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糖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寡糖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寡糖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Pharmacy Information 药物资讯, 2020, 9(4), 142-149

Published Online July 2020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e515248789.html,/journal/pi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e515248789.html,/10.12677/pi.2020.94021

Research Progress of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of Oligosaccharides

Mengting Chen, Yina Liu, Yuting Zhang, Lemeng Wang, Qin Ren, Fangmei Zhou*,

Zhishan Ding

College of Medical Technology, Zhejiang Chinese Medical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Received: Jun. 24th, 2020; accepted: Jul. 15th, 2020; published: Jul. 22nd, 2020

Abstract

Oligosaccharides are widely distributed and have good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and im-portant physiological functions. In recent years, the application of oligosaccharides in disease di-agnosis and prevention, nutrition and health care has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and becomes a prominent highlight in the global biotechnology industry. In this paper, the pharmacological a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oligosaccharides are reviewed in order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the later research of oligosaccharides.

Keywords

Oligosaccharides, Pharmacological Action, Mechanism of Action, Application

寡糖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陈梦婷,刘屹娜,张雨婷,王乐萌,任沁,周芳美*,丁志山

浙江中医药大学医学技术学院,浙江杭州

收稿日期:2020年6月24日;录用日期:2020年7月15日;发布日期:2020年7月22日

摘要

寡糖种类繁多、分布广泛,具有良好的理化性质和重要的生理作用。近年来,寡糖在疾病诊断与防治、营养保健等方面的应用倍受关注,已成为全球生物技术产业中突出的亮点。本文从寡糖的药理作用及应用等方面对寡糖进行综述,期望为后期寡糖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通讯作者。

陈梦婷等

关键词

寡糖,药理作用,作用机制,应用

Copyright ? 2020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

https://www.360docs.net/doc/e515248789.html,/licenses/by/4.0/

1. 引言

寡糖(Oligosaccharides),又称寡聚糖或低聚糖,是指分子结构由2~10个单糖分子以糖苷键相连接而形成的低度聚合糖,分子量为200~2000 D,界于单糖和多糖之间,与蛋白质或脂类共价结合,以糖蛋白或糖脂的形式存在。具有抗肿瘤、抗炎、抑菌、提高免疫力、调节肠道菌群等生物活性功能[1],且具有低热、稳定、安全无毒副作用等良好的理化性质,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已是天然药物研究领域的热点。本文从寡糖的药理作用、应用以及前景等方面进行综述,旨在为寡糖在临床、农业、保健等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 寡糖的概述

寡糖在不仅自然界分布广泛(如红葡萄酒、南瓜、甘蔗、巴戟天、石斛、人参等食物、药材[2] [3] [4]),而且在动物(人体) [5] [6]中也普遍存在。按其生物学功能可分为普通寡糖和功能性寡糖两类。普通寡糖如蔗糖、乳糖、麦芽糖等,可被机体消化吸收。功能性寡糖如低聚木糖、低聚半乳糖等,具有一定甜度、黏度和水溶性等糖类的特性,其单糖分子间结合位置特殊,不能被人体消化吸收,进入大肠后可被有益菌利用、能促进有益菌增殖、抑制有害菌。寡糖的种类及其主要用途等详见表1。

Table 1. Composition and main components of several common oligosaccharides

表1. 几种常见寡糖组成及主要成分

名称结合方式主要用途主要成分麦芽低聚糖(IMO) 葡萄糖以α-1,4糖苷键结合滋补营养、抗菌消炎葡萄糖环状糊精(β-cyclodextrin) 葡萄糖以环状α-1,4糖苷键结合低热值,防止胆固醇蓄积葡萄糖[7]蔗糖低聚糖(Oligosucrose) 葡萄糖以α-1,6糖苷键结合防龋齿,促进双歧杆菌增殖葡萄糖、蔗糖壳质低聚糖(Chitosan) 乙酰氨基葡萄糖以β-1,4苷键结合抗肿瘤乙酰氨基葡萄糖、蔗糖果糖型低聚糖(FOS) α-1,2;β-1,2糖苷键结合优质甜味增味剂半乳糖

木低聚糖(XOS) β-1,4糖苷键结合水分活性调节木糖

3. 寡糖的药理作用

3.1. 调节肠道菌群,改善肠道屏障功能

肠道不仅能消化吸收营养物质,而且是人体最大的贮菌库和内毒素池,具有重要的免疫作用,肠道菌群的健康状况关系着整个机体的正常运行。目前,已有众多实验研究证实了各类寡糖具有调节肠道菌群的作用。有研究[8]将魔芋葡甘低聚糖Konjac Oligosaccha (rides, KOS)掺入到饲料中饲喂养Sprague-Dawley (SD)大鼠,结果表明KOS可以明显提高大鼠粪便含水率及盲肠壁表面积、提升小肠的拉

陈梦婷等

伸性能、增加盲肠内容物中双歧杆菌和乳酸菌的数量降低盲肠内容物pH值和含水率、游离氨及挥发性醛类和含氮类物质含量;增加大鼠盲肠内容物中双歧杆菌和乳酸菌的数量,抑制大肠杆菌和梭状芽孢杆菌的生长,从而改善肠道菌群促进肠道健康。刘丽媛[9]研究发现芦笋低聚糖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润肠通便的作用,可显著促进便秘模型小鼠小肠蠕动,缩短其首次排便时间,同时不影响小鼠的正常生长。此外,纤维寡糖[10]可以活化肠道内有益菌,通过促进肠道中有益菌的增殖,从而抑制肠道内有害细菌的繁殖,亦减轻有害菌的增殖对肠道微生物屏障的危害。

Pan L [11]等人指出低聚果糖可选择性刺激益生菌样细菌的生长,这些细菌是共生肠道菌群的一部分。

例如,低聚果糖对促进健康的双歧杆菌属和乳杆菌属的几种细菌具有优先的刺激作用,同时在小肠和盲肠中使无利可图或潜在病原体(大肠杆菌)的数量保持相对较低的水平。有研究报道[12],母乳寡糖(Human Milk Oligosaccharides, HMO)对早产儿的健康有益,主要通过抑制难以耐受肠内喂养和细菌定植,刺激肠道适应并减少早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NEC)的发生率来发挥作用。与前期研究的人类肠道厌氧菌代谢不同寡糖的能力[13]具有一定相关性。

综上,功能性寡糖可通过发酵产生有机酸,降低肠道中的pH值,抑制腐败作用,减少有毒有害物质的产生,促进双歧杆菌等有益菌的增殖、抑制有害细菌以及病毒进而实现对肠道菌群的调节,提高肠道屏蔽能力。

3.2. 提高免疫力

免疫系统对机体内稳态的维持具有重要作用。寡糖能在多个途径、多个层面对免疫系统进行调节,增强免疫系统的功能,提高机体抵抗外界刺激的能力。寡糖可以通过增强淋巴细胞的增殖,显著提高血清IgA (P < 0.05)和TNF-α (P < 0.01)含量,从而增强其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能力以及血清抗体效价[14]。

新生儿作为一类特殊群体,其饮食备受关注。母乳寡糖(HMO)已被证实是母乳中天然存在的作为益生元的游离聚糖,相比较而言,人乳所含的寡糖浓度更高,结构多样性和岩藻糖基化程度更高,可促进肠道菌群的建立,促进肠道发育以及刺激免疫成熟[15]。Kulinich A [16]等也得出相关结论,并初步阐释了寡糖在免疫和炎症中的信号通路。有研究[17]发现寡糖可通过细胞信号传导和细胞间识别事件,保护肠道菌群的富集,促进微生物粘附的调节以及婴儿肠粘膜的侵袭来发挥保护作用,进而提高新生儿免疫力

[18]。HMO还具有防御病原体,调节免疫系统,并支持婴儿大脑发育的功能[19]。

综上,寡糖可以从提高细胞免疫能力和增强体液免疫功能,促进血液中淋巴细胞的增殖,增强黏膜屏障的保护作用,以激活机体免疫系统,进而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对婴幼儿的免疫力的提高尤为明显。

3.3. 抗肿瘤作用

寡糖具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其作用主要是通过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细胞增生、影响肿瘤血管生成、增强机体免疫力来实现的。在对肾癌细胞的研究中发现[20],壳寡糖(Chitosan Oligosaccharide, COS)以活性氧物质依赖的方式诱导细胞G2/M期停滞和凋亡,以抑制其生长。在体外研究COS对肾癌细胞增殖、凋亡及活性氧(ros)生成的影响时,表明COS主要通过ros依赖的内质网应激途径抑制人肾癌的生长并诱导细胞凋亡。另有研究[21]表明COS可以显着增加A549细胞的Bax表达,同时降低Bcl-2表达,显著抑制Lewis组织的生长并促进肿瘤细胞的坏死,可作为预防癌症的功能性食品。官杰等[22]发现COS 可以通过增强T细胞及NK细胞活性调节免疫功能,达到抗肿瘤目的。

在对κ-角叉菜聚糖寡糖(κ-Carrageenan oligosaccharide, KOS) [23] [24]的研究中发现,KOS可以减少源自肿瘤细胞的新血管的生长。并抑制MCF-7异种移植瘤中人VEGF,bFGF,bFGFR和CD105的mRNA 表达,表明KOS在体内和体外具有抗肿瘤和抗血管生成活性。特别地,K具有抑制肿瘤细胞向血管内皮

