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改善亲子关系并帮助孩子改正缺点

如何改善亲子关系并帮助孩子改正缺点
如何改善亲子关系并帮助孩子改正缺点

如何改善亲子关系并帮助孩子改正缺点

理想中的亲子关系,应该是像朋友那样彼此知心、互相关心,把人性、尊严、平等放在至高的位置。真正爱孩子的父母,并不是一味迁就孩子,面对孩子的缺点,家长要采取冷静态度,充分了解孩子的独立性、主动性要求,给予他适当的自由,这有助于发展与孩子的正常关系。

帮助孩子改正缺点的要义

1.无条件地爱孩子。无条件的爱是教育孩子的前提,不以行为作为你爱孩子的前提。一个孩子如果不能达到世界上有人无条件地爱着自己,这个世界对他来说就无所谓,想让他改变是断然没有可能的。

2.只对孩子的行为提出批评。批评的程序首先是指向行为,确认他所作行为是不对的。然后——

3.表达孩子的缺点给家长造成的痛苦的感觉。谈感受:你这种行为让妈妈非常生气,我感到非常痛苦……如果不谈感受光讲道理,没有用,用道理说服人必须双方在相同水平上、在理性层面上,否则是不可能的。然后——4.表达对孩子的期望。鼓励和期望:“妈妈相信下次你一定会做好,这样的错我相信你不会再犯了。”然后——

5.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良性行为上。指出正确的行为,告知孩子怎样做是对的。家长要把注意力焦点放在积极的一面,不要专挑孩子的缺点。

6.确认孩子的优点,欣赏孩子的优点。找出孩子缺点的对应优点,然后在孩子的身上确认这个优点,放大优点。

7.表扬孩子最微小的改善行为。父母要对孩子良好的行为给予及时、恰当

的表扬,而对不良行为采取漠然处之的态度,让他没有加深印象的机会。

8.鼓励孩子做进一步的改善,表达对孩子绝对的信心。家长要用发展的眼光、信赖的态度,表达出对孩子进一步改善充满了信心。孩子一旦明白了父母的用心,便会努力按照大人的要求去改正自己的缺点和毛病。

9.感激孩子的好行为给家长带来的快乐。当孩子有好行为表现出来时,父母应做出适当的感激,这也是和孩子沟通的良好方法之一。

10.对孩子要有耐心,持续地信任与鼓励孩子。父母对孩子持续地信任与鼓励能给孩子以巨大的信心。

孩子无法改掉缺点的原因:

1.没有找到与缺点相应的优点的行为模式,即没有方法。任何一个缺点都有一个相对应的优点,找出这个相对应的优点,确认孩子这个优点就可以了。

2.家长和老师破坏性批评,即反强化。孩子无法改变缺点的原因是家长在破坏性批评,使孩子的缺点得到了反强化。

3.缺点能给孩子带来某种利益(得到快乐或免除痛苦)。这种利益不是用成人世界的规则来衡量的。

4.家长忽略孩子为改善而做的努力(没有得到及时确认与鼓励)。当孩子对改变缺点做了一丁点努力,你必须用快乐的情绪感受来确认、鼓励、表扬。

5.不良环境的影响。挑剔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苛责,讥笑中成长的孩子学会羞怯,羞辱中的孩子学会内疚,家庭中不良的环境和父母的不良行为会使孩子滋生缺点。

6.没有理想与目标(没动力)。没理想与目标,孩子就没有改变缺点的能力。许多时候,目标与现实之间,往往具有一定的距离,我们必须学会随时调整。

7.自尊心与自信心遭到破坏。如果孩子精神上的人被打倒了,改变就没有可能。

8.对抗情绪。孩子形成了稳定的消极态度。

表扬

表扬是当孩子把事情做对时或取得成绩时,家长应该及时做的动作。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中国的家长内心里,或多或少都有一些误区。很多家长怕一表扬孩子,孩子就骄傲自满,从此不再努力而荒废学业。在这种心理的支配下,我们绝大多数家长在该表扬孩子的时候,三缄其口,这样做的结果,是孩子失去了把对的事情继续做下去的热情,也失去了把已取得的成绩发扬光大的动力。

