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地球

认识地球
认识地球

1

“海底扩张”理论得到承认,最关键的因素是

A

海底沉积物的研究

B

海底山岭的发现

C

海底火山的分布

D

对海底地磁条带的解释

正确答案D您错选为A

2

厄尔尼诺最早指

A

赤道海面的异常增温

B

海气之间的强耦合

C

海气作用下的气候异常

D

全球范围内的气候异常

正确答案A您错选为B

3

以可溶性盐形式进入大海的化学元素,最有可能成为生物壳体的是A

B

C

D

正确答案B您错选为C

4

赤道上空暖气流运动到什么位置沉至地表?

A

南北纬30度附近

B

南北回归线附近

C

南北极圈附近

D

南北纬60度附近

正确答案A您错选为C

5

马寅初提出“新人口论”是在哪一年?

A

1955年

B

1958年

C

1956年

D

1957年

正确答案D您错选为B

6

据1998年统计,日输油量最多海峡是

A

马六甲海峡

B

博斯布鲁斯海峡

C

霍尔木兹海峡

D

曼德海峡

正确答案C您选对了

7

硝石这种自然资源,普遍被人类利用是在哪个时期?A

铁器时代

B

工业革命时期

C

文艺复兴时期

D

殖民时期

正确答案C您错选为A

8

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应本着()原则。

A

成片

B

节地

C

深度

D

细分

正确答案B您选对了

9

根据提丢斯·波德定则,在太阳系的哪两颗行星间还应有颗大行星A

地球和火星之间

B

木星和土星之间

C

水星和金星之间

D

火星和木星之间

正确答案D您选对了

10

太阳系八大行星中,距离地球最近的两颗行星是

A

水星和火星

B

金星和木星

C

金星和火星

D

水星和金星

正确答案C您错选为A

11

利用我国古代文史资料推断出我国东部五千年来温度变化的人是A

李四光

B

符淙斌

C

涂长望

D

竺可桢

正确答案D您错选为C

12

江南地区“夏六月夜雪”的事件发生在我国古代哪个朝代?

A

宋代

B

唐代

C

元代

D

明代

正确答案D您错选为B

13

下面关于中国古代气候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

气温下降会导致北方游牧民族南侵

B

明代正处于一个冷暖频繁变化的时间

C

气温升高有利于国力的提升

D

两宋都处于一个比较温暖的时期

正确答案D您错选为A

14

下面哪个人的理论与太阳系形成的“冷凝模式”最为接近?

A

拉普拉斯

B

布丰

C

牛顿

D

开普勒

正确答案A您错选为B

15

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

两个形成于同一时期的地层,岩层位置一定相同。

B

两个形成于同一时期的地层,不一定都位于同一地区。

C

两个形成于同一时期的地层,一定包含相同的古生物化石。

D

两个形成于同一时期的地层,不一定都是水平的。

正确答案A您错选为C

16

目前全球进入了又一次大规模生物灭绝期,灭绝速度为自然条件下的千倍,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

人类的活动

B

全球变暖

C

太阳活动加剧

D

地球系统不稳定

正确答案A您选对了

17

恐龙灭绝之后,()成为占统治地位的陆生动物。

A

哺乳动物

B

C

鸟类

D

两栖动物

正确答案A您选对了

18

有着人类“祖母”美誉的“露西”化石属于

A

直立人

B

南方古猿

C

早期智人

D

能人

正确答案B您错选为C

19

下面关于叠层石的论述,不正确的是

A

现在世界上还有正在形成的叠层石

B

叠层石主要由死亡的藻类生物沉积形成

C

叠层石表面生活的藻类生物是蓝绿藻

D

叠层石出现于距今7亿年前

正确答案D您错选为C

20

持续了约1亿年的雪球地球,因()而终结?A

持续地震

B

大陆漂移

C

小行星撞击

D

正确答案D您错选为A

21

公元79年,哪座火山的爆发淹没了古罗马的庞贝城。

A

皮亚图博火山

B

维苏威火山

C

圣海伦火山

D

埃特纳火山

正确答案B您错选为A

22

下列关于地壳物质构成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

洋壳由玄武岩组成

B

陆壳上部由富硅的岩石组成,深部则由玄武岩和花岗岩混合而成C

洋壳比陆壳轻

D

地壳分为洋壳和陆壳

正确答案C您错选为D

23

谁制造了世界上最早的地震仪

A

帕施维茨

B

奥尔德海姆

C

米尔纳

D

张衡

正确答案D您选对了

24

最早建立地震波速度与物质密度、压力、温度和化学组成之间关系的人是A

布里奇曼

B

勒曼

C

杰弗里斯

D

伯奇

正确答案D您错选为C

25

根据角动量守恒定律,地球各层旋转速度的理想比值为

A

0.6:0.7: 3.27: 1.06

B

0.7: 0.6:1.06:3.27

C

0.6:0.7:1.06:3.27

D

0.6: 1.06: 0.7:3.27

正确答案C您选对了

26

今天的印度次大陆有古代冰川的遗迹,这说明

A

地球曾经成为一个雪球,冰川广泛分布

B

印度次大陆曾经海拔很高,存在山岳冰川

C

印度次大陆曾经位于高纬度的极区

D

地球气温曾经很低,低纬度的印度次大陆也形成冰川

正确答案C您错选为D

27

造成米诺斯文明突然消失的原因是

A

B

人民暴动

C

火山爆发

D

地震

正确答案C您错选为D

28

摩西出埃及记中关于海水变化的描述,应是下列哪种地质现象的直接结果?A

风暴

B

海啸

C

地震

D

火山

正确答案B您选对了

29

板块构造理论建立的时间为

A

20世纪初

B

19世纪末

C

20世纪50年代

D

20世纪60年代

正确答案D您错选为B

30

公元前1500年左右,圣多里尼火山喷发毁灭了下面哪个古代文明?