陈梦婷等

细胞分化的潜能。在乳腺癌中表现为对MDA-MB-231乳腺癌细胞迁移表现出显着的抑制作用[24]。次外,对透明质酸寡糖[25]等的研究也得出类似结论。

寡糖是天然可食用产品的组成部分,毒副作用小,对正常细胞无损伤作用,并且功能清楚、结构确定,可改善多糖由于结构变异、分子量不定而引起的疗效不稳定、不确定等缺点,使它作为抗肿瘤药物潜在的毒副作用大大降低,适合广泛应用于抗肿瘤药物的研究。

3.4. 抗氧化作用

自由基是由机体产生的具有强氧化性、损害机体组织与细胞的有害化合物,能导致疾病和机体衰老。寡糖具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能够有效清除体内的自由基和毒素。研究[26]发现寡糖样品能够在体外清除不同的自由基,例如DPPH和ABTS自由基,寡糖中C-2和C-6位的羟基主要参与这些自由基的H原子转移反应。郝桂娟[27]等人研究结果表明,COS-Zn2+配合物表现出较好的体外清除自由基活性,但其对Fe3+的还原能力相对较弱。D-半乳糖氧化诱导致使小鼠体重、脏器指数及机体保护性酶活性受到显著性影响,COS-Zn2+可显著降低小鼠体内MDA含量,显著提高T-AOC能力和GSH-Px、SOD和CAT活性,其效果优于COS、ZnSO4和COS + ZnSO4。Crassostrea gigas寡糖(CGO)在100 mg/mL的浓度下,羟基自由基清除活性(HRSA)和2-二苯基-β-甲基羟基肼基自由基清除活性(DRSA)较高,表明CGO具有清除HO 和DPPH的能力,有很高的抗氧化活性,可以用作功能性食品成分[28]。

在食品方面的研究中发现,猴头猴寡糖[29]中的HEO-A对1,1-二苯基-2-吡啶甲基酰肼,过氧化氢和2,2-叠氮基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的清除活性较高,表明HEO-A可以作为有效的保健食品和天然抗氧化剂的来源;Chen YF等[30]通过化学成分、FTIR光谱和抗氧化活性初步表征所得产物表明,山药衍生的低聚糖(CYOs)是清除羟自由基的良好清除剂,可能是潜在的功能性食品成分;在对金针菇寡糖[31]的研究、玉米和普通豆[32]的研究中也得出类似结论。

3.5. 调节血糖血脂

多种寡糖的调节血糖血脂活性已有相关报道,可能涉及多种途径。Yang CF等[33]研究发现褐藻海藻S. confusum (SCO)可以通过调节胰岛素受体底物1/磷脂酰肌醇3-激酶和c-Jun N端激酶途径揭示其在抗糖尿病作用中的积极作用提示SCO可以用作调节肥胖和糖尿病个体中肠道菌群的功能性物质。魔芋甘露低聚糖能降低高脂血症大鼠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的含量,并有一定的治疗作用[34]。近期研究表明[35],枫糖浆中新型寡糖可通过转化酶(IC 50: 1.17 mmol/L)抑制果糖从蔗糖中的释放,并通过α-(1-4)葡萄糖苷酶(IC 50)抑制麦芽糖的分解,表明这种新型的低聚糖可能代表了糖尿病患者饮食中有用的替代性甜味剂,并且也可能具有治疗作用,对改善病人的心脑血管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有研究[36]得出低聚果糖(FOS)可以减少高脂饮食中的体内脂肪和身体脂肪的结论。

寡糖能够降低血糖的作用机制主要有:保护、修复胰岛β细胞而增加血液中胰岛素的水平;增加胰岛β细胞分泌,提高机体胰岛素水平[37] [38];抑制α-葡糖苷酶活性;调节葡糖激酶和葡糖-6-磷酸酶活性;阻碍糖类物质在体内吸收,延缓餐后血糖升高;促进肝糖原合成糖原促使血糖降低等[39]。

3.6. 抗炎、抑菌作用

炎症是机体对外界刺激作出的应急性反应,是机体的一种自我防御措施。但过度的炎症会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Li等[40]研究发现,骨关节炎症前期小鼠口服15 d不同浓度的葡糖胺和COS的混合物后,血清中TNF-α、IL-1β和IL-6等炎症细胞因子的表达显著降低,而抗炎细胞因子IL-2的分泌与浓度正相关性升高,并且炎症伴随的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由此表明葡糖胺和COS共同干预能够缓解

陈梦婷等

骨关节炎小鼠膝关节的肿胀,具有很强的抗炎作用。在对小鼠硫酸葡聚糖硫酸钠(DSS)引起的结肠炎进行的研究[41]中发现,α-半乳糖低聚糖混合物(α-GOSg)以及棉子糖家族低聚糖(RFOs)均可显着降低粪便血红蛋白含量,部分防止结肠长度缩短,并降低结肠炎症的严重性,在对古龙糖寡糖[42]的研究中也得出相关结论,而α-GOSg对人的抗炎活性仍有待研究。

目前已有很多研究表明低聚糖对植物致病菌和病原微生物的生长具有很好的抑制效果。Lin AE等[43]意外地发现了一种新颖的人乳寡糖(HMO)特性,可直接抑制B组链球菌(GBS)的生长,而不受宿主免疫力的影响,并发现其抑菌活性仅限于特定的非唾液酸化HMO,与许多常规抗生素具有协同作用,HMO 对领先的新生儿病原体的独特抗菌作用,并扩展了这些多功能分子的潜在治疗作用。张善学等[44]研究发现壳寡糖铜可以通过其中的壳寡糖起到一定的诱导抗病作用,对防治黄瓜细菌性角斑病有较好的效果。

以上研究表明寡糖具有广谱抑菌性,因可以自然降解的天然糖类物质而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其作用机制可能是:破坏细胞壁和细胞膜,破坏蛋白质和遗传物质结构,抑制呼吸作用。

3.7. 其他生物活性

近些年的研究表明,一些寡糖还具有抗病毒、抗休克、抗过敏、平喘、保护肝脏、防止胆固醇积累、调节神经系统、降低血压等作用。Bai Y等[45]研究发现壳聚糖低聚糖(COS)可通过抑制炎症和上调PPARγ等的表达来改善糖脂代谢紊乱,表明COS在预防和治疗糖脂代谢相关疾病中的新应用。此外,菊粉[46]作为一种柔性寡糖,已主要用于食品数十年,其应用包括蛋白质的稳定化,改进的药物递送(提高溶出速率和靶向药物),以及菊粉的生理和疾病改善作用:结肠特定药物的给药以及稳定和辅助疫苗制剂等。

4. 寡糖的应用

临床应用方面:近年来,寻找安全高效的食品活性成分来代替药物防治慢性代谢疾病成为科学研究的热点。低聚糖因其发热值极低、可改善脂代谢、降低血脂和胆固醇已经得到关注及应用。此外,已有相关的发明专利,将功能性寡糖和益生菌代谢产物复配应用到皮肤清洁产品中,能够达到调节皮肤微生态的效果。

农业、养殖领域方面:在农业方面,寡糖可以促进植物的生长。王永俊[47]通过对小麦叶面喷洒海藻酸钠寡糖,有效改良了小麦的株高和叶片面积等性状,从而提高了小麦的产量。功能性低聚糖在饲料中的作用主要有抑制病原菌、增殖有益菌,提高动物免疫力、保护肠道健康及减少粪便中氨气等有害气体的产生等。饲料领域正迅速发展,具有较好的前景。在饲料中添加寡糖能够提高仔猪的生长性能,改善仔猪的肠道菌群分布,降低腹泻发生率,提高仔猪健康状况[7]。在禽类、反刍类与水产类动物饲料中添加寡糖后,它们的生长性能与健康状况也得以改善。

食品领域方面:寡糖普遍存在于自然界当中,如猴头猴、山药、玉米、大豆中含量较多[29] [30] [31]

[32]。功能性寡糖在食品领域的应用最广泛,可用于乳制品、面包、饼干、饮料、糖果、调味品、婴幼儿

配方食品和酸奶冰激凌等多种食品中。其主要作用有:作为食品的营养成分;作为特殊食品的甜味剂;

作为天然食品保鲜剂等等。

5. 展望

寡糖因其低分子量、高溶解性及强吸收力等优点,已经在医药、农业、食品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但是,同样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未来进一步的研究和解决:不同分子量寡糖的生理活性差异,发挥效应的时间以及机制,外界条件对寡糖生理活性的影响等等,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证实。

随着糖生物学、糖化学以及糖的标记技术的系统研究,寡糖结构的改造及其生物活性作用机制将得

陈梦婷等

到更加系统和明确的阐明,寡糖类及其衍生物将会成为新型的具有潜在开发前景的重要药物。

寡糖的药理作用机理也随分子生物学、医学等前沿和交叉学科的发展将逐渐被揭示,使我们可以更好地利用寡糖这种优质的资源,所有这些都为寡糖的研究开发、产业化以及临床应用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和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原佳琪, 梁爽, 孙雅煊, 等. 壳寡糖的制备及生物学活性研究进展[J]. 生命的化学, 2019, 39(4): 759-765.

