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保护规划

森林保护规划
森林保护规划

第七章森林保护规划

一、防火系统规划

1.林火发生的机理

要建立切实可行的防火体系,首先必须理解林火发生的原理以及引起火灾的条件,在对森林可能引发林火的因素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做出相应的预防措施。森林火灾是森林可燃物在热源的作用下,与空气中的氧气快速结合而释放出大量的热量并失去人为控制的过程。通常,林火发生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即:森林可燃物、火险天气和火源。

1.1 火源

火源是林火发生的关键因素,分为自然火源和人为火源两大类。在通常情况下,发生林火的最低能量来自森林的外界。可燃物温度升高达到燃点而引起自燃的情况是十分少见的。

(1)自然火源

自然火源是指一种自然现象,有雷击火、陨石坠落、枯枝落叶发酵生热(地被植物自燃)以及树枝磨擦生热产生的自燃现象。自然火源主要是雷击火,多发生在高纬度地区。我国的雷击火约占总火源的3%,多发生在大兴安岭和新疆的阿尔泰山地区。

(2)人为火源

人为火源是林火发生的主要火源。按性质分为三种:一种是生产性火源,包括①农、林、牧生产性用火,如烧荒积肥、开垦烧荒、炼山整地、烧防火线、熏粪等;②林副业生产用火,如烧炭、狩猎用火、烧砖瓦等;③工矿运输生产用火,如汽车、拖拉机喷火等。一种是非生产性火源,如林内吸烟、弄火取暖、烤干粮、做饭、上坟烧纸、烧香、放鞭炮、小孩玩火等。还有一种是纵火。

1.2 森林可燃物

1.2.1 可燃物的分类

(1)按种类划分:①死地被物;②地衣;③苔藓,林地上的苔藓一般不易着

火;④草本植物;⑤灌木;⑥乔木;⑦森林杂乱物。

(2)按易燃程度划分

①易燃可燃物;②燃烧缓慢可燃物;③难燃可燃物。

1.2.2 可燃物分布格局

(1)林木组成

林木组成影响林下可燃物的组成、数量分布,并影响火的种类。一般来说,针叶林易燃性大,而阔叶林较小。在混交林中,森林燃烧性的大小主要取决于针阔叶树的比例。针叶树多,森林燃烧性大;阔叶树多,燃烧性小。

(2)郁闭度

森林郁闭度大小直接影响林下可燃物的载量、含量和林内小气候。林分郁闭度增加,死地被物载量增加,活地被物载量减少。郁闭度的大小,对林内光照、湿度和风速都有很大影响。林分郁闭度大,林内光照弱,温度低,风小,蒸发小,湿度大,不易燃。

(3)林木年龄

幼林下杂草灌木丛生,易发生火灾。中龄林,林分郁闭,林内杂草灌木少,林内光照弱,湿度大,燃烧性能显著下降,林分通常具有一定的抗火能力。老龄林,树木高大,林冠稀疏,林地阳光充足,杂草丛生,也易发生火灾。在异龄针叶林内,由于林层衔接,易使地表火转为树冠火。

(4)林木层次

林木层次即林木的成层性。林木层次的结构对森林火灾的发生和发展在一定影响。通常单层林,林分郁闭度小,林下杂草多,易燃;复层林,林分郁闭度大,林下杂草灌木少,且湿润,不易燃。单层林发生地表火,而针叶复层林地表火易转为树冠火。

1.2.3 可燃物类型

指可燃物特征和火行为特点都能相似的可燃物集合。同一个可燃物类型,具有一定的同质性,并占据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且能预报其火行为。可燃物类型的划分是林火预防、扑救及计划烧除等方面重要的基础。

1.3火环境

森林可燃物和火源具备的情况下,林火能否发生主要取决于火险天气以及所

在森林的主风向。一般来说,火险天气也就是有利于发生森林火灾的气候条件,如气温高、降水少、相对湿度小、风大、长期干旱等,而垂直于主风向的地段受害几率及程度都会相应增加。

2.林火发生的危害

林火发生的过程会对森林的生态系统和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它破坏了森林的结构、功能和生态系统的环境,使大片的森林化为乌有,同时,大规模的森林烧毁后的废气、灰烬和烟尘粒子,也会给大气、水资源、土壤及动物和人带来不同程度的损害,还使林相结构、林区生物、气象、水域和土地的性能发生急剧的变化,降低了土壤对水土保护、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的作用,同时使得地面裸露,地温升高,林区的风力加大,造成土壤的破坏。因此,大规模的森林火灾对森林的危害是十分严重的,并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和身体健康带来巨大的损失。

3.九峰森林保护区防火系统规划

3.1现状分析

根据林火发生的条件及机理,结合九峰森林保护区的实际情况,在火险天气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主要考虑可燃物和火源。由于整个区内马尾松大面积分散分布,且多分布在山顶或山坡,与林相改造和园区道路绿化可结合,在造林设计时优先考虑选择防火树种,在山脊和园区道路两侧栽种防火树种,形成生物防火带。由于在管护区林火发生的危害较大,故防火等级须提高。规划区主要的火源为居民点、墓地以及耕地,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国内95%以上的森林火灾是由于人为纵火或者失火引起,所以农、林、牧生产性用火,如烧荒积肥、开垦烧荒、炼山整地、烧防火线、熏粪等行为都应视为引发森林火灾的隐患;同时由于规划区内特有的墓地景观,考虑到特殊的风俗习惯,在对亲人朋友亡灵表示哀悼时,烧纸焚香等习俗也须纳入重点防火范围。

3.2 防火系统规划

3.2.1 行政措施

(1)建立健全森林防火组织体系

加强组织领导,实行责任制,把森林防火列入重要的日程,实行统一指挥,综合防治。

(2)宣传教育

森林防火社会性、群众性强,搞好宣传教育是森林防火的基础,不断强化全民的森林防火意识和法制观念,同时,提高领导对森林防火的重要性和责任感。

(3)依法治火

一要转变观念。彻底改变少数领导干部习惯于用行政手段抓防火,不重视法律手段在森林防火工作中的调控能力;一些群众把进山入林、烧荒、野炊、吸烟视为习惯,不能从违法的高度去对待,必须转变观念这种陈旧观念,加强法制教育,依法治火。二要从严执法,做到见火就查、违章就罚、犯罪就抓,决不姑息迁就。

(4)加强护林队伍和扑救队伍的建设

要求各级领导和林业工作者能把护林防火作为一种长期、必要的工作来抓,改变过去那种“只种不养,只栽不护”的认识,并且能做到一旦发生火灾,能及时把损失降到最小。

(5)火源管理

加强对人为火源的管理,是防止发生森林火灾最有效的办法。一要认清特点,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人为火源明显增多,故意纵火也值得引起警惕。二要落实责任,采用签订责任状、防火公约、树立责任标牌等形式,把火源管理的责任落实到人头、林地。三是抓住重点,进一步完善火源管理制度,有针对性地强化火源管理力度。四是齐抓共管,火源管理是社会性、群众性都很强的工作,必须齐抓共管,群防群治。

