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用于2017年新版程序文件

适用于2017年新版程序文件
适用于2017年新版程序文件

人员管理程序

人员是实验室技术要求的最重要的要素,对于任何机构来说,人是根本,作为第三方检测实验室,其团队建设,特别是对实验室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发现、选拔、使用和培养、交流,通过管理、协调以及创造相应的环境使其在检测活动中发挥最大的能动力,有着重大的意义。一个实验室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员的素质。由一支有技术过硬的检测人员和素质较高的管理人员组成的检测人员队伍,来有效控制实验室的“机(检测设备)”、“料(样品加上消耗品)”、“法(检测的方法)”、“环(环境条件)”、“溯(确保设备准确、可靠的测量溯源性)”等方面的技术要求,必然会使实验室能够保持质量体系的持续改进,在管理体系运行方面上新台阶,实现第三方检测实验室的发展。

根据《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4.2规定:具有与其从事检验检测活动相适应的检验检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因此在人员管理方面,要充分考虑技术岗位和管理岗位对于专业技术要求的不同需求,以及第三方检测实验室作为为社会提供公正数据的机构,对人员基本素质的特殊要求。人员配备要与本机构的发展战略、各部门的发展规划相结合,在人才的数量、类别配备上要适应本机构实际和发展,要以最佳比例、最低标准实现其效能最大化。

1.实验室人员管理的策划

实验室人员管理的策划活动包括跟踪和收集内外部要求、要求的研究和整理、管理要求的内部文件化三个阶段。

首先,收集和跟踪内部外对于实验室人员管理的各项要求。这些内外部要求,大致可按以下类别进行管理:

一是法规政策;二是实验室资质认定的要求;三是实验室能力认可的要求;四是授权机构对其授权实验室的要求;五是实验室自身发展的要求;六是实验室人员自身的发展要求。

第二,要对这些要求进行整理和研究,并逐一识别它们分属于人员管理的哪些环节以及所涉及到的人员范围。

第三,要将管理要求内部文件化,实验室的文件化管理管理一般包括四个层次:质量手册(纲领性文件)、程序文件(一般用于描述对各要素进行管理的程序)、作业指导书(一般用于特定作业下的指导文件)以及受控记录(一般包括体系用表格和技术用表格)。而利用在要求识别阶段所行程的文件,可以较好地做到不遗漏重要的环节,不忽略过程所涉及到的相关人员。

2.实验室人员管理的实施

实验室人员管理的主要过程和关键环节包括以下内容:

2.1人员上岗授权

人员上岗授权是实验室人员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目的是确认相关人员是否具有胜任特定岗位的能力。人员的上岗授权过程一般可分为上岗申请、上岗审批、岗位聘任、岗位报备、授权申请、授权审批、授权公示七个环节。其中的关键环节包括上岗申请、岗位报备和授权审批。

通过上岗申请,可让实验室人员对照岗位说明进行自查,了解这个岗位的职责,所需要的能力以及其他应当知情的信息。在这个环节,还可以要求申请人提交相关说明或书面承诺等,以满足相关的外部要求。

实验室资质认定,明确了重要岗位变更时需要向相关方面报备。《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4.5.33中b)规定:法定代表人、最高管理者、技术负责人、检验检测报告授权签字人发生变更需报资质认定部门办理变更手续。实验室人员管理者应当重视岗位聘任人员变化时对外的及时报备。

而实验室人员管理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对于人员能力的确认。能力确认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方式:一是通过外部取证情况来确认;二是通过实验室自行设备的上岗考核来确认,通过理论知识考试和操作技能考核的人员,确认其具有相应的检测能力;三是通过对其学历、工作经历、培训经历验证,确认其具有相应的检测能力。

2.2人员教育培训

对人员的教育培训可选择在以下时机进行:一是新员工入职阶段。这个阶段可以着重对人员进行职业道德和法律法规以及实验室通用技术规范的培训。二是员工入职后,上岗前的在陪阶段。这个阶段应首先关注对人员能力的维持,包括对能力发生实质性变更后的培训以及相关授权要求的培训等,其次应当关注人员能力提升,包括对新申请能力、新申请授权等培训,对实验室管理体系的深化培训等。

2.3人员的监督

人员的监督,在工作过程中需要对检测人员和管理人员根据质量体系的要求,针对检测的方法、程序、目的和结果及检测活动过程包括样品的接收、抽取、处理等进行监督,有程序、措施保障实验室人员的工作能力,开展公正、准确、诚信的检测活动。

2.4人员的交流

人员的交流,由于国内的检测实验室相交于国外的同行业比较起步比较晚,检测范围较窄,专业知识面不宽。再加上一些第三方的检测试验室受体质、地域等的限制,检测人员的培养周期又相对较长,所以人员的结构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基础这种情况,我们对于人才的需求,应采取多渠道的交流,人员的引进采取柔性方式引进。如建立专家流动站,聘请各行业的权威人士作为客座老师,定期对该领域范围内的知识的更新、发展对实验室检测人员进行指导,对疑难问题、新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进而提高本实验室检测人员的检测能力水平和专业知识水平。加强实验室人员横向之间的交流。多参加能力验证、审核复查、同类实验室之间的比对等活动。因为只有考核才能检验出人员学习、培训的成果,只有比较

才能发现自身的不足,知道问题才能进行原因分析,才能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才能达到改进的目的,技术水平才会不断的提升。

2.5名册档案的管理

名册档案是人员管理记录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名册,包含了实验室人员名册、实验室关键岗位聘任人员及其代理人员名册、授权签字人及其授权签字领域名册、监督人员及其授权监督领域名册、检测人员及其授权检测领域名册等等。所谓档案,则包括实验室人员的学历证明、检验工作经历证明、公正和保密承诺、培训经历证明、取得的人员资格证书、上岗授权审批记录、培训记录、考核记录等等。管好名册需要随时跟踪人员的变化,管好档案需要及时保存人员的变化。因为名册档案涉及到每一个人员,而每个人员的变化又不是同步的,所以,做好此项工作一方面可以借助人员管理软件,另一方面可以养成良好的随时跟踪和及时记录人员变化情况的日常工作习惯。

3.实验室人员管理的检查

管理者的策划是否得到了有效实施,是检查工作的必要性所在。

检测实验室人员管理工作的绩效,可以通过实验室内审和管理评审等自查方式开展,也可以了利用各类外部检测结果(如每年的实验室资质认定和能力认可监督评审或复评审、授权检验机构的飞行检查等、实验室组织或参与的能力验证、技能比武等)。除此意外,可以有意识地到顾客投诉管理部门了解顾客的抱怨和投诉,同时,应当更多地听取员工的意见和建议。基层的实验室人员对于管理活动的策划是否科学、是否有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以及客户满意度的提升,有着相当大的发言权。如果不主动去了解,或者习惯于不听取他们的想法,就会影响整个体系搞笑和谐的运行。

4.实验室人员管理的改进

持续改进的理念是质量管理体系的精髓。质量管理体系对于如何试验持续改进做了相当完善的规定。对于实验室人员管理者,如果利用检测结果纠正错误,对不符合进行控制、采取纠正或预防措施,关键在于:对各种检查结果的收集和整理;正确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采取合适的措施降低不利影响、杜绝扩大或再次发生。而实验室人员管理工作的改进也应该关注以下工作难点。

一是获取信息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只有及时获知内外部要求以及实验室自身能力的变化,才可以及时地采取相应的人员管理措施。当前实验室人员管理部门所获信息的及时性和有效性总不那么尽如人意。

二是管理要求与实验室现状存在较大的差距。这里的管理要求既包括外部的要求,也包括内部的要求。当要求发生变化或出现新的要求,且与实验室人员实际状况差距较大,一时难以满足时,应当采取主动沟通的办法,制定一个行动方案,明确整改完成的时间表,同时把实验室人员实际情况,难以立即纠正的原因,拟打算采取的纠正措施以及承诺整改完成的时间期限与相关部门或实验室领导进行沟通,但以上努力更需要相关部门和领导的支持和理解。

支持性文件

《人员培训管理程序》(LY-CX-04)。

支持性质量记录

1. 《技术人员个人履历表》(LY-JL-022);

2. 《质量活动/员工培训签到表》(LY-JL-023);

3. 《年度人员培训计划表》(LY-JL-024);

4. 《质量活动/员工培训表》(LY-JL-025);

5. 《监督记录表(人员及操作)》(LY-JL-054);

6. 《员工技术培训申请表》(LY-JL-076);