A

古埃及文明

B

古希腊文明

C

D

米诺斯文明

正确答案D您错选为C

1

测定地球质量实验的科学依据是什么?A

质量守衡

B

角动量守衡

C

杠杆原理

D

万有引力

正确答案D您选对了

2

下列关于岩石循环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温度、压力会导致岩石变质

B

岩石循环最早由赫顿提出

C

岩石之间可以互相转换

D

岩石循环按特定顺序进行

正确答案D您选对了

3

下面关于科里奥利力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

来自于物体运动的惯性

B

由空气的流动引起

C

与地球自转有关

D

南半球、北半球都存在

正确答案B您选对了

4

原始大气成分中不包括

A

甲烷

B

二氧化碳

C

氧气

D

硫化氢

正确答案C您选对了

5

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均发源于

A

伊拉克

B

伊朗

C

土耳其

D

叙利亚

正确答案C您选对了

6

我国淡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6位,但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只有世界人均量的A

二分之一

B

四分之一

C

六分之一

D

三分之一

正确答案B您选对了

7

目前世界总人口已达

A

100亿

B

120亿

C

70亿

D

60亿

正确答案C您选对了

8

据1998年统计,日输油量最多海峡是

A

曼德海峡

B

马六甲海峡

C

霍尔木兹海峡

D

博斯布鲁斯海峡

正确答案C您选对了

9

以下关于行星运动三大定律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

行星沿着各自的椭圆轨道围绕太阳运行

B

太阳位于行星椭圆轨道的一个焦点上

C

椭圆轨道半长轴越大,行星公转周期就越长

D

在相等时间内,太阳与行星之间的连线扫过的椭圆面积并不是一定相等的

正确答案D您选对了

10

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

地球最早是一个非均质的混合体

B

地球冷却过程中,密度小、熔点高的物质形成地幔和地壳

C

地球冷却过程中,密度大、熔点低的物质形成地核

D

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是逐渐演化形成的

正确答案A您选对了

11

海水结冰时,海水中氧18和氧16两种同位素比值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

海水结冰时,海水中的氧发生了其他化学反应

B

温度降低时,海水中一部分氧进入大气

C

氧18和氧16的迁移性有差别

D

液态水和固态冰中氧含量不同

正确答案C您选对了

12

靠近赤道的地方,地表能量是盈余的。接近两极的地方,地表能量是亏损的。盈余和亏损的界线在A

南北纬45至50度

B

南北纬30至35度

C

南北纬35至40度

D

南北纬40至45度

正确答案B您选对了

13

下面关于中国古代气候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

气温下降会导致北方游牧民族南侵

B

气温升高有利于国力的提升

C

明代正处于一个冷暖频繁变化的时间

D

两宋都处于一个比较温暖的时期

正确答案D您选对了

14

首先发现放射性现象的科学家是

A

卢瑟福

B

贝克勒尔

C

博尔特伍德

D

居里夫人

正确答案B您选对了

15

地球的雏形与哪种陨石有关?

A

镍陨石

B

铁陨石

C

球粒陨石

D

玄武质陨石

正确答案C您选对了

16

关于生物学演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细胞演化阶段持续了约7亿年

B

细胞演化阶段持续时间比系统演化阶段要长C

可分为细胞演化和系统演化两个阶段

D

开始于原始生命出现后

正确答案A您选对了

17

KT界线是指

A

白垩纪与第三纪之间的界线

B

二叠纪与三叠纪之间的界线

C

三叠纪与侏罗纪之间的界线

D

侏罗纪与白垩纪之间的界线

正确答案A您选对了

18

“皮尔当人”是

A

发现于欧洲的古人类化石

B

人为造假的产物

C

发现于亚洲的古人类化石

D

发现于非洲的古人类化石

正确答案B您选对了

19

持续了约1亿年的雪球地球,因()而终结?

A

火山爆发

B

小行星撞击

C

大陆漂移

D

持续地震

正确答案A您选对了

20

KT界线粘土层中,科学家发现哪种金属元素含量异常?A

B

C

D

正确答案D您选对了

21

非洲尼奥斯火山湖导致的灾难,祸首是

A

气体

B

熔岩流

C

灰尘

D

碎屑流

正确答案A您选对了

22

最早通过物理方法算出地球的密度为4.5g/cm3的科学家是A

艾萨克·牛顿

B

尼尔·马斯基林

C

亨利·卡文迪许

D

F·布格

正确答案B您选对了

23

下列关于地壳物质构成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

洋壳比陆壳轻

B

地壳分为洋壳和陆壳

C

洋壳由玄武岩组成

D

陆壳上部由富硅的岩石组成,深部则由玄武岩和花岗岩混合而成

正确答案A您选对了

24

根据角动量守恒定律,地球各层旋转速度的理想比值为

A

0.6:0.7:1.06:3.27

B

0.7: 0.6:1.06:3.27

C

0.6:0.7: 3.27: 1.06

D

0.6: 1.06: 0.7:3.27

正确答案A您选对了

25

地磁场能保护地表生命,原因是

A

地磁场阻止太阳高能粒子的进入

B

地磁场保持地表温度的稳定

C

地磁场阻止地表水分的散逸

D

地磁场阻止地球大气的散逸

正确答案A您选对了

26

大陆漂移思想源起于

A

太平洋两岸海岸线的对应性

B

北冰洋周围海岸线的对应性

C

大西洋两岸海岸线的对应性

D

印度洋两岸海岸线的对应性

正确答案C您选对了

27

锰结核这种矿产多分布在

A

沙漠等干旱地区

B

地壳深部

C

大型火山附近

D

大洋底部

正确答案D您选对了

28

喜马拉雅山脉曾是哪里的海底沉积岩?A

古地中海

B

古大西洋

C

古印度洋

D

古太平洋

正确答案A您选对了

29

最早提出“大陆漂移假说”的人是

A

赫顿

B

莱伊尔

C

洪堡

D

魏格纳

正确答案D您选对了

30

喜马拉雅山是由哪个板块向欧亚大陆板块推进挤压形成的?A

非洲板块

B

印度板块

C

美洲板块

D

太平洋板块

正确答案B您选对了

海底扩张”理论得到承认,最关键的因素是

A

海底火山的分布

B

对海底地磁条带的解释

C

海底沉积物的研究

D

海底山岭的发现

正确答案B您选对了

2

地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

A

火山

B

地热

C

大气圈

D

太阳辐射

正确答案D您选对了

3

水在水圈中的主要储层是

A

大陆

B

大气圈

C

云层

D

海洋

正确答案D您选对了

4

靠近海岸的沉积物性质真实反映了大陆的剥蚀条件,如果沉积物是沙质的,则表示剥蚀的是A

平原

B

海岸

C

山地

D

盆地

正确答案C您选对了

5

我国淡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6位,但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只有世界人均量的

