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九年级的物理上册教案.doc

苏科版九年级的物理上册教案.doc
苏科版九年级的物理上册教案.doc

课时数 NO:

教学

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一章第一节——杠杆内容

课题第一课时:认识杠杆课型:新授

知识与1.知道什么是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中认出杠杆。

课三2.知道杠杆的种类以及各种杠杆的特点。

技能

3. 理解力臂的概念,会画杠杆的动力臂和阻力臂。

程维

过程与1.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结构,熟悉有关杠杆的名称:支点.

动力 . 阻力 . 动力臂 . 阻力臂。

方法

标目 2. 通过实际应用理解并体会杠杆的作用。

准标情感态 1. 通过了解杠杆的应用,进一步认识学物理是有用的。度与价 2. 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值观 3. 从伟大科学家的身上,学习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 1. 知道什么是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中认出杠杆。

重点 2. 知道杠杆的种类以及各种杠杆的特点。

教学 1. 理解力臂的概念,会画杠杆的动力臂和阻力臂。

难点 2. 通过实际应用理解并体会杠杆的作用。

教具指甲剪、剪刀、筷子、啤酒扳手等

学具

学习内容 . 过程安排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修订栏

一、激发兴趣

师:著名的物理学家阿基米德曾经有一句名

言,说如果给他一根硬棒和一个支点他可以撬聆听

动整个地球。经科学研究证明,他办不到这件思考

事,但他讲的这个道理是正确的,只是他无法

在他有限的生命里走完硬棒另一端的路程。那

么他所说的硬棒到底有多厉害!愿和我一起来

探究它的奥秘吗?

1.出示应用杠杆的一系列图片。

引导学生观察,提问:从这些图片中你能

发现什么?

观察

思考

不论学生发现什么都应予以肯定,积极

鼓励学生寻找各图之间的共性或图与图之间的

共性。

2.根据学生的回答概括杠杆的共性。

○1 都有一个共同的可以转动的固定点。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引出——支点。

○ 有没有阿基米德要的硬棒一样的东西。

2

引出——硬棒。小组交流

○ 要使上面的这些物体工作,要不要给它施加寻找共性

3

力?

引出——力。

○ 在力的作用下,这根硬棒将会发生什么?

4

引出——转动。

告诉学生这就是阿基米德要的东西,它叫杠杆。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叫杠杆。

不求和定义一样,只要说得有道理,语句通顺。

教师可给予一定的帮助。

二、探究新知

1. 指导学生自学课本。

出示自学要求:按照提纲

○ 杠杆的详细概念。自学课本

1

要求学生与自己归纳的概念进行比较。找

出不同点,深化理解并记忆。

小组内互说○ 寻找杠杆的五要素。

2

要求画下不懂的部分。留着集体讨论交

流。尤其动力臂和阻力臂。独立思考

2. 讨论交流画下不懂的部

○ 你现在能用科学的语言说一说什么叫分留着交流

1

杠杆了吗?

○ 杠杆的五要素有哪些?先自己说一说

2

提问:还有哪一个要素你不是太清楚?再小组交流

着重和学生交流动力臂和阻力臂。

强调:仔细理解定义!从支点到力的作用

线的垂直距离到底是哪一段!!!深化理解

指导学生从上面的图中选一幅自己最有弄清究竟

把握能画对的图,画出它的动力 . 阻力 . 动

力臂和阻力臂。动手实践

指名板演。行间巡视,及时辅导后进生。

集体就板演内容订正。对照定义尽量使每

一个学生能一次理解动力臂和阻力臂及集体订正

其画法。

三、基本练习

下图中那个是支点?谁是动力?谁是阻

力?谁是动力臂?谁是阻力臂?

指一指

说一说

组内交流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四、拓展练习

画出下图中的动力. 动力臂 . 阻力 . 阻力臂。

指名板演

集体订正

五、实践应用

提问:观察下面的两幅图,想一想:

1. 观察第一幅图,想一想这根棒是向上用力容易

撬动石块,还是向下用力容易撬动石块?

提示:看一看支点是否相同,预习课本。答案就

在课本中。激发学生预习杠杆平衡的条件。

2. 观察第二幅图,想一想大人为什么被小孩翘记题起?要想大人翘起小孩,大人该怎么办?那么谁是思考动力?谁是阻力?谁是动力臂?谁是阻力臂?

提示:答案就在课本的下一节中。

明天我们一起来讨论,请同学们做好预习。

通过实践应用启发学生预习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

课堂提问: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小组内讨论后汇报总结

作业

设计

板书

设计

教学

反思课时数 NO:

教学练习册第2、 5 题独立完成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一章第一节——杠杆

课题第二课时: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课型:新授课三知识与技

程维

标目过程

与方法准标

情感态

度与价

值观1.理解杠杆平衡的条件,并能用它分析解决简单的有关杠杆平衡的

问题。

2.知道杠杆的种类以及各种杠杆的特点。

1.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理解杠杆平衡的条件,并能用它分

析解决简单的有关杠杆平衡的问题。

2.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知道杠杆的种类以及各种杠杆的特点。

1.通过了解杠杆的应用,进一步认识物理学是有用的,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2.了解机械使用的历史发展过程。认识机械的使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教学

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重点

教学

理解杠杆平衡的条件

难点

教具起子、钩码、支架、钳子、剪刀、镊子、托盘天平、刻度尺学具

学习内容 . 过程安排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修订栏

一、检查预习情况

提问:观察第一幅图,想一想这根棒是向上用

力容易撬动石块,还是向下用力容易撬动石

块?思考

观察第二幅图,想一想大人为什么被小孩回答

撬起?要想大人撬起小孩,大人该怎么办?

二、导入新课

借助预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探索杠

杆平衡的条件。

三、探索杠杆平衡的条件。

1. 出示挂图独立思考

提问:如图所示的一个平衡支架小组交流

在支点左端第三格处挂有两个

钩码,要使支架平衡,支点右端

在什么位置挂几个钩码?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提问:你能想出几种方法?从中你能发现什么规

律?

提示:画一画动力 . 动力臂 . 阻力 . 阻力臂。你能发现什么?

引导学生初步形成直觉:杠杆平衡的条件与动力. 动力臂 . 阻力 . 阻力臂有关。

提问:那么杠杆平衡时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呢?鼓励学生积极发言。

根据学生发言板书: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F1L1=F2L2

引导学生将公式变形为:F

1

L

2 F2L1

2.检验杠杆平衡的条件是否正确。

在杠杆的左端的不同位置,挂上不同数量的钩

码,在杠杆的右端用弹簧测力计在不同的位置拉杠杆,

次数F1/N L1/cm F2/N L2 /cm

使杠杆处于平衡位置,记下所有示数。填入上表。

3.深化理解

师:刚才我们研究的是杠杆恰好处于水平状态时的情

况,此时 L1=L2, F1=F2。很显然这只是一种特殊情况,

下面我们就来研究一下一般的情况。

将钩码左端的一个固定位置,在右端用力向不同的方

向(非竖直方向)拉弹簧测力计,引导学生分析:

动力臂变小了,观察动力的大小变化。从而得出一个

结论:若 L1=L2,则 F1=F2;若 L1>L2,则 F1F2。

(1)省力杠杆: L1 >L2, F1

(2)费力杠杆: L1 F2,省距离

(3)等臂杠杆: L1 =L2, F1=F2,不省也不费距

离四、实践应用

1.已知 F1=10N, L2=20cm, F2=8N,求 L1=?

2.某同学分别用如图所示的两种方法挑着同一物

体行走。甲图中肩膀受到的压力()乙图中肩膀受到的压力;甲图中手施加的动力()乙图中手施加的动力。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

独立发言理解记忆

观察思考动手实践

获得结论理解记忆

独立练习

五、拓展延伸

1.如图有一木条,支点在中间时刚好平衡,现将

木块的左端的一半锯下放在剩余部分的上面,则木条

小组讨论将()

2.一米长的杠杆,左端

挂 80 牛顿的物体,右端挂20 牛顿的物体。要使杠杆

平衡,支点O应离左端

组内交流

A 多少厘米?如果两端重力各增加10 牛顿,要使杠杆

平衡,则支点应向哪个方向移动多少厘米?