7. 《员工技术培训考核登记表》(LY-JL-077)。

保护客户机密信息和所有权程序

1.目的

保护客户机密信息(含样品、资料、数据、检测结果等)和所有权(含专利)不受侵犯,使客户的正当利益不受侵害,维护公司的诚实性和公正性。

2.范围

2.1本程序文件包括以下领域涉及的机密:

2.2.1客户提供的物品及其技术资料;

2.2.2客户的专利权;

2.2.3客户送检物品检测结果的所有权;

2.2.4对参加能力验证和比对公司检测结果的保密。

3.职责

3.1总经理:

3.1.1落实保护客户机密信息和所有权的各项措施实施所需的资源和责任人,对员工进行保密和保护所有权的教育。

3.2质量负责人:

3.2.1对各项保密和保护所有权措施的实施进行监督检查;

3.2.2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向总经理报告;

3.2.3批准借阅保密资料;

3.3资料管理员:

3.3.1按照本程序的要求做好技术文件和资料的保密管理;

3.4样品管理员:

3.4.1认真做好与客户的物品交接,记录客户对物品及资料的保密要求;

3.4.2做好物品和资料在公司内的传递交接记录,并对在检过程中物品及资料的保密进行监督检查;

3.4.3对违反保密和侵权的行为进行制止,直至向总经理进行汇报。

3.5检测和/或校准人员:

3.5.1对检测和/或校准过程、原始记录、证书和报告内容做好保密工作。

3.6质量负责人应当维护本程序的有效性。

4.工作程序

4.1物品和技术资料的交接

4.1.1样品管理员在接受客户委托的检测任务时,应向客户了解被测物品及其技术资料的保密要求,按其要求安全存放。

4.1.2样品管理员在与客户完成物品和技术资料的登记和交接后,双方应在交接文件上签名确认,对有保密要求的,应在该文件上加注“保密”标记。

4.1.3对需要保密的物品和资料,样品管理员应采取隔离保管措施,直至客户取回全部样品和技术资料。样品管理员承担在此期间的保密责任,防止在交接中出现丢失和泄密。

4.1.4对需要在公司内进行传递检测的物品及资料,样品管理员和检测和/或校准人员应做好交接记录,检测和/或校准人员应按保密要求和公司的规定做好物品及其技术资料在检测过程中的管理,承担在此期间的保密责任。

4.1.5当客户对自己的信息和所有权的保护和安全存在疑虑时,技术或质量负责人应与客户签立保密协议。

4.2保护客户的专利权和所有权

4.2.1本公司承诺保护客户的专利权和所有权。对客户送检的物品、技术资料在未经客户允许的情况下不得进行剖析、测绘、照相,不允许与检验无关人员参观,不得将物品资料进行复印和带离工作区域。

4.2.2分包检测时,本公司应对分包方提出保密责任要求,并对其实施监督。

4.2.3本公司出具的检测报告的所有权属客户。未经客户的同意不得引用、公开和复制检测结果。

4.2.4本公司出具的检测报告的著作权属本公司。当需要查阅、调用、复制保密文件时,应向技术或质量负责人提出申请并经其批准后方可实施。

4.2.5当使用企业标准(规范)进行检测时,应得到所用标准(规范)拥有人、代理人、客户、受让人的签字许可。

4.3发送检验结果的保密要求

4.3.1向客户发送检测结果时,应采用挂号邮寄。对有保密要求的应采用保密挂号邮寄。

4.3.2如客户要求用传真或电子信箱传送检测报告时,经办人员应详细询问并记录对方的电话、传真、联系人、检测项目和其它检测信息,以证实发送报告的安全和可靠。

4.3.3本公司用以检测和处理检测结果的计算机不能与互联网络相连,避免通过网络向外界传播。

4.4客户进入公司的规定

4.4.1当客户要求进入公司进行参观、核查或调试自己的受检设备时,需经技术或质量负责人审批,并安排专人陪同,限定活动范围。

4.4.2参观或核查中应注意隐蔽其他客户提交的检测物品和资料。

4.4.3任何客户被批准进入公司后未经许可均不得照相和复印资料。

4.4.4未经允许或陪同禁止客户独自停留在公司的检测区域。

4.5对能力验证或比对结果的保密

4.5.1当本公司主持某项能力验证或比对时,由参加公司提供的检测结果的所有权属于参加公司。本公司应对参加能力验证和比对的结果承担保密责任。

4.5.2负责能力验证或比对的人员,应为参加能力验证或比对的公司所提供的物品和技术文件保守秘密。相关文件和实物应登记造册,并放置在安全的地方,防止无关人员接触。

4.5.3能力验证或比对的结果应以匿名方式发送给所有参加公司。

4.6监督和违章处罚

4.6.1公司全体员工应自觉执行为保护客户机密信息和所有权所制定的全

部规定和要求。

4.6.2公司的保密工作由质量负责人实施日常监督检查。

4.6.3公司对有违反上述规定的,应采取纠正措施。对情节严重者将诉讼行政处罚或司法处罚。

支持性文件

1. 《管理体系文件控制程序》(LY-CX-11);

2. 《记录管理程序》(LY-CX-20)。

支持性质量记录

人员培训程序

1.目的

对员工的能力进行有计划的培训和考核,以确保持续满足公司检测工作和业务发展的需求,特编制本程序。

2.范围

适用于公司在编人员,包括签约人员和临时聘用人员的培训、考核和管理。

3.职责

3.1总经理:

3.1.1组织制订员工培训规划;

3.1.2审批员工年度培训计划;

3.2技术负责人:

3.2.1制定员工年度培训计划;

3.2.2组织实施员工培训及考核。

3.3各部门负责人:

3.3.1协助技术负责人实施人员培训和考核;

3.3.2提出本部门培训需求,根据本部门专业特点组织相关培训;

3.4资料员:

3.4.1建立员工技术档案;

3.4.2归档保存员工培训和考核记录。

3.5技术负责人应维护本程序的有效性。

4.程序

4.1制订培训计划

4.1.1总经理根据本公司专业发展需求,制订公司人员培训规划(3-5年);

4.1.2各部门负责人应对本部门人员的技术能力做出分析,根据工作需要和人员的实际能力在每年年初提出培训计划。培训计划应明确培训的科目和内容,培训的时间,培训的对象,授课教师和考试方式等,报经技术负责人审核;

4.1.3技术负责人组织汇总各部门上报的培训计划制定本公司员工年度培

训计划,报总经理批准。

4.1.4制订培训计划时应把握以下时机:

(1) 总经理制定员工培训规划后;

(2) 调入员工上岗前;

(3) 仪器设备更新投入使用前;

(4) 执行新标准或新方法之前;

(5) 开展新项目之前;

(6) 由于员工技术缺陷形成质量隐患或造成检验事故后;

(7) 法律或法规有明确规定和要求时;

(8) 临时聘用检验人员后。

4.2培训的组织实施

4.2.1综合室负责培训工作的实施,在培训前将培训时间、地点、内容等安排通知到应参加人员,协助落实相关需求,提供培训活动的签到表,内容包括:培训时间、内容、主讲教师、参加人员等。

4.2.2参加培训的人员应在“质量活动/员工培训签到表”上签到。如不能参加,应事先请假并说明理由,经技术负责人批准。

4.2.3如培训计划有调整、增加或改变,主办人应事先报告技术负责人,得到其批准;综合室应负责对原培训计划进行更改。

4.2.4技术负责人应积极支持工作人员参加外单位组织的专业技术培训活动。

4.1.6技术负责人应责成有关检验室负责人对临时聘用的检测人员或辅助

人员进行必要的应知、应会科目培训。

4.3培训效果的考核、监督

4.3.1综合室负责检查培训的效果,并将检查结果报告技术负责人;

4.3.2技术负责人组织培训效果的考核。考核方式可灵活多样,如采用理论知识考卷或实际操作能力考核等方式;

4.3.3每一位员工的考核都应详细记录,并给出评价;

4.3.4技术负责人应根据员工培训考核结果适时出具培训证明,对考核合格者颁发上岗证。对没有达到培训目标的员工,技术负责人应再次安排培训和考核。如仍达不到要求的,由技术负责人提请总经理对其工作另行安排。

4.3.5对临时聘用的检测人员或辅助人员由部门负责人负责对其进行必要

的考核,考核合格后准予有限制上岗。

4.3.6技术负责人每年底组织相关部门负责人对本公司当年培训工作进行

总结,评价其有效性,并将总结报告报总经理,提交管理评审会议。如不能按计划实施或培训达不到预期效果时应及时采取改进措施。

4.4员工技术档案的建立

4.4.1 综合室负责组织培训计划及实施记录的收集、存档;

