆柱形的木块沿底面半径竖直切成两部分,表面积比原来增加了600cm2,已知圆柱形木料的底面直径为10cm,这根木料的体积是()cm3。

9、一个圆柱与一个圆锥的底面积相等,体积的比是2:3,已知圆柱高12cm , 圆锥高( )cm 。 10、把一个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若干个扇形,然后沿高切口,拼成一个长 31.4cm 、宽10cm 、高20cm 的近似长方体,原来圆柱体的体积是( )cm 3。 二、判一判。(每小题1分,共6分) 1、把一个圆柱形钢材截成同样的两段,体积与表面积都不变。 ( ) 2、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3 1。 ( ) 3、一个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正方形,这个圆柱的高是底面直径的π倍。 ( ) 4、圆柱的底面半径扩大到原来的2倍,高缩小到原来的2 1,圆柱的体积不变。 ( ) 5、求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体积时都可以利用公式V =Sh 进行计算。( ) 6、一个圆柱体与一个圆锥的体积和高分别相等,那么圆锥的底面积与圆柱的底 面积比是3:1 。 ( ) 三、选一选。(每小题2分,共16分) 1、一个圆柱形水桶能装30L 水,说明这个水桶的( )是30L 。 A 、表面积 B 、体积 C 、容积 2、以下图三角形的短边为轴旋转一周得到的几何体的体积是( )cm 3。 A 、150.72 B 、28.26 C 、50.24 3、甲、乙二人分别用两张完全一样的长方形纸片围一个尽可能大的圆柱形纸筒, 甲以纸片的长作为纸筒的高,乙以纸片的宽作为纸筒的高,二人围成的圆柱形纸 筒侧面积比较, ( ) A 、甲围成的大 B 、一样大 C 、乙围成的大

六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总复习《数的认识》

《数的认识》说课稿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给大家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数的认识》这一内容,让学生练探索,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整数、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意义,沟通小数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体会整数与小数、小数与分数、分数与百分数的内在联系。 由于本节知识点多,又都是学生学过很长时间的内容,因此本节课主要采取情景引入—逐类复习—解决问题这三个环节进行教学。 说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整数、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意义,沟通小数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体会整数与小数、小数与分数、分数与百分数的内在联系。 ⑵过程与方法: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知识、掌握方法、形成技能,提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水平,增强探索和掌握数学知识、规律和方法的能力。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学习的探索性和挑战性,体验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乐趣,增强对数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树立进一步学好数学的信心。 德育渗透:爱护环境,保持卫生 说教学重点: 进一步理解整数、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意义,体会整数与小数、小数与分数、分数与百分数的内在联系。 说教学难点:

体会整数与小数、小数与分数、分数与百分数的内在联系。 教具准备:课件 说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通过教材中提供的情景图,初步让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数,感知各类数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然后引出课题。 二、逐类整理和复习 (一)、整数(二)、分数1.什么叫做分数?2.分数的分类。 4.解决相关的问题(出示幻灯片) (三)、小数1.什么叫做小数?2.小数的分类。3.什么叫做循环小数?4.解决相关的问题(出示幻灯片) (四)、百分数 1.什么叫做百分数? 2.百分数和分数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3.解决相关的问题(出示幻灯片) 三,综合练习:辨一辩(出示幻灯片) 四、快乐提升,巩固练习(出示幻灯片) 五、总结。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说课稿_圆的认识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说课稿_圆的认识 黄羊镇新店小学陈兴强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2013年教育部审定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圆》的第一节内容《圆的认识》. 2、教材简析: 圆是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也是最简单的曲线图形.学生已经对圆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圆形的物体,并通过观察使学生认识圆的形状.再指导学生独立完成画圆的操作过程,掌握圆的画法.经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掌握圆的特征. 3、教学目标: (1)体验用不同的工具画圆. 认识圆,了解圆各部分的名称. (2)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中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3)通过直观操作,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念的启蒙教育. 4、教学重点: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 5、教学难点:理解直径和半径的关系. 二、学情分析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空间观念比较薄弱,动手操作能力比较低;家庭辅导能力较低,学生接受能力较差;学生的学习水平差距较大,小组合作意识不强,鉴于以前学习长、正方形等是直线平面图形,而圆是曲线平面图形,估计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探究方面会存在一些困难. 三、说教法学法 1、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教师要激活学生的先前经验,激发学习热情,让学生在经历、体验和运用中真正感悟知识. 2、教学中理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淡化教师的主观影响,让

