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产要素

农业经济学课后习题参考答案.doc

农业经济学课后习题参考答案.doc 第一章 1、农业生产中主要的生产要素有哪些,各自的功能是什么, 自然资源、资本、劳动力、科学技术。 自然资源:影响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自然资源的分布状况决定了不同作物和动物对光热水气条件要求不同农业自然资源的分布导致了农业地理分工的形成;自然资源的分布对不同地区农业生产结构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资本:为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劳动力:对农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发现和创造新的生产要素,提高现有生产要素的质量和利用水平,进而提高产出水平。 科学技术: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物质装配水平、改良生产工具、变革生产流程等;扩大劳动对象的种类和范围,使原来不能用的资源得到利用;改造传统产业和产品,创造新的产业和产品,从而促进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高级化。 2、简述要素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和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 要素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一种要素的边际产品会随着该要素使用数量的增加而递减。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当通过增加某一要素的投入量来代替另一种要素时,这种替代的能力到一定限度后呈现越来越低的趋势。 3、简述图能圈理论。 屠能的农业圈理论是建立在如下5个假设的基础之上的: ?全国的土壤质量是完全一致的; ?全国的土地都是平坦的; ?全国只有一个城市从事工业品生产,其余城市从事农业品生产; ?从农村到城市的唯一交通工具为陆路;

?这个国家与外界没有任何国际交流。 其一:农地利用类型和农地经营集约化程度,不仅取决于天然特性,更重要的是其经济状况,特别是到农产品消费低(市场)的距离。其二:在什么地方种植何种作物最为有利完全取决于利润。 4、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有哪些, ?加快中小城镇建设,以就业和城市功能为导向布局城镇产业。 ?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乡镇企业是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渠道和蓄水池,已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大力发展农村第三产业,活跃农村市场,带动农村经济协调发展,促进农村就业。 ?结合小城镇建设,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 ?对外输出劳务,提高国外投资商,发展三来一补外向型加工业,走出国门等形式,对外转移劳动力。 ?加强领导和宏观调控,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纳入国家和各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逐步实现城乡统筹就业。 ?建立和完善农村劳动力就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制定优惠政策和保证措施,鼓励劳动力合理转移。如改革户籍制度、放宽政策,鼓励流动。 ?确立劳动者的劳动力市场主体地位。 ?加大相关制度改革力度,合理分担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成本。 ?完善劳动力市场,加强劳动力信息网络化建设。 ?对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进行有针对性的规划。 5、试分析科技进步对农业生产发展的影响。 (1)提供先进的农业技术装备,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2)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农产品质量。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 工程建设监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建设管理,确保工程建设质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财政部关于改革和完善农业综合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财发[]号)以及国家有关工程建设监理的政策规定,结合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工程建设的特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工程建设监理,是指承担监理任务的单位受县级农业综合开发办事机构或项目建设单位(以下简称监理委托单位)的委托,对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工程建设实施的监督管理。对本办法规定的应当进行监理的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工程,工程建设监理必须根据国家有关工程建设的法律、法规、规章,按照经批准的项目计划、审定的项目扩初设计和施工设计图、工程建设合同以及建设监理合同的规定进行。 第三条监理委托单位在工程开工之前,原则上应通过招标方式择优选定具备相应建设监理资格或监理能力的单位。 有监理资格的单位是指具有一定资质、经国家认可的专业监

理单位;有监理能力的单位是指有相关专业技术力量的法人,其中相关专业技术人员不少于名,有承担同类工程的建设监理或质量监督工作经验,能够运用先进技术和科学方法完成监理任务。 第四条从事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工程建设监理的单位和监理人员,应当遵循守法、诚信、公正、科学的准则,按照本办法规定开展工程建设监理活动。 第二章监理范围及内容 第五条国家立项实施的土地治理项目中,年度财政投资万元以上(含万元)的单项工程纳入监理范围,包括小型水库、拦河坝、排灌站、机电井、防渗渠道、机耕路、桥涵闸等,可委托专业监理单位进行监理,或者委托具有监理资格的专业人员进行监理。 对于上述范围以外的土地治理项目工程是否需要进行监理由省级农业综合开发办事机构决定。 第六条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工程建设监理的主要内容是:按照工程建设合同控制工程建设投资、建设工期和工程质量;协调有关单位间的工作关系。监理单位的具体工作应包括:审查项目承包单位(或施工单位,下同)提出的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技术方案和施工进度计划; 审查与控制工程建设所需施工材料、设备的质量,对不能满

