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

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

目题(一)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是什么?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①各种各样的社会意识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②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①它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2.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

观点。

[思维纠偏](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先进的社会意识先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

辨析: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先进的社会意识不一定先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

辨析:社会意识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只有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

3.符合规律的社会意识能够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

辨析:社会意识必须通过社会实践才能转化为物质力量。

1.图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

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方法论要树立实践第一的思想,在分析社会现象时,要尊重社会实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同时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反对机械唯物主义、历史唯心主义

3.反对两种错误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体现。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中,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是第一位的,社会意识的反作用是第

二位的。历史唯物主义既反对抹杀社会意识反作用的形而上学机械论,又反对将这种反作用

夸大的历史唯心主义。

[典例应用]

(江苏高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颁布后,人们认识到,观念变革是

改革的先导,教育改革的第一步应该是转变观念。这一认识的依据是( ) A.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B.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C.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

D.社会历史是由社会发展规律决定的

[解析] 本题考查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意在考查考生的分析理解能力。由题中“观念变革是改革的先导”“教育改革的第一步应该是转变观念”可以看出其依据是社会意识

具有相对独立性,选A。B不符合题意。正确的社会意识才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C错误。D强调社会规律的决定作用,也与题意不符。

[答案] A

从领域和侧重点上把握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运用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中的体现,因此材料必须是关于社会方面的,不能是自然界的。当材料强调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精神层面上出现一些变化,这是在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若强调精神层面的变化超前或滞后于社会发展、

或精神层面的变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则需运用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目题(二)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融会贯通]

1.社会形态的决定因素是什么?

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

2.如何理解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1)地位: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

终的基本矛盾。

(2)表现:

①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

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②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3)意义: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

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

[思维纠偏](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海南高考)生产工具决定人类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决定于人的生存和发展

需要。(×)

辨析: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性质和面貌。

2.(浙江高考)生产关系是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因素。(×)

辨析: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因素。

3.(浙江高考)适合上层建筑的经济基础推动生产力发展。(×)

辨析: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才能促进生产力的

发展。

4.上层建筑适合自己的经济基础,就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

辨析:判断上层建筑是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不仅要看上层建筑是否适合经济基础状况,

还要看它是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还是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

1.图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关系及矛盾运动

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应注意的三个重点

(1)社会基本矛盾与社会主要矛盾不同。社会基本矛盾是指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

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是在某一社会历史阶段,对社会发展起着领导和决定作用的矛盾。

(2)不能认为上层建筑一定促进经济基础的发展,也不能认为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一

定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只有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才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辨别生产关系的变革与上层建筑的变革。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原理,分别是我国经济体

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哲学依据。

[特别提醒]

例证法辨别生产关系的变革与上层建筑的变革

所有制结构调整、分配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等属于生产关系的变革;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法律法规的完善、思想观念的解放等则属于上层建筑的变革。

[典例应用]

(福建高考)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下列选项能正确反映社会基本矛盾运行规律的是( )

①充分发挥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的重要作用

②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

③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④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建设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A.③→②→④B.②→①→③

C.④→③→①D.①→④→②

[解析] 本题考查社会基本矛盾运行规律,题眼是“能正确反映社会矛盾运行规律”。

科学技术的发展、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是生产力水平提高的表现,完善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

调整生产关系使之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表现,坚持党的领导则是上层建筑的范畴,故A

项排序符合题意。其他三项排序不能正确反映社会基本矛盾运行规律。

[答案] A

目题(三)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什么?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2.人类社会是如何实现发展的?

