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文学

女性文学
女性文学

曹七巧与潘金莲的人物形象分析比较

2009101319 黄凤春

看过张爱玲的《金锁记》后,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曹七巧这个人物了。之前看过这样的评价:“曹七巧大概是中国现代小说最著名的‘女’狂人了”、“一个眼中只有金钱没有亲情的恶毒残忍的魔鬼”,果然用这样的字眼来评价曹七巧一点也不为过,看完作品的第一感觉就是,这是一个充满物欲情欲的变态的疯妇的形象。同时也让我想到了史上著名的受众人唾弃的狠毒的“淫妇”—潘金莲。这里,我就曹七巧和潘金莲这两个人物谈谈我的看法。

首先,从她们的出身、地位来看,她们无疑都是封建礼教制度下的牺牲品。曹七巧是开麻油店的女儿,长得也还算不错,喜欢她的人也不少,“如果她挑中了他们之中的一个”,“男人多少对她有真心”,然而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所谓的爱情、婚姻是毫无自由可言的,完全是出自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曹七巧像货物一样被卖进姜家,嫁给一个“没有半点人气”的患有骨痨的姜家二少爷,,这是曹七巧的性格走向扭曲的祸根。再看潘金莲,她自幼为奴,这样的身份就决定了她无法选择自己的爱情和婚姻,后被报复而“卖“给”三寸丁谷树皮“的武大郎,这个婚姻根本没有丝毫感情可言,而在封建道德体系的束缚下,风流妖艳的潘金莲只好忍受而别无选择,因此,一旦在外界条件的刺激下,她被压抑的性情很容易爆发出来,这也是她人生悲剧的开始。

其次,从她们对爱情、婚姻的渴望来看,她们欲爱不能爱,她们的婚姻都是畸形的。曹七巧的丈夫无论在心理还是生理上都无法满足她,她的感情得不到宣泄,情欲被长期压抑,这种长期的压抑却让曹七巧的情欲在暗中疯狂地滋长,她迫切地想要找到一个出口,她身体中对感情得欲望越发汹涌。而潘金莲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自己的丈夫不仅连个正常的人样都没有,关键的是丈夫没有性能力,既不能满足潘金莲的肉体,也不能满足她的精神,更不能保护貌美如花的妻子,潘金莲常常受到无赖的戏弄,肉体、心灵、精神上都疲惫不堪。

两个女人都在婚姻上不得意,自然会对其他的对象产生幻想,她们都有渴望婚外恋的想法,毕竟作为一个正常的女人,都希望有正常的情欲。在曹七巧眼中,小叔子姜季泽是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男人,这个男人是活的!在她与姜季泽的一次会面中,她大胆地向自己的小叔子发出了情欲的信号,然而却没有回应。

她又不能够到外面的世界寻求慰藉。情欲得不到发泄,结果就是直接导致了曹七巧性错乱心理和性变态行为。潘金莲也向英勇威武的小叔子武松发出了求爱信号,可惜未果,最后是鬼使神差地与西门庆厮混一起。武大郎越是无法满足潘金莲的性,她越是对性热衷,直接导致她的性饥渴,或许说也是性变态,终于成了人尽可夫的“淫妇”。同样是正常的女人,同样对性有正常的渴望,同样因情欲被压制而导致的性饥渴和性变态,不同的是曹七巧始终无法释放自己的性欲,最后变成一个施虐者和害人者,而潘金莲顺利地出轨了,在西门庆那里她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情欲,也满足了自己被压抑很久的性欲,如果排除外界的干涉因素,或许她会一直和西门庆厮混着,而不会想到要害死自己的亲夫。

其实,这两个女人毕竟都是在追求着自己的婚姻幸福,反抗封建礼教的压迫,才会有那样的行为,女性的性的权利不能实现,所以她们还是有同情和可怜之处的。我想,她们会受到世人难以原谅的地方或许是因为:曹七巧破坏儿女婚姻和折磨儿媳致死的“虐杀”行为和潘金莲的“弑夫”行为吧。在《金锁记》中有这么一句话“30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可见,曹七巧逐渐演变成一个没有亲情的“杀人狂魔”,她不但变态地破坏儿子的婚姻,致使儿媳被折磨致死,还拆散女儿的爱情。对于潘金莲而言,她杀了武大郎既是要保全自己,也是心狠手辣的表现,更是心理变态达到极致的巅峰,

从性别视角看,张爱玲在《金锁记》中写的曹七巧是对女性自身的审视与剖析,是挖掘女性自身的封建意识,是剖露女性在物质与精神上的依附性,是剖析男权社会中“异化”的女性,是对女性的本能欲望的肯定,也是对女性心酸命运的同情。而在《水浒传》中对潘金莲的态度主要是厌恶和痛恨,对于像武松这样的英雄人物是充满了赞美,对男权世界是敬重和崇尚。潘金莲在文中只是起到陪衬的作用,潘金莲越是狠毒,就越能衬托出武松这样男性英雄的魅力。

曹七巧和潘金莲最后的结局都是悲剧,不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时代的悲剧,社会的悲剧,都是受到封建社会礼教毒害和戕害的女性的形象,在看到她们不道德和扭曲的行为的同时也要看到她们不幸和可怜的一面。

现代女性文学研究课程教学大纲

《现代女性文学研究》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学分: 2 总学时:36 说明 【课程性质】 现代女性文学研究是汉语言专业学生的专业选修课。 【教学目的】 1.了解并掌握现代女性文学的发生发展的历史脉络、基本规律和主要特征; 2.了解各位女作家的生平与创作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作用; 3.强化和提高学生的分析、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及思辨能力。 【教学任务】 现代女性文学研究共36课时,主要完成以下教学任务:女性文学的发生与发展脉络,女作家们作品的个案研究。 【教学内容】 本课程主要以现代女性文学研究的创作为主要教学内容。论述了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产生、发展及其特点,从女性文学所关注的女性命运、爱情、家庭、人文的主题类型入手,探讨“五四”以来女性解放所提出的社会命题,并通过对冰心、凌叔华、丁玲、白薇、张爱玲、苏青等重要女性作家的论评,讨论女性作家的精神特质及其审美倾向。 【教学原则和方法】 教学原则:宏观与微观结合。学习与科研相结合。 教学方法:理论与实践结合。坚持自学为主。 【先修课程要求】 中国现代文学史。 【学时分配】