其实,骄傲自满的心理状态,是源于无知,而不是表扬。当孩子不知道还有更广阔的天地,把自己的知识、能力和水平当成顶峰了,以为到达终点了。这深层的原因是孩子在内心里选的参照系比较低,他专门跟比他差的人进行比较,因此得出了自己比所有人都强的错误结论。遇到这种情况,说明家长需要做另外动作,就是要让孩子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进而拓展孩子的知识面。

表扬是把孩子的动力给激发出来,我们不能因为激发孩子的动力可能伴随有孩子不知深浅而骄傲自满,就放弃表扬而让孩子失掉动力。正确的做法是,学会正确的表扬,使孩子产生动力;同时再用鼓励、确认等其他手段使孩子认识到学习无止境而保持谦虚谨慎的学习态度。

事实上,只有不正确的表扬才可能导致孩子的骄傲自满。应该讲,绝大多数家长都不会表扬,而是无原则的夸大其词地乱说一顿。正确的表扬根本就不会使孩子骄傲自满。只有学会了正确的表扬,我们才能既鼓舞起孩子的动力又不至于

使孩子骄傲自满。为此,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1.把目光盯在孩子的优点上。我们传统的教育理念是教育者把目光盯在被教育者的缺点上,把力气使在改掉孩子的缺点上。这种理论的前提假设是:只要改掉了缺点,就只剩下优点了。这种教育思想是极端错误的,它没有看到孩子身上,一切都是处在生成阶段。如果我们家长把目光盯在孩子的所谓“缺点”上,就让孩子意识到他是那么的差,因为此时他的优点还没有产生,这样就不可避免地让孩子感觉他是劣等的,他的自我价值会降到最低点,产生强烈的自卑感。人在强烈的自卑感的控制下,他的表现会极端畏缩,他的潜能处于被埋没的状态。在心理学上,有所谓的“确认放大原理”,在我们人身上,当我们把目光盯在哪点上,被盯的那点就会放大。家长的目光就像阳光一样,孩子的优点和缺点就像埋在土里的种子一样。当我们家长的目光盯在孩子的优点上,就像阳光照在优点的种子上,使优点的种子发芽成长;反之,家长的目光盯在孩子的缺点上,就像阳光盯在缺点的种子上,使缺点的种子发芽成长。当家长目光盯在孩子的优点上,孩子感觉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当孩子有了自我价值,他成长的生命火焰被点燃了,他会产生出自我完善的欲望,会让自己表现得更好。

2.表扬=陈述事实+确认事实的可贵性+表达感受+表达期望+身体接触。表扬是让孩子继续努力的有效手段,所以必须做对动作才能收到预期效果。

一个完整的表扬,必须按程序做对每一步:

(1)陈述事实。即孩子做对了什么事情,家长要明确地告诉孩子,他什么地方做对了,什么行为被肯定和欣赏。这样做的结果是,孩子知道自己因为什么被表扬,他下次可以继续做下去。

(2)确认事实的可贵性。即让孩子知道家长为什么要表扬他,让他知道被

表扬的真实理由,知道自己行为的真实尺度,从而对自己行为有一个正确的评估,产生自豪感。

(3)表达感受。家长一定要表达为孩子高兴的事情。这种为孩子取得成绩而替孩子高兴的感受,是一股巨大的推动力,使孩子会继续把事情做下去。这里的关键是家长为孩子高兴(即家长说“我真为你高兴!”),而不是家长自己高兴(即家长说“我真高兴!”)。家长为孩子高兴,表明良好的行为和成绩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家长只是替孩子高兴,家长是旁观者。而家长自己高兴,传达了一个信息:孩子取得好成绩,家长就高兴,那么如果孩子不能取得好成绩,家长就不高兴。家长无形中把自己牵扯进去了,家长成了孩子学习的当事人,孩子的学习是为了家长,这就给孩子造成了巨大压力。

(4)表达愿望。即家长表达完为孩子取得好成绩而高兴的感受之后,还要表达新的期望。实质是暗含着告诉孩子,学习无止境,他还得继续努力,同时也表达了家长对孩子学习潜力的信任。这里的关键是家长要表达宏观的期望,“我相信你以后会做得更好!”