4.4.2各部门应积极配合综合室做好员工培训记录的收集,主动将个人手中保存的培训资料(或复印件)及时交资料员存入员工技术档案,

4.4.3综合室负责建立本公司技术人员个人技术档案,以证明其技术经历和作业能力。技术档案包括:

(1)技术人员个人履历表;

(2)学历、学业证明;

(3)职称证明;

(4)专业技术能力资格证明;

(5)各种培训证明;

(6)公司授权或任命的证明;

(7)技术业绩的证明;

(8)突出业绩或重大不良工作的记录;

(9)其他有必要的证明。

4.4.4个人技术档案由资料管理员保管,直至该员工离开本公司。

支持性文件

支持性质量记录

1. 《技术人员个人履历表》(LY-JL-022);

2. 《质量活动/员工培训签到表》(LY-JL-023);

3. 《年度人员培训计划表》(LY-JL-024);

4. 《质量活动/员工培训表》(LY-JL-025);

5. 《员工技术培训申请表》(LY-JL-076);

6. 《员工技术培训考核登记表》(LY-JL-077)。

设施和环境条件控制程序

1.目的

加强对设施环境条件要求的控制,满足检测标准和技术规范的要求,保障检测结果的准确、有效性。

2.范围

本实验室固定场所内或外时,工作的设施环境条件要求。

3.职责

3.1实验室主任负责所有实验设施、环境条件资源的配置。

3.2技术负责人负责新的实验设施、环境条件的策划。

3.3质量监督员对实验室设施、环境条件的复核。

3.4操作人员保持现场操作设施、环境的条件及记录。

3.5综合部负责设施环境条件的检查。

4.程序要求

4.1设施和环境条件

4.1.1设施和环境条件因素对检测结果的正确性、准确性和有效性产生重要影响。实验室配置保证检测结果质量所需的设施和环境条件,以及配置影响检测结果质量的环境条件所需监控设施和设备并进行监控;

4.1.2与检测活动有关的设施包括:

a) 工作场所(办公场所、实验室、制样室、样品库);

b) 运行设施(水、电、风、气供应);

c) 支持性服务(如物品的运输等)设施;

d) 检测工作的安全和防护救护设施。

4.1.3与检测活动有关的环境条件因素包括温度、湿度、粉尘、噪声和振动。

4.1.4实验室合理的规划检测作业流程,努力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劳动强度;鼓励和确认检测人员对检测方法的改进和创新。

4.2设施和环境条件的配置

1) 依据检测技术标准或技术规范的要求和积累的经验,技术负责识别检测活动

所需的设施和环境条件及其技术要求,制定和审核《设施和环境条件控制程序》,实验室主任批准,综合部组织实施。

2) 检测方法主管依据检测方法或技术规范和积累的经验,提出影响检测结果质

量的环境条件以及所需监控设备的建议,检测室负责审核,交综合部。

3) 综合部汇总检测室提交的影响检测结果质量的环境条件以及所需监控设施

和设备的建议。

4) 技术负责组织识别影响检测结果质量的环境条件及其技术要求以及监控所

需设施和设备,制定和审核影响检测结果质量的环境条件技术要求和《设施和环境条件控制程序》,实验室主任批准,综合部组织实施。

5) 环境条件监控所需设施和设备的采购执行《服务和供应品采购程序》。

6) 综合部为检测室安排适用的办公室、实验室、样品库房、适宜的环境条件,

并根据需要进行适当维护。

4.3设施和环境条件的管理和监控

1) 检测方法主管制定标准检测方法所需的环境条件监控程序,技术负责审核

批准,综合部编制《环境条件监控记录表》。

2) 监控程序包括监控的方法和步骤、频度、参数和技术指标、要求记录的信

息、记录表格以及监控结果超标的处置方法等。

3) 当监控结果超标时,立即停止检测活动,并按《不符合工作的处理程序》

(LY-CX-17)要求处置。

4) 实验室确保可能存在的交叉污染区域的有效隔离。

5) 实验室在固定以外的场所进行的抽样和检测活动应满足检测方法和技术规

范的有关规定。

6) 综合部负责检测工作区域的明显标识。与检测工作无关的人员进入检测区

域应在办公室登记,并得到批准。审批与检测工作无关的人员进入检测工作区域应符合《保护客户机密和所有权程序》(LY-CX-02)规定。

4.4实验室内务管理按《实验室的内务管理程序》(LY-CX-05)执行。

支持性文件

1. 《保护客户机密和所有权程序》(LY-CX-02);

2. 《实验室的内务管理程序》(LY-CX-05);

3. 《仪器设备管理程序》(LY-CX-06);

4. 《标准物质管理程序》(LY-CX-09);

5. 《不符合工作的处理程序》(LY-CX-17);

6. 《抽样工作程序》(LY-CX-27);

7. 《风险识别、评估及实施程序》(LY-CX-32)。

支持性质量记录

1. 《湿度、温度监测记录表》(LY-JL-040);

2. 《监督记录表(设施及环境条件)》(LY-JL-055);

3. 《环境条件监控记录表》(LY-JL-072)。

实验室内务管理程序

1.目的

建立和保持良好的公司工作秩序,规定相应的控制措施。

2.范围

适用于公司范围内的工作秩序。

3.职责

3.1 综合部负责监督检查公司内务管理工作,并定期向经理提出管理建议。

3.2 各职能部门负责所辖区域的内务管理。

4.内容及要求

4.1 严禁在检测区域内饮食和吸烟、不准用实验器皿做饮食用具。

4.2 检测区域要保持清洁卫生,每天清扫,周末大清扫。

4.3 与检测无关的物品不得带入检测区域,不准在检测区域进行娱乐活动和一切影响检测工作的活动。

4.4 检测所用的仪器、药品,放置要合理有序,检测台面要清洁,检测告一段落后要及时清理作业台;检测结束后,一切仪器、药品、工具要放回原处。

4.5 实验室负责人应在下班前检查内务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4.6 无关人员未经批准不得随意进入检测区域,尤其是有特殊环境要求的工作区域,以免影响环境的稳定性和检测工作的安全、保密性。精密仪器室应穿拖鞋入内,以保证环境条件的控制。

4.7 外来人员进入检测区域须经综合部负责人批准,进入检测区域应穿符合要求的工作服,并应有相关人员陪同,须遵守保密规定及其它有关管理制度要求。

4.8 检测区域应有符合健康、安全和环保的要求。

4.9 检测工作人员纪律

4.9.1 检测人员必须有严格认真的工作态度,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遵守公司一切规章制度,不得违章操作。

4.9.2 认真钻研业务技术,掌握检测基本理论,熟练操作技能,不断提高分析结

果的准确度和精密度,积极参加室内组织的各种业务技术活动。

4.9.3 熟悉仪器的性能及使用方法,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及时完成检测任务。

4.9.4 检测前应做好各项准备工作,检测中做好记录。检测完毕应立即将试剂、仪器清理后复原,并填写仪器使用登记。保持公司环境清洁、整齐。

4.9.5 爱护仪器、设备,节约水、电、气。发现仪器、设备有损坏应及时向本检测组负责人汇报,并作好登记。

支持性文件

无。

支持性质量记录

无。

仪器设备管理程序

1. 目的

为使仪器设备始终处于受控条件下的完好状态,保证检测结果的有效性,特编制本程序。同时根据GB50618《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质量检测技术管理规范》对仪器设备进行A、B、C分类管理。

2. 范围

所有用于检测、环境监测、安全监控用的仪器、设备(包含测量软件)、量具、器具(包括固定和固定控制之外)的采购、验收、使用、核查、维护保养、修理、降级与报废以及它们的标识和档案管理。

3.职责

3.1 检测负责人:

3.1.1提出仪器设备使用配置要求;

3.1.2组织仪器设备的验收;

3.1.2组织仪器设备的维护;

3.1.3组织编写仪器设备操作规范

3.1.4提出降级报废的处理申请。

3.2 检测员:

3.2.1按照仪器设备的说明书或操作规范熟练地操作仪器设备;

3.2.2做好仪器设备使用和维护记录。

3.3 仪器设备管理员:

3.3.1协助设备采购部门采购仪器设备;

3.3.2建立仪器设备档案;

3.3.3组织仪器设备的溯源;

3.3.4负责粘贴仪器设备管理标识。

3.4技术负责人:

3.4.1批准仪器设备的使用、维护、核查的作业指导书;