【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教材: 乔以钢《多彩的旋律》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 参考书: 徐岱《边缘叙事》学林出版社,2002年。 李少群《追寻与创建——现代女性文学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 游友基《中国现代女性文学审美论》福建教育出版社, 1995年。 大纲内容 第一章现代女性文学的诞生及发展 【教学目的和要求】 教学目的:了解并把握现代女性文学的发展及演变脉络,注意作家的生活与作品之间的关系。 教学要求:了解社会现状、时代变迁及文学思潮对作家的影响;阅读作家作品,从总体上把握女作家创作主题与风格的演变。 【内容提要】 第一节现代女性文学与“五四”新文化思潮 一、女性“失语”与“女性的发现” 二、现代女性文学的时代精神 第二节现代女性文学主题类型 一、社会性主题 二、女性主题 三、哲学性主题 第三节女性主体意识的进展 一、女性话语及其双声语境 二、女性性爱意识的觉醒与深化 【教学重点与难点问题】 教学重点:不同时期文学思潮对女作家创作的影响。 教学难点:探究现代女性文学发展的历程;女性主体意识的进展。 【复习思考题】 1.结合史料,探究女性文学诞生的文化语境和历史土壤。 2.请结合女作家的创作梳理出女性主体意识的进展轨迹。 3.五四新文化思潮对现代女作家的创作有着怎样的影响? 4.试结合具体作品谈谈现代女性文学的局限。 5.查找资料,了解目前现代女性文学研究的新动态。 第二章时代精神与女性文学革命(1917年——1929年) 【教学目的和要求】 教学目的:了解并掌握各位女作家小说创作的历程,取得的成就,存在的不足。 教学要求:详细把握课堂讲过的每一部作品的思想内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艺术特色,艺术风格、艺术创新。注意宏观的梳理透视与微观的学习探讨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

女性文学论文

张爱玲小说中的悲凉意象 朱思思 2014050501282 [内容摘要]: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时期涌现出来的重要的女作家,其作品经常出现悲凉的意象描写,成为她的作品的标志性的特点。这种悲凉意象体现了特殊环境下中国现代都市文化的自觉。本文以悲凉意象为视角,通过对她的作品艺术和文化方面的分析,整体研究张爱玲的作品的文化特色,从而整体把握张爱玲的创作基调,阐释她的内在涵义,试图达到深入理解她对现当代文学的意义的目的。在她的世界中,是“虚无之物”,她永远都感到一种“惘惘的威胁”,感到天空的低迷。也许正是因为这种彻头彻尾的悲观,她才格外地珍视生命,认真地享受生活带来的每一琐细快乐,体味着生的种种乐趣。从而,使这个原本庸常的俗世生活,散发出了诱因的光芒,也使得这个弱小的女子——张爱玲,闪耀着传奇色彩。 [关键词]:张爱玲;小说;悲凉意象; 一、月亮的意象——苍凉的载体 BeverleyNichols有一句诗,写狂人的半明半昧:“在你的心中睡着月亮光”。张爱玲的人生观绝对深刻也绝对清醒,但如果从另一种角度去理解,把BeverleyNichols的诗句改成“在张爱玲的心中睡着月亮光”,恐怕不会有人表示异议。张爱玲的月亮不会衰亡,它是她意象世界里一盏奇异的幽灯,又是上帝的眼睛和夜晚的太阳。张爱玲的作品中频繁出现的月亮是她最显著典型的意象。有人甚至统计得出这样惊人的结论:张爱玲的31部作品中,“其中22部小说里出现了‘月亮’这一自然物象及与其有关的比喻,共约140处。”这是个很有意蕴的意象。在《金锁记》中,作者写道:“年青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晕湿,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亮也不免带点凄凉。”月亮一直是作为一个阴性的原型象征物出现在文学中的,月亮的阴冷和自恋是女人另一面的镜像。如果说沈从文建构了一种女人的神性之美,那么张爱玲则是建构了一种女人的反神性之美。月亮在张爱玲的作品中呈现出一种残缺、不完全之美,是都市现代人内心病态欲望的一种形象化的呈现。 “泪眼中的月亮大而模糊的、银色的、有着绿的光棱。”(《倾城之恋》) 这是在柳原打了一通肉麻的电话而不愿娶流苏,让她觉得自己想得到的经济上的安全不可靠了,柳原再问她:“你窗子里看得见月亮吗?”流苏泪眼里的月亮。此时在流苏的眼里,月亮该是一块可望而不可及的带着被愚弄的绿的莓苔的、苍凉的荒原湿地,让人不敢涉足,太滑……这些对她似乎是一个想嫁而嫁不出的梦而已。它端端地照着手握话筒的流苏,照着她脸上的惊疑,眼中的凄楚。 “十一月尾的纤月,仅仅是一钩白色,像玻璃窗上的霜花。然而海上毕竟有点月意,映到窗子里来,那薄薄的光照亮了镜子。”(《倾城之恋》) 当柳原来到流苏的房间看月亮时,她知道他爱她,但在流苏看来,他不娶她就是对她不好,她需要的更多的是经济上的安全,因此月亮是“玻璃窗上的霜花”“那薄薄的光照亮了镜子”,那霜花的冰冷和镜中月的虚空反映了流苏复杂而矛盾的内心:她不想屈服,但她屈服了;她喜欢柳原,但却在拥吻时想到最实际的利益,人生的苍凉和寒薄,就在这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高二年级组郑思萌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分析在特定环境中的人物性 格: 2、激发学生课下阅读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拓展文学知识,修炼 文学素养; 3、理解和探究中国古代女性的价值观和爱情观,培养学生正确的 价值观和独立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不能类型的古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分析制造人物命运的 原因; 2、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和探究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法,鉴赏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4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回忆下曾经在课本中学过的中国古代女性形象,并简要分析下

这些形象的人物性格 二、初步感知 接下来用四个课时分四个方面归纳中国古代的女性形象 1、中国古代才女; 2、被誉为“红颜祸水”的女性; 3、聊斋中的女鬼; 4、中国古代妓女。 三、中国古代才女 卓文君 卓文君,汉代才女,西汉临邛(属今四川邛崃)人,与汉代著名文人司马相如的一段爱情佳话至今还被人津津乐道。也有不少佳作流传后世。 卓文君她貌美有才气,善鼓琴,家中富贵。她是汉临邛大富商卓王孙女,好音律,新寡家居。司马相如过饮于卓氏,以琴心挑之,文君夜奔相如,同驰归成都。因家贫,复回临邛,尽卖其车骑,置卓文君酒舍卖酒。相如身穿犊鼻裈,与奴婢杂作﹑涤器于市中,而使文君当垆。卓王孙深以为耻,不得已而分财产与之,使回成都。事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又据《西京杂记》载,文君作司马相如诔文传于世;又载相如将聘茂陵人之女为妾,卓文君作《白头吟》以自绝,相如乃止。后世常将卓文君事用为典故。传说后来两人生有一女,唤名琴心。因正月初一生,故皇后赐名元春。 卓文君,一个美丽聪明,精诗文,善弹琴的女子。可叹的是十七岁年纪轻轻,便在娘家守寡。某日席间,只因司马相如一曲《凤求凰》,多情而又大胆的表白,让久慕司马相如之才的卓文君,一听倾心,一见钟情。可是他们之间的爱恋受到了父亲的强烈阻挠。卓文君凭着自己对爱情的憧憬,对追求幸福的坚定,以及非凡的勇气,毅然在漆黑之夜,逃出卓府,与深爱的人私奔。当垆卖酒为生。生活艰难,但两人感情日深。这也是一直流传至今的爱情故事里最浪漫的夜奔之佳话。 班昭 班昭(约45年?-约117年?)一名姬,字惠班。汉族,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史学家,史学家班彪女、班固与班超之妹,博学高才,嫁同郡曹寿,早寡。兄班固著《汉书》,八表及《天文志》遗稿散乱,未竟而卒,班昭继承遗志,独立完成了第七表〈百官公卿表〉与第六志〈天文志〉,《汉书》遂成。帝数召入宫,令皇后贵人师事之,号曹大家(gū)。善赋颂,作《东征赋》、《女诫》。班昭为中国第一个女历史学家。 班昭家学渊源,尤擅文采。她的父亲班彪是当代的大文豪,班昭本人常被召入皇宫,教授皇后及诸贵人诵读经史,宫中尊之为师。清代女作家赵傅“东观续史,赋颂并娴”。班昭十四岁嫁给同郡曹世叔为妻,所以人们又把班昭叫做“曹大家”。以个性而论,曹世叔活泼外向,班昭则温柔细腻,夫妻两人颇能相互迁就,生活得十分美满。