3.如图所示,等臂杠杆的两端各挂一个质量相等

的实心铜球和铁球,杠杆保持平衡。若将两球同时没

入水中,则杠杆()

小组合作完成

A. 仍保持平衡

B. 挂铜球的一

端下沉

C. 挂铁球的一端下沉

D.无法确定

4.如图所示,作用在杠杆一端且始终与杠杆垂直的力

F 将杠杆缓慢地由 A 位置拉到 B 位置,在此过程中力 F

的大小变化是()

A. 变大

B. 变小

C.不变

D.先变大,后变小

分析以上各题,进行订正。

课堂提问:今天你有什么收获?总结

作业练习册第3、5、 8 题

设计

板书

设计

教学

反思

独立思考

小组交流

全班交流

集体订正

学生小组内讨论后汇报

独立完成

教学

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一章第一节——杠杆

内容

课题第三课时:杠杆的应用课型:新授

课三知识与 1. 知道杠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技能 2. 能根据实际需要正确选择和使用杠杆。

程维 3. 能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简单的问题和进行简明扼要的计算。

1. 通过观察,了解杠杆的结构。

标目过程与 2. 通过实验,经历“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的过程。

方法 3. 通过分类,把握分类的基本原则。

准标

情感态 1. 通过独立探究 . 讨论交流,培养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度与价 2. 通过了解杠杆的各种用途,进一步认识物理是有用的,从而提高

值观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正确选择和使用杠杆

重点

教学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简单的问题和进行简明扼要的计算

难点

教具羊角锤、筷子、汽水瓶、各种起子、各种剪刀、钳子、镊子、钓鱼竿、托盘天平等

学具

学习内容 . 过程安排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修订栏

一、温故知新:

1.分析右图中拔钉子的锤子,指出它的支点 . 动力

和阻力的作用点,画出动力臂和阻力臂。

2. 提问:上节课实验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是什么?思考后回答

其表达式是什么?

3. 杠杆有几种类型?各有什么利弊?组内交流

板书:

当 L 1=L2时, F1=F2不省力,也不费力——等臂杠杆小组汇报

当 L 1F2,费力——费力杠杆(省距离)

当 L 1>L2时, F1

提问:生活中有哪些物体是等臂杠杆(省力杠杆 . 费力

杠杆)?

二、实践应用:

1.讨论天平 . 案秤 . 杆秤各属于哪一种杠杆?

( 1)为什么天平平衡时,砝码的质量等于被测物体的

小组讨论

质量?

(2)为什么利用杆秤(案秤)可用质量较小的秤砣称

量较大物体的质量?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2. 提问:你还知道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地方应用

了杠杆?哪些物体是杠杆?是哪种杠杆?

出示下列物体的实物或图片:联系实际思考羊角锤 .筷子.汽水瓶 .各种起子 .钳子. 镊子.钓鱼竿 .

托盘天平 . 手推车 . 老虎钳 . 铁皮剪刀 . 裁衣剪刀 . 筷子 .

扫帚 . 指甲剪等

引导学生一起分析:

( 1)以上物体中属于等臂杠杆的有:

你还知道生活中有什么等臂杠杆:

独立思考( 2)以上物体中属于省力杠杆的有:

小组汇报你还知道生活中有什么省力杠杆:

( 3)以上物体中属于费力杠杆的有:

全班开放讨论你还知道生活中有什么费力杠杆:

联系实际

独立思考

小组讨论

3.实际生活

阅读上面的这幅图,思考:这几把剪刀各有什么

用途,这样设计得合理吗?为什么?

独立思考

4. 应用杠杆

如图所示前后两人抬一个大而均匀的木箱匀速上楼。

组内交流

( 1)以木箱的重心为支点,画出每个力的力臂,比较

两人用力, F 前()F 后。

( 2)要使两人用力相等,应怎样抬?你有几种方法?

集体订正

以上各题引导学生先独立思考再组内交流。

最后教师作重点评讲。

课堂提问: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小组内讨论后汇报

总结

作业练习册第2、 6、8 题独立完成

设计

板书

设计

教学

反思

课时数 NO:

内容

课 题

第一课时:认识滑轮 课 型:

新授

1.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滑轮的结构,能区别定滑轮和动滑轮

2. 理解滑轮的工作原理,会用这一原理进行简单的计算

知识与

能识别生活和生产中常见的滑轮

3.

维 技能

经历实验探究过程, 了解使用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 定滑轮不

4.

省力,但能改变力的方向,动滑轮省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标

目 1. 通过观察,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结构。

过程与

通过探究,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

2.

方法

情感态 度与价 值观

通过探索性实验,提高观察能力 . 实验操作能力和比较 . 分析 . 概括的能力,培养严肃认真 .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 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结构和特点。

重点 教学 理解滑轮的工作原理,会用这一原理进行简单的计算

难点 教具 杠杆、两只单滑轮、两只双滑轮、弹簧测力计、铁架台、细绳、钩码若干。

学具

学习内容 . 过程安排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修订栏

一、设置情境

提问:每周一升国旗时,国旗是如何被升上旗 杆的?

激发学生思考:旗杆的顶端有什么? 独立思考 引入滑轮,板书课题:滑轮 二、探究新知 1. 探究定滑轮的奥秘

引导学生思考: 联系升国旗想一想定滑轮有什 么特点?能说几个说几个。

思考后议一议 提示:人是不是站在上面把国旗拉上去的呢? 它能不能和物体一起移动?

那么它到底有什么奥秘?下面我们就来仔细 的研究一下。出示定滑轮的有关图片:

观察思考

全班交流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引导学生观察:如图 11-8 所示,甲图是一个等臂杠

杆的示意图。现在把等臂杠杆进行如下的等效变换:先把直棒加宽变形成一个圆轮,支点 . 动力 . 阻力 . 动力臂 . 阻力臂均保持不变(图乙),再把圆轮的边缘挖一个槽,这就变成了一个滑轮,最后把它固定使用就成

了定滑轮(图丙)。

使用定滑轮时,把重物系在绳的一端,将绳绕过滑轮

的槽,在槽的另一端用力拽绳子,如图丁所示。无论

你横着 . 斜着或竖直向下拉绳子,通过凹槽里绳子的作用,都可将你的拉力转变成向上的拉力,从而把重物

提起来。

从图丙可知,定滑轮是绕轴转动的,轴是定滑轮的支

点。动力臂与阻力臂等长,均等于滑轮半径。由杠杆

平衡条件 F1l 1=F2l 2可知,动力等于阻力。

由此可见,定滑轮的实质是一个等臂杠杆,使用它既不省力也不省距离,但改变了用力方向,使工作更方便。定滑轮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

的应用:如船员向下用力,可以升起船帆;向下拉动

窗帘的引线,可以使窗帘闭合或拉开;建筑工人站在

地面上从不同角度用力,都可以将不太重的建筑材料

提升到高处。

提问:通过观察你发现定滑轮有何特点?

学生讨论后总结板书:

定滑轮的特点:

(1)定滑轮的实质是一个等臂杠杆,使用它既不省力也不省距离,但改变了用力方向,

使工作更方便。

(2)它是固定的,不能随物体一起移动

2.探究动滑轮的奥秘

师:定滑轮经过人们长期的使用,感觉特方便,

后来又发现只要将定滑轮不固定,将物体和滑轮连在

一起移动会省一半的力!为什么呢?下面我们一起来

研究一下,出示动滑轮的有关图片:看图思考认真听讲

小组交流

记录

联系实际思考领会

理解记忆观察思考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甲图中将要移动的物体由绕

在滑轮上的左 . 右两段绳子拉着,可见,使用动滑轮可

以小一半力。从图乙可知,动滑轮随时绕悬绳与滑轮

的接触点转动,此点即为动滑轮的支点。再将动滑轮

加工压缩变形成一根直棒,支点 . 动力 . 阻力 . 动力臂 . 阻力臂均保持不变(图丙),这样动滑轮就成了变形的杠杆(图丁)。若拉线都是平行的时候,动力臂为轮的直径,阻力的二分之一,即使用动滑轮可省一半力。

由此可见,动滑轮的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二倍的杠

杆,使用时可省一半力,但要多移动一倍距离,且不

能改变力的方向。

提问:通过观察你发现动滑轮有何特点?