3.4.2发现仪器设备存在缺陷时负责组织对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追溯。

3.5总经理审批采购计划。

3.6技术负责人应当维护本程序的有效性。

4.程序

4.1仪器设备的配置与采购

4.1.1检测室负责人应协助技术负责人提出仪器设备的配置要求。配置应当满足承检标准和承检能力的要求。

4.1.2仪器设备管理员应根据检测室提出的要求和提供的供货厂商制定出

采购计划,经检测室负责人确认后,由技术负责人报总经理批准。

4.1.3采购的仪器设备应由检测室负责人组织验收。

4.2仪器设备的使用

4.2.1验收达到要求的仪器由设备管理员及时安排检定/校准。

4.2.2验收或检定/校准达不到要求的仪器由仪器设备管理员报设备管理部门办理包修、包换、包退。

4.2.3合格的仪器设备,由检测室负责人组织编写仪器设备操作规程和运行文件,应包括:

(1) 为保证仪器设备安全、有效使用的操作规程;

(2) 使用限制条件(如环境温度和湿度等);

(3) 校准周期和期间检查方法及记录格式;

(4) 验证方法(如无法溯源时);

(5) 维护、保养方法和记录格式;

(6) 仪器设备的档案;

(7) 仪器设备的使用记录格式。

4.2.4对初次添/配置的大型贵重且操作复杂的仪器设备,应安排操作人员培训。

4.2.5操作规程和文件由技术负责人批准实施。

4.3仪器设备的档案和标志管理

4.3.1仪器设备管理员应对公司配置的所有仪器设备建立使用档案。档案应包括以下全部内容:

(1) 仪器设备和软件的名称;

(2) 制造商名称、型号、序号或其他唯一性标识;

(3) 对设备是否符合规范的核查;

(4) 接收日期和启用日期;

(5) 目前放置位置;

(6) 接收时的状态(如:全新的,用过的,经过改装的);

(7) 制造商使用说明书;

(8) 检定/校准/验证的日期和结果以及下次检定/校准/验证的预定日期;

(9) 设备的维护计划和已进行的维护;

(10) 设备的任何损坏、故障、改装或修理的历史记录。

4.3.2对没有必要建立档案的量具、器具,仪器设备管理员应建立“量具帐目”。量具帐目应包括:

(1) 量具的名称;

(2) 编号;

(3) 目前使用和存放位置;

(4) 技术指标;

(5) 检定/校准的日期和结果以及下次检定/校准的日期。

4.3.3仪器设备管理员应对所有仪器、设备、量具实施“绿、黄、红”三色标志管理。三色标志的使用及定义如下:

(1) 绿色:经检定/校准/验证达到使用要求的。

(2) 黄色:某一功能或某一指标达不到仪器本身要求,但可以限制使用的。

(3) 红色:仪器设备损坏,经检定/校准/验证技术指标达不到使用要求的,超过检定/校准/验证周期的,怀疑有失准问题的,封存备用的。

4.4外部设备的使用

4.4.1检测室负责人应根据检测的环境条件和公司仪器设备的可移动性决

定是否使用外部设备。

4.4.2当检测室负责人决定需要使用外部设备时,应首先根据检测标准的要求提出外部设备的技术条件。

4.4.3依据外部设备持有人的情况可采取以下二种使用方案:

(1) 使用客户的设备

(2) 租借第三方的设备

4.5使用客户的设备

4.5.1当需要使用客户的设备时,检测室负责人应检查设备的完好性,以及操作人员的合格证明。

4.5.2查看近期设备使用和维护记录。向操作人员了解设备的运行和操作情况。在确认仪器设备确已满足使用要求时,检测负责人方可安排检测。

4.5.3检测负责人向外部设备的操作员提出本次检测的要求,请操作人员按照检测细则的要求操作仪器,或由检测负责人在设备操作员的指导下亲自操作仪器。检测结束时,检测负责人应确认本次检测结果的有效性。

4.5.4在确认检测有效后,检测负责人应记录仪器设备的名称、制造商、型号、编号、主要技术指标、使用环境条件、时间、地点、操作员等信息,并向客户索取其溯源有效的证明文件的复印件。

4.5.5外部设备使用结束后,检测负责人应按设备持有人的要求填写使用记录,并对设备进行必要的维护。

4.6租用第三方的设备

4.6.1租用第三方的设备除应执行本程序第4.4.4条的全部要求外,还应要求设备持有人提供设备的操作规程和使用警示。并演示设备的操作。

4.6.2在设备持有人坚持下,检测负责人应同意设备持有人派员与设备同行,指导或协助设备的使用。

4.7仪器设备的携带与运输

4.7.1 仪器的携带与运输应当有防震保护措施,运输前后应当安排必要的“核查”,有现场校准和检测任务的部门应当在技术操作手册中,规定详细的核查方法。

4.8仪器设备的维护和故障的处理

4.8.1检测室负责人应组织使用人员制定设备维护计划。维护计划应包括维护项目、方法和时间间隔。

4.8.2当仪器设备经检定/校准/验证或在维护中确认达不到使用要求时,检测室负责人应向技术负责人提出书面报告。如有可能,经技术负责人和检测室负责人共同确认后作降级限用处置。并粘贴黄色标识和限制使用“警示”。

4.8.3当仪器设备出现故障时,操作人员应及时向检测室负责人报告并填写《纠正措施管理程序》(LY-CX-18)、《预防措施管理程序》(LY-CX-19)。检测室负责人应及时核查故障原因,并提出修理意见报技术负责人。通知仪器设备管理员对故障设备粘贴红色标识防止误用,如有可能的话应将故障仪器实施隔离存放。

4.8.4技术负责人应组织对4.8.2和4.8.3两种情况下可能造成对检测结果的影响进行追溯核查。当核查发现已经造成影响时,技术负责人应以书面形式尽量通知到所有保存检测报告和使用检测结果的客户。追溯应执行《结果报告的编写、审核、批准及发布程序》(LY-CX-31)、《检测有效性质量控制程序》(LY-CX-29)、《不符合工作处理程序》(LY-CX-17)、《纠正措施管理程序》(LY-CX-18)、《预防措施管理程序》(LY-CX-19)。

4.8.5公司应对修复后的仪器及时安排检定/校准或验证,当证明该仪器的性能和指标已经得到修复才能重新投入使用。

4.8.6在确认无法修复时,技术负责人应批准其报废。

4.9仪器设备的核查

4.9.1无论什么原因,若设备脱离了公司的直接控制,检测室负责人或监督员或设备管理员应确保该设备在其使用前对其功能和校准状态进行核查并能显示满意结果。

4.9.2对使用频度较高和经常流动使用的仪器设备均应实施两次校准之间

的期间核查。检测室负责人应明确本部门需核查又能物色到性能稳定核查标准或样品的仪器设备名录,并责成保管或使用人制订核查方案。监督员应监督其实施。

4.10 C类检测仪器设备的确认

检查所确认设备是否属于GB50618 附表C.0.3范围

规范摘录:

表C.0.3 C类检测设备主要设备表

备注:依据GB506918中4.2.11条款进行确认。

规范摘录:

GB506918中4.2.11条款:C类检测设备首次使用前应进行校准或检测,经技术负责人确认,可使用至报废。

5.仪器设备校准证书(或测试证书)结果再确认

5.1目的:

对检验室委外校准的检测设备,对于校准证书(或测试证书)结果须由相关人员结合设备说明书及检测方法对校准结果加以比较,以确定该设备是否满足要求。

5.2范围

本规定适用检验室对计量检定部门出具“校准证书”、“测试证书”的检测设备的校准结果进行确认。

5.3职责

a) 检验室负责人负责对校准结果进行审核,质量部对其做最终有效性确认。

b) 检验室负责人会同对校准结果进行技术确认,设备管理员填报在确认表。

5.4确认内容

a) 溯源性:对检测设备的校准结果的确认首先要对其量值溯源结果的有效性进

行审查。参照计量器具检定规程等有关规定,审查设备的校准服务方的资格,技术能力、校准方法、标准物质等是否符合要求。

b) 技术能力:校准证书给出的各项技术性能指标(特别是测量不确定度)给出

的准确度等级是否符合所开展的测试项目的要求。

c) 完整性:校准证书的人、机、料、法、环等要素是否完整。

5.5确认方法:

a) 在取得校准证书的一周内,由检验员对校准结果进行确认。

b) 检验员结合设备的使用方法和检测项目及检测标准的要求,对照校准证书给出的各项性能指标,写明校准设备的使用状态,报请技术负责人批准实施。

c) 技术负责人对校准证书确认结果给予有效性确认。

5.6修正值等信息的运用

校准确认后,部分仪器需在仪器操作现场张贴仪器校准证书上的相关内容,以便使用仪器校准证书中的修正值等相关信息。

支持性文件

1. 《不符合工作处理程序》(LY-CX-17);

2. 《纠正措施管理程序》(LY-CX-18);

3. 《预防措施管理程序》(LY-CX-19);

