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材料 复习试题(附解析)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材料 复习试题(附解析)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材料 复习试题(附解析)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材料复习试题(附解析)

一、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材料辨析论述题

1.观察和阅读下列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注:1919年1月,协约国集团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会议,讨论对战败国的处置问题,这就是巴黎和会。战胜国同德国签订的《凡尔赛条约》中规定,德国的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和会还决定把德国在中国山东的一切非法权益移交给日本。1920年,战胜国与土耳

其政府签订了《色佛尔条约》。规定土耳其在欧洲的领土,只保留伊斯坦布尔及其附近地区;其余地区则要割让给英、法、希腊等国。

(1)通过上面的图片和文字叙述你能获取哪些历史信息?

信息点一:____________ 信息点二:____________ 信息点三:____________

(2)上述图片属于史料类别中的哪一类?

A、实物资料

B、文献资料

(3)根据你获得的信息,你能得出怎样的历史结论?

【答案】(1)信息点一:巴黎和会召开的目的;信息点二: 战胜国同德国签订的《凡尔赛条约》的内容;信息点三:巴黎和会上与其他国家签订的条约。

(2)A。

(3)开放性题目,弱国无外交。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信息“1919年1月,协约国集团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会议,讨论对战败国的

处置问题、《凡尔赛条约》中规定、1920年,战胜国与土耳其政府签订了《色佛尔条

约》”可知,通过材料图片和文字叙述获取的信息点一:巴黎和会召开的目的;信息点二: 战胜国同德国签订的《凡尔赛条约》的内容;信息点三:巴黎和会上与其他国家签订的条约。

(2)依据所学可知,依据所学可知,史料分为文字史料、实物史料、口头史料等类型。其中实物史料是指历史遗留下来的各种遗迹、遗址、图片、出土文物等;文字史料指人物传记、史书、报刊等。故材料图片属于史料类别中的实物资料,故A符合题意。

(3)开放性题目,弱国无外交。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果没有战争,俄国也许会过上几年甚至几十年,也不会发生反对资本家的革命。”

——列宁材料二革命的根本问题是政权问题。现在政权已由沙皇贵族阶级转到资产阶级手里,因此,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基本完成。“俄国当前形势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布尔什维克党的任务是“使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

——列宁《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材料三“……在资本主义时代,特别是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各国在政治上、经济上和文化上的互相影响和互相激励,是极其巨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不只是开创了俄国历史的新纪元……”

——《毛泽东选集》(1)材料一中的“战争”指的是哪一场战争?依据材料一,分析这场“战争”对俄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2)材料二中列宁所说的“现在政权已由沙皇贵族阶级转到资产阶级手里”指的是哪次斗争?哪次斗争“使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

(3)材料三中的“新纪元”主要指什么?除此之外,十月革命还有什么历史意义?

【答案】(1)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俄国人民带来了灾难,引发了俄国的革命。

(2)俄国二月革命。俄国十月革命。

(3)“新纪元”主要指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意义: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信息“列宁、如果没有战争,俄国也许会过上几年甚至几十年,也不会发生反对资本家的革命。”可知,此内容反映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俄国的影响;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俄国人民带来了灾难,引发了俄国的革命。

(2)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现在政权已由沙皇贵族阶级转到资产阶级手里,因此,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基本完成”,结合所学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把俄国推向全面崩溃的边缘,1917年3月(俄历二月),大规模的人民革命运动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结束了罗曼诺夫王朝三百多年的统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握了政权;第二问1917年十月革命使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

(3)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可知,“新纪元”主要指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十月革命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3.它结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在中国占有的优势地位,使中国再次成为列强共同宰割的对象。“它”指的是

A.三国协约B.《九国公约》

C.门户开放政策D.《国际联盟盟约》

【答案】B

【解析】

【详解】

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2年,出席华盛顿会议的九国代表签署了《九国公约》,这个公约宣称,各国尊重中国的独立和领土完整,在中国实行“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这实际上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使中国回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打破了日本独占中国的局面,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4.史料实证

史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的胜利,对整个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不仅引发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风暴,也引发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族解放运动的新高涨。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在亚非拉爆发的民族民主运动声势大、时间长,在亚洲有印度等国的反英斗争,在非洲主要有阿尔及利亚、埃及等国的反帝斗争,在拉丁美洲有墨西哥、阿根廷等国的反美斗争。

史料二如下图

(1)根据史料一归纳一战后民族民主运动兴起的原因。

(2)依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图1、图2、图3人物分别领导了什么运动。(3)这一时期亚非拉的民族民主运动有哪些相似之处?