A

六分之一

B

四分之一

C

二分之一

D

三分之一

正确答案B您选对了

6

一个地区光能资源的多少首先决定于其所处地的

A

海拔高度

B

地理经度

C

地理纬度

D

天气状况

中班科学《认识地球》教案与反思

中班科学《认识地球》教案与反思教学意图: 地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人类在这个星球上繁衍生息,她就像母亲一样,为我们提供着生存资源和条件。我们是地球的主人,我们要像善待自己一样去保护她。不断地用自己的双手,建设着自己美好的家园。 教学目标: 1 让地球,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 了解地球的基本特征。 教学准备: 可绘地球仪1个、白板、笔。 教学过程: 1、组建团队、成员分工(如小组长、器材师、发言人) 出示地球仪。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 地球仪有什么变化? 幼:他在不停的转动。 地球是一个适宜人类、动物、植物生活的地方,它是宇宙八大行星中唯一适合人类和生物生存、繁衍的星球。 出示“太阳系八大行星模具”模板,看一看,认一认。 你们知道吗?我们生活的地球就是太阳系的一颗小行星,它是第五大行星。 宇宙是一个无限大的空间,它没有边际,你们想到神秘的宇

宙中去探索吗?现在你们就要好好学习。 2、讨论:为什么在地球上会有白天、黑夜? 地球它每天都在不停地公转,它是在围绕着太阳在不停的转动。太阳找到的地方就是白天,找不到的地方就是黑夜。 3、分组操作 涂一涂 用白板笔涂出地球上我们中国的形状,(雄鸡)。 看一看 观察中国的版图的边上邻国的形状及邻国的国名。(蒙古、韩国、朝鲜、俄罗斯等国) 小结:地球是一个适宜人类、生物繁衍生存的星球,它是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之一,它的特殊就是它是唯一一个有适宜人类及生物存在的氧气、水、和适宜的温度。他是一个唯一一个有生命存在的行星。 活动反思: 活动应当来源于生活,还原于生活,贴近幼儿的生活。做到教师少动,幼儿多动;教师引导,幼儿实践;这是活动的目的。在教学中倡导幼儿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以培养幼儿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培养幼儿的空间思维能力。在探究中学习,在合作中培养分工意识。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认知过程,也成为幼儿学习交往和合作的过程。

七年级地理上册 1_1 认识地球面貌教案 晋教版

1.1 认识地球面貌 第一课时 【重点】 (1)会观察地球仪。 (2)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经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难点】 (1)会观察地球仪、使用地球仪。(2)东西半球划分。(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认识地球的形状 和大小学生讨论、小组交流古人对地球形 状的认识过程。 学生举例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 学生看图“地球的大小”,读出地球 的大小 提问、引导,师生共同总结。 地球的模型 ——地球仪 观察地球仪,制作简易地球仪引导、指导、评定、表扬 纬线和经线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问题,看图思 考、回答。指图、引导,边提问、边启发、边与学生讨论,让学生分析、归纳规律,并及时对学生进行 表扬鼓励。 利用经纬网定位学生读图回答问题,小组讨论,互 帮互学。 提问,及时纠正、辅导。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那么,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样的? (板书)地球的形状、大小 1、地球的形状

(展示图片)地球卫星照片 (提问)地球是什么形状? (引导)地球是一个球体,在今天看来已经是再简单不过的问题, 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人们对地球的认识,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提供的图片“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学生讨论学习,小组可以相互交流一下,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天园地方→天如斗笠→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球体→地球卫星照片) (提问)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你能说出哪些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吗? A、(可能出现的事例):站在海边,摇望远处驶来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展示教材图“观测帆船”) B、(事例2)发生月食偏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 C、还有地球仪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提问)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地球是球形的? (小组同学可以充分的讨论,教师启发、解释。) (总结)准确反映地球形状科学证明是地球卫星照片。 (讨论)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总结)任何一个真理的发现都不是轻而易举的,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甚至以生命为代价。 板书:2、地球的大小 (承转)现代的科学技术不仅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而且精确的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 (展示图片)地球的大小 (学生活动)让学生读出:地球的平均半球6357千米,地球的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地球周长约4万千米。 (讲解)精确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赤道半径的长度比北极半径的长度多21千米。实际上这些差别同巨大的地球来比是微不足道的。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样大小,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我们通常用平均半径来表示地球的大小。 (板书)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展示)地球仪 (提问)1.地球仪与地球真实的原貌有什么区别?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学设计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意图 本课的教学活动设计指导思想是:以新课程教学理念为指导,以科学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思想做指导。 本单元要让学生重演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基于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最终认识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学生多角度地、持续地收集地球运动的证据,如:资料、理论、模拟实验的结果等,需要对证据进行批判性的逻辑加工,还需要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力。这些都对学生的探究能力提出了一个全面的挑战。 而本课“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主要让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中最具代表性的观点:地心说和日心说,关注并讨论两种学说所使用的证据及其充分性,反思自己有关昼夜现象的解释。在这课的教学中,并不对两种学说进行简单的评价,希望这两种学说和学生的认识产生积极的碰撞,促进学生更理性的思考地球是如何运动的。 在本课的教学中,首先让学生认识古人对地球的认识的三种观点:“天圆地方说”、“盖天说”和“浑天说”,然后指导学生加以否定这些观点;接着,指导学生认识“地心说”和“日心说”,找出这两种学说的主要观点,并对应着找出这两种学说各个观点的解释,通过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实验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让学生通过对比理解到这两种学说谁的证据更充分些。然后,在对“地心说”不充分的观点进行否定,对“日心说”的观点再进一步讨论,看其是否充分;最后,利用本课学到的知识,对上节课关于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进行修正,看保留哪些和否定哪些。这样,让学生经历过:认识——否定——再认识——再否定——和肯定一些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培养学生利用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的能力。 二、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学生在上一节课对太阳东升,白天来临;太阳落山,夜幕降临的昼夜交替现象进行了合理的假设。通过模拟实验知道了1、地球不动,太阳围绕地球转动;2、太阳不动,地球围绕太阳转动;3、地球自转,太阳不动;4、地球围绕太阳转动,同时地球自转等都能形成昼夜交替现象。能对一种现象提出自己的假说,具有一定的空间思维能力。 因这节课所教的学生是农村学生,他们知识面较城市学生要窄些,要查找的书籍或上网等手段要比城市学生缺乏些,因此,这节课为学生提供了有关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有关史料,并继续研究昼夜现象的成因。其中托勒密的“地心说”和哥白尼“日心说”的观点很多是来自理性的推理而非天文的客观观察,带有很强的思辨色彩,这些都是小学生很难明白