(5)身体接触。家长如果能够用抱孩子或拍打肩膀或抚摸孩子的头发,会让孩子直接感受到家长所传达的力量,效果会倍增。

无条件的爱

爱是生命的阳光没有阳光,万物无法生长;没有爱,孩子的精神人格无法发育成长。爱是孩子来到这个世界的原因,也是孩子成长的原因。

刚出生的孩子,对这个世界一无所知,他的能力为零。他的世界充满着与生俱来的恐惧和无助,他必须依靠成年人的照顾才能活下来。父母对孩子物质上的照顾,使得作为“物质人”的婴儿存活下来;而父母对孩子的爱消除了孩子的恐

惧感,使孩子的“精神人”开始发育成长。

孩子刚出生时,并不是完整意义的人,他只是具备成为人的可能性。如果给他适当的“养分”他会发展成“人”;而如果没有给他“养分”或“养分”的成分不正确,那孩子的“精神人”可能根本没有发育或发育不良,导致孩子不按“人”的方式来行动,是类似于人类的动物。父母对孩子的爱,是孩子的“精神人”发育的最重要的养分。它的重要性,与母乳对初生婴儿的重要性是一样的。当父母无条件地爱孩子的时候,孩子找到了最初的“自我价值”,由此产生了向他的生命之外扩张,探索他周围世界的欲望,这是他成长的起点。

爱的真谛我们每个人都渴望得到爱,也都希望给予爱,但是真正理解爱的真谛的人并不多。不论是男女之间的爱,还是父母对孩子的爱,以及朋友的爱,爱的真谛应该是一致的。

1.爱是不讲条件对对方好的一种情感。我们爱一个人,就是希望对方好,希望对方快乐幸福,并且不讲条件、不求回报。也就是说,爱是单纯的对对方好的感情。作为家长,爱孩子的理由只有一个,那就是他是你的孩子,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其他理由。

2.爱是整体地接纳对方。爱一个人,意味着完全接纳对方。不但要接纳对方的优点,同时也要接纳对方的缺点。如果我们只接纳对方的优点,而无法接纳对方的缺点,那就说明我们并不爱对方。父母爱孩子,就是要无条件地整体接纳孩子,绝对不能只接纳孩子的优点,而不接纳孩子的缺点。当一个孩子被完全地接纳时,他才感到自尊。

3.爱是一种接纳和欣赏的情感关系。爱是建立在爱者与被爱者之间的充满温情的平等关系。当施爱者平等对待对方而给予爱时,此时的爱是真爱;当施爱

者居高临下,不问被爱者的感受和需要而给予爱时,此时的爱是施舍、压迫和私心的满足,与爱的本义是背道而驰的。

4.爱的有无是由被爱者决定的。家长们惯常犯的错误就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爱孩子,他们以自己的主观判断和意愿为出发点来爱孩子,根本不问孩子的感受。这种专横的所谓的爱,破坏了爱的平等性,对被爱者是一种折磨。

怎样表达对孩子无条件的爱

1.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家长们首先应该把孩子当作和自己一样的人来对待,尊重孩子的想法和感受,不强迫孩子做他不喜欢的事情。

2.家长爱孩子不需要理由。你爱你的孩子,只因为他是你的儿子或者她是你的女儿,除此以外再没有其他理由了。

3.直接告诉孩子你爱他。爱是需要明示的,必须直接表达出来,否则,对方可能根本就接受不到你的爱。

4.用你的眼神告诉孩子你爱他。当我们爱孩子的时候,你的眼神会准确传达你的爱意,所以做家长的人必须时刻注意自己的眼神,留神它是否偏离了爱孩子的轨道。

5.用体恤的态度倾听孩子的心声。孩子是一个成长中的人,他每时每刻都可能遇到困难,随时遇到迷茫和费解的问题,并且他们的情绪非常容易受到干扰,一会儿是阳光明媚,一会儿又是暴风骤雨,他们内心极其渴望有人能理解他们的感受。