生产要素整合视角下资本下乡的路径转变

生产要素整合视角下资本下乡的路径转变 资本下乡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客观需求。当前以政府资本支持和引导工商资本下乡,实现的是“资本主导的外生型要素整合”。这一路径促进了农业发展,但也给农民和农村发展带来了社会、经济上的负面效应。因此要发挥土地在要素整合中的主导作用,转向“土地主导的内生型要素整合”新路径,用土地要素引导资本有序进入乡村,将农民在资本下乡中的主体地位落到实处。山东东平土地股份合作社的案例从实践上证实了这一新路径的可行性。为此,需要从鼓励和引导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社,协调和整合使用农业发展相关项目资金,搭建类似“农超对接”的合作社—企业对接平台等方面推动资本下乡路径转变,实现农业生产要素整合的“土地主导”,加强农民利益保护,实现农业、农民、农村同步发展。 标签:资本下乡;生产要素整合;土地股份合作社 一、引言 随着农村改革深入推进和城镇化快速发展,我国农业向现代化经营模式转变的节奏逐步加快。资本投入是农业现代化过程的关键之一,城市工商资本进入农村已成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资本来源。城市工商资本下乡推动了农业发展,但也对农村经济、政治发展和社会结构产生了负面影响,因此引起了学界广泛关注。资本是农业发展的稀缺资源,部分地方政府或村集体极力促进土地流转,从而造成农地流转价格扭曲,低于其应有价值(李婧、欧良峰,2014)。同时,村组织成为“资本”的代理人,损害农民合法权益,带来农村利益格局剧烈变动,危害乡村治理(陈靖,2013)。政府资本在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引导和支持城市工商资本下乡过程中,两者相互让渡或分享收益,导致农民利益受损(仝志辉、温铁军,2009)。 资本下乡是当前农业发展的客观需求,需要加强其积极作用,化解其消极影响。在战略方向上,陈锡文(2010)指出资本下乡和土地流转需要综合考虑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在具体措施上,温铁军(2005)提出,通过综合合作社建设推动社区内资源积累与外部资本投入相结合;蒋云贵(2013)提出,将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资本作为资本整合的重要内容,从而保证农民权益。 以上研究中具有创建性的认识给笔者很多启示,但是现有讨论主要集中在资本下乡带来的问题,提出的问题解决方案也多是从理论角度进行探讨,缺乏实证数据支持。笔者认为,山东东平土地股份合作社发展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案例,让我们能够从实践中发现和总结资本下乡的有效路径,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从理论和实践上提供有益借鉴。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生产要素均衡视角下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研究”(14CJY044)。

论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的涵义、源流与实现条件(一)

论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的涵义、源流与实现条件(一) 论文关键词]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涵义实现条件论文摘要]本文认为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中的贡献是在产权清晰的基础上,由市场自己衡量的合法要素创造的财富;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符合当前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公正的法治环境、自由竞争市场和抑制分利行为有助于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的实现。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是社会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而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础是经济公平,经济公平的关键是分配公平,故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又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必然选择。因之,研究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的涵义、历史源流与实现条件很有必要。 一、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的涵义分析 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是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的。针对“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提法,经济学界纷纷给出自己的解释。如赖德胜(2003)、许成安、王家新(2007)认为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就是按生产要素的边际产出给予报酬。该观点的意义在于指出贡献的衡量是由市场进行的,而不是由国家统一筹划。但是,按生产要素边际产出分配的前提条件是要素市场是完全竞争的,且各要素可以相互替代,这一理想状况往往难于满足。卫兴华(2003)、逄锦聚(2003)则认为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是指按生产要素在生产财富即使用价值中的贡献分配。此观点坚持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认为活劳动之外的生产要素没有创造价值,它们只是创造了使用价值并按此贡献分配,但对于没有创造价值的非劳动要素占有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是否是剥削的问题,尚需进一步研究与阐释。周为民、陆宁(2002)认为按要素贡献分配实际上是按劳分配的表现形式。按劳分配不能成为拥有自主财产权利的劳动者直接的、具体的分配方式,只能通过市场的作用,在现象和形态上转化为按要素贡献分配的方式,因此其他要素的贡献也是劳动贡献的体现,按要素分配所反映的不是剥削关系。综合参考以上解释,本文认为十六大关于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中“贡献”两字是不能用其他文字替代,如果有的话,在十六大报告或其后续阐述文件必然出现。“贡献”是广义的,如果市场是完善的,可以按边际产出给予报酬;如果要素所创造的使用价值可以衡量,可以按照使用价值分配;如果要素的贡献可以还原为劳动的贡献,也可以采用原来的按劳分配。按要素贡献分配的说法应有以下的涵义: (一)贡献的大小是在产权清晰的基础上,由市场自己衡量的。中央提出按要素贡献分配的意思并不是要越俎代庖,替各微观单位制定衡量贡献的标准并监督执行,而仅仅是指导性的原则。实际上每个人的贡献千差万别,不可能制定统一的评估标准,在操作上只能由微观单位自己衡量所属要素贡献的大小,微观单位本身的贡献则由市场来衡量。因此,宏观理论工作者大可不必费心研究如何度量生产要素在社会财富形成中的贡献,因为这一问题是企业家或者管理学家研究的问题,宏观理论工作者应关心如何建立良好的环境来保证客观公正的度量得以实现。基于此,贡献是边际产出,使用价值还是劳动直接或间接创造的价值,应该由市场自己决定。有的贡献的衡量是非常主观的,如某个科研人员的技术创新成果的贡献有多大,往往由企业管理层的主观意志决定的,没有严格的边际产出计算过程,也没有对凝结在创新行为上的抽象劳动时间的精确估计。管理层对贡献的衡量不会仅考虑使用价值而不考虑价值,否则随手提供空气和水的人也应给予报酬。至于企业管理层主观的分配决策是否正确,市场会给出检验结果。在分配问题上,仅有抽象的理论是不够的,必须有可以实行的具体方式。 (二)分配的依据是要素的贡献,而不是要素的所有权。拥有要素并不意味着可以获得报酬,必须将要素投入生产,使得要素的作用在市场上实现后,变成贡献才可以参与分配。存放在保险箱中的资金是不能获得报酬的,拥有创新天赋但不进行任何科研活动的人也不能获得报酬。所有要素必须先付出、有效益(有贡献)才有报酬。 (三)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都是合法合理的收益分配参与者。报告中的“等”字应涵盖