【答案】(1)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十月革命的胜利。

(2)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埃及的华夫脱运动;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改革。

(3)都是民族独立和解放运动;都是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都反对帝国主义的控制和压迫等。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中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的胜利,引发了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的新高涨”可以概括:一战后民族运动兴起是受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无暇顾及殖民地。战后一些老牌殖民帝国受到了战争的创伤,削弱了殖民力量,给予殖民地人民斗争机会。而十月革命沉痛打击了帝

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的斗争。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1是甘地,甘地领导了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图2是扎格鲁尔,扎格鲁尔领导了埃及的华夫脱运动。图3是墨西哥的卡德纳斯,他领导了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改革。

(3)首先,甘地、扎格鲁尔卡德纳斯都是民族资产阶级。其次,这些民族民主运动都是民族独立和解放运动。甘地的不合作运动是反抗英国的殖民统治,埃及的华夫托运动要求让埃及完全独立,摆脱英国殖民统治;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改革谋求民族经济的独立与发展。最后,在诉求上都反对帝国主义的控制与压迫。

5.家国情怀

史料在我看来,土布是印度人民团结的象征,是印度经济自由和平等的象征。

——甘地上述史料中甘地倡导的“土布运动”体现了一种什么精神?

【答案】维护民族经济、争取民族独立的民族主义精神。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土布运动是印度国大党和甘地发动的群众性抵制英国纺织品运动,是1920—1922年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号召印度人民家家户户开展和推广手工纺织、穿用土布,焚烧洋布,抵制英国纺织品;要求国大党领导人带头手纺,并以手纺一定数量的土布缴纳党费。通过提倡这一抵制手段来达到实现自产的目的。运动一度遍及全国,推动了印度民族工业发展,促进了印度人民爱国主义热忱的高涨。因此,体现了维护民族经济、争取民族独立的民族主义精神。

【点睛】

易错点在于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虽然在印度引起了重大影响,但由于阶级局限性,反对暴力革命,对超出“非暴力”范围的群众斗争采取敌视谴责的态度,以至与英殖民当局妥协。所以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在当时并没有实现印度的独立。

6.今年2019年是巴黎和会召开100周年,让我们回到那段波谲云诡年代,以史为鉴。材料一在巴黎和会上,“百灵鸟”——威尔逊极力想使美国登上第一大国的宝座,称霸世界。但美国在国际舞台上毕竟根基不深,它的海军不如英国,陆军不如法国,美妙的幻想一旦碰到“老虎”(指法国总理克里孟梭)讲究实际的强硬主张和“狐狸”(指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斤斤计较的商人政策,“百灵鸟”变成了“一个十足的傻瓜”“又聋又哑的堂吉诃德”。

材料二在巴黎和会上,法国以明确的方式提出要求,主要有两点:第一,“阿尔萨斯必须归还我们,应按照1790年前的边界归还……”。第二,法国政府“希望看到莱茵河以西的领土和德意志帝国分开,并成立一个类似缓冲国的国家”,以防止德国东山再起。

材料三在和会上,“沉默的小伙伴”——日本内阁大臣牧野对涉及远东的问题争吵不休,毫不相让,对欧洲事务则漠不关心,为的是不致引起欧洲列强的反感。

材料四顾维钧作为中国全权代表之一出席了巴黎和会。会上,针对日本代表对山东的无理要求,他据理力争,但最后,美、英、法三国首脑不顾中国代表强烈抗议,仍然宣布让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百灵鸟”外交的尴尬仅仅是因为“老虎”的强硬和“狐狸”的狡猾吗?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判断,巴黎和会上,外交最失败的战胜国是哪个国家?战胜国在巴黎和会上与德国签订了什么条约?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法国处理德国的原则是什么?据材料二,法国为什么要这样做?

(3)据材料三回答,牧野做“沉默的小伙伴”的目的是什么?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日本主要争取的地区在哪里?