(1)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

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2)阶级社会: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

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3)社会主义社会: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不是通过阶级斗争的方式解决的,可以通过社

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思维纠偏](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江苏高考)改革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辨析: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动力。

2.(全国卷)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决定人类社会历史发展。(×)

辨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图示社会历史发展总趋势

2.图示社会存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的关系

[典例应用]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回答下题。

(全国卷Ⅰ)从唯物史观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 )

①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上层建筑改革的必然要求②不断解决社会基本矛盾、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

③对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认识由自发到自觉转变的标志

④我国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由不适应走向适应的标志

A.②④B.①③

C.①②D.③④

[解析] 本题要求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分析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必要性。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必然要求,①符合题意;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有利于促

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从而解决社会基本矛盾,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②当选;我

们不能说过去的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以后就一定能够适应经济基础,排除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对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认识的深化和发展,但并不能说过去的认识是自发

的,排除③。

[答案] C

知识点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民谚“南人不梦驼,北人不梦象”说明了( )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意识反作用于存在

C.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D.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变化

解析:选 A 民谚“南人不梦驼,北人不梦象”体现了客观对主观的决定作用、社会存

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等哲理,故选A项。B、C两项与题意无关;D项表述有误,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

同思想基础。我国之所以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因为( ) A.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B.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C.社会历史是由人们的思想意识决定的

D.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解析:选 D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作用,D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实践的观点,B不符合题意;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C表述错误;A不符合材料的意思。该题选D。

3.有观点认为,中国人在饭桌上一定要让人喝酒、一定要让人喝醉的劝酒文化传统绝

非是礼仪性的,而是有非常明确的实际功能即服从性测试和诚意测试。但随着社会发展、人际关系趋于正常,其实用价值降低,这种文化也就逐渐淡出主流社会。这说明( )

①社会观念的变迁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内容

②人际关系的具体形式有一定的社会背景

③社会形态的转变受到社会观念巨大影响

④社会意识不会与社会发展状况完全一致

A.①③B.②④

C.②③D.①④

解析:选 B 本题考查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发展、人际关系趋于正常

会使劝酒文化淡出主流社会,这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体现,②当选;“逐渐”表明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与社会存在的变化并非一定同步,④当选,答案为B;社会观念属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①错误;材料并未表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

③不当选。

知识点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4.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必须坚持创新驱动和绿色发展,必须坚持和完善科技要

素参与分配的制度。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其依据在于( )

A.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B.上层建筑要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

C.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消除社会基本矛盾

D.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的状况

解析:选 D 完善分配制度属于生产关系而不是上层建筑的变革,B不符合题意;同时

体现了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状况,D正确;A不符合题意;C表述错误。该题选D。

5.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决定了必须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表明( )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

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D.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

解析:选 C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属于上层建筑,故“我国以

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决定了必须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表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

筑,C符合题意;舍去其他三项。

知识点三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6.李克强会见世界银行行长金墉时表示:中国经济拥有巨大的韧性、潜力和回旋余地,通过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等重点领域改革激发市场活力,我们有条件、有能力妥善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从哲学上看,总理的自信是因为( )

①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②改革能消除经济发展中的各种矛盾③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④改革能实现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解析:选 B 总理的自信是因为看到了事物发展的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③正确;改

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④符合题意;①不是总理自信的原因;消除各种矛盾说法

错误,②不选。该题选B。

7.2016年1月2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座谈会议时说,中国人并不缺少创

新思维,但创新动力不能被阻挡,这就要靠不断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等改革

来清障搭台。坚持简政放权的根本原因是( )

①是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规律的要求

②是解决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的需要

③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发展的根本途径

④可以厘清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激发市场活力

A.①②B.②③

C.①③D.①④

解析:选 B 本题考查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辩证否定观。政府简政放权是调整上层建筑

使之适合经济基础状况,原因在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②当选;简政放权是政府的自我革命,即是自我否定,③当选,答案为B;①④与题目中心不符。

8.建设和谐社会,需要法治,更需要文明,需要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阅读

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依法治国”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一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和全

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做出

了新的战略部署。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关于加强法治建设的专门决定,是指导新形势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纲

领性文件,必将有力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必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

供有力的法治保障,具有划时代意义。

结合材料,运用社会发展规律的知识说明为什么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解析:审题时注意知识范围是社会发展规律。可以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基本规律及改革的角度来组织答案。

答案:(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全面推进依法治

国是我国面对新形势新任务,顺应时代要求做出的重大决策,必将有力促进社会主义法治国

家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2)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坚持依法治国,推进政

治体制改革,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是社会公正的有力保障。

(3)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有利于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目题(一)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唯物史观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发展的基本观点出发,强调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

2.人民群众的地位体现在哪些方面?