3.2.2 技术措施

3.2.2.1 林火监测

因为九峰森林保护区范围内封山管护和封山育林面积较大,确定林火监测体系是非常必要的。林火监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及时发现火情,是实现“打早、打小、打了”的第一步。

根据规划区实际情况,确定监测方法主要为地面巡护和摄像头监控两种,由规划区内林火发生的级别确定其布置方式和布置点。

(1)地面巡护。一般由护林员、森林警察等专业人员执行。方式有步行、骑摩托车巡护等。其主要任务是进行森林防火宣传、清查和控制非法入山人员;依

法检查和监督防火规章制度执行情况;及时发现报告火情并积极组织扑救等。

(2)摄像头监控。在保护区主要制高点石门峰、黄柏峰和马鞍山设置安装3个图象监控点,每个图象监控点监控半径3km范围,形成覆盖全保护区的森林防火实时监控网络体系。通过图象监控点来发现火情,确定火场位置,并及时报告。

3.2.2.2 林火预防

布设防火林带,构成防火林网。防火林带主要由三级构成。

第一级:山脊防火林带与山脚林区内防火林带,宽33m~35m,用于阻隔森林火灾的相互蔓延。山脊是林火蔓延时火势的变化线,当林火发生时,火势总是由山下向山顶方向发展,当刮到山脊时,由于受两面谷风的影响,将热气流抬高,火焰垂直向上,水平摆动幅度较小。地表火越过山脊往山脚方向蔓延时往往变为一座山火,火势由强向弱转化。因此,在山脊上,防火林带的宽度只要略大于周围林分平均高即可,以33~35m为宜。山脊坡度愈大,林带宽度可愈小,但是最小宽度不能小于30m;林区防火林带的宽度可根据森林植被类型的危险程度(燃烧等级)、枯落物的厚度和山场坡度、预测防火林带需要承受的林火种类(地表火、树冠火等)、林火行为(火焰高度、火强度、火烈度、飞火等),坡向等因素来确定,其宽度与山场坡度、枯落物厚度、所接受平均日照时间等成正相关。综合考虑九峰山当地的具体条件将其与山脊防火林带划分为一级,全长34.2km。

第二级:布设在林区与农田、居民区等交接区域的防火林带,宽8m~30m,用于阻隔生产用火向林区的蔓延。布设在林区与农田、居民区等交接区域的防火林带,用于阻隔生产性用火(如烧田埂草、烧灰积肥等)的蔓延,我国森林火灾99%以上是由人为原因造成的,这是森林防火的重点区域,但由于初发时火势弱,火焰低,故将其宽度确定为8m~30m就能起到阻火作用,为二级防火林带,全长30.2km。

第三级:布设在林区公路铁路、林区小便道两侧的道路防火林带。林区公路和铁路、林区小便道两侧的道路防火林带,用于防止机车喷漏火,爆瓦火和乘客往窗外扔烟头等火源,一般4m足够,综合考虑各种情况将其宽度确定为4m~6m 为三级防火林带,全长52.8km。

3.2.2.3 林火扑救

(1)建立健全的指挥扑救组织体系。成立专业或半专业森林火灾扑救队伍,并配置专业扑救林火设施和通讯设备。

(2)完善林火阻隔系统。除布置防火线和生物防火林带外,还必须建设有林火扑救道路,保证防火线和林区扑火道交织,构成网状结构。

二、病虫害防治系统规划

森林病虫害对森林资源所造成的危害就被称为“森林的三大灾害”之一,具有暴发性强、蔓延速度快、危害严重的特点,被称为“不冒烟的森林火灾”。1.引发病虫害的原因

森林自身虽然具有很多驱害避病的有利特点,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仍会发生一些病虫害蔓延成灾.甚至还可能导致一个树种的毁灭,分析诱发森林病虫害猖獗发生的原因,主要以下几种:

(1)传入了外地危险性森林病虫害,使本地寄主对新来病虫毫无抵抗能力;(2)害虫抗药性的产生,引起害虫再度猖獗;

(3)随着人类经营活动的加剧,破坏了原有生态系统平衡,或者采用了不正确的营林措施,削弱了树木的生长势,致使蛀干性害虫大面积发生;

(4)不合理的使用广谱长效化学农药。结果既杀死了害虫,同时也杀死了环境中其它有效生物。

(5)气候条件的变化引起森林病虫害数量的增加而造成灾害,一些迁飞能力较强的害虫和靠风力传播扩散的病原菌,容易移居新的地区大量产卵、繁殖、寄生,一旦遇到适应的环境条件则会暴发成灾,形成危害。

2.规划区内森林病虫害现状

在对规划区进行调查统计发现,规划区内病虫害较为严重的小班大约70个,受灾面积为93.8hm2,平均3.3 hm2。主要分布在小长山一带的杨罗山、九峰的马驿峰等山峰,分布较为集中。其它小班大都受害较轻,小班数大约734个,面积达3384.9 hm2。主要分布在马鞍山、大长山、九峰公墓等地。

3.病虫害防治系统规划

针对以上病虫害发生的原因,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结合本规划区内病虫害实际情况,拟建立“预防—检测预报—治理”的病虫害综合防治体系。

3.1 预防技术

由于规划区内多数小班病虫害程度较轻,为了保证森林健康发展,根据现代生态学理论,以林业防治技术措施为基础,以森林植物检疫为重要手段,以生物治理为重点,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发展森林生物群落中不利于病虫害而有利于林木健康生长的因素,促进林木健康生长。

(1)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宣传工作,让社会各界充分认识森林病虫害对生态环境、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造成的严重危害,对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高度重视。

(2)抓好森林植物检疫。规划区在造林实施过程中须对种子、苗木、其他繁殖材料及木材的调运加强管理,采取严格的检疫措施,确保营造健康森林,减少病虫害发生。

(3)加强消毒处理。规划后保留苗圃的建设中,由于种籽及土壤中潜存有一定的病源和害虫,在育苗过程中应对种籽和土壤进行消毒,才能确保出苗率,必要时还需进行轮作。

(4)营造混交、乔灌复合林。由于原有森林林相单一,在人工造林过程中尽量多引进阔叶树种,与现有的针叶树种进行必要混交,和乔木、灌木构成多层次森林植被,形成良好的森林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或抑制病虫害的发生。

(5)封山育林。封山育林是减少人、畜对森林植被破坏的重要手段,能把单纯林逐步建设为混交林,单层林变复层林,疏林变密林,形成多样森林体系。采用适当的人工促进或改造措施,护繁结合,完善生物群落,增加天敌数量,提高林木的保护性能,达到控制病虫的目的。

3.2 检测预报

(1)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做好监测预报工作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变被动救灾为主动防灾,把灾害降低到最低水平。

(2)加强监测预报。运用科学的方法,侦察病虫发生、发展动态,并把侦

察的材料结合当地气候条件、林木状况,正确推断病虫害的发生、发展趋势,并适时通报。

3.3 治理

森林一旦发现病虫害,应及时采取治理措施,经济地运用生物、物理、化学等相辅相成的系统防治措施,防止环境污染,把病虫控制在不成灾的水平,以达到保护环境和促进林木速生丰产的目的。