4. 《检测有效性质量控制程序》(LY-CX-29);

5. 《结果报告的编写、审核、批准及发布程序》(LY-CX-31)。

支持性质量记录

1. 《仪器设备履历表》(LY-JL-013);

2. 《仪器设备维护保养记录》(LY-JL-046);

3. 《C类检测设备确认》(LY-JL-062);

4. 《合格服务和供应方资格确认表》(LY-JL-008);

5. 《采购计划表》(LY-JL-009);

6. 《新置仪器记录表》(LY-JL-010);

7. 《设备报废记录表》(LY-JL-011);

8. 《低值易耗品购置记录表》(LY-JL-012);

9. 《仪器设备档案目录总揽表》(LY-JL-013);

10. 《试验室()购置申请表》(LY-JL-014);

11. 《仪器设备验收表》(LY-JL-015);

12. 《仪器设备一览表》(LY-JL-016);

13. 《仪器设备溯源记录表》(LY-JL-017);

14. 《仪器设备期间核查计划表》(LY-JL-035);

15. 《仪器设备期间核查记录表(材料机、压力机) 》(LY-JL-036);

16. 《仪器设备期间核查记录表(恒温恒湿)》(LY-JL-037);

17. 《期间核查记录表(电子天平/电子秤)》(LY-JL-038);

18. 《检测仪器/设备使用记录》(LY-JL-039);

19. 《仪器设备维护保养要求和记录》(LY-JL-046);

20. 《仪器设备维修记录表》(LY-JL-047);

21. 《仪器设备维修申报表》(LY-JL-048);

22. 《仪器设备停用申报表》(LY-JL-049);

23. 《现场试验设备出库、回库状态检查记录》(LY-JL-050);

24. 《周期检定计划记录表》(LY-JL-051);

25. 《监督记录表(仪器设备)》(LY-JL-057);

26. 《监督记录表(测量溯源性)》(LY-JL-058);

27. 《自校设备记录表》(LY-JL-061);

28. 《C类检测设备确认记录》(LY-JL-062);

29. 《仪器设备的校准结果再确认表》(LY-JL-075)。

仪器设备期间核查程序

1.目的

为保持参考标准、标准物质和仪器设备校准状态(上级计量机构对它们的计量标定)在两次校准期间的可信度,降低由于它们的校准状态发生异常变化造成其量值失准给检测结果的正确可靠带来的风险。

2.范围

本公司实施量值溯源的参考标准、标准物质和使用频繁或已知其稳定性较差,其校准状态在两次校准期间发生变化可能性较大的仪器设备。

核查是实验室量值溯源计划系统的一部分,只要可能,所有设备都应进行期间核查 (标准物质必须全部做期间核查)。实验室开展期间核查时,应从自身的资源和能力、设备和参考标准的重要程度以及质量活动的成本和风险等因素考虑,确定期间核查的对象、方法和频率,并针对所需核查设备的计量性能制定期间核查程序。根据核查对象的用途和特性,大体上可以分为下述三种情况。

1、参考标准、基准、传递标准或工作标准的期间核查

(1)被校准对象为实物量具:可以选择一个性能比较稳定的实物量具作为核查标准。

(2)参考标准、基准、传递标准或工作标准仅由实物量具组成,而被校准对象为测量仪器:可以不进行期间核查,但需利用历年的校准证书画出校准值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3)参考标准、基准、传递标准或工作标准和被校准的对象均为测量仪器:选择合适的比较稳定的实物量具,作为核查标准进行期间核查;

2、测量设备的期间核查:

(1)若存在合适的比较稳定的实物量具,可用它作为核查标准进行期间核查。

(2)若存在合适的比较稳定的被测物品,可用它作为核查标准进行期间核查。

(3)若对于被核查的测量设备来说,不存在可作为核查标准的实物量具或稳定的被测物品,可以用仪器比对、实验室比对等方式证明其稳定性。

3、一次性使用的有证标准物质,核查其是否在有效期内,使用方法是否正确,保存条件是否符合要求等。 3.核查要点

不是每一台设备都需要关注期间核查,是否要进行期间核查,多久做期间核查,需要关注6个方面: 1、仪器设备的稳定性:

对于稳定性好的仪器设备可不考虑进行期间核查;对于稳定性较差的仪器设备,在适当时间安排期间核查。

2、仪器设备的校准周期及上次校准的结果:

对于实验室识别出校准周期可以较长的仪器设备或上次校准结果不是很理想的仪器设备应在适当时间安排期间核查。

对于识别出校准周期短的仪器设备正常情况下,可不考虑安排期间核查。3、仪器设备的使用状况和频次:

在仪器设备易发生故障时期或排除故障后,不需进行校准时,应安排期间核查。当仪器设备使用频次较高时,应考虑安排期间核查 4、仪器设备的使用:经常拆卸、搬运、携带到现场进行检测/校准设备应在适当时考虑安排期间核查; 5、仪器设备操作人员的熟练程度:

人员的熟练程度不高时,引发仪器设备故障的概率就会增高,甚至有时会影响到仪器设备的稳定性。应考虑安排期间核查并缩小期间核查的间隔。 6、仪器设备的使用环境:

当仪器设备的使用环境较为恶劣时,会影响设备使用状况,应考虑安排期间核查。 4.职责: 4.1技术负责人

4.1.1确认并组织编制需进行核查而且有条件实施核查的参考标准、标准物质和仪器设备目录。

4.1.2审批核查方案

4.1.3组织核查有效性评审

4.2检测室负责人和监督员

4.2.1组织本检测室有关人员制定并实施核查方案并及时总结经验,改进并完善此项工作;

4.2.2监督核查人员按核查方案定期核查,认真做好核查记录;

4.2.3对核查发现的校准状态的异常变化及时组织有关人员查找原因并做出相应的处理。

5.程序

5.1期间核查以等精度核查方式进行。如仪器间的比对、方法比对、标准物质验证、加标回收等。

常用的期间核查方法包括:

1)使用高一等级的测量标准。期间核查不是再校准,但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借鉴校准的方法。如多功能校准源可以用于漏电流测量仪、数字多用表等的核查。 2)使用仪器附带的校准设备。部分测量设备具备自校准功能,如电子天平的自带标准工作砝码等,可以用来进行核查。

3)测量设备之间的比对。有条件的实验室可以对同一参数采用不同设备测量进行比对,比对的方法包括多台比对法、两台比对法。

4)使用不同测试方法进行比对。如测量接地导体电阻可采用直接测量法,也可采用定义进行比对。

5)对保留样品的量值重新测量。只要保留的样品性能稳定,即可用来作为期间核查的核查标准。具体操作时可参考检测标准、检定规程等技术规范中有关的测试要求和方法,以及设备使用说明书、产品标准或供应商提供的方法。 5. 2每年年初由质量负责人编制年度运行检查计划,一般情况一年进行一次。计划要列出进行年度运行检查仪器的名称、编号、检查方法、检查时间、检测的主要指标、执行人员等。 5.3运行检查的具体方法

(1)采用核查标准,对运行检查仪器的主要技术指标自行校验(但核查标准必须是经过检定合格后方可使用)。

(2)采用两台仪器对同一稳定的参数进行比对测量,从而来判断仪器是否处于合格状态。

(3)采用国标和行业标准对仪器设备的参数进行比对测量来判断仪器是否处于合格状态。

(4)采用加标回收方法,根据回收率来判断仪器是否处于合格状态。 5.4期间核查的实施

(1)期间核查工作,由使用仪器的检测人员操作,管理员参加,质量监督员监督测量全过程。

(2)选择期间核查的时间:一般选择在仪器两次检定之间,最好选择在离有效期半年或三个月期间进行。如仪器使用过程中发生受冲击或其他可疑现象时,应随时安排期间核查。

期间核查的时间间隔通常与检定规程规定的检定周期或实验室自行规定的设备再校准的时间间隔有关。期间核查实质是考核设备示值的系统误差或系统效应对设备示值的影响(稳定性),因此应当排除来自被测对象、环境和人员等随机误差或随机效应的影响,为使被测对象的影响尽可能地小,必须选择一稳定的测量对象来做核查标准。为使环境和人员的影响尽可能地小,可以在期间核查的测量中通过多次(例如等于或大于10次)独立重复测量,取其算术平均值作为测量结果。 (3)核查频次

期间核查的实施频次应综合考虑检测仪器的特点,以及核查过程的难易、费时程度。一般在两次校准之间至少应安排一次核查,对使用较频繁或带到现场使用次数较多的设备可适当提高核查频次,性能不大稳定的或核查结果分析发现性能变差的设备应提高核查频次,开展重点项目检测前或对检测结果有疑义时亦可临时进行核查。 (4)核查注意