学生讨论后总结板书:

动滑轮特点:( 1)动滑轮的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二倍

的杠杆,使用时可省一半力,但要多移动一倍距离。

(2)动滑轮随着物体一起移动。

三、实践应用

1.学校升国旗的旗杆顶上有一个滑轮,升旗时

往下拉动绳子,国旗就会上升。对折合滑

轮的说法,正确的是()

A.这是一个动滑轮,可省力

B.这是一个定滑轮,可省力

C.这是一个动滑轮,可改变力的方向

D.这是一个定滑轮,可改变力的方向

2.如图所示,物体 A 重 20N,滑轮重 1N,绳重不计,弹簧秤示数为 25N,则物体 B 的重为 _________N。

3.如图,滑轮 B 是一个滑轮,如果物体在水平

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拉力F=

10N,则物体 A 受到的摩擦力的观察思考

记录理解记忆

小组交流

回答理解记忆独立思考

大小是。

课堂提问: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小组内讨论后汇报

总结

作业练习册第1、4、 5 题独立完成

设计

板书

设计

教学

反思

课时数 NO:

内容

课题

课三知识与

技能

程维

标目

过程与

准标

方法

情感态

度与价

值观

第一课时:功课型:新授

1.理解功的概念,经历实验探究体验做功的过程,理解做功的两个必

要条件,并能正确判断某个力是否做功。

2.知道功的公式,会对有关功的问题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功的单位“焦耳( J)”,并能在计算中正确应用。

4.通过对实例的分析,体验并能知道做功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

程。知道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了解功的物理意义。

1.通过观察 . 讨论和实验了解功的物理意义。

2.通过对实例的分析,体验并能知道做功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

程。知道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

了解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历史,进一步增强物理学习的兴

趣,逐步形成献身科学的意识。

教学 1. 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并能正确判断某个力是否做功。

重点 2. 知道功的公式,会对有关功的问题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并能正确判断某个力是否做功。

难点

教具挂图、小黑板等

学具

学习内容 . 过程安排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修订栏

一、导入新课

1. 提问:利用动滑轮提升物体有何特点?

用扫帚扫地省力吗?省距离吗?独立思考

2.师:那有没有既省力又省距离的机械呢?

二、探究新知

1、探究斜面

将事先准备好的小车放在斜面下,用弹簧

测力计拉动小车,使小车在斜面上匀速滑动,

通过一定的距离。让学生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

数和移动的距离。填入P14的表格。观察思考

改变斜面的角度,重复上述步骤。(两次)

引导学生分析P14表格中的数据。

提问:你发现了什么?你得到了什么结论?小组讨论

板书﹕没有既省力又省距离的机械。

2. 认识功

学生自学功的定义。

提问﹕什么叫做功?

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是什么?自学

板书﹕○1 物体要受力的作用;

○2 物体要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3.探究物体做功了吗?

让学生观察P 15 的图片,思考﹕

谁做功了?为什么?

谁没有做功?为什么?相互交流

1、学习功的计算公式

W=FS

强调﹕S是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四 . 自学例题

指名板演,其它同学独立完成。

板书﹕解﹕W=FS独立完成

=Gh

= mgh

= 10kg×9.8 N/ kg× 3m

= 294J集体订正答﹕陈杰对水桶做的功为294J.

集体订正。

三、练习﹕

1、下列哪种情况做了功()

A . 运动员将标枪投出去,运动员对标枪

B . 人用力推石头没推动,人对石头的推力。独立思考

C. 小球在光滑的桌面上滚动一段距离,桌面对小

球的支持力。

D . 滑雪运动员从山顶滑下,重力对滑雪运动员说说为什么

E. 提着桶在水平面上匀速前

进F . 举着杠铃原地不动

G . 用力推着小车前进

2 . 重 100kg 的小车 . 在拉力的作用下沿水平面匀

速前进 10m后撤去拉力 , 小车滑行了5m停下来。指名板演

已知小车所受阻力为车重的0.3 倍,则拉力对小集体订正

车做的功为() J。

课堂提问: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小组内讨论后汇报

总结

作业练习册第3、5、 7、 8 题独立完成

设计

板书

设计

教学

反思

课时数 NO:

教学

课 题

第一课时:功率 课 型:

新授

1. 理解功率的概念。了解功率的物理意义。

三 知识与 2. 知道功率的公式 W

P= =Fv ,会对有关功率的问题进行简单的计

维 技能

t

程 算。

3. 知道功率的单位“瓦特( W )”,并能在计算中正确应用。

过程与

经历探究人体的输出功率的过程,

进一步熟悉科学探究的基本

步骤。

方法

情感态 度与价 值观

进一步形成乐于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

习惯,增强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 . 社会实践的意识。

教学 1. 理解功率的概念。了解功率的物理意义 重点

2. 知道功率的公式 P=

W

=Fv ,会对有关功率的问题进行简单的计算。

t 教学 1. 理解功率的概念。了解功率的物理意义 难点

2. 知道功率的公式 P=

W

=Fv ,会对有关功率的问题进行简单的计算。

t

教具

表、米尺等

学具

学习内容 . 过程安排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修订栏

一、温故知新 1. 提问:小明的教室在 5 楼,估测一下,小明

上楼做多少的功?

独立完成

2. 深化:如果第一次上楼他用了 1.5min ,第二次他上楼用了 40s ,则:两次相比,做功相同 吗?人的感觉相同吗?做功的快慢相同吗? 独立思考

师:那么做功的快慢用什么来表示呢?这就是 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功率 二、学习新课

1、 安排学生自学课本内容

自学课本

2、 提问:功率是描述什么的物理量?

什么叫功率? 它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单位是什么?

小组交流

板书:功率是描述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做功的多少。

它的计算公式是:

P=w/t

记录整理

推导变形公式为: P=w/t=FS/t=F · V W=Pt t=w/p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W=1J/s

1KW=1000w记忆理解

6

1MW=10W

3、指导学生了解功率的大小。

学生阅读P18的内容,了解功率的大小。阅读深化

4、估测自己的功率。

指导学生课后从以下几方面指导学生测自己

的功率:

○1 上楼小组交流

○2 引体向上

○3 俯卧撑

提问:从以上方法中选择一种测自己的功率的

方法,思考一下:你应该测量那些量?用什么集体讨论工具?

指导学生认识:回答

○1测自己在不同状态时功率的大小一般不会

一样。

○2测的功率并非自己的最大功率。深化理解

强调测量时注意安全。

三、基本练习

1、完成 WWW的第 1.2 两题。独立完成

四、拓展练习

1. 小明用 50N 的力推着一个重力为300N 的小

车在水平桌面上以2m/s 的速度匀速行驶 5 秒,

求:○1 小明对小车做了多少功?独立完成

○2 小明推车的功率为多少?集体订正课堂提问: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小组内讨论后汇报

总结

作业练习册第3、5、 6 题独立完成

设计

板书

设计

教学

反思

课时数 NO:

内容

课题第一课时:机械效率课型:新授

1. 经历使用动滑轮的实验探究过程,了解什么是有用功. 额外功和

课三

知识与

总功。理解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

2. 理解什么是机械效率。学会用机械效率的公式进行有关问题的简

技能

程维单计算。

3. 了解常用机械的效率,通过分析,了解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

标目

过程与

通过对机械效率的了解,认识到做所有的事情都要讲究效率。

标方法

情感态

度与价了解使用机械的历史过程,认识机械的使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值观

教学 1. 了解什么是有用功 . 额外功和总功。及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

重点 2. 理解什么是机械效率。并用机械效率的公式进行有关问题的简单计算。

3. 了解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

教学 1. 了解什么是有用功 . 额外功和总功及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

难点 2. 了解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

教具滑轮组、斜面等

学具

学习内容 . 过程安排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修订栏

一、复习

提问:

小明利用动滑轮将木料运上楼,对木料做功了

吗?思考

这个功的大小与用绳子将木料直接提上楼相

等吗?(引导学生从实际考虑)小组交流

师:这个问题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机械效率。(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再次探究动滑轮

( 1)直接用弹簧测力计提着一个重物测出它

的重力和移动的距离。记下数值。

( 2)使用动滑轮将这个物体提高相同的高度动手操作

记下拉力和高度的数值。

(3)改变钩码的个数重复上述步骤。

比较使用动滑轮和不使用动滑轮做功数值的大小。

引导学生探究: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是什么?集体讨论

指导学生认识:

○1象刚才直接用手将钩码提到一定的高度是我们的

目的,所做的功叫有用功。记作W有用。理解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 象刚才使用动滑轮提升物体时,需克服摩擦力做

2

功,还要克服动滑轮的重力做功,虽然这些功并非我

们所需要的,但又不得不做的,我们把它叫做额外。理解有用功 . 额记作W 。外功.总功

额外

记作 W总。

○ 如果把手的拉力对动滑轮做的功叫总功,

3

则总功应等于有用功与额外功之和:W =W +W

总有用额外

2. 指导学生认识机械效率

出示:下面有几种衡量机械好坏的方法你认为那种深化理解

好?