(1)物理治理法。人为进行捕杀、阻隔、诱杀、高温处理及应用遥感技术等新技术进行治理称为物理机械治理。

(2)化学农药治理法。农药对环境污染较大,容易影响人、畜以及生态安全,使用过程中应熟悉掌握运用技术和加强药物管理,并避免大量使用。

(3)生物治理法。结合其他防治措施,利用自然界中天敌昆虫、病原微生物、线虫、蜘蛛、食虫鸟以及其它食虫动物等有益生物来控制病虫害,具有良好的效果,且对一些病虫害有长期抑制作用,对维护生态平衡,实现林业生态文明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病虫害较严重的地区,主要集中在杨罗山山脊周围,另外长山、大长山、雨台山、戴帽峰南坡、马驿峰、宋家庄周围、九峰水库东、宝盖峰、矿泉水工厂等有零星分布,这些病虫害较严重的地方绝大多数是马尾松纯林,或虽为混交林,但人为破坏比较严重,达不到混交林的要求,群落生态系统不够完善,从而使病虫害猖獗。结合规划区实际,对这些地区改造林分,结合实际立地条件将马尾松纯林改造成混交林;同时实施一定的保护措施,增强其群落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完整性,进而可以抑制病虫害。

?第5章森林保护设计

?5.1森林防火设计

?1.防火林道建设设计

?2.生物防火林带设计

?3.防火设施、装备设计(了望台、交通、通信、

扑火工具等)

?4.防火措施设计

?5.2森林病虫害(鼠害、畜害)防治设计

?1.设施、装备设计

?2.防治措施设计

?5.3森林管护设计

?1.管护设施、装备设计

?2.管护措施设计

?5.4、6然保护区、森林保护区设计(视项目要

求而定)

?5.5森林保护人员设置及费用估算

?1.人员设置及人数估算

?2.森林保护费用估算

?

试论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的必要性

试论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的必要性 【摘要】本文阐述了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工作对森林资源调查、资源监测工作的重要意义,论述了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利用方面的存在的问题和编制的必要性。 【关键词】林地;保护利用;监测;森林调查;规划编制 林地是林业和生态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国家重要的自然资源和战略资源。作为我省第一个中长期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在协调林地保护与利用,应对气候变化,巩固黑龙江省东北、华北地区生态屏障的战略性地位,维护国土安全,保护生物多样性,保障木材及林产品供给,调整林业产业结构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全省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及图斑落界工作,实现我省森林资源监管手段的重大变革,促进森林资源监测、规划等工作的有效开展。 1.林地保护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县在林地保护利用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社会对土地的需求与林地保护依然是主要矛盾,林地资源分布不均、利用不合理、质量不高、生产力低等一系列问题依然存在。 1.1基础工程建设加快,土地供求关系紧张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加快以及社会基础条件的改善,各项工程建设对土地的需求增加。相对于发达地区,我县社会基础条件薄弱,工程建设速度慢。特别是交通、城市等基础性建设对土地潜在需求量大,在耕地保有量不变的前提下,大量的项目用地将向林地转移,加之毁林开垦、蚕食林地和非法占用林地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的需求与林地保护依然是主要矛盾。 1.2林地利用结构不尽合理 在县域林地中,商品林面积和生态林地面积比例有待进一步调整,生态公益林地面积519.3万公顷,占林地总面积的68.0%,与我县所处的生态区位及国防战略区位还不相协调。在林种结构中用材林、防护林、特用林、经济林、薪碳林面积比例分别为30.40%、58.92%、8.36%、2.01%、0.31%,如此的林种结构与发挥森林多种功能是不相适应的,有待进一步完善和调整。 1.3林业投入资金不足,林地保护利用效果有待提高 由于林资源培育生产周期长、短期经济效益比较差,林地保护和利用水平低下,林业建设投资不足,吸引社会资金能力差,森林资源管理政策不活,社会投资积极性不高等,严重制约全县林业建设。自林权制度改革以来,我县人民政府、社会、个人对林业的投入有较大增加,但投入的大部分资金仅局限于三北、退耕等生态公益林建设,商品林建设水平不高,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商品林建设投入和产出体系尚未形成。 2.林地保护规划编制的意义 随着国家林业重点工程建设投入的加大,林业在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领域的地位不断提高,全社会对林业的多功能需求也在不断增加,森林资源监测也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林业提出的新任务和新要求。面对新形势,森林资源监测工作必须积极开拓发展思路,创新监测方法,改进技术手段,增强服务能力,在全省林地“一张图”,明确全省林地经营界线和范围的前提下,探索各体系之间的差距,不断优化和完善技术方法,逐步建立全省标准统一、适应高效的森林资源监测体系,实现森林资源、生态功能结合,点线面兼顾的满足全社会多功能需要的综合

我国森林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

我国森林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 刘莉信息学院2010202455 [摘要]我国森林公园建设和森林旅游开展的短短十几年里,已经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随着其迅速、健康和持续地发展,必将在林业及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和发挥更大的作用。文章论述了我国森林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问题。并提出一个结论:从目前来看,建立森林资源碳排放权市场交易机制,是既能保护森林资源,又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好方法。 [关键词]森林旅游资源生态补偿制度碳排放权市场交易机制 1 关于森林旅游资源 1.1 森林旅游资源的定义 森林旅游资源,系指以森林景观为主体,其他自然景观为依托,人文景观为陪衬的一定森林旅游环境中,具有游览价值和旅游功能,并能够吸引旅游者的自然与社会、有形与无形的一切因素。【1】简言之,森林旅游资源指存在于有林区,能吸引人们产生旅游动机,并能被森林旅游者群体重复利用来开展旅游活动的各种自然存在和人文要素。【2】 1.2 森林旅游资源的类型 (1)自然保护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第二条定义的“自然保护区”为“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自然保护区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地方各级自然保护区。截至2012年1月,中国共有37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森林公园 中国的森林公园分为国家森林公园、省级森林公园和市、县级森林公园等三级,其中国家森林公园是指森林景观特别优美,人文景物比较集中,观赏、科学、文化价值高,地理位置特殊,具有一定的区域代表性,旅游服务设施齐全,有较高的知名度,可供人们游览、休息或进行科学、文化、教育活动的场所,由国家林业局作出准予设立的行政许可决定。截至2011年底,全国共建立森林公园2747处(包括国家级森林旅游区1处),总面积1706.31万公顷。【3】 (3)风景名胜区 风景名胜区是指具有观赏、文化或者科学价值,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比较集中,环境优美,可供人们游览或者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区域。风景名胜包括具有观赏、文化或科学价值的山河、湖海、地貌、森林、动植物、化石、特殊地质、天文气象等自然景物和文物古迹,革命纪念地、历史遗址、园林、建筑、工程设施等人文景物和它们所处的环境以及风土人情等。