农业综合开发存量资金土地治理项目施工组织设计完整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目录 第一章工程概况 第二章编制说明 第三章施工组织及部署 第四章施工方案及技术措施 第五章质量管理体系与措施 第六章安全管理体系与措施 第七章环境保护管理体系与措施 第八章工程进度与计划措施 第九章冬雨季施工措施 第十章资源配备计划 第十一章地下管、线及其他地下设施的加固措施 附表一拟投入本标段的主要施工设备表 附表二拟配备本标段的试验和检测仪器设备表 附表三劳动力计划表 附表四计划开、竣工日期和施工进度网络图 附表五施工总平面图 附表六临时用地表

第一章工程概况 工程简介 1、项目名称:岳池县2013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存量资金土地治理项目(四标段) 2、四标段建设地点:九龙镇雁落坝村、白庙镇黄莲桥村。 3、计划工期:120个日历天 4、开工时间:以总监理工程师发出开工令中规定的日期为准 5、质量要求:合格。 第二章编制说明 第一节编制依据 1、根据岳池县2013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存量资金土地治理项目(四标段)施工招标文件及补遗通知、施工图。 2、现场踏堪的实际情况。 3、国家现行有关工程施工和验收的标准、规范、规程、图集。 4、现行的施工和验收规范、规程、标准和关于工程施工管理等方面的技术文件、图集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 5、我公司自身的技术力量、机械装备情况及各项企业管理制度。 第二节编制范围及内容 1、本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是严格按照工程招标范围和招标文件对施工组织设计的要求进行质量策划后编制的。 2、我公司为能接到本工程的公开招标,倍感荣幸,但同时也深感责任重大,所以在接到招标文件和设计图纸后,公司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对招标文件和图纸进行仔细认真的研究,反复阅看,召开了投标

农业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

农业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第一章 1、农业生产中主要的生产要素有哪些各自的功能是什么 自然资源、资本、劳动力、科学技术。 自然资源:影响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自然资源的分布状况决定了不同作物和动物对光热水气条件要求不同农业自然资源的分布导致了农业地理分工的形成;自然资源的分布对不同地区农业生产结构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资本:为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劳动力:对农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发现和创造新的生产要素,提高现有生产要素的质量和利用水平,进而提高产出水平。 科学技术: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物质装配水平、改良生产工具、变革生产流程等;扩大劳动对象的种类和范围,使原来不能用的资源得到利用;改造传统产业和产品,创造新的产业和产品,从而促进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高级化。 2、简述要素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和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 要素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一种要素的边际产品会随着该要素使用数量的增加而递减。 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当通过增加某一要素的投入量来代替另一种要素时,这种替代的能力到一定限度后呈现越来越低的趋势。 3、简述图能圈理论。 屠能的农业圈理论是建立在如下5个假设的基础之上的: ①全国的土壤质量是完全一致的; ②全国的土地都是平坦的; ③全国只有一个城市从事工业品生产,其余城市从事农业品生产; ④从农村到城市的唯一交通工具为陆路; ⑤这个国家与外界没有任何国际交流。 其一:农地利用类型和农地经营集约化程度,不仅取决于天然特性,更重要的是其经济状况,特别是到农产品消费低(市场)的距离。其二:在什么地方种植何种作物最为有利完全取决于利润。 4、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有哪些? ·加快中小城镇建设,以就业和城市功能为导向布局城镇产业。 ·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乡镇企业是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渠道和蓄水池,已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大力发展农村第三产业,活跃农村市场,带动农村经济协调发展,促进农村就业。 ·结合小城镇建设,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 ·对外输出劳务,提高国外投资商,发展三来一补外向型加工业,走出国门等形式,对外转移劳动力。 ·加强领导和宏观调控,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纳入国家和各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逐步实现城乡统筹就业。 ·建立和完善农村劳动力就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制定优惠政策和保证措施,鼓励劳动力合理转移。如改革户籍制度、放宽政策,鼓励流动。 ·确立劳动者的劳动力市场主体地位。

农业综合项目开发流程

农业综合项目开发流程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流程 土地治理项目 一、前期工作阶段: 总体规划:县级农发办事机构依据国家农发办及省级农发办事机构规划,以及本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总体规划,结合当地农业开发后备资源情况,编制本县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五年总体规划。 前期准备:(一)以“农民要办”为前提,加强政策宣传,提高农民参与农业综合开发的主体意识。(二)项目申报单位提出立项申请前,应由村民委员会采取民主方式征求是否愿意实施土地治理项目和是否自愿筹资筹劳,并出具相关证明材料。 编制项目建议书:(一)县级农发办事机构要指导乡镇等项目申报单位编制项目建议书。(二)编制项目建议书按国家农发办有关要求编制。