1. 做功越多的机械越好

2. 做功越快的机械越好

3. 做有用功比例越多的机械越好

指导学生讨论后板书:集体讨论

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值叫做机械效率。

机械效率=有用功 / 总功× 100%

即:η= W有用 /W 总×

100%

讨论:W 与 W 谁大?所以η的值应是多少?

有用总

板书: W W< ,所以η<1。

有用总

一般情况下:起重机的机械效率是40%—— 50%,理解记忆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60%—— 80%。

3. 探究动滑轮的机械效率与哪些因素有关理解

提问:动滑轮的机械效率与哪些因素有关?

你认为如何才能提高它的机械效率?

引导学生探讨,给予必要的帮助。小组交流

板书:动滑轮的机械效率与下列因素有关或

○摩擦力○ 动滑轮的自重○ 重物的重量集体讨论

1 2 3

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主要有;

○在滑轮的转动轴中加润滑油,以减小摩擦力

1

○减小动滑轮的自重

2

○使机械在满载的情况下工作,以增大有用功深化理解

3

的比例。

4. 练习:完成 WWW第 1.2 题独立完成

5. 拓展延伸:完成练习册第8.9.10. 题小组合作学习

课堂提问: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小组内讨论后汇报

总结

作业练习册第1、3、4、6 题独立完成

设计

板书

设计

教学

反思

课时数 NO:

课题第二课时:机械效率(二)课型:新授

课三知识与

技能

1.常识性了解功的原理,知道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2.会应用功原理进行简单的计算。

程维

过程与

通过对机械效率的了解,认识到做所有的事情都要讲究效率。

标目

方法

情感态

准标度与价了解使用机械的历史过程,认识机械的使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值观

教学1.了解什么是有用功. 额外功和总功。及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

重点2.理解什么是机械效率。并用机械效率的公式进行有关问题的简单计算。

3.了解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

教学1.理解什么是机械效率。并用机械效率的公式进行有关问题的简单计算。

难点2.了解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

教具滑轮组、斜面等

学具

学习内容 . 过程安排

教师活动

一、复习提问

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

2.计算功的公式?

二、引入新课

通过课文第一段引入新课。

三、新课教学

1.演示实验。

(1)杠杆 ( 图 14-4) 。

(2)动滑轮 ( 图 14-5) ,省力但没有省功。

(3)学生把数据填入表格 (P209) 。

2.师生共同分析. 结论:

功的原理: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不会

少于直接用手所做的功,也就是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

功。

3.功的原理 (P210) 黑字体,学生朗读 2 遍。

L

G F

h

学生活动修订栏

学生思考回答

观察

理解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4.介绍斜面。

(1)做功的原理: FL=G h F=Gh/L

(2)斜面长是斜面高的几倍,推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

(3)利用斜面知识解释盘山路。

5.想想议议。

引导学生小组内讨论

课堂提问:今天你有什么收获?总结

作业练习册第2、5、 6 题设计

板书

设计

教学

反思

理解小组内讨论

学生小组内讨论后汇报

独立完成

课时数 NO:

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一章综合实践活动

苏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汇总

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复习 (一) 简单机械 1. 杠杆:一根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就叫杠杆。 2. 什么是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1)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o) (2)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F 1) (3)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F 2) (4)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的作用线的距离(L 1)。 (5)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L 2) 3. 杠杆平衡的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或写作:F 1L 1=F 2L 2 或写成 2112L L F F 。这个平衡条件也就是阿基米德发现的杠杆原理。 4. 三种杠杆: (1)省力杠杆:L 1>L 2,平衡时F 1F 2。特点是费力,但省距离。(如钓鱼杠,理发剪刀等) (3)等臂杠杆:L 1=L 2,平衡时F 1=F 2。特点是既不省力,也不费力。(如:天平) 5. 定滑轮特点:不省力,但能改变动力的方向。(实质是个等臂杠杆) 6. 动滑轮特点:省一半力,但不能改变动力方向,要费距离.(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二倍的杠杆) 7. 滑轮组:使用滑轮组时,滑轮组用几段绳子吊着物体,提起物体所用的力就是物重和动滑轮总重的几分之一, 即: F= 1 n (G 物+G 动) 8.距离关系:S=nS 0 S-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S S 0-重物移动的距离; n-绕过动滑轮和系在动滑轮轴框上的绳子的股数 (二) 机械功和机械能 1. 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物体受到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2. 功的定义:功(W)等于力(F)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s)的乘积。 3. 功的公式:功=力×距离;W=Fs ;单位:W →焦;F →牛顿;s →米。 1焦=1牛·米. 把一个鸡蛋举高1m ,做的功大约是0.5 J

【苏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物理 全册全套精选试卷(Word版 含解析)

【苏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物理全册全套精选试卷(Word版含解析) 一、初三物理第十一章简单机械和功易错压轴题提优(难) 1.小军利用如图所示器材测定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他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 次数物重G/N 绳自由端的 拉力F/N 钩码上升的 高度h/cm 绳自由端移 动的距离 s/cm 机械效率η/% 1 1.00.51030 2 2.00.951574.1 (1)根据记录表格中提供的信息,组装图中小军使用的滑轮组______; (2)根据给出的实验数据,计算出第一次的机械效率并填入表格中______;(结果保留三位 有效数字) (3)同一个滑轮组,在两次实验过程中机械效率不同,主要原因是______。 【答案】 66.7 两次提升的物重不同 【解析】 【分析】 【详解】 (1)[1]当钩码上升的高度为10cm时,绳自由端移动的距离为30cm,则绳子承担重物的段数 30cm 3 10cm s n h === 绳子的段数是奇数,从动滑轮开始绕起,如图所示

(2)[2]第一次的机械效率 1 1 11 1 1N0.1m 100%100%100%66.7% 0.5N0.3m W G h W F s η ? =?=?=?≈ ? 有1有1 总 (3)[3]实验中两次测得的机械效率使用的是同一个滑轮组,即绳重、摩擦、滑轮重是相同的,所以导致机械效率不同主要原因是两次提升的物重不同。 2.如图为测量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装置,钩码总重6N。 (1)实验时要竖直向上______拉动弹簧测力计,由图可知拉力大小为______N,若钩码上升的高度为8cm,则弹簧测力计向上移动______cm,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_________;(2)在弹簧测力计静止时进行读数,则他这样得出的机械效率与实际值相比_____;(选填“偏小”、“偏大”或“相等”) (3)若仅增加钩码的个数,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将________。(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答案】匀速 2.4 24 83.3 % 偏大增大 【解析】 【分析】 【详解】 (1)[1]在实验中,应竖直向上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才能准确测出拉力的大小。 [2]由图可知,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为0.2N,所以其为2.4N,即拉力的大小为2.4N。 [3]由图可知,滑轮组承重绳子的根数为3根,当钩码上升8cm,则弹簧测力计向上移动的距离为 8cm×3=24cm [4]实验中,所做的有用功 W有=Gh=6N×0.08m=0.48J 通过滑轮组所做的总功 W总=Fs=2.4N×0.24m=0.576J 则机械效率

苏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14.3 欧姆定律 教案

苏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欧姆定律》教学设计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活动一: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问题: 1、需要的实验器材? 2、实验电路图? 3、怎样使实验结果具有普遍性? 4、本活动的探究方法? 学生思考讨论后同桌相互 交流自己的看法和想法。 学生上黑板进行活动探究 1、连接电路 2、进行实验 3、收集数据 引导学生 合理猜 想,引出 探究课题 培养学生 进本的实 验操作能 力,学会 用控制变 量法探究 问题 学会交流

刚才几位同学都根据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了认真、细致的探究,并进行了科学地分析。下面就请大家来交流一下自己组的探究结果。 教师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数据 分析实验数据,你们发现了什么?你们得到的结论是什么 PPTflash动画展示该实验过程,进一步理清实验思路、过程以及探究时注意的细节问题 活动二: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学生实验数据 分析实验数据,我们发现电 压变大为原来的两倍时,电 流也变为原来的两倍;电压 变大为原来的三倍时,电流 也变为原来的三倍。 即:电阻一定时,电流与 电压成正比。 认真观看的同时思考滑动 变阻器在本探究中的作用 实验 次序 电压 U/V 电流 I/A ① ② ③ 激发学生 交流的欲 望 学会分析 数据、归 纳结论 进一步掌 握电流与 电压的关 系