林地规划编制审查办法暂行

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审查办法(暂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的编制、审查和报批,提高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的科学性、严谨性和可操作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组织,林业主管部门具体承担。林业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编制本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审查下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是指导林地保护和利用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是落实林地用途管制,优化林地结构、布局,统筹各项林地利用活动的重要依据。 城建、工业、交通、水利、能源、工矿、旅游、农业、环保等各类建设项目,凡涉及使用林地的,应符合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的要求。 第四条编制和审查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应当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严格保护、积极发展、科学经营、持续利用的方针。把林地放在与耕地同等重要的位置,坚持最严格的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注重保护林农及其它森林经营者的合法权益,统筹生态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使用林地的需求,充分发

挥森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第二章规划编制 第五条编制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应当遵循国家、行业、地方的相关标准和规程规范。 第六条编制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坚持政府组织、部门协作、统筹兼顾、因地制宜、广泛参与、科学决策、依法依规、注重实施的工作方针。 第七条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分为国家、省、县三级。下一级规划应根据上一级规划编制,并与同级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 编制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要科学合理地界定林地范围,对林地进行分区、分类、分级、分等,并落实到山头地块,建立档案。 第八条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前,林业主管部门应当开展基础调查、重大问题研究等前期工作,原已编制和实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的单位,还应对上轮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 第九条林业主管部门应当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以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为总控、以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成果等为依据确定省级规划基数,编制省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大纲(以下简称“规划大纲”)和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框架(以下简称“规划框架”)。

全国森林旅游发展规划技术方案

附件 全国森林旅游发展规划 技术方案 国家林业局 二○一一年四月

目录 前言 (2) 一、编制规划的意义 (3) 二、规划指导思想和原则 (3) (一)指导思想 (3) (二)规划原则 (4) 三、规划期限和目标 (5) 四、规划建设主要内容与建设重点 (5) 五、规划编制技术要求 (7) (一)编制程序 (7) (二)技术要求 (7) 六、规划资料要求 (8) 附:1.省级森林旅游发展规划编写大纲 2.省级森林旅游发展规划附表

前言 森林旅游是指以森林旅游资源为主体,以森林、湿地、荒漠等多种类型的旅游资源为依托,在特定的森林等自然生态地域为旅游者提供游览观光、休闲度假、狩猎探险等产品与服务的特色旅游活动,是满足人们回归大自然愿望的一种特殊旅游方式。本规划所指的森林旅游开展的范围和主体包括: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厅(局),内蒙古、吉林、龙江、大兴安岭森工(林业)集团公司管辖的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及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国有林业局(场)所属林区、生态文明教育基地、沙漠景观旅游区、森林(沙生、水生)植物园、野生动物园、野生动物养殖场、狩猎场和其他适宜开展森林旅游活动的区域。 截至2009年,全国已建成各级森林公园2458处、湿地公园213处、自然保护区2035处、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30个,还有大面积的沙漠景观旅游区、植物园、野生动物园和狩猎场等不同形式的森林旅游目的地,为森林旅游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基础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也为公众增强生态保护意识,提升生态文明素养提供了宣教场所。为使森林旅游产业健康快速发展,促进全民生态文明意识水平的提高,为全国森林旅游发展提供具有可操作性和指导性的总体规划,积极促进森林旅游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改善和解决森林旅游发展方向认识不清、区域发展不平衡、基础设施薄弱、投资渠道不畅等问题,整体上提升全国森林旅游形象和吸引力,进一步发挥森林旅游产业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国家林业局决定启动编制《全国森林

全国森林旅游发展规划技术方案

全国森林旅游发展规划技术方案 全国森林旅行进展规划 技术方案 国家林业局 二○一一年四月

前言2 一、编制规划的意义2 二、规划指导思想和原则2 (一)指导思想 3 (二)规划原则 3 三、规划期限和目标4 四、规划建设要紧内容与建设重点4 五、规划编制技术要求 5 (一)编制程序 5 (二)技术要求 6 六、规划资料要求6 附:1.省级森林旅行进展规划编写大纲2.省级森林旅行进展规划附表

森林旅行是指以森林旅行资源为主体,以森林、湿地、荒漠等多种类型的旅行资源为依靠,在特定的森林等自然生态地域为旅行者提供游玩观光、休闲度假、狩猎探险等产品与服务的特色旅行活动,是满足人们回来大自然愿望的一种专门旅行方式。本规划所指的森林旅行开展的范畴和主体包括: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厅(局),内蒙古、吉林、龙江、大兴安岭森工(林业)集团公司管辖的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及湿地类型自然爱护区、国有林业局(场)所属林区、生态文明教育基地、沙漠景观旅行区、森林(沙生、水生)植物园、野生动物园、野生动物养殖场、狩猎场和其他适宜开展森林旅行活动的区域。 截至2009年,全国已建成各级森林公园2458处、湿地公园213处、自然爱护区2035处、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30个,还有大面积的沙漠景观旅行区、植物园、野生动物园和狩猎场等不同形式的森林旅行目的地,为森林旅行的进展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基础和宽敞的进展空间,也为公众增强生态爱护意识,提升生态文明素养提供了宣教场所。为使森林旅行产业健康快速进展,促进全民生态文明意识水平的提升,为全国森林旅行进展提供具有可操作性和指导性的总体规划,主动促进森林旅行资源爱护和合理利用,改善和解决森林旅行进展方向认识不清、区域进展不平稳、基础设施薄弱、投资渠道不畅等咨询题,整体上提升全国森林旅行形象和吸引力,进一步发挥森林旅行产业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国家林业局决定启动编制《全国森林旅行进展规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 一、编制规划的意义 通过编制《规划》,全面统筹和分析我国森林旅行资源本底情形,深入了解森林旅行产业进展现状,挖掘森林旅行资源进展潜力、靓化森林旅行资源特色,将具有开发价值的重要森林旅行景区(点)纳入《规划》,按照市场需求制定产业空间进展布局,规范行业治理体制,建立森林旅行资源爱护、监测与评估体系,提出有效的森林旅行基础设施建设、政策扶持与资金渠道等保证措施,为森林旅行治理部门的产业进展决策提供依据。《规划》的编制将适应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满足人们期望与自然和谐