建立项目库:(一)项目建议书经省(地)级农发办事机构或委托县级农发办事机构实地考察(审查)合格后,方可存入项目库。(二)项目库实行动态管理,报想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充实,入库项目材料应存入计算机并报上级农发办事机构。(三)县级农发办事机构采取竞争立项办法,从项目库中选择扶持项目。 编报可行性研究报告:(一)依据经审查合格后的项目建议书,由有资质的单位或县级农发办事机构组织专家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二)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按国家农发办有关要求编制和上报。(三)可行性研究报告将作为年底项目实施计划的编报依据,各级农发办事机构须加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工作,确保质量。 评估审定:(一)省级或委托地级农发办事机构对所有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审定或审查。(二)地级农发办事机构组织专家对所有项目进行实地考察,省级农发办事机构抽查。(三)省级农发办事机构根据可行性研究报告审定或审查意见和项目实施考察结果,择优确定项目。(四)需国家农发办办组织评估审定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须在中央财政投资控制指标下达前报送国家农发办。(五)项目评审应建立责任制,明确评估人员的职责。 二、申报批复阶段:

农业经济学(第三版)章节复习思考题

农业经济学(第三版)章节复习思考题 导论 导论不仅起到开篇的作用,而且还具有统领全书的功能。在导论中,首先阐述了农业的概念,农业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交织的根本特性。其次分析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一般地位和在不同发展阶段中的地位,农业的基本贡献即产品贡献、要素贡献、市场贡献和外汇贡献以及现代人们对农业多功能性的认识。然后概要地介绍了中国古代近代的农业经济思想与西方农业经济学科的产生和发展。最后则进一步明确了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本书的主要内容。 1.什么是农业?试分析农业的根本特性。 2.试分析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一般地位和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中的地位。 3.什么是农业的基本贡献和农业的多功能性? 4.了解和掌握农业经济学科产生与发展的基本脉络。 5.了解和掌握中国古代和近代的主要农业经济思想

6.当代农业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变化表现出哪些特征? 第一章农产品供给与需求 本章在经济学基本理论基础上,介绍了农产品供给和需求的概念,它们可以分别用表格、图形和函数式来表示;分析了影响农产品供给和需求的因素及其变动对供求均衡的影响;在分别讲解农产品供给价格弹性和需求价格弹性概念类型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其影响因素;最后,介绍了农产品供求均衡的应用,即农产品需求弹性与总收益的关系,农产品供给、需求的循环变动导致的蛛网类型以及最高价格限制和最低价格限制政策问题。 1.什么是农产品供给?农产品供给需要具备哪两个条件? 2.农产品供给有哪些特殊性? 3.试分析影响农产品供给的因素。 4.何谓农产品需求?农产品需求要具备哪两个条件? 5.何谓农产品需求规律.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6.需求量的变动和需求变动有何区别? 7.试分析影响农产品需求的因素。 8.何谓农产品供给价格弹性?农产品供给价格弹性有哪些类型》试用图和公式来表示。 9.试分析影响农产品供给价格弹性的因素。 10.何谓农产品需求价格弹性?农产品需求价格弹性有哪些种类?试用图和公式来表示。 11.试分析影响农产品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 12.农产品供给弹性和需求弹性可以用来分析哪些问题?

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

六、施工组织设计 目录 第一节编制依据……………………………………………()第二节工程概况……………………………………………()第三节分部分项施工方案及施工方法……………………()第四节组织机构及管理人员配置…………………………()第五节主要施工机械配置计划与劳动力计划……………()第六节确保工程质量的技术组织措施……………………()第七节确保安全文明施工的技术组织措施………………()第八节确保工期的技术组织措施…………………………()第九节施工总平面布置及临时设施………………………()第十节环境保护技术组织措施…………………………()第十一节其它新工艺、新技术……………………………()

第一节编制依据 一、编制依据 2010年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的招标文件及图纸。 二、编制原则 1、把本工程作为一个形象工程来对待,在组织、资源等方面予以特殊保证; 2、一切为实现项目总目标,满足业主在招标文件、施工合同中提出的、工程实施过程中可能提出的要求。 3、积极配合业主,主动直辖市与设计、监理之间的关系,保证工程顺利进行。 4、采用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技术,对施工过程实施全方位的动态控制。 三、编制深度 本施工组织是根据招标文件、施工图设计和现场调查的有关资料所编制的初步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对工程的工期、质量、安全、环保、文明施工及总体布置等起指导性作用。开工前,在此基础上编制的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 第二节工程概况

工程名称:2010年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 工程地点: 建设规模:机井工程,机井通电30眼 质量标准:合格 工期要求:60日历天 第三节分部分项施工方案及施工方法 1、主要施工方案、方法 (一)、指导思想 (1)充分发挥本单位技术和管理优势,确保合同的全面履行。 (2)人员配备原则:以“管理经验丰富,业务素质高,能吃苦耐劳,服从领导”为条件,本着“一人多能,精干高效”的原则。 (3)技术方案制定:做到全面可靠,实用易行、科学合理。 (4)施工机具配备:根据现场条件和工期需要,合理经济配备。 (二)、主要施工流程 施工流程施工准备—机械安装—钻孔—扩孔—井管安

技术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微专题教案设计)