课堂 小结 1.回顾本课探究过程 2.本节课学到了哪些知识? 3.本节课学会了哪些研究方法? 同桌或邻桌间相互交流后, 点名回答 进一步掌握新知 课堂 练习 PPT 展示练习 学生分组练习 巩固新知 作业布置 作业:课本“www ”习题 独立完成 进一步落实新知 教学反思: 针对本节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主要采用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通过学生动手实验、收集证据、分析论证、得出结论。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了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但由于本节课容量大、时间紧,学生素质较低时,教师不能一味放手,要注意适当引导。利用PPTflash 动画演示及实物投影显示学生归纳的结论,减少教师和学生的板书,可以节约不少时间,从而使学生的探究显得比较宽裕,是本课圆满完成的关键之一。

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课时数NO : 教学 内容 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一章第一节——杠杆课题第一课时:认识杠杆课型:新授课 程 标 准 三 维 目 标 知识与 技能 1.知道什么是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中认出杠杆。 2.知道杠杆的种类以及各种杠杆的特点。 3. 理解力臂的概念,会画杠杆的动力臂和阻力臂。 过程与 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结构,熟悉有关杠杆的名称:支点. 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2.通过实际应用理解并体会杠杆的作用。 情感态 度与价 值观 1.通过了解杠杆的应用,进一步认识学物理是有用的。 2.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3.从伟大科学家的身上,学习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 重点 1.知道什么是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中认出杠杆。 2.知道杠杆的种类以及各种杠杆的特点。 教学 难点 1.理解力臂的概念,会画杠杆的动力臂和阻力臂。 2.通过实际应用理解并体会杠杆的作用。 教具 学具 指甲剪、剪刀、筷子、啤酒扳手等 学习内容.过程安排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修订栏 一、激发兴趣 师:著名的物理学家阿基米德曾经有一句名 言,说如果给他一根硬棒和一个支点他可以撬 动整个地球。经科学研究证明,他办不到这件 事,但他讲的这个道理是正确的,只是他无法 在他有限的生命里走完硬棒另一端的路程。那 么他所说的硬棒到底有多厉害!愿和我一起来 探究它的奥秘吗? 1.出示应用杠杆的一系列图片。 引导学生观察,提问:从这些图片中你能 发现什么? 不论学生发现什么都应予以肯定,积极 鼓励学生寻找各图之间的共性或图与图之间的 共性。 2.根据学生的回答概括杠杆的共性。 ○1都有一个共同的可以转动的固定点。 聆听 思考 观察 思考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学期期末试卷及答案

苏科版九年级(上)期末试卷及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计18分) 1.“神舟五号”载入飞船成功地发射和回收标志着我国航天技术已经跨入世界先进行列。“神舟五号”在上升过程中,若以“神舟五号”为参照物,则宇航员杨利伟是 的。假如你和杨利伟在太空中合作,你应该通过 和他进行交谈。为了使快速降落的返回舱安全着陆,在距离地面的一定高度,点燃反推火箭发动机向下喷出高温、高压气体,从开始喷气到安全着陆,返回舱的动能 ,重力势能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2.如图所示的轻质杠杆,AO 小于BO 。在A 、B 两端悬挂重物G 1和G 2后杠杆平衡。若将G 1和G 2同时向支点O 移动相同的距离,则杠杆 端向下倾斜。 3.热机是将 能转化成机械能的机器;如图所示是热机的 冲程;热机工作时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有 (填一种污染)。 4.一台液压起重机在10s 内把一辆重为15 000N 的汽车举高了2m ,起重机对汽车做了_________J 的功,功率是_________ W 。 5.按图将电池、灯泡、导线连接起来,再依次把铅笔芯 (碳棒)、塑料棒、玻璃棒、橡胶棒接到A 、B 之间,其中能使灯泡发光的是 。 6.小红做实验时,把一盏灯两端的电压从4V 增加到6V ,通过它的电流将从0.5A 增加到_______A ,这盏灯的阻值为 · 7.如图所示,电源电压保持恒定不变,当开关S 闭合后,电流表的示数将 ,电压表的示数将 (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8.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2 V 保持不变,电阻R 1=5Ω,R 2=10Ω,当开关S 断开时,电流表A 1的示数是 A ;当开关S 闭合时,电流表A 2的示数是 A . 第2题 第3题 第5题

苏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

苏科版 物理 九年级上册 第十一章 简单机械和功 一、杠杆 杠杆:一根在力的作用下可绕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可以是任意形状的,不一定是直的) 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 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 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方向判断 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 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PS :分析:P3 螺丝刀撬图钉、P8羊角锤。 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杠杆原理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F 1L 1 = F 2L 2) 省力杠杆(费距离):动力臂大于阻力臂——动力小于阻力 费力杠杆(省距离):动力臂小于阻力臂——动力大于阻力 等臂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动力臂等于阻力臂——动力等于阻力 (举例) (例题讲解、解题格式注意)——P8 Q2 二、滑轮——绕轴能转动的轮子——杠杆的变形。 定滑轮:轴的位置固定不动的滑轮。——等臂杠杆(动阻力相等,可改变动力的方向) 动滑轮:轴的位置随被拉的物体一起运动的滑轮。——支点在一侧的不等臂杠杆(动力臂是阻力臂的两倍,使用时可以省一半的力,但不可以改变动力方向)。 滑轮组: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成滑轮组,既省力又可改变力的方向)。——两种绳子绕法 用滑轮组起吊重物时,滑轮组用几段绳子吊物体,提起物体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几。 F=(G+G 动)/n n 是与动滑轮相连的绳子段数 三、功——无既省力又省距离的机械(例题) 功(机械功):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距离的乘积。 做功的两要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公式:W=FS 单位:J ) 四、功率 功率: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公式: P=W/t 单位:W 五、机械效率(实验) 1.有用功:为达到目的必须做的功。 2.额外功:为达到目的不需要做但不得不做的功。 一点、二力、二臂 F 2 1 2 F 1 F 2 l 2 l 1 O F 1 F 2 O l1 l2

【苏科版物理】九年级物理上册 全册全套精选试卷训练(Word版 含解析)

【苏科版物理】九年级物理上册全册全套精选试卷训练(Word版含解析) 一、初三物理第十一章简单机械和功易错压轴题提优(难) 1.小明想测量常见的两种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 (1)他先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所用装置如图所示,实验中每个钩码重2N,测得的数据如下表: 次数钩码总重G/N 钩码上升的高度 h/m 测力计示数F/N 测力计移动距离 s/m 机械效率率η 140.1 1.80.3 260.1 2.40.383% 340.1 1.40.557% 440.2 1.4 1.057% ①在实验中,测绳端拉力F时,应尽量竖直向上_____拉动弹簧测力计; ②第1次实验测得的机械效率为________( 保留整数),第4次实验是用____图做的(选填“a”、“b”或“c”); ③分析第1、3次实验数据可得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 (2)接着小明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杠杆的机械效率,每个钩码的质量为m,O为支点(支点 处的摩擦不计)。 ①他先将2只钩码悬挂在B点,在A点竖直向上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拉力为F1,机械效率为η1;

②然后他将这2只钩码悬挂在C 点,在A 点竖直向上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使C 点上升高度与第一次相同,则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 2将____ (选填 “>”“=”或“<”) F 1; [拓展]对比杠杆实验的第①②两步,判断第②步中杠杆的机械效率η2如何变化并说明理由_________。 【答案】匀速 74% c 使用不同的滑轮组,提升相同的重物,动滑轮越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小 > 见详解 【解析】 【分析】 【详解】 (1)[1]测绳端拉力F 时, 应尽量竖直向上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使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2]第1次实验测得的机械效率为 4N 0.1m 100%100%100%74%1.8N 0.3m W Gh W Fs η?=?=?=?=?有用总 [3]第4次实验,钩码上升的高度为0.2m ,测力计移动距离为1.0m 。则绳子股数为 1.0m =50.2m s n h = =绳 第4次实验是用图c 做的。 [4]分析第1、3次实验数据,提升重物相同,但第1次实验,应用图a 一个动滑轮的滑轮组进行试验,第3次实验,应用图c 两个动滑轮的滑轮组进行试验,第一次机械效率高于第3次实验数据,可得结论:使用不同的滑轮组,提升相同的重物,动滑轮越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小 (2)[5]钩码从B 点移动到C 点,阻力不变阻力臂变长,弹簧测力计位置不变,动力力臂不变,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可知,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将变大,则F 2>F 1。 [6] η2变大,因为C 点被提的高度相同,克服杠杆自身重力所做的额外功相同,钩码提升的高度增加,有用功变大,根据 100%W W W η= ?+有有额 可知η2变大。 2.小明在“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利用如图所示的滑轮组进行了4次测量,测得数据如下表所示:

(完整版)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

苏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知识梳理 第十一章 简单机械和功 一、杠杆 杠杆:一根在力的作用下可绕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可以是任意形状的,不一定是直的) 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 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 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方向判断 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 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支点、动力、阻力作用点都在杠杆上 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杠杆原理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F 1L 1= F 2L 2) 省力杠杆(费距离):动力臂大于阻力臂——动力小于阻力 费力杠杆(省距离):动力臂小于阻力臂——动力大于阻力 等臂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动力臂等于阻力臂——动力等于阻力 (举例) 二、滑轮——绕轴能转动的轮子——杠杆的变形。 定滑轮:轴的位置固定不动的滑轮。——等臂杠杆(动阻力相等,可改变动力的方向) 动滑轮:轴的位置随被拉的物体一起运动的滑轮。——支点在一侧的不等臂杠杆(动力臂是阻力臂的两倍,使用时可以省一半的力,但不可以改变动力方向)。 滑轮组: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成滑轮组,既省力又可改变力的方向)。——两种绳子绕法 用滑轮组起吊重物时,滑轮组用几段绳子吊物体,提起物体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几。 F=(G+G 动)/n n 是与动滑轮相连的绳子段数 三、功——无既省力又省距离的机械 功(机械功):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距离的乘积。 做功的两要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公式:W=FS 单位:J ) 四、功率 功率: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公式: P=W/t P=FV 单位:W 五、机械效率(实验) 1 2 L 1 L 2 F 1 F 2 l 2 l 1 O F 1 F 2 O l1 l2

苏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练习册答案

苏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练习册答案 第十三章内能第一节分子热运动 基础知识1分子,原子,不停,无规则,引力和斥力。2互相接触,进入对方,分子在运动,间隙。3引力,斥力。4运动,升高。5A6B7A8A 能力提升9樟脑的分子在运动,升华。10扩散,加快。11D12D13C14B15A16A 探索研究17分子间的距离太大,吸引力太小,分子在不停地运动。18碳分子和钢铁分子之间发生了扩散现象。19油珠从钢瓶分子间渗出来。因为钢瓶分子间有间隙,在高压作用下,油分子便能渗出来。20用乳胶黏合木制家具时,乳胶液体分子与木头分子充分接触,彼此只有微弱的引力作用。只有当乳胶干了,变成固态,分子间的距离变小,引力作用增大,木头才粘得结实。21因为用手抹几下,可以使胶带与纸之间的距离变小,增大胶带与纸的引力,才能揭干净。 第一节内能 基础知识1热运动,分子势能,焦耳,分子的热运动,相互运动,越大。2内,减少,具有,增加。3(1)增加(2)增加(3)增加。4(1)做功(2)热传递(3)热传递(4)做功(5)热传递(6)做功。5(1)×(2)×(3)×(4)√(5)×(6)√。6减少,热传递。能力提升7D8D9D10B11B 探索研究12“冒烟”或“冒出火苗”都是因为温度升高,甚至高达木材的燃点,这一现象的产生是由于通过做功的方法把机械能转化为内

能,使木材温度升高的缘故。13不是这样。因为热传递是内能从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传递,盖棉垫子是为了防止外界的热量向冰棒传递,这样冰棒不容易融化。14由于空间站穿过大气层反回过程中与空气摩擦做功,使其升温而熔化。15用打气筒打气时,活塞压缩气体做功,导致气体的内能增大,温度升高,所以气筒壁会发热。16啤酒瓶内的气压大于外界的气压,当瓶盖开启时,里面气体膨胀对瓶盖做功,导致气体内能减小,温度降低,使水蒸气液化成小水滴,也就看到“白烟”。 第二节比热容 基础知识1热量,质量,升高的温度,C,J/(kg ·℃)。2特性,一般不同,1kg的冰温度升高1℃时吸收的热量是2.1*103 J。3热量,比热容,质量,初温,末温,cm(t-t0),cm(t0-t)。4、70,比热容,热量。5比热容,低于 能力提升6C7B8B9C10A11B12B13C14、6.3*104J。15、65℃ 探索研究16(1)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与物体质量有关(2)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与物体温度的变化有关(3)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与物体的种类有关(4)物质的种类、质量及温度变化的多少。17、7.072*105J。18(1)0.46*103J/(kg ·℃)。(2)铁

苏科版_九年级物理上学期期末试卷及答案

九年级(上)期末试卷 一、填空题 1.“神舟五号”载入飞船成功地发射和回收标志着我国航天技术已经跨入世界先进行列。“神舟五号”在上升过程中,若以“神舟五号”为参照物,则宇航员杨利伟是 的。假如你和杨利伟在太空中合作,你应该通过 和他进行交谈。为了使快速降落的返回舱安全着陆,在距离地面的一定高度,点燃反推火箭发动机向下喷出高温、高压气体,从开始喷气到安全着陆,返回舱的动能 ,重力势能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2.如图所示的轻质杠杆,AO 小于BO 。在A 、B 两端悬挂重物G 1和G 2后杠杆平衡。若将G 1和G 2同时向支点O 移动相同的距离,则杠杆 端向下倾斜。 3.热机是将 能转化成机械能的机器;如图所示是热机的 冲程;热机工作时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有 (填一种污染)。 4.一台液压起重机在10s 内把一辆重为15 000N 的汽车举高了2m ,起重机对汽车做了_________J 的功,功率是_________ W 。 5.按图将电池、灯泡、导线连接起来,再依次把铅笔芯 (碳棒)、塑料棒、玻璃棒、橡胶棒接到A 、B 之间,其中能使灯泡发光的是 。 6.小红做实验时,把一盏灯两端的电压从4V 增加到6V ,通过它的电流将从0.5A 增加到_______A ,这盏灯的阻值为 · 7.如图所示,电源电压保持恒定不变,当开关S 闭合后,电流表的示数将 ,电压表的示数将 (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8.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2 V 保持不变,电阻R 1=5Ω,R 2=10Ω,当开关S 断开时,电流表A 1的示数是 A ;当开关S 闭合时,电流表A 2的示数是 A . 9.如图所示的电路中,当S 闭合后,电压表V 1的示数为4V ,电压表V 2的示数为6V ,电流表A 的示数为1A ,且将R 2和R 3对换位置后,电流表、电压表示数均不变,则电源电压为____V 。 二、选择题 10.如图所示,杠杆AOB (不计自身质量)的A 端挂重为G A 的物体,B 端挂重为G B 的物 体,杠杆能平衡,此时OA 处于水平位置静止。已知OA=OB ,则( ) A .G A =G B B .G A

【苏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物理 全册全套精选试卷(提升篇)(Word版 含解析)

【苏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物理全册全套精选试卷(提升篇)(Word版含解 析) 一、初三物理第十一章简单机械和功易错压轴题提优(难) 1.小军利用如图所示器材测定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他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 次数物重G/N 绳自由端的 拉力F/N 钩码上升的 高度h/cm 绳自由端移 动的距离 s/cm 机械效率η/% 1 1.00.51030 2 2.00.951574.1 (1)根据记录表格中提供的信息,组装图中小军使用的滑轮组______; (2)根据给出的实验数据,计算出第一次的机械效率并填入表格中______;(结果保留三位 有效数字) (3)同一个滑轮组,在两次实验过程中机械效率不同,主要原因是______。 【答案】 66.7 两次提升的物重不同 【解析】 【分析】 【详解】 (1)[1]当钩码上升的高度为10cm时,绳自由端移动的距离为30cm,则绳子承担重物的段数 30cm 3 10cm s n h === 绳子的段数是奇数,从动滑轮开始绕起,如图所示