(七年级地理教案)认识地球

认识地球 七年级地理教案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 ●第一节认识地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及经纬度的划分。 2.学会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3.通过对地球形态认识过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人类对事情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 教学重点 地球的形状、大小及经纬度的划分。 教学难点 地球上经纬度的划分。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人类居住和生活在地球上,但是,地球的形状是个什么样的,地球有多大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些知识. 【板书】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读一读”,思考人类对地球的认识经历了几个阶段?举出生活中的实例,来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学生活动。 【教师指导】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愈来愈正确。特别是通过人造地球卫星的精确测量,发现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圆形球体。引导学生观察课本中的“地球的半径和赤道周长”图,计算极半径比赤道半径少多少千米?如果我们将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么大小,这个差值还有多少? 学生活动:经过计算得出,极半径比赤道半径少21米,如果缩小到地球仪那么大小时这个差别几乎就看不出来了。因为差别很小,通常人们仍将地球看成圆球体。 【板书】 1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运用课本的“地球的半径和赤道周长”图,让学生观察地球的赤道半径、极半径,并计算地球的平均半径,运用地球的赤道半径,计算赤道的周长,它约为4万千米。 【板书】 2 赤道半径、极半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我们知道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再来观察地球仪,地球仪是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比例缩小而制作的地球的模型。 【板书】二、地球仪----地球的模型 【提问讨论】(1)地球仪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 (2)地球仪的球面上有那些地理事物? (3)在地球仪上找到南北极点。 (4)南北极点是如何确定的? 学生活动并回答问题: (1)地球仪由底座、固定架、旋转轴和球面共同组成。 (2)球面上绘着地图,地图上标有南北极和经纬度,颜色、符号、文字、表示陆地、山脉、河流、海洋、湖泊等地理事物。 (3)地轴穿过地心,与地球表面相交于两点。 (4)指向北极星附近(即北方)的一点为北极;与北极相反一点为南极。 【板书】三、地轴和两极 【教师演示】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指导学生转动自己的小型地球仪,让学生领会“一轴两点” 并领会地球上东西方向的确定。 【板书】四、经线和纬线 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提问: (1)地球仪上连接南北极的线称为什么线?(经线)在地球仪上沿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称为什么线?(纬线) (2)观察地球仪,经线和纬线,哪个是半圆,哪个是圆? (3)所有经线长度是否相等?所有纬线长度是否相等? 七年级地理教案 (5)经线和纬线各指示什么方向? 学生小组讨论以后,代表发言,全班总结。 学生填表: 经线纬线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综合能力训练___第一章地球和地图(含参考答案)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导学引路】 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经线和纬线 利用经纬网定位 本节内容涉及很多新名词和概念,如经线、纬线、经度、纬度、经纬网等,多为空间概念,抽象难懂,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因此,学习时一要多观察,利用直观用具(地球仪)和图像进行观察、比较,对这些空间概念从直观上进行感知,弄清它们的区别和联系;二要多动手,积极参与实验、制作、识别、描画等活动,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三要多动脑,认真思考教材中提出的各种问题、事实或结论,并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敢于质疑;四要多交流,可以采取小组讨论、相互提问、知识竞赛、趣味训练等方式,提高学习积极性和效果;五要多感悟,善于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和自己的亲身体验,感悟地理概念和现象;六要多归纳,及时分析、归纳地理现象中的规律,如纬度数值向北递增是北纬,向南递增是南纬;经度数值向东递增的是东经,向西递增的是西经。【综合能力训练】 一、填空题 1、请举出两个能说明地球大小的数据:, 。 2、地球仪的用途是, 。 3、纬线是;地轴南段与地球表面的交点是。 4、0°经线以东称东经,用字母“”表示;赤道以南称,用“S”表示。 5、地球上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组成的经线圈;南北半球的 分界线是。

6、是地球仪或地图上由经线和纬线交织成的网,它可以用来确定地球表面某一点的。 7、180°经线以东是经;0°纬线以北是纬。 二、选择题 1、关于经纬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A、每条经线都自成一个圆圈 B、纬线长度都相等 C、地球仪上经线有360条 D、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2、地球的平均半径是 A、6357千米 B、6378千米 C、6371千米 D、4万千米 3、本初子午线的经度是 A、180° B、0° C、160°E D、20°W 4、与120°E经线构成经线圈的经线是 A、60°W B、60°E C、120°W D、180° 5、某点以西是西半球,以东是东半球,以南是南半球,以北是北半球。该点是 A、经度0°、纬度0° B、经度180°、纬度0° C、东经160°、纬度0° D、西经20°、纬度0° 6、赤道是 A、划分经度的起点 B、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C、南北半球的分界线 D、90°纬线 7、东半球的经度范围是 A、0°和180°之间 B、20°W以西到160°E C、20°E和160°W之间 D、20°W以东到160°E 8、经度和纬度都是0°的地点位于 A、东半球 B、西半球 C、南半球 D、北半球 三、综合题 1、读右图,回答问题 (1)A、B两点的经纬度是 A、; B、。 (2)在图中填注C、D两点 C(17oE,14oN)D(20oE,15oN) (3)图中范围按东西半球划分,属于 半球;按南北半球划分,属于半球。 (4)根据经纬线指示的方向,可以判断B点位于A点的。 2、读下图,回答

认识地球(第4篇)