[2]Apolinar-Valiente, R., Romero-Cascales, I., Williams, P., et al. (2015) Oligosaccharides of Cabernet Sauvignon, Syrah

and Monastrell Red Wines. Food Chemistry, 179, 311-317.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e515248789.html,/10.1016/j.foodchem.2015.01.139

[3]Liang, L., Liu, G., Yu, G., et al. (2019) Simultaneous Decoloration and Purification of Crude Oligosaccharides from

Pumpkin (Cucurbita moschata Duch) by Macroporous Adsorbent Resin. Food Chemistry, 277, 744-752.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e515248789.html,/10.1016/j.foodchem.2018.10.138

[4]Zhang, W., You, Y., Lei, F., et al. (2018) Acetyl-Assisted Autohydrolysis of Sugarcane Bagasse for the Production of

Xylo-Oligosaccharides without Additional Chemicals. Bioresource Technology, 265, 387-393.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e515248789.html,/10.1016/j.biortech.2018.06.039

[5]Pitt, J., Chan, M., Gibson, C., et al. (2019) Safety Assessment of the Biotechnologically Produced Human-Identical

Milk Oligosaccharide 3-Fucosyllactose (3-FL). Food and Chemical Toxicology, 134, 110-818.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e515248789.html,/10.1016/j.fct.2019.110818

[6]Thurl, S., Munzert, M., Boehm, G., et al. (2017)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Concentrations of Oligosaccharides in Hu-

man Milk. Nutrition Reviews, 75, 920-933.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e515248789.html,/10.1093/nutrit/nux044

[7]Dalal, D.S., Patil, D.R. and Tayade, Y.A. (2018) β-Cyclodextrin: A Green and Efficient Supramolecular Catalyst for

Organic Transformations. Chemical Record, 18, 1560-1582.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e515248789.html,/10.1002/tcr.201800016

[8]王敏, 帅天罡, 秦清娟, 等. 魔芋葡甘低聚糖对大鼠肠道环境的影响[J]. 食品科学, 2016, 37(7): 197-203.

[9]刘丽媛. 芦笋低聚糖润肠通便功能的研究[J].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17, 38(4): 165-167.

[10]谷雪玲, 陈将, 李浩, 等. 功能性寡糖调控母猪胰岛素抵抗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J]. 动物营养学报, 2019,

31(12): 5422-5430.

[11]Pan, L., Farouk, M.H., Qin, G., et al. (2018) The Influences of Soybean Agglutinin and Functional Oligosaccharides on

the Intestinal Tract of Monogastric Animal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 19, 554.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e515248789.html,/10.3390/ijms19020554

[12]Bering, S.B. (2018) Human Milk Oligosaccharides to Prevent Gut Dysfunction and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in Pre-

term Neonates. Nutrients, 10, 1461.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e515248789.html,/10.3390/nu10101461

[13]Ose, R., Hirano, K., Maeno, S., et al. (2018) The Ability of Human Intestinal Anaerobes to Metabolize Different Oli-

gosaccharides: Novel Means for Microbiota Modulation. Anaerobe, 51, 110-119.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e515248789.html,/10.1016/j.anaerobe.2018.04.018

[14]党国旗, 杨新宇, 许晴, 等. 壳寡糖对断奶仔猪免疫力及相关理化指标的影响[J]. 动物营养学报, 2017, 29(11):

3980-3986.

[15]Donovan, S.M. and Comstock, S.S. (2016) Human Milk Oligosaccharides Influence Neonatal Mucosal and Systemic

Immunity. Annals of Nutrition and Metabolism, 69, 42-51.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e515248789.html,/10.1159/000452818

[16]Kulinich, A. and Liu, L. (2016) Human Milk Oligosaccharides: The Role in the Fine-Tuning of Innate Immune Res-

ponses. Carbohydrate Research, 432, 62-70.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e515248789.html,/10.1016/j.carres.2016.07.009

[17]Plaza-Diaz, J., Fontana, L. and Gil, A. (2018) Human Milk Oligosaccharides and Immune System Development. Nu-

trients, 10, 1038.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e515248789.html,/10.3390/nu10081038

[18]Mao, X., Wang, J.W., Hang, Y.X., et al. (2019) A Human Milk Oligosaccharide, 2-Fucosyllactose, Enhances the Im-

munity in Mice Fed an Infant Formula Milk Diet. International Dairy Journal, 98, 38-43.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e515248789.html,/10.1016/j.idairyj.2019.07.001

[19]Tonon, K.M., et al. (2019) Valid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a Method for the Simultaneous Absolute Quantification of 16

Neutral and Acidic Human Milk Oligosaccharides by Graphitized Carbon Liquid Chromatography—Electrospray Io-nization—Mass Spectrometry. Food Chemistry, 274, 691-697.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e515248789.html,/10.1016/j.foodchem.2018.09.036 [20]Zhai, X.C., Yuan, S.J., Yang, X., et al. (2019) Chitosan Oligosaccharides Induce Apoptosis in Human Renal Carcino-

ma via ROS-Dependent ER Stress.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67, 1691-1701.

陈梦婷等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e515248789.html,/10.1021/acs.jafc.8b06941

[21]Jiang, Z., Li, H., Qiao, J., et al. (2019) Potential Analysis and Preparation of Chitosan Oligosaccharides as Oral Nutri-

tional Supplements of Cancer Adjuvant Therap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 20, 920.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e515248789.html,/10.3390/ijms20040920

[22]官杰, 王慧, 罗晓庆, 等. 壳寡糖抗肿瘤作用的实验研究[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4, 35(7): 937-938.

[23]Yao, Z., Wu, H., Zhang, S., et al. (2014) Enzymatic Preparation of κ-Carrageenan Oligosaccharides and Their An-

ti-Angiogenic Activity. Carbohydrate Polymers, 101, 359-367.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e515248789.html,/10.1016/j.carbpol.2013.09.055

[24]Groult, H., Cousin, R., Chot-Plassot, C., et al. (2019) λ-Carrageenan Oligosaccharides of Distinct Anti-Heparanase and

Anticoagulant Activities Inhibit MDA-MB-231 Breast Cancer Cell Migration. Marine Drugs, 17, 140.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e515248789.html,/10.3390/md17030140

[25]Chen, D., Dong, X., Qi, M., et al. (2017) Dual pHredox Responsive and CD44 Receptor Targeting Hybrid Na-

no-Chrysalis Based on New Oligosaccharides of Hyaluronan Conjugates. Carbohydrate Polymers, 157, 1272-1280.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e515248789.html,/10.1016/j.carbpol.2016.10.089

[26]Cheong, K.L., Qiu, H.M., Du, H., et al. (2018) Oligosaccharides Derived from Red Seaweed: Production, Properties,

and Potential Health and Cosmetic Applications. Molecules, 23, 2451.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e515248789.html,/10.3390/molecules23102451

[27]郝桂娟, 张宾, 章样扬, 等. 壳寡糖锌配合物对氧化衰老模型小鼠的抗氧化作用[J]. 核农学报, 2019, 33(6):

1156-1164.

[28]Wu, S. and Huang, X. (2017) Preparation and Antioxidant Activities of Oligosaccharides from Crassostrea gigas.

Food Chemistry, 216, 243-246.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e515248789.html,/10.1016/j.foodchem.2016.08.043

[29]Hou, Y., Ding, X. and Hou, W. (2015) Composition and Antioxidant Activity of Water-Soluble Oligosaccharides from

Hericium erinaceus. Molecular Medicine Reports, 11, 3794-3799.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e515248789.html,/10.3892/mmr.2014.3121

[30]Chen, Y.F., Zhu, Q. and Wu, S. (2015) Preparation of Oligosaccharides from Chinese Yam and Their Antioxidant Ac-

tivity. Food Chemistry, 173, 1107-1110.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e515248789.html,/10.1016/j.foodchem.2014.10.153

[31]Xia, Z. (2015) Preparation of the Oligosaccharides Derived from Flammulina velutipes and Their Antioxidant Activi-

ties. Carbohydrate Polymers, 118, 41-43.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e515248789.html,/10.1016/j.carbpol.2014.10.074

[32]Luzardo-Ocampo, I., Campos-Vega, R., Gaytán-Martinez, M., et al. (2017) Bioaccessibility and Antioxidant Activity

of Free Phenolic Compounds and Oligosaccharides from Corn (Zea mays L.) and Common Bean (Phaseolus vulgaris

L.) Chips during in Vitro Gastrointestinal Digestion and Simulated Colonic Fermentation. 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al,

100, 304-311.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e515248789.html,/10.1016/j.foodres.2017.07.018

[33]Yang, C.F., Lai, S.S., Chen, Y.H., et al. (2019) Anti-Diabetic Effect of Oligosaccharides from Seaweed Sargassum

confusum via JNK-IRS1PI3K Signalling Pathways and Regulation of Gut Microbiota. Food and Chemical Toxicology,

131, Article ID: 110562.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e515248789.html,/10.1016/j.fct.2019.110562

[34]程梦婕, 韩芳, 李晓迪, 等. 魔芋甘露低聚糖对高脂血症大鼠的治疗作用[J]. 华南国防医学杂志, 2017, 31(2):

71-75.