(1)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①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②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推动物质生产发展的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2)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①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②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③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

(3)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①人民群众在任何时期都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

②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制度的更迭,都是通过人民群众的革命实现的。

③人民群众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创造和改变社会关系,从而不断推动社会历史进步和发展。

[思维纠偏](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知识分子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辨析:知识分子就是人民群众的一部分,人民群众既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又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推动了社会历史的全面进步。

2.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是创造社会历史的源泉。(×)

辨析:生产实践活动是创造社会历史的源泉。

3.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决定社会历史的性质。(×)

辨析: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历史的性质和面貌。

1.准确把握人民群众的范围

(1)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

物。

(2)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具有不同的

内涵,但不论怎样变化,劳动群众都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

(3)我国现阶段人民群众的范围。在我国现阶段,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

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都属于人民群众的范围。

2.正确认识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

(1)在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中,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切

物质财富归根到底都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共同产物。

(2)精神财富也不只是脑力劳动者创造的,这是因为劳动群众创造物质财富的生产实践

是人们从事其他实践活动的基础,是创造精神财富的物质前提,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一切

精神财富产生的源泉,而且劳动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精神财富。

[典例应用]

荷锄是农民,登台是演员,忙时青纱帐里寻不见,闲时几日散去万千兵——中国“魔术

之乡”河南宝丰县在抓好农业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以魔术为代表的农村特色文化产业,全县有5.5万人从事魔术表演,年创收达10亿元,当地群众也因此走上了致富路。这说明( )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精神财富②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

创造者,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③人民群众是物质生产的承担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④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推动者,决定着社会生产关系的变革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解析] 河南宝丰县农民注意抓好农业生产,体现了人民群众是物质生产的承担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③符合题意;同时又大力发展以魔术为代表的农村特色文化产业,

体现了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精神财富,①符合题意。故选C。②④

表述错误。

[答案] C

全面理解社会发展的动力

精神动力真正的哲学,我国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生产动力生产活动

根本动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直接动力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在社会主义社会,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主体动力人民群众

目题(二)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分别有哪些?

(1)群众观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

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2)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2.为什么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理论依据: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2)地位: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

要保证,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思维纠偏](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就要以群众的意见为政府决策的唯一来源。(×)

辨析: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政府决策要重视、听取群众意见,但实践是认识的唯

一来源。

2.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一切依靠群众。(×)

辨析: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这是对群众生活的改善,体现的是一切为了群众。

[融会贯通]

1.群众路线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关系

(1)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就是将群众的意见集中起来又到群众中去宣传

解释,使之坚持下去,付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检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

(2)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这样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3)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一致的。

2.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的关系

党的群众观点是党制定群众路线的理论依据、前提和基础;党的群众路线是党的群众观点的具体要求和体现。没有坚定的群众观点,就不能在工作中贯彻群众路线;反之,只有为

人民群众服务的热情,而没有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也不可能把工作做好。

[典例应用]

从唯物史观看,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

①是顺应群众期盼,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途径

②是进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教育的重要形式

③是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举措

④以宣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观点为根本目的

A.①③B.①④

C.②③D.②④

[解析] 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有利于宣传和贯彻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群

众路线,有利于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因此②③符合题意;①夸大了该活动的地位和作用;④观点错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才是开展该活动的根

目的。

[答案] C

知识点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有人曾说:“地上死一个人,天上就多一颗星星,人死后会升到天空,变成星星给

走夜道的人照亮儿。于是,每一个活过的人,都能给后人的路途上添些光亮,也许是一颗巨

星,也许是一把火炬,也许只是一支含泪的烛光……”这告诉我们( )

①人都是历史的创造者和社会历史的主体②历史是无数个人不断创造的结果③个人对社会发展有着或大或小的作用④人民群众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与动力A.①③B.②④

C.①④D.②③

解析:选 D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①不选。题干“每一个

活过的人,都能给后人的路途上添些光亮”,说明历史是无数个人不断创造的结果,个人对社会发展有着或大或小的作用,②③符合题意。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