第四章 第一节地球的形状 亚里士多德认为地球是圆的:月食和北极星的位置 公元前240年,埃塞色托尼(厄拉多塞)测量了地球的周长。(体积、直径) 相距弧长为800千米,角度7.2°。周长:40000千米。 经线是半圆弧。 一行(本命张遂)724年中国了完成了子午线的测量。 子午线1°长129.2千米;目前测量值111.2千米 1519年麦哲伦(葡萄牙人)率领船队从西班牙的塞维利亚出发历时三年第一次环球航行。1519年9月20日出发,11月达到巴西海岸。1520年1月拉普拉塔河的入海口。休整半年,10-11月美洲南端的麦哲伦海峡。太平洋。100多天。1521年3月8日到菲律宾群岛。1521年4月27日,麦哲伦中箭死亡。1521年11月到达马鲁古群岛。1521年12月最后一条船“维多利亚”返航,开始穿越印度洋。1522年9月6日回到西班牙。 出发时200多人,返回时28人。 行动证明了地球是圆的。海洋是连通的。 全球纪元标志着人们了解了地球是圆的。 1486年迪亚士发现好望角 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 1499年达伽马到达印度。 1519年麦哲伦 几年后德国的纽伦堡地球仪出现了麦哲伦航线 地球的长径和短径比值是300:299 极半径6357km 赤道线速度为463m/s 半径6378km 回归线处:34700km 线速度402米每秒 极圈处20000km 线速度232米每秒 珠穆朗玛峰8844.43km距离地心6382km 厄瓜多尔境内的钦博拉索山海拔6272m距离地心6384.1km 71%为海洋,剩余为陆地 海洋平均深度4km 地球体积10832亿m3 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海洋面积3.6亿平方千米 陆地约1.5亿平方千米 珠峰的高度(1847年来) 第二节地球的质量 称量地球质量的第一人:布格 马斯基林用其数据算地球体积:1.08×1012km3 地球质量5.98×1024kg 平均密度5.5g/cm3 现代测量值4.5 金字塔的数据:长230米高137米 230万块石灰岩每块2.5吨密度为每立方厘米2.7克 卡文迪许扭秤实验

认识地球_教案

认识地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通过该项内容的学习是学生受到有关的科学史教育。 2、知道地球的大小。 3、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划分,逐步建立地理空间概念。过程与方法: 1、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2、通过自己动手制作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3、熟练地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使学生受到科学史教育,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人类证明地球形状的证据;描述地球的大小;经度、纬度;南北半球与东西半球的划分;在经纬网上确定位置。 教学难点:经度与纬度的大小变化规律以及经纬度的大小与位置关系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能够比较详细的描述地球的形状。 2、学会运用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领悟到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是一个孜孜不倦的求索、深化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领悟追求真理的精神,促进其求 真务实科学态度的形成。 教学重点:1、认识地球的形状,能够描述地球的形状。2、了解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 教学难点:1、科学精神的培养。2、描述比较大的地理事物的能力 学情分析:学生对地球的形状基本有所了解,具体描述要注意准确,对于地球的大小一些具体数据要加强记忆。 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

秧坝民族中学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 第一轮赛课教案 科目:地里班级:七(2)班时间:2012年9月26日授课人:覃国华课题:2.1认识地球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认识地球仪。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 2、明确南北半球、东西半球、高中低纬度的划分。 能力目标: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情感目标:加强对比分析思维的训练。 教学重点:1、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 2、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教学难点: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学情分析:学生对第一节课所讲的地球的形状、大小,缺乏理性思维,同时大多数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不够,地球上的经、纬线比较抽象,学生难于 理解 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

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说课稿 乐清市建设路小学叶小琴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地球的运动》单元第2课《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下面,我将从本课的教材、学生、教学法及教学过程等方面来说说我对本课的认识和处理。 一、说教材 1.说教材简析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是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地球的运动》单元第二课的内容。本课继前一课之后,对学生进行科学史的教育,让学生了解有关人类人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了解古代科学家是如何追求真理的。要知道地球产生昼夜交替的真正原因,必须认识地球的运动。这节课提供了有关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史料,让学生继续研究昼夜交替的原因。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历史上两个有代表性的学说,即“地心说”和‘旧心说”。“地心说”也称“地球中心说”“地静说”。认为地球居于宇宙的中心静止不动,太阳、月球、行星和恒星都围绕地球运转。“日心说”又称“太阳中心说”“地动说”‘日静说”。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和其他行星都围绕太阳运动。 本课不仅提供了两种学说,还选择性地提供了两种学说的一些主要观点。书中提供的证据有一些属于理性的推理,而非来自天文的客观观察。希望学生认真对证据进行比较,自由地对所提供的证据提出个人的看法,并将这些证据和他们关于昼夜现象的解释结合起来。 2.说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日心说”和“地心说”中有关地球及其运动的观点都可以解释昼夜交替现象。 过程与方法:对历史上有关地球运动的假说进行分析,批判和借鉴其中的观点,修正自己对昼夜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科学的观点是建立在证据之上的。2、认识到同一现象,可能导致有不同的解释,需要用更多的证据来加以判断。3、认识到在资料分析和交流中,大胆质疑和虚心接受同样重要。 3.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 难点:认识科学观点和证据之间的联系。 4.说教学准备:给全班学生准备:有关“地心说”“日心说”的资料、课件和图片。 二.说学情 五年级学生的好奇心强,对实验很感兴趣,而且对“地心说”和“日心说”现象已经有了一些知识基础,他们还有一些生活经验,对于“地心说”和“日心说”也有一定的联想。但解释地心说”和“日心说”现象所需要的知识和信息是很多的,五年级的学生还没有足够的知识积淀和空间想象能力,因此我们让学生独立去经历这个解释过程是有很大的难度的,所以我们把本课的目标定位在让学生明白在证据信息有限的情况下对于一个现象我们可以有多种解释,只有当我们掌握的证据和信息越多的时候,我们的解释才越接近真理。 本节课就将利用这些学生认知基础,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让他们在探究活

地理:2.1《认识地球》教案(湘教版七年级上)

地理:2.1《认识地球》教案(湘教版七年级上) 教学目标: 、能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通过该项内容的学习是学生受到有关的科学史教育。 2、知道地球的大小。 3、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划分,逐步建立地理空间概念。 、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2、通过自己动手制作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熟练地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3 纬网上确定位置。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能够比较详细的描述地球的形状。 、学会运用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2 习的兴趣,领悟追求真理的精神,促进其求真务实科学态度的形成。 、认识地球的形状,能够描述地球的形状。2、了解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 、科学精神的培养。2、描述比较大的地理事物的能力 忆。

讲授新课:鼓励那些平时注意积累的学生,教育 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讲解出现这些故事的背景,使学生了 解一部分历史,明白正确地世界观, 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大胆假设。 故事,讨论,谈看法。 思考,回答、分析 怎样证明大地不是平 面的;目的二是进一 步说明一个真理的发 现,需要多方考证, 不能简单下结论。 使学生学习科学家的 探索精神 认识总结地球的外貌地球的形状:两级稍扁,赤道略鼓的 不规则球体。 注意教给学生分清圆形和球体的区 别(平面、立体) 思考、回答 交流 让学生正确认识地 球,树立科学的世界 观 说出地球是球体的证据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交流、 探讨、举出实际中的例子 分组讨论、达成意 见,各小组代表发言 举例 把地理知识与实际生 活相联系,拓展学生 的思维。 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6371千米 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学会描述重在描述地球大小能 力的培养,并学会描 述相关事物