期间核查不是重新校准或再校准,不需要对设备的所有测量参数和全部测量范围进行核查。选择哪些参数作为期间核查,可以参照以下两种情况:(1)选择对设备的关键测量参数应进行期间核查。但是,对于多功能设备,应选择基本参数。例如,对数字多用表可以选择直流电压和直流电流,因为电阻可以由直流电压和电流导出;而交流电压/电流是通过积分转换为直流电压/电流的。(2)选择设备的基本测量范围和常用的测量点(示值)进行期间核查。例如,对数字多用表的直流电压可选择10V进行期间核查,因为其内部基准电压为10V;而直流电流可选择1mA,因为其内部直流电流为1mA的恒流发生器。又如,电子天平如果实验室经常使用的称量值是100mg,那么可以选择100mg作为期间核查的点。

5.5运行检查结果处置

(1)期间核查后,应对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价,确定偏离在允许范围内,否则按《仪器设备管理程序》(LY-CX-06)、《标准物质管理程序》(LY-CX-09)处理,证实结果满意后方可投入使用。

(2)如经过期间核查的仪器,所检查的技术指标均符合规定要求,证明仪器仍处在合格状态,则该仪器可能继续使用。

(3)若经过期间核查,发现某项主要技术指标不合格,则仪器应立即停止使用,贴上停用标志,并马上安排送检,经检定合格后方能继续使用。 5.6核查结果的分析

2017年微信小程序行业市场调研分析报告

2017年微信小程序行业市场调研分析报告 2017年1月出版

文本目录 1、微信小程序:用完即走的轻应用集合体 (4) 1.1、小程序本质上搭建了获取服务的最短路径 (4) 1.2、小程序的获取方式直指线下、分享线下流量 (5) 1.3、小程序时代的变革:APP分化、O2O流量高度互通 (6) 1.3.1、未来的移动APP市场:小程序+重度应用 (7) 1.3.2、线下导流,连接一切 (9) 2、微信思维:流量扩展、商业模式升级、连接一切 (10) 2.1、订阅号:网络媒体变迁的产物,提升微信广告价值 (10) 2.2、从订阅号到服务号、小程序,从连接内容到服务 (13) 2.3、小程序:微信广告价值再升级,商业模式拓展性强 (14) 2.3.1、微信广告价值的再提升 (15) 2.3.2、微信支付的强劲拉动 (15) 2.3.3、有望拓展腾讯移动搜索市场、移动游戏市场 (15) 3、总结 (16) 3.1、微信广告价值提升受益标的 (16) 3.2、O2O流量互通受益 (16) 4、风险提示 (17)

图表目录 图表1:微信小程序四大特征 (4) 图表2:体验优于网页、轻于APP的微信小程序 (5) 图表3:小程序五大入口 (6) 图表4:2016中国网民手机APP数量分布 (7) 图表5:2016中国网民APP使用频次分布 (7) 图表6:小程序带来的APP市场变革 (8) 图表7:线下场景导流微信小程序 (9) 图表8:微信功能账号推出历程 (10) 图表9:网络媒体的发展历程 (10) 图表10:以微信为首的自媒体传播平台逐步繁荣 (11) 图表11:部分微信明星订阅号融资情况 (12) 图表12:2013-2017年微信公众号数量及预测 (13) 图表13:微信商业模式 (13) 图表14:微信功能账号的分类 (14) 图表15:订阅号、服务号、企业号、小程序对比 (14) 图表16:微信支付市场份额持续扩张 (15)

2019年小程序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人工智能技术为小程序赋能「图」

2019年小程序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人工智能技术为小程序赋能「图」 一、小程序行业现状 小程序是一种不需要下载安装即可使用的应用,它实现了应用“触手可及”的梦想,用户扫一扫或者搜一下即可打开应用。也体现了“用完即走”的理念,用户不用关心是否安装太多应用的问题。应用将无处不在,随时可用,但又无需安装卸载。 从数量来看,据数据显示,2017-2019年我国小程序数量快速增长,2019年我国小程序数量达到300万个,同比增长30.43。 2017-2019年中国小程序数量变化情况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小程序深入平民生活,覆盖越来越多的公共服务和生活服务场景。三四线城市及以下的用户占比显示科技下沉趋势,同时中国二三线城市及以下的创业者开始涌现并成绩不俗。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小程序用户主要集中在二线城市和四线及以下城市,分别占比34.9%和30.6%。 2018-2019年小程序用户城市级别分布情况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小程序用户分享行为行业分布比较集中,分享带来用户增长依然存在很大空间。小程序分享最多的领域是工具和游戏,占比均为20.4%,排名第一;其次是食品类,占总比重的18.1%。 2019年微信小程序分享人数行业分布情况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BAT(B指百度、A指阿里巴巴、T指腾讯)作为老牌的互联网巨头,在小程序行业中也具有相当大的比较优势,由于小程序首先在微信端上线,先发优势为腾讯系带来了巨大的流量,加上用户对新兴事物的接受程度较高,对平台认可后较容易产生用户粘性。目前,微信小程序依然是用户规模最大的小程序平台,BAT三家巨头的去重用户规模均超10亿,且三大平台在移动用户中的渗透率均在85%以上,相较三大巨头,抖音以及字节跳动等其他小程序平台,还存在一定差距。 2019年中国主流小程序在移动用户中渗透率对比情况

微信小程序项目计划书

校园共享小程序创业计划书

项目名称:报送学校:指导教师:项目申报人:项目类别:联系电话:电子邮箱:

目录 第一章项目摘要 (1) 1项目产品 (1) 2创业团队 (2) 第二章项目介绍 (2) 1项目的创意背景、技术(创意) (2) 2前景分析 (6) 第三章市场分析 (7) 1市场需求分析 (7) 2项目竞争力分析 (8) 第四章总体进度安排与发展策略 (9) 1项目总体安排 (9) 2项目开发、生产策略 (9) 3项目市场营销策略 (10) 4项目获利方式 (10) 第五章创业团队 (13) 1自我评价 (13) 第六章资金运作与财务预测 (13) 1项目其中资金来源与运营计划 (13)

第一章项目摘要 近年来,我国经济由高速度发展转为高质量发展,总体呈现出稳健发展趋势。经济发展带来的巨大红利,引发了科学技术革命,从而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微信及微信小程序的产生,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1项目产品 小程序,一句话说,就是所见即所得。微信的负责人张小龙给出了更全面的定义:“小程序是一种不需要下载安装即可使用的应用,它实现了应用“触手可及”的梦想,用户扫一扫或者搜一下即可打开应用。也体现了“用完即走”的理念,用户不用关心是否安装太多应用的问题。应用将无处不在,随时可用,但又无需安装卸载。对于开发者而言,小程序开发门槛相对较低,难度不及APP,能够满足简单的基础应用,适合生活服务类线下商铺以及非刚需低频应用的转换。” 我们即将开发的一款校园微信小程序,是一款具有公益性质的产品,对所有的用户完全免费。我们开发的这款小程序,能够实现消息通知、线下扫码、对话分享、公众号关联等七大功能。其中,通过公众号关联,用户可以实现公众号与小程序之间相互跳转。这款小程序开发的目的,旨在为校园大学生们提供一个信

小程序研究报告

目录索引 一、小程序:新编程环境,搭建全场景应用生态 (4) 1、3 个视角看小程序 (4) 2、小程序上线1 年有余,现在有何不同? (6) 3、小程序商业生态思考 (8) 4、对腾讯,小程序意味着什么? (11) 5、对第三方,小程序意味着什么? (11) 二、小程序处于发展初期,红利正当时 (13) 1、用户数量跃升,小程序数量快速增长 (13) 2、小游戏:微信场景的新蓝海,释放社交分发势能 (15) 3、电商及其他 (16) 三、相关上市公司 (18) 四、风险提示 (20)