保护森林资源 发展生态旅游

保护森林资源发展生态旅游 乐清市桉树良种繁育站谷西荣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旅游业的发展和林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森林生态旅游日益受到重视。保护森林,发展林业已成为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环境,成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决定因素。开展生态旅游,是在保护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的前提下,以达到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的,是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从发展林业产业方面来讲,发展森林生态旅游,可在不消耗森林资源的前提下,获取远高于生产木材的经济效益,对保护森林资源,帮助贫困林场的脱贫致富,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都可以起到无法替代的作用。森林资源的保护与生态旅游的开发,两者具有内在的联系,不可分割。 雁荡林场域位乐清市东北部,东临乐清湾,地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北雁荡山境内,2004年被列入世界地质公园。雁荡林场经营总面积13733亩,其中林业用地12759亩,占总面积的92.9%;非林业用地974亩,占总面积7.1%。现有干部职工132人,下属六个行政业务科室、五大林区(净名、灵峰、灵岩、大龙湫和雁湖)、一个景区、一座山庄、一座茶厂、—个度假村和若干个旅游服务项目。森林覆盖率94%,林业蓄积量39042立方米,固定资产2130万元,林业资产4200万元。林场范围内森林资源极为丰富,按等级与用途大体可分为以下五类资源:野生陆生动植物资源;森林旅游风景资源;生态公益林资源;用材林与薪炭林资源;经济林与特产林资源。 国家对林场累计投资3480万元,其中事业费2400万元,基本建设790万元,历年累计经营收入1480万元。按照国家林业局提出的“以林为本,多种经营,永续利用,全面发展”的办场方针的精神,林场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因地制宜,结合实际走自己的特色道路。 林场1979年创办招待所,1990年建立雁荡山国家森林公园,1993年雁荡山庄竣工。与此同时,相继在灵峰、灵岩、大龙湫等景区创办旅游服务项目——旅游商品服务部、茶座等。此外,利用招商引资,采取租赁经营的方式,1996年开发公园一期项目——净名景区,净名景区充分利用自然地貌优势,建筑规划与自然景观相协调,景区内除观看旅游景点外,还特邀云贵少数民族风情歌舞表演。净名景区内开发的攀岩、滑道、绳梯等为中国电视吉尼斯参赛项目。雁荡山庄、净名景区、净园度假村以及各景区旅游服务部的创办,使森林公园真正形成吃、住、行、游、购、娱一条龙服务体系,让游客感受到亲近大自然、享受大自然,感受到旅游与休闲为一体的共同乐趣。

林地保护办法.doc

林地保护办法 《甘肃省林地保护条例》已由甘肃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于20xx年9月25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xx 年月1日起施行。下文是甘肃省林地保护办法,欢迎阅读! 甘肃省林地保护条例完整版全文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林地保护,规范林地管理,合理利用林地,保障林业稳定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林地的保护、管理和利用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本条例所称林地是指林业用地,包括郁闭度0.2以上的乔木林地以及竹林地、灌木林地、疏林地、采伐迹地、火烧迹地、未成林造林地、苗圃地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划的宜林地。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林地保护利用纳入本行政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大对林地保护的投入,严格限制改变林地用途,确保本行政区域内的林地面积总量不减少,逐步增加有林地面积,改善林地质量,提高森林覆盖率。 第五条县级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林地的保护、管理和利用工作。发展和改革、国土资源、农牧、水利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与林地保护有关的工作。乡镇人民政府和乡镇林

业工作机构应当做好本辖区林地的保护工作。 第六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对林地保护、管理和利用中的违法行为都有制止、检举或者控告的权利。 第二章林地权属管理 第七条林地权属管理实行登记发证制度。林地权属登记包括初始登记、变更登记和注销登记。依法登记的林地,其所有权和使用权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 第八条林地权属登记应当按照下列规定申请: (一)使用国家所有的林地的,向所在地的县级以上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申请; (二)使用跨行政区域的国家所有的林地的,向共同的上一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申请; (三)集体所有的林地或者使用集体所有的林地的,向所在地的县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申请。未确定使用权的国家所有的林地,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登记造册并负责保护管理。 第九条申请林地权属初始登记的,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林地权属登记申请表; (二)个人身份证明,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资格证明、法定代表人或者负责人的身份证明,法定代理人、委托代理人的身份证明和授权委托书; (三)申请登记的林地使用权或者所有权证明文件。 第十条林地权属发生变更的,应当申请变更登记。由于征收、

森林旅游规划与开发

创意大森林,运作绿资产 ——超越《旅游规划通则》与《森林公园总体设计规范》 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 森林旅游与养生地产中心 2011年4月

第一篇背景篇:国内外森林旅游发展概述 一、国外森林旅游概况 1、发展状况 1)拉美,占整个旅游收入的90%以上; 2)德国,森林医院,年森林游憩者近10亿人次; 3)日本,每年进行“森林浴”达几亿人次; 4)美国,每年参加森林游憩的人数高达20亿人次,森林旅游 消费高达3000亿美元,美国人均八分之一的收入都花在森林旅 游上。 点评: 人类具有“亲水”与“亲近森林(绿色)”的天性,而国外发达 的社会经济条件则保证了这种“天性”能够转化为现实的消费 需求,形成了持续繁荣的森林旅游市场。国外森林旅游的今天,就是中国森林旅游的明天。 2、开发模式 1)生态观光模式,e.g. 美国黄石国家公园、美国红杉国家公园; 2)休闲度假模式,e.g. 日本箱根森林温泉、南非Earth Lodge 森林度假营地; 3)运动康体模式,e.g. 南美罗赖马山、塔斯马尼亚的圣克莱尔

河国家公园; 4)游乐狂欢模式,e.g. 西班牙萨鲁的冒险家乐园、德国鲁斯特的欧洲主题公园、英国国家森林迷宫。 点评: 可以发现,国外森林旅游开发模式本身并没有太多的新奇,真正值得关注的是其扎实的操作思路,1)重视规划设计;2)重视自然,旨在社会公益;3)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4)开展宣传教育,邀请公众参与公园策划;5)建设非常完备的的配套法律法规体系,执法严格有效。 二、国内森林旅游概况 1、总体状况 1)我国目前发展森林旅游的主要形式是建立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植物园以及在自然保护区开辟旅游小区,其中,森林公园是主体; 2)截至2009年底,共建立各级森林公园2458处,总规划面积达1652.5万公顷,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达到730处。 点评: 国内森林旅游大多脱胎于林场系统,最常见的操作手法是在原林场的基础上组建森林公园,“一个班子,两块牌子”,由林场作为投资主体进行基本的旅游开发。 自张家界1982年作为第一个森林公园批建以来,整个中国的森

林地保护利用分级分等技术标准

江西省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 有关技术标准 一、林地保护等级划分标准 根据等级划分指标依据,将全省林地划定Ⅰ级、Ⅱ级、Ⅲ级、Ⅳ级4个保护等级。 ⑴Ⅰ级保护林地:是重要生态功能区内予以特殊保护和严格控制生产活动的区域,以保护生物多样性、特有自然景观为主要目的。主要包括“五河”及其他重要河流源头汇水区,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世界文化自然遗产地,国际、国家重要湿地和大型水库集水区,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森林分布上限与高山植被上限之间的林地。 ⑵Ⅱ级保护林地:是重要生态调节功能区内予以保护和限制经营利用的区域,以生态修复、生态治理、构建生态屏障为主要目的。主要包括除Ⅰ级保护林地外的国家级公益林地,军事禁区、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实验区和其他自然保护区(点)、饮用水源二级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等范围内的重点生态公益林地。 ⑶Ⅲ级保护林地:是维护区域生态平衡和保障主要林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的重要区域。包括除Ⅰ、Ⅱ级保护林地以外的地方公益林地,以及国家和地方规划建设的丰产优质用材林、木本粮油林、生物质能源林培育、林木良种和林业科技示范基地。 ⑷Ⅳ级保护林地:是需予以保护并引导合理、适度利用的区域,包括未纳入上述Ⅰ、Ⅱ、Ⅲ级保护范围的各类林地。