《认识地球》教学设计

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 教学要求 1.通过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大致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 2.会用相关数据说明地球的大小。 3.通过制作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4.观察地球仪,比较和归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 5.熟练地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位置。 内容点析 1.对图1.1的解读。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教材选取了四个比较有代表性的例子,十分概括地表达了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历程(从猜想到实践,从不科学到科学)。图中绿色箭头表示了四幅图的顺序。前两幅图是古代人们对地球形状的猜测。显然,“天如斗笠,地如覆盘”之说,比“天圆地方”之说有了很大的进步。而这种猜想的进步,又是基于人们对很多现象的观察。教材设计了两个“活动”,让学生站在古代人的角度,实验、观察和思考大地的形状。麦哲伦环球航行是在前人猜想的基础上的一次伟大的实践。地球的卫星照片,最有力地说明了地球的形状。 地球的形状早已被人们熟知,因而重点不在于让学生知道地球是球形的,而是让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从中受到科学观的教育。 2.在描述地球大小的时候,人们往往使用“平均半径”这个概念。精确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 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 378千米。实际上北极半径与南极半径还不相同。当然,这些差别同巨大的地球来比,还是微不足道的。例如,赤道半径的长度只比北极半径的长度多21千米,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样大小,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我们通常用平均半径来表示地球的大小。 3.设计探讨地球形状的活动有两层意思:一是用实际例子,并通过学生动手、动脑,体验过去人们是怎样证明大地不是平的;二是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说明一个真理的发现,需要多方考证,不能简单下结论(试想一下,地球是圆的或圆柱形,观察的结果可能相同)。(1)站在海边,遥望远处驶来的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桅杆后消失。 (2)发生月偏食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 4.地球仪是缩小了的地球模型。与地图不同,地球仪上没有长度、面积和形状的变形,其经纬线和地理事物的形状、方向、相对位置都与实地基本相符,因此是我们直观、逼真地了解地球全貌的工具。教材中安排制作地球仪的活动,主要目的是通过制作地球仪,使学生了解地球仪的基本结构,并初步认识赤道、两极等重要点和线。切记不要把此课上成手工课。 5.纬线和经线、经度和纬度的概念是通过图释、简述等方式完成的。关于纬线和经线的特点,以及纬度和经度的分布规律,是通过一组活动来完成。活动要围绕观察实物地球仪展开,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七年级地理认识地球

教学目标: 、能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通过该项内容的学习是学生受到有关的科学史教育。 2、知道地球的大小。 3、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划分,逐步建立地理空间概念。 、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2、通过自己动手制作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3、熟练地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索的精神。 球的划分;在经纬网上确定位置。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能够比较详细的描述地球的形状。 2、学会运用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领悟追求真理的精神,促进其求真务实科学态度的形 成。 、认识地球的形状,能够描述地球的形状。2、了解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 、科学精神的培养。2、描述比较大的地理事物的能力 体数据要加强记忆。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地球仪。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 2、明确南北半球、东西半球、高中低纬度的划分。 加强对比分析思维的训练。 、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

2、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空间想象能力不够,地球上的经、纬线比较抽象,学生难于理解

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点。通过动手制作小地球仪,加深对地球仪基本构造的认识。 练学生的阅读地图、分析地图的能力。 度、纬度是学习地理的基础性知识,必须牢固掌握。经纬网定位是难点,应训练 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完整)湘教版七年级地理认识地球专项练习

《认识地球》专项练习 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 一、填空题 1.地球是一个、的不规则球体。地球的表面积约为亿平方千米,赤道周长约为万千米,地球的平均半径为千米。 2. 地球上最长的纬线是,赤道也叫0°纬线。纬度向北向南各有90°,分别用字母和表示。0°经线又叫,向东向西各有180°,分别用字母和表示。 3._____既是南北纬度的分界线,也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 4. 是东西经度的分界线。与组成的经线圈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5.纬度范围:0°--30°为纬度区;30°--60°为纬度区;60°--90°为纬度区。 6.比较经线和纬线的特点。 7.球体上的网格叫。利用经纬网,可以很方便地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 二、选择题 1.证实了地球是球形的事件是:() A. 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 B. 麦哲伦环球航行 C. 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和使用 D. 大地测量技术的产生与进步 2.通过精确测量发现,地球是一个 ( ) A. 正圆形球体 B. 纺锤形球状 C. 不规则球体 D. 规则球体 3.麦哲伦环球航行没有 ..经过下列哪个大洋()A. 太平洋 B. 印度洋 C. 大西洋 D. 北冰洋 4.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 A. 本初子午线 B. 180度经线 C. 赤道(0度纬线) D. 西经20度经线5.下列关于经纬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地球仪上经线有360条 B. 每条纬线都自成一个圆 C. 所有经线长度都不相等 D. 纬线长度都相等 6.本初子午线是( ) A. 东西两半球的分界线 B. 东经与西经的分界线 C. 南纬与北纬的分界线 D. 南北两半球的分界线 7.习惯上划分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 A. 0°经线和180°经线 B. 20°E,160°W C. 0°经线和0°纬线 D.20°W,160°E 8.人们规定划分东西两半球界线的理由是() A. 此经线圈大部分都通过陆地 B. 此经线圈大部分都通过海洋 C. 此经线圈大部分通过荒芜人烟的岛屿 D. 此经线圈经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 9.下列关于地球仪和经纬网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本初子午线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B. 经线和纬线都有无数条 C. 所与纬线的长度都相等 D. 纬度30°~60°称为低纬度10.地球仪上的经纬网能够帮助我们() A. 预测某地天气 B. 寻找各种矿藏 C. 确定某地位置方向D.测量地形高度11.地球上的0°经线和0°纬线相比()A. 正好相等 B. 0°纬线是0°经线的两倍 C. 0°纬线较长 D. 0°经线较长 12.甲、乙两人从赤道出发,甲向北行,乙向东行,如果两人前进的方向保持不变,那么() A. 两人都不能回到原出发地点 B. 两人都能回到原出发地点 C. 只有甲能回到原出发地点 D. 只有乙能回到原出发地点 13.下列能正确的表示唯一的点的位置的是:() A.20°,160° B.0°,90° C.0°,180° D.2 0°,20° 第1页共4页◎第2页共4页