学生自己在实践中产生问题意识,自己探究、尝试,修正错误,总结规律,从而主动获取知识. 3、本节课我采用了操作、探究、讨论、发现等教学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说出我们以前学过的有规则的平面图形有哪些?这些图形都是由什么围成的? 2.出示课件图片 师:仔细观察这几幅图片,它们都有什么共同特征? 生:它们都有圆. 生:它们都和圆有关. 师:有人说,因为有了圆,我们的世界才变得如此美妙而神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圆的世界,去探寻其中的奥秘,好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身边各种圆形图案带来美的享受的同时,体会到生活与数学密切联系,自然而然地引出课题,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圆的欲望. (二)、自主探究新知 1.直观感受圆的曲线特征. 师:老师给每个小组都发了一个布袋,里面放了一些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卡片,闭上眼睛,你能很快摸出圆吗?把你的想法和小组内的成员说一说. 活动后汇报:你为什么一下就能说出摸到的是圆?圆和我们学过的其他的平面图形有什么区别? 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圆是由一条曲线围成的封闭图形. 师:请同学们再次闭上眼睛摸着圆的边,想象一下圆的形状. 设计意图:通过摸圆的活动让学生认识圆,通过想象、验证、动手操作,亲身体验到圆是由一条曲线围成的封闭图形.初步感知了圆的基本特征. 2.画圆. (1)自学画圆. 我们先研究圆的画法:

六年级数学圆柱圆锥难题练习题

圆柱和圆锥 姓名 一、填空: 1、5.4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 1.05立方米=( )升 ; 240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 ; 10.01升=( )毫升 。 2、圆柱的上、下两面都是( )形,而且大小( );圆柱的高有( )条,圆锥的高有( )条。 3、一个圆柱体,如果把它的高截短了3厘米,表面积就减少了94.2平方厘米,体积就减少( )立方厘米。 4、一个圆锥的底面积是40平方厘米,高12分米,体积是( )立方厘米。 5、一个圆柱的底面半径是3分米,高2分米,它的侧面积是( ),表面积是( ),体积是( )。 6、一个圆柱的底面周长6.28厘米,高是3厘米,它的体积是( )立方厘米。 7、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等底等高,如果圆柱的体积是18立方分米,那么圆锥的体积是( )立方分米;如果圆锥的体积是18立方分米,那么圆柱的体积是( )立方分米;如果它们的体积相差18立方分米,那么圆锥的体积是( )立方分米,圆柱的体积是( )立方分米。 8、把棱长为2分米的正方体木块,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圆锥的体积约是( )立方分米。(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9、在一个高24厘米的圆锥形量杯里装满了水,如果将这些水倒入与它底面积相等的圆柱形量杯中,水面高( )厘米。 10、一根长4米,横截面半径为2分米的圆柱形木料截成同样长的5段,表面积比原来增加( )平方分米。 二、选择题: 1、右图中的正方体、圆柱和圆锥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下面哪句话是正确的?( ) A 、圆柱的体积比正方体的体积小一些。 B 、圆锥的体积是正方体的13 。 C 、圆柱体积与圆锥体积相等。 2、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的底面直径相等,圆锥的高是圆柱的3倍,圆锥的体积是15立方分米,圆柱的体积是( )立方分米。 A 、45 B 、15 C 、5 3、圆柱的底面半径和高都乘3,它的体积应乘( )。 A 、3 B 、6 C 、9 D 、27 4、用一根小棒粘住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旋转一周,这个三角形转动后产生的图形是( )。 A 、三角形 B 、圆形 C 、圆锥 D 、圆柱 5、一个圆柱体杯中盛满15升水,把一个与它等底等高的铁圆锥倒放入水中,杯中还有( )水。 A 、5升 B 、7.5升 C 、10升 D 、9升 6、把一个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若干个扇形,然后切开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下面哪句话是正确的?( ) A 、表面积和体积都没变 B 、表面积和体积都发生了变化 C 、表面积变了,体积没变 D 、表面积没变,体积变了