新时期中韩女性文学的比较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e48809612.html, 新时期中韩女性文学的比较研究 作者:徐兰花 来源:《祖国》2017年第14期 摘要:中韩女性文学因发展历史背景存在相似性,经历过古代文学闺房文学、近现代的时代背景下的自我觉醒、爱国以及民族主义的主义文学,迈入新时期,两者文学环境、文学内蕴更为贴近,新时期,两国女性文学的叙事焦点、语言特点、读者视点存在许多相似性,更符合时代背景下女性地位、命运。 关键词:新时期中国韩国女性文学 中韩两个一衣带水,早在先秦时期便有了交流,有相似的历史。文化传统,中韩文坛上,女性文学成为文学发展的突出现象,在发展历史上存在高度契合性。在20世纪90年代引来高潮期。两国当前女性文学都正处于蓬勃发展的上升时期。本文就新时期中韩女性文学进行比较研究,以供借鉴。 一、中韩女性文学发展历史概述 中韩文学渊源由来已久,在朝鲜字发明之前,朝鲜将汉字作为书写符号,时至今日,汉字在朝韩两国仍然有独特的作用,韩国身份证上便标注有汉字名。中韩量过历史文化传统存在相似性,在古代,《女书》等民歌民谣,尽管并不归于正统文学,但李朝黄真伊等著名女诗人所做《寡妇歌》等闺房歌词,说表达的内涵便于中国古代女性缩写诗歌存在相似性。在封建时代,古代中国、朝鲜上层贵族女性的精神、物质生活都非常的丰富,拥有读书学习的条件,由此可涌现了一批女性作者,文学作品多与闺房内容为主。近代,欧洲资本主义思想开始涌入到东亚,对中国、韩国的女性文献都产生了胶囊深远的影响,两国都处于社会动荡的时期,民族主义、爱国主义、实业主义等思想广泛传播,影响了一大批具有知识的女性,这是人“觉醒”的一代,中国韩国的女性作家开始审视自己、审视社会,中国诞生了一大批五四女作家,如冰心,与此同时作为日本殖民地的朝鲜,朝鲜同期出现了“三一运动”,留学朝鲜的女留学生们创办了第一本宣传女性思想解放的刊物《女子界》,双方的女性不约而同将自我意识觉醒、人性解放作为文学创作的核心思想,引导人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追求人的平等,男女的平等。金明顺代表作《疑心的少女》,便是其中代表作。在进入30、40年代,日本加大了对中国的入侵,与此同时朝鲜人民也卷入战火,阶级斗争、民族矛盾日益突出,女性作家这个时期的作品也开始关注时代发展,早前关注的是现实社会,如萧红、丁玲,关注反封建的时代价值,到40年代,因朝鲜被日被镇压,女性作家开始倾向于细致心理描写刻画女性形象。在中国,因 文革等特殊因素影响,女性文学作品较少,女性文学开始倾向于关注国家命运的作品,其中以杨沫、茹志鹏为代表,这一时期的作品缺少自觉的性别意识,过渡强调男女平等。此时朝鲜女性作家因社会的高速发展,描写重点放在了浪漫爱情、神秘主义。进入70年代末期,我国问个结束,文化氛围明显更为宽松,与此同时时代变迁更为显著,面对世界,女性作家开始参与到“伤痕”、“反思”文学思潮中,随着生产、社会基础恢复,中国涌现出张洁、张抗抗、残雪等

女性文学

第三节女性作家群的崛起 一、概述 ●三个支脉: ●1、崛起于80年代的女性作家(如谌容、茹志鹃、宗璞、张洁、戴厚英、张抗抗等); ●2、出现于80年代并一直延伸到90年代以后的女性作家(如王安忆、铁凝、迟子建、 池莉、方方等); ●3、主要出现于90年代,鲜明的女性主义意识和文本实验意识的女性作家(如陈染、林 白、徐小斌、徐坤、海男、卫慧及棉棉等)。 二、活跃于80年代的女性作家 ●(一)张洁(1937-) ●80年代:《爱,是不能忘记的》、《祖母绿》、《方舟》,女性的婚姻、情感问题等。 ●长篇《沉重的翅膀》,改革题材。 ● 90年代:自传性长篇散文《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小说《无字》。 (二)谌容(1936-) ●善于在日常家庭生活中开掘出重大的社会主题,追求小说的诗意美和艺术表现的新颖独 到。 ●1980年中篇小说《人到中年》,陆文婷。 ●“马列主义老太太”。 (三)茹志鹃(1925-1998) ●当代著名女作家。 ●《剪辑错了的故事》,反思题材:“实事求是”。 ●电影“蒙太奇”式的剪辑手法。 (四)宗璞(1928-) ●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 ●知识分子题材。含蓄蕴藉。 ●《三生石》 ●四卷本长篇小说《野葫芦引》:《南渡记》、《东藏记》、《西征记》、《北归记》。(五)戴厚英(1938-1996 ) ●当代知识分子的命运三部曲:《人啊,人!》、《诗人之死》、《空中的足音》。 ●闻捷。 (六)张辛欣(1953-) ●中篇小说《在同一地平线上》、《我们这个年纪的梦》等。 ●长篇小说《隐形伴侣》。 ●张抗抗(1950-) ●《北极光》等。 ●共同构筑了80年代那个特定的历史时代的女性世界。 ●双重视角:性别和超性别。 二、跨越80-90年代的女作家 ●(一)王安忆(1954-) ●丰富的创作、多变的风格。 ●80年代初期描写知青生活:《69届初中生》、“雯雯”系列; ●1985年发表的寻根文学代表作《小鲍庄》;