技术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考纲要求】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命题趋势】 1.命题特点:以区域为背景,考查现代农业发展中农业技术推广中使用的地理原理或农业技术使用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为常见。 2.考查方式:选择题或分析型、说明型的综合题 【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区域案例分析(本案例从土地要素角度)学会运用地理综合思维,分析农业技术使用中地理现象的合理性, 难点:通过案例学习后学会知识总结和知识迁移,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探究。 一、农业技术是指应用于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的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包括良种繁育、施用肥料、病虫害防治、栽培和养殖技术,农副产品加工、保鲜、贮运技术、农业机械技术和农用航空技术,农用水利、土壤改良与水土保持的技术,农村供水、农村能源和农业环境保护技术、农业气象技术以及农业经营管理技术等。 农业技术普及应用于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 二、农业生产要素

三、技术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一)覆盖技术 【案例1】在我国西北地区利用一种新型地膜覆盖技术——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发展农业生产(如下图),使农作物产量大大提高。据图回答下题。 (1)据图判断“铺膜种植”能大幅度提高农作物粮 食产量,主要充分利用了 A. 热量 B. 降水 C. 光照 D. 土壤 (2)降水量相对较小的地区,为最大限度起到减少 水分流失的作用,最佳覆膜时间是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3)下列叙述不属于该技术对农作物生长有利的是 A.覆膜雨水富集 B. 地膜覆盖抑制土壤水分蒸发 C. 改善垄沟土壤墒情(土壤湿度) D. 覆膜内气温上升 【案例2】葡萄生长过程 中,特别是成熟期的光照及 昼夜温差与其糖分积累呈正 相关。图5a中甲、 乙两地均为优质葡萄产地。 图5b为乙地典型的葡萄种 植园景观。 说明葡萄种植园地表鹅卵石 对葡萄生长的影响。 (1)鹅卵石利于保持土壤水 分(利于地表水下渗,防止 土壤水分蒸发); (2)鹅卵石白天(受到太阳 辐射)增温快。夜间降温快,增大气温的日较差,利于葡萄的糖分积累; (3)可以提高地温,避免低温冷害; (4)利于抑盐,减轻土壤盐碱化; (5)还可减少土壤的风蚀。 【总结】 地膜覆盖技术有两种:一种是播种农作物在膜内,一种是播种农作物在膜外。 地膜覆盖有三种作用:保温、保湿和保土。

农业技术经济学复习整理(仅供参考)

第一章:绪论 1. 农业技术经济学的概念 农业技术经济学:研究农业产业领域内技术政策、技术方案和技术措施的应用与其经济效果相互关系的经济学科。“农业”,指生产农副产品的整个产业部门,包括产前、产中、产后部门。“技术”,指农业技术政策、技术方案和技术措施。“经济”,指技术应用的经济效益,表述为:在同等的劳动耗费下,能够取得最大使用价值,或在取得同等效果的条件下,能够争取最小劳动耗费。 第二章:农业技术经济学基本理论 1.经济效果与技术效果 (1)区别:经济效果:劳动效果和劳动消耗量的比较,着重从成本角度分析投入与产出。技术效果:指某项技术的功能价值,表现为技术性能满足生产要求的程度,以及最终产生的某项生产成果。强调在技术上达到目的,也用技术可行性来表示。 (2)关系:①一致性:经济方面的需要是技术进步的动力和方向;技术方面的进步是推动经济发展、提高经济效果的重要条件和手段。②矛盾性:1)技术的先进性与经济的合理性之间的矛盾2)技术的可行性与经济的效益性之间的矛盾。3)技术上的可能与经济上的需要之间的矛盾。 (3)启示:技术经济效果评价基本准则:把技术效果和经济效果统一起来。 2.农业技术经济效果的概念及其特点 概念: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通过物质技术因素实施所发生的劳动消耗和劳动占用同生产成果之间的比例关系。 特点:1)相关性:农业生产的各种技术措施之间有强烈的相关性2)持续性:从生物技术的角度来看,都有技术后效效果3)综合性:动植物的生长发育必须同时具备各种各样的生活条件4)多样性:农业技术有多功能性,具有直接经济效果、生态效益和社会环境效益5)不稳定性:生产周期长,受自然环境影响大,地域性和季节性等可变因素多6)极限性:技术措施所能起到的作用有限。 3.农业技术经济效果临界 概念:农业技术开发、产品生产、农业项目建设等经济活动中取得效益的临界值,代表着某项农业技术能带来经济上好处的起码经济界限,低于这个界限,表明没有增加社会财富。 农业技术经济效果临界值:在经济上能否取得收益的数量界限。当具体数值表明产出>投入时,才能获得经济效果。表达式如下: 经济效果临界=(所得-所费)或(产出-投入)≥0 或经济效果临界=(所得÷所费)或(产出÷投入)≥1 多方案时以被选择方案的机会成本来确定经济临界,表达式为: 经济效果临界=被选择方案的经济效果-机会成本≥0 4.生产力系统的三大规律