[35]Sato, K., Nagai, N., Yamamoto, T., et al. (2019) Identification of a Novel Oligosaccharide in Maple Syrup as a Poten-

tial Alternative Saccharide for Diabetes Mellitus Patien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 20, 5041.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e515248789.html,/10.3390/ijms20205041

[36]Hadri, Z., Rasoamanana, R., Fromentin, G., et al. (2017) Fructo-Oligosaccharides Reduce Energy Intake But Do Not

Affect Adiposity in Rats Fed a Low-Fat Diet But Increase Energy Intake and Reduce Fat Mass in Rats Fed a High-Fat

Diet. Physiology & Behavior, 182, 114-120.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e515248789.html,/10.1016/j.physbeh.2017.10.009

[37]Bahrami, G., Miraghaee, S.S., Mohammadi, B., et al. (2020) Molecular Mechanism of the Anti-Diabetic Activity of an

Identified Oligosaccharide from Rosa canina. Research in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15, 36-47.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e515248789.html,/10.4103/1735-5362.278713

[38]Rahimi, M., Sajadimajd, S., Mahdian, Z., et al. (2020) Characterization and Anti-Diabetic Effects of the Oligosaccha-

ride Fraction Isolated from Rosa canina in STZ-Induced Diabetic Rats. Carbohydrate Research, 489, 107-927.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e515248789.html,/10.1016/j.carres.2020.107927

[39]刘振宇, 邹圣灿. 燕麦β-葡聚糖复合物改善II型糖尿病大鼠症状及作用机制研究[J]. 轻工科技, 2020, 36(5):

107-110.

[40]Li, Y.I., Chen, L., Liu, Y.Y., et al. (2018) Anti-Inflammatory Effects in a Mouse Osteoarthritis Model of a Mixture of

Glucosamine and Chitooligosaccharides Produced by Bi-Enzyme Single-Step Hydrolysis. Scientific Reports, 8, Article

No. 5624.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e515248789.html,/10.1038/s41598-018-24050-6

[41]Dai, Z., Feng, S., Liu, A., et al. (2018) Anti-Inflammatory Effects of Newly Synthesized α-Galacto-Oligosaccharides

on Dextran Sulfate Sodium-Induced Colitis in C57BL6J Mice. 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al, 109, 350-357.

陈梦婷等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e515248789.html,/10.1016/j.foodres.2018.04.054

[42]Zhou, R., Shi, X., Gao, Y., et al. (2015) Anti-Inflammatory Activity of Guluronate Oligosaccharides Obtained by

Oxidative Degradation from Alginate in Lipopolysaccharide-Activated Murine Macrophage RAW 264.7 Cells.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63, 160-168.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e515248789.html,/10.1021/jf503548a

[43]Lin, A.E., Autran, C.A., Szyszka, A., et al. (2017) Human Milk Oligosaccharides Inhibit Growth of Group B Strepto-

coccus. The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292, 11243-11249.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e515248789.html,/10.1074/jbc.M117.789974

[44]张善学, 郑磊, 邓秀丽, 等. 壳寡糖铜防治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效果[J]. 中国植保导刊, 2020, 40(1): 89-99.

[45]Bai, Y., Zheng, J., Yuan, X., et al. (2018) Chitosan Oligosaccharides Improve Glucolipid Metabolism Disorder in Liv-

er by Suppression of Obesity-Related Inflammation and Restoration of 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Gamma (PPARγ). Marine Drugs, 16, 455.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e515248789.html,/10.3390/md16110455

[46]Mensink, M.A., Frijlink, H.W., Van der Voort Maarschalk, K., et al. (2015) Inulin, a Flexible Oligosaccharide. II: Re-

view of Its Pharmaceutical Applications. Carbohydrate Polymers, 134, 418-428.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e515248789.html,/10.1016/j.carbpol.2015.08.022

[47]王永俊. 不同生育时期叶面喷施海藻酸钠寡糖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D]: [硕士学位论文]. 咸阳: 西北农林科

技大学, 2019.

南京乐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年产2吨透明质酸寡糖、1吨硫酸软

南京乐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年产2吨透明质酸寡糖、1吨硫酸软骨素寡糖、1吨γ-氨基丁酸及1吨抗坏血酸葡糖苷项目 (征求意见稿) 南京乐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二○一九年八月

目录 1建设项目概况 (2) 1.1建设项目的地点和相关背景 (2) 1.2建设项目概况 (3) 1.3建设项目规划相符性 (4) 2建设项目周边环境现状 (6) 2.1项目所在地的环境现状 (6) 2.2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范围 (8) 3建设项目环境影响预测及拟采取的主要措施与效果 (9) 3.1建设项目污染物分析 (9) 3.2环境敏感区 (9) 3.3建设项目环境影响预测 (16) 3.4拟采取的主要措施与效果 (16) 3.5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 (17) 3.6拟采取的环境监测计划及环境管理制度 (18) 4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19)

1建设项目概况 1.1建设项目的地点和相关背景 南京乐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3年6月,是一家高科技企业,经营范围为是生物技术及相关产品、化妆品研发,生产、销售;化工技术及相关产品研发、销售(不含危险化学品);机械设备租租赁;道路货物运输。公司的经营发展主要依托于控股股东美药星(南京)制药有限公司,同时积极与国内各大专院校及科研单位合作,聘请专业人士提供技术支持,公司总注册资金100万元。 根据市场分析,透明质酸寡糖又名玻璃酸、玻尿酸,是一种酸性粘多糖,已被广泛应用于医药、保健食品、化妆品等领域。目前欧美和日本需求量旺盛,市场发育完全,尤其是化妆品级、食用级和医药级产品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硫酸软骨素寡糖是从动物软骨中提取的黏多糖类物质,在防治心血管疾病、关节病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是目前市场上较为重要的生化产品,近年来,随着硫酸软骨素寡糖的用途不断扩大,国际市场需求趋旺,我国硫酸软骨素的产量和出口量快速增长,市场前景看好;γ-氨基丁酸又称氨酪酸,哌啶酸,其生理活性包括调节血压、促进精神安定、促进脑部血流、增进脑活力、营养神经细胞、增加生长激素分泌、预防肥胖、促进乙醇代谢、改善更年期综合症等多种功效,目前已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功能性因子,正逐步被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保健及农业等行业,且有明显增长趋势;抗坏血酸葡糖苷又名维生素C糖苷,作为稳定剂,广泛应用于化妆、保健、医药、食品行业,在医疗卫生方面,具有提高人体免疫力、抗衰老、预防心血管疾病、增加抵抗力等功能;在化妆品中,抗坏血酸葡萄苷是卫生署已公布并认可的美白添加剂之一,其在抗衰老、防晒产品中也有较多应用,市场前景乐观。 出于市场及生产经营的需要,南京乐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拟投资3000万元租赁美药星(南京)制药有限公司4号楼1层部分厂房建设“年产2吨透明质酸寡糖、1吨硫酸软骨素寡糖、1吨γ-氨基丁酸、1吨抗坏血酸葡糖苷项目”,租赁面积850m2,项目建成后具有年产透明质酸寡糖2吨、硫酸软骨素寡糖1吨、γ-氨基丁酸1吨、抗坏血酸葡糖苷1吨的生产规模。本项目已于2019年7月4日取得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行政审批局的备案(宁开委行审备[2019]99号)。 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国务院令第682号文《建设项目

藤茶降血压作用研究

藤茶降血压作用研究 廖寅平1,王硕2,安丰轩1,葛智文1,兰毅1,张征1* (1.柳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广西柳州 545002;2.广西药用植物研究所,广西南宁 530023) 摘要:藤茶学名为显齿蛇葡萄,英文名称为vine tea,葡萄科蛇葡萄属落叶藤本植物,广西柳州市的融安、融水、三江等县均有大量野生资源分布。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广西分所姚新生院士实验室通过对大鼠饲喂藤茶水溶液,以研究藤茶对大鼠血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藤茶对实验大鼠具有较好的降血压作用,但对心率并无显著性影响。 关键词:藤茶;降血压;研究;心率 藤茶,学名为显齿蛇葡萄[Ampelopsis grossedentata (Hand-Mazz)W.T.Wang],英文名称为vine tea,是葡萄科(Vitaceae Michx)蛇葡萄属(Ampelopsis)的一种野生木质落叶藤本植物,属于典型的类茶植物,主要分布于我国湖南、湖北、云南、贵州、广东、广西、福建等地。据调查,广西柳州市的融安县分布大量野生藤茶资源,分布面积约2万亩,具有很好的开发价值。 资料显示,藤茶具有清热解毒、抗菌消炎、祛风除湿、强筋骨、降血压、降血脂、降血糖、保肝护肝等功效。目前,运用药理研究的方法对藤茶的降血压作用进行研究还鲜有报导,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广西分所姚新生院士实验室用藤茶水溶液饲喂实验大鼠的方法,研究了藤茶对大鼠血压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样品来源及处理:藤茶,广西柳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提供。将藤茶分别按1:10和1:6的比例用开水浸泡30min,然后再煮沸5min,过滤,将两次滤液合并,置于热水浴上浓缩至0.5g/ 1ml。 1.2 实验动物:SPF级SD大鼠,体重150~180g,雄性,共50只。湖南斯莱克达实验动物有限公司生产,合格证号:SCXK2009 -0004号。实验温度:23~25℃,相对湿度:6 5%~7 0%。 1.3 饲料 普通基础饲料:配方略。 1.4 剂量分组