二、林地质量分等标准 依据中国森林立地分类及立地质量评价的有关原则、标准和方法,结合林地经营条件,利用林地地力和地利指数,采用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估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评定林地生产力等级,并结合可及度等经营指标,将林地质量划分为Ⅰ、Ⅱ、Ⅲ、Ⅳ、Ⅴ等5个等级。 1、评定方法 根据与森林植被生长密切相关的地形特征、土壤等自然环境因素和相关经营条件,对林地质量进行综合评定。选取林地土壤厚度、土壤类型、坡度、坡向、坡位和交通区位等6项因子,采用层次分析法法,按下式计算林地质量综合评分值。 )2,1(1 n i W V EEQ i n i i =?= ∑= 其中:EEQ 为林地质量综合评分值(0-10);V i 为各项指标评分值(0-10),详见“相关因子数量化等级值”;W i 为因子的权重(0-1),见“相关因子权重系数”。 根据林地质量综合评分值,划分为Ⅰ级(分值<=2)、Ⅱ级(2-4)、Ⅲ级(4-6)、Ⅳ级(6-8)和Ⅴ级(9-10)5个等级。 2、相关因子数量化等级值

全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纲要及解读

全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林地是国家重要的自然资源和战略资源,是森林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根基,在保障木材及林产品供给、维护国土生态安全中具有核心地位,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具有特殊地位。国务院明确要求“要把林地与耕地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高度重视林地保护”。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好林地资源的保护利用,不断增加森林资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发[2010]1号)和《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等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林地保护管理的方针、政策,制定《全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 本《纲要》主要阐明规划期内国家林地保护利用战略,明确全国林地保护利用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引导全社会严格保护林地、节约集约利用林地、优化林地资源配置,提高林地保护利用效率,实现2020年森林覆盖率奋斗目标,实现我国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提出的争取到2020年森林面积和蓄积分别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和13亿立方米的目标。《纲要》是指导全国林地保护利用的纲领性文件。

本《纲要》的规划范围未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 第一章林地保护利用面临的形势 第一节保护利用现状 根据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2004-2008年)结果,全国林地总面积30378.19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31.6%;森林覆盖率20.36%。林地中,有林地18138.09万公顷,灌木林地5365.34万公顷,疏林地482.22万公顷,未成林造林地1132.63万公顷,苗圃地45.4万公顷,迹地(含采伐迹地和火烧迹地)709.61万公顷,宜林地4403.54万公顷,林业辅助用地101.36万公顷。 专栏一不同时期全国林地状况和森林覆盖率 2007)确定的林地、部分园地、部分建设用地、部分未利用地,下同。 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高度重视生态建设和林业发展,各级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等有关法律法

第十四讲旅游资源开发的专项规划―――森林公园开发规划

第十四讲旅游资源开发的专项规划―――森林公园开发规划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森林公园发展现状;理解《森林公园设计规范》;掌握森林公园开发规划的要点。 [教学重点] 《森林公园设计规范》的内容 [教学难点] 森林公园设计规范要点 [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对比分析 一、森林公园概述 1、界定 森林公园是指森林环境优美、生物资源丰富、以森林为主体的自然景观相对集中、具有一定的规模和范围,可供人们游览、观光、康体休闲或者进行科学文化教育活动的森林旅游区域。 2、功能 ?改善空气质量 ?调节气候环境 ?保护水土资源 ?保护生物多样性 满足人们多种需求 美化净化环境功能 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3、类型 《森林公园管理办法》第六条把森林公园分为三级:国家级森林公园;省级森林公园;市、县级森林公园 按照地域分布与景观特色分 ?山岳森林型:最为普遍,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 ?海岛森林型:山东长岛国家森林公园 ?冰川森林型:四川海螺沟森林公园

?溶洞森林型:江西灵岩洞国家森林公园 ?火山迹地森林型:黑龙江火山口国家森林公园 ?森林湖泊型:浙江千岛湖国家森林公园 ?森林草原型:内蒙古黄岗梁 ?城郊型(园林型)森林公园:地处市区或郊外,面积不大,浙江兰亭国家森林公园4、发展概况 ?森林公园这一名词在我国最早出现于1937年.当时的陕西国民政府主席邵力子在德国顾问建议下,准备把西安近郊的骊山建成为森林公园,并作了初步规划,但终因战乱而未能实现。 1982年我国建立了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张家界森林公园 2005年,全国共建立各类森林公园1658处,其中国家级503处,规划面积1390万公顷。 ---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在亚洲环境审计研讨会上的演讲,中国国家林业局副局长李育材(2005年3月28日) 2006年,森林公园总数达2067处;国家级森林公园总数达660处。 全国森林公园共接待游客2.13亿人次,直接旅游收入达118.2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2%和40%。---源自中国森林公园网站 2006年旅游收入超亿元的国家级森林公园名单 2006年旅游接待人数超100万人次的国家级森林公园名单

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要点

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要点 为规范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以下简称县级规划)编制工作,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根据《森林法》、《森林法实施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和《全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制定本要点。 开展县级规划编制工作应当符合本要点的规定。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突出空间性、结构性和操作性,全面落实《纲要》和省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确定的目标,划定林地边界范围,进行保护利用区划,将分类、分级管理林地落实到山头地块,统筹协调林地保护与利用的关系,优化林地利用配置,为县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编制原则 1.依法依规。认真执行《森林法》、《森林法实施条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贯彻国务院关于“把林地放在与耕地同等重要的位置,高度重视林地保护”及“十分珍惜、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的政策方针,切实维护林地所有者或经营者的根本利益。 2.统筹协调。统筹区域林地利用,正确处理资源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促进林地利用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整体优化。

3.因地制宜。全面落实省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和要求,立足于解决本行政区域内林地保护利用中存在的实际问题,遵循经济、社会和自然规律,以调整结构、优化布局等为手段,提出切实可行的保护利用措施。 4.科学决策。动员公众参与,做好部门协调,确保规划具有坚实的科学基础和广泛的社会认同。 5.注重落实。综合运用经济、社会、法律、行政等多方面的手段,切实提高规划实施的成效。 (三)编制依据 1.《森林法》、《森林法实施条例》、《土地管理法》和地方颁布的与森林资源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 2.《全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2008—2020年)》、省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2006—2020年)、国家和地方林业发展规划和其他相关规划; 3.国家和地方颁布的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的政策法规和技术标准; 4.地方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成果。 (四)规划期限与范围 规划期限为2010-2020年,以2009年为规划基准年,2020年为规划目标年。 规划范围为县级行政辖区范围内所有林地和依法可用于林业发展的其他土地。内蒙古、吉林、龙江、大兴安岭森工(林业)集团