农业效率与土地经营规模

之间关系的讨论中,学术界具有截然不同的两种观点,一种认为二者是正相关关系,农业效率随土地经营规模的扩大而提高,另一种认为不一定是正相关关系,甚至是反相关关系,土地经营规模小,农业效率反倒高。为什么对同一问题的看法会产生如此严重的分歧?我们认为,原因主要在于在衡量农业效率时所选用的指标不同。为了准确揭示二者之间的关系,有必要对衡量农业效率的不同指标与土地经营规模之间的关系进行分别分析,然后根据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选取一个最适当的指标。 一、土地产出率与土地经营规模 可见,如果用土地产出率指标来测量农业效率,则小规模的土地经营往往更有利于提高农业效率,大规模的土地经营反倒不利于提高农业效率。有些学者之所以认为农业效率与土地经营规模是反向关系,其原因就在于此。 二、劳动生产率与土地经营规模 劳动是农业经济活动的另一要素,劳动生产率也可以作为测定农业效率的重要指标。农业劳动生产率的表示有两种方法,一是用每个农业劳动力在单位时间内(通常为一年)所生产的农产品数量来表示,二者是正比关系;另一种是用单位农产品中所包含的劳动时间来表示,二者是反比关系。 劳动生产率与土地经营规模之间的关系是:在一定限度之内,二者是正相关关系,即扩大土地经营规模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缩小土地经营规模则会降低劳动生产率。但是,超过这个限度之后,土地经营规模的扩大并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当然也不会导致劳动生产率的下降。这个拐点就是每个劳动力可以耕种的最大面积土地,而它也取决于农业科技水平的高低,其中主要是农业机械化水平的高低。当土地经营规模在这个拐点之内时,劳动力与土地两种要素之间的配置比例关系不合理,劳动力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此时如果扩大土地经营规模,就会改善两种要素之间的配置比例,使劳动力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但是,当土地经营规模达到这个拐点之后,它与劳动力之间的配置比例已经达到最优化,此时如果继续扩大土地经营规模,劳动者力不能及,就会造成这部分土地的闲置,“种了别人田,荒了自己地”,因而并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事实上,劳动者会理性地决定土地经营规模,既然超过拐点之后继续扩大土地经营规模并不能有效提高劳动生产率,他们就会把土地经营规模控制在这个拐点上。 可见,如果用劳动生产率指标来测量农业效率,则它与土地经营规模之间的关系基本上是一种正相关关系。有些学者之所以认为农业效率与土地经营规模是正相关关系,原因也在于此。 三、资本效率与土地经营规模 资本是农业经济活动中的又一个要素,它实际上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其他各种要素的统一表现形式,它的物化形式是劳动力和农业机械等物质资本,因此,也可以用资本效率来测量农业效率。 资本的本质是价值增值,追求利润最大化,资本效率的大小主要用利润量的大小和利润率的高低来表示。利润总量取决于一定量的资本所生产的农作物总量和单位农产品中包含的利润,等于二者的乘积。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既要增加农产品总量,更要降低单位农产品成本,提高其利润含量。在资本投入量一定的情况下,农作物总量和土地经营规模之间的关系是,在一定限度之内,二者是正相关关系,此时,资本多而土地少,二者之间配置比例不合理,造成部分资本的闲置与浪费,如果扩大土地经营规模,就可以改善二者之间关系,充分发挥资本作用,增加农作物总量。但是,超过这个限度,资本作用已经得到充分发挥,继续扩大土地经营规模,资本就力有不及,造成这部分土地的闲置和浪费,因而并不能增加农作物总量。单位农产品中所包含的利润量和土地经营规模之间的关系,同样有一个限度,在这个限度之内,二者也是正相关关系,扩大土地经营规模会降低成本,增加利润。因此,在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建设标准》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建设标准》 (国农办〔2004〕48号)中对草原(场)建设的相关标准 在牧区实施的草原(场)建设项目,主要包括人工草地、天然草场改良、天然草场划区轮牧、饲料基地、草籽繁育基地和畜牧基础设施等建设内容。 一、综合标准 项目区相对集中连片,天然草场成片面积在5000亩以上,人工草地在1000亩以上;人工草地覆盖度达到95%以上,亩产优质青干草达250kg以上;天然草场退化草地改良治理后,优良牧草占40%以上,牧草产量在原基础上提高30%以上,草地覆盖度达到90%以上;沙化草地经治理后,草地覆盖度达到90%以上,优良牧草占40%以上,亩产青干草达到150kg以上;天然草场划区轮牧,牧草产量增加20%以上,载畜量提高0.8倍以上;饲料基地亩产青贮饲料2500kg以上,精饲料200kg以上,多汁饲料3000kg以上;草籽繁育基地亩产草籽18kg以上。 二、水利措施 1、灌溉人工草地、饲料基地和草籽繁育基地,有可靠的水源和配套齐全的灌溉设施。采用节水灌溉方法与技术,灌溉人工草地灌溉保证率在50%以上,饲料基地、草籽繁育基地灌溉保证率在75%以上。 2、天然草场改良,在有条件的地方建小塘坝、集雨工程等,以适时对退化及沙化草地实施灌溉。