6.用“行为”表达对孩子的爱。通过亲吻、拥抱、抚摸等方法表达对孩子的爱。

7.用写信或“写纸条”的方式表达对孩子的爱。

8.用手机短信和电子邮件表达对孩子的爱。

9.通过“礼物”表达对孩子的爱。

10.用电话录音或录音机录音表达对孩子的爱。

批评

董进宇博士,吉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亲子关系第一人;一位文理兼修的学者,大学本科学数学,硕士学经济法,博士读刑法;一位称职的兄长,辅导其弟董玉庭、董相庭分别获得法学、化学博士;一位亲子关系的传播者,在大江南北一年巡回演讲489场,受众50万人;一位卓越的家庭教育专家、成功学教育专家、目前国内少数能做个别辅导的心理咨询专家。

当孩子犯了一次性的错误,并且是明知故犯的情况下,家长可以使用批评这个工具。但是孩子身上的缺点毛病是稳定的,已经形成了习惯,用批评这个工具是不好用的,而且会越批孩子的毛病越改不掉。事实上,很多家长就是用批评把孩子的缺点毛病给固定下来。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批评是一个不好用的工具,必须经过系统训练才能使用。

要想熟练地掌握批评的使用方法,就应该遵循以下几点:

1.适用批评的场合。

对于孩子的行为,应该说犯错误是常态,把事情做对是特例。如果孩子事先没有被教导或没有被警告,那么他做了在我们成年人看来是所谓的“错事”,是不应该被指责的。因为他不知道什么是错误,那么你批评他,他会不服而产生逆反心理,以后你正确的话他也听不进去了;或者把他给批傻了,下次什么也不敢做了,变得唯唯诺诺,自卑怯懦。

所以对孩子进行批评的场合是:

A.孩子对其所犯的错误是明知故犯。

B.该错误行为是初犯,还没有形成稳定的习惯。如果形成了稳定的坏习惯,批评这个工具就失效了,并且会越批越严重。

2.批评的矛头只能针对“行为”而不是指向“人本身”,这样才可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比如我们可以批评孩子不应该做出“撒谎的行为”,而不能说孩子因此就是一个“撒谎的人”,我们必须了解这两者有本质的区别。当我们批评孩子的行为时,那意味着只要他不再做此“行为”就可以了,他还可以成为一个诚实的孩子;而当我们说孩子是撒谎的“人”时,那就意味着今后他无论怎样做都没有用了,都无法成为一个诚实的人了。这等于给他判了“死刑”,使他感觉彻底没希望了。并且当我们破坏性地批评孩子时,扼杀的是孩子精神人格,伤害的是孩子的自尊和自信,贬损的是他的自我价值,使他失去改掉缺点把事情做好的动力。

3.批评公式:批评=陈述事实+确认可罚性+表达感受(痛苦)+保住孩子的自我价值+表达期望

我们批评孩子的目的是让孩子改掉缺点,以后不再重犯,并且能够做对的事情。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就必须把批评的步骤都做对,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要想是一次有效的批评,必须做到:

A.陈述事实。就是说要直接告诉孩子他做错了什么事情,把他做错的事情说清楚,这是批评他的前提。

B.确认可罚性。这是告诉孩子为什么要批评他,确认错误的严重性和对孩子以及别人的伤害性,给出批评的理由。

C.表达感受。主要是表达痛苦与愤怒的感受,这是要告诉孩子他的行为,

使你感到非常痛心,由此让孩子感到痛苦,让他把他的错误行为与痛苦连接在一起。

D.保住孩子的自我价值。这是说让孩子认识到,虽然他的行为错了,但是你依然认为他是一个好孩子,并没有因为他犯了一个错误,就改变了你对他的看法。在你心中,他的“行为”虽然出了错误,但是他的“人”还是个好人。这样他才有改变缺点和错误的动力。

E.表达期望。告诉孩子,尽管他犯了错误,但是你依然对他有信心,并且还期望他能够好起来。这是他往好的方向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教育孩子这个职业需要大量的背景知识:

1.关于人的基本知识。迄今为止,我们发现人的存在是宇宙间最大的秘密。人的功能太强大,如果我们了解他的成长规律,把他培养成天才将是易如反掌的事情。

2.关于教育学的基本知识。这是个系统的事情。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在孩子生命的初期形成的关系对孩子起决定性的作用。

3.关于心理学的基本认识。不知道孩子想什么,一再从外在控制他的行为没有意义。人外在的动作是由里边的心理动因决定的。所有的家长认为不对的,孩子都能找到正面的意义。

孩子早恋怎么办?