食品营养学研究进展

食品营养学研究进展 题目:膳食纤维的生理功能及其在食品开发中的应用日期:2016年12月30号

摘要 膳食纤维特殊的理化性质和生理功能使它在生理代谢过程和预防疾病等方面扮演重要的角色。要保障人体健康,需要适量摄入膳食纤维。本文综述了膳食纤维的定义,膳食纤维的分类及其生理功能,并且简单介绍了目前国内外膳食纤维的提取方法以及膳食纤维在食品开发中的应用。 Abstract The special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and physiological functions of dietary fiber make it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 of physiological metabolism and disease prevention. To protect the health of the human body, the need for adequate intake of dietary fiber. In this paper, the definition of dietary fiber, the classification and physiological function of dietary fiber were reviewed, and the extraction methods of dietary fiber and the application of dietary fiber in food development were introduced. 关键字:膳食纤维生理功能应用前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食品的要求越来越精细,所摄入的食物中,粗纤维的含量越来越少,现代“文明病”诸如便秘、肥胖症、动脉硬化、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严重地威胁着现代人的身体健康,在人们的食物中补充膳食纤维已成为当务之急。膳食纤维被公认为是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矿物质和水之后的第七大营养素。因此膳食纤维是健康饮食不可缺少的。此外,膳食纤维作为一种极其重要的食品成分,也已经成为功能性食品领域研究的热门课题。 一,膳食纤维的定义及分类 1.1膳食纤维的定义 膳食纤维是一般不易被消化的食物营养素,含纤维素、木质素、半纤维素、树脂、果胶等。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将膳食纤维具有的特征归纳为:降低通过时间和增加粪便量;促进结肠发酵作用;降低血总胆固醇或LDL胆固醇水平,降低餐后血糖或胰岛素水平。当前关于膳食纤维的定义相对权威的一个概念是美国谷物化学学会(AACC)成立的膳食纤维专门委员会提出的[1],他们从生理学角度出发,将其定义为在小肠中不能被消化吸收,而在大肠中可部分或全部发酵的可食的植物成分、碳水化合物和类似物质的总和,包括多糖、寡糖、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树胶、蜡质、木质素等,此定义明确规定了膳食纤维的范畴,是可食的植物成分,而非动物成分。

厚朴酚药理作用的最新研究进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e515248789.html, 厚朴酚药理作用的最新研究进展 作者:张勇唐方 来源:《中国中药杂志》2012年第23期 [摘要] 厚朴酚是常用传统中药厚朴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既往研究证实其具有抗氧化、抗微生物、抗肿瘤等多种药理作用,近年来国内外对厚朴酚的研究与日俱增,该研究综述厚朴酚药理作用的最新研究进展,简要指出目前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今后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厚朴;活性成分;厚朴酚;药理作用;抗氧化 厚朴Mangnolia officinalis是传统中医学和日本汉方医学(Kampo medicine in Japan)广泛使用的一味药物,临床多用来治疗细菌感染、炎症和胃肠道疾病等[1]。自1973年日本人藤田 先后从原药材中分离得到2种主要活性成分厚朴酚(magnolol)及其异构体和厚朴酚(honokiol)后,国内外学者便对这2种成分展开了诸多研究[2]。既往研究证实厚朴酚具有中 枢性肌肉松弛,中枢神经抑制,抗炎,抗菌,抗溃疡,抗氧化,抗肿瘤,激素调节等药理作用,本文就近年来厚朴酚药理作用的研究情况作一综述,以期为该成分今后的进一步研究开发提供指导。 1 厚朴酚的理化性质 厚朴酚的分子式为C18H18O2,相对分子质量为266.32,性状为白色精细粉末,单体为无色针状结晶,熔点为102 ℃,易溶于苯、氯仿、丙酮等常用有机溶剂,难溶于水,易溶于苛性碱稀溶液。 2 厚朴酚的药理作用 2.1 抗氧化作用 厚朴酚的酚羟基易被氧化,而含有烯丙基的酚类化合物多具有清除O2-或羟自由基的能力[3],这些结构造就了厚朴酚具有出色的抗氧化能力,而这一特性也成为其他许多药理作用的基 础。 2.1.1 清除自由基 Zhao[4]等报道厚朴酚及和厚朴酚均可有效降低硝基自由基ONOO-和单线态氧1O2,清除ABTS+和DPPH自由基。Sun等[5]以总氧自由基清除能力分析法(TOSC)证实厚朴中的3种有效成分均有较强的自由基清除能力,其中以丁香苷最强,其次是和厚朴酚及厚朴酚。 2.1.2 对抗脂质过氧化 Li等[6]以TBHP(叔丁基过氧化氢)预处理NCI-H460细胞(人类非小细胞肺癌细胞),24 h后以20 μmol·L-1的厚朴酚干预,证实厚朴酚可以有效对抗TBHP引起

食品营养学研究进展

食品营养学研究进展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食品营养学研究进展 题目:膳食纤维的生理功能及其在食品开发中的应用 日期:2016年12月30号

摘要 膳食纤维特殊的理化性质和生理功能使它在生理代谢过程和预防疾病等方面扮演重要的角色。要保障人体健康,需要适量摄入膳食纤维。本文综述了膳食纤维的定义,膳食纤维的分类及其生理功能,并且简单介绍了目前国内外膳食纤维的提取方法以及膳食纤维在食品开发中的应用。 Abstract The special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and physiological functions of dietary fiber make it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 of physiological metabolism and disease prevention. To protect the health of the human body, the need for adequate intake of dietary fiber. In this paper, the definition of dietary fiber, the classification and physiological function of dietary fiber were reviewed, and the extraction methods of dietary fiber and the application of dietary fiber in food development were introduced. 关键字:膳食纤维生理功能应用前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食品的要求越来越精细,所摄入的食 物中,的含量越来越少,现代“文明病”诸如、、、、糖尿病等,严重 地威胁着现代人的身体健康,在人们的食物中补充膳食纤维已成为当务 之急。膳食纤维被公认为是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矿物 质和水之后的第七大营养素。因此膳食纤维是健康饮食不可缺少的。此外,膳食纤维作为一种极其重要的食品成分,也已经成为功能性食品领 域研究的热门课题。 一,膳食纤维的定义及分类 1.1膳食纤维的定义 膳食纤维是一般不易被消化的食物营养素,含纤维素、木质素、半纤维素、树脂、果胶等。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将膳食纤维具有的特

基因营养学的研究进展

醇排出体外的作用,因而有降低血中胆固醇和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功效。玉米油含甾醇1441mg/100g,比葵花籽油496mg/100g及大豆油436mg/100g均高,其中B2谷甾醇占60.3%,燕麦甾醇10.5%。甾醇是降血脂用药物类固醇的原料,甾醇和其他药物复配的谷甾醇片有良好的降血脂及血清胆固醇作用。 日本已批准植物甾醇为调节因子的特定专用保健食品FOSH U的功能性添加剂。美国FDA发布的健康公告称∶“植物甾醇phytosterol及酯、植物甾烷醇phytostanol及酯,能通过降低血中胆固醇水平而有助于减少冠心病的危险。每天从膳食中摄入1.3g植物甾醇或3.4g植物甾烷醇能达到明显降低胆固醇的作用”。在美国各种植物甾醇巳被批准为公认安全食品。芬兰F orbes Medi2T ech公司推出的一种植物甾醇叫F orbes W ood Sterol,是从木材造纸副产品塔尔油(T all Oil)中提取,纯度达95%以上,为白色粉状结晶。据该公司介绍.每天服用122g就有降低胆固醇的作用。 我国有丰富的植物甾醇资源,应能开发更多天然安全可靠调节血脂的功能性食品添加剂。 以上介绍的只是国际上较普遍的几个品种。其实每个国家均有其自身的特有资源和一些特殊的功能添加剂。我国地域广阔,北寒南热,有山有海,植物的种类丰富。各地均有一些传统认为既是食用植物,又是防病抗病的健康食品,有待我们去研究其功能因子,开发具有中国特色的食用植物提取物,以极大地丰富我国的功能性添加剂的品种和市场。 基因营养学的研究进展 殷铭俊1,陈执中2 (1.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反应器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化学研究所,上海200337; 2.复旦大学药学院,上海200032) Progress on studies of gene nutriology YI N Ming2jun1,CHE N Zhi2zhong2 (1.Biochemical Institute,State K ey Laboratory o f Bioreactor Engineer,Huadong Univer sity o 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hanghai200237;2.School o f Pharmacy,Fudan Univer sity,Shanghai,200032) 摘 要:从基因概念的发展、基因的分子生物学定义、基因多态性,基因突变与损伤,基因营养学的目的以及根据基因制定食谱并举应用实例综述基因营养学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基因;基因突变与损伤;基因营养学 50多年前,1953年2月28日Watson和Crick发现了被称为“生命奥秘”DNA结构,4月25日在《自然》(Nature)杂志上发表了DNA双螺旋结构。DNA 结构解释了遗传物质是如何复制和传递信息的。DNA这种优雅神秘的双螺旋结构,引发的革命震动了生物学界和医学界。1962年Watson和Crick共同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 1990年启动了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HGP),在Watson和Crick发表双螺旋结构50周年早11天即2003年4月14日美国人类基因组研究项目首席科学家Collins隆重宣布人类基因组序列图绘制成功[1]。在这前半年,2002年10月底另一项新的科学规划———国际人类基因组单倍型图谱计划(haplotypes map project,HapMap计划)正式开始实施。人类基因组单倍型图谱被称为致病基因图谱[2]。 HGP的突破性进展和全面完成以及致病基因图谱计划的实施,促进了基因与疾病、基因的个体化治疗的研究,同时促进了健康新领域———基因营养学的发展。 1 基因