3、划区轮牧区的牧道和饮水点设置合理,一般轮牧区采用固定和移动饮水方式,固定饮水点与放牧场适宜距离为1.5km左右。 三、草业措施 1、围栏。网围栏符合ZBB92001-003环扣式镀锌钢丝网围栏标准,围栏高度在1.1~1.3m;生物围栏采用密实种植,宽度l.5~2.0m;划区轮牧小区利用网围栏、太阳能、风能围栏或活动围栏进行分隔保护。 2、耕作。选择适宜的播期、播深和播量,精耕细作,采取有效措施保证苗全、苗齐、苗壮。旱作人工草地原则上采用免耕播种等保护性耕作技术。 3、良种。选择适合当地水土条件,抗旱、抗寒、抗逆性强、产量高、营养价值高的优质牧草和饲料作物品种,牧草种籽和饲料作物种籽的纯净度达到85%以上,发芽率达到95%以上。1000亩以上的草籽繁育基地,根据需要配置仓库、晒场和种子精选设备。 4、畜牧基础设施。标准化棚圈符合当地统一设计标准,砖木结构,建筑面积按一个羊单位0.5㎡计算,但不少于150㎡;配套活动场院面积按一个羊单位3㎡计算,但不少于600㎡;配套贮草棚面积按一个羊单位0.6㎡计算,但不少于180㎡平方米;青贮窖就地取材,坚固耐用,内壁光滑,防冻,不透气,青贮体积按一个羊单位0.1立方米计算,但不少于30立方米;药浴采用洗浴池和移动淋浴式,洗浴池坚固耐用,防冻,长度在15m以上。 5、牧业机械化。地势相对平坦的草场作业基本实现机械化,小丘陵和沙丘作业实行机械和人工相结合。

现代农业概念和生产要素分析

现代农业的概念和生产要素 编号:HW11K-L26-0425 一、现代农业的不同概念 1、现代农业是指用现代工业装备的,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用现代经营理论和方法管理的,用高效便捷的信息系统和社会化服务体系服务的,用良好的生态环境支持的农业。 2、现代农业通常是指当代经济发达国家建立在高度工业化基础之上的农业.这种能源农业以输入的石油能超过输出的食物能为基本特征(龚绍文1987)打破封闭式的农业循环生产力获得迅速发展其速度超过前两个阶段。 3、现代农业则主要是指在技术与制度方面不断进步、以固定数量的农业资源能够生产出更多农产品的农业. 4、所谓现代农业是指用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及现代的经营管理方式来武装的农业.具体表现在用机械代替人力畜力提高生产效率 5、现代农业是指整个农业的生产组织、生产管理、生产经营、生产工具、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观念,及其农产品的质量、储存、保管和流通等方面,具有当代世界的先进科学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 6、现代农业的概念是针对传统农业而言的,现代农业是指运用现代的科学技术和生产管理方法,对农业进行规模化、集约化、市场化和农场化的生产活动.现代农业是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利益机制为联结,以企业发展为龙头的农业,是实行企业化管理,

产销一体化经营的农业。 通过分析以上现代农业的不同定义,结合我公司农业开发的特点,总结出富恩德特色的现代农业概念,即:现代农业是指运用现代先进科学技术、工业装备、科学的管理制度、资本运作与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相结合、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并且是资源节约、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农业。 二、现代农业的主要特征 1、具备较高的综合生产率,包括较高的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农业成为一个有较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的产业,这是衡量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最重要标志。 2、实现农业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一整套建立在现代自然科学基础上的农业科学技术的形成和推广,使农业生产技术由经验转向科学,如在植物学、动物学、遗传学、物理学、化学等科学发展的基础上,育种、栽培、饲养、土壤改良、植保畜保等农业科学技术迅速提高和广泛应用。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实质上是先进科学技术在农业领域广泛应用的过程,是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农业的过程。 3、实现农业生产物质条件的现代化。以比较完善的生产条件,基础设施和现代化的物质装备为基础,集约化、高效率地使用各种现代生产投入要素,包括水、电力、农膜、肥料、农药、良种、农业机械等物质投入和农业劳动力投入,从而达到提高农业生产

农业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 1、农业生产中主要的生产要素有哪些各自的功能是什么 自然资源、资本、劳动力、科学技术。 自然资源:影响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自然资源的分布状况决定了不同作物和动物对光热水气条件要求不同农业自然资源的分布导致了农业地理分工的形成;自然资源的分布对不同地区农业生产结构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资本:为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劳动力:对农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发现和创造新的生产要素,提高现有生产要素的质量和利用水平,进而提高产出水平。 科学技术: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物质装配水平、改良生产工具、变革生产流程等;扩大劳动对象的种类和范围,使原来不能用的资源得到利用;改造传统产业和产品,创造新的产业和产品,从而促进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高级化。 2、简述要素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和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 ¥ 要素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一种要素的边际产品会随着该要素使用数量的增加而递减。 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当通过增加某一要素的投入量来代替另一种要素时,这种替代的能力到一定限度后呈现越来越低的趋势。 3、简述图能圈理论。 屠能的农业圈理论是建立在如下5个假设的基础之上的: ①全国的土壤质量是完全一致的; ②全国的土地都是平坦的; ③全国只有一个城市从事工业品生产,其余城市从事农业品生产; ④从农村到城市的唯一交通工具为陆路; / ⑤这个国家与外界没有任何国际交流。 其一:农地利用类型和农地经营集约化程度,不仅取决于天然特性,更重要的是其经济状况,特别是到农产品消费低(市场)的距离。其二:在什么地方种植何种作物最为有利完全取决于利润。 4、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有哪些 ·加快中小城镇建设,以就业和城市功能为导向布局城镇产业。 ·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乡镇企业是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渠道和蓄水池,已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大力发展农村第三产业,活跃农村市场,带动农村经济协调发展,促进农村就业。 ·结合小城镇建设,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 ·对外输出劳务,提高国外投资商,发展三来一补外向型加工业,走出国门等形式,对外转移劳动力。 - ·加强领导和宏观调控,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纳入国家和各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逐步实现城乡统筹就业。 ·建立和完善农村劳动力就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制定优惠政策和保证措施,鼓励劳动力合理转移。如改革户籍制度、放宽政策,鼓励流动。·确立劳动者的劳动力市场主体地位。 ·加大相关制度改革力度,合理分担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成本。 ·完善劳动力市场,加强劳动力信息网络化建设。