(2)[2]第一次的机械效率 1 1 11 1 1N0.1m 100%100%100%66.7% 0.5N0.3m W G h W F s η ? =?=?=?≈ ? 有1有1 总 (3)[3]实验中两次测得的机械效率使用的是同一个滑轮组,即绳重、摩擦、滑轮重是相同的,所以导致机械效率不同主要原因是两次提升的物重不同。 2.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中: (1)将杠杆装在支架上,发现杠杆左端下沉,此时应将杠杆两侧的螺母同时向_____ (2)如图甲所示,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如果在杠杆两侧各去掉一个相同的钩码,则杠杆将______ (3)如图乙所示,用弹簧测力计在C处竖直向上拉。当弹簧测力计逐渐向右倾斜如图丙,杠杆仍然在水平位置平衡,则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将______ (4)请在图丙中画出拉力F′的力臂l。________ 【答案】右逆时针变大不变 【解析】 【分析】 【详解】 (1)[1]杠杆左端下沉,右端上翘,平衡螺母向上翘的右端移动。 (2)[2]设一个钩码的重力为G,杠杆一个小格代表l,如果在图中杠杆两侧各去掉一个相同

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

苏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知识梳理 第十一章简单机械和功 一、杠杆 杠杆:一根在力的作用下可绕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可以是任意形状的,不一定是直的) 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 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 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方向判断 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 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支点、动力、阻力作用点都在杠杆上 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杠杆原理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F 1L 1 = F 2 L 2 ) 省力杠杆(费距离):动力臂大于阻力臂——动力小于阻力 费力杠杆(省距离):动力臂小于阻力臂——动力大于阻力 等臂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动力臂等于阻力臂——动力等于阻力 (举例) 二、滑轮——绕轴能转动的轮子——杠杆的变形。 定滑轮:轴的位置固定不动的滑轮。——等臂杠杆(动阻力相等,可改变动力的方向)动滑轮:轴的位置随被拉的物体一起运动的滑轮。——支点在一侧的不等臂杠杆(动力臂是阻力臂的两倍,使用时可以省一半的力,但不可以改变动力方向)。 滑轮组: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成滑轮组,既省力又可改变力的方向)。——两种绳子绕法

用滑轮组起吊重物时,滑轮组用几段绳子吊物体,提起物体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几。 F=(G+G 动)/n n 是与动滑轮相连的绳子段数 三、功——无既省力又省距离的机械 功(机械功):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距离的乘积。 做功的两要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公式:W=FS 单位:J ) 四、功率 功率: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公式: P=W/t P=FV 单位:W 五、机械效率(实验) 1.有用功:为达到目的必须做的功。 2.额外功:为达到目的不需要做但不得不做的功。 3.总功:为达到目的实际做的功W 总= W 有+W 额。(有用功小于总功,因此机械效率小于百分之一百) 4.机械效率: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值η= W 有/ W 总。 5、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提升物重、滑轮自重、绳的摩擦有关,与提升高度、提升速度与绕线方式无关。 斜面的机械效率与光滑程度、倾斜程度有关。 轮轴的轮越大、轴越细,轮轴的机械效率越大。 第十二章机械能和内能 一、 动能、势能、机械能 动能:运动着的物体能对其他物体做功,那么这个物体就具有能量。这种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物体的动能越大,它对其他物体所做的功就越多。 F 1 F 2 l 2 l 1 O F 1 F 2 O l 1 l 2

【苏科版物理】九年级物理上册 全册全套精选试卷测试题(Word版 含解析)

【苏科版物理】九年级物理上册全册全套精选试卷测试题(Word版含解析) 一、初三物理第十一章简单机械和功易错压轴题提优(难) 1.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中: (1)将杠杆装在支架上,发现杠杆左端下沉,此时应将杠杆两侧的螺母同时向_____ (2)如图甲所示,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如果在杠杆两侧各去掉一个相同的钩码,则杠杆将______ (3)如图乙所示,用弹簧测力计在C处竖直向上拉。当弹簧测力计逐渐向右倾斜如图丙,杠杆仍然在水平位置平衡,则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将______ (4)请在图丙中画出拉力F′的力臂l。________ 【答案】右逆时针变大不变 【解析】 【分析】 【详解】 (1)[1]杠杆左端下沉,右端上翘,平衡螺母向上翘的右端移动。 (2)[2]设一个钩码的重力为G,杠杆一个小格代表l,如果在图中杠杆两侧各去掉一个相同的钩码时,杠杆的左端为 ? G l Gl 22=4 杠杆的右端为 ? G l Gl 3=3 所以杠杆的左端力和力臂的乘积大于右端的乘积,所以杠杆左端下沉,杠杆将逆时针转动。 (3)[3]乙图中,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上拉杠杆时,拉力的力臂为OC,弹簧测力计向右倾斜拉杠杆时(如图丙),拉力的力臂小于OC,拉力的力臂变小,拉力变大,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将变大。 [4]根据杠杆平衡的条件,动力乘以动力臂等于阻力乘以阻力臂,因为杠杆始终保持水平平

衡,钩码的重力和钩码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所以弹簧测力计的拉力与其力臂的乘积将不变。 (4)[5]从支点向力的作用线做垂线,得到力臂,如图所示: 2.小飞用图甲装置来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设弹簧测力计和钩码对杠杆的拉力分别为动力F1和阻力F2,l1和l2分别表示动力臂和阻力臂.他的实验思路是:改变F2、l1和l2,测得杠杆平衡时所需的拉力F1,来寻找F1、F2、l1和l2四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已知实验前已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弹簧测力计的量程为0~5N,杠杆上每一格长10cm. 实验次数阻力F2/N阻力臂l2/cm动力臂l1/cm动力F1/N 143330 241830 2.4 347.530 1.0 (1)为便于测量力臂,弹簧测力计应沿_______方向拉杠杆,并使之在_____位置平衡;(2)小飞首先保持F2和l1不变而改变l2,所获得的实验数据如表格所示.第1次实验中弹簧测力计示数的放大图如图乙所示,则F1=______N,此时杠杆的类型与______(选填“筷子”或“老虎钳”)相同; (3)为获得更多组数据,小飞继续进行(2)中实验,则为能顺利完成实验,在改变阻力臂l2时,l2应不超过______cm;完成上述实验后,小飞接下来还应进行的实验有:①保持______不变而改变F2;②保持F2和l2不变而改变l1. 【答案】竖直水平 4.4 筷子 37.5 l2和l1 【解析】

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一章检测试题

F 1 F 2 F 3 第十一章 《简单机械》检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6分) 1.如图所示的杠杆中属于省力杠杆的是 ( ) A B C D 2.综合实践课上小红用剪刀修剪树枝时感到很吃力,为了使小红容易剪断树枝,有四位同学给出了 自己的建议,你认为其中最合理的是 ( ) A .小明:用剪刀尖去剪 B .小莹:有剪刀的中后部去剪 C .小敏:用剪刀的中前部去剪 D .小洁:放弃,不去修剪了 3.一辆平板车的一个轮子陷入了泥里,小玮和小祥来帮忙,小祥采用帮助拉车的方法,小玮采用推 车轮的上部边缘的方法.若两人用力相同,方向合理,实际效果比较好的是 ( ) A .小祥的方法 B .小玮的方法 C .一样好 D .无法确定 4.有三个相同的杠杆,杆上每小格为0.1m ,在杆上相同的位置挂有重力都为G 的物体.三个杠杆分 别在F 1、F 2、F 3的作用下处于水平平衡状态,如图所示,这三个力中最大的是 ( ) A .F 1 B .F 2 C .F 3 D .无法判断 5.在如图所示的四种情境中,人对物体做功的是 ( ) A .提着水桶在水平路上行走 B .举着杠铃不动 C .搬石头没搬动 D .推着小车向前运动 6.放学后,某同学背着重40N 的书包沿水平路面走了200m ,又登上大约10m 高的四楼才回到家, 则他在回家过程中对书包所做的功大约为 ( ) A .0J B .400J C .2000J D .2400J 7.两名运动员,甲运动员比乙运动员高,如果他们举起相同质量的杠铃所用的时间相等,如图所示, 则 ( ) A .甲做功较多,功率较大 B .甲做功较多,功率较小 C .甲做功较多,甲、乙功率相等 D .甲、乙做功相等,乙的功率较大 8. 小亮同学从地面走上10m 高的四楼教室,估计他克服重力做的功为 ( ) A .500W B .500J C .5000W D .5000J 9. 小车重200N ,人用30N 的水平力推小车沿水平路面匀速前进50m 的过程中,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 甲 乙