寡糖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Pharmacy Information 药物资讯, 2020, 9(4), 142-149 Published Online July 2020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e515248789.html,/journal/pi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e515248789.html,/10.12677/pi.2020.94021 Research Progress of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of Oligosaccharides Mengting Chen, Yina Liu, Yuting Zhang, Lemeng Wang, Qin Ren, Fangmei Zhou*, Zhishan Ding College of Medical Technology, Zhejiang Chinese Medical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Received: Jun. 24th, 2020; accepted: Jul. 15th, 2020; published: Jul. 22nd, 2020 Abstract Oligosaccharides are widely distributed and have good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and im-portant physiological functions. In recent years, the application of oligosaccharides in disease di-agnosis and prevention, nutrition and health care has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and becomes a prominent highlight in the global biotechnology industry. In this paper, the pharmacological a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oligosaccharides are reviewed in order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the later research of oligosaccharides. Keywords Oligosaccharides, Pharmacological Action, Mechanism of Action, Application 寡糖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陈梦婷,刘屹娜,张雨婷,王乐萌,任沁,周芳美*,丁志山 浙江中医药大学医学技术学院,浙江杭州 收稿日期:2020年6月24日;录用日期:2020年7月15日;发布日期:2020年7月22日 摘要 寡糖种类繁多、分布广泛,具有良好的理化性质和重要的生理作用。近年来,寡糖在疾病诊断与防治、营养保健等方面的应用倍受关注,已成为全球生物技术产业中突出的亮点。本文从寡糖的药理作用及应用等方面对寡糖进行综述,期望为后期寡糖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通讯作者。

应用营养学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展望(1)

应用营养学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展望(1).txt15成熟的麦子低垂着头,那是在教我们谦逊;一群蚂蚁能抬走大骨头,那是在教我们团结;温柔的水滴穿岩石,那是在教我们坚韧;蜜蜂在花丛中忙碌,那是在教我们勤劳。辽宁医学院学报 2009 Jun130 (3) J LiaoningMedicalUniversity 应用营养学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展望 裴婷娜 (本溪市中心医院营养科 ,辽宁本溪 117000) 摘要 :近年来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因为营养过剩和不平衡而导致的疾病越来越多 ,严重威胁着人们的 健康甚至生命。营养与临床治疗和康复被认为是现代医疗模式的三大组成部分 ,在增进健康、促进病人康复过程中发挥重

要作用。本文详细阐述了应用营养学的学科性质、营养知识在临床中的应用及应用营养学在我国的发展趋势 ,以期引起人 们对这门学科的重视与关注 ,促进其不断发展。 关键词 :应用营养学 ;发展现状 ;趋势展望 中图分类号 : R1511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4 -0424 (2009) 03 -0284 -02 TheDeveloping Status Quo and Tendency Prospect on the Practical Nutriology PE I Tingna (NutritionalDepartmentof the CenterHospitalofBenxi, Benxi, 117000 China) Abstract: In recentyears, with the improvementofpeoplepslivingstandard, thediseasescausedbyovernutritionandoutofbal2 ance have raised rapidly, which have

食品营养学研究进展

食品营养学研究进展题目:膳食纤维的生理功能及其在食品开发中的应用 日期:2016年12月30号

摘要 膳食纤维特殊的理化性质和生理功能使它在生理代谢过程和预防疾病等方面扮演重要的角色。要保障人体健康,需要适量摄入膳食纤维。本文综述了膳食纤维的定义,膳食纤维的分类及其生理功能,并且简单介绍了目前国内外膳食纤维的提取方法以及膳食纤维在食品开发中的应用。 Abstract The special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and physiological functions of dietary fiber make it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 of physiological metabolism and disease prevention. To protect the health of the human body, the need for adequate intake of dietary fiber. In this paper, the definition of dietary fiber, the classification and physiological function of dietary fiber were reviewed, and the extraction methods of dietary fiber and the application of dietary fiber in food development were introduced. 关键字:膳食纤维生理功能应用前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食品的要求越来越精细,所摄入的食物中,粗纤维的含量越来越少,现代“文明病”诸如便秘、肥胖症、动脉硬化、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严重地威胁着现代人的身体健康,在人们的食物中补充膳食纤维已成为当务之急。膳食纤维被公认为是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矿物质和水之后的第七大营养素。因此膳食纤维是健康饮食不可缺少的。此外,膳食纤维作为一种极其重要的食品成分,也已经成为功能性食品领域研究的热门课题。

华蟾酥毒基药理作用及剂型研究进展

华蟾酥毒基药理作用及剂型研究进展 (作者: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 邮编:___________ ) 【摘要】:华蟾酥毒基(Cinobufagin)是蟾酥中的一种单体,具有多种生物学效应,目前对其功效研究颇多,剂型研究也较多,现对华蟾酥毒基药理作用及制剂研究状况进行简要总结,为制备高效实用的临床药物提供有益线索。 【关键词】华蟾酥毒基;药理;剂型;综述 Abstract : Cinobufagin is one monomer of toad venom ,with many bio ftiefficacy ;presently there ' s many studies on it ,so is dosage form ;nowit briefly sumsup its pharmacy function and dosage form research,to offer helpful clues for preparing high 拟effect and practical clinical drugs. Key words : Cinobufagin ; pharmaco; dosage form ;review 华蟾酥毒基(又名华蟾毒精,)是中药蟾酥中的一种蟾毒配基,是国家药典规定的中药蟾酥的质控成分,分子式为C26H34O,相对分子质量为442.54。是一种具有醚键的甾体化合物,难溶于水,体内半衰期短且分

布广泛,并具有较强的毒性。现对华蟾酥毒基药理作用及制剂研究状况综述如下。 1华蟾酥毒基药理作用 1.1抗肿瘤作用及相关机制 (1)对肿瘤细胞的直接杀伤作用。华蟾酥毒基(Cino)对细胞膜有直接破坏作用,研究表明1X 10-7mol/L华蟾酥毒基能使人肝癌细胞株HepG2细胞膜通透性改变继而引起细胞器水肿变性进而死亡 :1]。(2)抑制血管生成作用。一定剂量的华蟾酥毒基能抑制毛细管样的网络形成。经图像分析仪定量检测,8nmol/L的Cino即可显著 抑制毛细管的生成,FCM分析可见血管内皮细胞阻滞于G2/M期,细胞增殖受到抑制。Cino能特异的预防小牛主动脉内皮(BAE细胞进入细胞循环的G0/G1期的通路,使细胞周期阻滞在G2/M期,从而抑制内皮细胞的增生]2]。(3)诱导肿瘤细胞凋亡。1X 10-6mol/L华蟾酥毒基可将肝癌细胞系SMMC7721和BEL以7402细胞周期阻滞于G2/M期,降低进入S期的比例从而加速瘤细胞死亡,华蟾酥毒可以明显诱导肿瘤细胞凋亡[3]o Cino明显影响SMMC7721细胞S期DNA 含量及增殖指数,透射电镜观察显示:Cino作用后,可见成片的细 胞坏死,细胞凋亡,内质网肿胀、线粒体肿大呈空泡样,溶酶体增多等细胞结构改变。其中以人宫颈癌细胞(Hela)和人肝癌细胞(BEL拟7402)最为敏感]4]。(4)诱导肿瘤细胞分化,Cino低浓度时能有效诱导肿瘤细胞分化,使肿瘤细胞形态和功能发生分化,从而抑制Na+-K+-