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

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 第一章项目概要 1.1 项目背景 X****** 位于*** 河下游的冲积平原,属****** 灌区。该团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地、光、热资源丰富,具备发展大农业的优越条件,是*** 主要的优质棉产区和商品棉基地之一。 项目区地处*** 河下游细土平原,地下水埋深较浅、排泄不畅、蒸发强烈,潜水矿化度较高,加上灌溉渠系渗漏量较大,田间排水渠系不健全,致使农业效益逐年下降,加剧了土壤次生盐渍化不断漫延,造成项目区农田生态环境逐步恶化、耕地产量低而不稳,弃耕、盐斑形成大量中低产田。随之而来的是,农业经济效益增长缓慢,职工增收、团场增效困难。为了改善项目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确保灌溉工程安全正常运行,根治土壤盐渍化蔓延给农业生产带来的危害,促进区域农业及其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对项目区进行配套改造建设。 ****** 党委十分重视目前存在的土壤次生盐渍化和渠道渗漏损失带来的严重问题,深刻认识到土壤次生盐渍化给农业生产及生态环境带来的严重影响,通过渠道防渗、挖排治碱,解决排水,有效减轻土壤次生盐渍化带来的影响。 1.2 项目建设的范围、内容和规模与工期本项目属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建设范围为****** 区三连、十九连和*** 区十连、十二连、十六连。根据项目区现状和实际需要,结合项目区农田总体规划,农田基础设施配套工程,本工程取2008年为现状年,2011 年为设计水平年。 工程建设内容包括:

一、水利措施 建设范围为****** 区三连、十九连和*** 区十连、十二连、十六连。建设规模:改善灌溉面积0.8 万亩;渠道防渗16km,其中支渠防渗6.4km (折合标准断面12.8km),斗渠防渗9.6km; 挖排清淤30km,其中清淤支排17km 新挖斗排3km,新挖农排10km;配套各类建筑物54座,其中涵洞12座,分水闸42座。具体如下。 1 、*** 区三连、十九连 (1)支渠防渗1条,6.4km (折合标准断面12.8km)。 ( 2)斗渠防渗1 条,2.6km。 ( 3)新挖农排10 条,10km。 ( 4)新建分水闸14 座,涵洞10 座。 2、*** 区十连、十二连、十六连 (1)斗渠防渗2条,7km。 (2)新挖斗排2条,3km;清淤支排4条,17km ( 3)新建分水闸28 座,新建涵洞2 座。

农业综合开发与土地治理工程技术论述

第一部分施工组织方案 一、总体概述:施工程序总体设想及施工段划分 1.1概述 农业综合开发的宗旨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促使农民增收致富,增强国家经济实力。在开发目标上,就是要增产、增收、增效、增强。增产、增收是指增加农林牧副渔各业产品产量,提高粮棉油肉糖等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群众收入,改善农民群众生活,及早实现致富奔小康的目标;增效、增强是指增加社会农产品有效供给,为城镇居民多提供优质的粮棉油肉糖等农产品,增强农村集体经济实力,促进国家繁荣富强,保障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在开发内容上,要在广度开发和深度开发的基础上,结合治理山水田林路等国土资源,科学开发利用各地农业资源的优势,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和产出率,增强农林牧副渔各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1.2 工程概况 工程概况: ×××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工程主要工程项目有:水利措施包括有涵闸、桥多座、田间排灌渠系统等,项目区分布在腰古镇。 腰古镇位于×××东部,全镇管辖13个村(居委会)、土地治理项目1.2

万亩,项目建设的范围:升平、平塘、永昌、雄强、联强、黄岗朗、旺村等7个村。腰古镇云城区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工程距云浮市区约20公里,有省道324国道线经过该项目区,交通方便,各类物资可由5~10吨载重或自卸汽车全部直接运到工地。 主要内容有: 1、修建规格宽×高为2m×1m的中心灌渠:总长3820m; 2、修建规格宽×高为0.60m×0.55m的U型槽:总长4174m; 修建规格宽×高为0.50m×0.50m的U型槽:总长4190m; 3、修建规格宽×高为0.3m×0.4m的砌砖灌渠:总长8750m; 4、修建规格宽×高为0.6m×0.55m的斗排渠:总长2613m; 修建规格宽×高为0.5m×0.5m的斗排渠:总长6453m; 5、修建规格宽×高为0.3m×0.4m的农排渠:总长68560m; 6、修建涵闸89座; 7、修建便桥330座; 8、开挖清淤渠道48.49公里; 宽1米,深1米引水渠6857米; 宽1.5米,深1米引水渠5668米; 宽1.2米,深1米引水渠10657米; 宽1米,深0.8米引水渠25308米; 1.3 编制目的和说明 本方案是针对“×××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简称本工程),根据工程范围、图纸文件及工程场地条件,在深刻领会招标文件的基础上,为响应招标文件要求,经反复分析论证,在施工组织、施工管理、劳动力组织、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