西方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综述

MOUNTAIN FLOWERS 并不是所有的女性写作都是女权主义的,但许多女性主义文本反映了女权主义所关注的问题。在文学批评界,传统的文学批评因为倾向于以男性经验为基础进行普遍性的阐述而受到攻击。传统批评方式认为文学经典作品表达永恒不变的真理,而这种真理不受性别等世俗问题的影响。女权主义者则认为,这种批评方法拒绝承认经典文学作品常常推崇男性价值观和利益,从而使得男性偏见制度化和机构化,女性主义者因此必须提高女性对于性压迫这一事实的觉悟。这一时期的开拓性文学批评作品《性政治》选用了男性经典文学作品作为性政治分析的依据,披露了在文学这种父权意识文化产物中的性别偏见和性暴力,解构了经典文学作品中被贬损的女性角色塑造。女权主义者力图通过提倡对于文学中女性形象的重新评价来唤醒人们对于女性价值的再认识。第二次浪潮中早期的女权主义者在揭露文学作品中父权偏见的同时,还努力挖掘和定义女性自己的文学传统,包括寻找和再版那些被湮没被遗忘的女性作家及作品,以及对于女性生活、创造力、风格、体裁、主题、形象等性质的重新定义。随着性别意识的不断加深,女权主义者大力提倡一种抵抗性阅读,其目的在于揭露女性是如何被迫去认同文本中压迫女性的性别偏见的,并且培养一种真正从女性视角进行阅读、拒绝与自己的压迫者合作的女性读者。这种观点在朱迪丝?菲特利(Judith Fetterley)的作品《抗拒性读者》(The Resisting Reader,1976)中得到极为充分的表达。 女性主义质询在人类社会中,妇女为什么总是扮演从属于男性的角色。它关注在历史中妇女的生活是怎样变化的,探讨女性的经验与男性的有什么不同,不管是作为一种实质性的本体论或者心理差异的结果,还是作为历史印迹和社会结构的结果。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研究女性创作的文学是怎样表达或表现女性生活与体验的特点的。它也研究男性主宰的法则,以了解男性是怎样运用文化来推进他们对女性的主宰的。 从总体上讲,女性主义有一个漫长的政治史,从19世纪到20世纪初至少在英美发展成了一种实质性的力量。照玛丽?伊格尔顿(Mary Eagleton)的说法,弗吉妮娅?伍尔夫(Virginia Woolf)是“当代女性主义论争开创之母”,她宣布了许多后来的女性主义者们争论不休的问题,而且她本人也成了某些论争展开的场地;伍尔夫的两个关键文本对女性主义理论做出了重要贡献,即《一间自己的屋子》(A Room of One’s Own,1929)和《三个畿尼》(Three Guineas, 1938)。她关心的主要问题是女性与男性相比在物质上的不利,第一本书集中讨论女性文学生产的历史与社会语境;而第二本则讨论男性权力与职业(法律、教育、医疗等领域)之间的关系。 在《一间自己的屋子》中,她还争论说,女性写作理应发掘女性经验,而不应该只是对两性经验的比较和对照。因此,这篇文章成为探讨女性写作传统可能性的一个早期宣言。伍尔夫对女性主义的主要贡献是,她认识到性别、身份是一种社会建构,能够受到挑战和发生形变。她拒绝“女性主义”意识,要求自己的女性性(femi-ninity)处于无意识状态:“像女人那样写,但是像一个忘记自己是女人的一个女人”(伍尔夫),她挪用了布鲁姆伯里文人圈子里“双 性同体”(androgyny)的性伦理,希望在“男性”的自我实现与“女性的”自我消灭之间实现一种平衡。在这一点上,一些女性主义批评家,特别是伊莱恩?肖沃尔特认为伍尔夫在两性冲突中采取了一种被动的撤退立场,但托里尔?莫娃(Toril Moi)则提出了一种完全不同的解释,她认为这是伍尔夫的一种策略。莫娃借取了克里斯蒂娃把女性主义与先锋派写作结合在一起的观点,提出伍尔夫的兴趣并不在男性与女性写作的平衡上,而在固定的性别身份的彻底移置上,她在自己的现代主义小说中打散了那些固定的观点,从而拆解了本质主义的性别观。 莫娃争论说,伍尔夫反对的只是那种颠倒了大男子沙文主义的女性主义,她对女性写作的独特性有十分清醒的意识。她认为,女性写的之所以与男性写的不同,并不是因为她们在心理上与男人不同,而是因为她们在社会地位上与男人不同。因此,她要写作女性经验的意图就是要发现描写女性生活受到限制的语言表达形式,她相信,当女性最终获得了与男性在社会经济地位上的平等之后,就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止她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才能了。 照哈姆(Maggie Humm)的说法,波伏娃及其《第二性》则成为“第一潮”女性主义的终结。《第二性》显然充塞着第一潮阶段的“物质主义”,但它也认识到两性之间在利益上有广大的不同,并严厉抨击男人在生理、心理与经济上对女人的歧视,从而召示了第二潮女性主义的到来。 此书极为清晰地确立了现代女性主义的根本问题。当一个女人试图界定自己时,她开始时一定说“我是一个女人”;而没有一个男人会说“我是一个男人”。这一事实揭示在“男性的”(masculine)与“女性的”(feminine)之间存在着根本的不对称:男人界定的是人,而不是女人,这种不平衡可以追溯到《旧约》。女人散布在男人中间,没有自己单独的历史,没有自然的团结;她们也不像其他受压迫团体那样结合在一起。女人被铆进了一种与男人不平衡的关系中:他是“一个人”,而她只是这个人的“他者”。男人的主宰巩固了一种屈从的意识形态气候:立法者、牧师、哲学家、作家和科学家竭力说明,女人的从属地位是上天的意志,对人世是有利的。按照伍尔夫的说法,女人作为“他者”的假定被女人自己进一步内化了。 波伏娃的著作仔细辨析了性(sex)与性别(gender)的差异,而且看出了社会功能与自然功能之间的互动关系:“女人并不是生就的,而宁可说是逐渐形成的。在生理、心理或经济上,没有任何命运能决定人类女性在社会的表现形象。决定这种……所谓具有女性气质的人的,是整个文明。只有另一个人的干预,才能把一个人树为他者”(波伏娃)。正是与生理学、心理学、生殖、经济等相关的阐释系统建构了那“另一个人”(男性)的在场。波伏娃对“是一个女性”(being a female)与“被建构成‘一个女人’”(being constructed as‘a woman’)作了重要区分,由此她能够在女人只要求打破她们的客观化处境时彻底摧毁父权制。与其他“第一潮”女性主义者一样,波伏娃要求摆脱生理差异获得自由,她也同样不信任“女性性”,这样她也就与一些当代女性主义者划清了界限,后者更多地强调女性身体与无意识的重要性。 西方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综述李丽琴 154