一、小程序:新编程环境,搭建全场景应用生态 1、3 个视角看小程序 小程序官方定义:小程序是一种不需要下载、安装即可使用的应用,它实现了触手可及的梦想,用户扫一扫或者搜一下就能打开应用,实现用完即走的理念,用户不用安装太多应用,应用随处可用,但又无须安装卸载。 图1:小程序发展历程 小程序是一种新的开放能力,开发者可以快速地开发小程序。小程序可以在微信内被便捷地获取和传播,同时具有类APP的高使用体验。开放注册范围包括个人、企业、政府、媒体、其他组织。对于用户,小程序整合了更多的服务和场景,解决了低频应用使用问题,让用户在微信内即可以完成大部分需求。小程序包含游戏、网络购物、图片摄影、工具、餐饮、生活服务、社交、旅游、出行服务、汽车、内容资讯、 视频、教育、音乐音频、线下零售的服务,覆盖用户大部分需求。对于企业,相比于APP,小程序开发成本和获客成本均较低。小程序克服了不同平台的不兼容性,企业不必为不同操作系统开发软件;小程序的程序语言更简单,开发过程可节省大量时间和人力。微信用户量大、黏性高,通过微信群、朋友圈推广更便利且针对性较高。 小程序是新的编程环境,是基础设施和平台,是基于场景的应用生态。微信重构社交生态,公众号重构媒体生态,小程序则重构APP生态。我们从3个视角看小程序和小程序生态:1、类比PC时代的浏览器和网页;2、类比应用商店;3、连接线下场景。3个生态各不相同,商业模式也不同。 视角1:类比PC时代的浏览器和网页。将小程序理解为移动时代的增强版浏览器和网页,相比PC浏览器和网页,小程序拥有LBS、二维码(连接线下)、移动支付、交

小程序行业分析报告

--删去?阿拉丁研究院

序 史文禄阿拉丁创始人&CEO 2019.1.1 小程序从2017年1月9日发布到今天,马上就满两年了。回过头来看这两年小程序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小程序所展现出的强大能力。今天,微信小程序的平均日活用户已经超过2.3亿人,而微信小程序的数量则突破了230万个。小程序今天已经全面融入到人们生活、工作等各个场景之中,而在政务公开和便民服务方面,10000多个政务类小程序有效提升了电子政务的使用效率。中国的电子商务市场也在通过小程序从“中心化”的平台电商向“去中心化”的社交电商转变。 除了微信小程序带给市场的巨大变化外,我们在2018年也看到越来越多的巨头公司进入到小程序领域,如支付宝小程序、百度智能小程序、今日头条小程序、抖音小程序、十大手机厂商推出的快应用、QQ的轻应用等。这些巨头的入场也将加速小程序新技术标准的确立。随着未来小程序的开源,大量的头部APP都将具备搭载小程序的能力,小程序终将打破APP所形成的信息孤岛,让移动互联网真正地互联互通,变得更加开放和包容。 本份白皮书报告是阿拉丁继去年11.30发布的首份年度小程序生态白皮书后的又一次巨献,也以此致敬小程序开放两周年。在此我也要感谢各个合作伙伴以及小程序行业的各位从业者对我们本次报告的大力支持,再次感谢! 致敬小程序,致敬两周年,致敬各大平台,让我们一起拥抱新的时代!

本报告相关术语和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小程序本报告中如无特殊说明,所描述的小程序均指微信小程序。 小游戏本报告中如无特殊说明,所描述的小游戏均指微信小程序游戏。 新物种仅在小程序生态中出现、在APP生态里没有出现过的形态。 阿拉丁指数反映小程序在某个时间范围综合竞争力的脱敏数据表现形式,由UV、PV、搜索次数、分享次数加权综合而得。 成长指数反映小程序在某个时间范围的增长潜力的脱敏数据表现形式。 TOP100上榜指数第100位小程序的阿拉丁指数值,用以表征TOP100上榜门槛情况。 TOP100平均指数TOP100小程序的阿拉丁指数的平均值,用以表征TOP100小程序的平均水平。

2017年微信小程序专题分析报告

(此文档为word格式,可任意修改编辑!) 2017年1月

正文目录 1、微信小程序:用完即走的轻应用集合体 (4) 1.1、小程序本质上搭建了获取服务的最短路径 (4) 1.2、小程序的获取方式直指线下、分享线下流量 (5) 1.3、小程序时代的变革:APP分化、O2O流量高度互通 (6) 1.3.1、未来的移动APP市场:小程序+重度应用 (6) 1.3.2、线下导流,连接一切 (9) 2、微信思维:流量扩展、商业模式升级、连接一切 (10) 2.1、订阅号:网络媒体变迁的产物,提升微信广告价值 (10) 2.2、从订阅号到服务号、小程序,从连接内容到服务 (12) 2.3、小程序:微信广告价值再升级,商业模式拓展性强 (13) 3、投资建议 (15) 3.1、微信广告价值提升受益 (15) 3.2、O2O流量互通受益 (16) 4、风险提示 (16)

图表目录 图表1:微信小程序四大特征 (4) 图表2:体验优于网页、轻于APP的微信小程序 (5) 图表3:小程序五大入口 (6) 图表4:2016中国网民手机APP数量分布 (7) 图表5:2016中国网民APP使用频次分布 (7) 图表6:小程序带来的APP市场变革 (8) 图表7:线下场景导流微信小程序 (9) 图表8:微信功能账号推出历程 (10) 图表9:网络媒体的发展历程 (10) 图表 10:以微信为首的自媒体传播平台逐步繁荣 (11) 图表 11:部分微信明星订阅号融资情况 (11) 图表12:2013-2017年微信公众号数量及预测 (12) 图表13:微信商业模式 (12) 图表14:微信功能账号的分类 (13) 图表 15:订阅号、服务号、企业号、小程序对比 (14) 图表16:微信支付市场份额持续扩张 (15)

2017年微信小程序分析研究报告

2017年微信小程序分析研 究报告 2017年3月

目录 前言 (1) 1、微信小程序:用完即走的轻应用集合体 (2) 1.1、小程序本质上搭建了获取服务的最短路径 (2) 1.2、小程序的获取方式直指线下、分享线下流量 (4) 1.3、小程序时代的变革:APP分化、O2O流量高度互通 (5) 1.3.1、未来的移动APP市场:小程序+重度应用 (6) 1.3.2、线下导流,连接一切 (9) 2、微信思维:流量扩展、商业模式升级、连接一切 (11) 2.1、订阅号:网络媒体变迁的产物,提升微信广告价值 (11) 2.2、从订阅号到服务号、小程序,从连接内容到服务 (14) 2.3、小程序:微信广告价值再升级,商业模式拓展性强 (15) 3、相关企业 (19) 3.1、微信广告价值提升受益企业:利欧股份、安妮股份 (19) 3.2、O2O流量互通受益:分众传媒、新文化、华峰超纤 (19)

图表目录 图表1:微信小程序四大特征 (2) 图表2:体验优于网页、轻于APP的微信小程序 (3) 图表3:小程序五大入口 (5) 图表4:2016中国网民手机APP数量分布 (6) 图表5:2016中国网民APP使用频次分布 (7) 图表6:小程序带来的APP市场变革 (7) 图表7:线下场景导流微信小程序 (9) 图表8:微信功能账号推出历程 (11) 图表9:网络媒体的发展历程 (11) 图表10:以微信为首的自媒体传播平台逐步繁荣 (12) 图表11:部分微信明星订阅号融资情况 (12) 图表12:2013-2017年微信公众号数量及预测 (13) 图表13:微信商业模式 (14) 图表14:微信功能账号的分类 (15) 图表15:订阅号、服务号、企业号、小程序对比 (15) 图表16:微信支付市场份额持续扩张 (17)

2017年小程序研究分析报告

2017年小程序研究分 析报告 2017年1月

目录 一、微信小程序的使用体验 (4) 1、进入小程序的5种途径 (4) 2、小程序的使用界面 (7) 二、微信小程序的特点 (8) 三、背靠微信流量:小程序的推广优势 (13) 四、小程序的“大”野心 (15) 1、线下场景线上化,再次抢占支付制高点 (15) 2、长尾效应,化零为整 (19) 3、新协作方式——强化微信群的功能 (21) 五、反观:小程序可能面临哪些问题 (23) 1、安全问题 (23) 2、二维码使用人群的年龄层级 (23) 3、“小”是一把双刃剑 (23)

微信小程序具备“用完即走”特性,拥有线下场景线上化、长尾效应、强化微信群协作功能三大看点,有望帮助腾讯增强线下交互,并再次抢占支付制高点,很可能是腾讯下阶段成长的主要拉动力,对现有移动互联网产业有巨大革新作用。 “用完即走”的微信小程序:微信小程序是一种无需下载、安装、更新、卸载的应用。它以搜索栏、二维码作为主要入口,同时也能在微信上通过群聊和朋友之间分享。文件大小的严格限制、不能超过 10M的本地存储和不能超过5层的页面跳转等规定注定了它只能是一种轻量级应用,但小程序的突破之处在于采用了C/S架构而非B/S架构,使它兼具了原生APP的使用体验和网页版应用的便捷性。 以小博大,小程序的三大看点:1)线下场景线上化,增强线下交互,再次抢占支付制高点:小程序有望获取大量线下流量,增强和丰富微信的线下交互,与原有的线上社交交互形成良好呼应。有望借道线下场景,再次抢占支付市场份额。2)长尾效应,化零为整:人们的需求符合正态分布,大多数需求会集中在头部,而分布在尾部的需求是差异化的、少量的,但这部分需求之和会形成一个比头部还大的市场。对于低频非刚性需求,微信小程序将更有用武之地,有望充分发挥长尾效应;3)强化微信群的协作功能:由于小程序可以通过微信群实现成员间的动态共享,能够大大丰富群的协作方式和功能。 小程序可能面临的问题:1)安全问题:虽然二维码本身不会携带病毒,但病毒软件可以利用二维码下载。2)目标人群:在相对年长的人群中,依然有许多人对二维码扫描不那么了解;3)“小”的属