粤人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认识地球》限时训练

粤人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认识地球》限时训练 一、选择题 在一间暗室里, 将一盏电灯固定放在桌子上代表太阳, 在电灯旁固定放置一个地球仪代表地球, 然后拨动地球仪模拟地球运动。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4.图中惠灵顿的位置是() A.41.3 °N,174.8 °W C.41.3 °S,174.8 °W 5.新西兰位于() 1.该实验能够演示的地理现象是①昼 夜更替②四季变化A .①②B.③④ 2.此时图中P 地() A.可以清晰看到北极星C.处于中午 太阳最高时3.当图中北极圈全部处于 夜半球时A .夏至日B.春分日 读新西兰位置略图,完成下面小题。 : () ③昼夜长短变化④地方时差异 C.①④D.②③ B.正是夜幕深沉 D.位于晨昏线上 , 则北半球的节气是() C.冬至日D.秋分日 B.41.3 °N,174.8 °E D.41.3 °S,174.8 °E

A .高纬度B.低纬度C.北温带D.南温带 6.经度相差15度,时间相差l 小时。北京位于120°E附近,当北京时间为7月1日12 时,惠灵顿的当地时间为() A.7月1日8时B.7月1日16时C.7月2日8时D.7月2日16时 10.农民节当天,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接近于() A .甲B .乙C.丙D.丁 11.关于农民节当天威海地理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昼夜长短几乎相同 B.正值夏季,气温最高 a、b、c、d 为二分二至日地球所在位置),回答下列小题 7.下列现象中,由地球公转产生的是() A .昼夜现象B.昼夜交替现象C.地方时的差异 8.某校于11月1日举行期中考试,这期间,地球公转位置在(A.a、b 之间B.b、c 之间C.c、d 之间 9.太阳直射点在图中哪一位置时,盘锦的白昼最长() A .a 位置B.b 位置 C .c 位置 D.季节变化 ) D.d、a 之间 D.d 位置2018年9月23日,是我国第一个农民丰收节,中华大地共庆丰收。 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读地球绕日公转示意图(

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学设计 仙岩一小尤洁琰教材分析 本单元要让学生重演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基于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最终认识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学生多角度地、持续地收集地球运动的证据,如:资料、理论、模拟实验的结果等,需要对证据进行批判性的逻辑加工,还需要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力。这些都对学生的探究能力提出了一个全面的挑战。 而本课《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主要让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中最具代表性的观点:地心说和日心说,关注并讨论两种学说所使用的证据及其充分性,反思自己有关昼夜现象的解释。在这课的教学中,并不对两种学说进行简单的评价,希望这两种学说和学生的认识产生积极的碰撞,促进学生更理性的思考地球是如何运动的。 在本课的教学中,首先让学生认识古人对地球的认识的三种观点:“天圆地方说”、“盖天说”和“浑天说”,然后指导学生加以否定这些观点;接着,指导学生认识“地心说”和“日心说”,找出这两种学说的主要观点,并对应着找出这两种学说各个观点的解释,通过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实验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让学生通过对比理解到这两种学说谁的证据更充分些。然后,在对“地心说”不充分的观点进行否定,对“日心说”的观点再进一步讨论,看其是否充分;最后,利用本课学到的知识,对上节课关于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进行修正,看保留哪些和否定哪些。这样,让学生经历过:认识——否定——再认识——再否定——肯定一些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培养学生利用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日心说”和“地心说”中有关地球及其运动的观点都可以解释昼夜交替现象。 2.过程与方法 对历史上有关地球运动的假说进行分析,批判和借鉴其中的观点,修正自己对昼夜的解释。

认识地球教学设计

第二章 地球的面貌 第一节 认识地球 教学内容 具体教学内容包括地球的形状、地球的大小、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时包含着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和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加深对地球的认识和理解。 2. 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能够指出地轴、南北两极、经线、纬线、赤道、南北 回归线、南北极圈等。 3. 掌握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并能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意一点的位置。 4. 认识地球运动产生的自然现象。 过程与方法 本节内容的教学, 将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 引导学生对地球形状进行更进一步的 认识。采取合作探究、讨论、动手画示意图等参与性强的学习形式开展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领悟到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 是一个孜孜不倦的求索、 深化过程, 激发学生 探究性学习的兴趣, 领悟追求真理的精神, 促使其科学态度的形成, 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的重要性。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演示能力。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经纬网的使用、地球的运动是本节内容的重点。 难点 地球仪和经纬网的使用、地球的运动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教学突破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建议通过让学生主动说出自己所了解的信息, 最终汇总出教学 结论。设置一 些启发性强的问题,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如:假如你是一个 2000 年前的 古代学者,你会如何去猜测和验证地球的形状?通过什么方法来测量“天有多大 ?地有 多厚?”让学生在思考过程中掌握地球形状和大小。 地球仪和经纬网,之所以成为难点,主要因为学生对立体几何知识还未深入接触, 空间想象和思维能力尚有不足, 所以需要利用实物地球仪进行难点突破, 最终让学生能 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一个包含主要要素的地球仪模型。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 组织分组和组长选举,以便课堂组织讨论。 2. 学生每人发放一个小地球仪,教师准备大地球仪,并在赤道处利用透明胶固定红色 线绳,在南北极点间连接两条黑色线绳,并使之可以根据需要转动位置。 学生准备 1. 每人准备三根 40 厘米左右,颜色各异的醒目线绳,一个乒乓球、色笔。 2. 查找有关地球形状和大小方面的资料。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地球的运动,同 同时注意强调科学 1.导入新课。 1.思考地球形状方面自己所知所疑。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 动的历史》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意图 本课的教学活动设计指导思想是:以新课程教学理念为指导,以科学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思想做指导。 本单元要让学生重演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基于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最终认识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学生多角度地、持续地收集地球运动的证据,如:资料、理论、模拟实验的结果等,需要对证据进行批判性的逻辑加工,还需要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力。这些都对学生的探究能力提出了一个全面的挑战。 而本课“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主要让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中最具代表性的观点:地心说和日心说,关注并讨论两种学说所使用的证据及其充分性,反思自己有关昼夜现象的解释。在这课的教学中,并不对两种学说进行简单的评价,希望这两种学说和学生的认识产生积极的碰撞,促进学生更理性的思考地球是如何运动的。 在本课的教学中,首先让学生认识古人对地球的认识的三种观点:“天圆地方说”、“盖天说”和“浑天说”,然后指导学生加以否定这些观点;接着,指导学生认识“地心说”和“日心说”,找出这两种学说的主要观点,并对应着找出这两种学说各个观点的解释,通过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实验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让学生通过对比理解到这两种学说谁的证据更充分些。然后,在对“地心说”不充分的观点进行否定,对“日心说”的观点再进一步讨论,看其是否充分;最后,利用本课学到的知识,对上节课关于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进行修正,看保留哪些和否定哪些。这样,让学生经历过:认识——否定——再认识——再否定——和肯定一些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培养学生利用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的能力。 二、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学生在上一节课对太阳东升,白天来临;太阳落山,夜幕降临的昼夜交替现象进行了合理的假设。通过模拟实验知道了1、地球不动,太阳围绕地球转动; 2、太阳不动,地球围绕太阳转动; 3、地球自转,太阳不动; 4、地球围绕太阳转动,同时地球自转等都能形成昼夜交替现象。能对一种现象提出自己的假说,具有一定的空间思维能力。 因这节课所教的学生是农村学生,他们知识面较城市学生要窄些,要查找的书籍或上网等手段要比城市学生缺乏些,因此,这节课为学生提供了有关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有关史料,并继续研究昼夜现象的成因。其中托勒密的“地心说”和哥白尼“日心说”的观点很多是来自理性的推理而非天文的客观观察,带有很强的思辨色彩,这些都是小学生很难明白的。这希望学生能认真的对证据进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教学设计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已经知道,地球为什么上出现昼夜交替的现象?是通过教科书上提出的四种假设 和我们的模拟实验得出的结论。那么对昼夜交替的现象,人类又是经历了怎样的认识过程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二)学习课本P75—76内容,认识“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及其证据: 1.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教科书P75—76内容,完成以下学习目标:(1)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的内容。 师:自古以来人们就对昼夜交替现象进行研究,要研究昼夜交替现象,就必须对地球的形状和运动方式进行研究。古时候,人们对地球形状和运动方式有以下几种学说:1、“天圆地方说”;2、“盖天说”; 3、“浑天说”。 师:随着生活的发展,人们否定了这几种观点. 师:后来,古希腊科学家亚里士多德经过研究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地球是球体,当时人们还不能接受这个观点,并画了幽默画进行了讽刺,认为地球下方的人会掉下去。你们认为地球下面的人们会掉下去吗,为什么? 生:不会。