早恋成因专家解析

有关资料显示,早恋有一个明显的年龄特点,以14~18岁居多,其中14岁为始发高峰期,到15岁有所下降,16、17岁又出现一个新的高峰期。近年来,初一、小学高年级学生也开始出现早恋现象,并呈逐年上升趋势。

赵悦玲说,青少年早恋的原因有很多,有生理和心理原因、家庭原因,也有学校原因和社会原因。中学阶段的孩子除身高和体重急剧增加外,性成熟也是其生理发育的一个显著特征,这时候的少男少女互相爱慕是一种很自然的情感流露。

抛开生理原因和不可短期改变的社会原因不说,家庭和学校的原因应该引起关注。

大量研究资料发现,许多出现早恋现象的孩子来自不良家庭。这样的家庭或结构缺失,或教育失当。

结构缺失家庭主要是单亲家庭、再婚家庭或双亲缺失家庭。这样的家庭由于孩子长期缺少父爱、母爱和必要的家庭教育,在心理上会产生许多障碍和异常。当他们遇到心目中的“白马王子”、“窈窕淑女”或关心自己的异性,哪怕是年龄比自己大很多,就会产生强烈的好感和依附感。这也是师生恋、傍大款等“异代恋”产生的原因之一。

教育失当家庭则指有不端行为家庭、不和睦家庭、过于苛刻家庭或过于溺爱家庭。

学校方面,有些采取各种高压手段,希望能够扼制住早恋风,但是在学校和老师心目中都没有一个明显界限来区分早恋和正常的异性交往,因此有些正常的异性交往也被列入禁止之列。有时小题大做,对男女生交往大惊小怪,一旦发现蛛丝马迹,便不分青红皂白地讥讽、训斥、扼制,严重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出现逆反心理,有些同学甚至就真的破罐子破摔。相反,有的学校和老师对这个问题则采取另外一种极端态度,回避、置若罔闻,这样也不好,容易导致早恋蔓延。

针对早恋专家支招

此次讲座,专家提出了早恋孩子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让人耳目一新。

据介绍,罗密欧与朱丽叶相爱,由于双方世仇,他们的爱情遭到双方家族的极力反对和阻碍。但压迫并没有使他们分手,反而使他们爱得更深,直到殉情。而所谓“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就是在一定范围内,父母或长辈越干涉儿女的感情,年轻人之间的爱情却会越深。也就是说,如果出现干扰恋爱双方爱情关系的外在力量,恋爱双方的情感反而会更强烈,恋爱关系也会变得更加牢固,容易产生“越轨”行为。

专家以这一形象的解释告诉家长,在面对孩子早恋时,首先要试着去接纳、平等、尊重地对待孩子。及时沟通,避免孩子产生抗拒心理。与此同时,要弱化孩子的“恋爱意识”,告诉他们所谓的早恋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赵悦玲指出,常见的一种误区是,当孩子给家长说明一些情况时,往往是孩子话还没有说完,家长就态度强硬、蛮横地打断孩子的话,果断地指出:你是学生,主要任务是学习,千万不能谈恋爱,如果谈恋爱就怎么怎么的。其实,家长的话在无意识中引导了孩子去谈恋爱,是典型的“贴标签”行为。正确的做法,是先等孩子把话说完,然后就这个问题和孩子讨论,先听听孩子的想法,比如“你打算怎么处理这件事”或者“你对这个事情有什么想法”。孩子能给家长说这些事,既是对家长的信任,同时也是在寻求家长的帮助。这是一个很好的亲子沟通的机会。通过交流,可以掌握孩子的心理和情感动向,家长也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和情感经验,和孩子做一个交流。这种建立在平等、尊重基础上的交流,能够让孩子获得很好的安全感。

如果发现孩子已经有了早恋行为,也不要太着急,要先接纳孩子的行为,然后细心观察,夫妻商量或请教专家后,再采取一定的干预行为。

赵悦玲还特别强调了父亲在家庭中对孩子的引导作用。“父亲往往比母亲更理智、更大气。他能够传递给孩子一种力量和秩序,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非常重要。”此外,家长还要多带孩子一起参加活动,多陪伴孩子,使孩子从父母身上获得正常的情感体验。