都市女性必读的情感励志文章

都市女性必读的情感励志文章 相信自己,学会坚强。一切困难,都是虚无。忘却过失,把握现在。失之坦然,争其必然。永远愉悦,无暇挑剔。永远豁达,不会忧虑。永远硬朗,不知畏惧。下面由小编与大家分享都市女性必读的情感励志文章,希望你们喜欢!欢迎阅读! 励志文章1:好的爱情,是让彼此变成更好的人 在知乎上有个这样的问题:为什么随着时间的推移,恋人身上的缺点会变得越来越难以忍受? 底下有网友分享了一个故事:森林住着一个有礼貌的小孩,他认识了一只小熊,并很快和小熊成为朋友。但小熊的嘴太臭了,还喜欢凑近和他说话。由于小孩很喜欢这只熊,于是他就忍住了这股臭味。可是后来孩子开始嫌弃小熊的口臭,还为小熊改变口臭而生气。 终于有一天忍不了了,孩子对小熊大发脾气:“我再也不要和你做朋友了,你这个又脏又臭的笨熊!”小熊伤心地离开了。 小熊离开后,孩子开始怀念小熊的温暖和憨厚,怀念他们一起度过的快乐时光,他甚至记不起熊的口臭了。可是小孩已经永远失去小熊了。 我看完这个故事之后,其实我明白,在亲密关系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对恋人的缺点难以忍受会出现什么后果。其本质上讨论的是,和你喜欢的人在一起,却发现和他并不合适时,我们该怎么办? 喜欢一个人,是喜欢他真诚,喜欢他眼神清澈,喜欢他笑起来像孩子,喜欢他给了你毛毯般的厚实感,喜欢他每一天睡前都会和你互道晚安。 总之,在谈恋爱的最初,吸引我们互相靠近的,一定是彼此身上的那些好的地方,那些闪着光的优点。 这些优点散发出的光芒很耀眼,挡住了隐匿在暗处的缺点,所以我们常常忽略了,眼前喜欢的这个人有一些真实存在的缺点,甚至可以说,这些缺点是往后长久相处中更应该引起注意的部分。 就像故事里的小孩,如果小孩想要经营好他和小熊的感情,最重要的是学会和有口臭的小熊好好相处,而不是怪小熊有口臭,怪小熊不改变他的口臭。

浅谈中国文学中的女性

浅谈中国文学中的女性 引言 文学中的女性形区别于法律等强制性硬秩序的软性社会秩序。这种文化建构是基于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生产关系的意识反映,有怎样的生产关系,就有与之相适应的女性观。女性观随着生产关系的更替而处于一种与时俱进的动态演变过程,不同的社会给女性不同的标识。于是作为女性观直接反映的女性形象出处于一种同步的动态的演变过程之中。 人类早期有与女阴崇拜、图腾崇拜相对应的庞大女神家族;随着女卑论、女祸论的诞生,有与之相对应的精媚妖孽群体;从此女性的角色就在女神与女妖这两极之中摇摆。时而被戴以贤慧、柔顺、善良的神冠,成为贞淑少女与忠孝烈妇;时而被罩上镇妖塔,成为淫荡惑人的妖精与泼辣不守妇道的悍妇。 一、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女性 中国是一个封建伦理色彩极为浓厚的国家,儒家男尊女卑的封建传统性别观念根深蒂固,但在很早的文学作品中对女性意识的塑造上已经有所体现。南北朝汉乐府诗歌乐府双璧无论在叙事情节与人物性格上都在一定程度上把女性坚韧、忠贞的特质进行描写。如,《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殉情而死的家庭悲剧,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热情歌颂了刘兰芝忠于爱情、反抗压迫的叛逆精神。《木兰诗》

中花木兰替父从军赞扬了这位奇女子勤劳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英勇战斗的精神。 这两部作品通过对女性命运的关注以及对女性内心世界的探求来实现对女性意识的表现。《红楼梦》这部文学作品在凝聚起封建家族、封建社会悲剧中赋予了男女情爱的美丽与清新。体现了女性形象复杂、性格突出产生的矛盾性格也可显易见。《红楼梦》中正册的小姐与副册的大丫鬟就把整部作品中个性鲜明的女性意识有一个淋漓尽致的体现,如,林黛玉如同清泉捧出一个身处封建社会的女子所能献出的全部爱情,犹如黑暗王国里的一缕晨曦,在当时的社会中真正实现着男女平等的自由恋爱,而曹雪芹用大量笔墨描写黛玉无与伦比的诗词才华直面鞭笞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礼教。《红楼梦》中又一女性薛宝钗不关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的性格特点使其在当时纷繁变化的社会中,要想得心应手地周旋其中深隐心机会做人的狡诘女性意识描写得恰到好处。不过有得必有失,或许会推动我们的真本性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只学习好的一面,或许对也是很有帮助的。 二、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的女性 中国现代女性觉醒是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对中国的传统政治、文化、道德、伦理进行了彻底否定,动摇了中国数千年的封建传统根基,也拉开了中国由传统走向现代的序幕。 1、自由尊严的女性意识揭开现代女性意识的革命与女权的作家丁玲塑造了一系列个性极其鲜明的年轻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总体概括都是一种现代女性,她们都具有独立、开放、自由,无论从莎菲到

女性文学

社会性别: 即一般所说的性别。主要是指自身所在的生存环境对其性别的认定,包括家人、朋友、周 围人群、社会机构和法律机关的认定等.是人基本的社会属性之一. 一般这六种属性或全为男,或全为女,是一致的. 历史来源 社会性别首先是由美国人类学家格·如本(Gagle Rubin )在1976年提出的,这对西方的妇女研究有重大的促进和发展。其一,社会性别的提出是对生理性别的批判,提出了男(male)女(female)应从社会、文化的背景去理解的问题。其二,社会性别的提出,强 调“后天”对“先天”影响,指出社会制度、法律、价值观对妇女的歧视而造成政治、文化、经济上的压迫。其三,实现男女平等的道路有待于建设一个平等的社会制度,创造一 个平等的文化。 核心 社会性别(Gender)是当代妇女理论的核心概念和女权主义学术的中心内容,它区别于以人 的生物特征为标志的“生理性别”,指的是以社会性的方式构建出来的社会身份和期待。 社会性别理论分析了人类社会中两性不平等的实质和根源,认为:男女两性各自承担的性别角色并非是由生理决定的,而主要是后天的、在社会文化的制约中形成的;男女两性在社 会中的角色和地位、社会对性别角色的期待和评价(如男高女低、男优女劣)、关于性别的 成见和对性别差异的社会认识等等,更主要的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又反过来通过宗教、教育、法律、社会机制等得到进一步发挥和巩固,在国家参与运作下被规范化、制度化、体 制化、两极化(男女二元对立)、社会期待模式化。 人的性别有两种:一是生理性别,一是社会性别。生理性别是指男女在生理结构方面的差异,在英文中对应sex一词。社会性别是指基于生理性别的男女两性在社会文化的建构下 形成的性别特征和差异,即社会文化形成的对男女两性差异的理解,以及在社会文化中形 成的属于男性或女性的群体特征和行为方式,表现为社会对男女在婚姻、文化、教育、经济、政治等领域所扮演的角色的固定期待。例如,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父母、老师、朋 友或强制或潜移默化地告诉我们:男孩子应该坚强、勇敢,女孩子应该温柔、娇弱、善解 人意等等。 综述 人的社会性别是在对家庭环境和父母与子女关系的反应中形成的,并在社会文化的变化中 不断改变。人的社会性别不仅因时间而异,而且因民族地域而异,是一种特定的社会构成。社会性别理论打破了性别不可改变的宿命观,对传统的性别观念提出了挑战。