师:为什么? 生:因为地球有引力,会把人们吸住,不会掉下去。 师:对,地球有引力,会把人类吸向地心。后来托勒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建立了“地心说”;再后来,哥白尼经过三十年如一日的观测研究建立了“日心说”,并对“地心说”的一些观点进行了反驳。(板书:地心说、日心说) 师:[多媒体展示讨论要求]请用直线在书上勾出托勒密“地心说”的主要观点和哥白尼“日心说”的主要观点。 [多媒体展示出思考1:“地球是球体”托勒密的证据是什么?“地球是球体”哥白尼的证据是什么?] 师:地球是球体,托勒密的证据是什么? 生:如果大地是平面的话,所有的人都会同时看到太阳或星辰的出没,但事实并非如此。 师:你认为证据充分吗?有没有其它情况也看不到太阳星辰同时出现。生1:日月星辰转动,就不能同时看见。 生2:当有的地方下雨,云遮住了,也不能同时看见。 师:不能同时看见日月星辰还不能很好的说明地球是球体,证据还不是很充分。那哥白尼的证据是什么呢? 生:如果在船桅顶放一个光源,当船驶离海岸时,岸上的人们会看见亮光逐渐降低,直至最后消失,这说明地球表面是球形的。 师:[课件展示哥白尼提出的证据]哥白尼提出了事实证据,来证明地球是球体。你们认为谁的证据更充分些?

七年级地理上册2.1认识地球教案(新版)湘教版

《认识地球》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地球的真实形状和大小; (2)运用地球仪,能说出经线、纬线、经度、纬度的划分,掌握中低高纬度和半球的划分标准; (3)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意一点的位置。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各种读图活动、多媒体展示等形式,使学生初步建立地理空间概念; (2)通过小组合作、小组探究,使学生认识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1.经度、纬度的划分; 2.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划分; 3.在经纬网上确定位置。 【教学难点】 1.地球仪上经纬线、经纬度的划分和特点等学习内容; 2.利用经纬网确定位置。 【教学方法】 读图、小组探究、列表比较、多媒体辅助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出示地球卫星图片:地球,顾名思义,是“球”形的。不过人类对“球”形的认识却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探索过程。 二、新课学习 第一课时 (一)地球的形状

多媒体展示“盖天说”和“浑天说”的图片 师:古代是怎样看待天地关系的?(生答) 明确:“盖天说”认为“天圆地方”。一些人想象中的地是平的,像一个大托盘,被巨大的半球形天穹罩着;而“浑天说”是我国古代天文学家张衡提出来的,他认为““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在一些人的想像中,地球像一个蛋黄。 多媒体展示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路线示意图 师:麦哲伦船队从西班牙出发,绕地球航行一圈,依次经过了哪些大洋? 生读图回答: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 师:麦哲伦船队首次完成了绕地球一周的航行,证明了地球是个球体。 展示地球卫星照片 师:地球卫星照片,让人类第一次看到地球的真实面貌。 师:你还能举出哪些例子,证明地球是“球”体? 学生回答。 图片展示:远去的帆船,船身比桅杆先消失;发生月偏食时,地球挡住了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使我们看到了地球的形状。 回顾:人类认识地球的形状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主观猜测——环球航行——精确测量)提问:通过了解人类认识地形状的过程,你有何感悟?(学生回答。——鼓励学生要有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精神) 提问:我们如何用准确的语言来描述地球的真实形状呢?(学生阅读教材第15页阅读材料,并回答) 明确:地球是一个赤道略鼓、两极稍扁的不规则球体。 提问:地球到底有多大?你能用具体的数据来描述地球的大小吗?(生答) 明确:地球的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地球的赤道半径比极半径长约21千米,所以说地球是一个赤道略鼓、两极稍扁的不规则球体。 过渡:地球是个巨大的星球,要掌握它的详细情况将会很难,于是人们根据地球的形状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制成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二)地球仪 展示地球仪的图片 指导找出下列地理事物: 地轴、南极、北极、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