微信小程序调研报告

川石道企业信用征信(上海)有限公司 微信小程序 调研报告

目录 一、产品定位及功能介绍 (3) 二、微信小程序SWOT分析 (3) 三、微信小程序中页面运行环境和登录可能面临的安全问题 (8) 四、微信小程序开发 (9) 五、结论 (10)

一、产品定位及功能介绍 微信小程序是一种全新的连接用户与服务的方式,它可以在微信内被便捷地获取和传播,同时具有出色的使用体验。 二、微信小程序SWOT分析 基于微信的技术文档分析,微信小程序能覆盖大部分的APP常用功能。这里对小程序做了SWOT分析,来得出结论。 优势Strenths: 1.无需安装、随用随点:对比于APP,用户使用成本更低,无需下载安装,即可达到类APP的体验。在Android系统中,若腾讯将微信小程序图标发布到操作系统桌面中,用户几乎分辨不出原生APP与小程序。

2.跨平台开发:微信APP已屏蔽了IOS和Android的差异,在相同版本的微信APP 下,开发者无需关心操作系统的类型与版本,一套代码可满足各平台需求。 3.丰富的组件和API: a)Websocket:支持浏览器与服务器全双工通信 b)视图组件:按钮、表单、弹窗、导航、媒体、地图、画布等 c)多媒体支持: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 d)数据缓存:可通过同步或异步接口对本地缓存进行设置、获取和清理 e)硬件支持:可获得陀螺仪、罗盘等数据信息 f)微信开放接口:微信登录、微信用户信息、微信支付、模板消息等 劣势Threats: 1.小程序的推广渠道更少,难度更大。小程序目前确定了没有关注功能、不能群发消息、不能内嵌网页和外链、不能分享到朋友圈。这意味着,原来基于微信订阅号或服务号的推广运营方案都不再适用于小程序的推广, 间接影响了小程序的开放性。同时,用完即走的理念造成『留存难』,小程序无法像App 一样通过PUSH 来唤回用户。这样就迫使我们尽早重视精细化运营,尽早找准用户、黏住用户。

2017年微信小程序投资分析报告

2017年微信小程序投资 分析报告 ) % (

目录 一、微信小程序的使用体验 (4) 1、进入小程序的5种途径 (4) 2、小程序的使用界面 (7) 二、微信小程序的特点 (8) 三、背靠微信流量——小程序的推广优势 (11) 四、小程序的“大”野心 (13) 1、线下场景线上化,再次抢占支付制高点 (13) 2、长尾效应,化零为整 (16) 3、新协作方式——强化微信群的功能 (17) 五、反观——小程序可能面临哪些问题? (18) 投资建议 (19) 图表目录 图1:通过搜索找到小程序 (4) 图2:微信“发现”下的“小程序”选项 (5) 图3:小程序可以通过好友或群聊分享 (6) 图4:通过二维码开启小程序 (6) 图5:通过公众号关联小程序 (7) 图6:小程序的使用界面和APP使用界面 (8) 图7:微信的主要使用功能使用率排序 (9) 图8:二维码的应用场景愈发广泛 (9) 图9:摩拜单车用户规模增长趋势 (10) 图10:摩拜单车App排名曲线(蓝色为总排名,红色为分类排名) (11) 图11:微信用户每天使用频率 (12) 图12:微信用户每天使用时长分布 (12) 图13:公众号运营者中企业数量远超个人 (13) 图14:二维火的界面 (14) 图15:目前国内支付&钱包业务市场梯队 (15) 图16: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市场份额 (15) 图17:移动支付市场份额 (16)

图18:长尾效应示意图 (16) 图19:小程序很可能作为插件的方式用来增强微信群的功能 (18) 图20:计算机行业历史PEBand (20) 图21:计算机行业历史PBBand (20) 表1:估值对比表 (19)

2017年中国网民针对微信小程序使用与开发状况调查报告

2017年中国网民针对微信小程序使用与开发状况 调查报告

研究方法 ?通过对行业专家、相关企业与微信小程序用户进行深度访谈,了解相关行业主要情况,获得相应数据。 ?对部分相关的公开信息进行筛选、对比,参照用户调研数据,最终通过桌面研究获得行业规模的数据。 政府数据与信息 行业公开信息 企业年报、季报 行业资深专家公开发表的观点

新媒体成为网民了解小程序主要渠道 显示,公众号等新媒体是网民熟知微信小程序的主要渠道,其占比为65.1%,朋友推荐、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也是微信小程序的主要传播方式之一,其占比分别为42.9%和38.7%。微信小程序用户在手机网民中的覆盖率达到62.9%,整体来看,小程序的实用性与使用场景有待扩充。 65.1% 0.0%20.0%40.0%60.0%80.0%其他渠道 线下推广 电视等传统媒体 朋友推荐 公众号等新媒体 2017年中国手机网民了解微信小程序 主要渠道分布 2017年中国微信小程序产品覆盖率调查 使用过 未使用过 根据调研咨询机构的数据分析

超六成微信小程序用户选择回归APP 数据显示,超过七成微信小程序用户添加小程序个数在10个以内。64.7%微信小程序用户在体验小程序后,选择回归到原有的手机APP 中,继续支持小程序的用户占比仅为11.5%。 调研咨询分析师认为,自2017年1月9日,张小龙宣布正式上线微信小程序以来,用户对其期望较高,但由于小程序没有集中入口、无法关联搜索等限制,导致微信小程序用户在流程体验上略显失望。无论是重新装回相应APP ,还是不再继续使用应用,对于开发商来说,都是一个艰难的决定,未来微信小程序在场景适配方面可以有更好的产品变革。 11.5% 64.7% 23.8% 2017 年中国微信小程序用户体验后行为分布 继续使用微信小程序 重新使用相应 APP 其他 30.4% 42.1% 15.7% 11.8% 2017年中国微信小程序用户添加小程序个数分布 1-5个 6-10个 11-20个 21个以上 根据调研咨询机构的数据分析

2017年微信小程序分析报告

2017年微信小程序分 析报告 2017年1月

目录 一、微信小程序很好,但它很难颠覆现有的APP体系 (4) 1、微信小程序与HTML5、原生APP有何区别 (5) 二、以扫码为入口,小程序肩负着微信连接线下商家的使命 (9) 1、小程序为微信带来四大潜在收益 (15) 三、相关企业 (16)

微信小程序很好,但它很难颠覆现有的APP体系。微信小程序是一种不需要下载安装即可使用的应用,体现了小精简、用完即走的服务理念。从小程序在微信的位置来看,其和朋友圈、购物、游戏等均在发现一栏,拥有二级入口,凸显了其重要性。 相比于原生APP 而言,微信小程序方便、成本更低、界面简洁,单个小程序的开发成本大概在数千元左右,仅为原生APP 开发成本的十分之一或者更少,但深度交互性仍有欠缺,因此小程序适合用户轻度使用。与HTML5 相比,其运行环境在微信内部,接口等功能更为丰富,比如微信分享、缓存等使之社交属性和流畅性大幅提高。相比于微信服务号其功能更强大,而且不依托公众号平台,重服务,轻营销。 小程序连接人与服务,是微信生态体系下连接一切必不可少的一环。微信的定位是连接一切,微信好友和朋友圈实现了人与人的连接、订阅号实现了人与内容的连接,企业号则实现了人与企业的连接,程序更多是面向人与服务之间的连接,线下扫码则是佐证之一。 以扫码为入口,小程序肩负着微信连接线下商家的使命。小程序一定程度降低了用户获得服务的时间成本,使得其更适合于以线下服务为主的O2O 场景。对于商家而言小程序吸引力在于(1)小程序的开发成本很低,其服务可将线下商家线上化,推广小程序后其可以有效降低商家的人工服务成本。(2)背靠8亿微信用户,通过精准的用户画像,使得商家更好的了解目标客户并存在潜在营销的可能。 基于餐饮行业服务特征非常突出和行业市场规模很大的特点,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