谈谈女性写作和女性文学

谈谈女性写作和女性文学 放眼当今中国文坛,女性作家写作愈来愈蔚为大观,惹人注目。而且已形成燎原之势,新老作家的队伍在不断扩大。作家有宗璞、杨绛、张洁、谌容、王安忆、毕淑敏、池莉、铁凝、方方、迟子健、张抗抗、徐小斌、斯妤、残雪、陈染、凌力、林白、海南、周洁茹、徐坤、李碧华、安妮宝贝、卫慧、棉棉、魏薇、戴来、蔡蔡等等。 中国文学评论家白烨指出:现在的女性文学写作已真正进入了它前所未有的黄金时期,无论是作家的数量、创作的质量或是风格的多样、作品的影响,都大大超过现代时期。女性文学形成如此大的气候,造成如此大的影响,这在中国文学历史长河中还未曾有过。女作家张抗抗说:今天的新锐女作家群体,已经形成了中国当代文学的一道靓丽景观。 女性作家写作的普及,对于古代崇尚的“女子无才便是德”来说,这是个质的飞跃,这是个可喜的社会现象,但是近来却又发现了一个堪忧的现象:那就是对于写作的女性作家,在称呼时,总是有意无意地在前冠以“女”字。甚至于还有“美女作家”地称呼。 写作是有关灵魂的事,我们不应该主张在文学上有性别的区分和偏见。没听说过谁特意叫男主席,为什么偏要强调女作家呢? 当“美女作家”及“用身体写作”这些词频繁地出现在一些评论文章中,甚至津津乐道,蔚然成风。这就值得深思了。一种现象的产生必然有它的原因。其中,不可否认,有商业性炒作的成份,鼓吹个人不择手段地攫取名利与地位,发泄个人的畸变心理,无病呻吟、矫揉造作的情绪渲染,歇斯底里的病态表露等等往往被冠之以“创新”、“突破”而受到大肆吹捧。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文学评论家王绯说:“我认为首先是金钱这只魔手在作怪。面对商品经济,女性写作的人文价值被商业性炒作贬损了。不能不承认,女性文学、女作家的性别身份、甚至关于女性的理论,也被有些人操纵成为市场的”卖点“,这是女性在文化领域的悲哀。”对文学事业整体来说,“性别”毫无理论上的判断价值,只能令人隐约地感到某些畸型心态。曾经沈从文就说过,成名前的丁玲、胡也频夫妇同时寄稿子给编辑,往往胡遭退稿;而将退稿改用“丁玲”这个女性化的名字再寄去,则又往往被采用了。这个事件无可辨驳地说明了这一点。当然,看事物应该用辨证的观点,毕竟无风不起浪,毋庸讳言,这也与这些词针对的作家有关,今天的女作家似乎正竭力张扬着这个“女”字。并引以自豪和沾沾自喜。不仅有“小女人”写的“小女人散文”,还有“美女作家”号称“用身体写作”。但清者自清,就拿丁玲来说,在她发表了《莎菲女士的日记》名声大噪之后,曾有上海某著名女性杂志为出一期“女作家专号”向她约稿,丁玲非常反感———作家就是作家,干吗特别加一个“女”!她竟把登门求稿的编辑关在了门外。如果,今天的女作家都能象丁玲一样,那么可以肯定地断言“美女作家”“用身体写作”这些词眼自然会销声匿迹。 我们习惯把女作家的作品称为“女性文学”。 展望中国文学历史长河,女性文学也是源远流长。从古代的班昭、蔡琰、李清照、苏小妹、柳如是、卓文君到现代的林徽因、冰心、凌叔华、冯沅君、关露、杨晦、林蓝、萧红、白薇、丁玲、白朗、草明、袁静、杨沫等等,一大批不胜枚举的女作家,在中国的文学史上都留下了她们不可磨灭的足迹。远的不说,就说“五四”运动以后的半个多世纪以来,就有五、六代女作家相继登上文坛。正是这种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使世纪末的女性散文在恢复“五四”现代女性散文的同时又超越了它。一批引人瞩目的女性散文家,如张洁、宗璞、叶文玲、铁凝、张抗抗、王英琦、斯妤等她们的作品表现出了强烈的女性主体意识。她们更加真诚地表露女性自我身心的体验,以显见的性别意识,关照女性生命,感悟女性坎坷的人生与命运,并以超越“五四”女性的成熟心态,思考和探寻女性在社会中的主体位置。她们对性别的关注、女性意识的建立,从不自觉到自觉,并超越了前辈。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大批的中青年女作家脱颖而出,大放异彩,令人惊喜,引人瞩目。这批新一代女性作家与往昔的女作家迥然有别,风格各异。她们所处的时代,生活环境、经历、性格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作品的内容、表达技巧和话语方式都很别具一格。 新一代女性作家活跃于文坛,是中国社会生活不断进步的反映和结果,是中国新一代女性自立和自强的明证。女性文学不再只是文坛的一种缀饰,而成为文坛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白烨语)。不可否认,现代女性作家在当今文坛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不久前,在人才济济、群星闪烁的女作家群落中挑选出张抗抗、残雪、王安忆、铁凝、方方、池莉、林白、陈染、徐坤、迟子建十位作家列入《中日女作家新作大系。中国方阵》,毫无疑问,她们是当今中国文坛最具实力、最为活跃又最有影响的10位女性作家。她们的作品展示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实有风貌与最新水准。如张抗抗的《情爱画廊》、王安忆的《长恨歌》、铁凝的《大浴女》、池莉的《来来往往》、方方的《乌泥湖年谱》、林白的《玻璃》,陈染的《声声断断》和《不可言说》、迟子建的《伪满洲国》、徐坤的《狗日的足球》。 如果用传统的眼光来看,女性文学似乎也缺少一些东西,如对历史风云的切实关注,对社会纠葛的有力把