藤茶

藤茶- 中药材 【药名】藤茶烘干藤茶 【别名】霉茶叶。 【功效】清热利湿;平肝降压;活血通络 【科属分类】葡萄科 【主治】痢疾;泄泻;小便淋痛;高血压;头昏目胀;跌打损伤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300-1950m的山坡灌丛或山谷疏林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陕西、甘肃、湖北等地。 【出处】《中国中草药汇编》记载: 藤茶味甘淡,性凉,具有清热解毒,降暑生津,祛风湿,强筋骨,消炎利尿,抗心律失常,抗心肌缺血,缓解酒精作用等功效。长期饮用对皮肤癣癞,黄疸性肝炎,感冒风热,咽喉肿痛,急性结膜炎,痛疖,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护扶养颜等都有极好作用。 藤茶- 喝藤茶的功效 “茶友”们相聚,一个话题——饮用藤茶的体会及种种妙处,常会被提及。渐渐地我萌发了一个念头,想进一步了解藤茶,认识藤茶,知其然还想知其所以然。经过一番寻觅探求,藤茶面貌逐渐清晰凸现。现将我所了解的藤茶的情况与诸君细细说来,供各位作保健养生之参考。 藤茶学名Ampelopsis grossedentata,中文植物名为显齿蛇葡萄,是属于葡萄科蛇葡萄属的一种野生藤本植物。地方名除了藤茶外,还有甘露茶、茅岩莓等。它主要分布在两广、两湖、云贵、江西、福建等省,生长在山坡混交林中,野生贮量大。 藤茶水浸出物中含有丰富的糖和氨基酸,包括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具有一定的营养保健作用。藤茶还含有大量的多酚及黄酮类化合物,这是藤茶具有某些医疗保健作用的重要的物质基础。 有学者研究认为:藤茶有消炎止咳祛痰作用,其祛痰止咳的作用与安妥明相似。实验表明,藤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大肠埃希菌、痢疾杆菌等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食品中常见细菌的抑制作用优于常用的防腐剂苯甲酸。此外,藤茶具有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及降血脂、降血糖等作用。藤茶中含有大量的黄酮类化合物,其主体物质为二氢杨梅素,它对自由基的清除率高达73.3%~91.5%,可减轻机体内氧化损伤,具有抗衰老的作用。藤茶还能减轻动物肝组织的变性和坏死程度,有保肝护肝之作用。 长期饮用藤茶有无毒副反应,这是“茶友”们曾经十分关心的一个问题。专家对广西藤茶所含的黄酮类化合物进行长期毒性试验,结果表明:在大鼠身上未发现与毒性有关的明显病变,停药后也未见药物延迟性毒性反应。事实上,我国南方一些少数民族地区长年累月饮用此茶,尚未见到饮用藤茶出现不良情况的报道。藤茶不含鞣酸,不会影响蛋白质的消化与吸收,不会夺取体内作为造血原料的铁质;藤茶也不含有咖啡因一类具有兴奋作用的化合物,故对于贫血、睡眠质量不高等人,且又喜欢饮茶而不敢饮茶者,藤茶也许是一种理想的代用品。 少数人饮藤茶后会出现一种微弱的催眠现象。有一友人描述如下:藤茶饮后犹如冬日坐在朝南无风的墙角,沐浴在金色的阳光中,慵懒舒适,伴随着一种淡淡的睡意。总之,藤茶既有普通保健之功,又对某些疾病有医疗或预防作用,长期饮用又比较安全。可以说藤茶是大自然给我们的一种恩赐,“甘露茶”的说法并非妄语。不过根据有些“茶友”个人体验认为:此物虽属平和,阴盛阳虚者还需谨慎饮用。 三降 降血粘: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增强红细胞变形能力而起降血粘

丁香及其有效成分药理作用的实验研究(可编辑)

丁香及其有效成分药理作用的实验研究 维普资讯 ////0>. 丞堡匡堂瞳堂 . . . 细胞凋亡关系的研究.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 生出版社, .. , .,: . . 郭玲,钟学宽,周令望,等. 病毒致低硒低维 ,, : ? . 生素鼠心肌损伤的发病机制 .中国地方病防治 ,, ,. 杂志, ,: ? . 邓守恒,孙各琴.高硒情况下维生素对幼龄大鼠抗 .氧化作用的研究 .广东微量元素科学, ,:.,: ? .邹秋萍,侯淑萍,王瑞珍.病毒性心肌炎患儿血清肿卫文峰,张国成,许东亮,等.柴胡黄芩炙甘草对小瘤坏死因子一【的变化及维生素、的干预作用鼠心肌炎治疗作用的研究 .中国当代儿科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 : ?. 杂志, ,: .苗艳波,师海波,孙英莲.高山红景天总甙的抗衰老王雪峰,郭津津,魏克伦,等.小柴胡汤分解剂抗柯萨奇病毒感染及其对心肌炎防治作用的研究 . 作用 .中药药理与临床, ,: ? .季宇彬.中药复方化学与药理 .第一版.人民卫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 : 一 . 收稿日期: 丁香及其有效成分药理作用的实验研究 臧亚茹 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河北承德

【关键词】丁香;有效成分;药理作用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 ? ? 十二碳三烯一卜醇, 一杜松油烯,【一石竹烯,对烯 丁香为桃金娘科植物丁香 基茴香醚等。此外,丁香中还含有山萘酚、鼠李素、齐墩的干燥花蕾,其味辛,性温,具有温中降逆,温肾助 果酸等黄酮成分。 阳之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丁香具有抗菌、抗病毒、清 抗菌作用及机理 除自由基、镇痛、麻醉等作用,在疾病防治中具有良好的 丁香具有抗菌、消炎作用,且抗菌谱广泛。张西玲等 药理学基础和治疗作用。 通过对丁香、小茴香、肉桂、八角茴香四种中药挥发油 性状 体外抑菌实验发现:四种挥发油对大肠杆菌、痢疾杆菌、 本品略呈研棒状,长厘米,花冠圆球形,棕褐色 至褐黄色,质坚实,富油性,气芳香浓烈,味辛辣,有麻舌伤寒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在较低浓度时均有一定的抑 菌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菌作用最佳,以丁香、肉桂 感。 挥发油在体外抑菌效果最为显著,挥发油在较高浓度时 化学成分

运动营养学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运动营养学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聂英涛李正洪吴静广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阐述了国内外运动营养发展概况,对运动营养学研究的内容及其意义进行分析,同时对运动营养学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 【关键词】运动营养学研究现状发展趋势 生命在于运动,运动是人体需要特别的营养。随着社会的发展,“运动”正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科学有效的为运动的人体补充合理的营养,使运动的目标得以实现,是运动营养学研究的根本目的。 21世纪是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世纪,运动营养学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然而,当今竞技体育的竞争日趋激烈,运动员的竞技能力不仅受训练、遗传、健康状态、心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合理营养也是其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同时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全民健身意识逐渐加强,由此给运动营养学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为使我国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高,并促进群众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对运动营养学的研究与应用做一系统的阐述是有必要的。 一、运动营养学发展的概况 运动营养学是一门用营养学和生物化学的手段来研究和评估运动人体代谢及体能状况,并提供营养学强力恢复手段的学科。这门学科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在运动科学中成为研究热点的学科,并在竞技体育和全民健身运动中发挥增强体能和保证健康的作用。 1.我国运动营养学发展概况

我国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在古代就有专门为贵族营养服务的食医,同时对营养、运动与健康也有研究。古代养生运动有:五禽戏、八段锦、太极等。古典的养生学说,如《食经》、《食医心鉴》、《饮膳正要》等,用“食医同源”、“医膳功”的唯物主义观点,论述了食物的功用与合理营养的保健作用。我国现代对运动营养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北京医科大学运动医学研究所率先成立运动营养生化研究室,对我国运动营养的创立、研究及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国家体委于1987年正式成立了运动营养研究中心,该中心成立后发展迅速,到目前已有3个研究室(运动营养生化室、放免生理室和食品研究室)。同年代的研究机构还有北京体育大学运动医学教研室,在运动营养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做出大量的工作。早期运动营养的研究多为运动员膳食营养做调查,个别运动项目的热能消耗,以及维生素C、维生素B1需要的研究。到了20世纪70~80年代,随着运动训练和比赛的需要,以及体育科学的发展,运动营养备受重视,不仅在体育界,而且在医药卫生界也开展了运动营养的研究。1989年由中国营养学会拟定的《我国的膳食指南》中提出了8条原则:食物要多样,饥饱要适当,油脂要适量,粗细要搭配,食盐要限量,甜食要少吃,饮酒要节制,三餐要合理。2000年中国营养学会公布了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As),其中包括推荐营养素摄入量(RNI),不再使用推荐的膳食营养素供给量(RDA)。2000年10月17日,中国营养学会在第八次全国营养学术会议上又公布了我国第一部“膳食营养参考摄入量”,这标志着我国营养学界在理论研究和实际运动的结合方面又迈出了新的一步。2008年北京奥运会,在“科技奥运”理念的大背景下,国家队队员的食谱也有着很大的讲究。据了解,每支“国字号”队伍都有运动营养学专家设计的食谱软件,曾参加国家体育总局相关运动营养学课题研究的专家、南京体育学院教授张蕴琨说:“要成为奥运冠军,不能只靠练,良好的营养结构有助于令训练和比赛事半功倍。”项目不同食谱结构不同。可以说,中国健儿在奥运会取得的成功,合理的营养是其关键因素之一。 2.国际运动营养发展概况 现代营养学奠基于18世纪中叶,到了19世纪,由于碳、氢、氮定量分析法,及由此而建立的食物组成与物质代谢的概念,氮平衡学说和等价法则的创立,为现代营养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瑞典人发现并运用肌肉组织活检,促进了肌糖原储存的研究。美国与欧洲一些国家密切合作,发展了生理与营养领域里的研究。运动膳食学是近几年新兴的一门学科,应用性比较强,以个体为基础进行研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可以确定运动员达到营养目标需要的膳食策略。1991年在洛桑国际奥运会的办公室召开的一次国际联席会上,探讨了膳食对竞技能力影响的问题,说明膳食的重视程度逐渐被认可。基础理论研究方面,日本女子体育学院Yukari Kaw ano观察了女子体操运动员4个月训练中血常规指标及日常膳食营养摄入。东京大学的Hideo Hatta研究了运动中乳酸代谢。日本和洋大学健康与营养系Shuhei Kobayashi指出运动食品与保健品的“功能作用”有其独特性。竞技体育的发展和反兴奋剂的开展,对运动营养的发展也起着推动作用。