浅谈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e513096812.html, 浅谈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 作者:陈毓瑶张宏武 来源:《科学与财富》2020年第18期 摘要:现代经济的发展对森林的破坏很严重,造成全球气候变暖,水资源污染,土地荒漠化等现象,对人类的生产生活等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森林生态旅游是生态和经济能够兼顾的一种对森林开发模式,本文通过现状分析,提出应该进一步开发和保护森林生态旅游资源,使其更好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森林资源;生态旅游;持续发展 当前,因为经济的飞速发展,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加剧,生态环境问题越发严峻,接踵而来的有许多恶性循环问题。而森林生态旅游业作为一种能够兼顾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低碳产业,日益受到政界、学界的高度重视和广泛认可。我国拥有丰富的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事业,是发展 21 世纪旅游业,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1] 1.森林生态旅游的概念 森林生态旅游是指在被保护的森林生态系统内,以自然景观为主体,融合区域内人文、社会景观为对象的郊野性旅游。森林生态旅游基本上都是以原生态环境为主,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开发,将森林原生态改造成带有人工的生态环境区,打造成人类最为舒适的休息、放松环境。旅游业是第三产业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在经济中的比重不断增加,旅游业也不断兴起,森林生态旅游也不少见。像森林公园、植物园、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都属于森林生态旅游。森林的功能性用途正在逐渐减小,观赏性、经济性不断增强,森林生态旅游是人们回归自然、亲近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种有效手段,有利于人们陶冶情操,了解旅游地风土人情、动物品种、历史变迁等,对社会的发展大有益处。 2.森林生态旅游的开发 国家现阶段对生态旅游非常重视,开发森林生态旅游符合我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首先,我们在针对地区开发时,应该在保护森林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的特色进行开发利用,选择适宜将其开发成旅游区的地方,利用当地资源等因地制宜,结合人工,将森林生态旅游区打造成舒适,悠闲,美丽的旅游景点,吸引游客前往。森林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提升和对人民生活的改善,更重要的是对于森林旅游资源的建设,能够有效的解决一些全球化的环境问题。[2]像长期发展工业化导致的环境污染,可利用耕地、居住地面积减小 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发展森林生态适当解决。其次,除了自然生态以外,还可以进行人工种植,培育、打造植物多样性,让景观更加多样化,充满设计感,符合现代人们的审美,使得单

森林自然保护地生态旅游资源研究进展

森林自然保护地生态旅游资源研究进展 粟海军1,马建章2* 1. 贵州大学林学院,贵州贵阳550025; 2. 东北林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40 摘要:旅游资源的评价、保护与开发模式研究是生态旅游研究领域的重要内容,而森林自然保护地是一类重要的生态旅游区。根据我国自然保护地的实际情况,参考国外自然保护地的定义与分类方式,可认为我国的森林自然保护地主要应主要包括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及公益林场三种类型;森林自然保护地的生态旅游资源评价研究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单纯地从经济学角度对旅游资源游憩价值进行货币化评价与核算,二是从保护生物学和生态学角度对资源的可开发性进行评价,其侧重在于找到保护与开发的的科学平衡点;在森林自然保护地旅游资源的开发模式研究上,必须正确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坚持“三大效益”兼顾的原则,才能实现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良性循环。由于经营目的和保护级别差异,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及公益林场的生态旅游研究与实践尚存在发展不均衡、功能不突出等问题,随着生态旅游事业的深入发展,一些非热点和低等级的森林自然保护地在生态旅游理论研究与开发实践中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生态旅游;旅游资源评价;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森林自然保护地 中图分类号:S7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175(2008)02-0866-06 生态旅游是保护环境和促进当地居民富裕的一种负责任的旅游[1-3],是基于自然和文化多样性的高层次旅游形式[4];旅游离不开旅游资源,旅游资源是生态旅游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包括景观资源、环境资源[5, 6]、以及可供生态旅游者感知、享受、体验自然生态功能与价值的资源[7]等等,甚至不同地域存在的“生态现象或生态过程”也可成为一种旅游资源[4]。对于特定生态旅游区的旅游资源状况如何,直接影响着对游客的吸引度、可进入性、环境容纳量等等,因而对旅游资源做出正确科学的评价是生态旅游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引导生态环境资源的合理开发与生态旅游产业进入良性循环的前提。 生态旅游区可泛指由一系列生态旅游景点组合而成的、具有生态美学特征的和具有较为明确的主题和功能的旅游地域系统[8],自然保护管理体系中的自然保护地一般均具备这样的特点而可列入此范畴,实际上,自然保护地也早已成为开展生态旅游的主要区域。近年来关于各种类型自然保护地生态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模式方面的研究大量涌现[9-15],尤其是针对知名度较高的重点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但现有相关文献在分类说明上不明确,对低级别森林自然保护地的关注与研究欠缺,在生态旅游资源评价及保护开发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上,也还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就目前森林自然保护地生态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论述,以期为未来本领域的研究与旅游管理提供参考。1 森林自然保护地的界定及主要森林自然保护地类型 依据前述的生态旅游区定义,许多的自然保护地均可列入该范畴,但同时自然保护地又有着不同于其他生态旅游区的定义和分类特征。一般而言,自然保护地指的是保护和维持其生物多样性以及自然和相关人文资源的一片陆地或海域,并通过法律或其它有力措施对其进行管理的区域[16, 17]。这个定义涵盖了保护地的所有类型,成为各类保护地共有的特征。IUCN在此定义基础上依据不同的管理目的将保护地划分为六大类型[17],在这六大类型中,被赋予旅游和重建为首要目的的只有II、III、V型,即生态系统的保护和重建(即国家公园)、自然景观的保护(即自然博物馆)、陆地景观及海洋景观的保护和重建(即陆地景观及海洋景观保护地)三种类型。国外主要按照IUCN的分类原则进行管理,则在这三种类型中以森林生态系统为主要保护对象的区域,即可界定为可以开展生态旅游活动与旅游资源研究的森林自然保护地。 IUCN的自然保护地定义在我国也同样适用。依据此定义,不同生态类型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自然遗迹、森林公园、公益林区等均属于我国的自然保护地范畴,这主要是依据管理目标侧重与资源状况进行划分的。其中,以森林生态系统为保护主体的主要包括不同级别的野生动植物与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公益林场。但我国自然保护地在分类系统上与IUCN却存在着较大差别,按IUCN的划分类型,我国的自然

森林(生态)旅游可行性报告

茂兰喀斯特森林(生态)旅游 可行性报告 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编制 二000四年六月 项目名称:茂兰喀斯特森林(生态)旅游

建设规模:年接待游客30万人次 建设期限:2年 投资金额:905.5万元。 年产值:2745.2万元 年利税:1408.6万元 投资回收期:5年 编制单位: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管理局 编制日期:二000四年六月 目录

一:项目背景 (一)项目执行单位概况 (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三)项目建设书编制依据 (四)项目市场现状及竞争力分析 二、项目建设方案主要内容 (一)概况 (二)生态旅游资源的类型及评价 1、资源类型 2、资源评价 (三)旅游规划 1、景区划分 2、旅游线路规划 3、管理和服务设施布局 4、环境容量测算和游客量预测 三、项目建设条件分析 (一)水、电、交通和通讯等条件分析(二)人力技术条件分析 四、近期建设项目投资、资金筹措及使用方案(一)项目投资金额 (二)项目投资主要内容 (三)资金筹措方案 (四)资金使用方案 五、经济效益分析 (一)旅游营业收入 (二)成本费用 (三)营业税及附加 (四)利税总额及分配 (五)投资利润率和产值利润率 六、项目实施方案