(4)顾维钧据理力争,最终未能挽救山东,说明了什么?指出巴黎和会的实质。

(5)综合材料,历史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答案】(1)主要取决于当时美国的综合实力,综合实力还不足以压制英、法。(美国在国际舞台上根基不深,海军不如英国,陆军不如法国。)

美;《凡尔赛条约》。

(2)严厉制裁德国。法国防止德国东山再起,企图称霸欧洲。

(3)目的是不致引起欧洲列强的反感。日本在当时争取的地区在远东和中国。

(4)“弱国无外交”。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

(5)外交是综合国力的较量(内容相近即可)

【解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但美国在国际舞台上毕竟根基不深,它的海军不如英国,陆军不如法国”可知,“百灵鸟”外交的尴尬不仅仅是因为“老虎”的强硬和“狐狸”的狡猾,主要是取决于当时美国的综合实力,综合实力还不足以压制英、法。(美国在国际舞台上根基不深,海军不如英国,陆军不如法国。),据材料一“百灵鸟”变成了“一个十足的傻瓜”和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和会上,外交最失败的战胜国是美国。巴黎和会上签订的条约是《凡尔赛和约》。

(2)根据材料二内容“阿尔萨斯必须归还我们,应按照1790年前的边界归还……”、“希望看到莱茵河以西的领土和德意志帝国分开,并成立一个类似缓冲国的国家”可知,法国处理德国的原则是严厉制裁德国。根据“以防止德国东山再起。”可知,法国这样做的目的是法国防止德国东山再起,企图称霸欧洲。

(3)根据材料三“为的是不致引起欧洲列强的反感。”可知,牧野做“沉默的小伙伴”的目的是不致引起欧洲列强的反感。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日本主要争取的地区在远东和中国。

(4)顾维钧据理力争,最终未能挽救山东,说明了“弱国无外交”。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和会的实质是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

(5)开放题,紧扣上述材料,言之有理即可,如外交是综合国力的较量。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德国和美国比较快,在这两个国家中,经过若干个十年,煤和铁的产量各增长一倍。而苏联从1928年到1938年十年间,铁和钢的产量却增长了三倍,煤增长了两倍半……苏联1939年工业的总产量,从数量标准方面衡量,仅次于美国和德国……但在质量上,按西方的标准,生产水平是低的。许多仓促建成的新工厂质量差,且为迅速的折旧所苦恼。

材料二:1937年世界主要国家纸产量比较

国家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日本苏联

人均产量103磅92磅92磅51磅17磅11磅

——以上材料摘自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1)根据所学知识,说说苏联钢铁、煤的生产取得上如材料一所述成就的原因。

(2)据材料,说说这段时间苏联的工业化建设存在什么问题?

【答案】(1)苏联从1928年开始,进行了两个五年计划的工业化建设。

(2)工业建设速度快,但质量差;相对于重工业,轻工业发展滞后,与纸相关的文化产业也相对落后。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信息“而苏联从1928年到1938年十年间,铁和钢的产量却增长了三倍,煤增长了两倍半……苏联1939年工业的总产量,从数量标准方面衡量,仅次于美国和德国”可知,苏联从1928年开始,进行了两个五年计划的工业化建设,苏联当时的工业总产值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2)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1928---1937年期间,苏联的工业建设速度快,但质量差;相对于重工业,轻工业发展滞后,与此相关的文化产业也相对落后。

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13~1914年列强的经济实力及其占有殖民地的情况:

材料二:一战爆发时,交战双方都满怀信心地期待着短时间内就能取得胜利,反战声音微乎其微。各国的民众积极支持战争,英国志愿入伍者簇拥在征兵处……在德国,出征的士兵斗志高昂,妇女们争相向士兵枪管里插入鲜花,运兵车上写着“圣诞节回家”……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三:不久他们便发现自己被一场持久的、残酷的战争折磨。凡尔登战役双方死伤近一百万人。一位战地记者写道:“整个树林被削平得象割去谷穗的田地,所有覆盖物弹痕累累……到处都是残骸、击破的战车、碎成一块一块的尸体……”

——岳麓书社《世界历史》(九上)材料四:

(1)由材料一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是什么?并说说一战的性质。

(2)对比材料二、四,人们对战争的态度有何不同?请用材料三的史实概括影响人们态度转变的因素。

(3)当今世界仍不太平,从科索沃到伊拉克,再到叙利亚……可谓是炮声隆隆,硝烟弥漫。以古鉴今,一战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启示?