的基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④本身说法不对。该题选D。

2.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放在其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不能把历史

顺境中的成功简单归功于个人,也不能把历史逆境中的挫折简单归咎于个人。不能用今天的时代条件、发展水平、认识水平去衡量和要求前人,不能苛求前人干出只有后人才能干出的

业绩来。这表明( )

①实践是具有社会历史性的活动②顺境中成功必然导致逆境中挫折③事物之间都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④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

A.①②B.③④

C.②③D.①④

解析:选 D 题中材料“对历史人物的评价……简单归咎于个人”,既体现了实践活动

的社会性,也说明了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题中材料“不能用今天的时代条件……

干出的业绩来”,体现了社会实践具有历史性。由此可见,①④符合题意,可以入选;②中

的说法过于绝对,是错误的;事物的联系是有条件的,故③表述错误。因此,答案是D项。

3.一位科学家说:“我们今天生活的世界,与其说是自然世界,还不如说是人造或人

为的世界。在我们的周围,几乎每样东西都刻有人的技能的痕迹。”这主要是因为( ) A.任何人都在为改造客观世界而努力

B.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有意识、有目的地改造世界

C.人民群众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

D.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是有条件的,要受客观规律的制约

解析:选 C 几乎每样东西都刻有人的技能的痕迹,体现了人民群众是人类社会发展的

主要力量,C正确;A表述错误;B、D不符合题意。该题选C。

知识点二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4.我党的卓越领导人万里,为了农民走上吃得饱、穿得暖的“阳关道”,甘愿冒着犯

政治错误的风险,倾听农民的心声,遇事和农民商量,支持农民首创的“包产到户”做法,

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从万里身上,可以看到他( )

①坚持实践这一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

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③承认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④坚持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A.①③B.①④

C.②④D.②③

解析:选 C 审题时注意关键词“从万里身上”,体现了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②④正

确;①③说法正确但不符合材料的意思。该题选C。

5.右图漫画蕴涵的哲理是( )

A.在砥砺自我中不断进取是成功的关键

B.成功者要充分重视人民群众的作用

C.只有站在高处才能看清未来的方向

D.人生价值的实现离不开劳动和奉献

解析:选B 漫画中山增加了你的高度,蕴含了成功者要重视人民群众的作用,B正确;

A、C、D与漫画的寓意不符合。该题选B。

6.实践证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广大人民群众自己的事业,只有依靠广大人民

群众才能实现。党员干部必须心装人民疾苦,坚持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

行。这体现了( )

①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②个人的作用是微不足道的

③认识来源于实践④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①②④D.②③④

解析:选 B ②错在没有正确认识个人与人民群众的关系。

7.习近平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始终

把安全生产放在首要位置,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上述讲话的哲学依据是( )

①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中起决定作用,要把握重点②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对整体的功

能起决定作用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④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促进作用

A.①②B.①③

C.③④D.②④

解析:选 B 本题考查主要矛盾、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等知识。把安全生产放在首要位

置,体现了①;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体现了③,故选B。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

用,②说法错误;价值观有正误之分,正确的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有指导作用,

④说法错误。该题选B。

8.人民群众在监督生产过程的环境污染控制、参与生活垃圾分类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

用。早在本世纪初,广东省人大代表开始就环境生态问题对政府职能部门进行依法监督,这被称为“广东现象”。广东省政府提出建设“绿色广东”的口号,人民群众环保意识大为增强,积极参与绿色广东、生态广东的建设,全省建成污水处理厂88座,日处理能力达到669万吨,居全国第一,同年广东单位GDP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双双达标。

结合材料,从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角度谈谈你对建设生态文明的看法。

解析:本题的知识范围是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回答此题时考虑到四个方面,即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和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同时还要分别结合材料分析。

答案:(1)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历史

作用,全民动员对于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2)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这表现为人民群众参与环境和生态保护,在生产和

消费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3)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这表现为人民群众环保意识大为加强,人民群

众和人大代表依法对排污企业和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进行监督,促进了政府重视生态环境。

(4)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广东积极实践科学发展观,全民动员开展生态文

明建设,必将为绿色广东建设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