文学中女性形象类型及意蕴研究.docx

文学中女性形象类型及意蕴研究引言 彝族是生活在我国西南部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XXX、XXX、XXX地带,是西南地区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彝族文字出现较早,但是特殊的历史时期和社会现实的限制,导致彝族文化并没有广泛传播而是掌握在宗教领袖的毕摩手中。毕摩是彝族的文化阶层和宗教阶层,在彝族社会生活中有着多重的社会身份角色。毕摩掌握文字并用文字记载彝族特殊的历史文化,这些特殊的历史文化大多以经籍的形式出现,因此彝族有着非常丰富的经籍文学。除文字文化之外,另一个范畴的文化就是口传文化。因文字没有得到广泛传播,彝族民众则以口传的方式传承文化,这些文化中大多数都以诗歌的形式存在,可以被认为是口传文学。因此,以文字为媒介,彝族文学文化可以划分为经籍文学和口传文学。对彝族文学中女性形象类型和意义研究对于了解彝族历史上女性地位和女性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当代社会女性社会角色复杂,既要在家庭中担任妻子、母亲,又要在社会上担任工作者角色,研究彝族文学中女性的形象类型以及意蕴对于女性主义研究领域有着重要的贡献。 一、彝族文学范畴 彝族有着自己独特的语言与文字,但因文字掌握在毕摩手中并未得到广泛传播,所以在彝族文化领域中出现了两个范畴的文化类型,一是以文字记载的彝族传统书面文化,另一范畴则是没有文字的彝族民间口传文化。因此,以文字为媒介彝簇文学范畴可以分为两个范畴,

书面文学领域和口传文学领域。本文则将彝族文学以文字为媒介范畴划分,在此基础上对文学中的女性形象进行研究。主要包括:(一)书面文学 书面文学是一个以文字记载为主要形式的彝族文化范畴,与民间口传文学平行的另一种文化领域。彝族文字掌握在毕摩手中,由毕摩记录着社会生活的各个范畴,包括哲学、宗教、经济、文学等,所以书面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又是毕摩文献中的女性形象。人类学家涂尔干将人类社会文化分为两个层次,神圣的世界范畴和世俗的世界范畴,神圣的世界则是与宗教领域相关的,而世俗的范畴则是与世俗的生活休戚相关的。毕摩文献中记载的文化则是毕摩撰写的用于宗教仪式的经典,历代毕摩根据前者记录的文献来主持宗教仪式,因此书面文学范畴也是神圣世界文化的范畴。 (二)民间文学 彝族文字掌握在毕摩手中,广大彝族民众无法触及,因此许多彝族文化只能通过口传的方式由祖先传承给后代。彝族口传文化在传承的过程中大多以诗歌的形式传承,诗歌在生活中运用场合比较多,各种宗教仪式、婚丧嫁娶,彝族民众都会唱歌跳舞表示庆贺。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就形成了独具彝族特色的口传文化。民间文学,是彝族文学的主体部分,亦是彝族文化中具有文学价值的部分,口传文学因其特殊的传播方式更有利于其传承和发展。本文并没有将毕摩文献和民间文学完全对立,相反二者之间常有相同之处。 二、彝族文学中女性形象类型

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 开题报告

平等与差异之间——二十世纪中国女性主义的发展与扭曲 一、选题意义: 第一、中国女权主义的发展的现代化国家建构的介入 女性话语是一种现代话语,女权主义是现代社会各种主义论域中的一种。女性主义出现的前提是现代制度的确立以及现代知识体系的建立。对女性主义的发展史的考察必须建立在对现代社会形成的过程中才能实现。西方的女权运动出现在十八、十九世纪,而中国的女权运动出现在“前后”的原因就是现代知识体系成为主导的意识。而其发展过程则紧随着真个社会的发展脚步,社会的动荡以及变迁还有知识体系的变动都是女性主义发展的动力。 第二、知识社会学角度的选取: 知识社会学所涉及的主要问题是知识或思想存在的基础、知识或思想存在的形态和存在的关系。当代知识社会学的发展,愈来愈走向经验研究,主要是研究知识的生产、储存、传播和应用。当代大规模的知识生产和传播,造成一种知识密集的社会。社会学愈来愈重视知识在社会发展、变迁中的地位和作用,并涉及知识或思想在社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等一系列问题。不同时期,女权主义的形态都不相同,中国的女权主义的形态也几经变化,其背后的原因除了时代政治经济的条件外还包括着思想界的第三、从现代性的角度出发对女性主义发展脉络进行梳理 一、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作为人类性别文化转型的重要潮流之一,女性主义在世界各国已呈现出出丰富多彩的形态,并在其广泛的社会实践基础之上,呈现出开放多元的理论建构面向。女性主义力图通过教育来实现女性的自我解放进而直接参与人类文化转型,通过思想和文化而不是战争与暴力来达到改变人类现状并使之变得更美好的目的,因而,女性主义对于建构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女性主义思想的多样性不仅为我们理解妇女受压迫的根源,理解性别歧视如何与其他危害人类的各种偏见提供无限开阔的思路与启示,也为我们所生活的多元文化时代提供了对自我与他者的关系的最丰富的思考。当代学界对女性主义的研究多集中在对对具体的男权社会的批评为重点以及文学中女性的特异性上,也有对女性主义的历史进行研究的,但主要集中在具体的史实基础上,从中国社会思潮以及现代社会知识学层面研究的并不多见。在社会知识学层面进行研究

张莉:现代女性文学的发生

绪言:现代妇女写作的中国式发生 张莉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代女作家――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第一代女大学生,是本论文所关注的主角。 女学生与现代妇女写作发生的渊源,只有借助于梳理第一批女作家们的教育史、生活史及写作史,才有可能被充分阐明。为此,我想要借助的是“社会性别”这一历史范畴。只有当研究者进入历史情境,采取“共时”的讲述,“社会性别”才能成为一个有效的视角,研究也才会具有意义。换言之,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关注“中国环境下妇女写作的发生”,而不是时下妇女文学研究中通用的借“西方女性主义理论”解读“中国妇女写作”。 导论将勾勒出本论文的主旨,并阐释社会性别与女作家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我的结论是,通过重视社会性别及妇女写作实践,中国妇女写作的独特性将得到呈现,进而“西方女性主义理论”与中国妇女写作之间的关系将获得反思。有关现代妇女写作发生的研究,会为我们业已熟知的“女性写作”带来某种修正和调整,进而丰富我们对现代文学发生史的理解。 现代妇女写作发生的历史条件 1898年到1925年,有关妇女的一切价值判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妇女们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她们的身体被凝视、讨论、批评,也被试图进行改造,她们从来没有这样地被举国重视。在这之前,中国妇女们普遍都生活在家内,遵从着“女子无才便是德”、“男女授受不亲”的行为规则。但是,在1840年后,情况逐渐发生改变――妇女们逐渐被知识分子发现,妇女问题被认为是国家衰弱的原因之一。正是对妇女问题的关注,开启了晚清民初以来有关妇女乃至整个民族国家的变革。 事实上,“妇女问题”经过自晚清以来近百年的使用,早已被常识化、本质化了。妇女为什么会被讲述为问题、如何被讲述是值得关注的,但同时,“妇女作为问题”这个事件本身就值得关注。它提示我们,要求妇女走出家庭,其动机是把妇女作为“问题”看待和解决的。 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使她们放足、进入学堂读书――双足的解放为妇女们生育出健康、强壮的后代提供身体保证,进女校读书则使她们自食其力,以免成为男人的负担,另外,这样的经历也为将来的国民成长提供一位知书识理的母亲。女学生的出现,其实是民族国家运动“福荫”的产物,换言之,借由民族国家的