“早恋不是洪水猛兽,越是压抑,它就越膨胀,偷偷摸摸的爱情反而让孩子觉得更具诱惑力,所以要允许青少年与异性有适当的接触。建议青春期孩子的父母多读一些心理学方面的书,了解孩子在各个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状态。而要想和孩子多交流,就必须能和孩子打成一片。和他们一起玩游戏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大人有时也要保持一颗童心。”赵悦玲说。

一些家长的对策也值得我们借鉴

和儿子的“女朋友”做朋友

顾湘诗(40岁,编辑)

我一直觉得中学生恋情没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让我担心的是,孩子害怕来自父母和老师的指责,将我们当做第一提防对象,在似懂非懂的情况下断章取义地理解爱情,或者在碰到问题后,首先想到的是向同样一知半解的同学求助,使得没问题变成了有问题,小问题变成了大问题。

所以,我一直在努力做一个开明的妈妈,无论儿子犯了什么错误,我都尽量克制自己不发火,心平气和地和他谈,已经上初中的儿子于是也就和小时候一样愿意和我交流。

上个学期,我发现儿子有了自己的小秘密。直觉告诉我,儿子青春期的爱意开始萌动了。当时,《向左走,向右走》刚上映,我听到儿子在电话里说去看电影什么的,就买了两张票送给他,假装漫不经心地说:“去约小姑娘吧。”儿子又

惊又喜,我接着说:“老妈是那种古板的人吗?有了女朋友也不让我知道,是不是品位太差怕我嘲笑?”儿子立刻反驳。

此后,儿子打电话不再背着我,并将小姑娘的情况跟我说了个大概。我的估计没错,两个孩子不过是彼此欣赏,比较谈得来罢了。

一天,我对儿子说:“我请你和你的女朋友吃西餐好不好?我们这期杂志的主题是‘流行’,我想请你的女朋友告诉我一些现在小女生的时尚观点。”一顿饭,女孩子被我这个阿姨的魅力吸引,告别的时候,小女孩还有些意犹未尽,我顺势邀请她常来我们家玩。

后来,儿子说,小女孩很羡慕他有这么好的妈妈。再后来,女孩常常和儿子一起回家做功课,偶尔会和我聊聊天,碰到什么烦心事也会跟我说。我也就将她当做自己的女儿、朋友,将我的一些经验和理解告诉她。我们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

自此我知道,儿子的“恋情”已被我成功改变了轨道。可是,我显然也低估了儿子的智商,一天,儿子对我说:“妈妈,你是个阴谋家,你不动声色地‘兵变’了我的朋友。”我正想为自己找借口,儿子又说:“我喜欢你的方式,你是一个可以信赖的朋友。”

顺其自然慢慢引导

霍江燕(教师)

对于处在青春妙龄的少男少女来说,心中对爱的渴望及“春心萌动”是正常现象,是生理发展的必然阶段,绝非人为可以禁锢。

但同时也要意识到,男女之间并非只有爱,更多的还是友谊。有时候,孩子之间可能只是单纯的喜欢和一些好感而已,父母却强把“早恋”的罪名加上去,

促使孩子真的加入“早恋”的队伍。

对于孩子,不要一味地禁止,十几岁的孩子正处于逆反期,有自己独立的思想,不再像小时候那样轻信大人的话。所以,这时候只能慢慢引导孩子,用孩子的语言、成人的思想平等地和孩子沟通、交流。

女儿也会和我聊起班上的男孩,有她喜欢的,有喜欢她的。我心里也很着急,表面上却不动声色,只是很简单地问:“他成绩怎么样?”如果说一般,我会略带讽刺地说:“哦,原来只是一个花瓶啊,光好看学习不好有啥用啊!女儿啊,有点水平好不好?要喜欢也要喜欢一个学习好、各方面都出色的嘛,这样才配得上你啊!”丫头听了,夸她呢,心花怒放,马上和我站在一条战线上:“是哦,他不够出色哦,算了,不喜欢他好啦。”如果对方是成绩好的男孩,我就会说:“那你成绩要超过他啊,否则他会看不起你,那你不是很难受?”