【答案】(1)帝国主义国家的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

(2)不同:

材料二:满怀信心、积极支持等。(答出其中一点态度即可)

材料四:绝望、恐惧、厌恶、逃避等。(答出其中一点态度即可)

因素:一战持久而残酷;大量伤亡。

(3)战争给人类带来深重的灾难。我们要珍惜和平,反对战争;世界各国要加强合作交流,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1913-1914 年列强的经济实力及其占有殖民地的情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是主要帝国主义国家的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在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影响下,帝国主义国家间围绕着争夺殖民地、争夺霸权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各帝国主义大国出于自身的利益,拉帮结派,寻找盟友,重新组合,导致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两大军事集团形成后,激烈争夺巴尔干半岛的控制权,使巴尔干成为欧洲战争的“火药桶”。军事集团的形成严重威胁了世界和平,最终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

(2)依据材料二“一战爆发时,交战双方都满怀信心地期待着短时间内就能取得胜利,反战声音微乎其微。各国的民众积极支持战争,英国志愿入伍者簇拥在征兵处……在德国,出征的士兵斗志高昂,妇女们争相向士兵枪管里插入鲜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们对

战争的态度是满怀信心、积极支持等。依据材料四“耶稣基督啊,救我出去吧。请求基督行行好吧。只要您救我一命,您说什么我都干。我相信您,我要告诉世上每一个人,您是唯一至关重要的。请求亲爱的耶稣行行好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四人们对战争的态度是绝望、恐惧、厌恶、逃避等。依据材料“不久他们便发现自己被一场持久的、残酷的战争折磨。凡尔登战役双方死伤近一百万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影响人们态度转变的因素是一战持久而残酷;造成人员的大量伤亡。

(3)战争启示我们:战争给人类带来深重的灾难。我们要珍惜和平,反对战争;世界各国要加强合作交流,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9.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才是民族的出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3~1914年列强的经济实力及其占有殖民地的情况

国家工业生产所占比重排名(对外贸易总

殖民地占有万平方千

美国23%-38%18%-11%30

德国13%-16%29.7%-13%290

英国32%-14%322%-15%3350

法国10%-6%410%-8%1060

材料二

材料三中国代表团来到凡尔赛,发誓要寻求收复山东,彻底度除不平等条约。但是,他们热情澎湃的乐观情绪迅速转变为沮丧,国为他们被冷淡地告知,和会并不是为了调整昔日所有的国际间的恩怨而召开…为了拉拢日本参加国际联盟,威尔逊牺牲了中国。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1)根据材料一概括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

(2)根据材料二、图片中的对话内容判断这是一战后的哪一次国际会议?主宰会议的三巨头是哪三个国家?该会议后确立的体系是什么?从德国人的话语中简析该体系。

(3)根据材料三思考中国代表团为什么不能取得外交成功?你认为今后我国应该怎么办?【答案】(1)帝国(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

(2)巴黎和会;英法美;凡尔赛体系;暂时缓解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但没有消除它们之间的根本矛盾,所以它具有不稳定性

(3)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才是民族的出路

【解析】

【详解】

(1)结合材料一,依据所学可知,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德国)利用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成果,经济实力迅速提高,并导致这些国家综合国力和军事实力增强,一举超越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国、法国),原有的“均势”遭到破坏,于是他们便要求重新瓜分世界。这势必危及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即得利益,导致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形成和激化,最终酿成战争。故第(1)问的答案是:帝国(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2)结合材料二,依据所学可知,一战结束后的1919年,胜利的协约国集团为解决战争所造成的问题以及奠定战后的和平而召开了巴黎和会。巴黎和会是个大国操纵的分赃会议,德国等战败国和苏俄被排斥在会议之外。美国总统威尔逊、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法国总理克里孟梭主导了和会的进行,会上他们各自为了自己的利益进行着激烈的明争暗斗。最后签订了处置德国的《凡尔赛和约》,同时还分别同奥、匈、土等国签订了一系列和约。它们构成了凡尔赛体系,确立了一战后由美、英、法等主要战胜国主导的国际政治格局,暂时缓解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但没有消除它们之间的根本矛盾,所以它不能维持长久。故第(2)问的答案是:暂时缓解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但没有消除它们之间的根本矛盾,所以它具有不稳定性