中外女性形象对比

绪论 从人类进入以男性为中心的父权社会后,女性的地位一落千丈,跌入了社会的最底层,女性不仅在社会上受到歧视与压制,而且还被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又反过来规范和压抑了现实中的女性。但由于中西方社会制度、文化背景、人物性格等种种的不同,中西方悲剧女性的命运也各有特色。她们的不幸遭遇构成了中西方文学史中悲伤的主旋律之一。中国的女性因为受落后腐朽的封建专制度的束缚,思想保守落后,体现出了时刻遵从伦理道德的愚昧信念。而西方资本主义制度下相对民主的环境氛围,随意即使悲剧中的女性仍然具有追求自由的信念与勇气,显示了西方女性特有的个体意识和极力推崇的个人价值。中国的戏剧作品—《雷雨》是以1923年前后的中国现状为社会背景,着重表现了以周朴园为代表的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的生活悲剧,各人物坎坷的人生经历最沉重地敲击着《雷雨》的悲剧丧钟。《雷雨》中女主人公侍萍和繁漪可以说是那个时代中国女性的典型:鲁侍萍是中国最为传统的女性的代表,她单纯、善良,纯真、淳朴,在她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最为普通的劳动人们的优良品质。然而,命运却没有眷顾这个善良的姑娘,年轻的对生活抱有太多美好希望的侍萍和当时的少爷周朴园倾心相爱,并为之生儿育女,但这样的真挚的感情却被金钱、利益、权利、等级观念所推翻,成了利益权势的牺牲品。单纯善良的鲁侍萍被赶出周家,为了生活,她被迫嫁给了鲁贵,如果说上次的有爱情的婚姻是悲惨命运的导火索,那么这次与鲁贵的婚姻更是侍萍悲剧的延续。面对着没有了爱情的婚姻,侍萍将所有生的希望寄托在孩子的身上。生活的无奈、苦痛与艰辛从来没有压倒过这个善良的女人,但让她看到孩子们的悲剧的时候,她再也不能隐忍的生活了,面对命运的无情的安排,她彻底的绝望了。如果说侍萍的悲剧是隐忍的沉默的悲剧,那《雷雨》中的另一个主人公—繁漪便是“雷雨” 式的悲剧。和侍萍不同,繁漪是受过一些新式的教育的女性,她无拘无束、敢爱敢恨的倔强性格是《雷雨》中最具个性的形象。繁漪作为名门之女,被迫嫁给了大她十多岁的周朴园,虽然从年龄上、思想上,他们的结合貌合神离。在物质方面,周家的势力财产可以满足繁漪的虚荣心,在精神层面,繁漪将是一生的空虚。当资产阶级的革命浪潮掀起的时候,繁漪便不再遵从封建礼教“三从四德”的规则了,她极力的挣脱封建礼教的束缚,让自己想一个真正的人那样的生活。所以她死死的抓住周萍,进行犹如困兽般的斗争,这也体现了繁漪作为一个资产阶级女性勇于追求个性解放和人格独立。《德伯家的苔丝》中的苔丝是处于社会最底层的一个普通农家的少女,在势利、虚荣的父母的安排下去投奔有钱的冒牌本家。我们将从侍萍、繁漪还有德北·苔丝的坎坷的命运对比中,分析在特定历史年代中西方女性的命运及异同,并探究造成这些悲剧及悲剧差异的成因。

中国女性文学与女性思想的发展

中国女性文学与女性思想的发展 学号:K011141141 姓名:邓焯瑜 内容摘要:众所周知,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是以男性为中心本位的宗法社会,妇女地位极其低下,“无才便是德也,防范奴隶之苛律也”,封建社会对女性进行从肉体到精神的彻底奴化、驯化、愚化。当然,中国古代不乏能吟诗作画的才女,但女子有才历来被视为“实祸天下之道也”,“妇人识字多淫秽”。文学史上有许多有才女子,其文学才能不仅无法跨越男权社会的种种藩篱,获得进入社会场域的身份和资格,与男子一样参加治国平天下的国家大事,她们的才情甚至不被鼓励,并被视为逾越妇道和闺阁礼训的祸害淫乱,因而或被禁止或受指责或遭冷遇。在这样的女性困境里,女性文学是历史境遇里的一个“空白之页”。 中国女性文学的产生无疑标志着中国女性各种意识的觉醒。 关键词:女性文学秋瑾丁玲萧红张爱玲 正文: 女性文学,即指女性创作的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女性书写已成为社会文明的一个文化符号,我们已经开始从文学中分出性别,并定义出“女性文学”这样的概念,开始看出文学性别的差异对文学与人生的影响。中国女性主义文学的标识,是女性作家、女性意识、女性主题和女性语体。 众所周知,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是以男性为中心本位的宗法社会,妇女地位极其低下,“无才便是德也,防范奴隶之苛律也”①,封建社会对女性进行从肉体到精神的彻底奴化、驯化、愚化。当然,中国古代不乏能吟诗作画的才女,但女子有才历来被视为“实祸天下之道也”②,“妇人识字多淫秽”③。文学史上有许多有才女子,其文学才能不仅无法跨越男权社会的种种藩篱,获得进入社会场域的身份和资格,与男子一样参加治国平天下的国家大事,她们的才情甚至不被鼓励,并被视为逾越妇道和闺阁礼训的祸害淫乱,因而或被禁止或受指责或遭冷遇。在这样的女性困境里,女性文学是历史境遇里的一个“空白之页”。 中国女性文学的产生无疑标志着中国女性各种意识的觉醒。 女性,从“跪着的、闺房中的女人”转化为“站起来的、面向世界的人”,其成长历史诉说着传统文明向近代文明的演进。不过,漫长的“跪着的、闺房中的“历史养成了女性的自卑、自抑和从众心理,使她们缺乏对社会文化的批判意识。 在戊戌变法中,女性问题作为社会问题的一个环节被提出和受到重视,可以说,戊戌变法不仅是女性社会地位、生活方式、受教育方式由传统走向现代的分水岭,也是女作家胸襟、见识及文学表现力突破传统思维定式的转折点。以戊戌变法为界,近代前期女性文学传统色彩比较浓厚,后期女性文学则表现出越来越明显的现代意识。 戊戌变法之后,得以呼吸、领略新风气的一些女作家,生活天地和想象空间远比戊戌变法之前的女作家开阔,舍弃家庭远赴日本留学、担任同盟会浙江分会会长、成为女性为民主革命献身第一人的秋瑾无疑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 虽然秋瑾的诗词创作仍然是用旧体,但其散文创作已是通篇晓畅易懂的白话文体。观其作品,不论是旧体的诗词歌赋,还是白话体的演说、发刊词等,多体现了现代女性强烈的爱 ①《女报》增刊《女论》,1909年9月版,转引《辛亥革命前十年时论选集》第三卷,北京三联书店1977年版。 ②梁启超《倡设女学堂启》中转引他人之语,《实务报》第23册,1897年4月12日。 ③陈东原《中国妇女生活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5月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