其实,孩子就是孩子,很单纯,情感也很单纯。他们的“早恋”仅限于能多说上两句话、多看上两眼,强加压制,只会更多激发他们心中的情感,让他们更强烈地想去“早恋”,倒不如顺其自然,慢慢引导,让他们安然度过这个青涩的岁月。

看着“花季”走

樊文萍(46岁,会计)

《十六岁的花季》相信大家都看过,女儿到了这个年纪,进了高中,我担心她也过早地陷入感情的漩涡。

女儿很喜欢看这个片子,每次她看的时候,我就会和她一起看,还和她一起讨论剧情。

白雪和欧阳是班上的学习尖子,被同学们看做一对,我就问女儿,你们班上

学习好的同学是不是也会被人家误会啊?女儿连声说:“是的是的,就连我和几个男生一起出黑板报也被人议论,但我只是欣赏那些男同学的书法或者绘画啊,有什么大惊小怪的?”

看到欧阳在健身房门口等白雪一起回家,我也试探着问:“你们也这样吗?”女儿满不在乎地啃着苹果:“才没有呢,我都是和几个小姐妹一起回家。”看看女儿的神情,不像在撒谎,我稍稍放了心。

吃饭的时候,我又问起女儿,陈非儿和袁野是不是在恋爱?女儿想了一会儿:“其实也没有吧,他们都是上海知青的子女,比较容易相互理解、产生共鸣,老师的紧张反而让他们不自在了。”顿了顿,她又说:“他们之间相互吸引肯定是有的,在续集里他们还是情侣,可高中时代的感情并不一定是爱情……”

女儿说:“我要像白雪那样,大学毕业以后去当节目主持人。”我赶紧在一边叮嘱:“那现在要抓紧好好学习,才能考上大学呀。”

就这样,边看“花季”边旁敲侧击,我终于帮助女儿顺利度过了“危险”的花季。

“响鼓不用重槌敲”

缪云(51岁,工程师)

女儿上高中时,曾非常喜欢班上的一个男孩,那个男孩我知道,成绩出众、人品也好。女儿每次考试成绩都不如他,先是佩服,后来就变成了朦胧的感情。

女儿非常苦恼,有罪恶感,就讲给我听。我说:“你的眼光还挺不错嘛,妈妈也欣赏这个男孩,不过我想他一定能考上某某大学,你与其整天犹豫该不该告诉他你的心事,不如抓紧高中最后的时间好好准备高考,只有自身条件优越了,别人才有选择你的可能。”

“响鼓不用重槌敲”,女儿后来与男孩自觉保持了距离,最后两人都考上了同

一所大学,女儿的成绩更是好得出人意料。半年后的一天,女儿告诉我,那个男孩主动向她表白了。原来他也一直喜欢女儿,而且发现女儿“一天比一天优秀”。

现在,经历了6年的爱情长跑,女儿和男友已准备结婚。他们经常把我当做民主家长的典范向别人炫耀。

自揭“老底”与儿子交流

刘旭扬(47岁,医生)

老婆悄悄告诉我,儿子最近好像有了什么“情况”,经常有个女孩子打电话找他。

周末,我带儿子去打保龄球,休息的时候,我略有感慨地说:“像你这么大的时候,老爸在学校里可是运动健将,不知道多少女生对我有好感呢。”他好像很感兴趣,急切地问:“说来听听,我一定不向老妈告密。”

于是,我和他谈起了自己的初恋,最后问他在学校里有没有喜欢的女孩。他开始还有些不好意思,后来还是说了。他喜欢班上的一个女孩,那女孩是班里的文艺委员。

我舒了一口气,说出来就好,也不枉我把自己的“老底”交代了。并提醒他要以学习为重,谈恋爱现在还不是时候。没想到这小子笑了笑说:“你放心,爸,我心里有数,知道孰轻孰重,会处理好这些问题的。”

其实孩子出现早恋的现象也从另一方面说明孩子的人格魅力被人所欣赏接纳,家长应该首先为孩子高兴,当成一种“甜蜜的忧愁”来接纳孩子的这一现象,然后应用我们成年人的“智慧”,把孩子疏导到我们大人渴望的道路上,让孩子平稳地度过花季、雨季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