一、项目背景 (一)项目执行单位概况 项目执行单位——茂兰保护区管理局,隶属于贵州省林业厅,始建于一九八九年,现有职工二十九人。其中高级工程师 2 人,工程师3人,助理工程师9人。管理局下设九个科、室、站、所,另外还设有森林旅游开发公司,负责保护区内的旅游开发和建设管理工作,一九九八年开发了茂兰喀斯特森林生态旅游区。到目前为此,已接待游客两万人次以上,营业收入近二十万元,全部用于景区的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保护区的实验区及周边地区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该项目的建设将保护区的旅游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在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不仅可以使自然保护区的功能和旅游发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促进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可以增强国民环保意识,增加当地群众收入,促进保护区工作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项目建议书编制依据 根据贵州省的“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纲要,旅游业列为我省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六大支柱产业之一;荔波是我省优先发展旅游的重点地区;以及茂兰自然保护区三岔河喀斯特森林生态旅游区总体规划书为依据编制本项目建议书。 (四)项目市场现状及竞争力分析 荔波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各一个。国家级樟江风景名胜区开发始于八十年代末,首先是小七孔景区的开发,又相继开发了大七孔、地峨宫景区,九十年代以后又开发了水春河峡谷和樟江风光带。目前,这些景区已具备“吃、住、行、游、娱、购”一条龙服务的接待能力。随着景区的进一步开发,知名度的提高和基础设施的改善,来荔波旅游的游客量逐年上升。据统计,90年为3万人次,91年6万人次,92年为8万人次,93年12万人次,94年15万人次,到95年的18万人次;到2003年,年游客量已达到25万人次。14年来共实现产值1.5亿元,营业税100万元,利润5000万元。产值与投入比为8.28:1,利润与投入之比为2.8:1。由此可见,在荔波开发旅游,前景非常广阔。 开展森林生态旅游是当今旅游业的热门。中国生态旅游专业委员会到茂兰保护区考察后,于1996年,把茂兰保护区的喀斯特森林旅游列为中国二十二条生态旅游路线之一。同年,茂兰保护区又被吸收

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等有关问题和要求的说明

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等有关问题和要求的说明 2011年5月10~13日,国家林业局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技术指导小组莅临山东,期间与我省林地保护规划领导小组成员和专家进行了广泛交流,并留下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为进一步规范我省县级林地保护规划下一步工作,经省林地保护规划领导小组决定,针对全省林地保护利用规划作出如下要求和说明: 一、需要17个地级市完成的工作 1、林地保护等级的划分标准和管理措施专题研究报告 林地保护等级的划分标准和管理措施的制定是各地今后执法的重要依据,要求各市重点研讨Ⅲ级、Ⅳ级林地的保护等级划分的标准和实施方法,分别制定相应的保护、利用和管理措施等,要求形成专题研究报告,字数5000字左右。 2、征占用林地定额及节约、集约利用林地专题研究报告 征占用林地定额是约束性指标之一,要求各市形成专题研究报告,主要内容包括:历史回顾,“十五”、“十一五”期间合法和违法征占用林地明细情况;规划期内(未来10年),预测社会各界工程规划拟使用林地的数量;供需分析;优先项目排序;临时使用林地情况;林业系统内部林地占用情况;林地定额指标分解的依据和目标等内容。 同时,各市把节约、集约利用林地的措施和意义,探讨补充林地的来源及政策保障,城乡一体化建设与林地保护利用的关系等一并形成专题研究报告,字数6000字左右。

3、林地生产率专题研究报告 林地生产率是评价我省林业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目前我省林地生产率为40.6米3/公顷,到2020年的目标为50.0米3/公顷。因此,各市在形成林地生产率专题研究报告主要包括林地生产率现状分析,提高林地生产率的措施和2020年林地生产率目标等,字数3000字左右。 以上专题研究报告,要求今年8月份之前上报省林地保护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细则新增加内容 1、“19事权等级” 地方公益林事权等级细化为省级公益林,代码为21;市级公益林,代码为22;县级公益林,代码为23。 市级、县级公益林区划界定标准和生态区位,各市县自行制定,可不填写“54生态区位”栏。 2、“21工程类别” 新增地方公益林工程,系指各市规划实施的林业生态工程等公益林,代码为95+市代码(2位)+工程序号(2位),共计6位数; 新增地方商品林工程,系指各市规划实施的丰产林、名特优果品工程等商品林,代码为96+市代码(2位)+工程序号(2位),共计6位数。 三、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小班调查卡片的逻辑关系 1、“6地貌”

全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纲要(2010-2020年)

全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纲要(2010-2020年) 二○一○年六月

目录 第一章林地保护利用面临的形势 (2) 第一节保护利用现状 (2) 第二节必要性与紧迫性 (7) 第二章指导思想与目标任务 (9) 第一节指导思想 (9) 第二节规划目标 (10) 第三节主要任务 (11) 第三章全面保护林地 (12) 第一节严格用途管制 (13) 第二节实行分级管理 (14) 第三节加强森林保护 (16) 第四节积极补充林地 (16) 第五节引导节约用地 (17) 第四章合理利用林地 (18) 第一节优化结构 (18) 第二节保障重点 (19) 第三节科学经营 (20) 第四节持续利用 (21) 第五章统筹区域管理 (22) 第一节优化区域布局 (23) 第二节实行差别管理 (25)

第三节强化宏观调控 (26) 第六章规划实施保障体系 (27) 第一节完善规划体系 (27) 第二节健全管理制度 (28) 第三节强化调节机制 (30) 第四节加强基础建设 (30) 附表:1.全国及各省区市林地资源现状表 2.全国及各省区市森林保有量目标表 3.全国及各省区市林地保有量目标表 4.全国及各省区市征占用林地定额表 5.全国及各省区市林地生产率目标表 6.全国及各省区市重点公益林地和重点商品林地比率表 7.全国及各省区市林地结构现状及规划表 8.东北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规划指标表

全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林地是国家重要的自然资源和战略资源,是森林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根基,在保障木材及林产品供给、维护国土生态安全中具有核心地位,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具有特殊地位。国务院明确要求“要把林地与耕地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高度重视林地保护”。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好林地资源的保护利用,不断增加森林资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发[2010]1号)和《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等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林地保护管理的方针、政策,制定《全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 本《纲要》主要阐明规划期内国家林地保护利用战略,明确全国林地保护利用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引导全社会严格保护林地、节约集约利用林地、优化林地资源配置,提高林地保护利用效率,实现2020年森林覆盖率奋斗目标,实现我国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提出的争取到2020年森林面积和蓄积分别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和13亿立方米的目标。《纲要》是指导全国林地保护利用的纲领性文件。 本《纲要》的规划范围未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