(3)结合材料三,依据所学可知,明清以来,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远远地落后于世界,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近代的大门,从此屡遭列强的侵略,这都是国力贫弱造成的。因此我们要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故第(3)问的答案是: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才是民族的出路

【点睛】

解答本题时需要对巴黎和会上英法美等国之间的矛盾有个大体的了解,才能比较自如地解答这一类的题目。巴黎和会矛盾斗争的焦点是是否过分削弱德国。英国为了保住自己在欧洲的霸权,联合美国,反对法国过分削弱德国,又联合法国,反对美国插手欧洲事务;美国为了达到自己控制欧洲的目的,插手欧洲事务,联合英国,反对法国过分削弱德国;法国为了获得自己在欧洲的霸权,坚决过分削弱德国的意见,联合英国,反对美国插手欧洲事务。正如材料二中漫画所描述的一样,英法美德各怀鬼胎,最后虽然签订了和和约,但只是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并没有根本上消除矛盾,反而增添了新的矛盾。

10.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3—1914年列强的经济实力及其占有殖民地的情况

国别占世界工业总产量(%)殖民地面积(万平方千米)殖民地人口(万人)英国14335039350

俄国 2.617403320

法国610605550

德国162901230

美国3830970

材料二一战爆发时,交战双方都满怀信心地期待着短时间内就能取得胜利,反战声音微乎其微。各国的民众积极支持战争,英国志愿入伍者簇拥在征兵处……在德国,出征的士兵斗志高昂,妇女们争相向士兵枪管里插入鲜花,运兵车上写着“圣诞节回家”……

——以上材料——整理自高中历史选修《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三不久他们便发现自己被一场持久的、残酷的战争折磨。凡尔登战役双方死伤近一百万人。一位战地记者写道:“整个树林被削平得象割去谷穗的田地,所有覆盖物弹痕累累……到处都是残骸、击破的战车、碎成一块一块的尸体……”

——整理自岳麓书社《世界历史》(九上)材料四

(1)由材料一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是什么?

(2)对比材料二、四,人们对战争的态度有何不同?请用材料三的史实概括影响人们态度转变的因素。

(3)当今世界仍不太平,从科索沃到伊拉克,再到叙利亚……可谓是炮声隆隆,硝烟弥漫。以古鉴今,一战给我们今天留下了什么启示?

【答案】(1)主要帝国主义国家的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2)不同:

材料二:满怀信心、积极支持等。(答出其中一点态度即可)

材料四:绝望、恐惧、厌恶、逃避等。(答出其中一点态度即可)

因素:一战持久而残酷;造成人员的大量伤亡;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破坏。

(3)战争给人类带来深重的灾难。我们要珍惜和平,反对战争;世界各国要加强合作交流,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战争的影响,对待战争的正确态度需答出两点)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一“1913-1914 年列强的经济实力及其占有殖民地的情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是主要帝国主义国家的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在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影响下,帝国主义国家间围绕着争夺殖民地、争夺霸权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各帝国主义大国出于自身的利益,拉帮结派,重新组合,导致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严重威胁了世界和平,最终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2)依据材料二“一战爆发时,交战双方都满怀信心地期待着短时间内就能取得胜利,反战声音微乎其微。各国的民众积极支持战争,英国志愿入伍者簇拥在征兵处……在德国,出征的士兵斗志高昂,妇女们争相向士兵枪管里插入鲜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人们对战争的态度是满怀信心、积极支持等。依据材料四“耶稣基督啊,救我出去吧。请求基督行行好吧。只要您救我一命,您说什么我都干。我相信您,我要告诉世上每一个人,您是唯一至关重要的。请求亲爱的耶稣行行好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四人们对战争的态度是绝望、恐惧、厌恶、逃避等。依据材料三“不久他们便发现自己被一场持久的、残酷的战争折磨。凡尔登战役双方死伤近一百万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影响人们态度转变的因素是一战持久而残酷;造成人员的大量伤亡;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破坏。(3)以古鉴今,一战启示我们:战争给人类带来深重的灾难。我们要珍惜和平,反对战争;世界各国要加强合作交流,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点睛】

此题应识记与灵活掌握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原因、性质以及影响的相关史实。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由于主要帝国主义国家的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导致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最终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战争给人类带来深重的灾难。我们要珍惜和平,反对战争;世界各国要加强合作交流,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