2017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全册优秀说课稿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全册优秀说课稿 第一单元负数 认识负数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进行说课的课题是《认识负数》。(板书)首先,我将从教学内容、教材分析、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方面对本课题进行阐释。 一、教学内容 接着,进入第一个环节,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 二、教材分析 在教材分析方面,我将从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四个环节对本教材进行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个环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认识负数》是在学生系统地认识整数、小数、分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负数的引入是数系的又一次扩展。从而使学生对数的概念形成一个完善、系统的知识结构,为今后进一步认识负数打下基础。教材通过大量的现实情境,让学生感悟到由于生活和生产的需要,用已经学过的数(也就数正数)已不能明确地表达所需要的意思,从而产生了负数。在认识负数的过程中,把运动引入到数学中来,从而使学生初步感知:数量的方向性和相对性。通过对0的进一步认识,使学生感悟到:0不仅可以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表示起点,也可以表示两个量的分界线,或者两种相反变化的原始状态,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我制定了以下三方

面的教学目标: 1.首先,知识与技能目标:初步认识负数,能认、读、写负数。学会用正负数描述现实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2.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经历通过创造符号表示相反意义量的过程,享受创造性学习的乐趣,发展学生的符号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介绍古代中国认识和使用负数的情况,让学生体会到中国古代文明对于数学发展的卓越贡献,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三)教学重难点: 从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特征出发,在教学重难点这一环节。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的意义。教学难点是: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能对正数、负数和0的大小进行比较。 (四)教法与学法: 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消极的学习变为主动积极的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学生社会经验出发,我设计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第一,合作探究法:教师通过设疑,引导学生合作学习,逐步启发学生探究负数的意义。增强学生探索的信心,体验成功。 (2)第二,练习巩固法:通过练习巩固,力求使学生突破重难点,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体验负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文化的博大精深。(3)第三,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课件演示可以增加教学的直观性和新颖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学法指导上,依据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教师创设情景,

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意义》说课稿

比的意义说课稿 藉口小学陈其明 一、教材分析: 教材在安排比的意义的学习时,分为三个阶段:比的意义、比的各部分名称、比与分数及除法的关系。比的意义教材是从日常生活中的相除关系的例子中引出的,通过对具体例子的讨论,明确了比的概念是建立在除法的意义基础之上的,揭示了比与除法之间的本质联系,是一种以“倍比”为基础的比较关系。 教材在介绍比的各部分名称时提出了比值的意义,它既是一个知识点,又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是本节课的又一教学要点,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对后继学习特别是综合应用各种知识解决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理解比的后项不能为0的认知基础。比的意义是由除法发展而来的,与除法,分数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正因为如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基础性目标 (1)理解比的意义,学会比的读写法,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和求比值的方法。

(2)弄清比同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 2、发展性目标 (1)联系比的意义教学,贴近生活实际,增强学生对数学与实际生活联系 的感受,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学到有价值的数学。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帮助他们在自 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教学重点:比的意义的理解,比同分数、除法的关系。 教学难点:在现实生活中发现比、感受比。 二、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用创设情境法,激发学生对比的知识的研究兴趣。从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能够发现数学问题。运用知识之间的联系,在除法的基础上教学比的意义,目的使学生对比有整体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到学习活动中。练习形式多样,使学生从多种方式理解比的意义。 三、说教学过程:

六年级数学圆柱和圆锥各种类型训练题(含图形公式)

易点教育 圆柱和圆锥的练习题 公式: 正方形的周长 = 4a 正方形的面积 = a 2 正方体的表面积 = 6 a 2 正方体的体积 = a 3 正方体的棱长总和 = 12a 长方体的棱长总和 = 4(a + b + c ) 长方形的周长 = 2(a + b) 长方形的面积 = ab 长方体的表面积 = 2(ab + bc + ac ) 长方体的体积 = abc 圆的周长 = πd = 2πr 圆的面积 = πr 2 圆柱的表面积 = Ch + 2πr 2 圆柱的体积 = Sh = πr 2h 圆锥的体积 = 13 Sh = 13 πr 2h 圆环的面积 = π(R 2-r 2) 半圆的周长 = πr + d 圆周长的一半 = πr 题型一:圆柱和圆锥的体积 1. 一个圆锥的体积是76立方厘米,底面积是19平方厘米.这个圆锥的高是( )厘米。 2. 一个圆锥体的体积是12立方分米,底面积是3平方分米,高是( )分米。 3. 一个圆锥的体积是40平方米,高是6米,底面积是( )平方米。 4. 一个圆锥体的底面半径是2m ,体积是2 5.12m 3,这个圆锥的高是( )米。 5. 一种压路机滚筒是圆柱体,它的底面直径1米,长1.5米.如果它转5圈,一共压路( )m 2. 1. 制作一节圆柱形通风管,长50厘米,底面直径是20厘米,至少需要铁皮多少平方厘米? 2. 已知一个圆锥体的地面周长是18.84厘米,高是3厘米,这个圆锥体的体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3. 一个圆锥体底面周长是12.56厘米,体积是37.68立方厘米,高是多少厘米? 4. 一个圆柱的侧面积是37.68平方厘米,底面半径是2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的水,这时水面高是多少米?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圆锥》教案

圆锥 第一课时 圆锥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认识圆锥,掌握它的各部分名称及特征。 2.认识圆锥的高,掌握测量圆锥的高的方法。 3.通过观察圆锥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从实物抽象到几何的能力。 重点难点 认识圆锥的高及高的测量方法。 教学准备 圆柱纸筒,布,圆锥形的实物,圆锥模型,木板,多媒体课件,米(或沙子),三角板,长方形,半圆形硬纸片。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魔术”导入,引出课题。 1.出示一个圆柱,用这个圆柱外壳套住一个圆锥。 教师:这是一个圆柱,谁能说说它有什么特征? 学生回答。 2.教师:现在老师用一块布把这个圆柱遮住(边说边演示)。如果这个圆柱的上底面慢慢的缩到圆心时,那么圆柱将变成怎样的呢?你能试着描述一下吗?

学生回答。 3.教师:现在看一看,老师能不能把这个圆柱变成你们说的那样。 教师喊一、二、三,揭开遮在圆柱上面的布,露出一个圆锥。 教师:像你们说的一样吗? 学生回答。 4.教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呢? 二、新课讲授 1.初步感知。 电脑出示圆锥实物图。 教师:观察上面这些物体的形状有什么共同点?教师利用课件动画光点的闪烁,闪动实物图的轮廓,移走实物的模样,剩下图形的轮廓,抽象出圆锥的几何图形。 教师:这样的图形叫圆锥。在我们生活的周围,你们知道哪些物体是圆锥形的? 2.认识圆锥及各部分的名称。 (1)引导学生认真对照图形和模型观察。 请一名学生上台指出哪是圆锥的底面,哪是圆锥的侧面。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圆锥的底面和侧面,大家围绕下面几个问题同桌之间共同探讨。 ①圆锥有几个底面?是什么形状的? ②用手摸一摸圆锥的侧面,你发现了什么? ③用手摸一摸圆锥的顶点,你有什么感觉?组织学生先独立思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