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物质世界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研究:宇观世界:宇宙、银河系、地球等。它们的体积非常大,大多距离我们非常远,要借助天文望远镜观察和研究,一起看看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欢迎查阅! 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1 (一)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道宇宙是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 (2)了解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 (3)了解原子的结构; (4)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的了解; (5)初步了解纳米技术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物质从宇宙到微观世界的研究介绍,发现并说明物质是可以分割的; (2)通过把原子结构与太阳系的类比,建立微观世界的结构模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物质世界的研究,认识并体验我们生活在物质的世界中,宇宙由物质组成。 学习物质的世界,体会物质世界的奇妙。

(二) 学法点拨 物质世界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研究:宇观世界:宇宙、银河系、地球等。它们的体积非常大,大多距离我们非常远,要借助天文望远镜观察和研究:宏观世界:地球上人类可以实地观察和研究;微观世界:物体尺寸非常小,要借助显微镜、电子显微镜观察和研究。 微观物质的尺度很小,人类肉眼无法直接观察。但是,分子也有结构,它是由原子组成的。 课前准备 ○1取一根蜡烛放入小金属罐熔化然后观察蜡烛凝固时体积的变化。 ○2查阅、收集有关太阳系、银河系的资料、人类探索宇宙的资料。 ○3查阅、收集有关分子、原子结构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宇宙是由物质组成 教师:人们说广阔的宇宙是无边无际的,那么,这宇宙究竟大到什么程度?宇宙万物,变化万千,那么,这绚丽的世界到底是由什么组成的呢?这一切给人类留了许许多多的谜,引发了人类无限的遐想,激发了一代代科学家对它们孜孜不倦的观察和研究。那么,这一节课就让我们沿着科学家的探究的足迹,从宏观到微观作一次旅行,对这些问题作一些初步的探讨吧。

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

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 知识点总结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苏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知识梳理 第十一章 简单机械和功 一、杠杆 杠杆:一根在力的作用下可绕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可以是任意形状的,不一定是直的) 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 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 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方向判断 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 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支点、动力、阻力作用点都在杠杆上 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杠杆原理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F 1L 1= F 2L 2) 省力杠杆(费距离):动力臂大于阻力臂——动力小于阻力 费力杠杆(省距离):动力臂小于阻力臂——动力大于阻力 等臂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动力臂等于阻力臂——动力等于阻力 (举例) 二、滑轮——绕轴能转动的轮子——杠杆的变形。 定滑轮:轴的位置固定不动的滑轮。——等臂杠杆(动阻力相等,可改变动力的方向) 动滑轮:轴的位置随被拉的物体一起运动的滑轮。——支点在一侧的不等臂杠杆(动力臂是阻力臂的两倍,使用时可以省一半的力,但不可以改变动力方向)。 滑轮组: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成滑轮组,既省力又可改变力的方向)。——两种绳子绕法 用滑轮组起吊重物时,滑轮组用几段绳子吊物体,提起物体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几。 F=(G+G 动)/n n 是与动滑轮相连的绳子段数 三、功——无既省力又省距离的机械 功(机械功):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距离的乘积。 做功的两要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公式:W=FS 单位:J ) 四、功率 功率: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公式: P=W/t P=FV 单位:W 五、机械效率(实验) 1.有用功:为达到目的必须做的功。 2.额外功:为达到目的不需要做但不得不做的功。 3.总功:为达到目的实际做的功W 总= W 有+W 额。(有用功小于总功,因此机械效率小于百分之一百) 4.机械效率: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值η= W 有/ W 总。 5、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提升物重、滑轮自重、绳的摩擦有关,与提升高度、提升速度与绕线方式无关。 F 1 F 2 l 2 l 1 O F 1 F 2 O l1 l2

苏科版 物理 九年级上册 知识点总结

苏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 第十一章 简单机械和功 一、杠杆 杠杆:一根在力的作用下可绕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可以是任意形状的,不一定是直的) 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 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 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方向判断 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 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PS :分析:P3 螺丝刀撬图钉、P8羊角锤。 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杠杆原理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F 1L 1= F 2L 2) 省力杠杆(费距离):动力臂大于阻力臂——动力小于阻力 费力杠杆(省距离):动力臂小于阻力臂——动力大于阻力 等臂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动力臂等于阻力臂——动力等于阻力 (举例) (例题讲解、解题格式注意)——P8 Q2 二、滑轮——绕轴能转动的轮子——杠杆的变形。 定滑轮:轴的位置固定不动的滑轮。——等臂杠杆(动阻力相等,可改变动力的方向) 动滑轮:轴的位置随被拉的物体一起运动的滑轮。——支点在一侧的不等臂杠杆(动力臂是阻力臂的两倍,使用时可以省一半的力,但不可以改变动力方向)。 滑轮组: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成滑轮组,既省力又可改变力的方向)。——两种绳子绕法 用滑轮组起吊重物时,滑轮组用几段绳子吊物体,提起物体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几。 F=(G+G 动)/n n 是与动滑轮相连的绳子段数 三、功——无既省力又省距离的机械(例题) 功(机械功):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距离的乘积。 做功的两要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公式:W=FS 单位:J ) 四、功率 功率: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公式: P=W/t 单位:W 五、机械效率(实验) 1.有用功:为达到目的必须做的功。 2.额外功:为达到目的不需要做但不得不做的功。 一点、二力、二臂 F 1 F 2 l 2 l 1 O F 1 F 2 O l1 l2

(完整版)苏科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苏科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 1 .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 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 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 (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8.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 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ft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物态变化知识归纳 1.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 成的。 2.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1 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 度,把一标准大 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 度,在0 度和100 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3.常见的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温计;(3)寒暑表。 体温计:测量范围是35℃至42℃,每一小格是0.1℃。 度计使用:(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 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要吸热。 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要放热. 点和凝固点:晶体熔化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熔点;。晶体凝固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凝固点。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化和凝固曲线图: 11.(晶体熔化和凝固曲线图)(非晶体熔化曲线图) 12.上图中AD 是晶体熔化曲线图,晶体在AB 段处于固态,在BC段是熔化过程,吸热,但温 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CD 段处于液态;而DG 是晶体凝固曲线图,DE 段于液态,EF 段落是 凝固过程,放热,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FG 处于固态。 13.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的方式有蒸发和沸腾。都要吸热。 14.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15.沸腾:是在一定温度(沸点)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时 要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沸点。 16.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1)液体温度;(2)液体表面积;(3)液面上方空气流动快慢。 17.液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液化要放热。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液化现象如:“白气”、雾、等) 18.升华和凝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要吸热;而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要放热。 19.水循环:自然界中的水不停地运动、变化着,构成了一个巨大的水循环系统。水的循环伴随着能量的转移。 第三章光现象知识归纳 1.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物理

九年级物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如图所示的四种情景中,所使用的杠杆属于省力杠杆的是 2.关于安全用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用手去拉触电的人 B .在输电线上晾衣服 C .发现有人触电应及时切断电源 D .用湿布擦正亮着的台灯灯泡 3.下列物体不会在其周围产生磁场的是 A .铝棒 B .地球 C .指南针 D .通电导体 4.LED 灯是一种高效的节能光源,其核心元件是发光二极管.发光二极管的主要材料是 A .绝缘体 B .导体 C .半导体 D .超导体 5.下列情形中,对物体没有做功的是 A .举着杠铃不动 B .将弹簧拉力器拉长 C .将实心球抛向空中 D .把掉在地上的羽毛球捡起来 6.在探究“物体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使用同一小球进行如图所示的 两次实验,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小球从斜面上滚下来的过程中动能一直减小 B .两次实验研究物体的动能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C .两次实验研究物体的动能大小与高度的关系 D .两次实验研究物体的动能大小与速度的关系 7.教室中一只开关能同时控制二盏日光灯,根据生活经验和 所学物理知识可知这二盏日光灯间的连接方式是 A .一定是串联的 B .一定是并联的 C .可能是串联的 D .无法确定 8.下列说法中符合实际的是 A .教室中日光灯正常发光时的电流约为2A B .一节新干电池的电压为2V C .家中挂壁式空调的正常工作时电功率约为1100W D .志贤同学从教学楼一楼爬上四楼做功约为450J 9.关于温度、热量、内能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物体吸收热量,物体的温度一定升高 A .筷子 B .船桨 C .鱼竿 D .扳手 第6题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