丁香的药理研究现状

丁香的药理研究现状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丁香的药理研究现状 【摘要】桃金娘科植物丁香Eugenic caryophyllata Thunb以其干燥花蕾入药,其味辛,性温,中医认为具有温中降逆,温肾助阳之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丁香具有抗菌、抗病毒、清除自由基、镇痛、麻醉等作用,在疾病防治中具有良好的药理学基础和治疗作用,被我国列为重点研究开发药材之一。本文主要从丁香的主要化学成分,以及近些年来对丁香的药理作用研究进行综述。 【关键词】丁香丁香酚药理作用 【中图分类号】 R9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8801(2014)05-0259-01 丁香(Flos Caryophylli)系桃金娘科植物,通常当花蕾由绿转红时采摘,用其干燥花蕾入药,又称公丁香。味辛、性温,归脾、胃、肺、肾经,系常用药材,具温中降逆,补肾助阳之功效。中医上多用于脾胃虚寒,呢逆呕吐,食少吐泻,心腹冷痛,肾虚阳痿等症。丁香因萼筒中存在油室结构,富含油质,主要为丁香油15%~20%,丁香油中主要成分为丁香酚(eugenol ) 64%--85 %,低的含%~62. 7%,含乙酞丁香酚(acetyleugenol) 7 %~15%,β-T香烯( Ei-caryophylene)占9. 12%,以及其他少量成分如甲基正戊酮、苯甲醛、水杨酸甲酯等。因此丁香油的药理作用主要由以上3种主要成份引起。现就近年来对丁香及其药理作用的研究概况综述如下。 1 丁香主要成分研究 丁香挥发油是丁香的主要成分。邱琴等采用水蒸气蒸馏法从广东饶平及印度尼西亚产丁香干燥花蕾中提取挥发油,采用气相色谱一质谱法进行化学成分的分析。结果:从广东饶平丁香挥发油中共分离出26种物质,鉴定22个成分,占挥发油总成分的84%以上;印度尼西亚产丁香鉴定26个成分。广东饶平丁香挥发油中,含量最高的组分是丁香酚,相

蟾酥的现代研究

蟾酥的现代研究 主要成分 蟾酥中含有大量的蟾蜍毒素类物质,该类物质均有强心活性,在化学上属甾族化合物(Steroids),其C17上再接一α-吡喃酮基,则凡具有此种骨架的物质,总名蟾蜍二烯内酯(Bufadienolide),是蟾蜍浆液、蟾酥的主要有效成分.蟾酥中所含的蟾蜍二烯内酯有:蟾蜍它灵(Bufotalin)、华蟾蜍精(Cinobufagin)、华蟾蜍它灵(Cinobufotalin)、蟾蜍灵(Bufalin)、远华蟾蜍精(Telocinobufagin)、日本蟾蜍它灵(Gamabufotalin,亦名日本蟾蜍甙元Gamabufo- genin)、去乙酰华蟾蜍它灵(Desacetyl cinobufotalin)、惹斯蟾蜍甙元(Resibufogenin)、华蟾蜍它里定(Cinobufotalidin)、蟾蜍它里宁(Bufotalinin)、华蟾蜍精醇(Cinobufaginol)、沙蟾蜍精(Arenobufagin)、异沙蟾蜍精(Bufarenogin)、去乙酰华蟾蜍精(Desacetyl cinobufagin)、去乙酰蟾蜍它灵(Desacetyl bufotalin)、蟾蜍它里定(Bufotalidin,即嚏根草甙元Hellebrigenin)、惹斯蟾蜍精(Resibufagin)等.中国蟾蜍蟾酥中分出的华蟾蜍毒素(Cinobu- fotoxin),酸解后产生华蟾蜍精、辛二酸(Suberic acid)和精氨酸.辛二酸可与蟾蜍甙元结合.从蟾酥中曾分离华蟾蜍精、惹斯蟾蜍甙元、蟾蜍灵和日本蟾蜍它灵的3-辛二酸酯。 蟾蜍浆液及蟾酥中的甙元,都是有强烈药理作用的甾族化合物,然浆液及蟾酥中尚有不少的无甚药理作用的甾族化合物,如胆甾醇(Cholesterol)、7α-羟基胆甾醇(7α-Hydroxy- cholesterol)、β-谷甾醇(β-Sitosterol)、菜油甾醇(Campesterol).通常它们亦与蟾蜍甙元合称为蟾蜍甾族化合物(Bufosteroids). 蟾蜍浆液及蟾酥中尚含有一定药理作用的吲哚系碱类成分,如5-羟色胺(Serotonine)、蟾蜍色胺(Bufotenine)、华蟾蜍色胺(Cinobufotenine)、蟾蜍特尼定(Bufotenidine)、蟾蜍硫堇(Bufothionine)、去氢蟾蜍色胺(Dehydrobufo- tenine)、色胺(Try ptamine)。 此外,蟾蜍还含有肾上腺素(Adrenaline)、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辛二酸.从蟾酥中还分出吗啡(Morphine)。 理化鉴别 (1)该品断面沾水,即呈乳白色隆起。 (2)取该品粉末0.1g,加甲醇5ml ,浸泡1小时,滤过,滤液加对二甲氨基苯甲醛固体少量,滴加硫酸数滴,即显蓝紫色。 (3)取该品粉末0.1g,加氯仿5ml ,浸泡1 小时,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醋酐少量使溶解,滴加硫酸,初显蓝紫色,渐变为蓝绿色。 (4)取该品粉末0.2g,加乙醇10ml,加热回流30分钟,滤过,滤液置10ml量瓶中,加乙醇至刻度,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蟾酥对照药材0.2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再取脂蟾毒配基及华蟾酥毒基对照品,加乙醇分别制成每1ml 含1mg 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 。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B)试验,吸取上述4 种溶液各10μl ,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环己烷-氯仿-丙酮(4:3:3)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一个绿色及一个红色斑点。药理作用

藤茶的研究进展

藤茶的研究进展1 平政,蒋才武 广西中医学院,南宁(530001) E-mail:pingzheng@https://www.360docs.net/doc/e515248789.html, 摘要:本文从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应用等方面概述了近年来对药食两用植物—藤茶的研究进展,提示了藤茶药用资源的研究开发前景。 关键词:藤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应用,研究进展 藤茶,学名为显齿蛇葡萄[Ampelopsis grossedentata (Hand-Mazz) W.T.Wang],是葡萄科(Vitaceae Michx)蛇葡萄属(Ampelopsis)的一种野生木质落叶藤本植物,俗称山甜茶、甘露茶、白毛猴、白茶、白茶饼等,主要分布于我国湖南、湖北、云南、贵州、广东、广西、福建等地。我国壮族和瑶族百姓将其幼嫩茎叶,经揉制、干燥用于感冒、发热、风湿病、中暑、头晕、肠胃不适等症,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文献报道藤茶及其提取物有抗氧化、抗肿瘤、抗病毒、抗炎镇痛、广谱抗菌、降血糖、降血脂、保肝等作用。药理实验证明其功效主要是由黄酮类化合物尤其是二氢杨梅树皮素(Dihydromyricetin)和杨梅树皮素(Myricetin)所致。化学成分分析表明藤茶中黄酮总含量高达40%左右,其中二氢杨梅树皮素的含量20%以上,杨梅素的含量1.6%以上 [1],这惊人的高含量预示着藤茶有极大的研究和应用前景。本文就近年来对藤茶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应用等方面进行的研究概述如下。 1. 化学成分研究 1.1 藤茶化学成分的种类 周天达[2]等从藤茶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出3,3’,5,5’7-六羟基-2,3-二氢黄酮醇,即二氢杨梅素(简称DMY}。何桂霞[3]等从藤茶的乙醇提取物中提取分离得另一种黄酮类化合物3,5,7,3,4,5-六羟基黄酮,即杨梅树皮素(简称MYR)。进一步从藤茶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出:4'-羟基-3-甲氧基异黄烷-7-0-a-L-鼠李糖(1→6)-β-D-葡萄糖甙即藤茶甙(grossedentataside)、橙皮素、二氢槲皮素、芹菜素、山萘酚[4][5];从乙酸乙酯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槲皮素、槲皮素-3-O-?-D-葡萄糖苷,花旗松素、洋芹素、芦丁等黄酮类化合物和没食子酸、没食子酰-β-D-葡萄糖、没食子酸乙酯、棕榈酸、没食子酸甲酯[6][7];从正定醇提取物中分离出4’-羟基-3’-甲氧基异黄烷-7-O-吡喃鼠李糖甙即藤茶素(grossedentatasin)[8];从乙醚浸膏中分离得杨梅苷[9];从石油醚提取物中分离得到?-谷甾醇、豆甾醇和齐墩果酸[4]。 显齿蛇葡萄中含有挥发油成分,从中分离出28种香气成分,主要有反-2-己烯醛、苯乙烯、三甲基-7-吡嗪、苯乙醛、α-萜品醇、水杨酸甲酯、香叶醇、紫罗酮、顺茉莉酮、雪松醇、6,10,14-三甲基地-十五烷酮等[10];富含多种微量元素,Fe(245.00μg.g-1)、Cu(21.00μg.g-1)、Zn(56.60μg.g-1)、Ca(322.00μg.g-1)、Mg(2265.00μg.g-1)、Mn(600.00μg.g-1)、Se(0.18μg.g-1)、Na(62.50μg.g-1)、F(24.30μg.g-1)、I(0.21μg.g-1)、K(15625.50μg.g-1)及Co(0.50μg.g-1)[11]。熊皓平等[12]研究表明显齿蛇葡萄水浸出物近50%,多酚类化合物 1本课题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 20562002) 项目的资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